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10 01:06: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市环境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

篇(1)

按照国家教委对高等学校中关于本科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大纲规定,依据环境工程专家多年实践经验,我校制定出了学科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在借鉴多所国家级实验室培养人才模式的基础上,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整理出一套环境工程实验室建设规模及发展方向的整体方案。依据环境工程学科的教学计划以及所需课程中专业基础课学时、专业课学时分配原则,环境工程实验室需要承担相应学时实验课。

为满足上述要求,具备了环境工程领域相关的实验装置、设备和实验条件。包括以下几个分实验室:环境化学基础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水处理技术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具备环境微生物、环境监测、样品分析等实验项目必备的仪器和设备;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等方面完整的实验设备与系统,如活性污泥曝气池实验系统、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实验系统、中和吹脱实验系统和袋式除尘器模拟装置、静电除尘模拟装置等;还具备研究实验和对外科技服务所必需的高精密分析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

二 环境工程实验室管理与维护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实验教学环节的成熟和发展,实验室建设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也在教学任务以及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实验教学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还比较短,往往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维护措施,导致实验室工作在实际开展中受到一些阻碍,总结归纳不利因素,根据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综合考虑实验室管理维护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制定出以下几点细则。

2.1 完善实验管理制度

首先,环境工程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实验管理制度,实验管理制度应以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转为主要出发点,按照环境工程所设课程的大纲、教案、进度制定符合课程开设条件的相关细则,在实验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规范实验室管理员、实验器材、实验环境的具体衡量标准,另外,还应对实验结果所形成的实验报告、抽样检查文档等文件信息指定统一的资料存档机制,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时定期对实验室环境、实验室规范以及实验室文档进行内部抽查和审核,由此来保证实验室的整体秩序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行。另外,任课老师应保证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实验的质量,多开展实验教学研讨活动,与实验室管理员合作指定符合课程发展需要的详细计划,并保证实验学时达到要求,实验中的实验仪器应至少保证9%以上的可利用率。另外,实验室管理制度中应明确每位实验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和权限,以构建稳定且具有创新力、生命力的实验组织为中心制定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首先,对于实验室的相关项目申报及审批、项目管理、经费申请及使用应做出明确规定,其次,实验室应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明确奖惩细则,保障实验管理工作的有机运行。为实验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2.2 构造网络管理平台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构造现代化实验管理平台,为实验管理人员以及任课教师提供便捷的实验管理方案,具体细则如下:实验员可以进行主机设备的登记,如登记仪器设备的编号、名称、型号、厂家、出厂号。从设备网络管理平台的设备变动栏目上,可以填写报废申请单。从数据分析栏目上可以进行快速查询,可以按编号、按领用单位、按领用人、按仪器名称、按型号、按规格等查询。实验员还可以查询到其他实验员所管理的仪器设备,便于申请调用;查询到自己所管理的低值耐用品,了解本期低值品录入情况,可以进行报表打印,打印统计表,明细帐。

2.3 制定仪器管理方案

篇(2)

1.2环境管理与旅游环境管理。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management)是以实现生态可持续为根本目标,研究政府及有关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一切手段调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保证生产、生活、生态3个目标协同实现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旅游环境管理(tourismenvironmentalmanagement)是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行政的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ourism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简称TEMS)是指以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和当代环境管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围绕对旅游区域内各种环境因素的管理,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各种管理要素组成的综合的系统,它是旅游区整个管理体系的主体。

区域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是区域旅游综合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区域旅游环境保护方针、目标或政策,而需要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和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旅游环境管理工作,持续改善区域旅游环境质量,促使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概况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2.1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国最接近日、韩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地区,辖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和东营8个城市,总面积7.3万km2,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域地面海拔大部分在300米以下,三面环海,岸线曲折,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和洼地,黄河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温度11℃~14℃,年降水量650~850mm;水系发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独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山东半岛城市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较强。山东省2007年推出“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从过去东、中、西横向发展转到侧重北、中、南纵向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处于经济基础雄厚的“一体”,显示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2旅游业发展现状。

2.2.1旅游资源密集。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全省旅游景区和资源点中,70%以上分布在这里,堪称国内最佳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该区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和长岛等299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占全省总数的87.5%。山岳类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总量占山东省的一半;海滨风光旖旎,港湾海衅连绵,浴场沙细坡缓,岛屿礁石奇美,碧海浩瀚多姿,景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存了众多的遗址遗迹,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履痕、成就和影响;民风民俗资源极其丰富,且富有特色,民间节会数量多。

省会济南,百泉汇集,以“泉城”美誉蜚声海内外;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其海岸风光独具魅力,崂山为道教胜地,古迹众多;烟台的芝罘岛、长岛、养马岛,“人间仙境”蓬莱阁,“海滨花园”威海的刘公岛、成山头,日照山海天风景区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世界风筝都”潍坊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淄博的蒲松龄故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以古老齐文化著称的齐国都城临淄,已逐步成为韩日游客旅游的新热点;东营黄河三角洲和入海口湿地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入海口湿地为主体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2.2.2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山东半岛城市群的8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文化、历史、地理和区位、经济结构等各具特色,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特色。半岛城市群区域交通便捷,已形成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京沪铁路纵贯南北,胶济铁路横跨东西,使国内外旅游者便于到山东旅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全方位的交通网络为开发半岛城市群的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旅游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据统计,2007年半岛城市群8市的国内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2890万人次,占全省的63.41%;旅游总收入为926.75亿元、占全省的71.53%。

2.2.3区域旅游环境问题。

2.2.3.1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横跨鲁东丘陵、鲁中山地和鲁北滨海黄河三角洲,发达的经济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由于半岛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区内径流季节变化大且流域狭小,水资源利用条件差,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35.36×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不足。

2.2.3.2旅游资源自然衰败速度加快。无论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其变化,使之受到破坏。山东半岛城市群部分景区旅游游客数量增加迅速,超出了区域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加速了自然衰败的进程。

2.2.3.3旅游量众多,旅游区环境受污染严重。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对半岛地区旅游环境的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旅游垃圾的产生和非有效处理引起了旅游景观破坏,旅游资源价值降低。

2.2.3.4部分旅游景区粗放式开发和管理,自然景观遭破坏。部分旅游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景观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系统解决区域旅游环境问题的要求,也是提高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要求。根据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多部门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改进等原则,初步建立起了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框架:

3.1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管理。法规建设和立法管理,是旅游开发及其环境保护的根本依据所在。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首先要确定环境政策,并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便对要管理的所有活动做出判断。环境政策确定所希望的环境表现水平[8]和开展旅游活动后旅游环境的表现状态。它可以有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对有效的环境管理的各种承诺;这就要求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在约束经营者管理行为的同时,也为其确立相应的环境政策树立标杆。

3.2完善的旅游环境评价系统。对旅游区进行旅游环境评价是明确其旅游环境管理现状的一种手段。通过专家组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区域的环境问题、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环境行为及有关管理活动的综合调查、监测、分析,将结果形成文件并进行信息交流以确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的现状,并以此作为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

3.3健全的组织机构。要确保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还要提供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并确定实施该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明确责任与权限。各工作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并形成相应文件,做好文件管理工作;同时,旅游区要有整套运行控制、应急响应的程序,由各部门负责监管与控制。另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全员培训,共同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人员要进行专门能力培训,如污水处理工、环境审核员、生态旅游导游和文物保护人员等。

3.4合理的旅游环境管理计划。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对区域旅游环境进行初始环境评审,然后根据评审结果,制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并根据这一系列决策做出有效的环境规划。旅游环境规划是为达到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严密的工作计划,以及全面的、长远的发展纲要。它是应用各种科技信息,在预测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即初审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所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

3.5监督和反馈。监督和反馈是实现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调控与保障措施,但在理论与实践上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监督是对TEMS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反馈。根据所得出的结果,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以“旅游发展协调程度”为核心的TEMS系统控制优化模型,其基本涵义为:旅游的发展不断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需不断地将这些新的信息和数据库已有的信息进行对比与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加以修正,从而使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能朝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演化。

4.保障措施与对策

4.1健全区域旅游法律体系,旅游环境管理系统运行法制化。完善区域旅游环境立法管理,健全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实质,是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得以保护的强有力保证。要针对半岛城市群整个区域特有的旅游环境问题,制定出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法规政策,政府可以出台诸如《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条例》条款,强化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体制,保障半岛城市群TEMS的构建有更完善的法律支撑。

4.2加强区域旅游科学研究,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科学化。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采取综合治理和区域治理技术,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每个旅游区的合理的环境容量值,在一景区接纳量可能超过其合理容量值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疏导,将游客分流至其它未饱和景区,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管理者要充分借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对半岛城市群旅游区进行科学地旅游环境管理。

4.3整合管理组织,区域旅游业发展决策综合化。城市群内部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或相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之间由于行政区划、经济利益、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因素存在着多种层次的矛盾;另外,由于城市群是一个多种发展成分,多个地域单元组成的城市—区域综合体,内部的旅游基础设施很难有组织的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往往造成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的障碍。整合区域环境管理组织,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要素的聚集和重组,把各市的分散优势,整合为半岛整体的竞争优势。

4.4普及环保知识,全社会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主动化。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组织与管理部门要树立风险意识,采用一切必要的宣传和教育手段,通过学校、报纸、电视、电台等,大力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提高旅游者素质。杜绝破坏、践踏旅游资源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自觉保护旅游景区及区域生态环境。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也不只是当地居民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有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使他们愿意接受管理和参与管理。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8

[2]何桂梅等.新编旅游环境学(第一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周一星、杨焕彩.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刘光海、刘佳、王蕾,万荣.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

[5]刘成玉.对创新我国环境管理手段的若干思考[J].生态经济,2006,06

[6]张玉军.浅析我国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J].环境保护,2007,09

[7]顾海波.俄罗斯环境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评析[J].东北亚论坛,2003,04

篇(3)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产生的垃圾数量也越来越多,随之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城市建设发展中,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依然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环卫精细化的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技术支持[1]。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城市建设中,要设计环卫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帮助改善城市发展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

1、当前城市建设环卫管理问题分析

(1)保洁范围广。这也是城市环境卫生面临的共同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保洁的面积也随之增加,增加了环卫工作和垃圾的清理运输工作的强度,相对来讲管理的面积也不断增加,其中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这就需要借助海量的信息手段加强对人员的管理,从而提高效率。(2)人员多,增加了管理难度。在我国当前城市发展阶段,环卫行业大多还是以人工保洁工作为主,其从业人员较多,每个区域、每一片甚至是小到每一条街道,其保洁人员总和多,增加了人员管理的难度。(3)环卫设备较多,数量较大。环境卫生设备主要包括清扫车、洒水车等等专用清洁车辆,对这些设备的管理同样需要时间和精力,很多城市采用GPS定位管理,能监管其作业的轨迹,但是却无法监管其环卫工作的具体效果。这些都需要采取新的监管方法。(4)管理较为落后。在以往的发展中,受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些城市在发展中对环卫工作缺少重视,在管理模式、制度建设等方面缺少创新,大多数会基本依赖于人的管理,这样极大地影响了管理效率,也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

2、环卫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的环卫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在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能结合城市自身发展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指导思想,全面把握城市环境的变化,制定细化的管理体系,明确责任,促进环卫事业的发展,做到环卫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因此,精细化管理在城市环卫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必要性。其一,是实现环卫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精细化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对环卫人员、设备等进行即时管理,对环卫作业的路线范围进行优化选择,从而逐步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也便于对作业的考核管理;其二,有助于助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前发展中,城乡居民对环境卫生的要求普遍较高,政府也认识到了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要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必须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对环卫设施进行改善,这些都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信息平台的设计来实现;其三,环卫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在国外已经有很多优秀案例,值得我们借鉴,也为我们城市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在澳大利亚等国家,对该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环境卫生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可以加以吸收借鉴,结合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搭建现代信息管理平台,促进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改善。

3、环卫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分析

在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三大板块的业务:保洁、设施、管理。

3.1保洁业务

根据具体业务需要,要配合精细化管理系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一般设置大队长、中队长和小队长作为管理者,具体的工作时间根据环卫工作量决定,一般每个班次的工作时间为8小时,每个班次在工作中,分责任到具体个人,每个人在自己所负责的区域内,要了解拉近分布情况,对其进行保洁,对于明显存在的垃圾,可直接捡垃圾;对于没有大垃圾的区域,可以进行清扫维护,这样可以较快捷地保持大面积的干净。同时,保洁队长要定时对自己所负责的区域进行视察,对所负责的路线进行巡视,并且将每个具体区域落实到个人,缩小每个人的职责范围;此外,还要处理好清运业务,清运的工作量较大,要求也比较严格,城市的生活垃圾量较大,一般都存放在垃圾桶内,一般垃圾的清运时间在凌晨,将其进行集中压缩,集中进行处理。

3.2设施业务

首先是车辆的管理,通过GPS定位系统等,对车辆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其次是渣土管理的设计,了解渣土车辆基本信息,设立渣土业务审批程序,并对具体的审批流程做好规划,不断提高操作的效率,减少人员操作,减少出错率。

3.3设施管理设计

环境卫生设施包括有垃圾桶、果皮箱、生活垃圾场等,这些设施的种类多,数量多,需要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减少管理中的混乱。对垃圾桶、果皮箱等都会有固定的地点,可以在其上面安装自动测重仪器,等仪器重量达到相应重量时,系统会自动报警,然后对其进行处理,还可以在一些设备上安置电子标签,通过网络上传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了解垃圾场的清运等情况,也有助于及时了解设备设施的丢失或者损坏情况,以便及时进行弥补。

3.4管理业务

篇(4)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水利行业也相应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各种环境问题,比如水体的污染程度加剧,土地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施工噪声污染等问题,这些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水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所遇到各种生态环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破坏等问题,本文在生态工程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改造水利工程的施工,以此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重目的。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

(一)水体环境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1.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水体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拦河筑坝工程就会淹没部分的区域,成为一个人造水域,且抬升地下水位,造成工程项目建设周围的土地出现盐碱化现象。第二,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建筑污水没有经过相应的处理就被排入到水域中去,导致工程项目建设周围的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下游用水的安全。第三,通过人工建筑来拦截水资源蓄水,容易造成水量的分布不均,特别在枯水阶段,很容易造成下游的用水量锐减。

2.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因上砂石等材料的运输以及开山炸石等作业会产生一定的粉尘,同时大型机械设备在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以及施工车辆频繁进场所排放出来的尾气等均是导致水利工程施工地域的空气质量降低的重要因素,甚者还会危害到施工人员以及周围人群的身体健康。

(二)地质环境影响以及噪声污染

1.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其本身就已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再加上其施工管理没有到位,出现废渣随意倾倒等现象,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因开山炸石和拦河筑坝等作业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区域内地质构造发生改变,为水土流失以及山体滑坡等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留下了隐患,甚者可能还会导致河道淤堵。

2.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实施的爆破作业以及大型机械设备的运作所产生的噪声污染,对于工程建设周围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周围人们的休息质量。

二、生态工程管理理论的应用原则

生态工程是在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新型学科,通过系统的调控手段以及系统优化设计来多层级利用物质的一种先进工艺系统,其主要是指把一定生物集群范围内的物质循环、物种共生以及能量利用等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改善与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实现拓宽资源和优化生产方式的目的。生态工程管理理论的应用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处理好工程和人类以及自然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循环状态上,以此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施工生态系统的建立应该根据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协调发展的原则,从以往单纯的只是采取施工管理变为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等全面管理,从以往只是单纯考虑工程的效益转变为生态效益和工程效益相结合的一种最优组合。在水利工程施工项目施工阶段,应该尽量将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同时根据工程的实际建设需求,寻求一种最优的生态环境后发效益,比如如何向下游提供优质且可靠的生态用水和水利旅游业的发展等。

(二)共生互补的原则

共生其实就是指一种互利互惠与合作共存的现象,在处理工程施工或者其运行和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时,可采用多种手段共存方法,对这些方法不断进行协调以及规划,构建一种工程和自然环境相平等和谐的关系,以此实现最的效益,这就是共生互补原则。 比如工程建设中的土地问题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基础开挖所产生的大量弃渣、工程运行的生活场所以及生产,均需要占用土地,若将这二者分开来考虑的话,各自形成两个不同的土地占用系统,就会很浪费土地资源,如果结合来考虑,共生土地利用系统,既能有效地节约土地资源,同时还能节约相应的资金与劳力。

(三)可循环再生利用原则

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可循环再生利用的材料,按照循环再生利用原则,处理好施工垃圾,将废变宝,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其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主体空间的利用原则

所谓主体空间利用原则就是指利用生态工程中生物群分布的原则,按照水利工程项目的相关施工理论所提出的一种原则。众所周知,生物种群的分布主要划分为两种格局,即平面与垂直格局,按照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以及对象,对其生物种群进行合理地安排,可便于工程预定效益的实现。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应用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水利工程施工的总体布置中其施工区域空间的组织问题,合理利用区域内的相关土地,有效控制其水流,减少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等,科学安排和全面的规划。

三、基于生态工程来构建水利工程施工系统

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引入生态工程管理理论,建立一个生态化水利施工工程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我国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着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其思路的构建主要如下:

(一)系统边界的明确

明确系统边界作确保生态喜用稳定的基础,具体一点讲就是需要通过测定蓄水总量、下游用水量、环境质量数据以及土地的占用面积,以及在相关的政策法规中所涉及到关于环境保护相关条款,对其施工范围进行有效地划分,以此明确系统的边界。

(二)系统结构的优化

生态化水利工程施工系统主要还是以工程作为其核心内容,该系统是由水利工程系统中各区域生态系统所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相应的生态学原理,按照既定的工程经济发展目标来优化系统结构,综合利用各层次中的能量以及物质,确保其生态效益。

(三)系统层次的科学规划以及分析

按照多级分层控制具体需求,将水利施工工程系统科学的划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数学模型参数自行识别并实施修整的自适应层;第二,按照既定的目标以及相关的约束条件来实施最优控制的监控层;第三,控制对象的运行状态以及维持其变量稳定的直接控制层;第四,按照系统的总体目标对下层控制所采取策略的自组织层。通过阶梯式管理来对整个工程系统实施递进式管理。

(四)识别系统控制中的变量

按照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特点,结合影响生态环境的相关因素,将水流控制与土地利用作为其优先考虑的控制因素,在系统中输入相应的变量,即上游的径流、工程的用料、 永久工程的征地量、开挖弃渣量、下游的用水量以及临时工程的征地量等,通过合理地征用土地,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从而增强水利工程生态效益,有效改善其环境质量,推动其经济发展,使其符合当前社会市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蒋晓东.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0,(16):113-114.

[2] 冯涛.水利工程施工中关于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上一篇: 服务费合同 下一篇: 企业专项整治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期刊推荐 润色服务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