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7 23:13: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人力实训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岗位:咨询员
2.人数:5名。
二、岗位职责
为公众提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咨询、办事指南、信息查询等服务。
三、岗位要求
1.年龄35周岁以下(1983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专业不限;
3.具有2年及以上工作经历;
4.具有宁波大市户口,能听、讲宁波本地方言;
5.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团作合作精神。
四、工资待遇
1.按宁波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时间;享受带薪年休假及国家法定节假日。
2.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及公积金。
3.录用后,需进行5-6个月的培训,培训期间发放基本工资。
4.培训期满经考核合格,正式上岗后,工资待遇按本人实际出勤、工作绩效、岗位系数及星级标准等挂钩计发。
五、报名方式
1.报名办法:采取网上报名方式。报考者先登录中国宁波人才网(nbrc.com.cn),下载并填好报名表(见附件),并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将报名表和相关材料的扫描件发送至指定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件主题请标明“姓名+应聘岗位”。相关材料包含报名表、身份证、一寸近期正面免冠彩照、户口簿(集体户口人员持集体户口簿或户证中心户籍证明)、学历及学位证书(海境外留学生凭国家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书)、劳动(聘用)合同或养老保险交费凭据、单位出具的证明等相关工作经历证明。
考生报名后应及时与招聘单位联系人电话联系,以验证邮件材料是否收到及完好。
2.报名时间:2018年1月16日至2018年1月21日。
3.联系方式:罗老师,87178681(工作日,上午8:30—11:30,下午1:30—5:00)。
六、录取方式
1.采取集中笔试、面试,择优录取。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2. 面试当天,招聘单位将对面试入围人员进行资格复审。参加资格复审者须携带报名表、身份证、户口本(集体户口人员持集体户口簿或户证中心户籍证明)、学历学位证书(海境外留学生凭国家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书)、劳动(聘用)合同或养老保险交费凭据、单位出具的工作经历证明、近期正面免冠1寸照片1张等相关证件的原件。
3.笔试、面试、体检、政审合格后录用。
一、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和技能培训问题
建议:明确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准入条件,逐步提高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基础素质;严格岗前职业道德和技能培训。
二、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行业监管问题
建议:设立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管理机构负责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日常事务管理。医院或者患者通过医院聘用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由医院设立;劳动中介公司派遣的,劳动中介公司由负责设立。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业务管理统一由医院护理部负责,各护理单元护士长具体负责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和质量监督管理。
三、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服务收费问题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实训的教学目的是将培训与开发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学生通过实训,配合课程理论的课堂学习,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培训方面的实战能力,圆满地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任务,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二、实训教学环节设计
(一)学时安排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实训采用一周集中实训的形式,主要通过28个学时的实训掌握和巩固已经讲授过的内容,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实训工作。
(二)教学大纲
通过对模拟培训各环节实训的操作,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培训的全过程,从而加强对所学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过程。实训的内容涵盖了培训操作的全部基本技能,从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概述到员工培训与开发系统的构建,最后对实施培训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估。实训从实际出发,以一个企业现实解决特定的培训问题为范畴,将企业培训过程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企业培训的角度,将企业培训与开发过程与外部市场的变化相配套,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社会、企业的了解和认识,为学生进入社会后从事培训及其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起先导作用。
共安排28个学时,其中一是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基本理论4学时,引导学生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论文数据网站查阅相关的文献;二是培训需求分析6学时,帮助学生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建立公司结构图和职位体系的构建,利用培训需求的分析方法,明确为什么培训、培训什么及培训谁;三是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10学时,本次实训的重点,针对上一阶段中的培训需求分析,按照所学内容及企业实际进行培训计划设计。针对所培训的类型使用不同的方法,拟定培训计划的设计形成可行性方案,实现培训的目标,并实施培训计划;四是培训效果评估,4个学时,对于效果好的继续保持,对于效果不好的及时整改,实现培训的目标;五是小组成果展示,4个学时,小组进行最后的整个实训工作的成果展示,重点对设计部分的内容进行阐述,并且就展示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成实训报告。
(三)实施步骤
1.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学习
通过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学习,目的是了解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相关理论知识。实训材料仪器设备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相关书籍、相关论文数据库等,实训内容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相关理论,如相关定义、需求、计划、实施、效果评估等相关理论,实训步骤是通过相关书籍和使用网上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维普等收集相关资料,对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相关理论进行分类整理;整合制作成电子版。
2.培?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实训目的是掌握培训需求信息的搜集方法与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实训材料仪器设备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实训内容为选取调研企业;并利用有效使用培训需求信息搜集方法进行分析;制作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在案例选择方面,小组成员对现有公司资源作为案例公司,对其培训需求进行分析;网络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企业,了解其背景资料,对其培训需求进行的分析;根据本实训中给出的案例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并形成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实训步骤如下:一是选取企业,并对企业情况介绍;二是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可绘制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图;三是对企业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有效使用培训需求信息搜集方法与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确定培训必要性及培训内容的过程。四是制作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报告。五是企业培训需求分析结果的应用,如果培训需求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就要对其进行调整,分析结果确认无误后就可以运用到培训设计当中。
3.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实训的目的是学会根据企业的培训需求制订企业培训计划;掌握培训项目设计的内容、步骤与方法;使用实训材料仪器设备:计算机和互联网。
实训内容包括第一,根据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报告,确定培训的目标;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的目标,因为只有确定了目标,我们才知道方向,培训才有意义。第二,确定培训对象的需求;特别对工作族群、岗位分类,并为不同序列选取不同培训重点。第三,确定培训内容。第四,设计培训方法组合。第五,制订可行性培训计划并实施计划。可根据掌握知识程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实训步骤为一是找准培训需求,二是落实培训课程,三是培训计划的编写,四是培训的实施与管理。
4.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实训目的是了解常见的几种培训效果评估模型,重点掌握柯克帕特里克四级评估模型;掌握培训评估的流程和实施方法。实训材料仪器设备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实训内容包括:界定评估目的;制订评估方案,分四层次进行评估,反应层评估、学习层评估、行为层评估、结果层评估;收集评估信息;分析培训评估信息;撰写评估报告;调整培训项目。
实训步骤是对该企业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对于效果好的,要继续保持,对于效果不好的,要及时进行整改,以实现培训的目标。有效的培训评估应该包括以下八个主要环节界定评估:目的、明确评估标准、制订评估方案、收集分析评估信息、培训评估实施、撰写评估报告、评估结果反馈、调整培训项目。
5.实训成果展示及实训总结
实训成果展示及实训总结的目的是对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方案设计与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有整体的认识;通过讲解,学生互相参阅,弥补自己小组的不足,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实训材料仪器设备使用计算机、投影仪、活动桌椅。实训内容包括实训报告、小组实训成果展示、实训小结。
三、实训总结与反思
(一)教学效果
1.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践各环节的学习与实际操作,学生对于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理论知识得到更深一步的理解,课程知识体系更加完整,使知识的学习不仅停留或局限在课堂之内,更运用于实践之中,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和凝练,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较好地完成了对学生现代培训专业技能的综合检验。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实训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在实践中全面考核学习对课程理论及知识运用的过程,使其真实地了解自身在该课程学习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二)改进与反思
1.实训情景设计与外部市场的契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现今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市场变化瞬息万变,实训的目的就是紧跟时代的步伐,将课堂与社会、与外部市场进行接轨,实训情景的设计要与时俱进,还要把握好课程与实训的结合度,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对接要准确,不能过易或过难。
第二部分:标题:××专业××级顶岗实训总结报告
要求:××专业××级为宋体三号字居中;顶岗实训总结报告为黑体二号字加粗居中。
第三部分:正文:宋体四号字
一、实训单位基本情况(200字以内)
二、实训过程总结(800至1000字)
三、主要收获(500字以内)实习
四、实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300字以内)
五、专业、班级
六、本人签名
七、年月日
第四部分:实训单位评价(单置一页,格式见附件2):由实训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服务部门主管做出实训鉴定并盖章。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61-0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有这样的表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这是体现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
本文依据高职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人力资源课程改革,就如何体现高职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特点,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进行了阐述。
一、课程的性质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考核、薪酬和员工关系处理的方法和操作规程,明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专业架构和职业方向。它以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的一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并与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政策法规、员工关系管理等课程密切相关。
二、课程改革设计的理念及培养目标
我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在改革中提出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即“以知识应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手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培养学生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让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乐学、好学、善学、学出成效。”同时,通过广泛的调研,确定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模块工作,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框架,为人力资源资格考证和各模块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
具体能力包括:
1.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职务分析计划的制定、分析职务的选择、职务分析方法的确定、职务分析的步骤和时间的安排、职务分析调查的实施、职务说明书的撰写,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
2.员工的招聘与配置,包括:招聘计划的制定、招聘广告的编写、招聘渠道的选择、招聘流程的制定、面试活动的组织和时间安排、工作申请表的设计和筛选、面试问题的设计、面试过程的实施、面试结果的评估、劳动合同的签订、入职手续的办理。
3.绩效考核,包括:绩效考核内容的确定、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绩效考核表格的设计、绩效考评制度的制定。
4.培训与开发,包括: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的日常管理、进行培训工作的准备工作、培训预算和核算。
5.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信息的采集、员工工资核算、处理常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
6.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和道德规范。
三、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思路
为达到培养目标,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课程教学中我们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打破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项目进展引导知识扩展,按人力资源原理基础知识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制定能力训练层层展开。教、学、做相结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组织实训教学,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职业岗位实践情境中,进行工学结合、体验式学习。如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模拟招聘、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内容设计、绩效管理方案设计、薪酬管理方案设计和劳动合同管理等理论教学内容在模拟的企业背景下,通过教师边讲、学生边看边学边练边改来完成。课程内容突出对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项目要求,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完成给出的工作项目。校内实训结合课堂内容,在掌握模块基础知识后,实训项目任务书,学生课后制定项目工作任务安排计划。一般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事先安排好各自分工,按要求进行资料的收集。在这过程中,针对相应的具体任务,指导老师会在课上或课外进行一次专题辅导,并要求学生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在工作的过程中,各个小组和指导老师随时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共同学习的方式找出解决的途径,并把问题解决的方式与方法记录下来,形成大家共同学习知识库。这个问题知识库通过不断的积累,最终形成庞大的问题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然后,小组提交小组作业,交阶段性分析报告,制作PPT在课堂进行汇报分析。
随着课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不仅能循序渐进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方法,而且能动手进行人力资源日常管理,能初步地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不同模块的管理方案和实施措施,并建立起一个完整、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由于是以项目展开教学,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而达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课程改革中设计了为期两周的综合实训。在实训环节中,学生分组在不同企业现场顶岗实训,其目的是通过对招聘面试、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员工关系管理等的实地实习,使学生真正了解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管理原则、操作流程,尤其要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各项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训练职业技能,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把模块的基础要求和实际岗位的职责要求进行结合,把知识转变成技能,把实务提升为实操。
四、教学模式改革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摒弃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涉及的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管理等业务工作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包括现场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工作任务驱动教学、体验式教学。
1.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能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工学交替”将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基本能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入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任务,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互动协助,从学习中完成任务的实践性学习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分成实习小组进行分工协作,进行方案的设计、过程的组织、资料的查阅,最后共同完成工作报告。使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工作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进一步制定更加可行的方案,找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学生约5人一组分组协作进行。
3.现场教学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提高教学效果。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在一些教学环节采取了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结合。
4.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教学中设置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课堂上教师给出的扩充性学习资料及学院图书馆资源进行资料查阅,使学生通过自己获取信息,在探究性问题的过程实践中,掌握活动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措施有:通过课程教学网站“在线测试”系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使用“管理视野”系统提供管理资料,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使用“在线答疑”系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疑难问题。
四、考核方案改革设计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考核方式也应随之发生改变。从考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到考核学生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不能以考不考来确定教学内容,以教师的思维来限定学生的思维。“高分低能”现象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传统考试方式所存在的弊端。
笔者对专业课程教学结业考试进行了改革,重视课程过程性考核,重点强化技能,考核加大技能考核的比重,让考试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考核标准主要有以下四个。
1.学习态度考核(15%),包括:上课出勤情况、学习活动参与情况、交作业情况、课堂违纪情况等。
2.学习方式考核(20%),包括:自主性学习和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学习和集体学习意识、网络学习和转移学习能力等。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教学理念
坚持以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培养为中心,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营造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情境,课堂与实训一体化,实现课堂职业化。同时创造条件将课程融入企业,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课堂化。构建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训练并重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设计
本课程教学以人力资源管理助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文员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教学中工学交替,强调项目教学、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教学情境设计、自主学习、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及过程评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坚持把职业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1.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需要,统筹考虑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助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文员岗位工作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日常事务处理能力、专项职能管理能力来设计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本课程采用项目化结构和工作任务结构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共有6个教学项目和6个实训教学工作任务,其中理论课学时数48学时(包括现场实训教学22学时);实践教学:1周,26学时。 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比例为5:5。
2.教学过程设计
以真实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组织教学,以项目进展引导知识扩展,按人力资源原理基础知识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制定能力训练层层展开。教、学、做相结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组织实训教学,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职业岗位实践情境中,进行工学结合、体验式学习。
(1)以人力资源各模块管理制度的制定这一工作为课程主线,以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为载体,以项目进展引导知识扩展,系统地介绍经典的各模块工作的流程和工作要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如: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模拟招聘、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内容设计、绩效管理方案设计、薪酬管理方案设计和劳动合同管理等理论教学内容。在模拟的企业背景下,通过教师边讲、学生边看边学边练边改来完成。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项目要求,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完成给出的工作项目。
(2)以人力资源日常管理这一工作过程为实践主体。1)在校内以人力资源协会和系部组织的各项技能大赛为平台,模拟各项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并请企业兼职教师来校进行操作训练;2)到企业工作现场,进行顶岗实习。
三、教学模式设计
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涉及的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管理等业务工作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包括现场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工作任务驱动教学、体验式教学,进行了相关考试改革,重视课程过程性考核,重点强化技能考核加大技能考核的比重。
1.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本课程一直在大胆尝试,并进行了有效的运作。本课程中比较成功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案例有: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完劳动关系部分的相关知识后,专业为学生提供中国劳动争议网这一企业平台,分散性的派出学生进行企业现场的实训,直接获取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的第一手信息以及现场学习处理员工关系的相应技能等。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协作学习,通过教师引入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任务,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互动协助,从学习中完成任务的实践性学习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分成实习小组进行分工协作进行方案的设计\过程的组织\资料的查阅,最后共同完成工作报告。使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工作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进一步制定更加可行的方案,找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在本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中,采用了讲授、互动、讨论、项目教学、观看视频录像、教学案例、摸拟实战教学、课程大作业、实习参观、网上互动交流与课后答疑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师生的互动性,启迪学生思维,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红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0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加强实践教学,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是一所2005年合并组建的学院,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又是2006年才正式开办的新专业。两年来,本专业围绕“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也有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教学,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1.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逐步加强了“工学结合”的力度,增加了实训、实习等多形式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实践学时的比例,强化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操作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最新修订的2008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时已达1187,占总学时的53.83%。
2.积极推行“2+1”教学模式。从2007级开始,本专业即推行了“2+1”教学模式,即前两年安排课内的理论与实训,第三年则全部安排校外的专业综合实践或顶岗实训(如薪酬福利管理实训、绩效管理实训、招聘与录用实训等),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时间到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在教学安排上,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从第一学期开始便涉及了实践教学内容。根据职业能力发展的要求,结合职业工作过程安排教学,体现职业教育的任务驱动、“看中学,做中学”的建构规律。
3.构建“课内实践教学+校外综合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一体系,切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充分锻炼并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课内理论部分的学习,安排课内实践教学。按照实训指导书的要求,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模拟角色演练、模拟实操以及校外实习单位的参观考察,让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独立完成人事管理决策的全过程,学习、训练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课内理论与实训的基础上,安排校外综合实践教学,全方位与实际工作接轨,通过顶岗实习等形式,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切实、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技能。
4.在培养方案中实施“双证书”制度。明确了在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至少取得一种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人力资源管理员”或“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证)。将考证内容融入日常课程教学中,增强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5.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为配合课内实践教学的需要,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深化,在原有共享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专业实验室。以小组讨论式布局,有利于学生在对相关模块的仿真实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组内讨论、交流和协作,并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随着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深化,将进一步增加或更新系统的配置和功能。该实训室在初始设计时即定位为多功能专业实训室,还可为工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有关课程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二、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教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1.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两年来,我们已经与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南方人才市场部、广州市场、南方人才网、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广州仕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海珠区赤岗街道办等1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一种新的互动双赢的合作模式。
一方面,我们将这些单位作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前往参加专项技能的实训。另一方面,部分实习单位(如赤岗街道办事处)也在学院挂牌,成立“培训基地”。由学院委派一些专业教师为这些企事业单位进行员工培训、讲座,或提供咨询服务、活动场地服务等等。又如“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每年要在学院举办2-3次大型公益性质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我们便积极、主动予以支持、配合,安排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前往协助布展、接待用人单位、发放招聘资料等相关工作。既让学生服务了社会,又使他们从中增长了见识,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能力,提高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录用等职业技能,受到“指导中心”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2.积极探索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提高“综合实践教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具体做法是:
第一,建立实习指导体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相结合,前者主要负责理论指导,后者主要负责实践指导。每门独立实训课程开始前,提前与实训基地协商。在实训指导书的基础上,根据实习单位具体情况,由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各单位的实训进度,并明确学生分组等各种事宜。
第二,学生实习前,召开实习动员会,主要介绍实习单位情况,说明学院实习的有关规定,详细讲解实纲、实习计划、进度和实训日志、总结报告要求,明确实习目的和步骤。
第三,实习伊始,由兼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之后再结合实习单位和岗位工作情况,对照实纲、进度表等要求安排实习任务,进行具体指导;校内指导教师则平均每周与学生交流2-3次,指导方式有电话、电子邮件、在实习基地面谈等。学生在校内外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积极参与相关工作,注意将课内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此同时,由校内外教师共同检查、修改学生实习日记、总结报告,基本达到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这些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学生系统了解了企业的实际运作,增强了实践技能,提高了实习质量。
第四,实习结束后,由校内外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实习考核及成绩评定工作,确定等级。
第五,为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一般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协同进行准备,参加全班的实习交流会。通过“综合实践教学”这一实践环节,既密切了校企关系,也加强了师生联系。实习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谦虚好学、任劳任怨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业绩对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此外,实习也为师生之间搭建了更多更好交流、沟通的平台,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气氛热
烈,加强了互动,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为后续学习创造了良好的人际氛围。
三、充分利用各种课外活动机会,增加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技能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其他机会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实践技能和水平。主要形式有:
1.精心挑选一些经营较好,人力资源管理有特色的企事业单位,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前往进行实地参观考察,邀请成功企业家、人力资源主管或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或举办座谈会,加强学生与专业人士的沟通与对话。专业人士新颖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的理念使学生们开拓了视野,及时学习到实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思想和技能。
2.引导学生利用学生会、团委等组织形式,开展一些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知识竞赛活动;在每学期的“科技节”大型活动上,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辅导,组织学生利用招聘、培训等技能为其他学生进行服务,如介绍招聘的工作流程、提示面试注意事项、进行心理测试等。同学们既锻炼了自己的技能,又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成就感,也提升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做了更好的铺垫。
3.鼓励、协助学生利用假期或周末到一些企业人力资源人事部门或人才市场兼职,既学以致用,为用人单位服务,为社会服务服务,又增加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且学生还能用自己劳动所获的报酬来减轻家庭负担,支持自己的学业。
四、多渠道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实践教学实力
1.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的良性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使教师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及时跟上社会发展前进的步伐,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如2008年8月,6名校内专业教师中已有5人利用暑假分别前往广州市萧岗实业有限公司、广州市粤非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广东飞驰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顶岗实践,分别任总经理助理、人事主管助理、人力资源管理专员等职务,使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80%。
2.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比例,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相关技能培训,获取资格证书,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另一方面,根据专业和课程建设的需要,聘请有一定教学经验、责任心强的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任兼职教师,逐步推行课内教学的“双师制”。如2006级的《绩效管理》、《招聘与录用》等课内教学课程,分别聘请了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国际人力资源师”(人力资源部部长助理)、广州市高速公路总公司“企业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主管)等高技能教师担任实践部分的教学。为配合兼职教师搞好实践教学,还为他们配了专门的助教,协助做好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进度表的制定、实训准备、考核等辅教学工作。此外,充分考虑这些兼职教师的实际,实行“弹性教学制”,将上课时间安排在非正常上课时间(晚上或星期六、日),教学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在校内或生产(工作)现场进行。
五、有关思考
通过上述一些主要的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我们走出了一些新路子,也找到了一些新方法,教学质量确实有所提高。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改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符合自己特色的高职高专教材或讲义还比较缺乏,需有计划、有步骤地与一些企业专家合作,开发《绩效管理实训》、《薪酬福利管理实训》等教材;此外,部分课程的《实训指导书》编写还不够齐全,而且与工科专业相比,其“工学结合”的特色更是不够突出,需逐步予以强化。
首先,基于“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以学校超市中真实的工作任务来组织实训教学,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置于超市真实的职业岗位实践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如超市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超市工作分析、超市人员招聘、超市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内容设计、超市绩效管理方案设计、超市薪酬管理方案设计和超市劳动合同管理等理论教学内容在真实的超市企业背景下,通过“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做边学来完成。课程内容突出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切实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选取。
2.校企共育、深度合作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超市,增加学生接触企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同时,从企业聘请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工作任务的教学和辅导,并与兼职教师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
3.实施小班化分组教学
首先,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以班为单位拆分为单独的教学班。在学习过程中,再结合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给出的工作项目。在各模块的教学中,首先由指导教师下发实训项目任务书,之后针对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任务,指导教师在课上进行一次相关模块的专题辅导,然后小组成员安排小组内各自的分工,按要求进行资料的收集并完成各模块的具体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和指导老师要注意随时收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之后通过共同学习、研究的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记录下来,形成共同学习的知识库。最后,各小组提交小组作业,上交阶段性分析报告,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演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招生以来,国内高校相继开设该专业,培养层次也延伸到了专科。由于在该专业尤其是专科层次在国内发展历史较短,专业建设还不够成熟,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亟待进一步完善。为此,本文将在分析实践教学意义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以校企合作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1、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逐渐增加,对于专科生而言,企业更加需求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心应转变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身成为操作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2、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历史较短,相对科学和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提升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人力资源相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获得专业技能,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迫切需求。另外,通过实践教学,还可以积累对理论教学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和案例资源,使理论教学更加丰富和生动。3、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师来说,实践教学迫使教师走出课堂,走进企业,了解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要求,这对于教师开拓专业视野、丰富实践经验和提高教学水平大有裨益。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
1、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的保密性和稀缺性随着国内企业主人力资源管理意识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了重要的决策支撑部门,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机密和员工的敏感信息,因此,很多企业一般很难轻易接受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也只接受极少量的同学从事最基础的工作,很多工作,如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基本不允许学生甚至教师介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在企业很难完全实现。2、校内实训基地不健全为弥补校外实习不足,不少院校希望建立校内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通过专业教学软件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开展实践教学。但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很多院校即使建立了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对软件的投入远远不够,导致软件功能欠缺,不能真正的解决模拟教学存在的问题。3、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虽然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建设中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已经纳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践教学质量有一定提高,但是对实践教学内容缺乏明确具体的要求,更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始终流于形式。4、缺乏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高职院校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的专职教师,另一类是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学校专职教师大部分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从学校到学校,严重缺乏实战经验,只能利用理论知识和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还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实训任务。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多半因工作时间限制无法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且教学方法和技巧有待改善和加强。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实践教学的地位日渐突出,对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三、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1、构建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根据学生技能掌握的客观规律,围绕准备阶段、校内应用阶段和企业实践锻炼阶段三个阶梯科学有序地进行构建。1)准备阶段。该阶段主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市场需求调查、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课程。另外,向学生灌输实践教学理念和讲解实践教学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2)校内应用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室模拟实训和校内学生管理实践两个内容。校内实训室主要通过模拟软件进行实训。实训软件可大致分为企业认知、技能训练和综合模拟三个层次。企业认知指通过人力资源沙盘模拟软件感知企业,了解企业组织架构、岗位设置、基本分工和运作原理。技能训练指通过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环境,按招聘、培训、绩效、薪酬、测评五个模块分别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模拟指通过软件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开展人力资源综合管理,分组对抗实战,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实战能力并使学生学会应用信息管理工具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校内学生管理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不仅要求能够应用于企事业单位,也能够应用于学校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因此,我们可以将专业技能训练的一部分实践环节放在学校的学生管理和社团管理工作上。一般高职院校都有学生会、学生自律委员会等机构,这些机构基本由学生自主管理,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另外,各校的学生社团组织也是名目繁多,这些组织每年都有招聘新成员、组织社团成员培训、评选优秀成员、选拔新领导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如果能够将人力资源专业实践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不仅能为本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可以激发学生专业实践的积极性,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3)企业实践锻炼阶段。高职实践教学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情景下实现技能的应用与巩固提高,而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构建“教学企业”模式无疑是保证实践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教学企业”在我国的具体表现有三种形式:“校中厂”模式,以学校为主体构建的内置生产性实训基地;“厂中校”模式,以企业为本位的内外置生产性实训基地;“双主体”模式,由校企双主体共建共管的实训实习基地或者是在政府主导下、校企紧密合作、通过第三方组织运作的实训实习独立实体。“教学企业”的主要内容包括:校企共建教师团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等,最终实现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共融。与其它实践教学模式相比,“教学企业”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项目并按照企业标准来评价项目完成情况,更加符合实践教学要求。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提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高职院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逐步推行“双师制”教学,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师结构队伍,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建立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的良性机制,鼓励教师带着课题下企业,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以及岗位胜任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二是支持教师参加一些由实践专家授课的专项研讨及培训班,鼓励青年教师担任企业培训讲师,加强与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交流与合作。三是聘请行业企业知名人士担任专业带头人、引进有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实践课程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目标和开发实训教材。同时,在教学时间、场所等方面对企业兼职教师给与照顾,实行“弹性教学制”。3、构建分层实施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是评价实践教学质量成果,检验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之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加强宏观管理,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首先,围绕教育目标设立考核指标体系。学生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按各教学模块进行分解。考核指标体系主要从主要知识点、主要技能、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发展四个方面进一步分解。其次,做好实践教学的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过程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的态度、操作技能、娴熟程度、职业素养,可采取操作考试、口试、笔试等多种形式。结果考核主要考核实训项目的完成情况,可通过实践报告、成果展示与答辩、第三方证明等形式。再次,引入社会考评机制。建立学内考核与校外实训基地考核的双重考核机制,学院聘请校外教师和专家组成校外考核委员会,对学院考核合格的学生进行随机抽考,考核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检测学院内部的考核质量。另外,引入国家技能鉴定考试——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鼓励学生参与国家技能鉴定并认可考试成绩。同时,对于获得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证书的同学给予额外奖励。最后,建立实践指导教师质量考评体系。由于实践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把规范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纳入考核范围。对指导教师的考评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被指导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二是校内外指导教师互评,三是教学行政主管部门评价,对校内教师重点考核其企业锻炼情况及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情况,而校外兼职教师则重点考核其教学规范情况和教学资料完备情况。考核结果每学期与本人见面,并纳入人事考核之中,与教师聘用、晋级、外出培训,评优评先结合,促进实践指导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需要抓好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改变以往“动手少、感触少”的不足,任务还很艰巨,还需要专业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索,也离不开学院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俊娜.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1):57…-59
[2]…白迎超.…基于国家职业资格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2013,(7):113…-114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意见还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把握“工学结合”的内涵,开展“工学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高专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对“工学结合”模式的解读
“工学结合”是在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实践与不断学习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关系我国高职教育未来能否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工学结合”究竟如何结合和怎么结合,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相结合。建立和企业生产相同或相似的教学环境,包括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2)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相结合。按照就业岗位确定培养目标。(3)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相结合。按照就业岗位群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核心工作知识和技能选定教学内容。(4)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结合。围绕工作过程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相联系。(5)教师队伍与企业专家队伍相结合。学校教师理论扎实、接受新技术快的特点和企业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特点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6)教育资源与企业经营相结合。学校应积极为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和技术开发,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在“工学结合”得到切实的收益,从而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为企业提供培训和技术开发服务,可以加强教师对企业生产实际、新知识、新技术的跟踪学习和掌握,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工学结合”的内涵就是基于生产的学习和基于学习的生产,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学科性教育的本质属性,“工学结合”体现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思想,要求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各个方面和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把企业需求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学校站在企业的角度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
近年来,经过一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努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从教材和教学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一些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学生实习基地,也聘请了若干企业一线高级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日前,就我们对于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10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的数据显示,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不满意。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表现在,教学内容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教学目标还不够贴合工作岗位需求,教学方法方式陈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明显的提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1.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就业导向作用。转变观念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改革的前提。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我国高职教育基本模式,即“理论+实践”,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两重性,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但是,目前仍存在着质量不高、专业发展不均衡、尚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很多方面还沿用着学科式的教育模式,在教学组织和考核等方面还采用着传统方式,教师及管理人员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不够,教学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为此管理人员、教师等各方面的人员必须转变观念,认真学习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充分认识“工学结合”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关键和切入点,真正把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贯彻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自己的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须从学生的能力培养着手,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数。近几年尽管我国高职院校重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据调查统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数比已有大幅提高,一些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学时数已超出了理论教学学时数,但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在美国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3∶1;在英国为2∶1;在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实验、设计、实习等环节的课时约占教学计划总时数的2/3;在法国,教师每讲1节理论课都配有2至3节的实践课。[1]尽管我国高职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所不同,但是,国外在能力教育方面的经验还是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借鉴的。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课堂实训课、到实训基地顶岗实践、毕业设计、实习等环节。其中,课堂实训课的教学时数往往占有较低的比例,这需要尽快改革。
2.设置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堂实训课教学内容。加里・德斯勒在他所著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例举了一家大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负的责任,具体分为十大方面[2]:(1)配置合适的人到适当的工作岗位上;(2)引导新雇员进入组织;(3)培训新雇员适应新的工作岗位;(4)提高新雇员的工作绩效;(5)争取实现创造性的合作,建立和谐工作关系;(6)解释公司政策和工作程序;(7)控制劳动力成本;(8)开发每位雇员的工作技能;(9)创造并维持部门内雇员的士气;(10)保持雇员的健康及以改善工作的物质环境。从我国人才市场需求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是负责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培训开发、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判断其是否合格的标准是:懂得人力资源的专业知识,能够完成人力资源岗位涉及的各项职能工作,能很好地与领导和员工进行沟通和协调,还能不断开发人力资源并且创造价值。高职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以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能力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类职员的工作能力需求来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员应该具备的五种能力有:具有较强的人际关系沟通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操作技能;具备必要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能力;具备较快熟悉和掌握有关政策法规的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培训开发与实施、绩效考核与实施、薪酬福利、人事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模块。因此,在设置实践课教学内容时,首先以这模块为理论基础,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上述五种能力要求,设置实践教学任务和相应的实践教学课时。如图1。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上,要突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特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操作技能,还需要把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其他三种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3.探索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教学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使用频率和效果情况,课题组经过对108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调查,得到学习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运用频率最多的还是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参观访问法,71%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还做得不够精确,学习效果不明显。
同时,我们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能力训练的九项内容,对42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就六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讨论法、行为塑造法、头脑风暴法、参观访问法)在不同岗位能力训练内容使用效果期望进行了调查。被调查对象分别在九项岗位能力训练内容中选择出最佳教学方法,如表1。从表中,可以归纳出,最为常用的是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在对应的岗位能力训练中总有两种使用效果相对期望较高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有较多的选择期望,但是存在一些原因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够运用期望的教学方法。因此,必须通过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教师到企业锻炼和熟悉专业岗位实际状况、改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等措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从而实现教师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4.创新实践平台,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途径。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下,我国高职院校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建在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另一种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真实感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运行方式,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其操作技能。但是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现实中并不希望有在读学生到企业实习,一方面是影响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担心企业员工的信息外泄。经过与多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交流发现,校外实训基地还没有真正找到令校企双方都满意的合作方式,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受到硬件设备、场所、师资等条件的限制,目前,也没有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建设措施,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划出了专门的场所,配置了一些必要的办公设备,但还没有吸引到合作项目,使得实践平台建设成为学校一厢情愿的事。因此,应改革实践平台的管理模式:
(1)建好校外实训基地,首要的是理顺校企双方的责任和利益。对于学校而言,重要的是通过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就是降低资本投入,减少管理成本。根据“互利互惠,双方受益”的原则,学校可以“以培训换实训”,发挥学校多个专业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人才培养服务:一方面,把企业的员工引到学校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送学生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去跟班实训锻炼。企业提供实训内容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不要拘泥于岗位实习,比如采用参观考察、在基地听讲座与答疑、专家到学校作报告与答疑等其他形式。同时,学校要能为企业办好实事,如,做好人才输送工作、智力和信息支持工作、员工培训和学历教育、劳务帮助等工作。
(2)加强校内生产新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与地方劳动力市场合作,在学校构建生产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通过从企业引入人力资源外包项目做起,由教师做项目的负责人,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管理和运营中来,从而把课程实践教学带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从实际工作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市场运作能力。
(3)建立岗位能力训练教室,把教室划分成理论教学区域和技能训练区域,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应在相应的岗位能力训练教室开展。岗位能力训练教师配备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如电脑、网络、传真、打印等办公设备及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同时,学校还要加强与企业合作,把企业的真实管理案例引入能力训练教室。
5.提高双师素质,丰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
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备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其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背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就是要有较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不仅能传授够用的理论知识,还要能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教师“3+2”校企交替工作制度,要求所有专业教师(特别是大学毕业后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就到学校工作的年轻教师)5年内要有2年到企业顶岗锻炼,用以丰富专业教师的实践经历,使教师熟练掌握市场上本专业一线岗位任职需求,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还需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发挥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一线管理经验的优势,建设专业案例资源库,满足学生能力训练的需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密切合作,学校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实践教学组织较好,富有成果,绩效突出的专业教师团队给与奖励。通过科学的引导,有效地激励,推动专业实践教材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