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报告评语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3 12:05: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调查报告评语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会调查报告评语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70-02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

围绕研究的方向,笔者在永平县11所学校抽取88名留守青少年,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走访与教师交流等形式开展研究。经分析,留守监护情况基本分以下几种: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首先,父母教育的缺位;其次,监护人教育的缺位;最后,自我教育的缺位。

(二)社会教育的缺乏

1.父母期望过低和监护人的知识水平低使得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整体上要比其他孩子差;

2.父母关爱的缺失和监护人管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留守青少年的性格形成;

3.父母的长期缺位使留守青少年缺乏亲情温暖;

4.监护人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介入少,使得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5.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使得部分留守青少年出现了行为偏差;

6.父母的补偿教育不利于留守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加大投入

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青少年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二)打造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

1.建立专门档案。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青少年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对他们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学校每学期要建立留守青少年情况登记表,对留守青少年登记造册,建立留守青少年的档案,以全面掌握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以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

2.定期召开会议。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青少年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青少年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

3.建立代管家长制。在各学校建立代管家长制,让老师行使家长的职能,在生活中和学习上给留守孩子更多的关心,像家长一样经常和他们促膝谈心,和他们一起游戏,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爱。

4.开展自律自强教育。班级要成立“独立青少年小组”,学校成立“独立青少年”委员会,选用其中独立能力较强的孩子担当成员,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让留守青少年在学校、老师、同伴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这样,既可以增加心理倾诉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以找到“家”的感觉,同时便于留守青少年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开辟宣传阵地。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优秀典型,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2.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开通家长热线、定期召开家长会。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系列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对教育的正确认识。

(四)完善优化农村社区教育环境

1.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在留守青少年中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各方面表现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

篇(2)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面对生活,就必须延伸到课外。合理安排课后作业,是强化和巩固思想品德课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深化内心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培养和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课外延伸的重要内容,作业设计理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作业设计也要及时作出调整与改变,即由以往的单一式转向多样式,由被动抵触式转向主动接受式,达成低效向高效的转变。鉴于思想品德课程包含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大模块,特点不同,在作业设计上也应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心理和道德部分的作业设计应以非纸笔为主,辅以纸笔作业;法律部分应采用纸笔作业与非纸笔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而国情部分则应以纸笔作业为主,辅以非纸笔作业。另外,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关于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还倡导观察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非纸笔测试多元化的评价。

本文以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为例,从思想道德行为、基础知识内容、社会实践类三方面切入,谈谈笔者关于非纸笔测试作业社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一、行为养成类作业――让品德从书本走向人本

思想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化,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初中生思想道德行为主要表现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自尊自信、尊重他人、文明礼貌、注重仪表、勤俭节约、讲究卫生、不吸烟、不酗酒、不违纪上网等。鉴于思想品德行为是在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笔者把思想道德行为列入思想品德课的作业内容,通过观察、记录学生的每日作业,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掌握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作为引导的依据。

例如,初中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有效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笔者按照中学生守则的要求,从“注重仪表、文明礼貌、遵规守纪、尊敬师长、遵守公德”五个维度设计了“记录表”来记录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先由学生自评、组评,笔者再在周评中给予等级和描述性评语。等级标准按A、B、C、D分四级,而描述性评语因人而异,但以鼓励为主。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一学期一总评。整个评语由学生、小组、教师三部分评语构成,过程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因为绝大部分评语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在其基础上并结合自己的观察给予评语,有点像班主任的“周记”。评价结果作为班级期末参加先进单位评比的依据。

事实证明,行为养成类作业能让思想品德养成从书本走向人本,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有效地达成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二、口头表达类作业――让品德从内容走向内化

笔者发现,对基础性学习内容,学生普遍存在着“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不良学习习惯。于是,笔者设计了口头表达类作业(表2),帮助学生培养、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类作业主要进行的是单元练习,每结束一单元教学,笔者就先让学生个人或分组出题,再交由笔者放入题库、整理答案。最后,学生抽签口试,由学生自己打分和教师面批组成口试成绩。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笑迎新生活”“认识新自我”“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过健康、安全的生活”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的复习中,笔者要求学生课后自拟每一单元的口试题,经过筛选,按不同题型、每十题为一组,构建了学生自拟的口试题题库;学生当场抽签,依序各从题库中抽取十题,每一小题10分,共100分;如果学生对测试结果不满意,允许进行二次口试,成绩以最高分记录。由于题库中的题目是学生自拟的,难易程度切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复习效果较好。经过单元口试的积累,题库越来越充实,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了最后的复习阶段,取得较为理想的复习效果。

口头表达类作业形式新颖、内容充实且贴近学生实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让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认识。其效果在中下层学生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因能力的欠缺,这部分学生往往不愿意做纸笔作业、不按时完成纸笔作业,而自拟口试题进行口试,大大减缓了这部分学生的过重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从而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书本内容较好地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三、实践探究类作业――让品德从课内走向课外

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包括交往沟通的能力、道德判断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笔者将主题探究活动和小组项目作业相结合(表3),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指定或者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包括问卷设置、调查分工、材具准备等,让小组围绕项目主题完成实践探究类作业――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

篇(3)

作业设计应考虑题材多样、形式多变、贴近现实、难易平衡、详略得当、目标明确、节奏合理、分量适中。

通过广泛了解,笔者发现教师作业布置设计比较单调,书面作业不外乎每单元writing所要求的内容,口头布置即将涉及的内容,以备下节课前检查。比如,准备warming up或speaking,或pre-reading .post-reading之类的,都是学生意料之中的,不够新颖,况且有现成答案可供参考,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

笔者建议,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立足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多设计一些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创造性的任务,让学生有意料之外的感觉,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SBⅡ NEWS MEDIA单元,精心设计了两个形式、内容、检测目的不同的作业,其中便体现了这种灵活性和真实性原则,收到了良好效果。它们分别是英文报刊制作和对甲型HINI流感,两种角度的报道。

设计第一个作业时,对speaking内容进行了整合,将这部分内容预没成了作业设计的引入环节。具体采取如下步骤:(1)让学生挑选其中有报道价值的五条“新闻”进行分组讨论,归纳出新闻报道应具备的特点并板书罗列;(2)就英文报刊的大致情况收集信息,弄清其版面设计情况;(3)布置作业。全班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设计英文报刊,指定期限内完成并上交参评,优秀作品予以奖励。对人员分工、资料参考、评比设想等细节也作了一一说明。

第二个作业的设计是基于INTEGRATING SKILLS中对同一件事情从两个不同角度的报道。学生吃透该部分内容后,接受了新任务:站在家长和学校两种角度对我校出现的第一例甲型HINI流感进行报道。

本文对高中生家庭作业定义为:学生以课本内容为载体,所完成的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创造性的课外任务,其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是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手段。除需要教师批改的书面作业外,这些家庭作业还应包括与课本内容及当前时代步伐紧密相关的单元或综合测试卷、英语周记、英文原著阅读及书评、英文电影影评、社会调查报告、实验制作、英语演讲、英语话剧表演等。

提示性书面表达应快速完成,收交时间以次日早晨为宜或当堂完成,其余各项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免与其它学科作业发生冲突而影响完成质量;需要合作完成的作业,比如实验制作、话剧表演等,应提前布置并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另外,家庭作业的布置应适量,一次布置作业量太多不仅会影响质量,而且会导致抄袭现象的发生。

二、作业评价要趋于到位

1.把握好评价尺度

作业设计和评价是相辅相成的,光设计不评价,作业质量就很难保证,光有评价没有新颖的设计,便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也不利于发挥其创造力。对于不同的作业应该有相应的评价尺度,力争宽严相济。对以上不同作业的设计可针对不同个体情况提出不同能力要求。对诸方面有特长、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高标准、严要求,数量质量并重;相反,对能力较低的学生可适当放宽尺度,只要不断进步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书面表达方面能力欠佳者说不定在口语会话及表演方面是个天才,因此,应该给学生在其擅长领域获得成就感的机会。

2.评价目标要具体落实

根据家庭作业在种类、难易程度、详略、节奏、能力等方面设计的目标要求,我们对其评价时应该有相应的目标管理,书面作业(我们普遍布置英语作文)反映的是学生用英语组词造句准确程度的基本素质,单元或综合测试卷反映学生阶段学习的成果,对这两种家庭作业投入的心血也应该是最多的。社会调查报告、实验制作、英语演讲、英语话剧表演等主要目的是对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和升华,对自信心的培养,评价时应该以感受和欣赏为主,不宜给于过多知识点评。

3.评价措施要科学合理

首先,评价方式应该有所改进。对难度小、需及时反馈结果的作业,由教师批阅转变为师生阶梯式批阅,然后老师对批改情况进行核对并统计、公布结果;对需要仔细审阅推敲的作业,如作文,可采用分段式批阅法,即,把作业按总数分成三到四部分,每天批阅一部分。批完立即返给学生,指导其得出形成性评价。对于制作或表演,可采取集体评价法即由师生全员参与打分评定结呆,也可以由临时专家小组给出评定结果。

其次,评价应更富于人文关怀。作业中应多用评语代替单调的分数和日期。评语应富有创造性,以激励为主,如:“我很赞赏你文中的观点。”“是吗?太巧了,我也有同样的经历。”“表达较规范,书写认真一点就更好了。”这样的评语很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积极效应,激发其向上的斗志。

篇(4)

精设学案,自主探究属于课堂前延部分,主要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先生就说过:”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师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学”中充分暴露思维、暴露问题,提高老师上课的针对性。老师如果怕学生出问题而不让学生”自学”,就会使学生养成了一种思维惰性,学到的知识也是假知识、死知识。 学习的效率自然也高不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前自主性的预习,主动获取知识,是一节课的第一作业。

二、优化课后作业布置,渐进式实现高效课堂

在政治作业的设计上着眼于当前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针对性、开放性、时政性、研究性、兴趣性、主体性,建构新的政治作业设计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作业设计和布置要增强动手能力 ,呈现开放性

在进行政治作业设计时,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选素材,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到所学的政治知识,提高生活的技能。比如,在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去不同的商业银行去办信用卡,进而了解工具。回来后进行展示和讲解。通过这些生活化的作业,不仅能够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所学经济、政治、文化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作业设计和布置要评价合理,重视主体性

改变政治作业的评价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新课标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如对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各自不同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效果,都可提高相应的自我评价的机会和要求。我的具体做法是:在坚持教师评改作业的同时,可以采取让同学自评或互评的方式进行,在学生完成作业后,不必把作业交给老师,先让学生自评,然后教师把学生分为1~2人一个小组,让学生互相传阅已自评过的作业,进行互评、修改。通过自评和互评,既能使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审视,又能使学生有机会评阅对方的作业,从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增加合作、交流的机会。

坚持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而在传统的作业批改中,教师主要是纠错,对学生的作业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激励性,批评多于表扬,纠错多于激励,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惧怕政治作业,这同新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也是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因此,我们教师在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中,要多采用激励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鼓励、赞赏与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努力、成绩和进步,要在评语中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赞赏与喜悦;而对于学生作业中的过错要以恰当的方式指出,批评要适当委婉,重在鼓励。

三、有效设置社会实践类作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政治课程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作业的布置也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社会调研型作业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作业类型。它改变了传统作业单一的纸笔功夫,强调作业在实践中完成。这有利于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例我们在必修二民主管理的教学时,可布置如下作业:

篇(5)

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如教学“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形式,在活动之前我首先进引领学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文艺会的内容和形式;然后让同学独立构思活动内容,编排活动程序,布置活动会场。整场活动在我的指导和协助下,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二、合作的引导者

兰本达说过:“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教师应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获得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罩、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创新的点拨者

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创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因此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以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比如,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发现问题,写成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建议。又如,指导学生就“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的问题,进行调查访问,然后整理调查所得,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再如,指导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文章,办小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四、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报刊,网络,图书馆、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学习,并称之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出室外、从校内走出校外,从书本走向社会。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服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并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评价的组织者

篇(6)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分子,它包括:(1)情感激趣。在新时期,每一位教师应当以赏识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和道德生活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以鼓励和肯定性的语言为主,即使批评也有注意分寸,这种宽容和期待的方式往往能激起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强烈热情。(2)语言激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如果你不想使知识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也同样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和语言技巧。首先,教师如果语言生动幽默,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其次,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要恰当的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眼神适当的手势,对有声语言起到深化补充作用,让课堂有声有色、妙趣横生。(3)内容激趣。“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的教学知识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要求教师“应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遵循这一方针,我们积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思想品德看的吸引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4)评价激趣。设计作业评语,激发学习兴趣。作业评语能及时纠正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根据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适时、适当的指导。严谨的作业评语,不仅可以起到指出错误、评价学生劳动鼓励学习意志等效果,而且也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强劲动力。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置学习障碍,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即“布惑”,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并以此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并去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我们在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时,提到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时可向学生“布惑”:“目前我国经济还落后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还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呢?”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取查阅资料,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即不但比现状,还要比起点,比发展历史,从而比出两种经济的发展速度,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自始至终贯穿使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生活体验、感悟和实践矛盾的冲突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社会规范、正确的政治观点得意内化,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时,可以通过案例资料、问题情境启发;可以通过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启发;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等等。参与式教学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发挥学生教学主体作用,促使师生之间合作探究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而有创造性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获取新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情感。讨论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也可以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式讨论,其目的是问题情境的触动下,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共同寻求答案。在进行这种教学方法时,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问题本身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两难性,最好能引起争议,否则便会失去讨论的意义。同时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和展开讨论的时间,让他们真正在讨论中把问题得到解决,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另外,还可以运用互动式教学法、体验性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等等。合理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会让你的教学事半功倍,达到令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7)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多层次的评价也有利于教师全方位地评价学生,促进双方面的共同发展。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大力开展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思想品德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语言交际能力,在学思想品德中,用思想品德中摸索思想品德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应用能力。新教材出现的思想品德综合实践课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给略显死气的思想品德课堂带来了很多生机。思想品德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思想品德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能力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思想品德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思想品德实践。正因为如此,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不能成为摆设,而应将其摆放至与教材选文同等重要的位置。我甚至认为,开展综合性学习比讲授教材中一些与时代脱节的文章更重要。纵观现在的教学,我们为了追求分数,为了追求升学率,将学生禁锢于课文中,沉溺于题海里学生根本没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于是他们纷纷大呼学习思想品德很痛苦,根本就没有能够体会到祖国语言之花的美。我觉得,每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对增强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综合性学习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特点也有助于我们推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活动目标的明确性。思想品德综合实践课的学习涵盖了思想品德素养的要求,在学习中培养了阅读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材中每一单元的综合实践课活动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写作与综合性学习各占一半,口语交际是连接两者的桥梁,因此它的位置总是在中间。既然如此,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前教师都要确立好主题,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目标,各个活动环节设计都应紧扣主题,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价值观的确立。例如《我就是一道风景》、《我也追“星”》、《走上辩论台》这些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历史,美术等角度了解民族文化的精华,从而热爱祖国思想品德。

二、实践活动准备的充分性 。进行实践活动课时,教师要时刻记住,这是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课程,虽然不同于传统课程,但它依然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一部分,是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的。我们进行实践活动课,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要有目的,按步骤进行。活动前的准备必不可少。每次的实践活动从准备到成果展示,我建议以四周为一个阶段,四周刚好是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长,在课文讲授前布置课题,在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准备进行不定时的指导,在单元教学结束时展示成果,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活动有序进行。我曾组织学生准备《我就是一道风景》实践活动,因此,活动成果以编辑诗集的形式和幻灯片形式展现,同时让学生明确查找的范围,可搜寻性也较大,学生的自由发挥度也很广。撰写“前言”或“编后记”谈编辑的过程,及对这次活动的感受。要求明确,学生就会心中有数,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但又保留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准备阶段,教师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学生自然能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人教版实验教材每一个单元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训练材料,其内容涉及了各个领域,贴近生活,时代感很强,这样就对思想品德实践课的课型有了更高的要求。形式生动活泼,新颖多样,简便易行,才能使学生积极的参与,从而活动中提高思想品德素养。例如《走上辩论台》和《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就可以用辩论赛,演讲会的形式呈现;《乘着音乐的翅膀》就可以用音乐欣赏会的形式,甚至可以让同学自己唱,自己表演,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单元的主题选择活动形式,但有一点我们要时刻铭记,我们不能只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不能只追求活动课的热闹。思想品德综合实践课活动的开展,是服务于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需要,服务于学生思想品德能力的发展。趣味性与实效性两者兼备,才能使学生既乐意参加,

四、课堂教学主人的可变性。这个特点是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延伸开来的,既然课堂模式发生变化,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那么课堂教学的主人同样会发生变化。综合实践课上,学生应该成为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体。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给教师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中就提到: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淋漓尽致的表现自己。最成功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人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意味着老师的作用会减弱。相反,开展综合实践课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变的,教师要把自己定位为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五、教师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思想品德教师不愿意,不乐意开展综合实践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这种课型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课文分析课基本上是以教师的分析为主,教师只需要将文本解读通透就可以了。但是,综合实践课不再是单纯的文本分析,更多的是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要能对综合实践课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如果教师固步自封,认为“师必定贤于弟子”的话,那么我们肯定无法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

我们要承认,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已超出以前,我们教师可以做的就是与学生一起研究,学习,成长,加强双向融合,使双方的知识得到提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以及“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思想品德,运用思想品德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思想品德老师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养,才能使学生折服,积极地参与思想品德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何乐而不为呢?

篇(8)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53-02

思品课教学方法一向较为单一、古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们不敢想、不敢说,思品课堂成为说教课堂,这样的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半点的兴趣。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那么,在思品课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做起:

一、开展富有成效的课堂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多层次的评价也有利于教师全方位地评价学生,促进双方面的共同发展。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大力开展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思想品德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语言交际能力,在学思想品德中,用思想品德中摸索思想品德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应用能力。新教材出现的思想品德综合实践课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给略显死气的思想品德课堂带来了很多生机。纵观现在的教学,我们为了追求分数,为了追求升学率,将学生禁锢于课文中,沉溺于题海里学生根本没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于是他们纷纷大呼学习思想品德很痛苦,根本就没有能够体会到祖国语言之花的美。我觉得,每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对增强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准备的充分性

进行实践活动课时,教师要时刻记住,这是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课程,虽然不同于传统课程,但它依然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一部分,是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的。我们进行实践活动课,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要有目的,按步骤进行。活动前的准备必不可少。每次的实践活动从准备到成果展示,我建议以四周为一个阶段,四周刚好是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长,在课文讲授前布置课题,在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准备进行不定时的指导,在单元教学结束时展示成果,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活动有序进行。我曾组织学生准备《我就是一道风景》实践活动,因此,活动成果以编辑诗集的形式和幻灯片形式展现,同时让学生明确查找的范围,可搜寻性也较大,学生的自由发挥度也很广。引导,学生自然能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模式的灵活性

人教版实验教材每一个单元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训练材料,其内容涉及了各个领域,贴近生活,时代感很强,这样就对思想品德实践课的课型有了更高的要求。形式生动活泼,新颖多样,简便易行,才能使学生积极的参与,从而活动中提高思想品德素养。例如《走上辩论台》和《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就可以用辩论赛,演讲会的形式呈现;《乘着音乐的翅膀》就可以用音乐欣赏会的形式,甚至可以让同学自己唱,自己表演,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单元的主题选择活动形式,但有一点我们要时刻铭记,我们不能只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不能只追求活动课的热闹。思想品德综合实践课活动的开展,是服务于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需要,服务于学生思想品德能力的发展。趣味性与实效性两者兼备,才能使学生既乐意参加,

四、课堂教学主人的可变性

这个特点是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延伸开来的,既然课堂模式发生变化,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那么课堂教学的主人同样会发生变化。综合实践课上,学生应该成为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体。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给教师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中就提到: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淋漓尽致的表现自己。最成功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人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意味着老师的作用会减弱。相反,开展综合实践课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变的,教师要把自己定位为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五、教师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思想品德教师不愿意,不乐意开展综合实践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这种课型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课文分析课基本上是以教师的分析为主,教师只需要将文本解读通透就可以了。但是,综合实践课不再是单纯的文本分析,更多的是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要能对综合实践课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如果教师固步自封,认为“师必定贤于弟子”的话,那么我们肯定无法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以及“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思想品德,运用思想品德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思想品德老师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养,才能使学生折服,积极地参与思想品德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何乐而

不为呢?

六、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师除了应当具备随时更新知识的能力,适应并改变学生的能力,更应具有一颗爱心。综合实践课讲求的是师生的共同成长。教师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已经逝去,我们不再高高在上,我们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他们的合作者。从活动的准备阶段到最后的成果展示,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无尽的支持和鼓励,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将以往的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化为多方面的评价。思想品德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多采用激励评语,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篇(9)

一、参与的引领者

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结合语文教学的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了“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形式。在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进引领学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设计活动游戏,排演童话剧相声,布置文艺会会场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的引导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促使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创新的点拨者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比如,为了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写成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建议。又如,指导学生就“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的问题,进行调查访问,然后整理调查所得,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再如,指导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文章,办小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四、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学习称之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实施课改之后,自然和社会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语文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出室外、从校内走出校外,根据本校实际、班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场所、人士,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为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服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然后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五、评价的组织者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综合活动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同时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的。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对儿童的评价必然是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师应主动地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评定、鉴赏,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情感表现、取得的体验和经验成果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作为评价的依据,制定不同的评价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促进每一位学生在语文活动课程中知识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在语文活动课程评价中,我们在选取评价手段时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中心,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以及互相评价时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篇(10)

一、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思品课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记忆和接受,忽视发现和探究,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这种学习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组织的”灌输”特点,实现”主导”与”主体”关系的平衡,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使学生得到自由、健康、充分和全面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被普遍接纳,并尝试着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这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以要求人人都能进步为教学宗旨。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这一要求不仅是消除接受式学习的学习弊端,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特别关注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探究性学习不以掌握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多层面更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对新情况作出价值判断,其结果不是现有知识的积累,而是在深刻的求知体验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思品课教学中,更要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在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发展迅猛,生活方式变化不断加剧,必须要求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构建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动为形式,以实践为根本,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探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而且要充分利用各地的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板报等活动,还可安排学生积极撰写小沦文、调查报告等。开展这些活动要注意针对性,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 网络信贷论文 下一篇: 送清凉活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