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口算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03 01:10: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一年级下册口算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年级下册口算题

篇(1)

你们好!感谢各位家长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一年级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此前,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他们已经可以从1数到100,1000甚至更大,他们也会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那么进入一年级后,孩子将学习系统、严谨的数学知识,这个学期将深入的学习认数,计算,学习书写规范的数字,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当然,除了课本知识,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所以说一年级数学看似简单,其实意义重大。

所以作为数学教师,我想针对数学给各位家长几点建议,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要做到关注第一次,坚持每一次,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并不难,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能很容易的掌握,但是一年级正是各方面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

一、要培养培养孩子上课认真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重要的学习素养,孩子不仅要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还要认真倾听其他孩子的发言。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上课难免需要老师常提醒,课堂是短暂的,即便有老师的提醒,还是会有一些孩子不能在课堂上掌握,所以,回家后,家长可以询问他今天学了什么,你发言了吗?让孩子当小老师,讲讲当天的学习内容,还可以让孩子出题来考考自己,既能了解孩子听课水平,还在这个过程中让他巩固了知识。

然后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回家及时自觉地完成作业。

2、让孩子学会自己检查作业。

3、自行准备学习用品。

二、关于家庭作业

(1)关注孩子作业的认真程度。

因为一份作业的认真程度,体现了孩子做作业时的专心程度。孩子的作业认真,说明他在写作业时,是用心的,是专注的,作业所能达到的效果就会非常好,如果作业非常潦草,说明孩子写作业时,是漫不经心、浮躁的,这样的作业就算是写100遍,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如果孩子们没有用心的写作业,请监督您的孩子重写。

(2)帮扶有度

一年级的孩子认字少,题目中的字不认识是正常的,我们要求家长读题给孩子听,其实我们很多家长已经开始让孩子自己读题,如果您的孩子识字量大,这样是最好的,如果孩子识字量少可以让孩子读题,当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字问时,您只要告诉这个字怎么读就可以了,有些家长生怕孩子不明白,把题目用大白话翻译给他听,这反而阻碍了孩子的思考,时间长了孩子会依赖家长,最终孩子没学好,家长也很累。

对于辅导孩子做作业,一些家长理解有偏差,认为是家长讲着做,这样辅导下去会形成这种现象,孩子每次写数学作业,就喊家长,时间一长,好象不会动脑筋了。其实即便是一年级的孩子,也不应该由家长讲着做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读题,让孩子说题目意思,然后独立完成。建议开始的时候不要把题目的意思解释得太清楚给孩子,等孩子真正不了解题目了,家长再解释,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

(3)对孩子多一些耐心,敢于让他尝试。

有些家长陪孩子做作业中,一看到孩子出错,可能就失去了耐心,唠叨一两句,比如说“想一想到底是加还是减啊”“看清是加号还是减号?”“是左还是右”等,孩子一听到这样的提醒就认为自己是错误的,就要拿橡皮擦,其实你匆略了你这样看似善意的提醒却让孩子失去了自己动脑筋的机会,长久下去会给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反正爸妈会提醒我的,遇到一些所谓“深”的题目,家长就会介入进去,代替孩子思维。也就有了这样一个现象:我发现孩子上课学习不够认真,向家长反映,家长却跟我说我家孩子在家写的都是对的,不可能不会。这是因为孩子并没有真的学会,所以要分清楚哪些该说,哪些让孩子自己尝试,不要害怕孩子遇到困难,这是他必经的过程。

养成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习惯。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于动脑,独立思考的习惯。而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是一种艰苦的认识活动,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引导孩子努力克服,才能从小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意志。

(4)紧跟老师的进度,真正关注孩子的学习,及时订错,关于改错,在错题旁边改错,不要擦了再写,当天知识当天巩固,做到及时复习

(5)重视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

一年级的口算训练是重中之重。本学期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一位数的加、减法,包括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孩子的口算能力,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如果训练得法,其口算速度可以比疏于训练的孩子提高好几倍。因此培养孩子口算能力,要重在平时,贵在坚持,保证孩子口算练习的时间,最好天天练,每天练习3-5分钟,效果肯定会很显著的。但是,口算练习不能急于求成,应多种方式交替使用,比如和孩子比赛,看谁算得快;和孩子互相出题听算等等。时间场地也可以不固定,放学后、吃饭前、回家的路上…使孩子不断具有新鲜感,不断激发口算的积极性,只有感兴趣,才能发挥天天练的效果,达到脱口而出。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了,基本技能得到了的培养,智力也得到了的发展,才能为以后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希望在今后能和大家常交流,也希望大家能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一年级下册家长会数学老师发言稿二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加入xx这个大家庭,共聚一(6)班。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也很期待跟大家交流。

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转折点,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也许是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营养也跟上了,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聪明了。我们的孩子接受外界事物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多。当然优势可见,不足也显而易见。比如习惯养成比较差,认字比较少;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家庭作业与课堂作业在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

说句实在话,有好习惯比有好成绩更重要。好成绩是暂时的,而学习习惯一旦养成,那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尤其是一年级,正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谁能够多花点精力放在孩子的习惯养成上,以后不管孩子上几年级,谁就会感到操心的地方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操心正是为了今后不操心。

我相信各位家长都有个共同的愿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愿望的实现,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孩子的教育离不开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孩子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家长的关注,学校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

下面请允许我冒昧地给咱们家长提几点要求(主要是针对作业方面)。

一、监督孩子做作业

家长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监督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每天按规定的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建议每位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设立一个专门记“错题”的小本子,把错题记下来,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记录错误原因,再出类似的3道题目进行练习,隔几天再照着这道错题出2道题练习一遍,看看原来的错误是否纠正。每天记录一点点,日积月累你会发现孩子有很大的进步。

第二,监督孩子专心完作业。杜绝孩子边看电视或边吃东西边写作业。不要唠叨,要心平气和的告诉孩子专心写作业不用费两边功夫,反而节省时间可以让孩子自由支配。这样做,孩子能够理解并能够接受,孩子会把家长当作知心朋友,感觉你是在为她好,在帮助他、鼓励她,也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自信心的培养。

第三,监督孩子认真书写作业。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作业。口算题,要求书写工整,作对1题再做下一题,不要慌慌张张,寥寥草草;写得快,就很难保证写好。所以,只要孩子专心在写,就不要嫌弃他做的慢,不要在孩子一边写作业时你一边在旁边唠叨,这样既不能让孩子改变慢的习惯,还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很自卑。

二、检查孩子每天的作业

对于工作非常忙的家长来说,很难保证坐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写作业,但是无论多忙,建议各位家长每天一定要拿出5分钟时间来检查一下孩子的作业,批改。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你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也有助于咱们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三、注重实践

我们现在提倡生本数学,生活数学,所以有一些是希望在平时生活中家长能给孩子以指导、渗透。

第一,认识钟面,在生活中多让孩子看着钟面说说时间,可以从准时、半时开始,让他们看到钟面能自然而然意识到几点或几点半。

第二,认识物体和图形,平时生活中的盒子,柱子这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图形让孩子认一认。

第三,方向与位置,生活中,出门有意识提醒孩子什么方向有什么,知道大的参照物。比如,今天上哪去干什么,从家出门要向哪个方向走。

第四,长度感知,生活中,两个路灯的距离大概是几米,从家到商店有多远。画书有多长多款等等。

总之,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孩子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今天我先说这么多,今后还会和大家常交流。也希望大家能给我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一年级下册家长会数学老师发言稿三各位家长: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各位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我们的家长会,我是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李老师。在此,同时也衷心的感谢各位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我想借今天的家长会,从数学学习方面和大家一同交流。

从试卷情况来看,考查的知识面较广,(有数数练习、比大小多少、区分几个和第几、常见的几何图形的分类、10以内数的口算、看图列算式),类型比较多样灵活,同时紧扣课本。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的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计算的能力,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检测。

从考试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还学得不错,基本知识掌握得还好。对于分数,我个人认为不要把考试分数看得太重,一年级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分数更重要。当家长看到不太满意的分数时,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应帮助孩子分析其原因,不要一味批评指责,和孩子一起看一看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做错,是没听懂?还是粗心大意?帮助孩子弄懂题意,再出类似的题加以训练。

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成绩好就变成一件很自然的事。学习习惯一旦养成,那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尤其是一年级,正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下面,我就一些习惯和各位家长交流一下:

1、教育孩子上课认真学习的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3、养成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习惯。

4、最基本的一些习惯。比如,正确的坐姿和书写姿势,书写工整,清楚,格式规范,认真读题审题,这些习惯是最基本的,也是每一个孩子必须具备的。而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你们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我想给大家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1)每天出一点口算题(例如:口算题卡)

(2)口头和笔头相结合

2、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的培养

(1)在生活中创造说的机会

(2)装傻,向孩子请教。例如:问他今天学会了什么,你发言了吗?让孩子说一遍当天的学习内容,同时也达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

3、作业的时效性

练习册100分闯关每天做一页,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因为一年级学生很多字不认识,一般要求家长帮助孩子读题。

4、作业检查

篇(2)

一、 理解算理是前提

要想让学生会算,就要让学生掌握怎么算,也就是理解算理。学生理解了算理,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计算活动,发展计算能力。例如,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我们可以用“凑十法”。因此,有些学生在学完“9加几”后,在计算“8加几”时会出现把后面的数也分成“1和几”。这说明学生对“凑十法”的算理没有真正理解。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呢?

1. 利用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教材创设的情境是小猴摆桃子,盒子里摆了9个桃,盒子旁边有4个。教师在导入情境时,不能只让学生说一说盒子里和盒子外面的桃子数。而应该注意到教材意把这个盒子分成10格,有1格是空着的,其目的是为“凑十”做铺垫。所以当学生得知盒里桃子有9个时,教师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形成10个少1个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凑十”做准备。

2. 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

理解算理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计算的操作过程中去。学生操作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学生更能直观地体会到算理。如探索9+4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动手摆花片。联系刚才的情境10个少1个,学生自然会想到把9个凑成10个,所以从盒旁4个里拿出1个把9凑成10,10个和剩下的3个合起来就是13。这样操作后,学生对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再引导学生在头脑里想一想自己的操作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帮助学生实现“实物操作”向“算法操作”的自然过渡。在讲述时应让学生明白把9凑成10,是为了计算简便。而9凑成10需要1个,所以应从另外一个数中分出1个来。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就能更清楚的认识“凑十法”。

二、 优化算法是关键

在教学中有时学生可以探索到几种不同的算法,但总有个最基本、最简单、最佳的算法。因此,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比较、评价几种算法,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简单、更快捷的算法,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否则,一堂课下来计算方法很多,但有的学生却一个也没有理解或不知道自己该用哪种方法去计算,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1. 师生探索交流后优化算法

例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师生通过对算法的探索、交流后,会得到“破十法”和“想加算减”两种方法。但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会更简单、更快捷,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

2. 通过练习比较后优化算法

例如,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加法。教材中引入的是45+30和45+3,通过摆小棒让学生理解算法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学生能根据刚才的操作,答出本质的区别:45+30,30有3个十,所以先算40+30=70;而45+3,3是3个一,所以先算5+3=8。此时,学生只是理解了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几个一与几个一相加。再通过一些对比练习,学生就会体会到在计算时应做到相同数位相加。这种算法的优化,学生需要经历比较、内化、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

3. 估算推动口算的算法优化

一年级下册中的估算是以练习的形式出现的。教材编排了“先说出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这样的练习。估计“得数是几十多”,能引起学生注意加法的进位与不进位,减法的退位与不退位。学生掌握了这一点后,就能很快算出得数的十位,再根据个位上的数算出得数的个位。这样,从十位到个位的估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口算的速度。

三、 口算练习是基础

低年级的计算主要是口算,学生口算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今后中高年级的计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口算练习。

1. 注重基础口算的练习

由于编排教材的需要,不可能把所有的计算部分编排在一起,中间会穿插其他的教学内容。例如,一年级下册在学完20以内退位减法后,学生要经历认识图形和认数单元后才会再接触加减法的内容。在这期间,教师如果不注重口算练习及巩固,就会影响到后面的计算教学。所以,对于这种起着关键作用的口算,平时应该注重练习。

2. 注重口算的对比练习

学生学完乘法后,往往会把加法算成乘法,这是没有看清运算符号。针对学生这一情况,可以开展乘法与加法的对比口算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养成看清运算符号的习惯。结合教学,教师还可以进行进位与不进位对比,退位与不退位对比,减法和加法对比,减法和除法对比,乘法和除法对比。这样,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时,也复习了旧知,并在练习中进一步明确加减乘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 注重口算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游戏因素融合到口算中去,可以增强口算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例如,全班(或小组)开火车、对口令、小组口算接力赛、抢答口算题等。学生们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口算能力,在游戏中与别人展开竞争,学生在寓教于乐中练习了口算 。

四、 良好习惯是保证

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将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也不容小觑。

1. 审题的习惯

计算题的结构比较简单,所以有的学生读题时一扫而过,往往会看错数字、运算符号。所以,应要求学生在心里默念一遍算式,这样,一方面可以清楚地知道算式的内容,另一方面在读算式的过程中可以判断接下来的算法。

2. 验算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首先应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验算方法。

篇(3)

课程改革以来,无论是从课程目标、教材编排还是就课堂教学而言,估算教学正在逐步被重视和落实. 但是,与期望的教学目标还有着不小的距离,估算教学被动地跟着教材走,大部分学生虽然能进行简单的估算,但估算意识还是相当淡薄,主动进行估算的习惯远未形成. 那么,如何能够有效利用教材这个载体,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中正式出现了估算教学,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就薄薄“一页纸”而已,那么如何让这页纸变得更有厚度,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我认为,我们可以挖掘教材和生活中隐含的估算题材,有效开展低年级估算教学.

一、巧用估算题材,及早铺垫,渗透估算思想

细细翻阅教材不难发现,虽然在二年级下册才正式出现估算教学,但是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渗透. 我们应该抓住这些“细节”资源,适当将其扩大,提前渗透估算思想.

估算即计算的估计,数量、度量的估计与计算的估计一样同是小学里常见的估计. 数量、度量的估计需要估算的配合,但同时也能促进估算思想和方法的萌发. 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数量、度量的估计有意识地进行估算的渗透,为估算教学做知识准备和思想铺垫.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主题图:估一估有多少只羊?教学时,可以结合这一类题材延伸出“估整”的概念,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当数量比较大的时候可以用估计的方法,而不一定需要精确数.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测量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在测量手掌宽、一步长、一长等活动中,感受物体的长度经常不是整厘米数,往往用“大约多少”来表达,积累对“大约”的体验. 这些体验和准备以后在适当的情境中,会向估算迁移,更有利于估算教学的顺利展开.

又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九”第二题,出示了70至80的数轴,并让学生判断77接近70还是更接近80?72呢?教学时,我们可以将这一题材进行延伸,运用这一直观、形象的题材,及时渗透“四舍五入”的估算方法. “数轴”从直观上就解释了为什么估算成整十数时,我们可以进行“四舍五入”,及时对估算方法进行铺垫. 相信有了“数轴”练习的铺垫、迁移,学生可以理解得更深刻.

二、挖掘估算题材,认知冲突,培养估算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中,学生应“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实施建议中也提到“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虽然正式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但四舍五入、约等号等许多概念都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其实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估算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估算题材,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培养良好的估算意识和习惯.

(一)估算策略不应是僵化的,而应是灵活、优化的

估算教学注重的是整个估算的过程,而不是关注估算的结果是否与准确数最接近. 因此,引导学生在多样的估算方法之下,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最合适的估算策略,才是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例如: 64 + 8 ≈ ( ). 学生有以下几种答案:(1)把64看成60,把8看成10,60 + 10 = 70,所以64 + 8 ≈ 70;(2)把64看成60,60 + 8 = 68,所以64 + 8 ≈ 68;(3) 把64看成70,70 + 8 = 78,所以64 + 8 ≈ 78;(4)把64看成70,把8看成10,70 + 10 = 80,所以64 + 8 ≈ 80. 这些答案一一呈现后,我抛出问题:“你喜欢谁的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4种方法学生们各有所好,相对而言选择第(4)种的孩子少一些,我也并没有直接判断孰优孰劣,而是请同学说说选择的理由. 经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不同的估算结果只是与准确值误差的大小、只要估算结果在合理的范围或切合估算的目的、符合解决问题的需要就都是合理存在的. 我引导学生不能以是否与准确数最接近,作为判断估算是否合理的标准,同时也强调如果将估算结果无度地发挥那也是不允许的.

对于上例,我并没有“见好就收”,我顺势推出这样一个情境:妈妈和小明打算去书店买书,妈妈打算买64元的《现代汉语词典》,小明打算买8元的漫画书,妈妈大约至少需要带几张十元人民币?在这一情境下思考64 + 8的估算方法时,学生意外地发现:在口算练习时他们认为的最合理的(1)、(2)两种方法在这里并不是最合理的,原来在考虑购物的问题时,一般需要把数字往大一点估,反而是第(4)种方法最为合理. 从中学生也深切体会到,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估算都是被允许的,同时不同的问题情境应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在具体情境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选择适合生活常识、适合数学思维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到估算策略不应是僵化的,而应是灵活、优化的.

(二)估算方法不应是唯一的,而应是合理、多样的

连线,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哪些比80小.

90 - 11 31 + 52 23 + 41 + 29

98 - 17 38 + 39 100 - 10 - 12

首先,估算可以与口算、笔算相辅相成,像31 + 52、98 - 17这些可以用口算解决的就不一定需要估算. 其次,估算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例如:90 - 11,我们可以将11估成10,得出计算结果大约是80,但是减数11被看成了10,少估了一个,如果将这一个减去的话,那么结果应该比80小,其实这个过程也应该是估算的过程,说明估算结果并不一定是最终结果,估算应该可以允许对于估算出的结果再次修正或界定.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只判断是否退位或进位,就得出结果比80大还是小,不过这样的方法更适合于比较熟练后. 这样的习题,运用算法多样化,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更能让学生体会估算方法的合理化和多样性,同时也突出了估算的价值,而且在这里也可以从另一侧面引导学生巩固进位和退位的需要.

三、改编估算题材,激发欲望,体会估算价值

从实际的生活情境出发是激发学生估算欲望的有效突破口. 因此,我们可以改编估算题材,让学生充分“入境入情”,激发学生估算欲望,体会估算价值.

“入境”是指创设合适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促使学生产生真实情感体验. 为什么要进行估算,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我们可以适时改变条件,创设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量,例如:物品的价格不小心被墨汁给抹黑了,故意将热水瓶和烧水壶价格的末尾数字(即28、43)模糊. 这时学生就无法进行精确计算,他们的思维也就比较自然地由精算转向估算,使他们产生了迫切的估算需要,从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入情”指学生的真实感情投入,产生了真正的估算需求,并且是急切的. 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还总是局限于书本的估算练习中,形成一种定式,觉得练习中出现“估算”“大约”等字样就进行估算,从而导致学生会用估算的策略做书上带有“大约”的问题,而不会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事实上,当学生真正面临实际问题时,谁又会提醒他这里有个“大约”呢?因此,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这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实践的. 例如:妈妈打算去超市买一只烤鸭19元,一袋虾仁28元,一袋香菇9元,一盒猕猴桃26元,妈妈带上100元钱出门够吗?对于以上情境,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同时也很能理解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需要大致估算一下需要多少钱即可,不必算出精确值;更何况有4个数量,如果算出精确值比较麻烦,这样学生就体验到了估算的价值. 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价值,才有可能让估算意识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估算是一种意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沉淀的过程,在低年级估算教学中仅仅靠“一页纸”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坚持长期渗透,让学生充分感受估算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学生的估算习惯.

篇(4)

《标准》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该注意: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只有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如:在设计教学《10的加减法》时,力求给学生新奇感,如通过数学游戏、智力竞赛、动手操作等活动,让他们大胆想象,渴望探求新知,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在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话中,感受数学的美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之中,不仅吸引学生,而且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打开实验教材,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美丽的童话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的第6、7页小兔盖房子,第14、15页野生动物园,一年级下册第20页热闹的小河边,第41页小熊的一家,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里也包含了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在欣赏这些有趣、美丽的画面的同时,我鼓励学生去创作画,从画中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一年级下学期讲过“找规律”这一单元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画画的任务,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一幅画,要体现出有规律的美,并且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第二天,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的是不可低估,《金色的秋天》中向日葵在阳光下有规律地昂首而立,《丰收的果园》中一棵棵苹果树、梨树像哨兵似的排列着,河里的小鱼俏皮地吐着水泡也是那么的有规律……这些都证明学生已经有了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教材编排了一些数学游戏:如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第19页的“猜数”,一年级下册第44页的“估一估,猜一猜”,等等。

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通过猜铅笔的长短,使学生明白在比长短时,要注意各种不同的情况。教学第19页的“猜数”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个玻璃球,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在教材的启发下,我多次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逐步得到提高。如教学“猜数”,我先在卡片上写上45,然后告诉大家:“我写的数个位上是6前面的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1,猜猜我写的数是几?”这样的游戏丰富多彩,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四、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所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在比赛中增强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58-001

小学数学教材改革中,1986年以后的教材将计算教学的顺序改为先教学口算,再教学笔算。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口算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口算时,觉得难度很大,经常发生错误。但这部分内容又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笔算中经常遇到,根本不可能另列加法竖式算出得数后再继续乘法运算,所以这部分口算不能降低教学要求。因此,提高学生对口算的兴趣和口算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必要。

在一年级数学课程中,无论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时间,计算学习都占据着较大的成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重算理,多算法

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应注重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只有学生明确了算理和具体的方法,在生活中才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运用。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具,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计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出算理。如:教学5以内的加法,教师可以用红、蓝两种颜色的花片贴在黑板上。想要知道两种颜色的花片一共多少个,学生就会想要把两种颜色的花片放在一起。学生在学习加法之前已经学过合成和分成,因此学生会想到,要想知道一共有几个花片,就是想两个数字的合成,并且知道了加号就是表示合起来的意思。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想一想的方法找出了5以内加法口算的方法。“算法”是指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程序和方法,包括具体运算方法与解题策略。“多算法”是指运算方法和多样化。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算理后,要想口算的能力有所提高,就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算法。在教学中,凡学生所想到的算法,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并要求学生在进行口算时采用自己最喜欢的算法。如:“34-8”,在教材中引导学生的算法是先算14-8=6,再算20+6=26。在练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时,还有孩子向我提出不同的算法:先算34-4=30,再算30-4=26和先算10-8=2,再算24+2=26。这两种算法都对,为了让学生能够将退位减法更好地掌握,我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口算。

二、持之以恒,收获成绩

从一年级上学期学习加、减法运算开始,安排学生每天课前五分钟十道口算题,每道题算十分,总分一百分。老师每道算式报三遍,学生将算式记录下来并进行口算,这样对学生的听、记和口算能力都有帮助。完成后同座位两位同学互相交换,根据老师所报的正确答案进行互相批改。一年级学生对做小老师非常感兴趣,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好老师,因此在互相批改作业的时候学生很认真。学生每获得一次一百分就奖励一朵小红花,连续五次一百分就奖励一个小奖品。在一年级下学期一开学的时候将这样的口算练习坚持下去,但奖励制度有所改变。学生每获得一次一百分就奖励一朵小红花,连续十次一百分就奖励一张“口算达人”证书。只要坚持每天十道题,学生就一定有所进步;只要坚持每天五分钟,学生就会给我们带来出乎意料的成绩。

三、趣味练习,激发兴趣

笔头训练、竞赛训练、计时训练等口算训练对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低年级口算的重要形式是从直接感知实物过渡到表象的运算。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越做越错。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做口算时又对又快,还非常地感兴趣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将口算训练的形式进行改变。如:低年级儿童对美术涂色非常感兴趣,可爱的小动物、宏伟的城堡、五颜六色的花朵等等,在这些画的空白处写上学生所学过的算式,再给出涂色要求(如:将得数相同的涂上同一种颜色),看谁算得快、涂得对。这样孩子们就会很感兴趣,都想要第一个将画中的口算算出来,涂色。趣味的口算训练不仅能让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提高,还能让学生觉得轻松和快乐,从而达到口算训练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四、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有了显著的进步,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表格中感受到这一变化。以下是选取我校一年级学生实验前、实验半学期和实验一学期的成绩进行对比。

实验前后学生口算成绩对比:每题1分,共20题。

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细致的工作,这项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教学中,要让学生懂算理、明算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多样的练习,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兴趣;生活情境;竞争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为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供了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新教材增加了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14~115页的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根据教材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选出六个学生都喜欢的活动,每个学生喜欢哪个活动就参加哪个,活动完毕,我马上提出问题:“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多,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少?活动人数最多的组比活动人数最少的组多多少人?”立刻,学生的注意力由玩转移到了思考问题上。教室里开始互相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接着我又问:“能不能想出一个好主意,能清楚、明了地看出结果?”这时候,我就开始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统计,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生不仅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而且初步感受到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念打下了基础。

二、在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话中,感受数学的美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之中,不仅吸引学生,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打开实验教材,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美丽的童话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的第6、7页小兔盖房子,第14、15页野生动物园,一年级下册第20页热闹的小河边,第41页小熊的一家,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里也包含了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在欣赏这些有趣、美丽的画面的同时,我鼓励学生去创作画,从画中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一年级下学期讲过“找规律”这一单元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画画的任务,要求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画出一幅画,要体现出有规律的美,并且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第二天,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的是不可低估,《金色的秋天》中向日葵在阳光下有规律地昂首而立,《丰收的果园》中一棵棵苹果树、梨树像哨兵似的排列着,河里的小鱼俏皮地吐着水泡也是那么的有规律……这些都证明孩子已经有了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教材编排了一些数学游戏:如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第19页的“猜数”,一年级下册第44页的“估一估,猜一猜”,等等。

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通过猜铅笔的长短,使学生明白在比长短时,要注意各种不同的情况。教学第19页的“猜数”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个玻璃球,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在教材的启发下,我多次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的提高。如教学“猜数”,我先在卡片上写上45,然后告诉大家:“我写的数个位上是6前面的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1,猜猜我写的数是几?”这样的游戏丰富多彩,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四、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7)

口算也称心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仅凭记忆与思维而直接算出结果。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被忽视,二是被过分强调。

忽视主要体现在一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口算的意义。他们舍不得花费课堂上的有效时间进行常规的口算练习。当学生出现口算错误时仅仅认为是“粗心”现象,无关紧要,只要细心一点就能避免。也有的教师认为口算就是笔算的台阶,学会了笔算,口算就没有意义了。其实口算能力的提高恰恰能从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计算中出现的“粗心”现象,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过分强调主要是指一些教师过分注重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有的教师为了突出这一理念,在教学中过度强调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想方设法“逼”学生说出不同的口算方法。一些低层次的口算方法显然没有必要逼迫学生一一讨论出来。如果忽视口算过程的优劣,忽视方法的优化,即使让学生创造、交流出再多的口算方法,学生也不能灵活掌握、合理运用,只能永远停留在原有认知层面上,很难提高口算能力。计算能力的提高也无从谈起。

二、口算的意义

面对口算教学的种种现状,我们有必要正确理解口算的意义。

口算是运算中独立的一部分,也是笔算、估算的基础,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口算更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口算是“用你的脑子去算”,而不是“在你的脑子里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材的开发和教学的设计都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机会进行口算,发展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时计算者要将计算分割成很多的小过程,将各种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合理地拆分、拼组等,并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步骤得出正确结果,这是一个很高级的心理活动。而计算者正是通过这样的心理活动,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发展了注意力、记忆力(瞬间记忆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三、优化口算教学的方法

针对上文中谈到的口算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大方面来培养低年级孩子的口算能力。

1.重视口算教学,明确口算算理。重视口算教学就要改变错误的观念,不能认为口算就是相对较简单的计算题,是一种能让学生口头回答或能直接写出得数的计算题。不能认为口算教学内容是浅层次的,是附带的教学内容。更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很简略地处理口算教学的内容。在口算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经历口算算理探究的过程,明白其中的算理。

篇(8)

新教材增加了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14~115页的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教学中我这样处理:选出六个学生都喜欢的活动,每个学生喜欢哪个活动就参加哪个,活动完毕,我马上提出问题:“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多,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少?活动人数最多的组比活动人数最少的组多多少人?”立刻,学生的注意力由玩转移到了思考问题上。教室里开始互相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接着我又问:“能不能想出一个好主意,能清楚、明了地看出结果?”这时,我就开始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统计,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生不仅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而且初步感受到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打下了基础。

又如一年级下学期的“位置”这一节课也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教室里排座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票按号就坐,学生在寻找座位时就会思考、观察、理解第几组第几位,坐好座位后会很好奇地看看前后左右都是谁。所以这一节课学生们的兴趣也很浓厚。第7页“布置房间”这一题,我根据素材,把这幅图设计成活动画面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随意摆放,然后告诉大家,自己怎样布置的房间,在这里既使学生明确了方位,又体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在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话中,感受数学的美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之中,不仅吸引学生,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打开实验教材,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美丽的童话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的第6、7页小兔盖房子,第14、15页野生动物园,一年级下册第20页热闹的小河边,第41页小熊的一家,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里也包含了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在欣赏这些有趣、美丽的画面的同时,我鼓励学生去创作画,从画中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一年级下学期讲过“找规律”这一单元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画画的任务,要求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画出一幅画,要体现出有规律的美,并且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第二天,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是不能低估,《金色的秋天》中向日葵在阳光下有规律地昂首而立,《丰收的果园》中一棵棵苹果树、梨树像哨兵似的排列着,河里的小鱼俏皮地吐着水泡也是那么的有规律……这些都证明孩子已经有了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教材编排了一些数学游戏:如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第19页的“猜数”,一年级下册第44页的“估一估,猜一猜”,等等。

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通过猜铅笔的长短,使学生明白在比长短时,要注意各种不同的情况。教学第19页的“猜数”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个玻璃球,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在教材的启发下,我多次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的提高。如教学“猜数”,我先在卡片上写上45,然后告诉大家:“我写的数个位上是6前面的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1,猜猜我写的数是几?”这样的游戏丰富多彩,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四、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篇(9)

1. 口算下面各题。

800÷2 280÷7 690÷3 300÷6

320÷8 500÷5 440÷4 460÷2

2. 369÷3 423÷3 672÷6

360÷3 423÷4 620÷6

306÷3 423÷6 602÷6

[教材分析]第一题是一组口算题,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口算的能力。第二题通过一组的练习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第一题的口算题已全部一次性出现,不利于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第二题要求一组一组地练习比较,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基本的计算能力通过新授部分的教学已经形成,缺的是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不同题型的分辨和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综上分析,我希望通过对题目的整合可以提高习题的实效性。

整合后的题目为:

1. 423÷= 06÷3= 60÷6=

并分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练习。

第一部分为计算的基础练习和回顾小结。出示问题:选一题并在中填入你的幸运数后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笔计算来回忆算法和算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选做的题目在完成时有何特别之处?自己如何处理?(如:首位不够商1时往右多看一位,中间或末尾不够商1时就商0,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为0且前面已除尽时直接商0)和在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如:数位要对齐,余数不能忘记写等)同时在学生填数时,问一问:有没有幸运数为“0”的,你是怎么填怎么算的?这样也自然而然地复习了除数不能为“0”和首位不需填“0”的知识。

第二部分是口算和估算的训练。通过教师或同学在中填入不同的数让学生来抢答,说出答案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是几十多还是几百多;或是说出在中填几,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以进行口算和估算的训练。

[设计意图]口算和估算的题目以随机生成的形式出现,大大增加了口算和估算的趣味性和实战性,还了估算和口算应在动态的情境中灵活运用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口算和估算能力提高的同时,又在思索着口算和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部分为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高。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总结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当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为两位数;当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为三位数;当前一位上的数被除尽,这一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时商0等规律。并通过课件出示一组如:要使423÷的商为三位数或两位数时,中可以填几,最大或最小填几;要使06÷3的商中间有0,中可以填几,最大或最小填几等综合性较高的题目。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提高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更深入了解和思考,寻找到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规律,并进行一系列的运用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的重、难点的理解,使学生更为系统全面地认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原教材的第二部分为:

3.

[教材分析]这种形式的题组练习,学生在练习一里就已经接触过,这里通过学生的计算和交流是可以发现并初步运用规律。但由于这种形式的题型学生已经接触过,而且形式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希望通过对这道题的重组,增加题目的层次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运用的全过程。

重组后的题目为:

2. (1)聪明的你一定可以迅速地计算下列各题:

900÷2÷3 900÷6

909÷3÷3 909÷9

通过计算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2)依据你发现的规律来填空:

(3)你能运用所发现的规律来计算?摇800÷32?摇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原题的重组,将原题分为了三个层次。(1)依据过去的学习经验和两组题的练习比较,寻找并小结出: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这个规律(注:有余数时,余数发生变化)。(2)通过填空从正反两方面来运用规律。(3)增加了内容的挑战性,调动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索、发现和运用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原教材的第三部分:

4. 你能分别算出各年级平均每班有图书多少本吗?

[教材分析]这份统计表里的题目只是解题过程只有一步的除法应用题,对于已学过两步连除应用题的学生而言是没有挑战性的,也不能引发学生做题的积极性。学生应付式地解答只能将课堂拖进“机械枯燥”的泥潭。综上分析,我重新设计三道题来丰富教材的内容,以求超越教材,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新设计后的题目为:

3.(1)抢答题。

一年级3个班共有图书268本,二年级2个班共有图书186本,现在请大家抢答:哪个年级平均每班拥有的图书多?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题的设置,不仅复习了一步除法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更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依据下面的图文,为右边的算式补充问题。

[设计意图]将先问后答的题目形式改变为先有解答后补问题的形式,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也初步渗透了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市实验初中210班同学在期末测试中平均分成两个考场,每个考场再分为5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多少名学生?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0)

2、在计算除法时,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 )。

3、比687少96的数是( ) 388比112多( )

4、你7:40到校,11:40放学,上午在校( )小时。

5、8700千克=( )千克( )克 8千克-5( )=3000克

1千克鸡蛋大约有( )个 你的体重大约是( )

6、在 里填上“ 或=”以及得数。

54秒÷6=( ) 2分12秒=( )秒 200秒 3分

600克 1千克 86千克=( )克 3千克+2000克 5千克

438+164 2101-90 297 573-286 967-158 809

7、把6千克、60克、5000克、5200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 ”,错的画“ ”。(10分)

(1)读数和写数时,都要从位读起和写起。( )

(2)在减法中,被减数必须大于减数。( )

(3)一个四位数减一个三位数,可能得一个三位数,也可能得一个

四位数。( )

(4)1千克棉花和1000克铁比较,铁比较重。( )

(5)男生比女生多35人,女生比男生少35人。( )

班级 姓名 得分

平时你一定做了不少计算题,现在可是你露一手的时候了,细心点,可不能让别人说你是小马虎。 三、

1、口算。(15分)

48+25= 340+60= 480-70= 500+4000= 86-27=

370-200= 46÷5= 0÷3= 63-36= 540-80=

60÷9= 1000+5= 700-40= 90-27= 24-16÷8=

2、列竖式计算(画横线的题要验算)。(8分)

2408+3795= 8010-4568= 247+968+8293=

3、脱式计算。(12分)

4054-507+614 25÷5+168 (416-360)÷7 580-8×9

四、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5分)

1、请你按照电子表表面的时间在右面的钟面上补充上分针或时针。

3:05 9:30

2、小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学校到公园有三条路,如图所示,那么小华家经过学校到公园,走哪条路最省时省力?(请用你喜欢的颜色画出来。)

学好数学的用处可大呢!下面就请你用自己的本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五、

(30分)

1、幼儿园买了48个白皮球,24个花皮球,平均分给9个班,每班分得几个?

2、小芳看一本书,每天看5页,9天后还剩56页,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3、学校买粉笔,白粉笔比彩色粉笔多42盒,彩色粉笔39盒,买了多少盒白粉笔?

4、同学们参加方块队训练,三年级22人,四年级35人,五年级24人,每9人一行,应排几行?

5、植树节四、五年级同学种了108棵柳树,还种了3行杨树,每行7棵(在下面选择合适的问题画上线,再解答出来。)

(1)种的杨树比柳树少多少棵? (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棵树?

(3)四、五年级共种树多少棵?

加油啊,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智力大冲浪

1、用0、0、2、4、四个数字按要求组成四位数。10分

(1)由这四个数组成的的四位数是( )。 (2)由这四个数组成的最小的四位数是( )。

(3)一个零都不读:( )、( )。

(4)只读一个零:( )、( )、( )、( )

2、把一根绳剪成两段,其中一段长24米,是另一段的3倍。这段绳长多少米?(5分)

上一篇: 科技创业论文 下一篇: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