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5 13:26: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声声慢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物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那么师生行为都将有很大的变化,会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师生都会有所进步,会使物理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力.
一、在“惊讶”中激活探索欲
探究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思维促进者.学生有探索的欲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便会主动的、积极的、自主的要求探索问题.因此,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运用案例,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进行“大气的压强”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我手里拿着两支试管)这里有两支试管,一大一小,先把小试管套进大试管,然后松手,大家观察.
生:小试管掉了下来.
师:现在在大试管里装满水,把小试管放到大试管里,一起倒过来.
生:(惊讶)大试管里的水徐徐流出,小试管沿着大试管自动上升了.
师:大家再来看一个实验,(一手拿一个剥了皮的鸡蛋,一手拿个广口瓶),先把鸡蛋放到瓶口,大家观察到鸡蛋能掉进瓶里吗?你有什么办法让鸡蛋掉进瓶子里?
生:不能.我觉得可以用开水把广口瓶烫一分钟,再把鸡蛋放到瓶口,然后把广口瓶放到冷水中
生:(再次惊讶)鸡蛋慢慢的被吞进瓶子里了.
上述两次实验,简单而又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让学生感觉带就像魔术一样,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为学气的压强提供了铺垫,同时学生的兴趣也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合作中培养探究精神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它的外显形式就是经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有关学生活动的设计,应该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在考虑活动的频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的原理或本质,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和形式,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围绕含有物理学问题的案例,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模拟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入这样的设计:
师:在我们的桌面上有许多器材,请大家通过小组合作来设计一些与大气压有关的实验吧.
生:兴趣大增,很快投入到实验的设计中,
他们通过分工,设立组长,并有组长分配一人发言,一人做好组内记录,很快,他们设计了实验,有的用吸管来吸饮料,有的小组把吸盘挂在玻璃上,有的小组在做覆杯实验,有的小组用钢笔吸墨水.由此,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探究活动,学生能够自主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关心周围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探究精神.
三、在生成中绽放教学的活力
叶澜教授曾经提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可见,我们需要关注课堂生成性的资源,因为这些资源可以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为我们的物理教学增添色彩.
比如,在本案例中,我让学生设计实验:如何测量大气的压强?学生马上想到了利用给定的器材,用皮碗测量—把小皮碗压在玻璃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皮碗,直到刚好把皮碗拉动,记下这时候的拉力,再测出皮碗的受力面积即可算出大气压.这时候,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这种方法有不妥之处,我考虑到实验还要继续,但是这位学生又发现了问题,所以,我并没有立即制止学生,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小皮碗里的空气很难排尽,这样误差很大,正是这个问题,我马上让学生讨论,如何减小误差.这样,虽然耽误了实验的时间,但是学生却通过生成性的资源掌握了更为重要的问题.
当然,要让物理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我们还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要开放.学生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才能让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才能更好的参与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从而把握问题的内涵.
2.学生学习要自主.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我们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交流、学习,并进行总结重点.
3.给学生一个合理的情境和过程.对于一个实验到另外一个实验,教师要尽量解释清楚,保证衔接的顺利,我们应该通过设置适当的活动与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
总之,新课程理念的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都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改造和重新构建.采用案例教学可以调动教师课堂改革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绽放生命的活力.
一、现行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行成人高等教育很多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模糊的,不知道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有的盲目抄袭全日制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根本达不到要求;有的专科、“专升本”或“高起本”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差不多,课程重复开设,连续性、衔接性不强。有很多院校的培养方案根本就没有培养目标,一张教学进程表就是该专业的培养方案;更有甚者,课程上到那儿算那儿,上一年算一年,下一年教学安排、教材、师资还不知道怎样安排,目标不明,不能明确反映社会发展赋予成人高等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体系不科学
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进程表内的课程结构应具有逻辑性和循序渐进性,即先基础,后专业。而现行很多高校成人教育的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一是没有考虑针对性和实用性。即基本上是“拿来主义”,照搬照抄普通高校同层次同专业的课程,是普通高校课程的复制和浓缩,既没有对成人这一教学对象进行细化分析,也没有考虑到成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二是没有考虑办学层次和形式。即专科课程是本科生课程的平面压缩,而研究生课程是本科课程的重点重复;三是没有考虑各门课程的特点、课程的前瞻性、逻辑性与系统性。或者是不考虑哪些课程先开,哪些后开;甚至有数师资源的课程就开,无教师资源的就不开;有的为了开设新课程,随意删去必须开的老课程,教学计划按课程名称定夺,对具体内容缺乏周密考虑;四是不重视实验、实践教学,技能性课程开设较少。结果导致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比例不妥,或者过分强调一方,或者过分突出另一方;课程设置产生了不规范的随意性和不必要的波动性;基础课内容陈旧,知识老化,而专业课则门类划分太细,内容交叉重复太多,难以真正满足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
(三)学时分配不合理
一是对各课程模块的学时数设置缺乏整体设计;二是对各模块内部分具体课程学时的设置缺乏科学依据,人为性较大,课程学分的设置也就缺乏科学性。结果导致教学计划在学时分配方面不合理:周学时过多,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给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基础课程学时偏少,不利于学生建立宽厚的学科基础平台;选修课学时偏少,没有给学生提供选择学习和发展兴趣的余地;实践课学时较少,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成教特色、专业特色体现不够
成人教育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围绕着成人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因此,不了解成人学习的特点,就难以设计出适应成人学习的教学计划、教材以及教学方法。而现行很多高校成人教育的培养方案以模仿全日制培养方案为主,没有充分考虑“成人、在职、业余”学习的特点,专业化、理论化的课程偏多,实用性、针对性不强,有的课程早就落后于学员的实践;对各种形式(如函授教育)的教学环节也不甚落实,特别是实验、实践性环节、论文答辩等匆匆过场,有的甚至干脆砍掉;自学指导往往名存实亡,作业质量不高;有的虽有专业方向,但专业特色、方向性不够突出等。
专业培养方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所办专业的生命力。笔者认为现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上述问题,导致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是影响成教学生归属感缺乏、教育消费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的重要因素,必须予以优化。
二、对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普通高等教育是职前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是职后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职业岗位所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或技艺型高级人才或管理人才。在这个大前提下,每个专业应确保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为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须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用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分析、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在制定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时,必须要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服务方向、所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所需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及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理论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
(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形成,最重要的是取决于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
因此,要正确处理好课程分类及其比例的关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以及不同培养层次和办学形式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上,要充分考虑成人学员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坚持综合性、科学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统一。课程设置既要有相对稳定性,又要有所创新,应当稳住基础课程,放开应用性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t成人教育的实践性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社会既需要理论型人才,也需要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更为社会所欢迎,因此实践教学要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要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课程,增加实训和生产实践。
(三)合理分配学时学分,合理安排开课时间
当时我直想乐,问她:“你爸就是做安全工作的,而这安全第一你也知道?”
她歪着脑袋回答:那是我们老师教的。
女儿平时散步须横穿马路时,她会拉着我的手,然后左看看、右看看,确认无车辆行驶时再通过。
有一次我故意说:“你不要左右看,也不要拉着我,直接过去不行吗?”
她眨眼看着我:那我被车撞了怎么办?
看来平时我们对她灌输的道路交通意识是真正起了作用,孩子小小的心灵中已经潜意识地对生命安全的产生了最初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47-02
Analysis of Undergraduates’ Status of Satisfac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Video Case Teaching Mode//Zhuang Lihui, Guo Jizhi, Wu Bingyi, Hu Shanju, Wang Chengcheng
Abstract Purpose: The study research the undergraduates’ status of satisfac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video case teaching mode. Methods: In this research, there are 443 stud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by random sampling method and were intercepted type survey by self-made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is high in general, the satisfaction of video case teaching mode is 65%. In the single factor analysis, we found specialty, the help to learning, using frequency and other 8 factor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we selected 2 factor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variables. Conclusion: The satisfaction is high in general. To strengthen the atten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on social medicine,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video case teaching mode; course of social medicine; hyper media
视频案例是以视频为手段,以主题为核心,将含有问题和典型疑难教学情景的教育教学事件以及相关研究通过多种媒体,借助信息技术编辑而成的作品集[1]。视频案例教学就是用超媒体(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网页等多媒体)的形式去捕捉和描述围绕教学问题的典型事件来完成教学活动[2]。至于视频案例教学模式的效果如何,尤其是学生的满意状况鲜少进行研究。本文以社会医学课程的视频案例教学为例,对于本校必修和选修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于社会医学视频案例教学模式学生满意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某医学院本科学生。原则上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本科专业作为层,不同专业下的班级作为群。由于本课题是以对社会医学视频案例教学实践的调查为例进行探讨,因此在专业层次划分上没有完全按照随机原则,而是把社会医学为必修课的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预防医学和法学全部纳入,在社会医学作为选修课的专业中,随机抽取医学检验和临床医学两个专业,在以专业为层的基础上随机抽取班级作为群。
1.2 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法,对443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法主要是自填问卷式,作答结束由调查员进行核对,共回收问卷443份。调查问卷包括客观性信息(性别、专业、年级、接触视频教学的时间)、评价性信息、建议性信息三大部分。另外,对自制视频评价及建议设计为独立的调查单元。
1.3 资料整理与分析
对于定量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与总体满意度
1)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法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和临床医学的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共443名,其中男生168名,女生275名。443名被调查者中,接受视频案例教学的时间在1年以内的占18.1%,1~2年的占27.5%,2~3年的占23.5%,3年以上的占30.9%。2)总体满意度状况。调查结果的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年级、接触时间对调查结果学生总体满意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专业分布差异对调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847,P<0.001)。从表1可以看出,对社会医学视频案例教学的评价满意的占33.4%,基本满意的占65%,不满意的仅占1.6%,这说明总体满意度较高。
2.2 影响学生视频案例教学总体满意度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首先根据专业知识,对变量进行赋值,将指标量化。将性别、年级、专业等人口学特征以及视频案例教学满意度要素等12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将社会医学视频案例教学模式总体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专业、对于教学方式适应程度、对学习的帮助、与没有视频案例教学相比、就其利弊的评价、内容的针对性等8个因素对总体满意度有统计学意义。
2.3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就专业、对于教学方式适应程度、对学习的帮助等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继续进行非条件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没有视频案例教学相比、使用频率共2个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表3)。
3 讨论
根据表1,学生对于社会医学视频案例教学模式总体满意度较高,达到65%。视频案例提供的材料非常丰富,包含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 具有空间的、动态(活动)的特点,能够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3]。但仍有35%的学生感觉不满意,对于不满意的深层次原因是高校教师关注的重点。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专业、对于教学方式适应程度、对学习的帮助、与没有视频案例教学相比、就其利弊的评价、内容的针对性、使用频率及自制视频的质量8个因素对总体满意度有统计学意义。专业的不同,有的是必修考试课,有的是选修课,这就决定了学生对社会医学的态度不同、所以专业设置不同、教师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目的不同,是影响学生对社会医学视频案例教学模式满意度的因素。对于教学方式适应程度,也是影响学生满意度的一个因素,由于视频案例教学模式的出现,有一部分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有一部分学生则需要慢慢接受,所以要想增强视频案例教学的效果,就要提高学生的适应程度。对于学习的帮助,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视频案例教学持肯定态度,认为对学习有帮助,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帮助不大。与没有视频案例教学相比,大部分学生认为视频案例教学要好于没有视频案例教学,在后面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这个因素也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可以看出视频案例教学值得大面积推广,尤其是高校教学中。而对视频案例教学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认为利大于弊。在视频案例教学模式研究中,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也是影响学生满意度的一个因素。视频案例不是教学范例,而是研究的范例,是在一定情境下的教学行为,它随着情境的变化和教师的变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有相应的调整[4]。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内容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在社会医学的实践教学中,为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自制一部分视频,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部分自制视频的质量也是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对自制视频的质量要严格把关。对于视频案例使用的模式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这个因素也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视频案例的播放每周2~3次最合适,每节课都有学生并不欢迎,这是影响学生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次的调查仍有35%的学生对于视频案例教学感觉不满意,视频案例的播放频率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鲍建生,王洁,顾泠沅.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听课评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业务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成长最快、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听课评课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听课、评课,教师间可以进行相互的学习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听课与评课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何让听课评课更有效,更能促进教师的成长,这是需要我们好好思考的。本文拟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就“重庆市首届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展示暨研讨活动”来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听课评课。
一、要看得懂
1.看得懂,就是要听课者评课者看教师教了什么,学科内容包括信息、知识、方法和思想
而信息对于处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学生而言,是不需要教师教的。方法是指能运用于实际的策略;思想是指学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有形成价值判断的思路。因此,在语文课的有效课堂上,教师应把教学重心放在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思维和思想方面。
涪陵实验中学周波教师执教的《声声慢》,通过教学会让学生运用意象分析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研究作者的隐秘。在教学生运用意象分析来体会作者情感时,周老师以“大雁”这一意象为例,还特意让学生将方法归纳出来并用在后面的几个意象(如黄花、梧桐、酒等)的分析中。学生通过自我归纳和练习,总结出了意象分析法的方法:抓意象,寻找意象的特征,体味情感;抓关键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画面和情致。学生经过这样的自主学习和练习,掌握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
江北十八中的刘盛浪教师执教的《咬文嚼字》,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咀嚼语言的思路。通过咀嚼文章标点,比较分析改编与原著文字,于平淡处见深情等方法的指导,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会更热爱我们的母语,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刘老师指导学生咀嚼文章标点引用了鲁迅的《祝福》中的句子。“我喊阿毛!”这个句子表达了祥林嫂讲述自己故事时内心的悲伤绝望。而“我喊:阿毛!”表现了祥林嫂发现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多后,她内心有所满足,含着喜悦喊阿毛。这两个句子标点不同,反映出人物的心理的不同,也证明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重庆南开中学龚春华教师执教的《张衡传》,不仅给我们呈上了一份丰盛的文化大餐,更为可贵的是他给学生灌输了学习中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理念,真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龚老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求助同学而不能解决的,最后由老师提供方法再来解决。比如,有学生不理解“连辟公府不就”的“就”字,龚老师让学生组“就”字的词,学生组了“就餐”“就位”等词,然后龚老师顺势归纳出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一种方法:双音组词法。这节课,龚老师带动全班学生一共归纳整理出了五种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双音组词法、搭配得当法、语意翻译法(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通过成语联想来寻找词类活用和词语的基本意义的方法、因形求意法。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可以自主学习其他文言文。
西南大学附中的张万全教师执教的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张老师的课以鲁迅的“删夷枝叶的人,绝对得不到花果”作为教学灵感,通过引领学生对删减文本的阅读和分析,领会作者创作的真正意图。教会学生解读文本的一种方法,就是尊重原文,从文本中发掘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看教师怎样教的
(1)听课者要看教师能否为学生营造学习交流的氛围
教学中能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问题是否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是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是否活跃,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能否相互启发、补充、批评。
(2)看教师是否给学生提供学习思考的平台,能否拓展学生的经验,是否能提升学生的智能
刘老师用少儿版《红楼梦》给学生提供“咬文嚼字”的平台;张老师用契诃夫的原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给学生提供文本阅读的平台。
(3)看教师是否和学生一起读书,把自己经验形成的过程拿来和学生一起分享
刘老师执教《咬文嚼字》时,以分析为主,通过“分析—总结—提炼”的过程,将思维活动的展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也形成这样的思维过程,以后再分析问题就会更深入、更全面。
张老师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以讨论为主,强调学生个性化理解,但在其中穿插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而不是直接把教师的个人理解强塞给学生。
3.看学生收获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学生如果获得的只是信息,那这堂课是失败的,信息不是语文课的目标。看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看学生是否有思想。这里的思想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作名词就是学生上了这堂语文课后在认识上有什么提高,作动词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即我们常说的思维和方法。
学生听了周老师执教的《声声慢》以后,明白了一首诗词该如何去读,明白了去抓意象、品情感。听了刘老师的课,学生知道了如何从生活中、阅读中去发现美的句子,并用语文的方式去感受美。听了张老师的课,学生懂得阅读文学作品要进入作者的隐性世界,用今天的眼光读出现实意义。
二、要想得透
1.听课者揣摩课堂隐含了语文教育的哪些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
这几位教师的教案很简洁,但备课很充分,都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和学生的需要去组织教学的。
如,龚老师执教《张衡传》时,把学生难于理解的关于介绍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方面的内容删掉,这就是从学生的需要去组织教学。
2.听课者要从各位执教教师的课上看出个性与共性
每堂课都有很多上法,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切入点,每个教师都会按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设计教学重难点,这是每个教师的个性。
但语文教学都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有规律。这几位教师都对文本进行了研究,有自己对文本的独到的理解;他们自己做了很多功课,读了很多好书,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高,这样他们才能在课堂上运用自如、信手拈来,营造课堂良好的文化氛围,如春风化雨般地实现文化熏陶,达到给学生“补钙”的目的;他们能回到学生,教学都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通过语文教学来传递情感、熏陶文化、呈现价值。
对于语文课,情感传递和文化熏陶是潜移默化的,而最终要完成的,则是学生的价值呈现。如,语文课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价值理念,促成其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对自身、他人以及自身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作出正确的思考,使其能够正确地面对世界,面对当前与未来的生活;另外,从方法上,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换。
刘老师在执教《咬文嚼字》时,既教会学生咀嚼文字的方法,又广泛举例,旁征博引,对于文本的解读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对文字的敏感性,激发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张老师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堂课为契机,将学生对奴性的认识引向深入,以此来塑造新时代知识分子的脊梁;龚老师执教《张衡传》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以“你读出了什么样的张衡”为主问题,带领学生去领略张衡的伟大人格,以“天才全才奇才,才华横溢;文品官品人品,品行高标“来总结张衡,最后学生呈现出了我们要“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的价值观。这样,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高度,情感和思想也达到。
三、要说得清
1.说得出教学的规律
听课者要能从课堂中领悟到教学规律,把必然的东西提示出来。这几堂精彩的课,都符合教学规律,引入自然,不再是声频视频齐上台;讲析准确精练,富有启发性;学生的讨论有广度和深度;问题的设计紧扣文本,新颖;课堂结构自然合理,做到了顺其自然(“其”指学生)、从心所欲(丢开教案)、随机应变、教学相长。
2.说得清好在哪里
每堂课要有自己的判断。《声声慢》细腻柔美,《咬文嚼字》通彻,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装在套子里的人》厚重渊博,《张衡传》给我们展示了文言文教学如何将文与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每位教师都能有效地听课评课,那么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教育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时代的变迁,使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现代汉语的普及,更拉大了与古汉语的距离。古代诗歌因其自身的特点,对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在用字遣词方面,古代诗歌受到诸如篇幅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极为凝练,字字珠玑,非经细细咀嚼品味,难解个中滋味;又如,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典,虽经注释,但短短几句平白的注解,岂能尽解其中妙意?同时,古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多数意不在表而在里,其意境深远,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想用当前“快餐”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学生,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对古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笔者在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在基础上,结合大量搜集整理的优秀教案,经过教学实验,归纳出一些既便于实施,也卓有成效的教学策略。
一、故事引路,渐入佳境
我们看到过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拿到新课本时,往往最先看的便是课本中的小说。小说的故事性强、趣味性浓,学生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实很多古代诗歌或者其作者背后也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古代诗歌教学中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既有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加深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帮助诗歌的欣赏和理解。
例如,一位教师为《虞美人》教学准备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阴云低垂、细雨蒙蒙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位面容苍白、泪眼蒙■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脱去穿了15年之久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
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恶运还是在他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降临了。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遥望南方“三千里地山河”,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诵了一曲千古绝唱,喝下了宋太宗赐予的毒酒。
实践证明,在课前呈现这样的一个故事,有助于学生在把握这首词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体会和感悟词人亡国后的愁苦之情,体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切悲哀。
二、吟咏吟唱,悦耳悦意
古诗的原生命就是吟唱。而吟咏吟唱又不同与一般的诵读,它需要一定的节奏和韵律。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种诵读是读者完全将情感投入文本之中,完全的忘我,可以说是一种“无我之境”。如果古代诗歌的诵读能够达到这一点,那么学生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
三、咬文嚼字,体会诗味
古代诗歌语言简洁洗练,要求诗人在选词用字上下工夫。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咬文嚼字,就是分析在用字上的胜人之处,尤其分析成为诗眼字词的丰富表现力,领悟诗人在炼字上的技巧。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诗歌鉴赏的关键。
另外有一种情况:由于传抄或印刷等原因,古代诗词中常出现某字因版本而异的现象。虽然异文中一定只有一种是正解,但错传的字存在了这么久,必有其合理之处,往往体现了传承者炼字的功夫或不同的审美情趣,耐人寻味。
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这些变化,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置于知情义结合的语境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遣词造句、修改文章的能力。这种方式比较开放,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不受书本的约束。
四、联想想象,再现情境
国画中的泼墨写意,十分注重“留白”,这与古代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寥寥几笔,却留下了大片的想象空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无羁无绊,岂不快哉!
意味隽永的作品总是以其特有的情感力量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使其释放出所有的生命力量与作家拥抱,古典诗歌的这种魅力尤其浓厚。这种魅力的获得,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因为艺术作品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之处,需要鉴赏者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人生经历出发,通过想象、联想去丰富和补充,赋予作品现实的生命力,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例如,在教杜甫的《登高》时,调动学生以自己的感觉知觉去触摸、品味杜甫的遭遇与情感,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这样,学生的悲悯、同情、仰慕等情感才会被激活,他们才能走进诗歌中感受到那动人心魄的生命的哀伤。
五、比较异同,透视风格
比较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非常普遍,背景相同的诗可比较,题材相同的诗可比较,风格相同的诗可比较,手法相同的诗可比较,同一作者的诗也可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可以突出其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诗歌鉴赏能力以及文学修养程度。当然,诗歌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应当严谨,不可滥用。一是要有可比之处;二是每首诗歌比较的方面不要太多,以防不深不透,流于形式。
如教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时,可以紧扣两首词所写的“愁”进行比较阅读。《一剪梅》描写了诗人早期生活的闲愁,抒写了相思之情;《声声慢》则是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宋室南渡,国亡家破,丈夫去世,此时的词人年老体衰,孤苦无依,全词所写虽然也是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此时的愁已经变得厚重和苦涩了。
六、引入诗论,鉴赏理趣
我国有很多睿智精辟的诗论词话,如欧阳修的《六一词话》、李清照的《易安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等。有的诗作蕴涵哲理,有的诗论充满情趣。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撷取的诗论应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咀嚼、品味、感悟,而不是现成的结论,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苏教版必修四《蜀道难》课后的文本研习:“明代诗学家高在《唐诗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列举诗句,对以上三句话加以说明。”三句话概括了《蜀道难》结构上的特色,表现手法的多样以及语言上的特点,可以说,把握好这三句话,就基本能够进行《蜀道难》的教学与鉴赏了。
七、改写再创,抒发心灵
改写前人的诗歌是古代文人常玩的一种文字游戏,诗歌经过改写常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情趣,吟诵起来也饶有趣味。大家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一诗,就曾被人们改编成了五绝(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和剧本(时间:清明时节。地点:路上。人物:行人、牧童。情节:行人询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花村)。可以看出,这种方法不仅对开放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好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育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引导:“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4)“黄花”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延伸: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四)再读全词,把握情思
小结:体会“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与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五)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延伸)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文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孙膑巧用计使田忌先败后胜的故事。说明要办好事情,应对主客观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也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节),主要写田忌与齐威王第一次赛马三场都失败了。第二段(第二节至“那就来吧”),写孙膑帮助田忌准备再赛。第三段(从“一声锣响”至完)写孙膑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办法,二比一胜了齐威王。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理解解决下列问题有一定难度:
1.比赛规则“各自把马分等级”是孙膑计策的必要条件,学生不一定给予足够注意;
2.“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是孙膑计策制定依据,学生容易只理解为这是田忌误以为挖苦之言;
3.齐威王的骄傲轻敌是孙膑计策得以实施的原因。暗含在作者遣词用句中须从人物上去理解。
解决的方法:运用设疑、讨论法。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四、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从中领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从孙膑献计中,领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运用设疑、讨论法。
教师良好的情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饱满热情是诱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做到为人师表,要与学生建立美好的师生关系,深厚的师生情感,与学生打成一片,交流思想,爱生如子,给学生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在课堂教育的全过程,教师必须时时体现出:亲切的教态,期待的目光,和谐的语言,体贴的心肠。只有这样,才能传递自己的情感,而不应该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置学生的自尊心不顾,用粗暴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学生,使学生受尽挫折,以致厌学。这哪还能使学生接受自己教育教学内容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只有用情感对学生进行感染,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每堂课能在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二、发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既重知识,又重情感,“以情促知,以知促情”。注意充分发掘课文中知识本身的魅力。变教材为学材,变教案为学案,注入情感因素,使之活起来,成为可以接受的信息源。因此,我有了教《包身工》时拍案而起的情感冲动;我有了教《故都的秋》时眷恋、落寞、苍凉的美感;我有了教《琵琶行(并序)》时受挫、失意、沦落之情。再譬如:我教《声声慢》这首词时,首先介绍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以激起学生对李清照晚年饱受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接着我声情并茂地配乐吟诵这首词,动情之处,声音颤抖,呜咽流涕,在整个吟诵过程中,学生的伤痛之情如决堤之水,横溢难阻,雷鸣般的掌声不断爆发,反复冲击我的吟诵,真正营造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伤氛围。正是对教材内容的情感发掘,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演绎,使这堂课获得全县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三、增强教学手段的情感功能
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在授课时做到:使用教具创设情境;播放录音、录象再现情境;扮演角色进入情境;象征性活动带入情境。如讲授《飞向太空的航程》,我利用多媒体放映“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的录象资料,对照课文,联系画面,让学生“亲眼”目睹“一个民族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加深对课文的感受。讲解《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用语音机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借以烘托悲怆、沉重的气氛。教戏剧单元(《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采用了编课本剧的形式,同学们先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本内容,有的当导演,有的当演员,将课本搬上舞台,别看这么搬一次,比起坐在课堂上听讲,学生的脑筋动得“深”多了,也有“味”多了,而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课堂中也慢慢的得到提高与发展。
教师良好的情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饱满热情是诱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做到为人师表;要与学生建立美好的师生关系,深厚的师生情感,与学生打成一片,交流思想,爱生如子,给学生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在课堂教育的全过程,教师必须时时体现出:亲切的教态,期待的目光,和谐的语言,体贴的心肠。只有这样,才能传递自己的情感,而不应该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置学生的自尊心不顾,用粗暴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学生,使学生受尽挫折,以致厌学。这哪还能使学生接受自己教育教学内容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一一人的自尊心。”只有用情感对学生进行感染,才能使每堂课都能在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二、发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既重知识,又重情感,“以情促知,以知促情”,注意充分发掘课文中知识本身的魅力。变教材为学材,变教案为学案,注入情感因素,使之活起来,成为可以接受的信息源。因此,有教《包身工》时拍案而起的情感冲动;有教《故都的秋》时眷恋、落寞、苍凉的美感;有教《琵琶行(并序)》时受挫、失意、沦落之情。再譬如,教《声声慢》这首词时,首先介绍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激起学生对李清照晚年饱受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接着我声情并茂地配乐吟诵这首词,动情之处,声音颤抖,呜咽流涕。在整个吟诵过程中,学生的伤痛之情如决堤之水,横溢难阻,雷鸣般的掌声不断爆发,反复冲击我的吟诵,真正营造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伤氛围。正是有了对教材内容的情感发掘,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演绎,才使这堂课获得全县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三、增强教学手段的情感功能
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在授课时做到:使用教具创设情境;播放录音、录象再现情境;扮演角色进入。隋境;象征性活动带人情境。如讲授《飞向太空的航程》,利用多媒体放映“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的录象资料,对照课文,联系画面,让学生“亲眼”目睹“一个民族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加深对课文的感受。讲解《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用语音机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借以烘托悲怆、沉重的气氛。教戏剧单元(《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采用了编课本剧的形式。同学们先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本内容,有的当导演,有的当演员,将课本搬上舞台。别看这么搬一次,比起坐在课堂上听讲,学生的脑筋动得“深”多了,也有“味”多了,而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课堂中也得到提高与发展。
减负提质增效是新课标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苦,对语文学习比较被动,好像除了背诵还是背诵,顾名思义,减负提质增效就是要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此,我们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学定教,研究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从备课入手,让我们的教学能力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指引学习的方向,提供脚手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铺路塔桥。
一、抓好课前的预习预设
上课前,我们备课时根据教材,编写预习提纲分发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预习要求,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提纲中的习题。
在预习《前方》一文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曹文轩个人生平,识记字音:迁徙( )袭( )击 按捺( )不住 颠簸( )外,我们还提出了两个开放性作业:
(一)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富有文采与人生哲理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经历说出自己的理解或理由。(至少两处)
(二)请根据文中的3―7节,说说在文章中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的原因。我想这样安排就有利于学生对文章自主查漏补缺,完成主动探寻的角色转换,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学生在预习案写下自己的心得、经验,老师在课堂上一推广,学生自然兴奋异常,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价值。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的孩子,经不起挫折却好表现,预习案正好给予他们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有时,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推广他的学习经验或心得,其积极性更高,学习兴趣自然就提升了;有了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效率也就高了。通过预习,能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老师知道了学生的困惑,就让老师学生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效率不高也难。
我们发现,学生在预习也会争辩,他们常常为预习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在争辩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赋予文本新的注释,我们也发现,学生更喜欢亲近老师了,他们会有针对性来在课前来询问问题,这让我们课堂更充满魅力和期待。预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预热过程,是提质增效的蓄势储存能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效果很好。
预习,就是帮助明确了探究学习的目标,语文预习不再成为一句空话,而是落到了实处,提前点燃了学生学习文本,解读文本,探究文本的热情,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预习提纲与预习作业上新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次日收齐,然后,我们老师逐步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并把学生困惑修订到我们教案里,进行第二次备课,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生成做好准备与预设。
二、抓好课中的训练与巩固
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互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当堂训练的巩固实践操练,尽量减少我们指导与讲解,争取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我们的老师更多的对突出问题做补充性讲解、对疑难问题做拓展性讲解,让位于学生,给学生主体性参与课堂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一环节,主要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结构的理解与反馈,二是疑难问题的讨论与解析,通过这样的处理,活化了课堂学习语文的氛围,给学生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例如在《声声慢》的学习上,对于文本解读,我们这样设置问题:开头连用七个叠词分别表达了什么情绪?词人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词人哪一首词中也说到雁?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会伤心些什么呢?我们通过这样的引领,把学生带入了词的意境中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接着,我们把学生带入小组讨论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深化学生的认识,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构建美好的向往和福祉。在讨论环节,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这首词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哪几方面的情感内容?
在讨论环节,我们老师少讲或不讲,由学生互动,相互讨论,不规定答案,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去参悟,依靠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抓好课尾总结与延伸
学生交流环节之后,我们要适当对学生所学进行当堂检查,不留尾巴,突出方法的指导,意在让学生能够及时记忆和巩固,我们的检查以填空题和选择题为主,以基础性和知识性为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收获,看到自己的记忆与巩固的情r,在此基础上,我们适当拓展。
比如学习《阿房宫赋》后,我们让学生自学杜牧的另一首《过骊山作》诗,请学生找出《过骊山作》中的后两句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的哪句内容一致?简要概括《过骊山作》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