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5 03:09: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酿酒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论文摘要:饮酒是中国古老的饮食风俗,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寄托。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到汉代饮酒之风盛行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
我国的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尊、高脚杯、小壶等陶器都是用来酿酒和饮酒的。西周时设有“酒正”、“酒人”掌管有关酿酒和酒令,酿造“五齐三酒”以供天子祭祀。到了汉代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饮酒之风”盛行形成汉代独特的酒文化。
汉代饮酒风气盛行。饮酒大量被认为是豪爽的行为,盖宽饶赴宴迟到主人责备他来晚了。盖宽饶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光武帝时的马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经常醉倒在皇帝面前。酿酒业有巨大的利益,因此国家对其实行官营政策。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初榷酒酤。当时酒是必需品,实行官营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因而后来的统治者改变了官营的政策。王莽时罢酒酤诏曰:“夫盐,食肴之将;酒嘉会之好;铁田农之本。名山大泽,饶衍之藏,此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仰于市。”这就放松了国家对酒类等专营,有利于酿酒业的发展。
当时的酒的种类众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椒花酒等。河北满城的刘胜墓中出土有“稻酒十石”、“黍上尊酒十五石”等题字的陶缸,说明了酒的种类很多。汉景帝时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这里的醴就是一种米酒。
当时的贵族和官僚将饮酒成为“嘉会之好”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杂会万人以上”场面极为壮观。太极殿前有铜铸的龙形铸酒器,可容四十斛酒。当时朝廷对饮酒礼仪非常重视,高祖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婚丧嫁娶,送礼待客,节日聚会是畅饮的大好时机。孝宣帝五凤二年秋八月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两千石或擅为繁苛,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招。由是废乡党,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勿行苛政。”充分说明了酒在当时的重要性。
在汉代酒还用作实行仁政的工具。孝文帝即位后下诏曰:“间者诸吕用事擅权,欲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酒,酺五日。”酺五日的意思是聚饮酒五日,按照汉代律法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这是国家对百姓的一种赏赐。孝文帝元年三月诏曰:“年十八以上赐米、酒、肉;九十以上赐帛絮”孝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女子百户牛酒。百户牛酒是对女性户主家庭的赏赐,标准是每百户赐一头牛,十石酒,每户合百钱左右。
酒还用来犒赏军士,刘邦当年进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羊酒食献享军士”。武帝初置四郡保边塞,两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通焉。臧宫率兵屯驻骆越。越人“其渠帅乃奉牛酒以劳军营。”爰央为司马“乃悉以其装买二石醇醪会士卒饮。”
汉代还有乡饮的仪式,乡饮是古代的一种宴饮风俗,起源于上古时代氏族集体活动,周代乡人因时而聚会,是在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仪式。仪式严格区分长幼尊卑,升降拜答都有规定。这种聚会有举荐贤士以献王室的意义所以一般选择吉日举行。成帝永嘉二年,春,三月博士行“乡饮酒礼”。每年三月学校在祭祀周公、孔子时也要举行盛大的酒会。“明帝永平二年三月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当时的乡饮仪式非常受重视,伏湛为光武时的大司徒“以为礼乐政化之首颠沛犹不可违。是岁奉行乡饮酒礼,遂施行之。”
按照汉代的礼俗当别人进酒时,不让倒满或者一饮而尽,通常认为是对进酒人的不尊重。灌夫与田蚡有矛盾,灌夫给他倒酒时被田蚡拒绝了,灌夫因此骂座。
当时男女宴饮时可以杂坐,刘邦回故乡当地的男女一起在宴会上“日乐饮极欢”。西汉时供人宴饮的酒店叫做“垆”雇佣干活的店员叫“保佣”当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在临邛开了一家酒店。“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车骑,买酒店,乃令文君当垆。”
按照当时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大规模宴饮还分堂上堂下以区分贵贱,吕公当年宴饮“进不满千钱者坐之堂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礼仪制度的严格。
酒在汉代用做医疗用途,酒有“百药之长”的称号。当时有酒、茉莉花酒等药酒。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记载了利用药物配合治疗的药酒的方剂。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大量的记载。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众所周知,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战国策•魏策二》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①这表明,酒在中国产生的时间非常早,并且自其诞生之时就与国家的政治产生了关联。的确,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无处没有酒的历史,它不仅与各种仪式、礼节紧紧相连,而且也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上至王公贵胄,下至黎民大众,没有人不和酒产生联系,它是将军手中的利剑,也是墨客笔下的佳句。可以说,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字学著作之一,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东汉及其以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所以也可以说《说文解字》是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在《说文解字》中,对酒以及与酒有关的文化现象作了很详尽的介绍。而在《说文》中对酒文化最集中的反映在“酉”部字中。我在这篇文章中对《说文解字》“酉”部字中所反映的与酒有关的文化现象作了一点简要的分析,以求对中国古代的酒文化作一管窥蠡测。
《说文解字》中“酉”部一共包含七十五个字,分别可以按照酒之本身,造酒材料与造酒方法、酒的种类、酒的味道、酒的颜色、饮酒礼节、有关酒的仪式、饮酒的神态以及酒的作用来分类。
一、酒之本身:
酉:《说文》:“酉,就也。八月黍成,可谓酎酒。象古文酉之形。丣,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此字篆形与古文尚无大别,乃壶尊之象也。”“其从‘卯’作‘丣’之古文则迄今未有见、古金及卜辞每多假以为‘酒’字。许之释就,盖用转注以牵就其八月之义。酉纵为就,自当后起。”
酒:《说文》:“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逐疏儀狄。杜康作秫酒。”罗振玉《殷墟文字类编》:“酒,象酒由樽中挹出之状、《说文解字》酉与酒训略同,本为一字,故古金文酒字皆作酉。”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酉,古文酒字,象酒器形。自假为丣戼字,乃加水以别之。”②酒是用粮食或水果等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
二、造酒材料与造酒方法:
: 生衣也。③从酉冡声。 酴:酒母也。从酉余声。读若庐。
造酒除了粮食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材料就是酒曲。酒曲是用发霉的谷物制成的,其中富含微生物和微生物所分泌出来的酶。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用酒曲酿造的,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
酿:醖也。作酒曰酿。从酉襄声。醖:酿也。从酉 声。釃:下酒也。从酉麗声。一曰醇也。 : 酒也。从酉肙声。 :也。从酉鬲声。
三、酒的种类:
:酒疾孰也。从酉弁声。醴:酒一宿孰也。从酉豊声。醪:汁滓酒也。从酉翏声。醹:厚酒也。从酉需声。《诗》曰:“酒醴维醹。” 酎:三重醇酒也。从酉,肘省声。《明堂月令》曰:“孟秋,天子饮酎。” 醠:浊酒也。从酉盎声。醲:厚酒也。从酉农声。 :酒也。从酉茸声。酤:一宿酒也。一曰买酒也。从酉古声。 :酒也。从酉, 省声。 :泛齐,行酒也。从酉监声。醨:薄酒也。从酉离声。读若离。酏:黍酒也。从酉也声。
我国古代的酒文化丰富多彩,而酒本身的种类也是丰富多彩的,从酒的味道看有酒味醇厚的烈酒,也有清淡的薄酒,有酿造快速,立等可得的酒,也有需要精工细作,慢慢成熟的酒。并且不同的酒在国家的仪礼上的用处也不同。
四、酒的味道:
:酒味也。从酉,竷省声。读若《春秋传》曰“美而艳”。酷:酒厚味也。从酉告声。酓:酒味苦也。从酉今声。醰:酒味长也。从酉覃声。
五、酒的颜色:
:酒色也。从酉巿声。配:酒色也。从酉己声。 :酒色也。从酉弋声。
酒为什么具有让人痴迷的能力呢,我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多彩的颜色和醇美的味道。不同的酒色显示了不同的酒类,而酒类不同,其味道也是各有千秋的。
六、饮酒的礼节:
酌:盛酒行觞也。从酉勺声。 :歃酒也。从酉朁声。 :少少 也。从酉匀声。醻:獻醻主人进客也。从酉 声。醋:客酌主人也。从酉昔声。 : 酒俱尽也。从酉 声。釂: 酒尽也。从酉,爵声。
我国古代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重礼,所以在古人在饮酒时同样是很讲究礼节的。饮酒时主人应先敬客人,客人亦应回敬主人。这其中有时该一饮而尽,有时又只能浅酌一口。
七、有关酒的仪式:
醮:冠娶礼祭也。从酉焦声。酺:王德布,大 酒也。从酉甫声。莤:礼祭,束茅加于祼圭,而灌鬯酒,是为莤。象神饮之也。从酉艸。《春秋传》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莤酒。” 一曰莤,榼上塞也。醧:私宴 也。从酉区声。醵:会?酒也。从酉豦声。酹:餟祭也。从酉寽声。
酒是粮食的精华,是上天所赐的礼物,是珍贵之物,故在各种重要的场合都必须用酒来感谢上苍。
八、饮酒的神态:
酣:酒乐也。从酉,甘声。酖:乐酒也。从酉冘声。醅:醉饱也。从酉咅声。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从酉卒。一曰酒溃也。醺:醉也。从酉熏声。《诗》曰:“公尸来燕醺醺。” 醟: 酒也。从酉,熒省声。 :醉醟也。从酉句声。酲:病酒也。一曰醉而觉也。从酉呈声。
古人对酒的喜爱与沉迷,从这一组字中可见一斑。酒能麻醉神经,所以饮酒之后,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烦恼啊,苦闷啊似乎都消失了,人们飘飘欲仙,对杯中物乐此不疲。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古时人们生活中的艰难是很多,所以他们要在更多时候借酒精来麻醉自己。然而,《说文》中列出一些有关醉酒后的丑态的字也是在告诫世人,酗酒毕竟不是好事,对人对己都没有益处。而这一点对现代社会的人们仍然是有启发作用的。
严格地说,这一组字与酒本身并无关系,但是无论是醋还是酱,它们的制造方法都是来源于造酒的方法——酿造法。从这些字中可以看出聪颖的古人早就把酿酒的方法推广到制作别的饮食上去了,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物质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的。
九、结语:
通过对《说文解字》酉部字的简单分析我们对古代的酒和酒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我们知道了我国古代酒的酿造技术已经很发达,而酒的种类也非常繁多,我们也知道了酒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这种酒文化历经数千年不但没有衰微消失,而且历久弥新,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注释
① 转引自《汉语大字典》
② 转引自《汉语大字典》
③即酒曲, 生衣即酒曲上滋生的霉菌。
参考文献:
我国的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尊、高脚杯、小壶等陶器都是用来酿酒和饮酒的。西周时设有“酒正”、“酒人”掌管有关酿酒和酒令,酿造“五齐三酒”以供天子祭祀。到了汉代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饮酒之风”盛行形成汉代独特的酒文化。
汉代饮酒风气盛行。饮酒大量被认为是豪爽的行为,盖宽饶赴宴迟到主人责备他来晚了。盖宽饶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光武帝时的马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经常醉倒在皇帝面前。酿酒业有巨大的利益,因此国家对其实行官营政策。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初榷酒酤。当时酒是必需品,实行官营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因而后来的统治者改变了官营的政策。王莽时罢酒酤诏曰:“夫盐,食肴之将;酒嘉会之好;铁田农之本。名山大泽,饶衍之藏,此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仰于市。”这就放松了国家对酒类等专营,有利于酿酒业的发展。
当时的酒的种类众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椒花酒等。河北满城的刘胜墓中出土有“稻酒十石”、“黍上尊酒十五石”等题字的陶缸,说明了酒的种类很多。汉景帝时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这里的醴就是一种米酒。
当时的贵族和官僚将饮酒成为“嘉会之好”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杂会万人以上”场面极为壮观。太极殿前有铜铸的龙形铸酒器,可容四十斛酒。当时朝廷对饮酒礼仪非常重视,高祖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婚丧嫁娶,送礼待客,节日聚会是畅饮的大好时机。孝宣帝五凤二年秋八月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两千石或擅为繁苛,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招。由是废乡党,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勿行苛政。”充分说明了酒在当时的重要性。
在汉代酒还用作实行仁政的工具。孝文帝即位后下诏曰:“间者诸吕用事擅权,欲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酒,酺五日。”酺五日的意思是聚饮酒五日,按照汉代律法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这是国家对百姓的一种赏赐。孝文帝元年三月诏曰:“年十八以上赐米、酒、肉;九十以上赐帛絮”孝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女子百户牛酒。百户牛酒是对女性户主家庭的赏赐,标准是每百户赐一头牛,十石酒,每户合百钱左右。
酒还用来犒赏军士,刘邦当年进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羊酒食献享军士”。武帝初置四郡保边塞,两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通焉。臧宫率兵屯驻骆越。越人“其渠帅乃奉牛酒以劳军营。”爰央为司马“乃悉以其装买二石醇醪会士卒饮。”
汉代还有乡饮的仪式,乡饮是古代的一种宴饮风俗,起源于上古时代氏族集体活动,周代乡人因时而聚会,是在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仪式。仪式严格区分长幼尊卑,升降拜答都有规定。这种聚会有举荐贤士以献王室的意义所以一般选择吉日举行。成帝永嘉二年,春,三月博士行“乡饮酒礼”。每年三月学校在祭祀周公、孔子时也要举行盛大的酒会。“明帝永平二年三月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当时的乡饮仪式非常受重视,伏湛为光武时的大司徒“以为礼乐政化之首颠沛犹不可违。是岁奉行乡饮酒礼,遂施行之。”
按照汉代的礼俗当别人进酒时,不让倒满或者一饮而尽,通常认为是对进酒人的不尊重。灌夫与田蚡有矛盾,灌夫给他倒酒时被田蚡拒绝了,灌夫因此骂座。
当时男女宴饮时可以杂坐,刘邦回故乡当地的男女一起在宴会上“日乐饮极欢”。西汉时供人宴饮的酒店叫做“垆”雇佣干活的店员叫“保佣”当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在临邛开了一家酒店。“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车骑,买酒店,乃令文君当垆。”
按照当时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大规模宴饮还分堂上堂下以区分贵贱,吕公当年宴饮“进不满千钱者坐之堂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礼仪制度的严格。
酒在汉代用做医疗用途,酒有“百药之长”的称号。当时有酒、茉莉花酒等药酒。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记载了利用药物配合治疗的药酒的方剂。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大量的记载。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川酒及其包装对巴蜀文化的传承作用
川酒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巴蜀文化的物质与精神瑰宝的积淀。源远流长的川酒发展历史中,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文化为传播形式,既丰富了巴蜀文化资源,也对巴蜀文化实现了传承和发展。川酒在众多白酒品牌中,独树一帜,名扬海内外。四川独具特色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孕育和涵养了川酒独树一帜的酿造技术和其它酒文化形态[5]。而从古至今,酒都不是单纯的一种饮品,它承载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历史悠久的川酒更是如此,它蕴含着巴蜀文化的独有的地域特色,不论是其酿酒的技术、历史,还是饮酒的文化、礼仪,亦或是盛酒的器皿、包装,无一不是具有巴蜀文化烙印的宝贵财富。如果说,川酒是巴蜀文化的载体,那么川酒的包装则是巴蜀文化最直接的视觉传播形式。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而言,包装设计就是设计师将一定的信息转化成视觉符号传递给消费者的传达过程,因此,川酒的包装设计就是将巴蜀文化符号视觉化后传递给消费者的过程。川酒的包装是川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消费者最直接感受川酒地域文化特色的视觉基础。融入了巴蜀文化视觉符号的川酒包装,为消费者营造了巴蜀文化语境,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在建立川酒文化品牌特色的同时对巴蜀文化进行有效地传承和发扬。
3巴蜀文化符号在川酒包装中的使用原则
在川酒包装设计中融入巴蜀文化符号,不仅要考虑与酒的品牌定位契合,还要注意这些符号的信息传达是否到位,能否将巴蜀文化与川酒包装融为一体,成为商品与消费者情感沟通的媒介,能否通过这些巴蜀文化符号传递给消费者完整、真实的巴蜀文化信息。因此在巴蜀文化符号的提取和运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巴蜀文化符号内涵的可理解性
将巴蜀文化符号运用在川酒包装上,要考虑到这些符号信息内涵的传达效果,不仅要让本地消费者见到符号后,能理解其传递的历史、精神等内涵,还要考虑到其他更多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对这些文化符号的理解度,因此,一是要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最能获得广泛认同的巴蜀文化符号,以此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同时吸引和引导一些不了解巴蜀文化的消费者认识和熟悉巴蜀文化;二是巴蜀文化符号的提炼和设计要使其符号特征鲜明,能形象的传达巴蜀文化,易于消费者辨识和理解这些文化符号的内涵。
3.2巴蜀文化符号地域的可识别性
巴蜀文化符号要突出其地域性,才能使消费者在众多同质化的酒类商品中,准确快速识别出商品的地域特征,加深对商品的地域属性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在巴蜀文化符号的使用上,要用巴蜀文化特有的、与众不同的那些符号来传递其地域性。例如,一些巴蜀的历史古迹、人物传说等,都是巴蜀文化资源的独有的符号。
3.3巴蜀文化符号情感的可体验性
现代包装设计,不仅是物质化的设计,更是精神化的设计,要为消费者创造情感体验。在川酒包装中,通过使用巴蜀文化符号,可以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巴蜀文化的语境,使消费者在消费和使用过程中,自然感受到巴蜀文化的魅力,融入到巴蜀文化的意蕴中,使消费者体会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带来情感的共鸣。
3.4巴蜀文化符号视觉的可审美性
很多巴蜀文化符号本身就是具有地域风格的艺术符号,具有视觉审美的功能,富有艺术的价值。将其自然而协调的形式美感,质朴而纯真的民族美感,融入到川酒的包装设计中,都能使包装更生动,更具艺术感染力。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所以对于巴蜀文化符号的利用,不是对已有造型、纹样、色彩等元素的简单“移植”,而是应该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对这些符号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艺术美感。
4巴蜀文化符号的提炼及在川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包装设计,是一种符号传达性的设计。要将巴蜀文化运用到川酒包装设计中去,首先需要将巴蜀文化提炼成典型的视觉符号,然后将这些符号与包装设计要素相结合,构成包装的功能与形式,使消费者通过解读这些符号能理解包装中传递出的巴蜀文化内涵。
4.1巴蜀文化视觉符号的提炼
巴蜀文化资源丰富,既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有无形的精神资源,例如各种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艺术文化等等。而并非所有的巴蜀文化元素都能适用于川酒包装设计上,所以从视觉传达的角度而言,在视觉符号的选取上,应根据巴蜀文化的内容,与川酒的包装特色相结合,一是选取巴蜀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二是选取其中能与川酒包装相契合的符号。如三星堆遗址文化、金沙文化、三国文化等等历史文化类的巴蜀符号,丰富多元而又带有神秘色彩,将这些充分展现了古蜀文明的历史文化符号提炼,并应用到川酒包装中,可以增加川酒的历史文化厚度,激发消费者对巴蜀文化和川酒的探秘感。如在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中出土的很多青铜器、金器、玉器,特别是其中的一些酒器的造型、纹样、材质都可以运用到川酒的包装中,让消费者感知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姿、内涵宏大的历史文化。再如建筑古迹类的巴蜀文化符号。巴蜀之地,山峦叠嶂,河流纵横,道路险阻,因此自古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喟叹。勤劳智慧的巴蜀先民,克服各种自然条件的困难,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巴蜀建筑景观。如民居建筑、都江堰、峨眉山等一些人文建筑和自然景观提炼成的造型、图案符号,运用到川酒包装上,也能很好地体现出巴蜀的文化特色,突显川酒的地域特色。巴蜀文化中,民间文化形式多样,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巴蜀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极具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文化精髓。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很多传统的技艺和手工艺品等濒临失传,因此亟需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保护和传承。如将川剧的脸谱、四川皮影戏等一些巴蜀民间文化元素符号的造型和色彩运用到川酒包装设计中,赋予川酒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也是对这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4.2巴蜀文化符号在川酒包装中的运用
将巴蜀文化提炼成符号后,需结合川酒的品牌诉求,再从包装设计的主要元素入手,即将包装的形态、纹样、材质、色彩元素中融入巴蜀文化符号进行川酒的包装设计。4.2.1巴蜀文化造型符号的运用酒包装的造型包括外包装和内包装,是包装设计实现形式与功能统一的基础。在川酒包装设计中,通过借鉴巴蜀文化中丰富的造型符号,为川酒包装提供了更多样的造型空间,同时也赋予了包装造型更多的文化信息。例如图1所示,五粮液的酿神系列上品的酒瓶造型采用了三星堆青铜人像的造型元素,通过对青铜人面像的眉、眼、鼻、耳的夸张变异特点的描摹,用拟人化的设计手法将酒瓶设计出了青铜人像的庄重、威严的神态,好似千年的巴蜀酿酒故事也被生动呈现了出来。4.2.2巴蜀文化图案纹样符号的运用巴蜀的图案纹样符号广泛而丰富,有神秘的青铜器纹样,有极具生活气息的建筑纹样,有传统的皮影、年画图案等等,这些图案纹样的装饰性强,地域色彩浓厚,极具情感寓意和审美价值。在川酒包装中,这些图案纹样符号既可以作为装饰主体,也能作为点缀,在起到视觉装饰效果的同时,也能超越文字、语言的障碍,充分传递出巴蜀文化的内涵。例如图2所示的泸州老窖之泸州醇系列酒,其外盒和酒瓶包装采用镂空的窗格纹样符号,表现川西居民的特点,同时在酒盒上展示了酿酒和卖酒的场景画面,记叙了泸州老窖起源传说中创始人王氏师傅开“前店后坊”小作坊的故事,通过这些纹样和画面将悠久的川酒文化娓娓道来,形象而生动。4.2.3巴蜀文化材质符号的运用材质是包装设计的物质载体,借助恰当的材质表现,能更好地烘托造型、色彩和图案纹样元素。川酒的包装设计,同样需要通过材质符号元素来体现巴蜀文化的意境,如传统的青铜、土陶材质表现三星堆、金沙文化,民间的竹编、藤编材质肌理表现巴蜀手工艺文化等等。例如图3中的陶盉是一种温酒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酒器,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相当繁荣,已有大量的剩余粮食用于酿酒。水井坊的陶瓷酒器装的设计就模仿了三星堆出土的陶盉的造型和材质,表现了巴蜀悠久的饮酒、酿酒历史。4.2.4巴蜀文化色彩符号的运用包装的色彩符号是最具有视觉刺激和最富有情绪感染力的符号。中国白酒最多见的就是红色和金色,主要表现出喜庆、吉祥、尊贵等寓意。在川酒的包装中,可以尝试运用更为丰富和具有文化代表性的色彩,同时结合造型、图案和材质符号,更准确的表现和传递巴蜀文化信息。例如图4,水井坊的菁翠酒因为利用了竹炭淬取的酿酒工艺,为表现其蜀南竹海的选材和竹文化背景,包装外壳和酒瓶底内凹处采用了翠竹的绿色,在表现酒品柔和、净爽的特质的同时,也利用色彩和竹叶的纹样,表现了特有的巴蜀竹文化。
什么是所谓的生活艺术, 对于我来说,生活艺术就是你的生活方式,对社会和对人的总体行为。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喜爱和追求。
酒和艺术是紧密相连的,作为酿酒人这么多年,我们讲究的不仅是酿出好的酒,更是希望能传授与酒有关的生活艺术。
自从喜欢上酒以来,我也一直关注着“酒和生活艺术”这个主题。有趣的是,我大学答辩论文的主题就是“酒中有艺术,艺术中有酒”。当时我主要研究著名的木桐酒庄(Mouton Rothschild) 的博物馆,一个收藏着世界各地独一无二的酒文化物品的圣殿。木桐酒庄也会和一些流行的艺术家一起举办展览,更会每年邀请一个画家给他定做特别的酒标。一个世界顶级的酒庄,如果缺乏浓郁的艺术氛围和对艺术的喜爱与支持,也不会有今天的声誉。对于我来说,种植葡萄和酿酒的过程本来就是人类生活艺术的一种体现,一瓶精巧美观的酒总是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目光。
什么是所谓的生活艺术,对于我来说,生活艺术就是你的生活方式,对社会和对人的总体行为。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喜爱和追求。是纯粹的享乐主义,享受青春,享受生活。是在抽一支好哈瓦那雪茄和喝一瓶好酒时带来的。所谓的好酒,其实是最适合自己口感和当时心情的酒,可以是很贵很著名的酒,也可以是一瓶价格适中的自酿农的酒。最重要的是能在和朋友分享的过程中得到额外的启示和芬芳。
生活艺术也是结合激情和梦想的过程,努力使梦想成真的过程。我很喜欢法国作家安东尼圣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 Exupry),《小王子》的作者,他说过的一句话:“未来是什么?谁也不能预见,只有尽努力才能使未来成为现实。”那么生活的艺术呢?也就是尽努力让我们喜欢的东西能够成为现实。
酒是很古老的一种艺术,一些专家们说在公元前7000年到5000年之间,刚刚学会穴居的原始人类就已经学会了酿酒和喝酒。可见喜爱艺术和美好事物的根基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在不同的时代,酒都是不可缺少的。当年英国首相邱吉尔不是说过,“在我生命中,不论是胜利还是困顿之际,都不能没有香槟为伴。”可见酒不仅是消遣之物,我们还赋予了它更多的精神象征。
中图分类号:K809.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6-0150-04
引言
葡萄酒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从远古到今天,葡萄酒在人类的信仰和日常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1]。关于葡萄酒的起源,西方学者认为葡萄酒源于古埃及[2]。Johnson和Robinson根据西方学者所描述的葡萄酒的起源、传播路径、发展历史及世界葡萄酒的格局,将当前世界葡萄酒生产国分为“旧世界(Old World)”和“新世界(New World)”[3];法国对外贸易顾问委员会则认为,世界葡萄酒生产国除了原来的“旧世界”和“新世界”,还有一个“新新世界(New New World)”[4]。
但最新的考古证据表明,中国才是世界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地方[5],有着悠久的葡萄栽培历史和连绵不断、光辉灿烂的葡萄酒文化[1],且近年来中国葡萄酒迅速崛起,已成为稳定全球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主要动力[6]。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世界葡萄酒发展史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葡萄酒的历史,以厘清葡萄酒的起源、传播以及当今葡萄酒世界划分等问题。
一、葡萄酒的起源与传播
从新石器时期(公元前8500-前4000年)开始,人类就有意识地酿造葡萄酒了。最早生产葡萄酒的证据出现在的中国(公元前7000年前)、格鲁吉亚(约公元前6000年)、伊朗(约公元前5000年)、希腊(约公元前4500年)和亚美尼亚(约公元前4100年)等地的考古遗址。在埃及Phtah Hotep墓址中发现的浮雕,清晰地展现了当时古埃及人种植、收获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场景,该墓址已有6 000年的历史。据此西方学者认为,葡萄酒业始于6 000年前[2]。
2004年,中美科学家发表了对中国河南新石器时期贾湖遗址(距今约9 000-7 000年)发掘出土的陶器内壁附着物的分析结果[5],证明当时这些陶器内装的是一种由大米、蜂蜜和水果(山楂或葡萄)混合发酵而成的饮料;之所以认为用于酿酒的水果是山楂或葡萄,是因为在陶器内壁附着物中检出了大量的酒石酸和酒石酸盐,以葡萄和山楂为原料所酿的酒均可达到这样的分析结果。但是在贾湖遗址只发现了野生葡萄种子,而没有发现山楂种子[7]。由此得出,用于酿造这种混合发酵饮料的水果是葡萄[5]。这是世界上用葡萄酿酒最早的考古证据。
贾湖遗址出土的陶器类型也十分丰富,有泥质陶、甲蚌或骨屑陶、夹云母片等五大类,且陶器在接地处H出一个小平面,类似于现代葡萄酒酒瓶的尖底,完全符合葡萄酒酿造的要求[7]。
公元前2000年,古巴比伦汉漠拉比王朝的法典规定,严厉惩罚在葡萄酒贸易中以次充好的商人。这也说明当时的葡萄酒产业已有很大的规模,且在市场中存在一些低劣葡萄酒[8]。
公元前800年,一些航海家从尼罗河三角洲将葡萄以及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带到了希腊,使其成为欧洲最早开始进行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希腊的葡萄栽培在公元1000年前已相当兴盛,希腊人不仅在本土,也在它当时的殖民地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等地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8]。
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通过马赛港把葡萄酒以及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高卢(即现在的法国)。但在当时的高卢,葡萄酒的影响并不大[8]。
公元前146年,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栽培葡萄和酿造葡萄酒后,在意大利半岛全面推广。后来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遍及法国、德国莱茵河流域地区、西班牙以及北非等当时罗马帝国的殖民地[8]。
在15至6世纪,葡萄酒传入朝鲜、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和美洲等地,并在当地生产[8]。
据The Discovery of America in The Tenth Century记载,公元1000年,Leif Ericson 由冰岛出发,穿越大西洋,在美洲发现了大量的野葡萄。
16世纪中叶,法国胡格诺派教徒到达佛罗里达,发现了大量野葡萄(Vitis rotundifolia)并用于酿酒。
16世纪,欧亚种葡萄(V. vinifera)由西班牙殖民者传入亚利桑拉、墨西哥以及加利福尼亚;英国殖民者将欧亚种葡萄带入美洲大西洋沿岸区域,但由于该地区不良的气候条件以及霜霉病、白粉病和根瘤蚜的危害,欧亚种葡萄的栽培失败了。
1861年,加利福尼亚从欧洲引进20万株欧亚种葡萄苗木,并建立了葡萄园,但几乎全被根瘤蚜摧毁。后来,人们发明了嫁接技术,以美洲原生葡萄作为砧木,嫁接欧亚种葡萄,防止了根瘤蚜,才恢复并发展了葡萄酒生产。
目前在南北美洲,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加拿大的安大略、阿根廷、智利和墨西哥等均是世界著名的葡萄酒产区[8]。
中国是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全世界葡萄属植物有80余种,原产于中国的就有42种1亚种12变种,包括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的葛(V. flexuose),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V. amurensis),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V. davidii),广西的毛葡萄(V. lanata),分布广泛的c(V. bryoniifolia)等等[9]。因此,在9 000年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先民们用野葡萄酿酒就不足为奇了。
商末代帝王纣与夏桀一样沉溺于酒(酒池肉林),导致其统治灭亡,这都是酒,甚至是葡萄酒惹的祸。因在果酒中,葡萄酒最可被叫做琼浆玉液。从公元前2070年持续至公元前1101年的夏商两代,距今4 000年前,可被称为是中国葡萄酒文化可据文字考证的上限之一。
中国存在葡萄酒最早的时代由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考证为9 000年前,到5 000年以后即公元前2070年的夏代这一阶段可称作中国葡萄酒文化的第一时期,历时2 000年的夏、商、周三代可称作第二时期。而秦统一中国到西汉武帝通西域后才真正开启了中国的葡萄酒产业。
所以,可认为中国葡萄酒起源于9 000年前,葡萄酒产业开启于2 000年前。
从汉武帝时代到清末民国的2 000多年间,中国的葡萄酒产业历经了创建、发展、繁荣、衰落等不同时期[12]。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虽然潮起潮落,但与之相伴而随的是生生不息、流传至今的璀璨的中国葡萄酒文化。因此,无论从葡萄酒的起源,还是从中国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的葡萄酒文化以及中国葡萄酒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分析,在全世界葡萄酒大家庭中,葡萄酒三个世界应为:以中国、格鲁吉亚等远东国家为代表的“古文明世界(Ancient World)”、以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为代表的 “旧世界”,和以美国、澳大利亚等原欧洲海上霸主殖民地国家为代表的“新世界”。
目前,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葡萄酒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我们相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葡萄酒古文明世界的中国,将会青春焕发,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葡萄酒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华,王华.中国葡萄酒[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24.
[2]Vine mercial Winemaking: Processing and Controls[M].Westport, Connecticut: AUI Publishing Co,1981:1.
[3]约翰逊,罗宾逊,世界葡萄酒地图[M].积木文化,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017.
[4]CNCCEF.Wine in the World as We Approach 2050[P].Paris,2009:2328.
[5]McGovern P.Fermented Beverage of Preand ProtoHistoric China[J].PNAS,2004,101(51):17 59317 598.
[6]OIV.State of World Vitiviniculture Situation[P].Mendoza,2014.
[7]吕庆峰,张波.先秦时期中国本土葡萄与葡萄酒历史积淀[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157162.
[8]李华,王华,袁春龙,等.葡萄酒工艺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9.
[9]李华.葡萄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15.
[10]陈习刚.葡萄、葡萄酒的起源及传入新疆的时代与路线[J].古今农业,2009(1):5161.
[11]李华,李甲贵.中国葡萄酒与葡萄酒文化[C]//2000国际酒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
在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酒文化浸日久。然而,直至上个世纪末,中华酒文化一直都是白酒一家独大。虽然历史上葡萄酒也曾有如唐诗中的亮相,但那多只是惊鸿一现。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饮酒习惯也在发生着悄然变化。如今,葡萄酒以其独特的魅力、醇美的口感,以及对健康的导向作用,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而从需求的角度看,葡萄酒在我国是典型的朝阳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李华的出现,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引领了葡萄酒消费观念,启动了葡萄酒学人才流向,拓展了葡萄种植区划,促进了葡萄酒产业壮大,推动了葡萄酒业在中国的发展。
那是1984年,度完暑假的李华带着一些国产葡萄酒兴致勃勃地返回法国,在研究所里举办“首次中国葡萄酒品尝会”。没想到直率的法国同事呷了几口酒后,直言不讳地告诉他:“这也叫葡萄酒?中国的葡萄酒就是这味道?”
李华的心被深深刺痛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发誓要研制出堪与洋酒媲美的中国葡萄酒。
如今,贺兰山麓果香四溢,董志塬边酒香甘醇,李华今生,终可值此一醉。
“去陕西,去杨凌,去西北农大!”
1982年,李华考上了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园艺系贺普超教授的出国研究生,远渡重洋,赴法国波尔多第二大学葡萄酒学院留学。
三年半的时间,从法语都不会到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葡萄与葡萄酒博士学位,李华走完了常人需要五年才能完成的求学之路,还拿下葡萄酒工程师、葡萄酒品尝员和管理工程师3个专业文凭。
毕业后,与当时的“出国潮”逆流而行,李华成为上世纪80年代稀缺的“海归”。
尚在法国时,贺普超教授与他商议在我国自己的大学里创办葡萄酒专业,他兴奋异常并积极为之奔走,先后回国3次说服有关部委领导,促使专业早日成立。
1985年,葡萄栽培与酿酒专业终于落户西北农业大学,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李华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谢绝了好几家外国公司的聘请,直飞北京。
“你是国内第一个葡萄与葡萄酒博士,想到哪儿去工作?是北京?上海?广州?还是你老家四川,你自己挑吧。”国家教委科技干部管理局的一位同志热心地询问刚刚回国的李华。
“我早已经考虑好了,去陕西,去杨凌,去西北农大!”
“葡萄酒是‘种’出来的”
李华说:“葡萄是葡萄酒的最主要原料,而葡萄酒的一切质量因素都存在于葡萄当中,葡萄酒的加工工艺只能表现质量,而不能创造质量,只有用高质量的葡萄才能生产出优质葡萄酒,正所谓‘葡萄酒的质量是种出来’的。”
中国能不能种出优质的酿酒葡萄?在李华之前,答案是这样的―
“中国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使得中国不具备生产优质葡萄酒的立地条件。”―这是法国的葡萄酒权威和同行得出的结论。
挑战权威需要勇气,更需要专业精神。
为了证明在中国可以“种”出葡萄酒,李华率领他的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创建了中国葡萄酒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他们在研究了酿酒葡萄成熟过程与中国雨热同季特殊气候条件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新指标体系。
为了将这一答案作得更扎实,他们确立了中国酿酒葡萄的优生区,建立了符合中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的以“无霜期和干燥度”为核心的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指标体系,为中国酿酒葡萄气候区划奠定了科学基础。
他们还完成了适于中国实际的酿酒葡萄气候区划和品种区域化研究,证明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大部具有发展葡萄酒产业的潜力,推动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合理布局,保证了不同产区葡萄酒的风格和多样性,同时提出并构建了中国葡萄酒地理标志及其保护体系。该区划指标体系得到了国际葡萄学界的高度评价。
他成功地了权威结论,并向世界证明,中国不仅能种出葡萄,更能“种”出优质葡萄酒。
证明自己的结论并不是终点,根据区划结果,中国葡萄酒产区90%以上分布在冬季需埋土防寒的北方地区,且埋土防寒时间最长可达半年,而世界其他葡萄酒产区不存在葡萄埋土防寒的问题。埋土防寒区葡萄传统的栽培模式防寒效果差,且不适应机械化生产。
为了扩大能够“种”出优质葡萄酒的区域范围,李华创立了埋土防寒区葡萄“爬地龙”栽培新模式,促进了生产的机械化和简约化;证明了行间生草对埋土防寒区葡萄生长和葡萄园生态的涵养作用,降低了冬春季节表层土壤流失。
“爬地龙”模式是我国葡萄栽培制度的重大革新,为生产的机械化、简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在中国主要葡萄酒产区示范推广20多万亩,占全国酿酒葡萄栽培总面积的22%。
除此之外,李华还创立了基于中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条件下酿酒葡萄原料特性的葡萄酒酿造工艺技术体系,构建了以原料评价为基础、以“浸渍”为核心的各类葡萄酒复合工艺技术体系,保证了产地内年际间葡萄酒质量的稳定性和产地间葡萄酒的多样性。
他还建立了中国葡萄酒酒酒球菌资源库,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酸―乳酸细菌优良菌株SD-2a和新型酵母抑制剂,推动了苹果酸―乳酸发酵的普及,解决了传统工艺中二氧化硫添加量过高的世界性难题。
他揭示了葡萄酒的成熟机理和关键影响因子,提出了葡萄酒分阶段陈酿的理论和技术。他的研究明确了工业化条件下微氧技术的作用机理,首次将微氧技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建立了葡萄酒工业化微氧成熟工艺技术体系。
原料和工艺难题的解决,使行业瓶颈得以突破,接下来是否可以安然迎接葡萄酒产业的井喷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差距”
李华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无论教学科研还是生产技术、设备水平、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着不小的差距,而这些差距,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差距。
他经常在深思着这样的问题:发展葡萄―葡萄酒事业,仅靠一个专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办自己的葡萄―葡萄酒学院,扩大办学规模、增设新的专业,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
在他积极倡导和策划下,西北农大校园里一座别致的欧式建筑终于拔地而起,中国第一个葡萄酒学院于1994年4月20日正式宣告成立。
葡萄酒学院建院以来,伴随着中国葡萄酒质的变化,伴随着中国葡萄与葡萄酒事业的腾飞,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中国没有哪一个大的葡萄种植者没有听过我们的辅导,世界上也没有哪一个著名的葡萄酒产地没有我们的毕业生。”作为院长的李华,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自信又自豪。
他的底气来自于葡萄酒学院本身雄厚的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实力,来自于葡萄酒学院创造的无数个业界第一:我国第一个“葡萄栽培与酿酒”专业,第一个中国和亚洲的葡萄酒学院,第一个葡萄酒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第一个中国葡萄酒特征指纹图谱技术系统……
学院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0多项,承担企业和地方政府委托的横向研究课题30多项;培育出优质抗病葡萄新品种“爱格丽”、“媚丽”和“嘉年华”3个葡萄新品系;“我国葡萄酒技术体系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等多项科学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3次;获国家发明专利27件;成功开发出系列葡萄酒、利口酒;600余篇,被引近6000次,其中SCI100余篇,被引700余次;出版专著23部,创建了中国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和教材体系。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目前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亚洲综合实力第一、世界排名第四、招生规模最大的葡萄酒学院,成为我国目前唯一培养具有国际就业能力的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葡萄酒工程师的学院。学院同时与国内100多家葡萄酒企业及葡萄基地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在科研、教学、生产等各个环节中,加速成果转化,加速新产品开发,加速新技术的储备,加速新型葡萄酒人才的培养,从而也加速了中国葡萄酒业开拓的步伐。
在李华的积极倡导下,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中国学生到国外学习,国外学生来国内实践,多方拓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
随着中国葡萄酒行业的成长,葡萄酒学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专科、本科及研究生培养体系。几经努力,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葡萄与葡萄酒学工程本科专业及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葡萄与葡萄酒学博、硕士授权点相继得到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依托学院建立了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亚洲葡萄与葡萄酒科技发展中心,学院同时成为了国际葡萄酒大学联合会教学基地。此外,学院还与10多个国家的葡萄与葡萄酒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联系。专业创办30年来,累计为行业培养了200多名本专科生、350余名博硕士生,10000余名各类培训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葡萄酒行业的技术管理骨干。
目前,葡萄酒学院毕业的学生已遍布全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葡萄酒学院的毕业生也构成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基本技术和市场中坚力量,他们中的一些人还远渡重洋,到法国、澳大利亚、北美、南美等世界传统的葡萄酒产地担任重要职务。在世界顶级的葡萄酒产地,也开始出现了从黄土高原走来的中国人的身影。
李华领导的葡萄酒学院已被中国葡萄酒行业誉为“葡萄酒行业的黄埔军校”,“中国葡萄酒行业人才的摇篮、技术的源泉、产业的支点”,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葡萄酒教育、技术、科研中心。
“葡萄酒大国向葡萄酒强国发展,自然优势向产业优势发展”
“中国是葡萄酒大国,但是离葡萄酒强国的距离还很远,我们有良好的自然优势,但是能不能转化成产业优势呢?”李华提出了两个总体目标:“葡萄酒大国向葡萄酒强国发展,自然优势向产业优势发展。”
为了突破葡萄酒产业链的原料制约瓶颈,李华研究和推广适合我国埋土防寒地区的栽培模式,并通过这些技术的推广,使葡萄酒产业实现升级换代,以加速我国西部地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实施多层次加工,产、供、销一条龙,为西部地区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找到一条有效途径。
如今,从河西走廊到渭北旱塬,从东海之滨到浩瀚沙漠,李华主持的葡萄酒学院“农民弟子”们已经建立了大规模的葡萄种植园区,中国的葡萄栽培面积跃居世界第七、葡萄产量也跃居世界第五位。
为了将产业资源更好整合,他提出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葡萄酒―原料”的良性循环系统概念。他的足迹遍布我国主要葡萄与葡萄酒产区,考察指导各葡萄酒厂现代葡萄酒的技术更新与改造、新技术新方法的转化与应用。
为了抓住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性因素,培养葡萄种植师,葡萄酒酿酒师、设计师、营销师、管理师……把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能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李华筹建了全国第一个葡萄酒专业,建成了全国也是亚洲第一个葡萄酒学院,培养高质量的葡萄与葡萄酒科学专业人才。
为了让科研直接为产业服务,开发更多更好的新产品,使产、学、研有机结合,李华建立了郑州东方葡萄酒产业发展公司,并积极促进葡萄―葡萄酒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提高葡萄―葡萄酒产业的群体质量与整体声誉,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7年李华教授带领其科研小组开展的“中国葡萄酒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实施以来,研究成果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多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亿元。以该研究成果为指导,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建立了40多万亩的酿酒葡萄基地,并在这些地区形成了葡萄酒产业,全国葡萄产量从80万吨增加到200多万吨,葡萄酒产量从20万吨增加到45万吨,葡萄酒整体质量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这不仅为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可以防沙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改变当地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致力于教学与新产品开发的同时,李华系统地整理了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建树,撰写了《葡萄酒工艺学》、《葡萄酒品尝学》、《葡萄酒酿造与质量控制》等多部专著,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50多篇。尤其是他在葡萄优质抗病育种基因取代积累学说、12秒品酒方法、葡萄地理标志研究、系统论在葡萄―葡萄酒研究中的应用等成果在世界居领先水平。
经济全球化使国内行业竞争扩展到国际市场,面对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行业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定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找合适的路径,提升技术能力,进行技术创新。
1 行业技术创新路径概念界定
技术创新路径就是创新主体通过掌握自身的知识分布,判断对内源知识和外源知识的需求,选择正确的组合方式,并在选择后对创新进行管理。行业技术创新路径的研究是从行业的角度,从相对宏观的视角,基于行业的特色,分析行业现况,挖掘、寻找内源知识和外源知识,并对其进行有效组合管理。
关于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国内外有很多研究。魏江认为不同企业可采用三种不同的创新途径:“技术引进”途径、“完全自主创新”途径、“技术合作”途径。韩辉认为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技术创新的因素,合理定位,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路径。翁华强等,针对我国创新战略中的失误,对其中的创新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上大都以企业为研究对象,而本文借鉴上述思想从行业角度,选择适合行业初始条件和长远利益的技术创新路径。国外多西从技术轨道角度对企业、产业和国家的技术创新路径进行了研究。凯斯帕维特等学者分析了不同行业技术变革来源和方向的差异并对不同行业的创新路径做出了客观的定位。本文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并对酒行业技术创新路径进行选择。
2 影响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
我国国内的各种类型的技术创新路径,以我国特有的国情为背景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行业可根据自身的性质和条件来选择。影响我国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分为行业内部因素和行业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行业目标、行业内企业家精神、行业的技术创新资源、行业文化、市场实现、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市场结构和技术发展水平等,而外部因素包括市场需求、国家政策、社会服务环境等。对行业而言最为显着的影响因素为:
行业目标。行业目标包括附加值更大化、持久成长两个方面。附加值更大化指具有明显产业链分工的行业,如汽车、家用电器等,它们的成品需要许多零部件来完成,从而形成分工明显的产业链,而使最后的集成者获得最多的附加值。持久成长指行业目标是否可保持可持续性增长。
行业文化。行业文化是指整个行业内呈现出的对技术创新路径的认可程度。比如黄酒是我们国家的自有品牌,黄酒酿造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黄酒行业的技术创新就是立足于自有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而葡萄酒本来就是舶来之品,外加历史原因限制了其发展,现在葡萄酒酿制技术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技术,其创新的固有路径就是引进吸收再创新。
市场进入壁垒。所谓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指行业中现有企业对潜在进入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地位,进入壁垒的高低表现为新进入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风险大小。如果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较低,新进入企业便会选择创新难度相对小的创新模式进入该市场,同样我国国内的企业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进而提高整个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相反,新进入企业适宜通过选择原始创新模式进行产品技术开发,开辟新的市场。
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它直接决定了行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行业技术发展随时间的发展而表现出S型的演化规律,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出现和缓慢增长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和技术极限阶段。不同行业技术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技术发展平台是不同的,创新风险也是不同的,选择的创新路径也因此而有差异。 转贴于
3 酒行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 1 白酒行业 1.1 行业特色
我国有着悠久的酿酒文化,白酒也是世界着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通过独特工艺酿制的白酒色、香、味备受各界人士的青睐,尤其是名酒,风格独特,有着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酒曲是我国在酿酒技术上的重大发明,更是世界上最早的复合酶制剂。欧洲人直到19世纪末,才了解到酒曲的作用,将其称之为淀粉发酵法。白酒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同时白酒的历史文化氛围极其浓郁。白酒按香型可以分为浓香型、酱香型、米香型、清香型和其他香型五种。在目前市场上,每种香型的白酒都有其传统的标志性的品牌。 1.2 技术创新路径——品类创新
白酒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技术相对成熟。曾有日本学者提出,酒曲一旦离开其原有的地理环境,便无法酿造出原来品质的白酒,这证明了白酒技术的不可模仿性。我国大力扶植白酒行业,在资源投入上是毫不吝啬的,在国家政策上也是开放的。外加上白酒具有很高的市场需求度,所以白酒行业的创新是很有必要的。白酒对历史文化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尤其是高档酒,而历史是不可创造的,同时其酿造技术具有很强的地理依赖性,这导致白酒行业的创新必须充分挖掘自我成分,侧重于选择自主创新路径。傅家骥在《技术创新学》一书中归纳出了自主
创新的三个特点:技术突破的内生性;知识与能力支持的内在性;技术与市场的率先性。而在白酒行业进行自主创新最简单的路径便是品类创新,这也是市场所证明了的,比如保健酒的发展。
保健酒的代表—劲酒,从一个区域品牌脱颖而出,发展成为行业领导品牌。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公布数据说明,劲酒的认知度以及提及率在全国保健酒品牌中长期占据着第一的位置。劲酒依托“本草养生”文化,将传统本草创新与现代酿造科技相结合,创新保健酒品类并异军突起。劲酒制定了以“健康饮酒”为核心的整合营销模式。一句“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的口号,从消费者健康的立场来审视饮酒文化,体现了人情味,并抓住了人们对健康的诉求。劲酒所推崇的健康饮酒养生理念,丰富了中国的饮酒文化,提升了自身品牌的美誉度。同时劲酒也使保健酒从原来的白酒行业中脱颖而出,带动了一个行业的兴起。 2 啤酒行业 2.1 行业特色
啤酒在世界上历史悠久,而我国在1903年才由德国酿造师在青岛建立了第一家现代化啤酒厂。此后,1915年才在北京出现第一家由中国人出资建立的啤酒厂。我国啤酒工业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至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啤酒生产大国。我国啤酒厂数量很大,但设备、规模参差不齐。最近几年啤酒行业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向着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2.2 技术创新路径——合并
从如上啤酒行业特色分析中可以看到啤酒的生产技术也相对成熟,而且生产方式趋于标准化,所以在啤酒行业要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比较困难。而目前我国啤酒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国啤酒厂品牌杂乱,不具有规模优势。所以我国啤酒行业可以从组织创新的角度来寻找创新路径,采取企业合并的方式,通过多个企业组织制度上的联合创新,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事实上我国啤酒行业通过兼并寻求技术创新的案例已经为数不少。青岛啤酒集团耗资约4亿元完成对分散于国内各地的8家啤酒厂的收购,其中对上海嘉士伯75%股权的收购,以及对美国亚洲战略投资公司在“五星”62.46%的股权和在“三环”54%的股权的收购,使青岛啤酒集团的生产能力达到180万吨,同时也为青岛啤酒赢得了全国市场上的“啤老大”的称号。自2003年以来,中国啤酒市场上并购事件不断涌现:世界第三大啤酒酿造商比利时英特布鲁收购浙江开开集团旗下啤酒业务70%的股权,丹麦啤酒集团嘉士伯收购云南大理啤酒,全球第二大啤酒集团SABMiller收购哈尔滨啤酒等。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我国啤酒行业通过兼并实现组织创新,扩大自身规模,抢占国际市场,这一发展趋势是符合世界趋势的。
[1]魏江.企业购并战略新思维.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和整合管理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韩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辽宁经济,2005,(9):60-61.
论文摘 要:面对全球竞争的加剧,我国行业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定地位,必须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技术创新。然而不同行业具有各自的特色,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从行业特色入手,基于前人的研究,对影响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酒行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加以论证。
经济全球化使国内行业竞争扩展到国际市场,面对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行业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定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找合适的路径,提升技术能力,进行技术创新。
1 行业技术创新路径概念界定
技术创新路径就是创新主体通过掌握自身的知识分布,判断对内源知识和外源知识的需求,选择正确的组合方式,并在选择后对创新进行管理。行业技术创新路径的研究是从行业的角度,从相对宏观的视角,基于行业的特色,分析行业现况,挖掘、寻找内源知识和外源知识,并对其进行有效组合管理。
关于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国内外有很多研究。魏江认为不同企业可采用三种不同的创新途径:“技术引进”途径、“完全自主创新”途径、“技术合作”途径。韩辉认为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技术创新的因素,合理定位,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路径。翁华强等,针对我国创新战略中的失误,对其中的创新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上大都以企业为研究对象,而本文借鉴上述思想从行业角度,选择适合行业初始条件和长远利益的技术创新路径。国外多西从技术轨道角度对企业、产业和国家的技术创新路径进行了研究。凯斯帕维特等学者分析了不同行业技术变革来源和方向的差异并对不同行业的创新路径做出了客观的定位。本文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并对酒行业技术创新路径进行选择。
2 影响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
我国国内的各种类型的技术创新路径,以我国特有的国情为背景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行业可根据自身的性质和条件来选择。影响我国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分为行业内部因素和行业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行业目标、行业内企业家精神、行业的技术创新资源、行业文化、市场实现、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市场结构和技术发展水平等,而外部因素包括市场需求、国家政策、社会服务环境等。对行业而言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为:
行业目标。行业目标包括附加值更大化、持久成长两个方面。附加值更大化指具有明显产业链分工的行业,如汽车、家用电器等,它们的成品需要许多零部件来完成,从而形成分工明显的产业链,而使最后的集成者获得最多的附加值。持久成长指行业目标是否可保持可持续性增长。
行业文化。行业文化是指整个行业内呈现出的对技术创新路径的认可程度。比如黄酒是我们国家的自有品牌,黄酒酿造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黄酒行业的技术创新就是立足于自有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而葡萄酒本来就是舶来之品,外加历史原因限制了其发展,现在葡萄酒酿制技术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技术,其创新的固有路径就是引进吸收再创新。
市场进入壁垒。所谓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指行业中现有企业对潜在进入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地位,进入壁垒的高低表现为新进入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风险大小。如果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较低,新进入企业便会选择创新难度相对小的创新模式进入该市场,同样我国国内的企业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进而提高整个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相反,新进入企业适宜通过选择原始创新模式进行产品技术开发,开辟新的市场。
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它直接决定了行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行业技术发展随时间的发展而表现出S型的演化规律,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出现和缓慢增长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和技术极限阶段。不同行业技术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技术发展平台是不同的,创新风险也是不同的,选择的创新路径也因此而有差异。
3 酒行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
3.1 白酒行业
3.1.1 行业特色
我国有着悠久的酿酒文化,白酒也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通过独特工艺酿制的白酒色、香、味备受各界人士的青睐,尤其是名酒,风格独特,有着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酒曲是我国在酿酒技术上的重大发明,更是世界上最早的复合酶制剂。欧洲人直到19世纪末,才了解到酒曲的作用,将其称之为淀粉发酵法。白酒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同时白酒的历史文化氛围极其浓郁。白酒按香型可以分为浓香型、酱香型、米香型、清香型和其他香型五种。在目前市场上,每种香型的白酒都有其传统的标志性的品牌。
3.1.2 技术创新路径——品类创新
白酒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技术相对成熟。曾有日本学者提出,酒曲一旦离开其原有的地理环境,便无法酿造出原来品质的白酒,这证明了白酒技术的不可模仿性。我国大力扶植白酒行业,在资源投入上是毫不吝啬的,在国家政策上也是开放的。外加上白酒具有很高的市场需求度,所以白酒行业的创新是很有必要的。白酒对历史文化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尤其是高档酒,而历史是不可创造的,同时其酿造技术具有很强的地理依赖性,这导致白酒行业的创新必须充分挖掘自我成分,侧重于选择自主创新路径。傅家骥在《技术创新学》一书中归纳出了自主
创新的三个特点:技术突破的内生性;知识与能力支持的内在性;技术与市场的率先性。而在白酒行业进行自主创新最简单的路径便是品类创新,这也是市场所证明了的,比如保健酒的发展。
保健酒的代表—劲酒,从一个区域品牌脱颖而出,发展成为行业领导品牌。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公布数据说明,劲酒的认知度以及提及率在全国保健酒品牌中长期占据着第一的位置。劲酒依托“本草养生”文化,将传统本草创新与现代酿造科技相结合,创新保健酒品类并异军突起。劲酒制定了以“健康饮酒”为核心的整合营销模式。一句“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的口号,从消费者健康的立场来审视饮酒文化,体现了人情味,并抓住了人们对健康的诉求。劲酒所推崇的健康饮酒养生理念,丰富了中国的饮酒文化,提升了自身品牌的美誉度。同时劲酒也使保健酒从原来的白酒行业中脱颖而出,带动了一个行业的兴起。
3.2 啤酒行业
3.2.1 行业特色
啤酒在世界上历史悠久,而我国在1903年才由德国酿造师在青岛建立了第一家现代化啤酒厂。此后,1915年才在北京出现第一家由中国人出资建立的啤酒厂。我国啤酒工业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至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啤酒生产大国。我国啤酒厂数量很大,但设备、规模参差不齐。最近几年啤酒行业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向着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3.2.2 技术创新路径——合并
从如上啤酒行业特色分析中可以看到啤酒的生产技术也相对成熟,而且生产方式趋于标准化,所以在啤酒行业要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比较困难。而目前我国啤酒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国啤酒厂品牌杂乱,不具有规模优势。所以我国啤酒行业可以从组织创新的角度来寻找创新路径,采取企业合并的方式,通过多个企业组织制度上的联合创新,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事实上我国啤酒行业通过兼并寻求技术创新的案例已经为数不少。青岛啤酒集团耗资约4亿元完成对分散于国内各地的8家啤酒厂的收购,其中对上海嘉士伯75%股权的收购,以及对美国亚洲战略投资公司在“五星”62.46%的股权和在“三环”54%的股权的收购,使青岛啤酒集团的生产能力达到180万吨,同时也为青岛啤酒赢得了全国市场上的“啤老大”的称号。自2003年以来,中国啤酒市场上并购事件不断涌现:世界第三大啤酒酿造商比利时英特布鲁收购浙江开开集团旗下啤酒业务70%的股权,丹麦啤酒集团嘉士伯收购云南大理啤酒,全球第二大啤酒集团SABMiller收购哈尔滨啤酒等。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我国啤酒行业通过兼并实现组织创新,扩大自身规模,抢占国际市场,这一发展趋势是符合世界趋势的。
参考文献
[1]魏江.企业购并战略新思维.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和整合管理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韩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辽宁经济,2005,(9):60-61.
一、酒与反抗礼教
不服务于任何阶级,不听从任何说教,对封建礼教始终抱着嗤之以鼻态度的竹林七贤构成了整个魏晋风骨的核心。而这种内心的不屑与轻视,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绝大部分都是以酒作为反叛工具将之淋漓尽致的表达。《世说新语・任诞》阮籍服丧一则:阮籍遭丧母,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为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看起来阮籍不守丧礼,为母亲守孝期间依旧吃肉饮酒是为大不敬。学者刘强在著书《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中给这则进行了这样的注解:“居丧无礼,战国之庄周已肇其端,后汉之戴良又遥承其旨。”可见阮籍也并不是凭空冒出失礼行为。刘强还评注到:“(夫子)又云:‘丧礼,与其衰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衰有余也。’是阮籍之行迹,看似悖礼,实亦合乎礼之本矣。”这段评注更好的阐释了阮籍的所作所为,他并非是内心不悲痛,而是想要通过吃肉饮酒表达对传统礼教中之顾全虚礼却遏制真情流露的轻蔑,更是认为亲情是自然而然流露的,不必要以刻意的方式去展现。并且尽管他表现得“神色自若”,但在阮籍丧母一则中也可见他内心巨大的悲痛:“阮籍当丧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寥寥几十字尽写对母亲逝去的伤痛,而此时饮酒恰好激发了内心平日里被压抑隐藏的情感,是情感的宣泄途径。在这里的饮酒不单单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更多的也体现了阮籍不愿受世俗条条框框束缚的精神追求。
除了在葬仪上的反叛之外,对于世俗男女礼教,阮籍更是不甚在意。《邻有美妇》生动地刻画了阮籍不屑这一礼教的形状:“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于妇其侧。夫始殊疑之,何察,终无他意。”在阮籍看来,天为被地为床,醉了便卧倒,都是由心而发的自在行为,不受外界所扰,至于是有美妇还是有他人的眼光审视他一概不在意,随心随性不带半点虚伪造作。而《江东步兵》里有江东阮籍之称的季鹰,也的确有和阮籍一般的放任做派:“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在古人普遍以流芳百世名垂青史为一生奋斗目标的价值理念中,季鹰大反其道提出不如先尽眼前欢的观点也是对世俗观念的一次反驳。由此也可窥见由于人生命运的不可掌控,生死的不由己而在魏晋时期盛行的及时行乐的人生观。
二、酒与逍遥悟道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最黑暗动荡的历史时期之一,战乱杀戮不仅使人们对生命的脆弱有深刻的认识,也使得人们意识到人生苦短,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忧惧唯有在饮酒时得以舒缓。这也是另类阶级的显著特征之一“另类饮酒不是为了炫耀地位或酒量,而是想拥有一种平静的感觉。”为了追求这种心灵的平静,追求这种精神层面的自由驰骋,酒便自然而然的成为媒介。《世说新语・任诞》第一则竹林七贤中提到当时的七贤“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写到了贤士们这一爱好,在竹涛声声中酣畅地饮酒赋诗,忘却俗世以得到心灵的自由。正如学者刘强评注的一样,这种野外聚饮的行为是“任诞魁首,七贤总纲”,是整个魏晋风骨的基调。
七贤之一的刘伶,在酒上就有不少风趣轶事。《世说新语・任诞》刘伶病酒就鲜活的呈现了他病酒已深的样子,骗夫人发誓自己要戒酒,实际上不过是为了能再一次大饱口舌之欲,可见已嗜酒成僻。酒后的刘伶更是任情任性,恣意由己,在脱衣裸形一则里:刘伶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T衣,诸君何为入我T衣中?”足可见他的放浪形骸,简直是对世俗礼仪的彻底藐视。刘伶一生与酒结缘,生死与共,他外出时命人“荷锸而随”,做好随时醉酒而死的准备,此等为酒痴狂也实在是少见。除了一生视酒如命的刘伶之外,更令人惊讶的是以酒命官的行为。《世说新语・任诞》中步兵校尉就是因为家有贮酒数百斛而被阮籍任命的。学者刘强不免惊叹:“闻酒求官,千古一见。”可见魏晋时期酒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联系紧密,在贤士们的眼里酒的地位更不是一般东西可以比拟的,更因酒而日益豁达放旷。《世说新语・任诞》中不诣贵盛一则说到阮宣子宁可尽心饮酒也不去拜访当时的权贵大户;拍浮酒地一则的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在酒池中就是人生乐地,尽显及时行乐的作风。大盆盛酒一则里阮咸不惜与猪同饮,可见任诞到到了极点已然达到了贵贱等视,物我同一的境界了。由此可知当时的贤士们对酒已经到了骨血交融的地步,不仅是满足口服之欲的需要,更进一步是在酒中求得一时逍遥,是自己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的外化和表达。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信奉道家精神为主流,追求“虚无”的缥缈境界。这种似有若无的境界难以用语言道明,但酒后的微醺状态与这种似有若无的微妙境界有相通之处,因而贤士们更以饮酒作为追求道家提倡的虚无境界的一种途径。《世说新语・任诞》王蕴论酒一则中王光禄云:酒,正使人人自远。”点明要远离世俗的,凡俗的自己惟有饮酒才能办到。卫军论酒王卫军云:“酒正自弓人著圣地”一言与王光禄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指出酒是把人引入忘我之地的媒介。佛大言酒一则更是把酒的重要性提高到和诗书一般: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认为要是三日不饮酒,就觉得身体和精神已经分离了。可见对他们而言,酒早已超出了饮食文化的范畴,成为摆脱束缚,追求逍遥之界,精神自由驰骋挥洒的重要寄托,酒和饮酒后的种种行为做派是组成魏晋风骨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酒具有双面性
酒的助益性。正如上一节中提到的酒能带给“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士人心灵上的抚慰。而除了精神层面,在形而下的物质层面酒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当时服药士人的必不可少的一味药。
关于药与酒关系的研究,鲁迅先生有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就已有详细介绍:吃药的祖师何晏由于身体原因需要长期服用寒食散,服用后面色红润双目有神。在追求仪容美的魏晋时期这很快就引领起一股吃药的风潮,但寒食散药性强大,一不小心就会毒死所以服药后需要行散。“吃了散之后,衣服要脱掉,用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说明了饮酒在服药过程中的重要性。文章后来还提到“但究竟竹林名士也不是纯粹喝酒,嵇康也兼服药,而阮籍则是专喝酒的代表。但嵇康也饮酒,刘伶也是这里面的一个。”可见饮酒对于与始名士和竹林七贤的服药生活是具有助益性的。
酒的损害性。在如今这个时代,酒宴酒席已经成为商业交往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人们对过量不节制的饮酒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也是深有了解。即使在遥远的古代,酿酒技术没有今天这么发达,一般都是自酿的果酒米酒度数没有这么高,但依旧久饮伤身,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在张娟娟的论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文化探析》中也提到“爱酒之人身体多少都会受到损害,寿命一般都不会太长。”反观竹林七贤,阮籍活到了54岁,向秀45岁,刘伶生卒不详,唯有山涛活到了78岁可称得上是高寿的了。从这里也可了解,一生过多的沉溺于酒中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了程度不一的伤害因而多在中壮年就已过世。刘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因为饮酒过量身体及其孱弱,他的妻子十分忧心他的身体,因而才有了“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世说新语・任诞》)。但最终也没能断掉他的酒瘾。
纵观《世说新语》,尤其《任诞》一节,可以发现这是一幅士人与酒交织的魏晋风物图,从嗜酒的表面现象深入透析,从放诞任情的做派深入挖掘,可以窥见士人们精神上的挣扎和身不由己从而激起的对传统礼教约束的反抗,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和对自在逍遥境界的孜孜以求。这一追求又与酒融合揉碎在一起外化成风流不羁的魏晋风骨,形成了只属于这一另类阶级的独特酒文化。
参考文献:
[1]刘义庆《世说新语》,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
[2]刘强《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岳麓书社,2013年9月版
[3]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