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稳定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03 04:44: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维护稳定心得体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维护稳定心得体会

篇(1)

我局现内设办公室、林业站、天保工程管理中心、资源站、木材检查站、森林病虫检疫防治站、绿化办和森林警察大队等8个站(室、队及中心)。全局现在职职工51人,设党支部1个(现有党员39人,其中在职党员24人,预备党员2人),分四个党小组。我局全体党员及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月亮河森林公园管理处(国有花德河林场)管理人员都参加了学习实践活动。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序开展

3月12日区委动员大会召开以后,我局及时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将特区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精神作了传达,同时就活动作了安排部署:一是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任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月亮河森林公园管理处主任任副组长,下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局党支部,负责日常工作,同时还成立局指导检查组,对局属各单位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二是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和学习计划。经局党组会研究,我局制定了切合我局实际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各阶段的时间安排和主要任务,确保我局学习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三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我局专门开设了学习实践活动学习园地,按时向特区活动”办报送信息,及时报道我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最新动态和信息。

(二)认真学习,把握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1、学习实践活动之初,局党组明确要求,要把理论学习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切实以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学习实践活动。局党组中心组学习时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深化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林业生态文明”这一主题,在通读规定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重点篇目还进行了深入学习。局属各单位也结合自身实际安排好自身的学习,同时,严格学习纪律,保证学习时间。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文件与思考问题、撰写读书笔记相结合,学习讨论与集中交流相结合。第一阶段集中学习时间均在20个小时以上,其中局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3天,集体讨论交流3次,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活动中,我局举办了一个专题培训、一个专题报告,还邀请特区第四指导检查组组长李星同志作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专题辅导。

2、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探索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业生态建设的新思路。局领导分别带领调研组,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围绕《如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如何建设林业生态文明》、《如何加强国有花德河林场改革发展》、《如何抓好我区义务植树》、《如何加强全区森林资源管理》、《如何严格控制野外火源管理》、《如何落实科学发展,努力抓好营造林》、《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林业发展步伐》、《如何深化*特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森林警察职能,维护林区稳定,打击各种涉林犯罪》等课题进行调研。通过听取介绍、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真诚地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基层干部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认真查找不符合和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拟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明确了推进我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并撰写了题为《*特区森林防火防控体系建设的思考》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我区生态文明建设》两份调研报告。

3、创新活动载体主题,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把理论学习和解放思想结合起来,以“六个结合”为载体(即:一是林业发展要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二是林业发展要与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及林业改革相结合;三是林业发展要与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相结合;四是林业发展要与人居环境建设相结合;五是林业发展要与巩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果相结合;六是林业发展要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相结合),开展了以“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建设林业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大讨论。

通过学习讨论,全局干部职工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在破除陈旧的发展观念、习惯的思维定势、不适时的条条框框、满足已取得的成绩经验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改观,在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进。

4、广泛征求意见,排查问题解决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根据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结合机关作风建设等,采取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共征求到意见或建议16条,经认真梳理形成5条突出意见或建议:一是要保证各乡镇林业站有2-3名技术人员专门抓林业工作;二是取消林业费金;三是简化商品林的抚育采伐手续;四是组建专业和半专业扑火队伍;五是提高煤炭育林基金的征收标准,并用于林业生态建设。

5、体现部门特色,深化干部职工对科学发展的认识。以特区“四抓四促”活动载体为指导,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重点,即:一是继续抓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两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今年重点抓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实施等工作,促进林业生产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我区森林覆盖率。二是切实抓好乡镇林业技术骨干培训,促进乡镇林业技术力量的最大发挥。三是抓好林区社会治安稳定和退耕还林第一轮及第二轮国家政策兑现工作,切实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及发展问题,让退耕农户吃上“定心丸”,从而达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真正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四是按照市的要求,积极协调乡镇认真抓好乡镇林业站“两个80%”的问题,促进乡镇林业工作站在技术上、管理上能保证工作到位,确保林业事业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6、制度“废、改、立”情况,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我局拟报请废止的体制机制1个,即:取消林业费金;拟修订完善的体制机制3个,即:车辆管理制度、考勤制度、物资采购和管理制度;拟新建的体制机制1个,即:党员信息库维护和管理制度。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经验和体会

(一)初步成效

一是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并在实际工作中更加自觉的实践科学发展观。二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各项工作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在创新工作方面有了初步成效。三是全局服务意识明显增强。能够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热情接待每一个服务对象,真心真意为基层干部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二)经验和体会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局领导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做到了“五带头、一亲自”,即“带头讨论发言、带头听取意见、带头遵守学习纪律、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带头深入基层调研,亲自主持撰写调研报告”,为学习教育活动的扎实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及时贯彻传达上级有关文件及领导讲话,采取办专栏和邀请新闻媒体对我局学习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做法进行宣传报道,在学习中进行交流。

三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活动开展。我局采取二级班子以上领导座谈、领导与职工座谈、深入基层与管理及服务对象座谈等方式,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有效地促进活动的开展

四是林业工作面对的是广大乡村,科学发展观能否贯穿整个林业工作的始终,关系着我区林业是否持续快速发展,因此,我局所属单位干部职工都参加了学习实践活动。

五是在主题调研活动中,首先要求各站室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先开展调研,形成各自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再分析研究,深入调研,最后形成局主题调研报告。

六是在案例分析中,我局以自身办理的发生在区内的林业行政及刑事案件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起到了很好的警醒和教育作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打算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局在活动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薄弱环节,主要有:一是由于我局前一阶段森林防火等工作任务较重,干部职工参与森林火灾扑救及火灾损失现场鉴定等下乡频繁,集中学习出勤率难于达到100%;二是个别干部职工锐意进取意识弱,学习活动不扎实,流于形式;三是个别干部职工在参与集中学习、研读学习材料上下功夫不够,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理解还不够深刻;四是个别干部职工没有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业务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有重业务工作、轻学习实践活动的现象。

篇(2)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步伐。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林业局注重与贯彻中央、省、市县精神相结合,与推动各项工作相结合,与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相结合,与真抓、实干相结合,做到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从3月初至到8月底结束,历时6个月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员参学率达100%,共召开动员会9场(次),参加人数达450人次;组织专题集中学习5天,累计参加2360人次;撰写学习心得体会246篇;开展调研课题11个,形成专题调研报告11个;编印信息简报28期;共征求意见建议104条。林业局还无偿提供绿化苗木200余万株,与煤炭局“互联共创”合力打造“绿色矿区”成效显著。

(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顺林业生产关系,解放农村生产力。稳定促进步、改革谋发展,林业局本着“还权于民、还山于民、还利于民”原则,明晰集体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使农民成为森林的主人,做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保护森林、发展林产业的积极性,为林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改革至今,全县集体林地面积161.1万亩已确权154.69万亩,确权率96.02%;完成731个村民小组70907户确权工作(涉及林改人数31.74万人),确权宗地66183宗;发放林权证26349本,发证面积113.45万亩,发证宗地51327宗,宗地发证率77.55%,面积发证率73.34%。集体林均山到户面积137.72万亩,均山到户率85.5%;集体商品林均山到户面积82.07万亩,均山到户率80.2%,集体统一经营的公益林签定责任书落实管护责任到户面积55.31万亩。共排查纠纷564起,涉及面积6.77万亩,调处548起,调处面积6.59万亩,起数调处率达97.2%,面积调处率97.3%。接待林业来信来访37件,处理36件。

(三)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城乡绿化工程、中低产林改造、石漠化治理工程、防护林建设工程及农村能源建设工程为生态建设的主要载体,加大生态公益林、速生商品林、核桃、油茶、绿化苗木“五大基地”建设力度,推动了林业全面的发展,森林资源状况呈现出总量持续稳步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结构渐趋合理的良好态势。2009年全县林业系统育苗580亩,出圃苗木2350万株(川滇桤木1000万株、核桃100万株、油茶100万株、杉木600万株、南酸枣200万株、红椿50万株、喜树200万株、其他树种100万株);完成天保公益林建设16.5万亩(人工造林7.5万亩、封山育林9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造林1.5万亩;以杉木、川滇桤木为主的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设12万亩(杉木5万亩、桉树3万亩、川滇桤木2万亩、马尾松1万亩、其它1万亩);核桃基地建设10.77万亩(12月底前完成);油茶基地建设0.11万亩,建沼气池257口,合格率100%,节能改灶1600眼;义务植树143.7万株,占计划100万株的140%,成活率94.9%。

(四)推进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

1、林业经济良性循环,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09全县林业经济运行平稳,森林资源培育稳步推进、林产工业迅速崛起、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林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呈现质量、效益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据统计,全年预计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3亿元,第二产业完成0.5亿元,第三产业1.3亿元;产业结构比为41.9:16.2:41.9。

2、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林业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累计投入林业发展经费4350.91万元,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37万元,占计划9350万元的112.7%。其中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设投资2250万元,核桃基地建设投资3560万元,油茶基地建设投资450万元,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投资2000万元,退耕还林投资1361万元;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投资800万元,农村能源建设投资100万元,林木林地流转交易中心综合服务楼建设完成投资1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在林改、扩大内需项目建设的带动下,林业各项工程建设进程逐步加快。

(五)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维护生态安全,

确保社会稳定。2009年,林业局始终把依法治林贯穿于林业经营生产和管理全过程,结合林改,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强化林木林地管理,实行森林采伐管理试点,建立健全了森林资源管护制度和“林政、公安、检疫”三支执法队伍,形成和加强了“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制止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三防体系,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安全。一是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明显加强。197.8万亩森林管护任务完成;审核上报审批征占用林地7件,面积957.12亩,审批临时占用林地22.65亩,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194.31万元;区划省级公益林14.6万亩,完成新增国家重点公益林7万亩的校核;非商品材采伐蓄积0.16万立方米,商品材采伐蓄积7.99万立方米(材积5.5万立方米);办理木材国内材运输6.87万立方米,再次运输原木1.47万立方米、锯材3.2万立方米。查处刑事案件1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2人,治安案件1起,治安拘留1人;查处林业行政案件358起,教育处理违法人员413人,没收木材1125.69立方米。二是森林防火任务圆满完成。全县发生森林火灾12起(一般森林火灾3起,较大森林火灾9起),火场总面积152.88公顷,受害森林面积79.68公顷,受害率为0.51‰,控制率为6.64公顷/次,损失林木10251.2立方米,火案查处率为91.67%,发现卫星热点12个,其中境外卫星热点2个。三是有害生物防治与检疫成效显著。病虫害发生8.5万亩(松纵坑切梢小蠹8.46万亩、板栗瘿蜂0.04万亩),防治8.34万亩,防治率98%;苗木产地检疫面积525亩,检疫率100%;调运检疫木材3.56万立方米,调运苗木检疫27.63万株株;开展了松材线虫病疫情调查,组织了县、乡、村级森防员培训。

(六)探索国有林场(森工企业)改革,盘活国有林地资源,促进林区和谐稳定发展。依托国有林地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发展,采取系列林业发展有效措施,既保护了国有林地,又盘活了林地资源,同时密切了企业与林区干部群众的关系,促进林区和谐稳定发展。南盘江林业局和五洛河林场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多种经营,鼓励职工承包荒山造林3000余亩,与当地群众联营造林1.7万余亩,培植珍贵树种红花木莲1.5万株;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发展林下养殖,养殖土鸡、旱鸭3000余只、养殖蜜蜂300余箱,调动了职工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盘活了林地资源,促进林区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

(七)加强林业自身建设,树立新形象,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2009年林业局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强化教育、完善制度,在思想上加强,在制度上健全,在措施上着力,从整顿思想、作风、纪律着手,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培养了林业系统上下为人民服务的良好风气。一是建立健全林业队伍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抓好了队伍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建设。二是整合林业人力资源,加强了森林公安及林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了基层林业工作站在政策宣传、资源保护、生产组织、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三是强化宣传,全面展示了××林业发展成果和林业队伍饱满的工作热情。四是关心职工,为职工办实事。2009年林业系统投入经费10余万元,组织职工体检,慰问困难党员、困难职工、离退休干部和退伍军人。南盘江林业局投入经费320余万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林区职工用水、用电及住房等问题,确保林区职工生产生活稳定。南盘江林业局、五洛河林场还积极鼓励职工发展林下养殖,增加职工收入,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五是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结合工作,林业系统举行了“迎国庆”篮球比赛及知识竞赛,还积极组织参与县举办的篮球运动会和市“林业杯”老年门球运动会,既活跃了文化生活,又沟通了职工之间的感情。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有与集体之间林权争议多,国有林改革正处于探索阶段,制约林业改革发展;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科技服务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林产业基地建设水平不高,传统生产和粗放的经营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中低产林所占林地比重大,林地产出率低;林业产业政策不配套,对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产业中介及林业发展协会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是下一步统筹城乡发展亟需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林权流转评估交易、科技、林业融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巩固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及林产业市场体系功能,搭建林业服务平台,促进林业科学发展。实施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充分落实林农的经营自和林木处置权。创新农村林业经营体制,提升科学发展水平,提高林业产业质量。

(二)加速推进造林绿化,努力改善生态状况。结合中低产林改造,抓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推行绿色通道绿化,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造林绿化,稳步推进生态公益林、速生商品林、核桃、油茶、绿化苗木基地建设。2010年计划改造中低产林6.5万亩,发展以杉木为主的速生商品林10万亩、核桃5万亩、油茶1万亩,建设林业样板基地8片;培育绿化苗木500万株;义务植树100万株;建设农村能源沼气1000口、节能改灶2000眼,建示范村2个。

(三)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巩固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及林改成果。宣传和落实《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启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严格保护管理林地,规范木材经营加工秩序,加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推进“三防”体系建设,促进依法治林。重点抓好森林防火、松材线虫、小蠹虫等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生态安全。

(四)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加快发展速生商品林、木本油料林等种植产业,稳步壮大以龙头企业-华海木业为主的木材深加工产业,积极打造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服务业,构建相互衔接、相互带动的生态经济圈,2010年力争实现林业总产值4亿元,使农民收入有一个大的提高,使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有一个深层次的突破。

(五)着力改善林区民生,切实抓好林业基础建设。高质量按时完成棚户区改造工程及林区管护房建设,继续推进标准林业站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林业职工民生问题。

(六)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林业部门科学执政的能力。

1、认真抓好政治思想建设。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全面提升林业干部职工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把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转化为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篇(3)

[中国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4-0136-07

一、人生仪式与诞生仪式

仪式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从仪式的性质角度看,仪式包括过渡仪式、历法仪式、交换和共享仪式、磨难仪式、宴会仪式、禁食仪式与节日仪式和政治仪式等。在人类学研究中,过渡仪式又称之为“人生仪式”、“人生礼仪”或“人生仪礼”。人生仪式指的是人在其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如诞生、成年、婚礼和葬礼所经历的仪式过程,诞生仪式、成年仪式、婚礼仪式和葬礼仪式成为人生仪式的主要表现形态。

每个人所经历的人生仪式不仅是其年龄增长和生理变化的阶段性标志,更重要的是在其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家庭、宗族(家族)以及社会等组织形式对其地位的规定和角色的认可。在人生旅程中各种仪式伴随着人的成长的各个阶段,人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都需要借助于特定的仪式来显现其在人生不同阶段所应占有的社会地位和所应担当的社会角色。每一次的人生仪式过程即是一定社会的文化和道德规范对个体进行理想人格塑造的过程,是个体成长中不断适应共同体文化和规范的过程。因此,人生仪式是个体生命社会化必经的程序和阶段性的标志,它以文化展演的方式与社会价值、、生计经验等联系起来,集中体现了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共同体以及个人所认同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仪式体现着一个族群或共同体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整合、团结和激励的功能。人生仪式是“构建与维护建立人类社区的社会纽带(social bonds)”。从族群或共同体伦理的角度看,人生仪式能够凸显族群或共同体的价值规范,为家族、族群或共同体成员提供相互的感情慰藉,从而强化群体内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群体注入勇气和毅力,统一群体成员的步调,促进家族、族群或共同体的团结。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看,人生仪式的主要参与者大多是具有血亲伦理关系的人,这就使得人生仪式弥漫着浓重的伦理意味,长幼尊卑的伦理秩序、家庭(家族)的团结友爱等道德内容得以充分展现,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情境化特征的道德教化“场域”,族群或共同体以及家庭(家族)的伦理价值观通过人生仪式而渗透于仪式参与者的心灵世界,能够有效地实现道德教化的功能。因此,参与仪式的过程即是仪式参与者确认个体道德权利、明确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过程。

诞生仪式是人生仪式的起点,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哈尼族历来重视生命的延续,婴儿的诞生是哈尼族生活中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婴儿诞生不仅是新生命从无到有的关键性转折点,而且还意味着一个家庭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村落和民族力量的壮大。因此,婴儿一出生就需要举行一系列诞生仪式以得到神灵的庇护,得到祖先和家庭、邻里和社会的承认。在哈尼族的诞生仪式中蕴含着诸多的伦理文化内容。

二、哈尼族诞生仪式的展演过程

哈尼族的诞生仪式主要包括:降生仪式、保魂和处理衣胞仪式、命名仪式、见天仪式、认舅舅仪式、贺生仪式。

(一)降生仪式

在传统上哈尼族产妇都是在家里生产,通常由村里手脚麻利的女性长者接生。临产前,婆婆要在产妇的头顶上轻轻按一下,祝愿儿媳生产顺利。在生产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产,就要取产妇丈夫的一条长裤,让产妇枕于头下。哈尼老人们常说,新生儿降生的时候,脸面朝上、响亮啼哭三声是最吉利的。云南省绿春县大兴镇一带的哈尼人认为,婴儿出生时最先哭出来的三声有着特殊的含义;第一声是向天神奥玛报告,第二声是向自己的父母报告,第三声是向寨子里的左邻右舍报告。云南省红河县乐育乡和洛恩乡的哈尼人认为,婴儿啼哭的第一声是向天地宣告婴儿已经降临人世,第二声意味着婴儿一生中要拥有数以万计的粮畜,第三声表达了婴儿要健康长寿的心愿。

(二)保魂和处理衣胞仪式

新生儿出生后通常由奶奶或邻居女性长者用温热的井水为新生儿清洗全身,包裹好以后抱给爷爷奶奶看,老人抱过婴儿便口念祝福的吉辞,然后用手指将锅底黑灰在婴儿的脑门上轻轻一点,并给婴儿取下乳名。若爷爷奶奶已经去世,则这个仪式可以由婴儿的父母或者接生者完成。之后,产妇才可以给孩子哺乳。

新生儿有了乳名后,家里要用一只鸡(男婴用公鸡、女婴用母鸡)献祭祖先,向祖先报告家中新添了人口以及具体诞生的时间、性别、名字,请祖先神灵一如既往地保佑子孙平安、幸福。然后再由婴儿的母亲或爷爷奶奶一边念着婴儿的名字和祝福的话语,一边在新生儿的手腕上拴上保命魂的黑色棉线。如果是“撞名”的婴儿,则请撞人的取名人为其拴线。拴线人边拴线边唤其乳名,并送上祝福的话语。

在哈尼人看来,新生儿的魂魄还不稳定,阳气不够,比较微弱,容易招来阴邪。因此,人们往往把婴儿的夭折归咎于婴儿的灵魂逃回到“阴界”去了。为此,除了给新生的婴儿叫魂保命之外,还要认真仔细地处理婴儿的衣胞。哈尼族处理衣胞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将衣胞埋在自家门柱两旁的泥土地里,男孩的衣胞埋在门柱左侧,女孩的则埋在门柱右侧;二是将衣胞焚烧后装入一节竹筒中,掘坑埋入自家堂屋中;三是在火塘边掘开一个小洞直接将衣胞埋入。虽然衣胞处理的方式不同,但是所表达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把婴儿的灵魂长久地留在人间,让婴儿长命百岁。

婴儿出生后,婴儿的父亲要抱着一只鸡到婴儿的外婆家报喜。哈尼族习俗规定,生男孩就抱一只公鸡,生女孩则抱一只母鸡。因此,外婆家不用问就可以知道嫁出去的女儿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抱去的鸡并不杀吃,而是留着再找一只鸡来与之配成对,然后让婴儿的父亲带回家去。这是外婆家送上美好祝福的物化表达,祝福婴儿长大以后能找到自己的如意伴侣,如同这对鸡一样成双成对。

(三)命名仪式

哈尼族给婴儿命名遵循父子连名制的命名原则,主要有四种方式。

1.由婴儿的父亲或长辈命名。在绿春县窝拖布玛寨子,通常是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杀鸡祭祖,宴请宾客,请来村寨里德高望重且知识渊博的人给孩子命名,一般情况下可以是“贝玛”,可以是舅舅,也可以是自己信赖的知心朋友。但是无论谁来取名,牺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是女婴,牺牲为一只母鸡,男婴的话,则牺牲是一只公鸡。

2.用模拟劳动的仪式取名。这是红河县一带哈尼人给孩子取名的主要方式。通常是在婴儿出生三至九天内,选择吉祥好日子,邀请隔壁邻居、亲戚朋友来参加,尤其欢迎十岁以下的孩子光临。取名的当天,主人家要杀鸡、蒸糯米饭。在给孩子取名之前,必须请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在主人家的门前模拟某种劳动,根据婴儿的性别决定劳动的内容。如果婴儿是男孩,就请一个男孩来,让他扛着锄头,背着一筒糯米饭,带上挖田时穿的劳动服,从屋里走出来到天井里,用木炭或其他东西在地上画一个长方形的框框表示水田。然后换上劳动服,走进“田”里,做模拟挖水田的劳动。一会儿他就坐在“田”边休息,拿出带去的糯米饭吃。尔后又继续下“田”劳动。水“田”挖完之后,换好衣服,扛着锄头走回屋里。如果取名的是女婴,就要请一个女孩来,让她拿着撮鱼用的笆箩,背着装鱼用的竹筒,走到天井里,在地面圈一块“田”,然后模拟做拿鱼的劳动;或者请小姑娘披上蓑衣带上背绳,到天井里做模拟打柴的劳动。模拟仪式结束后,把煮熟的鸡肉等拿出来献祭祖先,就可以由婴儿的父亲或者自家的长辈给孩子取名字了。给孩子取的名字不能与家里的人名字相同,更不能与自家长辈和历代祖先同名。取名时,先把婴儿从屋里抱出来,交给要为孩子取名的长辈抱着。长辈首先拿点鸡蛋黄给婴儿舔舔,再用鸡蛋黄给婴儿搓手心和脚底板。哈尼老人们说,经鸡蛋黄搓过的手脚,将来长大干活计不易开裂。婴儿的父亲或自家的长辈经过慎重考虑后,给孩子起一个满意的名字。这时,主人家抬出热腾腾的糯米饭,用手捏成团,分发给前来参加贺喜的孩子们。这些孩子抬着糯米饭团,边吃边叫着新生婴儿的名字。

3.撞名字:在家里等名字。哈尼族给孩子取名有“撞名”的习俗。所谓“撞名”,就是婴儿出生后,请第一个撞进家里的成年人给婴儿取个名字。客人进家后,主人要先和客人说明情况,留客人吃一顿饭。来人认为这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一般都很乐意接受这一邀请,说一些祝福新生儿的话,然后思考给孩子取一个怎样的名字,想好后就告诉新生儿的父母。新生儿的父母得到名字后,就乐滋滋地去准备鸡和酒菜,先将饭菜敬献到祖先的神台上,新生儿的父母抱着孩子向祖先跪下,报上婴儿的生辰八字、姓名,祈求祖先保佑。客人一边叫着婴儿的名字,一边在婴儿的手腕上拴上一道黑线或白线(左右手都可以)。一边拴线一边告诉婴儿,“孩子,你就叫某某,要好好听长辈的话,安安心心地生长在这个家里,这里的火塘最温暖,这里的饭菜最可口,这里的人最爱你。你乖乖地吃、乖乖地睡,长得又白又胖。将来长大会绣花、会养儿。将来长大会犁田地会生子。你的到来给我们大家带来无比的欢乐。我们今天儿女成群,子孙满堂,将来你的子孙也会站满一屋子……”表示对新生命的欢迎和尊重。婴儿的父母要替婴儿感谢客人,客人还要往婴儿的襁褓里放上一点值钱的东西,通常是钱、银饰,多少不等。有些父母则请要好的朋友故意“撞名”,取了名字之后便给婴儿送银饰,这件银饰一般终身佩戴,临终时才取下转给自己的儿女。

4.撞干亲:给孩子撞干爹干妈。还有一种取名的方式是抬着饭桌去半路撞干亲,给孩子撞干爹干妈。假如婴儿在家中取名之后尚哭闹不安,父母或家中女性长辈就要为其撞干亲。通常选择一吉日,婴儿的父母亲或一位女性长辈在天亮前准备好一桌饭菜,有鸡、糯米饭、一杯酒,还要在桌子上摆一副碗筷到路边静静等候第一个路过的成人(不论男女、不论身份、不论民族),请求与其结为干亲,即成为婴儿的干爹或干妈。还要请他(她)回家吃一顿饭,并请其为婴儿取名、拴线和祝福。婴儿认了干爹干妈之后,两家就是亲戚了,逢年过节都要来往。

(四)见天地仪式

见天地仪式因婴儿的性别不同而在时间和方式上有所不同。

1.女婴的见天地仪式。按照哈尼族的风俗,女孩出生的第三天就抱出自家的门外,带上一些小女孩长大后劳动所需的东西,祈求一生吉利、能干。哈尼族古歌唱道:“姑娘满了三天阿妈要抱出门,抱着长翅膀的鸡鸭出门,拿着好看的针线出门,右手拿着蚕茧般的棉团出门,左手拿着锣心样外凸的好看纱锭出门。苍天是众人的篾帽,所到之处都盖着;大地是众人的脚踏处,走到哪里都平安。”鸡鸭是献祭天地的牺牲,针线、棉团、纱锭象征着纺织的过程和技艺。哈尼族先民有着悠久的棉纺历史,哈尼人生活在“诺玛阿美”时白棉就已经成为与外族交易的主要物质了。在哈尼族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一个出色的哈尼姑娘是纺线织布的能手。

2.男婴见天地仪式。按照哈尼族的风俗,男孩来到这世界上满九天就要抱着出门,带上男孩长大后生活劳动所需的东西,祈求一生吉利、精明能干。哈尼古歌里唱道:“儿子满了九天要抱出门,抱着长翅的鸡鸭就出门,腰后要插戥子出门,肩后挂着秤杆出门,肩上扛着弓弩出门,腋下挎着箭筒出门,箭翅挟着尖刀草叶出门,弩扳机和箭槽安上老牛角出门,拿着坚韧的罗簿树干做的弩身出门,拿着倮恒红藤做的弓弦出门,拿着好看黄竹片做的弓板出门,拿着涂上黑毒蛇液的箭苗出门。”鸡鸭是祭献天地的牺牲,戥子、秤杆、弓弩、箭筒等具有男性特征的工具性饰物象征着经商、狩猎的行为和能力。哈尼族一直保持着“撵山”的传统,在哈尼族的传统观念里一个优秀的哈尼男子应当是善于经商和狩猎的。

(五)认舅舅仪式

哈尼族以舅舅为最大,认为“舅舅不大,外甥不长”,“天上算太阳最高,地上数舅舅最大”。认舅舅是每个新生儿必须履行的礼俗。

认舅舅的那天,一早起来母亲就把婴儿的脸洗干净,穿戴一新,在孩子的脑门上点一指锅烟子,帽子上拴一个大蒜、一枝红泡刺儿以避邪。如果舅舅家不在本村,母亲还必须在孩子的脚踝、手腕处戴上野姜皮,在孩子的额头上抹上黑烟。在哈尼人看来,在村寨之外是没有寨神、神灵庇佑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佑新生儿离开哈尼村寨后灵魂不会受到邪魔的侵害。然后,母亲背着婴儿,肩上挎着装有炒黄豆、熟鸡蛋和糯米饭的布包,手持一把伞、一把锯镰,前往舅舅家。路上遇见迎面而来的人,不分民族和男女,母亲都要满面笑容地抓一把香喷喷的炒黄豆递上来。遇到这样的情形,人们都不拒绝,接过炒黄豆,说几句祝福的话语。经过小溪或小河时,要找一块扁平圆滑的小石头先扔过去,看清石头落下的地方,到了对岸,把原先扔过去的那个小石头找到后,存放在一个稳妥的地方,然后坐下来休息,吃糯米饭和鸡蛋,并将鸡蛋壳放在桥头边上。此时若有过往路人,也一定要邀请他一同享受。

到了舅舅家,按照哈尼族的传统习俗,舅舅要特意给外甥送一只麻母鸡和一个小巧精致的扑水罐作为特殊的纪念礼品。在舅舅家三五天后返回,到了来时休息过的地方,找出原先放置的那块小石头又扔回去,然后再过溪河。

在哈尼人看来,孩子是由母亲所生,而母亲来自舅舅家,没有舅舅家的血缘就没有亲生的母亲,没有母亲就没有孩子。通过认舅舅的仪式来确认和铭记生身母亲的血缘祖根。

(六)贺生仪式

哈尼族传统观念认为,在娘家生产和坐月子会夺走娘家的福分,因此,孕妇忌在娘家生产和坐月子。孕妇在婆家生产之后便要安心休养,不参加重体力劳动,不着冷水,夫妻不同房。婴儿满月前,产妇娘家母亲一辈的女性要选择一吉日集体前往贺生。在此之前,娘家人不可以单独前往探视。日子的选择主要根据新生儿的生辰八字而定。

前去贺生的人是产妇母亲或者父亲的同辈姐妹,包括母亲的姐妹、嫂子、弟媳妇,父亲的姐妹、堂姐妹、嫂子、堂嫂、堂弟媳等。贺生是哈尼族的古规,婴儿的外婆一般要换上传统长衫,裹好包头,戴上耳环、戒指等银饰品,以示郑重。其他随行的妇女,除了与产妇关系比较亲近的女性要穿黑蕊长衫外,一般只用穿民族服装就可以了。哈尼族古规规定,在前往贺生的人群中还必须至少有一名幼童参加,象征着家族人丁兴旺、香火不断。每个前往探视的人须带一只活母鸡和至少一件婴儿服饰用品。婴儿的外婆则需要准备一套婴儿贴身穿的衣服以及多块包布。探视人群将带来的母鸡交给产妇夫家,休息片刻之后,去尽身上的热气方可进入产妇的房间。产妇娘家的“势力”从贺生人群所送母鸡的数量上可以体现出来。贺生带来的母鸡都要由婴儿的外婆用井水浇于鸡尾、鸡翅、鸡头,表示除邪,然后交给产妇夫家宰杀。

前来贺生的妇女们进入产妇的居室,轮流抱抱婴儿,分别说一些祝福赞美的话。初为人母的产妇和娘家人一起交流养育婴儿的心得体会。外婆拿m准备好的婴儿包布和新衣裳,并且取来针线象征性地在包布和新衣裳上缝几针,以表示将外婆的心意附着在衣物上了,从而保佑孩子。

产妇娘家亲戚探视寒暄的时候,其夫家已经备下丰盛的晚餐。外婆以及主要的亲戚被邀请坐到堂屋里和新生儿的奶奶等父系主要女性亲戚坐在一桌,由年龄最长的女性念诵祝词并率先动筷。双方女性长辈互相寒暄,交流对新生儿的评价和赞美。席问,婴儿母亲把孩子抱出来交给外婆,由外婆一边念诵祝福之辞一边当众给孩子换上自己带来的一身衣裳和包布,最后用襁褓仔细包裹好,再交还给孩子的母亲抱回。晚餐结束后,贺生的妇女告辞。主人家给每人备了一只鸡腿、糯米粑粑、鸡蛋带回去。自此,婴儿便算是兼得父系和母系双方族人和神灵的共同护佑。

贺生仪式结束后,母亲娘家人便可以随意前来探视。满月后,外婆还要再次前来看望外孙,并将绣饰精美的背衫送给孩子的母亲,专门用于将新生儿背负在身后。一般来说,婴儿出生两三个月后,母亲就可以用背衫把孩子背在背上,以方便自己在照顾婴儿的同时可以腾空双手做事情。

三、哈尼族诞生仪式的伦理内涵

哈尼人通过诞生仪式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祝福和期待,展现了哈尼族把人生过程与幸福长寿、劳动价值、血缘根基、家庭(家族)关系联结起来的民族伦理文化,进而表达了哈尼族对自身理想人格的追求。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最初的意思为面具,在后来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人格的词义不断引申,在不同学科形成了多维的文化内涵:如在心理学中,人格被视为“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在法学中,人格被看作是“权利、义务主体”;在社会学中,人格被定义为“特定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统一结构”等。理想人格是人格的完美形式,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体现。一个民族的理想人格与这个民族的伦理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理想人格的发展过程即是个体基于一定的社会伦理关系培育道德品质的过程,贯穿于一个人的生命始终。

虽然哈尼族没有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表述,但是在哈尼族的神话传说中已经注入了哈尼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将自身视为神之子民的观念是众多民族共有的文化特点,哈尼族的独特之处在于,将神与人的联系具体化为神人之间血缘上的派生渊源关系,这从他们世代延续的始于天神的连名谱系传统中可见一斑。哈尼人自认为是天神的血缘嫡裔,天神赋予人以物质躯体和精神,因此人与神相同,人性中赋有神性,体察神意便能够把握人性的真谛,而顺应真正的人性也就是遵从了神的旨意。哈尼族的理想人格就形成于实现人性与神意圆融相通这一最高道德的过程中。人性与神意圆融相通伴随人的生命始终,因此新生儿诞生之日即是培育理想人格之时。在哈尼族新生儿诞生仪式的展演中,内含着哈尼人塑造民族理想人格的期待。

(一)诞生仪式与幸福长寿

哈尼人通过婴儿的诞生仪式将追求幸福与生命价值、家族发达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们对健康、长寿、多子的期待,对人生幸福的理解。

《尚书·洪范》第九畴说:“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富足、健康平安、爱好美德、寿终正寝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幸福的要素。“五福”之说把长寿排在第一位,其核心内容也是寿,可见长寿是中国人极端关心的永恒主题,显示了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事实上,人生的幸福都必须建筑在生命的基础上,没有了生命,幸福便无从谈起。对于哈尼人来说,婴儿的诞生仪式表达着他们对新生命的祝福和期待,并将延续和繁衍哈尼族伦理文化的希望寄托在代表未来的婴儿身上。在哈尼人看来,伴随着新生命的诞生生命个体就具有了12个魂,但是这些魂随时都有可能离开生命个体,而魂一旦离开躯体,人就会生病甚至死亡。所以哈尼族十分重视新生命诞生后对其灵魂的安抚和保护,不仅要虔诚地祈求祖先的保佑,而且还要用“抹黑灰”的方式作为新生儿来到人间的标记,为新生儿拴上护魂的黑色棉线,慎重地处理新生儿衣胞,以保证12个灵魂都完整地附着在新生儿的身体上,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长命百岁。

哈尼族社会是一个以父系血亲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哈尼人将个人的一切都与家庭、家族联系起来。哈尼族十分强调婚姻的传宗接代、香火永继,只有不断地延续家族“香火”,家族才能后继有人,整个民族才能不断地繁衍生息下去,因之,人丁兴旺便成为了哈尼人个人幸福的体现。哈尼族在新生命诞生的时候,父亲抱着一只鸡去外婆家报喜、外婆家抱一只与之相配对的鸡让新生儿的父亲带回家这一诞生仪式的环节,生动地展现了哈尼族对新生儿追求美好姻缘的期待、对新生儿承载“继香火”的期待。

(二)诞生仪式与劳动价值

哈尼族认为神赋予人生价值于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统一,生活在此岸世界的人在履行对家庭、家族、村落、祖先和神灵的义务中获得价值,彼岸的祖先灵魂则在守护此岸子孙的幸福中达到永恒。这两个世界彼此观照、相互依存的环节共同构成了人生意义的全部,具有理想人格的人能遵从神意,完成这些人生义务。死亡是没有归者的旅途,祖先在彼岸世界对义务的履行虽然无法直接展现,但是哈尼子孙对此深信不疑,于是在生的此岸世界,他们努力践行自己的本分。哈尼人将家庭、家族的目标视为个体的目标,将村落的理想作为个体的理想,将人的价值融入到每天的饮食起居之中。哈尼族在诞生仪式中十分强调劳动的价值,取名仪式在模拟劳动的过程中进行,见天地仪式让新生儿带上长大成人后劳作所需的工具,祈求新生儿一生平安、能干。可见,在人生的起始哈尼人就对劳动的价值予以了特别的强调,在他们的观念中,从事劳动是人生的义务,人活着就要吃苦耐劳、操持家务和含辛茹苦地生儿育女,以实现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在劳动中使个人的生命获得意义。哈尼人的劳动伦理观由此而得以展现。

(三)诞生仪式与血缘根基

诞生仪式中去外婆家报喜的仪式、认舅舅的仪式、贺生仪式是哈尼族尊敬母亲和重视舅权血缘伦理的集中体现。舅权通常被认为与家庭、家族的祖先、神灵有着直接的联系,尊重舅权就是尊重祖先、尊重神灵。舅家对外甥的认定是舅家对自家血脉的认定和期待,是舅家权利的展示。通过这些仪式婴儿便得到了母系一方族人和神灵的护佑。以仪式来确认和铭记生身母亲的血缘祖根成为哈尼族伦理文化中的一种传统方式。从哈尼族婴儿诞生仪式的实践来看,每一个仪式参与者按照各自的责任参与到婴儿的诞生仪式之中,仪式将血缘关系、姻亲关系、血缘之外的拟构关系等都联系在一起,使这些关系在诞生仪式中得到重新确认并加强,展现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伦理关系网络,为哈尼族社会的有序运行奠定了血缘伦理的根基。与西方社会的契约伦理不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姻亲关系、血缘之外的拟构关系基础之上的,从而形成了有异于西方文化的社会伦理秩序。这样的血缘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伦理基础。哈尼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承接并延续了血缘伦理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虽然契约伦理被视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伦理形式,但是对于包括哈尼人在内的中国人而言,血缘伦理依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上一篇: 科学方法论 下一篇: 招聘工作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