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2 23:28: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境实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教学组织和任务内容
1.配备实习指导教师
根据实训平台的实际情况,初步配备4名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具体有综合实指导1名,负责综合实习中教学活动的组织、总体进度与安排;模拟企业指导教师1名,负责指导模拟生产制造企业的模拟进度与指导,要求具备经营模拟课程的教学经验;服务机构指导教师1名,负责各服务企业/机构的模拟进度与指导,要求具备服务业机构业务流程教相关专业教学经验;技术人员1名,负责在模拟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2.教学任务项目
根据教学任务流程,完成16个仿真实训项目,具体有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企业筹建,包括企业机构筹备、企业设立;第二部分为制造企业经营,包括企业经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生产配置、财务管理、销售与市场管理、企业竞争力提升、经营总结8个项目;第三部分为现代服务业环境,包括工商局业务模拟、税务局业务模拟、银行业务模拟、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模拟、国际货代业务模拟、招投标中心业务模拟、物流公司业务模拟7个项目,每个项目下设置若干子项目实现具体仿真岗位和具体业务技能,完成业务链流程,资金链流程等,填制模拟业务表格、单据、凭证等。
三、跨专业综合实训考核评定
根据综合实训的项目任务设置,每一学生需要在跨专业实训平成具体的项目任务,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系统平台会自动计算学生完成的时间、质量、经营情况等,给学生评定成绩。最后结合学生在仿真实训的出勤、最后的实训总结综合评定学生实训成绩。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1-0042-05
收稿日期:2014-03-21
作者简介:叶剑明(1969- ),男,四川中江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实训中心主任,副教授。
经管类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参与社会顶岗实习面临的困境和校内实训偏重静态综合实训的现状,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开发并组织开展了多专业融合、多组织对抗、多岗位协同和高仿真运营的多专业综合实训,探索出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多专业综合实训的基本内涵
多专业综合实训,又称为跨专业综合实训,是在对典型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现有社会工作实际,将工作上相互联系的多个专业实训内容、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训生态系统。模拟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和职场工作环境,按照现实工作岗位要求,学生在其中仿真企业运营管理和模拟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和熟悉职业工作岗位、企业、行业和社会[1]。遵循“将社会搬进校园”的理念,模拟真实商业社会,建立制造企业、贸易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税务局、工商局、新闻中心等高仿真的“微型经济社会”,构建一个高度仿真的商业生态环境(Business Eco-System,BES)。
二、多专业综合实训的设计思路
(一)基于现实环境搭建仿真职场工作的实训环境
近似真实的职场工作环境能使学生较快融入职场工作,较快进行角色转换。多专业综合实训设计在一个高度仿真商业社会环境的实训基地中开展,根据实训内容,基地按照实训主体单位的性质分设了政务服务区、市场服务区、现代服务业区、金融服务区、商贸服务业区和制造业办公区等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内设置有若干实训主体单位,每个主体单位均按照实际工作环境布局并配置各种办公设备、常用办公用品用具,以及常用办公软件,如税务软件、银行对公业务系统、ERP管理软件等,借助这些真实的办公和管理软件,学生实训时可按实际工作流程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从而实现实训环境与职场工作环境的一致。
(二)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实训平台
多专业综合实训涉及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供应链过程中的政务服务、市场服务、公共服务等服务行业,为便于实训组织和管理,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多专业综合实训平台。该平台借鉴模拟商业战争的设计思路,其作用可归纳为三方面:一是实训业务的发生器。学生实训产生的经济业务主要在该平台中产生,如实训的材料采购业务,在系统中模拟建立一个商品交易平台,不同商家、不同商品的供应信息,企业要采购材料,可在商品交易平台中采购订货。二是实训进度的控制器。多专业综合实训模拟一定期间的经营活动(一般为两年),在实训时,需要明确告知各个单位业务发生的时间,通过实训平台,可以进行时间的调整和转换,教师可以控制不同经营期的时间变化。三是实训资源的集成器。多专业综合实训涉及若干实训资源,如国家财税金融政策、企业管理制度、票据等,借助实训平台,将各种资源集成在平台中,学生在平台中查阅、调用各种资源,以提高实训效率。
(三)基于职业工作岗位设置实训岗位
为了提高实训岗位与就业岗位的一致性,提高专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在实训岗位设计时,应首先对学校各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群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岗位,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实社会企业运作实际,设计实训主体单位和实训岗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在开展实训时,设置了10种类型30家实训单位,分别是制造企业、贸易公司(客户和供应商)、综合服务公司、商业银行、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会计师事务所、管委会和新闻媒体机构等,这些实训主体单位再根据现实职场岗位设置情况分设若干典型岗位,实训岗位与现实职业工作岗位实现对接。
(四)基于职业岗位标准开发实训课程
实训内容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核心。多专业综合实训面向所有财经类专业,涵盖领域宽、内容多,为提高实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设计实训内容时,首先要分析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职业能力及就业岗位群,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典型就业岗位。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查阅和行业企业专家访谈,梳理出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标准,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标准设计和开发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包括行政、人力资源、财务、采购、仓储、生产、市场、销售、物流、税务、工商、银行、审计等。为使实训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在设计实训内容和流程时,应根据实际工作中的业务运行规律创设各种业务往来,包括主体单位与主体单位之间的业务往来、主体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业务往来。同时,实训内容以及完成这些实训任务所采用的凭证账表等完全按实际工作设计,学生在实训中要自己完成这些业务,培养其职业素质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五)基于现实业务产生机制触发产生经济业务
目前,大多数财经类专业实训项目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数据是静态的,基本固定不变。而现实生活中,经济业务的产生是在市场条件下,根据企业经营决策后由职员的执行而产生的,是触发式的、动态的。多专业综合实训借鉴了现实生活中经济业务的产生机制,事先给出市场规则和企业经营规则,所有经济业务的产生都是由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根据工作实际决定的。以制造企业为例,企业决定以销定产或以产定销,企业通过商业谈判、招投标或者电子商务竟单等方式获得产品销售订单,根据销售订单组织产品销售,根据生产能力组织产品生产,根据生产需要进行材料采购等。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涉及到货款结算,就会与银行发生往来,从而产生银行结算业务;涉及到税款缴纳,就会与税务机关发生往来,从而产生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业务。采用这种机制产生的实训业务非常鲜活、高度逼真,所有的业务流程、单据传递等都严格遵从实际工作规范和要求执行。实训中,学生运作团队要进行大量的分析、判断和决策,学生个体在业务活动中要进行大量的交流与协商,与做实际工作几乎一致。
三、多专业综合实训的实施
(一)教学安排
学时安排。多专业综合实训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课程,应安排在学生离开学校参加顶岗实习前的这一学期。如三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第六学期离开学校参加顶岗实习,则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根据实训的难度和深度,实训时间应连续两周以上。
实训班级及人数。多专业综合实训模拟的商业社会涉及多个方面,从专业对口的角度来看,同时参与实训的专业要尽可能多一些,如实训时,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税收、金融、审计等专业的学生一起参与实训,效果是最好的。但在实际开展实训时,由于场地和专业的限制,很难做到这么多专业的学生同时参与实训,为此,各个学校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每轮实训安排七个班,每轮实训学生人数在380人左右,有效地利用了资源,提高了实训指导效果。
实训师资队伍。多专业综合实训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而且是模拟现实企业经营,按现实职业岗位的规范和标准完成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熟悉企业真实的业务操作,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训指导团队应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涵盖实训涉及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作管理、财务管理、税务、工商、金融、审计等各个专业领域。
(二)实训前准备
实训教学设计。开展多专业综合实训时,每轮参与实训的学生专业可能不同,实训学生人数不固定,而且实训期间还可能遇到法定假日等特殊情况。在实训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对实训实体单位设置、实训岗位设置、实训内容和要求、实训进度等作出调整,形成可执行的实训教学计划,使每一位参与实训指导的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实训场地准备。在每次开展实训前,需要组织有关人员对实训场地进行检查,包括检查计算机、打印机是否完好,网络是否通畅,每个工位上的办公桌椅有无问题,每家单位的组织机构牌是否到位等,确保学生进入到实训岗位后能顺利开展实训。
实训材料准备。开展多专业综合实训需要的材料主要包括各种办公用品用具、实训指导书、实训单证照表、实际工作的填写票样、制度样本等。在每次开展实训前,需要结合实训单位和机构的设置情况,逐项检查各种材料是否准备到位,数量是否充足。
实训平台准备。每次实训前,应提前测试实训平台运行状况,确保平台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按照事先拟定的教学设计进行参数调整,根据教务管理的要求,在系统中录入实训单位、实训人员等相关信息。
(三)实训组织
实训动员。实训前,应把当期实训的学生集中起来,召开动员会。动员会上,主要向参与实训的学生介绍什么是多专业综合实训,为什么要开展多专业综合实训,实训的内容是什么,怎样组织和开展实训等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实训的目的与要求,实训组织架构及基本流程等,为正式开展实训奠定基础。
团队组建。多专业综合实训是团体综合实训项目,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协作配合完成实训任务。参与实训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他们必须加入到各个实训主体单位中。实训团队组建可采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方式,由指导教师对自愿接受挑战的学生进行面试,招聘单位负责人,各单位负责人再根据本单位的工作需要,招聘本单位的职员。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长、就业意愿应聘在相应单位和岗位工作,打破专业限制,提高竞争氛围和真实性。
岗前培训。在进行业务运作前,应对参与实训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针对各业务岗进行的业务培训,是分块进行的,属于集中指导,操作性和指导性强。比如,实训中会涉及到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等税收业务,在实训前,将应聘到税务局的学生和在企业将从事税收相关业务的学生全部集中起来,由教师讲解相关业务内容、工作流程、相关要求和操作要点,并现场模拟演练,使他们了解税收相关工作,为后面顺利开展实训奠定基础。
业务运作。实训开展时,应聘到企业各岗位的学生按照现实企业各岗位的核心工作任务和要求,按照事先拟定的业务规则完成相关工作。作为为企业经营服务的工商、税务、银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管委会和新闻中心,在做好单位内部管理的同时,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窗口服务,确保实训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作为业务指导和监督部门,还要对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和督查企业业务开展是否合法、是否合规,确保实训的严肃性。
(四)实训管理
多专业综合实训的特点之一是学生根据业务分工完成本岗位工作任务,如果某岗位不能完成任务,势必对其他业务岗位的工作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单位的效能。所以,多专业综合实训提倡学生自我管理。除了学生自我管理以外,实训指导教师和管委会也承担实训管理职责。
多专业综合实训中,教师既是实训的组织者,又是实训指导者,还是实训的管理者。在实训运行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按照业务指导分工对相关岗位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同时又要按照行政管辖权对分管的实训单位进行日常管理,引导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完成实训任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非业务问题。
管委会领导下的单位负责人制是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一种实训管理模式,该模式借鉴了我国很多工业园区采用的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管委会履行政府职能,负责园区工作的统筹协调、政策、经济数据公布、安排实训进度和提出实训要求、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企业的环境卫生和出勤等。各实训主体单位受管委会的统一管理,单位负责人负责本单位的日常运作与管理,包括团队建设与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日常行政管理、经营运作管理等。这样既减轻了教师指导压力,还使整个实训组织更加真实,且充满活力。
(五)实训总结
实训结束时,学生需要完成实训资料整理、实训考核和实训总结三项工作。实训资料整理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按照文档管理的规范要求,对自己实训期间的各种工作文档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编制目录,装订成册。整理实训资料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装订实训资料可作为学生实训成果进行展示。
实训考核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之一。为了全方位、立体化考核评价学生的实训情况,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尝试采用社会考核方式,遵循“四结合”原则,即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部门及服务单位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系统评价与人工评价相结合。考核评价指标包括过程评价、业绩评价、企业与周边服务业之间的评价、单位内部360°评价、管委会评价等方面,形成“静态+动态”的全方位评价体系。
实训总结是实训的最后一个环节,包括单位内部总结和全体学生集中总结。单位内部总结主要由单位负责人发起,单位内部每个成员将总结的内容以PPT形式呈现,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实训内容、实训收获和体会,最后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全体学生集中总结以召开总结大会的方式呈现,包括各个单位实训心得分享、优秀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等环节构成。至此,实训工作全面结束。
四、多专业综合实训的创新
(一)多专业融合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但多专业综合实训的教学活动不指向某一个专业,而是关注行业、企业、岗位、任务的工作过程的训练,是多个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实训任务。这些实训任务从专业角度看,又分属不同的专业领域。通过实训,学生既要求体验环境,又要求完成决策,同时还要求执行各种经营管理岗位的任务。因此,财经类高职院校不同的专业都可以通过多专业综合实训达到决策、执行、体验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目标[2]。
(二)多组织对抗
多专业综合实训是在一个虚拟的商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涉及到若干不同类型的组织,各种类型的组织又可以设定多个相同性质的单位,如多个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多个贸易公司,多个会计师事务所,等等。同类型组织之间处于同一市场条件下,就形成了激烈竞争的关系。由于竞争关系的存在,每位团队成员都希望自己的团队在竞争中取胜,于是团队的潜能被最大化的激发[3]。实训时可通过各种类型的指标对企业进行考核评价,激励每一位参训学生及其团队发挥最大的“潜能”。
(三)多岗位协同
多专业综合实训是分团队进行的综合性实训,工作中各个岗位之间由于存在业务联系,学生在不同组织、不同岗位上既相对独立,又要协调配合完成工作任务。这既表现在同一单位内部各个岗位之间需要协同配合,也表现在本单位各岗位与外单位不同岗位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多专业综合实训,学生既可以体验到单位内部各岗位之间的业务联系,又可以体验到本单位与外部各单位的协作关系,使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和处理不同人员、不同岗位、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目的。
(四)高仿真运营
多专业综合实训从工作场景、机构设置、业务流程、市场环境、实训用品用具等多个方面全景仿真,为学生提供了制造、商贸、市场服务、政务服务等多种形态的仿真组织,每个组织中提炼典型的职能部门和主要的工作岗位[4],实训学生按照现代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模拟企业经营,按照现代企业运作规范和岗位职业标准完成工作任务,充分体验现代企业运作流程,感知职业岗位核心工作任务和工作规范。
多专业综合实训作为经管类高职院校一种全新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依据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及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开发基于真实岗位的多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将是今后经管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探索和创新的一个方向[5]。
参考文献:
[1]叶剑明,等.多专业综合实训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4][5]李高伟,叶剑明.财经类高职院校“多专业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39-42.
[3]吴燕.“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3(9):86-88.
A Probe into Comprehensive Multi-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By Vocational Colleges of Economic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YE Jian-ming
VBSE是“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简称,是用友新道公司研发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对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中典型单位、部门与岗位的模拟,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环境、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中完成经济业务的处理,高仿真的职能部门、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企业环境,认知并熟悉现代商业社会不同组织、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VBSE是职业教育信息化与专业实践教学融合的成果,与传统实训教学中的模拟操作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VBSE实训平台在《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开展教学,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1 基于VBSE下《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解决学生顶岗实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量都很饱满,他们腾不出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实习学生,也不放心将工作交给实习学生处理,唯恐他们“忙上添乱”。同时出于对企业会计信息、会计资料保密性的考虑,很多实习学生都没有机会直接参与会计工作,最多就是看看凭证,并完成整理凭证、装订凭证账簿等事务性工作,实习效果强差人意。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引入VBSE实训平台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校外实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VBSE通过在校内搭建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运用仿真技术把真实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数据搬进课堂,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出纳、会计、财务主管等财务及相关工作岗位并完成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学会了基于岗位的基本业务处理和业务决策,真实感受到企业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动过程,体验到企业内部门间的协作关系及其与企业相关经济组织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VBSE的开放式教学设计,以任务为引领,倡导自主实训。学生自主选择工作岗位后,在高仿真的商业社会环境中完成课程学习,体验了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提高了专业技能,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枯燥乏味,其中制作企业海报、制作视频总结、小品演绎等丰富的实训内容更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为学生展示个人才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与传统的会计模拟实训相比,VBSE下的综合实训将会计岗位涉及的上下游岗位及其业务串联起来,实训内容更为综合、全面,学生经过这次岗前实训,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首先学生通过在出纳、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岗位上的实训,亲自完成具体的经济业务,加深了对财务岗位的了解,提高了财务管理能力。其次,在实训开始阶段,学生对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不熟悉,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面对各岗位任务会显得无从下手,这个时候他们会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彼此合作来完成工作任务;当业务处理出错的时候,教师也并不是马上进行纠正,而是要求学生先自行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训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 基于VBSE下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通过《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独立完成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具备会计职业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账、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能力和财务分析、纳税申报等会计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2.课程内容设计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内容包括手工环节财务工作和信息化环境财务工作两部分,每部分均包括期初建账、出纳业务核算、存货业务核算、长期资产核算、往来业务核算、职工薪酬核算、收入费用核算、资金业务核算、成本核算、税务核算及财务成果核算。课程内容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将财会活动与业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完成全部业务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的核算工作,并进行财务分析。
3.课程实施设计
(1)实训动员
在正式开课之前,召开动员会向学生介绍《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课程意义,通过向学生展示其他院校或往届学生《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成果,如学生设计的企业海报和业务流程图、完成的证账表等会计资料、总结PPT和视频,使学生对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明确课程的要求,包括考勤要求、着装要求、学习要求等。
(2)团队组建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以制造企业为模拟原形,核算其销等经济业务,核算对象是若干家组织结构相同、产品相同的制造企业,并设有客户、供应商、银行、税务、政务和服务公司等六个机构,每家企业设有行政主管、生产主管、财务部经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出纳等七个岗位。学生在熟悉企业、了解业务背景后进行团队组建,每家企业的行政主管可以通过竞聘的方式选出,行政主管确定后再由行政主管组织自己企业的团队,最后根据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和团队成员的学习所长完成工作分工。
(3)课程教学过程
通过VBSE实践平成企业各岗位的日常业务处理。学生上岗后,首先要了解本企业的基本信息、业务类型、业务流程和业务处理方法,这一阶段是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他们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引导系统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如可以查看系统提供的在线PPT里的样例掌握单据填写的方法;查看系统提供的WORD流程描述了解各业务流程;查看数据文件获取完成业务所需的数据。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其任务是把控课堂的教学进度,
通过系统了解各企业学生完成业务的情况,适时推送任务。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易错点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对个别企业、个别岗位学生未能解决的个性问题要及时进行专门解答。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实训结束后填写实训日记,总结当天工作未能解决的问题及收获。第二天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日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评选出优秀的实训日记,并给与该学生所在团队加分奖励,这种师生沟通的方法很受学生欢迎。
(4)课程总结汇报
实训结束,每个企业团队及服务性机构都要求制作PPT或视频总结,分享参与《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学习的收获和感想。@个环节由学生进行PPT或视频展示,教师提问,团队成员回答问题,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答辩做出点评。
(5)教学评价
在《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中,每个学生参与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每个岗位的职责又不一样,每个团队完成的工作质量也有差异,因此课程的考核评价指标应该是多维度的。学生的成绩可以由团队成绩和个人成绩综合构成,团队成绩根据团队完成的任务情况评定,包括企业海报制作的质量、业务流程的演绎表现、实训总结撰写及现场汇报情况、团队的协作性等;个人成绩根据实训过程的工作表现、实训初和实训末两次系统在线测试成绩、实训物化成果(证、账、表等会计资料)的正确性、规范性和整洁性给与评定。教师要记录好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分阶段地进行汇总,最终得到一个全面的、公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晓英.“把企业搬进校园”的会计实训模式.学周刊.2016(11)
[2]张宗民,王淑庆.基于VBSE下的高职会计岗前综合实训课程创新设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
一、信息化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实训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训教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与数控车实训课程整合是一种教育研究与实践能力,这对数控实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掌握信息技术与实训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中职数控车实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加快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以实现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以教研组为单位,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构建信息化教育教学平台,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更新机制不断更新、补充内容,保证教学资源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实训操作之前,学生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课前学习、课堂学习、模拟操作实训过程,可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也可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安全事故。
二、实施案例
以中职数控专业数控车实训为例,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从“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以体验式为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将教学环节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情境创设
数控车的指令众多,且学生基本功差、缺乏感性认识,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必定缺少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很低。恰当的情景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这里以企业产品为例,播放微课,让学生在情景环境中亲身体验,带着疑问和兴趣进入学习状态,是体验式教学过程的第一步。
2.任务引领
一是知识探究:让学生进入校园网教学平台,打开微课等学习资源,自主分析,体验学习,通过小组协作深入学习,巩固知识点。
二是数控仿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协作等方式,利用仿真软件进行虚拟操作,强调安全问题,还可以对操作错误的地方及时纠正,避免实际操作时的安全事故,也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三是实践操作:利用微课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实践操作的具体流程、操作要点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在此过程中,学生以企业生产模式和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零件的操作加工,有利于学生今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更有效地转化成实践操作技能。
3.总结领会
学生实践操作结束后,进行自主总结,更好地掌握操作要领,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师在学生总结后还可以进行补充概括,填补学生自主总结中的不足。
4.拓展探究
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教师布置拓展任务。学生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平台学习、检索资料、网络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5.任务评价
在评价过程当中主要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位一体的过程性评价方式。为了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可以聘请校企合作的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实训进行全面的考核。通过这样的任务评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数控知识以及操作技能。
可教学化实训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于实训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3+1”实训教学模式的确立,教师实训机制的建立以及实训教学方法的确立;政府引导、校企合作,组织的保证及考核模式的改革是深化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方法的保障。他们是可教学化体系建设不可分隔的部分。
2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可教学化实训组织体系
要构建完善的可教学化实训组织体系,首先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政府、企业、院校三方从组织上确立实训教学在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起到了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的作用,将培养企业急需的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落到实处。东软信息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训中心就是在大连市政府以及东软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于2007年初成立的,中心除担负学院的实训教学任务外,还作为大连市政府挂牌的“软件人才实训基地”,为大连市IT产业发展,培养、输送急需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的主要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校企合作联盟,紧密跟踪、研究行业主流应用技术,建设标准化实训教学资源。材、案、统一实训项目、统一文档模板、统一考评办法;按计划分阶段组织建设并完善涵盖学院各专业的初(中)级人才岗位技能的实训体系并进行统一管理。
第二、研究各行业业务,将技术与业务相结合,建立并扩展行业实训项目,使学生在实训的同时掌握行业业务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配合系部教学计划,完成对教师的训练及实训体系向各系部的转移,使学院专业课程教师真正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并能按照实训体系教学要求完成对学生的实训。
第四、组织安排做好教师的实训教学的技术支持工作,配合实训教师完成对学生的实训,使学生成为一名可以按照软件开发管理方法及软件工程的要求完成项目开发的软件工程师。
第五、利用校企联盟承接协办项目,建立项目的竞标制度及机制,组织项目的审核、测试、验收及交付。最大限度地使具备开发能力的学生多参加项目的开发及管理,不断增加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开发经验。
第六、建设维护实训社区,在做好教师实训教学支持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场所,形成校企合作的互动平台,增强企业对学校的了解,建立互信渠道,托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2坚持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资源整合
实训教学资源是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基础和保障,包括教学用项目开发的基础理论资料,难点、重点讲解资料;项目开发专用技术资料;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及相关文档、模版,是可教学化实训体系的核心。因此,可教学化实训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训中心人员将企业已经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需求分析,技术分析,按照工程管理的要求进行项目的可教学化改造,修订补充项目文档,总结归纳教学内容,最后完成可教学化实训教学资源建设。
为了将实训教学落到实处,实训中心工程技术人员紧密跟踪IT行业主流应用技术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通过对大量软件企业调研,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了包括Java、嵌入式、.NET在内的实训项目的开发及实训体系建设,完成了不同方向的《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日志》、《实训教学安排》、《实训教学要求及教学方法》、《实训项目开发计划》等一批实训教学指导性文件,分方向总结、提炼完成了工程项目实训前基础复习,项目开发中的重点、难点技术的教学内容,同时为了学生学习方便,将中心内容录制成网上课件,由于内容较多,这里仅以Java方向实训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为例加以说明实训教学资源体系所包含的内容。
2.1基础理论知识
由于实训与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如果学生在进行工程项目的训练之前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不透,是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实训效果的,所以需要对项目中用到的以前学习过的基础知识以及重点内容进行巩固,同时由于学生没有参加过实际项目,项目中一些技术难点不易把握,需要通过特定场景进行练习。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中心技术人员除了准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外,还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课件,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反复学习。如Java方向的复习、难点、重点内容如表1所示,同时还包括近20小时的网上课件。
表1 Java基础复习资料及视频课件
2.2实例参考手册
实例参考手册是为学生进行项目开发准备的。由于学生没有参加过实际项目开发,对项目中一个完整功能的实际实现缺乏信心,通过参考或模仿手册中的实例,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适应开发的过程。手册内容基本涵盖Web应用Java开发中所能遇到的问题,共包含240多个实例。实例参考手册不仅是学生实训中的辅助参考手册,同时也是日后工作中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Java软件工程师实例参考手册
除了实例参考手册外,还为学生准备了在项目实训中扩展知识面的电子资料,如CSS2.0中文手册;Oracle9i中文版基础教程;ORACLE函数大全;ORACLE应用常见问题1000问等开发人员常用的参考资料。
2.3专用技术练习
为了在学生进入工程项目实训后,能尽快把握项目所用技术,在之前需进行项目专用技术的训练,中心技术人员专门制作了一些小型项目供学生独立完成。如下表3所示。
表3 专用技术练习项目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文档进行项目专用技术的练习,完成后可以参考项目源码,达到掌握开发技术的要求。
2.4实训工程项目建设
工程项目是来自于企业,从企业引入高校的企业实际项目。通过项目的开发,学生可以将课堂中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了解企业的业务;掌握编程思想;熟悉软件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了解里程碑、缺陷管理流程;单元测试方法及代码审核方法;增强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同时通过工程项目的团队开发,具备了团队协同开发工作的能力。目前我院通过和东软集团合作,已对一批工程项目进行了可教学化改造,如表4所示。
表4 可教学化工程项目列表
以东软网络教学管理系统(NETP)项目为例,与项目相关的文档如表5所示。
表5 项目开发相关文档
由于不同企业对文档要求的不同,技术人员除了为学生准备了实训项目的完整开发文档,供学生自己完成文档后进行参考,还准备了文档的标准模版,供学生工作后进行参考。
2.5开发工具及环境准备
实训项目的开发除技术外,在开发环境、工具的选择上同样需要与企业主流应用相结合,这样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对所使用的工具和环境才不会陌生。在开发环境的搭建上,无论从项目开发环境还是数据库环境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主流开发工具及环境的使用方法。Java方向环境准备如表6所示。
表6 开发环境、工具
3 构建“1321”与“3+1”相结合的系统实践体系
所谓“1321”模式,是指将一个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其中两个理论学期,一个实践学期。 “3+1”教学模式,是指四年制本科生在校期间,前三年以课堂学习为主,完成原本需要三年半完成的所有的专业课程学分,最后一年采用项目实训与毕业设计相接合的方式,用一年的时间进行工程实践,与传统的培养方式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增加了半年的项目实训。在理论教学阶段,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将学生原本需要三年半完成的课程压缩到三年完成,以便于第四年全部用来进行工程实践。这种“1321”、“3+1”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毕业实训为最终目标,贯彻“实践不断线”,强调实践的延续性及关联性。
“1321”、“3+1”教学模式的确立是可教学化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一个必要条件,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系统化实训教学,是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4 建立教师实训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是实现可教学化实训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工作经验,能够胜任项目经理的工作,这对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解决实训指导教师的问题,学院确立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机制。在实训项目规划的初期进行项目立项,作为学院科研项目进行管理,由实训中心牵头,组织相关系部专业课教师,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企业项目的可教学化改造,实现实训教学资源建设。实训资源建设完成后,利用寒暑假期,由实训中心技术人员对没有参与资源体系建设的教师进行分方向实训,为实训学期学生的实训做好准备。参加实训的教师考核合格后,颁发大连市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实训教师资格证书,持有合格证书专业教师可以指导实训学期学生实训。同时在教师考核中对实训合格的教师进行激励,这种机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同时形成了实训的师资团队,为大规模开展实训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师们通过实训,完整学习、体验了工程项目开发的全过程。第一,对技术的应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学习了很多新知识,并且对各课程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楚认识。第二,对专业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为日后的授课托宽了思路,同时激发教师对理论教学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改革动力。第三,增强了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的能力。教师实训机制的确立,是可教学化实训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训教学资源体系改造及学生工程项目实训指导师资培养的保证。
5 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法与考核机制改革
实训教学是一种全新教学模式,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及考核机制无法满足实训教学的需求,实训教学方法的确立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是达到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
5.1实训教学跟踪
为了达到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考虑学生的兴趣,采取学生分方向自愿报名的方法,每个参加工程项目实训学生的都有一份《实训教学跟踪表》,从实训开始前的基础摸底考试到基础知识讲解阶段结束后测试,再到专用技术练习后的测试,乃至最后的项目实训的综合测试成绩都会记录到学生的《实训教学跟踪表》中,实训结束后,由实训指导教师对每个学员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综合得分,作为学生毕业推荐的参考依据。
5.2企业管理制度
在实训教学阶段,学生不可能再采取理论课学习阶段的管理模式,需采用小班型教学,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和项目开发,指导教师扮演着项目经理的角色,整体仿照软件开发公司式的管理模式。对于学生管理的具体措施有:
第一,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实行8:00-17:30的作息制度,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管理。进行日常考勤,对迟到、早退的同学要进行严格记录,并按考核规定计入最后总成绩。
第二,采用项目经理制度,指导教师就是项目经理。要求学生把每天项目完成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提交,提交项目日报,指导教师每天仔细阅读学员日报,了解每一个学员一天的学习、工作情况,认真总结问题,给出评语。
第三,进行分组管理。按照项目需要划分开发小组,每个组都有组长,负责本组项目进展情况,并协助老师帮助同学调试程序中一些简单的BUG。
第四,实施阶段考核。实训过程分为基础知识讲解,项目专用技术讲解、训练,项目实训等多个阶段,需要在每个阶段结束后进行相应考核,检验同学学习效果,督促同学进步。
第五,及时进行课后总结及思想教育。每天认真总结当天出现的问题,共同做出解决方案,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实训的顺利进行。
实训教学方法的确立使学生在学校就提前感受到企业管理的要求,为毕业后进入企业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阶段性考核方法的实施,有利于对实训教学效果的及时把握。
6 总结
总之,建立可教学化实训体系,是对现有软件及软件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的适应性调整,是培养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有效手段,符合东软信息学院一直秉承的“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教学理念,符合“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的宗旨。实践证明,可教学化实训体系能够培养出直接为用人单位所用的工程型软件人才,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同。
成本会计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经历1880年至1920年的奠基期后,逐步从普通会计中脱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战之后,成本会计逐步形成了以事前、事中与事后成本控制的相对完善的理论与应用体系。该体系能够达到三个目标,分别为: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与给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但现代成本会计发展却非常缓慢,除了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作业成本法之外,成本会计的很多方面都渐渐地落后于实践,特别体现在教学方面。综观国内成本会计教材,多数的篇幅都在讲解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除了作业成本法解决了成本核算准确性与深入精细化的成本管理问题之外,其他内容都未将现有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中来。尤其是环境保护素质的培养并未在成本会计课程中得到足够重视,实际上,引起工业企业污染的源头主要是物质资源未充分利用所导致的,而成本会计对资源消耗记录、归类与控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实效上讲,在我国已经确定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国策,将建设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纳入工作日程的大背景下,虽然成本会计在对学生环境意识培养上拥有着巨大的优势,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优势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成本会计研究性课程改革的契机
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物质流成本会计很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物质流成本会计产生于德国,是由德国阿鲁克斯布鲁克研究所于1992年开发的环境成本会计的一种核算方法。沿着物质流向进行物质流成本会计核算,不仅可以核算出流向产成品的物质的成本,还可以核算出各个工序形成废弃物的物质的成本,进而找到企业造成损失浪费的控制盲点,为企业减少损失浪费提供科学依据和控制线索,使企业在降低环境负本文由收集整理荷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国外对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定义为:用实物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单位来记录追踪企业投入生产的所有原材料、能源以及相关的人工费和其他间接费用的流向,以此数据为基础,分析评价不必要的物质资源损失浪费成本,以期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目的的环境会计核算方法。物质流成本会计自开发以来,在德国企业中进行广泛试验并取得成功。1996年,德国联邦环境部和联邦环保局总结了一系列案例研究成果,颁布了环境管理会计的手册,以加大推行力度。1999年,日本经济产业部委托产业环境管理协会进行环境工作发展促进调查,国部克彦教授和中岛道靖教授对德国发明的物质流成本会计进行详细研究后,于2001年导入4家企业获得成功。2002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部《环境管理会计指导手册》推进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应用。2003年与德国、英国和美国组成mfca联合协作组织,2004年开始向日本全国普及。2007年日本政府向iso国际标准化认证组织提出mfca国际标准认证方案。到2009年为止,日本企业导入mfca的企业已经超过100家。国内学者肖序等对物质流(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进行了介绍与研究,但转化为教材并进行教学实践在国内尚未得到尝试。
一、项目化教学基本理论概述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教育教学改革
始终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能力为本位、用项目化方法改造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项目化教学,就是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出发,依据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专业技能的训练项目,并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项目化课程教学具有三项原则:突出能力目标;主要载体是“项目”和“任务”;学生是主体。
二、环境管理课程目标定位
按照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环境类的高职毕业生主要进入环保产业以及相关行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因此高职环境管理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城乡环境监督执法、企业环境管理和污染设施运行管理第一线所需的实
用型、技能型环境管理专业技术人才”。课程内容包括环境管理的内容、对象及手段,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环境标准体系,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以及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环境管理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有系统的认识,把握和了解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方式,并且能运用环境监督管理知识,从事有关环境保护管理和服务活动。
三、高职环境管理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环境管理项目化教学设计,主要以环境管理职业岗位为导向,设计具体项目或任务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我们根据环境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以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现场教学、项目驱动,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整合课程内容,确立课程教学模块
以现在学生所使用的教育部高职高专《环境管理》规划教材为蓝本,对环境管理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大体确立三个模块:
(1)环境管理学基本理论、环境管理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这一模块主要使学生树立系统观念――大环境管理思想;(2)环境管理的法律规定、具体制度、管理方法、技术方法等主要管理手段,这一模块主要是学生了解各种环境管理手段的基本原理、内容及其应用;(3)介绍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不同领域环境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环境管理在解决环境问题和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不同领域环境管理的具体内容、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环境管理的行政、法律、技术、经济和宣传教育等手段正确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组课程体系,确立项目
对教材内容进行体系分解,打破原有章、节格局,根据课程模块将相关内容按照项目化教学要求有机融合,形成新的教学内容
体系,并以项目为载体,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项目,实行项目
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项目选择我们力求做到:
(1)真实性
所选项目来源于环保行业、企业或者生活中的实际项目,贴近环境管理实际。
(2)典型性
所选的项目全部能够反映环境管理中某个方面的典型知识。具有典型性,是环境管理某个方面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
(3)综合性
项目内容并不限于特定的环境学科,而是涉及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和多方面的能力。
(4)层级性
项目选择力求难易程度适中,基本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层级
性关系设计。
(5)易于评价性
项目教学整个过程都能够进行评价,通过形式多样化的评价
测评学生参与项目的表现以及项目完成质量。
根据这些要求,确立了环境管理教学的八个基本项目:环境问题调查、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环境保护模拟法庭实训、区域污染源调查、排污收费实训、生物保护多样性实训、流域水环境管理实训、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实训。同时,在八个项目中设计了相应的补充性子项目,力求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完整性。
3.项目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程实施的蓝图。在教学中,我们对项目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完全以项目为载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
实践性,通过项目的计划、实施、评价等多个环节来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优化教学过程。
(1)教学项目导入
在教学中要设计与项目相关的职业情境,导入课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快速进入角色。如,在环境问题调查中,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画面,引入身边的主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对身边环境问题调查的兴趣。对于不同的项目,情景设计都会不同,导入的方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2)教学项目知识铺垫
教师讲授或引入完成本项目有关的背景、概念、理论知识和原理方法等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项目完成的基石,通过教师的简单讲授,可以使完成项目需要的基础知识更为清晰、系统,便于项目的高效完成。在教学中,我们对每一个项目都安排一到两个课时进行相关的知识铺垫,比如在环保模拟法庭项目中,首先讲授环境污染法律、诉讼程序知识,使学生对我国的环境法律相关的实体法律知识、程序法律知识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3)项目方案制订
学生借助查阅相关资料、手册,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完成任务书和实施方案、明确小组分工。如,在环境问题调查实训项目中,要求学生自主组成调查小组,共同讨论确定1~2个实训项目,然后在小组长领导下收集资料、整合资料,共同制订调查方案,并设计问卷调查。教师采取“做中学”的指导方法,重点指导调查与记录方法、调查步骤,使学生在了解调查和记录方法的基础上,明确每个步骤应具体做些什么,有什么要求,应注意些什么,从而制订切实可行的项目方案。
(4)项目任务实施
学生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完成项目。每个实训项目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自主地提出不同的解决
任务的方案或策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指导并适时提供咨询和建议。在每个项目实施后,学生应及时撰写调查报告、实训总结报告或小论文,并进行专题汇报。
(5)项目考核与评价
项目考核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或教师与学生联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标准注重实训过程,加强过程监控,强调过程性评价。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都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操作表
现、项目成果、项目报告进行记录,然后对每一项进行评分,最后给出总分。项目实施后,对项目教学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总结分析分为学生的自我总结和教师的教学总结分析,学生总结应对照项
目评分标准,进行自查自评和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从项目的方案制订、项目实施、操作规范和工作纪律、态度、专业知识的运用、报告的写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针对学生出现的问
题,尤其是共性问题和重点难题要予以深入分析和有效突破,并给出合理建议和改进意见。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环境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开展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知识
水平、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课程实践项目设计范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目前主要项目开展区域大多限于学院所在的区域,无法体现环
境问题的宏观性和区域差异性,因而对于环境管理的许多具体问
题也无法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加以解决。今后要尽力开拓区域外实训项目,组织学生外出实训,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环境管理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
2.双师教师匮乏
课程项目化改革最根本、最关键的是教师。在环境管理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与实
践素养,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课程项目化教学。但目前我们的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精通,却缺少业务操作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教师应充分利用假期(或挂职锻炼)深入环境管理第一线,培养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1.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6.
[3]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4]洪霄,付彬,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5]姚正武.对项目化教学课改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9(8).
金融实训教学是金融专业学生一门实践课程,其是利用构建学生日后工作模式,来增加学生和日后工作联系性。增强学生额业务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保证学生具备良好实践能力,姑巩固金融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一、任务驱动理论下的金融模拟实训教学方案设计
对金融专业学生进行金融模拟实训教育具有实际意义,可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为了保证在一定时间内,达到金融模拟实训教学效果最大化,落实金融人才培养要求,为社会提供全面型人才,首先要对金融模拟培训实验进行教学方案构建。对于金融模拟实训教学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前期培训准备环节、实训进行环境、实训总结环境。其一,前期培训准备环节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建立合理化实训培训目标,建立在任务驱动实训教学理念基础上,教育工作人员,要依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接受理解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技能水平等等,把其和金融知识点整合,建立合理化教学方案,给出实训任务要求和教学计划。其二,在实训进行环境,教育工作人员,要注意改变传统教师主体的培训形式,把学生放在教学培训主导位置,培养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多进行观察和积累,和同学之前进行写作,注意实训工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其三,在金融实训总结环节,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把教和学进行结合。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站在自身角度进行总结,对不同实训环节和不同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找出自身实训教学弊端,完善自身实训教学不足环节。其次,教育工作者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依据自身实训的情况,发展自身金融知识掌握薄弱环节,提高自身实际操作嫩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二、任务驱动理论下,金融实训模拟教学具体实践
(一)任务驱动前期培训准备环节,增加教学目标设计合理性
在进行金融实训模拟教学过程中,利用任务驱动方法进行教学,首选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金融实训模拟教学进行时,首先要选择的实际培训企业,可以利用科目集合表格来进行实训,集合表格的内容构建包括金融账目、明细审核、编制条款、金融科目等等来进行表格的制作。其次,要对实训任务目标难易度进行构建,在进行金融实训教学活动时,可以把难易度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对于一级任务内容的构建,可以依据金融专业具体从业要求展开构建,把金融知识内容和企业业务涉及环节进行设计整合构建,让学生依据金融知识和日常积累经验,来完成教学要求,实现自我价值。第二类,第二类任务难度和第一类相比,稍有增加,业务数量稍有增多,具体提高性特点。对于这一类实训内容的构建,可以依据企业实际业务要求,选择具有难度的内容,类进行实训教学。学生则可以依据金融学习理论知识,结合自身经验,来完成教学要求。第三类,第三类实训教学内容具有延伸性特点。可以把金融企业经常出现的业务来进行任务的布置,学生可以利用金融知识,把金融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来完善第三类实训教学任务。其次,教育工作人员在进行教学目标构建活动时,要注意构建目标的合理性,保证其具有实际意义,符合当下金融企业发展要求和符合当下金融教学发展要求。
(二)任务驱动的实践环节
对于任务实践环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其一,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角色的变化。首先,明确教育工作者是金融实训教学的购置者位置,把学生放在关键位置。在以往的实训教学活动中,教师把自身放在教学主要位置,教学较为单一,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在单一讲授知识,学生处在被动位置,进而实训教学效果较差。在任务驱动实训教学模式下,要求教育工作人员把学生放在教学关键位置,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扮演导演角色,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助,保证实训教学效果最大化。其二,教师要注意实训教学评判的合理性,建立合理化奖惩制度。对学生进行任务驱动实训教学,首先要在满足企业对人才要求下,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来提高企业发展长远目标。因此学生是面向企业工作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企业发展目标和企业经济效益要求,严格要求学生,增加评判的人性化,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提高学生实实践能力。其次,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利于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任务驱动实践活动中应关注问题
教师在利用任务驱动方法进行金融实训教学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师要注意任务分组的合理化,保证每个组别人数在六个作用,其二,教师要注意任务内容的设计,要和金融专业知识解密结合,对于教学知识的构建,不仅要体现当下教学内容,也要涵盖以往教学重要知识点,增加知识关联性。其三,对于不同难以程度的任务,给予不同要求。对于第一类的任务,教育工作人员可以进行简单的阐述和分析,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对于第二类任务,教师可以进行实际示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完成任务。对于第三类任务,教师可以增加讲解环节,对学生细致化指导。
三、结语
在金融实训教学活动中,利于任务驱动方法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创新了实训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训教学灵活性。建立在任务驱动实训教学基础上,进行金融实训教学,学生可以充分发生自身理论优势,把金融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互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利于在实训活动中,培养学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增加学生协作能力。利于任务驱动进行实训教学工作,提高了学生业务水平,利于学生在日后步入企业后,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
税务培训机构的实训式教学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实训教学,也就是旨在提升税收征管能力,营建一个仿真的或模拟的纳税环境或征管环境,学员在培训教师指导下,“真实”地处理纳税人的财务数据和税务机关征管数据,通过实际操作与小组交流及研讨等形式,达到培训目标,专业实训教学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学员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岗位实际操作的工作技能,提高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管理实训教学,指的是以提升领导干部或公务员管理能力为目标,营建一个仿真性管理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在特定情境下发生的问题,使学员设身处地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以体验提升决策力、执行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所以说,实训的灵魂是职业能力,而非泛指“某种技能”。
从理论上分析,实施实训式教学有如下作用:
增加感性认识和经验知识。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间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只有通过实训,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员的协调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模拟实训,除了需与仿真工作环境或管理环境打交道外,还要与人打交道,这对训练学员的适应能力、协作精神和心理承受力具有单纯理论课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
培养学员的职业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实训特别是一线岗位实训,学员会对职业的含义有了更深的认识,获取了行业知识和经济知识,同时锻炼了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与素质教育结合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方式而存在,它只有与其他教育体系结合才能体现出其意义,因此,将素质教育溶入到实训教学中会大大推动教育培训的深化和发展。
二、实训式教学案例简析
2012年夏,我校第三教学部在全国处干班培训期间,组织进行了“模拟新闻会”实训教学,获得了成功。总结本次实训教学的经验,会为今后各级税务干部培训的实训教学提供方法和实施策略。
为完成这次教学任务,课程组教师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除了仿真教学情景布置,真实教学工具的准备等,还制定了两套周密的课堂实训教学计划(下面介绍的是其中的一套):
(一)时间安排
第一段:小组准备;
第二段:小组模拟演练;
第三段:全班模拟实训。
(二)工作指导内容
第一阶段:整理好情景模拟的脚本;进行情景模拟演练。
1.以拓展训练分组为基础,四名指导老师分别带一组。
2.指导老师向学员说明实训的目的与要求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
3.学员采取老师提供、学员调查问卷汇总以及学员自我选择等方式,各小组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情景模拟脚本设计。
4.各小组分成3~4个演练组(情景模拟组),分别自选情景进行演练。
第二阶段:小组实训演练
1.各小组根据情景脚本安排,到指定教室进行小组实训演练时间半天。
2.具体演练程序。各组所有情景模拟组分别进行演练展示,每进行一组,本组进行自评,然后全组成员进行点评,最后各组产生一个情景模拟组,参加全班情景模拟展示,并选出一个评论员作为全班演示的评论员。
第三阶段:全班模拟展示
1.实训情景人员构成
(1)学员评论员:4名;(2)教师组成的专家组:3~4名;(3)实训小组:4个(各组推选一个优秀演练组);(4)参观人员:全班学员;(5)主持人:1名,全程串场
2.全班在指定教室进行模拟情景实训
3.程序
(1)老师介绍本次实训课大致要求和目的;
(2)主持人进入角色,开始实训展示;
(3)主持人依次介绍每组实训大致情景,各组开始展示;展示之后是本小组自评、全班点评、专家组点评;一个小组展示后,主持人串场介绍下一个小组模拟情景,小组进行情景展示。
(4)表彰本次参训过程中突出的学员(学习积极分子);
(5)指导老师做本次实训总结;
(6)宣布实训教学结束。
“模拟新闻会”的全班展示环节,充分显示了学员的智慧和风采,过程十分精彩,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三、从实践效果看实训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原则
实训式教学是以训练学员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如果违背了科学性,实训也就没有了意义,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实训式教学应坚持以下原则:把握培训教学实质的原则。指的是围绕税务培训的目的和成人培训的特点展开实训教学。因此,税务培训讲究实用性、应急性。这就要求税务实训教学必须确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观念,“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与先进技术同步的原则。成人学员学习的目的之一,要学习前沿的理念和先进的技能,以便其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保持竞争优势。
强化实战性的原则。该原则指的是在教学方法上要加强实践性、操作性环节,以提高学员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完整性原则。实训毕竟是一种教学活动,所以具有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即教学活动的完整是实训式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需制定教学大纲,需进行实训设计、实施、考核等教学过程。实训式教学与理论教学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差异,但在教学环节上有同样的要求,甚至比理论教学要求更高。
四、小结
实训式教学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角色转变,强调学习者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意义建构中的主动性,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改变了其以往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方式和厌学心理。
我们还需在实训式教学的道路上进行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努力避免其不利之处,使实训式教学成为税务教育培训中行之有效并广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一、课程特点分析
1.包含的内容
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内容包括服装产品开发管理、服装工艺技术管理、人员组织、物料管理、服装生产过程组织与管理、系统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储运管理等。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
企业服装生产管理是一个工作过程。从整体上看,服装生产管理是有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的生产活动。以最少的资源损耗,获得最大的成果。是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又称生产控制[1]。服装企业生产管理课程是对生产实际的总结和再现,既有理论部分,也有生产实际操作部分,本课程的学习也要包含理论学习和职业操作两个部分,其中职业操作是职业能力学习不可或缺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面向企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职业能力。
3.职业能力要求
要做好服装生产管理工作,从业管理人员必需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归纳包含为:(1)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2)丰富的一线生产管理经验;(3)充裕的管理理论知识;(4)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二、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及改进分析
1.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也即大多数院校所采用的授课形式。据调查,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理论授课为主,课外工厂参观为辅的方式,大多数课时为理论教学,少数课时为工厂参观。此种形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矛盾,但大多从视觉上解决了实物的矛盾,而根本的实际操作、知识运用、沟通协作、责任承担职业能力掌握则无法解决。
2.存在弊端分析
(1)学生生产一线经验缺乏
服装专业的生源分普高生源和对口单招生源,普高生源没有服装加工制作经验,也无企业生产一线经验。对口单招生源在高中时期有一定的服装专业基础,但对于企业大规模生产管理经验来说还远远不够。
(2)实际操作教学过程缺乏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理论学习占绝对多数,生产实际操作体验无法实现,而生产实际操作是课程学习的必要掌握知识,也是学习的必要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严重缺陷。
(3)授课中真实的生产环境缺乏
学习中需要有真实的或虚拟的生产环境,而校园缺乏这样的环境。到企业一线进行教学操作难度巨大,可行性和稳定性无法保障。
(4)教师一线生产管理经验缺乏
一线经验符合“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需要。虽然很多高校有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活动,但大多对企业的实际运行掌握程度有限,对一线的操作不熟练。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参与生产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3.弊端改进分析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的、带有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情境体系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知识与经验。既包括显性的指导性知识(理论知识),也包括关联性的诀窍、手艺、技巧、沟通等综合职业能力[2]。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开发有助于直接掌握职业能力。
(2)建立实训基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需要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校需要建设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需要使用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结合使用。
(3)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师资结构
一方面,为满足情境教学要求,专职教师需要通过企业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成为“双师型”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需要从企业聘请技师做兼职教师,进行情境教学操作指导,补充生产操作环节师资的缺乏,从而提高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师资结构。
(4)学习情境设计与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训课程相结合
本课程如果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将缺乏生产任务的支撑,而无法得到生产真实的环境和职业体验学习,只能进行纯粹的理论学习。因此本课程需要和服装生产加工性活动的课程相交叉融合,把服装生产管理的职业能力培养分散到各个生产加工性课程的生产管理中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结合模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服装生产性实训有:生产性基础实训、生产性成衣实训、企业生产性顶岗实训等。
三、工作过程导向化的学习情境设计
1.服装生产管理岗位群分析
经过行业专家访谈、企业调研、顶岗实习回校同学调研得出《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主要针对岗位群,见表1。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由教师和实践专家组成工作小组,共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3]。通过工作分析方法归纳出服装生产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见表2。
3.课程行动领域确定
对岗位工作分析和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服装生产管理的行动领域,见表3。
4.课程学习领域确定
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杂的学习认知规律和由低级到高级的职业发展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组合归类形成了本课程的学习领域,包括:①校内实训基地简单任务生产管理、②换季产品开发操作管理、③校内实训基地复杂任务生产管理、④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生产参与、⑤校内合作企业产品的全面生产管理,共五个领域。
5.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内容具体化,需要通过载体转化,载体表现为适合教学的任务、项目、案例。与学习领域相对应,本课程的情境设计以生产性实训任务为载体。为达到教学的方便性和可行性,经过调整和改造共设计出了5个学习情境,详见表4。
四、总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装生产管理综合职业能力。服装生产管理学习情境需要有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任务。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已成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成果。结合本校服装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可将实训性服装生产管理任务转化成《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学习情境,形成课程服务联合。通过教学实施发现,此学习情境设计可行性强,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