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程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21 17:33: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化学新课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化学新课程

篇(1)

新课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交流、合作与探索中形成知识。因此,学生的意见应被赞扬与肯定,教学气氛应该是活跃与民主的,但与此同时,教师却又走向了另一误区,不敢过多的讲解与引导,担心这样就不是素质教育了,担心这样就不能很好的体现新课程的思想。但是我认为,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教学,教师的地位更重要,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实时而恰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以新教材为基本的探究素材,以学生的自学讨论为基本方法,联系周围世界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搭建学习、探究、质疑、交流的平台,师生互动。这就无疑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对新课程要有深刻的认识,所以,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重要。

二、新课程重视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亲身体验到化学知识对于生活以及社会的重要性

新课程非常重视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时,介绍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的作用;学习了葡萄糖的鉴定,使学生知道了如何检测尿糖;学习燃料时,给学生介绍用陈化粮制造乙醇,生产乙醇汽油,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让学生用pH试纸测定醋、矿泉水、肥皂水等溶液的pH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学习碘盐时,给学生介绍如何鉴定食盐是否为加碘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

三、新课程实验突出探究性,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把一些过去的演示实验改为一边实验一边讲;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使学生的理论能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铜的性质探究时,通过对铜受热时变黑的现象,做出了各种假设,然后一一的用实验来验证这些假设,去伪存真,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理,认识本质。类似的实验有很多,旧教材的实验突出了验证性,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新教材中的实验,突出了实验的探究性,使学生以探究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学生亲自操作,边实验边观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分析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思想,体现了新教材的教学理念。

四、新课程重视环境保护的教育,重视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篇(2)

正如新课程实验区一位教师所说:“原来的方法已经习惯了,习惯了的东西要打破,对谁都是一种挑战,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目前,从多个层面来认识课程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既然课程存在不同的层次,那么评价课程时只针对某一层次而忽略其他层次,则将扭曲课程的真实面目。所以从理论上讲,我们应该对每一层次的课程都进行评价。即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课程政策、课程方案、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教育行政人员等。而实际上,对课程目标体系、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政策等的评价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评价人员借助专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来进行。与化学教师息息相关的课程评价对象则是学生、化学教师、化学教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教育管理人员等。

1学生

学生是新课程的接受者,也是新课程的参与者,对于学生行为变化的判断可以作为衡量课程优劣的重要标准。学生是范围最大的课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人数众多,所以学生是课程评价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复杂的一部分。我们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要广泛收集他们对于课程发展的意见,判断学生对于所实施课程的态度,以促进课程更完善的发展。

2教师

众所周知,化学新课程是否能顺利实施,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是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有所改变,新课程是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都要对教师进行评价。当然,中学化学教师直接参与了化学课程的实施,他们了解化学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与细节,同时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从教师那里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有关学生、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材、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等评价对象的信息。此外,教师还可能对课程的教育价值与社会影响提出客观中肯的意见。在我国,处于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化学教师参与课程标准和化学教材编写的机会很少,但他们提出的意见对于课程计划和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化学教材的重新编制,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说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是课程评价中的主要对象之一。

3化学教材

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因素,它以文字形式具体呈现化学课程内容、教学顺序以及课程的逻辑结构等。化学教材是化学教学的主要依据,必须反映课程开发者的意图和课程改革的预期目的。在新课程体系中,每一套教材都有各自的特色,哪套教材更符合化学教学规律,它们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教材编排的合理性等都要经过系统的评价后才能被推广。因此,化学教材也应列为课程评价的对象。

4化学教学过程

化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是通过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化学课程实施的效果。以往我们通常以教师的活动来评价课堂教学状况,从而判断教师的教学水平。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也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情感体验、思考和探究活动的过程等,即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反映了评价观念的转变,同时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篇(3)

1.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思想陈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2.在指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的教学环节上,准备不足,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调控不力;

3.不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帮他们树立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4.不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式学习”具体内容

1.主动性原则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一切思维,参与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展开积极思维。

2.人人参与性原则

学生参与的程度是衡量课堂效率的重要标志,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变成了老师唱独角戏的过程,我们必须放弃这种做法。

3.开放性原则

首先,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开放的,学生四人一组,自由组合。其次,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师就本节内容创设情景,提出疑问,然后小组讨论,使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并讨论得到解决方案,最后形成小组成果,集体共享。

4.平等性原则

无论是在班级中还是在小组中,每一名成员都是平等的,都能感到因为有了自己而使集体变得更好,都以自己的小组为荣,都时刻为小组的荣誉而努力。

5.发展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发展变化的,提出的问题都值得大家重视。学生都成为主人翁,都敢于表现自己,使每位同学的个性、能力、思维品质能得到全面发展。

6.合作性原则

每个小组都应是团结合作,靠集体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在这个集体里大家互相团结,共同进步。

三、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学法的课堂模式

1.创设情境,调动学习热情

从一堂课的引入开始到巩固练习、总结评价、作业布置的设计,都要充满奇、趣、新,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或者有研究价值。使课堂的每个阶段都成为一幅幅精美的“情境图画”,每个问题都成为一颗颗圆润的珍珠。导入新课,我们力求做到快、新、奇。

快――教师引入的语言简短明白、易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新――导入新课要有新意,形式新颖。例如在讲“电解质”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一个刚刚从沙漠中走出来的人可以饮用海水来解渴吗?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奇――在导入新课时要给学生留下一个问题和悬念,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的注意力。

2.组内交流与组间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自己体验

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质疑和思考。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和化学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将亲身体验自然内化,从而稳固地纳入知识系统,从而灵活的运用。同时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是自己非常自豪的交流成果,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互相表达和倾听,不仅能使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更好地表达出来,而且还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使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

(3)组间交流总结

解决问题是能力,提出问题更是能力。交流总结是课堂重要的环节,离开了这个环节,课堂的质量提不到一个新的高度,更会使学生无收获之感或有充满问题的感觉。这个环节将是一个全班的交流过程,将显现组与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你来问我来答,你不全我补充,你不会还有我,形成的问题及解答的结果全班共同享用。如果有共性的问题,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解决学生的问题。

(4)效果验收

最后十分钟,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2~3道验收题,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篇(4)

A.铁元素B.油脂C.维生素D.

(4)将酚酞试液滴人碳酸钠溶液中,发现溶液变成了红色。由此可得到的信息是( )

A.碳酸钠是一种碱B.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C.碳酸钠是一种白色固体

D.

(5)下表记录了物质X的溶液分别加入到另外三种物质的溶液中产生的现象。则物质X的化学式可能是()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按题目要求找出正确的选项,然后根据选项所具有的知识特点书写相应的内容,该题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的意义、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与人体健康、酸碱指示剂及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等知识,是集化学选择、书写于一体的学科内综合性考题。

答案(1)C;Fe(或Ne、C等);(2)B;NaOH+HCl=NaCl+H20(或CaC03+2HCl=CaCl2+H20+CO2等);(3)A;锌元素(或糖类、蛋白质);(4)B;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或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等);(5)C;H2SO4等。

评析这是07年江西地区的中考题,它打破了以往纯粹、单一的选择题型或填空题型的界限,将二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打消了学生选择题不会可以试着猜的想法,让学生在真正会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相应知识的应用能力,更为全面、准确地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自编试题

例2(200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根据右图中所有数据,自编一道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题,并进行解答。(计算结果精确到0.l)

解析根据试题情境可以知道:命题者的意图用98%的浓硫酸配制20%的稀硫酸。

答案示例:配制450 g 20%的稀硫酸溶液,需要98%、密度为l.84 g/cm3的浓硫酸的体积是多少?

解:设需浓硫酸的体积为x

x×l.84 g/cm3・98%=450 g×20%

x=450 g×20%/( l.84 g/cm3・98%)=49.9 cm3

答:浓硫酸的体积为49.9 cm3。(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说明(1)以上各题凡涉及化学方程式书写时,写错化学式、未配平、不注明反应条件、沉淀、气体符号均不得分。

(2)答案包括两项或两项以上,缺一项即不得分。

(3)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的其他合理答案均酌情赋分。

点评传统的考试命题方法一般是教师命题学生做题,学生跟着教师走,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实施,这种“垄断”形式越来越被打破;给出情景让学生命题然后求解的题型越来越普遍,它既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又很好的考察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凸现了中考化学命题中的人文精神,达到了“双赢”的教育目的。

三、改错题

例3(2007年吉林)下面是小刚计算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的解题过程。

解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N的相对原子质量×N的原子数/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 ×100%=14×1/80×100%=17.5%。

答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7.5%。

小刚计算过程中的错误是。

解析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N的相对原子质量×N的原子数/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 ×100%=14×2/80×100%=35%,本题中氮原子个数为2,而小刚计算时将氮原子个数误认为1,从而得出错误的结果为17.5%。

答案小刚计算过程中的错误是:N的原子数弄错了,应乘以2,而错乘了1。

点评本题巧妙地将对计算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考查,置于相应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从而很好地考察了学生的纠错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开放型考题

例4(2007年山东威海)实验室要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现有25 g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硝酸钾溶液、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及足够多的硝酸钾晶体和蒸馏水,请选用上述的药品,设计三种配制方案填入下表

解析在给定的条件下欲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可采取以下方法:

(1)用25 g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硝酸钾溶液中和水进行配制,即将其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加入水的质量为:50 g-25 g=25g 。

(2)用硝酸钾固体和水进行配制需要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50 g×20%=10g,H2O的质量为:50 g-10g=40g 。

(3)用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硝酸钾晶体和蒸馏水配制需要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50 g×20%-20 g×15%=7g,需要水的质量:50 g-20 g-7g=23g 。

答案

方案一25g溶质质量分数40%的硝酸钾溶液25g水;

方案二10g硝酸钾和40g水;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在课堂上要依照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教会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化学的奇妙,从食盐、味精、醋等生活用品到学习中用到的纸、橡皮、涂改液,从自然界中的空气、水、岩石到矿泉水、百事可乐,从穿的衣服到吃的药物,从古代到现代,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川流不息的汽车,在原野上奔驰的火车,在蓝天上翱翔的飞机,从“神六”、“神七”卫星成功发射,到城乡人民华丽的衣着服饰,以及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绿色奥运等,无不参透着化学的功用,无不体现化学的存在。

另外,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更能大大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更广阔的天地。高中化学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通过精心设疑,努力优化课堂提问,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并评价最佳解题方案,进而把评价过程变成提高解题能力、发展高层次思维的过程,进而引发探求的欲望和动机,教师应不断变换设疑的方式和策略,使这种欲望和动机得以维持和强化。

二、 培养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能力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实验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知识的发展与形成,体验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教学比验证实验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化学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动口阐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给学生一个亲自参与设计、体验,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助于能力的培养、热情的激发,并给与适当的指导,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进行实验。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有效的支持,而不是提供具体实验结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实验情境中检验自己的观点和对真实的理解。教师可以先先让学生去查阅有关资料并补充相应的知识,然后与他们一起形成探索方案,开放实验室,放手让他们独立实验,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独到的见解,这样探索性实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化学中的许多概念、原理、微观粒子的运动及变化过程等内容很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看不见、摸不找,仅凭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仍然难以理解,头脑中印象不深刻。而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平面为立体、变枯燥为生动、变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生动直观。例如如电子云、化学键、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电解池原理等这些概念,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同学们更直观的理解。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时,上课开始先播放一段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重要性,使学生对它们又有了新的认识,渴望知道它们是如何制取的,还有哪些性质,有自己想试一试的冲动,给新授知识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里氛围。另外,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可以弥补一些危险、安全性差、耗时长、难度较大、普通方法不易实现以及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演示实验的缺陷,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又形象地显示变化的动态过程,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如NaHCO3、Na2CO3与盐酸反应速率的比较实验,实物实验时难以做到同时进行,且生成气体的量也观察不到,而采用Flas演示,可使学生看得十分清楚。而对实验时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造成环境污染有损师生健康的演示实验,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可以达到实物演示同样的效果,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例如红磷与白鳞着火点比较的演示实验,虽然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实验时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的P2O5污染环境,损害师生健康。用Flas演示演示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于充分而恰当应用它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和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把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篇(6)

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这一理念落实到化学教学中,就要求化学教学要贴近生活和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

作为化学教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无处不化学;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知道和理解化学的基础上能够清楚所学的知识可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对化学的本质和价值(尤其是化学科学的“两面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选取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

以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如“灼烧葡萄糖、砂糖和面粉”、“蛋壳的性质实验”、“食用油和洗洁精在水中的分散情况实验”、“纯碱、肥皂水、石灰水、食盐水、蔗糖水的酸碱性实验”、“蔗糖溶液的配制实验”等等。

2、选取生活和社会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

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都可以作为化学实验内容选取的素材,这些素材学生熟悉,内容丰富,易于选取,以这些素材为实验内容,对于学生注意身边的化学现象,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利用身边的化学现象更好地学以致用,具有重要作用,如“人体吸入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实验”、“铁钉锈蚀实验”、“食盐溶液、蔗糖溶液及水的凝固点的测量实验”、“氢气流吹肥皂泡实验”等等。

3、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实验内容

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每一位社会成员,当然也应当是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因此,选取这些问题为实验内容,对于学生形成以化学的视角来解释和解决现实中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如“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及形成酸雨的实验”、“污水净化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农药、化肥对农作物或水生生物生长的影响”等等。

二、化学实验的趣味化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过分强调“学科中心”的化学课程与化学实验教学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化学学习。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做了化学实验,是否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因此,如何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成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为此,人们创设了“趣味实验”、“家庭小试验”等新的化学实验形式,并注意总结、梳理已有的一些做法,使趣味实验系列化。

1、选取趣味实验

所谓“趣味实验”,是指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兴趣的一类实验,按照主要实验现象的特点,可以将趣味实验分为“火系列实验”(如“火山爆发”、“纸炮”、“烧不坏的手帕”、“冰川上的火焰”等)和“水系列实验”(如“宝瓶”、“化学酒店”、“净水变色”、“水中火花”等)。

趣味实验,尤其是火系列实验要用到一些易燃,易爆药品。因此,教师要注意选择一些相对较为简单,安全的实验;同时,对所选取的趣味实验要明确注意安全要求,以避免实验事故发生。

篇(7)

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化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向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变。在这一系列转变中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科学素养不仅是所受教育程度高低的象征,而且是现代社会中人类普遍文明的标志。

一、科学素养的发展背景

科学素养的具体内容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的。最初由美国的Miller J.D.提出,后来《国际课程大全》的作者Klopfer L.E.再次提出。

二、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等方面。

科学精神是通过思维等心理活动形成的约束科学活动的价值规范和准则,也包括通常所谓“科学意识”在内。科学精神是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主要表现为求实务实、开拓创新、崇尚真理,依据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办事;甘于奉献、不怕困难,等等。

科学意识是通过科学实践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是形成科学观念、发展智能的基础和载体。包括有关的概念、事实(命题)、理论、规则等。

科学方法是人们自某种理论支持下,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形成的有效的规则、方法和手段,是科学活动经验程序化、规范化的结果,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有利工具。

科学实践能力是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包括科学探究能力、技术设计能力、时间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成果评价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

三、科学素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1.加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教育。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付鹰先生说:“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是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化学是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习稀有气体时,向学生介绍氩的发展史。1785年,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就预言大气有一种未知的气体,他在实验报告中记录了氧与氮化合为氨的氧化物在溶解在苛性钠溶液后,最后管内总有一个小气泡,其体积不超过原体积的1/200。100多年后,英国科学家瑞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取氮气,测定出来的氮气密度并不相同,两者相差0.0064g/L。瑞利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在1892年9月29日在《自然》杂志上公开征求答案,拉姆塞欣然与瑞利合作研究。他们重复了卡文迪许的实验,最后残留的未知气体为原来空气的1/80。他们通过对未知气体进行光谱分析,确认它是一种新元素,后来命名为氩。这个事实给人以极大的启发,一个小小的气泡里面隐藏着一个化学元素的大家族――零族。它们默默无闻地酣睡了100多年,直到细心过人的瑞利和拉姆塞不放过第三位小数的差异,才把它们从不易察觉的细节中探索出来。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家诚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思维方法,以及科学家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才使他们会成功。化学史教育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们的人格魅力,化学史是加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2.重视科学研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将其切实贯彻在日常化学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我们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和普通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学会”逐步转向“会学”,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和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例如元素周期律一节,课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收集1―36元素的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单质的熔点等大量数据;课上,通过展示学生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流、分析,学生不难“发现”元素周期律,而且这种周期性变化并不是指简单、机械的重复。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积极热烈地讨论起来,在我的点拨指导下,学生明确了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变化是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源。学生在实践、认识、再认识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又如,我在乙烯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介绍2002年上海石化四期工程情况引入新课后,提出:乙烯分子式为C2H4与乙烷C2H6相比少了两个H原子,请大家搭建乙烷、乙烯的分子模型,写出它们的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并比较它们结构上的异同点。结果,学生搭建的乙烯分子模型有两种:一种碳原子之间是双键,另一种碳原子之间是单键。学生争论不定。我请学生利用我提供的药品、仪器(乙烯气体、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火柴、试管、烧杯等)探究乙烯的性质,然后交流小结乙烯的性质,并说明是怎样得到结论的。学生发现乙烯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都褪色了,与以知的甲烷的性质不同,从而肯定了乙烯分子原子之间是双键,又合理地解释了乙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学生理解了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的特征。课后作业是乙烯给人类带来什么。我从作业中看到,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检索,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乙烯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好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如“白色污染”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总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时乐此不疲的情怀,从而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诸多方面为中学后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魏冰.科学素养教育在我国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历史演进.化学教育,2004,25(10):14-17.

篇(8)

1.精湛的专业技能。

高中化学教师应注重理性思维,注重科学方法与专业技能方面的研究,注重化学知识综合技能的巩固、完善和更新。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教师所需掌握的一般教学技能外,教师还必须具备娴熟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推陈出新的实验改革技能;加强微型实验研究,熟悉多媒体教学,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师要勇于改革,勇于钻研,炼就精湛的专业技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从经验型教师转为研究型教师。

2.广博的知识素质。

化学是应用学科,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对学生从数学、物理、生物、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理论,根据教育规律,知识的内在规律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能用数学、物理等手段解决化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知识素养,完善科学的思维方法,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

3.现代的创新素质。

现代的创新素质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方面,即应有创造的愿望与激情,有顽强的意志和人格,勇于创造勇于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高中化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对教科书的结构内容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发展需要。教师要积极探究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和策略,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改探索,真正成为创造型的高中化学教师。

二、对高中化学教师进行培训

1.化学学科发展与前沿知识。

本专题培训内容要求高中化学教师更新化学科学知识及观念,了解和掌握各个分支学科领域的最新成就进展及应用。教师要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了解现代化学在科学、技术中包含的生态资源、环境、能源、材料、健康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2.化学学科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

本专题培训,可使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所必须的教育观念、思想、方法,更深入了解化学的学习过程及认知建构的过程,探讨优化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3.化学实验研究与创新。

本专题培训,可使高中化学教师了解现代化学仪器实验的原理、各种化学实验的典型仪器的使用,并能将现代实验技术应用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中。对中学化学实验与创新的研究,可培养教师设计新实验和化学活动实验的能力。

4.化学学科与教育课题研究方法。

本专题主要培训内容为学术研究与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化学学科专业课题研究指导;化学学科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培养科研习惯,进行科研思维、方法的系统训练。本专题要求高中化学教师熟悉选题立项、确立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及课题研究报告等,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5.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本专题主要培训计算机基础知识,化学多媒体教学与制作技术。本专题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学会化学工具软件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掌握网络及远程登录和教学资料下载的方法与技巧,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辅助教学。

6.化学教育的评价与测量。

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在培训中,我们应努力实践探索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方式的结合、互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优化学生练习,让学生走出题海

篇(9)

当人类跨入21世纪之时,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其结果必然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对本国的教育系统作重大改革,“研究性学习”正被国际教育界普遍推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1.1 以“问题”为载体;注重调查。研究性学习以研究问题为目的,没有教材和大纲,这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1.2 呈开放性态势,注重实践。从研究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获得,到研究结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1.3 由学生自己完成,注重能力培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学习的内容,自由组合小组,制定实施计划,设计方案。直至完成学习任务。

1.4 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研究过程。可见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

2.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面对新教材,我们的化学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

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体会中写到:“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素质教育问题,而素质教育在我们的学科的突破口到底在哪儿?课程改革从目标上为教师提供了具体做法和指导,教师仅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教知识为教方法,变重知识的掌握为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变重学习成绩为重学生的发展。”这位教师的体会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教师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些“变”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呢?不言而喻,恰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课程改革实验,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就是要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角倾变,为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深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二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过去,教师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教材抛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

篇(10)

二、通过与学生交流不断完善教学

教师在课后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同时要及时改进与完善,通过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的疑问,不管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还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虽然不是每节课每个学生,都存在疑问,但确实有课堂上没有及时得到解决的问题存在.一旦产生了疑问,教师就要把从学生那里反映出来的问题,仔细研究,才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并非都理解得十分透彻明白,尤其对年轻教师而言,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有时甚至是似是而非.通过课堂教学,自己可能会感觉到这些问题.教师应把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加以深入思考;或向老教师讨教,使之明白透彻.此外,教师还应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等方面的设计安排是否合理进行反思和评价.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已经体现在教材中.仅仅使用新课标教材,但理念却没有进入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未必能保证每个化学教师都能按照课标要求实施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到底有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精神,还存在什么问题?化学教师怎样进行自我评价?目前,已有一些文献对教学评价的各种形式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其中也包括教师的自我评价思路,有的比较详细、有的比较简略,各有长处,在此不再评论.有人用测试表的形式对教师的自我评价研究做了一些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以及教学要求,提出初中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和反思的形式.让评价的公正性得到体现.

上一篇: 银行综治工作总结 下一篇: 党支部学习心得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