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1 10:05: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

篇(1)

一、学生的认同感是心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心理学是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培养未来优秀教师良好素质的重要基础课,它既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只是,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发展的基本事实;同时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也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以便为未来的教师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学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实现心理学教学目的的基本手段。所谓课堂教学是指一种尊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意志自由,把学生看成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和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1]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学生的认同感就成为了教学成功的关键。所谓认同感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是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感使人在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认同感越强烈就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认同感越强烈就越容易影响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判断,让学生接受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应的价值观;认同感越强烈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 大学生的特点

从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看,大学生正处于成年初期。从成年期开始,伴随着逻辑思维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个体逐渐表现出一种相对的、实用的并且具有背景性的思维形态,这种形态开始出现在大学阶段。

在自我意识上表现出了对自我的关心日益强烈,促进了对“本来”的“我”的追求意识。在人格的发展上处于了自我同一性的确立的时期。由于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青年可以一时合法地延续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青年期又被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大学时代正处于这一时期。

成年初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稳固时期,也是最为迫切、最为认真的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一。

青少年期所萌发的对性、对异性的好奇,到成年初期逐渐发展为一种强烈的愿望,由此开始将对某一异性的情思发展为爱情,并导向恋爱的轨道。

三、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作为90后的一代大学生,他们除了具有成年初期一般的特点外,也表现除了他们这一代人独有的特点。在学习上表现出了更强的实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体不高,学习方法有待于改善,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利用学习资源的意识差。性格鲜明张扬,自主自信,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大多数90后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中心,其他人一定要围着自己转而且要按着自己的想法来满足自己。他们早熟干练而又叛逆,关注朋友忽略父母,同窗隔阂显现,代沟矛盾冲突加剧,追捧火星语言,保护个人隐私,推崇民主平等,积极维护权益,珍惜发展机遇,向往美好未来,努力适应校园,职业目标务实,发展规划明确。[2]

四、培养学生认同感的策略

根据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心理学课的认同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心理学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学生对这一门课充满着好奇,但是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它本身的内容显得有点基础性、理论性和平淡性,慢慢让学生丧失了原有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总增加更加实用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个体对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一般采用肯定的、积极的态度。

2、形式更具有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唤起学生的体验,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活动的设计,满足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愿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不但了解了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也使他们认识到记忆是有技巧的。通过参与活动,不但增加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认同,更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愿望,掌握更多的记忆技巧。

3、管理更具有激励性。曾经有学生在课下问我“老师:我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你为什么不表扬我?”也曾经有学生在课上问我:“老师:为什么要让我回答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使我认识到了建立课堂管理规则的必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课堂也是不被学生认可的课。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有课堂管理的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同时在制定规则时,要使规则具有激励性。具有激励性的规则可以极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师更具有睿智性。心理学教师的特征也是影响学生对心理学课认同感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学生的知识丰富,知识来源广泛,他们会不时提出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比如讲到联觉,有学生举手问“杀人音乐”的现象怎么解释。讲到性格时,学生会问乐嘉的色彩性格说等等。因此老师要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学识,增加学生对自己的认同。

影响学生对老师认同的第二个方面是老师的人格特征。心理学课是大学的公共基础课,老师和学生接触比较少,关系有点疏远,老师用各种办法增加与学生的沟通,比如电话、QQ号码等。同时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批改,有可能的话给学生一个回话,这一切都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也会赢得学生对心理学课的认同。

五、结束语

心理学是师范类院校的公共课,它不但教给了学生心理学知识,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想使心理学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仔细研究心理学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找到有效的办法,赢得学生的认同。

参考文献

篇(2)

可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确实存在问题,学生的满意度较低,传统教学方式传授心理学知识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贯彻情感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及课程的实用性。

情感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从而达到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目的的过程。情感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提升教学效率。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学习行为中伴随着产生的情感与学习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情感态度上对课程认可,就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特殊性,目的在于给学生减负,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因此只有学生情感上认可,态度上接受,才会把学习心理健康看成乐趣,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情感教学模式应用原则

要保证情感教学有效应用到实际,需要设置凸显人文关怀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富于情感和意志的教学过程,更需要贴近现实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因此,教学中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因素。

情绪情感对学习的影响在很多方面是显著的,正面的、积极的情绪情感能有效提高学生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而传统传输式教学模式,将知识死记硬背式灌输给学生,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有违情感教学模式的初衷。另外,传统课堂环境严肃而生硬,学生的天性受到压制,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教师应当调动课堂内的有利因素,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

(二)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减少学生功利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前传统课程考核模式如考试、论文反而加深学生学业负担。学生的学习具有强迫性和功利性,使学生对此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多样化、更轻松、更实用的课程考核体系应当被积极地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

(三)引导学生应用知识,体验知识获得的愉悦。

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各方各面都能得以应用,要突出这个特点才能使得学生内心真正接纳和喜爱这门课程。教师应当积极地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更倾向实用、高效、有趣的教学模式,喜欢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笔者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学生更喜欢情景模拟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轻松教学氛围创设(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可以模拟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

(四)转化教师角色,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负责传授教材上的知识。而心理学课程理论知识丰富,传授方法不当教师容易成为机械的灌输者,从心理上被学生排斥,引起消极的情绪。所以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转变,加强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做学生人生的导师及生活的朋友。

二、情感教学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具体操作建议

现有对情感教学应用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方面,都是一些概括的、笼统的而非具体操作性的研究,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情感教学应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要真正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将情感教学应用到实际中,贯穿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就必须将理论转化为操作,将操作量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情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巨大价值。笔者通过一个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初步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种实际操作方法,旨在为后继研究提供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为案例引发讨论与思考。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完成知识的讲解。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第四讲――情绪控制,以本校学生刘某某(化名)为例,介绍其面临的两难困境(学业压力与异地的女友),一天晚上终于爆发出情绪问题,提问引发思考“假如你是小刘,应当如何处理情绪问题”,“小刘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

问题情境讨论平均每两个课时一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优点在于引发主动思考,学生积极性高。

(二)巧用课堂内外因素,调动学生积极情绪。

灵活多变地利用课堂内外因素引发学生积极情绪,例如:在绪论部分,介绍心理学之前提问学生是哪个星座,讲出这个星座的种种特性,再提问同学们相信不相信,最后将星座与科学做对比;第十一讲挫折应对中,引入肯德基创始人的案例,讲述挫折应对的重要性。平均每节课一次,课前充分准备,学生反应较明显。

(三)以教师自身为例,举出现实案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以教师自身为例举出案例,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效果更加明显。另外,以自身为例可以避免学生出现投射反应,清晰地认识到人格的界限。

篇(3)

    1979年,萨宾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首次提出了经验与叙事结构等相关观点,阐述了叙事对于人格的形成、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同时,其还将叙事作为人格心理学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1986年,萨宾主编的《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问世,该书之中对于萨宾的观点进行了阐述。萨宾认为“故事是修整经验和指引判断和行动的基础”。以此为标志,叙事心理学才真正作为一个正式的研究领域从心理学之中逐渐显现出来。简而言之,叙事即为讲故事,或者与讲故事相关的事件与行为,其主要用来描述先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而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讲故事的方法可以研究人类复杂的情感,例如,爱情、依恋、人格特征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外部效度。通常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中应用广泛。

    从探索叙事心理学的目的来看,其主要在于发现行为的规律并对其进行预测以及相应的行为控制,而非对于传统心理学同样或者还未达到的目标的追寻。叙事心理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在于理解,对于个体生命行为与个体生命故事的理解。以康纳利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人们在长期发展过程之中,对于故事来说,不仅仅起到传播作用,同时还是故事的组织者与创作者。他们经过缜密的研究后发现,对于人的研究,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对于人类经验依故事性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记录与撰写。自叙事研究引入国内以来,开始受到学校的关注,并且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发挥着有益的作用。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一、叙事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层面的运用

    叙事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就是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以及叙事心理治疗。从叙事心理治病来看,其创始人与代表者为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麦克·怀特以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所谓“叙事心理治疗”通常是指咨询者通过对于适当方法的选择,进而针对具体的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进而对于当事人内在内力的唤起过程。它之所以可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受到重要关注的重要原因是叙事可为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提供深度资料。叙事资料对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数据资源是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其也是对于具体的个案进行深入研究与剖析的重要依据。同时,叙事往往与反思密切相关。当我们对于自己生活故事进行叙说时,其实即是对于自己的审视。

    其次叙事疗法把人与事分开,以人性的眼光看人,而不以道德教育人。从叙事疗法当事人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来看,叙事疗法能够让当事人相信自己是自己的专家,自己要对自己充满信息,进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在整个过程之中咨询师扮演着陪伴的角色。例如,罗杰斯所提出的求助者中心疗法。叙事疗法对多数适合心理咨询的人都有较好的作用,是当今重要的心理咨询方法之一。

    叙事心理治疗即是让当事人自己讲出个人境遇、个人经历等等生命故事,指导者在倾听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理论方法与语言进行技巧指导,在积极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之中使当事人能够在其故事之中找到遗漏片段以及认知误区,进而将整个故事纠错、补充或重写,进而积极促进当事者加强其生命动机,增加内在力量,进而促成其形成积极认知和重建良好行为方式。

    当前,诸多教育者将叙事心理治疗法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大学生心理疏导等工作。实践证明,其效果较为明显。在《同辈叙事教学:加速大学新生灰色心理白色化》一文中就为我们介绍了如何用同辈叙事教学使得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的。同辈叙事教学的原理在于人是个体生活故事意义的建构者,可以通过自我多声音的对话,解构旧故事建构新故事。新的故事又继续塑造着生活,塑造着人的心理世界。基于这一原理认为,通过探索、实验,完全可以发现一种行之有效的同辈叙事教学模式,以大范围、高效率地缓解或消除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它在实际应用时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于故事的陈述,进而将使学生把问题作为外在的东西加以体验。这样就能够更为理性地查找到生活故事之中的“美”,进而摆脱对于消极角色的认同。

    学校心理健康课也是叙事研究应用的另一个重要平台,在《对心理健康课“体验教学”的叙事研究》一文中表明心理健康课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其实用性,因此,在课程整体改革的思想指导下,主要运用体验教学法,以体验活动为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体验教学”围绕课堂体验活动展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主题与体验活动,在做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绪,活动后要求学生写下“感言”,将这种情绪体验记录下来,并进行自我分析。这种上课方式让学生在做活动的过程中就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能了解到他所体验过的困扰也是其他同龄人所体验过的,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焦虑情绪。

    学校心理学辅导的叙事方式多种多样,一般主要包括写作叙事辅导、阅读治疗、叙事辅导、博客叙事输导、群体叙事辅导等等。其他方式的辅导,大家耳熟能详。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博客叙事辅导开始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心理辅导当中。博客,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开展的群体倾听与表达活动。它把阅读、写作的叙事辅导功能与电脑书写、交流互动的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现代化的叙事辅导方式。网络写作具有隐秘性、参与的便利性、互动的跨时空性,博客叙事辅导不仅使人们能够更开放地袒露心扉,而且能够更容易地获得相识或不相识人们的精神帮助与支持。

    二、叙事研究在日常教育教学层面的运用

    一直以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的弊病已受到众人的指责。教师的叙事研究将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日益加剧的鸿沟的一种有效途径。“教育叙事”通常是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用叙述故事的形式讲述教育中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件。教育叙事研究指的是运用或分析教育叙事材料的研究。它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包含有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具有一定的情节。

    对于教师的叙事研究主要可以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第一,对于教师教育思想的研究方面。例如,对于教师日常行为背后的思想研究、教师在生活故事之中的思想研究,进而可以对教师行为的发生与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的支持,进而更好地为教师的生活构建起思想的框架。第二,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教师职业的价值在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展现自己,并能够得到自己与学生知识的进一步的发展。叙事研究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对于自身的把握,进而促成教育领域的整体发展。第三,对于学习者——教育对象的研究。对于学习者的多维度研究(例如,对于学生认知特点、人格特持、个性差异等方面)有利于对于学习者兴趣、爱好等等更好地了解。

    三、叙事研究在校本培训层面的运用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校教师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形式。相较于其他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能有效地弥合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际工作者之间的疏离,更切合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现实需要和实际条件,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校进行校本培训的重要手段。

    教育叙事拥有着诸多优势,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例如在教育科研领域之中的运用过程之中,显现科学性的缺失。“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还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在教育叙事从国外被引进及其本土化的过程中,教育理论工作者却没有形成一套有价值的操作方法,一些人张冠李戴,机械地套用教育研究者进行叙事研究的具体过程与技术,将其视为教师叙事的方法。所以说教育叙事究竟应该如何开展还需要理论工作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普适性的缺失也是一种局限,教育叙事从教师叙述的特定故事情境中发现教育的意义,这就使得所得出的解释性结论也是情境性的,这种情境是不可重复的,无法回答普遍性问题,也就无法据此建立起普遍一般的理论。因此,无法从教育叙事中获得普适性的经验也使得教育叙事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再者由于教育叙事最后呈现的成果——教育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无法检验,所以有的学者并不认同它是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的叙事研究在教育教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教育工作,首先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加强方法指导唤起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热情。当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对于自己的教育生活进行认真的审查,笔者认为写出高质量的教育叙事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仅仅是出于名利或者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则很难写出较高水平的教育叙事的。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一、高职教育与其教育对象的特点

1.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第一,学制短。高职教育一般实行的是两年制和三年制。这个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学时相对来说较少,不能和本科相比。

第二,工学交替,实习实训时间长。教育部要求高职教育实习实训时间占总学时的一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习实训相结合。

第三,办学以培养职业技能与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的职业观念和就业思想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有所不同。

第四,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学生思想比较复杂,综合素质较低,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增加了难度。

2.高职学生特点

一是价值观多元化和不稳定。他们一方面独立意识、自主意识都比较强,有爱国的热情,有渴望成才的愿望,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生活的美满幸福,一方面又缺乏价值评判标准,尚未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二是理论基础薄弱,实践能力较强。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但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拥有广泛的爱好和特长,积极参加校园文活活动、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

三是心理压力大。高职生由于不能正确而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情感挫折等问题,尤其是学习和就业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存在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较高。

四是自律性较差。高职学生自治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劳动观念、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正逐步开展与实施

许多学校成了专门的管理和实施机构,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开设选修课程,运用多种媒介宣传心理素质教育知识,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和学生心理档案。

2.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素质的专职人员,教育力量单薄,方法单一。当前从事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职人员,没有多少人真正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而的培训,缺乏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所必需的科学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2)心理素质教育覆盖面不够。尽管好多高校都开设了必修课、限选课或选修课,但不少学校还未建成覆盖全体、无处不在的课堂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的完备体系,只是心理素质课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在主动开展有限的工作。只举办了一些讲座,既不能保证心理素质教育的系统性,也不能保证心理素质教育的覆盖面。

(3)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化、制度化,内容上缺乏科学化、系统化。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并没有真正起到心理咨询的作用,只是进行心理障碍咨询,而没有进行心理发展咨询。注重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结合上下功夫。

三、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面对不容忽视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

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求高职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成熟稳定的情绪,具有良好的情感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而高职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于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坚持以往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2.传统单调、公式化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

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但对他们在学习、交往、恋爱、择业、承受挫折等日常生活中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和培养,在方式手段上,过分强调灌输、榜样等外在因素的强化作用,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在新形势下,原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那种说教式、单一化、公式化、压制化的简单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并真正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性作用,对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3.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更适合学生特点、更符合教育规律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心理素质教育中关于人的发展的一系列理论以及了解、认识、把握个性心理的手段,不仅能够帮助教育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同时也能使教育者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个性,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创造条件。

心理素质教育理论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教育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我们解决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新问题。

四、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的途径和方法

1.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增强心理素质教育教学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面向高职院校一年级全体新生开设,要利用这一渠道,对高职院校新生就行入学适应教育、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教育,教给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以及心理调试的基本方法,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加入入学适应教育的部分,帮助新生认识中学到大学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为新生适应大学环境做好心理准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与人才的关系,高职教育特点与培养目标;加入学会学习的部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辅导,树立自主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理想,培养优良的学风;加入人际关系辅导的部分,交给学生人际关系的技巧和原则,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消极心理;加入爱情辅导,帮助学生认识爱情,学会把握爱情,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加入心理健康常识教育的部分,交给学生心理健康只是、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以及心理调试方法等。

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主要有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啊、心理训练法、游戏法、测验法、脑力激荡法、自述法等等,这些方法大多数都可以借鉴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味“灌输”、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多采用和借鉴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例如可以把心理素质教育中已广泛使用的心理测验引进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长与不足,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从而取得更佳的效果。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加强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训

首先,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实践技能要求高的工作,特别是面对高职学生这一思想活跃、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得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同时对其知识面、人格修养、职业道德、人生阅历有较高的要求。只有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才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具有针对性的帮助。

其次,高职院校还要不断开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性培训,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帮助发现和解决学生一些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对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考查,并把老师们的工作情况列入考核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内容之中。

参考文献

1 郭维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余茂才.地方院校德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志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探讨.法制与社会,2007.

4 杨瑞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篇(5)

何谓素质教育?从心理学立场说,素质教育是力求培养人性的全面的与最佳的品质以及促进健康个性形成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加速人性异化并导致不健康个性产生的片面的、落后的、病态的教育。高校金融专业,承担着培养懂专业、懂外语、懂理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金融入才的责任。金融专业高职高专教育应主要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以能力为本位来组织教学,即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从未来新世纪的特点考虑,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如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切实加强道德、文化、人文心理、能力等智力素质的教育,加强意志、沟通、协调、管理、竞争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实施真正意义的全面素质教育。

一、充分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教学手段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下,合格的金融人才应该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电子和网络技术来获取信息、反馈信息,并做出相应决策和创新。针对金融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要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来培养金融人才,信息网络化对金融教学的含义不仅仅在于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利用,而更根本的是理念上的革新;金融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熟练掌握金融理论的人才,在新的经济时代,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追求情息、运用新信息、传播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有用信息的人才,这种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只有在反复使用的电子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训练中才能培养出来。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反过来又对学习和教学组织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与其他学科大同小异,许多高校的金融学科长期以来也是采用以期末笔试作为惟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为了克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病,必须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当然,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学历培养层次,考核的方式和内容、重点应该是不同的。

本科生层次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课程的学习上,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主要考核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学习态度与投入状况等。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设计了“多元化一全程性一复合式”的考核体系,将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设置了分值结构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内容多元化的考核体系,特别加强了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综合评定课程的学习成绩,努力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可以采取课程学习与研究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学术学位的硕士需要以撰写学位论文和答辩为最终的考核方式,但金融管理硕士和专业硕士可以不必写作学术论文,而以案例分析、设计管理方案或建立模型等方式作为最终的考核方式,并且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不同权重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成绩。

在博士研究生层次,考核的重点应该以研究和创新能力考查为主,课程学习为辅,即使是对课程学习的考查,也需要不拘一格进行个性化考核,重点考查其学习态度和理念是否端正、方法是否科学、基础是否扎实、思路是否正确,而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和权重应该是其研究成果有否创新或突破。

三、挖掘专业课教材中的素质教育素材,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

在地方高等院校,专业教学占学校教育的绝大部分时间,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应当注重在金融专业教学中挖掘人文素材。金融专业课程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都很强,专业课程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但是,专业课程并不是没有素质教育教材的,只要教师深入到专业知识之中,就能挖掘出教材中丰富的素质教育教材,结合课堂教学,加以引导,就能进行能力培养,提高知识传授质量。此外,可以在金融专业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内容,不仅使学生明白科学原理的来龙去脉,而且加深学生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如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货币的产生、发展、定义,让学生讨论“金钱是万能的吗?”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之中,货币的形态经历了实物、金属、纸质、电子货币的演变。不管是何种形态的货币,它的基本职能都是交换的媒介。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有很多东西像健康、爱情、亲情,用金钱是买不来的。也有学生认为没有钱,爱情、健康就没有经济的保障。争论的结果是:我们要建立正确、健康的金钱观,学会挣钱,学会花钱,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能拜倒在金钱的脚下。笔者认为这样的讨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 巍 古龙高: 国际化趋势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38-02

在当下的校园文化中,“星座文化”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形式,盛行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尤其是女学生群体,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之间发生这样的对话“你是什么星座的?”、“什么星座跟你是速配?”、“你适合找什么样的星座当男友?”。由此可见,星座文化已经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那么,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利用星座文化的影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正确的人格导向培养呢?

1.什么是星座性格分析法

首先,要利用星座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我们必须了解,星座文化中被大众所喜好并常用的一种手法――星座性格分析法。

星座是指天上一群在天球上投影的位置相近的恒星的组合。星座学指的是通过人出生的时间段,分配给一些人一个星座。而星座性格分析法是根据占星学中利用人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和天体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尤其是太阳系内行星和黄道十二宫的位置),来解释或预言人的性格和命运的一种手法。

根据这样的一些标准,可以把人分为隶属三大宫类――基本宫、固定宫、变动宫或四大星象――火象、水象、土象、风象。每一个星座的人都具备了他那个星座独有的性格特点。

既然星座可以描写人的性格和未来,这样它就可能促成类似的性格和未来的形成。假如一个人相信什么事情会发生的话,他有可能会不自觉或自觉地导致这件事的发生。他也可能会不自觉地采取一种特定的性格。结果是星座的预言与实际的观察相符合。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自我影响说明星座分析法可以被用来作为自我了解的工具。那么如果利用这种星座分析法的工具性,将其运用到职业教育领域中,又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2.怎样利用星座分析法

2.1星座分析法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由于高考失利而来到职业学校,由此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学习兴趣都比普通高校的学生低很多。高职生如此,中职生更是如此。因此,针对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他们有的不想听,有的听不懂。正如我之前在职业院校所承担的基础课《语文》教学时看到的一样,学生们跟老师很少互动,求知欲很低,有的甚至直接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还有的甚至连课本也不带,更有甚者连教室都不来。分析这些学生的心理,无非就是觉得老师讲的内容没用或者没趣。所以,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使老师所讲授的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成为他们想听的。而如果将“星座”这一大多数青少年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插入课堂的话,即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2.2星座分析法对德育教育的作用

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很多职业院校的录取门槛低,导致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偏低,从而加大了德育教育的难度。在多起师生冲突的事件中,职业院校的学生占了绝大比例。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引导,避免师生矛盾的产生呢?星座分析法或许能够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据调查分析,很多师生冲突的导火绳其实都是些微乎其微的事,大多都是由言语冲突演化为肢体冲突。其实如果稍加注意,有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对待狮子座的学生,最好不要当众批评,因为他们极好面子;对待巨蟹座的学生,言辞一定要不是针对他,因为他们极其敏感,必要时候还要多加鼓励表扬,因为他们过度在乎别人的看法。

2.3星座分析法对个体自身人格养成的作用

在很多人看来,星座学就是将人分为简单的十二个种类,认为这样太笼统、认为全世界的人不可能只有十二种性格,因而否定星座性格分析法。其实,真正的占星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它通过占星对人性格的分析不光是把人分成十二种大类进行概述,它和中国古代的《周易》、“二十八星宿”分析法一样,有着一套独立周密的推算方法。那么既然从星盘看一个人具有了多重星座性格,我们便可以在对学生的性格养成中利用它来扬长避短。在以前的班主任管理中,我班级的班长就是一名太阳、月亮都落在狮子座的同学,他担任班长从进校一直连任了3年,除了第一个学期是我提名任命之外,之后的几个学期都是学生们民主选举出来的。一开始这位同学的工作还遇到过一些瓶颈,但在从他任职开始我就不停的给他一些提示:“你一定可以的,狮子座是十二星座中最具领导力和统筹力的星座”、“很受大家欢迎啊,果然是具有王者风范的狮子座”,最终这位同学不负众望的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这是利用星座来“扬长”,下面再来谈谈利用它来“避短”。

如果有个学生的太阳星座为白羊座,做事马虎急躁,那么我们可以帮他发现他的星盘中是否有行星落在摩羯座或处女座,有的话就帮助他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个星座的特征上来,可以用言语进行暗示“哦,原来你水星在摩羯座呀,那么你应该是个做事很谨慎细心的人呀”,通过长期类似的言语刺激,我们会发现,这位同学竟慢慢具有了摩羯座的优点,做事不再马虎急躁了。

总之,无论占星看性格具有多大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星座文化在校园中的流行都是我们无法阻挡的趋势。那么,我们只有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去研究它、使用它,使之为职业教育服务,成为一种被青少年学生喜爱的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格里格,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0).

[2]谢春风,时俊卿.新课程下的教育研究方法与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篇(7)

“题外话”,顾名思义,是指与主题不相关的话语。而本文所指的“题外话”是指语文教学中,在不偏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原则下,向课外延伸以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教学言语。由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多重性、复杂性,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广征博引,开阔思路,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性、综合性、情感性、审美性。

一、语文教学中适当说说“题外话”有着重要的作用

1、“题外话”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文选式的教材,要求学生了解其内容,学习其模式,探索其深度仍然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导格式。但是,同一种教学方式的一再重复会使语文教学出现枯燥无味而令学生厌学的情况。不少学生认为不易学,枯燥,多学一堂和少学一堂没有区别。而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说说“题外话”是解决难题的教学策略之一。“题外话”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觉语文课妙趣横生。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去思考,去探讨。一位教师为学生讲“对话要含蓄、凝练时”时,不是就论说论,而是引用了电影《流浪者》拉兹与丽达的一段对话:拉兹问:“丽达,你看什么?”丽达答:“我看月亮。你呢?”拉兹说:“我看云彩。”教师总结道:这短短的几句话写出了一对热恋中的年轻人迥然不同的内心世界。心地善良,无忧无虑的丽达天真地认为自己与拉兹的爱情一定会像月亮那样,有着光明而圆满的结局;下等人、“流浪汉”拉兹却清醒地看到了这条爱情道路上乌云密布,危机重重。它巧妙地阐明了其中的道理,用题外之语代替了空洞的就文论文、就事论事的简单思维逻辑,避免了枯燥和单调,使语文课的内容绚烂多彩,更具感染力。

2、“题外话”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外延伸,扩充学生的视野。

新课程标准提出并浓墨重彩地强调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问题,明确指出“语文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可见,新课标要求在学习内容上体现其他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综合。而在教学中适当地说说”题外话”是较好地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之一。

3、“题外话”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语文课堂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语文教师是德育的主力军,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德育渗透不仅可以利用教材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可以补充题外之话。许多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的浅薄,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正误相杂,是非参半,需要教师作正确的引导。因而,教师要敢于在讲授课文内容之余适当地说说有关这方面的“题外话”,尤其是对其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使学生可以及时获取前沿性的新信息、新思想,对时代生活、人生百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二来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和身边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辨析能力。

二、为发挥“题外话”的作用,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题外话”的内容大多是涉及课外知识。因而,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具备广博的非专业知识。虽然研究不同学科的教师其知识结构有其侧重点,但新型的教师不应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授者,不应是固守一门学科的狭隘专业人士,而应成为具有复合型知识的人才。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不仅要有必备的人文、历史、社会知识,还要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素养,科学、宗教、艺术、哲学等都在他的视野之内。博专结合,才能让教师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侃侃而谈,令学生心悦诚服,拍案叫绝。故此,教师首先要打破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题外话”的背后是学识修养、思维能力的广积厚蓄,这也是“题外话”得以生长的肥沃土地。

三、语文教学中插入“题外话”需要注意的问题:

1、避免漫无目的、离“题”万里的“讲废话”。

尽管语文课堂可以适当说说“题外话”,“题外话”也可以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但语文课首先姓“语”,其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主要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题外话”如果本末倒置,结果自然是喧宾夺主。在一些人看来,“题外话”就是与主题无关的话,只要教师乐说,学生乐听,并能活跃课堂气氛,说多少也没关系,以至漫无目的的“打野岔”、“讲废话”充斥课堂。事实上,语文教学中的“题外话”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绝不能离“题”万里。

2、合理调配好题内话与“题外话”所需的时间。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有个度。不及,则缺乏火候,达不到目的;太过,则过犹不及,失之偏颇。语文教学中的“题外话”能够引趣、激情、解惑,但这不等于说只要说了“题外话”就达到目的,也不是说“题外话”说得越多越好。而且“题外话”毕竟是“题外话”,题内话才是语文课的主流。

“题外话”看似偏离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实际上它是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延伸,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它如语文课堂上的一朵小花,俏丽,迷人,富有感染力。它的理趣、情感、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乐”的境界,一种美的享受。适当地说说“题外话”会使语文课堂绚烂多彩。

【参考文献】

篇(8)

(一)课程的教材、主要内容及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全校必修课,共16个学时。由于目前没有专用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选用浙江省高等学校德育统编教材,由马建青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二版)。在内容上,选取了“导论”、“自我意识”、“情绪”、人格”、“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挫折应对与生命教育”8个章节。教学形式采取在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常用的班级团体辅导形式,具体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团体心理活动、体验式活动、心理测试、个案分析等。具体见表1。(二)授课对象。课程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大一学生。笔者授课共11个班级,其中听障生班级8个,视障生班2个,肢残生班1个。班级人数14~22人,小班上课,根据教学活动场景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开展班级团体辅导的体验式课程。其中听障生班级采取手语双语教学。(三)课程考核。为体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3个部分:课堂情况(20%);3次实践作业(30%);期末小论文(50%)。课堂情况包括考勤率(10%)和课堂分享发言(10%)。3次实践作业包括:完成“人际关系中我的样子”、“我的人际关系圈”、“我的爱情宣言”。期末小论文要求学生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写出对课程的心得体会,体现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收获的心理体验,以及是否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二、课程有效性分析和评估

(一)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这是课程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中存在混淆一般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情况,自己给自己贴标签,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科学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认识,卸下了心理包袱。(二)培养心理健康意识。残疾学生对生理健康特别关注,而心理健康却容易被学生和家长忽视。通过课程,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及课程结束后,有8位同学主动预约心理咨询,有一位肢残学生叙述说“生病导致身体残疾,家里父母压力大,自己乱发脾气。以前却从没想过通过心理咨询缓解压力。”学生开始有意识保健心理健康。(三)运用心理调适技能。是否掌握并运用各项心理调节技能是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之一。一位听障生描述“在高中我得过抑郁症,在这门课,我学到了很多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看书、多找人聊天,听听歌释放自己的压力。”一位视障生描述“我曾固执认为学习心理学没有用,经过8次课程,让我更进一步审视了解自己,很多时候会分析一下失落或烦躁时情绪变化过程和原因了。”(四)增强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自我认知层面的教学目标。有视障学生说“以前觉得对自己无所不知,通过课程中20个我的游戏,才发现对自己的了解其实只有一点点。”有一位视障同学描述“通过询问身边人他们心目中我的样子,才知道在他们眼中我各不相同,要不是做作业,我不会去问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点。”另一位视障生描述“通过课程知道了自己的气质是抑郁质,让我知道自己平时一些小纠结更多是因为这种气质造成,而不是心理问题,这让我不再为不时出现的小纠结太过担心。”

三、健听残疾大学生与听障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

(一)健听残疾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1.班级团体支持的正向作用。在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氛围和班级同学之间尊重彼此,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彼此生命中苦难的深深理解,深刻的情感支持,生活学习中相互帮助。很多同学减少了曾经被欺凌、看不起的怨恨心理和自卑心理。有一位肢残学生描述“我从小受到冷嘲热讽,其他人都看不起我,在讽刺中我甚至萌发了自杀心理……直到来到这所学校,同学们没有笑话我,我感到了希望和快乐。”班级团体的相互影响,增加了学生自尊,减少对自身残疾的自卑感和羞耻感。2.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强烈。一位视障学生说到“对于身有残疾的我们,多多少少会有心理、性格上的问题”。16课时的课程安排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方面,视障生有强烈的需求。一位青少年期因病致盲的学生描述“自我14岁那年,突发性视网膜脱落导致视力下降,从此性情大变,从此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常认为与周围人格格不入,觉得自己患有心理疾病。”一位视障学生说到“人际关系是我的一块心病,从小到大就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是性格的影响,还是后天学习影响的?很想去改变,但不知从何做起。”对残疾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十分必要。3.增进了健听残疾大学生的社会化。一位视障学生描述“学着换位思考,理解事情的矛盾,不同人理解的不一样,我的心里不像以前那么抱怨和发怒,觉得不公平了,心态平静了。”健听残疾大学生对课程理解更加深刻,通过课程学习,增进了社会化,理解问题的角度更加立体多维。一位视障学生谈到对恋爱的体会“为什么有的恋爱会失败,有的能够走进婚姻殿堂,可能不仅仅和时间长短、彼此是否了解有关,还和两人相互经营、是否有技巧的表达有关。”(二)听障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1.班级团体支持的双向作用。一方面,班级团体情感支持对听障生减少自卑和社会孤独感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听障生因为语言沟通困难,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少而单纯,同样的活动,听障生因为语言交流困难,对课堂内容理解和体验非常浅显,和健听人交往困难,加之在聋人文化群体中彼此支持和信任,更加减少与健听人的交往。在课程互动中,有些听障生使用主流社会语言被动,对不会手语的健听人不愿意主动交流,不利于听障生融入健听人社会。2.课程中表现出生活技能能力不足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活技能的定义是,个体采取适应的积极行为,能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与挑战的能力。[1]听障生因为听不见,人格特征表现固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易冲动性、易受他人暗示。[2]有时理解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两极简单化,与健听人社会交往中会出现生活技能不足的问题。3.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与心理健康意识欠缺。前人研究显示,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健全人差,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3]在课堂互动中,老师询问听障生听懂了吗?他们会点头,但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或理解偏差。

四、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本课程有效性分析呈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特别是对视障生和肢残生等健听残疾大学生效果明显。而国内外研究发现,聋人经由同伴相处能够感受到被社会接纳和自在感[4]。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残疾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重大。(二)突显特殊教育理念,开发专用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的课程开发,应该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残疾大学生的特殊心理需要。教学内容、评价方法、教学方式都应该在理解聋人文化的基础上改进,增加生活技能的培养。健听残疾人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上要考虑创伤心理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运用艺术性表达,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自尊感,探索生命的意义,培养自信。(三)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发展的取向。在课程实践中发现,残疾大学生自卑、低自尊、敏感多疑、孤独等心理问题与他们身有残疾的经历有关,在课程中的活动体验以及特殊学校关爱、尊重的氛围,都能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应以发展为取向,帮助残疾大学生建立良好心理素质,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者:江楚娟 单位: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Lifeskillseducationinschools[Z].Geneva:WHO,1997

篇(9)

    一、通过化学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从人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苏联作家康·巴马斯托夫斯基所说: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船头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兴趣的激发是平时师生相处的一种无意识的心灵交流的过程。

    冬天里的问候、偶遇时的称呼、雨天的小伞、感冒时的热水、考试失败后的慰藉、网上QQ聊天、课堂上适时的鼓励、篮球场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许来自于生活上的关怀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贯彻。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在人性关怀的熏染下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从情感上亲近了老师,也从感性上亲近了他所教的学科——化学,以此种关系为基点,学习兴趣得以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化学教学也才能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

    其次化学论文,从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对于目前处在一个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们对于教学的一种个性体现。他们需要友善的老师,但是他们更需要智慧的老师。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师能更加长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A、提高化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表达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而幽默的语言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兴奋区间,撞击平静的思维从而产生求学的欲望。例如:我对爱情化学反应类型的小结

    (1)一见钟情型=化合反应 A+B=AB

    (2)别人牵线型=催化反应 A+C+B=AB+C

    (3)挖人墙角型=置换反应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墙角型=复分解反应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应 AB=A+B

    如此特别而幽默的总结,能够缓解学生对于化学课单一的教学语言的审美疲劳,对大脑皮层产生更为强烈的冲击,记忆的周期更长,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学老师的综合素养,关注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通过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学得好,动机就能够得到强化。例如:对于侯氏制碱法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讲了制作的过程,发明创造的意义和价值,还讲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的三大贡献,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如此,将历史和化学结合在一起,渗透了德育教学,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化学论文,更加有力于学生对于本科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通过老师实验的演示和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A、通过老师实验的误区设置,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对实验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而对于可能性的实验,设置实验误区却是更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促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感悟,避免学生自己实验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这一实验中,可由数个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后,先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过程,操作过程中动作适当放慢,这期间必然会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由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指出实验中错误操作,并根据实验原理推断错误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如何变化。最后由学生吸取演示学生的教训动手改进实验操作配置溶液。通过错误教学,从而达到深刻领会实验要点的目的。

    B、通过趣味性实验演示,引发学习的乐趣,探索化学反应现象。化学实验的目的性太强,基于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成为了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和锻炼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化学论文,如果抛开功利的因素,摈弃学习的目的,以娱乐的心态来面对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许所谓的实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体里的星光”的实验。在一支较大的试管中,加入几毫升无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浓硫酸,在试管背面衬一张深蓝色的纸。摇振试管后,关闭电灯,用小匙挑一些高锰酸钾晶体,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渐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点点,恰似秋夜的星光,还有轻微的炸裂声。那么,高锰酸钾、酒精的混合液里,为什么会发光呢? 如此,这种有趣的实验,更能够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面对化学教学。

    其次、通过化学实验的模拟,诱发学生解读生活、创造生活的好奇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生活是课堂的外延,寻找生活与化学的契合点化学论文,通过化学实验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创造生活,这是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又一指导原则。

    A、关注生活中的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I铁锅生锈中就存在原电池的原理;用超强力油烟机洗涤剂洗涤油烟机;炒菜时加碘食盐要最晚放,是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挥发;瓶胆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钙与醋酸的复分解反应等。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19-02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情况下,大学生整体素质出现大幅度滑坡,其中高职工科学生的情况尤其严峻!“高职高专学生文化素质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在辽宁省六所高职院校中进行了“文化素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6%的学生文化素质测评为不及格,及格的占55.9%,中等的占32.1%,良好的仅占2.4%,优秀的没有。[1]2009年,有研究者对首都三所高职、外埠四所高职的2007级、2008级43个教学班的1756名学生进行了人文知识调查,总体情况很不乐观。[2]高职学生(尤其工科专业)不仅人文知识严重匮乏,人文素质更是不容乐观:他们生活迷茫,不好学习;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意志薄弱,缺乏自我挑战精神;行为举止粗俗,审美能力低下;傲慢自负,自我封闭……笔者多年来在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中了解到用人单位最不满意的不是高职工科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而是他们的人格修养。面对学生令人堪忧的人文素质现状,高职院校尤其应该综合利用各方资源、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对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一、优化育人环境,营造人文氛围。

人和环境是相互生发相互影响的,因此高职学院应该加大软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创造条件。在软件建设方面,应该强化教师的人文内涵建设。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优劣,直接投影在学生的心灵。学院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教师加强人文素养。比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评优评先活动,树立和宣传典型,形成示范效应;在教师中推行每个学期阅读一本优秀人文著作、撰写读书笔记、交流学习体会、展开论文比赛、强化学习氛围。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人文素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教师优秀的人文素养首先表现为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自身价值的确认,能够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各种利益诱惑;教师应该热爱学生,不仅竭心尽力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科学规划人生,刻苦践行理想。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的职业身份,言谈举止优雅从容,堪为学生表率。在一个金钱意识甚嚣尘上、拜金主义猖獗流行的物质时代,教师阵营应该成为一道坚固的精神屏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方相对纯净的空间。

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学院的主体建设应该不仅适用教学,还应蕴涵丰富的人文意味,具有赏心悦目的审美效果。在教室的里外墙壁上,悬挂古今中外名人画像;在校园的围墙、长廊上,雕刻民族精英,旁注他们的丰功伟绩;在休闲的假山亭阁,镌写格言警句。图书馆要丰富文化、社科、艺术类著作和期刊,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养料。总之,学院的环境建设要能够让学生触目之处都能得到心灵的启迪,在这样浓厚的人文环境里浸三年,我相信学生能受到很好的人文熏陶,人格得到提升和优化。

二、加大人文素质课程开设,丰富人文素质内容。

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使人善辩。”西方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美国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约占13%~25%,日本占28%,韩国占30%,美国高校的工程伦理学课程,就是针对工作人员难以回避的伦理问题而设置的。[3]这些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高校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可以给我们启迪。我国高职学院为促进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也应该加大人文社科课程的开设。这些课程应包括“思政”、文学、哲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历史、艺术等,其中“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情教育的主要课程,教育部对它的开设有明文规定,各高校贯彻也很好,关键是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大学语文课程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高职工科专业要足够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要安排足够课时,优化师资队伍,开展教学交流,创新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中学语文教育的模式,充分挖掘教材人文内涵。本人认为,高职工科专业应该开设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心理学等必须课程,还可以开设选修课诸如艺术欣赏、人际沟通相关课程,课时不能少于40,真正使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有所了解,具备自学能力。

三、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当中

专业技术是高职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如果专业课教师能够自觉地挖掘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比如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一项研究成果的问世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艰苦探求过程;可以结合一道工序的改进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可以结合一个产品的造型发现工艺美术的魅力;可以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等。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巧妙地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融入其中,使抽象枯燥的工学课程变得生动丰饶,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如沐春风般受到情感熏陶、心灵升华、人格教化,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四、大力建设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针对高职学生喜好活动的特点,高职学院应该大力建设社团组织,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对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音乐、舞蹈、绘画、棋艺活动使学生得到艺术熏染;朗诵、演讲、辩论使学生能言善辩,充满智慧;读书会、文学社可以使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分享人生经验,提高写作能力;时事沙龙可以培养学生对国际、国家事务的关注,培养政治敏锐性和爱国主义情怀;专业技术兴趣小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人际交往能力;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爱心公益活动,不仅帮助了社会弱势群体,更让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树立社会使命感,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各种社团组织是自觉自愿形成的,但是学工处、团委等部门一定要密切关注,委派专人对各社团组织进行管理,指导他们开展各项活动,帮助他们不断进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成就他们的愿望,引领他们走向成功。

五、组织校内外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学院要制度性地组织校内外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利用学生普遍欢迎的节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有效的途径:在情人节进行婚姻爱情的探讨;在妇女节表达对女性的敬意;在青年节开展志愿者活动;在儿童节和小朋友联欢;在父亲节、母亲节号召学生感恩父母;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开展我党、我军、国情知识竞赛或举办晚会……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很好地开发,才智得到很好地表现。各系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和开展具有自身特点的活动,比如我院机电、信息、电气各系都有自己制度化的人文艺术节,活动中较好的体现了专业技术和人文素养的良好结合。一个学年开展一两次全院性的大型文娱或者体育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形成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交流表达能力,效果比枯燥的理论说教好得多。

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我院号召学生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社区服务,深得社区好评,也满足了学生的荣誉感,强化了学生的奉献精神;围绕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调研,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新农村建设调研,写作调查报告,同样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现学生在课堂内无法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其中人文素质的提高比专业技术的获得更加艰难。高职工科学院端正教育思想、改善教育环境、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法,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资源、条件充分利用起来,对学生进行立体式教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才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水稻调查报告 下一篇: 数学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