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至的古诗句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25 08:47: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描写冬至的古诗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

篇(1)

如此美的古诗词意境,使本就美妙的散文内容和作者情感更显雍容典雅、意蕴丰厚。

古诗词在散文中的串烧引用,能增添文章的美感,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教师不妨先把古诗词提取出来,利用学生喜欢的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朗诵感知,讨论鉴赏,教师则适度点其精妙,借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阅读鉴赏能力。教学现代文时,适当一些古诗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补充要精当自然,要利于理解文本情感,可以在导入新课时设置,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穿插。如教学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时,可以补充蒋捷的《听雨》拓展阅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由少年、壮年再到晚年,以听雨为线,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还可借助歌曲来营造氛围,如听《明月几时有》感受苏轼被贬后忧伤和旷达心绪的交织,听《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理解李煜亡国后难言的痛楚……

一些重要的散文表现手法和古诗词表现手法是相通的,可以同步精要列举古诗例句来学习和理解。韩少功《我心归去》中第五段写道:“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作者思家的情景,让人心生感动。这里,“想象”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功不可没。这和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的想象有异曲同工之妙:“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从家人着想,想象家人深夜未眠,灯前说着远行人。这一拓展比较,可获得举一反三之效,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课下作业设置可以再来个联结拓展:请找出并赏析杜甫《月夜》中运用想象技巧的句子,“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想象妻子的思亲之景,由此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抒发得一览无余,愈加深刻。

篇(2)

一、整体感知,读懂古诗词

1.读懂诗题,明白意旨

一首诗歌,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题目。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标题常常能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开端。题目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写人的,如高适的《别董大》;表地点的,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表时间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表事件的,如陆游的《书愤》。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内容。

2.知人论世,读懂诗歌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读懂作品,既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为人、思想、风格。还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比如,我们在读杜甫《蜀相》时,除了对作品中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理解,还要对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这首诗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明白这首咏怀诗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感慨。

3.学会诗词翻译,读懂古诗词

要读懂古诗词,要学会诗词译文,古诗词翻译注重意译,而不讲“字实”,即将古诗词的意象、意境、主旨等基本内涵译到就行了,再译文过程中,尽量多使用诗中原有的词语,将修饰“意象”的定语多保留,另外还要根据句子常式句的成分规则,对省略句、倒装句、句子词语错位现象要学会处理,译文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用联想和想象使诗词图景画面生活化。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邯郸驿定逢冬至,定语“邯郸”,保留,“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词语错位,应为“想得夜深家中(人)坐)。译文到位才能鉴赏到位。

二、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感情主旨

诗歌是形象和抒情性的统一。诗歌中的感情是通过诗歌中描写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所以,在理解诗歌时必须先从鉴赏诗歌形象入手,进而把握诗歌传递出来的感情。诗歌形象包括意象和人物形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根据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也可以是诗人自己。因此,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鉴赏诗歌思想感情。作为考生要积累一定量的意象。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归类,供复习备考之用:1.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佳节、捣衣等。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有仇,或悲伤心情,或渲染悲凉、凄凉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等。4.抒怀类意象,或表达不屈不挠,坚强坚贞,或显示高洁的品质,如、梅花、松、柏、竹、疏离、冰雪、草木等。5.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爱情、相思之情,如红豆、莲、连理枝、燕、孔雀等。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长城、楼兰、请缨、羌笛等。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阔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五柳、东篱、三径等。

意境可称为境界,是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能把握一首诗的意境,则能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怎样鉴赏诗歌意境呢?首先熟悉掌握诗歌意境的基本特征:(1)表现特征:情景交融 (2)结构特征:虚实相生,分造境和写境两种。(3)审美特征:韵味无穷。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次,掌握意境的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掌握常见意境词:(1)表现宏阔:苍凉、苍莽、辽阔、壮阔、壮丽、雄浑、高远、深远等。(2)表现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明净、婉转等。(3)表现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4)表现冷淡:暗淡、渺茫、寥落、萧条等。

篇(3)

一、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与绘画中的空白艺术相通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象,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

二、虚实与烘托

诗人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时,当难以正面表达或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时,常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引发读者想象,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如《陌上桑》,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江中的月亮来烘托人物的感情。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这两种虚实手法与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手法是相通的,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虚和实的关系还有特殊的表现形式。

三、虚实与情景关系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四、虚实与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诗人用这种方法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比喻,把多而不绝的“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形象地表达出来。又如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从虚实的角度看,是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以上四种类型虚实结合的现象实际上与借景抒情、烘托、比喻、空白等艺术手法相通,因而难以有相对统一的答案,所以命题人不会属意。值得重视的是以下几种情况。

五、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作者把已逝之景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内心的情怀。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来表达感情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白《越中览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六、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为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晓风拂弱柳,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这类诗常见的还有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等。

七、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鄙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而且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常见的运用“对写法”的诗词还有高适的《除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欧阳修的《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这样虚实结合,沟通了双方的情感,所以,有思念有愁苦有断肠之痛,也有温馨和慰藉。

篇(4)

例1:2011年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问题(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此诗抒写的是杜甫在某一春日傍晚兴起的对李白的怀想之情。前四句热情赞美李白之诗,后四句抒发怀念李白之情。颈联前句写诗人对着春树想念李白,属于眼前实景,后句想象李白此时此刻也一定因想念自己而望西北,属于虚写,虚实结合,但两句表达的都是诗人一方对李白的想念之情。这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就是“对写法”。这种手法,一方面,在内容上可以充分表现出诗人强烈浓郁的思念之情,极富情味;另一方面,在艺术上又可体现出诗意含蓄,诗句新颖之美。

例2:2010年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这首诗的一、二句叙事写景暗含惜别之情,三、四句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表现对方因思友而产生的愁绪又深又浓。这当然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但诗人不写自身而写对方,这就既开拓了新的意境,又使诗作含蓄曲折,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例3:2005全国卷第 12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怀人之情的诗作。全诗四句,一二句写诗人自己,三四两句转换角度,不写自己,改写家人。家人围炉夜坐,深更半夜还未休息,只是因为思念牵挂着千里之外的自己。写家人“说”自己,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远行人”对“家中人”的思念。对面落笔,主客移位,含蓄深沉,不难看出这份思念和牵挂多深,多苦!

二、“对写法”阐释

“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对写法”有人又称为“主客移位”、“落笔对面”等。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落笔对面”的手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对写法”的实质在于一实一虚,大力联想和想象,以虚衬实。它是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三、“对写法”在诗中的运用

“对写法”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这是一首怀念亲人、怀念家乡的诗,但诗中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如何怀念亲人、怀念家乡,而是从对方写起,通过想象诗人到了不同的地方,都似乎听到亲人对自己的嘱托和呼唤,把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经》中运用这种写法的还有两首,一是《周南・卷耳》,一是《豳风・东山》。

南朝时徐陵《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这首诗描写了出征军人在一个十五月圆的夜晚思念妻子的情景,但作者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妻子,却从对方写起,写妻子因思念自己而无法入眠,这样就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到了唐代,运用“对写法”的怀人之作更为多见,在此多举几例。比较典型的有杜甫《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儿,诗人却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既以妻子望月的神态和姿势衬托她对丈夫的思念,又通过对妻子的心理展示,细腻地传达离情别意。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无怪后人称《月夜》“五律至此,无忝称圣矣”。

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后两句本是诗人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因诗人运用了“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委婉含蓄。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句不写自己正思念金闺中人,而想象此时闺人正在万里之外念及自己。自己之愁已经不堪,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这一曲笔使得感情倍深一层。诚如清人李瑛所云:“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诗法易简录》)

四、“对写法”在词中的运用

南唐词人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这首词叙离别相思之情。词中“想君思我锦衾寒”一句,代对方想到自己,透过一层,曲而能达,句法亦新。

宋代词人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该词抒写的是羁旅行役中怀乡思亲的愁情。下片妙处在于既写了自己“登高临远”、“归思难收”,更有摹拟“对想”。由于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的盼望自己回家。词人生动地创造了这样一个妻子形象:经常地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处的归帆,几次三番误认为这些船上就载着她的从远方归来的丈夫。本是词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本是自己倚阑凝愁,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曲折而空灵,情至而感深。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作者既实写了行者即游子在早春时离家远去,因春色无限而生离愁,又虚拟了居者即思妇在闺中凭栏远眺、思念行者之情境。抒发了旅人浓重的离愁别恨。从抒情而言,这也是透过一层,落笔对面的手法,把游子与思妇的闺怨别情相沟通,使抒情更为深挚。

五、“对写法”在曲中的运用

篇(5)

依 笔者之见,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生平际遇是息息相关的,作品也大都会烙上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基础的印记。因此,古诗阅读鉴赏要尽可能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诸如身世、经历等,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以其人观其诗,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例1. 江苏盐城中学2004年高考模拟试题

清平乐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读ruó,“揉搓”之意。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我们学过李清照的词,对李清照的生平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悠闲生活,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情调感伤,风格顿变。明乎此,就可以明白,本词是其晚年之作,词人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常插梅花醉),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赢得满衣清泪),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故应难看梅花)。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二、把握诗人的思想倾向

诗是生命的宣泄,是诗者生命体验的高度概括。要鉴赏诗歌,很重要的是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倾向和人生追求。譬如,杜甫的一生虽多穷厄,却一直以天下为念,大济苍生的理想不断从其笔端喷薄而出,其诗浸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类的博大。但是在王维的作品里,我们却看不到这些,有的是“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这种心态、这种处世之道是由王维的佛家思想决定的。

例2. 2006年高考试题 (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此题虽说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但是同样涉及诗人的思想倾向。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联系苏轼豁达的秉性和价值观的追求,我们不难发现,“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再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不能用作者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和艺术风格机械地分析作品,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三、知晓诗人的创作风格

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不尽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创作风格,既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流派有关,体味和把握这些风格,是理解和鉴赏诗歌的又一个突破口。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词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比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王维的诗清新自然,白居易的诗平易通俗等等。2005年高考试题(二)更是直接以白居易的诗风来设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我们知道,白居易的诗风平白清新,雅俗共赏。本诗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或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其他如陶渊明、孟浩然、高适、杜牧、李商隐、陆游等重要诗人,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作研究性的总结概括。我们对诗歌风格作出比较准确的归属,才能对其进行较为正确的鉴赏。

例3.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边塞诗派是我国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其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众多作家。他们的诗歌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常用的物象有羌管、琵琶、胡马、长城、明月、杨柳、雄关等。有了以上知识的储备,我们再来关照此诗,不难发现本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不难了。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特别指出的是,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例如,苏轼这位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悼亡词《江城子》,整篇体现了凄凉婉约的基调。反过来,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渔家傲》又展现出雄奇豪放。

四、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

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常常与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鉴赏时,首先要联系相关的写作背景,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少了一份豪迈之气、雄伟之魄,多了一份悲凉之气、家国之愁。通过背景去读诗解义,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例4. 2005年高考试卷(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此题虽说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但是解答必须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另辟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五、重视诗歌提示性的信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有时拟题者为降低理解的难度,会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或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或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以2005年高考题为例,福建卷:“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天津卷:“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广东卷:“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上述三例均是对诗作创作背景作出的简略注解,结合这些注解自然有助于读懂作品,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例5.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贫 女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

本诗题为“贫女”,写的仅仅是一个贫女吗?请结合全诗及注释分析一下诗歌的立意,并指出其写作方法。(不少于80字)

篇(6)

1.把握情感类别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为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之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等。

2.挖掘关键字词

羁旅诗中有一些关键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是鉴赏的切入点。如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词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如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都写于特殊的节日。

3.留心四种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望月怀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鸿雁传书”,如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折柳送别”,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杜鹃啼血”,如晏几道的《鹧鸪天》等。这些意象都具有独特的抒感的作用。

4.注意两种手法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用春光融融来反衬客居思归的情感。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阅读训练一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诗人当时的心境。

2.诗评家认为这首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简要分析。

3.《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阅读训练二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首联中“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颔联这两句诗的妙处。

3.颈联“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4.尾联抒写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阅读训练三

南乡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请简述这样写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阅读训练四

蟾宫曲・九日[注]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望远的习俗。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请简要分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渲染怎样的气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阅读训练五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特别推崇首联的“偏惊物候新”一句。诗人所“惊”的是什么?“惊”字与全诗有什么关系?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诗人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训练六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面对诗中的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心惊”中“客”指登临之人。

B.“三边曙色动危旌”一句中,“危”是“颓危、将倾”的意思。

C.“沙场烽火连胡月”一句中,“烽火”一词表明战事是由外敌入侵而引起的。

D.“投笔吏”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请长缨”则是用终军请缨的典故。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临燕台遥望蓟门,以“心惊”感受引出下文对战场的刻画。

B.“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来渲染了战斗场面的宏伟背景。

C.“海畔云山”描写出蓟门地势的险峻,“拥”字则烘托出蓟门的坚如磐石。

D.全诗着力运笔勾勒出山川形胜,极言河山之壮美,并欲以此激发人们的抗敌热情。

3.结合全诗,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谈一谈“望”字在全诗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训练七

诉衷情

晏几道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八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面对诗句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对偶、互文的修辞方法,写旅途所见大江两岸景色,“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同样是写两岸景色,其中“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的意思。

C.颈联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景中含情,景中出理。

D.尾联写泊舟后的思乡感受,与首联呼应。

2.“潮平两岸阔”中“阔”这个字表现出了怎样的一幅情景?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话脍炙人口,请简要分析。

阅读训练九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词人描绘此景的目的是什么?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古诗阅读之羁旅诗》

阅读训练一:

1.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来表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3.“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阅读训练二:

1.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衬托出心境的凄凉,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耳闻目见动静结合,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选景典型,韵味清远。

3.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人不禁生发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4.尾联表现了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阅读训练三:

1.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色晚了,思乡而不得归,更突出强调了思乡之情。

阅读训练四:

1.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来看,本文的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揭示主题的句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3.“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发白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要“倦思”故乡。

阅读训练五:

1.让诗人“惊”的是春来江南万象更新的景色。“惊”字是全诗的诗眼,不仅领起中间四句所写春景,还从眼前景带出故园思,景色越美越动归心,着落在“闻歌古调”而“沾襟”上,使全诗充满了宦游人怀乡之情。

2.归思(思念家乡的感情)。颔联、颈联借景抒情,尾联直抒胸臆。

阅读训练六:

1.B(危,高耸)

2.D(不是“极言河山之壮美,并欲以此激发人们的抗敌热情”,而是借对壮阔战斗场景的描绘表达自己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3.“望”在全诗领起所见:寒光、积雪、曙色、危旌、烽火等物象,渲染了战斗景象气势之盛;全诗行文,由望中所见,生望中所感(“心惊”之感受,“论功”之壮志),情景交融,使诗人由望而感,渴望建功立业的抒发水到渠成。

阅读训练七:

1.先写花点明时令,远景近景结合,写树上红叶、鸿雁碧天充分体现季节特征。描写树叶夹杂的疏黄,浓淡相宜,格调优美,而且注意了动静结合,如流水、碧天、远村、红树。

2.词人登高望远,面对自己仕途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路茫茫,难以把握。

阅读训练八:

1.B(“两岸景色”应为“江上景色”,“风正”是风从正面吹来)

2.“阔”既写出了长江水波激荡,江面广阔浩渺,又写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3.诗人用“生”“入”二字,将景物拟人化,使之富有生机,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阅读训练九:

篇(7)

《唐诗宋词选修》的编排旨在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诗人、词人及其代表作品的学习和鉴赏,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从而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陶冶,在学习技巧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的对作品的赏析,领悟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从而获得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拓展视野和空间。为了契合新课标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选修教材的范本作用,我努力尝试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通过选修教材重新编排,给学生一把金钥匙,让他们提高诗词阅读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选修课教材重组,是不是应该突破教材的现有模式,从而多关照一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学习的例子,从而达到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另外,根据教材编写的目标原则,即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如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学习目的、现有基础等,充分考虑学情,通过重新编排,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符合教材编写的趣味性原则。

还有,在重新编排教材时,如果我们考虑到作为学习者的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即学生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都有掌握一定的方法的需求。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不断形成概念体系,就能把原本难以操控的诗歌教学变得有条理性和目的性。这样一来,学生在感受诗歌的魅力的同时,更能学有所得,目标清晰,学习的指向性也就更明确了。

我想以怀远诗为例,谈谈《唐诗宋词选修》教学中合理编排教材,构建高效课堂的想法。

《考试说明》要求我们要能阅读浅易的古诗文,抒发思乡怀远之情是我国古代诗词曲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思乡怀远诗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在《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本中也选取了好几首这样的诗歌,我们可以把这类诗歌整合在一起,作为统一板块让学生学习,学生不仅要学习怀远诗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赏析这个类型的诗歌的过程与方法,找出解答这类诗歌的方法。《望月怀远》《送魏万之京》《与诸子登岘山》《旅夜书怀》《九月齐山登高》都是这类诗,我们可以把他们放在一个版块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教材文本作为范本,进行类的拓展,让学生感受一类诗歌,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学习同类型的诗歌,很容易找到内容上的共性,能很快克服诗歌鉴赏中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立刻参与到主动学习中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老师就能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另外,学生在学习《望月怀远》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月”这个意象,以及由月引发的思亲、思乡之愁。之前的教材诗句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均有这个意象。为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对过去诗句的回忆中体悟月这个意象表达的思乡怀人的情感。

体悟“月”形象后,我们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一类意象。鸿雁、杜鹃、杨柳等都是思乡诗中常见意象。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杨柳(或《折杨柳》曲):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而《折杨柳》曲,听后会激荡起蕴藏心中的乡思。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驿亭: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其他如暝色、日暮、黄昏、落日、夕阳、暮霭、烟波、寒山、宿鸟等。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在边关将士思乡诗中,孤城、塞鸿、胡笳、羌笛等意象常与月亮、黄昏结合在一起,通过视听双重感受抒写幽怨乡愁,意境雄浑深远,情感深沉含蓄。

而这类诗歌的情感也是固定的,①羁旅愁思: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②思念亲友: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③幽怨愤慨:抒发漂泊、贬谪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之情。④征人思乡:抒发征人思乡,厌恶战争之情。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思考,归纳。进而很自然地学会学习《旅夜书怀》等这一类的其他诗歌,并且学会分别把诗中的意象和诗歌的情感进行相应的归类。

回顾我们的高考试题,命题一般从分析思想情感、分析手法、品析炼字中考察思乡怀远诗,比如今年的安徽卷的两首诗:

《秋斋独宿》

唐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这两首诗,从内容上,我们可以初步判定为思乡怀远诗,月的意象,人的孤独,鸟受惊时候的一声叫,我们可以感受到孤独之情。但是对月的描写是不一样的,“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所以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而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这样,通过意象的分析和情感的体悟与具体的手法和对字的品味,可以让学生体味到同一情感中的细微差别。

再如:2005年全国卷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羁旅在外的人思念家人,是想象着家人在思念自己,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为此,通过意象营造出意境,表现出情感,我们可以总结出该类题目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有时候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上一篇: 小学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下一篇: 钓鱼协会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