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工作思路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6 00:30: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研究生工作思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研究生工作思路

篇(1)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我国研究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要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效果和培养质量,必须首先要深刻剖析当前我国研究生管理现状,牢牢抓住现阶段研究生特点和本质,逐渐探索出一条全面、多维度、有重点的研究生管理工作思路

 

一、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管理现状

 

1、管理难度大

 

当代研究生生源普遍多样化,结构组成复杂且年龄跨度大,致使研究生管理工作相对较难。此外,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意愿不强烈,缺乏凝聚力,给研究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2、制度不灵活

 

不同学科在学科属性、知识结构、研究领域、培养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各有针对性,然而在制定重大决策前,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较少听取广大教师和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导致管理制度及决策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在对研究生的实际管理中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ll]。

 

3、制度执行难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规定,各高校也相应出台了各种规章制度,对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及日常管理进行规定和约束。然而在实际执行层面,有些规定形同虚设。由于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导致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较难l 2l。

 

二、创新研究生管理的工作思路

 

2.1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搭建信息化平台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途径。目前我国已有不少高校使用了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中,各层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如学院研究生部、校研究生院等部门对掌握研究生各项基本信息、成绩一目了然。借助信息化这一平台,可以从招生录取、日常管理、教学培养、社会实践、学位授予、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对研究生进行监督和管理,不仅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2.2提高研究生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研究生管理者在整个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维系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一名合格的研究生管理者,首先要热爱研究生工作,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品德素养。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和各项政策,并着力培养研究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一代优秀青年。其次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明确工作职责。研究生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锲而不舍的进取心,敢于不断挑战和迎接新的工作内容、工作任务。最后要提高研究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应定期开展研究生管理人员讲座、培训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使研究生管理者通过学习逐渐积累专业知识、明确岗位责任、提高工作能力,并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断运用到实际研究生管理工作中。研究生管理者应当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努力为研究生的学业生涯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H。此外,高校相关人事部门也应从人才选拔、任用、考核、评估、薪酬水平、奖惩措施等方面入手,不断吸纳具有较高素质、较高水平、较强专业能力的研究生管理人才。

 

2.3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学业期间有着重要的育人责任。一方面,研究生导师在学术上对研究生给予指导,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相关文献查找与阅读、开题报告到论文中期考核及论文毕业答辩等环节,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学术造诣都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及学业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生活中,研究生导师的为人处世,行为举止都对研究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生导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并以“立德树人”工程为契机,增进与研究生的沟通和交流,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塑造研究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品格。研究生导师、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及研究生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间相互协调配合,保证各部分功能的最大发挥,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完成。

 

2.4完善研究生教育考核评估机制

 

定期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进行评估考核,对于全面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各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不同类型硕士研究生之间评估体系的区分度不高,针对招生质量、研究生管理与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导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位论文质量、学位授予、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缺乏严格把关。应建立健全一整套有针对意义的评估体系,并定期开展评估考核工作。评估考核过程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评估结果细分为几个等级并及时向各培养单位反馈。针对不同考核结果采取不同的整顿或改进措施,待下一次评估时,要针对上一次评估中有待改进的环节重点考核。应建立相应的网站,将评估方案、各培养单位评估报告、评估结果全部公示在网站上,接收全社会的监督。

 

2.5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中

 

研究生课程较分散,集中管理难度较大。研究生管理者应克服困难,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借助研究生会、社团、党团活动的力量,发挥学生干部尤其是学生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积极带头作用。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到研究生日常管理中,包括入学迎新教育、奖助学金评选、社团活动、校风建设、寝室文化评比、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

 

篇(2)

一、大学生需要法制化,法制化是实现大学生管理的根本途径

首先,大学生管理法制化是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目标的必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新世纪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标准不仅是专业知识丰富,道德高尚,而且应具有高标准的法制观念。要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高等教育。为此,要加强高校管理的法制化深度。在高校管理中,大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因此加强高校的法制化教育其实最根本的就是加强大学生管理的法制化。

其次,大学生管理法制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完成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目标的必要手段。高等教育单位作为教育部门,其主要工作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级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标准不仅是专业知识丰富,道德高尚,而且应具有高标准的法制观念。要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高等教育。为此,首先要使高校中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较高的法律观念。可以通过开设法律课程,开展有关法律知识方面的讲座和活动来加强学生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当然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学法、懂法、用法的过程中懂得分辨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根本上提高高等人才的思想素质,减少高级知识分子犯罪率。目前国内大学在这方面的现状离我们的期望还有一段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作为知识和技术摇篮的高校,师生对社会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知之甚少。侵权和被侵权现象在高校时常发生。学生与学校间关于维权的官司也频频出现在媒体上。另一方面,大学生中谈恋爱、婚前、女大学生傍大款、打架斗殴、盗窃、吸毒等行为为数不少。社会需要各方面都健全的高级人才,高校在输送人才的最后工序中担任了及其重要的角色。

再次,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决定了需要法治教育作为手段。当代大学生,多出生在八十年代初期到中期的一代青年,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作为国家民族建设的新生力量,他们掌握高等技术知识,胸怀报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处事果断对人热情,这是他们的有点。但是,他们在思想和言行上容易偏激,分析现象和问题欠缺全面和长远的眼光;再者,出生年代给了他们和平的政治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思潮的冲击,造就了这一代新兴人类:对生活的物质要求高,追求享受高级物质生活,对需要艰苦奋斗的人生旅途没有充分的估计和心理思想以及身体上的准备。在这一代人身上存在更多的矛盾:他们掌握高级知识却常犯急功近利的错误;他们大胆勇敢却缺乏谦虚谨慎;他们对人热情却难以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没有充分努力却总抱怨环境的恶劣;他们自认为是成年人却在思想上并不成熟。这些观点决定了高等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别要注重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片面强调尊师的观念,克服单纯从伦理道德强调爱生的习惯。要更多地从尊重、平等的角度出发。将每一个学生当做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来看待,肯定他们作为一名成年公民享有的权利,同时强调作为一名成年公民还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守法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是基本的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责任感,是他们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一个基本手段,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

二、大学生管理需要人性化,人性化是实现大学生管理的必要条件和有力工具

首先,法制化是前提,人性化是必须。高校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主动适应新时期新环境下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要从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体现一人为本理念。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人性化,科学公正需要人性化,正确的导向加有效的引导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化教育,要以人性化为条件。大学生由于不知法而犯法的案例屡见不鲜,所以要把法制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规范学生的全力与义务,使学生由被动教育变为主动自律。将法制化教育联系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和世界观、人生观进行,既充分地体现了人性化教育,又可以收到法制教育的良好效果,可谓一举两得,相辅相成。

三、结语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要注意法制化和人性化相结合,在法制化的前提下实行人性化管理。高校要转变传统的“管制教育”,树立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对待学生的日常行为问题,应该以教育主导为主,不断完善与创新大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在法制化的前提下充分的体现人性化。

篇(3)

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校大学生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心理问题、网瘾等各种新困扰凸显。在坚持和发展传统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引进其他学科的理念和方法,是推动变革的重要途径。社会工作理念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人性关怀和实务技能为手段开展助人服务,形成了特殊的价值理念、实践经验和操作方法。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分支,将其理念与方法运用在高校中,必将有利于从功能、观念、技术和体制上推动高校学生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一、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体系及特点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工作,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和固定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以党委系统为主,行政为辅。学校党委领导作为主管,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和团委为二级管理部门,学生党支部、各二级院团总支、各班团支部为基层管理部门。这一模式,具体地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宏观指导,学生处、学工部、武装部具体实施,通过院系学生工作组落实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第二种模式是党政共同管理,党委领导,行政负责,院系结合,以院为主。第三种模式是学校宏观管理,学工部总负责,各系部主管。这三种工作模式,在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郾重视“服务意识”,淡化“管理理念”。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我国高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重视“管理理念”。学校管理部门过于看重管理部门的权威、学生的服从等,忽视被管理者(学生)的平等性、主体性和能动性,对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缺乏应有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殊性、自主性往往得不到重视或被否定。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独立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管理逐渐与服务相结合,“服务意识”凸显。

2?郾强调“以人为本”,改善“事本主义”。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正在逐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本主义”,对学生的帮助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的层面,而是考虑到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属性。高校学生工作开始拓宽视野,积极学习并运用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以人为本”开始逐渐深入人心。“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指学生,而且包括老师及在校工作的所有管理者和后勤人员,强调全员育人模式的构建和学校整体素质的提高。

3?郾逐渐改变学生工作的“简单应急式处理”。

高校学生工作机构在实际中,由于各部门承担不同的职责及功能的细分,使得处理学生问题的任务最终还是落到与学生直接打交道的基层院系身上,而基层院系又由于对学生问题协调的局限性,以及自身工作的繁琐,出现问题往往就是“就事论事式”或”简单应急式”地处理。这种做法导致对学生问题的管理和处理只能浮于表面,无法将其作为日常工作去研究、管理和预防,导致学生的问题得不到专业的解决,也缺少专业化的技术支持。随着提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大批拥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投入一线,深入研究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对策。

我国当前的学生工作方法和工作体系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成熟性,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现行学生工作从观念、功能和技术上都呈现出被动或“救火式”的不足,高校学生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使学生工作进一步专业化,我们引进学校社会工作理论,是适应时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可取途径。

二、学校社会工作相关理论概述

1?郾关于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是一个外来语,是由英文“school social work”翻译而来,泛指教育体系之内的社会工作实务。

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认为:“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以实现学校的主要目的。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教与学的场所,使学生能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与未来面对的世界准备他们自己。”经过历史的发展,社会工作已经开始成为能够解决诸多社会问题的一种专业、一种艺术、一种科学,在社会各领域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郾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理念,即以人为本、助人自助。这一理念基于对人的尊重,相信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都具有自我改变、自我成长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社会工作的三个基本理念。一是助人自助。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人们挖掘自身潜能,使人的潜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二是强调人格平等。虽然人的社会地位不同,但人人是平等的,尤其是帮助者和帮助对象之间人格地位是一样的。三是主体自决。社会工作者为帮助对象提供建议而非忠告,对于是否接受帮助,接受何种帮助,由帮助对象自己决定。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服务,其基本任务是对有需求者、有困难者提供有效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3?郾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

经过长期探讨,实践者们对社会工作的理念的操作模式形成了富有成果的经验,分别有传统临床模式、学校变革模式、社区学校模式和社会互动模式等。当前,在我国高校学生社会工作中有以下四种具体工作模式:一是治疗性工作模式。它采用个案工作方法为“问题学生”提供咨询和服务。这种模式重在治疗和纠正其心理与行为偏差。二是适应性工作模式。它采用一对一辅导、小组工作等,重点培养学生生活和学习适应能力。三是发展性工作模式。主要采用小组工作方式,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规划大学生涯,以及职业生涯。四是协调性工作模式。将学校视为一个社区,整合学校管理的各种资源,协调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三、在高校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理念的意义

1?郾学校社会工作是对现行学生工作模式的有益补充。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模式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有意识地增加意识形态影响,注重对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的养成教育。然而这种教育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关注不够,特别是在解决大学生个案和特殊问题方面并不理想。应注意到,以这种教育模式来实现教育初衷的现行学生工作思路,对大学生的自主性和接纳性考虑不够。因此,很难为学生提供进行自组织调试的宽松、愉悦的成长氛围。而善于进行系统思考的学校社会工作,除了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之外,还能有效地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资源,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自组织协调力。

2?郾解决传统学生工作面临的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深受来自社会各方面和各种观念的影响和干扰。此外,心理问题、网瘾问题、就业焦虑问题等也纷至沓来。必须承认的是,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显性或者隐性的威胁。传统的学生工作将面临新的困境,仅靠传统的学生工作与单一心理辅导是难以满足需求的。此时,可以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原则和方法,深入研究各类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方案,解决问题。

3?郾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共同建设和谐校园。

学校教育承载的任务太多,已超出其自身的能力范围。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单靠其自身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是需要社会、社区、家长等多方共同协作,综合解决。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有效地加强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构建良性互动的育人平台,构筑和谐的“教”、“学”、“成长”环境。因此,在高校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导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有效整合资源,对于从整体上构建高校育人平台大有益处,可在极大程度上保证大学生获得良好的育人环境。

总之,学校社会工作就是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应用于学校管理,目的在于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学校、家庭和社会协作共管,建立监护网络,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社会适应、心理等问题,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以获得适应今日与未来的生活能力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它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深远的应用前景。

我们应以学校社会工作作为枢纽,联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构建大学生发展的共同体,专业性地有效分担学校教育的任务,形成全社会教育合力共同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在发达国家,学校社会工作者常常与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咨询人员共同为学生提供服务,使学生教育工作延伸到家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这是值得借鉴的经验。为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扩大视野,让学校社会工作成为学校辅导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由辅导员、高校教师、心理咨询师和学校社会工作者协调各自工作职责,构建一个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共同体,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地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攀攀,朱蕾.社会工作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青年科学,2009,(9).

[2]易钢.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改革与战略,2007,(9).

篇(4)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化,大学生在就业或创业过程中的优势日益呈现出同化的趋势,如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大学生就业或创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实践精神,才能够在优势不断缩水的今天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思路研究,应该从创新人才的培养入手,应该确保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联动。

一、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动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高校及高校毕业生而言,在自身条件没有太大的闪光点,自身条件大致雷同的情况下,是否能够顺利就业,需要看用人单位的“脸色”,大学生创业同样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开拓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思路新方法,应该不断提升高校品牌,不断提升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一路无阻顺利通畅。从这点而言,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塑造,创新意识的提升,是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的绿灯。

1.创新人才培养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质量符合社会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旨在注重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创新二字,相比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全面地培养社会性人才。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应该注重转变方式,从封闭式人才培养转变为需求式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社会实用性。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联动机制,能够保障大学生的质量符合社会需求。

2.创新人才培养能够提升高校的品牌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高校的品牌是一种虚拟的优势。很多用人单位在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时,并非针对性地检验该学生的素质是否适合用人需求,而是首先将该生的毕业学校作为衡量标准。这是一种社会化的弊端,但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因为高校学生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应该看到这种社会弊病。如果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使自己的毕业生符合社会需求,毕业生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反过来也会成为衡量学校的一种标准。如新东方职业技术学校之所以能够实现良好的就业率,与其毕业生的高素质息息相关。因此创新人才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质量,还能够提升学校的品牌。

3.创新人才培养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起着关键作用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课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使学生在注重提升知识文化积累的同时,不断地提升个人的素质,这些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新思路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能够综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因此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联动,能够在人才培养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社会性。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高校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后,用人单位除要考核毕业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外,更看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往往只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和职业素养,大学实践课程较少,只是在高年级寒暑假的期间,会安排学生进行一定期限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忽略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方式,很难有效地保障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旨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能够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中,尤其是在课程设计上突出的体现了社会的需求。很多高校开始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适时调整,本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理论基础、注重实践创新、全面提高素质”的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尤其是在一些选修课内容设计上,社会性的课程内容增多,如商务英语、职业素养等社会性的专业课程,让高校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等进行外延式,拓展式的学习。

2.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创新二字,创新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在高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地进行人才专业技能和就业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应该不断创新观念,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高校毕业生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既要因势利导地进行择业就业,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行创业思维的培养,主动地为自己创造岗位,为社会创造财富。创新人才培养应该将创新创业摆在重要的位置,在高校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科学合理地进行创业课堂的开设,通过丰富地创业活动来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思维的培养。此外,高校还应该在毕业生创业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政策支持及资金保障,大学生的项目若可行性较高,具有良好的社会发展前景,那么高校领导应该积极地支持,并运用高校的资源为大学生创业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此外在创业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也应该本着社会需求的角度,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观念、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及发展意识等。

3.建立完善就业与培养、招生联动机制,实现良性互动

招生是入口,培养是通道,就业是出口,三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高校应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建立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挂钩制度,建立招生、就业双向沟通的信息反馈渠道。通过双向的信息沟通促使招生、就业政策的调整,缩小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高校专业的设置要公开化,更要合理化,如果高校的专业设置不科学,社会实践性差,社会需求较低,那么高校该类专业的学生如果流向市场,那么将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反之如果高校专业设置更加具备社会性的属性,那么高校的毕业生在涌入市场后,社会需求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可以顺利地实现就业。因此在高校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应该紧紧贴合社会实际,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及社会发展的实践性来进行专业的优化,提升专业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于高校传统的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要进行一定程度地微调,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某些就业率很差的高校专业,要进行相应的停招或减招。

4.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激励导向功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运用这种机制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科学地评价自己。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抱着非常高的期望,却总是处处碰壁,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甚至走向了极端。造成这种社会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在高校期间学生的评价激励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对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自身能力评价不足,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存在着盲目的自大情绪。因此在高校学生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学生能够科学的正确的评价自己,让学生知道自身的真实水平,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或创业。同时开展学生评价激励功能,还能够让学生了解自身薄弱的环节在哪里,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强化自己的薄弱环节,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日益复杂,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创新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质量,能够树立高校的品牌,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联动机制,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科学设置专业,科学进行评价激励等方面,能够有效地实现二者的联动。

篇(5)

二、现状与分析

(一)教师现状:综合素质必须提高。

1.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早在“八五”末期已完成了学历合格培训,至11底全区在职教师共4255人,专任教师3494人,中学1454人,小学2040人,其中中学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达1385人,小学教师具专科及以上学历达1649人,远远超出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教师任职的学历要求。但是,学历并不能与能力划等号,尤其是我区教师中五年以下教龄的人数占70%以上,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尤其是岗位再提高方面,进修学校还任重而道远。

2.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现有校长,大部分是先上岗后培训,而且缺乏管理学、行政学、公关学等领导者必备的管理素质,因而长期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摸索状态,进修学校不仅要担负起师训任务,更要担负起干训任务,为区培养一批观念新、管理好的专家型校长。校长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引导我区教育事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单靠经验积累是不够的。

3.我区广开人才之路,从省外引进大批人才,但由内地引进的人才,由于环境和思维定势,思想上更多具有“应试教育”的痕迹,教育思想和观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引进和招聘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短期效应,但不能充分体现区固有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我区必须立足于本土,培养一批具特色的“启明星”。

4.教科研是每一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但我区教师尚不具备一线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更少之又少,加强教师的研究能力尤其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才是教科研发展的命脉。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它必须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在实践与理论的磨合中不断提升,这就需要进修学校花大力气在此方面有所作为。

(二)教师进修学校现状:人员、架构必须调整。

教师进修学校原来作为学历补充教育的主要机构,对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学历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时至今日,教师进修学校内部,架构不清晰,责任不明确,人员不到位,现有的人员无法承担应有的教学任务,造成基层单位对进修学校的不重视和反感。进修学校的人员配备和师资水平都不足以应付高速发展的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进行转型。因此,进修学校不单单是行政部门规定的继续教育机构,更应该是教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必不可少和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三)国内的师资教育现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出路。

1.从我区教育实际来看,相当一部分学校提出校本培训还为时过早。我区近几年引入大批高校毕业生,但由于我国高校教育学科划分过细和仅强调理论研究的固有狭隘性,造成毕业生的知识较单一,缺乏历史的、宏观的、全面的大教育观点,造成素质教育实施的形式化、教育成果的表面化。并且,学校内部师资不均衡,能够担负起教科研“领头羊”的教师全区都匮乏,更何况一间学校,所谓的“校本培训”大多借助外聘的专家,有时几间学校还开展的同一课题,反复请同一专家,造成了人员和资金的重复消耗,也就意味着我区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2.目前各高校举办的各类培训仍是满堂灌的“填鸭式”,包括目前国内mba得不到国际认可的原因就是缺乏实践,进修学校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尤其是授课方式的变革。作为学校和教科研单位之间最具价值的桥梁,才是进修学校变革的根本出路。

三、目标定位

(一)总体目标:全面实施教师继续教育,满足我区绝大多数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成为我区人才选拔----“启明星”工程的后备基地,完善“区本”培训,为教育造就一批教育家,而非“教书匠”,为我区成为教育强区和教育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简而言之,要做到一个面向和六个转向。

一个面向:即面向全区的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进修需要六个转向:一是从学历教育转变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将教师从经验型转化为研究型的新型教师;三是从泛化教育转为区本培训,时机成熟时可转为区本与校本相结合的分层培训;四是从“先上岗后培训”转化为“先培训后上岗”和“边上岗边提高”;五是由行政强制性培训转化为合理为教师制定成长阶梯方案的培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六是从单一的教师培训转化为教师、行政两个发展方向的培训。

(二)具体目标:实现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培训质量、硬件设施争创全省一流。

学校管理目标:坚持“转换机制,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效益”的原则,建立现代化管理运行机制,培养专家型管理干部,形成高效率、有特色的办学管理风格,队伍建设目标:建设一支学历高、素质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培训质量目标:切实抓好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达标率达100%,优秀率达80%,满意率达90%。到,完成200名“启明星”的培训工作,对所有学校的中层以上干部全部进行轮训提高。

硬件建设目标:建设一个适应我区教育发展的设备一流、设施完备的教师进修中心。

四、主要措施

(一)符合教师需求的课程规划,是进修学校改革成功的一半。

建设新型教师培训课程,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不同层次教师的进修需求,按需设课。注重课程的层次性、可操作性,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注重专家与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开设自选课与必修课且以自选课为主的课程模式,并将每年的继续教育课时数转化为学分制,鼓励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二)明晰进修学校架构,并进行人员调整。

调整进修学校内部架构,进修学校内设理论部、实践部和后勤部三个部门,理论部负责制定课程(了解教师所需,聘请专家,设置科目,查阅讲义,考评课程效果,写分析报告并制定新的课程方案),并与相关院校和科研单位(包括国内外)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实践部负责教育实践(联系实践基地,选定指导老师,考评实践效果,跟踪调查),并与教研室和基层学校建立共建关系;后勤部负责财务、教室、教材等一系列后勤工作。

(三)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不断自我提高。

将教师进修与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审挂钩,教师取得相应学分且成绩优异者可获得外出培训(国内外)和在职学历深造的奖励。

(四)硬件建设是必备的客观条件。

配备可容纳200人的报告厅、可容纳100人的网络教室各一,讨论式教室和授课式教室若干,视频多媒体教室2间。建成与国内著名师大远程教育网相连接的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基地。

(五)经费投入,是完成教师继续教育的保障。

根据省人民政府1999年第53号文《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采取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方法解决。具体经费来源包括:每年从教育事业费中按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2%和教育费附加中不低于5%的比例安排;从地方筹集的教育基金和学校勤工俭学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所办学校,其教师继续教育所需费用由办学者负责。

五必须突破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难点:1.“按需设课、按需施教”的“需”较难把握,每个人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他所认为的“需”可能与上级部门认为的“需”有一定的差异。

篇(6)

教育部将于3月31日—4月1日召开2011年全国研究生录取工作会议,届时将公布全国复试分数线并研究讨论研究生招生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之后我校将按照会议精神,制定各学院复试分数线,开展2011年硕士研究生的复试与录取工作,各学院将于4月初在网站公布复试分数线并发出复试通知,请相关考生近期密切注意我校网上研究生复试信息(不再有其他形式通知),望考生准时参加复试。

篇(7)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推进国内高校及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该方案提出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争取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1]。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川大校长谢和平认为一流大学需要培养拥有全球视野的人才。而上海交通大学的校长张杰认为,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

只有全面、深入把握研究生群体和培养过程的特点才能更有效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前期笔者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的研究生群体中进行了调研,得出相关数据和特点,并总结了以下经验启示。

一、研究生教育管理重在思想引领,坚定理想。

从教育活动的类型来看,研究生接受度最高的是校园文化类活动。如何让将思政教育的内涵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成为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当代研究生以90后居多,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实验室”。在提到核心价值观、中国梦这样的话题时,远远不如一份实习、一场网络游戏有吸引力,这是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困惑和挑战,需要使用一些策略来克服这些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从根本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类似传播学中传播主体把传播内容传给传播客体的一个过程。在传播学中,传播对象的心理、利益诉求及其性格特征会对其接受信息的效果造成直接影响。从教育学和调查研究的视角,我们发现90后到95后的大学生有一些共性特点:他们认为对其有所用的东西更愿意接受,他们认为有意思的东西更愿意接受,他们认为有面子的东西更容易接受,他们自己参与完成的东西更愿意接受。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唤醒其内在的利益需求,不是强行地灌输;应该是饶有兴致地讲故事,不是僵化刻板地讲道理;应该是双向互动,不是单向说教。所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巧妙融入思想引领的内涵,选取爱国荣校、航空报国等主题,配以新媒体、音乐、微电影、舞台剧、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时尚形式,创作和开发文化产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让学生有信念、有信仰、有正确的价值追求。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载体,它重在潜移默化的进行渗透和教育,它就像是一直无形的手,在推动,引领着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二、研究生需要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从研究生的培养角度,近70%的研究生认为“学术氛围”是培养过程中最大的影响因素,营造学术氛围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学术氛围的灵魂和本质是学术精神。学术精神作为大学生心理面貌和教育水平的反应,是评价研究生思想、理念、价值观、道德观水平的标志。学术精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学术精神体现为专注于本学科的具体遵循,而广义的学术精神应该有两种,即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的学者指出21世纪的学术精神主要体现为“诚实、自由、创新、献身精神”,其中诚实、献身精神即可理解为人文精神,而自由、创新可理解为科学精神。诚实可以理解为坚定自己的理念,追寻理想的指引,杜绝弄虚作假。自由即具有独立的人格,发散自己的思维。创新指学生不能局限于现有的书本,技术,应该具有自主思考的能力。而献身精神可以理解为学生不应关注一己之利,不应沉迷于现阶段取得的成就。学生应该把学术精神看成是自己的追求,是道德的最高层次。

培养科学精神,就是着力于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和理性的态度,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懂得求真。作为一名研究生,做学问搞科研,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和工具等运用的表层上面,应懂得科学之科学,学会培养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理念。而教育管理的职责是想办法给学生提供科学精神形成和培植的土壤,同时,让最大多数的同学都在这个土壤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养分,自由生长,形成森林。高校应多开展大师名家进校园进课堂、学术沙龙、主题论坛等形式,引领研究生探讨科学的终极原理和追求,明确科学研究的最初目的。

另一方面,应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自由、向上的精神,核心意义是教育人坚持理性,追求理想的人格、理想世界和自身的完善,充满对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的向往。追溯到大学的本源,古希腊人希望每个公民都能得到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德育、美育、智力和体育等全方位发展的合格公民,古希腊的诸多学者,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先哲为此还专门建立了学园,就是大学的前身,可见他们是很有远见的。从那以后,大学就成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摇篮。高校应开展读书交流会、思辨会、诗会、演讲等文化活动,回归大学的本源,为学生创造人文精神呼吸和翱翔的天空,让学生有信念和信仰,成为一个内心丰富、精神充盈、热爱生活的人。

三、研究生培养坚持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从研究生的管理方式来看,75%的学生认为自我管理最有效。黑格尔曾说:“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中国文化中用“以人为本”来阐释这层含义。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应是教育的主体。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当今教育管理面临的新课题。在教育管理中,应是双向互动,而不是单向说教;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将舞台还给学生,将机会让给学生,将成长留给学生”的原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中收获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普遍有自我发现的潜能、自我选择的能力,应当给予学生自我认识的机会,赋予他们为自己的成长、发展负责任的意识与能力。

教育培养的首要任务在于激发学生为自己负责的内在动力,为了学习生涯阶段的自己负责,更是为了持续一生的生涯发展负责,为了学习负责,更是为了自身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负责,既有长远眼光,又有天下情怀,是理想境界。具体到研究生群体的特点,研究生群体相比本科生,心智相对成熟,自治自立能力强。高校应打造以硕博士生纵向交流的小微平台,博士生提升自己的同时带动硕士生,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体现传帮带的作用,激发学生发展自觉,营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学相长、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同时应该发挥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研究生会作为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一个群众性的学生组织,在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多元的校园生活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研究生会应该发挥自己群众性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学生活动。

四、做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关于对导师的期待,调查结果显示,83%的研究生最看重的是导师的师德典范。中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制,教育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协助导师开展研究生的教学科研任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同样需要导师的理解与支持。更好地服务导师与学生,要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对于研究生来说,与导师的相处是他们从未经历过的学习生活模式,面对就业的焦虑、课题的压力、师生矛盾也时常出现,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五、启示

总之,鉴于研究生群体较为多样化、个性化、大众化的特点,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学术为本”引领研究生教育管理,明确学术科研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学术为本”,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着力提升研究生素质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坚持“育人为本”,凝聚研究生教育管理合力,让研究生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提供有效支持和可靠保证。

 

第2篇:浅议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状与工作思路

研究生管理工作是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高校研究生管理难度较大,管理制度不灵活、执行难等现象普遍存在。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提高研究生管理人员的能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管理中。

作者: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我国研究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要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效果和培养质量,必须首先要深刻剖析当前我国研究生管理现状,牢牢抓住现阶段研究生特点和本质,逐渐探索出一条全面、多维度、有重点的研究生管理工作思路。

一、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管理现状

1、管理难度大

当代研究生生源普遍多样化,结构组成复杂且年龄跨度大,致使研究生管理工作相对较难。此外,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意愿不强烈,缺乏凝聚力,给研究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2、制度不灵活

不同学科在学科属性、知识结构、研究领域、培养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各有针对性,然而在制定重大决策前,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较少听取广大教师和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导致管理制度及决策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在对研究生的实际管理中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ll]。

3、制度执行难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规定,各高校也相应出台了各种规章制度,对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及日常管理进行规定和约束。然而在实际执行层面,有些规定形同虚设。由于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导致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较难l2l。

二、创新研究生管理的工作思路

2.1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搭建信息化平台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途径。目前我国已有不少高校使用了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中,各层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如学院研究生部、校研究生院等部门对掌握研究生各项基本信息、成绩一目了然。借助信息化这一平台,可以从招生录取、日常管理、教学培养、社会实践、学位授予、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对研究生进行监督和管理,不仅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2.2提高研究生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研究生管理者在整个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维系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一名合格的研究生管理者,首先要热爱研究生工作,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品德素养。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和各项政策,并着力培养研究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一代优秀青年。其次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明确工作职责。研究生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锲而不舍的进取心,敢于不断挑战和迎接新的工作内容、工作任务。最后要提高研究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应定期开展研究生管理人员讲座、培训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使研究生管理者通过学习逐渐积累专业知识、明确岗位责任、提高工作能力,并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断运用到实际研究生管理工作中。研究生管理者应当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努力为研究生的学业生涯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H。此外,高校相关人事部门也应从人才选拔、任用、考核、评估、薪酬水平、奖惩措施等方面入手,不断吸纳具有较高素质、较高水平、较强专业能力的研究生管理人才。

2.3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学业期间有着重要的育人责任。一方面,研究生导师在学术上对研究生给予指导,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相关文献查找与阅读、开题报告到论文中期考核及论文毕业答辩等环节,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学术造诣都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及学业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生活中,研究生导师的为人处世,行为举止都对研究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生导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并以“立德树人”工程为契机,增进与研究生的沟通和交流,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塑造研究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品格。研究生导师、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及研究生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间相互协调配合,保证各部分功能的最大发挥,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完成。

2.4完善研究生教育考核评估机制

定期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进行评估考核,对于全面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各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不同类型硕士研究生之间评估体系的区分度不高,针对招生质量、研究生管理与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导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位论文质量、学位授予、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缺乏严格把关。应建立健全一整套有针对意义的评估体系,并定期开展评估考核工作。评估考核过程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评估结果细分为几个等级并及时向各培养单位反馈。针对不同考核结果采取不同的整顿或改进措施,待下一次评估时,要针对上一次评估中有待改进的环节重点考核。应建立相应的网站,将评估方案、各培养单位评估报告、评估结果全部公示在网站上,接收全社会的监督。

篇(8)

1 转变工作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转变观念才能有效地改变行动。要转变观念,尤其是要改变对后进生的看法。后进不等于差,差也不是每个方面都差。孔子曾经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笔者就职的中职学校每年举办的技能节上,很多的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技术能力和艺术才能。看着一架架机器在他们手中轻快地运转,一张张餐巾幻化成一朵朵美丽的花,一张张素描在他们的笔下栩栩如生,这个时候你不会认为她(他)们是考不上高中的后进生,是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差生,而是一个个人才、精英!

可能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人才、精英是那些高学历的人,研究生、博士才是这个社会的人才、精英。这种人才观要不得!笔者并不提倡大家都要有去基层工作的螺丝钉精神、奉献精神,但是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才是这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定位就是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型人才,能够自食其力、创造社会财富,而不是坐以待毙的“废材”。

其实,后进生也有追求,也有人生的目标和理想。后进生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是有其原因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是因其析纹理,剖肢节。对于后进生,也要这样。找到其懒散、消极的病理,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能够把所有的东西都教会、教好。但是“孺子不可教”这句话不应该出现在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人生格言中。我们有义务,同时我们也应该有热情去教好每一个学生。

2 转变工作作风

我们党一直倡导优良的工作作风。教育作为百年大计、灵魂工程,更应该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但是,目前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有些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作风不正。

一是工作积极性不高,表面文章做得好。教育是一项责任重大的事业,肩负国家的兴衰。近代著名教育家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很多教育工作者却染上了务虚风气,专做表面工作,应付学生,应付学校检查。如此,既有负于国家的重托,亦有愧于学生的期望。

二是马虎了事,对教育工作不热情。很多教师把工作仅仅作为工作,而不是一项事业;把工作作为生活保障的必须,而不是体现人生价值的选择。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没有仔细地去研究;对学生们出现的新动态,没有去了解;对教育的新理念,没有去关注。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这种不热情,自然学生也就不会与老师亲近。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就疏远。现在社会上对教师的尊重程度有所降低,学生对老师信任敬重的风气有所减弱,这和我们教育工作者本身对教育工作不热情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转变工作作风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凡是学生的事情总是抱着极高的责任心,凡是对学生有利的事情,总是抱着极高的热情。认真备好每一次课,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提问,认真评判学生的每一份作业。对学生的事情不能等等看、问问看、试试看、研究研究,而是要落到实处。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作风正了,班风才会正,学风才会正。作风正了,师生关系融洽了,教学互长的良性互动才会出现。

3 转变工作思路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很多同志固守成规,踏步不前。面对新的形势和环境,“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老思想,老方法,老套路。或者采用了新的形式,但是其本质没有(下转第81页)(上接第67页)变。这样下去,其最终的出路是毁掉我们的教育事业。因此,必须转变工作的思路。

新的工作思路怎么来?这个我们可以用老办法:实践出真知。面对新的问题,我们要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放下身段,去研究,去发现。比如,现在的学生很多在基本的文明礼貌方面有所欠缺,走上社会以后给用人单位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于人、于己、于校都很不利。我们应该多与学生聊聊天,自己以身作则,通过一些社会上的真人真事的言传身教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教育工作思路没有固定的,不是定制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因此,主动性是探索新的工作思路的必要前提。教育工作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新的工作。新的工作思路不是只要是新的就好,应该有个标准。它的标准就是:(1)有利于适应新形势下的新环境;(2)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3)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我们的工作思路也应该不断地变化发展,与时俱进。

4 转变工作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在教学的过程中,中职教师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太差,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无所谓甚至不屑一顾。而事实上,教师的工作态度也在影响着他们。

个别教师把工作当成是一种应付。面对学生时候显得漠不关心,态度消极,不能积极热情地了解情况,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面对教学工作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不是全身心的投入进去积极改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可怕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这种理念会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一言成才,一言废才。一句简短的话影响的是一个学生的一生。

态度来自于责任心。责任心不强自然态度不好。将心比心,如果自己的孩子交给态度不好的老师,自己会如何想?责任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担当。

当然,我们大部分的教师秉着教书育人的宗旨,兢兢业业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在笔者所在的学校,有许多的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教学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把每一件学生的小事都当成一件大事来办。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是最可爱的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5 结束语

中职教育在国家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还是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在今后一段时间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要加快转变,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教为本,完善自身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马海琴.加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同日报,2008-06-12.

篇(9)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 Engineering,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03,China)

摘要: 笔者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特点,找到体现专业特色的德育理念和模型,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工作思路,寻找将德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的特色育人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finds the moral education idea and model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s the working thoughts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look for the featured educational methods of integ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work.

关键词 : 高校德育理念与模型;专业特色;德育工作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and mod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moral education work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278-02

作者简介:何培英(1970-),女,山东济南人,副研究员,博士,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0 引言

学生工作千头万绪,头绪繁多,从这些众多繁琐的工作中找到主线,分清主次,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针对中国海洋大学食品与工程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层面的思想实际和发展特点,找到与本专业相通的德育理念和模型,在教育部16号文件提出的“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这个主导思想指引下,构建具有浓郁专业特色的工作思路,寻找将德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的特色育人方法。

笔者以大家熟悉的食品专业术语和模型,提出了本科生“营养金字塔”、研究生“发酵工程”具有浓郁专业特色的工作思路。展示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同的思政理念,简单易懂,易于操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发生动活泼,使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够一目了然。在“双项工程”中,我们通过体现专业特色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 “营养金字塔,育人始到金”的本科生德育理念与模型

唐朝刘禹锡的《浪淘沙词九首》里有句名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意指经历了千辛万苦,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育人也要坚持不懈,做长期努力。通过开展营养金字塔系列活动,多方面给予学生成长以充分的养分,把育人工作做扎实做透,包括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技能与实践教育、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个性发展与人生规划四个层面的教育计划。其特点是板块式、整体性的集体教育。

人的食品营养摄入是从最基本的元素开始逐步到高级元素的摄入的过程,什么东西摄入多,什么东西摄入少要有机地搭配,才能达到合理的效果。为指导人们合理营养,营养学会提出了食物指南,并形象地称为“4+l营养金字塔”。“4+1”指每日膳食中应当包括“谷类薯类”、“水果、蔬菜”、 “蛋白质”、“奶制品、豆类”四类食物,以这四类食物作为基础,适当增加“盐、油、糖”。塔尖为适量的油、盐、糖。这四种基本成分加上塔尖叠合在一起恰似“金字塔”。

育人也需要多层面的营养,为此构建了四个层面的教育(见图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和准备。

“金字塔”的第一层也是最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教育,它构成塔基,应占人才培养中的很大比重。读书育人最基本的营养应该是品行和道德的教育,这是建立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体系的最基础的部分,也是金字塔的底部基础,奠定这个基础才能够使人在科研和学术的研究中逐步走向金字塔的顶端,达到科学境界的高峰。“金字塔”的第二层是专业技能与实践教育,它决定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金字塔中占据了相当的地位。“金字塔”的第三层是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依托学生会、研究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整体素质。“金字塔”的第四层为人生规划与个性发展。主要开展职业规划系列教育和就业指导等。这四种基本成分叠合在一起恰似“金字塔”。

2 “发酵工程,激扬人生”的研究生德育理念与模型

发酵是一个过程,发酵罐能够顺利发酵,需要外因素(氧气、温度、压力)和内因素(菌种、营养素)的共同作用,才能促进需要的发酵产物出现。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板块式的专业基础和素质教育,它将重点转入科研学术,或者说是课题研究。食品研究生人才培养像是一个发酵的过程,通过三年或者两年的“发酵”来实现个人价值,这种个人价值实现的结果是找到一个称心的工作和拥有一个广阔的事业。

研究生发酵工程的内因素包括:菌种(研究生),营养素(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科研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指导等);外因素包括:氧气(各种信息)、压力(就业压力)、温度(社会环境)。

以学术科研为发酵物,在学习期间添加人际情感引导和职业发展指导等这些营养物质,最终发酵结束后学术有成,使其得到一个阳光灿烂的美好前程。

营养素的添加要靠学院的组织领导和研究生们的积极配合,依托专业知识和实验室平台,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科研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指导和综合素质培养提升等,帮助学生顺利“发酵”,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研究生德育理念与模型(见图2)与本科生不同之处在于:

首先,大学四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成熟阶段,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最重要,放在塔基,相对研究生思想比较成熟的特点而言,占得比重更大。其次,本科生阶段更侧重于专业技能和实践,而研究生进入导师的课题研究领域,更具有科研学术特点。第三,本科生经历中学的应试教育,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就在大学期间给他们补课。而且本科生对自己不了解,更不了解专业、职业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职业规划”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比重占得最小,就像是“油、盐”,也是人生必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研究生的能力普遍较高,各方面比较成熟,研究生的职业规划可以通过职业能力提升来完成。第四,我们突出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科生的心理教育也很重要,但是心理问题一般呈现显性,容易发现,主要是个性缺陷、不适应、学业问题、上网成瘾等,通过个人努力和外界的帮助容易解决。而研究生因为年龄阅历学历的关系,他们的压力比本科生更大也更紧迫,更具有社会性,主要表现在“经济、婚恋、就业”方面,普遍经济上不想依赖父母但又难以独立;而“婚恋、就业”以女研究生为主,该专业的女研究生比较多,大约是70%(175/249)。本科生女生比例是61%(266/436)。由于研究生的个性比较成熟稳重,内在的焦虑和不安显露不明显,呈隐形状态,不容易发现,但是一旦爆发就很危险。尽管学生的很多问题通过个人调节和努力也能解决,但也需要外界提供各种条件帮助他们摆脱这种焦虑和不安。比如,可以通过提高研究生的奖学金额度、增加导师们对学生的补贴、为学生提供兼职机会,来解决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和其他学院(尤其是男生多的学院)建立联谊关系,为女研究生们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解决她们的婚恋问题。

通过学院德育理念和模型的确立与实施,这项工作抓住了工作重点和要点,理清了工作脉络。但是它只是骨架,还需要开展细致多样化的工作,进行不断的丰富和补充,德育工作才会有血有肉,才会取得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工作理念:支持院校工作,服务广大同学。

工作思路:以政治思想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培养为支撑,以同学全面发展为工作重心与最终目标。

二、思想政治工作

本支部将积极组织党员,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并结合社会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学术专长,积极组织党员和非党员同学开展学习讨论和学术科研活动,使本专业全体研究生紧跟时代步伐,与社会同行,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牢固掌握科学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发展工作

严格按照学院党总支的要求,努力做好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支部内的培养教育工作。由于所有积极分子要接受党支部为期一年的考察,所以在第一学期没有发展党员的计划;11月,安排入党积极分子参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初级党校网上培训,并组织好学员参加网上结业测试;12月党支部将召开转正大会。

四、组织建设工作

1、建立健全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本支部每月将以党小组(党小组以专业为单位成立,设组长一名)为单位,组织党员召开一次生活会,并做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计划12月召开全支部党员参加的民主生活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2、加强对党员的考察和考核;建立健全组织生活的党员出勤考核制度:如有事不能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须经支委会批准后方生效;无故缺席组织生活的党员,将记录在案,并及时给予提醒。

3、建立健全党支部的工作计划与工作总结制度;

4、建立健全联系群众制度,积极了解和听取非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党员的自律意识,不断完善党支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内容;

5、做好本支部党员的党费收缴工作,按时收缴党费。

6、进一步建立完善《经济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程序》、《经济学院研究生入党材料写作规范》;

上一篇: 公共卫生毕业论文 下一篇: 整改落实情况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