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6 11:54: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说了很多,言归正传。“桃花”正式与情感结盟并沾亲带故的解为“桃花运”,最初是源于《诗经》。在《周南·桃夭》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很显然这首诗描写的是女子出嫁时的情景或者是迎娶一位貌美如桃花的妻子。这里用桃树的果实累累、枝叶茂盛比喻将来的后世子孙人丁兴旺,这样的好女子,自然利于家庭的和谐。所以,古人在赞美、祝贺婚姻时常说“既合周公之礼,又符桃夭之诗”,就是出自这里。这应该算是“桃花运”一词较为官方的说法啦。此外,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关于桃花的诗句和记载更是比比皆是,多是与爱情和美好有关。
在古代,还有很多与桃花有关却在映射“寻春”的记载。如《韩诗章句》曰:“三月桃花水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此水招魂续魄,祓除不祥之故也。”“三月桃花水”,就是在桃花盛开的季节,在水滨洗浴。《周礼·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说是仲春二月,也就是郑国的三月上巳,此时桃花盛开,男女相会,不守礼法,私奔而去。这种“寻春”之行,视为男人获艳遇走“桃花运”。不过这种“寻春”,难免有之感。
崔护诗开启与爱情有关的桃花运程
关于桃花运还有一个民间或山寨版本的传说,说的是唐朝诗人崔护和绛娘的艳遇故事。他的《题都城南庄》记录了自己的感情经历,也让“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影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诗,一路风靡到了21世纪。阳春某日,崔护外出游玩忽感口渴难耐,就寻到一户桃花掩映的农家,进门讨水喝。这水不喝还好,一喝便喝出一段千古佳情。
那日,招待他的正是女子绛娘。绛娘生得貌美如花,可谓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绛娘知书识礼,让崔护神魂颠倒,色心陡起。正想着如何与她接近时,看到墙壁正中挂有绛娘写的对联,上联是:几多柳絮风翻雪,下联是:无数桃花水浸霞。
读罢,让崔护更是惊讶不已,此女子年纪轻轻如此学识,令人佩服,不过他又暗自欣喜。崔护读了绛娘的“咏梅”诗:“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便回了一句“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并深情地望着绛娘。这一眼,看的绛娘春心荡漾,满脸通红,含羞不语。喝水完毕,崔护离去,再未归来,没想到这痴情的绛娘竟倚门企盼,念念不忘,思念成疾。崔护这小子也真够坏的,既然不爱人家,何必又撩拨人家呢?如真喜欢,为何又让人空等一年。
次年春天,桃花再开,崔护抱着侥幸的心理再访,却见小院深锁。于是,在大门上题写了“人面桃花相影红”的诗句后,走了。过了几天,他不死心,估计是想看人家有没有反应,又折了回来,却听见院里有哭声,就敲门询问。一老汉出来说:“崔护,你害了我的女儿,自从去年见到你后她就得了相思病,日前又看见门上的诗句,更是一病不起,不吃不喝的死了。”
崔护顿感事情严重,伤感悲痛(是不是逢场作戏再议),请求进屋。崔护抬起女子的头,深情地哭诉说:“绛娘,我来了,我也在思念你。你要是醒过来我就娶你为妻。”不想绛娘竟睁开了眼,活了过来。不久二人成婚,崔护的学业也由此日益精进,后来金榜题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于是,后人便根据这段佳话将男女情事,谓之走“桃花运”。
崔护诗开启与爱情有关的桃花运程
关于桃花运还有一个民间或山寨版本的传说,说的是唐朝诗人崔护和绛娘的艳遇故事。阳春某日,崔护外出游玩忽感口渴难耐,就寻到一户桃花掩映的农家,进门讨水喝。那日,招待他的正是女子绛娘。绛娘生得貌美如花,知书识礼,让崔护神魂颠倒,爱慕之心陡起。正想着如何与她接近时,看到墙壁正中挂有绛娘写的对联,上联是:几多柳絮风翻雪,下联是:无数桃花水浸霞。
读罢,让崔护更是惊讶不已,此女子年纪轻轻如此学识,令人佩服,不过他又暗自欣喜。崔护读了绛娘的“咏梅”诗:“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便回了一句“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并深情地望着绛娘。这一眼,看的绛娘春心荡漾。喝水完毕,崔护离去,没想到这痴情的绛娘竟倚门企盼,思念成疾。
次年春天,桃花再开,崔护抱着侥幸的心理再访,却见小院深锁。于是,在大门上题写了“人面桃花相影红”的诗句后,走了。过了几天,他不死心,估计是想看人家有没有反应,又折了回来,却听见院里有哭声,就敲门询问。一老汉出来说:“崔护,你害了我的女儿,自从去年见到你后她就得了相思病,日前又看见门上的诗句,更是一病不起,不吃不喝的死了。”
可是车窗外漫山遍野的桃花,也是那么的美,也是那么的烂漫。其实我也想写很多关于桃花的烂漫诗句,可是脑海中想了又想还是一片空白。大概因为当年的那种浪漫情怀已经不在,也大概因为身边的人,已经让我写不出任何关于烂漫的诗句。
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诗歌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精品,还因为诗歌对学生有陶冶情操、培养语感等重要作用,更是国为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们对诗歌的教学往往是分析多于品读,理性压制感性,结果偏离了诗歌选进教材的初衷,也远离了诗歌本来的美学价值,导致学生对诗歌失去兴趣,以致于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步入了尴尬境地。笔者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诗歌教学进行过长期探索,经反复实践,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现在此处分享,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背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写作背景,诗歌也如此。很多诗歌写作背景往往是诗人经历的一些情感变化,或悲壮宏伟,或凄婉缠绵。这种情感变化经历又往往联系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将这些背景挖掘出来,作为课程教学导入内容,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曹操的《观沧海》,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可简要谈谈曹操其人其事。由于民间对曹操常有议论,学生大多也知晓曹操,有的甚至是熟悉。当老师提及曹操之事时,必然很有兴趣。不过,关于曹操的事很多,不可能一一详说,主要的精力还应放在与创作《观沧海》有关的故事上。像这样以创作背景故事入手,学生对要学的诗词必然兴趣倍增。
二、从“诗眼”入手鉴赏,把握诗歌情感
这里所说的“诗眼”,即诗词中最能显现诗词全部情感价值和内涵的词语或句子,是诗词之关键,也是鉴赏诗词的入口。抓住“诗眼”展开赏析,能很快把握诗之内涵与情感。比如杜甫的《春望》,全诗紧紧围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来写,这两句集中突显全诗的情感主旨,写出了“恨”的原因在于“别”,而别的原因在于“时”。人的感伤移情到物,所以就有了“花溅泪”和“鸟惊心”。总体上看,这两句中最为关键的字就是“时”与“别”,此两字就可算是全诗的诗眼。抓住这两字引申理解,学生很快就能把握全诗的情感,进而理解全诗意义。
三、以朗读促理解,读中领略诗境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优秀经典的作品,都需要读才能真正体会其要旨,诗词尤其如此。诗词的内涵只有在读中才能准确把握。如何读呢?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但为避免读得乏味,最好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读,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独立读、轮流读、角色读等各种方式都应据实际而结合起来使用。最好的方式是利用媒体设备配乐朗读。配乐朗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通过音乐的伴随而激发学生对情绪,形成对理解诗歌有利的情绪氛围。比如,在学习《关雎》这首诗时,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配《梁祝》这首乐曲,乐曲中展现的悠悠爱情意境,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使其在最短时间内入情入境,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诗歌意义。
四、多首诗歌对比赏析,拓展联想空间
在鉴赏教学中,仅仅局限于一首诗歌,没有对比,理解上容易狭隘。有相类的诗歌进行对比赏析,才能有效加深学生印象,拓展其联想的空间,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深化其对诗歌的理解。只有在对比中,学生才能拓展思维,才能从更深的程度上品味出诗歌的意蕴,锻炼诗歌的品鉴能力。比如,学习《乡愁》这首诗,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了其中的乡愁含义后,可以列举一些写愁的诗句来进行对比,让他们理解不同的作品中不同的愁,以及各位诗人写愁的不同技法。比如李清照 “只恐双溪般舟,载小动许多愁”这一诗句,表现的是诗人的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现的也是愁。两个人的诗句都讲愁,他们的讲法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对比,学生不难体会到,李清照所写的“愁”有重量,给人以沉重感;李白的愁则有长度,让人感觉到绵绵不绝。两个诗人都讲愁,但认知方式不同,着力表现的角度不同,最终形成了不同的诗句。这种认识,没有对比,学生就不可能切实体会到的。再将这样的诗句与所学的《乡愁》进行对比,学生必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自古以来,写愁的诗句很多,在此不妨再举一些:如唐代常飞月《咏谈容娘》:“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愁。”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辛弃疾《菩萨蛮》:“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上这些诗句大多通过隐喻认知的方式,将抽象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使愁或有体积、或有数量、或有颜色、或有外形。通过这些诗句的对比分析,学生一方面扩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使联想的范围得以扩大,对诗歌会有更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有效地将关涉同一概念的诗句在记忆中聚合在一起,并融会理解,使诗歌品鉴能力进一步快速提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应尽量以背景故事导入教学,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中从“诗眼”入手,全面把握诗歌情感,以朗读促进理解,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领略诗之意境之美。为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还可将表达相同情感主题的诗句集中起来,引导学生对比品味,在对比中获得对诗词的理解升华。
参考文献:
[1] 王术井.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以趣入境知诗意[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
1.牡丹与玫瑰——两国情诗中不同的花样女子
中英两国的古典情诗都有以鲜花作为意象代表爱情的传统,诗人们拿鲜花馈赠女子或以鲜花比拟所钟爱女子。不同的是,在两国诗歌中,承载情思的鲜花分别是牡丹和玫瑰。
1.1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色——牡丹花一样的中国女子。
中国古诗中有许多借牡丹来描摹爱情与女子的诗句。《诗经·郑风·溱洧》如此记载:“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美丽的姑娘为表达自己的爱情,对意中人“赠之以芍药”。据考证,芍药就是牡丹。东晋画家顾恺之在其名作《洛神赋》图上,也用盛放的牡丹花来表现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后世吟咏牡丹的诗作层出不穷,尤以唐代为盛。诗人们将之比作美丽的女子,极力描绘其美丽之姿。温庭筠有诗云:“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牡丹二首(之二)》周繇在《看牡丹赠段成式》一诗中写牡丹:“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诗人们还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牡丹与历史传说中的美貌女子联系起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引人遐思。唐代徐凝在《牡丹》中赞道:“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唐彦谦也有诗曰:“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洛神、西施,都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美貌绝伦的女子,并且两者都有着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如此一来,在中国,牡丹与女子的爱情有关。
1.2六月里初吐芳菲——红玫瑰一样的英国女子。
在古典英诗中,拿玫瑰赞情人、寄情思的诗作比比皆是。英国十六世纪的诗剧大家、以“壮丽的诗行”(mighty line)著名的浪漫奇才克里斯托弗·马娄(Christopher Marlowe),在其《热恋的牧羊人》(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一诗中,就大胆奔放地歌咏道:“我将用玫瑰花瓣为你铺床”(And I will make thee beds of roses),以此来表达其浓浓的爱意。而以玫瑰比喻爱人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当推十八世纪苏格兰大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Red Rose)。诗人在该诗前两行便饱含深情地吟咏道:呵,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六月里初吐芳菲(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除此之外,英国情诗中托玫瑰言情的诗歌俯拾即是,比如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和克里斯蒂娜·罗塞蒂(Christina Rossetti)等诗人的作品中玫瑰的形象就屡见不鲜。
可以说,英国的玫瑰与恋爱中的女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2.中英情诗中不同性格与命运的女性形象
从整体上来看,中诗中的女子多温婉恬静、忠贞不阿,而英诗中的女子多热情奔放,薄情轻浮者为数不少。这些形象在量和质上的差异折射出两个民族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
2.1千呼万唤始出来,悔教夫婿觅封侯——中国情诗中娇羞与幽怨的女子。
中国古诗中也有大胆热烈的女子,《诗经》中就有女子爱慕男子而“赠之以芍药”的描写。但总体而言,中国诗歌中的女子自《关雎》和《蒹葭》起,就像笼罩在一层水汽下面一样,朦朦胧胧,躲躲闪闪,若即若离,不胜娇羞。即使有“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中这样感情炽热的女子,相比之下,表达方式也是曲折委婉,不够大胆。
这样的形象与女性当时的社会地位是密切相关的。在上古时期的母系社会中,女子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然而随着父系社会的到来,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虽然历朝历代女性的地位有所变化,但总体上隶属于男性。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了规范要求——“三从四德”。“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些枷锁规定了一个“合格”的女子应该保持的形象为:温柔贤淑,寡言敏行,任劳任怨,从一而终,也就是说,女性,尤其是为人女、为人妻的女性是没有任何自我的,她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女子的婚约更是要尊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2冰一样的情人,她霸占了爱人的朋友——英国情诗中傲慢与轻浮的女子。
与中国女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情诗中有许多主动追求爱情、漠视追求者,甚至移情别恋的女子,倒是许多男子为爱神伤,不知所措。
早在苏格兰民谣《两只乌鸦》(The Twa Corbies)中,就有位女子在丈夫尸骨未寒之时另交新欢:His lady’s ta’en another mate.”(他的妻子跟了别人)。在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诗集《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中,也记述了磨坊主的妻子背着丈夫和一名穷书生的故事。在“诗人的诗人”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cer)的笔下,有一位“像冰一样”的女子,面对“像火一样”的追求者不为所动。
英国诗歌中的女性之所以呈现如此纷繁的形象,根源于英国的社会文化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虽然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社会中的女性也不能享有和男性平等的权利,但和中国相比,她们已拥有相对的自由。在对英国文学有着重大影响的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在宙斯以下,众多女神中就有诸多风流女子,比如维纳斯。她们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意,大胆追求爱情,甚至为了爱情争风吃醋,复仇不息,毫不顾忌身份地位,按照中国的伦理来度量,甚至出现了现象。这说明“婚外情”是不受谴责的。正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这种自我解放的人文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英国文学。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精神得以重振,其宗旨是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以神学和经院哲学为思想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
3.中英两国情诗中拥有不同爱情观的女性形象
爱情因为其美妙珍贵而让人难忘,而正因其珍贵而让人心生留恋。今生相爱,来世可以相守么?对待这个问题,中英两国诗歌中的女子有不同的观点。
3.1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中诗中追求现世爱情的女性。
在中国情诗中也有关于生死的话题。在《诗经》中便有“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句。但这些凝重低沉的告谕更像坚守爱情的誓言,而不是对生死和爱情的关系进行抽象明确的思辨。
上述女子形象折射出中国文化对死亡这一生命现象缺乏哲学思索,对死亡后的世界缺乏宗教上的认同。中国原始宗教的死亡观与季节相联系,如认为冬季黑暗、严寒,大雪冰封,万物肃杀,和阴间的景象相同,是死亡的季节。“未知生,焉知死”。由此看来,对于死亡并没有一个完美的超现实的描绘。由于缺乏浓郁的氛围,一般的中国人即使接受了死亡这一事实,也很难相信死后的世界会是美好的。
在中国,“死”及与死有关的很多联想都是绝对的禁忌,所以中诗中很少有直接、热烈地表达对死后爱情的希冀。沉浸在甜蜜爱情中的中国女子只相信今生今世的相爱,并没有郑重其事地对来生的相守寄予太多的希望。
3.2死后我将更爱你——英诗中宗教气息浓厚的女性。
与中国情诗不同的是,英国情诗中爱情与死亡的结合很普遍,方式也更多样。诗歌之父乔叟诗云:“Upon my word,I tell you faithfully/Through life and after death you are my queen,/For with my death the whole truth shall be seen.”(A Rondle of Merciless Beauty,《无情美女回旋曲》)。另一位女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Christina Rossetti)也写了许多有关爱情与死亡的诗歌,其中以《歌》(Song)最为有名。
英国情诗中出现大量的“死亡“与“灵魂”等字眼,源于基督教的信仰的核心观念:个体灵魂不朽。英国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教派有英格兰教会和苏格兰教会。作为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天国和永生”这一理念对英国人的影响无疑是非常深远的。他们相信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度——天国里得到永恒的幸福。
4.结语
中英两国古典情诗中的诸多女子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迥异的地方。相似之处相对稳定;而迥异的地方有可变性。如今,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各国文化不可避免地会碰撞和交流,期间就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比如,随着中国妇女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现代女性已经相当自由与开放,不再像古典女子一样内敛保守……只有深入地了解过去,才能更真切地认清现实。情诗中的女性是社会文化的缩影。深入了解这些女子形象,有助于更客观地辨别当今社会中诸多变化的优劣,从而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与去粗取精、与时俱进之间保持完美的平衡。
参考文献:
[1]何光沪,许志伟.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编.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词典.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
[3]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王佐良.英诗的境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
[5]王佐良(主编).英国诗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爱情题材作品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占有相当的比重,这是根据当代学生身心发展教育的需要而设置的,符合新课程理念,顺应着时展要求。我们应该通过这类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必要的爱情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描写爱情的材料,引发学生对爱情的思考,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结合文本师生共同讨论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例如我在讲授完《致橡树》后,让学生先从大家搜集到的材料中一起来寻觅,这时学生分组活动,选出本组体现爱情美好语句,初步感受爱情的纯洁与美好。(此处关于爱情的诗句略)
那么大家一起找找《致橡树》中作者的爱情观是什么?学生们通过寻找意象、分析手法、鉴赏诗句,很快就能理解诗人用“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断然否定了贪图荣华富贵,炫耀自己的攀附爱情观……那么诗人向往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时学过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再次体味文章中提到三个词——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之间的紧密的联系,理解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是世间永恒的美和力量,愈经历风雨,就愈显风范,她是情感的高标,人性的盾牌!
二、正视早恋,适时引导
在对课文深层次挖掘之后,我请同学们谈谈家长老师学校忌讳的话题“早恋”,引导学生正视早恋,为此,我设置了诸多问题,仅举一二。
例如:1.你觉得你在中学阶段可以开启美好的爱情吗?为什么?2.当早恋不期而入时你会如何面对?
学生讨论异常热烈,有正反不同意见,这时我引入名人对爱情理解材料及时补充。如: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不是花阴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软绵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的。
——莎士比亚
这种讨论不仅让学生理智对待青春期情感,也学会了在不合适时机遇到爱情时该如何处理。在同学们若有所悟时,我适时引导:只有努力学习,以高尚的人品、成功的事业作为基石,才能到达美好圣洁的爱情殿堂!
三、观看爱情影片,点评中感悟爱情
鱼玄机,长安人,晚唐著名女冠诗人,有诗集一卷,诗歌50首,主要收录在《全唐诗》中。因深受唐代文教、道教这“两教”潮流影响,鱼玄机在诗歌创作上能不受束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突破闺阁世俗,诗歌题材多样
鱼玄机的诗歌突破了女性诗歌闺阁世俗,取材比较宽泛,内容较为丰富。
(一)别具特色的酬酢诗
女冠诗人摆脱了家庭及世俗的伦理羁绊,可以自由地选择社交对象,才华横溢的文人学士是她们最喜欢结交的一个群体,而一些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也乐于与女冠交往。正如时人皇甫枚《三水小牍》所云:“风流之士,争修饰以求狎,或载酒诣之者,必鸣琴赋诗,间以谑浪,学辈自视缺然。”①鱼玄机与李郢、左名场、温庭筠、刘尚书等数名文士均有往来,相互用诗传情。如《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左名扬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冬夜寄温飞卿》,《寄刘尚书》等便是与当时文人雅士交往中创作的酬酢诗。
(二)情真意切的爱情诗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的常见主题,鱼玄机的不少诗歌与爱情有关,如《春情寄子安》、《寄子安》、《隔汉江寄子安》、《江陵愁望寄子安》等大都为独自远游途中向丈夫李亿倾诉浓浓相思情的诗歌。
(三)题材多样的其他诗歌
鱼玄机现存诗歌中还有一些以咏怀咏物、记游写景、代人悼亡、走仙访道、褒扬同性和体育运动为题材的诗歌。咏怀咏物诗主要有《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卖残牡丹》等,主要展现了玄机不甘埋没的不平之气和自信、勇迈情怀;记游写景诗主要有《题隐雾亭》、《江行》、《过鄂州》、《夏日山居》等,体现出鱼玄机潇洒闲逸、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代人悼亡诗主要有《代人悼亡》、《和新及第悼亡诗二首》,超越女性身份代拟男子之音,蕴含对婚姻爱情的渴望和向往;走仙访道诗具有超尘脱俗的意趣和若隐若现的方外色彩,主要有《访赵炼师不遇》等;褒扬同性诗格外出色,以《光、威、裒姊妹三人少孤而始妍,乃有是作,精粹难俦。虽谢家联雪,何以加之?有客自京师来者示予,因次其韵》为代表,利用诗歌真诚赞美女性;还有一首体育运动诗――《打伦鳌罚显示出诗人的兴趣爱好,展现了诗人的青春活力。
二、书写多舛人生,史料价值较高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客观社会生活和人类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艺术与生活关系紧密,艺术源于生活。不少文学作品直接用来抒情言志,反映生活。诗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很多诗歌都是诗人书写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切身感受,为真人、真事、真思想、真感情,用作史料,可信度较高,史料价值较大。
(一)有利于研究古代妇女史
我们通过玄机诗作搜集到不少关于她日常生活、情感世界、对外交往、求仙访道的真实材料,这些材料对于研究古代妇女史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1.对于认知唐代婚姻制度具有一定价值。玄机出身长安里家,家庭出身卑微,按照当时封建礼教、法律有关规定,不得嫁给有身份、有科举出身背景的李亿为妻,只能屈身为妾。在封建家庭中,小妾地位低下。为了能和爱侣长相厮守,守护神圣爱情,鱼玄机含悲忍辱,对李亿之妻步步退让,甚至希望通过独自远游的形式缓解家庭矛盾,最终事与愿违,还是为大妇所不容,李亿爱衰被弃。可见唐代社会所推崇标榜的门第婚姻给普通家庭出身的年轻女子带来的不幸。
2.对于了解唐代女冠生活具有一定价值。入道后鱼玄机成为一名女冠,唐代社会,女冠相对于普通妇女,生活更为自由,可四处游历,结交异性,但生活依然没有保障。鱼玄机在《遣怀》诗中对自己出家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写:“闲散身无事,风光独自游。断云江上月,解缆海中舟。琴弄萧梁寺,诗吟庾亮楼。丛篁堪作伴,片石好为俦。燕雀徒为贵,金银志不求。满杯春酒绿,对月夜窗幽。绕砌澄清沼,抽簪映细流。卧床书册遍,半醉起梳头。”从鱼玄机与当时文人学士李郢、左名场、温庭筠、刘尚书等交往的酬酢诗中,可得知唐代女冠身份特殊,可自由结交异性。从分析鱼玄机后期诗歌《和人》“茫茫九陌无知己,暮去朝来典绣衣”得知,唐代入道女冠虽然享有一定优待,可以自由结交异性,但高山流水,知音难求,没有知音相助,入道女冠生活没有保障,无以生计的鱼玄机要依靠典当绣衣勉强度日。可见入道女冠的实际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潇洒风光、有保障,无后顾之忧。
3.对于研究古代妇女思想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妇女在历史上长期以受压迫、受歧视的弱势群体存在,只有极少部分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思想境界的妇女能主动反抗男权社会、反抗吃人的封建礼教。鱼玄机在《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中写道:“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当发现自己满腹才华无处施展、无人欣赏之时,她完全站到封建传统文化的对立面,表面看似怨恨自己为“罗衣”,实际怨恨的并非“罗衣”,而是当时的男权文化秩序,流露出诗人对女子无权参加科举考试的怨恨,显示出其要求男女政治上平等的愿望,这在中国古代妇女思想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又如《赠邻女》中:“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以“无价宝”对比“有情郎”,以“易求”反衬“难得”,在鲜明对比中突出女子追求真爱的艰难和对爱情的重视。但是,诚然如此,鱼玄机认为,女子不应屈服于命运,要有勇气与命运抗争,主动追求幸福。“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赠邻女》)自己能爱慕才貌双全的宋玉,又何必怨恨薄情寡义负心的王昌。薄情寡义的男人,女性不必眷恋,也不必怨恨。女性具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有思想、有主见,主动争取,就能在爱情婚姻上拥有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选择,终能收获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鱼玄机真不愧为女冠中具有女性意识的杰出代表,在外力的催发下,她自身萌发的进步爱情婚姻观和价值观超出了同时代其他女性,闪烁着耀眼光芒。
通过解读玄机诗歌,我们可以认识到由于受唐代社会宽松环境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唐代妇女的思想意识不同程度地觉醒复苏,鱼玄机的部分诗歌对于研究古代妇女思想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二)生动反映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
鱼玄机早期曾创作一首运动题材的诗歌――《打伦鳌罚骸凹嵩簿换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栏处任钩留。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全诗描述了当时一种非常流行的体育运动――击鞠丸。介绍了碌耐庑魏痛蚍ǎ鞠丸外观为圆形,拳头般大小,表面由八块尖皮构成;由两支露釉鲁≌相用鞠杖击拢击氯朊沤械贸铩8檬生动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
(三)真实再现鱼玄机的生命历程
现存鱼玄机的生平史料极为有限,新旧《唐书》等官方史书均无记载,其他作品记载较为简单,以唐末皇甫牧的《三水小牍》最详。
别林斯基曾经说:“感情是诗歌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就没有诗歌。”②情感的困惑、无路的彷徨是人类普遍的痛苦,而精神的愉悦、伤感才是诗人作为个体最真实的心灵体验。身为女性,鱼玄机经历坎坷,感情丰富,能借助手中生花妙笔将自己的生命历程、内心感受记录下来化作情真意切的诗篇,这些诗篇有机组合,形成她较为完整的爱情、生活、思想史,基本可看作其短暂一生的缩影。尤其是她的爱情诗写得十分精彩,既真实细致地描摹了自己的爱情生活、不幸遭遇,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她作为诗人的情绪体验。因大妇不容,玄机忍辱退让的无奈,独自远游的孤独,都化作笔下饱含深情、令人动容的诗篇:“山路欹斜石磴危,不愁行苦苦相思。冰销远涧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肯迟?虽恨独行冬尽日,终期相见月圆时。别君何物堪持赠?泪落晴光一首诗。”(《春情寄子安》)她用诗来倾诉自己对李亿的仰慕和爱恋,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丈夫李亿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如寒峰玉山般倜傥风流,如远涧初融流水般韵致清雅。她叮嘱李亿,要在花好月圆相聚时刻再来诉说今日的相思之情,并憧憬着夫妻破镜重圆的时刻……而此时此刻,拿什么献给时时挂念的爱侣呢?动情之处,含情不禁,热泪滚滚,点点滴滴,洒落诗笺,那是真情化成的泪滴。她的殷殷挚情、浓浓爱意毫无掩饰地从心中自然流淌出来,化成笔尖不断跳跃的生动字句。憧憬是美好的,可现实是残酷的。从江陵回到长安后,满心欢心、仍对李亿心存幻想的玄机面对的竟是诀别。满怀痛楚的玄机在此景此情下创作了两首以《送别》为题的诗歌:“惆怅春风楚江暮,鸳鸯一只失群飞。”“睡觉莫言云去处,残灯一盏野蛾飞。”鸳鸯失群,形单影只,尚且还有生路;野蛾扑火,只能自取灭亡。在诗中,鱼玄机坦言自己就如同失群的鸳鸯、扑火的野蛾,命运悲惨,处境凄凉。
鱼玄机的诗歌以自我世界为主体,创作时全身心投入,把地位低下的女性在封建社会层层束缚、重重压抑下所承受的苦难、不公和不满尖锐地表露出来,达到其他女性难以企及的深度,向人们真实展示了一个女性细腻敏感的心灵空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之中的一种境界,因此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称为有境界。鱼玄机在诗中直接表露自己的感情,这样的诗句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其中透射出的清醒的、进步的女性意识,价值远远超出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色。
诗人早已作古,其现存的50首诗歌诚然已成为研究古代妇女史及诗人本人的可靠资料,数量有限,弥足珍贵。
注释:
①[唐]皇甫牧.三水小犊.北京:中华书局,1958.
②[俄]别林斯基.爱都华・古别尔诗集.
参考文献:
??这里没有多么著名的秀丽景致,有的只是闽江柔柔的环拥和永远细默的风声,安宁的让人心碎,让我发现住在水边的人总是深情而忧伤的。
??我不相信注定,却又不得不承认我注定是离不开这条江了,和着这方混杂不堪过往的土地,注定要成就我的归宿。像是囚在笼中的鸟,终于有一天逃脱了,却因为融不进自然而不得不选择重新被捆绑的命运——我的第一段爱情客死在他乡,我只能选择拖着无力的脚步,折下尊严,回到了这儿。
??我的母亲总是带着嘲笑的目光看我,她不相信爱情,只相信金钱,其实很多人也是一样现实的,只不过我的母亲是属于这个见地的坦言者之一,露骨的让人敬畏。
??对于我的回来,她只能表示不理解。于是我和她之间隔起了一道永远的薄纱,撩开它也许不难,但是要用很大的勇气,代价又是放下彼此的自尊,所以我们都选择互不揭穿,在所有接触里加上一层半掩的嘲弄。但也许再过不久我也会默认了这句话,没有金钱,就没有爱情,因为生活总是让人感觉太过无情。
??这一年,我19岁。
??
??多数的时候我不怎么喜欢更新自己空间的内容,除非心情太好或太差。但在真正逝去那一段爱情后,我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往空间里填诗,也许是因为我没有什么可以哭诉的好友,也许是因为我不喜欢再多和家人说话,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发现自己是多么讨厌空荡荡和毫无生气的感觉,所以我耗尽了心思去折腾它。
??而诗写得都是属于流浪者,有爱,有痛,有关于回忆的,有关乎幸福的悲伤的。用了太多太多的惨淡字眼锻造了一个学会无声无息的争取、放弃的女孩。
??我在很迟之后才发现,有一个人也用无声无息的方式一直关注着这些诗句,并且一直在默默鼓励着我。他给我留了言,说读我的句子时,感觉很真实。
??他说他是一只困在水缸里的鱼,摇头摆尾的浸泡在只剩自己的水分与氧气里,过于平静的无奈,他说他可以体会到我的忧伤。
??我很少会搭理陌生人,但还是忍不住的去浏览了一下他的空间,结果却是空空如也。我想没有文字表述感觉的人,“空”也许就成了唯一的表述,我觉得他和我一样,都是孤独而忧愁的人,竟坏心肠的高兴了起来,因为终于找到了一个和自己相像的人存在,自己不再是孤单一个了。
??
??参加男友的葬礼时前,我还拼命的告诫自己一定要坚强的笑到最后,可只进行到了一半我就哭得有些厉害了。
??那一刻,我明明听到了心碎的声音,疼痛的猜测着当所有的泪水都流干后,眼睛还会再溢出些什么东西来。我悼念着没有利益关系而纯洁的像白兰花一样的爱情——那段已逝的爱情。
??在心痊愈的那段时间内,我格外小心的照料着我的思绪,因为我怕稍不留神它又会多添一道难看的疤痕。于是我屏蔽掉了所有和那段未得到的爱情相关的东西,也包括那些承载着太多东西的诗句。只给自己留了言:我是一座孤独的岛屿,在只有自己的海洋里漂流。
??
??一段长时间的沉寂后,我再次点击进入空间却意外的发现了他的留言:
??祝福孤独的岛屿,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
??我直觉着那些字眼刺目的可笑,幸福?还属于我吗?
大家都知道,唐代诗人当然首推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自不必我来说了,更不是我辈所能评价的,他就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只能让人仰望,而不得亲近与攀登!他潇洒帅气、气宇轩昂,视金钱如粪土。而他的那首人人皆知的《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更是人人称颂。可我却觉得,做李白爱人一定不开心,不仅时刻有倾家荡产的危险,而且还要时刻要忍受那群酒疯子的疯狂举动,想必需要一个心理素质极高的女人。虽然英雄气长,儿女情短被世人看好,但真正与其相处恐怕也心累吧。
杜甫的诗我总是记不住,他大部分写的都是忧国忧民的诗句,唯一记得是一首是《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种诗句,每次读起,总有种心揪揪的感觉……但,幸好,兵荒马乱的日子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所以杜甫先生的诗,也只能给我留个历史的记忆。不知道我这么说是不是有一些大逆不道的感觉,但作为小女子的我,实在忧国忧民不起来……嘿嘿,各位不要骂我哦。
至于白居易,他的《长恨歌》固然被人称颂,但却有一件野史,让人觉得对他失去好感。这一段野史是这样的:
徐州有一位名歌妓关盼盼,后被徐州守帅张愔纳为妾氏。白居易远游徐州,张愔设宴款待他,席间,还让宠妾关盼盼歌舞助兴,白居易大为赞赏关盼盼才艺,写下了"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一诗。
两年后张愔病逝,姬妾们作猢狲散,只有关盼盼难忘恩情,移居旧宅燕子楼,矢志守节,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晃,十年过去了。
白居易听闻了关盼盼守节一事,认为她既已坚持这么久,何不索性以死殉夫,留下贞节烈妇的名声,成就千古美谈呢。于是提笔作诗,托人转交关盼盼——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关盼盼看到这首诗,立刻大哭一场。她之所以不死,是唯恐别人误会张愔自私,让爱妾殉身,反辱没了张愔名声,所以苛延残喘,偷生了这些年,而白居易竟以诗作讽,逼她殉夫,怎不悲愤?性情贞烈的关盼盼在十天后绝食身亡。
关盼盼惨淡哀戚地活十年,不是更难于一死之了吗?但是,向来都很悲天惘人的白居易不仅不同情她的境遇,还狠推一把,认为她应该自杀殉情,用粗暴的男权主义给她指出一条绝路,他的那首诗译成口语就是,你怎么不去死?
殉葬这种事有多么不人道,已不用再三论证,而殉情,完全要看个人意愿,你死了,我也无法独活,那我们就一起去。可白居易作为一个旁观者,有什么资格指手划脚呢。
白居易的诗终于杀死了关盼盼,她临死前念了一句,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你白居易稚若幼童,怎识得我冰清玉洁。
后来白居易听闻死讯也大为后悔。若干年后,他归隐洛阳香山,心知时日不多,就遣散了侍姬樊素与小蛮,不想她们重蹈关盼盼的悲剧。知错能改,自然是好的,但在关盼盼一事上,白居易确实多管闲事,逼人太甚……也实让后人因为此事而对他的好感大打折扣。
关于李商隐的诗,其实我实在不敢大胆妄言,于我的理解力来说,除了能理解一些风花雪月的的伤情悲楚,并不能全面体会他诗中更多的其它感触。但有时候爱上一个人,并不需要全部理解他全部的思想,而是感受得出自己想要的感受即可。
他的诗,初初记得的当然还是他的那首著名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每一次读的时候,总竟不住的想,李商隐,是个很痴情的人吧,否则,怎么能够写出让人如此动心的佳句。单单这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虽然有人说李是因为感慨仕途不平、人生不利、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我却固执的认为他是追悼曾经美好的恋情,旧情难忘,对恋人的思念和追悼之心。虽然我知道,这样缩小与降低了诗人原有的深沉与意长,但于爱上他的一个女子来说,莫过于喜欢幻想,幻想他所有的语言都是因为爱情。这种幻想虽然虚幻不着边际,但于人的精神来说,有一种寄托是有着超乎寻常的魔力。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除《周颂》中有8篇属于无韵诗歌外,其余作品在创作的时候都遵从了特定的押韵规则,每首诗都用韵字来整合韵律。韵律,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二指语言和物体运动的节奏规律。《诗经》的韵律主要通过四言句式中两个音顿[1]的反复来体现。
《诗经》的一个四言句式之所以划分为两个双音顿,主要是因为《诗经》的绝大多数四言句式由两个双音词组或者双音词构成,而次要句式如三言、五言、七言等,一般也以双音顿为主,兼以单音顿或是三音顿。比如说《国风・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羽”字和句末两个“兮”便是单音顿。再如《幽风・七月》:“一之日/v发,二之日/栗烈。”如果慢读以上三音顿“一之日”的话,就还可以分为两个音顿,即“一之/日”。《诗经》中的非四言句式还不是稳定的,其中包含的节奏单位的数量以及构成形式也是有不同划分的。
从原始古歌到《诗经》,大多是由双音节构成“二言”,其句式的加长往往通过两字顿或者是二拍子奏的组合来体现,但是其节律并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如果“顿”的时间延长,那么其音律节奏就会被“逗”为两个二言句。比如《国风・周南・关雎》,松浦友久称这种节奏型为“二音一拍”的拍节节奏。四言诗因其二拍节奏,被灌为以汉语所形成的诗型里最单纯、安定的节奏结构。
二、《诗经》的句式特点
(一)句式短小、音顿单一
四言句式是《诗经》的基本句式,其特点是短小精湛。四言句式的短小由句式的言数和顿数偏少造成,它表现为节奏形式的单一。从音顿节奏来看,二顿四言句式内有两个双音顿的反复,这是构成一句诗的句式的基本条件。如果一句诗中只有两个音顿的反复,就一句诗而言,其韵律节奏就不会那么强烈了。在《诗经》中,短小的句式也通过奇偶句[2]形式、畸零句[3]形式来体现,这些句式都可以增强其韵律节奏感。
奇偶句指意思上紧密相关、节奏上相称即具有相同的顿数和言数的两个相邻的诗句,在节奏形式上有这样的特点:奇句末尾的语调微微上扬,顿歇相对较小;偶句末尾的语调下降,顿歇相对较大。由于这一特点,一首诗中的奇偶句式就能构成一种不同的节奏感。如《国风・周南・汉广》中的汉之、江之,泳思、泳矣,在一句诗中出现了两个音顿的反复,这就构成了一重节奏感;一节诗中有八个诗句的反复,这就构成了另一重节奏感;这八个诗句的反复又可以分成四对奇偶句组的反复,于是又有了另外一重节奏感。畸零句则是指《诗经》中不能与上下诗句构成奇偶句形式的一种句式,它可以在一节诗或者一首诗的开头或者中间,如《国风・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前四句为两对奇偶句,末句为畸零句。
《诗经》除了句式短小之外,就四言诗而言,其音顿也是单一的。由于四言句式的两个音顿都是双音顿,没有奇数音顿和偶数音顿的变化,且两个音顿占有相同的时间,音顿后停顿得久差别就不明显,这就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的呆板和僵硬。
(二)词句重复、节奏鲜明
《诗经》中存在较多相同字音的反复,统称为重复。在《诗经》里,这样的重复形式有很多种,在这里只谈及与节奏有关的词或词组的重复以及句的重复。在《诗经》中,单音词的重复有很多种,比如《国风・{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这句话便重复了“载”字;再比如《国风・邶风・谷风》里“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像这样的单音词的重复由于是同一音响的反复,在句式的音顿反复的基础上,能够相对独立出来,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感,从而使得句式基本的音顿节奏更加丰富、和谐。但是,有一种单音词的重复不是间隔的,而是连续的,这就是叠字。比如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关关”,还有其他诗句中的“采采”、“灼灼”、“嘤嘤”等等,这些在《诗经》中比比皆是。这种叠词,由于是连接反复,中间的间歇几乎感觉不到,所以只能产生音韵美而没有太多的节奏感。但是,当叠字不止一个地出现在一个或者是相邻的诗句时,便可以产生节奏了。比如《国风・王风・蜀黎》:“行迈/靡靡,中心/摇摇”。“靡靡”、“摇摇”的重复便构成了一种节奏。由于是同音的反复,所以是韵节奏,其位置在末句,所以是脚韵节奏。这种双音重复的脚韵节奏比一般单音重复的脚韵节奏更鲜明、更强烈。
除此之外,双音的词或词组的重复也不少,这种重复往往也是音顿的重复,比如《国风・周南・葛覃》里的经典句子“宣告/师氏,宣告/言归”。这样由同一词组“宣告”构成的两个音顿的间隔重复,便可以显示出一种不同的节奏。
在《诗经》中,不仅有双音的词或词组的重复,句子的重复也显得更加明显。句子的重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一节之内的重复,比如说《国风・王风・葛》里的“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之所以称之为一节之内的重复是因为这四个句子中,在八个音顿的反复所造成的基本的音顿节奏的基础上,这两个字音完全相同的句子的连接反复又自成一种节奏。除此之外就是节与节之间的重复,这里就不再一一举出。
三、《诗经》的情感表达
《诗・周南・关雎序》中曾提到:吟咏情性,以风气上。吟诵在古代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行为方式,人们借这种方式来表达情感。在《诗经》的所有篇目中,直接描写爱情的有50多篇,《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是心之间的交流、情之间的碰撞,里面描述的爱情朴实、真诚,给后世留下了文学史上美好的篇章。
(一)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序》文一开始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经》作为早期的中国古典诗歌,经常用重章叠唱来表现一种悠然的心境,它的出现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劳动与爱情、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方方面面。如《国风・魏风・十亩之间》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就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从内容上来看写的是采桑女子忙忙碌碌的情态,前后两句在格式上是一致的,句与句之间只替换了个别字,大多数字的重复使用,使得明快的节奏感在咏唱的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觉到在方圆十亩的桑园中到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静谧的环境也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意境,表现了采桑女子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欢悦的心情。
(二)表达对爱情的执著
在《诗经》中,重章叠唱表现手法还有一种是通过章法和结构的层层递进,表现一种深长持久的优患意识或一段持续不断的痛苦的情感历程,而暗合时令季节的变化。这种哀怨忧伤的情感通过诗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节奏而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使诗的情感效果更胜一筹。如著名的《秦风・蒹葭》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这三章虽然只有少数名词和形容词变动,但是暗含了时间流程和季节变化,一是寻找的过程,给人从朝到暮的感觉,有朝露中的迷茫和夜来临的忧郁,二是追寻者的心情,有最美好季节早已消逝的无奈和秋深冬近的焦虑。一唱三叹将“伊人”的不坐实、飘浮不定、幻象丛生的朦胧的意境凸显得十分充分,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同时又让人无限惆怅、心驰神往。
三、《诗经》的吟诵教学
吟诵[3]是古典诗歌的声音形态,即吟咏诵读。宋代真德秀在其《西山读书记》中曾提到,学者必须要知道读书的简要真诀,通过吟、咏、讽、诵来读诗可以表现其委曲折旋之意。从这里,足以知晓学习诗词的重要方式便是吟诵,读者通过吟诵能够“因声入境”,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和无穷意境。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奇伟的高峰,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强烈的节奏感,更富有音乐性,那么,如何来吟诵这样一部经典就成了一门艺术。这里,以中学课本里的《蒹葭》和《关雎》为例。
(一)一唱三叹,体会语言美
一唱三叹是《国风・周南・蒹葭》这首诗的主要风格,这里的一唱三叹并非机械地重复,伴随的而是景物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以及感情的深化。吟诵这首诗时,除了在节奏上的把握之外,要着力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追求“伊人”的执着。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要用凄楚的语调;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要用坚毅的语调,表现追求的艰难和坚定;读“宛在水中央”时,要把主人公看到“伊人”若隐若现,神秘莫测,却又不可及带来的失望和惋惜表达出来。最后,要在回环往复中加强语气,升华感情。
(二)注意押韵,感受音韵美
《国风・周南・关雎》是一首恋歌,是绝妙的抒情诗,描写的是爱情追求中的苦和乐。在结构上,用单章与重调的交替形式,第一、三章为单章,二、四、五为重调,错杂开来,有回环往复的感觉。重章层层推进,表达急切追求的心情,增添欢愉喜悦的气氛;单章近乎散文句法,使得写景抒情清朗明白,给人以心灵的动感。在吟诵的过程中要注意这首诗的两点押韵,首先,有些韵脚字在现代普通话中不押韵,只是在古音中押韵,如第三章“得”、“服”、“侧”,他们的古音是“入声字”,属于“职部”。在吟诵的时候,我们虽然可以用今音去读,但是要注意押韵。其次,有些韵脚字不在句尾,而在句子的倒数第二个字,如第四章“采”、“友”,古音儆凇爸”部;第五章“d”、“乐”,古音分别属于“宵部”、“觉部”,这两部可以“通韵”。诵读时要注意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将这些韵脚字读得响一些、拖得长一些。
(三)创设情境,感悟意境美
王国维曾经提到:“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6]因此,在《诗经》的教学中对其意境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如《国风・周南・蒹葭》,由于这首诗给人以苍茫之感,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带领学生曼声长吟,才能够帮助他们感悟这样一幅唯美的画面。首章押ang韵,给人以深沉、高亢、壮阔之感,诗人上下而求索的身影在浩淼宽广的天地中显得渺小孤寂,“伊人”的身影也显得飘渺模糊。第二章的韵由开口音变为细口音,情感也随之变化,给人以若即若离之感。第三章不仅押细口音的韵,连声调都变成了仄声,更添焦急绝望之感。三章兴句,将诗人追求“伊人”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渲染了三幅深秋早晨河边不同时间的背景,生动描绘了等待“伊人”的迫切心情。在吟诵教学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结合文本的意境,使得情感流露更加真实。
总而言之,吟诵方法在现如今的教学中确实有助于提高古典诗文教学的趣味,同时也逐渐收到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加完善和不断更新。
注释: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3]陈本益.汉语诗歌的节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葛晓音.关于诗型与节奏的研究――松浦友久教授访谈录[J].文学遗产,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