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2 04:21: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

篇(1)

一、做学习报告

对于初中英语课堂来说,报告主要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人进行的报告,另外一种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小组合作形式。在学习完教材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话题和目标语言给学生布置做一个报告的任务。如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世界上野生动物的类型及特点,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这些动物类型吗?即哺乳动物(mammals)、爬行动物(reptiles)、昆虫(insects)、鸟类(birds)及鱼类(fish)。你能够举例说明各类动物的特点吗?

这个任务可以由单人完成,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类动物做一个报告,在课堂上给学生三到五分钟的准备时间。同样,也可以小组合作,即将班级分成若干四人小组,每个人负责一方面的内容,比如一人负责介绍名称及特点,一人介绍主要有那些常见的动物,一人负责介绍这些动物有那些生活习性如食物等,一人负责介绍这些动物的居住国家等。以报告形式拓展对学生来说不但巩固复习了课本知识,同时增强了概括、总结归纳能力。用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挑战。

二、开展对话交流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际。现代英语教材的编排大多侧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很多的英语语言知识在对话中呈现出来。除了教材本身所提供的可模仿的对话范例之外,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篇章内容重新组织,让学生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即生动活泼,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三、排练情景短剧

英语短剧以其形式活泼有趣、参与性高、语言操练切实有效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青睐。英语课堂上利用英语短剧进行拓展,不但能够有效的检测学生对于目标语言的掌握效果,而且可以大大地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表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同时又能够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英语教材中可供拓展为短剧的材料很多,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设计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四、组织讨论、辩论

《标准》对各级英语语言学习目标以学生“能做什么(can do)的形式具体描述该级别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操作性要求。学生的产出成果要在实践中检验。教师为学生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讨论、辩论机会将大大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大胆地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复习巩固知识的同时来积累经验。

辩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是一个能轻易完成的任务,《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初中7-9年级完成语言目标3-5级,但对于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来说,语言目标应该达到6-7级,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能够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和积累的信息来表达看法,能澄清意思,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想象。

五、加强写作练习

写是运用书面语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能力,是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写作拓展也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的必要手段。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写作的要求也势必要降低。为了培养学生规范的书面表达用语及模仿策略,笔者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仿写。

六、开展课外活动

篇(2)

从哲学观点看,这是遵循了人类的认识规律,物理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是人类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大量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学生从小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再回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加以实践,才能将知识学活、用活。从进行教育学观点看,课堂教学有它的局限性,按同一进度进行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存在优等生“咆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开展课外活动,就可以弥补。从心理学观点看,开展课外活动,符合青少年好动求新的心理特点,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再从近年来开展改革实验学校的经验看,坚持课堂内外结合,确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一、大力改革课堂教学

改革课堂教学,必须坚决废止“注入式”,实行“启发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教师的讲解应当少而精,应当“点拔”,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而创造条件。也就是说让学生当“演员”而老师当“导演”。

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我校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进行课外小制作,做家庭小实验,搞物理魔术表演,组织和指导学生办物理墙报,举办物理讲座和物理竞赛,搞社会调查。组织参加发电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培养学生能力,还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时,同样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这必将使我们的教学列加紧密地联系社会,取得课堂上难以取得的效果。

三、实现课堂内外优化结合

1、优化结合的条件。

从内在条件讲,首先彻底转变教育思想,坚决抵制乍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这是我们教改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体会,如在教学中,对大纲中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等不同层次的要求,并不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依据而组织教学,即对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理智地予以摒弃。

从外在条件讲,争取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是搞好教改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物理教改符合学生的需要,因此,它得到同学们热诚欢迎和积极配合。我校领导从各方面给物理教改以帮助和支持。比如:我校领导为学生参观访问联系单位,课余提供实验室及其仪器,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处处为物理教改开绿灯,这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优化结合的途径。

如何实现课堂和课外活动的优化结合?第一教师要把课外活动内容纳入课程教学计划。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贯通。比如:根据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进行课外小制作,或自制仪器进行性实验,或搞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让学生编写物理小论文或写调查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理论下指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论高度。既锻炼了稳中有降方面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样一句话“我听说了,但很快又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做到了,也就理解了。”

四、书本知识与实验操作的结合

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日本初中物理的课时数只有75课时,但安排的学生实验却有20个,演示实验有130个,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研究性实验,基本形成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可见,他们的学生在实验方面得到训练和能力培养比我国的学生多得多,他们学生的实验心理素质比我国中学生强。因此,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我们对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研究好这些课题,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

例如:用激发演示光的干涉和衍射,用发光二极管演示电磁感应中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等。在实验教学中,可在规定的实验中,适当增加相关演示项目,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1.调查研究。全体教师共同制定问卷调查内容,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农村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共调查学生890名,回收有效卷875份(其中男生453名,女生404名),有效率为96.2%。

2.通过逻辑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收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制定解决对策。

3.按照制定的对策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逐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计划。

二、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1.调查结果

⑴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喜欢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32.7%,无所谓的40.1%,不喜欢的27.2%;喜欢有计划、有目的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8.2%,无所谓的27.6%,不喜欢的64.2%。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中学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且是无计划、无目的地参加。

⑵学生每天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30min以下的73.0%(男生66.5%,女生80.4%);30min―59min的23.8%(男生29.8%,女生17.1%);60min以上的3.2%(男生3.7%,女生2.5%)。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太少,能保证每天参加1小时运动的学生仅占被调查人数的3.2%,特别是有80.4%的女生每天参加运动的时间不超过30min。

⑶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的支配:调查显示,在课外活动时间农村中学生极少参加体育锻炼,只有7.7%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37.6%的学生把课外活动时间用在学习上,更有54.7%的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处理其它生活事务。

2.原因分析

⑴“阳光体育”运动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由调查得知,有59.8%的学生认为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对学习有影响,只有7.6%的学生认为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和文化课学习相互促进。这说明农村中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认识错位,担心影响学习,导致其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兴趣下降,运动的时间逐渐减少。

⑵学校缺乏组织、引导。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绝大多数学校领导和教师都不愿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上花费太多时间,许多学校都不开足体育课,想组织、引导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更是不可能的事。有的学校时间表上虽然安排有课间操、课外活动等,但大都是为了应付检查,或由学生自己活动、自己支配,导致学生在运动时间做作业、处理其它事情。

⑶学校缺乏场地器材。要保证学生参加1小时以上的“阳光体育”活动,学校必须有足够的运动空间和运动器材。而现阶段农村中学的体育设施几乎是一片空白,有的学校虽然添置了部分体育器材,但是往往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能真正用在课堂和“阳光体育”运动中的是少之又少。

篇(4)

为密切配合学校工作计划的开展,在校党委的领导和校团委的指导下,以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为重点,以提高广大同学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本着"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坚持走群众路线,为学校和同学服务。结合学生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学期的学生会年度工作计划如下:

一、 思想政治工作计划

(1) 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逐步提高同学们的政治觉悟。

1、 组织广大同学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 大力宣传和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号召同学们积极投身于西部大开发。

(2) 以开展各类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促进校风的建设

1、 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

2、 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同学们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 学生会工作计划

1、 强在校学生会各部、各系学生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学生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学生会干部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3、 做好"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学生会工作者"等称号的评定,表彰工作;

4、 坚持走"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同学,了解同学的动态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建立学生会的网站,做好维护工作,加大学生会的透明度,让学生会更贴近同学们的生活,也让同学们更便于了解学生会,充分发挥学生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5、 组织好校(系)的 纪律和宿舍的检查小组,加大检查力度,帮助和引导同学们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三、 搞好第二课堂,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1、 组织同学开展各类体育健身活动, 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2、 开展以科技为主的小型多样的竞赛和讲座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3、 及时做好各系英语四、六级和其他学科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推广;

4、 总结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篇(5)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多因素、多侧面、多层次的工作,其评估内容繁杂,标准难以统一,我们大致可将其分为基本素质、工作职责和工作绩效三个方面。

1 辅导员素质评估

1.1 高尚的思想品德

辅导员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他必须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评估辅导员的思想品德,一要看他是否有强烈的事业心,是否有忠于教育事业、献身教育、甘做人梯的精神;二要看他是否有高度的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三要看他是否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团结同志,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人师表。

1.2 坚定的教育信念

辅导员肩负着百年树人的艰难重任,必须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评估辅导员教育信念,一要看他是否确信教育的力量,确信每一位学生都有优点和才干,通过教育可以把每个学生,包括后进生都教育好;二要看他是否像严父慈母,对每个学生都爱之、亲之、育之,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三要看他是否在工作中不畏艰难曲折,细致耐心的工作,通过顽强的工作,转化后进生的典型。

1.3 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辅导员所面对的是一个“小社会”、“小群体”,要培育和驾驭这个“小群体”朝着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评估管理能力,要看他是否善于组建一套健全的班级组织机构,选拔和培养一支机构合理、各有所长、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干部队伍,成为班级的核心力量;二是看他是否善于建立一套完整、系统、合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三是看他是否善于根据班级情况,围绕教育目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富有吸引力的系列教育活动;四是看他能否具有根据情况变化迅速做出决定、采取措施、进行调控,能令行禁止、坚定地引导学生前进的能力。

1.4 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敏锐的观察力给人提出最正确、丰富的信息思维和语言,是实现信息的正确加工和信息最佳输出的工具。因此,观察力与表达能力是辅导员必备的素质之一,评估这两种能力,一是要看他是否能“明察秋毫、高瞻远瞩”,观察到全班的情绪、动态及每个学生的言行表现,据以判断其内心活动,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二是要看他说服教育学生时,语言是否明确、中肯、简练、规范,表达是否形象、生动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1.5 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辅导员接触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因此,他必须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评估这种能力,一是要看他是否与各种性格类型的科任老师融洽相处,协调班级内部的教育力量;二是要能否经常与家长、社会有关人士联系和协作,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力量;三要看他是否能正确处理班级偶发事件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四是看他是否善于扮演各类角色,是否使自己对每一个学生都富有吸引力,成为班级的核心与旗帜,乐观、开朗、豁达,有自制力、顾全大局、富有正义感与同情心、思维敏捷等心理品质对评估交往能力有重要参考价值。

1.6 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学生多种兴趣与才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辅导员的直接指导与示范,年级愈低,这一特点愈明显。评估辅导员的兴趣与才能,一要看他是否一专多能,既是本学科的专家,又是其他学科知识的热烈追求者、探索者;二看他是否对文娱、体育、创造发明、科普制造等各方面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知识能力;三要看他是否性格开朗,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是学生各种课余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

2 辅导员职责评估

2.1 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搞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评估辅导员是否能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和班集体,一要看他对每个学生的思想、性格、学习、身体、经历和家庭情况、社会生活环境是否了解清楚;二要看他对班集体的思想、信念、舆论、士气、纪律、荣誉感、凝聚力和班级的传统作风是否有清楚了解;三是要看他对班级中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和各群体之间的关系,班级中先进、中间、落后学生的分布情况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干部队伍的积极性、能力、作风、威信和相互关系是否了如指掌。 转贴于

2.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培养班集体是辅导员的中心工作。评估班集体的工作,一是看是否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及时提出为集体所接受、具有鼓动的力量、能推动班级不断前进的奋斗目标;二是能否挑选和培养具有威信、能起模范作用、工作积极主动、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机构合理的班级干部队伍;三是能否建立、健全学习小组、体育锻炼小组、寝室及其他各种课外活动小组,配备好有一定能力和积极性的小组长、课代表等基层干部;四是能否培养正确、有效的班级舆论,形成团结、勤奋、求实、向上的优良班风;五是能否有计划地开展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各样、富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的班级活动。

2.3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教育是培养集体的必要条件。评估个别教育,一是看能否做好优秀的个别工作,树立典型,并不断巩固和扩大先进面,成为全班学习的榜样,推动班级前进的力量;二是能否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班里是否有后进生转化的典型事例,并不断巩固已经转化了的后进生,缩小后进面;三是能否做好偶发事件的处理,对闹课堂、争吵、斗殴、钱物失窃、损坏公物、不尊敬教师等偶发事件,能否及时、正确处理。

2.4 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辅导员的大量工作是日常管理,其它许多工作常体现于日常管理之中,年级愈低愈显突出。评估日常管理工作,一是能否严格执行学校与班级各项规章制度,使全班各项工作具有条理性、规范性、坚持始终;二是能否与班干部、全班同学保持经常、密切的联系,随时掌握班级动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和班会,及时总结情况,恰当指出优缺点,鼓舞士气,指引努力方向;三是看班上的每件事是否都有人管理,日常教学与生活中某些环节脱节时,是否有人及时反映、解决;四是看是否每周有小结,每月有班干部会和班会,期中期末各有一次全面总结,小结和总结都应该具体、有针对性、有表扬和批评,带倾向性的问题应恰如其分的分析。

2.5 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班级工作是系统工程,要综合治理,协调者就是辅导员。评估辅导员工作的协调性,一要看经常性协调:即迅速、准确地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反映各方面的意见、要求和办法,实现信息顺利交流;二要看定期协调,是否做到了帮助各方面统一思想、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合理安排、妥善处理各种矛盾、而不损害任何一方面的积极性。

2.6 评定学生各项奖助学金、各项竞赛和优秀班、团干部

评估辅导员对评定学生奖助学金及评优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看给学生的评定是否客观、公正、全面又有重点,能体现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发展趋势,为学生所能接受并受到教育,评估行为是否简单、明白,学生能够看懂,不致产生歧义和误解;二是看评定各类奖项是否有充分的群众基础,评定准确,评定过程和评定结果具有教育意义。

3 辅导员绩效评估

辅导员素质如何,工作优劣,最终表现在绩效上,所以,它是整个评估的落脚点。它可分为工作成绩和威信,班级工作经验总结与科研成果几方面。

3.1 工作成绩

班风班纪包括出勤率、卫生等,具体内容如下:①出勤率:上课及其他集体活动中迟到、早退、旷课、请假等情况。②违纪率:上课、早晚自习、教室、考试的纪律情况及校内外一切活动中的违纪事件。③评优、评奖情况:班、团优秀干部、各类竞赛中的单项奖、集体奖的人数、次数、奖励级别。

3.2 学生成绩

①各科学业的平均成绩,优秀率、及格率、提高率。②课外活动,如公益劳动、校外竞赛等活动形式、种类、参加人数、活动次数、取得的成绩等。

3.3 班主任威信

威信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有威信的教师受到学生敬服,威信也是辅导员工作绩效的集中表现,要认真加以评估。评估辅导员的威信,首先要考虑其威信类型。威信有工作型、品德型、感情型、学术型和性格型等类型。威信类型不同对班级工作影响也不同,在评估时应区别对待。从班级工作角度加以考虑,评估时应:一看学生是否最信服,最愿意接近他,最听从他的教育;二看学校领导是否信任他,对他的班级工作最放心、放手;三看任课教师是否最愿意与之合作,并对他的班级工作感到满意。 转贴于

3.4 经验总结与科研成果

辅导员本人的成绩应:一看经验总结方面的文章篇数,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篇数;二看辅导员工作方面的论文篇数、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篇数;三看个人评优、评奖次数、名次及规格。根据上述辅导员工作评估内容,可确定下列较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辅导员工作实际上是一个积极引导和激励全体辅导员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过程。通过评估,我们可以发现辅导员工作的优缺点,帮助有独创精神、工作卓有成效的辅导员总结经验,加以推广。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辅导员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辅导员工作评估也是整个学校评估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搞好这一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雨.加强高校政治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03).

[2]金吉山,陈建龙.高校辅导员角色试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6,(05).

篇(6)

首先,高师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偏差,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倾向较严重。这种倾向突出地反映在高师课程设置上。在高师课程计划里,学科专业课占总课时的2/3,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化学专业课(指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教育实习)所占比例则少得可怜,一般在1/3左右。可见高师院校更为注重学术性课程,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忽视、削弱师范性课程的状况。

其次,化学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素质不全面,尤其缺乏中学化学教育实践经验及指导师范生进行从师技能训练的能力。现行高师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最大的弊病就是缺少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执教技能训练课程。现在高师许多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较差,使师范生难以从其教学中得到良好职业技能的示范与熏陶,更得不到实际有力的训练指导。这个问题应引起师范院校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在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及理论研究上,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讲解、轻实验技能训练,重化学基本原理研究、轻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及课堂教学技巧、方法研究的现象。

第三,高师化学学生的从师技能与现在学生群体不相适应。由于高师院校进行教育实习的时间有限,师范生根本没有太多的机会去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思想状况,导致他们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很难与学生沟通,特别在进行化学实验环节的教学时造成很大的困扰,教学过程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使得化学专业师范生缺少教学的自信。

由以上分析可知,造成高师化学专业学生的从师技能差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教育实践实习的经验与教学方法的训练。

二 提高高师化学专业学生从师技能的措施

对高师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这样高师院校的毕业生从师技能就会有很大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会应对自如。本文将就以下几个方面对师范生从师技能的提高进行探讨。

第一,加强职业规划教育。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职业生涯的规划对大学生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培养学生学会规划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并且时刻关注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大学四年的行动计划,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尽相同,要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讲应如下:

大学一年级为试探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化学教师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大学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

大学三年级为冲刺期: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招聘单位信息并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上。

大学四年级为分化期: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不能再犹豫不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

第二,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就化学学科来说各高校开设的专业课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可以和师范生一起探讨研究知识间的连接点,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了解到知识之间逐渐深化的过程,在思想上就会对某一知识点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着重学生对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二是优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途径,每位教师上课时必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三是增加专门的技能训练课,完善高师院校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第三,注意教师基本功训练。高师化学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包括讲普通话和规范的化学用语、书写规范化学符号和化学实验简图、化学实验演示技能、化学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五部分。因此我们必须从这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这部分是提高高师化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各高师院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

第四,构建全程式实践模式。一般来说各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时间是大四的上学期,对于第一次进入学校实习的学生来说既新鲜又恐惧,因为他们对于学校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完全陌生的,所以,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大学一年级时,师范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学校进行教育学习,学生不参与讲课,只是老师讲课,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方法和备课方法,并了解现在学生的思想动态。实习结束后,由学生自己对实习工作做总结,老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作总结并安排下一阶段的实习计划。

大学二年级时,在老师指导下结合现行的教育改革制度,着重督促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相关知识,并结合现行的初高中教材做一下分析,为大三大四的教育实习奠定基础。

大学三年级时,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时,前期的主要工作是在指导老师带领下研究教材、分析教材,并做相关的题,加深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的理解及深化,后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教学设计技能的训练、使用教学媒体技能的训练、写教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教学设计技能的训练措施。一是结合化学教材教法进行训练,把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和处理教材、制定教学策略、作业的类型和设计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选择中学化学某节教材的教学内容训练学生制订教学目标、分析处理教材和编写教案,并分组讨论相互交流。三是设计和批改作业的训练,可选择中学化学教材的某节内容,让学生设计练习题,通过讨论和研究建立小题库。

另一方面是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训练的措施。一是成立教学媒体技能指导中心,安排教师着重指导训练,学生在此可看到有关资料,并得到个别指导。二是在教学内容上加些教学软件的编制,加大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分量。三是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课件的制作。

大学四年级时的教育实习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是对前两个阶段教育实习的总结和检测,要进行课堂教学技能及其培训、组织和指导化学课外活动技能的训练。一是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导入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提问技能、反馈和强化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变化技能、结束技能、教学技能综合训练。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计划逐步进行各方面的训练。二是组织和指导化学课外活动技能的训练。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学科课外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从而得到训练。开展形式有:学科小组、专题报告、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展览、教具制作等,训练活动也可结合教育实习进行。

从师技能培养方法的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在师资市场化的竞争激流中根深足稳,以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更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创造性的教师。

参 考 文 献

[1]李克东.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4.

[2]井维华.突出师范教育特色培养合格师资[J].济宁师范

专科学校学报,2002(4).

[3]张庆秀,何文茜.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创设教学情境中的

篇(7)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仅要对学业进行指导,更要对“道”进行宣扬,让学生具有更高的道德情操,将好的道德品质、优秀的文化传统等软实力传承下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处于对学生道德教育的起点,因此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将这方面的经验总结出来,以供大家参考,期待对大家的道德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一、需要教师本身带着感情进行教学活动,形成道德教育的强大氛围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参与者,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是一张白纸,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在教学语文课时,教师要带着浓厚的感情,并尽量自然流露,以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感情,从而引起自己的同情心,培养出属于自己的感情观。比如,在教学关于祖国方面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专门聆听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教学关于亲情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和父母和谐相处的,以自己为例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爱护,将情感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渗入语文教学之中。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道德教育情境

目前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让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刺激,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课程中的感情因素。比如,在教学关于大自然的内容时,可以事先在网络上搜集一些关于春夏秋冬的视频资料,动物们打闹嬉戏的场景等资料,让学生对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有直观和趣味性的感受,从而对大自然更加喜爱。

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情感类活动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认词造句,而是综合着感情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等更加高端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和组织课外活动,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情培养。比如,举办作文比赛、语文学习园地、语文兴趣小组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语文表达能力和水平,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各类感情。学生不仅记得牢,对教学内容的思想情感的把握也会相当到位。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社会思潮是多元化的,小学生虽然小但是接触到非常多的思想,因此要摒弃说教,不能为了灌输感情而直接说教。只有将感情和谐有机地融合到教育中,才能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教师的思想灌输。

总之,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要多留心、细心,在教学中结合学生需要、教学实际,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最终一定能够培养出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篇(8)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最贴近的学科,生活中许多现象都涉及物理知识,比如我们每天早晨都要洗脸照镜子,就可以联想到光的传播有几种方式、分别在哪些条件下应用?夏天游泳之后上岸为什么觉得凉快?冬天湿衣服怎样才能干得更快?类似的生活现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平时如果能够仔细观察这些重复发生的现象,认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试着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日积月累,物理这门课程的知识就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分析问题,还增长了透过现象看实质的本领。

二、课堂上多举生活实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对课本知识精讲之后,发动学生提出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后请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找到好的办法来解决。比如,学到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提问如何测量学校中操场的周长,怎样测地图上两地间的铁路线长等;学到压强的时候思考如何解救被困在冰面的小孩,儿时玩的能飞升的玩具是运用了什么原理等;学了电学之后思考怎样来判断电器的连接方式,如何检测电路中出现的故障,简单的排除方法,以及如何安全用电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探讨和锻炼之后,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乃至生活自理能力等。

三、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习惯,激发科技创新的兴趣

平时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督促、指导学生进行课后的小实验、小制作等。针对每章课后的小实验,要求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设计好之后,互相配合动手做实验,实验过程中小组应明确分工,通力合作,把各个小组的实验情况做好记录,然后探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如何改进实验方法等。通过实验操作,既增强了团体意识,又体会了亲自动手搞创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知识、追求精神营养、提升创新性的意识,为将来搞发明创造奠定基础。

四、贯彻落实思想道德教育,为提高全民素质做出不懈的努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06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我们应在生活中开展教育,围绕生活这一中心来组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生活实践来调整课堂,跳出传统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真实体验及所要学习的相关内容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所要学习的内容密切关联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在认知结构中快速纳入新的知识,做到“知情意行”。

一、丰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拓宽生活化课堂平台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加以丰富,并延伸至课外,即将课内思想品德教学“搬”至课外教学模式下,将其融入生活,进而熏陶并影响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首先,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跳出课堂范畴,融入学校集体活动中去,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感受思想品德。一般来说,小学生都喜爱集体活动,教师可通过活动来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通过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辨别力,使之能够清晰认识美与丑、对与错、善与恶,进而产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彼此感情、友谊,提高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协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一课时,笔者特地与授课班班主任交流沟通,组织学生参与了大扫除活动,然后通过班会评选并表扬优秀劳动小组以及优秀劳动人员,并组织学生讨论各位同学在大扫除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学生反馈结果进行评比。又如在学年级下册《鲜艳的红领巾》及《红领巾胸前飘》时,教师可组织少先队活动来教育学生:通过“征集金点子”的方法来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更好地开展中队活动;通过举手表决以及集体讨论方式选择活动方式。然后,结合学生建议来组织当小交警、帮老年公寓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等少先队活动。教师应对少先队活动的平台加以充分利用,并在结束后开展活动经验总结和交流,以确保真正落实体验式教育。

二、营造生活化课堂情境,创新品德与生活教学手段

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单纯依赖品德与生活教师口传心授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营造出生活化课堂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他们体验并品味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并从生活实践切入教学,实现思品教育的内化。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人》教学为例,笔者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手机或者照相机来录播一家人的日常点滴,并将其制作为短视频,然后在课堂上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父亲》及《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歌曲播放给同学们看,同时让他们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人,和同学谈论日常生活中的家庭趣事,或者让学生与家人玩亲子游戏,做日常杂务等,也可组织学生参与“说说心里话”这一课堂活动,将学生的心声录制下来,放学回家以后交给父母观看。这样利用多种养成性课堂活动来增进家庭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就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家庭给予的幸福和温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

此外,品德与生活教师还应对教学手段加以更新,抛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来引导学生,激发其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生活化的思想道德课中,并产生深层次的感悟与思考。同时,课堂教学应由单向式教育转向互动式教育,将“教师――学生”这一传统交流模式转变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教师”的多元化课堂交流模式。教师也要由以往的训导者、长者以及说教者转变为启发者、引导者,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凸显出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展示内在思想感情以及行为的交流平台。

三、革新教学评价方式,实现生活实践与品德课的有效融合

品德与生活教师应积极革新教学评价标准,对以往目标型评价体系与方法加以变革,既要重视学生参与思想道品课的积极性与知识接受情况,又要对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表现予以关注。教师应重视与家长及班主任的沟通,彼此做好立体式沟通协调工作,认真评估家庭活动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观察学校生活中学生的表现,分析不同学生思想品德表现所存在的差异性,纵向对比学生的变化,合理评价学生的表现,并组织学生参与互评,树立榜样和典型,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所谓“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教师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多表扬学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以及被尊重的需求,使他们在情感上倾向于教师教诲,并能将思想品德课知识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做到“回归生活”,这不仅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主体性思想的要求,同时也是课内外结合、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必然选择。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在生活化课堂中应选择与学生生活逻辑相符的生活实践,从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规律着眼,促进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实现开放式教学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打好基础。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57-03

近年,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共识。学生的综合素质即包括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也包括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职业技能训练可以为学生奠定走入社会和职场的基础,而“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却可以为学生铺展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各种手段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在各种“隐性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很多教育理念及方法大都借鉴了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及经验总结,缺乏对我国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针对性。本文将基于对“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理念的理解,谈谈如何构筑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四大培养平台,积极探索一条新的、适合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一、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素质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按照该模型的理论,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水上的冰山代表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属于“显性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和专业考试通过情况来证明,但是这部分非常少,只有整座冰山的1/8,而另外7/8则隐藏在水下,它代表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看不见的“隐性职业素养”①。因为这些“隐性职业素养”看不见,既不容易通过简单、外在的鉴定方法鉴定,也很难通过书本教学来培养,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我们可以想想,现在很多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并不乐观,行为不文明、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弱、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人际关系紧张、抗挫折能力差等现象的存在都显示出我们在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缺憾。无论水上的冰山能折射出多么璀璨的光华,但是没有水下支撑的根基,整座冰山的消融和沉没是迟早的事,所以“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应该打好冰山的根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其社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理念的涵义

高职学生的理论功底相对薄弱,对书本式的灌输教育接受程度差,他们在社会的竞争力体现在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的操作能力,所以反而活跃性好、个性突出,对实践性活动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性,因此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应遵循“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的理念。该理念有两层涵义:

1.从学校内部整体教育的角度来讲,“课内”是指以“第一课堂”,即正常的课堂内教学为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课外”是指通过“第二课堂”,即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培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课内课外”两个课堂教育不能脱节,不能为了形式而随意选择活动开展“第二课堂”,而是要“统筹培养”,即两个课堂的教学和活动是相互配合、相互融通的,课内教育是内涵、课外活动是拓展。

2.从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角度来讲,“课内”是指学校教育,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优势积极开展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课外”是指企业,利用校企合作单位的真实职场氛围、实际工作内容开展活动,锻炼学生进入社会、参与工作的综合技能和素质。校内校外活动统筹设计,校企共同参与,为学生筹划一个毕业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使学生校内模拟、校外实践,提前感知职场氛围,提前进入职业角色。

三、基于“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理念的高职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措施

组建学生活动团体,校企联合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特点的文化氛围,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借助四大平台,把“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的教育理念融入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

1.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将校企合作企业引进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学生就业后,不仅要能工作,还要会工作,做到“能”,只需要掌握工作流程和要点、会操作工作设备、会利用工作工具即可,但做到“会”,则还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比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而这些恰恰是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专业可以和合作企业一起组织策划一系列校企共同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企业职场体验”(学生分小组到企业参观交流,获得对企业的直接认知)、“你是师傅我是徒”(由企业员工设计一个小任务,将如何完成任务告诉学生,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评选最佳师傅和最佳徒弟)、“今天我是职业人”(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装和职业任务,并根据学生一天的表现评选最佳职业人)等等。这类活动基本上均可在校企合作单位现场开展,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加强学生对未来工作单位的工作氛围和工作内容的认识,掌握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帮助学生消除对工作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激发学生工作的热情和期待,有利于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时间,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构建学生自主性活动团体平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提高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现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不缺创意,缺的是让他们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在培养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建学生自主性活动团体,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自我、发挥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该活动团体主要由学生自己打理,策划并实施各类“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活动探索与宣传积极向上的人文文化,培养和突出诚信协作、务实创新的参与精神,锻炼和塑造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习惯与能力,将专业所学和个人爱好、实践活动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文素质氛围。

3.构建专业特色系列活动平台。学校组织的很多文体活动、学习活动均带有普适性,如果针对性的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系列活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和专业工作相关的“隐性职业素养”将是一个“鱼和熊掌兼得”的办法。每个专业特点不同,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创设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品牌系列活动。比如组织专业技能系列竞赛,在竞赛中即要求学生完成职业工作任务,又需要学生展示自己的职业形象、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等。这样的系列活动将专业知识和“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内容结合在一起,实现专业能力与“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提高的目的。

4.构建学生互助平台。在开展各项学生活动时,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有时会发现参与活动的总是相对固定的一批人,而总有一些人对任何活动都没有热情,为了帮助和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可以成立学生互助平台,即学生之间组成活动小组,让活跃的学生主动去联系不太活跃的学生,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带动性。在互助小组成立之后,可以设计很多必须小组一起参与才能完成的活动任务,如果有一个组员不能主动参与、积极完成,这个小组的活动任务就会失败。通过这样的活动模式,让每一位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小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己的行为关系到整个团队的成败,逐渐的每一位学生都会把自己融入到集体氛围中,不再孤立和消极。这种方式能够极大的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活动的参与能力和集体的荣誉感,也可有效防止学生就业后难于融入团队的现象出现。

四、高职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启示

1.确定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案首先要从企业、教师、学生三个层面了解其素质现状。不同专业的学生虽然在基本职业素养要求方面具有共性,但不同专业的特点还是会导致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些特性或侧重点,因此高职院校各专业在确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案前,应从企业、教师、学生三个主体进行广泛的调研,切实了解企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学生希望通过培养具备什么素质、老师认为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具备必需的综合素质。确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和措施才能事半功倍。

2.要把“课内课外、统筹培养”教育理念融入到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塑造完整的学生个体。正如前面所说,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不仅需要通过课内教育,还需要利用各类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并且课内课外不可脱节。因此可以利用课内教学向学生传输“隐性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性,同时利用课外各类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使自己完善各项素质,塑造完整的学生个体。

3.通过“第二课堂”课外系列活动全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破传统的课堂单一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第二课堂”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利用第二课堂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安排各项文体娱乐、兴趣小组、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悟、在体悟中成长。

注释:

①参考百度百科:“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高[1998]2号).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

[3]MBA智库百科.

上一篇: 一年级下册口算题 下一篇: 后期工作安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