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学习材料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20 20:46: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杨善洲学习材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杨善洲学习材料

篇(1)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概述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 亿m3,居世界第4 位。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00m³,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居世界第88 位。公顷平均水资源量也只有2.65 万m3,相当于世界公顷平均数的2/3 左右。因此,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和公顷平均水量并不丰富,是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现有300 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危机,饮水困难的人口达7,500 万人。水资源危机严重地威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各地洪旱灾害频繁发生,例:2010年春我省出现了100年一遇的旱灾,截至2010年4月5日,全省河道平均来水量较常年整体偏少30%,已有778条中小河流断流、431座小型水库和5908个小坝塘干涸,全省库塘蓄水仅42.5亿立方米、同比减少16亿立方米;严重旱灾已造成16个州市2640.28万人受灾,已有888万人、1890万头(匹)牲畜(其中576万头大牲畜)饮水出现困难;旱灾造成823万人需要口粮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743.7万亩(其中秋冬播农作物受灾3261.2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90%、绝收1506.9万亩,水果、茶叶、蚕桑、橡胶、咖啡五类经济林果受灾1482.5万亩、占总面积的81.8%),预计全省小春粮食(夏粮)将因灾减产60%左右;林地受灾面积达5181万亩、报废1204万亩。全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70亿元。

进入21世纪,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水资源紧张的年代, 水资源短缺己演变成倍受世界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水资源问题的研究愈来愈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性问题。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我国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5,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5,水资源占有量却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而南方人口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而水资源总量为全国的4/5。北方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127 m³,仅为南方人均值的1/3。另外,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受“地大物博”传统观念的影响,且在对水资源保护、治理和利用上缺乏科学、严格的统一管理,以致我国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地下水超采、水质下降、水污染日趋加重等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如何保护水资源,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们要研究的一项课题。

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紧缺与用水浪费并存

据分析估计,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全国缺水总量约为300 亿m3~400 亿m3。从总体上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洪涝灾害。许多地区由于缺水,造成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地区之间争水、超采地下水和挤占生态用水。但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45,而先进国家为0.7 甚至0.8。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30%~40%,实际可能更低。全国多数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估计在20%以上。

2.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水资源过度开发的现象很普遍。且地区间很不平衡,北方的黄河、淮河、海河,开发利用率都超过50%,其中海河已近90%。有些内陆河的开发利用率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合理限度40%。由于地下水的持续超采,使不少地区地面沉陷,海水人侵。在黄淮海流域,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海河流域的河湖干涸,黄河下游经常断流,甚至淮河中游在1999 年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断流现象。

3.水污染与因此产生的水环境破坏

全国工业、城市污废水排放总量约400 亿t,其中处理达标的只占23%,大量未处理的污水排人了江河,使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河段受到污染。城市地区90%以上的河道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造成不能提供达标的生活、工业和农业用水的水质型缺水。

4.水资源建设投入不足而且极不稳定

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以来,对水资源建设的投入缺口很大

而且极不稳定。“”结束以后,由于对水利的作用发生认识上的分歧,水利建设的投资曾被大幅度削减,以后投资虽逐渐增加,但很不稳定。有的地方,大灾以后大干,小灾以后小干,风调雨顺不干。有的地方,水灾以后抓防洪,早灾以后抓灌溉,重点不断变换。因此,一些已定的规划长期未能完成。

三、解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

1.制定科学的规划,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在对水资源的规划中,一要遵循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即在正确把握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资源,规划水利建设项目,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二要按照《水法》确定的水资源优先配置原则,合理确定水资源配置次序,确保当地经济秩序稳定,社会全面发展。首先要留足水源,就地取材满足人口密集的市、县和重点乡镇居民的生活用水,分散解决农村人口水源问题,确保人人有水喝。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水资源的开发必需根据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地区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水需要进行优化分配。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好严重缺水区的水资源供应。

2、科学利用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

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按照系统工程要求,全方位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休牧(或轮牧)还草、返耕还(山、坡)林,营造湿地、草甸、林地、植被等,提高水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继续实施退田还湖、筑坝蓄水、疏浚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利用,以保护水体、控制调节水量,保障供水、防火减灾。

植树造林,提高水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是一项惠泽子孙后代的大事,如杨善洲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88年原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从领导岗位上退休后,回到家乡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

3.节约农业用水、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1)实行科学灌溉,减少农业用水浪费

全世界用水的70%为农业灌溉用水,但其利用率很低,浪费严重。据估计,全世界有37%的灌溉水用于作物生长,其余都被浪费掉了。改革灌溉方法是提高用水效率的最大潜力所在。例如,渠道渗漏是世界各国在发展灌溉事业时遇到的共同问题。据国际

灌溉排水委员会的统计,灌溉水渗漏损失量一般为15%~30%,高的甚至达到50%~60%。我国渗漏损失一般为40%~50%,高的甚至达到70%~80%。由于大部分灌区的渠道没有防渗措施,我国南方长江、珠江、东南沿海等地渠道水利用系数平均为0.6,其它各片为0.5。估计全国渠道渗漏损失的水量可达到1,700 多亿m3。农业是用水的大户,要增强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 在现有农业节水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农业的节水力度,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

(2)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现在世界上许多工业发达的国家都把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作为解决城市用水困难的主要手段。如果把全国工业用水的平均重复利用率从目前的20%提高到40%。每天可节水1,300 万t,相应地节省供水工程投资26 亿元,节水量和经济效益都是相当可

观的。我国近几年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在一些水源特别紧张的城市,水的重复利用率已达到较高水平。

(3)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

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它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增强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法制意识是摆在每个公民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

4.加强价格管理

价格杠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主要手段。加强价格管理,一是改革供水管理体制,加强水费计收和管理力度;二是按原标准制定的定额管理,推进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综合水价;三是对各类用水实行定额管理,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定额内用水,按价计费,低于定额,降价计费。实现水资源的有效控制,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加大对污水的处理力度

我国已是水污染非常严重的国家,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

净水和一方净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各种手段坚决杜绝和防止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制止一切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不顾长远影响盲目引进高污染项目的行为。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两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的生产污水应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6.树立大水利、全流域的战略意识

国家水利政策的调整和改变流域内工业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区域重大工业项目和水利项目的上马,都会对整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分析论证,多方案比较,站在整个流域而不是局部区域的角度,把不利影响、负面影响、长远影响、全流域影响考虑充分。如上马一个蓄水项目或调水项目,不仅要考虑对当地带来的利益和影响,还要考虑项目对上游、下游和其他区域产生的影响,要对项目的必要性进行详细论证,并与节水等方案进行比较,能否通过节水等措施获得同样多的水资源量,而投资较省、风险较低、负面影响又较小。

四、结语

中国水资源在相当长的阶段仍处于短缺状态,各级政府要

全面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把节水、减污和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节水是当前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节水的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优化配置水资源,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节水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措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所以,我们一定要经过艰苦的奋斗,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在国民经济中有一个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体系,有一个有效的抗旱、防洪保安体系,有一个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体系,才能保证我国由农业生产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使我们国家经济腾飞,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 王浩.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

[2] 汪怒诚.中国水资源问题与时策.北京:学习出版社,2002.

篇(2)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以及工程建设的国际合作化推动了人才的国际化,这不仅限于国际化人才争夺与使用,更重要的是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地区之所以社会与科技领域始终保持不断涌现的创新活力,很重要一点就归因于其全球化视野下的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口红利,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的优势;而如今,之前的人口红利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然保持我们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发展动力,就需要从科技水平、先进技术等方面入手,参与乃至领跑国际科技领域,摒弃以往完全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到依靠科技水平的轨道上来,而这需要在培养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科研人才、管理人才等各方面花大力气,需要有一个持续的工作才能产生效果。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领域而言,我们国家的大量大型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已开发或已规划完毕,今后大量的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将不得不面临着“走出去”的那一步(已经有很多企业已在国际市场中参与竞争,如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水利水电工程国际经营规模持续扩大、经营层次进一步提高、国际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国外工程项目履约情况、经济效益良好,吸引了大量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走出去,例如,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等一批较大型的水电施工承包单位是中国水电产业“走出去”的排头兵,自1999年以来连续进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

因此,对于培养水利水电工程行业专业性人才的高等学校(如武汉大学)而言,也需要逐步转变自身的培养目标定位,必须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培养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与科研人才。在新的历史阶段,高校仍是水利工程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同时,在水利工程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特别是高端科研人才国际化方面,水利科研机构具有独特的优势,肩负着历史的重任,高校与水利工程科研机构相互学习,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特长,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所以,高校在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在课程建设规划时形成国际化视野。科研人才国际化培养是实现新跨越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水利科技发展,培养水利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建筑材料在其他工程专业领域,如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均有相关双语教学实践的开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截至目前,国内高校中尚未发现有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的报道。建筑材料也是水利水电专业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是学生今后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工作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等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前提。而建筑材料这门课程具有很多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如:(1)课程涉及内容多、学科广,包含了水泥、砂浆、混凝土、钢材、石材、沥青等各种建设工程领域所涉及到的建筑材料品种,并涉及到力学、化学、物理等各基础学科的大量知识点,是一门交叉学科特性明显的课程;(2)材料新技术、新产品革新与更新快,教材的修订速度有限,无法及时将革新的技术与出现的新材料修订到教材中;且规范与标准的修订也存在时效性问题,而教材中往往也在这方面存在滞后性;(3)涉及的规范与标准较多,材料的各种性能与规范和标准之间的关系需要特别注意。从这些特点上来看,内容繁杂,知识点多,记忆内容较多,而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全英文教学又带来了语言上的难度,不仅在教学上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在理解上也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从2009年开始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设全英文班教学,除部分基础必修课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采用全英文教学。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在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等)、基本力学课程(如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完成之后开展,并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利水电施工等其他专业课程开始的一个基础。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建筑材料教研室承担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经历了初期的直接聘请国外高校教师来华授课,到后期本专业教师经过培训和学习后讲授课程的艰难过程。经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与不断总结,我们得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一、授课对象分析及教学概况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具有知识点涉及范围广、学科间跨度大、基本概念多等特点,结合全英文教学的特点,就更加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外语基础,以适应在较多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全英文条件下概念的准确理解。在开设本课程前,学生已系统学习了高等数学、材料力学等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这是建筑材料课程学习的前提条件。本课程针对的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第一个学期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已系统学习了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课程,并且该全英文班还经过了两年多的英文强化训练,可以适应建筑材料课程全英文教学过程。由于多年来教学改革与学分制改革的结果,建筑材料课程课时已压缩至36学时,即使中文授课也不能将教材上所有内容全面教授;因此,在学时分配上,对于混凝土(concrete)、水泥(cement)、钢材(steel)、沥青(bitumen)等主要建筑材料做详细讲解,对于石膏与石灰(gypsum and lime)、石材(stone)、聚合物材料(polymer)、其他功能材料(functional materials)等其他类建筑材料做简要讲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课后自学的作用。在试验教学方面,由于只有6个学时的试验学时,因此,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我们在试验设计中也强调了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科学设计的理念,开展了一些创新性试验教学,这在第3节中将做介绍。整个课程以“建筑材料的组成(composition)——结构(structure)——性能(property)”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注重知识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和方法论的讲授;注重教学内容和主题的不断更新和扩展,在课程中穿插建筑材料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动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培养目标

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其培养的目标和期望达到的效果。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全英文班的定位在培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国际化的专门人才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科学研究人才,我们认为其国际化主要内涵有两个方面的,其一是为工程界培养合格的并且有竞争力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监理的专门人才,可以为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人才储备;其二是为我国水利水电专业培养国际化的科学技术人才,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以保证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从这两方面考虑,作为建筑材料全英文课程的教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感受与体会:

(一)作为科学研究的目标,全英文班的学生从选拔时开始就作为精英化教育来培养,如果学生个人意愿是将来从事水利水电专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扎实掌握基本概念,在深度上有较多体现;同时,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从本科生专业基础的学习就开始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

(二)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国际工程总承包的培养目标,则需要学生掌握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相关建筑材料试验标准与规范、施工规范等的对比、建筑材料基本概念的中英文对照叙述方式等,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在知识点的广度上,强调学生的知识面宽度。

鉴于以上两点考虑,我们试图在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过程保持科研性与工程应用性二者的平衡关系,既强调本课程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实用性,也在实用性过程中穿插国际上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思路,培养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能力与热情。

三、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获取

建筑材料具有涉及学科领域广、内容繁杂等特点,但大多数的教材总体上是一致的,基本会涉及到材料的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石灰与石膏)、水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砂浆及砌体材料、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建筑钢材、功能性建筑材料等主要部分,且材料的基本性质、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是几乎所有建筑材料教材编写时的重点内容,也是我们工程应用领域最常接触的建筑材料种类。各教材只是在内容编排与语言叙述上有所差别,但这种差别最终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是较明显的。因此,选择一本或几本好的参考资料是学好一门全英文课程的必要前提。此外,建筑材料本身新技术、新进展涌现较快,所以在学好经典教材的同时,需要对这一学科领域的新知识学会主动获取,从文献材料中对基本概念与常识进行必要的补充,以培养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初步能力。鉴于这些考虑,我们在全英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经典教材的选择之外,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介绍建筑材料领域科学研究常用的期刊杂志,并传授简单的文献检索与阅读的方法,以培养潜在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之科研热情,为水利水电工程领域专业性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一)外文教材选择

国外建筑材料类的教材较多,有概括类的(即所有建筑材料都包含在内,如J.M. Illston等人编写的Construction Materials:their nature and behaviour;R.K.Dhir等人编写的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也有专门类的(即介绍某一类建筑材料或某一种建筑材料,如P.K. Mehta主编的Concrete Structure,Properties and Materials),考虑到本科生阶段以基础教育为主,我们主要选择概括类的教材,即包含大部分建筑材料,且以基本知识讲解为主,不针对某一材料深入探讨。考虑到全英文教学过程的特点,我们要在教材上也尽量体现英语思维方式与中文思维方式的不同,即在介绍理论体系之前,先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方案,最后才给出该部分内容的总结。在综合比对了国外的优秀英文教材后,我们最终选择了两本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一本为Domone and John Illston主编的Construction Materials-Their nature and behavior (4th edition),另一本为J.F. Young, S. Mindess, R.J. Gray和A. Bentur主编的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这两本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特点。

(二)英文文献获取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建筑材料的过程,培养必要的科研素养和科研兴趣,主要是在授课过程中介绍图书馆可以利用的主要图书馆数据库,帮助他们开始学会使用学校的资源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活动。例如爱思维尔(Elsevier)数据库中的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等,Springer数据库中的Materials and Structures,ASCE旗下的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ACI旗下的ACI Journal of Materials、ACI Journal of Structures等这些建筑材料科学领域主流的期刊杂志。让学生今早接触这些,是为了培养目标中提到的国际化视野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课程中书本知识的同时,与时俱进地了解本学科领域一些领先的科学、技术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研究是思路和想法,对于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选择也是一个引领,既适应我们培养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适应我们培养国际化科研人才的需要。

(三)标准及规范的比对

由于很多建筑材料领域的规范在相关的术语表述、单位制、相关规定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建筑材料相关国内外规范的对比。在课堂上主要介绍我国主要规范(如GB、JC、JCJ等国标规范、行业规范以及地方标准等),并针对其中某些条款与国外相关规范(如美国ASTM规范,英国BS规范等)进行比对,以让学生了解各国规范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例如,最简单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与表征问题,在我国规范中采用的是立方体抗压强度,而美国规范中则是采用圆柱体抗压强度,二者之间是存在一定区别的,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区分这些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查阅规范,寻根溯源,比较规范,学会举一反三。

四、教学过程体会

(一)课堂教学

1. 关键专业词汇讲解。由于建筑材料课程涉及的内容繁杂、学科领域较多、材料类型也很纷繁,所以其中涉及的专业词汇也很多,且规律性不强。因此,我们在每一章开始讲解前,将其中每一章将要涉及到的专业词汇作一汇总,提前让学生进行预习,防止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一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也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教学过程。

2. 主要概念引经据典。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正确选择及使用是事关工程质量与寿命的关键所在,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事故案例,以加深学生对材料选择与使用的重要性认识。例如,在讲解聚合物材料的防火性能时,可以适当例举一些工程由于防火材料选择不当而造成失火的例子(2010年上海静安区的11.15火灾案),以加深学生对材料使用性能的认识。

3. 材料性能与规范相结合。以“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的脉络进行每一种建筑材料的讲解,同时结合规范的相关规定解释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概念。要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规范的意义,以及依据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规范条款的来源,不能将规范“学死”。

4. 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互动式教学。在一些关键点上保持和学生之间要有对话和交流,同时要求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响应。在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能够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5. 多媒体利用。借助多媒体动画、工程录像等直观形式,播放钢材加工、水泥生产、混凝土加工、运输到施工现场等过程,同时配合课堂上全英文讲解,对于理解枯燥的原理、工艺以及生产过程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力争在课堂上也大大提高学生对于建筑材料的感官认识和学习兴趣,加深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实验教学

课程负责人改革试验创新模式,在有限的试验课时内,设计了冰飞盘(ice-Frisbee)模型试验,创新了试验教学模式。在该试验环节,要求学生在课余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冰飞盘的韧性,最后通过冲击试验方法对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改善冰飞碟抗冲击能力后的样品进行测试,深受学生喜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没有教师提示的前提下,很多学生想到了采用纤维增强的方式对冰飞盘进行了增韧处理,说明好的创新试验教学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

(三)测试方法

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整个课程考核强调过程控制,分别采用课堂小测验(quiz,20%)、期中考试(mid exam,20%)、试验(project,10%)、期末考试(final exam,50%)四个环节进行,保持课程学习过程的紧凑性,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过程,必要时作相应调整。

五、结语

本文针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面临国际化设计、施工、监理以及科研的需要,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展建筑材料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作者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总结了在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过程中对教材选择、引导学生获取前沿文献资料、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试验设计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一些体会、经验和思考,旨在进一步提高建筑材料课程全英文教学的质量以及为本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实践提供一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杨道富,王保田,杨鹏,杨明庆,张艳玲.水利教育国际化若干问题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8,20(1).

[2] 张建伟.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3).

[3] 张云莲,文献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4).

篇(3)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 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方式。其提供网上学习全过程,以8~15分钟的短小视频作为课件,提供嵌入式测试,利用社交工具等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答疑、讨论。大规模开放课程最早由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提出,用以描述曼尼托巴大学乔治·西蒙斯( George Siemens) 和斯蒂芬·当斯( Stephen Downes) 设计的网络开放课程。2012年美国名校开始建设MOOCs平台,代表性的有Edx、Coursera、Udacity,这三大平台将合作学校的课程对全球开放。进入“后MOOCs”时期以来,先后涌现出一批在线学习新形态,例如“SPOC”“Meta—MOOC”“DLMOOC”“MobiMOOC”“MOOL”“DOCC”“PMOOC”和“MOOR”等[1]。无论哪种形式的MOOCs都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融合,新技术的使用,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方式。但信息技术的使用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对它的使用要加以约束与控制。

 

一、MOOCs的特点

 

(一)cMOOCs与xMOOCs

 

根据不同的教育理念,MOOCs可分为cMOOCs与xMOOCs。cMOOCs( c为联通主义一词 Connectivism)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模型。cMOOCs的教学模式将学习设计者、教学者、学习者和学习资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仅关注批量知识传授的浅层次学习,更关注将网络中不同人的思想进行联系,引发知识迁移和知识创造,使批判理解、信息整合、知识构建、知识迁移运用和

 

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真正得以实现[2]。xMOOCs主要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大规模开放课程,有规定的学习材料,学生主要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视频进行知识的学习,并参与线上、线下讨论,也参加考试,教学方式较为传统。美国顶尖名校的MOOCs主要是“行为主义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强调

 

自我安排学习。

 

(二)与远程教育的区别

 

MOOCs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它是由开放教育形式发展而来的。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教育或远程教育,前者是由名校、名师推出的名课,远程教育强调的是距离,而在线教育强调的是方法。从远程教育到在线教育的转变是一个质的飞跃,它预示着未来教育的发展将走向一个不同于传统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从远程教育到在线教育的转变是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到成为教育主流的实质性转变,网络技术和正规教育融为一体,逐步成为改变传统教育的重要力量。尽管网络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已经或将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但这种结合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美国MOOCs平台与课程资源建设

 

(一) Edx

 

Edx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创建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2012年秋天,Edx在MITx启动。Edx通过最尖端的技术、创新的教学方法、严谨的课程为寻求改变的学生和院校提供服务。Edx将目标定位于,为每一个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校园和网上的教学水平,通过研究改进教学;除提供课程和学习资料外,还致力于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利用技术改进学习,以及教师在课堂内外如何教学[3]。到2015年7月Edx已经与全球15个国家的41所高校合作,并与Learning By Giving基金会、Linux基金会等31个机构进行合作,面向全球开放了513门课程,吸引了超过300万的在线学习者。 其中,通识教育类课程131门,占课程总数的26%;专业基础类课程144门,占课程总数的28%;专业课程128门,占课程总数的25%;其他类课程110门,占课程总数的21%根据Edx官网https://edx.org(2015-07)数据进行整理。。

 

(二)Coursera

 

Coursera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吴恩达(Andrew Ng)和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创办,向全球免费提供在线课堂[4]。到2015年7月,Coursera已经与来自全球25个国家的108所高校以及14个机构合作开发1 060门课程,在线注册学习者超过852万。其中,通识教育类课程155门,占课程总数的15%;专业基础类课程181门,占课程总数的17%;专业类课程446门,占课程总数的42%;其他专题讲座、培训类课程278门,占课程总数的26%根据Cousera官网https://zh.coursera.org(2015-07)数据进行整理。。

 

(三)Udacity

 

Udacity成立于2012年2月,是由斯坦福大学教授成立的营利性机构。Udacity将自己的使命定位于:为全世界提供可负担起的、能够吸引人投入学习的、高效率的高等教育,通过教育努力增进人们的职业技能[5]。到2015年7月,Udacity一共推出了59门课程,课程主要为计算机领域,其中数据科学类14门,网络发展类27门,软件工程类18门。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为了缩小学术知识与现实应用技术的差距,Udacity通过与Google、Cloudera、Facebook、MongoDB等公司合作,共推出18门项目类课程。学生通过在线参与项目学习,在做中学根据Udacity官网https://udacity.com(2015-07)数据进行整理。

 

(四)可汉学院

 

可汉学院是由教育家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个教育性非营利组织[6]。主要为数学、科学、计算机、金融、经济、人文艺术等领域以及各类考试准备提供课程。到2015年7月,数学类课程39门;科学类课程7门;计算机类课程2门;金融、经济类课程7门;人文艺术类课程5门;考试准备类课程7门根据可汗学院官网https://khanacademy.org(2015-07)数据进行整理。。目前,可汗学院与网易合作,在网易公开课平台上推出课程。

 

三、我国主要MOOCs平台的发展情况

 

(一)学堂在线

 

学堂在线是免费公开的MOOCs平台,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致力于通过来自国内外一流名校开设的免费网络学习课程,为公众提供系统的高等教育,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7]。到2015年7月,学堂在线平台共有408门课程,主要是与国内外17所高校合作推出的137门课程,引入Edx平台的271门课程。其中通识教育类课程91门,占课程总数的22%;专业基础类课程141门,占课程总数的35%;专业类课程83门,占课程总数的20%;其他课程93门,占课程总数的23%根据学堂在线官网

 

https://xuetangx.com/2015-07. 数据进行整理。。

 

(二)智慧树平台

 

智慧树隶属于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旨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自主学习讨论、跨校大课堂直播互动、学分认证及学位支持,帮助政府、联盟、学校达成优质课程资源共享[8]。智慧树平台属于第三方平台,以盈利为目的,除了为高校学分互认的课程提供平台外,还向社会大众提供一些付费的课程。学校间的共享课程主要采取混合式教学方式。到2015年7月,国内有19所高校推出51门课程,其中通识教育类课程为35门,占68%;专业基础类课程为5门,占10%;专业类课程为2门,占4%;其他课程9门,占18%。为加强学校间的合作,该平台推出10门学校共建课程,课程类型主要为通识教育类根据智慧树平台官网https://zhihuishu.com/2015-07.数据进行整理。。

 

(三)中国大学MOOCs平台

 

中国大学MOOCs是由网易与教育部高教社携手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向大众提供中国顶尖高校的MOOCs课程[9]。到2015年7月,中国大学MOOCs平台共与国内48所高校进行了合作,上线课程186门,其中通识基础类课程47门,占课程总数的25%;专业基础课程85门,占课程总数的46%;专业课程32门,占课程总数的17%;其他课程22门,占课程总数的12%根据中国大学MOOCs平台官网https://icourse 63.org/2015-07.数据进行整理。。

 

(四)好大学在线平台

 

好大学在线是中国高水平大学慕课联盟的官方网站, 联盟是部分中国高水平大学间自愿组建的开放式合作教育平台,为公益性、开放式、非官方、非法人的合作组织[10]。到2015年7月已与40所高校进行合作,好大学在线推出48门课程,同时与Ewant进行了合作,引入103门课程。推出的48门课程,其中通识基础类课程8门,占总课程的17%;专业基础课程19门,占总课程的39%;专业课程13门,占课程总数的27%;其他课程8门,占课程总数的17%根据好大学平台官网https://cumooc.org/home/index. mooc,2015-07.数据进行整理。。

 

(五)网易公开课

 

网易公开课是中国门户网站推出的“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于2010年11月1日推出,首批上线1 200集课程[11]。到2015年7月,网易公开课平台推出291门课程,与国内10所高校合作推出141门课程,与国外5所高校合作推出150门课程。网易公开课平台的291门课程以通识基础类课程以及人们日常所需的基本知识类课程为主,其中通识基础类课程157门,占课程总数的54%;专业基础课程54门,占课程总数的19%;专业课程36门,占课程总数的12%;其他类课程44门,占课程总数的15%。

 

网易公开课同时与Coursera合作,引入Coursera平台648门课程,以及可汗学院课程、TED演讲、赏课。网易公共课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每集课程45分钟左右,无需注册登录,可以直接点击播放,属于传统的公开课,只提供视频录像资料,没有测试,学生学完后不会获得证书根据网易公开课官网https://open.com/2015-07.数据进行整理。。网易公开课虽然不具备MOOCs学习的全过程,但是属于终身学习的一种在线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

 

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 MOOCs的建设要遵循教育规律

 

1.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大学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大学新技术设备的使用,以及教学方式的变革。大学的发展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班级授课制的出现,使得更多的人接受了教育,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MOOCs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了优质教学资源。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在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提高大学教学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大班授课,师生间的讨论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受到了限制,师生交流逐渐减少。而MOOCs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录制好的视频课程,可以代替蹩脚教师的授课。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以及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大学必须主动适应社会技术的发展,探索出适应新时展的教学方式。

 

2.大学的目的

 

党的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厘清了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大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一大批具有文化修养、精通专业知识、勇于探索真理、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创造者。立德树人背景下要求高校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核心使命,改变过去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MOOCs的发展,使得一大批国际名校课程涌入国内,加剧了高校间课程建设的竞争,促进了我国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核心使命,要求高校重视教学工作,把人才的培养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MOOCs的发展,也激发了一大批热爱教学的教师的授课积极性。高校理应抓住

 

MOOCs发展的契机,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MOOCs的建设应加强协作

 

1.平台建设

 

美国MOOCs平台,一种由高校发起成立,依托大学向全球提供免费在线课程,例如Coursera、Edx;另一种由个人发起成立,组建公司联合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向全球提供优质高等教育,例如Udacity。前者为非营利组织,后者为营利组织。可汉学院则为民间自发机构,辅助在校学生的校内学习和升学考试。对比美国MOOCs平台,我国MOOCs平台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高校与教育部一起开发,依托大学向全球提供免费在线课程学习,例如学堂在线;另一种为企业开发的第三方平台,为高校、企业、求学者提供在线课程全过程的平台,例如智慧树平台。

 

与美国主要MOOCs平台相比,我国MOOCs平台,合作的高校以国内高校为主,规模较小。而Cousera与全球20个国家的100所高校进行了合作,遍布各大洲;Edx与全球15个国家的41所高校进行了合作。而我国MOOCs平台课程最多的学堂在线平台,合作的高校只有17所。因此我国MOOCs平台建设方面,应加强与全球知名大学合作,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课程。同时,国内高校在MOOCs资源的建设方面更要重视合作,以及学科优势与技术优势的互补,课程质量是建设MOOCs最为重要的部分。

 

2.课程建设

 

Cousera目前面向全球开放1 060门课程,Edx提供513门课程。我国的学堂在线目前只有137门课程,另外271门为Edx课程。在课程的类型方面,美国MOOCs平台的基础类、专业类课程占到总课程数的50%以上,而我国的MOOCs平台提供的课程主要为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较少。国内高校在MOOCs课程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增加数量,做大规模;另一方面,要增加种类,以吸引全球学习者参与,真正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高品质课程,实现全球文化的交流。

 

3.学分认证

 

学分认证是关系到MOOCs未来发展的因素之一,通过MOOCs学习能够拿到学分,才能够真正有效地降低高等教育的成本,才能够在未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目前美国MOOCs课程,对通过课程学习的学生,只提供学习证明,而没有学分、学位。Coursera于2013年2月7日宣布旗下有5门网络课程的学分已经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ACE CREDIT)的评估与推荐,通过课程学习的学生有可能转换获得大学的学分,但是否能够转换最终取决于大学是否承认。

 

我国智慧树平台为高校在校学生提供的在线课程,学生在完成学习后能够拿到学分。清华大学物理系大三学生杨平凡和约200名学生一起参加了电路原理课程的期末考试,并最终顺利取得了学分,与其他一起参加考试的学生不同的是,杨平凡是通过MOOCs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的[12];在好大学在线平台,上海西南片高校将建立基于慕课的课程共享及学分互认机制,学生足不出校门,就能够修读其他高校的优质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互补[13]。但目前,我国MOOCs平台的学分认证,也只限于在校大学生。通过MOOCs课程学习,除获得学习证明外,还能够换取相应的学分,应该是MOOCs未来的发展趋势。

 

政府与学校应尽快制定规则,解决MOOCs课程学分认证与现行学历挂钩的问题,使MOOCs课程不再仅限于在校大学生的小范围认证,而是扩展到所有学习者,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使MOOCs能够改善人们的教育与职业。

 

(三)MOOCs的利用要受到约束和限制

 

MOOCs是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在线学习方式。新技术的使用,固然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给予学习者更自由的学习空间,但是MOOCs程序化的学习方式,主要重在信息的传递,过分依赖MOOCs教学,会忽视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培养,而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更为重要的是对人的培养,信息的传递、基本知识的学习只是一部分。MOOCs的利用要取合适的用之,不合适的则拒之。技术教育给人类带来的改变是有限的,它只限于记忆学习和训练方面的教育,而在思维训练和价值判断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思维的启迪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以及师生的讨论来完成。

 

五、结语

 

上一篇: 工地标语 下一篇: 民政低保个人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