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1-27 19:26: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乌鸦喝水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乌鸦喝水教学

篇(1)

(1)乌鸦不仅是个孝顺的好孩子,还十分聪明可爱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另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

(2)出示课题,学习“乌,鸦,喝”三个生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三个字。

2、合探

(1)明确学法:用感情朗读的方法感悟课文内容。

(2)教师范读。

(3)学生回答:课文写了关于乌鸦的什么事?

(4)对老师的朗读做以评价,为生的自读自悟做好准备。

(5)学生自读,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并自学课文中的生字。

(7)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的生字和课文的朗读情况,然后汇报。

篇(2)

《乌鸦喝水》这则寓言的教学,我已观摩过许多次,早已烂熟于心。但这一次,我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通过教师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唯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一语惊人,听课的教师都低声交谈起来。执教者有些惊慌失措,“你为何这样说?”她追问。“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忽闪着大眼睛。教室内静得出奇,我也是满腹狐疑。“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多动脑筋,希望小朋友们也要注意!”执教者显然有些发怒了。在学生们的齐声“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丧的神色中透出一丝不服。

课后,我独自找到了他,向他请教“乌鸦为何不一定喝到水?”开始他十分胆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经我再三鼓励,他终于道出了原委。“昨天我和康康玩过了,他的瓶里装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我的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而书中只说瓶里有半瓶水,若是少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真聪明!”我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赞道,“今天你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孩子终于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分表现了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不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这种品质,才有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真理吗?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没了!”却被老师视为不知常识,还成了教育其他学生的反面素材。一个极富创造力的见解就这样被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许就会夭折在课堂这个摇篮里!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以上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那么,教学的意义也许就超出了乌鸦能否喝到水的问题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给学生一点“阳光”吧!让祖国的未来“灿烂”地成长!

篇(3)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识字教学中的“起”即是业界所说的导入。对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起”要做到引人入胜。以下是笔者设计的《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情境片断。

(一)师生对话,故事引入

师:小小多媒体,故事多又多。大家边听边看边读。乌鸦妈妈整天找虫子给小乌鸦吃。(演示老乌鸦喂小乌鸦的画面)

生:响亮地跟读。

师:乌鸦妈妈老了,飞不动了。(演示老乌鸦飞不动的画面)

生:反复朗读,读出感情。

师:那谁来帮助老乌鸦呢?请看:小乌鸦找来虫子,喂给妈妈吃。(演示小乌鸦喂妈妈吃虫子的画面)

生:反复朗读,融入情感。

师:真聪明。把后两个句子连成一句来说。

生:乌鸦妈妈老了,飞不动了。小乌鸦找来虫子,喂给妈妈吃。(学生富有感情地说完整了)

师:小乌鸦关心长辈,很有孝心。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只有孝心的小乌鸦。

(二)标本激趣,认识乌鸦

师:(多媒体演示小乌鸦的特写镜头,同时出示乌鸦的剥制标本)瞧,这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有孝心的小乌鸦。大家仔细看看,小乌鸦长得什么样?

生:它黑黑的。

师:是啊,乌鸦浑身都长满了乌黑的羽毛。这“乌”字就是黑的意思,比“鸟”字少一点。乌鸦是一种鸟,所以“鸦”是鸟字旁。(边说边板书“乌鸦”)

师:这堂课,我们要再学习一则乌鸦的故事,题目是《乌鸦喝水》。(边说边板书“喝水”)小朋友看这个“喝”字,我们没有学过,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喝水要用嘴,所以是“口字旁”。右边是……(学生遇到困难,不知怎么说)

师:右半部分很难说,没关系,让老师来帮助你们,大家跟我一起写。(老师带着学生写“喝”的右半部分)

师:大家记住了吗?喝是什么旁?

生合:口字旁。

师:在乌鸦喝水的故事里,我们又会认识一只怎么样的乌鸦呢?

【反 思】课堂伊始,教师以乌鸦反哺的故事导入,其间教师已在慢慢渗透本课需要小朋友掌握的汉字“乌鸦”。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孩子受到多种感官的刺激,不但理解了故事情节,而且急切想知道这只有孝心的小乌鸦该怎么写,所以在学习“乌鸦”这两个字时就特别认真。孩子们心中不仅刻下了“乌鸦”这两字的正确书写,而且内化了情感。随着点题,教师又顺势导入“喝”的写法,不但巧妙融入了识字教学,而且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二、“承”

“随文识字”简单的导入后,应立即进入正题,即围绕教学预设目标整体推进。苏教版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识字量大,在一下教材中就已出现许多形近字,易错字,我们提倡“随文识字”就是为了降低孩子学习的难度。在掌握了“乌鸦”和“喝”字的书写后,教师要顺势对形近字进行层层深入的教学,以转入教学环节“承”。

(三)初读课文,认读字音(略)

(四)读课文,逐步识字

1.师:原来是小乌鸦口渴了,才去喝水的啊。(板书:口渴了)我们看这个“渴”字,你觉得它和我们刚才认识的哪个字很像啊?

生:“喝”。

师:这两个字的右半部分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左边的部首。渴是什么旁?为什么呢?

生:“渴”是三点水旁,因为没水才会渴。

师:对啊,缺水就会有口渴的感觉。每个字的部首都和这个字本身的意思有关。

(师生借助生字卡片互动游戏:缺水才渴,用嘴才能喝,三点水旁的是渴,口字旁的是喝。渴是什么旁?三点水,喝是什么旁?口字旁。)

(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范写“渴”。)

学生一起在课文纸上书写“渴”。

师:现在,咱们把这两个相像的字放到句子里,你还能认出他们吗?

生: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学生逐步读得连贯)

2.师:乌鸦到处找啊找,老师也来帮他找。注意看,老师是怎么做的?(老师把右手遮在眼睛上方。)左看看,右看看,近处看,远处看。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帮乌鸦找。(所有小朋友都激动得把手遮在眼睛上方,跟随老师做出看的动作)。这个动作变成文字,就是古时候的“看”字。(板画:古汉字“看”)现在的“看”字就是由古时候的字演变来的。跟着老师一起写。(在田字格里范写“看”)注意啦,“手”字变成“手字旁”的时候,要把竖钩变成撇哦!

(学生一起在课文纸上书写“看”)

【反 思】在教学“渴”和“喝”这组形近字时,紧扣文本,采用边讲边问,学生边听边答,边认识生字的方式,孩子们兴趣盎然,在轻松的氛围中记住了容易混淆的两个形近字。之后小游戏和琅琅上口的“顺口溜”、游戏情境中巩固了生字。当然,把字词放到句子语境中会更有效果,这样的随文识字教学才能顺应文本脉沟,更加圆润。

此后“看”字的教学则充分挖掘了汉字本身的文化符号意义,通过做动作这样一种学生所喜爱的教学

方式,使学生在认识“看”字的过程中对汉字的造字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既了解了“看”的含义,也准确的书写了“看”。

三、“转”

犹如戏剧故事中的序幕、发展、与结局,没有的戏剧故事是平淡的,没有的识字课堂也是无味的。随文识字教学中的“转”就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常常是伴随着若即若离的状况而展开。《乌鸦喝水》一课中出现的如下:

(五)随文识字,迭起

师:小朋友快看,魔法一变,老师的手变成了小乌鸦的。(教师用手指示意乌鸦的喙)注意看,小乌鸦用嘴把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入瓶里。瓶里的水渐渐升高到瓶口时,孩子们都忍不住站起来,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瓶里的水慢慢升高了。

师:课文里哪个词语是“慢慢”的意思啊?

生合:渐渐。

师:对啊,“渐”也是一个生字,两个字叠起来就是“渐渐”,也就是慢慢的意思。(出示生字卡片:渐。学生看卡片读字、词)

师:瓶子里的石子慢慢变多了,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小乌鸦是怎么做的呢?

生: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

师:就是这句话。用嘴夹住石头,这就是“叼”,我们一起来做做“叼”这个动作。(举出生字卡片:叼,师生做动作)

师:叼起的“起”也是一个生字,这里面还包含着一个新部首。谁认识?

生:走字旁。

师: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共有几笔?

生合:7笔。

师:课文是怎么说小朋友刚才看到的画面的?(多媒体演示:乌鸦喝水的经过。)

【反 思】不同于高年级学段教学中的词语解释,低年纪的学生在理解词义时要注意形象直观。教师将生活中孩子体验过的瓶里放入石子,水会升高的原理巧妙地转化为一个演示实验,把课堂推向。当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意犹未尽时,顺势引导学生进行随文解“叼”“渐渐”之意,师生一起通过做动作来理解“渐渐”与“叼”的含义,体现了新课标“做中学”“学中做”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念。

四、“合”

随文识字教学中的“合”是指课堂结尾的总结。利用“板书”而“合”是一种很好的提升方式。在课堂教学结束前让孩子们利用板书准确回忆出本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和需要掌握的重要生字,而且给学生留下再现、思索的时空。

本课板书设计见右框:

乌鸦喝水

口渴了

找水喝 看

喝着水 渐渐

【反 思】随文识字教学中的“合”,可利用“板书”而“合”,还可通过“结语”而“合”。总结语可以是探究性的话语,也可是对本堂课的提升。如《乌鸦喝水》的总结语可这样设计:小朋友们,当你和这只小乌鸦一样,口渴了,想要找水喝,会怎么样?别急,先到处看看,再想想办法,相信你一定能喝到水的哦!那么这只小乌鸦你认为究竟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篇(4)

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程度的枯燥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动力不足。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灵活应用教学策略,致力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式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与重视。

一、重视新课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语文教师可利用趣味性的语言等,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讲授《乌鸦喝水》一课前,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哪种鸟?喜欢哪种鸟,其特点是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喜欢啄木鸟,是因为它有一个长长的嘴,可以啄出害虫,为树木治病;有的学生喜欢百灵鸟,是因为它的叫声特别好听;有的喜欢鹦鹉,是因为它们会模仿人类说话,等等。我问:“有没有喜欢乌鸦的?乌鸦有什么特点?”其实,很少会有人喜欢乌鸦,但大都知道“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俗语。我顺势引入新课:“乌鸦是一种又黑又丑的鸟,但实际上,乌鸦也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如乌鸦反哺的故事就是孝敬老人这一传统美德的体现。而在《乌鸦喝水》这节寓言课的教学中,我们会看到一个聪明、智慧的乌鸦形象。”

这样,在学生踊跃发言的同时,顺势引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带着好奇心继续学习,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个教育理念,教师可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知识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并不断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我引导学生逐步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如:小乌鸦非常口渴,千辛万苦地终于找到半瓶水后的他,心情如何呢?学生阅读课文会知道:小乌鸦心花怒放、欣喜若狂。这时,问题又来了――水只有半瓶,小乌鸦没有手,嘴伸到瓶子里又够不到水,怎么办呢?提问:如果你是小乌鸦,你有什么好办法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最后看一看小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这样,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究问题;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会让他们在文章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探究,不断拓宽视野,锻炼动手能力,最后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生能够坚持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为兴趣的激发和热情的保持。因此,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合理、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于情境之中,激发兴趣与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例如:我事先准备一些小道具:未装满水的小瓶子和一些玻璃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乌鸦,如何用已有的经验化解这个未知的困难;引导其体验投入“一颗一颗”的“小石块”和放入水中后水位“渐渐升高”的因果关系,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与感悟。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得到困难的克服需要智慧、意志和耐心等认识,从而深化本节语文课程教学的意义。

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其进行反思

知识来源于生活,终将为生活服务。当代教育所要培养的是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高端人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与反思,最终从寓言故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或者得到一些生活感悟。《乌鸦喝水》这个寓言故事讲完了,但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结束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将教学延伸至学生的实际生活领域,培养学生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价值观。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寓言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抽象的概括凝练成寓意,是寓言故事的一大特点,这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引导其从文章中获取一定的生活经验与感悟。例如:学习了《乌鸦喝水》这个寓言故事,应让学生感受到小乌鸦不辞辛劳地寻找水源的形象,体会小乌鸦求之而不得、受挫而不馁的情感变化,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在实际生活中不怕辛苦、不轻易放弃。

总而言之,应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从而在轻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并从中获取人生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篇(5)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的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情绪和效果。精彩、成功的导入往往使幼儿集中注意力,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科学活动导入的设计要能把幼儿引入到活动的主题情境中,触发他们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他们产生探索、思维的活力。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迎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诱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片段一: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导入环节描述:

活动一开始,蔡老师就结合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直接将幼儿带入了这样的故事情境之中:“小朋友,三只乌鸦口渴了,它们飞来飞去,到处找水喝,突然,它们看到了草地上有三只瓶子,三只瓶子里都有水,于是它们都飞向了瓶子,想去喝瓶子里的水。请你们仔细看一看,再想一想,这三只乌鸦现在能够喝到瓶子里的水吗?”老师的问题一提出,孩子们就纷纷举手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有的孩子说能喝到水;有的孩子说不能喝到水,因为瓶口很小,乌鸦的嘴巴比较宽;还有的孩子说一个瓶子里的水可以喝到,因为这个瓶子里的水很高,还有两个瓶子里的水喝不到,因为这两个瓶子里的水很少。孩子们情绪高涨,个个都处于积极地思维之中。

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将生动有趣的“乌鸦找水”的故事情境,结合形象、逼真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幼儿,使幼儿的注意力一开始就被故事所吸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了幼儿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自然转换,使他们能够一下子就进入仔细观察,积极思维的学习状态之中,为接下去的探索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设置幼儿喜爱的故事情境导入,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趣味盎然地投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之中。

二、 故事设疑,引领操作探究

幼儿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那如何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引领幼儿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发现呢?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利用故事的情境设疑,来激发幼儿主动操作、探究的兴趣,同时通过故事的情境,为幼儿提供思维材料,使幼儿借助已有知识、技能和多种操作材料,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活动片段二: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第一次探究环节描述:

当幼儿明确了由于瓶口小,乌鸦嘴宽而三只乌鸦都无法喝到三只瓶子中的水时,蔡老师又继续声情并茂地向幼儿讲述着《乌鸦喝水》的故事:“孩子们,三只乌鸦喝不到水,可它们非常口渴,急得围着瓶子团团转,想不出办法来。”(此时,蔡老师还配置了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幼儿直观地感知三只乌鸦喝不到水的焦急、无助的样子。)“怎么办呢?孩子们,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吗?”在故事情境与蔡老师激情的感染下,孩子们纷纷动脑想出了各自的办法,有的说拿一个吸管来给乌鸦把水吸出来;有的说帮乌鸦将瓶子里的水倒出来喝;还有的孩子想到了把石子放到瓶子里,让瓶子里的水满起来,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在幼儿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之后,蔡老师又继续讲述故事:“三只乌鸦谢谢你们为它们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可是,它们不知道在这三只装着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里放上石子,它们是不是都能喝到水了呢?等会儿,请你们三人一组来试一试,分别往三只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里装上石子,看看三只乌鸦是不是都能喝到水好吗?”“好!”于是,孩子们个个趣味盎然地开始了帮助乌鸦验证能否喝到水的探索活动之中。

此探索环节的目的是想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究,让幼儿构建水位的升高与瓶中原有水位的高低是有关系的这样一个科学经验。为了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首先通过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让幼儿产生帮助乌鸦解决困难的强烈愿望,接着,教师又通过设置“三只乌鸦不知道在这三只装着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里放上石子,它们是不是都能喝到水,想请小朋友帮忙来试试”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巧妙地向幼儿提出了科学探索的目的、内容以及操作要求,从而使幼儿目的明确,激情高昂地投入到了科学探索之中,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探索活动,从而自然地实现了融知识建构于情趣之中的目的。

三、 故事感染,拓展教育功能

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应贯穿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科学教育活动同样也蕴含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契机,为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利用故事的情境感染幼儿,以拓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教育功能,让幼儿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社会性情感的有效发展。

活动片段三: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第二次探究环节描述:

幼儿通过第一次探索,发现了原来往三只不同高度的瓶中装上石子,不是所有的瓶中的水都能满到瓶口,在那只水位很低的(不满半瓶水)的瓶子里装上再多的石子水也不会满起来。于是,蔡老师又结合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向幼儿继续讲述着《乌鸦喝水》的故事,“孩子们,两只乌鸦在你们的帮助下现在高高兴兴地喝着瓶子里的水了,瞧,它们喝得多开心呀,可是,还有一只乌鸦它还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它急得呜呜地哭了,瞧它哭得多伤心呀!我们快点也来想个好办法帮助这只乌鸦也喝到它瓶子里的水吧。”在动情的故事情节及蔡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下,孩子们纷纷想办法帮助这只喝不到水的小乌鸦,有的说,让另外两只乌鸦给点水它喝喝吧;有的说,拿一把小刀在瓶上打个洞……在幼儿充分想象了各种办法之后,蔡老师告诉孩子们说,“你们想了很多办法,可现在我们什么工具都没有,蔡老师这里只有许多细沙砾,让我们一起来试试能不能用这些细沙砾来帮助这只小乌鸦喝到水,好吗?”于是孩子们个个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用细沙砾灌瓶子的探索活动之中。“老师,我发现了将细沙砾放入瓶中,水能够升到瓶口,乌鸦能喝到水啦,”机灵能干的周天宇小朋友第一个完成了实验,她一边说着,一边还开心地拍起了了小手,庆幸着自己总算能帮助小乌鸦喝到水了。“老师,我也发现放小沙砾能帮助乌鸦喝到水啦!”“老师,我也成功啦!”……不一会儿,孩子们陆陆续续都完成了实验,活动室里一片成功的欢呼声。

这一探索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感知“即使瓶中的水很少,但是只要放入细沙之类的东西,水还是能升到瓶口,乌鸦也是能喝到水的”。但是,在设计活动时,蔡老师并没有把活动的教育功能仅仅停留于让幼儿获取一些科学知识上,而是通过生动、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示给幼儿,让幼儿产生一种怜悯小乌鸦,帮助小乌鸦的社会性情感,从而让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变成一种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爱心行动”。故事情境升华了幼儿科学探究的意义,使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让幼儿主动获取了科学知识,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四、 故事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评价是科学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合理有效的评价对整个活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提升知识和总结经验,同时也能让幼儿更好地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再次探索的兴趣与愿望。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积极运用故事评价幼儿的探索行为,有效地激发了幼儿探究的欲望及兴趣。

活动片段四: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探索结束环节描述:

当幼儿完成了第二次操作探究,之后,蔡老师又继续向幼儿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孩子们,你们真聪明,想办法让三只乌鸦都喝到了水,瞧,现在三只小乌鸦一起开开心心地喝水,一边喝,一边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能干的小朋友,下次我们有什么难题,一定再来找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愿意,愿意。”孩子们热情地回答,一张张小脸上都绽放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08-01

新课程标准倡导互动课堂的创建,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自身发展的主体。但新课程标准实施了十几年,新课改也推进了十几个春秋,素质教育唱响了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学中少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互学为主要形式的“五学”成为理论上的口号,始终没有得到落实和实施。如何构建互动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成为互学的主体,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实现新课标的宗旨,下面谈点心得体会。

一、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1、和谐氛围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师生互动的关键是和谐氛围的构建。

语文教学中,要实现是生的和谐互动,关键仍然在于教师。教师应注意引导、启发、示范、讲解等,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学什么。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习惯未真正养成,学习方法有待指导和提高。可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促使他们动起来。

师生互动,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新教学是关键。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以读写为主,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融洽、兴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会毫无生机可言。如果在教学中,融入游戏、表演、讲故事等方法,既浓厚学习氛围,也是孩子们的身心特点使然,他们会主动投入。如小学一年级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先说出一个谜面:身穿黑衣服,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之后,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动物,喜欢表现自己的儿童们,会自然而然被吸引到课堂中。

2、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孩子小,拼音教学、识字教学等都是教师一人说得算,阅读教学也是教师让学生识字、背诵为主,教师一人灌输。学生的阅读方法、学习的主动权学生被剥夺,主动性何以谈起。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的巧妙的问题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成为有创新意识、具发展能力的主动学习者。

仍然以《乌鸦喝水》教学为例,在猜谜语环节中,学生猜出谜底是“乌鸦”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乌鸦”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个这个乌鸦。那么,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图片上,集中到教师的问题思考中,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孩子们对乌鸦的描述,不是难事,于是“黑黑的羽毛、尖尖的嘴巴、长长的尾巴”等对乌鸦描述得淋漓尽致。教师给于表扬性的语言,会使孩子们对语言的学习感到成就感。

对于文章的阅读,教师问题的导读,更你引发学生自主探讨、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这篇文章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乌鸦口渴了,为了找水喝,飞过了哪些地方?最后,乌鸦找到水了吗?找到水后心情怎样?那么,能喝到水吗?之后,使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

其次,对于关键的词语的理解,教师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引导学生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中,哪个词语能生动说明乌鸦飞过许多地方?

这样,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的设计,是学生动起来的基础和关键,没有问题的引导,师生互动会成为空谈。

二、语文教学中生生互动的构建

生生互动是互动课堂的核心,是学生动起来的主要表现形式。要学生互动,任务和活动仍然是焦点问题,因问题的思考和交流而动,因任务的完成而动、因活动的开展而动。

《乌鸦喝水》的教学,对于生字的教学,教师走出教读音、识字形、掌握运用的做法,而把这些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合作而学习,自主探讨。如“渴”和“喝”的学习,通过学生讨论和想象,明确“喝水要用口,口渴了要喝水”,所以“喝”是口字旁,“渴”是三点水旁。再如学生读到“乌鸦找到了水,可是水少,喝不到”时,教师让学生停下脚步,思考: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呀,帮他想想办法吧!这样的思考性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个人的看法,再和组员交流、比较,看看谁的方法最好。孩子们想象力丰富,他们的奇思妙想,使课堂妙趣横生,神采飞扬,绽放思维、涌动创新。

再如,小学二年级的《乌鸦和狐狸》的教学,在学生们阅读后,知道了乌鸦被骗走了肉,“狐狸叼着肉一溜跑走了”之后,都为狐狸的奸诈、乌鸦的不经意被骗而愤愤不平。此时,教师提出“乌鸦被骗走了肉,她会怎么想、怎么做?狐狸叼着肉跑了,又会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故事续写。这个任务促使学生相互动起来。

再如,阅读了文章之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乌鸦和狐狸,两人一组,模仿狐狸和乌鸦进行表演,比一比谁演的最好。这样的活动,无容置疑,学生们主动投入,且相互配合,争当“我是小小表演家”

互动教学是课改的根本要求,但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容易半途而废,或者主观意愿太强,与人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会合作等,教师的导学、导练 ,教师的监控和监督都不容小觑。因此,为了提高互动的质量,避免互动的形式化、程式化,教师“导”到“点”上,“导”到“实”处,课堂才会因互动而精彩,课堂才能因互动而涌动生命的活力。

篇(7)

质疑一:为什么不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

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我自以为很成功,但有一位学生忽然把手举得高高的,我示意他,他站起来说:“老师,小蝌蚪之所以找妈妈这么辛苦,都怪鲤鱼阿姨、乌龟阿姨不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

没想到此话一出,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不能怪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是小蝌蚪找妈妈找得很心急,等不及听明白就游走了。”

有的说:“我认为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是故意不对小蝌蚪说完整的。”“为什么?”我和学生顿感惊讶。“鲤鱼、乌龟和青蛙都住在一个池塘里,他们已经很熟悉了,不可能不清楚青蛙妈妈的样子,他们是想让小蝌蚪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妈妈。”这种突发的疑问,这样大胆的想象,让我们全班同学都为小蝌蚪找妈妈的一路艰辛鼓掌。

质疑二:为什么用“借”不用“骗”?

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就有学生质问:“箭明明是用计‘骗’来的,为什么偏用‘借’字?”学生能提问质疑,这就表明他们已经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状态。这小小的一个“借”字,不但点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且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既是“借”就得“还”,同时暗示这些箭在随后的赤壁之战时还要“还”给曹操——射向曹军。

篇(8)

(课件出示文中第一张图片,学生已通过初读了解了故事的大意。)

生:看到这副图我很高兴:因为图上的乌鸦找到瓶子和水,就能解渴了。

师:是啊,多令人高兴啊!请你读一读写这幅图的句子。

生朗读:“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

师:我感觉到这只乌鸦有点儿高兴。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

师:哎呀,这只乌鸦满脸笑容,是很高兴。

(生又读)

师:瞧,你读的时候把“瓶子”和“水”强调出来了,我感受到了是只开心的乌鸦。再来试一试。

(生读)

师:你边读边飞,的确很高兴。

(生又朗读这一句)

师:行,再读高兴点儿。

(连续指名学生读,掀起朗读的第一次。)

教学反思

巧评价,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课例中教师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只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巧妙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单纯地一味地“好”“很好”“你真棒”,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潜藏的巧妙的引导,是教师在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评价中找到朗读技巧和方法,从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片段二】

师:看到这副图你还有什么想法?

生:看到这副图我有点儿难过,因为我发现这个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到水。

生:对,对,乌鸦找到了水,却喝不到,一定很难受。

师:你能结合图的内容来思考,很了不起。来,老师奖给你一次读书的机会,把写这幅图的句子读一读。

生朗读:“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

师:是呀,多可惜啊!(生读)

师:你把“怎么办呢”这个问句读得不错,可见你对乌鸦着急的心情有所感悟。(生再读)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我觉得乌鸦本来已经很渴了,又飞了很多地方找水就更渴了,现在他找到水却喝不到,心里一定很难受。

师:你能结合前文来理解,更了不起。你有过类似的遭遇吗?

生:有。有一次,上完体育课,我很渴,想到教室里喝水,杯子里却是空的。到开水桶里接来水,水却很烫,当时我也挺难受的。

生:有一次听写,我好半天才找到笔,后来写着写着笔尖又断了,真是又难过又着急!

生:……

教学反思

巧评价,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全部的课程就是全部的生活,一切生活就是一切课程。”在此片段中,教师巧妙地抓住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学生们结合了生活经验,拓展了思维。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片段三】

师:刚才同学们再次朗读了全文。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考考你,争当小博士”的游戏,请你根据课文提几个问题考考大家。

生:我想提个问题: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

生:我知道:是小石子沉到水下面就把水挤上来了。

生:小石子为什么会沉下去呢?

生:我爸爸说过:石头比水重,所以就沉下去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真是“小博士”。(掌声)大家看──

实验演示

师: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我们该帮他想什么好办法呢?

生:把瓶子推倒。

生:让乌鸦用两只翅膀用力把瓶子举起来喝。

师:你们出的主意真好。

生:乌鸦可以到草地上去衔些草来放进瓶子里,也能喝到水。

生:乌鸦可以用嘴巴拔一根长长的草当吸管,把瓶子里的水吸出来。

师:你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真了不起。

生:可以请大象来帮忙,让大象把瓶子举起来,把水倒进乌鸦的嘴里。

师:恩,多棒的主意啊!(奖励“小博士”)其实,这篇课文介绍的只是一只爱动脑筋的乌鸦。小朋友们在课外可以读一读更多的智慧小故事。

教学反思

篇(9)

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提高课堂趣味性的方法有很多,但比较有效、比较直接的方法来自于老师的评价。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可行方法之一为:用老师的“评”激发学生的“趣”,构建一个趣味课堂。这些感受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时尤为深刻。

《乌鸦喝水》一文虽然短小,但一方面里面含有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文章所要传达的“遇到困难要仔细观察,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并不容易被一年级的小学生体会到。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遇到困难时他们一般不主动去克服,往往需要外力的推动。因此,要想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老师需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首先确立了一个大的评价体系。一小组为单位,用广口瓶盛水加小石子的方法展开小组比赛。只要这个小组的成员表现良好、能够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老师的一个小石子作为奖励,这样他们小组的瓶子里的水就会逐渐升高,最后“帮小乌鸦喝到水”。

这样的评价体系跟课文紧密相关,是对课文内容的课外延伸,把乌鸦喝水的方法形象而又巧妙地展现在课堂上,利于孩子们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兴趣,从而激发思考、探索的欲望,真正理解到课文的内容。另一方面,瓶子里的水吸引了孩子们所有的关注,他们每时每刻都会高度集中精神,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以便得到老师的表扬,从而使自己小组瓶子里的水尽快上升。这无疑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调动。

从下面的部分课堂实录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

生:我想知道乌鸦都去哪些地方了?怎么到处都找不到水啊?

篇(10)

“随文识字”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甚至再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里所说的“文”不单单指“课文”,它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

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识字量大,如果集中识记字形会增加难度,也不科学。但是以往的识字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把生字从课文中提炼出来,专门用一节课学习生字,这样看来似乎是很科学的,上成了生字专题的形式,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教学内容似乎也很饱满,殊不知,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算学生学会了生字也未必会用,即使老师多方面加以讲解、强调,学生也未必能真正理解字的意义。所以,小学生的识字教学,必须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进行。

一、利用生字的特点,结合课文,进行识字教学

一年级下学期,已经出现熟字带生字、部首字归类、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所以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要逐步渗透利用字的特点进行识记教学。如:课文《乌鸦喝水》里有“喝、渴、办、法、乌、鸦、瓶、渐”等生字,教学时,我一边讲,故事,一边随着故事情节出现生字。乌鸦口渴了,想喝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口,“喝”字是口字旁。学生懂得“渴”和“喝”的字形区别,就能牢固的记住,不易混淆。“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我事先准备了一个瓶子,里面放了大半瓶水,这时我拿着乌鸦标本作演示,表示乌鸦喝不着小的高颈瓶里的水,因为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相机出示“瓶子”这个词并进行教学。这时乌鸦开动了脑筋,它看到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它想出办法来了。“办法”这个生字词,意思容易理解,不需要多加解释,只要对字形稍加指点就可以了。对“办”字我还做了这样的强调:想办法,要动脑筋,要用力气,用力气就会出汗,所以力字旁的两点千万不要丢了。教师一边说一边问,学生边听故事边答问题,边认识生字,兴趣盎然,一点也不感到枯燥,更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二、借助文中的插图,随文识字

低年级的课文,句子短,篇幅小,有故事性、趣味性,读起来琅琅上口,再配上插图,图文并茂,很能吸引儿童。随课文分散识字就是让儿童识到十个八个的生字词,立即回到课文中去诵读,凭借课文内容的情节性,语句的连贯性,使儿童能很快熟读背诵。这当中,阅读能力得到训练,生字词得到巩固,还受到规范语言的熏陶。及早给他们这种熏染,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识字课《口耳目》这一课有12个象形字。教材在编排上很有特征,全文由12幅图和与之相对应的象形字、现代汉字三部分组成。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话,再出示象形字,比拟两者的相似之处,最后出示现代汉字,将其与事物笼统、象形字对比,引导学生感知汉字的演化规律。这样,学生依据象形字的特点,应用图画很快记住了这12个汉字。如“羊”字,“?”像小羊的角,“三”像小羊的头,“?”像小羊的身子。这样,充分应用儿童笼统思想为主、想象力丰厚的特点,仰仗课文插图,教给学生依据物体形状识字的方法,不只提高了孩子的识字兴味,而且教给了识字的方法。

上一篇: 食品营销策划方案 下一篇: 消费效益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