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0 21:17: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烟台的海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自己教学实践更能感受到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彰显的魅力。多媒体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教师要精选资源以适度、适时为依据,巧妙地把信息资源与语文课进行整合。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开拓视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为语文课堂润色。
1. 信息化资源与语文课的整合重在一个“巧”字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体资源异常的丰富。网上的教学课件更是琳琅满目,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方便。教师若有所需,只需在百度中搜索,课件便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如此的“拿来主义”为我们教师节省了备课时间,可真的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吗?回答是“不能!”有例为证:记得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课前临时决定下载课件,但课后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1)课件与本来的教学设计思路差异较大,课堂衔接不连贯。(2)展示课件与对学生的引导结合不当。(3)学生上课看热闹,课后效果差。课后我反思,网络上的媒体资源可以“拿来”,但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巧妙整合。
1.1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度。
人常说“物极必反”。网络资源包罗万象,教师在搜集资源制作课件时真是望生成龙,总想把一切都给学生,可是课堂毕竟时间有限,我们教师应“忍痛割爱”结合实际,取其精华,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为语文教学画龙点睛。
1.2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时。
同一种资源用在不同的时段对学生的发展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记得我给两届学生同样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多媒体资源用的都是一样的视频。在一届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用视频时,要求学生边看边联想,把你想到的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浮想联翩,联想的内容异常丰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也有帮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另一届学生教学本课时,把这段视频用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拓展练习时,让学生练习写作时播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同样的多媒体资源,同样的年级段,只是播放的时段不同,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大相径庭。这样的教学效果给了我一个启示:教师不仅要精选信息化资源,还要巧妙地安排媒体资源使用的时段,让语文教学更具有艺术性。
2. 利用信息化资源为语文课添光彩
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大变革,信息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精选媒体资源,巧与语文课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资源优势,让多媒体资源为语文课画龙点睛,为我们的语文课添光彩。
2.1 利用信息化资源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少年儿童正处于各方面成长的特殊阶段,视觉、听觉敏锐,注意的稳定性受时间的限制。信息化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考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设计《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分析课文时,感觉让学生通篇采用朗读分析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在备课时我灵机一动搜集了视频,孩子一定喜欢。在教学时发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时,教师播放这段视频。在课堂上视频一播放,学生们立刻打起精神,真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看完视频后学生兴趣盎然、激情高涨。这时再给学生布置任务,他们更乐于接受。我心中暗自感叹: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发挥其优势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
2.2 利用信息化资源创设情境。
人常说:“触景生情”,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来说外出游山玩水是一种奢望,《烟台的海》、《草原》此类文章的,学生只能从文字中体会景色的美,那只是一种抽象的美,很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的赞美只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既然网络资源已普及到农村,多媒体设备全面到位,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穿越时空,去看看烟台四季的海,去欣赏内蒙古大草原的迷人风光,给学生真正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搜集了草原视频和表现草原美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通过声音美、颜色美和景物美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教学时,我以导游的身份组织教学,学生成了内蒙古草原上的一个个游客,我们一会儿欣赏草原美景,一会儿欣赏老舍的《草原》美文,一会儿学生又是小导游介绍草原美景。整节课情境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堂上旅游,在快乐中学文,在游戏中锻炼了能力。最后学生舍不得离开,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2.3 利用信息化资源开拓视野。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刺激。”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缺乏,较难培养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实践表明,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本中“静止”的知识,教师必须着力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把“静”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动”的外部活动,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在学习能力不断培养的过程中体验求知的乐趣。例:一位老师教学《九寨沟》一文时,充分利用网络向学生边展示九寨沟那茂密的森林、神奇的湖泊、壮观的瀑布等美丽迷人的景色,边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在充满激情、悠扬动听的旋律声中,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教师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如此设计,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无需教师冗长的语言描述,学生便仿佛身临九寨沟那美丽神奇的胜景之中,被其迷人的景色所倾倒。
二、鼓励反复阅读,体味文本内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内涵总能在不断的阅读中体现出来,而且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张庆老师说:“阅读课就是读书课。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只有做到反复阅读、书声琅琅,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变化的微妙;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田园的温馨。反之,则难以深刻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之中蕴含的哲理。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之中,教师自始至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生疑、释疑,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进行积极的读书活动,而不必进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解。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对学生阅读的个别指导,这叫因材施教;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范读,这叫示之以范。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树立“以读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朗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积极为学生创设充分朗读的机会,从而深入地读出文本的味,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精心教学设计,深化阅读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27-0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教学实践更能感受到互联网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彰显的魅力。互联网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教师要精选资源以适度、适时为依据,巧妙地把互联网信息资源与语文课 进行整合。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开拓视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为小学语文课堂润色。
1.互联网信息化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的整合重在一个"巧"字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体资源异常的丰富。网上的教学课件更是琳琅满目,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方便。教师若有所需,只需在百度中搜索,课件便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如此的"拿来主义"为我们教师节省了备课时间,可真的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吗?回答是"不能!"有例为证:记得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课前临时决定下载课件,但课 后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1)课件与本来的教学设计思路差异较大,课堂衔接不连贯。(2)展示课件与对学生的引导 结合不当。(3)学生上课看热闹,课后效果差。课后我反思,网络上的媒体资源可以"拿来",但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巧妙整合。
1.1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度。人常说"物极必反"。网络资源包罗万象,教师在搜集资源制作课件时真是望生成龙,总想把一切都给学生,可是课堂 毕竟时间有限,我们教师应"忍痛割爱"结合实际,取其精华,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为语文教学画龙点睛。
1.2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时。同一种资源用在不同的时段对学生的发展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记得我给两届学生同样教学《高原一株柳》时,多媒体资源用的都是一样的视频。在一届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用视频时,要求学生边看边联想,把你想到的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浮想联翩,联想的内容异常丰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 作能力也有帮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另一届学生教学本课时,把这段视频用在 学习完课文之后拓展练习时,让学生练习写作时播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同样的多媒体资源,同样的年级段, 只是播放的时段不同,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大相径庭。这样的教学效果给了我一个启示:教师不仅要精选信息化资源,还要巧妙地安排媒体资源使用的时段,让语文教学更具有艺术性。
2.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为语文课添光彩
互联网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大变革,信息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精选媒体资源,巧与语文课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资源优势,让多媒体资源为语小学文课画龙点睛,为我们的语文课添光彩。
2.1 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少年儿童正处于各方面成长的特殊阶段,视觉、听觉敏锐,注意的稳定性受 时间的限制。信息化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考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审美 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设计《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分析课文时,感觉让学生通篇采 用朗读分析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在备课时我灵机一动搜集了视频,孩子一定喜欢。在教 学时发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时,教师播放这段视频。在课堂上视频一播放,学生们立刻打起精神,真个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看完视频后学生兴趣盎然、激情高涨。这时再给学生布置任务,他们更乐于接受。我心中暗自感 叹: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发挥其优势作用,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
【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休闲假日——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旅游)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结合具体情境,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布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播放鲸鲨馆的美丽图片。
2.评析:优美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鲸鲨馆美景欣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视觉上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踏上了快乐的学习旅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鲸鲨馆里的美丽景色。烟台海昌鲸鲨馆是烟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今天大家就跟随我去烟台海昌鲸鲨馆游玩一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评析:教师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导入新课,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假如现在你是一名导游,要想带领大家进入鲸鲨馆,你的任务应该是干什么?
生:买票。
师:要想知道买多少张票,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生: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师:真是一名优秀的小导游!(板书: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评析: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在旅游过程中亲自当导游,进行角色体验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引发了学生对实际数学问题的思考,从而提炼出数学问题。
(电脑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根据图上哪些数学信息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9人一组,分了4组,还剩5人。
师: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我们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生:(齐读)9人一组,分了4组,还剩5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师:能自己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吗?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列出算式。
(师巡视指导,然后实物投影展示两位学生。)
师:请坐好,谁给大家讲一讲你是怎么想的?
一生(分步计算):4×9=36(人)36+5=41(人)。
[板书:4×9=36(人)36+5=41(人)]
师:老师不明白,4×9求出来是什么呢?
生:这是4组的人数。
(板书:先求:4组有多少人?)
师:为什么再加5呢?
生:因为还有剩下的5人。
(板书: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说他说的怎么样?
生:很详细。
师:是啊,他讲得很棒,掌声送给他。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同学写的。请你给大家讲一讲你是怎么想的?
一生(综合算式):算式是4×9+5=41(人)。
师:在这个算式中,你先算什么呢?
生:先算4×9=36。
师:算出来是?
生:前4组有多少人。然后再用36+5=41(人)。
师:讲得也很棒,掌声也送给他!
评析:新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乘加混合运算是比较复杂的,教学中采用了画图这一最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各个信息之间的关系,从而轻松获取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并简单表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做的吗?(课件展示)老师用1个圆形表示1个人,9人一组就画9个圆形,一共画4组,还剩5人。
师:要求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得先算什么?
生:先算4组有多少人。
(课件圈出4行圆形)
师:列成算式是什么?
生:4×9=36(人)。
师:36是旅游团的总人数吗?
生:不是。
师:所以我们要再算什么?
生:一共有多少人。
师:得再用36加上剩下的5人,就是旅游团的总人数。怎么列式?
生:36+5=41(人)。
师:把这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就是4×9+5。在这个综合算式中,我们要先算4组有多少人,也就是先算4×9=36(人),再加5就是41人。
师:最后这种解决问题的题目,我们还要回答一下。(板书:答:旅游团一共有41人。)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我们最后总结一下:要求旅游团的总人数,要先求4组的人数,再与剩下的5人合起来。
评析:鲜艳的圆形示意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动态的画图过程,使学生确信自己选择的方法的正确性; 老师系统的讲解,让学生真正体验了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包含哪种运算?
生:乘法和加法。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先算什么?
生:乘法。
师: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是几步运算?
生:两步运算。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
棒,刚刚我们就用了乘加来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现在把你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同位说一下,说完坐好。接下来有没有信心表现得更棒呢?
师:(课件)走进海昌鲸鲨馆,我们来到了第二站:鲸鲨展示池。你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左边有9只护士鲨。
师:还有关于鲨鱼的信息吗?
生:右边有3行柠檬鲨,每行有4只。
师: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左边和右边一共多少鲨鱼?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生:柠檬鲨有多少只。
师:怎么列式?
生:4×3=12(只)。
师:再专业提供论文、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算什么?
生:一共有多少只鲨鱼。
师:怎么列式?
生:12+9=21(只)。
师:真棒!根据左边和右边的鲨鱼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柠檬鲨比护士鲨多几只?
师:真像一个小数学家!(板书问题)
评析:此环节的设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对乘加运算进行及时巩固,又能轻松、顺利地过渡到乘减的学习。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直接列出算式。
(指生板演算式)
师:请你讲一讲你是怎么想的?
生:3×4求的是右边有多少只柠檬鲨,再减去9就是右边比左边多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得先算出右边有几只柠檬鲨,再减去左边的9只护士鲨,就是右边比左边多3只。
师:做对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真棒,同位互相说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
评析:有了乘加的学习基础,在学习乘减时,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以及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轻松掌握了乘减的运算顺序,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
师: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中又含有哪两种运算呢?
生:乘法和减法。
师:先算什么?
生:乘法。
师: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是几步运算?
生:两步运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今天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生:都是两步计算。都是先算乘法。
生:有乘加的两步计算,有乘减的两步计算。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用乘加乘减来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
(板书课题:乘加乘减问题)
三、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海狮表演”。
(课件:鲸鲨馆的表演厅里,有7只海狮在做套圈表演,其中6只,每只套8个圈,最后一只套了7个圈。海狮们一专业提供论文、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共套了几个圈?)
师:同学们,接下来又有什么惊喜在等着我们呢?
生:海狮表演。
师:海狮也遇到了一个难题,它们遇到了什么难题?
生:我们一共套了几个圈?
师:想不想帮帮海狮?
生:想。
师:在题目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帮助海狮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6×8=48(个),48+7=55(个)。
师:6×8是什么意思?
生:前六个海狮每个海狮套了8个圈。
师:为什么加7呢?
生:最后一个海狮套了7个圈,所以加7。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6×8+7=55(个)。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7×8-1=55(个)。
师:这里是6个8,怎么成了7×8了呢?
生:我把最后一个海狮也看成套了8个圈,就是7×8,然后再把那1个减去,就是55个。
师:他这种方法行不行?
生:行。
师:看,我们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评析:喜欢表演是孩子们的天性。将数学知识寓于节目表演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为枯燥的巩固练习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课件出示“停车场”。
(小汽车有4排,每排8辆。我们停了12辆大汽车。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师:来到了停车场,我们的鲸鲨馆之行也马上要接近尾声了,有没有信心顺利返回学校?
生:有。
师:仔细阅读题目中的信息,并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解决问题。最先写完并且做对的同学可以最先上车。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4×8=32(辆),32-12=20(辆)。
师:说一下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4×8表示有4排小汽车,每排8辆。再减去12表示小汽车比大汽车多20辆。
师:说得真棒!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
生:32-4×8=20(辆)。
师:真棒!做得很好。
师:做对的同学请坐到车上去,我们要返回校园了。
四、当堂小测
师:同学们,我们的鲸鲨馆之行已经结束了,在这次旅途中还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过得快乐吗?有什么收获呢?学到了什么?
生:……
师:看来大家收获了很多,老师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想解决数学问题,一定要用发现的眼睛去发现数学信息。
五、当堂小测
师:最后老师还要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生:有!
师:写得又对又快的同学老师还要奖励哦。
六、总结课堂,提出希望
一、定准重难点――“咬定青山不放松”
确定好重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确定一堂课的重难点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要求;培养语文素养的要求,这是方向;教材的要求,这是依据;学生的需求,这是核心。
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小学语文学科、教材、教学的性质、规律、特点、重点、难点、要点等。特别是新教师一般在把握“双基”(拼、点、字、词、句、段、篇、修等基础知识和识、书、读、听、说、写等基本能力)上容易忽视,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备课和上课时要特别注意确定要教授和训练的双基内容,并一一落实,切忌浮在思想、情感、情节等的表面上。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确定教学重难点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如《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自读感悟,体会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对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较容易。对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理想的风筝与刘老师有什么联系等等这些问题,学生理解有难度,需要老师合理利用资源,巧妙设计,层层深入,突破难点。针对这样的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就确定为“通过典型事例,从细节中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二、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选好切入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教师该做的如叶圣陶所言:“惟在启发诱导”,用一两个能牵动、覆盖全文的线索或问题去引导学生解决一堂课的重点难点目标,每堂课学生获益不求多只求好,长此以往,必能厚积薄发,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为文本。
1.从题目切入。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鞋匠的儿子》,可以紧扣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不与《钱学森》《詹天佑》相同,以人名为题,却以《鞋匠的儿子》为题?紧扣题目,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
2.从中心句切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篇首“詹天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中心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体现在哪儿?这就是教师组织学生研读的主话题;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的,这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现方法;《烟台的海》采用变序教学,直奔结尾中心段――“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然后在欣赏四季的美景中层层感悟。将诗歌中“一咏三叹”的表达方式运用于本课教学,从而突破难点,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3.从重点语段切入。重点语段大多是思想内容精深,表现手法高超,令人击节赞叹的语段。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可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对教材进行一番大胆的“剪裁”。如教《钱学森》时,教者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语段――钱学森的语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赏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味,体味主人公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
4.从过渡段切入。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段落之间还巧妙地安排了过渡段,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关键之所在。教学时可以从过渡段切入,双向扩展,读懂文章。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有一个显著过渡段。教学时,可从过渡段切入,分三步组织教学:①解题设疑,切入中间;②双向推进,理解内容;③读议首尾,明确中心。
5.从课文插图切入。课文插图所表现的大都是文章中最精彩的片断,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插图切入,让其进行形象思维,然后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字,这样设计别具一格,更有利于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可这样引导思考:①课文插图画的是谁,谁能说一说画面内容?②从这幅图你看出了什么?这样从画面切入引导,学生很容易寻觅到“入迷――”迷恋――痴迷”这三个关键词,这就抓住了学习的重点。
三、把准读写结合点――“要把金针度与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
“要把金针度与人”,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习得自主作文的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层次仿写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仿写。
1.仿写句子。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不断丰富、积累词汇量及修辞手段。如教学《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对大自然进行了赞美,我让学生仿照( )是( )的句式来赞美大自然,学生有样子可模仿,灵感自然也来了“飘渺的云雾是她披着的轻纱,震耳的雷声是她响亮的话语 ,广阔的碧空是她和蔼的脸庞,巍峨的高山是她健美的臂膀,清澈的湖水是她美丽的衣裳;淅沥的雨水是她辛勤的汗水;清脆的鸟语是她美妙的歌声……孔子论水一段也非常精彩,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水滋润万物,孕育天地,它好像很仁慈 ;水遇到阻拦,或慢或转,它好像懂得谦和礼让;水满则溢,它好像懂得知足常乐……”
2.仿写段落。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教学《敦煌莫高窟》一课时,学习了中心句后,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教学《早》时,我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按方位顺序描写的,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卧室。这样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体现了有效仿写。
3.仿写思路。
课本中有很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能接受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如教学《草原》时,引导学生按照“景――人”的顺序学习课文,课后则要求学生介绍家乡苏州,写家乡的风景美丽,人民勤劳朴实。
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习的迁移,培养读写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徐彦芹,曹渊,魏红娟.介孔分子筛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2010,36(2):9-14.
[3] Xi Y F,Ding Z,He H P,et al. Structure of Organoclays-an X-ray Diffraction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Study [J]. J Colloid Interface Sci,2004,277:116-120.
[4] 朱利中,陈宝梁.有机膨润土极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 张军,张居正,张平等.改性膨润土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4,2:44-46.
[6] 王有和,盖仕辉,庞玉峰等.蒙脱土的有机化改性研究[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9,(4):20-24.
[7] 王锦成,杨科,郑晓昱.蒙脱土的有机化改性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J].化工矿物与加工,2010,(7):11-14.
[8] 周艳,蔡长庚,郑小瑰等.蒙脱土的有机改性概述[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21(6):927-930.
[9] Minisini B,Tsobnang F. Molecular Mechanics Studies of Specific Interactions in Organomodified Clay Nanocomposite [J].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2005,36(4):531-534.
[10] 赵保林,那平,刘剑锋.改性蒙脱土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6,23(5):453-457.
[11] N. YVlmaz,S. Yapar.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Tetradecyl- and Hexadecyl trimethylammonium Bentonites [J]. Applied Clay Science,2004:223-228.
[12] 高玉娟,闫平科,程亮.有机蒙脱土的制备与性能表征[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8,(5):34-36.
[13] 李继森.有机改性蒙脱土的制备及吸附水中甲基橙的研究[D].烟台大学,2007.
[14] Song K, San G. Characterization of Montmorillonite Surfaces after Modification by Organosilane [J]. Clays and clay miner.,2001,49(2):119-125.
[15] 于志纲,贾朝霞.蒙脱性的研究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5,6(8):5-8.
[16] 陈海群,李英勇,朱俊武等.十二烷基磺酸钠改性蒙脱土的制备与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04,20(3):251-255.
[17] 谭绍早,张葵花,李笃信等.季盐改性蒙脱土的制备及性能[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2):280-285.
[18] Zhi L J,Han B, Zhao T,et al.Modification of Montmorillonite through Intercalative Polymerization [J].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3,14(1):108-110.
[19] 蔡洪光,张春雨,邱光南等.聚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J].塑料科技,2006,34(6):44-47.
[20] 向贤伟,薛琼.有机蒙脱土的制备与表征[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1):13-16.
[21] 杨柳燕,周治,肖琳.HDTMA 改性蒙脱土对苯酚的吸附及机理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3,22(7):456-458.
[22] Zhu L Z,Chen B L . Sorption Behavior of p-nitrophenol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Anion-cation Organobentonite and Water [J]. Environ. Sci. Technol. ,2000,34 (14):2997-3002.
[23] Smith J A,Jaffe P R,Chiou C T. Effects of Ten Quaternary Ammonium Cations on Tetrachloromethane Sorption to Clay from Water [J]. Environ. Sci. Technol.,1990,24:1167-1172.
[24] 朱利中,陈宝梁.膨润土吸附材料在有机污染物控制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09,21(2/3):420-428.
[25] 陈宝梁,朱利中.阴-阳离子有机膨润土吸附水中对硝基苯酚的性能及机理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29(3):317-323.
[26] 朱利中,杨坤,董舒.阳-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对沉积物吸附硝基苯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4,25(3):164-167.
[27] 杨性坤,杨鑫,白玉萍.有机改性蒙脱土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9,(5):4-7.
[28] 康春莉,唐晓剑,褚雪秋等.有机改性膨润土对水中苯酚的吸附能力[J].2008,46(3):575-577.
[29] Anirudhan T S,Ramachandran M. Adsorptive Removal of Tannin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Cationic Surfactant-modified Bentonite Clay [J]. J Colloid Interface Sci,2006,299:116-124.
[30] Witthuhn B,Klauth P,Klumpp E,et al. Sorption and Biodegradation of 2,4-dichlorophenol in thePresence ofOrganoclays. Appl Clay Sci.,2005,28:55-66.
[31] kcay M,Akcay G. The Removal of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Organophilic Bentonite [J]. J Hazard Mater B,2004,113:189-193.
她非峭壁上的一棵松,她非林海中的一枝竹,她暗香疏影,凌寒绽放。纵使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她扎根基层,站在基层教育的第一线,如万籁俱寂中的一抹亮色,点点烂漫,馥馥芬芳。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她就是----赵xx!
个人资料
旅游与环境学院 2012级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现已签约至山东省青岛市第39中学。
在校期间,曾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第二届西北地区高校师范生技能大赛二等奖、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预赛三等奖、国家奖学金、明德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奖项;主持并参与科研项目三项,公开四篇。
赵绍梅
一、准教师需要一份勇气——敢于走出舒适区
不论当初是因为什么选择了免费师范生,最终我们都将成为人民教师。三尺讲台能不能站得稳,考验的是教学能力。那怎么样能提升教学能力呢?我认为参加师范生技能比赛非常有效。
记得第一次接触讲课类比赛是在大二上学期,理科部学生会举办的七分钟多媒体讲课比赛,我兴高采烈地报了名,结果在第一个PPT筛选环节就被out了。经历这次打击,我更加关注社团、学生会与讲课比赛有关的一切活动,积极参加但每次只是获个安慰奖。大二的寒假我又有幸作为志愿者观摩了在我校举办的东芝杯技能大赛,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让我的内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羡慕?惶恐?羞愧?,我与他们的实力是实在相差太远,我问自已?你为什么做不到?不知道大家在看过高手之间决斗后有没有这种感觉?
很多同学都戏称我为学霸,我想,我在大家眼里所谓的学霸生涯就是从这开始的吧。经常穿梭于师大的各个教学楼,在没人的空教室里练板书、练讲课、手绘地图,甚至每一次练课我都把自己要说的话一句一句提前写好,在这段时光里,我享受自己的孤独。大二下学期,在地理科学专业讲课比赛中,我一遍又一遍,练到做梦都会下意识的课获得第一名,增加了我的自信心,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定位。大三,我一如既往的坚持着对自己教学能力的锻炼,在学院组织的教学能力提升月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去年的五一假期,我得知自己进入了学院讲课比赛的决赛,决定放弃假期,专心备战。三天假期里,寻找材料、网购橡皮泥、折叠水果篮来自制教具,一遍遍地修改课件、教案、在文渊楼空教室练课,在图书馆,抱着一大摞地理教学杂志寻找创作灵感……直到现在,这些情景还历历在目。最终我精心设计的15分钟的课获得第一名,并有幸代表学院参加了学校第六届免费师范生技能大赛和西北地区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均获得二等奖的成绩。也因此获得了全国比赛的参赛资格。我没有因此而骄傲,也不敢骄傲,我当时明白,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做好准备,迎接接下来更难的挑战!
全国高校地理师范生技能大赛不允许携带个人资料和电子设备,现场抽题,1小时的时间做PPT和教学设计,之后马上进行展示。这样严格的比赛规则,我不敢去想,特等奖于我而言,似乎也只是个梦。但为了在全国的赛场上有新突破,去年暑假,我选择留在炎热的西安专心备赛,从熟悉教材和课标的每一个小知识点入手,还找到优秀赛课视频反复研究、改变自己不满意的风格。比赛冲刺期,脆把楼道里的黑板拉进宿舍,有时晚上11点多回去后还会再练一会板书。这个比赛不仅战线很长,而且过程十分煎熬,但庆幸的是坚持了下来。最后比赛结果出来,我的平均分高出了第二名6分,以小组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全国特等奖,代表学校在教学年会上技能展示,也让"陕西师范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又一次被认可。比赛结束后,我又在指导老师和中地参主编的鼓励下,将参加此次比赛的所见、所闻、所感付诸于文字,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
我也曾认为一节课练很多很多遍、把要讲的内容一句一句写出来是一种很笨的做法,但没有哪一次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原本不擅长讲课,但从班级赛、学院赛、学校赛再到地区赛、全国赛一路走下来,我比天生擅长讲课的同学多付出了几倍的努力。而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视野比原来更开阔了。比如,看到某些新闻或者现象,我会有意识地挖掘成教学资源;比如教育实习,我原本一心想回熟悉的家乡,但历经这些,我想出去看看,于是申请了学校东南沿海名校实习的机会,并有幸在著名的苏州中学沐浴千年府学文化的熏陶。这些让我感悟到,成长就是在一个个看似不舒服的经历中悄然进行。同学们,不妨试着每天去挑战一件令自己感到小焦虑的事情,进步往往就是孕育在克服这些焦虑的过程中。走出舒适圈、挑战自己,某一天会发现这些事情已经不在话下。
二、准教师需要一份担当——以知识求自信的坚持
虽然免费师范生找工作时享受着国家特别的照顾,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让大把的时间浪费在迷茫中。因为当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们自身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家乡的学生接受教育的优劣。为了对自己未来的学生负责任,我选择坚持学好专业知识,至今仍保留着高中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虚心向老师、同学求教。经常深夜上完自习一个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也坚持学以致用,在老师们的鼓励下,主持或参与完成过国家级创新项目、勤助科研、暑期三下乡调研等共5项。回想师大四年求学路,有很多令自己感动的坚持。曾经为了认识星空,几次整夜守候在翠华山跟大神学习星空观测;曾经奔波两个校区聆听院士讲座、名师讲堂,曾经追梦国家奖学金,静心坚持于古朴典雅、恢弘大气的图书馆。如今,留下一个个厚厚的笔记本见证着我四年博采众长的点滴。在这个诱惑众多的年代,虽然看到周围情侣们悠闲甜蜜的生活我也困惑过,周围也或许有对"学霸"忙忙碌碌不解和嘲讽的声音,但如今,看到自己大三学年排名专业第一的成绩,10多次的科研答辩帮助自己站在讲台更有底蕴和自信,甚至面对学科专家、赛课评委的提问能大方、自如、随机应变。不由为这四年珍惜时间,坚持做自己点赞。
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多少,储备了多少,也就意味着你将来能够贡献多少、收获多少。既然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为何不一心一意去经营?
三、准教师需要一点用心——处处留心皆学问
也许有同学在班级讲课练习时会困惑"我讲得课没意思,大家都不愿意听怎么办?" 我是这样处理的。作为地理人,受学院延军平老师的启发,从大二开始,我养成了搜集教学素材的习惯。去年年底在海大附中的岗前培训汇报课上,我用自己搜集的5色土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当我刚拿出这些土壤时,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特别惊奇,特别兴奋地就问,"老师,土真的有这么多颜色啊!" "老师,这黑色的土是东北的吗?"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比较多,每一次外出,我都会有心地带点素材。像在四川实习时我带回了四川盆地特有的"紫色砂岩",在烟台实习时,我收集了不同砾石海滩的上砾石,也有托朋友从西藏无人区带回的"天然水晶"、陕北榆林的苏铁芦木化石等。这些都将是吸引学生热爱地理的法宝。我始终坚信,现在的用心都是将来呈现给学生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