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9 06:10: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融类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78-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理财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理财的普及让那些既懂一定投资理财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成为社会急需,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正好满足这一社会需求。但从近几年用人单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意见反馈来看,突出问题就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偏低、动手能力偏差,难以适应投资理财岗位对人才的需要。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后。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投资理财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方面。因此,构建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投资与理财教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缺陷
1.实践教学内容分散,没有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金融企业招聘员工趋于理性,逐步改变了过去一味追求高学历的做法,更看重员工的实践能力、发展潜力、品行素质、个人形象、交际能力、本地资源等。这正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扩大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毕业生在金融企业的就业空间,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金融企业所要求的各项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这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类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实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商业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理财职业资格,能在金融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基层从事技术应用工作的高等人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灌输”意识,只注重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受损,既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又影响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来说,许多课程的教学必须要突出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如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理财、个人理财、保险实务、外汇交易、期货投资等。
3.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和功能还不能够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一直在尝试着进行改革,加大了实训主导型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力度,但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开本科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教育基本上仍然沿用着“电脑+软件”模拟炒作的建设思路,校企合作不够深度融合,缺乏全真化教学和实训,无法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实景模拟、实景操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投资理财的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差距,存在重复建设、低层次建设的情况,基本上沿循着本科院校的建设思路,校企合作缺乏突破,高职特色不突出。
4.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育的需要。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想办出质量,突出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结构。近些年,应用型本科教育迅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教师中,大多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任教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具有S富实践经验的老师严重缺乏。
三、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1.加大金融机构“订单式”人才培养力度,实行校企共同育人。金融类专业应根据金融机构需求,与金融机构签订学生就业订单,根据企业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师资、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课程,实现校企共同育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好处是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最后一个学期因寻找工作而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2.以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为特色,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而实践教学是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为保证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设置三种实践课程,分三步开展实践教学,使专业教学与就业岗位实际逐步接近。首先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所谓一体化课程是指学习内容与工作要求一体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一体化、教室学习与实训基地实训一体化的课程。这类课程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性工作任务作引领,以移植的金融机构岗位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以模拟投资与理财岗位操作过程组织教学过程,以校内实训基地作为教学场地,是教学练相结合的仿真实践教学。通过模拟训练,学生能够具备完成金融机构投资与理财岗位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
3.以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为主线,对专业课程进行“课证融合”教学内容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应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进行工作项目分析,将金融机构的业务划分为临柜交易、服务营销、业务管理三个工作项目,然后对每一个工作项目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在对工作项目进行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解。根据金融机构投资与理财业务的工作流程和内容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应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实现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4.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教师的角色正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正成为导演、操作示范者、教学工作任务推进者和组织者。课程改革对“双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越来越重视教师的业务操作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一般采取两个办法来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从招聘和培养两个途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是从金融机构引进业务骨干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将专业教师派往金融机构挂职锻炼。以“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聘请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工作,要建设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行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比不低于1:1,高素质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同时,选派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通过访学、培训,参加学术研讨会等途径,加大培养力度,全面提高金融类专业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水珠.新建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探讨――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3):55-59.
[2]惠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2):104-105.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目标。高职学生不同于本科教育和研究型教育,高职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力应体现在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的操作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用技能、锻炼工作技巧、胜任实操岗位,实现就业后直接上岗。“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方式之一。
1.高职金融类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些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很多金融机构急需大量基层金融专业人才,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高职金融类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根据2013年麦可思调研报告研究,在就业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类是金融职业,其中包括银行、基金、证券、期货和理财方向,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类也是金融行业,其中主要是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①因此可见金融类专业发展现状良好,前景广阔。
但是不可否认,现今高职金融类专业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学习目标模糊、积极性有待提高。虽然各高职院校均会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学情认知等教育,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模糊,专业定位不准确,对于选择就读金融类专业应该学什么及将来可以干什么认识不到位。例如有些学生单纯认为学金融就是学炒股、而对炒股没兴趣的学生就认为自己选错了专业,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学习目标的缺失导致学生被动的学习和接受知识,不明白学习内容有什么用,只是为了考试合格顺利毕业而学,也不会积极主动的去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等毕业后进入企业,发现工作上手慢、技能不娴熟、缺乏竞争力,才发觉浪费了在学校的宝贵时间。
其次,学生就业岗位普遍层次较低,专业技术含量不高。在长期对金融类企业用人情况的调研和就业工作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金融企业的平均待遇较高、工作条件较好,但是针对高职学生的岗位却普遍层次较低,专业技术含量不高,基本上以客户开发为主,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则并不多。客户开发工作并不具有典型的金融特色,很多专业毕业生都可进入,因此对于金融类毕业生来说,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如何提高金融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使其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工作或进入金融企业之后能快速的实现职级提升就成为了高职金融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再次,学生校内技能训练和实际就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在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均会开设校内实训课程,但是实训课程对学生的训练存在一定的不足,大多实训课程都是为学生设计好内容和情景,灵活性不够,而真实的工作中环境变化多样、任何特殊情况均有可能出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更高,这些不可能通过课堂实训完全替代。
2.“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高职金融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即将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对应设计相应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同时锻炼学生工作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2.1全面锻炼学生专业实操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
“以赛促学”活动让学生围绕金融专业技能水平展开竞争,可以激发学生苦练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因为在比赛活动中,很多环节会涉及到让学生个人或学生团队自己设计、筹划及实施,因此还可以起到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的作用,在比赛活动实施中,一些特殊情况和突发事件的设置还可以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2.2“以赛促学”可以起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作用
举办学生技能比赛,可以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激励机制。以赛促学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要能够使学生付诸于实践,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以赛促教”;同时展开学生技能比赛需要健全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因此还有利于促进校内外实训条件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实现“以赛促建”。
2.3增强学校、学生和金融机构联系,实现校企双赢
“以赛促学”活动可以利用比赛为契机,吸引金融企业参与学校育人活动,校企共同配合设计对学生工作技能有帮助的竞赛内容,甚至可以将比赛场地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熟悉金融企业工作环境、获得了解工作状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使金融企业通过比赛了解学生个人情况,增加发掘可造之材的渠道,实现校企双赢。
3.“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3.1内容设计原则
高职金融类专业举办“以赛促学”活动不仅仅是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锻炼金融职业技能,使学生能更顺利的适应金融岗位及工作,因此在设计比赛内容时应该注意和金融职业工作任务挂钩,使学生在比赛中的技能操作和实际工作技能尽可能的一致,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
3.2组织评价原则
高职金融类专业举办“以赛促学”活动应该邀请金融机构共同建立组织评价体系,将金融机构的组织规则和评价体系融入到比赛活动过程中,用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和衡量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职场的氛围,提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从中感受到一个职业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3.3指导实施原则
课堂教学和比赛内容毕竟有一定差异,因此在比赛前和比赛中应该安排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或专项辅导,在指导教师组成中,应该聘请部分金融企业技术员工参与指导,他们可以将企业的实用技能、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通过比赛掌握更多的企业需求的职业技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4流程安排原则
“以赛促学”活动应该当作一种常规活动,形成一定的普及度。因此活动流程应该健全完善。首先是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将活动的主旨、内容、要求等情况以各种方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详细了解比赛情况,做到有备而来;其次是周全安排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报名环节、指导环节、赛前准备环节等,考虑到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应对措施;再次是比赛过程的实施和评价环节,要挑选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娴熟的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作为评委,做到评价公平合理,评委点评具有针对性;最后是赛后激励环节,大赛结束应及时的向学生反馈比赛结果,并召开颁奖表彰大会,肯定学生的付出,激励其他学生今后参赛的积极性。
4.“以赛促学”教学模式运用的启示
4.1校企合作共办比赛
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实现校企资源互补,达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共赢,已经成为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企业参与育人过程,也是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储备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因为观念、经济发展和当前职业教育体制所限,导致大多数企业参与教学观念不强,特别是金融机构监管比一般企业更加严格,因此进行校企合作教学难度较大,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接纳学生实习等的热情不高,相比而言,校企合作共同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则更容易被企业接受,企业不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没有强制的责任和负担,同时增进了校企间的接触,密切了校企间的关系。
4.2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应该和课内实训有本质的区别,不仅仅要让学生锻炼专业技能,更要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可以采取只提供比赛的大致范围和内容,而如何展现自己的技能和职业素养则由学生自己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并且使学生通过参与比赛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技能、素质的缺陷,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和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行业也随之迅猛崛起,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及要求也越来越高。通常情况下,金融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走向主要为银行、基金、证券、理财等专业,那么如何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专业性人才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高职院校在金融类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方案与现实需求不契合
金融市场的金融动向瞬息万变,每一个阶段所流行的金融理念不尽相同,针对于金融专业,调研市场需求是编制培养方案的基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及限制,多数的高职院校不能够深入一些金融企业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只是采取闭门造车的方式,通过对金融市场浅显的进行分析,以及从互联网上搜集的信息进行教学方案的编制。由于一手资料的极度匮乏,所以很难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二)教学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金融市场的需求
随着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金融行业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多数高职院校未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或是调整的力度不够。大多数学校上课的时候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的课时远超过实践课的课时,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导致学生掌握知识靠死记硬背,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缺乏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考核制度存在不足
经验证明,具有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更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但目前,金融类高职学校的考核内容多数仍然停留在条框教学上,考试要求闭卷考试,将考试内容圈在基本概念上,不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这种陈旧的考核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金融行业对学生的要求,学校必须除旧陈新,建立新型的考核方式,既能够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又能够符合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四)学生的实践能力差
大多数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都是在学校全职任教的,他们没有符合金融市场的金融思想,高校中又缺少从金融行业中聘请的专业人员任教,教师在上课期间,仍旧采用旧式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以“满堂灌”的方式全部灌入给学生,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停留在笔记抄写,死记硬背阶段,没有实践机会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也没有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导致其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不能够快速从容的应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五)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
金融类职业学校的教学宗旨是能够培养出金融一线的工作人员,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由于缺少实践资金和缺少实践职位,导致高校的实践条件不好,实践机会少。即使有的学生进入一些企业实习,但是由于某些原因的限制,也无法接触到金融行业的核心,没有实际的实践经验对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也是没有优势的。
二、针对就业导向下高职金融专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确定改革思路和改革目标
从金融专业的现状定位,根据深入实际的市场调研,确定教学目标,做出有方向,有目标的教学改革,树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目标,尽量使改革后的教学方向符合市场的实际要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二)制定完善的教学体制,调整课程设置以满足市场需求
金融专业应该紧随市场发展,尽量深入金融市场,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从市场的真实需求出发,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
金融类高职院校还要设置一些适时的教学内容,强调金融市场的变动。在课程的课时安排上也要把握好金融市场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整改教学内容,以前沿的金融实情为主,定义以理性概念为辅,以实际应用性内容为主,以死板内容为辅,以应用实践课为主,以理论课为辅,设置高效性课程。
在上课的过程中,将要注重金融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融合,比如:金融学与数学、金融学与法学、金融学与计算机专业等,将金融专业与这些学术更好的结合在日后的工作中也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方便。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应该提供更多到相关金融企业进行参观、实习的机会,通过对该专业进行实训,模拟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三)创立新的考核机制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学校应该建立新的考核机制。新的考核机制应该建立一个新的平台: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相结合的考核制度。这就要求学校在平时特别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核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建立讨论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观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判断力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法如何来评判学生的成绩;也可以以社会调研的方式,最终通过调研报告进行成绩评定,或者还可以通过实践结果来判定考核成绩。
(四)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
要想提高对金融市场的适应力,加强专业技能,最有效的途径还是经过实践,在实际的应用中总结经验。首先,学校应该保证实践资金的充足;其次,金融类高职院校还要寻找到足够的实践基地,保证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够得到毕业实践的机会。
三、总结
这是一个金融行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各金融类高职院校应该努力追赶金融行业的脚步,加紧与金融行业的联系,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方向和目标,争取培养出符合金融市场及时需要的人才,能够在日后的金融工作中表现的游刃有余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25-02
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把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和培养人才模式。”这就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就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只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才能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当前金融业的发展变化形势,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学生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教学目标与行业要求零距离,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一、 金融业的发展向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保险、证券业尤其是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对实用型技能人才需求量的迅速增加,给高职金融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加入WTO后,金融行业规则和标准国际化,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营内容上发展为银行、证券、保险等为一体的多种理财金融服务。行业间的竞争加剧。这些新的变化特点,要求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其技能性,能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新要求。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紧贴金融行业的企业实际要求,使学生技能的培养符合职业标准。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形成有机的结合,实现学校、企业共赢,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壮大自己。
二、高职院校目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学校、企业和学生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
大多数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只是简单地与企业签订了学生的就业实习协议,学生实习或毕业实习,采取自愿,学校只是介绍其进入企业,协议的主要内容也主要强调学生的安全责任,操作方法简单。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简单的把学生放到企业去,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压力与动力不足,校企合作在操作中仍停留在“以工代学”或“以学代工”的阶段,典型的是“见识式”的实训教学与“放羊式”的顶岗实习。
(二)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长期的合作运行机制
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双方没有形成内在的联动机制,校企合作行为短期化。通过我院近几年金融专业和银行、证券公司组织的顶岗实习可以看出,学校只是完成自己的教学环节,而企业也是取其所需,廉价使用劳动力,学生缺乏积极能动性。学校和金融行业的企业合作只是基于各自的目的和利益而寻求合作。由于利益取向的差异和短期行为的存在,校企双方难以自觉地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具有良性循环的长期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只停留在浅层次合作上。
(三)校企合作中,学生的顶岗实习操作简单,对企业不能形成有效的生产力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去企业从事实际工作,是校企合作中一项主要内容,它要求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整个教育内容和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整个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课堂加实验室。课程设置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职业标准脱节,因此,金融专业的学生去银行或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顶岗实习,只能从事简单的边沿工作,名为顶岗实习,实际上只是在工作岗位上帮忙而已,对企业来说不能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学校为了完成教学环节,将顶岗实习转化为简单劳动,不但不能达到学校设计的教学目的,还会使学生对实习失去兴趣,实习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因此,这样的“校企合作”是不可能持续长久的。
(四)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
由于我国当前并没有出台专门的关于校企合作的法规、政策和法律条例,致使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在校企合作管理中形成学校和企业两张皮。虽然学校派有驻企带队老师,但大多数带队老师都是临时调用的,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对金融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特点、企业文化了解很少,很难较快地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员工角色。另外,由于金融行业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带队老师也难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全程指导。而企业也对于涉及商业秘密的核心工作不让学生过多接触,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也只是一些简单的常规性工作,实习效果不佳。
(五)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从近几年我们与西部证券、农业银行、、长安银行等金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实际来看,由于大多学生不具备真正进行顶岗实习的能力,开始只能进行一些较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业务活动,增加这些企业的成本开支,短期内的“无效益”,极大的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合作积极性,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更是难上加难。另外,企业出于安全与法律原因,也不愿为学生的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承担潜在的风险,校企合作就难以形成稳定和长效的机制。
三、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新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就是根据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准确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改制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重组,改变人才质量考核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紧跟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应紧跟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金融行业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定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金融、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第一线的职业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金融行业的业务发展需求,将原来以学科为组织方式的课程体系,改革为以职业能力要求为组织方式的课程体系,变学科导向为市场导向。根据金融行业对实用性人才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金融专业学生培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目标,双方共同研讨、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根据金融行业类型,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金融行业主要有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学校应根据自己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来确定金融专业的发展方向,再根据专业方向来确定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应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要充分调研金融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开发以能力为模块的课程体系,突出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银行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就要围绕资产管理、信贷管理、外汇交易、资产评估、理财分析、信用调查等业务的变化来设置课程体系;证券专业方向的课程要围绕产权交易、证券分析、股票期货操盘手、基金销售、风险分析与管理等业务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保险专业方向的课程要围绕保险、保险产品销售、客户开发与管理、市场分析等业务设置课程体系。
(三)根据金融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教育过程
教学过程的实施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实。在校企合作中,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的组织实施应当结合企业的业务流程,整个教学过程要符合金融企业的工作情景,使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业务内容相一致,教学环境与工作场景相一致,要使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金融企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拓展的能力。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重视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训练。
(四)推行“双证”考核制度,建立多元智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在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根据培养目标层次将社会考证和学生的学业水平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考核内容注重岗位标准。按照多元智能理论,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应当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状况选择相适应的评价形式,也就是多元的评价体系,即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综合素质做出客观的评价,实施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成功,取得最佳效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五)校企师资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质量
师资合作是实施校企合作的关键,加强校企之间的师资合作,促进教学-科研-开发一体化,合理开发校企双方的人力资源,达到学校、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1)建立专业教师培训制度,支持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到金融企业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学能力。(2)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建立公平教师考核机制,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一线技术人才担任教学实践老师。(3)鼓励教师参与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和金融产品的研发,提高和丰富专业教师的研发水平。
参考文献:
早在1993年,成都市就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城市,即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综合实力排名西部第一。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成都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008年8月,成都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成都形成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门类齐全、功能完善、金融业发达程度高的金融集聚区,并把成都建设成为金融的“三中心”,即区域金融机构聚集中心、区域金融市场中心和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1]成都以创造良好的金融“三中心”建设环境为发展目标,迎来了地方金融机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构想2012年的成都,繁华的街头金融大厦林立,50家银行、60家保险机构与同样数量的证券机构和上市公司总部聚集而来,40家金融后台总部连通着全国甚至海外,30万名金融专业人才穿梭其中为我们提供服务。这将是一个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也是一个具备较强竞争力、辐射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届时,我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将达1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7%;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将达1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9%,金融业将成为成都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一、金融中心建设使成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将直接影响就业岗位群和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相应变化。
成都产业结构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助推下,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时期,各行业将迎来有利的发展机遇。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众多外商来蓉投资,中小企业规模不断拓展,各行业市场将更加繁荣,这必然为成都市的就业市场格局带来新一轮的变化。新岗位群的增设、岗位要求的调整和升级,将成为成都就业市场发展的新趋势。
就业岗位的新变化成为了地方性高职学院进行实用性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导向。根据成都产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大部分就业岗位将集中在服务业。
1.地方性金融体系的完善,新型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构建,提供更多农业服务类就业岗位。
地方金融体系的完善,成都农村金融服务业的提升,将带来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增加和相应岗位群的新设。新型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构建,特别是网上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搭建,进出口贸易机会的增多,将拓宽农副产品的流通渠道,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对农民的知识性、技能性的要求提高,农民迫切需要掌握网上农副产品流通与进出口贸易的新方式和新技巧,促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变化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流通渠道的升级也必然增加网上农副产品交易运作与管理的相关岗位,以及农副产品外贸交易的相关岗位。
2.完善金融体系,繁荣第三产业,新增大量金融服务机构和岗位,提出金融服务类岗位新要求。
第三产业作为成都市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将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快成都第三产业的发展。信息服务业、物流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先导产业的加快发展,金融业、旅游业、商贸业、房地产业等支柱产业的做大做强,教育培训业、体育产业和医疗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积极培育,将提供大量的新增行业机构和就业岗位。而金融“三中心”的逐步建设和完善除了将提供大量金融就业岗位外,对金融类就业岗位也提出了更规范的新要求。
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岗位群相应变化的今天,各个省内高职院校应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找准自我定位,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打造相应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岗位需求,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配套改革。
二、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建设将促使经管类相关课程内容作相应调整。
对经管类专业来讲,着力打造社会服务技能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重心之一。在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发展以成都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为代表的金融信息服务产业不仅将提供就业平台,而且将成为带动枢纽,更是成都金融中心这一城市品牌的又一集中体现。[7]因此,我们应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契合点,就此入手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据了解,成都市已敲定在高新区建设占地规模约200万平方米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将是集银行、保险、证券“三位一体”的后台服务中心,同时辅之以建设区域性的金融机构如银行、交易所。该中心将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的全国性电话中心,各大金融企业的电子银行中心,各大银行的单证业务处理中心、资金清算中心,等等。该中心将重点引进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建立数据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银行卡中心、培训服务中心等“全覆盖”的服务体系,预计2―3年内,将建成一个投资超过1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的中国西部最大的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园。[8]
由此可见,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建立对成都市金融服务工作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平台保证,其所需的金融服务型人才,特别是相应岗位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对人才需求的及时性也提出了要求。因此,经管类的相关专业需及时按照该后台服务中心的人才需求方向和岗位要求进行针对性调整。
根据教学及师资条件,教学改革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要求,经管类部分课程可适当调整课程内容重心,针对性地修改或增加技能项目,建设相应的实验环境,提升学生的技能培训实用性。
1.针对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的全国性电话中心建设,特别是呼叫中心的建立,对相应课程的技能项目进行改革。
在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所包括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的全国性电话中心,各大金融企业的电子银行中心,各大银行的单证业务处理中心、资金清算中心中,就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实施的可能性和操作性最强的是呼叫中心。而且,随着金融中心建设对成都市金融体系改革的逐渐深入,金融行业的逐渐规范和完善,呼叫中心的专业化需求会越来越大。不管是电话中心的建设还是电子银行中心的建设,不管是金融服务机构还是企事业单位,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呼叫中心在服务工作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因此,对学生进行呼叫中心的技能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认为,从教学改革实施的角度讲,可在相应课程中适当增加呼叫中心的专项技能训练或实习练习,并在操作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行业规范性指导和要求。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呼叫中心对岗位的专业化需求跟现有的呼叫中心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学生的技能培训上,应着重对其岗位的操作规范性要求更高,如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对信息的洞察和捕获能力,信息的传达能力、速记能力,等等,都要进行专业化要求,尽可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化应用水平。
2.针对各大金融企业电子银行中心的建设,对相应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成都市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将进一步推进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进程,各大金融企业也将加快金融电子化改革。因此,电子银行中心的建设便成为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的项目之一。未来各金融机构将充分运用电子银行作为交易支付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交易的运作效率。这也意味着各高职院校应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着力加强金融电子化人才的培养。
3.针对银行业中业务组合模式的逐渐变革,建立相应的模拟实验室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
“越来越强大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将推动整个银行业中业务组合模式的变革”。目前,国内银行业务绝大部分在营业网点进行,“排队难”问题自然难以避免。而随着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建立,查询、挂失等后端业务就可以转移到后台中心办理,减轻营业网点柜台压力。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立后,银行柜台办理的业务目前主要剩下了前端(收款、递款等银行工作人员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和中端(银行工作人员通过电脑输入存取款等业务信息、打印单据等),而随着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完善,今后中端业务也可以逐步转移到后台办理,银行柜台人员不需要再通过电脑输入业务信息,这样客户等待的时间又将缩短一大半。
专设柜面结算实验室,在第一阶段建设中可根据银行业目前的业务组合模式进行设置。由于将来的银行柜台业务主要是客户的接触性业务和存取款等业务信息的电脑操作、打印单据等,因此,柜面结算实验室在第二阶段的完善建设中可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客户接触性业务、业务信息的电脑输入和单据打印等岗位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素质。
三、西南最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网络平台建设将促使经管类相关课程内容作相应调整。
为了给金融市场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成都市将搭建四个平台:构建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体系;建成区域票据交易中心;申请设立股份报价转让系统和柜台交易试点,构建地方交易平台;筹建菜籽油、玉米和生猪等农副产品现(期)货交易市场。而沙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将成为西南最大农副产品贸易平台亮相成都沙西线。
规划占地约10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亿元,可容纳商家2000余户的成都市沙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于2009年9月在成都沙西线投入使用。与传统农贸市场不同的是,沙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采用电子网上交易,即将每个商家的产品通过电子平台对外,买家和卖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可大大提高交易效率。[9]对此,经管类专业的相关课程也应进行针对性调整。
我认为,可在《电子商务》课程的内容上,应适当增加有关农副产品网上批发交易的案例和内容,并在电子商务实验或实训中,适当增加相关农副产品作为学生交易的模拟对象,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农产品网上批发的操作流程,提高其人才的实用性。另外,在《网络营销》课程的内容上,可适当增加有关农产品交易商网络营销的案例和技巧,使其掌握农产品交易商网上信息、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专项技能。
成都市作为西部金融中心将成为西部金融聚集地、金融人才高地。而地方性高职院校作为地方人才培养的摇篮应紧抓机遇,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发挥自我特色,以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为背景,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指导,加快培养金融服务型专业人才、操作型人才,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成农院高教研究所.高教动态[J].2008,(7)(总10).
[2]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成都工业发展[J].成都日报,四川新闻网,2008,(11).
[3]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EB/OL].中国统计信息网,2006,(06).
[4]李杰,吴永辉.成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剖析[M].成都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文集),2007,(09).
[5]陈文通.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J].人民日报,2003,(01),第九版.
[6]成农院高教研究所.高教动态[J].2008,(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强,它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也随之显现。在实体经济中,在企事业单位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管理者在自身经济体从添置设备、购置土地房屋、到并购和产业整合都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现代化的融资手段。作为一门经济学课程,管理类专业的金融学课程如何突出“管理”的特点,适应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思考和反复探索的问题。因此,在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考虑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金融学的特殊性,在分析受众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一、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的特点
1.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管理学专业与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金融学课程教学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对金融学专业而言,专业培养方向是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有一定的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的人才, 而管理学位方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就金融学课程而言,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一定金融学知识和分析能力的管理学人才,是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正是基于这种培养目标的不同,管理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考角度同金融学专业学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金融学教学中需要首先研究学生具体情况,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2.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基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在金融学教学中要从管理类学生的主要研究对象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跟金融学专业学生同时从宏观和微观视野去研究金融学不同,以企业(包括银行等金融企业)为主的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研究的主要对象。所以,在教学方面,金融学教学应该将企业设定为研究主体,从“公司金融”层面上去考察研究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融资行为和理财活动;即便是在研究宏观金融的过程中,也要着重从企业这种微观主体的角度去探讨宏观金融与企业的关系及对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从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层面上培养学生对现今金融问题的理解和对未来金融趋势的把握。
3.课程体系中的特殊性。从学科层面上划分,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而金融学类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对于不同学科而言,在学习相同课程上,内容的深度、广度和侧重点都应有所不同。由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集中于管理类专业范围,《金融学》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少,限制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范围,给课程教学的完整性和体系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课程设置上,《金融学》作为一门对于多数管理类专业而言,金融学课程安排一般仅限一个学期,往往设置在第四或者第五学期,课时量一般为36学时或54 学时。同时,金融学作为包含银行、证券、信托、租赁、保险业范畴的综合学科,理论体系较为庞大,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在有限的课时中很难以对整个金融学体系内容进行完整讲授,更难以加入较多的实践教学,因此,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较好的设计。
二、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探索
1.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鉴于管理类专业金融学学习的特殊性,简单的照本宣科不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持完整的、基础的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兼顾一定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管理类学生人才培养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精心编排教学内容。
首先,选择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非常重要。在选取金融学教学教材时,国内多数院校会选择金融专业经典教材,如黄达主编的《货币银行学》(2003年改版后更名为《金融学》),而国内众多其他院校编撰的教材基本沿袭此教材体系《非金融专业本科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这些教材的基本特点是着重于宏观金融,而较少关注微观金融,这就和管理类专业学生更多的从微观金融的视野出发去考虑金融问题的角度不同,教材不具有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事实上,国内缺少金融学特色教材,无法满足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特色教材的编撰。并且,一些学校在选择教材时盲目选择金融专业经典教材,没有考虑到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完金融学基础课程后,还要进一步学习金融专业不同分支课程,对所学基础进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非金融专业学生学习金融学只能是普及式教学,需要在一门课程中提纲挈领的建立一种大致的金融体系,基本认识和了解金融运行规律和机制,能够运用所学分析社会上的金融现象,为日后进一步深入和学习做铺垫。另外,目前大多数金融学教材内容较为陈旧,无法反映社会中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容易使学生因教学内容与现实脱钩而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材选择时,要选取那些通俗易懂、体系性强、容易联系专业特点进行延伸的教材。
在教材的辅助下,教师能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也至关重要。金融学课程涉及面广,它涉及所有的金融基础知识,是学习金融领域其他内容,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等的入门钥匙。对于管理类等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基本、完整的理论讲授仍然应该占教学的主体部分,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比如,金融学课程开设之前,管理类学已经开设过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对于金融学和这些课程中的重复部分,例如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职能,通胀理论等重复部分,可以只进行复习式的讲解。对于较深奥内容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比如,对于金融学中包含的资产定价理论,金融创新理论等只进行简单的讲解,对这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指导和交流。金融学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在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部分,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和商业银行主要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学课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部分,而一些金融现象往往表现在金融学微观部分,这也是管理类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接触最多的部分。参照美国商学院在金融学教育上的特点,就是从微观金融的视野出发,更加注重应用性。根据管理类学生的定位,在内容上需要更多的侧重于金融学课程内容紧密相连的微观经济部分。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使用的金融工具:各种支票、汇票、本票、存单等;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的重要性;企业如何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如何通过融资性租赁购买设备;民间借贷等内容,更加能够因材施教,也更能体现出这门课程应用型的特点。
2.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改革。
(1)将金融学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金融学有知识点多、时效性强、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等特点,这种应用性强的课程不宜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1969 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案例讨论与实践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单向教学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金融学的理论体系庞大,基本术语和基本概念较难理解,而现有的教材往往较为陈旧,难以完全反应各种实际问题,如果教师单纯的、呆板的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对课程难以消化,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能够用通俗、平易的语言讲述知识点,还要能够恰当引入经济生活中的相关案例让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大量的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量和分析能力,在有限的课时量中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如果案例选择不恰当,学生就难以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具体分析案例,会影响教学效果。对案例教学法而言,恰当的金融案例对金融学教学至关重要,一般要求是一些比较典型、启发、创新的金融案例。所以,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大小案例结合,并注意与社会舆论的金融问题热点结合,拓展学生金融知识视野,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的大型案例可以联接学生所学的很多知识点,如通过介绍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不但可以介绍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通过其发生机制引发学生对所学的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等知识点的复习和分析。课堂中穿插大量的典型小的案例讲述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比如在对民间信用形式进行介绍时,教师可以通过简要介绍在国内金融领域影响较大的民间借贷案件,如“孙大午事件”来引发学生对“金融排斥”和民间借贷存在合理性的思考,同时选取一些民间融资筹资者携款潜逃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民间信用存在的必要性和风险性特点的理解,进而引发学生对政府层面应该如何去调控民间借贷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和播放图片、视频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金融工具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填制凭证,知道出票人、付款人、收款人分别是哪方,应该在何时付款,如何进行银行贴现;在讲述股票和债券时向学生展示股票开户凭证和实物式、凭证式等债券凭证;在讲解货币形式时,向学生展示不同阶段的不同货币形式,从贝壳、石头到纸币,以及现代社会不同国家的货币面额的大小差别,以及不同国家选取的货币币材,甚至币材为塑料的信用货币,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货币形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述信用时,可以通过播放经济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骗案例“旁氏骗局”等视频,让学生了解骗局发生的原因和避免方法,进而引发学生对信用问题的思考。
在课堂中进行金融学基本概念讲解时引入相关案例,引导学生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金融问题,既可以提高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锻炼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问题,也激励学生对解决方案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分析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课下教师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和资料等方式分析问题,又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引申介绍金融学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金融脱媒”、“金融排斥”、“民间借贷”、“利率市场化”、“股票融资方式”、“企业债券”、“汇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等,在课下以小组的形式将学生分组,每组5-7 人,让学生选取教师引申内容进行课后小组成员进行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和总结,最终由小组成员陈述相关知识, 提出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小组对该问题的看法和创新,并请其他小组成员对该小组的陈述作提问,这样通过互教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创新教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提出问题,以灵活创新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方法尝试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随着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学理论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和不断学习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金融学动态学习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在经济领域中,金融学贴近时事,是一个较新的学科,并且是动态发展的学科,在它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也造就了金融领域的很多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按照书本教材去讲解,很可能会向学生传输陈旧和淘汰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金融领域中的发展变化,要实时更新固有知识体系。比如,在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如何对银行业进行金融监管;目前我国进行的利率市场化进行到哪个阶段等。同时,教师要向学生注入动态学习的思想,鼓励学生分析学科前沿问题,将正在进行的金融事件与所学内容结合与学生一起探讨,启迪学生在学习金融的过程中,以及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关注新闻时事,运用金融学课程所学分析社会中现象,从而使学生们具备经济敏感度和分析能力,做到学有所用。
介绍金融发展变革的实际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金融未来发展趋势,需要教师在了解和分析金融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是否拥有真正具备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教师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管理型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邀请专业金融从业人员来指导教学环节是再好不过的,因为金融从业人员一般都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不论是对各种业务的流程,还是对金融产品都非常熟悉,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鲜活的知识,真正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迎春.浅谈金融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财经科学,2002(S1).
[2]唐安宝,刘传哲.基于创新视角的管理类专业《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2).
[3]梁柯.浅谈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践教学改革[J].企业导报,2012(1).
[4]唐安宝.管理类专业《金融学》课程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
【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金融工程教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e11150)、“浙江理工大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改革项目——金融计算创新性设计实验项目”、“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培育项目——风险投资与风险管理双语示范课程”项目支持。
【作者简介】徐少君(1979—)女,浙江宁波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从事金融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
郭 晶(1974—)女,内蒙古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硕士,从事金融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
随着金融全球化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优秀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这对我国传统的金融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理工类高校,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理工学科的深厚沉淀和学生具备相对良好的数理基础,因此在学生的培养上应突出这一“理工”特色,围绕着“数理化、微观化、信息化”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习惯采用的宽口径金融的概貌、把握宽口径金融学的大体内容”这一普遍要求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鼓励发挥理工类高校的优势,注重微观化与应用性,特色发展。
1.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分析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全面进行开放式教学改革
理工类高校对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首先就应该强调专业通才教育,强化专业理论基础和其他通识性知识的学习,从而使金融学本科学生能够在金融机构或非金融部门中胜任相关专门工作,也能够为有志于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宽厚的基础。由此,理工科类高校的金融学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首先应该重点关注对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系统训练,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式培养,课程体系上也要注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要求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当然,作为理工类高校,实践操作、定量分析是其鲜明的特色,因此,对于金融学本科学生的培养,理应注重学生对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的掌握,强化定量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为此,“灌输式”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形势需要。面向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金融教学要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上需要打破课程间的界限,进行以学科为基础的整体化的能力培养,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平台、教学基地、教学实验,实现培养目标。
2.定位于“商学院模式”,突出微观金融的教学
国外金融学专业的定位包括“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前者注重学生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力和对宏观问题的把握能力的培养,注重系统的理论训练和扎实理论功底的培养;而后者注重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未来的就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微观金融业务的熟练掌握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尽管各有优劣,但从国外一流大学来看,“商学院模式”在规模和影响上似乎更胜一筹,这一点也的确值得注意。
我国传统的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体系往往以宏观金融课程为主体,偏重于宏观金融分析、偏重于理论方面的经济学和金融方面的分析,更类似于“经济学院模式”。然而,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金融学的学科定位一定要立足于社会需求和时代特征。随着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成为管理市场以及指导微观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更符合“商学院模式”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符合理工类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即: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有效的沟通能力,做到文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为此,顺应金融理论发展的微观化趋势,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突出强调对学生微观金融领域的能力培养。一方面,通过课程体系的“微观化”设计,实现对金融新形势、新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教学方式与手段的革新,通过实验教学、开放式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课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实现对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微观化、学科交叉与实用性,实现课程设置的改革
A.注重微观化
这里的“微观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根据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增加资本市场理论方面的课程。从以银行为绝对核心的传统金融体系,转化为银行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现代金融体系,是任何一国金融体系都要经历的转变阶段。因此,对于理工类高校,尤其需要在金融课程设计上加大资本市场理论方面的课程。例如,在资本市场基础理论方面,应增加投资银行学、投资学、有效市场理论、行为金融学、金融经济学等课程;在资本市场应用理论方面,应增加金融工程学、家庭理财学、公司理财学、衍生金融工具等课程。
二是金融专业课程要微观化。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金融运行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金融学研究也呈现一种微观化的倾向。因此,理工类高校应首先顺应金融理论研究的微观化趋势,首先实现金融专业课程的微观化,如可增设网络金融、金融信息学、金融数据库、金融会计学等课程。通过专业课程微观化,真正从金融机构微观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来传授相关知识,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金融人才。
B.注重学科交叉
目前,国内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还存在着“注重银行理论、忽视资本市场理论,注重宏观金融理论、忽视微观金融理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对理工类高校而言,发挥自身的优势交叉学科尤需注重以下学科的交叉:
一是金融与数学的结合。随着微观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的兴起,金融业务更多地涉及微观主体的理财活动、资产选择活动等,这些微观金融活动通常是以一些数理模型为基础进行的。理解和运用这些数理模型需要较高深的数理知识,这也正好凸显出理工类高校的优势。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也要反映这一要求,一方面必须在已有的一般高等数学课程上增加如计量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随机过程、泛函分析等课程,增加数学类权重;另一方面利用已有的金融数学化发展的成果,开设金融工程学、金融随机过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金融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28-02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金融又是经济的核心,因此,规范金融活动与金融关系的金融法就成为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多高校对法学专业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了金融法课程。笔者长期在商学院从事金融法教学工作,考虑到金融法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并对财经类专a业金融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功能、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与具体实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财经类专业金融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功能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金融法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一种单向的纯理论灌输型的方法。教师自始至终滔滔不绝,台下学生则是知识灌输的对象。此种教学方法忽视了金融法的应用性,片面强调了理论知识的识记,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和法律条文而展开,因此课堂气氛往往沉闷,学生也往往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采用案例教学法则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法律环境,学生可以就与案例有关的实际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改“沉闷”的“一言堂”为“活跃”的“多言堂”。并且选用适宜的、典型的金融法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相关的理论问题得到形象化阐释,学生所学习的不再是抽象的法律条文,而是具体的法律知识,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再感觉乏味了,因此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理论灌输型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严重脱离实际,学生陷入“课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忘笔记”的怪圈,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而案例教学法反对教师一味的理论灌输,反对法律条文的死记硬背,多方面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法律条文的深刻理解和具体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二、财经类专业金融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于我国国情
案例教学最早源于美国,但笔者认为,我们在进行金融法案例教学时,首先一定要明确立足于我国国情这一基本原则,而不能照搬美国的判例教学法。原因在于:
1.我们的法律制度不同于美国
众所周知,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律渊源主要表现为判例法,法官裁决案件主要是以先前的司法判例为基础,即所谓“遵守先例”原则,判例在美国的法律制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不是判例法国家,“只有案例,没有判例”,法律渊源主要表现为成文法。和判例法相比,成文法高度概括、抽象,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加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案例的引入就是一个好的方法。引入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文法规则,而不是从案例中制造法律。从逻辑上看,我们的案例教学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而美国的判例教学则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归纳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照搬美国的判例教学法。
2.我们的教学对象不同于美国
美国的法学教育是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学生进入法学院的时候,大都已经取得其他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还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他们或者是在某一领域已经有所成就,或者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而我国高校的本科学生都是高中毕业生,不论是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还是思维表达能力都比较有限,因此,那种教师上课不讲概念、原理,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的美国式判例教学法不适合我国实际,我们的案例教学只是起辅助作用而不能像美国那样起主导作用。
(二)立足于学生专业
不同于法学专业的学生,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一方面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其培养目标也不是法官或律师。因此,我们在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进行金融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一是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尽量选择一些金融大案要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金融法的重要性及学习金融法的必要性;二是分析案例时,应从守法者而不是执法者的角度出发,重点是理解和运用现有法律规则,而对于现有法律的不足与完善问题则不必像法学专业的学生那样深入探究。
三、财经类专业金融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1.教师的课前案例准备
教师的课前案例准备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因而必须对其高度重视。具体来说,在进行案例教学前,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精选案例。案例教学显然离不开案例,实践中的司法案例非常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适合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方面下功夫。精选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第一步。选择教学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笔者讲解证券法时,选取了近两年发生的“杭萧钢构”案和唐建“老鼠仓”案,学生对这些案件本来就有所耳闻,有话要说,课堂讨论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很高。第二,针对性。案例教学当然离不开案例,但并非案例越多越好,盲目堆积、滥用案例于事无补。因此,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即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和教学对象,精心选择案例,所选用的案例应与所讲授的知识紧密相关。与教学内容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案例即使社会影响很大,也不宜选用。例如,教师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而在金融法课堂上大讲达能与娃哈哈的商标之争,因为教学行为要服从教学目的,这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第三,适当性。即所选案例要难易适中。案例太难,脱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实际,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反之,案例太简单,答案一望而知,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实践中的金融法大案要案往往比较复杂,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分析起来往往难度较大。对此,笔者认为,可对现实案例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改编,使之能够符合学生能力范围。
(2)分析案例。在将案例交给学生之前,教师自己必须先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也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并进行总结。试想一下,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吃透案例,那又怎么能够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呢?
(3)制作案例课件。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如果仅是单纯地依靠教师口述有关案件事实,则既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又显得不够直观生动,而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克服这一不足。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录像等视听资料的运用,能够将案例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有效地增加课堂信息含量,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制作案例课件应成为课前案例准备的一项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想方设法搜集有关法律视听资料,如电视台有关法制栏目所播放的一些典型案例,以提高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和实践性。
2.学生的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改变了过去那种以教师单纯灌输理论为主的传统,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因此,学生的课前准备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以把要讨论的案例先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熟悉案情,并查阅相关资料和法律、法规条文,对案例进行自主思考和分析,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备而来,才能有效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去。如果学生课前不作相应的准备,课上不能与教师互动,那么课堂案例讨论就仍然只能是教师唱“独脚戏”,案例教学就会流于形式。
(二)课堂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师生双方都进行了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就可以具体实施课堂案例教学了。笔者认为,这里需要特别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1.精心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旨在明晰案件事实、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法律依据。作为课堂讨论的组织者,教师要注意:(1)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成为案例讨论课的主角。即使认为学生的观点不正确,也不必在讨论阶段急于反驳。(2)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的方法和技巧,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避免约束学生的思维空间。(3)要保证课堂讨论的秩序和效率,使讨论能够紧紧围绕主题,不要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浪费时间。(4)倾听学生发言,当讨论陷入僵局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避免出现“冷场”的情况。
2.认真进行总结评论
课堂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总结。一是要总结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二是要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恰当与否、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当与否、表达清晰完整与否等。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从中取得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影.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08,(3).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nomic majors’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ake the major of finance & insurance as an example
Hou Yi, Wang Jianli
Beijing polytechnic,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is to talk about how to develop the system basing on the study of the finance & insurance’s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e system bases on foundational theory teaching, depends on inside—college practical teaching class rooms and expands outside—college practice bases.
Key words: economics majo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inance & insuranc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相对于理论教学体系而言,更注重高职教学的实践性。实践教学体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支撑体系构成的整体;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则特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它是在教学计划中体现的、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本文探讨的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以狭义概念为主,兼论广义概念。
1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
明确高职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是构建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
1.1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的基石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适用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实践教学,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提升离不开实践教学,高职学生双证书的取得离不开实践教学,构建此教学体系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受到重视,同时也提高了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在此契机下,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发展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跟上社会需求,进一步与企业融合、共同发展,最终满足社会需求,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1.2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决定着高职经管类专业特色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特征是由其学科的性质决定的,经管类学科既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特征,因此经管类专业教学具有双重性,而这种双重性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体现出来,在不偏废理论教学的同时,合理地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加强经管类特色专业的建设,突出经管类专业教学的双重性。
1.3 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行动中树立学习的信心。
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乐学”“学会”和“会学”不同层次的目标。“乐学”即对学习感兴趣,实践教学强调学生行动与思维的参与,与理论教学相比更能使学生投入其中;通过动手、实践和体验,各类复杂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掌握,即“学会”;同时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也在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会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我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年来实践教学对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其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教学中所占比重已经超过35%。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正朝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突出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发展。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理论界对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机制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对我校经管类专业来说,明晰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因为学校目前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殊性挖掘得还不是很深入;贴近社会需求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到位;对经管类各专业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探讨得不够;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可操作评价分析不多。这些问题和不足集中体现在:
(1)经管类专业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程度不高,依然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开展得比较被动,实践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紧凑,教学效果不突出,缺乏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重计划而轻具体措施。虽然在教学计划中有明确的实践教学内容,但在实际组织过程中却未能全面实施。
1.金融专业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基础英语教学已然成为当今高校教育体系中最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课,由于基础英语的全国四、六级统考是目前所有大学课程中唯一一门全国统考课程,并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社会和用人单位已经根深蒂固得将其作为衡量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尺度,大多数高校也将其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使得无论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都将精力倾注在基础英语的学习上。再者,对于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无论在考研、考博还是各类出国考试中,基础英语课的地位都不容小觑。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和考核标准决定了基础英语的地位。基础英语课重视训练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训练,不可否认,经过基础英语的学习,学生将会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无疑会让学生在金融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专业英语实际上是基础英语在专业学科中的延生,没有专业英语的应用,基础英语也仅仅只是一门单纯的语言学习。所以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2.金融专业英语教学和金融专业教学之间的关系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用母语学好金融专业课是每个学生的本职工作。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熟练掌握英语,还要懂得英语在专业课中的应用。学习好金融专业英语帮助学生高效阅读国外金融期刊,掌握金融类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对金融专业的兴趣,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3.金融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金融类双语教学是指在课堂上老师同时用英语和中文讲授金融专业知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是教学工具,但并不是教学目的。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案中假定学生已经掌握了专业英语词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强调专业英语词汇,而着重在于训练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学习金融双语课之前,专业英语课的设立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在金融专业英语中熟练掌握英语专业词汇,才有可能在金融双语课中取得好成绩。
二、金融类专业英语的课程特点
金融类专业英语作为一门课程,有它自身的特色和难点,它既不同于普通的英语基础课,一味的强调听、说、读、写的纯语言训练。也不同于金融专业课,仅用母语去学习专业。专业英语在其语言结构和表达方法上有自己的独特性。
1.专业性强金融类
专业英语涉及到的内容广泛,专业性强,它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英文课程,课程假定学习者已经熟练掌握了金融学科的各个知识点。在学习者对于母语类专业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教授学习者用第二语言重新学习专业知识。这样一来,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或者对于本来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的学生来说,学习专业英语的难度增大。
2.与全球经济金融联系紧密
学生学习金融类专业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时事经济金融动态,因此,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老师不仅要注重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会使用专业英语,能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和熟练英文专业写作。
三、关于我国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金融类专业英语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升学、择业、就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些方面,决定了学生在金融专业方面以后的发展前景和专业高度。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制度问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校、老师、学生的重视程度,专业英语教材的匮乏,教学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失当,是造成教学结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针对这几个主要问题,笔者对于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金融类专业英语师资投入的金融类专业
英语教学对于老师素质要求极高,要求老师既要懂金融专业,又要熟练掌握英语。高校可以考虑多引进专业型复合教师人才,壮大学校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学校现有的专业课老师深造英语课程,采取奖励制度,提高教师个人对于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投入。例如,学校可以把金融类专业英语课程的课时量提高到1.5个工作量。
2.金融类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教材
是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教学结果。由于我国金融类专业英语课程尚属于探索阶段,优良的国内专业教材尚较为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广大高校可以大胆启用国外原版教材、刊物、报章等材料,用西方人的方式学习西方人的语言。由于学习专业英语的学生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课和英语的基础,所以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直接使用原版材料,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实际应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