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4 12:15: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国数学家的故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摘要: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存在学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差异大、所培训的电气应用专业知识更新快、专业应用覆盖面广,而培训时间有限的难题。通过对培训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达到了培训学员在职业教育理念、专业理论知识、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全面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 :中职;专业骨干教师;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国家级培训;教学方法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56-03
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不断扩招,许多中职学校教师紧缺,尤其是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非常匮乏,多数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经验。一名合格的中职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还须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出色的教学能力(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的能力)。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提出培养一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又有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陕西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培训教学的管理水平,使受训的专业骨干教师在学习期间不仅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新知识、新技术,而且有机会思考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梳理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培养,开阔理论视野,提高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培训基地的专业培训教师,针对遇到的培训问题和困难,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对中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对教学模式进行了若干改革,以提升培训基地的培训质量。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培训任务重、时间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提出的骨干教师培训目标是为中职学校造就一大批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双师型”优秀教师和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专家。具体的培训目标是:“经过培训,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增强,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了解课程和教学改革方向,掌握相关专业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初步的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比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关键技能:经过国家级培训的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获得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状况、技术水平、用人需求信息,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操作规范,加深对学校教学和企业实际联系的理解”。这样高标准的要求,要让参训教师在短短100天的培训中完成,培训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参加培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差异大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自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实力的学校,他们所采用教学方式和所具有的教学水平有所不同,每位参训教师的培训要求和预期目标不尽相同。参训教师在学历结构上分布于多个层次,有专科、本科、硕士和硕士研究生(近3期参训学员的学历分布为:硕士和硕士生占5.1%.本科生占66.5%.专科生占38.4%,以本科生为主),学员的职称(高级职称11.7%,中级职称69.6%,初级职称18.7%,以中级职称为主)和年龄(20—30岁学员占16.5%,30—40岁学员占38.4% ,40—50岁学员占45.1%,以中年教师为主)差别很大。参训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不同,专业实践能力层次不同。由于所在工作单位对参训学员的科研要求不同,参训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也呈现出较大差异。此外,还有一些从事专业教育不到5年甚至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现代教学理念的跟踪能力。总之,较大的个体差异,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电气应用专业的特点增加了培训工作的难度电气技术应用是一个强弱电结合的专业。该专业不仅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更具有专业应用领域广阔、基础理论覆盖面广且理论知识更新快、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实践性操作性强等特点。要在100天内将知识层次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基础差异较大,尤其是从事专业教学方向各异的参训教师,培训成为具备初步的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专家.采用传统的培训方式难度很大。
培训缺乏统一的培训体系和成熟的培训模式由于我国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对中职教师培训方法和培训模式的研究相对孤立和分散,没有形成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调研和分析,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目前我国的中职教师培训缺乏统一的培训体系,尚没有形成成熟的培训模式,甚至没有可供借鉴的教学和培训模式和经验范例。这使得陕西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电气应用专业只能在摸索中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克服以上困难,高标准地完成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任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在培训工作中挖掘基地优势,围绕职业教育规律开发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探索培训方法和培训模式。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培训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和改进。
根据课程内在联系的课程内容交叉编排方式我们在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大多数培训基地所采用的“前半程集中理论培训,后半程集中实践培训”方式的基础上,认识到这种教学方式有可能造成偏重理论教学与偏重实践教学的不同教师群体。在集中式学习和集中式实践过程中,产生厌倦或者不自信的心理,从而难以达到满意的培训效果。在课程编排上,除了占教学比重1/8的“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教学在培训开始阶段单独进行外,专业理论教学、新技术讲座、综合实验及技能训练、企业实践等模块的各个环节,根据其内在联系安排在一起交叉进行。如技能训练环节中的“PLC水温控制系统的调试”单元和专业课程“电气控制与PLC”、“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中的PID控制算法单元以及技术讲座“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结合在一起交叉进行。
培训课程设置“点面结合”电气技术应用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有两个特点:一是参训教师作为骨干教师要求业务能力强,所带专业课程多,知识面要求广:二是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应用领域覆盖面广,参训教师来自全国,地域覆盖面广。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实践课程多,技能要求高。为此,培训基地在课程设置上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课程的覆盖面广,以项目方式开设“电气控制及PLC”、“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等课程,覆盖了电气技术领域的主要方向。课程内容不仅帮助学员梳理主要专业知识,而且重点介绍专业发展方向和电气领域的新技术,保证电气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和全新性,突出培养参训教师的专业能力,而对专业技能不求面面俱到。针对如电气控制及PLC课程中以液位恒压控制系统、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中以水温控制系统等教学项目,以模块教学方式实现专业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并在电气电子综合实验与技能训练环节通过学员对这些项目的参与实践过程,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实际技能和科研能力。
采用“系统前馈+反馈”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参训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与科研能力,达到参训教师的不同培训预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自动控制理论中的“系统前馈+反馈”方法,以参训教师接受知识的效果为控制目标。开课前对参训教师进行摸底调研座谈,了解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与对本次培训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主体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基础上,在授课过程中及时了解参训教师的反馈信息,对培训课程内容进行微调。预留20%左右的机动课时,在培训任务完成后根据教学和项目实施效果,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学员补课,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安排不同的教师以“导师制”来完成辅导。特别优秀且对某一方向有浓厚兴趣的学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导师的科研团队,进一步参与科研过程。
实验、技能训练分层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在电气与电子制作方面,对中职教师的实验设置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参训教师的实验课程开发和动手能力,培训基地根据参训教师的能力差异,制定了不同层次实训题目。如基础层次的“555声光报警电路制作”、提高层次的“51单片机交通灯控制系统制作”、高层次的“PLC水温控制系统的调试”等实训项目是对电工学、单片机原理、电气控制及PLC、工业自动化仪表、过程控制等多门课程知识的不同层次的综合训练和知识的融会贯通。
企业实习全面选择,实践形式多样为了达到教育部要求,让参训教师能掌握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和关键技能,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状况、技术水平、用人需求的信息.培训基地对企业实践阶段的企业实习单位进行了全面筛选,以充分体现全面的企业实习。所选择的企业不仅地域分布广,从陕西西安、宝鸡到河南许昌:专业覆盖也广,有许继集团有限公司这样的我国电力装备行业大型骨干和龙头企业,也有陕西群力电工电器这样的弱电设备的陕西省内知名企业:还有多层次的企业实习,有拥有国内最先进智能电气技术的西安交通大学电气自动化研究所,也有宝鸡啤酒厂的传统工业流水线:更有不同角度的企业实践,能在西电电力电容器分厂看到一个具体、完整的电气元件生产过程,也能够在西安软件园感受到西安乃至整个中国西部软件行业的整体发展的脚步。在实习过程中,为了克服参观过程容易出现的“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现象,做好实习前的充分准备和规划,将培训基地实习过程分为5个环节:实习前进行企业和产品相关专业知识的准备(由培训中心专业教师以教学方式实现)——生产过程参观实习——专题技术讲座(企业技术专家承担)——交流座谈(与企业技术人员)——专业走访(走访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以上环节达到实习效果的优化。
听故事,是每个孩子最喜欢的事情。数学家,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因此,数学课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孩子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数学家成长的足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现数学的魅力,吸取知识的原汁,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素养。“数学家的故事”在数学课上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人类漫长的数学探索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将他们身上发生的趣闻轶事介绍给学生,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数学家之间的心理距离,感受数学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时,我给孩子们讲述了德国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小高斯在10岁时,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1+2+3…+100=?”。这可难为初学算术的学生,但是高斯却在几分钟后将答案解了出来,他利用算术级数(等差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和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的凑在一起:1+100,2+99,3+98,……49+52,50+51而这样的组合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101×50=5050;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给孩子们讲述了述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外国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给孩子们讲述了我国现代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从这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感悟到:只要去努力,去坚持,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通过听故事,学生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这样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二、近生活,激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面对这一要求,作为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感觉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教学实践活动《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课外去收集一些隐含数学问题的小故事,对其中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然后在课堂上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在探究迪多公主圈地这一问题时,并没有局限只是找到“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这一结论。而是经过观察、实践、计算,最终发现迪多公主有效利用地形条件圈出半圆形土地的面积才是最大的。显然,这些活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原先预计的结果。每当活动结束时,学生们的脸上都会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到的数学知识也是有用的。同时也感受到学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感受美,激兴趣
“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中的美大致可以分为:简洁美、对称美等。完善的数学教育需要向学生渗透数学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出数学中美的因素”。小学数学教材中到处可以挖掘出数学美,这些美的渗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史在展示数学知识的原始背景、直观基础、思维过程和方法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高斯10岁计算1+2+3+……+100=?的故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情感和愿望,而且可以告诉学生数学具有简单、和谐、有序等特点。要注意寻找内在规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学会数学地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考虑到效率的问题,往往是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数学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波利亚所谓的“怎样解题”并没有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解题机器”。在数学史走进新课程后,把数学史引入课堂教学,学生不但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求和的思想方法等有深刻理解,掌握得牢固灵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数学史节还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体会到了解题的乐趣,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已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数学史走进新课程,在数学教育中适当结合数学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史中不仅仅是介绍数学的发展史,还包含了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历史名题及数学家的趣闻轶事。这些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教学。
例如“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数学家欧拉则通过分析,发现岛与河岸的大小和形状对问题的解决是无关紧要的,可将陆地面积化为零,桥的宽度化为零,把陆地变为点,桥变为线,这样就将原来提出的问题与“一笔划”联系了起来,即找到了问题的本质。例如古希腊代数始祖丢番图的年龄之谜。根据其墓志铭上的六句话,可以通过列一次方程来解答.这样可知他活了84岁,33岁结婚,38岁得子。在一次方程的教学中以此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及一次方程的解析步骤。
像这样精彩的故事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并且和课本知识密切联系,易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数学史中还有一些年轻数学家成材的故事,在课堂上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内容,很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数学史是一部记载人类,特别是数以千计的数学家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为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不畏劳苦、不畏、勇于攀登的数学家。
数学史中有许多数学家的生平经历,他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很多人付出了毕生的努力。阿基米德在敌人破城而入时,还在沙盘上研究他的几何图形,当他发现罗马士兵时,只说了一句:“走开,不要动我的图!”就被敌人刺死了。就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他仍心系自己的数学问题,为的是不给后人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
对那些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稍微烦琐的计算和稍微复杂的证明,就想打退堂鼓的学生来说,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一些大数学家是如何遭遇挫折又是如何执着追求的故事,对于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些故事可以给学生以激励的作用 ,从而激发他们想要成材的欲望,进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万物皆数”即世界万物只能表示为整数或两个整数的比,成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时,该派成员哲学家希帕苏斯,根据勾股定理,通过逻辑推理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既不是整数,也不是整数的比所能表示的.对于当时只有整数和分数概念的古希腊人来说,这就意味着,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竟然不能用任何“数”表示出来!正因为希帕苏斯的这一发现导致了数学史上第一次数学危机。他因而成为“叛逆者”而被葬身大海,但把希帕苏斯丢进大海并不能阻止无理数的到来。
1966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能够表示为一个质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质数之乘积之和”,成功取得了(1+2)的最佳结果。这个结论已经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解,被国际数学界誉为“杰出的成就”。
伽利略、哥白尼坚持反传统的“地心说”而提出“日心说”,身受教会迫害等等。数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一代代的数学家敢于对既定的、根深蒂固的观点提出质疑,运用创造性思维挣脱旧框框的束缚,因此数学史上产生一次又次的飞跃。这些数学史料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家敢于质疑,勇于追求真理而不断创新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和矗立世界之巅的古代文明,连美国史学家纳贝尔也承认说“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在中国,数学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世界其他各国所不能比拟的。但有许多人仍误以为我国历来在数学上是落后的。数学史走进新课程,这就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1261年)著《详解九章算术》一书中记载了二项式展开系数表,比欧洲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制作的类似表格早300多年。
我国南北朝时代的数学家祖冲之(429―500年)在世界上最早提出圆周率π的两个分数表达式,他在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算出了精到小数点后七位的圆周率,即3.1415926
数学概念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对数学概念的历史挖掘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对概念的本质产生直观印象,从源头帮助学生学好知识,学透知识.
正数与负数的历史发展
正数与负数的产生是人类思维进化的大飞跃.在原始时期,人们没有数的概念,在计数的时候往往使用手指计数,当手指数量不够用的时候,人们就会借助结绳、棍棒、石子的方式计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对计数的要求就逐渐变高,于是就有了自然数的概念,分数的产生.而在生活中则有了比0度还低的温度……这些情景的出现就要求人类开始考虑数字的正反,多少两个层面的含义,于是就诞生了负数的概念.这种正负数产生的过程就可以让学生真切的感知负数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态,有利于学生将正负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生活当中.
二、数学史之定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传统课堂中对定理的证明和介绍往往是将证明过程进行展示,学生对定理的来历和证明过程的原始记载并无掌握,不能很好的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印象.将定理证明的来源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介绍给学生将有助于深化对定理的理解,学习伟大数学家对待证明的方法,并感悟数学思想的魅力.
勾股定理的证明
在中国,勾股定理的证明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在《周髀算经》的开头就有关于勾股定理的相关内容;而在西方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给出勾股定理证明的则是毕达哥拉斯.相传是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无意中看到朋友家地板的形状,于是便在大脑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假设和猜想,并随后给予了论证.当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以后,欣喜若狂,于是杀牛百头以示祝贺.现在,数学家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勾股定理进行了证明,证明方法多达几十种.
三、数学史之数学历史中较为有名的难题解析
在数学的发展史中,有一些流传下来的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数学难题,这些题目的解答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解题思想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奥秘并从中获得启示.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在18世纪的时候,有一个小城角哥尼斯堡,城中有一条河,河上坐落着七座桥,这七座桥将河中间的两个小岛与岸边相连.在那里生活的居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既不重复,也不落下的情况下走遍七座桥,并在最后回到出发点?这个问题困扰了大家很久,但始终都没有得到解决.直到一位名叫欧拉的数学家通过将问题简化和抽象最终得出了问题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后人常提到的“一笔画”问题.
四、数学史之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往往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工作中的每个细节,还在侧面影响了学生从事数学工作的意愿.教师可以在教学之余穿插介绍一些中外数学家的故事,重点介绍其对待数学事业的态度以及在工作上优良的品质,以鼓励所有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数学家的品质与风貌.
高斯的故事
高斯十岁上学时老师给所有同学出了个题目:将1-100的数字全部写出来并把它们相加.老师原本想让孩子们多算一会儿好让自己休息,其他很多同学也开始用石板逐一计算.但是高斯却很快就将答案摆在了老师的面前.老师自然对高斯的表现异常吃惊,尤其是高斯的答案是正确的.而当高斯解释解题过程的时候,连老师都没有想到将数字串进行首尾相加的方法却从一个十岁儿童的笔下得出.这不得不让人对这个孩子的聪颖大加赞赏和敬佩.
五、数学史之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闻名于世的数学成就,这些数学成就不仅为后世所利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在数学领域的地位.将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介绍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或近现代的数学发展史,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爰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投身于祖国数学事业的决心和毅力.
中国古代主要的数学成就
中国的数学起源于本土,并在独立发展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古代有三个中国数学发展的巅峰时期,分别是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时期.两汉时期有著名的《九章算术》和《周髀算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在这两本著作的基础上产生了其他的注释和推导.最有名的莫过于刘辉“圆周率”的得出、此外例如《夏侯阳算经》等数学著作也相继诞生;宋元时期的中国数学则达到了顶峰,李冶等一大批中国著名的数学家的诞生为当时中国的数学事业贡献了大批成果.如“解高次方程的数值”、“杨辉三角”等.
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我逐渐感觉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现在我就来谈一下。
一、宣讲我国数学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的一些伟大的数学成就就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催人奋发的好教材,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大有裨益的。
1,每学期开学初,集中讲几个数学家的事迹和贡献。学生刚入学,对什么都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第一堂数学课的机会,生动、具体、真实地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2,组织讲座专门讲。我经常开一些对某个数学家的专门讲座,让学生在下面收集关于某数学家的一些生平事迹和重要贡献,例如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可他深钻细研,成为当代国内外闻名的伟大数学家,他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通过讲座,使学生懂得学习好坏关键在于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道理。进而发奋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选择数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将数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使学生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案例一:讲“圆”
在讲“圆”这一课时,我首先指出“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和它密切相关。有关圆的知识在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授课中将有关史料穿去,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讲解圆的定义与性质时向学生介绍,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圆的概念,考古说明我国夏代奴隶社会以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圆形的建筑。至于圆的定义和性质在《墨经》中已有记载,其中,“圆,一中同长也”,即圆周上各点到中心的长度均相等;此外,还进一步说明“圆,规写交也”,即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终点与始点相交的线。这与欧几里得的定义相似,而《墨经》成书于公元前4-3世纪,是在欧几里德诞生时间问世的。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论证几何学的萌芽,几乎与古希腊的几何学同时产生。
初中数学文化的学习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数学文化的学习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学习数学文化,能够了解到数学家的奋斗历程,在数学上杰出的贡献和数学家在科研上刻苦钻研的精神。数学家在数学研究上认真严谨的精神,以及刻苦钻研的态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愿意向这些数学家学习,从而使自己在数学上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习数学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记忆数学内容。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数学家,如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他们为数学做出了很多贡献。例如,祖冲之曾将圆周率π确定到小数点后七位,当时处于世界上的领先水平,是我国数学历史上的杰出成就。教师通过讲解这些数学文化,可以丰富课堂上的数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文化正逐渐走进数学课堂,但是教师对于数学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弱化了对数学文化的教学。而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在数学学习上对于数学文化的应用比较少,久而久之也就忽视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两方面原因导致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非常有限,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程度也就少之又少。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而弱化对数学文化的渗透。教师在数学课堂,对于数学的教学主要是数学技能的培养,教学目的主要围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文化在课本上的体现也在次于理论知识的位置,所以,数学文化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忽视数学文化的学习。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途径
1.从课堂抓起,渗透数学文化
要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文化储备,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能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途径帮助学生进行提高,通过对数学文化进行不断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文化,就要挖掘教材中可用的材料,将数学文化与教材内容结合,通过数学文化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几何“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讲解勾股定理的由来,以及勾股定理在中国的发展史等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学习。
2.讲解数学名家故事,锻炼学生意志
教师在讲解每一部分数学内容之前,都可以用一段简短的时间为学生讲解一个著名的数学家刻苦钻研的事例或者一些数学家的名人轶事。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家的了解,锻炼学生的数学意志。并且讲解这些内容也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数学上有很多伟大的成就。他在青年求学的过程中非常刻苦,他热爱学习,经常是书不离手。曾经有一次,因为他还书的日期到了,但是书还差一点没有读完,他就在还书的路上一边走,一边读,他读书非常专注,以至于下雨了都浑然不知。这样专注的学习态度是值得所有学生学习的,他的故事对于学生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启发,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3.开展数学文化角,进行课外延伸
最好的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途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数学文化角的方式,进行课外延伸,这样可以培养阅读习惯,增加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例如,可以将班级文化墙的一部分作为数学文化板块,让同学们制作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数学家的故事,或者名人轶事、数学公式来源等。再如,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探访一些历史名题。如高斯也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他曾经用技巧的算法快速算出从一到一百的和就是很好的例子,对于学生进行数字规律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四、结语
数学文化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数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以及数学公式的由来。现在学生学习的系统的数学内容,是历代数学工作者努力的结晶,是数学的灵魂所在,是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的内容。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帮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中更多地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不仅学到数学技能,更认识到数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梁绍军.关于初中“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与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我”的作用也就尤为重要。如果粗心大意把“我”的位置放错了,那可就糟了。
当我第一次提到“数学美”时同学们都笑了,我想在同学们心目中谈到美根本就跟数学搭不上边,数学在同学们的心中的评价只能是“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实际这是对数学的误解,其实在数学中从来就不缺少美,只是我们不善于发现,也不善于引导同学们去发现。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我们去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提供一些数学美让学生们去欣赏。数学教材中隐含的美育因素有很多个方面,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当我们将这些美的方面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用心去体会数学美,发现数学美。我在讲到数列时向学生们介绍了有名的斐波那契数列。该数列不仅在数学、生物学中,还在物理、化学中经常出现,而且它还具有很奇特的数学性质,通过对该数列的介绍同学们不仅发现了数学美,同时体会了数学其实就是源于生活。总之要让学生体会“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
二、教师可以在教授数学知识时介绍有关的背景文化
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必有其前因后果。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透彻地了解他们所教的那一部分数学,而且还应从宏观上来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从而能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能教其所以然。如果教师在教授一些常见的数学概念、理论和方法时,能够指出它们的来源、典故及历史演变过程,将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例如我在讲到解析几何这一章时,我先讲解了解析几何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当然我也介绍了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也讲述了笛卡儿发明坐标系的过程。在讲到复数时我用了一节课介绍了数系的发展过程,讲到了大数学家柯西。在我们讲到概率论时我谈到了概率论的起源问题,当同学们知道他源于一场赌博游戏时特别惊讶进一步感慨数学真是无处不在。通过这些背景知识的介绍同学们不仅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提高了兴趣。
三、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通过数学家在获得真理的过程中艰苦奋斗的过程,使得同学们增加勇气,知道就是那些大人物,那些大数学家他们在证明一个定理也要付出辛苦,不是坐在那一想就出来的。这些对于同学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发现问题是非常有利的。
例如华罗庚、陈景润、高斯、阿基米德的故事。阿基米德在敌人破城而入、生命处于危机时仍然沉浸在数学研究之中,他的墓碑上没有文字,只有一个漂亮的几何构图,那是他发现并证明的一条几何定理。高斯墓前塑像底座为正17边形。华罗庚通过自己的自学,成为我国赫赫有名的数学家,并邀请到国外讲学。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身居陋室,但为了攻破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难题,不断演算,通过努力终于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四、谈论中国数学历史,介绍中国当代杰出的数学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一、数学史知识融入中学数学教育中的意义
1、充分发挥数学故事的启迪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教师若熟悉数学史,可以结合教材实际,选插有关史实,深入浅出地授课,创造悬念,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促进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是以概念为起点,以公理、定理为依托,用各种思维方法总结出来的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概念只有在与其历史背景联系时,才能容易被人所理解、所接受。数学课本中的数列概念,经过人们多次加工,为了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那些刀斧的痕迹随处可见。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利用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来理解现在的新知识,才能达到最深刻的主体建构,才能真正地理解。教师只有把课本的内容放到历史的背景上考察,才能求得自己的理解,然后,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史可以提供各种数学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原始思考、来龙去脉,获得真正的理解。
3、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学史,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当代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数学史可以引导教师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一个专题、―个概念和一个结果的发展过程;通过数学的学习去发现和认识一个问题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对一些数学问题形成深刻的认识,了解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提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数学史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美能力
数学中处处存在美。数学中只要认真发掘就会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源。数学科学的严谨结构,完美的体系以及灵活多变的方法技巧,都是人们审美、鉴美的极好窗口。数学家们追求在极度复杂的事物中揭示出极度的简单性,在极度离散的事物中概括出极度的统一性,在极度无序的事物中发现极度的对称性,在极度平凡的事物中认识到极度的奇异性。在这样的活动中,数学家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美。而数学问题的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等也让学生在学习中觉得心旷神怡。
5、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方法、思想的理解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中所要求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由于数学抽象的特点,其概念、方法和思想大都以抽象的形式出现。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乃至应用这些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是数学教学中需要关注和值得探讨的问题。有多种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这方面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而数学史在此可以发挥非常有效的作用。一些历史的例子可以古为今用,可以被开发出来作为阐释某些深奥数学概念和思想的教学载体。
6、数学史在教学中具有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空洞地说教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数学家艰苦创业、献身数学研究的光辉事迹,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将使学生的人格成长受到启发。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史的渗透策略
1、强化数学教师培训,提高数学史修养。
数学教师不仅要明确数学史专业知识、数学家故事等素材,还要能够把数学家的故事融合到数学教学中去,用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展示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学校应当加强对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力度,提供较多的进修机会,能够为各个地区的学校搭建教法学法研讨的平台,鼓励教师提高其知识技能水平。通过借鉴和研讨,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2、渗透要全面
我们有辉煌的数学史,数学是璀璨夺目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伟大的数学贡献不仅是当今进行爱国注意教育的绝佳材料,而且古代数学家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攀登高峰的高尚品德,也可以激励后人振兴中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而奋斗的自强精神.但从元代中叶开始,中国的古代数学逐渐衰落,即而被西方数学赶超。近代成绩寥寥无几。所以我们应了解外国数学史,科学无国界。综合起来看一定会对数学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结合教材内容,和谐地融入课堂教学
数学知识点都有它的起源、发展及数学家为之付出各种努力的一些轶事。教师可以仔细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适当的地方挑选一些相关的奇闻趣事及其来源、发展,引起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了解和兴趣,也为新的课程的展开作好准备。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将数学史引入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激发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和求知欲。
4、在习题解答中感受数学史
数学游戏的特点是趣味性强,又要运用数学知识,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极好的益智活动,深受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的喜爱。因此,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适当开展猜数谜、四则巧算、数字填空、计算接力等游戏,在游戏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生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后,教师可利用扑克牌引导学生玩24点游戏。即每组四人,各出一张牌,看谁先利用加、减、乘、除使这四个数的结果得24。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二、数学故事会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因此,从儿童特点出发,组织一些故事会,讲述中国和世界的数学家、数学史的故事,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大数学知识领域,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是很有意义的。如,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和当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艰苦历程等等。
三、操作实践
小学数学活动一般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为主。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多依据所授知识的特点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凡是应让学生动手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在教学中,教师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在校内外进行实地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内桌椅、黑板的长度,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容积等;用绳测量树干的周长,然后求出相关面积;组织学生测定本班学生的身高、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体重;还可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开展拼图比赛,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最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数学竞赛
教师在活动中适当开展数学竞赛既可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又可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竞赛的内容可有单项的口算竞赛、笔算竞赛、测量竞赛、解题竞赛等,也可进行综合性竞赛。竞赛题目不宜过偏过难,力求照顾大多数学生,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体验竞赛后的成功喜悦。
五、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