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8 22:17: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新课程理念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对体育教师、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是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更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不仅仅是简单的教与学,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体现现代教育的特点,同时体育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体育教育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其它方面的教学活动,正因为如些,我认为要上好中学体育课,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以更好地完成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教学任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热烈轻松的课堂气氛
一节好体育课必须体现《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要有明确目标,要凸显科学的教学方法,应创造一个热烈、轻松而富有秩序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指存在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情绪特征和经常表现的行为风格,如紧张的气氛、平静的气氛、活跃的气氛等。课堂气氛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因为课堂气氛直接作用于学生,它与教学效果密切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増力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有效的调控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课堂具有空间大,活动性强的特点,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善于组织,精心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朝气蓬勃的面貌、民主的作风、和蔼可亲的态度、热情友好的语言都是创造良好气氛的重要条件。对于体育教师,则要求教师的言行要有鼓动性和启发性教师教态要自然,精神要饱满,要以自己的满腔热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要求和教学目的使用精练的语言,富于感染力的口令讲授课程。例如,在教原地侧向推铅球时,讲清“登……转……挺……推……拨”五字要领,结合示范,再配以大小强弱可灵活变化的口令,不仅能使学生生动快捷的理解动作要领,可以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激发他们的情绪,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堂教学巧设问题情境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良好的课堂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语,“学贵有思”;笛卡尔讲,“我思故我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些名言都展示了“思”与“问”在个人成长发展中的作用,将两者结合起来便产生了“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氛围。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这种氛围的达成主要依靠教师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以达到深入理解文本并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
1、导入设疑。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就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如:蹲距式跳远分几个技术环节?助跑和起跳各有什么技术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空中动作的方法?很快快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情境中,给予自主思考和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引出空中动作的作用:一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平衡,二是为落地做积极的准备。
2、教学过程“悬念式设疑”。在上课的中间阶段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50米跑你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3、课后反思设疑。教师上完课之后,总想知道学生的消化和吸收情况,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给学生留下疑问或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采用合作形式,课后进行解答。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得多。
三、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以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体育课基本上都是同一模式: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错误,教师是主导,学生随着教师移动被动地接受,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我们就要改变教法单一的状况。体育课堂的特殊性造就了学生课堂思维和注意力具有突发性和鲜活性,导致学生的课堂行为的多变性、多样化。针对现行的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要向多元化发展。
1、中学体育教学“儿童化”。
中学生的“天性”一遇上活泼有趣的体育课,往往把儿童的天性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这时,体育教师就是要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体育教学,尽量避免太“儿童化”和太“成人化”,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
2、中学体育教学“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中学生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中学生好动、爱新鲜,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
3、中学体育教学“游戏化”。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游戏法可避免学生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中学生依然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中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如: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投入到游戏《运球接力》中,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用乒乓球拍进行端起球的接力。在教师讲解规则之后,学生进行练习,发令才能起跑,不得越过起跑线进行交接球;中途如果球从球拍上掉下来,要从掉下来的地方拾起继续进行。
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惟恐沾上“放羊”式教学之嫌。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课时仓促上阵,让学生无目的、无组织地自由活动,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这里所说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地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如:投掷教学,我不拘于以往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进行集体练习,这样学生显得十分被动、练习密度较小,学生的的个性也得不到发展。因此,我是先让学生各自分散进行投掷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的进行讲评和表扬,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更为有效与合理的投掷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或投掷动作正确的学生再进行分散的练习,最终达到对投掷动作的掌握和锻炼能力的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思想上教师放心,在实践上教师放手、放开、放宽、放活是进行“开放型体育课”的关键所在。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
合作交流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排球垫球的教学中,由于动作细节性与手部有一定的疼痛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女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难掌握垫球的技术。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了“忽视教学法”,有意忽视“问题学生”的所在,并通过对掌握动作较好的学生再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然后按不同的水平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自由结伴练习,他们在合作练习中各自交流了自己垫球的方法和技巧,出现了“水平低的学生学的积极,水平高的学生教的认真”的课堂氛围,学生练习的密度与效果也明显增强,在同伴的帮助下,那些没有掌握垫球技术的学生慢慢学会了垫球。他们之间的友情倍增,每位学生的长处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个个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容。那么在培养合作意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强化学生合作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因而强化意识是实施合作教学的第一步。从体育教师的角度而言,首先要建立教育对象的合作伙伴的观念,学生最反感的是“训斥”型和“粗暴”型的体育教师,他们高高在上,致使教学中合作的特性大大削弱。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伙伴身份参与教学,要自觉地“忘记”自己“教师”的角色,这将使学生产生向心力,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2.2 引导学生参与到合作当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合作机会。应该说,在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都有学生合作的条件,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引导。比较常用的方法有:①商量合作法:商量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的过程,在学生帮助老师想办法出主意的过程中,学生便不知不觉地当了教师的合作伙伴。例如上双杠课时,双杠前摆上后,对下法不做具体规定,而是采取与学生商量的办法,听取学生的意见,由他们自主设计后商量决定,可采取杠中跳下、杠侧跳下、前摆下与后摆下、前摆内转下等多种下法。②暗示合作法:让学生主动领悟。例如对练习中长跑中出现的怕苦怕累的学生不要直接批语,而是评论“马家军”不怕流血流汗,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事迹,让学生受到积极暗示,积极参与中长跑的练习。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创新带动学习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88-01
体育课是一门特殊的综合实践课,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中学体育课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巧,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的形成。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密切关心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策略,以期使体育课堂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真正体现十教育新理念和新要求。
一、教学结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有针对性,教学结合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做出特别调整,身体素质好点的学生就要求高一点,体质较弱的要求就相对放松一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下面以“五十米短跑”为例,先让学生自由比赛,记录每个学生所用时间,然后详细讲解起步及跑步过程中的动作要领,并对学生做技术指导,之后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在不断地反复练习中熟练掌握动作技术要领,向自己的目标奋斗,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进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师一定要善于组织课堂,细心关注每一位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状态与情绪变化,并随时做出应对,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努力掌握所学的动作与技巧,并在多次的演练中能熟练掌握灵活应用。若无特殊情况,体育课一般都在室外,体育老师要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排除外界各种因素干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关注学生,建立良好地新型师生关系
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就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教学中要形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就应该真诚对待每位学生,公平公正看待学生,尤其是对那些身体素质较弱,学习与理解动作技术较慢的学生,体育教师更加要多加鼓励,鼓舞他们树立信心,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的,按自己的意愿组织教学活动。新课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体育教师要用心去观察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状态,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为目的。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怀着愉快的心情上完每一节体育课。通过组织各种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体。新课程主张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三、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与目的之一。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活与协调、柔韧等多个方面。体育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身体锻炼为主,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活动,身体的新陈代谢加速,体内垃圾通过呼吸和体液迅速排出,身体的各部位都得到活动,左右脑半球的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实际上,想要改善身体机能,增强身体素质,必须通过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才可能实现。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做任何项目练习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提高身体素质。所以,体育教师要合理组织运动项目,科学安排运动负荷,使学生体在运动后感到身体舒畅,心情愉悦。教师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简单有效的锻炼方法,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要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每天坚持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四、注意学生的品质培养和健全的人格塑造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国要想在世界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改革,而改革就需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这就要依赖于教育。体育教学是一项使学生身心同时参与的综合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有着其它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培养新世纪人才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学生上体育课时“身顺心违”和有“厌烦”情绪的现象普遍存在,陈旧、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和过于严格的课堂纪律往往是打消学生自觉进行学习的主要原因。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智力发展和身体发育的最佳时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最关键时期,因此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针对中学传统体育教学的现状,尝试性地论述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1、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行体育课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完全一致,学生的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落不到实处。教学的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知识范围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有些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同时,中学生对上体育课和对不同运动项目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兴趣和态度有较大的差别,往往喜欢那些感兴趣的知识,这就导致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单一和教学过程的齐同性与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产生了矛盾,表现为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学生对现行的体育课教学表现出严重的不满,强烈要求体育课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2、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途径
为了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切实加强体育教学工作,教育部于2001年出版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用版),新课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表现出与传统教育不同的全新理念,体现出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创新。
2.1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体育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束缚,使“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实现四个转变。
2.2上课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沿用前苏联的“讲――示――练”的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系统传授知识技能,但忽略了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练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上课的教学模式必须创新:
2.2.1建立“练――问答――讲――练”的启发式教育模式
“练――问答――讲――练”的教育模式即教师布置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先进行练习,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有针对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点拔,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
2.2.2建立男女合理分班的教学模式
随着年龄的增大,男女生的各方面差异越来越显著,针对中学男女生这方面的特点可在某些运动项目进行男女分班教学。
2.2.3建立“主项专修、配项必修”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不同,因材施教,进行项目分班,建立“主项专修,配项必修”的教学模式。
2.3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入手:鼓励学生自编体育游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把自然科学知识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
2.3.1把学生自编游戏融入体育教学
在体育课教学中,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是在练习中让学生尝试自编游戏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教会学生设计体育游戏的一些基本方法,对学生创编的有创新意识的游戏,进行肯定和表扬,对个别有困难或游戏活动缺乏新意的进行点拔,启发和帮助。并鼓励学生在自编游戏的时候相互交流与合作。
2.3.2把多媒体引入体育教学
使用多媒体进行体育教学可把课上得更美、更生动。由于多媒体具有重复,慢放,暂停等功能,可使一些在课堂上不易于用语言和示范动作在短期内让学生接受,难懂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效果。如篮球、足球战术的教学等。体育课中的动作技术的教学,如果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使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学生易于在大脑中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明确动作技术的重点与难点,便于学生在以后正确地进行练习,音乐可以陶冶人的心灵和道德情操,体育运动中,在音乐节奏的感染下,可充分调动人的激情,可把人的刚毅、激情的一面与柔软、温情的一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3.3把自然科学知识渗透到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穿插自然科学知识,可使体育课更加生动,充分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可以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解释一些体育现象,如:为什么长跑要沿着逆时针方向跑,足球比赛中为什么会出现“香蕉球”,快速跑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来等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2.3.4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贯穿于体育教学
体育的诱人魅力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热爱运动是青少年的天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有针对性地灌输健与美的知识,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体育的美。
2.4建立合理的评价模式
1.宽容是时代教育的要求
当今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即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和独特品质,包括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一些学困生很容易表现出急躁的态度,有时语言还会变得刻薄。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强,自尊心也很强。如果当这些学困生出现违规行为时,教师能用宽容的、发展的眼光对待他们,耐心地陪他们一起找出问题的原因、改正的方法,那么这些学生迸发出来的学习力量是惊人的。
2.宽容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
学生在学习兴趣、身体条件及对运动项目的掌握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学习体育技术动作时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很吃力,而有些学生则很快掌握,学习起来得心应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评价的着眼点应放在学习态度和情感变化等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从而引导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二、将宽容融入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意义
1.宽容能缩短师生心灵的距离
中学生在心理和生理等方面还不成熟,在体育学习中容易出现失误和偏差,这时教师的宽容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缩短师生间心灵距离的一剂良药。例如,在一节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学课中,A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反复进行了安全教育。但在分组练习中,甲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一直在和别的同学说笑。其他组的同学还在投掷时,甲学生跑到场地中间捡球,情况非常危险。A教师鸣哨并做手势提醒,甲学生还是我行我素。A教师急忙跑过去扯住他大吼:“你要干吗?!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平时甲学生就很好面子,在全班面前被老师这么一吼,觉得很丢脸,就跟老师顶撞起来。A教师很恼火,可考虑到班上还有50多位学生在等着上课,于是他调整了情绪,重新强调安全事项,让大家继续练习。课后A教师找到甲学生,先让他口述一遍课堂上的行为,然后才心平气和地分析这样做的危险性,同时坦诚地说,自己当时这么吼也不对。经过沟通,甲学生很诚恳地说:“老师,对不起。我这样做不对,让您担心了,以后一定会按您的要求认真上好课。”问题就这样烟消云散,师生之间感情变得更加和谐融洽。教师的宽容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从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主动克服缺点和错误,激发学习热情。
2.宽容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中学生改正错误有时要经过一个反复的、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用毅力跟错误做长久的对抗。所以当学生的意志力不够坚定的时候,教师需要给学生多一些鼓励、指导,帮助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例如,教师对学生强调体育课集合要做到“快、静、齐”,但经常会有学生对这些要求不够重视,集合时总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动作拖拉、说小话、搞小动作等现象。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注视或者扬眉提醒该学生,他一旦意识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后,通常就会改正。如果不是用这种委婉的批评,而是直接把他们“揪”出来,那只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师生冲突。宽容学生的错误是理解学生、爱学生的表现。因为宽容,教师就给了学生足够的尊重,给他们留足了面子,更给了他们一个反省和改过的机会。宽容这种无声的教育有时比有声教育的效果更好。
三、宽容也要有原则
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有效的“放”,让“放”在课中体现的更加自然,更加合理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
1.要发挥体育骨干学生的作用,体育骨干的作用并不能局限于让学生简单地协助教师完成某些活动,而是让体育骨干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管理,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强了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氛围和师生之间地亲和力,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
2.在进行“开放式”教学时,教师应把练习的目的要求,以及课所要达到的效果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讲述,让学生在一定学习目标指引下,根据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练习,这里的学习领域可是“五大领域”中的二三个或是四五个,在教学环境与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出较为直观的练习方式,做到“有的放矢”确定学习目标,内容选择尽可能安排贴近学生实际,迎合学生自身要求,有一定实用性与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乡土体育、生活体育的内容。同时对场地器械布置、安全事项等要给予充分的布置,避免造成课堂混乱与发生安全事故。
3.在“开放式”教学策略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与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师应在不断改进“教学意图”引导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表现机会,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真正让学生拥有主动权、自。同时,教师要有意设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去练习与学习。“开放式”教学课重点是培养学生想动、爱动、会动和会练、会判、会赏的自我健身能力。在课的当中教师并不是完全脱离学生,等同于“放羊式”教学,而应更加密切注意被“放”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氛围,以便随时提醒、调整,并给予及时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一、学生的“心理基础”影响教学情境的创造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特有的育人环境。众所周知:不同的教学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取决于师生的心理状态,而学生的“心理基础”直接影响到这种心理状态的活跃程度。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基础”,主要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意识、热情、态度和激情。
二、生的“心理基础”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
教学情境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向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学生没有积极的“心理基础”就很难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步骤的实施以及教传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等也就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学情境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学生的“心理基础”影响自身活动的效果
健康而积极的“心理基础”能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因素。科学家们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积极性高涨是可以发挥80%~90%的才能,反之发挥20%左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努力程度。良好的“心理基础”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学活动为学生愉快地接受和自觉地掌握知识,从而通过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活动与学习效果。
四、如何结合学生心理,进行课堂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激起师生间相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教师除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组织形成的安排等方面进行探索,还应充分考虑主体地位的学生。注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培植学生积极的“心理基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用教育方式,调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绪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具有多变性,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体育课中学生不能积极配合“指令”和“情绪高涨”的进行练习,大多数是因为教师进行教育时情绪的“冲动”和采用的“方式”不恰当,造成“情绪低落”或“抵触情绪”。合理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方式时一定要慎重。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越轨”行为不能简单的“责罚”后大面积的批评,应正视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冷静地进行正面教育;其次,对学生练习情况不满意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讲学生的“缺点”,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多肯定学生的进步;第三,对学生练习遇到困难时不要“主观评判”,应耐心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及时开导。只有努力让学生正确的认识“错误”和乐观的对待“问题”才能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
(二) 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触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氛围是指一定范围内人的精神面貌、活动情况和客观环境的综合体现。处于其中的人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较稚嫩,很容易受到课堂氛围的影响。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感染学生的心境,使其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产生相动、乐学、要练的意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应排除那些影响或干扰学生“动”、“学”、“练”的不利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穿好运动鞋、运动服,根据课的需要认真规划场地和布置器材;用激励性的语言触发学生主动体验的意识;鼓励“畏难怕动”或“出工不出力”的学生“动”起来。当然,教师要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要求学生做的应身先士卒,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做好表率作用。
(三) 快乐于课堂,保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课堂上常常有笑声是体育课的特色,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更喜欢上体育课。因为在学生看来体育课没有“精神压力”,而且身体活动可以“无拘无束”。如果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板起面孔”,采用“高压”、“ 斥责”把课堂管得过严、过死,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终会影响他们的热情。某学生上课总是迟到,那首先要了解他为什么迟到?是故意的呢,还是上节课没完成作业,或许他还有其他原因。而不是开口就骂他,你是不要上课了,给我站在一边好好想想。那样就会极大的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反之,你友好的问他有什么困难,要不要帮忙,告诉他经常迟到不是好事,告诉他你相信他。这样做这位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爱,对他的期待,并且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会努力改变以往的作风。还快乐于课堂,体育教师应迎合学生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和颜悦色”;在提出适当要求的基础上允许或鼓励学生“动”起来;教学内容与练习方法力求娱乐性和趣味性。只有学生身心得到了满足才能长久的保持热情,发挥体育教学应有的功能。
(四) 出提高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
“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对体育学科的“育心”、“育体”功能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上体育课的动机也局限于“玩”、“自由”,以致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合应五个学习的忽视。通常体育课教学活动是学生在“威严”下被动的进行,对需要“身心投入”的练习“敷衍了事”。突出提高健康水平,教师要结合体育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建立“三维健康”观。以教学内容和具体练习为“载体”,以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课能使自己的身心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增强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从而产生正确的活动与学习态度,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维、主动体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惟恐沾上“放羊”式教学之嫌。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课时仓促上阵,让学生无目的、无组织地自由活动,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这里所说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地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如:投掷教学,我不拘于以往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进行集体练习,这样学生显得十分被动、练习密度较小,学生的的个性也得不到发展。因此,我是先让学生各自分散进行投掷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的进行讲评和表扬,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更为有效与合理的投掷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或投掷动作正确的学生再进行分散的练习,最终达到对投掷动作的掌握和锻炼能力的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思想上教师放心,在实践上教师放手、放开、放宽、放活是进行“开放型体育课”的关键所在。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合作交流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排球垫球的教学中,由于动作细节性与手部有一定的疼痛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女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难掌握垫球的技术。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了“忽视教学法”,有意忽视“问题学生”的所在,并通过对掌握动作较好的学生再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然后按不同的水平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自由结伴练习,他们在合作练习中各自交流了自己垫球的方法和技巧,出现了“水平低的学生学的积极,水平高的学生教的认真”的课堂氛围,学生练习的密度与效果也明显增强,在同伴的帮助下,那些没有掌握垫球技术的学生慢慢学会了垫球。他们之间的友情倍增,每位学生的长处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个个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容。那么在培养合作意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强化学生合作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因而强化意识是实施合作教学的第一步。从体育教师的角度而言,首先要建立教育对象的合作伙伴的观念,学生最反感的是“训斥”型和“粗暴”型的体育教师,他们高高在上,致使教学中合作的特性大大削弱。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伙伴身份参与教学,要自觉地“忘记”自己“教师”的角色,这将使学生产生向心力,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2.2 引导学生参与到合作当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合作机会。应该说,在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都有学生合作的条件,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引导。比较常用的方法有:①商量合作法:商量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的过程,在学生帮助老师想办法出主意的过程中,学生便不知不觉地当了教师的合作伙伴。例如上双杠课时,双杠前摆上后,对下法不做具体规定,而是采取与学生商量的办法,听取学生的意见,由他们自主设计后商量决定,可采取杠中跳下、杠侧跳下、前摆下与后摆下、前摆内转下等多种下法。②暗示合作法:让学生主动领悟。例如对练习中长跑中出现的怕苦怕累的学生不要直接批语,而是评论“马家军”不怕流血流汗,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事迹,让学生受到积极暗示,积极参与中长跑的练习。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而现在的学生的兴趣激发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课的情境或是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从而来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浅层的兴趣激发,维持的时间与整体效果性并不太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来得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记得有一次,在推“自制铁环”的教学中,我发现几个学生没有按照老师所教的方法去推铁环,他们自己创出了一种方法,铁环照样滚动,而且运用自如,当时我没有因学生不按照老师的练习方法做去指责他们,反而为他们的创新举动感到高兴,在讲评时特地请他们进行了示范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下可好,他们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出各种各样的“怪招”,有的创出几种“刹车”的方法;有的想出了用橡皮筋绑在推杆的钩上来控制铁环滚动速度;有的越过障碍而不败;有的利用铁环进行造房子;有的用铁环拼奥运五环及各种图案……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小主人”,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练,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4.提高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素养,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还要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与此同时,学校应该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工作,努力为体育教师提供后续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复合型的教育人才。
体育课能够帮助学生舒缓由于升学及家庭带来的身心压力,使学生身心愉悦。另外,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中找到自我,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磨练自身的意志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因而,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多关注一些体育杂志,如《中国学校体育》《当代体育科技》《环球体育市场》《教育与职业》等,将体育教学与时展相结合,同时还要加强对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教学方法的学习,积极借鉴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此外,体育教师还应该与不同年级的授课教师开展调研、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共同讨论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最佳教学方法,进而找到符合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国情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师与学生都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精神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反馈活动,让学生突破自我,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二、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使课堂合理有序进行
预先做好课堂活动计划方案,能够保证体育课堂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之前,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限定、学生的兴趣方向、学校场地安排、体育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等,这样有助于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完成。具体内容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在设置课堂环节时,要以课堂为主,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等进行内容设计,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二,规范体育运动动作,掌握好理论讲述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练习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第三,依据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压力,设计一些能够舒缓身心压力的运动,为学生减压,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首先,体育委员整合队伍,集中四列横队,带领队伍做热身操,并进行辅助练习,包括:跨栏跑摆和原地双腿剪绞、跨栏坐姿模仿练习;其次,正式练习,进行摆腿及跨腿动作,练习起跑跨栏,完成全程三个跨栏练习。教师在教授时要示范两次,并运用多媒体播放专业运动员的跨栏动作,然后进行分组指导、纠错。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整体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因而,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作用,以学生的实际体能情况为出发点,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内容选择的依据。首先,在体育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以理论作为课堂基点,注重体育技能训练,使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增强感悟体验;其次,教师要尤为注重体育课堂教学的中间环节,适当调整课堂结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最后,体育教师要学会利用时机,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准确的判断能力。例如:针对一些平时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体育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增强学生在运动训练中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使学生爱上体育。
四、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现阶段,在体育课复习阶段,通常采用纠正错误法、练习法、比赛法;在进行新课讲授时,通常采用分解法、语言练习法、完整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在教授或者指导过程中,要保证示范动作的标准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断进行思考。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选择时,要考虑以下方面:一要按照自身能力选择,切不可超越能力之外;二要依据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成长阶段、个性差异、认知水平、身体素质等;三要以教学目标作为主要依据,采取阶梯式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更容易接受。
五、结语
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体育教师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专业技术水平等的基础上,合理设计体育教学方案,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进而提升体育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为我国中学体育教育事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作者:李金泉 单位:梅县区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它关注的不仅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可是,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运动员的要求进行竞技项目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许多伟人的成功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与其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最熟悉的科学家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曾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正以为有着坚强的个性,终于给世界带来了光明。二十一世纪是追求"个性"的时代,尤其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给个性本身形成了许多复杂的因素,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不能单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个性"的与众不同,而是从教学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寻找其共性特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应借此之机,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课堂是我们实践的舞台,怎样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应该多方面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大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来自哪里?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好动的孩子他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凭趣的孩子只凭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活动。综合上述因素,我建议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充分展示的舞台。
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情境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兴趣也比较容易激发和转化。因此教师选择内容时也应多样化,从学生心理和生活出发,多选择一些儿童化,趣味强的运动项目,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加以引导和转变,让学生放开心扉,融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激励学生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在实践中体验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无穷快乐。
二、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