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8 13:47: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职建筑工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引言
近年来,建筑工程数量逐年增多,人们对建筑施工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在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该课程一直是比较重要的课程之一,但是就目前的课程体系来看,相对仍然不够成熟,教育理念较为落后,实施环节比较单一,对此,本文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了笔者微薄的建议。
二、课程发展现状研究
目前,建筑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工程项目资料管理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各大建筑企业资料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是就目前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教育现状来看,仍然相对较为落后,很多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工程资料管理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难以高效地胜任该项工作,最终导致就业前景不甚乐观。探讨该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高职学校的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仍然较为落后,体系不健全,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实施操作环节的训练等。目前的很多高职学校在进行资料管理教学时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主要是教师教授知识为主,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内容也不够全面,最终致使学生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性,很难独立完成资料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编写等工作,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所以,今后高职学校应该积极着眼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岗位需求,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就需要高职学校积极构建并完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重点把握课程实施要点,依照具体的施工流程进行实践教学,最终综合考察多处节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其资料收集到资料编写这一系列工作能力,同时就课程原有的工程材料的取样、送检和报验等基本业务能力进行不断深化提高。[1]
三、课程体系构建措施
第一,合理把握课程实施重点。其一,使学生重点把握施工工艺和综合工程组织能力。教师在教育学生进行项目检验程序学习和资料验收等内容学习的基础之上,还应该重点教育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施工组织,明确施工工艺。具体的课程实施需要以实际的施工进度为准,组织学生管理资料,例如,在教学时可以介绍工程实例中的混凝土结构、剪力墙结构等,然后以分部工程为单位,对工程进度进行细分,最后帮助学生筹备相关资料,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以后多亲身实地考察;其二,明确各部分附属资料。教学中注重各工艺的步骤,指导学生记录相关的报验单、检验报告以及验收报告等,然后有序存放多种试验材料和试验记录。加强整理能力;其三,收集质量证明资料。帮助学生及时收集建筑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和施工过程记录资料。协助检验员等做好送检工作。[2]第二,加强课程教学实践。作为一项高职课程,在进行资料管理教学内容时可以参照具体的工程实例进行模拟教学,这是高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实践的重要举措之一。让学生们明确把握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所有管理内容,并对工作顺利进行合理的把握,同时对管理工作中的细节进行注意,确保工作细致、准确和完善。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资料管理能力,学校可以完善自身的教学软件和硬件,然后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工程实例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串联资料管理的所有环节。具体的工程实例应该包括施工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工程人员构成以及施工技术应用等情况。[3]在进行具体的课程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加强多种管理软件的应用培训。如今,各种资料管理软件层出不穷,其间的内容较为广阔,整合功能较为强大,运用后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资料管理的效率。所以在模拟教学中必须注重软件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指导。例如在进行工程中的装饰工程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时可以教会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的基本结构和应用功能,然后使其运用软件查阅多种装饰技术交底范例、装饰工程的验收规范以及装饰工程的施工详图等。对装饰工程的所有电子资料进行备份处理能力;二是模拟收集资料,填写和核对资料。例如,在进行装饰工程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装饰工程的背景资料,然后细分其装饰材料进场、施工进度以及工程验收等时间点,指导学生依照施工流程收集和填写资料,就其间涉及的装饰材料的合格证和检验报告等可利用同类报告模拟代替。整个过程中还要细致核对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查缺补漏。由教师为学生们进行分组,在分组填写后的进行相互的核对。由于资料管理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涉及质检员、工程师、技术员、材料员、资料员以及检验员等,所以教师必须明确每个人的职责,然后依照工程进度安排不同的工作任务。必要情况下可以互换工种,使学生尝试多种人员的不同工作,综合提高学生的资料管理能力,增加工作的信心和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属于一种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工作内容在资料填写、资料收集等基础之上可以进行外延。由于课程对工程的所有环节都有所涉及,所以在进行该项课程教学时需要重点对建筑工程的多项环节进行把握教学。为了构建良好的教学体系,今后,各大高职学校应该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争取综合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婧.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4(12S):249-24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015-01
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大多是以面向施工一线技术岗位就业为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施工一线技术岗位则要求建筑工程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当前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则都以培养学生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需求零距离对接为最终目标。不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就成为所有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及全部任务。
根据现有的教学体系和各自实训条件,各个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都会根据本专业开设课程所对应的岗位能力目标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用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并不是每个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都落到了实处。有相当一部分都将实践教学最终培养目标未能完全实现,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流于形式,致使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目标不能实现。
当然,这样的现状并不是说明各高职院校要求不够严格,也不是说某位教师责任性不强,究其根源,主要是没有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管理考核制度。要培养与施工一线技术岗位能力需求零距离对接的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技能,则必须根据现有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现有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现有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多数以男生为主。这些学生,被高职院校录取时,高考成绩一般都只是高出各高职学院录取分数线10分到30分。因此,他们的理论学习基础以及理论学习方法都不是十分出色,并且,学习自觉性和自律能力均相对较弱。相反,这样的学生,其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却十分浓厚。这样的学生,在实践教学期间,如果没有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及标准,他们则会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作业为目标,对于个人技能的熟练掌握就会放松,更有甚者在实践教学期间放松自我约束,逃课、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
现有建筑工程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是以学年制进行教学,每学期开设相应专业课程,每门课程大多都设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内容。理论课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实践课程则由相应的专业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予以考核。最终,根据学生理论考核成绩、平时表现、实践考核成绩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本门课程是否合格。这样的考核体系,对于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要求的高职学生而言,则显得有些欠缺。
针对这样的学情,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到导向教学法,即信息收集―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操作―检验校正―总结评价五步实施实践教学。例如:在理论教学部分完成信息收集的主要部分,留有一定的课外信息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在实训前夕,应使用一定的学时制定实训计划。在初期,学生应在教师的参与下制定计划,到后期学生掌握此工作流程并具有了相对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制定计划,然后交老师审查;确定计划无误后,做出决定进行实际操作;检验校正时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参与,互相检查;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评价,让学生清楚此次活动的收获和不足,进而为下一此实训积累经验。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工作能力,为学生技能与工作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提供最有效的保障。
针对现有教学体制改革,首先应该明确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在学生综合考评中予以凸显。并且和理论笔试考核相同,设置相应的补考、清考环节。其次,打破原有的课程总体学分制的束缚,将原有的课程学分一分为二,理论考核合格取得理论学习学分,实践技能考核合格取得实践学习学分。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考核以30%―40%的比例,分解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当中去,从学生理论学习成绩和实践学习成绩中体现。最后,实践教学考核应制定明确的考核目标及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这样,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练习就会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目标也能落到实处,从而完成既定的人才技能培养目标,实现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的。
笔者根据几年的实践教学认为,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第二,深入国家大、中型建筑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企业,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当然也不可忽视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岗位,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块。第三,注重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造价员、材料员、质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和钢筋工、混凝土工、抹灰工建筑技能上岗证书。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城市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有了新的要求,以往传统的建筑工程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精神需要了。但我国现有的建筑设计行业的教学模式依旧处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水准和学生素质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此方面人才的要求。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应体现以培养学生的建筑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高职教育特色,根据“够用为度,注重实用”的原则,整合专业课教材和课程设置。
2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2.1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技能培养
现行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往往基于课堂教学的培养模式,教师主要通过室内理论教学来达成学生对于专业水平的提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际面临的问题往往不是课本和书面材料可以解决的,需要学生实际上手操作,才能对问题与知识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严重缺乏实践环节,成为了限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自我突破的瓶颈,导致许多学生需要在正式进入岗位后还要进行二次学习,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2.2传统观念浓厚,教学创新缓慢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采取中西结合的手法,对西方的教学经验和传统教学理论相结合,但是依旧存在传统落后,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理论经验掌握,以及其专业理论框架的构建。且传统教育模式对于知识系统的讲授,缺乏系统逻辑的教学系统。使得在学生教育的最终结构上面,缺乏统一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其日后进行深度学习,且缺乏实践和创新,教学模式陈旧。
2.3实践性教育基地,实践设备和设施不足
许多学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上,已经发现其缺乏实践无法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受观念、资金等问题的影响,造成了其硬件设施不够健全,如实践基地不确定、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设备严重不足,现有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进。
3提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3.1突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特色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实践性上面,高校在推进此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突出此特色,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作为重点,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对此专业学生人才实践性的要求。
3.2加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了保证学生对于理论基础框架的构建,给学生进行深入的的学习提供帮助,校方应该为学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安排。在总结国内课程和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3.3引进教学设施和高层次人才
为了保证高职工程专业的实践性,需要从引进专业性的硬件设施,从而为学生提供其实践的场所和场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帮助其更好地将知识进行实践。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专业素质,学校应该按照需求,按批次的因此此方面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才能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理念和前沿的理论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在专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作者:田春雨 单位: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陈平,付慧娟.浅谈高校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新西部(理论版),2013,11(30).
[2]薛宝恒.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以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建设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甘肃科技,2015,1(15).
[3]邹伟峰.浅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顶岗实习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8(2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141-01 DOI:10.16550/ki.2095-9214.2016.07.118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依靠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教育领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诣在培养拥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为社会输送建筑方面的人才,对社会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积极引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传统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通常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教育环节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的前10周左右。在此阶段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之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主要的设计内容就是对多层建筑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并进行相应的工程造价[1]。
(一)理论知识教学有限。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以技术教育优先,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态度往往采取够用即可。因此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学生首次进行综合型的作品设计,对于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对整体的设计理念认识不清。对于建筑、造价以及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模糊,不明白具体的作用以及操作流程,因此无法在头脑中出现清晰的设计思路和头绪。同时毕业设计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无法进行知识的有效扩充与深入了解。
(二)毕业时间安排存在缺陷。高职院校将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安排在毕业前夕的3到5月份之间,安排是极不合理的。此时的毕业生正处在求知的关键时期,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此时学生无法分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严重影响设计作品的质量。
二、“嵌入式”毕业设计的特点与设置措施
“嵌入式”毕业设计教育思路,就是要将传统的整块的毕业设计切割开来化整为零。将建筑、造价与结构等部分分割开来,分别融入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中进行讲解。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天正建筑设计、房屋建筑学以及AutoCAD等。在上述课程都学习完毕之后,在用3到4周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学生选定房屋建筑为主要设计课题,由专门讲解房屋建筑学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将建筑设计说明书和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向学生进行说明与指导[2]。
(二)结构设计。与结构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地基基础、建筑抗震以及混凝土结构等等。可以将课程设置在第五学期的期末,并由结构课程的教师专门进行讲解。在理论知识学习完成之后,在由教师进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其之前设计的房屋建筑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内部结构的布置,并进行相应构件的型号选择,并对建筑的荷载进行准确的计算,依据数据结果进行结构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然后利用PKPM进行建模,并依据建筑结构基本规范与图集绘制平面布置图和梁柱平法施工图,对结构施工图的构造要求与表现形式要清楚的掌握。
(三)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建筑工程预算、软件应用以及清单计价等。由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师进行知识讲解,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己之前绘制的建筑施工设计图、结构设计图等中的工程量进行计算,并依据计算结果编写预算书与计算书。
三、嵌入式毕业设计改革优势体现与教学设计
(一)编制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嵌入式毕业设计教育是将整体的毕业设计分解为建筑、结构与造价三部分,所经历的时间较长,大概要在一年以上才可以完成。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要使这三部分内容可以很好的连接与统一,进而保证学生的吸收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在进行实际设计中可以创造出完整和谐的作品[3]。因此教师可以进行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的编写,将负责三部分教学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中的讨论与研究,商讨出一个合理的教育方案。使这三部分知识既独立又完整,保证毕业设计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二)设计课题的制作与分配。进行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技术与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检验,并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进行嵌入式教育时,还要保证对课题分配的合理性。让学生都能体验到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首先进行课题分配时可以依据建筑工程技术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配。其次课题的类型要进行相应的规定,不可为求新出现不合理的方案。最后建筑方案方面的课题要足够多,避免设计出现重复和抄袭。
(三)进行毕业设计训练。建筑、造价与结构等部分的设计任务都是在主要课程结束后进行的。为了确保设计质量,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的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一次毕业设计的训练。让学生自行选取相关课题,进行简单的操作设计。通过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训练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设计出更高质量的作品。
结语:
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教学课程,因此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极易出现学生设计思路混乱、设计作品质量不高的现象。采取嵌入式思路进行毕业设计的改革,将整体设计进行分散式教育,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并逐步增进设计知识与技能,实现毕业设计作品质量的高度提升。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焱,柳天杰.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11:210-21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44-01
专业理论课是高职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体现高职院校专业课的教学特色,适应用人单位对高职专业人才的要求,有待我们不断探讨和实践,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我体会到以下方面内容。
1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体现。高职学生入校之初对自己所学专业是陌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各阶段教学的深入,尤其是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习之后,他们对专业目标逐渐有所了解,日益关心自己的专业,渴望学习专业知识。但由于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具有较大的反差,如实践性强、公式繁杂、经验系数、条件约束、规范条文等;叙述性的内容多、论证和原理的逻辑性不及基础课那么“严密”。简单的空洞的说教只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兴趣下降,甚至视学习为包袱。针对这种状况,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研究、专题讨论,取得了共识,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针对各门课、各章节具体的教学内容制订出详细的参观教学、模型与挂图,幻灯及投影的使用计划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不正常现象,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1.2 建立各课程有关的图片资料库
如典型建筑物实例、新技术、新工艺图片资料,根据教学进程分阶段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3 组织好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开展如建筑绘画、工程字训练、举行阅读专业资料、写学习体会、小论文竞赛、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讲座。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长期保持,同时开阔了视野,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爱好和要求,效果是明显的。
2 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的原则
学校教学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系统是由许多部分组成,体现这一系统的便是教学计划。教学的优化首先是教学计划的优化,我们以学院教学大纲为指导,对各专业班级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使各课时数分配更具有针对性和客观性,课程设置反映时代要求,如根据现场信息反馈合并了一些公共内容,增添了建筑装饰、钢筋混凝土排架与框架、建筑绘画、房屋修缮等选修课。
系统整体优化原则要求专业课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整体概念。就专业理论教学而言,由于教学内容分阶段分课程进行,对一门课本身也分解为篇章节等部分讲解,在例题讲解、布置作业甚至课程设计题中,教师为了统一答案,讲解、批改方便总习惯于提供充分的统一的条件参数,各章节作业题也不连续,这样学生思维往往局限于本课程本章节中,不注意相互间的联系。如建筑结构课构件计算中从材料等级、荷载、计算简图、构件截面内力都直接给定,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十分明显,实践证明,当毕业设计需要他们自己确定计算程序和参数时便束手无策。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我们组织了有关教师汇编了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方案图,从制图课至各门专业课围绕这套图纸拟定相应的思考题、作业题及课程设计(大型作业)题,分阶段提供必需的图纸及资料,待学生学完各课程之后,其作业及课程设计之和便形成该栋建筑物的建筑、结构、水电、施工技术与组织、施工预算等较完整的设计计算。这样强化整体训练学生不仅可以反思先行作业的优劣,而且学会了各门课程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3 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包括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是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这些内在的心理能力;特殊能力指表现在外部的活动能力,包括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业务范围主要是担任建筑施工企业内外业技术员、施工现场施工员工作,所培养的是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专业理论教学应重视这种人才目标的特殊性,注意能力培养。
3.1 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应突出高职教学特色,重在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有些公式、理论不必作严密的论证,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时间,多启发引导,多留些问题供课后思考。习题课的教学应重在提高计算技能、教会学生思维方式、分析作业中错误的原因。专业课中某些内容采用“讨论式”方式会更有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争论比较,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总之应注意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精神。
3.2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育要面向未来,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是有限的,是最基本的,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各学科、各门课程,甚至每一门课前后内容之间对问题分析的方法总有很多类似之处。如钢筋混凝土结构课中的基本构件一般是按照:截面应力状态、平衡方程(基本公式)、适用条件的程序进行分析,教师应注意前后呼应,引导学生模拟前一内容的处理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
3.3 强化“实用”训练
高职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并在第一线起骨干作用,更应强调专业针对性,强化“实用”训练。
(1)教学内容必须联系实际,着重于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专业课教师应收集一手与所教授课程有关的工程案例,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案例分析。近年来,我们对某些重要的课程设计采用单独考核评定成绩也是为了突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但单独记分不应拘泥于形式上,应积极做好激发、引导和组织工作。
(2)注重基本技能训练。高职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基本技能才能胜任技术员类的工作。如识图与图面表达技能、单独依靠制图课中训练是不够的,需要在专业课中进行不间断地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中应多示范且注意其规范性,同时在平时练习及作业中注意训练。再如查阅资料、手册及标准设计、运用国家规范等方面均可让学生在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中训练,以熟能生巧。
(3)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应有机地结合。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制约,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脱离的现象是存在的。教师应当明确哪些内容理论在前,哪些实习在前,注意相互结合。在指导实习中,教师不光是学生的管理者、操作示范者或答疑者,而应把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结合起来,注意用理论分析实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实习中存在的不规范或者是错误的方法),做到手脑并用,这样才能达到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是研究建筑工程图样的绘制、表达和阅读的一门应用科学,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建筑工程图识读和计算机绘图等四部分。学习利用正投影法的原理和方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贯彻有关制图国家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制图基础;训练学生用仪器和徒手绘图的操作技能,学习建筑工程图样的识读与绘制。
1.2课程职业能力
建筑工程专业对口就业单位有:土建类施工企业、土建类监理企业、土建类其他相关单位;主要就业部门有:工程部、质检部、技术部、安全部、设计部;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岗位有: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基本职业能力:绘制和阅读中等难度房屋施工图的能力、三维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AutoCAD绘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2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现状实例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针对建筑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和教师,采取随机发放形式,总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68份,其中有效问卷62份,有效回收率为62%。基于回收的有效问卷,我们就建筑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对教学互动的注重与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当前大班教学是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有相当大一部分被调查的师生认为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效果更好;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当前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比较多的教师认为项目教学和分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更受学生青睐,教学效果远高于其他方法;尽管几乎所有的师生都认为教学互动重要,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教学互动的注重还不够;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内容虽与专业联系紧密,但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不够突出、全面,被调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排序依次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职业能力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等等。
3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体现学生为主体、育人第一的主导思想,结合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多补充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对课程教学的方法、手段进行创新,构架融合经典内容与高新技术的画法几何教育教学方法;针对课程概念多、难点多、知识点分散、实践性强的特点,有效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使画法几何、工程制图、AutoCAD绘图三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2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插入视频文件或者动画技术手段等来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体系,同时适当运用肢体语言、板书作图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对新知识和重点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运用项目化教学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任务驱动小组互助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课堂讨论是教师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事实上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常组织学生就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并配合开发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游戏,多方位开发学生智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3.3依据职业岗位重设职业能力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教学,应该明确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综合实习间的关系,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衔接。依据学生未来实际工作岗位所从事的绘图工作情景来重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绘制和阅读投影图的基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AutoCAD设计绘图能力、初步具有解决本专业工程制图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应该牢固掌握我国常用的专业制图标准,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设计意识得以全面提高。这样学生在校所学的技能更贴近实际需求、更容易适应工作岗位、更能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
4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实施———以“建筑平面图的识读”单元教学为例
4.1结合职业岗位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职业岗位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及时变化更新。在“建筑平面图的识读”单元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建筑平面图的形成、用途以及表示方法,具备识读一般建筑平面图的基本能力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用来做教材的建筑平面图最好是来自于实际工程的真实项目,用工程实例讲授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等,每一模块的内容在教学中围绕设定的项目展开,有利于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程资料和实物,以拉近课堂与工程现场的距离。在注重建筑识图的技能训练同时,还应把建筑构造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教学,以便使学生所学更加贴近建筑施工操作的实际,传授给学生工程一线真正需要和最接近实际的知识。
4.2适当推行小班项目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一般适合小班教学,在当前大班教学依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的情况下,适当推广小班教学将有利于开展项目教学。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培养学生识读建筑图的实际能力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以任务驱动模式展开教学。“建筑平面图的识读”单元教学过程如下:首先由教师布置识读建筑平面图的项目任务;然后教师讲解应该从哪些方面识读建筑平面图的知识点;接着学生按就近座位分小组,展开小组讨论,抽选小组代表发言展示识读成果;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理解上的不足,将此次任务进行总结概括。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动手、动脑有机结合,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和人格培养的转化。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掌握具备识读一般建筑平面图的基本能力。
4.3设置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专项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确定学生成绩、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实践性较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因此,课程评价注重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以考核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评价目的,设置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专项课程考核体系,以过程考核为主,将课堂纪律、出勤、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识图课程实训的过程和结果、认识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综合纳入考核范围,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以项目任务模块为阶段)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从多方面有效地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及工程的职业能力。“建筑平面图的识读”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主要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识读建筑平面图的能力为主,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抽选小组代表展示识读成果,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得到有效调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与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职业能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高职院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满足社会对一线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一层面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三年学习过程中使其能够对未来工作岗位有一定的定位和认识,毕业以后能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自然转换。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对高校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1]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是三年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授课的形式主要是借助多媒体,教师通过课件讲授课程内容,将涉及的知识逐条讲解,借助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由于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琐碎,讲授时间过长,学生通过课堂只能懂得规则和概念;另外,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较少,往往出现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情况,学生被动学习,没有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感到吃力,结果只能是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学不到知识,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一、任务驱动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法是教师设定教学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其中;教师能够将书本上刻板的条目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技能型人才定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学习方法。
二、任务驱动法对任务设计的要求
1.知识性与兴趣性
教学任务的设计首先要将教学知识设计进去,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教学的进行需要学生的配合,任务的设计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进去。编制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要求,任务开展的形式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便于大多数人参与,团队合作,共同完成。
2.完全感和探究性
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不应将学生局限于思维定势里,要让学生摆脱一贯完成作业的模式,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搜索相关知识,寻求任务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稍加指导,但不应干预学生的思路,并鼓励学生多做尝试,大胆去完成任务,不要怕失败,出现问题时教师适当引导,鼓励学生继续进行,不要沮丧。
3.灵活性与具体性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任务的设计不可能包含整个课本知识,对于不适合单独设立教学任务的内容,可以并入其他体系。对于重点知识,可以细分为多个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关键工作必须要完成,一些细节的知识问题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时,可以在后续的总结工作中进行交代。
三、任务驱动法在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堂组织步骤
本课程内容比较琐碎,知识点复杂,可以通过给学生设置相应项目的任务,分配不同的任务,承担相应的工程角色,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代入角色中完成相应的任务。
1.创设情境,调动积极性,激发联想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教学任务项目,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将课本中理论性的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充分进行加工和利用,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知识应用于解决项目任务中,强化学习,增加经验。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根据学生毕业后有可能从事的技术工作类型,分配出资料员、施工员、监理员等岗位,在工作任务设计中,给学生分组,分别代入不同的工作角色,在创设的工作任务中,各司其职,进行角色定位。
2.提出任务,编制教学项目,明确要求
教学任务的编制应该结合课本知识和实践条件,明确指出任务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重点专注于一个领域,在有限的课程教学实践内能够完成任务,不至于摸不着头绪。本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不同,可以安排几个不同的任务,分期进行。例如,其中一项教学任务:施工作业技术准备状态的质量控制。此任务中,会给定一个施工项目案例,这个施工案例可以是前面教学任务的案例,这样也具有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在这一环节的任务分析里,根据背景资料模拟控制质量控制点、作业技术交底、进场材料构配件的质量、环境状态、进场施工机械设备性能及工作状态等。通过此项任务的实施,要求学生能够对作业技术准备状态进行质量控制,能够收集、整理、编写作业技术准备阶段质量控制相关资料,对于存在的问题能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
3.分析任务,分析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在完成整个任务过程中,要结合教学时间安排,在教学任务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可能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会遇到困难的情况;所以在分配任务和执行任务之前,先带领学生一起对任务进行分析,对重点、难点予以指出,提供一些执行思路,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分析现场施工作业技术准备阶段质量控制的案例,分析背景材料,掌握准备阶段工作具体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分两队,相互扮演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相关技术人员,施工单位提交现场作业技术准备状态情况的相关资料,监理单位进行审核,并提出整改意见。
4.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各种方式
获取解决任务的方法,教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课本知识进行任务分析和学习,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不同的方式,可以查阅图书,查询网页。这些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让学生能够自由自主地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这一阶段,学生会有迷茫的时候,教师需要把握好指导尺度,适时为学生提供建议。
5.交流总结
交流是为了激发创作意识,互相取长补短;总结是为明确要学习的操作技能,达到知识积累的目标。为了达到学习的目的,交流和总结是必要的。在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角色不同,工作任务的侧重点不同,并且能够从旁观者角度提出意见。在任务完成后,让大家在一起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不足,积累经验。这一过程,不但带领学生梳理知识,还可以锻炼大家的分析能力,积累经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采用一切可用的方式主动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仅起到引导与辅助作用。对于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来说,如果以传统教学模式教授,学生听课枯燥,教师上课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主动完成任务,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能更好地将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肖凯成(1966- ),男,江西永新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蒋春霞(1980- ),女,江苏苏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杨波(1979- ),女,江苏南通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度研究——以江苏省土建类高职专业设置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2011/03/001)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31-02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课程创新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高职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发展,就要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上尊重个性,照顾特点,发展天赋。为此我们针对进入职业教育学生形象思维的智能特征,及毕业半年后学生以测量、预算、施工为从事最多岗位和测量岗位为薪水最多的情况,面向学生个体与面向学生群体、对学生眼前负责和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三者进行高度统一,探索一套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主体集合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群体系,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校内和校外二位一体的建筑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规格与专业教育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英语阅读、人文知识,具有工程力学、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工程识图和施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能从事建筑现场施工资料管理、工程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技术方案编制、工程质量与安全控制,具备专业应用技术的能力、团队协作、工作创新精神,能适应建设、管理等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建筑施工、工程监理、造价咨询、建筑设计等建筑业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基建管理部门等,主要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技术员、项目质检员、安全员、材料检测实验员、资料员、监理员、造价员等为就业岗位群。
二、专业群课程体系
(一)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按职业成长规律,将学生学习与职业成长相结合,形成新手—合格、合格—骨干、骨干—技术专家三个阶段的课程群体系,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如下表)。
“底层共享”就是通过分析建筑工程技术系现有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需求和知识构成,将各专业共同的制图知识、材料技术知识、工程测量操作技能、CAD制图技能等课程内容在理论、技能基础相同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专业基础平台,将专业共同生产技术和职业能力相近的课程进行融合优化,形成职业能力平台,以上两个平台构成“底层共享”能力平台。本能力在第一学年,以“砖混结构新建部件变电室”项目为引领任务,通过对“施工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施工组织”等共享课程群的学习,了解专业概貌,掌握职业工作基本技能与程序,在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预算、施工、管理的能力。
“中层分立”就是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存在差异的课程进行优化,形成 “中层分立”的职业能力模块。在第二学年,以“工程学院天工楼(框架)”项目为载体,通过对分立的课程群学习,训练学生职业整体行动能力,同时将课程自主项目、综合项目实施延伸至第二课堂,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企业科技服务项目为内容,提高学生在“测量、预算、施工、管理”等不同目标方面的能力。
“高层共选”就是开发适应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变化和个性发展的拓展课程,形成(多个) “高层互选模块”, 构建建筑工程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带动工程造价专业、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协同发展。在第三学年,以“施工现场具体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互选课程群的学习,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专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的态度就业,就业作为创业的开始。
(二)“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特征
针对“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我们将“项目贯通、标准融入”,即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融入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以建筑工程项目为载体贯通施工图的识读、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管理核心能力培养。
1.“项目贯通”——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工程项目为学习载体,依据建设单位按图组织施工的要求实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项目贯通。以此我们建立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进行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在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群体系开发的基础上,每个项目都有鲜明的独立性,又相互关联,每个项目间的知识和技能层层递进,前一项目是后一项目的基础,后一项目提升了前一项目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课外平等项目逐步巩固,知识与技能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
目前大量的建筑产品主要采用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以及小型工业建筑产品的排架结构,我们在教学中以这四种结构类型的工程项目为主,建立贯穿各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如在施工图(包括建施、结施、设施)识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依托建筑构造与识图等学习领域的知识识读一个工程项目的建筑施工图部分,结合建筑结构学习领域识读同一项目结构施工图部分,按照建筑设备学习领域了解同一项目设备施工图识读部分,一个工程项目的三部分识读能力分阶段连续进行。为巩固识图能力,在识图训练周同步进行另一个项目施工图的绘制,加强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建筑施工能力、建筑施工组织管理能力也如施工图识读能力培养进行。同时,依托“校中厂”“厂中校”等真实环境和模拟真实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能力。
2.“标准融入”——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融入课程群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在课程群建设中参照现行行业、企业标准要求,将其融入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将各岗位群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作为开发课程群项目建设的充分依据。另外,为解决目前本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于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行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和课程群建设,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强制性措施、企业文化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和专业建设中,并按照建筑规范标准进行修订。同时结合本行业发展现状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的应用,实时修改课程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与行业同步发展。
3.将职业资格考核培训纳入课程教学体系。针对已经取得中专文凭的单招生,按行业和岗位群对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制定教学体系要求,依据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制定课程质量标准,将职业资格考核培训纳入课程教学体系。近年来,已有多位同学在校参加了江苏省造价员资格考试和全国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并拿到了资格证书,开创出一条在校生可以获得职业资格的渠道。
4.创建校内决策与校外实战二位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针对所开发的课程群中每个项目,将工学结合选择在校内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外顶岗实践基地、其他企业工作现场、社会等环境下轮流完成,如在学生识图能力的课程群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从最简单的砖混结构项目出发,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内容,作为训练学生识图专业能力的实训任务载体。据此设计学习情境,形成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托工作任务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过程,进行实物观看—实物图形表达—图形解读。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现场教学等手段,同时将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的项目布置下去,延伸到第二课堂,达到同步训练。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楼板构造识读教学中,在参观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分析并讨论从受力角度分析几种常见的现浇楼板的特点和使用,从整体性角度和学生一起分析预制楼板的加强措施,配图表示。图片演示地面形式和构造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楼板构造的识读。为保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施,在教学中要明确工作任务、实施过程、考核标准。在考核时,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考核依据,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有以考核专业能力为主的实训工作任务考核,也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核。成绩评定方法:根据学生识图表现、小组成员工作情况、团队协作和成果来评定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
对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建筑装饰设计等专业课程群的教学,我们选择了“岗位教学”。“岗位教学”就是对关键类课程实行打破班级、分散到各个岗位上的教学方式,在校内实训室集中上课,边讲边练,“项目实施”就是将专业课程分课程、分工程部位、分模块结合多家企业、多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外企业工作现场完成。通过选择来源于现场的真实项目,先进行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室分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分解来架构项目的思路,并把其他项目在第二课堂和现场延伸开来进行实战,如我们与常州武晋造价事务所合作,带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参与了总二车间扩建厂房工程预算书的编制;与戚机厂建筑公司合作,带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参与了柴油机试验站辅房及浴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同济装饰公司合作,带领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参与了中国建设银行铜陵分行工程装饰设计工作。通过这些实战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又达到了课程群教学的目的。
三、学业评价
(一)课程考核原则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构建中,首先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每次上课要让学生明确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相应能力。其次,要以项目为载体,课程教学按相关岗位真实过程的实际项目进行,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具备所学的能力。最后,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摈弃“填鸭式”教学,使学生能按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进行自主学习。
(二)考核方式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考核中,主要采用了六种考核方式:(1)实训室在线测试。通过自主开发的在线测试系统进行考核,在配备服务器和终端电脑的实训室进行测试,由电脑从题库中抽卷、收卷和改卷,自动给出成绩。(2)笔试。通过纸质试卷进行考核,卷面主要以主观题为主。(3)机试。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考试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现场实践。在操作现场采用抽签的方式从给定题库中选择题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场完成操作。(5)展示与答辩。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或兼职教师)组成考试小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并讲解项目成果,考试小组相关人员提问,学生及其项目组成员作答,最后考试小组按评价标准给分。(6)企业专家测评。由企业专家根据企业实际工作要求对学生项目成果给出评分。
四、结语
课程群开发后的实施效果比较好,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校企之间师资的培养及互动,打造了一支“工学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重视“工学结合”的实践课程群建设,打造了一批建筑工程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打造了一批校外顶岗实践基地;在实践课程群的建设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及时解决了企业的难题,这既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生在校顶岗实训实习,又服务于企业,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服务,实现共赢。
总之,根据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开发出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项目化的课程教学策略,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得到了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得到了体现,学生的职业整体行动能力培养得到了保证。
[参考文献]
[1]池丽华.商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思考[J].出国与就业,2009(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37-03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职院校、学者都对高职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面对高职教育应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高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有质的区别。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必须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理论知识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按照这种思路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根本出发点。下面拟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例,分析职业岗位与课程体系相关联的要素。
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据调查,本行业的工作岗位缺口主要为一线施工技术人员岗位群,毕业生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为土建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等业务工作,主要的职业岗位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等。
各岗位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可概括归纳为:(1)职业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协作与团队精神;(2)专业素质要求。施工准备方面:能读懂施工图,掌握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熟悉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及分工,熟悉基础、主体、屋面、装饰等几个阶段的施工方案,能协助技术交底,能根据工程实际确定施工人员、材料、机械及现场等准备工作,能编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施工方面:能根据基础的特点编制或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能根据主体的特点编制或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并进行质量控制;施工组织方面:能编制指导实际施工的一般建筑施工组织方案等等。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内容
通过对上述岗位群工作过程的分析,按职业岗位需求,可得到以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设置思路。即学校教师会同企业专家共同对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取舍、归纳,提炼并转化为专业岗位(群)行动领域,在此基础上,对原有学科体系下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形成岗位主要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化的新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应根据职业岗位特征及完整思维分解学习领域,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序化,从而完成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化。要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有效性;改革各类课程考核办法,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
要体现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设置应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有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设置的实训课程或一体化课程要保障主要职业能力获得的培养途径。要满足行业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还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既要满足就业岗位的直接需求,更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储备。
首先,要整合优化理论厚重的课程内容。建工专业学科体系下的建筑力学、结构设计等是理论知识较为深厚的课程,在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下,该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剔除繁琐的推论,删去理论性强而工程实际中应用较少的章节,突出适用性、适应性,强化定性分析。教师讲授的内容,应让学生感觉到有用而不难。通过工程实例的体验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归并、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但不能将课程体系片面理解成完全围绕“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而构建,要设置一定的知识理论支撑,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可使学生在具体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加强知识技能结构化,提高获取知识的技能,为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提供条件。
其次,要强化项目课程开发,突出工学结合理念。要加快项目课程开发,通过工学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所需要的知识与所体验的职业岗位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为学生的文化素质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的有效结合提供平台,促使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与人交往、独立思考、多元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在项目课程中,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完成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工作成果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搜索能力、新技术学习能力,并且可以逐步完善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心智结构。
再次,要合理安排课内外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得到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实现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来看,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较为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构成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有关学生生涯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选择能力。课程可通过讲座、研修计划及小组活动等形式开展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计划力、行动力、沟通能力和表现能力,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拓展个性发展的教育空间。
构建课程体系的多元模式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综合实务能力等;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或理实一体化)、政治思想及职业素质教学体系。
我院土木工程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与实际工程项目对接的思路,形成三年“四台阶递进,跟工程定位”的能力递进培养的教学体系,其工程实践、一体化技能实训教学课时已超过总学时数的50%。此模式顺应了就业导向,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顶岗能力,适应了工作岗位的需要。(见图1)
(一)教学体系
第一个台阶:搭建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平台阶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语言文化素质,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制图与识图、建材、测量等课程的学习和相应的实践教学,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掌握以工程图识读、工程测量为核心的职业基础能力。工程实践的认识实习在施工企业实境下开展,认识工作岗位,通过熟悉企业环境增加感性认识,解决对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工艺、建筑设备机具等工作流程与设备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职业意识。
第二个台阶:专业能力培养阶段。形成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开设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概预算、钢结构、建筑CAD等专业课程及相应的实训,使专业能力得到强化培养。学生通过结构实训、基础实训、预算实训等环节,在仿真的职业环境和施工现场中进行专项训练。每学期安排2~3周工程实践,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使学生在实际生产第一线的施工、监理等岗位上转变学生身份,以职业徒工的角色直接参与工程生产,在施工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境化地进行技能训练。
第三个台阶:专业岗位能力强化阶段。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开设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质量检验等课程,其中,施工技术课程分解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予以实施,即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等,达到建筑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应知”要求,为顶岗创造理论条件。此阶段安排集中四周的工程实践,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就业需要,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通过工程实例开展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训练。学生通过造价实训、施工实习、施工管理实训、结构设计实训等环节,在仿真的职业环境和真实的施工现场中进行岗前训练。
第四个台阶:职业能力体验阶段。学生通过在预就业单位半年的顶岗实习,在工地现场技术员的指导下,直接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以企业准职工的身份见习工作岗位,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达到毕业就能上岗的要求。在实际岗位上,真题实做完成毕业设计,落实高职学生动态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教学
采用全程“跟工程定位”的行为导向模式,教学采用全程“跟工程四定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教学过程;充分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实现“四定位”安排,即入学第1~5学期,为每一个学生安排一个工程现场“岗位”,选定一位工地指导师傅,并对应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工地“岗位”随着工程的进展是动态的,随之校外导师也可以是动态变更的。学生在参加校内理论、实训学习的同时,利用专门设置的“工程实践”课及课余时间,到工地直接参与实际工程的建造过程,即边学边干,强化工程实践锻炼。第6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边干边学,得到综合训练,获得“双证”,直到正式就业。
在课程内容方面,将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在制定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融入规范要求。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各类课程相互间的配比关系构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培养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课程体系的构成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这也成为高职课程开发的重点与难点,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以应用为教学重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伯敏.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
[2]卢学红.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职教论坛,2005,(5).
[3]周向阳..高职建工专业全程“跟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作者简介:
近年来,建筑工程数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增加,人们对建筑施工的关注度也比往年增长许多,因此现在对于建筑施工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此,高职院校成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该课程是高职院校中比较核心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使其能够迅速的对建筑工程熟络起来,为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过就当前课程体系而言,教育观念仍然有些老旧,对比当今时代的发展显得尤其落后,其实施环节也不成熟。对此,本文将进行以下分析。
1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发展现状
建筑工程的数量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中越来越受人关心,因此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目前各大建筑行业对其资料管理人员的需求也突飞猛进。但就目前关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现状观察,其教育手段相应落后,许多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也越来越少。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对于实践操作的能力差,只会基本的工程相关理论,皆处于纸上谈兵的情况,因此难以胜任相关的工作[1]。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还是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的问题,该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内容不健全、实践操作过少等。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相对单一的传授知识,其教学理念也相当落后,教学体系不完善,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该专业学生的理论性强,只适用于考试,而不适合实践操作和独立完成相关资料收集与编写的工作。今后高职院校应跟上时展的步伐和公司岗位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综合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的重视,首先提高相关专业的意识,正确把握课程实施的重点,按照具体要求来进行施工教学,其中不单是教师的教导还需要互相的配合以及学生的实践。
2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要点
2.1强调施工组织和施工工艺
在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实施中,部分检验验收的划分、验收程序、资料验收总汇等要先做具体的介绍,详细的说明施工工艺,具体强调施工组织和进度,为每个不同阶段的验收为主要目标,从而进行下一步的组织材料管理工作。课堂上的工程资料管理可以多讲述一些典型工程案例,如工程吊顶、多层框架、泥砖结构以及具体施工设计等为工程单位,准确的计算好工程的施工顺序,根据验收时间点来反推应当准备的材料。首先要使学生的状态从主动转换成被动状态,同时应该坚持与现场的施工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多去现场观察走动,并且坚持写工程日记[2]。
2.2对验收程序和资料的明确
除去现场施工验收外,收集各个阶段的建筑工程资料也是学习中的重点。每个步骤都有一定的特点,必须根据该工艺的特殊之处,制定其相关的材料。关于工程验收,除了一些基础的报验单‘实验报告、合格证和验收质量检测等,还有工程记录、水槽检测、闭路研究、电路相关质量检测等等。在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当中,每一步的工序都需要仔细记录和明确。跟着步骤随着资料管理的章程形式,井然有序的进行分类和记录。
2.3质量证明材料的及时收集
整个建筑工程中的重要资料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另一类是施工过程的详细记录。建筑工程中使用的钢筋、泥沙、水泥、砖头等一些主材的质量都是经过多重检验取得合格证的,但是许多材料如今需要好几回的转售,使得合格证和检测报告不能准时同步的交到手中。对于施工的送检日期、材料批次等等都需要做好记录,内容的整理更新要与之同步。
3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体系构建措施
3.1合理把握课程实施重点
首先,学生要掌握建筑工程施工艺与现场工程的组织能力。教师在课堂教育学生有关工程验收的相关材料时,重要首先放在其内容的基础章节,具体的讲述如何有效的在现场进行施工以及施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明确实施工程的重点。高职中具体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施工课程需要把握施工的进度开始,并积极鼓励学生管理资料。例如,教学中可以从具体案例中的混泥土结构开始,以整个建筑工程为基准,进行每个阶段的划分,以此帮助学生准备资料[3]。其次,明确各个部分的附属资料。教学中应当注重工程的工艺,从步骤入手,指导学生要随着工地的进步开始,记录相关的报验单、相关检测以及验收材料,以上所有材料还需要按照顺序收集整理,确保准确性。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及时收集相关材料并且完成相应的检验记录。
3.2加强课程教学实践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作为一项高职教育课程,在进行课程的教导时,教师可以采取根据工程实例来模拟教学,模拟教学在建筑工程中是一项最重要的步骤。学生首先要对建筑工程资料的明确,同时再对工程资料的收集,其中必须确保正确无误。除了学生自身的实践以外,学校的硬件设计也必须能跟上学生的模拟演练,比如具体的工程案例、相关材料等,每一环的应用和管理都需要高职院校以及相关教育机构对其的重视。由于资料管理课程的实践相当复杂,因此每个学生的分工要进行核对,并按照每一环来安排不同的任务。学生们在组织合作多次以后,对今后的综合能力会有相应的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中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操作性、技术性以及实践性都极强的课程。因此需要学生在多个层面的记录管理,并且对于施工相关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该校在进行该校课程编写和教学时,应当不断调整最恰当的教学模式,以争取该课程取得更好的发展,对今后的建筑工程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四川水泥,2016,(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