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5 17:19: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五笔实训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主体化;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为了快速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提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立体教学模式,教学从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知道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将这个问题进行分解,最后围绕解决每个子问题,将要讲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展开。这样所讲内容由解决实际问题连接到一起,构成一个立体结构,所有子问题解决后,则应用问题也随之解决。这样一门课完成后,学生不仅学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解决实验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划分了以下三个层次: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激励学生提高应用能力的方法;研究与教学模式相配套的教材编写模式。
1 应用教学模式的探索
这一层次就是探索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按照新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思想组织教学试验。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开始时对本课程的应用作阐述并布置课程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不断的探索性学习,逐渐完成课程设计。在期中左右开始规划,期末交设计程序及文档。为此,我们专门印制了《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教学任务书等手册。每门课要求至少完成五个实验报告、一份课程设计。要求每位专业教师上课前制定教学任务书并上报系教学委员会审批,教学任务书含学生学习后达到的能力要求、教学进度、实验报告、课程设计项目、作业次数、参考资料、网站建设计划等,并作为教学检查的依据,纳入教师期末酬金量化。
2 专业计划的目标控制体系建设
专业教学计划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制定了目标控制体系的新教学方案,任课教师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化。原来教学计划的原则是最终控制,结果难以达到目标。
体例:(1) **专业总目标;(2) 就业范围;(3) 第一学年目标;基本技能;基本语言;基础知识;(4) 第一学期:达到目标;安排课程;考研主干课;按如此模式编制教学计划,将学生学习最终能力目标分解到每个学期,通过过程控制来达到总目标,使教学计划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
3 延伸课堂教学,积极探索立体化、网络化的教学模式
启动系级精品课程建设,并予以奖励。要求各专业课基本实现课件上网、作业上传、辅导答疑等功能,并鼓励老师积极申报精品课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6年3月开始以“数据结构”、“C语言”、“网页制作”、“操作系统”、“计算机电路基础”五门专业课为前导制定了课程建设研发团队,并积极申报院级精品课程。第二阶段:2007年1月起所有专业课开始系级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取得较好的效果。
2005年“Delphi程序设计”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06年“数据结构”、“计算机电路基础”被评为院级优质课程。2007年有“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实训”、“网页制作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共六门课积极申报院级精品课程。其中“数据结构”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网页制作技术”被评为院级优质课程。
4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探索
加强电子试题库建设,改革应用性课程考试方式。向教务处申请对Flash、Photoshop、网页设计及五笔字型应用等四门技能型课程由原来的期末笔试改为学生自主式全自动网上测试,并要求计算机科学系所有学生(含已经笔试合格的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该测试。该申请被教务处批准,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对网页设计及五笔字型两门课试点,受到学生欢迎,效果较好。针对考试中的问题,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考试系统进一步改进,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有计算机应用等五门课程进行了机考,扩大了考试科目,进一步扩充了题库,提高了防作弊能力。
5学生学习竞赛的组织与发动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特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竞赛组,系主任任组长,我任副组长,下设五个竞赛小组。2005~2007年,除组织计算机科学系网页设计大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五笔字型大赛、Flash设计大赛、图像处理大赛等,积极参加枣庄学院组织的各类赛事外,共组织学生参加省/国家竞赛5次,项目如下: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全国数学建模、齐鲁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正保教育杯第三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职业技能大赛、山东省电子产品设计大赛。在这些竞赛中学生均取得较好成绩,极大地鼓舞、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下表所示:
6计算机应用课程教材编写模式的探索
按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教学模式,探索了计算机应用课程教材的编写,提出应用课程教材编写改革的方向为“立体结构知识层次分布式教材模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立体化教学设计教材章节,教材第一章提出能力要求,并给出总体实现案例设计,每一章设有能力达标要求并围绕整本教材的案例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再呈现传统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点的线性结构的教学模式。基于新教改思想,我们正按照此模式编写计算机网络实训、数据结构等教材。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关系到高校教学目标能否高质量实现,因此必须及时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措施,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较单一,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目前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机房实现,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基本操作流程后,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实践教学任务进行操作,教师在一旁指导,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锻炼学生实际动手的操作技能,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学生单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操作。除此之外,实践教学还有毕业实习等教学方式,但由于实习教学基地缺乏,基本上流于形式;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多也是从网上下载相关内容,很少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纸上谈兵的味道很浓,文章质量参差不齐。
(二)学校对实践教学虽然很重视,但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软件与硬件欠缺,实践教学难以开展。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弱化。虽然近年来各大院校开始侧重发展实践教学,但仍然存在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设备数量严重缺乏或陈旧落后的现象,根本无法满足金融实践教学的需要。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很少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为了完成实训任务,不得不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教师不能跟在学生身边随时指导,不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另外,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没有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是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事务繁重、保密性强,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担心学生影响他们工作;另一方面,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金融机构,教师又不能跟在身边随时指导,无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无法完成实习任务。
(三)实践教学考核机制不完善。
现有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有两种,一种是闭卷考试,纯粹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基本局限于客观题的考核,很少涉及到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实践动手方面的考核。这种考核机制只能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思考分析和动手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种考核方式为学生写实践报告,实践报告本来是对实践过程的总结,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都是从网上下载相关内容来敷衍过关,很难看出学生真正的操作体会,很难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公平、科学的动态评价。
(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薄弱,金融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社会体验与实践经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队伍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质量。实践教学教师普遍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目前实践教学发展的瓶颈在于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没有受过职业技能训练,缺乏实践经验。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绝大部分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从理论到理论,没有参加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的实践工作,缺乏行业从业经验,欠缺金融从业背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金融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二、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并进行有机组合改变以往单一的案例讲解模式,可采用直观演示法、案例分析法、情境练习法等。例如:在教学如何点钞、捆钞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将相关内容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在学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实践,也方便学生课下也就是教师不在身边时自己练习。在讲授银行业务时,可以使用3D银行系统,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银行员工角色,熟悉银行所有的业务。在讲授金融工具时,教师可以将这些金融工具直接拿给学生看,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到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促进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增加经费投入,建设完备的校内金融模拟实训室,同时加大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建设完备的校内金融模拟实训室以及校内实训基地是完善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校内金融投资模拟实训室的建设,购置较完备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让学生高度仿真地模拟股票、外汇、基金、期权、期货等的交易,从而理论与实践切实融合到一起,学以致用,最终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可与有意向的金融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在学生学习的某一个阶段去金融企业实习,让学生能够提前近距离接触社会,进行各种金融业务的实地操作,体会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工作特点,从而将在校期间所学习的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融合到一起,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如何进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是各大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实践教学考核不仅要重视静态的实践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的考核机制,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测评,体现“教、学、做”相结合的特色。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提交实践或实习报告以外,还可以增加以下几种考核方式,多种考核方式并用,能更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学习成效。1.口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整个实践操作过程,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手工操作考核。比如,点钞考试、五笔录入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3.上机操作考核。实践教学要摆脱在教室单纯授课的方式,多采用上机方式,让学生真正去模拟操作与金融相关知识的操作。4.专业技能比赛。尽可能让学生参加各种金融专业技能比赛,如点钞技能比赛、五笔录入比赛、全国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等,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
(四)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有赖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学作风好、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才能使金融实践教学环节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第一,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极快,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高职院校应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将专业教师定期派往金融企业进行学习和挂职锻炼,让教师熟练掌握各种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流程,增强实践能力。同进积极听取各类金融实践讲座,强化教师自身的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第二,各大高职院校可以从金融企业聘请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者请他们来为师生开设讲座,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优化教师结构,以弥补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切合实际需要的专业技能。总之,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推陈出新,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09-02
现代社会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的社会,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没有计算机应用,我们的社会就无法持续进步和发展。而作为培养现代社会各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教十余年,教过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课、计算机网络专业课,但教得最多的还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现代办公设备方面的课程)。从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版本一年一个样,教学方式也比以前大为改观。但从所教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情况回馈来看,教学效果并不很理想,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不光自己教的学生,别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情况也都差不多,可以说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1年内有60%连一份像样的Word文档都做不出来,有的学生连安装一个简单的应用软件都不会,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绝大部分人都会上网,都能熟练的使用QQ和玩网络游戏,在工作中有什么不懂的操作能通过QQ与我这个教过他们计算机的老师联系请教,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种无奈。
静下心来对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和总结,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教学时间和周期过短
就大专层次而言,现在的所有专业包括计算机专业为了给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让出更多的教学时间,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压缩,有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四节的课时,这对于学生学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是很不够的。而且当学生在第一、二个学期学完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再经过两个学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习,早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忘得干干净净,以致于参加工作时做不出一个像样的Word文档,有很多学生在毕业时为找工作做一个表格形式的个人简历都做得乱七八糟,不规范。也就是因为教学时间和周期过短,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老师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有很多操作和问题都没有时间给学生讲深讲透,给学生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都只能说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一点皮毛,照本宣科,学生学不到更深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无法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精髓,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时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了。
二、教材版本过多过乱,模式不统一
自我从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来,所用教材版本自己都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了,好像是每年都会拿到一套新版教材,有些教材里就出现过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有的一套教材两本书(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书,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书),有的三本(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书分成上下册,一本实训书),还有四本的(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一本Word,一本Excel,一本实训)。这不仅导致老师教学有点无所适从,就是学生学习也不知应该掌握哪几种Office应用软件。
三、实训、实验环节不够,上机操作安排的内容不丰富
由于我们国家的教学改革,现在的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开始接触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当他们参加高考升入大学时,基本上是人人都能对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了,比如上网打开网页、进行网络通信(使用QQ聊天)、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等(除个别在比较偏远的农村读书的学生),但他们对于计算机基础操作中较深层次的操作(如文档的高级排版、数据的处理、幻灯片的制作等)都并不了解和熟悉。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训就应该着眼于这个基础之上而进行开设和安排,着重于学生对软件操作的强化练习和训练。现在的教材和教学活动安排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尤其是上机实训安排,时间不够,内容也不全面,在某些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书上的操作步骤中都出现了操作错误。而且由于国家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毕业必须要有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职业技能证等证才能拿到大学专业的毕业证,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基本上都是一种应试型教学,以计算机等级过级考试内容为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又如何能使学生学到深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刚参加工作时出色地完成各种文档的排版、数据处理,做出让单位领导满意的文件来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学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从根本上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大家都知道,自计算机被发明以来发展到现在,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我们人类的第二自然科学知识了(第一自然科学知识就是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它已经不是其他科学知识的附属品,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了。要想让大学生能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改革:
(一)延长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周期,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实训的强度。不能因为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削减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时间和周期,应该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把它和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性等同起来。
(二)要统一大学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材内容和模式,不能采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式,让各院校自主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材,应该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材像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一个统一的教材模式,这样既有利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普及,也有利于计算机等级的过级考试。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统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学生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操作,加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加大学生操作实训的强度,丰富学生操作实训的内容,让学生多学多练,熟能生巧。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和要进行改革的方面,我认为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解决:
(一)就大专层次的教学而言,学生一般在学习五个学期后的第六个学期都会出去实习,不会再在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大专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周期可定为五个学期。根据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在计算机应用于办公室方面的软件中,Word(文档编辑)、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这三个软件应用得最多,操作要求也最高。同时现在是网络时代,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些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像机等)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都能用到,因此,可以把这些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分配到五个学期教给学生。
(二)第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开设计算机应用的最基础的知识为主,如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技术指标、计算机病毒与安全、汉字输入方法等,这个学期的主要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建立对计算机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掌握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比如目录、文档的建立,对文件的管理等),最主要的是练习输入。现在的学生都知道如何输入汉字,绝大部分都是用的拼音输入法,但输入的速度都不快,因为拼音输入法重码多,同音字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打不出来,因此我认为这个学期主要应该让学生学习、练习并掌握五笔输入法,让学生多进行打字练习,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除能掌握基础知识,还能练出五笔输入法,打字的速度得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就能得到提高了。
(三)第二个学期以学习Word(文档编辑)为主。进入大学的学生都基本上知道如何进行Word的基本操作,这个学期主要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Word功能,如图文混排、中文版式、设置背景、首字下沉、艺术字、表格处理、模板的应用、文件管理与发送等,教会学生规范的文档排版格式,而进行Word实训的内容可以用第一个学期学习的那些基本知识作为排版编辑的内容进行练习(不要像现在的教材中的上机指导书上用一些诗歌、文章进行排版练习),这样学生既能掌握Word的高级排版功能,又能温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四)第三个学期主要学习Excel(数据处理)。这个学期要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对数据处理的强大功能,让学生掌握对数据的各种处理方法(包括数据的自动筛选、高级筛选、排序、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图表等),以及与Word进行联合操作的邮件合并等高级操作,多安排一些数据实例让学生多做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对数据进行各种处理,能适应工作环境中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各种要求。
(五)第四个学期主要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以及网络基础知识。幻灯片广泛应用于产品演示、公司介绍、会议演讲、学术报告及课堂教学等场合,可以形象化地表达演讲者的观点和演讲的内容,而PowerPoint就是一个集文字、图形、图像、图表、声音和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演示文稿编辑制作软件。让学生熟练掌握PowerPoint的操作(包括幻灯片的切换、动画效果、幻灯片中对象的动画效果,插入文字、表格、图表等),制作出生动的幻灯片,这对学生从事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开设网络基础内容,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Internet的基本知识,能上网浏览、搜索、下载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等,提高网络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可以从容的在网上实现信息互动交流。这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何进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本文分别从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的思路进行了如下研究。
1.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非计算机专业注重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指导思想,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走“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路子,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仍然沿袭传统的课程黑板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以致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很难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人才市场竞争的需要。
2.教学改革的思路
2.1切实转变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关键和前提,是要转变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和能力,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应用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应有所侧重。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以提高计算机使用水平为出发点,在教学上要求认真搞好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键盘、鼠标、磁盘、打印机硬件的操作使用,五笔字型输入法,WORD2003文字处理软件,EXCEL2003电子表格软件的操作使用,WINDOWS2000/XP的操作使用,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使用,文件、目录、磁盘等基本知识和概念以及因特网、浏览器使用方法等内容的教学,其教学重点定位在计算机常识普及和生活技能的培养上。而计算机应用、网络、电子商务等与计算机关联程度高的专业,教学内容除了上述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外,还要学习计算机常见的软、硬件应用知识,重点应定位在工作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上。因此,教师应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和实际情况分层调整课程体系和内容以及教学课时,实施模块式、分层式教学。另外,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许多学生在小学、初中就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基础,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适当精简压缩学生已经掌握或不感兴趣的基础理论及文件管理课时,将综合练习课时分配到Word、Excel教学内容上。那么考虑到用人单位往往将能快速录入文字作为计算机应用技能考查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要将五笔字型输入法从原有理论课程中剥离,单列出来采用专题式技能训练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文字录入技能。同时,据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同要求,相应地增加与专业相关内容的课时,例如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专业增加因特网基础的课时等等,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所在。
2.2着力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优化教学和实操环节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就必须着力改革教学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大力优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实施模块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模块化。针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把教学内容分为文字录入、文件管理、Word文档格式化、Word制表、电子表格、演示文稿、计算机理论及管理、因特网基础8个模块,明确制定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模块之间的组合有较大的灵活性,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效果进行针对性教学。其次,授课方式灵活多样化。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注重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兴趣、意志等因素及差异,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活动相一致,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注重将专题式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讲授、示范、练习与提问、启发、点拨引思相结合,知识点与生活中的案例、问题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因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最后,开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实行多媒体课件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案例演示,给学生指明学习思路,帮助学生掌握不容易理解的知识或操作。同时,将案例讲解、演示与学生互动、完成作业、自学相结合,有利于扬长避短,达到双赢的目标。
2.3加强上机实操训练,强化技能培养
强化上机操作训练,是加强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上机实操训练教学的效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针对实训任务,认真设计实习步骤、程序、所用工具、方法,按实习指导书的要求进行上机,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注意检查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及对项目技能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上机报告。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为他们尽量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提高能力。同时在实操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当发现具有创意的作业时,应通过多媒体案例演示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示范讲解,并请其他同学进行评论和提出改进意见,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不仅逐渐转变了,而且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逐渐的提高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得到了培养,促进了人才的发展,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项目来源:吉林工商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院字[2011]03号)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J]. 计算机世界报,1999,(10).
[2]邢茹,王行恒.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5,(11).
[3]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祝朝映. 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职教论坛,2003,(10).
[5]段银田 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22).
[6]刘春生 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分类号】G712.3
校本教材,通俗地说就是指学校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由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后,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发和编写的适合本校教学的一种教材。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学校中,使用校本教材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中职学校会计技能课校本教材的开发却还不是那么的普遍,以本人从事二十多年中职会计教学的经验来看,中职会计技能课校本教材开发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
一、中职会计专业技能课教学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尽管以电子计算器代替了传统的算盘,以点钞绑钞机代替了手工点钞,以电算软件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会计,但会计基本技能仍然作为衡量会计专业人才的一个评价指标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近年在我们福建省的高职单招考试中还增加了100分技能项目,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因此,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管是毕业找工作,还是参加高职单招考试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目前,在各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大多数学校都把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现在的“会计从业资格证”实行的是无纸化考试,考试题型以选择判断为主,只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测试而不需要实践操作,因此,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会计理论的教学,而淡化了会计实际操作的训练,专业技能课基本上是绕国赛、省赛项目来开设。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现在的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虽然能够持有“双证”(即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专业毕业证),但是却难以胜任会计工作。
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在学校时模拟仿真训练不够,分析处理经济业务能力低,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不具有实践操作的能力,部分学生电算软件操作熟练,却也只能是计算机软件操作员而不能成为合格的会计人员,导致许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持有“会计证”却不得不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每当想到这些学生的就业情况,听到他们的抱怨时,我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伤痛,作为从事二十多年中职财会专业课教学的我,虽不能完全说是我们教学的失职,但至少也是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特别是会计技能课教学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技能课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传统会计技能课教材编排内容单一滞后,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在过去我国一直执行国家教育部对学校课程集权管理,该管理模式使得学校发展受到限制,缺失了灵活性。大量的课堂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相背离,很难体现教学实效性,导致学校教学层次和水平比较低下。教师和学生很难融合在一起,课程学习质量低,教师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具体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学生也只是应付性的学习,学习主动性非常差,课程实施者和开发者,无法结合在一起。
当前各中职学校开设的会计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大都以珠算、点钞、会计模拟实训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算盘的国家,珠算称得上是我国的“国宝”,是我国会计人员传统的计算工具,现在的一些欧美发达国家都把珠算教学纳入小学生的学习课程,作为中华儿女,作为会计人,更需要我们会计专业的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但是,学生在学习珠算时普遍都是加减法兴致勃勃,乘除法索然无味,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化的计算工具也在不断出现,如近年出现的新数码产品翰林提传票机,它不但具备计算器计算的功能,并且还具有五笔练习、传票翻打等功能,特别是传票翻打技术,更是作为会计基本技能国赛和各地省赛热捧的一个项目。通过小小的传票机,既能让学生利用小键盘练习数字的录入,还可以作为汉字录入练习的工具。学生使用传票机既能实现会计专业翻打传票的技能训练目的又能达到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目的,所以学生对这样的新教学设备兴趣浓厚。但在传统的教材中却没有涉及传票翻打的内容,如我校订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会计基本技能》(第二版 ),全书九个章节中,前六个章节都是珠算技术,第七章介绍简易心算,第八章是点钞与验钞,第九章是电子计算工具的应用。在《会计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不用学珠算,一部分学生认为珠算的乘除法太难,不如用计算器来的简单快捷,所以学习兴趣不高,而他们感兴趣的翻打传票教材却未涉及,老师们也只能是通过产品说明书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传票机。所以说传统的教材单一落后,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校本教材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做到与时俱进
学校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可以组织本专业教师进行商讨,编写出符合本校需求的校本教材。每个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再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可以适时补充教材内容。这样的教材针对性比较强,而且灵活性得到体现,极大的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开发校本教材中每个教师都可以提出意见,这样可以集纳最优智慧,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进行办学,教学主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而且这样的教学形式,才能使得学校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再以前面提到的《会计基本技能》来说,可以这样来编写校本教材:对珠算技术部分,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将传统的珠算加减乘除进行整合,一是重点突出加减法的学习,删除乘除法教学。因为珠算加、减的运算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较为广泛,而且经过实践证明,熟练的算盘加、减运算的速度可以超过电子计算器的运算速度,而乘除法较难掌握,而且学生用计算器进行乘除运算也比珠算计算要快。二是在加减法练习中提供仿真发票给学生,使学生在练习珠算了同时为练习翻打传票奠定基础,这样经过删减后珠算的篇幅可以大大减少。三是补充点钞技能的知识,甚至可以结合视频资料来教学,这样可以弥补教材简单的文字叙述。四是增加传票翻打技术的有关知识。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随时调整和补充知识点,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与时俱进。
(三)校本教材编写可以更加“接地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当地的企业为案例来进行教学,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事,学生更喜欢听,也更乐于接受。
例如,我们学校所在当地正大力发展客家小吃培训,而且小吃培训基地就在我们学校,我们在进行《基础会计实训》教学时,直接以“客家小吃店”作为一个企业让学生展开讨论,小吃店要正常运转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讨论后马上得出,小店要正常运转,必须要有固定的店面、要有做小吃的设备和客人就餐的餐具、要有购买做小吃的材料、还得要有做得比较好吃的技术等。几番讨论之后,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实收资本等概念学生立即掌握了。而且,在后面的会计凭证填制、账簿设置与登记、财务会计报告等这些实训全部都以小吃店为例,让他们每人开个“小吃店”,各自进行核算,看谁经营得好。结果学生学习兴趣异常的高,基础会计实训课上得有声有色,教学效果非常好。所以说校本教材能够更“接地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会计技能课校本教材开发是会计技能教学新的起点,该教材开发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需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完善我们教学制度。学生可以接触最新的知识,教师可以发挥出自身价值。利用校本教材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与使用,也能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学生个性发展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教师智慧展现也有了平台。学校和谐的校园生活拉开帷幕,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35-02
校本教材,通俗地说,是指学校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由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后,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发和编写的适合本校教学的一种教材。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学校中,使用校本教材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中职学校会计技能课校本教材的开发却还不是那么普遍。以本文作者从事二十多年中职会计教学的实践来看,中职会计技能课校本教材开发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
一、中职会计专业技能课教学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尽管以电子计算器代替传统的算盘,以点钞机代替手工点钞,以电算软件代替传统的手工会计,但会计基本技能仍然作为衡量会计专业人才的一个评价指标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近年来,福建省高职单招考试中还增加100分技能项目,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因此,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管是毕业找工作,还是参加高职单招考试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目前,在各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大多数学校都把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现在的“会计从业资格证”实行的是无纸化考试,考试题型以选择判断为主,只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测试而不需要实践操作。因此,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会计理论的教学,而淡化会计实际操作的训练,专业技能课基本上是围绕国赛、省赛项目来开设。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现在的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虽然能够持有“双证”(即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专业毕业证),但是却难以胜任会计工作。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在学校时模拟仿真训练不够,分析处理经济业务能力低。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纸上谈兵而不具有实践操作能力,部分学生电算软件操作熟练,却也只能是计算机软件操作员而不能成为合格的会计人才,导致许多会计专业毕业生持有“会计证”却不得不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每当想到这些学生的就业情况,听到他们的抱怨时,自己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伤痛。作为从事二十多年中职财会专业课教学的教师,虽不能完全说是教学的失职,但至少也是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特别是会计技能课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技能课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传统会计技能课教材编排内容单一滞后,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过去的一些管理模式使得学校发展受到限制,缺失灵活性。部分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要求相脱节,很难体现教学实效性,导致学校教学层次和水平比较低下。教师和学生很难融合在一起,课程学习质量低,教师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具体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学生也只是应付学习,学习主动性非常差,课程实施者和开发者难以结合在一起。当前,各中职学校开设的会计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大都以珠算、点钞、会计模拟实训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算盘的国家,珠算称得上是我国的“国宝”,是我国会计人员传统的计算工具。现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把珠算教学纳入小学生的学习课程,作为中华儿女,作为会计人,更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但是,学生学习珠算时普遍都是加减法兴致勃勃,乘除法索然无味,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现代化计算工具也在不断出现。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新数码产品翰林提传票机,不但具备计算器计算的功能,并且还具有五笔练习、传票翻打等功能,特别是传票翻打技术,是会计基本技能国赛和各地省赛热捧的一个项目。小小的传票机,既能让学生利用小键盘练习数字的录入,还可以作为汉字录入练习的工具。学生使用传票机既能实现会计专业翻打传票的技能训练目的,又能达到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目的,因此,学生对这样的新教学设备兴趣浓厚。但在传统的教材中,却没有涉及传票翻打的内容。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会计基本技能》教材(第二版),全书九个章节,前六个章节是珠算技术,第七章介绍简易心算,第八章是点钞与验钞,第九章是电子计算工具的应用。在“会计基本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不用学珠算。部分学生认为珠算的乘除法太难,不如用计算器简单快捷,所以学习兴趣不高。而他们感兴趣的翻打传票教材却未涉及,教师也只能通过产品说明书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传票机。所以,传统的教材单一落后,难以满足教学的现实需要。
(2)校本教材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做到与时俱进。学校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可以组织本专业教师进行商讨,编写出符合本校需求的校本教材。每个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可以适时补充教材内容。这样的教材针对性比较强,而且灵活性得到体现,极大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开发校本教材时,每个教师都可以提出意见,这样可以集纳最优智慧,编写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进行办学,教学主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而且这样的教学形式,才能使得学校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以前面提到的《会计基本技能》教材来说,可以这样来编写校本教材:对珠算技术部分,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将传统的珠算加减乘除进行适当整合。一是重点突出加减法的学习,淡化乘除法教学。因为珠算加减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较为广泛,实践也证明熟练的算盘加减运算速度可以超过电子计算器运算速度,而乘除法较难掌握,而且学生用计算器进行乘除运算也比珠算计算要快。二是在加减法练习中提供仿真发票给学生,使学生在练习珠算的同时为练习翻打传票奠定基础。三是补充点钞技能的知识,可以结合视频资料来教学,这样可以弥补教材简单的文字叙述的不足。四是增加传票翻打技术的有关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随时调整和补充知识点,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与时俱进。
(3)校本教材编写可以更加“接地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当地的企业为案例来进行教学。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更喜欢听,也更乐于接受。例如,学校所在地正大力发展客家小吃培训,而且小吃培训基地就在我们学校。进行“基础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时,直接以“客家小吃店”作为一个企业案例让学生讨论“小吃店要正常运转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小吃店要正常运转,必须要有固定的店面、要有做小吃的设备和客人就餐的餐具、要有做小吃的材料、还要有做得比较好吃的技术等。几番讨论之后,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实收资本等概念学生立即掌握。而且后面的会计凭证填制、账簿设置与登记、财务会计报告等这些实训全部都以小吃店为例,让他们每人开个“小吃店”,各自进行核算,看谁经营得好。结果学生学习兴趣异常高,“基础会计实训”课上得有声有色,教学效果非常好。可见,校本教材能够更“接地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会计技能课校本教材开发是会计技能教学新的起点。校本教材开发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需求,促进职校教学质量提高,职校学生可以接触最新的知识,教师可以发挥出自身价值。利用校本教材进行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与使用,也能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这样,学生个性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教师智慧展现也有了平台,学校和谐的校园生活拉开帷幕,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明德,卢云峰.会计基本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79-02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激烈的生源竞争,各个学校都采取了相应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建设和发展各种新专业,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曾是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如今大有日薄西山之势。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而与之相应的计算机教育却明显相对滞后,与社会需求出现了一定的差距。如何重新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进行定位和改革,使之能够继续向前发展,是值得关注的一个课题,其中,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是最基础的课题,笔者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现状
2000年以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并不完善,有的甚至照搬大学的课程模式,比如计算机网络原理、微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编程语言和C语言,这些课程连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学习起来也感到吃力,更不要说中职学生了。当时较实用的主要课程有DOS,Windows,QBasic,WPS或者Word五笔打字,计算机系统操作工(初级、中级)等,在这一阶段,打字成了衡量专业水平高低的标准。2000年以后,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条件较好的学校开始进行了大幅度的课程改革,编制了计算机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主要课程中,一年级开设的有:汉字录入,WindowsXP,Excel2000,Word2000,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等;二年级开设的有:常用软件,动画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安全,数据库应用等。三年级顶岗实习。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陈旧,有待更新。主要问题是没有对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形成效果良好的课程体系,有的课程定位准确度不高,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方向不大相符,课程功能低下,没有突出职业岗位。虽然也进行过一些改革,但一些核心课程仍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课程结构。尽管对一些课程进行了修改整合,也只是按照专业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一些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仍然按学科知识逻辑结构去组织课程,没有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去修改课程。
实用课程教学不够。学生学习计算机两三年毕业后,连给亲朋好友配置一台计算机都心有余悸,这是许多中职学生曾经有过的尴尬。课程中,对装机、上网、联网等实际操作讲得甚少或无法实践。学生单项的能力培养环节相对薄弱,而且像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课程的实训跟不上,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由于受教材、教师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教师还是习惯于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目的不清楚。尤其是具体到章节甚至每一小节的教学,这种不明确性更为突出。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教学过程与课程目标不相符;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大多数是被动接受。
由于现有教材结构不能很好地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若教师教学能力不够强,只能按照教材体系来进行教学,那么教材就成了制约中职课程改革的瓶颈。因此,编写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用教材,成为了当前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现在已经有一些职教改革先锋、专家在努力尝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出版了一些优秀的以“项目教学”课程为模式的教材。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开展市场调查,修订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与计划。学校选派责任心强、有敬业精神、乐于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善于与人沟通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到当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知名企业等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专业课程设置与开发有何建议或意见,然后根据调查资料分析研究,得出调查报告,为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利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根据用人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课程改革与开发,吸纳企业对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将课程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学生动手能力。比如隆林各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与桂林云尚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动漫设计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两门课程就是比较好的一种课程编写模式。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对原来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课程设置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平面广告设计、网站设计、动漫设计制作为主干,兼顾办公自动化、网络管理、计算机维护等其它方向。主要开设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平面设计、动漫设计制作、网站设计、数据库应用、多媒体应用技术等。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的课程比较适合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也适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师,特别是民族地区中职校教师还是采取比较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有的是采取提问法、讲授法等,有的是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等。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教师缺乏研究和反思精神,对自己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研究不够深入,上课学生没有兴趣,不喜欢听课。教师课后也极少自问“我用这种方法上,学生听得懂吗?能掌握知识吗?”有的教师把原因往学生身上推,认为这些学生都是上不了普通高中的,有的没有参加过中考,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素质低下,没有上进心,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是不可能教得好的。这样的老师没有从自身方面查找原因,也没有认真反思自己。在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中的一些老师还是只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上课,还在黑板上“修车”或“养猪”,这样上课学生肯定没有激情,对课堂就没有兴趣,所以要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改革旧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流行的教学方法,要花大力气才行。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的概念、理论及运用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灵活采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演示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改变教学模式。多数普通中职学校老师还是沿袭旧的教学模式,采用旧的教学手段。课堂上以老师为主体,一些老师从头讲到尾,也不管学生的情况,只管自己在表演,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主动性欠佳,学习热情不高,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行灵活机动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学生实际、课程实际的需要,改革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模块式教学,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符合学生实际、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推广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等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不自觉学习的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实践教学不断线,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同时,在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上,可根据企业事业单位对人才要求的不同程度、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不同要求,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按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原则组织教学,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普通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中职校的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普遍有待提高,据我们当地调查统计结果,计算机专业教师科班出生的比较少,仅占20%,80%的专业教师是通过函授本科或从其他专业转岗过来的,这些转岗过来的教师,由学校选派到国家或自治区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培训一至三个月,考取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就来上课了。由于时间较短,一些老师的理论知识学得还不够深,技能掌握欠佳,整体上,专业素质就不那么高。因此,必须加大对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训力度,让他们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比较好的办法是,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设立专项基金,根据学校专业教师的情况,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养培训,鼓励支持教师攻读研究生,提高学历层次。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要求专业教师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将他们培养成“双师型”教师。
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每年邀请高等院校、教育科研及相关企业的专家来学校讲座,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年选派教师到国家或自治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学习,同时,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训练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企业能力。鼓励、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更重要的是要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这就必须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保证专业建设的质量,并使其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要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更加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招生就业市场、职业环境的变化。学生培养必须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让其具有一技之长,要求他们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其终身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杜向华.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
[3]李伟玲.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河南农业,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