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02 16:43: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204

1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有效的阅读教学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那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在40分钟的有限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在我们研究的“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中,从阅读教学策略上,我们探索了群文阅读、单元整组、课文整合等方式,从备课方面首先进行研究,践行“备课备课,不备一课”的指导思想,对整个教材的体系进行分析,找准内容分布和知识训练点,实践点,拓展点,使我们对阅读教学有全局意识,并根据课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作出教学顺序的合理整合,补充,延伸,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有效的时间内有效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在阅读课上真正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2 教材分析

《寓言两则》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这两则寓言是由“水滴石穿”和“守株待兔”两个成语故事组成,课文短小精辟,寓意深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生动有趣,浅显明白,是学生积累语言,锻炼思维的好教材。

通常教师的教学程序是两个成语故事分别占一个课时,各自在先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寓意,最后将成语与生活联系加以运用。然而,引起笔者关注的是编者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两个寓言故事编排在一起,两则寓言有没有联系点?如果有,那么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取舍、教学过程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需要有怎样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反复地解读教材中,这些疑问逐一豁然开朗。两则寓言虽然各有各自深刻的道理,但细细一琢磨,在内容上又有一些关联:“水滴石穿”中的小水滴凭借着持之以恒,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可同样是定好目标(“希望一只接一只的野兔撞死在这里”),“守株待兔”中持之以恒“天天坐在大树旁等待”的农夫确是一无所获,这是为什么?抓住两则寓言的矛盾处设疑,推动学生自疑,自思,自悟,让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对比中、感悟中产生碰撞,进而读懂寓言。

3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由低段升入中段学习,从知识的衔接来说,学生们在二年级接触过寓言,同时由于学生们通过媒体电视,书刊等也有阅读过寓言的经验,他们很喜欢听、看、说寓言故事,有的同学已经阅读过这两则,因此,对故事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体会到寓言的表层意思,只要联系重点的语句进一步引导,学生就能明白两个故事的深意。

4 教学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嫌”“只是”“一滴又一滴”“一年又一年”“竟”“天天”等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②运用被字句、把字句的句式概括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③在读、疑、议、思、悟的过程中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5 教学重难点

①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语言文字的品、读训练。

②联系两则寓言的关联点,结合故事的内容谈自己的疑、议、思、悟,在同与不同中深入理解寓意。

6 教学过程

6.1 激趣导入

①成语猜猜猜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益智游戏“成语猜猜猜”。老师会出示一些词语,看看哪些同学能根据这些提示词迅速猜出相应的成语,好吗?(依次出示“耳朵”“铃声”“掩住”“被捉”等词语,看那些同学在最少的词语提示下猜出“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可以进行三、四个这样的成语游戏。)

②除了刚才游戏中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呢?(请生相互交流,师相机点拨成语的形成是来自神话传说还是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导入,一方面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展示积累的成语,获得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成就感,同时在老师的顺势点拨中,扩大学生对成语形成途径的一个了解。】

6.2 揭示课题

我们积累了这么多成语,很多来自寓言故事,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是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揭示一个大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课 寓言两则(板书课题)

6.3 学习《水滴石穿》

6.3.1 整体感知

①请同学们轻声自由朗读第一则故事,边读边思考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被”字句试着来说吗?谁又能用“把”字句来说说?

②谁还能用更短的四字词来概括吗?――“水滴石穿”(也可以是“滴水穿石”)

③瞧!短短的四个字中包含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水滴、石阶,还能看到故事的经过与结果。成语的意思我们一目了然,可它蕴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呢?要揭开这个答案,让我们再来细细地品读课文。

【设计意图:借助概括课文内容,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掌握“被”字句、“把”字句的运用方法及成语的表层意思,在具体的概括中使学生得意。】

6.3.2 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①请同学们把描写水滴和石阶的语言用笔勾画出来,读一读,思考:这究竟是什么样的石阶?什么样的水滴?(生自读勾画)

②交流体会

抽生谈看到了什么样的石阶?(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从哪些语句中看到的?(指导读石阶说的两处语言来谈体会。)

你能读出石阶说这话的心态、神态吗?

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水滴呢?(自信、有目标)

读水滴说的话,边读边体会水滴的自信。

水滴成功了吗?她是怎样成功的?(抓住“一滴又一滴”、“一年又一年”体会水滴的持之以恒。)

分角色朗读“石阶”和“水滴”的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读文、勾画、对话、交流等多种方式贯穿于学文中,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并在交流体会的过程中,把书上的文字读出味,读出境,并有机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得法得能。】

6.3.3 拓展延伸,小结课文

①有目标,有自信的小水滴凭着自己的努力,持之以恒,终获成功,由此也引出了一句富有哲理的歇后语: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到这里,你们明白“水滴石穿”真正的意思了吗?说说吧!

②在我们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也有许多具有水滴精神的人!(举例)结合他们的故事,你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了吗?(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设计意图:扩展了解关于水滴石穿的歇后语,一是知识的延伸,二是丰富学生词句的积累;交流感受,既是对整个故事寓意的理解,也是对学生读文有感的训练,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能力,学生通过延伸积累,积淀语言、语感,并将之内化为,做到脱口而出的表达,这一过程实现学生得言。】

6.4 学习《守株待兔》

可也有这样一个人,他也有目标,也持之以恒,最终却一无所获,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齐读课文《守株待兔》。(板书)

①文中有一句话可以解释“守株待兔”,你能找到并勾出来吗?(从此以后,他再也不种田了,天天坐在那棵大树桩旁等待……)

“他”指的是谁?(农夫)他守在哪儿?(树桩旁――“株”)为什么守?(希望野兔撞死在这里)为了这个目标,农夫是怎样做的?(天天守在这里)

这天天守不容易呀:烈日下,农夫头顶着骄阳的炙烤等待着;大雨中,农夫在雨水的浸泡中等待着;别的农夫插秧种田时,他等待在树桩旁,别的农夫施肥除草时,他还坐在树桩旁等待,别的农夫喜获丰收时,可怜的农夫却一无所获。

②农夫究竟错在哪里呢?联系以下内容评一评:

*可以联系文中的语句谈谈

*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

*可以联系农夫的本职工作谈谈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自己的认识,相互启发。在联系文中语句谈时抓住“竟”体会兔子的死是意外,农夫的心理活动“一点力气没花”体会农夫的“不劳而获”心态,从而认识到农夫的心态错了。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天上不会掉馅饼,坐享其成的想法错了。

――联系农夫的本职工作,应该立足本职工作,干好农活,但他却丢下锄头,寻思等野兔,目标定位错了,目标错了,哪怕再花功夫,也只能与目标越来越远。

……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从多个角度学会思考,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与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从而理解寓意。】

6.5 总结全文,感悟升华

两个故事学完了,“水滴石穿”的故事成为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千古佳话,而只想“守株待兔”不劳而获的农夫成为了千古笑谈,你想对文中的主人公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结合感悟,表达自己的看法,升华思想认识,使学生明理更深刻,行为取向具有生活意义。】

聪明的你们,会学习谁呢?

7 板书设计

[ 23寓言两则

水滴石穿 守株待兔

持之以恒 不劳而获

篇(2)

一是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的是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是重视结论轻视过程,由于在考试解题中我们用到的基本是结论,而不是过程,所以教师包括学生认为知道结论,更多的时间是用来练习巩固。

三是学校计划安排不合理,现在几乎所有的高中都是两年学完三年的所有知识,导致教师大都注重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

四是教师工作量的制约,现在教师经常是听课、评课,教案的反复抄写,教师工作量大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教学过程。

二、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1.数据概念概念和结构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知识体系,它的基础就是数学概念。数学概念主要揭示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表现形式的本质,基本特征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者指的是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指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总和。

2.数学原则

(1)多角度揭示概念内涵,在概念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

(2)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每个数学概念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某些数学概念之间必定存在一些特定关系。

(3)加强应用,概念的应用分为不同的层次,一个是知觉水平的应用,一个是思维水平的应用。知觉水平应用主要是对概念本身的结构和内涵的理解,而思维水平的应用是要用所学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意义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主要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由原来的研究如何教转变为研究如何学,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由原来的追求学会了转变为会学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是数学教学的发展要求。

四、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1.数学概念的学习内容及形式

(1)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概念的名称、概念的定义、概念的例子和概念的属性。

(2)学习形式

①概念形成

数学概念的形成从现实背景出发,对同一类事物加以比较分析,进而概括出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再通过实例加以验证和修改,最后得出概念。

②概念同化

概念同化是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已经知道的概念去学习新的概念,要求新的概念要有逻辑意义和学生具备同化新概念基础知识。只有教师了解学了生基础概念的掌握情况,原概念理解越透彻,新概念的同化也就更容易。

2. 概念形成教学过程设计

(1)提供概念例证。可以用日常的经验或事物或典型事例为学生提供熟悉的例证,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概念的属性。例如,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可以先提供太阳东升西落、守株待兔、掷骰子等具体事例。

(2)抽象本质,初步形成概念。通过对每个例子的分析、比较,进而概括出本质属性,初步形成数学概念。例如,分析上述例子学生可以得出,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一定会发生的,守株待兔这件事有可能发生。

(3)概念深化。步形成概念后还要对概念进行深化认识。可以通过正反例,来分析概念中的关键词的含义来深化概念。

(4)概念应用。概念的应用要注意帮助学生完成知觉水平和思维水平上的应用。设计练习题要注意循序渐进。

(5)形成概念体系。概念运用后,要引导学生把概念加入对应的概念体系中。概念体系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相邻概念形成;b.由相反概念形成;c.并列概念形成;d.由从属概念形成。

3.概念同化教学过程设计

概念同化教学过程主要有五个步骤:1)提供定义。首先给出概念的名称、定义以及数学符号,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2)解释定义。对概念中的词语、符号、式子做出解释,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准确理解;3)辨别例证。促进迁移。给出实例让学生辨认正例和反例,确认本质属性,使新旧概念分化;4)概念运用。概念的运用是概念学习过程中必经的一步,通过练习达到概念的运用;5)形成概念体系。将新概念和旧概念建立联系,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中。

4.在APOS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APOS理论由美国教育家杜?e斯基等人提出。APOS也就是action(操作)、process(过程)、object(对象)、schema(图式,教学过程可以分为思维的操作、过程、对象阶段,形成概念图式的过程这四个阶段。

(1)操作阶段设计

这个阶段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识。学生通过选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材料,材通过对不同教学模型的使用、对图形进行观察、利用图标计算、实际动手操作等多种操作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过程阶段设计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之后,就要对操作的对象进行分析,获得共同属性,再通过比较、归纳等方式形成数学概念。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1)反思操作活动,反思操作经历的体会、反思自己的收获、反思和他人交流的内容;2)组织属性语言,将反思的结果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对自然语言提炼加工转变为数学语言;3)获得数学概念,将所组织的数学语言进一步提炼加工,形成数学概念。

(3)对象阶段设计

这个阶段就是要将获得的概念进一步巩固,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来理解。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辨析比较,通过正例、反例对概念进行辨析,加深理解;2)模仿训练,教师同时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来掌握概念;3)变式训练,找一下同类型的问题加以训练,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巩固。

(4)图式阶段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狐、假、虎”等3个会写的字和“兽、违、抗、撒”四个会认的字。

2.正确、流利读文,演读课文。

3.认识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短小精练的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启迪智慧。

4.读懂寓言,明白“狐假虎威”的含义,懂得有的人仗势欺人,我们要看清他们的本质。

重点难点:

懂得百兽不是因为狐狸而是因为老虎吓跑的,明白本文的寓意。

课前准备:

狐狸和老虎的图片、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寓言

1.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守株待兔》、《坐井观天》、《亡羊补牢》……

2.引导学生说故事后问: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3.生答后师小结:寓言是通过短小精炼的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也能启迪人的智慧。

4.今天来学习一则寓言《狐假虎威》。

5.板书课题,认识课题中的四个生字,注意比较“狐”和“虎”的读音。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说寓言故事,然后归纳寓言故事的特点,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的学习作准备。]

二、激趣读文,自学生字

1. 展示老虎和狐狸的图片:说说是什么动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老虎是凶猛的,是百兽之王,狐狸则很狡猾。

3.当狡猾的狐狸碰到凶猛又饥饿的老虎时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把不会读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先和同桌互相讨论讨论。

4. 生合作自由读文,老师巡视指导。

5. 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卡片。(齐认生字)

茂密狐狸寻找百兽违抗扑打害怕争吵

猴子野猪纳闷窜过骨碌碌半信半疑

6.分段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正音纠错。

[评析:“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先用动物图片引发他们读文的欲望,在课文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认读生字时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方式,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自信心。]

三、理解故事,演读课文

1.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指名反馈,老师可多叫几名学生讲。

(主要讲了一只狐狸被一只老虎逮住了,狐狸为了逃生,对老虎撒谎说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管理百兽的,并且叫老虎跟在它后面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结果吓跑了百兽,骗倒了老虎。)

3.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狐狸在什么情况下遇到老虎的。

⑴生默读课文后反馈。

⑵你是怎样理解"窜过"这个词的?能表演一下吗?

⑶通过老虎“一扑”“一下逮住”这两个动词,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狐狸和老虎之间的力量悬殊,以及狐狸的危险处境。)

⑷即将葬身虎口了,狐狸是怎样摆脱危险的呢?自由读文,把狐狸的话用笔画出来,想想该怎样读,然后读给同桌听,让同桌评评。

⑸指名读狐狸的话。

句1:“你敢吃我!”

①狐狸是怎样说这句话的?(扯着嗓子)

②狐狸为什么要扯着嗓子说这句话?

(引导体会狐狸内心的害怕,但又想反客为主,先声夺人把老虎吓住。)

③谁能把狐狸又害怕,又想吓住老虎的心理读出来?(指名读)

句2:“我是老天爷派来管你们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就是违抗老天爷的命令。你的胆子真大呀!”

①狐狸这次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各是什么意思?

②讨论:狐狸当时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为什么?

③比一比,看谁读得最神气?(指名读课文)

句3:“不信,你就跟着我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看他们怕不怕我。”

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图文结合,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 ,体会狐狸的得意狂妄、装腔作势,理解“半信半疑” ,体会老虎的纳闷无知,上当受骗。

[评析:中低年级形象思维占大部分,图文结合能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

本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读促解、读中理解、读中体悟,并通过表演加深理解,激发兴趣。]

四、引发议论,理解寓意

1.老虎以为大家逃跑是因为害怕狐狸呢,此时你最想对老虎说什么?(百兽不是害怕狐狸,而是害怕老虎你呀!)

2.你是怎样理解“狐假虎威”这个词的?

(假就是借的意思,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

3.讨论:你怎样看待故事中的老虎和狐狸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生自由发言后师总结,现实中也有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当我们碰到这种人时,不要被吓倒、也不要上当受骗,要看清他们的本质,勇敢面对他们。

[评析: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容易地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了,本文的重点也就突破了,通过引导学生评价老虎和狐狸,自然而然引发对寓意的探究,这也正是本文的难点。]

五、课外延伸,个性发挥

篇(4)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进行“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已形成了教师的共识,但随着探索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伴随而来的是这样的一些常见问题:学生动起来了,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多了,教师如何对课堂教学进程进行合理调控?学生在探索中偏离了教学预案,教师该如何引领?动态生成了杂乱无章,教师该如何有效捕捉、筛选、利用这些生成资源?

一、精心预设,预约学生的精彩

有一则公益广告,画面是一个小女孩在放风筝。广告词是“控制是为了飞得更高。”这则广告形象而有一定意蕴。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比喻成线,而把生成理解为风筝的话,可以这样说: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科学的“预设”应当也包含了对课堂生成前景的估计。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们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

[案例]:在《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第一节 《空气》这一节的教学中,有一个活动:“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及含量”。教材中是用大针筒把空气压入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及变浑浊的快慢。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分小组进行探究。结果各小组汇报探究情况时,均回答石灰水和未通入时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学生们议论纷纷,教室里顿时显得有些乱。幸好我在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本来就很低,而用针筒通入的空气很少,效果确实不明显。我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说:“请安静下来,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猜想。学生提出了“广口瓶中盛的可能不是澄清石灰水?”“可能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可能我们通入的空气太少?”等三种猜测。前两种猜测,学生很快就用事实和实验了。对第三种猜测,我先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多通入空气呢?”有学生提出用打气筒,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打气筒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实验。不一会儿,澄清石灰水就变浑浊了,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产生可遇而不可求,教师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守株待兔,而应该以期待性的运作,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教师只有全方位地进行预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二、捕捉有益信息,促进动态生成

尽管预设是那么的“无微不至”,但是总有那么一些状况,是课前预设不到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此时应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1.捕捉亮点,让“花絮”在课堂中绽放

[案例]:在《人的性状差异》一课中,在组织“观察人的指纹”活动时,老师发现忘了通知学生带印泥,无法用印泥去取指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问学生能否用身边的器材将自己的指纹取下来,没想到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身边的文具,有的甚至用讲台上的粉笔、地上的灰尘纷纷成功地取下了自己的指纹……这原本是一次课堂危机,然而没想到的是,这却成为了课堂的一大亮点。虽然指印的效果不如印泥来得漂亮、清晰,但是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和感觉到了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极度亢奋中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可见,课堂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2.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处

“预设”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生成”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怎样获得知识,而这正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明确课前预设下,通过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态地体验知识,提高能力。当然教师要把握“动态生成”在实际应用时的“度”,善于继承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研究教学设计的整合性、动态性、生成性,使课堂教学从单一走向整合,从“呆板”走向“灵活”,从“接受”走向“建构”,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成长的地方,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三、巧用动态生成的有效资源,创造精彩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是叶谰教授对动态生成课堂的精妙阐释。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因此,在我们根据预设教案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会发生“意外”。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因此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实验效果欠佳甚至失败而出现的意外是最常见的。这些“意外”会对我们的教学造成怎样的影响,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应对。如果处理得当 ,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案例]:在演示用稀盐酸和石灰石抽取CO2并检验CO2的特性实验时,由于准备伧促,拿了一瓶浓度较高的盐酸。结果产生了与预期不同的现象:“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学生们议论纷纷,甚至有个别学生怪笑着准备看老师的笑话。我没有采用欺骗、搪塞等手段强行按预设施教,而是顺水推舟,先告诉学生所用盐酸浓度较高,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石灰水不变浑浊的原因以及从中有何感想。

通过对“意外”事件的转化,不但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药品(稀盐酸)的选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了亲身体验。实际上,课堂上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只要教师树立生成意识,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完全可能将这个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学资源观:教学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学资源尤其宝贵。教学中不是缺乏教学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眼睛,在初中科学的探究性教学中表现得更是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精彩往往源自生成!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课堂中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们教师应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使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让初中科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健康前进。

参考文献:

[1] 孙宏安.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 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3] 宋秋前 .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 [M] .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未知教学法是指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以现代化多媒体设备与技术为载体,以教学内容的未知为基本特征,通过创设未知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种教学法的产生总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体现着某种教学改革的倾向,或反映出调整某些教学行为的需求。未知教学法同样如此,它的“三变”策略反映了改变当前教育中某些现象或行为的迫切愿望,是实施未知教学的基本方略。

1.变“索然无味”为“兴趣盎然”

如何使课堂充满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持有浓厚的兴趣?未知教学法作了有效的尝试,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提出用教学内容的未知性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再辅以激励和引导,迁移与巩固,逐渐培养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并使之长久保持。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未知课堂创设的一个又一个未知情境,正迎合了儿童好奇心强的“原始本性”,牢牢地把他们吸引住,为进一步引导探究性学习“藏下本源”。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愉悦和探究成功后获得的喜悦,又会激发其在新一轮未知学习中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如此良性循环,使得学生整堂课都会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学习效果自不用说。

未知课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即使平时对课堂再没兴趣的学生一时也被调动起来,然后教师再巧设教学环节,给他们创造若干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参与带来的喜悦,产生课堂好感,从而期待着新的未知课堂的到来。如此,一次一次获得好感,并不断增强,要不了多久,学生对课堂的认识与态度就会有所改变,“索然无味”就会变得“兴趣盎然”。

2.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在小学课本里,不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品德、科学,教学内容几乎都是已知的,结局、结论、方法、道理、规律、公式、法则等几乎都是现成地摆在教材上。学生似乎只有接受知识的份,却无探究知识的必要。教师上课往往是将书中的知识分解开来,嚼烂了再喂给学生,或为了巩固知识,反复强调,反复练习,直至学生对所学知识烂熟于心。岂不知,越是这样,学生越是形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定势,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越是难以养成。

而未知教学法变教学内容的已知为未知,使其本身充满吸引力,所以能真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其实,未知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借助未知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它打破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把获得知识的过程,视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一种回归,变成求知者不断尝试探索的体验历程。

未知教学还体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思想。未知性使学生靠“守株待兔式”学习获取知识已不可能,相反,它会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主动积极地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自主地学习。在未知课堂里,学习已不只是个体的行为,学生会共同关注有待探究的内容,合作讨论,彼此交流,在智慧碰撞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结论。

3.变“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学习”为“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他认为,求知和思辨本是人的天性,而人又是能动的高级生命体,教育者只要去关注这种天性,顺其每个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去启发、鼓励和加以方法上的开导,使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和思辨力充分释放,还有什么本领学不来呢?因此,在教学中,宁可让学生多花些时间于探究,少得些知识,也不要以牺牲探究精神为代价,换来一套又一套的现成知识。

未知教学法就是基于以上的思考,提出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学习”的现状,强调教育发挥“激励、唤醒和鼓舞”的功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敢于尝试,大胆探索,在一个又一个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6)

开放不等于粗放,不等于不讲究,更不等于做“甩手掌柜”,我们应该在有所坚守中进行有效地开放,平衡“守”与“放”,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守得准,才放得深

开放性的阅读教学,绝不是不要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推进教学进程的方向。没有教学目标或教学目标不清晰、不具操作性,课堂就失去了坚守的阵地,也就无法有效地、自然地向深度教学推进,这样的课堂是难言有效的。比如,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有教师教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表述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爱情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笔者觉得这样的教学目标有待商榷:

其第一条,第一,诵读是品味语言的一种手段,将诵读和品味放在一起,表述不当;第二,爱情诗的种类很多,试图通过一首诗实现对这一类诗歌意象内涵的理解是无法达成的。如果改成“通过诵读,品位、理解本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可能更准确。

其第二条,这首《无题》,重在表达对爱情的一种渺茫的希望,而非谈爱情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的教学目标,明显是游离于诗歌内容之外。退一步说,谈爱情,这样抓未必不对,但如果将本诗的其他解读忽视,那这样的课堂太保守了。

结合这首诗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初步感知李商隐诗歌“朦胧”的美学特点。这首《无题》依据其中的意象,还可以解读出作者所抒发的实现人生理想途中的挫折感以及对前途信心不足的苦闷之情,引导学生做多主题的探究,不仅可以进一步实现目标一中让学生“感受意象丰富内涵”的教学目标,还可以将课堂往深处推进,让学生了解到李商隐诗歌“朦胧”的美学特点。

其第三条,这是我们进行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的目标,可以说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是根本不可能完成,这种目标的表述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二、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用“开放性”的眼光,与时俱进,坚守“以生为本”的原则

开放性教学,除了指在教学手段上要开放,更重要的还体现在以“开放”的眼光和“以生为本”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去除那些“繁、难、偏、旧”和脱离学生实际的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课堂过于保守,更多地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陈旧和脱离学生实际,不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一言以蔽之,传统的课堂不尊重学生。现代有效教学理论认为,评价课堂有效的立足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果学生没有收获、进步或发展,都是无效的教学。

《谏太宗十思疏》是教材中的经典名篇。部分教师有这样一种看法:在经典名篇上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这些篇目的主旨几乎是铁板钉钉的,如果为了“开放”而开放,结果就会弄巧成拙。比如,在开放教学的口号下,有的教师选择“正确看待魏征的忠君思想”作为开放性教学的点。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探究点,在魏征那样的时代、处境,加之他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这就决定了他必须忠君,没有“不”的余地。第二,《谏太宗十思疏》的重心在于“十思”的建议,建议君王戒骄、戒奢、戒、戒逸。于普通学生来说,哪怕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没有那个机会像君王那样“骄”“奢”“”“逸”,这样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不合实际的。对这样的经典篇目,如何进行开放性教学呢?

黄厚江老师执教这一课时这样来处理文本内涵的,他做了这样的引导:有朋友送给他一幅字画,他很喜欢,其中的内容就是从这十思中提取的,“谦冲自牧”。他说自己有时取得一点成就容易骄傲,他把这幅字作为对自己的警醒。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一些不足,从中提炼出整齐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这样的引导就使得学生阅读的出发点变成为其自身服务,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加。他们提炼、整合,自我剖析,既实现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也实现了对学生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的提升,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一开放性教学点的智慧选取对我们确定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极具启发性,正是源自对“以生为本”原则的坚守,才使得开放教学取得了最大的成效。

三、教学知识的生成应建立在坚守文本的基础上

阅读教学必然会教授学生一些写作学、文章学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抽象,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学会运用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在阅读教学遇到这类知识点时,我们常看到教师大多以讲授、告知为主,学生被动记忆,缺少感悟,没有真正理解并掌握,在日后的阅读测试中就会暴露出“讲过的还不会”这样的现象。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六个基本观点之一:“通过顿悟获得的理解,不仅有助于迁移,而且不容易遗忘。”我们应当用文本去引导学生真正地习得知识和方法,让教学内容的生成建立在学生可以感知的文本上,才能实现“水到渠成”、“大彻大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产生一种“顿悟”的效果。

比如教授小标题的作用,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作用的几个点告知学生,举几个例子,然后让学生读读背背,但这样教授的效果不好。黄厚江老师在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时很好地将这个教学重点做了层次的分解:一是学生先说说小标题的一般作用,二是归纳本文的小标题作用,三是引导学生用人物语言改换小标题,四是比较两种小标题的不同效果。清晰有效的分层推进建立在牢牢坚守文本的基础上,使教学重点的解决非常到位。

四、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应立足于文本

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凭借,是让学生“举一反三”的纽带,是让学生由对知识的陌生到熟悉的桥梁。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开放的观念来进行,摒弃传统过于注重讲授的做法。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但开放是手段,让学生动起来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阅读教学的抓手是文本,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文本,另搞一套。有学者批判这样的开放课堂:讲《胡同文化》,就是用大量的胡同图片和新闻链接,让学生在“幻灯片”上进行《胡同文化》的学习,文本变成了教学的累赘。这个例子具有代表性,阅读教学脱离文本是可怕的,在此不再赘述。

篇(7)

在如今的教学活动中,高效的课堂教学已然成为必然的追求。小组合作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使他们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进而取得更高效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设计与组织指导不够专业

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法,不仅仅指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学习,还包括家长对学生的辅导,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还有就是学生自身进行的独立思考与学习。那么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定的疏漏。虽然已经制定好了学习目标,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完不成或有些学生不参与小组学习的情况。除此之外,还存在教师的推进以及检测不及时的现象。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设计与组织指导还不够专业。

2.小组合作教学中信任的缺失

大部分小学的家长和教师都会普遍认为很多事情让小学生自己去完成会存在很多困难,抑或小学生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样的一种主观认识显然是比较片面的。小学生虽然小,但他们对事物都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家长们对学生太缺乏信心的同时也缺少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及时引导与帮助。

3.评价不够全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非常直接的影响。小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这样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待学习。但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学生在完成表演或者任务后,部分教师却没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点评和总结,进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实施策略

1.明确要求及目标,完善设计与组织指导

要求和目标的明确是开展教学的基础,为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也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要求及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并从W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完整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展开积极的组织与指导,让学生按照既定的形式去完成明确的内容与任务。比如,在学习《寓言两则》时,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短文,使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寓意,在此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最后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总结。

2.相信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

小学生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很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他们提供可以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自己学好语文树立自信,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敢于表达自我认知和见解的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的同时帮助他们逐渐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思考。例如,在学习《“年”的来历》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收集关于“年”的资料,在课前进行分享与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精诚团结的精神,而且还可以在学习中学习到他人的长处,使自身的不足得到完善。

3.正确引导,全面评价

教师要想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一定要坚持对学生进行不断训练,在反复训练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适应不同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在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对整个学习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细致、全面、客观的评价。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和时间赛跑》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朗读背诵古诗的比赛,让学生对文章最后“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一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各种有效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小组合作教学法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篇(8)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0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篇(9)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篇(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因此就十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部分教师认为:只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才是精彩的东西。如果教师课前的主观预设多了,那么课中动态生成就会很少,学生的主动发展就难以落到实处。还有不少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生成”,从而将“预设”完全摈弃,在“开放式”的课堂里偏离教学目标,偏离文本,一味地追求“生成”,导致旁逸斜出,无谓争辩。这些漫无边际的“生成”,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热闹非凡,但掩盖不了教学实质的苍白。显然,这种认识和做法是带有片面性的。他们似乎忽视了一个课堂教学的基本常识: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对未来发生的教学行为有所准备和设计,否则课堂活动就成为无的之矢、无源之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把预设通通斥之为过时的东西显然是有失偏颇的,甚至可以说是犯了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错误。

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于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程中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从三个角度来阐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一、重构教学预设

传统的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即精心备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细致地分析这些精致的教学预设,会发现其实质是以认识的逻辑与思维的逻辑来取代审美的规律,以归纳和演绎取代直觉与情感体验。为了尽可能排除不确定因素,教师不仅力图用逻辑的力量来征服学生,而且用逻辑的方法来操纵文本。即使完美无憾的“至文”,也可以用思维的手术刀“以无厚入有间”进行逻辑切割。教师可以当堂演示,也可以指导学生操作。随后便可以让学生感受一堆堆材料,然后分析综合成一些结论(即教学目标)。这样的预设由于过于精细和强韧,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他们在课堂上既役于人(教师)又役于物(教材)。在新课改中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因为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但这种预设与传统意义上的精心备课有很大不同,从预设的出发点到预设的内容都应作重新建构。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课改的语文教学预设应是基于“生成”的预设,它应凸显出以下三点。

(一)将落实课程的新理念,如何达到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如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

(二)具体而周密地设计如何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怎样促使学习方式的改变,怎么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何以使学生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从而实现课堂的“生成”。

(三)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教学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

因此,新课程中语文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空白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它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这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这样的预设,包含着教学生成和教学创造。

二、催化课堂生成

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坐待其从天而降,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显得过于消极,又不符合新课程的课程实施精神。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那么除了必要的预设外,教师在这“无法预约的美丽”到来之前会有哪些作为呢?

(一)弄清楚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生成”的生长点。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在生长点出现时因毫无准备束手无策而白白浪费极好的教育资源。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生成的生长点主要有这三个方面。

1.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或提出一些他们没弄懂的问题;对错误的纠正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挑战,又是碰撞生成火花的良机。

2.环境异常。教学中由于教学现场可能出现一些变化,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另外,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收回注意力。

3.灵感闪现。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这时候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发挥。

有经验的教师虽然不能预知课堂教学的何时、教学内容的何处会有生成,但他们能在生长点出现时,敏锐地把生长点催生为生成。

(二)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指互动对话的氛围和动态开放的时空。

1.营造互动对话的氛围。现代教学理论将教学活动描述为“一种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的确,互动对话是课堂生成的生态条件。相对于传统教学,对话是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合作的的教学,充满着生成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人格魅力。而营造互动对话的氛围,离不开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

2.创设动态开放的时空。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程式而固定不变。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和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相反,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都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的热情就会受到打击,课堂生成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教师要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则要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能简单地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学识、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再进行进一步研究,老师课后不参与,一次生成的机会就会消失。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因此,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深入研究的还是不能深入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喷涌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我们追求的也许正是这一点。

最后,构建生成的内部环境――发展教师的实践性智慧。生成是教学对话情境下师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超越性获得或发展,这种获得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智慧,它仿佛是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而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按现象学教育学大师马克思・范梅南的说法叫“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应对和处理突发状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地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的确,“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机智这种能力素质,否则即使有高超的专业学识,丰富的教学经历,也难实现课堂生成。

三、寻求动态平衡

预设与生成不是水火不容互相排斥的,相反,处理好了,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而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关键有两点。

(一)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教学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二)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老师可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这样做也许使原先预设的思路或环节被破坏了,但我们应看到过于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其背后的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然而这恰恰使语文学科失去了独特的魅力。语文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逻辑思维的确定性和连续性并不能遮盖“形象思维”的偶然与断裂。其实,只要正视这一点,断裂之处也可以开放出思维与想象的花朵。因此,当生长点出现时,教师就应调整预设,促成生成。这里的调整预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局部性调整,一种是整体性调整。局部性调整指腾出较短时段处理好预料之外的情况,实现生成,然后迅速回到预设上去,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总之,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生成的美丽。我们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既要强调预设,又要不受预设的束缚,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应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新的平衡,使“生成”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2002,5.

上一篇: 艺术设计毕业 下一篇: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