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教育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9 09:57: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毕业教育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40-02

每年的毕业时节,大学校园里弥漫着离愁别绪,就要告别天堂般的象牙塔生活。那些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但仍深深眷恋着那段青春岁月的大学生们,回首过去的大学四年,一定在人生中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

然而面对着“终于毕业了”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欢呼雀跃。而大学生在面临离开校园和踏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心情必定复杂与迷茫。离开了熟悉的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大熔炉,大学毕业生们在各种考验面前能否淡然处之,游刃有余呢?在从学校通往社会的大门口,应该如何迈出这一步?我们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做出一番思考。

一、相关概念

(一)大学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大学毕业生是指取得硕、本、专学历的社会成员,狭义上的大学毕业生仅是指国民教育系列内的一般本、专科的毕业班在读学生,即处于本科大学四年级和专科大学三年级的大学生。

(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已经涵盖了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在内的诸多方面内容。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采用全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预期目的。

二、大学毕业生毕业之际面临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在此时会面临人生的重要转型期,会面临身份、思想等多方面的转变。同样的,我们还应该好好的正视每个人身上在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些是我们的成长的印记,也是我们每个人珍贵的人生历程。

(一)身份转变

1.大学毕业生将要从一名大学在校生成为朝九晚五的职场人的身份的转变。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受父母亲戚的宠爱和娇惯,从不知生活的艰辛与复杂,一直在襁褓中的他们也缺乏社会阅历。他们曾经在大学校园过着以学习为己任的生活,单纯而又简单,但是一旦成为职场中人,就要面临工作的压力、岗位的竞争、团队合作等工作问题。

2.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还将面临一个重要的转变是,他们会组建自己的家庭。之于父母,他们履行着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之于爱人,他们履行着作为丈夫和妻子的责任和义务;之于子女,他们履行着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他们肩上的责任和义务,不知不觉的重了起来,再也不能和一个学生的身份相提并论。从他们离开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要自食其力,独自承受生活的大风大浪。

(二)思想转变

曾几何时,大学毕业生也还是“一身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一代书生,然后离开大学校园后,他们单纯的想法再也不够应付这个复杂的社会了。于是,他们由寄居人转为独立人的同时,他们的思想更加成熟,从学习为主转为实践为主,他们曾经从容的笑对世界的时光再也不复存在,他们会产生对于这个社会的迷茫,对于工作的落差感。

他们从大学生到一个独立社会人的转变,自我人生价值也会发生变化。在校时,他们只需学习好即可,完成自己学业。离开校园后,他们要成为好子女,孝敬父母;成为好父母,教育后代;成为好妻子、好丈夫,为家庭做出贡献;好职员,为社会创造价值;还要成为一名好公民,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世界的和平发展做贡献。

我们可以从以上几方面看出,大学毕业生面临踏出校门和进入社会之时,在思想方面尤为负责和不稳定,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指导。

三、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成功职业人,企业家演讲

总结起来,大学毕业生面对社会,有如下方面,是过来人总结的十点忠告:

1.要谦虚。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只是理论知识,没有和实践结合起来,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因此,大学生要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多学多问,虚心学习。

2.要吃苦耐劳。古往今来,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是经历了各种艰辛和挫折才达到了最终的目标。抑或白手起家、抑或东山再起的他们不畏惧困难和失败,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谱写着壮丽的篇章。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同样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为自己的职场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3.要遵守职场规则。作为新职员,最重要的就是遵守职场规则,培养团队意识,服从统一协调。

4.要不断学习充电。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校园学习,掌握了许多的基本知识,但是校园里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有些甚至是过时的。那么进入社会后,在职场上要不断向前辈和同事学习,并在业余时间可以参加语言、技能等的培训班,不断地学习和充电,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5.要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进入职场,要面对形形的同事,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办事方法亦不同,因此,在处理工作时都要时刻谨言慎行,不要参与人际纠纷,也不要和同事产生矛盾,尽量和同事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以做好工作为己任,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工作最大的贡献。

6.不要频繁跳槽。大学生初入职场,并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如果频繁的跳槽,不仅收获不到上司的信任,而且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因此,进入职场先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短期内先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积累经验,时机成熟后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工作。

7.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钢七连”中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打动了许多人,同样的,我们面对各种工作也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做好每一件份内的工作,用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完成每一项看似困难任务。

8.不要无理取闹。在工作中每个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但作为一个新职员,最重要的是完善自己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计较、不无理取闹。

9.不要挑拨离间。在同事面前千万不要对其他同事指手划脚,管好自己的嘴,在工作上该说就说,敢于表现自己,但在工作之余,切忌背后议论同事,言多必失。

10.机会总给有准备的人。当今社会竞争残酷又激烈,面对机会一定要抓住、抓好,不要给自己留遗憾。当然在平时就要注重学习、积累经验、构建人脉关系等,一旦拥有机会,立马出击,主动请求上司给予机会,让上司认识和认可自己,当然,升迁、升职就在不远处了。

(二)老师给予指导

大学老师应该着重开展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不再有学校、家长、老师的时时刻刻的呵护与指导,他们会面对金钱、利益、黑暗等等多方面的诱惑。大学老师应从理论和实例方面帮助大学毕业生认识到应该积极地、正面地应对社会的矛盾和工作的压力。

(三)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实习,考察

学校应在大学生毕业前就应对其有针对性的开展在社会、企业、义工等等方面的实习,组织他们考察并写出相关的报告、体会和心得,与企业的职工人员交流经验与教训,使他们明确自己大学毕业后即将面对的一切,并做好心理和相关的专业等方面的准备。

篇(2)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当前大学毕业生重点的教育课题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创新性的方式融入到大学毕业生的认识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与挑战。本文就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进行论述。

1. 当前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1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传统的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变化,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结构的多样化也导致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如何在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前提下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认识,是一项重要课题,而社会环境的变化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使其变得复杂。

1.2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受到自身认知程度、心理、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方面常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大学生是易受社会负面环境影响的群体,表现情绪化和随意化,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和行为上过于偏激,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触情绪,有一定的逆反心理。

1.3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形式单一僵化,内容空洞古板等弊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依赖于“两课”,或是把工作简单落到学生辅导员身上,学生无法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应有的收获,从思想政治教育中难以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成为了一项急需解决的工作。

2.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2.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备受重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大多停留在应急性,阶段性和临时性的层次上。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教育制度上的保证,需进一步加强领导管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交给学生的辅导员,或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等同于几节课程,要从思想认识,组织制度上完善长效机制,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首先,学校应加强领导,成立有关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通过组织上的领导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保障;其次,要组建一支由思想政治教师、专业教师和毕业生辅导员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组,通过专业性和了解学生实际的教师队伍来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最后,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性,应做好相关的考核工作,把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形成由上至下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建立加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2针对毕业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

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以简单的形式或笼统的方法进行,应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具体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的带动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取得更为显著的教育效果。体现针对性教育的方面有很多,例如,可以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①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对于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到社会适应上,应将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放在职业道德教育和学生日后从事工作的责任心与事业心上,使毕业生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化。②就业存在困难的毕业生。对于就业存在困难的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要帮助其分析自身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心态的调整和意志品质的教育,树立信心,迎接挑战。③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对于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诚信方面,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法律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

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改变以往笼统单一的教育形式,针对毕业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2.3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引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导向性,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大学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如“三支一扶”,“应届生入伍”等等多种政策,同时就业问题也是与大学毕业生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引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让毕业生对国家政策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让思想政治的理论更具价值。

例如,目前国家政策上非常重视让大学毕业生去基层就业,也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就业,但仅仅依靠一些普通的宣传手段难以让学生对国家政策有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导向性作用,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各项扶持制度和办理程序讲清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教育政策这种与大学毕业生紧密联系的内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开创教育新途径。

2.4加强校园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紧贴学生生活

从大学毕业生的角度上来分析,空谈思想政治的大道理往往取得不了理想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改革也提出,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作为根本出发点,将校园生活中如何化解压力、解决矛盾,如何参与竞争、设计人生,如何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等学生的实际问题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择业、成才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祖国命运和个人前途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不空洞,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解决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通过潜移默化地引导,让学生把这些内容与个人的理想信念相结合,最终让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毕业生的长久发展服务。

总结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方法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创新,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要把握时展的特点,紧跟时展的步伐,贴近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实际,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相信随着全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究将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盖守双,刘廷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牵手教育的运行模式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88-89+131.

篇(3)

针对就业问题,我国很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毛振明教授(2011)认为是学校体育发展存在很多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强化体育教育功能。季克异、黄汉升(2003)认为高等学校体育专业要培养全?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就业市场竞争力。潘家武(2007)认为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毕业应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根据就业需求按排课程。谢欢(2010)认为高等学校应多开展体育社团活动,能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业精神。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而改变就业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过不断研究、不断完善。

1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和问题分析

1.1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由近两年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比较分析可知,人们泾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们把健身休闲运动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生活时尚,体育社团、体育?乐部、社区体育馆、大众健身房等各种体育场馆设施日益完善,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多,就业渠道比较广,就业对口率也较高。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师由教育主管单位统一招聘,对毕业生就业时间和需求数量有较大限制,体育教师专业大学毕业生求职竞争更加激烈。但农村义务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政策性就业渠道,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缓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扩宽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

1.2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针对近两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我将其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点:

1.2.1 毕业生选择少,信息量少,就业渠道窄,

由于教育专业毕业,大多数都选择当老师,而且选择去中小学,这就缩减了就业面。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进入企业、服务行业、在家待业、自主创业等,另外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持续开展,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选择入伍人数也有所上升,而行政事业单位类就业比例最低。此外虽然还有包括考研升学、自主创业、西部计划等就业去向,但依然选择太少。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市场大多数是建立在以学校为中心的小规模的临时性市场体系,市场供求量小,而且信息量不足,体育专业的信息量更显不足,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3.45%是通过熟人介绍,11.74%是通过人才市场,26.81%是通过网上查询,而50.42%的大学毕业生需要靠自己去寻找信息。通过对照,大学毕业生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就业信息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得到的信息就更少。

1.2.2 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

目前,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尤其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较,各种体育硬件设施还不到位。这就造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多数都选择到较发达的地区任职,导致这些地区人员相对饱和,不能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

1.2.3 学校体育的处境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虽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有大多数人会选择教育系统,但由于不喜欢选择在中小学当体育教师,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心只想到高等院校工作、大城市和富裕地区谋求职位,很少考虑到需要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结果造成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1.2.4 大多数就业单位用人要求

当前,大多数就业单位用人要求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有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任,这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而就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类型来讲,越来越倾向于时尚体育、体育舞蹈、武术、篮球、健美操等热门专业,而其他体育专业的同学则在同等条件下相对竞争力较小。用人单位在专业的选择性上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1.2.5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对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由于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认识不足,就业的盲目性增加。

1.2.6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要求偏高

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毕业生的家长依然希望他们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垄断行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因为,总体而言,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利于个人发展,所以,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相反,选择体制外的大学生就业相对较少、

1.2.7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文化素质的缺陷

由于受体育教育专业限制,该专业毕业生本生文化知识相对较差,又因长期致力于体育方面训练、技能、理论等相关学习,致使其在文化素质上大打折扣,对其他专业知识缺少接触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摆在面前,也无法把握,因为缺乏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去承受这份工作。例如:公务员的考试和其它公招考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当困难,文化素质的局限也是本专业毕业生择业一大影响因素。

2 对策和建议

2.1建立健全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当积极调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体育专业,多开设热门的体育专业,坚决砍掉不实用的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逐步走向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体育专业,以社会需求定培养方向的道路,增强本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使学生学有所用。

特别是在当前体育产业化的浪潮中,高校可依据社会需求适时培养一部份体育经营人才和体育经纪人,在体育专业中增设体育经营管理方向、时尚体育、体育舞蹈和体育经济等人才培养方向,引导体育专业学生以体育专业为基础,努力学习各门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职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2拓展工作思路,创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

开阔视野,拓展本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途径,逐步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和社会化,形成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工作格局。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运用现有的科技资源,如手机、微信、qq、微博等,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信息,与大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独立面对问题,实现自身价值。学校应建立良好的信息服务体系,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深度信息服务,为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起畅通、直达的沟通渠道。

加大本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力度,通过自主创业可以为本专业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锻炼机会和兼职就业平台,全面提高本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改善本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就业现状。

2.3思想教育引领,指导本专业毕业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教育工作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高校和谐稳定大局。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宣讲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整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定位,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结合实际,完善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提高大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可分为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许多研究表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具有促进人们向上流动的作用。高等教育能影响社会流动的作用机制可以从人力资本理论、筛选假设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进行解释,三种理论是从不同侧面揭示这一机制的,它们都认为高等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流动。

通过教育手段实现社会的合理流动,会给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局而,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然而,现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日趋弱化。主要表现在一些先赋性因素,阻碍着社会成员的纵向流动。这必然导致:优越阶层的代际继承性增强,代内流动性明减少;处于社会较低层的子女期望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希望变得渺茫。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弱化使得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渠道窄化。

二、原因分析

教育与社会流动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教育既可能促进低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也可能与社会流动无关,还可能加固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高等教育影响社会流动的功能并不是无条件发生的,而要受一些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大学毕业生供求关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性、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公平性等。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

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连续实施,是造成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供给规模急剧扩张的直接因素。而个人教育需求也在不断地膨胀,也导致了就业市场大学生攻击的过度扩张。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显著影响着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供过于求对于许多中低阶层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仍然没有改变命运,难以实现向上社会流动。

2.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

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体现在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等方面。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通过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

3.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不适应

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或文凭贬值、学历膨胀,也减弱了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怀“才”而无用,导致其就业困难,难以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愿望。

4.毕业生就业不公平

毕业生就业不公平大致可以从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社会和用人单位等多方位来分析。这里我们主要涉及的是社会和用人单位方面造成的就业不公。随着高教扩招,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使得高等教育的筛选功能弱化,许多雇主便以个体带入到劳动力市场的其他特征作为区分依据,如性别、家庭背景等。供需失衡导致教育无法成为筛选的有效信号,为大学生就业不公平提供了发生前提。

三、对策探讨

对策一定要从分析出的原因入手,俗话说的好:要对症下药。只有从原因出发,才能真正找到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

首先,要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教育事业。这是最基本的也是一切措施的前提。其次,要解决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多方面下手。第一,适当控制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速度,保持就业市场大学生攻击速度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适度协调;第二,要调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其三,推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实现合理分层流动。国家应调整教育资源城乡分配、区域分配的较大差异,将教育资金相对公平的投人到社会各个地区,保证底层人群可以获得公平的高等教育资源,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其四,政府要积极促进公平的就业竞争机制的建立,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服务性体现;完善政策机制,促进各类就业政策与机制完善;拓宽就业渠道。

最后,要从教育本身入手,改革高等教育的结构安排与具体到每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使得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要将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更快地实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总结

“有时贫富差距大一点还不要紧,最怕的是穷人失去向上流动的希望,最怕的是一种绝望的感觉。”――孙立平。

曾经有学者专门撰文指出,社会阶层的纵向流动率是衡量现代社会开放性的主要指标。高等教育是提高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开放性的重要机制。

高等教育具有这样的双重功能:社会化和选择性,高等教育的筛选机制,使得社会成员实现分层合理化,从促进个人流动到促进社会流动,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而现如今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日趋弱化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就业机构、高校以及大学生本身等各方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淼,王岩.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的相互影响[J].理论与改革,2010(4)

[2]余秀兰.教育还能促进底层的升迁性社会流动吗[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3]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

篇(5)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总结中西方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成果。在当前全面抓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本文针对大学毕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究其原因,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学校方面

1、指导思想重视不够。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学校就业率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就业率成了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教育者往往满足于把学生送出去,对送出什么样的高校毕业生却缺乏思考。仅仅满足于把毕业生派出去,致使毕业生思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现在,各大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开设,到了大三大四根本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也没有准确的定位。

2、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常常把思想政治工作理解为“管理学生”,强调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学生毕业时有对老师、母校的怀念、他们工作的压力很容易情绪失去控制,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教育者却缺乏对毕业生的关心,将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学生方面

1、毕业生自我评价过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毕业生们往往自我定位过高,不能准确定位,他们希望找到满意的工作,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在找工作时不尽人意。很可能导致自信心不足,思想扭曲。

2、毕业生诚信缺失。在当前的大学毕业生中,有一些大学生缺乏诚信。如在自荐材料中,有一些毕业生并没有真实地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有的同学在同一班级中出现四五个班长,还在自荐材料中大部分介绍自己的长处,对不足一字不提。还有的学生与几家用人单位签约,而同时从中进行选择,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等。这都是毕业生的诚信度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二、究其原因

1、从学校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出于高校自身。对于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扩招后优质办学资源被快速稀释,各校的办学定位快速模糊,培养模式的僵化,部分学校责任心的下滑,致使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

2、从学生角度看,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就业期望值比较高,抱有“精英心态”,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象牙塔尖,该做“白领”,对普通就业岗位看不上眼,只想到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就业,总是想一岗定终身。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机会的面前,表现得“高不成、低不就”。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实践证明,高等学校的责任意识、办学特色、就业指导,对于毕业生就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面对新的形势、挑战,高等学校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所有工作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注重实效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学校方面

1、高校要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当作衡量学校办学的重要指标,要加强责任意识,树立全员做就业的观念。学校从上到下应该高度重视就业,把就业工作分配到个人,形成全员参与。而且高校要配备素质高、能力强的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加强就业工作的队伍建设,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质量。强化服务意识。

2、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应有所改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更需要由传统型向适应型转变的大学生,所以高校的培养模式应有所变化。如天津大学实行的“弹性学制①”,对学习成绩优秀的考生,修满所学专业规定的学分允许提前毕业。黑龙江大学实行每年三个学期制度,可以在一年内学到更多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修学分,修满学分后即可毕业。由此可见,学校不管其采取哪种模式,模式的变化,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同学们培养成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更适应于社会的需要。

(二)学生方面

1、学生转变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学生找工作并不像以前那样,用人单位来学校招人,学生只是在学校就可以被动地去选择工作岗位。现在应转变为学生自己走出去,去找用人单位。自己主动找用人单位协商。最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作不好找,学生应转变观念,从被动变为主动,在找什么样的工作上,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你所适合的工作。

2、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目标,组织保障,以及创业教育的内容、方式、师资建设和教学研究,如何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提出指导意见。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并不是大学白上了,你可以选择自主创业,找对了好的项目会比工作赚的钱多。要在心理上消除没有工作的想法,行行出状元,从长远来看,创业教育将是大的发展方向。创新是一个中华民族的灵魂,作为大学毕业生,也应从创业着手,自己干出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赵晨光,以就业教育为核心,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技信息

篇(6)

一、引言

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对我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猛扩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成为继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农民工进城问题之后又一备受国家与社会各个层面关注的焦点问题。

尽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等原因,如工作岗位的增长缓慢,与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形成反差;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和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非市场化之间存在矛盾;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等,但从长期来看,一个重要的解决之道还在于能否将他们吸引到中西部就业。因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相对过剩,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赖德胜,2001)。有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已有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落后地区就业的政策,提出进一步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就业的相关对策。

二、我国各级政府采取的相关政策及其评价

为了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中央政府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落后地区工作这一问题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概括来说,主要包括:

第一,深化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解决大学毕业生到落后地区就业的后顾之忧。中央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对原籍在中、东部地区而去西部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和档案可转到工作地区,也可转回原籍,由工作单位或原籍所在地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出具有关证明,协助其办理落户手续;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省会以上城市也要根据需要,积极放宽高校毕业生就业落户规定,简化有关手续。在社会保险方面,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按当地政策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应在申报登记、缴费等方面提供方便,及时为他们建立个人账户等等。

第二,实行制度化补偿,促进大学毕业生向欠发达地区的流动。2003年,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发起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提出了8项优惠政策:志愿者服务期间,中央财政给予每月不少于600元的生活补贴(含人身意外伤害、住院医疗保险);志愿者服务期间计算工龄,党团关系转至服务单位;按本人意愿,户口和档案可保留在学校2年,也可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服务期满考核合格者报考研究生给予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服务期满考核合格者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可适当加分;服务期满将对志愿者作出鉴定并存入本人档案;考核合格者将获得证书,作为志愿者服务经历和就业、创业的证明;西部地区服务单位除向志愿者提供住宿等必要生活条件外,在录用党政机关公务员时优先录用、招聘志愿者;服务期满考核合格者将被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奖章,表现特别优秀的将被推荐参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等评选。志愿者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他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在奉献中施展青春才华。2006年9月,国家出台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规定从2006年起,对中央部属高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如果自愿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民政府驻地以下地区(不含县级人民政府驻地)基层单位工作,服务期限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学生,其在学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由中央财政代为偿还。2009年3月,财政部和教育部又印发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该办法将学费纳入代偿范围,并进一步明确了代偿金额。按照该办法,部属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其学费和助学贷款将由中央财政拨款,实行代偿。每人每年代偿金额的上限是6000元。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教育部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9年,将招募约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同时,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农村学校教师空岗空编时,优先录用特岗计划服务期满的毕业生。

地方各级政府以国家确定的政策体系为指导,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来促进大学毕业生往落后地区流动。例如,陕西对到乡镇以下从医从教的高校毕业生取消见习期,可提前转正定级,并实行浮动工资制度,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向上浮动两档职务工资,大学专科毕业生向上浮动一档职务工资;对到西安市以外的煤矿、地质等事业单位一线就业的,可采取特殊考试方式招聘,对到煤矿、地质等企业就业的,由企业支付3万―5万元安家费,允许列入企业费用,在税前扣除,并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优秀专科生、本科以上毕业生提供先落户,后找工作等优惠政策。重庆也推出了以改革户籍管理和放宽出入境证照办理为重点的政策;博士、硕士和双学士学位的人员,到重庆工作可随时落户。青海实行鼓励企业接受大学毕业生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办的服务型企业当年安置高校毕业生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3年以上劳动期限合同的,3年内免征营业税及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对新办的商贸企业当年安置高校毕业生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3年以上的劳动期限合同的,3年内免征营业税及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以上企业新增加的岗位,当年安置高校毕业生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3年内对年度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减征30%。

然而,尽管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诸多鼓励政策,但往中西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仍然显得不足。据统计,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不足20%。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国家层面的政策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以指导性为主,过多强调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因而所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地方特色为主,至今在全国范围内缺乏一套相对统一、明确、完善、操作性强的政策体系;二是财政支持力度不强,主要关注于人口流动的制度激励。这至少导致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在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目标的背景下,以地方特色为主的政策不可避免地向本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倾斜,而且东部地区政府的物质激励力度明显强于中西部,这必然会阻碍大学毕业生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将大学生就业问题纳入整个国家就业工作体系,而“全国大学生就业一盘棋”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其二,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政府受制于有限的财力,在优惠政策的执行力度上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其结果是,落后地区仍然难以吸引到较多的大学毕业生。

三、进一步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就业的对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引导大学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的相关政策主要采用财政激励政策,而且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实施的。加拿大政府提供比一般地区高得多的工资,以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生活条件艰苦、但急需人才的欠发达地区工作。美国政府为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工作或从事特定行业工作,采取了许多激励措施,其中最常见的做法是减免学生的贷款,即按规定到特定地区工作或从事特定行业工作的大学生可以享受到不同程度的贷款免除。例如,就FFEL/直接贷款而言,除了借款者完全和永久性残疾或死亡等原因之外,对于连续5年在指定的小学或中学作为全职教师从事低收入家庭学生的教学服务工作的大学生,可以享受贷款免除的政策,最高免除额可达完成5年教学工作后未偿总额中的5000美元。所有这些财政支持全部来自于中央财政。

鉴于此,考虑到我国已有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落后地区就业的政策的前述局限性,我们认为在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这一问题上,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在出台一系列全国范围内相对统一、明确、完善、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政策扶持由“制度支持”转向“经济激励”,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对中西部地区予以政策扶持,以增强其引“才”力度。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形式,加大对到中西部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扶持力度。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等原因,即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相对一致,大学生仍会倾向于选择东部地区。因此,中央政府应设立各种形式的专项基金,以激励大学生流向中西部地区自主创业。比如,可设立“大学生中西部地区自主创业”基金,对到中西部地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一定时期内予以资金支持,以解除“资金瓶颈”约束。

2.集中必要财力,帮助中西部地区政府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接受大学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实践经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欠合理、科学等,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是:许多高校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加之实习补助很少,企业出于成本考虑等原因不愿提供实习岗位和实习工资,致使大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工作。因此,政府一方面可替接受实学生的企业提供部分见习津贴,以鼓励它们接受大学毕业生实习,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通过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它们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许多东部省份如上海、福建、辽宁等凭借其相对占优的财力,实施了“职业见习计划”,由政府提供实习补助。中西部地区政府由于其财力有限,只能以税收减免为主,而这反过来又会削弱其财力。因此,中央政府有必要对中西部地区政府提供财力支持,帮助它们鼓励中西部地区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接受大学毕业生实习和就业。

3.以加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力度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对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激励力度。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一个动员人才为西部服务的有效途径。其一,一大批高校毕业生深入西部地区开展各种服务,传播现代文明和科学知识,将直接推动西部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其二,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和社会资源支援西部的发展,形成东西互动、城乡互动。其三,该计划促进了大学生对所从事工作的感受,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工作经验,为他们的就业、创业提供了多种选择,从而拓展了他们的就业渠道。因此,该项计划不应只作为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权宜之计和应急之举,而要作为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的战略决策。同时,我们要在总结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经验的基础上,对其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后期管理与服务及配套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以逐步加大其实施力度,并为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中部地区就业提供借鉴经验,从而实现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Fleisher Belton, Haizheng Li, and Minqiang Zhao. Regional Disparity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 2006. econ.gatech.edu /faculty/haizheng-li/。

[2]江华:《团中央教育部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今年招募5000至6000名志愿者》,《中国青年报》,2003年6月10日。

[3] 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篇(7)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予以政策保障;省教育厅、人社厅等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大开方便之门,支持、鼓励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各高校全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活动,不断加大就业创业宣传和指导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千方百计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牵线搭桥,打造双向选择的平台,引导广大毕业生认清形势,积极就业;年轻的学子们也不甘示弱,自强不息,就业就有“位”来。

就业创业,年年喊难,年年皆难:怎一个“难”字了得

综观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2009年,以611万人创新高,比1998年增长500余万人。之后,连年攀升,2014年将达到727万人。毕业生供需状况迅速转变,就业难度急剧增加。河南的情况亦然,近年,每年都有大约50万名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方方面面的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为何如此之难时,各级各类媒体和专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解读。

《南风窗》:又到高校毕业季,刚毕业,就失业。对于这个盛产大学生的国度来说,“就业难”总是年复一年要被念叨上几遍,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青年人没有出路,则社会不可能有动力。

《经济日报》:大学生本是人力资源市场广受欢迎的高层次人才,但近年却被“就业难”困扰。现在又到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时节,供求两难的尴尬局面仍未缓解。

更有媒体一口气列举了困扰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七大难点”: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社会壁垒有待破除;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吻合;薪水与预期相差较大;招聘会方式有待拓宽;“经验准入”门槛过高;性别歧视依然存在等。

知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认为,大学生就业主要“难”在传统就业领域和岗位,大城市以及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等领域的吸纳能力已经趋于稳定,甚至出现“饱和”现象。

于是,支招者不计其数,解“难”之法纷至沓来。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我国积极探索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总结起来,主要实施了五项政策:一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政府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两年。二是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四是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五是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有些专家干脆一言以蔽之:大学生就业创业必须转变观念和思路,除鼓励毕业生援助西部、自主创业外,还要使就业面向广大的民营经济和中小型企业。

河南也概莫能外,困难之多,难以想象;解困之策,不胜枚举。就在河南省2014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暨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上,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明确指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要注重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要注重政策引导,推动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完善与落实。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推动政府,继续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施有利于扩大毕业生就业的产业政策。二要注重就业导向,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以高质量的人才确保高质量的就业。三要注重内涵提升,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四要注重创业带动,推动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五要注重开拓渠道,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和参军入伍。六要注重特殊群体,健全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七要注重思想教育,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各地各学校对毕业生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就业观念教育等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自觉走投身基层、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

领导重视,多管齐下,铺路搭桥:坎坷终于变坦途

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困难和压力,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逐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筹,人社部门牵头制定政策,教育系统主要推动,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构建了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河南省主要领导亲自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2013年7月23日,省委书记郭庚茂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到省人才交流中心调研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当月19日,省长谢伏瞻、副省长徐济超到省教育厅就业服务中心视察、指导工作。省政府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省人大、省政协领导也分别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

各省辖市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政府责任,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郑州、开封出台了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措施;洛阳、濮阳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等方式,积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环境,开辟了就业创业岗位。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河南省相关厅局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为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省人社厅、财政厅等部门加大特殊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发放求职补贴600多万元;省发改委在审批重大项目时充分考虑吸纳毕业生就业需求,积极支持省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基地建设;省人社厅、工信厅、旅游局、国家开发银行、总工会、妇联、残联等部门,联合举办了全省产业集聚区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岗位对接活动、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专场双选会等10余次双选活动,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0多万个;省委组织部、教育厅、人社厅、卫生厅、团省委等部门牵头深入开展“选调生”“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农村医疗机构计划”“志愿服务贫困县”等基层项目;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了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教育系统更是责无旁贷,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关系学生利益、学校生存、教育发展的大事要事,进行重点部署、重点推进。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副厅长訾新建等主要领导多次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策,部署安排,帮助有关处室协调政策和经费。

河南省教育厅的具体举措是:首先,强化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全省14个省级毕业生就业分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岗位。2013年共举办大型双选活动100多场、校园专场双选活动300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70多万个。其次,以创业促就业。在深入推进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同时,2014年又划拨专项引导资金1000万元用于大学生创业体系建设。再次,加强就业指导。通过开展人员培训、组织就业创业课题研究等途径,全面提升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不等不靠主动求职择业,到基层就业人数明显增多。同时,要求各高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加强供需对接,大力推进人才“订单式”培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性。2013年8月以来,省教育厅相关处室主动出击,与郑州航空港区及有关用人单位沟通,建立长效机制,为其开展特定专业人才培养、就业实践。

有了河南省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职能部门多管齐下,铺路搭桥,坎坷终能变坦途。近年,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展顺利。2012年,河南省共有高校毕业生48.5万人,较2011年增加3.9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截至2012年6月底,共有35.4万名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73.02%,较2011年同期增长0.3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全省共有高校毕业生51.4万人,较2012年增加2.9万人,总数居全国第三。截至2013年8月底,初次就业率达到80.16%,高于全国同期2.76个百分点。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形势普遍严峻的形势下,能够使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稳定,河南省上上下下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着实不易。

高校奋起,洞烛先机,转型发展:“优质产品”受欢迎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就直言不讳:“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仅仅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是数量背后的就业能力不足。”

毋庸置疑,我国高校长期片面追求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思路,忽视劳动力市场需求,重视概念、忽视实践,教师队伍构成也不尽合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脱离企业实际需求,导致大学生理论脱离实际。有调查显示,“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单一,不能产学结合”等,是高校与企业共识的最突出的培养问题。由于高校教学活动围绕理论与书本,且不注重趋势更新,导致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眼高手低。与之相关的专业设置与实践脱节、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等,也充分反映了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就业指导不健全,就业服务不完善,缺乏学生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就业与职业发展的理解和把握,不利于学生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对接。更为重要的是,众多高校很少关心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特别是一个大学生在求职前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因此,高校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迫在眉睫。

针对上述问题,河南各高校立改立行;洞烛先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转型发展,培养“接地气”技术技能性人才;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将“创业课”纳入学校课程;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培训的力度,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给予长期指导,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职业生涯和未来生活的认知、规划能力。

从2009年起,河南大学就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该计划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项目由学生自主选题申报,思想新颖、创新性强、目标明确、技术先进、能激发并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项目择优予以立项。学校每年评选40~50个项目立项,经费资助达20多万元。同时,设立“河南大学实践教学创新奖”以表彰广大教职工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从立项项目中择优推荐参加“挑战杯”等各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激情,实现科技创业的目标。

河南农业大学2002年7月成立了河南省第一家“大学生创业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协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的平台。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仅负责专业知识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整个运营过程,使学生可以在运营过程中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创业,宽范围、深层次带动学生参与竞争、参与创新、参与创业,同时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创业实践,使得毕业生踏入社会后,很快就能显示出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教育部2013年对河南省大学毕业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毕业生比例为50.3%,高于全国近17个百分点;实际创业比例为2.3%,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从专业大类来看,本科生创业者主要集中在文学、工学、管理等学科;高职高专学生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大类;从行业来看,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零售商业、建筑业、教育业。与此同时,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连续几年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实现了自2003年教育部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连续12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80%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在离校前实现就业。

主打基层,自主创业,奋发有为:就业有“位”来

伴随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广大青年学生服务基层的思想更加坚定,就业观念进一步改善,从不愿就业、有业不就、眼高手低等,转变为勇于到农村和基层就业,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创业,愿意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以“能干、肯干、会干”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和欢迎。近年,仅河南农大培养的毕业生就有2/3投身基层建设。

河南省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搭建,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形成了专业扎实、善于管理、熟悉市场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勇于探索、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创业精神,塑造了不畏困难、团结一致、相互协作的良好品质。毕业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后,敢于创业,奋发有为,涌现出一批自主创业的典型。

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南阳学子秦英林,如今已是全国闻名的“养猪大王”,主持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瘦肉型猪产业化开发,年创社会效益上亿元,解决数千人劳动就业问题,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园艺专业的高级园艺师陈银亮,河南农大毕业后自主创业,建起了河南省最大的生姜出口基地、南阳名特优蔬菜发展基地以及南阳首家高科技农业中心――南阳绿色食品研究开发中心,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辐射面积十余万亩,使近万户农户受益,帮助农民增收近亿元,其本人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百佳科技扶贫人物”“首届十佳外出务工青年”。机电工程学院的程飞云,大学期间靠修鞋赚钱维持学业,毕业后创办的公司现有员工30多人,每年为社会提供临时岗位1000多个,公司的TCL建筑电器年销售量居全国首位。

黄淮学院毕业生潘泳发明“苹果皮”“苹果盘”系列产品,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第七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铜奖获得者黄淮学院毕业生张金科,创办了“思图网络有限公司”,年盈利70余万元。该院立项孵化的鸿远钢材加工公司,承接了郑州市区立交桥、石家庄――武汉铁路郑州段部分桥梁金属配件的加工项目,公司成立至今投资40多万元,年经营收入超过15万元。毕业生王乙丞自主开发实用新型国家专利,并注册成立了“郑州市中原区新源节水技术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产品“恒压恒流节能水龙头”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新郑国际机场、河南理工大学纷纷成为公司的用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河南科技大学学生在校期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提高,走出校门后能很快适应社会,得到较快发展,显示出学校在就业创业教育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成效。如该校毕业生张永红,在昆明创办了“齐盛益民有限公司”,年产值1000多万元。毕业生李少峰,创办了“郑州众邦食品有限公司”,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毕业生吴红云,组建了郑州后羿企业集团,任集团董事长,2008年荣获“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畜牧富民功勋人物”,并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

篇(8)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78恢复高考以来,许多人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场大改革,使更多数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一组资料显示,从2004年到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比率很高,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直观地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2013年全国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接近700万,而2014年就业形势仍难好转。依据数据看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就业问题依旧是当代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1]

二、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面临多种选择,下面是我认为大学生的几种选择:

1.继续深造学习,考取研究生、博士,这样就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并且继续学习取得更高的学历也会在未来的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2.工作就业,考取公务员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或者大学毕业直接工作。

3.出国留学,这是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独立意识和阅历,体验国外的教育方式,激发我们的创新意识,拥有海外的留学背景,让我们在工作岗位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4.自主创业,作为当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资源,眼界更加宽广,我们拥有更加优越的条件和信息,大学生挑战杯等的比赛,学校和社会提供资金让我们创业,提供了丰富的可行性。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通过调查,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实践动手能力不强。(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

2.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1)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2)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自己职业目标和规划。据一项调显示,51.4%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7.0%的人表示很茫然;只有27.1%学生有3年到5年的职业规划。学生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目标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是茫然无知,走一步算一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以后要从事什么工作。

3.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来计算,根本就无法让劳动力全部拥有工作,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大学生不愿意从事体力活动等,没有树立职业平等观,带来就业的压力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4.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我国一直以充沛、优质的劳动力市场吸引外来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所以我国是制造大国,加工中心。他们需要的却是大量的基础人力、一线员工、操作工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人员结构的改变,这些企业提供的岗位、薪酬待遇并不能满足大学生要求的工资以及待遇,对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企业的用工、薪酬待遇等方面产生偏差。

四、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1.树立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它对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了解职业个性,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据社会调查问卷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了解,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适合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根据自己的性格树立正确的而就业观。

3.提升职大学生职业素质,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 职 业 素 质 的 关 键 所 在。来自哈 佛 大 学 的 研 究 表 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可以看出在社会中,我们找到好工作不仅仅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

五、总结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本质上讲也是社会流动的过程,如果从这个视角去分析,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如:社会结构、社会出身和家庭背景、教育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等。面对这些不同程度的就业难问题,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如何不断充实自己以应对这些就业的压力呢?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压力;充实自己

1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在逐步发生着变化,已经从原来的“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面对这些困难,我国大学生应该积极面对,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就业难问题不再是困扰大学生的难题。

2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1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就业心理的不成熟。

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很大一部分都能够认识到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盲目的就业心理[1],他们存在着严重的攀比心理,不能正视现实,通常习惯于和那些已经找到合适单位并签署了合同的同学作比较,这样就错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2)就业中存在观望心理。

很多大学毕业生虽然已经找到有意向的单位,但是他们往往举棋不定,仍然存在着观望态度,想等一等、看一看是否还有更好的工作单位,致使和工作单位签署的协议一再往后拖延。

(3)就业中存在迷惘的心理。

不少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对自己定位的不准确性,他们不能很好的、实事求是的对自己定位,认为自己的学识很高,看不起一般的工作,眼高手低,往往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又由于受到目前就业形势的影响,处于一种消极的等待状态中,对自己的求职没有明确的计划。

2.2用人单位的原因。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存在不少误区,加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1)过多看重毕业生的学历。 很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出现了选择人才学历化的现象,导致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大学毕业生由于专业或学历的限制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如:有的用人单位花高薪聘请了计算机软件专业的研究生,但是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文字处理或表格设计,可以说是大材小用,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工作能力是不能和学历文凭划等号的,很多大专毕业生的真实水平并不比研究生差。

(2)存在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2]。 很多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使得就业中的女大学生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这主要是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觉得女性员工将来存在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保护费等隐性问题,不确定因数较多,麻烦事多,成本远远高于选择男性大学生,这就造成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更大。

(3)对学生生源地的歧视。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通常会考虑到该单位的业务与当地的联系,希望招聘的大学毕业生能够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地方语言等条件,甚至对于那些有一定关系网的大学生更是优先考虑,这种行为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公平竞争,也让很多人才擦肩而过。

(4)过分注重工作经验。

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面对竞争激烈的用人市场,很难和那些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竞争。不少用人单位由于自身企业存在经营困难,急需聘到一些具有某方面经验的人才,希望他们的加入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变化,所以,大学毕业生在这方面处于完全的劣势。用人单位这样做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人潜力和可塑性,不明白经验其实是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毕竟具有较强的、专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只要在岗位上多加磨练,将会给单位做出很大的贡献。

3大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就业难问题不断充实自己以应对压力

3.1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阶段是青年就业前的最重要的职业集中培训阶段,大学生要倍加珍惜.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同志对青年的“五点希望”,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制定好发展规划,分清主次矛盾,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竞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掌握实用技能,提高综合能力,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为就业做好全面准备。

3.2树立正确的职业挫折观。

大学毕业生初次走向社会,出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择业过程中的挫折并不可怕,它不会导致大学毕业生情绪出现障碍,可怕的是大学生对挫折的态度和看法。如:有的大学生害怕就业,害怕失败,害怕挫折,面对挫折的发生不能正确理解。所以,大学毕业生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就业挫折观,面对挫折冷静思考,正确面对,用理智和信心来战胜就业挫折。

3.3提高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

个人的挫折承受力直接关系到个体是否能经得住挫折打击。挫折承受力较强的对挫折的反应较轻,收到的消极影响就比较小,挫折承受力较弱的对挫折的消极反应较强,甚至会出现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的现象。[4]在择业中,大学生要尽量运用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减少情绪上的不愉快,提高择业中的挫折承受力,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利时机。

3.4大学生要尽力克服封闭性的应对。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对于遇到的就业挫折通常采取的是封闭式的应对方式,很难得到社会的支持,这主要是和大学生较强的自尊心有关的。实践证明,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受到社会支持较多的大学生能正确的面对择业挫折,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很快、策略也比较多。所以,大学生应尽量走出封闭性的应对的方式,积极主动的宣传自己,寻找机会,争取得到社会和家人的支持。

3.5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调整对就业值的期望[5]。 大学生之所以很难面对择业难的问题,这与他们的就业期望值不合理是有关系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自己,不仅要看清自己的长处,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冷静地对择业挫折进行总结和分析,分析目前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合理的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牢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不沉湎幻想、不好高骛远,以良好的心态为就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积极主动地抓住就业机会,融入社会。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将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将更加突出,一方面,国家会不断改革用人机制,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真正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左春曼.大学生择业心理压力分析[J].知识经济,2010,(1).

[2]姚慧文.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A].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3]谷晓丹.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A].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4]陈艳,刘洁.规划你的生涯彩虹——大学生就业理论与实践[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31.

篇(10)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

自1999年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步入超常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每年以60~70万的总量增加。但大学生就业状况却与此相反,呈现下降趋势。据统计仅2004年大学毕业生中就有69万人待业,待业率近30%,200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人数为307万人,2006年413万人,到2007年又增加到490万人。而2008年,大学毕业生总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00万人。而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未就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l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2009年约160万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预计201O年近8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作为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高校图书馆,肩负着教育和信息服务的双重职能。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配合学校有关部门,不断开拓创新图书馆读者信息服务工作,主动承担其缓解就业压力的重任。这是图书馆“一切从读者需求出发”的原则决定的,也是符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的。

二、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内容

1.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就业信息是学生就业的核心,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使学生及时获取各类就业信息,使学生获取及时有用的信息对学生的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在就业信息整理与提供有着其他部门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这些信息服务包括:就业信息有关的图书、报刊、图片和音像资料;政府部门的有关政策文件、就业工作会议纪要、讲话及总结材料;往年大学生成功的求职案例材料;各大学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讲义等。

2.提供社会需求信息服务。就业信息是指通过各种媒介传递或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消息和情况,它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参考咨询人员可以搜集到大量的社会需求信息.经过整理、归纳和分析,预测就业动态和人才的供求关系,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并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可对他们的求职择业及自我塑造和发展起到帮助和导向作用。与此同时,通过提供就业咨询服务,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准确地搜集就业信息,并结合个人情况做出最佳抉择。

3.提供求职技巧服务。利用图书馆宽阔的空间资源举办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加强对学生求职技巧的传授与导,聘请有经验的老师、长期致力于学生就业工作的工作人员、往年成功就业的校友等,有计划、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讲座。

三、图书馆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的具体措施

1.就业信息教育。图书馆不仅提供就业信息,更重要的是开展就业信息教育,才能真正让大学生掌握获取就业信息的本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图书馆是人类知识宝库,如果你掌握了它的钥匙,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把钥匙就是怎样获取信息的本领。

2.收集就业信息资料。把有关就业信息的文献和求职礼仪、求职心理调节、怎样写求职信、公务员考试、各行业介绍、中国企业简介等方面的文献资源集中起来,让大学生了解,以便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给学生提供了解社会的需求信息,如横向职业动态信息、人才市场供需形势分析等,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就业问题。

3.指导大学生搜集有效的就业信息。图书馆在提供就业信息的基础上,还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开展各类就业信息知识教育和就业信息分析教育,并向大学生推荐对其就业有帮助的网站,如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中国就业网、中国高校就业联盟网等,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搜集、获取、筛选、分析、处理就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减少择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提高择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4.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对已经就业的历届毕业生进行定期访问,以获取他们身边的就业信息,传递给即将毕业的学生,这样可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各地的就业信息协作网点,分地区、专业和层次,逐步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掌握毕业生工作状况。同时,还可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和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合理化建议,整理形成有效信息,为学校领导和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逐步实现按需招生、按需培养,增强学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5.建立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图书馆的每项工作的开展不是一个部门、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部门间的通力配合,也需要图书馆馆员全力投入配合,图书馆不但要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同时也在管理体制、激励机制上进行相应配套改革,建立合理的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图书馆每一位员工的主动性、能动性。在年终考核,先进评选时,将学生就业促进工作列入考评指标,对工作积极,成绩显著的员工进行激励性奖励,每一位图书馆工作人员人尽其才、人尽其力,图书馆的就业促进工作必将取得可喜成绩。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包括建立就业信息数据库和就业信息网等。

四、结语

总之,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既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又要积极配合学校就业中心发挥教育指导职能。在各项工作中,从履行教育与服务职能出发,不断关注形势,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找到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切入点,针对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误区和存在的问题开展各种教育与服务活动,积极为缩短企业、社会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距离做出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就业技能,提高他们的求职竞争力,以实际行动投入到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去,为毕业生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及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社区网格化管理 下一篇: 智能化考察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