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实验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08 04:08: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证券投资实验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证券投资实验论文

篇(1)

1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金融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综合现代金融理论,它是金融经济学家在研究金融市场“特异性”过程中形成、完善并把人的有限理性引入其中的理论体系。它从微观个体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动因来研究、解释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本质上,行为金融是深入研究被标准金融理论忽略的决策黑箱,它把投资决策看成是投资者在一种心理上计量风险与收益并进行决策的过程,是经济行为科学化研究方法的一种价值分析回归。长期以来,传统金融理论是以投资者理性、市场完善、投资者效用最大化等作为假定前提,认为证券市场的价格不仅是理性的,而且包含了所有市场信息。

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主要存在以下区别:

2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偏差的分析

2.1过度反应

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研究最早是由德邦特和撒勒(1985)进行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倾向于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

中国股票市场不仅波动幅度大,而且波动的频率也相当高。股市的剧烈波动导致了投资者的过度交易与市场投机心理,而市场浓烈的投机氛围则反过来会推进股价波动幅度与频率。因此,中国股市的频繁大幅度波动性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过度投机行为。

2.2处置效应

斯特曼和谢弗林研究发现,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赢利的股票,轻易不愿卖出亏损股票的现象等。实际上,处置效应正是前景理论的应用,因为赢者呈现给投资者的是盈利前景,投资者此时倾向于接受确定性结果,而输者呈现给投资者的是损失前景,投资者此时倾向于冒险,于是投资者持有已套牢股票更长时间,持有已获利股票较短时间。

我们认为处置效应反映了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

2.3噪音交易

行为金融学家对噪音交易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在噪音交易者和短期性投资者存在的市场中,交易者都拥有自己的信息。在他拥有的信息集合中,利用其中某一信息的投资者越多,他就越可能利用该信息获利,这些信息可能是与基础价值有关的信息,也可能是与基础价值毫无关系的噪音,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聚集正溢出效应。而这一效应可能使努力获取新信息的交易者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不利于信息搜集与资源配置。

中国股市中噪音交易者太多,1999年纽约交易所的年平均换手率在20%—50%之间,而1998年—2000年我国沪深股市流通股的年平均换手率分别是395%、388%和477%,噪音交易太多导致股票市场系统风险所占比例太高,同时总风险太大。平均而言,沪深股市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为39%,这一数字显著高于美国、英国、香港等成熟股市。

2.4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并模仿他人的决策。行为金融学家从人类的从众心理、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有限理性等角度来探讨其内生机制。在股票市场上的羊群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两种:(1)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完全信息是新古典金融理论的一个前提假设,但事实上,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这样就形成了羊群行为。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大量的“跟风”、“跟庄”的投资行为就是典型的羊群行为。(2)基于名誉与基于报酬的羊群行为。这种现象在基金经理中相当普遍,由于雇主不了解基金经理的能力,同时基金经理也不了解自己的投资能力,为了避免因投资失误而出现的名誉风险和自己的报酬,基金经理有模仿其他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动机。如果许多基金经理都采取同样的行动,羊群行为就发生了。我们股市中投资基金投资风格雷同显示出羊群效应的普遍存在。

3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3.1反向投资策略

反向投资策略是行为金融理论针对羊群行为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当庞大的个人投资者群体的联动推进投机性正向及负向泡沫放大时,基金经理可以利用能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进行套利交易。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

由于市场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基金经理不但需要良好的洞察力和应变力,更需要直面市场以及同业压力的勇气。基金经理在投资理念中融入行为金融的投资理念,一方面防止自身的羊群行为,一方面利用大多数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对市场整体走向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并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基金经理们的投资运作水平。

3.2利用行为偏差策略

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非有效或不完全有效的,由于投资者受经验法则的谬误和情绪因素的影响,将会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偏离理论价格。通过发现这些偏差,买入低估的股票,卖出高估的股票,可以获得超额的收益。例如,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可能会对市场中的信息反应迟缓,在利好消息造成某种证券价格上涨后,这种上涨的趋势就有可能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因此,买入价格开始上涨的证券,卖出价格开始下跌的证券的惯易策略就成为基金经理可以选择的投资策略。惯易策略是首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定义的惯易策略源于对股市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kg和Titman(1993)发现,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连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动态效应。事实上,美国价值线排名就是惯易策略利用的例证。基金经理只有对投资者的心理,对市场延迟反应影响的性质和程度,以及证券价格变动的趋势和持续时间有深刻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才能在合适的时机买入和卖出证券。此时,对于投资者大众心理的研究和把握就成为优秀的投资基金经理必备的一项能力。

3.3投资组合策略

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势有效)。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3.4购买并持有策略

个人或者机构投资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入一支股票时,应详细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指定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3.5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理论下的投资者应该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场,采取有别于传统型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而获取超额收益。要达到这一目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尽力获取相对于市场来说超前的信息优势,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二是选择利用较其他投资者更加有效的模型来处理信息。而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复杂就越好,关键是实用和有效;三是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识偏差等心理特点来实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资者受传统投资理念的影响,注重投资选择的多样化和时间的间隔化来分散风险,从而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而降低。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市场价格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资金进行集中投资,赢取更大的收益。

4结语

行为金融学虽然在国外产生并发展起来,但由于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许多规章制度都不完善,基本上是个无效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进行研究,要结合中国的自身特点加以发展和利用,探索出适合中国广大股民投资行为、投资策略,以更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法明.行为金融框架下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07).

[2]张兵.行为金融理论述评及其在中国股市的应用[J].经济学动态,2007,(05).

[3]王家琪,林日其.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02).

[4]郑庆茹.我国证券投资者行为及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分析[J].当代经济,2007,(05).

篇(2)

一、价值投资策略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在1934年出版了《证券分析》一书,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理论及策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尽管证券的价格波动很大,其内在价值稳定且可测量。短期内证券市场价格会经常偏离其内在价值,但市场存在自我纠偏的机制,长期来看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趋同。价值投资的精髓是在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内在价值时买人证券,在显著高出时卖出。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间的差额——安全边际越大.投资风险就越小。预期收益就越高。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出发,通过分析资产价值、盈利价值和成长性价值来计算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关于备受争议的公司成长性价值,格雷厄姆指出,唯一能给投资者带来利润的成长是那些资本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增长,只有具备经济特许权(企业受壁垒保护,对手难以进人该行业)的成长性才是有价值的。格雷厄姆投资思想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启蒙和经典,其实质便是选择买人被市场一定程度低估的股票并且在其被高估时卖出。

《证券分析》出版之际,正值1929年-1933年美国股灾结束,华尔街处于历史性的熊市,市场中充斥着股价跌破净资产的股票,是价值投资的大好时机。此时,通过大量收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格累厄姆及其追随者找到无数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股票,并在随后的反弹行情中获得巨额收益。但是此后数十年,随着公司财务信息日益透明,投资者素质提升,想在美国证券市场找到被严重低估的优质股票已经日趋困难。到20世纪70年代大牛市中,市场中已很难找到传统价值型股票,格雷厄姆本人也宣称随着市场越来越有效,投资者运用传统的价值投资策略很难再获得超额利润。然而此时及以后的数十年间,沃伦·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继承和发展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并创造出一系列极其成功的投资记录。巴菲特认为选择股票的本质是选择上市公司。他的投资策略便是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超级明星企业股票并长期集中持有。在权益证券评估方法上,只认可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即任何证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贴现率贴现的现值之和。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虽然价值投资方法的本质依然是通过判定证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而寻求投资机会,但具体的投资策略却有着极大发展并各有特点。证券的基本面分析成为了价值投资方法的核心。由此逐步形成了从宏观经济、行业研究到公司分析和证券定价的三步定价法。从过去仅仅侧重于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到关注报表数据之外的因素(如品牌、技术领先程度和管理层品质等);从过去地关注上市公司历史和现状分析,发展到现在兼顾公司未来成长性分析;指标分析上亦从侧重于市净率和分红派息,到现在对一揽子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市盈率、价格销售额比率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等)。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逐步得到优化,内在价值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得以扩大,分门别类的价值投资也有着以下共同特征:(1)安全边际的留存,使得买入的股票相对比较便宜,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值相对较低,因此在熊市中操作较多,在股市泡沫中操作较少;(2)更倾向于中长期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短期波动相对不敏感;(3)投资组合相对集中;(4)更适用于相对成熟的证券市场。

二、金融市场理论对价值投资策略的解释及争议

金融市场在整个20世纪有着长足的发展,分门别类的金融理论和投资策略亦层出不穷,各有发展。时至今日。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的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基于空中楼阁理论的技术分析和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指数化投资。而行为金融学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起便逐步异军突起,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金融理论。

成长投资和价值投资同属于基本分析范畴,二者都强调严谨的独立分析,在理论的内在逻辑上趋于一致,但实际投资风格差别较大甚至完全相反。前者看重企业的发展潜力,认为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的动力来自于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盈利高速增长,当前股价的高低并不是考虑的第一要素,所选择股票往往市盈率较高。在成长投资者看来,价值投资利用市场波动在安全边际下购入股票。P/E、P/BV和P/S等指标值较低,风险固然相对较小,但投资风格显得保守单一,得不到高增长企业带来的超额回报。从美国股市运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在过去的25年间,价值投资和成长性投资各有其风行周期,呈现周期轮动的态势,各自在其风行周期中的表现均好过对方,但从长期回报来看。价值投资收益要明显高于成长投资,而收益波动却小于对方。

相对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空中楼阁理论认为证券的价格波动是由大众心理预期的变化所决定,聪明的投资者所要做的仅仅是购入大众认定可以涨价的股票,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即可。在此理论依据下,技术分析方法仅从证券的市场行为来分析证券价格的未来变化。技术分析师认为价格变动受长期趋势影响,对新信息并不是立即做出精确的反应,而是逐渐反应,因此投资者只需计算未来的趋势,没有必要进行基本面分析和价值投资分析。但大多数对欧美证券市场弱有效性的检验结果证实,证券价格并不按照一定趋势变动,技术分析的前提假定条件难以成立。

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现资理论认为,在所谓的半强式有效市场中,证券市场价格能够迅速反映公开市场已有的全部信息,因此价值投资分析不能为投资者带来超越市场的额外收益。然而在欧美市场上的大量实证研究并不能证明证券市场完全有效,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非有效性证据,包括风险溢价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市盈率效应、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比率和日历效应等。同时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价值投资群体的长期超额业绩回报也从实践上对半强式有效市场进行了极其有力的反驳。

在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对现资理论提出挑战的同时,行为金融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该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心理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非如有效市场理论假设的那样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有一种偏差会使人们更注重最近的消息,存在着“过度反应”,从而导致证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证券价格偏离价值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身上出现的类似认知偏差还有:过度自信,反应不足和损失厌恶等等。这个发现验证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前提假设:从短期来看,市场只是一个投票机,股票价格不仅决定于基本面因素,还受影响于投资大众的心理认知偏差。证

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使得价值投资策略利用市场波动寻求套利成为可能。来自基本面的逻辑因素决定了股票的内在价值,而心理因素则影响其短期的市场价格。

三、价值投资策略的实践效应

价值投资方法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稳健性使其逐渐成为欧美成熟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美国华尔街90%的证券分析师都声称自己是基本面分析者。随着证券分析业的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欧美证券市场上越来越难以发现内在价值被明显低估的股票,特别是在几波大牛市中,市场中多数股票都被严重高估,此时价值投资者只能选择有所不为。难以分享证券市场空中楼阁所带来的超额投机收益。当证券价格普遍达到甚至超越其内在价值,股市若长期处于高涨状态,坚持价值投资策略的机会成本也较大。

另外,在买人证券之前的价值评估环节中,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来源有限,信息可信度有时也不高,已有信息中,无形资产等项目的价值也难以确定,由此造成其资产价值难以判断;另一方面,企业未来的盈利和增长更是不易预测,很多复杂和随机的因素都会导致原先的预测结果和实际值相差极大,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价值投资者虽然在单个股票上所花工作量巨大,精确度却未见有多高,因此,保留足够的安全边际在抵消风险和获得盈利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如此一来,一些未来成长性极佳上市公司便很容易被忽略掉。一些能力和精力均有限的投资者往往只能选择那些低市盈率和市净率的股票,近似达到和实现价值投资的效果。彼得·林奇曾将利润增长率指标结合考虑,提供一个新的价值指标公式:K=增长率/市盈率,K值愈大,投资回报愈大,这样能够兼顾分享到成长型公司的业绩回报。

篇(3)

关健词:证券投资实验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

金融专业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验由于其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已成为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模拟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将跨课程的有关知识融会贯通。如组织学生参与某些金融期货经纪公司联合媒体举办的沪深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大赛和我校金融学院举办的炒股大赛,在教学过程中购买模拟交易软件,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不仅能够容易了解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一般原理,也能够掌握相应的具体的证券投资分析技禾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深化。

一、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证券投资实验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投资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是对各种理论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学生如果能在证券投资实验环境下接受证券投资理论教育,不仅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认识和把握相关证券投资实践,而且也能在实现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做到相辅相成、互促互进。

证券投资分析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分析技术,比如基本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方法、心理分析技术等。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门综合应用的艺术。证券投资分析的目的就是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即通过对各种影响证券价格因素的分析,来判断证券价格的变化。但由于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繁多,而且在证券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证券投资分析的不确定性增加。这种不确定性要求证券投资分析人员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手段,来判断和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对证券分析技术的主观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的方法的不同,就可能会导致证券投资分析的结果大相径庭。技术是是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础,而综合应用的艺术则更高一个层次。

二、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证券投资实验具有实习性、综合性、协同交互、时间集中、资源独享、实验过程与结果不确定、实验要求高等特点,合理的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模式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予以确定。

(一)两种实验倾向的侧重点和考查标准不一样

目前证券投资实验有两种不同的实验倾向,一种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上,通过实验来完成书本知识向实际操作的转化,实验的重点在理解和掌握各种分析技术。另一种则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上,即实验就是通过做模拟操作,给学生一定的虚拟资金,让其模拟操作,重点在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上。

1.实验的侧重点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掌握证券投资的分析技术,则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的掌握上相反,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则在实验设计中要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综合应用和熟练掌握上,而对证券投资分析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实验要求则相应降低。

2.考查的标准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上,则实验结果的考查将会是证券投资分析的最终结果,即模拟投资的结果是底是亏、盈利或者亏损的数额是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相反,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则实验结果考察的目标则在于学生对各种分析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上,模拟投资的结果并不是考查学生实验效果或者学生实验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

(二)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的学生通过实验解决的着重点不同

在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将证券投资实验目的放在提高学生证券投资技巧或者综合应用上,效果并不好。学生在进行证券投资实验以前,大多数同学对证券投资的实际操作知之甚少,对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也往往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所以,直接进人模拟投资分析过程,学生大多不能顺利地进行实验,甚至有同学连基本的交易信息都无法看懂,实验的目的并不能有效地达到。

对于初次接触到证券投资的学生来说,很显然首先需要解决的间题不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综合应用的艺术问题,而应该是技术问题,即通过证券投资实验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在证券投资实验中,实验的目的主要应该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原理、对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和方法进行训练,巩固和应用各种证券投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证券投资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间题的能力。

(三)分析软件花样众多,学生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各种信息

能熟练运用各种证券分析软件和交易系统,对于对于学生能够进人到正常的交易和分析过程至关重要,但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该过程,因为在证券投资课程学习中一般不会对基本的操作和交易信息做过多的介绍,所以,如果没有该过程的准备阶段,将会使学生在后面的实验过程中无所适从。

(四)重视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忽视证券基本面分析实验

在目前的证券投资实验中,技术分析往往被学生所推崇,但实验过程往往也会有问题出现,即对各种技术分析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各种不同的技术分析方法应用规则繁多,在现实操作中的作用各有所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鉴别和运用。

基本分析方法部分的实验工作被忽视的部分的原因在于该部分的分析过程比较复杂,收集历史数据相对比较困难,需要相应的其他统计分析技术才能完成这部分的实验。但这样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第一,实验不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分析技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无事可做的局面。往往会流于形式地或者被动盯盘,时间长了就会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中第二,忽视该部分的实验,无助于学生应用各种理论知识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可能学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统计分析技术。

另外因为证券投资分析涉及宏观到微观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证券投资分析实验实际上是对学生对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和考察,这部分实验的缺失,将使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三,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以及投资者素质的逐步提高,价值投资的理念正在被市场所广泛接受,而价值投资的理念要求投资者必须进行基本面的分析,即通过基本分析方法来判断大势,寻找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和个股。如果不对基本面进行分析,仅仅依靠消息或者其他的方式来进行投资,如同打牌时不看牌,风险可想而知。

三、提高证券投资实验教学效果的心得和建议

在金融专业课程的教授中,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科书中的理论相呼应,及时进行证券投资实验。我认为其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掌握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技术上。

(一)注重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的介绍与掌握

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在该阶段的实验过程中,我认为应该首先由实验教师对投资分析软件的使用和操作进行讲解,对分析软件交易信息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指标进行讲解,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分析软件的安装以及使用、主要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主要交易程序的掌握等。比如如何进人系统、如何看大势、大势的信息组成部分、个股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以及交易信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自主的操作软件和熟悉一些基本交易信息。即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模拟交易软件,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了解证券交易行情显示各项指标,对证券交易产生感性认识。

(二)改进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

技术分析实验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一要讲解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主要的分析技术手段的原理,特别是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指标的计算原理,只有掌握了各种分析手段的原理后才会明白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的趋势二是要让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应用规则进行实际验证。该验证过程对于学生掌握技术分析方法极其重要,因为技术分析方法的原理以及应用,在证券投资课程中虽然有老师已经讲解过,但学生根本没办法在短暂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不同的规则,而且各种规则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如何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验证。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必须设计好各种技术分析手段的实验内容和步骤,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学生自己去揣摩和摸索比如在让学生掌握原理的步骤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些内容,在学生对应用规则进行验证的时候,每个技术分析方法需要验证哪些内容,怎么去验证,都必须有明确的规定。

篇(4)

一、金融专业实验教学的隐性知识特性及认知

独立学院大多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其教学目标,其中实验教学作为重要的实施手段,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而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金融相关岗位与职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相当复杂的,除需具备一些原理性和程式化的知识外,个人经验和综合判断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两个方面的技能分别对应着知识架构里的两个层次:一个是外显知识,即可以形成逻辑、系统、明确的文字叙述并传授给他人的技能与客观事实,如报告、手册、操作指南、软件指令等;另一个是隐性知识,即比较复杂,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经验式知识,不容易文件化与标准化的独特性知识,也称默会知识、意会知识,表现为灵感、直觉、洞察力等。外显的知识可以自知识库中直接复制和进行独立的学习,主要通过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理论教学活动来实现;隐性知识则需要不断演练、比较,以及通过观察、体验来达到学习的效果,主要通过实验、实训教学活动来实现。对于大量金融活动实践,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难控性,使得实验过程难以标准化,实验结果难以确定化,具有多种可能的状态和结果使得实验原理的解释和验证的可信度降低。这种因果关系的模糊性是许多学生感到模拟实验不真实、与实际脱节的主要原因,也是使得教师的考核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基于此,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只有采用适应隐性知识的积累和转化需要的实验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对隐性知识认知是人类学习行为的一种,对金融专业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对金融实践知识的认知来说,主要存在两种认知过程:

一是学生对认知类隐性知识的认知过程。认知类隐性知识主要指学生的认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也叫做学习策略,是有关如何去认知和学习新事物的知识。例如在投资某一证券时采用先略看它近期的趋势获得大致的趋势,再详读它近时期的经营情况;遇到不熟悉的问题,能结合行业的发展情况、世界经济发展等基本因素及技术指标多角度考虑问题,不匆忙做出买入结论的思维策略等。认知类隐性知识是学生素质的内核,是对内调控的技能,它所涉及的概念和规则反映人类自身认识活动的规律,所以对认知类隐性知识的认知具有隐蔽性。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获得同伴的认知类隐性知识是比较困难的。由于它是关于知识源如何学习的知识,而和外在的要学习的资料、技能相比,知识源的学习策略、思维方式处于更深的层次,通常只有在密切接触的情况下,在知识源学习和处理学习资料的过程中才能间接的体现出来。因此通常状况是,学生和知识源在实验中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或在共同研发某项目的过程中,深入到知识源学习行为内部,对其认知类隐性知识进行感知并转化为自身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其认知过程为:感知-认同-表达-实践-顿悟。学生首先感知到知识源运用某种学习方式去学习,并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是高效的,即认同。而后,转化主体会将这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用语言和文字总结归纳出来,有的仅仅是在头脑中形成某种模糊的印象。表达之后,转化主体尝试在自己的学习中实践这种学习方式,对其有效性和与自己的适应性进行检验,在实践过程中,或者对该方式深入理解,达到顿悟的水平,转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或者因该方式和自身特点的不适应性以及不能理解该方式的实质含义而最终放弃对该认知类隐性知识的学习。

二是学生对决策类隐性知识的认知过程。决策类隐性知识主要存在于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包含有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目标和障碍。给定指的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是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障碍是指达到目标所要克服的不利条件,以及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的答案。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将问题的解决过程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知状态。任何一个问题总要包括给定条件和目标,人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对它进行表征,即构成问题空间。问题解决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问题表征:问题解决者要利用问题所包含的信息和已贮存的信息主动地构成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形成不同的问题空间。证券投资决策者对问题空间的构建能够间接地映射出决策者的隐性知识。

选择问题解决策略:问题解决者根据自己构建的问题空间确定解决问题要采用什么方法,遵循怎样的规则,确定实施的时机和具体的步骤。例如投资银行学中的企业并购时机与方法选择,这一阶段决策类隐性知识异常丰富。

应用问题解决策略:对于复杂问题来说,问题空间是动态变化着的,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和应用也要因时应势而异。在到达问题的目标状态过程中,决策者大量的know-how、know-when、know-who的隐性知识显示出来。

评价当前状态:包括对策略的选择是否适当、策略的应用是否适宜和有效、当前状态是否正逐步逼近目标、问题是否已得到解决等做出评估。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是灵活的、动态的,有时甚至会从最后一个阶段返回到第一阶段。决策类隐性知识在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均有普遍的体现。

学生对他人决策类隐性知识的认知过程始于对他人解决问题过程的主动分析,这通常需要一定的技术方法,比如对某一证券他人为何做出买入决策,学生必须通过分析该证券基本面与技术指标分析、及应用波浪理论或其它理论思考等。在分析过程中觉知到他人问题表征、策略选择与实施、状态评估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并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理解和领悟,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觉知到的隐性知识用语言、符号等表达出来,如果能够达到顿悟的认知水平,运用符号表达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工作效果将更好。最后,学生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验证与应用认知到的决策类隐性知识。

二、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1、加强研讨式的实验教学

从隐性知识认知过程中可以看出,不断地进行交流、体验、经验分享与非正式的沟通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开展互动的、研讨式的实验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主动性,更能让富有创新观念的学生较易将想法释放出来。存贷款、结算、证券、期货、外汇等交易是在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经济、金融现象,通过组织研讨,不仅能够满足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金融现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同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金融学科各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创新必须由破坏开始,通过对知识的不断反省使学习不会墨守成规而不断创新。其中,个体隐性知识的迸发正是创新思想的源泉。

(1)分组。通过实验分组,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一个选择自我发展方向的余地和体现自身特点的空间。根据金融学专业覆盖行业过宽,学生兴趣存在差异等,可以将金融学专业分为银行方向、证券方向、保险方向,来安排银行业务实训、证券交易实训、保险业务实训等专用周来进行实验,力争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金融专业人才”。

(2)合作。通过各种角色的体验与互换,为交流环节打下基础。创新教育不是完全靠个人的灵感、顿悟与直觉所能实现的,而是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创造。通过组成员与他组成员之间建立讨论信息平台,将实验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以及新思想和新方法在信息平台内讨论并展开合作,实现实践过程相互交流、启发和碰撞的良性互动。

(3)研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结合实验予以探讨,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分析零散现象,得出抽象的规律或原则;通过探索学习让学生透彻理解所学的知识,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2、加强情景化的实验教学

情景化学习是当前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其实质是利用现代科技创设接近实际的情境进行学习,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这实质上是隐性知识的积累过程。以期货交易为例,实验室通过宽带和卫星进行实时数据的传输和历史数据的储存,与全球金融市场数据同步,实时动态传递市场交易情况及相关新闻。而实验室的全面开放,能够使广大学生把所学的各种证券、期货、外汇知识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进行直观、形象的理解,亲身参与金融市场的投资运作,体验金融投资的风险,掌握金融投资的技巧。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教与学的一体化,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投资的决策力、时机的把握力、风险的承受力。学生在进行开放性实验时,以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为基础,五人一组,互相分工合作,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遇到问题随时请教指导老师,当场解决。在实验项目完成后,应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及时做好总结和交流工作,交流投资经验与体会,不断实现隐性知识的积累和转化。与此同时,提高实验室的开放层次,以本专业学生为主吸收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法律等专业学生成立证券投资协会;以理财顾问的形式向全校学生开展投资咨询、业务推广、投资者权益保护等理财服务;通过团队分工,以擂台赛的形式比谁的客户量更大、交易更活跃、客户评价更高,在对证券相关行业工作人员角色模拟的过程中积累隐性知识,这显然是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通过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培养高校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3、加强开放性的实验教学

所谓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是相对于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同样内容实验的统一排课实验模式而言的。在统一排课模式下,教师指导到位,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却忽视了对“过程、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经历、体验等的个体差异,而这些正是隐性知识积累和转化所需要的,学生毕业之后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过程,从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写作实验论文,使实验过程变成了自主再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而且,它既注重学生课内的学习,也注重培养学生课外自学的能力,使课程的学习不受课内学时的限制,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对于财经专业出身的学生,科学的投融资理论和个人理财方法,尤其是证券、期货、外汇等方面的交易及分析方法,是其应该掌握的基本的生存发展技能,因此必须实施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的开放性。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完全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由或预约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充分保证学生实验时的主动性和真正全身心的投入与体验。

(2)内容的开放性。在确定课程教学计划时,设计出必做实验平台和选做实验平台。必做实验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项目,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选做实验奠定基础。选做实验由教师制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核准的选做实验项目。

(3)地点的开放性。基于仪器设备、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网络实验平台,在为学校的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较少的外界环境干扰下自主实验、实现隐性知识积累的平台。

(4)形式的开放性。除实验室教学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实验,把实验与实践、实验与科研结合起来,不单纯为了实验而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隐性知识。

在现代金融业发展模式日趋国际化、微观化、工程化的形势下,高校如何建立并利用实验教学体系为现代金融领域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已经成为金融学科教学改革的关注重点。金融专业实验教学更多体现的是隐性知识特性,要加强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就必须遵循隐性知识的特性,积极开展开放性、研讨式、情景化的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经济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我国金融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2]刘晓星.关于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2008,(5)

[3]吴玉宇.浅析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4,(12)

上一篇: 药学创新论文 下一篇: 高校音乐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