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1 16:45: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于教学起点,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学生的已知是影响学生学业状态的重要因素。教学中要努力探明这一切,才能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学生预习之后,对教材课文的认知定然不会是一张白纸,学生的认知程度,应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全新起点。
(1)加强预习反馈,提升教学针对性。预习不是走过场,检查反馈更不能可有可无。试想,教师口头一抛,学生费尽心思进行预习,而教师不作任何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课堂教学依然我行我素,教学与预习完全脱钩,其效益可想而知。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预习笔记的收阅与整理,通过对学生形成的预习价值的认知,及时调整教学预案,形成课堂教学的合力落实在学生的疑惑处、需要处,力求效益的最大化。
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提出自己的疑惑。收回预习卡后,教师将学生的问题按照王二小、八路军、鬼子以及乡亲们四种角色进行分类,并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应环节适时揭示,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加以解决。
教师通过布置任务、收集整合、适时解决,将学生真正疑惑需要教师帮助解决的问题融入进课堂教学之中,凸显了预习之后的反馈,更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凸显思维轨迹,辨析认知起点。小学生由于思维能力有限,自主解读文本时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总是习惯性地运用以偏盖全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从而使得教学陷入机械而生硬的尴尬格局中。因此,在进行预习反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预习成果,更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展现思维过程,从而便于教师辨析学生认知的起点究竟在哪里。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路历程进行追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你怎样发现的?”通过学生的回答,促成师生对话,生生互动的精彩。
二、以结构调整为抓手,促进教学精彩生成
学生本身在生活经历、认知能力就存在巨大差异,随着预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体验也就更加大相径庭。如果教师不能灵活面对学生的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而继续以教案为本位,势必形成课堂教学的固步自封。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悦纳不同层次的学生,促发整体的效益提升。
(1)反馈时机:由“聚焦型”向“辐射型”扩散。预习检查反馈,很多教师常常在教学伊始集中进行,条分缕析,一板一眼,学生交流由于受到板块设置和条框的限制,鲜有灵动的生成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要变集中型反馈为发散型反馈,将预习任务的检查融合进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中。教学的推进过程就是学生的反馈过程,将学生的预习成果化为教学所用,呈现课堂的结构之美。
例如,《莫高窟》一文分别记叙了莫高窟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辉煌成就,在感知了彩塑、壁画之后。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感受藏经洞所遭受的帝国主义侵略之后的满目疮痍,顺势检查学生对这一部分的预习成果。很多学生纷纷出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趁势为教学所用,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资料与文本内容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课堂架构:由“串联式”向“并联式”嬗变。预习环节,唤醒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欲望,产生更为丰富的个性需求。原本以文本内容逻辑联系的“串联式教学路径”已经不再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相对独立、学生自由空间更为广阔的“并联式教学板块”。这些板块内容承载丰富、认知弹性充足,促使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
例如,在执教《三顾茅庐》一文时,教师就设置了四个教学板块:自主阅读,提取疑惑;整合疑惑,确立主题;再入课文,进行解惑;表演呈现,凸显成果。
这种设计摈弃了传统教学中一环紧套一环的设计模式,避免了因为一环而致使体系瘫痪的尴尬。在突出中心的同时给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预留了充足的提升空间,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三、以组织形式为突破,强化合作满足诉求
自主学习固然非常重要,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主体的知识获取是在别人帮助之下,借助于意义建构形成的。因此,自主的基础上要形成促成合作,强化学生预习之后的集中交流和评价,将预习引向建构主义方向。
(1)异质分组,开掘合作的内容资源。小组成员的搭配按照教师教学设计的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不同类型和层次,以互补为原则构建小组成员。预习之后,教师着重策略两种层次的交流:首先,在预习之后个人在小组内交流汇报预习体悟成果;其次,引导学生进行体悟的整合处理,提炼契合中心的主要问题,融合品味词语、内化语言、实践运用等多重教学任务,将预习成果集中呈现。
(2)创设平台,甄别展示的预习成果。①在成果展示中体验成功愉悦。仅有布置,没有展示,学生的预习动力就会受到打击和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开辟让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成果的时空,通过积极愉悦的成功体验,激发维持学生的预习热情。学生在交流中,是汇报收获也好,是提出疑问也罢,都是预习成果的积极体验。教师应该根据汇报价值点的数量质量、表达流程程度、内容的层次与逻辑性对学生进行积极地评价反馈,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自己因为在预习中独立思考而形成的愉悦体验。②在疑惑解释中聚焦质疑意识。预习的价值不在于学生能够读懂多少,更在于学生能够提出多少富含高质量的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注重利用小组合力聚焦学生问题,为课堂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还说《歌唱二小放牛郎》,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王二小还在敌人手上,为什么八路军就直接开枪呢?为什么不等王二小趁机离开后再开枪呢?”问题一经提出,课堂如同炸开了锅。问题的引领,使得学生再次潜入文本,聚焦文本,学生的思维也逐渐向深度广度探入,他们的思维之门也在通力合作中不断漫溯。③在分层评价中唤醒预习动力。小组合作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核心问题的聚力解决,还在于利用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不断激励每个层次的学生奋勇向前,不断进步。优等生由于在小组合作中体现排头兵的示范作用,角色的重要促使他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这本身就是一种无穷的评价力量;中等生和后进生,教师则要通过敏锐捕捉,借助他们闪耀出来的每一个亮光体现唤醒他们的自信,激活预习的动力。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又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正如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所说:“音乐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它能使人的精神迸发出火花。”音乐学科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能充实学生的文化生活,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和良好素质的培养。当前,正在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音乐作为一门富有情感的学科,教师应善于应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进行创新,讲好每节音乐课,使学生在声与情的艺术氛围中受到美的陶冶和启迪。在此,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谈几点体会。
一、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的心理内容不断丰富,人的需要不断发展,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的重要条件。兴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1.游戏导入法:用“开火车”接唱和“抓俘虏”听音,导入听辨节拍重音的节奏练习。
2.故事导入法:结合教学内容,运用音乐故事导入。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时,我首先讲述音乐家聂耳的小故事,引出《义勇军进行曲》的产生及成为国歌的来历,导入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
3.谜语导入法:用猜谜语形式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小燕子》一课时,我出示这样的谜语:“一条飞鱼空中飘,脑袋圆圆向上翘,翅膀弯弯尖又长,尾巴分开像剪刀。”学生听后,争先恐后地回答,当学生说了谜底后,教师再出示画有小燕子的教学挂图,看到漂亮的挂图,学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的导入会使学生感到既新鲜又有趣。
4.复习导入法:通过复习已学过的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导入新课。
5.简介情况导入法:从作者或主要内容入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我从王二小的故事入手导入新课,使学生受到了感染,激情昂扬,抑制不住唱的冲动。
6.模仿导入法:老师念或拍击一些节奏,让学生模仿,然后予以分析更正,导入节奏训练课。
二、抓好常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音乐教师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自己的课程,明确音乐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置意图、设计思路,领悟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实施建议,并熟悉教材、认真备课,科学地制订教学目标,找出教材中的重、难点及解决问题的关键。
另外,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特长,用艺术的眼光和智慧对教案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创设艺术性、创造性及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这样付诸实施时方能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设计教学。
除了认真备课外,音乐教师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音乐器材的作用,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观,面向全体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变“以教代学”为“以教导学、以练促学”。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是课堂上常用的师生互动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任何提问都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我经常发现教师预设的问题,有时不仅要能有效地生成,反而使课堂陷入尴尬局面。提问是一种艺术,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难易适中,从而使问题具有探讨的价值。教师应将问题设计得像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步地打开学生的思路,不断启迪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促进不同程度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向纵深发展。
四、提倡赏识教育,营造和谐氛围
赏识学生,给他们以鼓励和信心,在教学中是最有效的“灵丹妙药”,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好的赏识方法就像剂,能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保证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
1.给学生期待的目光。每一次学生勇敢地起来回答问题,我都面带微笑地看着他们,目光中充满鼓励和期待,让他们知道老师正在认真聆听,老师相信他们一定能行;当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我就对认真聆听的学生送上自己的微笑,及时传达出教师对他的赞誉。虽然老师什么也没有说,但却与学生在心与心交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2.送学生夸奖的拇指。无论是在哪个教学环节,教师都不要吝啬自己的大拇指,因为它应用起来非常方便。学生纪律表现好了、问题答对了、学习进步了,我都会及时地伸出大拇指夸奖他;不仅自己夸奖,还号召全班同学一起夸,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给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愉悦,而富有活力呢?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略做阐述:
一、课堂和协氛围造出来。几千年来,师道尊严,师者至上,拉开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捆住了学生的手册,使他们的表现亦步亦趋,畏首畏尾,不越雷池一步。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老师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站到和学生平等的地方,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珍视学生每一次独特的体验。彻底给学生松绑,让他们放开手脚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必担心老师的斥责,同学的嘲笑,因为已没有了让他们感到惧怕的惟一的、标准的答案。老师的口头禅应该经常是“是不是可以这样?”“可以吗?”“同意吗?”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生觉得轻松、释然。如在教学像《揠苗助长》《刻舟求见》这样内容较为浅湿易懂的课文,可开展“我是小先生”的活动,即学生之间的互学互教互评。事实证明,在互学互教互评活动中,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并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这种形式,拉近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教者潜心钻研,听者全神贯注。有时小先生一句幽默的话"没办法,他太急了,只好把好好的和苗拔高了.和苗不予理会,从此睡大觉了!"(《揠苗助长》)或是一个滑稽的小动作,会引来同学们一阵阵开心的笑声:有时听者一个“刁钻”的问题"临考时的加急复习,是否也是‘揠苗助长’?六岁就成为神童呢?”也会令教者措手不及,也正是在此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积极锻炼,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要求。
二、教师主导情感亮出来。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个心里装着学生,而又能认真解读文本的老师,一定会充满激情的走进课堂,会始终和学生共享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试想,一个带着某种非乐观情绪的老师走进课堂,势必会把满腹牢骚传给学生,把内心伤感留给学生,用偏激的言辞伤害学生,这将会导致怎样的不良后果?
教师怎样才能拥有激情呢?首先教师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着执著的爱,对学生充满着爱,对语文、对生活充满着爱。只有对语文教育满腔热忱的爱,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天地里要做出非凡的业绩。其次,语文教师上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熟悉教案,做文章作者的“知音”,成竹在胸,课堂教学中才能自信地用激情洋溢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调、乐观豁达的心胸去传达内容,怎能不感染学生呢?如果课堂上总是一个语速,一个腔调,平铺直叙的语言,又怎能唤醒学生情感呢?怎能做到有声有色的教学呢?语文课上,读《》,老师就是豪迈充满乐观主义的;讲《》老师就是那无所谓惧,爱憎分明的爱国英雄;赏《再别康桥》,老师就是依恋康河,“甘心做一条水草”的徐志摩;析《匆匆》老师就成了那感叹岁月蹉跎的朱自清。当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学生,学生哪有理由不喜欢语文,哪有理由不为学语文而感到快乐呢!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学生课堂主体动起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主人”,所以学习语文的过程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应当在平等对话的前提下,教师的激情引导,课堂教学才具有亲和力,学生才能够突破胆怯的心理关,大胆质疑教师巧设的错误障碍,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激情澎湃地畅所欲言。如《徐裴鸿励志学画》的教学中,当讲到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徐裴鸿说的话时,我让学生讨论外国学生为什么说中国人不行?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情感感动了学生,他们心中涌起了为振新祖国而学习的志向,在随后的教学中,师生在读讲和言语中表现出的尽是对徐裴鸿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敬佩和感动,师生情感与课文情感的交融进入了最佳境界。伴随情的迸发,伴随为振兴祖国而学习的决心,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出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生了。再如《称象》的教学中,从课题入手,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提出:谁称象?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象?称象的结果怎样?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通过读课文去解决问题,以此完成了课文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所谓“红杏枝头春意闹”。
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国内的,它们对于高师音乐教学技能培训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其历史、国情、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密切相关的,因此具有因时、因地、因人的特点。在教学中,师生常常以对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铃木等教学法的概括和结论取代了他国的国情、文化传统等第一手音乐教育历史资料的展示,这种做法阻碍了学生了解国外音乐教学法的历史成因和存在发展基础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专注于背记成文的概念。由于省略了对音乐教育理念特性及价值实现的分析、论证过程,造成了学生仅仅注意音像课例中的方法与手段。或者说只注意到浅表的一招一式,未能把握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的精髓与实质,不能正确理解其内涵与真谛。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谈到:就拿音乐教育来说,在本领域的价值没有得到从业人员的充分理解,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或许理解得更少时,就尤其需要这样一种哲学,为重视音乐教育在事实上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基础。[1]先生不但指出了我们以往那种重视机械记忆而轻视理解能力,重视学习结论而轻视学生独立思考的倾向,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构建音乐教学哲学基础,尽快完成向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转变的指南。
一、重视学习过程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
重视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地讲教法、分析课例,而是要有很强的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充分体现其教育理念特性及价值在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如雷默所说:正在探求的这个观点,必须包含丰富的教育上的含义。采用一个对音乐和其它人文艺术的教学都没有多少启发的理论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无论这个理论在其他方面有多强。[2]雷默的观点如同郑莉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文中所比喻的那样:我们要想有效地学习借鉴柯达伊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这一教育体系的巨大生命力,如果仅仅注意他的具体方法与手段,参考采用一些成功的课堂案例,而忽视对托起柯达伊教育体系的主要基石的了解,虽然能产生一定的短期效用,但终究不能把握其精髓与实质,不能理解其内涵与真谛。就如同赴宝山探宝却空手而归,只捡到一点皮毛零碎而已。[3]师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亲历者和施实者,课堂充满着师生互动。先生的比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在以往不重视学习过程的严重缺失,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性的发挥,对教学实效影响甚大。而大学生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的求知思维,正是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性发挥的基础。因此,笔者的教学思路是:交出学习内容、分析论证。
1.交出学习内容。在校大学生不仅基本能自学教材和从网络与图书中收集补充材料,并能从中获取理解有关的学习内容。所以,笔者设计了“自学目标”的环节。首先把学习内容交给学生,使其知道自己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及知识点,师生共同有目地的进行学习与探讨。如以《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为例:(1)产生的历史成因及存在发展基础;(2)教育理念的哲学性;(3)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透视;(4)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自学目标”不仅增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朝着预定的学习目标前进。
2.分析论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应对学习内容做出应有的价值分析与思维点拨,以观全貌看整体、观点博又要精的分析论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育理念的精神内涵。如以,柯达伊教育体系为什么具有连续性、高效性,避免了重复浪费和混乱无序为切入口展开讨论。自匈牙利是二次世界大战的重灾区,文化教育水平很低。柯达伊总结了本民族音乐的规律、旋法结构,又以本民族风格创造了多声部合唱,提出重新认识匈牙利音乐,轰动了欧洲乐坛为始,分析论证其民族性;柯达伊以集体歌唱为主要教学形式,从小学到大学推行民歌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分析论证其构建社会的合谐性;柯达伊强调音乐教育的最高理想是使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分析论证其教育理念的哲理性;柯达伊尤为重视无伴奏合唱训练,让学生从小养成“对位的耳朵”。在教学中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节奏训练的起点,并且节奏训练往往结合旋律进行,以五声音阶为视唱教学的基础,并在识谱教学中采用首调唱名法,为更好地掌握音准,采用了英国的柯尔文手势,为锻炼学生的节奏感以及大脑、身体的协调配合,采用了法国契夫的节奏时值读法,给节奏配上象声词的音响,分析论证其教学法的普及性和科学性等。
自学目标的增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求学求问的精神,而教师从学术性、启发性和敏感性对教学内容的引领,使教材、教师、学生相互产生互动,克服了教学满堂灌现象,同时也营造了科学研究的环境。
二、重视学习过程还要善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重视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的学习过程在注意理论深度时,又绝不能空洞说教,而应借鉴其先进教学理念、方法融会贯通在丰富、生动、详实的教学技能培训过程去。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的思维过程去认识,发现掌握音乐教学技能的方法和规律。感知是指形象素材通过感官在意识中的直接反映,它是认识过程中最初步的心理现象,是进行思维的基础,而观察和体验是学习过程中感知活动的重要手段。典型的音响资料及师生换位的模似教学,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习兴趣及参与的意识。但是教师如果没有认识到观察和体验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不善于引导学生观看课例,不善于激发“初为人师”对模拟教学的参与意识,初步“感知”、“意会”音乐教育理念的内涵,学生面对丰富的音像课例和模拟教学就会只凑趣看热闹,或只注意方法与手段模拟个皮毛。不能发现这是一个掌握音乐教育规律、学习教学技能的重要入口,造成了学习内容与观看课例及模拟教学的脱节。因此,笔者的体会是:
1、凸现课例所隐含的鲜明意图。教师设计的课件,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对音像资料反复筛选,有所取舍,凸现其所隐含的鲜明意图,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决不能以音像播放代替师生互动。如:在分析论证柯达伊教学法时,选取的是人音版二年级《不再麻烦好妈妈》的教学片断,课前,学生在富有动感的《星恰恰》音乐声中走进教室,站定后,教师启发学生用心倾听,在乐曲中的“× × × O”节奏处拍拍手,锻炼学生的听觉,引导学生关注音乐。随之,配合歌曲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为妈妈做家务时的劳动情景,引用歌曲当中极具表现力的“X X | X X |X X|”节奏来表现劳动情景,培养其多感官的合作。然后鼓励学生大胆表现,选择拍手、文具盒、桌子等打击乐器为劳动加油,进一步体验节奏快慢,强弱所表现出的不同劳动场景和动作的轻重缓急。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其做出评析:柯达伊要求“儿童在歌唱时,将音乐游戏和动作等结合在一起,并注重发展儿童社会性能力”。该老师教学组织借鉴与创新了这一教学理念,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发现,参与体验,聆听感受,相互启发。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有表现力的节奏感以及高度的集中、默契的配合能力等。
教师、学生、课例、教材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理解其教育理念来决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产生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制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决定教学的成败,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用教育理念来支撑的哲理性。
2、追求教学实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教学技能是本课程教学实效追求的目标与生命,因此,密切关注毕业生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教学能力是我们要必须考虑的。多年来反馈的意见大致有两点:(1)教学没有特色,没有跳出固有的套路;(2)适应教学条件的能力较差。由于学生教育实习的时数仅为6周,所以,我们不但加大了模拟教学的培训力度,并针对以上反馈意见做出了相应的对策:①对模拟教师不求讲的全,但求有特点;②在相互点评中,不求点评是否到位,但求人人积极思考;③要求设计的课件、简易教具为教学内容服务实效性强。教学策略的改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借鉴达尔克罗兹教育理念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的过程。设计了《故事导入――引起兴趣》。其教学目的是根据孩子们爱听故事的天性,把音乐教材编成故事导入新课,使教学过程故事化,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于是“模拟教师”在教《歌唱二小放牛郎》时,配乐先讲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献出小生命的悲壮故事。模拟教师绘声绘色的叙述,使台下的“模拟学生”也身临其境地被感动,为新课的导入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有了情感处理的过程,学生用跟唱的方法再学习起来就容易了。教学环节设计巧妙,分流难度基本由浅入深,一气呵成。“模拟教师”教的用心,师生点评积极认真。
师生换位模拟教学的过程,为每个学生掌握教学技能提供了扩展的空间。他们不但能设计、制作各有特色的课件,而且能因陋就简制作简易教具。如:用废弃的矿泉水瓶装入石子做为节奏教具;用吹碎纸气量大小形象比喻音量;用废弃硬纸制作音符型状卡等等。同时实践也证明了掌握教学技能的实效,如:在太原市2008年招聘中小学音乐教师激烈的竞争中,我系不少学生进入了重点中学任教并获得了好评。
三、重视学习过程应该注重构架新的考试评价体系
重视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的学习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教能力。所以不应把考试内容局限于课本教材中,评价项目、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把评价与学习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关于国外音乐教育的考试内容可以包括:反映学生质疑求真探究精神的各种小论文和读后感,反映学生动手和动口能力编写的教案、制作的课件、简易教具、模拟讲课等内容,这些都有别于那种凭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的考试方式,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发现、创造的成分。强调将测试与获得知识的过程相结合,不仅重视结果,而且注重求知的过程。只有实现评价体系的变化,高师音乐教学技能培训的学习活动才会变得丰富多彩,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究为主,才会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学生边测试边提高,在考试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再教育,最终形成教学能力的发展。
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有助于学生努力深化对国外先进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学习理解,使之与我国音乐教育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以“过程”为目标,努力地设计出最优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感知、发现、探究的思维活动紧密地与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求得最大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