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09 19:34: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语文课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语文课件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课件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走进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效果。课件通过整合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信息,把许多抽象的语文知识变成具体的东西,把一些原本静态的信息变成了丰富多彩的东西,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生动程度,使学生能够在生动的学习氛围中开展学习,很好地保证了教学效率。可以说,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来说,利用课件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显现出课件的无比优越性,对于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使语文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因为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性比较强,所以,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在开始的阶段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触语文知识,保证语文的教学效率。通过课件教学,能够通过课件上丰富多彩的内容、声音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受到冲击,激发起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2.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灵活性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即使有的时候会使用一些图片或者实物来开展教学导入,但是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把事物更加灵活地表现出来。通过使用课件,能够赋予事物以生命,使一些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把无声的变成有声音的。这样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有效进行课堂导入,保证了教学效率。

3.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由于小学生接触的知识还比较少,对于许多事物没有清晰的概念,缺少一定的生活常识。所以,对于一些与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知识,学生学起来就会比较费劲。通过课件,能够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非常久远的事物或者现实社会中难以看见的,都能够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很好地保证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课件导入课堂教学的方法

1.利用课件的声音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件中的声音功能可以有效冲击学生的听觉,使学生更加注重所学习的知识。所以,教师在利用课件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声音。例如,在学习《月光曲》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下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先感受一些音乐带来的震撼,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文学习,使学生在饱含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语文学习,有效保证了教学和学习的双重效率。

2.开展图文并茂教学方法,形成反差教学

良好的课堂导入方法是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的重要保证,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导入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课件图文并茂的功能,在课件中展示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图片,使学生能够在视觉上形成一定的反差,开展有效教学。例如,在学习《王二小》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件上把课文里描述的画面展现出来,通过文字与图片的反差,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加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

3.科学合理导入动画,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课件中动画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增强教学内容的立体感,营造动人的氛围,使学生对于语文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例如,在学习《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时候,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下两只小兔子的动画,让学生对于小兔子产生兴趣。然后在逐渐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从而保证学习质量。

4.创设情境,烘托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语文学科的许多课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内容的感性力量,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浓厚的氛围中开展有效学习,保证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她是我的朋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课文里面的情感,创设相同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开展学习,保证对于所学知识的准确掌握。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件进行课堂导入能够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课件的各种功能作用,使学生能够通过课件上的展示,对语文学习更加有兴趣,保证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勤洁.敲响课堂教学的第一声―发挥课件优势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导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58-59.

篇(2)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雨”。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 ...

这首诗,即便不去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是一首非常美妙的励志颂歌。人生总的来说,是苦处多,乐处少;迷惘多,洞悉少;独行多,共路少。一个人独自前行的时候,突然间见到陌路他人,哪怕只是个孩童,心里都会为之一热。至少,有来人处,必是有希望之处。有希望,就会忘了苦处、忘了迷惘、忘了独行,从而踏上坚定的脚步执着奔赴。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篇(3)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0年1月9日江泽 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

出示多媒体(1):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齐读

2、(过渡)读了江爷爷的诗大家现在最想看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出示多媒体(2):雾凇影片(配以解说)

它,像盎然怒放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神州点缀得繁花似锦。

2、多美的雾凇啊!大家想不想再看,(想)这次看老师可要有任务了,大家边看边想,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雾凇?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

3、大家说的都很好,那书上是怎么说的呢?请大家自由读第一节。

(1)指名读。(2)齐读。

吉林雾凇正是以这独特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地说一下吉林雾凇吗?(奇观)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吉林雾凇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匪夷所思: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

多媒体出示(3):思考题[a、雾凇是怎样形成的?b、吉林的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

2、汇报讨论结果。

(画图演示雾凇的形成)

2、指导朗读。(自由读、齐读)

①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3个词指导朗读;

②抓住最初逐渐最后指导,在脑海中浮现出由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画面。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你能读出雾凇的美吗?

1、多媒体出示(4)第三自然段

2、自由试读,指名。(读出赞叹的语气)

3、讨论:你觉得岑参这句诗形容的恰当吗?

4、小结:吉林雾凇真是一这独具魅力的风姿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一起享有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美名。

篇(4)

任何新事物的诞生,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如不顾实际的好好利用,会在一定的时期纷扰着某个领域的。如教学中的多媒体,这一技术因能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其正以飞快的速度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甚至有些地区、有些学校、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手段推崇备至,达到了无课不"媒"的地步。实践的过程中,过分"推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网络上"信手拈来"现成课件,不加消化,不切实际的播放,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说句实话,本人也曾经无课不"媒",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生活节奏的骤然加快,使得我平时总是匆匆忙忙备好课,慌慌张张找课件,上课时幻灯片放了一张又一张,学生们很专注地做着摘记,书上摘得满满的,一节课在"声色并茂"的幻灯片播放过程中转眼即逝。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轻轻松松地过去了,可我内心的惶恐之感却日益俱增,因为"信手拈来"的课件会因为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习惯、学生水平等因素不同,让我时不时地出点错误,出错之后那苍白的解释也让我自己心虚。也因此,曾经停用了课件,返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快黑板。可习惯了看课件摘记的学生极力要求我继续用课件,我与他们解释,没有经过精心设计与编写、修改,"信手拈来"的课件会误了你们的。可学生说:"没事儿,我们自己会处理的,不怨你。"

直到有一天,我才顿时悔悟,课件的使用已使我的学生"目中无误",还养成了看屏幕做摘记的依赖性,我不能因用"信手拈来"的课件再给教学带来一些其他的不良影响。

2 镜头重现

2011年5月30日,我要上组内公开课,内容是《春酒》,因为网络上关于《春酒》的课件很多,内容也很丰富,我抱着侥幸和自负的心理,到网上下载了几个"精品"课件,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习惯稍作修改,没关注细节就"OK"了。

深入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借此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这是我在教《春酒》一文时的一个教学设想,同时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于是,课堂中的细节欣赏就成了重头戏。

新课的第一个环节是整体感知:

师: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生齐声答:不是。

师:那还怀念些什么?

生:……

第二个环节是研读赏析:

师:为什么怀念他们?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细节描写来谈谈。

生:……

当欣赏到怀念"我"的活泼可爱、调皮天真的模样时,为了突出细节描写的作用,我特地把"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个细节在课件上显示出来,并且还采用了换字法,把"舔"字换为"吮"、"吃"、"吸"等词,叫学生比较有何异同。同学们津津乐道,各抒己见,风采迥异,学生思维、课堂氛围都异常活跃。等学生热热闹闹地比较完了之后,我还叫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看着屏幕读,个别读了集体读,边读边评价,读了一遍又一遍,同学们读得有声有色。我呢,一直站在讲台桌前享受着这幸福的时刻,非常开心自豪,自以为这个细节描写欣赏得很成功,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

殊不知,我的这堂课就是败在这个细节赏析上。这是一堂公开课,上完课,还有评课活动,在评课中,评课老师说我这堂课上得挺好的,重点能够突出,难点已经攻破,条理清晰,朗读指导到位有效,唯有一个很明显的错误让人遗憾。我这才知道,我犯了一个语文老师不该犯的错误――把"舔"字写成了"添"。更为可悲的是,在这个细节上赏读了那么久,我一直没发现这个幼稚得让人后悔一辈子的错误,也没有一个学生帮我指出这个词错了。如果这不是一堂公开课,我将永远满足于这一误人子弟的自豪感,也无从知道我的学生到底发现了没有,误记了没有。

3 教学反思

反思一:充分重视语文课的学科性质。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文字的能力。语文老师的最基本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使用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感与语文素养。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以及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文字的表现力有时是无法用程序化的"多媒体技术"来表现的,过频的使用课件,特别是"信手拈来"的课件,会使得课堂教学手段呈现出单一化,不能动态地表述知识体系,导致课堂程序的模式化,教学内容的简单呆板,板书内容的电子化。况且,在设置好了的课件中,教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技巧,难以做到灵活运用,教师只能把课件播放一番,附加几点解说了事。老师按着鼠标看屏幕解读,学生看着屏幕听老师讲解,屏幕成为教学的主角,这样的教学缺失去了灵动性。随随便便地做了几张一问一答式幻灯片的课件,还会使学生养成了看屏幕做摘记的习惯,也失去了温习字、巩固字、品悟字的大好机会。"信手拈来"的课件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课堂预设过多,从而影响了课堂的生成,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消化,更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就会大打折扣,阻碍了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千万不能被潮流赶着,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不妨套用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原则:"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多'媒体课件'去掉。"

反思二:作为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端正态度。语文老师不要被课件冲昏了头脑,要转化观念,正确认识课件只是我们的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内容,也不是教学对象,是可用或不可用的。没有时间做精品课件,那就不用,别让"信手拈来"的课件成为语文课的败笔。

语文老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要只为了轻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顾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个体差异的人,拿一个课件呈现给每一个学生相同的答案、资料。也不要只为了应付考试,

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16-02

多媒体课件是高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它集成了多种媒体手段,可以展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呈现的信息,具有形式多样化和信息海量化的优势,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全面运用。语文课件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以语言符号为重点、以教师授课需要为旨归、全面覆盖课堂教学过程等共性外,还是协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工具。所以语文课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心理学发现,人脑只能同时加工一定量的信息,因此会对刺激信息进行选择,心理活动会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对象,这种指向被称为“注意”。注意是一种认知资源,其容量或能量是有限的。个体为了完整地辨识刺激信息,需要运用有限的认知资源,刺激信息越复杂,需要运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若不同的复杂刺激信息同时呈现,认知资源很快就会消耗殆尽,此时若再有新异的刺激信息出现也不能被加工和处理,即不能够被注意。学生的认知资源也是有限的,在此情况下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多样化和信息海量化就成了双刃剑,它给学生带来信息“大餐”的同时也可能会让学生“消化不良”。因此,恰当处理课件中的文字内容、多媒体要素和师生的语音交流的关系是语文课件创作的关键。总结平时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语文课件的创作应注意内容的详略、内容与背景的差别以及背景要素的编排。

一、注意内容的详略

相对于传统板书,多媒体课件可承载大量文字信息,但也有两个缺点:其一,课件投影屏幕的尺寸是固定的,学生的视觉分辨力有限,单幅幻灯片可呈现的内容也有限。此外,课件投影是虚拟画面,幻灯片不能同时出现在屏幕上,在课堂教学时间固定的情况下,单幅幻灯片的放映时间也是有限的。其二,课件的文字信息是预先备好的、固定的,而教师的语音讲解是即时发生的、灵活的,课件内容与教师的讲解缺少互动,对于教学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有一定的影响。鉴于以上原因,课件文字内容要有详有略。首先,不能照搬课文内容,要对其进行概括,用最少的文字准确表达课文内容,做到框架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可用词表达的,不用句子;可用句子表达的,不用段落。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视觉负担,也为教师的讲解留有余地,避免照本宣科的尴尬。其次,重点部分可以原文形式出现,但应集中在单张幻灯片内,避免分成多幅幻灯片,以免频繁翻页打断学生的思维。最后,对辅助理解的文字信息加以控制,通过教师简单讲解或学生自行阅读可以获得的信息不必列入课件。

二、注意内容与背景的差异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将所感知的事物分为“前景”和“背景”。前景是感知的中心和焦点,背景是相对次要的信息或物体。前景最容易、最先被感知,留下的印象也最为深刻。前景和背景的反差越大,前景就越容易凸显。语文课件的文字信息内容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应该成为课件中的前景,而课件的版底、伴音、图案、花纹等应该属于背景。要保证学生对课件内容的辨识,需要凸显内容和背景的差异。首先,控制要素的数量,形成差异。要保证内容与背景的差异,首先应控制图形的布局、颜色、形状及密度等技术要素的数量,形成明显的差异,并保证内容在颜色、形状、版式等要素上的高辨识度。笔者的经验是采用“三三制”原则,即整体画面颜色不超过三种、图案加文字不超过三项、文字板块不超过三块、字体和字号也不超过三种。文字在颜色、版面和篇幅上占据主置,背景则需朴素、简练。其次,注意动静的差别。人们对运动的物体会特别注意,运动的物体容易被感知为前景,而静态的物体则易被视为背景。对于运动的物体,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会集中在其运动状态,而忽略其构成。因此,语文课件一般不宜出现动态图案,除非该图案是特别需要演示的内容;注意选择“动画放映”的方式,保证幻灯片切换和内容变化不能有幅度过大的动作。最后,注意规律和突变。人们的知觉对与周围事物不相似的事物会加以注意,突变的事物容易被感知为前景,而常规的事物被视为背景。在课件画面上,与整体形状、颜色、样式不一致的事物会特别容易吸引注意,例如黑色整体中的红色部分会被认为是重点部分。因此,课件背景应该尽量有规律,避免突变。课件的伴音,如有必要,可以采用语音或音乐作为画面的补充,但应选择连续的、舒缓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以免突兀的、变化剧烈的声音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切割、破坏画面的和谐,影响课件效果。有的课件在幻灯片切换或动画效果中设置“咔嚓”声,反而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三、注意背景要素的安排

篇(6)

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制作课件后,就让学生沿着他们预先设定的模式、线索和思路进行限制性的学习,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去想象和思考。此法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过度使用信息量

计算机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为充分体现计算机的这项功能,在制作课件时,会罗列大量的与教材内容有关联的信息,这些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信息就会令学生应接不暇,进而会影响他们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注重技术,过于花哨

单就目前的课件制作形式来看,有些教师往往矫正过度,反而又步入了另外一个极端。他们使用大量的音响、图片、动画等,使所制作的课件背景错综复杂或按钮奇形怪状等,这种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的制作方式,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降低了他们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关注程度,进而就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件制作和应用的对策

1.注重提高自身的课件制作能力

教师在公开的语文课上,所使用的教学课件多数是由计算机教师帮助制作的,导致课件不能充分体现教材的特点。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本身课件制作能力就不强,在平时也不注重素材的准备和积累,进而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平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同时还要注重制作课件所需素材的积累,并积极地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吸取好的经验教训,如此才能使自己具备较强的课件制作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注重文本语言

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对语言教材进行充分的认知和掌握。长此以往,就会培养他们养成乐于学习的好习惯。虽然语言文字的表达呆板、单调,却蕴含着无穷的寓意和魅力,这些效果无论哪种媒体都无法完成。可以这样说,学生只有对文本语言有足够的感受和领悟能力,才能有效地汲取艺术的营养。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做语文学习中的主人。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活跃教学的气氛,教师能够要求学生走到讲台的前面,借助电子笔来标注知识,以此体现学生所体会与理解的文本,这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应用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将歌谣、游戏、动画、视频等拖出,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秋天的雨》的过程中,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呈现Flas,且配上音乐,进而创设快乐和轻松的学习气氛。如此,学生结合文字与画面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纷纷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实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并理解“小巧玲珑、隐约可见“等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通过朗读、想象、品味,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翠鸟的可爱,产生对小动物的观察兴趣和喜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谜语促疑,使学生产生新奇之感

1出示谜语:一双眼睛一张嘴,一对翅膀两只爪,羽毛丰满真漂亮。猜猜这是什么鸟?

2老师对学生的答案都予以肯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出示课题:翠鸟

4你们想用翠鸟创作一则谜语吗?那好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开始阅读课文吧!

二、谜语激趣,使学生产生探究之欲

1自读课文,咬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节读课文,读中正音,读中指导正确读文。

3默读课文,要求: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哪些特点?你能用这些特点创作谜语吗?一句两句都可以。愿意的请写在黑板上。

三、谜语深化,使学生享合作之乐

1身体小巧玲珑:利用文中语句说说你的创作用意,并能用朗读展示。

2羽毛鲜艳特别:利用翠鸟图片,通过“赏、读、悟、诵”领略翠鸟的羽毛之美,体会课文语言之美。

3鸣声清脆动听。

4疾飞捕鱼本领强,人人称它“叼鱼郎”。

其中理解下列重点句子:

1)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尽管小鱼是那样机灵,只悄悄把头露出水面来吹个小泡泡,可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3)有时,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就蹬开苇秆象箭一样飞过去。刹那间,叼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4)只有那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5家住陡峭石壁,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矣。

6朗读集体创作的谜语:

身体小巧玲珑。羽毛鲜艳特别。鸣声清脆动听。

疾飞捕鱼本领强,人人称它“叼鱼郎”。

家住陡峭石壁,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矣。

四、情境交际,使学生品积累之乐

过渡语:愿意成为作者笔下的翠鸟吗?那么来吧!闭上眼睛:变!变!变!睁开眼睛。我们就是那美丽的翠鸟!让我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与才能吧!

1交际要求:运用文中优美的语句,结合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选择谜语中的一两个方面向大家展示“你”的美丽与才能。

2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进行师生、生生互动:

1)嗨!朋友,我就是漂亮的翠鸟!

2)我就是人人皆知的“叼鱼郎”!

3)翠鸟!你的家在哪里?欢迎我们去参观吗?

4)也许,你们只是一群外表漂亮的小鸟而已。

五、总结升华,使学生体验成功之感

篇(8)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媒体被应用到教育中来,课堂教学也因多媒体的介入而丰富多彩起来.带有视频的课件形象、直观、生动,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中的视频作为教学资源,在网络上可以找到一些现成的,但教师如果想在视频中融入自己的设计内容,或者说将一些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那就需要对资源进行再编辑,Premiere软件是编辑视频的一款理想软件.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件;视频;非线性编辑;Premiere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72-02

引言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不完善,又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接受新知识时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内容,例如,小学语文《赵洲桥》一课,文中关于桥的描述文字是很抽象的,学生除了要解读生字的含义,还要在头脑中形成桥的影像,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光凭语言讲授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如果通过播放相应视频来呈现生动的情景画面,再加上一些声音和文字,就会使知识形象化,更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这也符合了小学生直观的认知水平,也会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所以,带有视频的课件在教学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更能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要深入钻研教材,丰富教学资源,最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有用资源按照自己的设计思想有效地整合到教学课件中,而Premiere软件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 Premiere软件的一些相关知识

1.1 非线性编辑技术

非线性编辑技术是相对线性编辑而言的,线性编辑是指按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顺序原封不动的将视频进行编辑,而非线性编辑是指可以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对画面进行任意顺序的组接,可以实现交叉或者跳跃式编辑,同时,编辑过程中还能加入诸多的处理效果,例如特技、字幕制作等.非线性编辑技术是影像编辑常用技术,也常常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视频制作上.非线性编辑的软件有很多,Premiere就是非线性编辑的软件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会用Premiere软件制作简单的视频就可以让自己的课件丰富起来.

Premiere是Adobe公司出品的一款用于进行影视后期编辑的软件,由于Premiere并不需要特殊的硬件支持,所以,它是数字视频领域普及程度最高的编辑软件之一.很多对视频感兴趣的人在电脑里都装了这一款软件.

1.2 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流程

以Premiere软件为例,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流程,主要分成如下4个步骤:

(1)收集素材

教学课件中的素材大致分为视频、图片与声音,制作课件所用素材可以从网上下载共享资源,也可以亲自拍摄视频或录音,如果对于画面的质量要求不高,用高像素的手机就能完成视频的拍摄.如果想使视频画面质量高一些,家庭用的照相机或者摄像机也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

不管是下载还是自制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到电脑磁盘上后,要检查其格式是否能被Premiere软件所接受,现在比较常用的视频格式有:MPEG、MOV、AVI、WMV、flv、MP4等;常用的音频格式有MP3、WMA等,在导入素材时,一旦发生格式不匹配,可以用格式转换的软件(例如格式工厂)先将其格式进行转换再存储.收集好的素材要与新建立的Premiere节目文件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这样,才能保证已经导入Premiere中的视频素材可以正常显示.

(2)导入素材

Premiere的默认操作界面主要分为项目窗口、素材窗口、监视器窗口、时间线窗口、信息与特效窗口及工具面板等,在菜单栏列有九个常用的菜单.

准备好素材之后,打开Premiere软件,在文件菜单中选择导入命令,导入制件视频所需要的素材,在Premiere项目窗口中可以将素材进行分类管理,便于我们编辑使用.

(3)编辑

具体编辑时,可以将视频与音频素材拖放到相应轨道上,Premiere软件可以将视频与音频进行合成或者分离,还可以利用剃刀工具对视频或者音频进行截取,将不需要部分清除掉,再将有用部分按照设计进行组接.

编辑还包括特技处理和字幕制作,特技处理包括转场特效,这些特效可以产生令人震撼的画面效果,而非线性编辑软件功能的强弱,往往也是体现在这方面.字幕是视频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针对一些抽象的视频画面,加上相应的字幕或者解说,可以帮助观众增加对画面的理解.利用Premiere制作字幕很方便,并且还有大量的模板可供选择,用Photoshop软件所做的各种字体字幕也可以导入到Premiere中与画面进行合成.

(4)输出

节目编辑完成后,可以按需求输出不同格式的视频、音频或图片.

2 利用Premiere软件制作教学视频的案例

在课件制作中,涉及到的动态影像素材,如果直接应用很难尽人意,而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加工处理后所生成的视频动画,就能按我们制作课件的需求达到演示作用,能使一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解的内容,同时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秋天的图画》,因为在城市长大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在秋天季节去农村的田地,对秋天的理解仅限于周围环境的信息加工,所以秋天中的农村是什么样的?孩子们对秋天的认识十分模糊,所以,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秋天的特点,应该注重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在秋天季节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认识秋天.如果没有条件进行实践活动,老师可以利用premiere软件制作视频课件,让城里的孩子们对农村的秋天了解的更多.

教师可以利用摄像机或者照相机,在秋天季节拍摄一些农村风光与农民秋收的视频素材,用premiere进行简单的编辑,配上音乐和字幕,一幅幅秋天的画面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学得更直接,更容易,也更有兴趣了.用premiere软件制作《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文视频的大致过程如下:

2.1 设计课件脚本,准备素材

教学课件的质量高低与前期设计密切相关,对整个课件的制作有了统筹安排之后,收集素材才会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收集素材,节省准备时间与精力.

用摄像机或者照相机录制视频,录制视频时要注意景别和角度的选取.

除了准备视频素材外,还要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和音频素材.

2.2 导入素材,进行编辑

按照课件脚本的设计,将准备好的素材导入到新建的premiere节目中,方法:新建一节目,在其“文件”菜单中选择“导入”命令,导入我们需要的素材.如果素材很多,应在项目窗口中建立多个文件夹,将视频、音频和图片分类管理.

按照脚本的设计思路,将素材按顺序拖入到相应的轨道上,素材的截取可以利用“剃刀”工具来完成,利用“选择”工具将不需要的部分清除掉,再将有用的部分按顺序组接到一起,在premiere软件中可以随意改变素材的位置.部分截图如下:

premiere软件优势之一是可以实现素材的合成,premiere软件有若干个视频轨道和音频轨道,可以将多重轨道上的视频和音频素材进行合成,图片素材是放在视频轨道上的.优势之二是可以为素材加特技效果,其中包括转场特效,即素材之间的切换效果,实现上一素材消失与下一素材进入的完美过渡;还可以对素材本身进行特技处理,例如素材的淡入淡出效果与素材的颜色与亮度处理等,利用premiere软件的特技功能,还可以使静止的图片运动起来;如果对素材的景别不满意,可以通过放大或者缩小画面比例来改变景别,这些特技效果大大增加了视频画面的质量.

视频制作中要重视开头与结尾的处理,有一个好的开头,才能引起观众的观看欲望,好的结尾则会让观众意犹未尽,截图3是开头的一个画面,截图4是结尾的一个画面,开头与结尾做到了首尾相互呼应,即收获之时还要孕育希望.

编辑完成后,在监视器窗口播放整个视频,反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

2.3 输出视频

选择文件菜单的“输出”命令,在设置窗口选择我们需要的视频格式输出视频.制件出的视频可以单独作为课件使用,也可以插入到教学课件中使用.

3 小结

在制作课件时,我们习惯到网上去查找资源,但有时候,一些素材很难找到,或者找到的素材也不太适合我们所需,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如拿起自己的摄像机或照相机,亲自去拍摄一些镜头,因为这些素材来自于身边熟悉的生活,所以内容更加鲜活,再利用Premiere Pro软件进行恰当处理,一定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教育教学所需.带有视频的课件更生动感人,比那些空洞的说教或呆板的素材所实现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在课件制作中,能够恰当利用Premiere软件进行视频制作,获得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本文通过阐述Premiere软件的一些相关知识及Premiere在小学语文视频课件中的应用,倡导小学语文教师尝试用premiere制作课件中的视频,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画面,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只要我们坚持从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新视角掌握Premiere制作技巧,就一定能开发出更多优秀的课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婷婷,张璐.Adobe Premiere Pro 2.0影视编辑标准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4-5.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64.

篇(9)

一、活用多媒体,优化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感知教材,让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完整的表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起多彩的情感。

1、化远为近,弥补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2、化难为易,突破重点。

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这样教材中的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强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

3、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很难达到。

4、化静为动,生动悟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

5、化少为多,获取信息。

电教媒体不仅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而且突破了时空界限,还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宽了智力背景。

二、妙用多媒体,发展智能。

多媒体使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先进的视听手段的运用,不但有利于记忆的巩固,观察、思维、想象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1、视听结合,发展语言思维。

任何形象都需要用语言加以说明。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借助电教手段,在发展语言和思维的统一轨道上下功夫,能收到显著成效。

2、提供凭借,培养自主能力。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电教手段中多媒体的综合使用就是帮助学生思维升华的有力凭借。

3、发展认识,把握事物联系。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去正确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教学中,电教煤体常常与其它教学媒体(如教师的语言、板书、图画、课本等)配合使用,能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三、巧用多媒体,陶冶情操。

多媒体教学具有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能够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和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获得了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赢得潜移墨化的教育效果。

1、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精心设计电教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2、丰富情感,陶冶心灵。

课文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的模拟直观,更能激起丰富的想象,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的共鸣,陶冶静化学生的心灵。大海是神秘而诱人的,大海怎么会唱起欢乐的歌呢?课文《大海的歌》描述了大海美丽的景色和海港繁荣的景象,赞颂了祖国建设的新貌。配合教材,给学生欣赏一段“浪涛声”。只听得喧哗的浪涛声中传来了几声海鸥的鸣叫,是那么逼真,那么使人神往!学生似乎一下子来到了烟波浩渺的大海,和大海一起欢歌,一起涌上无数朵感情的浪花……学生和课文中的“我”融成一体,正驾驶语言文字之舟犁开着一道道“爱我大海,爱我中华”的波澜。同时,在这特定的意境中,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河山壮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深深地爱。

四、利用多媒体,体验美感。

1、赏析动画,感受美。

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

2、对比文本,鉴赏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

3、播放图片,创造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练、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杨挚鹰.在理论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思考.中国教育导刊,2005.1.

篇(10)

一、课件成了板书的代替品或低层的简单再现。

目前,我们不少语文课件,成了板书的代替品。许多教师制作的课件,只有文字材料,而无其它元素(哪怕是极少的图景素材)他们只是把教案上的文字打进电脑,用演示文稿的形式输出,在投影屏幕上加以演示而已。教师上课时,依据屏幕上的文字,稍作解释。如有位教师制作的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件,整篇内容就是文字材料,什么教学目标,课前检测,什么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什么文章内容结构主题,又什么写作手法等等。更有不少语文课件,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搬运”或简单的“移植”上,毫无意义地重复再现他们已知的东西,或课本上可以直接读到的内容。以上两种情况,虽然是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上课,但其作用却仍与传统手段无甚差别,只是用电脑代替粉笔或幻灯投影工作,将“白纸黑字”变成了“彩屏亮字”而已。他们仅仅是形式上的多媒体课件,只注重一种手段外在的“多媒体课件”,而实际上脱离了多媒体教学的意义,都无法体现课件作为高科技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应发挥的作用。试想,一个只有作者简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知识巩固练习,知识迁移练习的课件,又怎能吸引学生呢?这样的课件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而且直接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再次挫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情,又一次熄灭学生在信息技术下重新燃起的对语言学习的热情,击碎他们的语文梦想。

上一篇: 学校支教工作经验总结 下一篇: 师德师风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