风娃娃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05 14:45: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风娃娃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风娃娃教学设计

篇(1)

1、学唱歌曲《有个洋娃娃》,让学生初步感受与体验不同国家、不同音乐风格的儿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活泼开朗的生活态度。

2、学习7(si)与1(do)的唱名、和手号,反复模唱感知音高。

3、从愉悦快乐的课堂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用有趣诙谐的情绪来演唱。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掌握节奏、旋律的特点,带着有趣诙谐的情绪演唱歌曲。

2、感受7(si)与1(do)的音高。

3、让学生掌握弱起节奏。

教具学具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洋娃娃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欣赏印度尼西亚的风景

活动2【讲授】二、复习已学音阶do、re、mi、fa、sol、la

活动3【讲授】三、新课教学

1、学新知识。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个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学习si、do’。

(2)请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把这个音阶唱出来,然后打着手号唱唱它们

2、用图片片将孩子们带到印尼的国度中去感受印尼的风土人情。猜一猜: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猜测商店里有什么?欣赏《有个洋娃娃》,再请学生回答,听完的感受,最后展现全部歌词,让学生对歌词印象深刻。21教育网

说一说:

师:“聆听了歌曲,你感受到这是一首欢快活泼还是优美抒情的歌曲呢?”

生:优美、动听、欢快。

老师:这么动听的歌曲同学们想学吗?

生:想

2、学唱新歌。

(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有个洋娃娃》,让学生听唱歌曲。

(2)跟随音乐小声跟唱歌曲。

(3)教师教唱歌曲

a.先朗读歌词,感受节奏。

b.教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

C.教师反复带唱

师:老师呢,也看见了一个洋娃娃,这个洋娃娃的名字叫什么?

生:达果赞

师:洋娃娃想听到大家动听的歌声,你们愿意唱给它听吗?

生:愿意。

(生齐唱歌曲)

3、巩固知识。

段落反复记号,

:||

||表示唱完第一段后,从头反复跳过第1直接唱第2结束。

师:“如果你是歌曲中的主人公,你会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不开心的心情呢?”

(1).请个别学生上台示范

(2).全班随音乐进行表演唱

4、游戏。

篇(2)

语文教学改革虽已历经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时至今日,人们仍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低效、落后的局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语文教改的关键,也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关键。

什么是语文课堂的教学最优化?韦志成先生曾经下过一个定义:“所谓最优化,就是在尊重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科学的教学目的,教师选取最好的最适合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过程的方案,实现学生在自己起点上的最大可能的提高,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这番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之路受教师素质、学生智能等多种可变因素的制约。所以,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提高自身素质,认真研究学生特点,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

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优化的?依据不同的标准,选取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多样化的解答。我认为,优化是科学美的内核,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定然会呈现出科学美的基本特征:简明、和谐、新颖。

一、教学目标简明、突出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即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指向、激励和标准作用。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实施起制约作用。有没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是看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所以,语文教学强调教学目标的鲜明集中,不蔓不枝。在讲《春》一课时,我开门见山地交代课堂教学目标:欣赏和学习课文寄情于景的表现方法。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几个问题:1.为什么课文一开头就用叠词盼望着,盼望着?2.作者描写的五幅画面,描写了怎样的春天?3.结尾,作者为何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学生围绕设置的问题自由讨论,准确地体会到作者在写景中表达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教师教有目标,学生学有方向,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教学过程协调、和谐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流动过程,包含师生、文道、讲练等多重矛盾关系。要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优化的过程,重要的原则是和谐。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要求与学生接受水平脱节,教师讲风肆虐与学生训练落空等现象,都是有悖“和谐”原则的。

教学过程协调、和谐,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的彼此沟通和默契配合。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双方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与和谐在优化的语文课堂中表现为: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表现。在讲授《天上的街市》时,我首先展示教学目标:1.联想和想象的作用。2.背诵全诗。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同学们的亲身经历:两个人或几个人聊天,由一个足球可以聊到宇宙飞船上天,甚至外星人的生活,让同学们明白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随意想象一件事,当即口头作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为神奇的是,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处于最佳状态的前提下,全班学生在限时五分钟内完成了诗歌的背诵任务。课上,我一方面给学生以充分的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权利和机会,另一方面在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点拨、有效帮助、恰当引导,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过程的协调、和谐,还应包括讲练的融合统一,相得益彰。讲和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精讲多练统一在课堂上,尤其是一些语法和知识的学习上,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三、教学设计新颖、不俗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所作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最能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客观上受到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制约,主观上又融合了教师的个人作用,自觉不自觉地显示出教师个人的教育观点、教育科学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成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保证。

篇(3)

分裂的“自我”传记——以维吉尼亚·伍尔夫为例

《搏击俱乐部》与男性气质危机

“按说”的话语标记性及语篇功能

英语标记主位的选择理据

语用等效翻译及其内涵研究

结合当下创作走向谈山水画的构图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略

当代高等教育中的麦当劳现象

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融合与管理

基于传统教学观与建构主义教学观整合的教学设计

大学生亲密关系与内隐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

自动化类专业学生学风状况实证研究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以材料大类专业为例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区照顾视阈下的养老方式:以香港为例

论我国社会保障中的非政府组织:功能、困境与对策

需求导向的社区服务发展新定位

论文艺复兴对福利思想的影响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对人性的探索

从哈金的《战争垃圾》看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作文词汇复杂度的因素研究

论汉英翻译中动静态场景对比问题的处理

江苏传统手工艺及产品市场研究

居住区景观空间营造中的水景设计

舞蹈娃娃与五道娃娃的比对分析

论汉画像牛首人身神怪形象中的母崇拜和土地崇拜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及应对策略

高校学报网络化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高校离退休管理工作创新探讨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论当代中国的历史起点及其基本理论特征

政治制度与文化:判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向标

现代性境遇中价值观多元化的哲学反思

关于我国建立判例制度的思考

我国刑事和解适用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论未决羁押的公正性及其保障

论迈克尔·翁达杰小说《安妮尔的鬼魂》中的正义观

论索尔·贝娄《赫索格》主人公身上的萨特存在主义倾向

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文学批评和翻译研究——基于张谷若《还乡》译本分析

词的内涵意义和翻译中的动态对等

哈代战争诗歌的生态解读——以《鼓手霍吉》为例

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研究——以南京工程学院会计专业为例

新形势下提高教学水平的若干对策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从所有制关系到交换关系——西方经济批判的意义

论弱势群体的自我价值实现与和谐社会构建

刑事和解的解读与应用研究

论青年鲁迅对时代思潮的批评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中西诗歌翻译的改写与诗体移植

师法自然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红豆生态园景观设计为例

设计批评融入设计教育之探讨

篇(4)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以自然常识为内容的诗歌。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提出问题:植物靠什么办法传播种子;第二、三、四节分别讲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第五节讲只要仔细观察就能获得许多知识。诗中把植物当作人来写,读起来亲切、有趣。

课文配有三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本课以读为本,熟读成诵,读中理解,读中感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观察、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为、得”,会写“法、如”等10个生字。

2.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出句内停顿、句末押韵,背诵课文。

3.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体会“乘着、挂住、炸开”用词的准确。

4.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2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在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课件或相关的挂图,生字卡片

2、学生调查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儿歌《蒲公英》、同学们,听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你知道了什么?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植物王国的奇事,也十分有趣、那么,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读了《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你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板书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

2、指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1)植物妈妈有些什么办法?

(2)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办法?

(3)哪些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逐段出示课文

(1)这段话会读吗?请你借助拼音练一练。遇到生字,要把生字所在的词语多读几遍。

(2)谁来读?

提示:评价学生朗读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通过范读与跟读等方式把语段读正确、读连贯;用同样的方式指导学生借助拼音练习朗读其他语段。

2.隐去拼音出示词语。

(1)现在,课文上的拼音都已经消失了,你们还会读吗?先练一练。

(2)谁来试一试?

3.隐去熟字出示词语。

(1)现在只剩下这些词语,你还会读吗?先练一练。

提示:隐去熟字,剩下生字组成的词语,例如“如果、四海为家、植物”等。

(2)用开火车朗读等方式,把生词读熟练。

4.隐去熟字只剩生字。

(1)现在只剩生字,你还会读吗?

(2)重点教学“刺、察、旅、离”:谁能给这几个生字组个词?

提示:教学“刺”字,可借用仙人掌等图片引导学生组词;教学“察”字,可借用人物观察图引导学生组词,让学生了解“察”的意思是仔细地看;“旅”和“离”可联系学生生活组词,例如“旅长、旅游、旅行、分离、离开”等。

三、情景朗读:

1、朗读课文

①听读课文,提醒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②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指导,要注意字音准确、语言顺畅。

2、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说,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信息,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共有()小节、写的是()()()3种有办法的植物妈妈,告诉我们:只要()还会发现许许多多的知识。

四、学写生字

1.学写“法、识、她、娃、如、知、脚、它”。

(1)出示“法、识、她、娃、如、知、脚、它”: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写的时候注意什么?

(2)教师示范书写并提示书写要领。

要点:“法、识”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齐平;“她、娃”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女字旁”撇点张开、折处不顿、点画要长、第三笔横变为提,要“避让”右边部分;“如、知”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右部“口”包紧;“脚”左中右结构、结构紧凑、错落有致;“它”上下结构、上窄下宽、“宝盖头”先写俯点,再写左点,然后写横钩。

2.学写“毛、更”。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关键笔画。

(2)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

“毛”)独体字,竖弯钩竖画向左挫进,弯处要圆转而无棱角。“更”撇和捺左右舒展,重心平衡。

五、作业

抄写10个生字

第二课时

复习

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植物旅行准备离开观察办法娃娃知识如果毛发手脚炸开

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读第一节。

(1)、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办法?

(2)、教师指导读准“得”的音:dêi就得dé得到de打得好

2、指导学生思考学习第二、三、四小节。

(1)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办法呢?(学生自读课文,用笔在文中画出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2)教师指导读第二小节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3)出示蒲公英图片,理解降落伞

(4)理解“轻轻、纷纷”

做动作体会“轻轻”,这句诗怎么读呢?(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一个蒲公英娃娃出发了,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都在风婆婆的帮助下,像降落伞一样飘飘悠悠地离开了妈妈。这就是纷纷出发。下雪了,雪花纷纷飘落。秋天,,树叶黄了,从树上纷纷飘落下来。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

(5)学习第三节

a、指导学生读

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b、出示苍耳图片,认识苍耳,理解“铠甲”:古代士兵打仗时穿的铁做的衣服,这里指的是苍耳坚硬的外壳。

c、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把苍耳带到哪里安家?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树林、花园,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以四海为家。

(6)教师引导学生读第四节诗歌理解:

a、指导读句子豌豆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b、思考:豌豆妈妈是怎样想办法传播种子的?在学生回答后出示豌豆炸开的图片加以理解。

C、比较句子:

(1)“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了妈妈 

(2)豆荚炸开,孩子离开妈妈。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第一句写出了豆荚炸开时的声音以及孩子们离开妈妈时动作及心情)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该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

d、小结:蹦到哪儿„„跳到哪儿„„他们也四海为家。

(7)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五节诗歌理解:

a、指导读句子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

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b、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许许多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妈妈,她们的办法都很好,其实,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你能把你知道的分享大家吗?

2、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跟大家交流

(1)椰子靠水传播

(2)柳絮靠风传播

(3)葡萄、樱桃、石榴通过小鸟的粪便传播

3、试着照课文的样子,用诗的形式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3、植物妈妈有办法

篇(5)

教学过程

教学后感

惟存短评

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辅助教学,利用其图、文、声并茂,以其交互性、可控性原理,使学生自然而然

地从感性上体会、从理性上理解比较抽象的“音的高低”这一知识。

教学重点:音的高低 教学难点:乐音的高低辨识 难点突破:利用《音乐殿堂》(成品软件)趣味性讲授“音的高

低”;利用《音乐宝典》(成品软件)中不同乐器所演奏出不同音高的区别,让学生在体会中掌握“音

的高低”知识。

具:多媒体电脑,成品多媒体教学程序光盘,小铃,双响木。

课的类型:仅新授部分(10多分钟)

教学过程:(简案)

一、导入

教师弹“起立、坐下”的音阶(上行、下行音阶),使学生起立、坐下。

提问:为什么听到老师向右边弹要起立?向左边弹要坐下?(从而引出“音的高低”,即越向右,音越高,音

高了所以要起立;越向左,音越低,音低了就要坐下)

二、媒体运用

1.认识音的高低:图中有两个娃娃,一个在高处,一个在低处。当单击高处的娃娃时,他会一边跳,一边讲解并示范什么样的音是高音;当单击低处的娃娃时,他会一边跳,一边讲解并示范什么样的音是低音。

2.分辨音的高低:

A.单击图中桌上的八音盒,出现《闪烁的小星星》的音乐片段;单击图中墙上的天鹅图片时,出现《天鹅湖》二幕场景的音乐片段。

提问:你感觉哪一段音乐的音听上去比较高,哪一段比较低?

B.小铃与双响木、响板与小铃的听辨。

C.双响木两边音高低的听辨。

三、欣赏《闪烁的小星星》分辨音的高低 (同时为下一节课教唱《闪烁的小星星》作铺垫)

1.教师在中音区弹奏《闪烁的小星星》。

提问:这是什么歌曲?(许多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学过了)

2.教师再在低音区弹奏《闪烁的小星星》。

提问:和前一遍有什么不同?

3.播放《音乐宝典》中已有的《闪烁的小星星》,共有三遍。其中一遍用口风琴演奏(较高的音),一遍用单簧管演奏(较低的音),一遍用木琴演奏(较高的音)

要求:听到高的音,双手置于头顶表演;听到低的音,则相反。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什么音乐小知识?

2.请举出身边的例子。

五、回家作业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周围存在的“音的高低”的小例子,下节课交流。

教学后感:

此次教学是一次尝试,上课的是陌生的10名小学一年级小朋友,目的在于探索成品多媒体软件与音乐课教学如何有机结合的途径。

多媒体技术的特性明显胜过传统的其他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等等)。对于低幼年级的学生而言,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画能够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有关的知识性内容通过卡通人物生动的活动体现出来,更能适应低幼年龄孩子的认知特性。软件中不同乐器与音色的转换十分方便,极大地减轻了教学中各种示范演奏的困难,因为我们教师不可能非常熟练地掌握数种乐器的演奏,同时许多学校也不一定有怎么多种类的乐器。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作为教师个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设备上无法实现如此生动的效果。《音乐宝典》和《音乐殿堂》是两个成品软件,我们尝试在教学中根据学习需要,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软件,而不是试图将所有的素材封闭在一个所谓完整的课件中。

在教学中,我把“音的高低”概念讲解交给了《音乐殿堂》来完成。软件中有一个活泼有趣的卡通小精灵,就是他带领孩子们畅游音乐的宫殿。打开“知识的宫殿”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间布置得较为凌乱的卡通房间,小精灵告诉我们:这间屋子里放的都是与音乐有关的物品。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点击了放在暖炉上的一个娃娃,这是娃娃一边向上跳,一边讲解什么样的音是高音,并用女声尖叫声为例子,既生动又形象;点击了放在暖炉下的一个娃娃,他一边向下跳,一边讲解,并以大提琴浑厚的低音效果来示范。

学生在学习时有如观看动画片,兴致十分高。演示结束后,学生能很快并且准确回答“高音”与“低音”的概念。 在听辨练习中,则运用《音乐宝典》将《闪烁的小星星》的旋律一遍遍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要求学生根据音的高低选择不同的手位表演来表示,这样在游戏中又一次复习了“音的高低”,这比单纯的听辨练习更生动有趣,而且容易接受。

这节研究课是在我区教研小组的帮助下第一次尝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只是一个环节的探索,但是给我的启发很大。媒体技术的采用,大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通过生动的动画与多变的表现,将抽象的乐理知识形象化、兴趣化,从而体现了“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这一低幼年级唱游课的特点,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惟存短评:

篇(6)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音乐欣赏课的导入环节,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过于复杂,会让学生搞不清楚要干什么。而开门见山由问题情境导入,效果就有所不同了。在欣赏课《京调》的导入环节中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很有特点乐曲,请你听一听,它的曲调具有我国哪一种戏曲音乐的风格呢?”通过教师有目的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直接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即欣赏戏曲音乐。更重要的是,有了前几节课有关京剧音乐的学习基础,当听完乐曲之后,很多学生表现出了争着抢着要发言的状态。可见,教师有目的的设疑,会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让大部分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二、巧设问题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音乐不象文学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象美术作品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以其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着情感,注重的是内心的情感体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要达到这一目标,问题情境设计是一个好方法。在欣赏课《洋娃娃之梦》的分段欣赏中,我通过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感受每一段音乐的不同音乐要素。“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三段音乐,首先,请大家听一段,你听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接下来,咱们再来听一段音乐,你听它和刚才的那段音乐给你的感受一样吗?”“我们来听最后一段音乐,又带给你什么感受呢?”在这三个问题的牵动下,学生很容易就走入了三个不同的音乐情境,让情感得到了充分地体验和感受。

三、巧设问题情境,鼓励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面。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关键。在欣赏《渔舟唱晚》这首乐曲时,为引导学生发现这首作品的结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请你边听音乐边在一张纸上用不同的线条画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想怎样画就怎样画,想用什么图形就用什么图形,听一听、画一画、看一看这首乐曲是由几部分组成的?”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听得都很投入,很快地发现了乐曲的结构特点。这完全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发现的过程。在这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感受到了欣赏音乐的乐趣,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四、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发散思维

篇(7)

2002年起,她加入了我的“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法”研究团队,前后承担了两项子课题的研究任务,她都能潜心、用心、真心地做实践性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也因此被评为淮安市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实验先进个人。她给我的印象是一个能主动研究的教师,对研究有一股钻劲,正是这种钻劲让我感受到她身上的那股奔跑的力量。

2014年5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小学教学研讨活动中,她和贲友林老师同题执教“找规律:搭配”,我作为指导老师和她一起研课。通过研课,她确定了课的结构,让学生从个例研究开始,经历规律探究^程,得出搭配规律的结论,最后进行规律应用。那天上课,她首先让学生猜她的姓名,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拉近了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猜的过程也是寻找规律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搭配的有序性,她大胆开放课堂,让学生自主写出三个娃娃与两种帽子之间的搭配方法,并有层次地将学生呈现的列举、画图与符号表达等方法进行了展示,引导大家分析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也将这种学习方法内化到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篇(8)

二、美术题材儿童化。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小兔子的被子”、“小鱼吐泡泡”、“大象滑滑梯”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小朋友打电话”、“漂亮的玩具”、“捏糖葫芦”等孩子们生活中有意义、有情节的事情,我们都支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

三、美术活动的引导情境化。可用情境引导幼儿把自己经历过的、想象的各种奇妙的事情表现出来,如“外星人的故事”、“大鸟带我去旅行”、“11只猫做苦工”等。在全程教学设计游戏化之外,我们还十分注重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游戏性和趣味性。我们根据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易受情绪支配的特点,在活动设计时,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比如在折纸贴画“屋顶”的开始部分,给幼儿讲了一个故事:“前几天下大雨,大风刮走了小兔家的屋顶,小兔多伤心啊。”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并引起了幼儿对小兔的同情,纷纷表示要为小兔“盖新房”。这时教师就可以教幼儿用正方形的纸对角折成三角形,贴在小兔的屋子上,小兔的新房就这样造好了。我们以多种形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四、绘画内容游戏化。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把绘画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来设计合理的情节,并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幼儿一直置身于游戏之中,在感受美术活动乐趣的同时,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如: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小蜗牛去旅行”、“鱼儿游游游”、“小乌龟去散步”等绘画内容。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如美术活动《给小鸡筑篱笆》,我们采用了做“狐狸和小鸡”的游戏“――感受又直又密的篱笆能挡住狐狸――体验成功(战胜狐狸)――鸡妈妈请求帮忙――帮鸡妈妈筑篱笆――鸡妈妈选篱笆”等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努力营造着一种新奇又有趣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理解并掌握活动的重难点,更主要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充分体会美术活动游戏化所特有的魅力。

篇(9)

【分类号】G623.71

音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古往今来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作为一门课程音乐最重要的价值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在音乐教学中设置符合幼儿成长特点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成为一线音乐教师的重要挑战。

一、分辨小学音乐教改中的“壳”与“魂”

在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中,音乐课重在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落实在教学中需要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动力。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抓住了兴趣的“壳”。例如,不少教师致力于把课堂氛围提高,而不去注重学生在课上获得的关于音乐知识的获取和体验。以人教版教材中小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课题《小螺号》为例,在学生学习唱歌的同时,本节课还伴有反复记号的音乐知识的学习,但是,为了课堂氛围和幼儿音乐课上的兴趣老师往往将音乐知识的要求一带而过。而事实上适当的音乐知识学习和掌握才是提升学生学习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背景,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没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摆正兴趣的位置,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这样才能抓住音乐教学的“魂”。

没有乐理和读谱知识的音乐课是有形无实的。在音乐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课堂上收获相应的音乐基本知识,才能在不断学习中逐渐提升音乐的表达、审美甚至是创新能力,但是新课改的理念让不少老师有些迷茫,在针对如何处理好乐理知识、技能学习同审美体验的关系上存在误区和困难。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索。

二、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在新课程标准中把教学分成了“感受与欣赏”与“表现”两个领域,感受与欣赏可以说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学生在没有接触丰富的音乐内容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相应的音乐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铺垫丰富的音乐体验显得至关重要。

以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彝家娃娃真幸福》为例,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准备课前资料让幼儿在掌握相应知识从而在练习后能自信快乐的演唱。同时在演唱中把如何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力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结合对歌曲的理解进行具有自己特色的演唱。最后,通过相关背景资料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彝族人的风土人情,体验和欣赏彝族音乐的独特韵味。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融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把各个环节融入到具体的情景中,或者设计游戏为载体进行寓教于乐的教学,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进而得到良好的音乐体验。

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东海渔歌为例,单元内容中设计了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体验创作者从歌曲中表达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但是这仅仅是对歌曲从内容上的欣赏,要深入到歌曲中就不能遗漏对歌曲乐理知识的传授,例如歌曲是F大调,音域有九度,四三拍这些基本的知识需要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歌曲时传授给学生,把乐理知识与歌曲表达的情感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深入去理解和获得音乐方面的成长。

三、“双基”素养在教学中的探索

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下重视情感体验和音乐实践让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走进了另一个误区。在课堂教学中回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或者把应该学生掌握的乐理知识在教学中一笔带过。长此以往严重的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正确看待“双基”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培养持续的兴趣与教学结合起来成为教学探索的新方向。

以三年级上册中《法国号》的音乐教学为例,在本节课的音乐教学中需要学生体验歌曲旋律掌握三拍子的歌曲特点,感受歌曲内容对内容进行识记,学习唱歌,最后还需要做二声部的练习。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教师提前准备好法国号,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的感受中接触音乐乐器,播放歌曲让学生聆听并为练习唱歌曲做准备。在掌握旋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的比喻让学生去理解其中的特点,例如,在讲述旋律线时告诉学生断开的地方要有轻轻跳跃的感觉就像弹跳的小球一样,而连着的地方则需要连贯起来就像小溪流过一样。最后是二声部的练习,教师首先通过将音乐与动作联系起恚重音时就用拍手代表,轻音时就用握拳去击打另一只手掌。其次将学生分成两个组,通过分组练习成熟以后再进行和声联系。

“双基”在教学中包含的知识和技能还很多,在教学中只有双基为载体学生才能在音乐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验、感受,如果教师仅仅把音乐课当做活动来进行,学生就很难在其中的到深入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双基”素养显得很重要。

四、教学实践反思

音乐不同于其他文化课,音乐产生的律动感不是学生坐在椅子上就能体会的,同时练习唱歌时也需要学生调动身体的各个机能把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有情感的表达出来,因此,这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新课程下,教师更应该在处理好“双基”素养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景体验,把音乐融入到更多的实践中去,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莹. 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节奏感[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02)

[2] 贾辉. 小学音乐教学中游戏的运用[J]. 通俗歌曲. 2015(11)

[3] 童琳. 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读书文摘. 2016(06)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0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不仅仅是要教好书,更要肩负起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的引路人。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认识

“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中加强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带有长远性、根本性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来说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格熏陶的最直接、最实用、最基本的主要途径。毋庸置疑,作为教师,如果能从这一角度认识和思考这一问题,并统一思想,提高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认识,也才能真正开展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联想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 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因此,有必要将现行各类学科的教学进行全面的开发,并把开发出来的法制因素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渗透,从而在各科教学中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培养的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如: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时,通过展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配以图片形象的说明,指出他们的特征和防伪标志,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并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对他们教育不用假币购买物品等,主动的调动了少年儿童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使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三、实践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如果教师能把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此刻对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三年级学过简单的统计后,有一道题是:站在马路口,统计在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在带领学生在现场统计时,实时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让学生观察行人和车辆的行走方式,设想假如在十字路口不按红绿灯的指示行驶,对会出现的后果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情景模拟后,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会意识到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从而有机地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四、融入

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在六年级《认识百分数》教学时,教师可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融入到学生所学知识中,从而对学生进行税法教育。简明的让学生明白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重要意义,懂得了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在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实时渗透了相关的法制教育。充分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另外,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充分驾驭教材,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并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

总之,学校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根本,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只有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因此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上一篇: 装饰材料市场考察报告 下一篇: 医生实习总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