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纪录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25 08:53: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

篇(1)

互联网是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以国际化的视野来观察一个时代;全片以宏观的视角、全景式的描绘,呈现互联网带给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人性等各个方面的深层变革;互联网引动的变革是时代性的,该片以历史情怀、时代意识探寻种种改变背后的本质,探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可能和对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

(100EC.CN)获悉,《互联网时代》制作近三年,采用高清格式在全球十四个国家进行拍摄,采访与互联网发展、研究相关的各界重要人物,如世界公认的互联网之父罗伯特·泰勒、拉里·罗伯茨、蒂姆-伯纳斯·李、温顿·瑟夫、罗伯特·卡恩等,全球著名学者和业内人士曼纽尔·卡斯特尔、凯文·凯利、克莱·舍基、维克托·迈耶尔-舍恩伯格、马克·扎克伯格、杨致远、埃隆·马斯克等近二百人,以及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红杉资本等数十家大学、权威研究机构和公司。

(100EC.CN)温馨提示:

《互联网时代》将于2014年8月25日21:10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综合频道、纪录片频道、科教频道播出,并同步进行网络在线播放。

附:十集内容概述

第一集《时代》

从冷战这个偶然的历史背景展开,本集描述互联网技术的诞生过程,它如何在技术、社会、文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逐步发展为连接起每个人的互联网。同时,回望人类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比照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和互联网创造的社会变革,理解互联网技术正开创人类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二集《浪潮》

互联网技术在短短二十年的商业化浪潮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谱写着改变世界的产业传奇和创业人生。本集从个人兴趣的创造、风投资本的力量、创新创业的精神,解析互联网商业化过程和企业成长背后重要的动力,描绘新技术与需求在市场运动中,如何彼此发现并掀起一波波智慧创造与创业人生的浪潮,成长为今天俯瞰和照耀人类生活所有层面的新行业。

第三集《能量》

互联网在经济领域引发各产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建构。本集对比传统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不同的分工协作方式、产业链关系、消费与生产的关系等,解析互联网如何改变、解构原有的价值链条和产业格局,创造全新的产业生态和经济模式。当然,互联网带来的效率变革,必然同时给人与机器的赛跑提出新的时代性命题。

第四集《再构》

互联网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组织的特性,解构并重构着社会结构,创造新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形态。本集对比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不同的组织特征,解析人类因互联网实现充分、即时的彼此连接、相互影响,让矗立千年的传统社会组织呈现出自组织、扁平、多元和碎片化的趋势。传播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也深刻影响各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方式。

第五集《崛起》

互联网赋予每一个人无限的可能,让个人力量增强、个人价值释放。本集通过群体智慧创造、新闻传播变革、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等,描绘互联网时代个人的崛起。互联网让普通的个人越过几百年塑造的专业屏障、权威评价和路径依赖,获得平等而充分的展现机会,个人和个人力量的汇聚释放出以往不曾有过的创造力与自我价值。

第六集《迁徙》

互联网催动了人类一场新的迁徙,由传统社会向网络化生存的“新大陆”的一次集体迁徙。本集从工作、社交、游戏与人生三个侧面,描绘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如何由线下到线上、由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迁移,在这场向时时在线的未来生活不可逆转的大迁徙中,有收获也有失去,伴随的人类的,将是种种不适和情感的、观念的冲突。

第七集《控制》

技术是中性的,但人性有善有恶,互联网的能量同样让人性恶的一面的破坏力放大。新时代涌现的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网络安全等问题,使管理和控制变得更加迫切、重要而复杂。人类探索着新的管理规则与方式,学习对互联网进行科学、必要、合理的治理和应对。如何共同努力在治理与发展的平衡中寻求新规则,这项新的技术已经向整个人类发出了叩问。

第八集《忧虑》

隐私,是人类精神秩序、自我尊严的基本体现和保障。在互联网时代,使用网络和获取服务常常会以牺牲隐私为代价。在保护与出让的博弈中,在选择个还是保留隐私的两难中,一个近乎全透明的时代环境渐渐到来,人类的隐私变得脆弱不堪。这是伴随网络发展将长久存在的挑战,人们需要建构新的隐私观念和保护制度,来适应一个全新的世界。

第九集《世界》

篇(2)

时间主线与

故事化叙事相结合

科技纪录片与其他题材影片不同,对受众群体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不同行业领域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科教性质直接影响了科技题材影片的传播效果,创作难度远大于其他题材。借鉴历史人文题材创作的方式,以时间为主线,借助时代背景阐述科技的发展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不同的“故事”以时空交错的方式呈现,这是科技题材创作中的新型叙事策略。

科技类纪录片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无故事、无线索的碎片化状态,无法给观众以亲近感。伴随着全媒体时代带来的融合思想,纪录片的生产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故事化叙事是观众愿意看完影片的动力之一。不少学者将《互联网时代》的叙事结构归结为“去故事化”。影片以时间为主线描述了世界历史的演变进程,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互联网的产生、当下的发展现状,在让观众感受到时代沧桑巨变的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带有启发性、客观性的时代景观。而这种客观性则是通过一个个串联的、时空交错的故事呈现出来的,如阿帕网实验室建立的过程、雅虎的成立、浙江余姚水灾等。

多元化剪辑手法

呈现多彩画面

科技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行为的变迁,新的形式也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航拍器的普及让空中俯视的大全景呈现到个人影视作品中,单反的普及使延时摄影成为影像的另一种流行元素。科技题材具备前沿性、创造性、变革性等特点,将现代形式应用到纪录片生产过程,移轴、延时、航拍等技术不仅可以突出表达作品的科技核心思想,在人文内容的叙述上也可以突破传统单一的表现手法。

移轴镜头可以说是专业摄影师难以舍弃的专用镜头。《互联网时代》中存在大量大全景画面,观众在经历相同重复的画面效果洗刷后,不免产生审美疲劳。移轴效果的加入给了观众新的视觉冲击,将真实世界虚拟化,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延时摄影又叫缩时摄影,是一种将时间压缩的拍摄技术。主要是将一组长时间间断拍摄的照片或是长视频抽帧压缩成一段短视频,这与升格剪辑有类似之处。延时摄影在阐述互联网时代的瞬息万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新兴事物,需要使用非常规的手法去表现,而这种视觉效果大量出现在《互联网时代》中,如《浪潮》中阐述阿基米德思考世界的沙漠场景、《能量》中的底特律公路、《眺望》中的韩国松岛新城建设工地、北京天安门广场,以及各分集中出现的建筑、街景、机场等。

素材混剪丰富多样,

视听节奏鲜明

一位美国电影理论家曾说过:“电影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物质和思想的刺激,而这又来源于剪辑的因素。”在影视作品的剪辑中,通常将多条线索的时空关系、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相组合。镜头数量和次序的安排、声画结合,每个镜头动作长度的取舍,快慢节奏的把握,段落的有机转换,都是通过剪辑技巧得到真实、合理的反映。

《互联网时代》通过合理的剪辑,使得影片主题突出,内容清晰,节奏张弛有度,不仅在艺术表现力上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更从精神层面感染了观众。影片中多次使用并列镜头的组合,如敲击键盘的特写镜头、人物使用移动设备的场景、屏幕显示地址栏输入的画面等,有的用慢速排列,有的从慢到快,通过镜头组接的节奏从情绪上感染观众。另一种形式的多素材剪辑表现在多画面效果上,如在描述TCP/IP协议如何成为互联网通讯协议时,白色分割线将屏幕分成五个区域,各自插播不同的画面,由此表达当时网络通讯协议种类的“多”及确定统一协议耗时的“长”,这些画面中包括了科技场景(网络设备接口、键盘使用)及社会人文场景(凯旋门、钟楼、街道人群、国旗等),用不断切换的多画面表现主题、营造氛围、感染观众。

纪录片取材于现实,以纪实为核心,《互联网时代》结合历史题材、科技题材、生活题材的特点,采用了许多历史图像资料及当代电影经典片段作为素材。在陈述历史发展及人物事件中,大量黑白图片、视频资料和动画特效融为一体,呈现方式多样,形成视觉效果的互补、冲击,如《时代》中第一条互联网信息“L”和“O”地球光影效果、《忧虑》中“巴黎记者决斗事件”用画笔的效果表现决斗场面、《世界》中中国科技强国政策的彩资料等,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引发联想,催发思考。

后期特效深化主题,

科技名词通俗化

科技纪录片专业性较强,存在一定理解壁垒,对观众的领域认知度要求较高。如何将专业知识讲得通俗化、大众化是此类影片的关键。《互联网时代》通过制作特效影像、构造虚拟现实场景等方式生动直观地解析专业名词。在解释“信息包交换”的概念时,将“信息包”分解成碎片,通过不同的管道流向目标端,最后重新组合成原始信息,整个过程通俗易懂。而解说摩尔定律时则使用了黑白图像的形式,将定律的图表用渐显的方式在白板上“画”出来。

由于使用了技巧性转场的缘故,如渐显渐隐、缓淡、闪白、划像、翻转翻页、叠化等,使炫酷、惊艳成为了科技纪录片的名片,而在过多的技术处理营造的短暂视觉刺激之后,观众的情绪难以持续,使影片情感缺失。无技巧转场的自然朴实,让观众回归现实,感悟生活。无技巧转场即画面间采取直接切换的方式实现转场,适用于蒙太奇镜头段落之间及镜头之间的自然过渡。以第一集《时代》为例,这些静态中的奔忙(里约热内卢),这些与娱乐、游戏难以区分的(伦敦)专注的时光,这些孤独中深处世界的人生(柏林),远离我们曾经(伊斯坦布尔)关于远近、多少、有无的经验(莫斯科),建构着(新德里)我们辨别他人和了解自己的新认知(北京)(东京)(地球)(淡入淡出转场)(地球仪)(图书馆)(铁轮)(火车)。

篇(3)

人类的互联网是幸运的,当它在西方的实验室穿墙而出的时候,正赶上中国社会数百年来第一次主动地向外部世界开放。从此,人类事业的发展有了身量庞大的新伙伴,多了一份来自于东方的智慧和力量。中国是幸运的,历经农业时代的兴盛、工业时代的落后,它复兴自身的壮丽崛起,史无前例地与世界并行在新时代的行程中。在互联网时代,以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一举登上世界财富舞台的前列,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中国数以亿计的网民为基础,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互联网是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央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以国际化的视野来观察一个时代;全片以宏观的视角、全景式的描绘,呈现互联网带给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人性等各个方面的深层变革;互联网引动的变革是时代性的,该片以历史情怀、时代意识探寻种种改变背后的本质,探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可能和对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这是全球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纪录片,同名图书《互联网时代》不仅收录纪录片精彩解说词,更拓展容量篇幅,详细讲述每一部分背后的背景知识、相关内容等,比纪录片容量更大。

本书包括时代、浪潮、能量、再构、崛起、迁徙、控制、忧虑、世界和眺望十个部分。作者指出互联网不同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它将创新和创造几乎随意地赋予了更多的人,甚至它正在一个不长的路途上,铺就了遍及全球的创新人生。创造不再属于系统经验,创造不再属于成熟和阅历;创造属于随时随地,属于人生的每一刻。兴趣是创造的母亲,互联网的出现,让普通人的兴趣与卓越和辉煌之间再没有沟壑与围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爱好者们灵机一动,修筑了互联网通往天下的万千路径。软件工程师雷·汤姆林森,试图通过网络与好友隔空聊天,于是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了;热恋中的皮埃尔·奥米迪亚为了帮助女友实现搜集天下糖果盒的愿望,于是世界第一家拍卖网站eBay问世了。互联网在极短时间里所创造的一个接一个的商业传奇,点燃了网络所能够触及的每一个角落。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科技、当当网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就是互联网传奇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绝佳样本。

篇(4)

微博作为新兴舆论平台,受到了大多数平民的追捧。人们相信在微博上可以产生更多的平民偶像,通过微博的互动传播,各种网民关心的话题都可以成为微博的热议话题。

1.微博提供了更广的受众平台

2012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在普及率达到约4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①

据新浪今年2月28日的201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新浪微博注册用户突破3亿,日活跃用户比例为9%。这个庞大的用户群体所能造成的影响力非常巨大。《舌尖上的中国》从5月14日的22:40开播一直到5月23日为止,在新浪微博上搜索关键词,一共能获得2,228,418条结果。这样的微博力量不容小觑。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陈晓卿在新浪上发了一条微博后,大多数微博用户在转载和评论这部纪录片的同时,都一并转载了这部纪录片的网络视频,直接扩大了《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效力。

2.微博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舆论平台,每个时代都因媒体的发展演进而不断转化着自己的媒体平台。历史环境、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都会影响媒体平台的选择。这是新媒体的时代,人们要求有一种平台能提供更为自由的表达空间,更贴近大众文化的媒体空间。微博无疑满足了这样的要求。微博上趣味相投的人也更容易走到一起,参与话题的谈论。受众的角色从“倾听”转向“参与”,权威的传者角色消失,意味着一种新的基于互联网的传播模式确立。

内发动机:网民心理需要的满足

1.加强准社会交往的需求

微博的受众大多存在着强烈的准社会交往的心理需要,微博的用户认证、名人加“V”,都可以说明微博用户都期望自己能够在微博上获得准社会交往的满足。媒体形式个体化的同时,人的心理会相应地产生一种补偿的需求,即渴求与媒体所提供的内容共享,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而以内容上的共享性获得一种交流感。

虽然《舌尖上的中国》中不存在名人,但存在名小吃、名美食。观看了该片的微博用户表示,自己会在观看行为发生的同时吃点东西,以防止这部纪录片对广大“吃货”(指对美食的爱好家)的折磨。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热播,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大增,淘宝数据显示,自5月14日该纪录片开播之后的5天内,共有5844791人上淘宝找过零食特产。片中出现的毛豆腐搜索量增长了48倍,松茸搜索量增长了两倍。第一集介绍云南诺邓火腿,某淘宝店产生33笔订单,其中32笔是在节目播出当晚。②据说有不少“吃货”是边看电视边打开淘宝搜索下单。

2.增加可信度的隐藏动机

受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对自身权益的不同追求,显示不同的语义内容和关注中心。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更希望在媒体中看到情真意切的东西。既然微博传播行为的实践会证明一切,那电视媒体就不再需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舌尖上的中国》的微博蹿红正是符合了这样的需求,人们在微博上的评论随心所欲,说自己的家乡就是盛产这样的美食的地方,拉近了观众与节目之间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了自己人的反应,进而对自己人所说的话也更容易接受,所以才会有大批微博用户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不辞辛劳地进行宣传,为这样一个“自己人”充当了免费宣传员的角色。

这部纪录片在恰当的时机抢占了文化市场,在不降低自己的审美标准的前提下,从老百姓自己的美食出发,发现山野间、草原里的美食。美食这样的主题没有人不爱,更不用说微博上还有一群“吃货”。“自己人”的疯狂宣传正是《舌尖上的中国》能够成功地从微博走红的重要原因。

消解权威的娱乐狂欢

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微博走红,微博上又产生了更多的“舌尖”系列,如“舌尖上的母校”、“舌尖上的烧烤”等话题。更有微博用户在转载《舌尖上的中国》的同时严正指出,不包含地沟油、三聚氰胺、老皮鞋的中国不是真正的“舌尖上的中国”,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了二次重构。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又再一次宣传了这样一部纪录片。

消解权威正成为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的精神狂欢。中央电视台一直以来给人一种媒体权威的形象,而在新媒体的语境下,人们乐于对这种媒体权威进行煞费苦心的篡改,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娱乐。对权威的解构和戏仿消解了传统权威的力量,具有强烈的草根精神。不论这样的戏仿是否是恶意而为,这样的行为确实为广大的微博用户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游戏的。娱乐“至上”和娱乐“至死”,在这部纪录片的走红过程中出现了并行不悖的情况。一方面微博网友对这部纪录片持力捧的态度,另一方面又抱着游戏的心态重新解构出多样的“舌尖”系列。每一次成功的围观和批判都可能促成微博上某一件事的迅速走红。

巴赫金认为,狂欢活动取消了等级观念,使人趋向于亲密,使所有的参与者体验到狂欢的乐趣。“在狂欢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③由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局限,大众的娱乐潜能未能得到发挥,其娱乐心理也只是蠢蠢欲动而已。到了新媒体时代,微博的传播特性将这样的狂欢纳入日常的轨道当中,个人和社会的交往关系在微博上得到放大,构建出新的公共空间。微博的传播方式使得以往具有时间性、仪式性的电视传播活动被消解。

《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只能看做是电视媒体在微博上走红的一个个案,还有无数的电视媒体都曾凭借微博的舆论空间为自己摇旗呐喊。电视从微博开始又回到自己的平台,微博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媒体时代,微博平台充当了恰当的媒体角色。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以一种全新的形象融入了我们,继续代表着一种新的表达机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t20120723_32497.htm

篇(5)

1 中国纪录片与新媒体的碰撞

中国纪录片与传统媒体相辅相成,传统媒体也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一路相随并见证了中国纪录片的成长。随着媒体时代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已经无法更好的满足中国纪录片的传播发展了,随之新媒体的出现成为了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良好伴侣。所谓新媒体,就是指除广播、电视、报刊三大传统媒体以外的新兴媒体,其主要包括网络、手机等一系列新兴的高科技热门的数字媒体。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影像传播平台也与过去的传统媒体迥然不同,波及范围面也更加广泛,受众也从传统媒体中发生分流,并且越来越明显。

纪录片与新媒体的碰撞和结合也被视作纪录片产业的一股春风。传统媒体在播出资源和收视率导向评价机制方面,使得纪录片的生存空间一压再压。当互联网的海量存储、丰富的内容、自主选择则性以及较强的互动性等一系列特征,都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这也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和发展空间。

新媒体与中国纪录片的碰撞,使得新媒体为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空间。首先,纪录片的受众群体很能适应新兴的媒体传播,同时新媒体传播也使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新鲜活力。其次,在这个纪录片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也适应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新媒体与纪录片的碰撞无疑擦出飞速发展的火花。

2 中国纪录片新媒体传播特性

网络现已成为纪录片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互联网的众多特点迎合了纪录片作品发展的特征。与电影电视相比较,网络新媒体纪录片的传播发展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首先,时效强、更新快、贴近实事。

纪录片的网络传播比电视、报刊传播更新的更快,时效也更强,同时也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一些突发事件或热点时事,各个网站的纪录片频道会实时的推出相应纪录片,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为了满足大众对短视频的需求,纪实频道也会对原视频进行精切加工,把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进行情切和整合,如CNTV的纪实频道将同一主题的所有视频进行归类整合,重新编排成为一个专题,为了满足大众对视频的各种需求。

其次,网络媒体提供了海量的存储空间和非线性观看。

网络的储存量可以说是海量无限制的,网络大众可以实现无时间限制循环观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反复观看性。新媒体的这一特点也刚好与纪录片的跨时空、跨领域、跨文化的特点相呼应。而电视的传播是有限制的,它拥有固定的时间、固定频道,一次性观看的特点。网络电视却能实现让每一位大众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影片和播放速度。网络电视可以完全实现网民的自由观看点击、多角度探讨,这些特点都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最后,双向传播更加有利于纪录片发展。

新媒体网络更好的提供了制作者与大众、大众与大众之间的互动平台,并促成了网络上互相探讨的空间。在电视传播中,电视大众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大范围的互动沟通。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这可以让受众者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与更多的受众者探讨,这就为影片形成了一个探讨区域、互相沟通的平台。这种方式为纪录片带来更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可以传播更多的信息给受众者。这样的信息交流,可以让制作者及时的得到反馈信息,并能产生良好的互动。制作者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设置更多的互动环节,及时的了解受众心理和个性需求。

3 中国纪录片的新媒体发展趋势

新媒体下的纪录片传播不仅仅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传播的渠道,同时也影响着纪录片的发展。目前,中国新媒体下的纪录片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未来发展的曙光已经照亮制作者和受众者。

首先,中国纪录片新媒体传播的小受众人群逐步走向准确受众。

以收视率为测评标准的媒体中,纪录片一定是小受众人群化的媒体传播。但是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大众网友可以随时关注自己喜爱的纪录片,没有播出时间和次数的限制,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受众者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互动谈论,新媒体也通过这个平台把受众者汇聚在一起,这些都成为纪录片从小受众人群逐步走向准确受众。

其次,新媒体网络平台为纪录片提供了展示发展平台,并促成纪录片类型丰富。

网络新媒体是一个很大的网络杂烩,虽然视频分享网站上,原创专区了很多原创视频,凡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视频也无法被准确的成为纪录片,但是,确实有一些优秀的纪录片通过这个新媒体网络平台得以传播,使纪录片的发展空间变得更大,也繁荣了纪录片的美学风格。在当下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DV也成了大众喜爱拍摄的器材,在DV的技术支持下,网络短片、手机电影也不断地涌向社会,DV拍客也成为社会力量。科教频道推出的《DV民众影像》和《群民大拍档》便是新媒体技术与电视的结合。

最后,新媒体网络将为纪录片的制作与营销开创了一个新的空间。

网络时代新兴一种理论叫做长尾理论,是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中认为,因为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的储存流通所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当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所以当时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就有人购买。搜狐网和奇艺网等网站都开辟了纪录片频道,一方面为了夸张自身的网络资源、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网络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整个网络传播中,众多潜在受众者因为在网络上随时点播、反复观看的特点从而成为真正的受众者。通常大部分纪录片的受众者为男性,并且均为高学历、高收入、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他们具有话语权和消费能力。

4 结语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在新媒体的传播下是随同这个社会与时俱进的,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给纪录片的市场带来很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给媒体和创作者还是带来很大的创作空间。只要媒体人在纪录片的制作上、市场运营等各个方面都能坚持精品原则。我们相信,中国纪录片通过新媒体网络这个传播平台会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何苏六.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篇(6)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07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1

0 引 言

现阶段由于我国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媒介的重要性,其所带来的影响也将会直接的超过了纯粹的技术,并且观念的转变对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产品的营销等进行相应的改革。

1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特征分析

1.1 深度互动方面特征

现阶段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纪录片中的内容不仅在取材方面还是在生产中,都已经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让策划的相关人员和网民之间得到有效的互动,进一步让民族和城市之间的情感得到相应的交融,但是其影响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这打破了传统纪录片中的创作思维模式。

由于媒介处于高度融合发展的过程,对于微纪录片而言,用户自传在UGC模式中,和大众进行及时的互动已经是成为了微纪录片发展以及创造中较为重要的特征,同时也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凤凰卫视中,主要是对其现代人的节奏和碎片化信息特点进行详细的掌握,从而推出一些具有艺术性张力和内容较为真实的微纪录片视频。其他网站也都对其进行模仿跟进,开始推出微纪录片,现如今微纪录片的概念已经是被各界所认可。

1.2 关于单义性的主体

针对于一些微纪录片而言,其时间方面的流程主要是较为珍贵的,与此同时其主题的多义性也需要制作人员长时间对其进行拍摄,从而才可以起到实地记录事情变化的目的。微纪录片因为播放时间存在限定,在较多时间内很难彻底地对多个主题进行表达,与此同时也很难对其故事做出充分的讲解,然而主题单义的表达现如今已经是成为了微记录片在进行创造中的一个主要诉求。

比如:微纪录片《故宫100》中,在对每一集进行播放时只有六分钟的时间,同时每一集的开始都是从普通关注“看不见”的点进行播放,在细微之处对我国建筑以及传统的文化进行阐述,从而将一个较为宏大的历史题材故事分为100个小故事进行讲解。针对于微记录而言,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一个故事进行讲解或者是对主题进行表达,其特点主要是为单义性和短平快,从而能够满足新现如今新媒体时代的用户需要。

2 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日后发展分析

2.1 运营模式的多元化分析

互联网在进入到影视之后,带动了影视产业全面的发展,特别是百度及腾讯进入到影视业后,促进影视业的全面发展,然而视频网站的盈利却越来越困难,但微纪录片的来临为视频网站的盈利带来一个全新的突破。微纪录片发展的时间大概在四年左右,并且现阶段已经具有较为完善的运作模式。比如:凤凰卫视,在微纪录片进行开播后,和东风本田汽车和一汽大众汽车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凤凰卫视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做出了个性化的运营体系,例如:凤凰卫视为东风本田企业所制作的《重返风沙线》和一汽大众所制作的《行者无疆》等一系列微纪录片,这些微纪录片已经超过生硬的广告宣传,凭借观赏、传播等特性已经超过常规广告所带来的价值。

由于在媒介融合后微纪录片的发展以及运作形式也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推动广告传播影响力,也维护了企业的社会公益形象,这是视频网站的日后多元化运营以及实现盈利的重要渠道。

2.2 品牌形象多元构建分析

2012年制作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已经由电视现象逐渐地转化成为了社会现象,然后再向着文化品牌逐渐转变,全面提高了我国文化和我国微纪录片在国外市场中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在经过我国媒体人多年的摸索后,纪录片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我国纪录片的创造和品牌构建的时代已经逐渐来临,该节目的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对其媒介融合的优势作出了充分的利用,并且在微博和微信等公众平台上做出了相应的推广,最终可以完成品牌的逐渐推广。

微纪录片在对其品牌进行打造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新媒体受众碎片化以及及时性等方面的特点看重,并且微纪录片在创造的时候也需要实现类型化以及独特化,避免创造的时候出现同质化,再对大众的喜好做出全面的调查,在这个基础去充分地调动新媒体对微纪录片宣传的积极性,培养更多的受众。

3 结 语

在对技术进行改革时,其观念也将产生变化,同时新媒体技术也会出现比较大的改革,并且新媒体技术在融合后也会体现媒介发展的历程。因为其微纪录片所具有的市场化特点在进行融合后,也会显示出社会需求情况,与此同时其融合的脚步也将会不断提高,其观众的个性化需要也在不断增加。微记录的品牌构件和多元化运营为一些视频网站带来了商机,其自身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11-02

近几年来,中国信息产业和文化传媒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似乎已经从两株脆嫩的小苗长成了两棵参天大树,信息产业三大运营商由语音通信商转向全方位信息化的全业务竞争者;文化传媒产业也具有了网络运营的资格,传统发行开始向互联网市场开进,市场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形势的转变,似乎两大产业都遇到了发展的天花板。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无论是信息产业还是文化传媒产业,都遇到了产业链延伸和盈利模式创新的问题。因此,寻找新的创新点成为走出困境的关键。

如果我们把产业比作是一个活的“生命体”,那么我们可以把生物学中的“嫁接”引入产业链中,对于盈利模式创新也许能得到一些启示。所谓嫁接,在生物学上是指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如果把信息产业中的3G产业和文化传媒产业中的纪录片产业比喻成两种植物,我们是否能将3G增值业务同纪录片衍生产品进行嫁接并获得一些启示呢?

一、中国3G发展瓶颈

有人说新移动、新电信和新联通三家运营商并存有如中国通信市场的三国鼎立,相互之间攻城略地,战火绵绵。尤其是3G市场的争夺更是趋于白热化,从广告宣传战到终端采购战,到业务争夺战不断升级。

2009年3G牌照刚一下发,电信商的3G广告大战就在全国打响,为了将各自的3G品牌知名度打起来,“天翼”、“G3”、“沃”的广告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据有关统计,去年电信重组时,仅上半年,运营商在电视和报纸上以及随处可见的户外广告、网络媒体广告上的投入就突破了100亿大关。这一方面表明了运营商对3G战略地位的重视,但另一方面在网络都不健全的3G时代伊始将主要战场放在广告上是在舍本逐末,广告宣传显然不是运营商面临的最大问题。

相关调查显示,“上网速度太慢”是影响手机网民选择手机上网最重要的因素,实际上,3G最大的技术优势就体现在高带宽上,WCDMA的最高峰值速率下行可达7.2Mbps,是2G和2.5G时代以“k”计算速率所无法比拟的,之所以慢是设施铺设没到位导致的。据《2010年中国3G网络部署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采购3G基站在2009年和2010年达到高峰期,此后采购数量将逐年减少。也就是说网络建设只是时间问题,技术实际上早已经不是问题了。

那3G产业发展的紧要问题是什么呢?是盈利模式问题。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助理吕廷杰教授认为,“技术本身没有错,只不过能设计新型盈利模式的那个人还没有出现,当3G推向市场时,一定会有好的商业模式出现。”而从国内外运营商的发展经验来看,3G的盈利模式必须依靠增值业务来带动。目前,3G的增值业务包括手机电视、移动即时通信等九大方面,而真正成熟的应用似乎仍未推出。事实上,从全球看,欧美日韩等国3G正式商用已有八年,但发展得并不顺利,目前3G用户仅占全球移动用户数的一成,而且还没有一个3G网络实现盈利。

二、 中国纪录片衍生产品的开发瓶颈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影视制作业列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其中动漫及电影电视等影视产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迅速崛起,然而作为影视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纪录片产业发展显得步履维艰,其产业下游的纪录片衍生产品的开发更是遭遇到了瓶颈。

纪录片在中国是小众产品,全国共有300多家电视台,3 200个电视频道,纪录片栏目却只有60多个,而真正有购买能力的不超过20个。播出方式也主要以周播为主,少量日播,节目时间一般在夜间23时以后。正如江苏广电总台电视专题部的蒋文博主任指出的,中国纪录片有投入没产出,中国的纪录片,实际上它主要都还是政府买单。相反,发达国家的纪录片不仅进行产业化生产,而且它的衍生产品的开发也比较成熟,在国外,一部纪录片可以相应的开发出影视DVD、书籍,与旅游产业关联等项目。

中国的纪录片也不乏优秀之作,但其市场化程度还很低,特别是衍生产品的开发还很滞后,中国也尝试过纪录片衍生产品的开发,如苏州邮政将《昆曲》版权买下后,就进行了衍生品的开发:制作《昆曲》的邮票,打包成一个礼品册,分成高、中、低档,还出了一本书。而这种成功尚属个案,毕竟邮政部门也不可能专职来做纪录片发行的业务。

中国纪录片衍生产品的开发瓶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从投入与产出来考量,中国纪录片衍生产品的开发瓶颈就是产出问题:有投入,却没产出;重眼前却不顾长远;重影响却不重效益。江苏广电总台电视专题部的蒋文博主任为我们进一步点破了这一问题,“中国的纪录片完全不是靠一种机制或者体制来保障,它跟个人有关系。”因此,要突破纪录片衍生产品的产出瓶颈就必须建立一种市场的机制,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三、3G增值业务与纪录片衍生产品的嫁接

纪录片是极具个性化的影视文化产品,纪录片衍生产品的开发应结合这一特点寻找突破。在3G时代,手机媒体的显著待点就在于个性化、分众化、定向化和互动性,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通过细分受众市场来保证和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已是必然趋势,而手机媒体及其增值服务的技术待征使得分众得以明晰和准确量化。

虽然3G增值业务和纪录片衍生产品都隶属于不同的产业链,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都会以自己为核心,表面上会产生矛盾。其实从产业链角度讲,无论是新产业链还是旧产业链,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是平等的,它们是上下游企业关系或伙伴关系。电信和广电应携起手来打造双赢的盈利模式。从上文分析我们看出,3G增值业务与纪录片衍生产品产出正是两大产业链各自面临的关键问题。两者是否具有互补性呢,如何将两个产业链嫁接在一起共同赢利呢?从生物学上讲,影响嫁接成活的主要因素是接穗和砧木的亲和力,其次是嫁接的技术和嫁接后的管理。有鉴于此,我们可以比较一下3G产业链和纪录片产业链。

3G产业链包括增值业务提供商SP、内容提供商CP、广告商、运营商、3G手机终端商等环节,与纪录片衍生产品对接的环节是服务提供商,即SP(Service Provider),在3G产业链中,SP主要负责开发能够增强盈利能力的应用增值业务,而纪录片衍生产品本来就是一种增值性产品,SP可以依据庞大的纪录片衍生产品资源开发出丰富的增值业务。纪录片衍生产品好比是“接穗”,SP好比是“砧木”,两者有“亲和力”,因此具备了互相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性。

再看纪录片产业链,它包括纪录片制作商、广告商、纪录片发行商、院线以及衍生产品,其中纪录片衍生产品位于产业链末端,也是长期不受重视的环节。纪录片衍生产品可以指海报、音像制品、玩具、邮票、纪念品、电子游戏、主题公园、原创音乐、文学作品等产品。在三网融合时代,纪录片衍生产品可以通过3G网络探索多种盈利模式,如在手机电视上主题纪录片,纪录片发烧友通过3G手机同节目互动等等。而3G网络中的纪录片衍生产品的开发需要3G产业链中的SP来完成,应该说具有很好的“亲缘关系”,也符合嫁接的要求。

我们将纪录片衍生产品环节同SP环节进行“嫁接”,得出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纪录片制作商―广告商―纪录片发行商―院线―衍生产品―增值业务提供商SP―内容提供商CP―广告商―运营商―3G手机终端商。这个产业链弥补了纪录片衍生产品开发的不足,同时又为3G产业链完善增值业务提供了帮助。

四、嫁接的启示

3G增值业务与纪录片衍生产品的嫁接并不是机械的关联,甚至重要的并不在将两个产业人为的归为一类,应该说是一种资源上的共享。从全球来看,我们无疑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内容时代,信息产业和传媒产业的融合是个大趋势,发达国家就是靠数字内容搭建了不同产业平台之间的桥梁:发达国家的数字内容一旦成为广播电视平台、手机平台和互联网平台共享的资源,各自原本分离的产业链也就自然的融为一个整体了。

中国虽然也早已开始了数字内容的共享业务,如IPTV,而事实上这种产业的交融在中国还处于探索阶段,而发达国家传媒和电信之间成熟的融合早已有之,例如美国的通信企业推出了名为FiOS-internet,U-verse的Triple Play业务,它们的特点是面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多频道电视、国内电话的捆绑式服务,并进行组合收费,这类服务在英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都已出现,开办主体一般是通信企业或广播影视传媒媒体,而且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出现通过3G网络向手机用户提供电视节目的服务。

因此,对于中国3G产业来讲,要有全局的眼光探索增值业务的发展出路。目前,手机视频正在成为利用手机高速上网的3G时代的主打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3G手机的普及,手机视频必然会成为像手机短信一样的“主流应用”。同时,手机视频无疑为纪录片衍生产品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开发平台。中国纪录片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产无业”,缺乏流通平台,纪录片要在不同渠道共享有一定障碍,因此纪录片衍生产品的发行要创新思路,借助3G产业链找准切入点精耕细作,就一定能在盈利模式上取得创新。

参考文献:

[1]于启武,蒋三庚.北京CBD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发展研究基地2008年度报告[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赵经纬.中国式3G:全业务竞争+转型[J].通信世界,2009,(2).

[3]刘欢,孙宏.中国电影产业盈利模式的思考[J].新闻前哨,2010,(5).

篇(8)

“互联网的海量空间决定了不可偏废。就好像综合性卫星频道一样,要综合发展。”在刘春看来,互联网视频在近期仍以采购版权为中心,中期则以自制内容为主,增加媒体气质,未来则可能是UGC(用户上传内容)模式,全社会加入到互联网视频。共同分享,共同创作。

与竞争对手不同,搜狐视频的战略具有鲜明的“刘春化”印迹,即强调专业化。“必须要摆脱过去的尴尬局面,互联网视频总给人感觉很业余,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基于专业,臻于完美,一定要做最好的。含电视台在内,做到最好。”

搜狐视频在9月初连推五档自制栏目:《大视野》《心灵讲堂》《微辩会》《微言大义》和《军情前哨站》。纪录片节目是刘春在凤凰卫视一手打造的王牌品类,将之移植到网络视频上顺理成章;结合了微博特色的《微言大义》,则是着眼于视频与网络新媒体的结合进行潜力探索。

刘春谈到明年的计划很兴奋,虽然他接任于威出任搜狐网站总编辑的消息已经传出,但他连连表示,自己做视频正有兴致,方兴未艾。“在搜狐视频非常快乐,我们要做中国最好的纪录片频道,中国最好的自制剧,最好的剧情纪录片,最好的选秀节目。互联网视频给我很大的空间。”

2012年,搜狐视频将与湖南卫视共同打造《向上吧,少年》大型选秀节目,由知名主持人欧弟担纲,针对国内青少年进行才艺秀的海选,通过搜狐视频进行网络海选,最终优秀的选手也同时将登陆湖南卫视进行展示。《微辩会》则将成为中国第一个直播辩论节目,剧情纪录片的计划也将启动。即便如此,刘春依然在感慨,“现在的积累还不够,只能在某些地方出击,不能全面出击。”

刘春有过自己的焦虑,他曾对记者表示,很多做内容的人,到了新媒体以后会不幸福,因为新媒体是市场导向,是技术驱动。新媒体的采样样本覆盖整个收视群体,观众用点击和停留时间投票,残酷的数据有时候可能会打破审美的幻象。“做内容的人以为从凤凰台到搜狐视频,还不是小菜一碟?但其实是小学生,要从头学习。在互联网,技术一定比内容重要。”

刘春不强求自己,“做好自己懂的东西,充分尊重不懂的东西。技术有的时候是一个手段,有的时候是一种想象力。”他唯一强调的是专业,“现在找到这条路,活得也比较充实。不要考虑在哪里播放,内容必须是最好的。”

12012年虽然是个符号,但大家确实应该反思了。中国这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我们这些看上去还成功的人来讲,我们得到不少,失去更多。失去了简单,失去了慢,失去了故乡。对于我来说,问我明年内心的幸福感会多吗,我肯定地说,不会多。

2当然充满了问题。以前我们有很多简单的快乐,做片子的时候投入,做完之后尽情的放松,等待无数的电话来表达感受。“快”意味着失去,公司的诚信、媒体的责任、人的良知。中国社会确实需要反思,要慢一下。现在发展很快,但都不幸福。

3在中国,寻找变化很容易,但是怎么找到自己的坚守,找到自己的目标,这个很难。人们在这个时代非常容易迷失,当更大的官,发更大的财,这个公司上市,那个公司融资,如果用数字化等外在指标来衡量自己,非常容易迷失,到最后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

4最有信心的地方就是越来越接近自己想要坚守的东西,把这个东西找到的话,其他的东西对我都是锦上添花而已。我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不是慈善家,而是提供优秀的内容。

篇(9)

1.网络视频的兴起拓宽了传播的新渠道

从2008年良友纪录这一专门传播与发展中国纪录片的门户网站开通到现在,各大视频网站与门户网站陆续开放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纪录片的影响力与受关注度。此外,为方便观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喜爱的节目,综合性的视频网站往往将纪录片按照不同类型分为不同的专区。同时,专门的纪录片播放网站不仅有优质的纪录片资源,还向大众提供一些产业热点、政策信息以及互动平台等,使普通民众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形式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不同的纪录片网站都有自己独特的品牌战略,例如央视纪录频道与中国纪录片网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专业的纪录片资源库,专注于提供海量点播、独家纪录片资源等服务;优酷纪录片频道设置了“全民纪录”栏目,为网民自制纪录片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凤凰纪录片频道则坚守凤凰卫视文化与历史的传统优势,主要推广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各有特色、类别清晰的纪录片门户网站与频道为网民搜索观看提供了方便,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特有的用户群体。

2.论坛、微博提供了交流传播的新平台

微博应用渐渐普及、用户量大增,纪录片的传播又增添了一个新渠道—140字附带图片或者视频链接的方式。知名纪录片创作者也纷纷开通微博与志趣相投的网友进行作品点评或创作心得交流等互动。拥有粉丝数量最多的新浪微博用户有Discovery纪录片、纪录片之家以及纪录片创作者陈晓卿等,微博这样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群的社交网站为纪录片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捷径,微博精准的搜索功能也便于用户查找。如此一来,视频网站实现了纪录片的即时点播,而微博则实现了纪录片的即看即议。另外,像CNEX网、CIFF网、良友纪录以及豆瓣小组、天涯社区、搜狐纪录片社区等各大纪录片资讯网站与社区也在不断改进,如提供展映活动以及资源下载链接等,甚至一些播放器还开设了弹幕功能,真正做到即看即交流,为纪录片观看者与创作者提供了很好的交互渠道。

3.新的媒体运营平台提供了创作的新系统

继2013年“中国纪录片网”开播以来,中国纪录片出易、境外纪录片引进的有关平台也陆续推出,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为我国纪录片行业水平与中国纪录片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紧接着出现了用于纪录片资源整合的专项服务平台“纪录中国”,同名手机应用也随之,由此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服务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纪录片服务媒介率先通过手机客户端与PC端口的结合,利用O2O连通模式来整合纪录片的产业资源,构成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平台,为纪录片制作者、爱好者提供不同阶段的实践指导与投资良机,为纪录片的传播拓宽了空间,还为制作者提供了便捷的一体化服务。

二、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

1.新媒体下纪录片缺乏创新

尽管我国各大视频网站都设立了专门的纪录片频道,然而仍旧避免不了多数频道纪录片来源单一的局面,电视媒体、Discovery以及BBC热播的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常常占据各大纪录片频道的主页,视频网站的纪录片频道同质化现象严重。此外,新媒体环境下开设的一些纪录片制作栏目虽得到了许多纪录篇爱好者的青睐,然而这类纪录片多由网民通过手机设备、DV拍摄而成,画质、音响效果都存在严重缺陷,有不少是为了博人眼球对事件进行夸大、恶搞的片子,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严重不符,对于这类质量低俗的纪录片,视频网站并没有行之有效的管制手段。视频网站仅仅依靠点击率与关注热度为用户推荐纪录片,大量制作粗糙、内容低俗的纪录片长期居于纪录片频道的主页,致使一些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优秀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面临着严重的阻碍。

2.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形成产业

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离不开产业化平台的支持,而产业化运营的基本元素是中国纪录片产业化进程的必要前提。纪录片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就要像其他产品一样,发展其相关产业链,完成生产、交换、交通与消费环节之间的关联。放眼我国的大型纪录片频道,绝大多数都属于自行生产、自行销售的模式,产品播出后直接流入磁带库,中间没有任何流通与消费环节。中国正处于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发表并传播自己制作的纪录片,除了视频本身的质量问题,这种“散户型”的纪录片加工与传播方式也是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探索

1.进一步挖掘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纪录题材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剧,世界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饮食文化堪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凭借轻松有趣的叙述方式与精美的画面,将中国不同地域特色的美食文化进行了传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饮食经验与日常饮食文化的变迁。《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实现了中国多民族地域下不同饮食文化的传播,还有效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中的影响力。新媒体的诞生为人们了解不同民族、地域中各具特色的中国文化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中国纪录片创作者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具有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题材进行纪录片创作,为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打造良好契机。

2.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学习国外优秀制作技术经验

严重缺乏专业的纪录片创作者是制约我国纪录片跨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我国不少高校都设有广播电视学专业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然而真正能够培养出纪录片创作人才的高校却寥寥无几。因此,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需要纪录片创作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专业技术精湛的技术型人才。如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多数为引进片,真正国内制作的纪录片能够在该频道播出的屈指可数。致使这一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就在于国内纪录片自产自销的“作坊”模式不能满足电视台播放的需求。因此,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在于制作技术的革新。

篇(10)

网络的发展对于电视节目是带有裂变式的革命。当前我国有1 290套电视节目,4亿多台电视机,电视节目的覆盖率是96.6%,有92%的人收看电视,电视主要有检测功能、传播功能、文化功能、商业功能、娱乐功能等几大功能。最新的研究数据表明,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2.53亿,已经超过了美国的网民数量(2.18亿)。中国网民的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互联网在当今这个时代,它俨然已经会成为一个新媒体,同时它的发展给电视带来的极大的冲击。在网民当中,看新闻的已经占到了总数的八成,中国网民的新闻阅读率高于美国(71%)和韩国(67.1%),这也表明,网络对于电视节目的冲击和影响已经是革命性的。

一、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新闻语态悄然变化

首先简要回顾一下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电视新闻的发展大概是十年一个轮回。“新闻联播”是1978年诞生的;1993年“东方时空”创办,改变了中国人早晨不看电视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开辟了“平民语态”;2003年,央视新闻频道开播,这个发展的历程是与我们时代的发展同步的。中国大的改革和决策方向是从上到下的,新闻的改革发展也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推进在不断变革。去年中央电视台取消评论部,“焦点访谈”的节目形态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尤其是在“五一二”大地震之后,通过新闻的披露、现场直播等,还原了新闻的魅力。经过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才有了比较宽容的环境,大家也有了比较宽容宽松的学术氛围。

另一个方面是新闻语态的变化。过去的新闻多是“新闻联播”体、新华体,而现在我们是以亲和的、亲民的语态在报道,也就是亲民语态,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理念的转变很难,人的思想转变也更难,要想把它转化成行动表现出来就更加的难。当前还出现了其他几种值得关注的语态:一是“悬疑语态”,在中央十套的“讲述”、“百家讲坛”、“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可称之为讲故事的语态;二是“叫卖语态”,现在的电视不仅仅是新闻媒体,同时它也具备商品属性和产业属性,这也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媒体宣传、社会 的功能,另外一面是产业功能。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它的人数和规模在不断地壮大,而它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我们大胆地预测一下,在未来,电视语态的发展会在专业频道出现一对一、点对点交流的“私密语态”节目类型可能会是心理咨询等方面;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开放语态”能促进国际的交融。

二、电视专题节目叙事方式的新变化

媒体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娱乐功能、知识传递功能在内的六大功能,根据需求的不同,也出现了媒体功能的“混搭”。目前的专题节目注重综合性和益智性,叙事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央视十套的“讲述”,在抗震救灾期间播出了《我的班长我的班》,讲述了消防官兵救人的过程。如果按照过去专题片的做法,一定是要交代时间、地点,然后开始叙述如何去救人,叙述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如果按照过去一半的做法主讲人一定是班长,为了树立一个英雄形象,再加上第三人的旁白,而《我的班长我的班》选取的主讲人是一个普通的新战士,而不是班长,叙述了这名战士在这几天当中的眼光所及以及感受,讲述了他的班长如何救人,他们班其他战友如何救人的。这样的叙事方式,主讲人的选取,改变了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的叙事方式,角色选取的不同,他的目光所及所反映出来的世界也是不同的。电视节目首先是艺术,如何让它好看?通过讲故事,就能够让节目产生一定的空间,从侧面去烘托英雄人物。

三、电视纪录片关注点的变化

从《话说长江》再到《再说长江》,我们看到了纪录片的变化。从过去反映自然风貌相对较多,而现在是人与自然,天、地、人的融合。纪录片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从主题的开掘方面,纪录片的主角在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自然风物,逐渐在向人发生转变,反映人的生存状态,反映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命运,这也与“人本主义”紧密相连。《再说长江》就是通过普通人的视角来反映时代的变迁,来反映宏大叙事、宏大主题。再如《大国崛起》这样宏大的叙事,在很多地方都不可能顾及到很多细微之处,但在该片当中它采访到很多的人,包括一些外国的专家、史学家,也包括片子当中的一些故事,都是细致入微的,通过这些细节的挖掘,使得观众能够真切地看到美国、英国等国家真正崛起的原因,同时片中也不乏正论的色彩。

现在的纪录片制作,一改过去政论色彩过重的宏大叙事,细节注重不够,也做不到感人。融入了很多现代科技革命的元素,《再说长江》后期制作的用光和包装技术,制作者的构思和设想,都能通过现代科技来实现。由于受收视指标的制约,目前纪录片的生产已经为数不多,央视着重于宏大叙事的题材,省级台里只有上海台纪实频道,陕西台国际部在纪录片方面在全国也是数得上的,苦苦的坚守,也是一个台对于文化品位的坚守。

四、电视娱乐功能的凸显,选秀节目潮起潮落

上一篇: 教官发言稿 下一篇: 审计理论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