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9 09:53: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竞争力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企业文化有利于推动企业变革性提升。企业文化融会于企业的道德规范、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管理方式、经营理念等诸多方面,可以说企业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无处不在。企业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使企业文化教育、引导、服务、凝聚、创新、指引等功能不断得到发挥,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深刻的变革,特别是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因而企业文化能够更多地考虑员工的所思、所想、所盼,同时也能够调动员工参与企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使企业不仅能够用经济的纽带来协调利益关系,而且还能够用文化的纽带来调整员工的思想观念,为企业改革、创新与发展扫清障碍。
3)企业文化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科学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的“灵魂立法”。如果说“企业文化”来源于国外,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则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可谓具有相通之处,因而企业文化更容易引入到我国企业当中。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企业核心竞争的重要组成部份,其更有利于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能够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智慧,发挥全体员工主人翁作用,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更具战略性,对于改进和提升企业整体决策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还能够形成资金、技术、人才的洼地,提升企业的吸引力,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有利条件。
2提升企业文化在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创新策略
1)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国企业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在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应当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来提高执行力和感召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将“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建设凝聚人、激励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企业文化,始终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做到管人、管事、管思想“三结合”,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内聚力”,为企业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2)提升企业文化综合功能。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升凝聚力、形成战略力、强化和谐力,最终体现在竞争力上。为此,企业必须把提升企业文化的综合功能作为重中之重,改变过去将企业文化作为概念和口号提出来,而是不断延伸企业文化触角、丰富企业文化内涵、拓展企业文化功能。比如,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过程中,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开始向前推进,必然会触及到各个层面员工的利益,这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在化解各类矛盾、提升员工素质、强化企业管理、推动企业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凝聚智慧。
3)完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企业文化能否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除提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共同目标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加强企业文化管理。这就需要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建设,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规划、企业生产经营、人力资源管理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价值引导、制度规范、思想教育的“叠加”作用,发挥企业文化的重要管理职能。比如,要将教育培训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着眼于培养和造就一批企业急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深入开展“素质提升”工程,使广大员工在企业能够不断成长进步、不断升华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使广大员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精神状态、心理健康更加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而增强广大员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奉献企业、共同发展、荣辱与共将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企业竞争力必然大大提升。
4)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弘扬企业,提高企业知名度。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更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如垦区国有农场企业的军垦文化、知青文化、归国华侨文化及建场创业文化等等,给企业留下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所以要不断总结、扬弃、提炼和升华,以企业产业为支撑,文化先行,延伸企业文化产业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健全宣传组织机构,优化宣传队伍建设,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结合企业实际,采取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大力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总结企业经济改革取得成就、经验、做法,表彰和发扬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明确企业奋斗目标,形成充满生机又符合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寓文化理念于制度之中,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管理效能,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化生活工作环境,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打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
逆向物流的作用就是为了确保顾客购买货品后无后顾之忧。逆向物流可以有效的对企业对外废料进行回收,做到了全方位的物料回收,避免了再用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从这点上来说是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我国为了更好的发展循环经济,在逆向物流方面以做出了很大的成绩,顺丰物流在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当中比较成功的例子。在现代网络交易模式普及的今天,顺丰快递以其成熟的网络优势每日的配送量高达80余吨,成为了业界民营企业当中的翘首。在传统的生活当中,废品中有空调、空盘、纸张等都能够进行回收的重复利用,所以针对费用回收和再生产利用进行服务的逆向物流人们也是可以接受的。同时加上很多产品的零部件回收后进行行维修和清洗所需要分成本和新生产相比要便宜很多。所以服务于废品的逆向物流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对进行网上购物的消费者和企业来说,投诉退货、商业退货等等的退货类型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伴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的。而一旦产生退货就会对企业中从采购到财务的各个不部门有所影响,而我国的物流体系当中将这项工作忽视,甚至很多企业认为对于退货的处理是多余的。而实际上逆向物流管理正是解决企业退货问题,实现企业资源再生的一个过程。顺丰物流在市场上的定位就是实现客户的资源再生,所以它的发展一直是以逆向和正向物流同步发展。正向和逆向物流在实际操作中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明显的,逆向物流就可以理解成经过逆向物流流通的产品是可以恢复到正向物流重新进行流通的,这样就实现了退货产品的再利用。顺丰物流在逆向物流的发展实际上这些年主要是做了两个方面的尝试。
第一个是针对个人的消费群体实现的生活方面的逆向物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就是以企业会员制和积分制的模式打开的市场,与家电、电子产品等的生产商、回收商之间形成合作,在进行物流运作的同时还承揽了维修服务的相关配送,同时还做起了产品的回收业务。举个例子来说,如某个客户在淘宝的天猫商场购买了一个苹果手机,物流配送的公司是顺丰,如果手机出现问题需要维修的时候,客户只需要呼叫顺丰就可以了,而这期间发生的费用都是通过支付宝的交易来完成的。那么这一个过程就使得物流公司、维修商、厂商的成本都大大的减少了,整个服务流程也就更加流畅、满意。第二个是针对企业大客户所提供的工业上的逆向合作的物流服务。应用的最为广泛的是针对汽车零部件所开展的逆向合作服务,例如汽车零部件的会厂维修。所以大力开发逆向物流对对于维护物流企业的客户忠诚度,提升企业竞争力起着非查过积极的作用。
二、让物流管理更趋向于标准化和规范化。
这里面所说的标准化主要是指操作、物流、流程三个方面的标准化,物流公司作为企业来说,主要是以客户所需作为发展导向的,所以要做到企业物流管理的标准化就需要从管理层上进行分解,要将运营中心所确定的操作流程有关的指标进行量化,提供出标准的装货和卸货时间、车辆进行调度的时间。而经营部门需要对营业部的人员职责、货物流量等进行指标的量化,物流公司的职能部门需要对公司的经营、员工考核等进行量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更加的趋向于标准化和规范化。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获得生存发展,关键是保持自己持续的竞争能力。为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相继投资信息技术。而同样的信息技术却给企业带来不一样的投资效果,倍受重视的信息技术是否是企业竞争力资源,对之该抱以怎样的态度等讨论显得十分必要。
一、企业竞争力
竞争强调资源的有限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普遍存在。企业依靠市场资源和市场需求存在。为在多变的环境中求得竞争制胜企业必须获得和保持持续性竞争力。
1.企业竞争力理论学派。按形成机理不同分为三个理论派别:(1)市场结构理论学派,认为产业吸引力是企业赢利的主要因素,市场进入障碍决定企业是否具有持久竞争优势,该重点依据产业结构而非企业内部因素来选择进入市场的战略。(2)资源基础理论学派,侧重从企业资源及其差异性出发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认为只有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易模仿性和非替代性的资源才能作为企业竞争力资源。(3)企业能力理论学派,侧重于企业的内部因素研究,认为单独的资源不具有意义,资源间的动态联系、强调资源整合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2.企业竞争力资源的特征。笔者认为企业竞争力资源该具备以下特征(1)经济性。预计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若付出成本高于预期收入,甚至从可行性上看成本无限大则是不经济。(2)独特性,具有区别与其他资源的特点,且具有进入壁垒不易被取代。(3)积累性,要求企业竞争力资源具有时间、知识、能力积累性。(4)动态性,强调确认不是一蹴而就,影响确认因素很多,要有与环境相动态适应的特制。(5)整和协调性,与其他资源相联系的,而非孤岛,它应该在与其他的资源的协调整和中发挥作用。
二、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搜集技术是后续活动的前提,它使信息搜集更简洁、人性、低成本,结果更全、准,信息格式更多样化。信息传输技术缩短了信息的空间距离,满足了移动通讯、大宽带等需求。信息存储技术是指与信息存储相关的一系列技术,它缩短了信息的时间距离。质、量和速是其追求的技术目标。信息处理技术基于上述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在准确、高效、智能等方面有要求。有最灵活的实践应用。
一定量信息的存在是信息技术各方面存在的前提。否则信息技术的存在也是无米之炊、形同虚设。
三、企业竞争力和信息技术的关系
1.信息技术的积极效应。大量信息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同时也对信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加了企业获取有用信息的成本;企业内外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信息系统性的整和、协调能力要求也日渐提高。企业急需拓展信息能力而信息技术可极大的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国际数据中心2004年研究报告显示,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65%~70%,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到10到15倍以上。福特利用网络技术,使票据审核从2周缩短到2小时,相关人员缩减到30%。管理咨询中也兴起了IT咨询,把信息技术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应用方面,认为信息技术可提高企业竞争力。
2.信息技术不是企业竞争力资源。随着对信息技术期望值和投资效益差距的呈现及经济学家发现信息技术和企业竞争力之间无相关性或者负相关性,实践和理论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美国学术界提出了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ParadoxofInformationTechnology),该概念描述了信息技术投资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预期与实际作用之间不一致的现象。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特点注定了它不能成为企业竞争力资源:它广泛渗入到各行各业,其飞速跨越式发展的特点不具有积累性;其获得成本越来越低,应用很容易被效仿,故难具独特性;其投入具有高风险,不能100%保证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其也不具有确定经济性。
3.正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虽不可被神化,但其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不可磨灭。对其进行正确的定位既可以避免高风险的盲目的IT投资,也可以避免IT投资是成本转移效应、随机效应等错误判断。所以,首先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不可视为企业竞争力资源;其次,是广义的信息资源而不是信息技术才促成企业竞争力。信息技术只是方法和手段,它依附于信息资源存在。
综上,企业可参考从以下几点来定位信息技术,正确定位和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
1.明确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正确判断企业竞争力资源。信息技术只是针对信息的一个方法、手段,它以存在需要处理的一定量信息为存在前提。信息资源而不是信息技术是企业的竞争力资源,不可盲目技术制胜论。
2.注重企业信息能力的培养。同样的信息技术却给不同的企业带来不同的投资结果,差异在于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
3.IT外包。既然信息技术不是企业竞争力资源,则不存在独特性的问题。可对于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流程再造等非企业核心能力的业务进行外包。
4.加强信息整和协调的观念。企业引入信息技术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明确引入某资源的目的,引入信息技术所追求的是它能达到的信息效果、价值。
5.管理制度。若将信息技术看做硬件环境,那么还需要管理制度这一软件的配合。若仅依靠员工主动性难以收到满意效果。
一、我国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中小建筑企业多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是从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新生事物,其一产生就面向市场,接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考验。市场越来越开放,竞争越来越激烈,由起初的成本竞争转向质量和服务的竞争。中小建筑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和大型企业相比,不足之处在于规模较小而散,技术装备较差,管理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强等等。
施工企业的特点是:地点不固定、流动性大,中小型施工企业一般均以临时组建的项目班子为单位,相互间的配合不易协调,不像大型的企业一般有相对固定的项目班子,使得管理难度加大。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大多数中小企业危机意识不强,在经营理念和技术革新上还相对保守,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在竞争中显得越来越被动,越来越力不从心。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实施新的发展战略,提高持续创新和不断进步的能力,通过不断创新来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二、提高中小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创造良好社会信誉。质量是生命永远是建筑业流行的主题,但不能只建立在口号上,必须在行动中去落实。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尤其是在工程质量和企业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因为良好的社会信誉是慢慢积累而成,一旦生产出不合格产品,造成负面影响,信誉是很难挽救回来的。
在建筑工程中,每一个分部分项的工程质量都将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最终质量,因此要保证建筑物的最终质量,必须控制每个分部和分项的工程质量,即施工过程的控制。在该阶段,主要是操作人员的操作,质量控制有质量管理人员来主控,质检员应采取两种方法来对过程进行控制:一是工序过程中的监控,这种监控是不定向的。在施工过程中,质量人员随时随地进行抽查,抽查操作者是否按照有求操作、机具设备是否完好、所完成的半成品是否符合要求等等。发现了问题,及时通知操作人员整改,对一些特殊的工序,如钢筋的焊接、屋面及卫生间的防水等分项工程要重点检查,保证产品的合格;另一种方法是对工序成品的检查,当一道工序完成以后,质量人员应根据标准要求去检查工序成品是否合格、存在何种缺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保证每个工序都是合格品。
2.加强工程成本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成本的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以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准则和企业制定的财务制度为基础进行核算的成本,称为企业财务成本;另一种是根据施工项目管理和决策需要进行核算的成本,成为项目管理成本。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的范围是具体工程项目,核算的内容包括在项目施工中发生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机械成本及为组织项目施工而发生的管理成本和相关费用。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工作,可根据成本计划确立成本核算指标。将核算结果和成本计划对照比较,使其及时反映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例如:以核算的某类机械实际台班费用支出与该分部工程计划机械费支出的比值,作为该类施工机械使用费核算指标,可以综合反映施工机械的利用率和实际使用状况。对于任何一个施工项目,都存在众多的成本核算科目,没有必要对每一科目进行核算,否则会造成信息成本较高,得不偿失。在涉及成本的因素中,包括该项目实际作业中资源消耗数量、价格及资源价格变动的概率。例如进行钢筋加工作业,工人工作效率、钢材加工损耗及钢材价格的市场变动情况都可能成为成本核算因素。对于主要因素的分析方法,可以采用排列图法、因果分析图法等。建立信息化成本核算体系,将项目成本核算成果系统储存,是成本核算工作得以高效实施的保障。在施工项目管理机构中,要求每位管理人员都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即使质量检查、进度监督人员,又是成本控制和核算人员,管理人员每天结束工作前应保证1个小时的内部作业时间,其中成本核算工作就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将核算结果提交项目经理,作为其指定成本控制措施的的依据。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在进行成本核算、数据汇总、整理、加工过程中,也将使自己的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获得生存发展,关键是保持自己持续的竞争能力。为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相继投资信息技术。而同样的信息技术却给企业带来不一样的投资效果,倍受重视的信息技术是否是企业竞争力资源,对之该抱以怎样的态度等讨论显得十分必要。
一、企业竞争力
竞争强调资源的有限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普遍存在。企业依靠市场资源和市场需求存在。为在多变的环境中求得竞争制胜企业必须获得和保持持续性竞争力。
1.企业竞争力理论学派。按形成机理不同分为三个理论派别:(1)市场结构理论学派,认为产业吸引力是企业赢利的主要因素,市场进入障碍决定企业是否具有持久竞争优势,该重点依据产业结构而非企业内部因素来选择进入市场的战略。(2)资源基础理论学派,侧重从企业资源及其差异性出发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认为只有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易模仿性和非替代性的资源才能作为企业竞争力资源。(3)企业能力理论学派,侧重于企业的内部因素研究,认为单独的资源不具有意义,资源间的动态联系、强调资源整合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2.企业竞争力资源的特征。笔者认为企业竞争力资源该具备以下特征(1)经济性。预计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若付出成本高于预期收入,甚至从可行性上看成本无限大则是不经济。(2)独特性,具有区别与其他资源的特点,且具有进入壁垒不易被取代。(3)积累性,要求企业竞争力资源具有时间、知识、能力积累性。(4)动态性,强调确认不是一蹴而就,影响确认因素很多,要有与环境相动态适应的特制。(5)整和协调性,与其他资源相联系的,而非孤岛,它应该在与其他的资源的协调整和中发挥作用。
二、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搜集技术是后续活动的前提,它使信息搜集更简洁、人性、低成本,结果更全、准,信息格式更多样化。信息传输技术缩短了信息的空间距离,满足了移动通讯、大宽带等需求。信息存储技术是指与信息存储相关的一系列技术,它缩短了信息的时间距离。质、量和速是其追求的技术目标。信息处理技术基于上述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在准确、高效、智能等方面有要求。有最灵活的实践应用。
一定量信息的存在是信息技术各方面存在的前提。否则信息技术的存在也是无米之炊、形同虚设。
三、企业竞争力和信息技术的关系
1.信息技术的积极效应。大量信息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同时也对信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加了企业获取有用信息的成本;企业内外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信息系统性的整和、协调能力要求也日渐提高。企业急需拓展信息能力而信息技术可极大的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国际数据中心2004年研究报告显示,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65%~70%,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到10到15倍以上。福特利用网络技术,使票据审核从2周缩短到2小时,相关人员缩减到30%。管理咨询中也兴起了IT咨询,把信息技术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应用方面,认为信息技术可提高企业竞争力。
2.信息技术不是企业竞争力资源。随着对信息技术期望值和投资效益差距的呈现及经济学家发现信息技术和企业竞争力之间无相关性或者负相关性,实践和理论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美国学术界提出了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ParadoxofInformationTechnology),该概念描述了信息技术投资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预期与实际作用之间不一致的现象。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特点注定了它不能成为企业竞争力资源:它广泛渗入到各行各业,其飞速跨越式发展的特点不具有积累性;其获得成本越来越低,应用很容易被效仿,故难具独特性;其投入具有高风险,不能100%保证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其也不具有确定经济性。
3.正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虽不可被神化,但其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不可磨灭。对其进行正确的定位既可以避免高风险的盲目的IT投资,也可以避免IT投资是成本转移效应、随机效应等错误判断。所以,首先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不可视为企业竞争力资源;其次,是广义的信息资源而不是信息技术才促成企业竞争力。信息技术只是方法和手段,它依附于信息资源存在。
综上,企业可参考从以下几点来定位信息技术,正确定位和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
1.明确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正确判断企业竞争力资源。信息技术只是针对信息的一个方法、手段,它以存在需要处理的一定量信息为存在前提。信息资源而不是信息技术是企业的竞争力资源,不可盲目技术制胜论。
2.注重企业信息能力的培养。同样的信息技术却给不同的企业带来不同的投资结果,差异在于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
3.IT外包。既然信息技术不是企业竞争力资源,则不存在独特性的问题。可对于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流程再造等非企业核心能力的业务进行外包。
4.加强信息整和协调的观念。企业引入信息技术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明确引入某资源的目的,引入信息技术所追求的是它能达到的信息效果、价值。
5.管理制度。若将信息技术看做硬件环境,那么还需要管理制度这一软件的配合。若仅依靠员工主动性难以收到满意效果。
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的整体能力体系,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环境能力和文化能力等诸多要素以及战略管理能力等若干个子要素,这些子要素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研究国有企业在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进程中采取的对策以及成效,力求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逐步缩小了同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部分企业跻身全球领先企业之列。特别是在“十五”期间,我国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但从整体上讲,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不容乐观的。首先,我国多数企业不掌握产业核心技术,无法与全球领先的跨国公司同台竞争。在当前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多数企业位于产业和市场低端。在我国全部出口商品中,高科技产品所占的比重较低,而且90%以上是由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提供的。其次,我国多数企业无法取得类似于领先跨国公司的经营业绩。经营规模小、获利能力低、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品牌知名度不高,仍然是我国企业的显著特征。再次,我国多数企业尚不具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在资源获取方面,真正能够充分利用世界各国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的企业寥寥无几,多数企业只能在国内甚至本地区非常狭小的要素市场获取资源。我国的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中获得国际利益,必须巩固和培养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竞争力水平,建立完善的企业竞争力管理系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提高竞争能力。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证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规范、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构建和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制度上的要求和保证。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自觉规范企业行为,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平台。国有企业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强化信息披露,主动接受股东监督,树立对股东、员工和公众负责任的大公司形象。进一步优化子公司产权结构,使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更加健全,产权更加明晰,责任更加明确,运作更加规范。加强董事会实体化建设,建立健全董事会的各项制度,明确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准确的战略定位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所在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金川公司站在战略的高度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进行准确定位,明确树立“变革思维、创新行动”的观念,发扬“艰苦奋斗、敢争第一”的精神,培育“爱公司、爱岗位、爱学习”的风尚,坚持“出资者满意、员工幸福”的宗旨的企业发展理念。制定了未来的发展战略为坚定不移地走规模——成本——效益型发展道路,壮大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实施资源控制战略,为公司做大做强提供充足的原料;大力采用高新技术,提升主流程的工艺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完成股份制改制任务;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一业为主,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三、特色管理机制的形成是核心竞争力构建的保障
(一)追求自主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对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金川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
(二)重视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
国有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在产品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千方百计提升产品质量。将抓质量作为公司产品生产贯穿始终的决策。按照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真抓好产品质量达标管理工作,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工艺、提升装备水平,积极开展选难题,攻难关等活动为产品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提倡广大职工把维护产品质量当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贯穿到日常的生产中,立足本职岗位,推广先进操作法,实施精细化操作。聘请专职质量检查员,每天到现场进行包装质量检查,注重质量信息反馈及质量波动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四、人力资本的打造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企业之间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及其综合素质的较量。金川公司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战略,建设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不断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造就一批有技术、懂管理、适应国际经营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了技术改造负责人治和科技项目负责人治,激励广大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攻关。出台了项目负责人管理办法、科技进步奖励办法、专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的管理制度,这是国有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保证。制订了与经济责任制相配套的一系列考核管理制度。成立了国家人事部批准的博士后工作站和中级、高级工商管理培训基地、甘肃省继续教育基地。每(下转第19页)(上接第23页)年选送一定数量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外出深造,对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给予高额工资性奖励。
五、企业文化的培育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受到组织、资源、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与企业的文化密切相关。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近年来,金川公司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出发,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公司的一个发展战略来实施,通过不断地实践、总结、提炼出公司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学习,借鉴国际国内成功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文化底蕴;通过继承、挖掘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已有的经验和优势,全面创新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系统、扎实的创建活动,精心培育,稳步推进,成功构筑了企业文化的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市场营销理念时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指导,对于提升企业市场营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应当注重市场营销理念创新。市场营销观念会随着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应当转变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树立以产品、服务质量竞争为主,价格竞争为辅的营销理念。企业应当将竞争转向非价格的竞争,包括通过产品的品种、质量、性能、专利、品牌、款式、特色以及包装等各种促销活动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使消费者购买产品。同时,企业也应当注重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顾客提供更好、更有特色或者更能适合顾客各自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市场产品销量。
(二)落实营销策略优
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过程中,产品营销策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销售量,对此,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时,应当落实营销战略的优化。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应当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产品类型进行更新,以满足消费者和客户的多种需求。同时,企业也应当利用网络经济环境,了解消费者的更多个性化消费需要,以便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此外,企业还应当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高实效性,合理制定产品价格,以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看到最佳价格,促进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实施。
(三)创新市场营销管理
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管理时,应当注重维护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在市场营销体制中融入新的管理理念,确保客户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的发展动向,同时注重产品的策划和设计,降低企业营销成本,提升企业营销效率,扩展企业业务,提升客户的忠诚度,提升企业市场产品销量,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1.2采购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采购人员不仅要有着良好的沟通能力,熟悉的业务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而目前因种种原因造成采购人员素质不高:①采购岗位一般为各单位的“抢手”岗位,采购人员多为“关系户”,人员素质相对不高。②采购人员大多专业知识不足,对自身的定位较低,满足于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
2采购审计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价值增值的表现形式
采购审计在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价值增值方面表现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
2.1显性价值显性价值指的是采购审计人员通过对采购过程的审计而直接审减为组织节约的经济价值。采购审计人员建立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审计中,通过市场询价、多渠道比价等方式,实现直接为组织降低采购价格,减少采购风险,在遵循“货比三家,同价比质,同质比价,同价同质比服务”的原则的基础上的审减额就是采购审计直接创造的价值,即显性价值。显性价值短期见效,价值直观,易于计量,但是显性价值一般注重的是短期采购成本的降低,显性价值的多少是以实际采购价格较采购人员节约的金额来表现。采购审计中对采购物资的比价审计更多关注的是组织的短期目标,不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去把控,更多关注的是本次采购所面临的风险,因此,不能把显性价值作为采购审计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组织价值增值的长期动力。
2.2隐性价值隐性价值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组织价值增值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来自采购审计部门在组织结构中的独立地位,即对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者和其它各部门所产生的震慑作用,使之不敢触碰各种规制,主动的进行自我约束,维持高效的管理控制程序。物资采购审计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采购人员自觉规范其采购行为,自行控制采购行为,客观上节约的采购金额体现为组织价值的增值,较显性价值更为突出,效果更为明显。②隐性价值是显性价值的接力。采购审计人员通过直接审减采购价格而节约的价值,体现为显性价值,但长期的重复性采购在物资采购中占很大比例,尤其是生产消耗性物资方面,因此在审计人员直接审减的价值,则会给组织带来几何倍数的隐性价值,这也是采购审计为组织价值增值的重要体现。
3采购审计在实现组织价值增值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内部审计逐渐向管理审计的发展,采购审计作为管理审计中重要的环节,在实现组织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采购审计发展方向也越来越明朗。
3.1采购审计信息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组织内部的ERP系统和各种软件系统应用也逐渐普及,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物资采购品种成千上万种,系统自动生成的电子信息更是如天文数字,并且数据间各种逻辑关系复杂,想要在短时间寻找有效的审计线索,绝非易事。因而要求审计人员不但对ERP系统熟悉并掌握物资采购相关的流程,而且要有良好的软件知识并熟练运用相关的审计软件,实现采购审计信息化,才能随时对组织物资采购、库存情况动态查询,掌握被审计单位实时信息,才能准确迅速的在代码和数据的海洋中发现审计线索,降低采购风险,实现组织的价值增值。
3.2采购审计重点向前期审计关口转移在采购审计逐步深入过程中,其采购审计制度也将越来越完善,采购的执行过程也逐渐规范,然而采购物资虽然已质高价优,但采购物资的必要性,需求物资的数量,采购的方式,采购的批次等问题,即采购的计划和决策等前期审计将是以后采购审计重点。因为在这一阶段的审计中,要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分析现有供应商情况和供货时间,把握组织的长远发展战略,才能保证采购物资既能符合生产经营需要,又能节约成本提升价值,避免采购过剩造成的巨大浪费或没有满足生产需要而造成运营停顿的损失。脱离了发展战略的采购计划犹如无根浮萍,既缺乏根据,又使采购没有了方向。良好的采购计划和决策,将极大的促进采购与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采购职能,促进组织价值更快的增值。
零售业作为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国外零售业巨头大规模进军我国零售市场,国内零售企业的生存能力受到了严重挑战,市场份额不断丧失,业务毛利率不断降低,管理费用居高不下等。因此,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顾客感知价值是现代营销学的新兴分析视角,是连接顾客与产品的关键因素。从顾客感知价值的视角探讨如何提升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顾客感知价值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途径
(一)顾客感知价值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顾客感知价值(CPV),Zeithaml(1988)指出企业在为顾客设计、创造、提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应该从顾客为导向,把顾客对价值的感知作为决定因素,而顾客所感知价值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低廉的价格、预期获取的效用、产品的真实质量和顾客的付出与得到的权衡。Monroe(1991)将顾客感知价值定义为“感知利得(PerceivedBenefits)与感知利失(PerceivedSacrifice)之间的比例”,认为“购买者的价值感知体现了对产品感知质量或感知利益与因支付而产生的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
综上所述,顾客感知价值的根本是“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模式,顾客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层次性等特点,导致顾客感知价值也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层次性。这主要表现为:顾客感知的利得与损失与单个顾客的特定个性和独特需求紧密相关;顾客的个性与需求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会产生明显的差异;需求的层次与顾客的生活状况息息相关,不同顾客所在乎的价值利得与价值损失有显著的层次性。顾客感知价值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权衡的过程,基于自身特定情况不断地寻求产品价值与产品成本均衡的决策过程。
(二)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普拉哈拉德教授和伦敦商学院哈默教授于1990年首次提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能”。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企业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为了实现公司的价值最大化,它必须以顾客为中心,以企业的长期利益为落脚点,帮助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
零售企业是向顾客转售商品的中间企业,是连接制造商和消费者的分销渠道。零售企业处于生产制造商和消费者的连接环节,直接面对最终的消费者,是消费信息的终端,能够最直接反馈和引导消费的行业。零售企业无一例外地会寻找自己的业态形式以及在整个零售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而构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塑造核心竞争力。应该认识到,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零售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并且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趋势,经过长期精心培育而建立起来的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它是零售企业开展竞争的根源及源泉,企业的资源应当紧紧围绕核心竞争力来进行配置。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的产品服务体系。作为商品流转的中介机构,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商品服务上,能够有效地为顾客提供所需的商品与服务。为顾客所创造的价值更多地表现在优惠的商品价格、舒适的购物环境、购买商品的便利性、支付款项的时间间隔和售后服务等方面。
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保证商品快速流转是零售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因素。企业组织管理能力是实现商品快速流转,完成企业经营目标的基础。优秀的管理能力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确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维护、企业文化的构建等。
差异化的经营战略框架。商品流通包括流通的商品和商品流通的渠道。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吸引顾客在本商场购买所需要的商品。为顾客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利用更具优势的购物环境都能帮助企业实现这一竞争优势,吸引和留住顾客资源。
(三)顾客感知价值与零售业核心竞争力构建
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能够为目标客户提供持续的、有差异的价值,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的根本。基于零售业直接与客户联系的特性,顾客感知价值直接制约了商品价值在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流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基础。两者相互联系,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如图1所示。
1.顾客感知价值是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基础。顾客是企业实现价值的根本来源,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完成,因此,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以顾客感知价值为导向,其核心竞争力体系应该主要由企业对顾客需求的预测和反应能力、适应不同的经营环境的能力以及其相互作用为基础进行构建。顾客感知价值是一个动态的、有层次的协调过程。企业在构建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目标客户的特点和消费习惯,分析目标顾客的感知利得和感知损失,力求增大利得而减小损失。并且根据市场行为的变化进行持续的修正和调整。
2.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挖掘顾客感知价值的保障。顾客感知价值战略的实现是个长期过程,需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保证。核心竞争力是战略形成中层次最高、最持久的单位,其不仅决定了企业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还体现出了企业经营的文化导向。将顾客感知价值放置于核心竞争力这一基石上,就能带动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围绕它展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能够保证企业用于提供给顾客更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国内零售业的竞争现状
(一)产品价格不具优势
价格是消费者购买过程中最为看重的因素之一,也是选择购物场所的重要指标。中外零售企业在产品定价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沃尔玛提出了“天天低价”的竞争策略,其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直接订货采购模式。沃尔玛利用其全球采购系统,成功切断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中间商,直接向制造商订货,节约了中间的佣金费用,大大降低了商品的采购价格。但是绝大部分零售企业(广大的农村市场)受到规模和管理水平、资金等限制,还无法直接从制造商直接订货,中间商、商环节加重了商品成本,导致企业在商品定价方面缺乏优势。
(二)购物环境有待提高
宽敞舒适的购物环境是消费者选择购物场所的另一关键因素。购物环境主要是指购物过程中的精神满足和物质上的实惠。大多国外零售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宽敞明亮舒适休闲的购物环境,配备热情周到的导购员,设立快速、便捷的结款通道,为顾客赢得宝贵的休闲时间,开辟宽阔的停车场所,保证购前、购后的出行方便。此外,对购买一些大件商品可提供送货上门等一系列售后服务。这些措施极大地降低了顾客的感知利失。而国内很多零售企业往往只顾及到短期收益,不会考虑购物环境、购物过程中的各种配套服务等对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从而导致顾客严重流失,企业效益直线下降,最终破产倒闭。
(三)企业信息化水平比较落后
物流分销对零售企业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物流分销系统不仅能够保证商品及时、准确地传递到顾客手中,而且可以为企业赢得足够多的价格优势。物流分销的效率直接受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制约。国内众多零售企业的物流分销系统并不健全,从而导致企业只能局限于某一狭小的范围内,无法扩大自己的企业规模。同时在选址方面也过于草率,导致企业竞争力不高,根本无法与外资零售企业抗衡。
(四)企业文化与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逐渐为大家认可并自觉地变成自已行为的共同理念、价值准则,对企业的凝聚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零售巨头都非常注重自己的文化建设,例如“顾客第一”是沃尔玛的重要经营理念。这些理念的提出,不仅给顾客带来了物质价值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给顾客带来特殊的体验价值,增加顾客的总体效用。而国内很多零售企业尽管也提出过“顾客是上帝“顾客至上”等口号,但不少企业做的不到位,其原因在于仅仅停留在口号表面,没有深化到文化层面,结果既没能给顾客带来价值,也没能提升顾客对企业的忠实度。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
(一)树立“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加强关系营销
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是顾客在购物环境中的感受。国内外卖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服务质量的迥异。虽然,国内大多数卖场提出了“顾客第一”的口号,但是真正能够有效实施的企业寥寥无几,这在顾客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心理落差。企业通过加强顾客与企业的情感联系,以及口碑推荐的附加利益和联谊活动等可提升顾客感知价值。要做好顾客关系管理,零售企业必须非常清楚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得失是如何衡量的,这样就清楚了顾客的选择动机和价值观。企业真正懂得去理解顾客是如何与之建立起购买关系的,将更有助于企业去创建适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追求合理化规模,提升竞争优势
目前国内零售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怎样与国际大集团进行竞争。我国的零售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乃至参与国际分工,就必须要走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取得规模效益。我国零售企业间可以采取多种分工合作模式,比如横向一体化,即同业态的企业采取连锁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组成集团,或强强联手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采取纵向一体化的合作模式,零售企业与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加强零售商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使他们之间形成整体,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另外还可以采取与外资合作的方式,开展合资或合作经营,借助外资的优势,取得利润,增强自己的实力。
(三)通过营销创新,加强客户期望管理
零售企业要通过外部营销手段,有效影响顾客期望。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企业可以利用传统的营销活动向顾客作出明确的功能、情感和社会价值承诺。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工作人员、营业设施的设计和布置以及服务过程本身来影响顾客期望。例如,企业可以通过高档的建筑装修,向顾客传递高功能价值和高社会价值的信号;通过礼貌的工作态度和温馨的营业环境,向顾客传递高情感价值的信息。企业要避免过度宣传,以免使顾客产生超过企业绩效的心理预期。顾客期望对顾客感知价值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企业承诺过度,顾客期望就会被抬得过高,所感知的顾客价值就会下降。即使客观来说,顾客体验到的价值可能很高,但由于他们的期望更高,两者间就形成差距,从而降低了顾客感知价值,更有可能造成顾客的不满意。过度承诺、过早承诺,都会使企业为提升顾客感知价值所做的努力大打折扣。因此,企业要避免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就实践而言,将顾客期望控制在相对较低、但足以吸引顾客的水平,也有利于企业游刃有余地处理顾客关系,从而提升顾客感知价值。
(四)加强零售企业的品牌建设,强化“民族品牌”
品牌战略是培育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没有品牌战略,零售企业就难以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塑造良好的品牌,有利于降低顾客的购买风险,增强购买信心,有利于保证商品的质量,形成企业经营特色;有利于培养顾客认店购买的忠诚,有利于降低流通成本,取得规模效应。而且,个性鲜明的品牌可以使顾客获得超出产品功能之外的社会和心理利益,增进顾客对产品购买的信任感,消减顾客购前难以估测的金钱、社会和安全的感知风险,甚至顾客感知的价值就是企业品牌本身。因此,优良的品牌有助于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海红.基于顾客价值的服务企业竞争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06(3)
2、企业上网不仅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销售市场的机会﹐而且也提供了更加密切的信息交流场所,从而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
3、企业上网促进了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新型服务的能力。电子商务使企业可以迅速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和购买习惯﹐同时可以将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从而促进了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4、企业上网扩大了企业的竞争领域﹐使企业从常规的广告竞争、促销手段、产品设计与包装等领域的竞争扩大到无形的虚拟竞争空间。
5、企业上网构成企业竞争的无形壁垒﹐这主要表现在大幅度提高了新企业进入竞争市场的初始成本。
二、改变企业竞争基础
企业上网应用电子商务改变企业竞争基础的最显着作用在于改变了交易成本。电子商务具有一次性投入﹙固定成本﹚高﹐变动成本低的特征,使那些年交易量特别大、批发数量大或用户多的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比年交易数量少﹑批量小的企业更易于获得收益。因此﹐那些交易量庞大、财力雄厚的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将比交易量少﹑财力不足的企业更容易获得竞争优势。电子商务也使企业规模影响竞争力的基础发生改变。例如在传统的销售渠道中﹐大书商与小书商之间的竞争差别很大。电子商务使大书商与小书商之间规模差距的竞争变得几乎微不足道。美国西雅图亚马逊公司在网电子商务资料库0#1$$5654!))7;+上开办了一家大型书店﹐提供250万册图书供在线购买。只有两个人管理的网上书店提供的书目和服务﹐几乎可以与200人管理的传统书店提供的书目和服务一样。
三、改变企业形象的竞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