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9 18:04: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题型特征:谈对给定公共政策的看法
应答思路:是什么:提出问题、表明态度――支持?反对?辩证?
为什么:分析问题――可以谈政策的优点、不足;可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或影响。
怎么办:解决问题――要直击问题根源,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结尾:总结全文或展望未来。
注意事项:
1、这种答题思路要根据具体试题,分别对待。如果考生觉得自己善于分析试题中的问题,可以把重点放在分析问题阶段,而在解决问题时两三句话带过即可;如果考生善于对试题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在分析问题时则应简明扼要,而着重谈解决问题。总之就是要有所侧重、详略得当。
2、注意逻辑性,善于使用“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是、二是、三是”等关联词,给考官逻辑清晰、思路明了的印象。
3、为避免答题的模版化、套路化,考生切忌空谈道理。可以通过举例子、引名言、列数据、做对比等论证方式来阐述,实在没有思路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或联系当下的现实;所以说,面试考察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平时要注意积累素材。
真题解析
【2015年3月7日下午国考面试题】某市在车站设立爱心基金,给丢钱包或忘带钱的乘客买车票,帮助旅客回家。但是还款情况少,造成爱心基金入不敷出难以维系,对此你怎么看?
【思考】
这是一道“公共政策+社会现象”的综合分析题。可以从“阐述爱心基金的实质并作出表态分析还款情况少的原因、分析爱心基金入不敷出难以维系的原因提出让爱心基金维系并发扬光大的解决之道”这个思路来答题。
【答题要点】
1、“是什么”――爱心基金是一项惠民便民的公共政策,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是服务型政府的体现;这一项政策对困境中的旅客无异于雪中送炭,因而值得认真实施和推广。(开头部分要有高度,浓缩的是精华,两句话结束,不要讲述太多让考官不知所云)
2、“为什么”――①旅客的诚信意识、道德素质不够高;②还款方式太单一,旅客分布天南地北,实地还款难执行;③旅客信息登记没做好、提醒还款的工作不到位;④爱心基金仅靠政府财政拨款,资金来源不稳健等等。(分析问题要全面,点到即可,控制篇幅)
3、“怎么办”――①加强对爱心基金的管理:如做好旅客信息登记和及时提醒还款的工作;采用多种便民的还款方式(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支付手段,专用银行账户等);向企业和个人募集资金并公开每月资金使用明细以保证爱心基金的资金来源;②与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将及时还款的旅客塑造成典型做好正面宣传,并将通知多次却拒不还款的旅客登记入失信人员名单③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诚信者光荣、失信者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④将爱心基金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扩大其帮扶范围。(对策部分重点阐述)
4、结尾――展望未来:相信在各方努力下,爱心基金一定会遍地开花、发扬光大,给更多旅客送去政府和人民的关怀;同时也会让诚信之光洒满中华大地。(结尾要短小有力,一句话简括)
【2015年3月8日下午国考商务部面试题】为防止在校学生醉酒、酗酒,某高校出台“禁酒令”,禁止大学生聚餐、聚会时饮酒,并要求学生聚会前要写申请上报,并在聚会时必须有辅导员在场。对此你怎么看?
【思考】
这是一道公共政策的综合分析题;可以从“阐述‘禁酒令’的实质并作出表态分析‘禁酒令’不可取的原因提出解决在校学生醉酒、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具体办法”这个思路来解答。
【答题要点】
1、“是什么”――某高校出台的“禁酒令”,旨在防止在校学生醉酒、酗酒,净化校园风气,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出发点上是很好的;但方式不可取。(开头部分点名实质,表露自己观点;注意言简意赅)
2、“为什么”――①大部分大学生都已成年,他们有自己的行事自由,不能以一纸禁令限制他们享受青春、追求生活的自由;②“禁酒令”的做法过于简单粗暴,治标不治本,表面上可以禁止学生饮酒,但学生众多,私下饮酒难以察觉;③聚会要求辅导员在场,不仅会让聚会的学生陷入尴尬境地,也不利于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建立互尊互信的良好师生关系;④校方的政策会激起学生的反叛心理,造成学生和校方关系的紧张,反而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分析问题尽量全面,但也不要强求,在考场的紧张环境下,能想出2―3点即可)
3、“怎么办”――①学校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②结合网络和线下,在学校BBS、官方微博、微信,校内人流量大的宣传栏,用视频、动画、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酗酒、醉酒的危害,让学生能做到主动拒绝;③学校应结合实际,多组织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愿参与的校园活动,如舞蹈歌唱相声小品主持人比赛、辩论演讲征文摄影比赛、各种体育比赛、口语大赛、创业赛、技能赛、搞笑秀、支教敬老环保等公益活动,既能让大学生摆脱除了聚餐喝酒就没事可做的局面,更能让在校生丰富校园生活,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快速成长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才(对策部分重点阐述)
4、结尾――总结全文:总之,校方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方式、多措并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习惯,远离醉酒、酗酒等不当行为;学生家长做出示范和教导,学生自己也要洁身自好,见贤思齐,以优秀者为榜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努力学习,成为一名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总结全文,两句话简括)
【2015年3月9日下午国考海关面试题】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49万,再创历史新高。在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凤有看来,明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宏观就业压力不减。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此前已要求,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对于大学生可休学创业的做法,你怎么看?
【思考】
这是一道公共政策的综合分析题;可以从“阐述大学生休学创业的实质并作出表态分析大学生休学创业的利弊提出解决大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又可培养创业能力的具体措施”这个思路来解答。
【答题要点】
1、“是什么”――在目前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形下,教育部推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的做法意义重大,可以推行实施。(开头部分阐述政策出台的背景,作出表态;注意言简意赅)
2、“为什么”――
优点:①休学创业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免除他们关于学业的后顾之忧;②大学生创业有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快速成长为祖国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才;③休学创业可以缓解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④休学创业体现政府对创业的支持,符合我国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有利于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不足:①休学创业不利于学校的管理;②防范部分学生借创业之名,逃避学业;③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如果创业失败,对他们的打击会很大,影响其健康成长。(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政策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足)
3、“怎么办”――①教育部门要研究、完善大学生休学创业的具体实施办法,对休学复学时间、创业成果标准、休学创业学生的管理做好规范;②学校要多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并在落实政策的同时对休学创业学生做好政策、技术和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成功创业;③学生家长要理解、支持学生的创业行为,时刻关心他们的动态;④学生要树立健康的创业、学业观念,不能借创业之名而荒废、逃避学业,要认识到学业对创业的重要促进作用;要具备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不论创业成功或失败,都能以平常心对待。(从四大主体分别阐述对策)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新一代技术类人才、传承文化和弘扬人类文明的社会功能。为此,展望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加强、加大、加快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以全新的工作理念、科学的工作模式、扎实的工作举措加大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文化修养、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才能真正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促进高职院校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一、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淡化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社科类知识欠缺
在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处于招生底层的高职院校不可避免地出现生源素质较低的现实,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文社科知识的摄纳只是限于中学阶段的语文、历史等人文类教材,人文知识面较窄,掌握知识有不准确和不全面的地方。而升入大学阶段,由于课程设置、教育导向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高职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摄取,对人文社科如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关注不足,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对中西方历史文化知之甚少,表现为过弱的人文功底。
(二)教学偏重技能,人文能力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越来越类似于流水线式的人才速成机构,教育过于强调技能培养的促进作用,而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食粮。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高职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这就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知识薄弱,文社科能力严重不足,影响到正常学习和工作,表现为:缺乏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相关语文理论知识欠缺;缺乏与人沟通和协作能力,与他人产生矛盾的几率较高,在工作中没有团队协作精神和素养;缺少法律学知识,不懂得也不擅长运用法学知识尊重、维护自身和他人的权益。
(三)理想与信念渐趋淡漠,人文精神匮乏
1.部分学生思想不求上进,学习无目标。文明修养缺乏,不懂得做人规范,不讲文明、礼貌,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公众意识差,社会道德水准低下。也有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缺少深厚感情,价值观明显趋于功利, 只讲实惠,不讲德行,甚至出现精神失落、道德滑坡等情况;
2.社会责任感缺乏。作为一个高职院校毕业生将来从事的是一线技术工作,这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精益求进”的钻研精神,然而,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习,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不愿参加学校各种社会活动,没有奉献精神和关爱意识,对社会缺少责任,对生命缺乏关爱,对病人缺乏同情,甚至对生命和健康表现极端不负责任。
3.心理素质较差。高职生受专业性质的影响,大多形成了沉稳、自我封闭的个性特征,再加上专业思想不稳定,择业和就业方面的压力渐趋加大等因素,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急功近利意识强,常常感到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他们渴望成才,但综合素质条件不足;他们有自我奋斗的愿望,但缺乏人生理想;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但无起码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想显示自己,但常暴露出粗俗与无知;他们爱美、追求美,但常常美丑不分,难以成为创新发展的人才。
二、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示精神,当代高职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要在继承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学会求善、求美、求理想,以使其获得立身处世的道理和为人做事的品格,引导他们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理想境界和建立自爱、自律与自制的精神,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人格、道德、精神和审美等方面都能有较高品位,既使学生在专业技术上求取真善美,也使学生在社会发展和人文关怀上求取真善美。
高职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和政治情感,升华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做自觉承担各种社会责任的公民。
(二)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旨在培养学生认同和遵守现行的社会道德规范,具备较高的道德价值观、社会公德观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具有尊重人他人、为集体利益奉献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法律素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法律常识,具备法律意识观念,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约束自身的言行,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能够自觉运用法学知识尊重、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四)培养学生具备具有良好的公关社交素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交知识和技能,强化自身人际吸引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
【正文】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先进事迹材料
吴祎琳,女,汉族,1998年出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管理专业2017级学生。现任城管1701班班长,曾任校广播台英文播音员、院新闻部干事。获2019-2020学年国家奖学金,曾获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曾获“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五四优秀班干部”、“五四优秀团员”、“五四优秀学生通讯员”、“五四优秀志愿者(军运会)”荣誉称号。曾获201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三等奖、2019年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湖北省三等奖、华中七校第八届外语文化节英语配音二等奖、校英语文化节英语配音二等奖、校运动会女子三级跳远比赛第三名、2018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城市管理竞赛二等奖全国赛区二等奖。以二作身份在SSCI二区期刊发表文章。
始于探索,忠于热爱
在过去三年的学习生涯中,她跌跌撞撞一路进步,从坐在后排的被动的听课者变成一个坐在前排主动的学习者,收获的不仅是绩点,更是对知识保持热爱的态度。学习是输入、思考以及输出的综合过程。在输入的过程中,有些看似“枯燥”的基础课程是进一步思考的基石,期末全身心投入复习所达到的“心流”的状态是迷人的。在思考过程中,批判性地总结与分析文本产生自己的看法,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内化知识。输出则是将其付诸实践,课堂发言、小组展示、写论文或是期末考试都是践行费曼学习法交流观点的过程。因为尝试了才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所以选择坚持。课堂之外,她对其他知识也保持好奇,阅读多学科的书籍获得多方位思考的角度与他人的智慧,通过听多样的播客了解他人的事迹与生活经验,看到广阔天地,保持开放心态与共情态度,参与公共讨论。
一分艰苦,一分快乐
乐于行难为之事,得大快乐。大一她加入了校广播台英文播音部,初期业务水平不足时常质疑自己。但是在坚持了一年多的训练之后,业务能力有了质的提升,从面试的磕磕绊绊到感到些许满意再到勇于乐于表现自己,持续挣扎的背后是进步的悄然发生,回过神来要感谢师兄师姐伙伴的无私帮助与没有放弃的自己。大二开始跑步,尝试践行长跑运动员“痛苦感难以避免,而磨难感可以选择”“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的观点,一次次克服惰性踏上跑道,一次次收获跑步给人带来的心理与生理的双重惊喜。久而久之,跑步不再需要“坚持”,而成了一种自然的习惯。大三,在老师的帮助下从零接触科研,最初的迷茫与恐惧源自无知,但接受了自己“无知者”的身份之后,大胆开问、阅读学术写作书籍、看大量论文、提笔书写的过程夯实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所谓成功的尝试背后,她失败过很多次,犯过只看重结果的错误,也因为害怕失败错过了很多机会。现在想来,失败并不丢脸,其原因可能在外部也可能在个人,重新站起来分析原因再次尝试总会成功。那些因内容而产生的激情与好奇,在过程中展现过的毅力与耐力也是比结果更为宝贵与真诚的东西。
我心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在学业上没有能够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我也深知这个机遇是通过自己努力才能获取的。但我相信自己:失败只是暂时的,尽管失败确实是令自己非常痛心的。虽然没有能够考取研究生,但是我曾奋斗过,我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在丰富的大学生活中我已经成功地展示了自己,向周围的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也证明了我是一个勤奋、勇于进取的人。现在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今天,展望未来,努力创造自己的人生。
我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曾经先后担任了舍管委员、班级团支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04届学生会副主席兼学习部部长等学生干部职务,还做了一年的学生兼职辅导员。在做学生干部的过程中我体会颇深:首先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干部的职责就是要为同学服务,要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为同学办实事,才能赢得同学们的理解和信任,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另外,学生干部一定不能忽略同学的作用,没有了同学的支持,一切工作都将无从谈起。每个人的能力和精力都十分有限,积极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合作意识才是各项工作成功的关键。我在担任院学生会副主席兼学习部部长期间,组织了诸如第五届“信得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全校大学生辩论赛、“时尚校园,我的大学”中英文双语演讲比赛、“交叉点、超新星”辩论邀请赛、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第一届学风建设双月活动等许多在学院和学校都有影响的活动,这其中每一个活动的成功举行都凝聚了我们学生会每一位成员的心血和汗水。作为一名好的学生干部,除了要有先进的工作方法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向着同一个目标,积极地投身于工作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工作才会获得最大的成功。我也因此得到了肯定,获得过“宿舍管理先进个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称号。
尊敬的*院士、*教授、*教授、吴教授,各位同仁、各位同学:三年前,学院首届学术活动月从这里起步;今天,在同一位置,我们隆重举行第二届学术活动月开幕仪式,共同回顾“专升本”五年以来教学科研所取得的成就,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在本科建设初期,我院学术活动形成制度,学术研究始成风气。此情此势,来之不易,可喜可贺!诸位著名学者专程参加今天的活动,并将做系列学术报告,为本届学术活动月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我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谢意!何为大学?什么是大学的使命?大学乃“囊括大典,**众家”之学府;大学使命,一曰造就人才,二曰研究学术。科研是大学永恒的神圣使命,学术研究是永不间断的创新历程。举办学术活动月,旨在回顾、总结和激励,以期达到营造科研氛围和推动学术进步之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专升本”之初,我们就明确提出学院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同时启动科研与学科建设;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经过五年艰苦奋斗,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初步得到社会认可,两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和考研均取得较好成绩;学术研究已顺利起步:出版学术论文与著作八百余篇(部),承担和完成国家、省和学院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百余项,部分成果在国际国内已产生相当影响;具有我院特色、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新秀为主体的教师梯队正日益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顺利启动“物理化学”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和“古典文学”等五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涌现出部分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成果。这些成就标志着学院科研实力正在实现质的跨跃。本届学术活动月将举办教学科研成果展,安排近百场院内外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出版科研成果汇编,举办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等三项教学比赛。学院首次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旨在形成师生共同科研、合作创新的局面。同志们: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学术性、创新性是大学水平的根本标志。大学教育在其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上均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在本科层次,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互为依托,形成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统一于教师工作的全过程。
正如**先生所说,“科研是大学教学的灵魂”,离开学术研究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显然,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大学教师不言而喻的社会契约和工作责任!**师院尚处于本科建设的初级阶段,缺乏设备、资金与场地,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师资水平问题。课堂教学学术含量偏低,本科毕业论文课题不足、质量欠佳,表明学院目前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准与本科教学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现阶段,学院的科研工作首先要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适应师范教育的发展。广大学生热切期盼有更多的学者型教师,学院发展急切需要有更多的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学者群体。他们首先把自己看成某一学科的成员和知识创造者,其次才是该学科的教师和知识传播者。他们学术思想活跃,勤于探索创新,与国内外同行共享矛盾与辩论的乐趣,并善于引导身边的同事和学生置身学科前沿。他们通过孜孜不倦的科研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向学生传递的决不仅仅是个别结论或个别课程,而是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对学科状况的整体把握。这是大学生所欢迎的本科教学,是纯教书匠所无法胜任的。迎接本科教学评估,专业建设是基础。教学工作必须雪中送炭;科研和学科建设则只能锦上添花,才可能有所作为。学院将大力扶持五台山文化研究和辽金文学研究等特色学科,有效推动反映师范教育特点的基础教育研究,继续支持中文、化学等强势学科做好申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专业的前期准备。我们的目标是使特色学科逐步发展为强势学科,不断拓宽省级和院级重点学科范围,带动更多的教师开展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科研课题。学科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必须顺应其内在规律,关键在于培养领军人物,构建学术梯队,搭建学科平台;科研管理要体现科学精神,符合科研规律,努力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学科之间及学科内部则要兼容并蓄、共同繁荣,实现自由、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描述的就是这个道理。学者须具有宽广的学术胸怀和高尚的学术品德,成功的学科带头人更是如此。
我们期望以本次学术活动月为契机,逐步实现从个体的科研行为向群体和团队的学术攻关过渡,由承担校内、省内研究课题向承担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重大研究任务过渡。同志们:学术研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科学的挚爱和献身精神是学者最可贵的品质。研究创新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与回报,但研究者自身必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按照“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程序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进取。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不会产生真正有益的学术成果,狭隘浮躁的人文环境培养不出众所公认的学者大师。现在需要的是能够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要能静下心来,有耐心和恒心,忍得寂寞与清贫,经得起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打击。说到底,教学和科研是以人为本的事业。学院将努力营造“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的人文环境,培育“勤奋务实、勇于探索、崇尚创造”的校园风气。这也是历届学术活动月的根本宗旨。让我们携手同心,在院党委领导下,努力实现前勤与后勤、教学与科研、软件与硬件、人文与科学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开创百花竞放、百舸争流的学术春天,实现“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最后,预祝第二届学术活动月圆满成功!
本科教育呼唤学者型教师
——在学院第二届学术活动月开幕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张院士、易教授、魏教授、吴教授,各位同仁、各位同学:三年前,学院首届学术活动月从这里起步;今天,在同一位置,我们隆重举行第二届学术活动月开幕仪式,共同回顾“专升本”五年以来教学科研所取得的成就,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在本科建设初期,我院学术活动形成制度,学术研究始成风气。此情此势,来之不易,可喜可贺!诸位著名学者专程参加今天的活动,并将做系列学术报告,为本届学术活动月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我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谢意!何为大学?什么是大学的使命?大学乃“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大学使命,一曰造就人才,二曰研究学术。科研是大学永恒的神圣使命,学术研究是永不间断的创新历程。举办学术活动月,旨在回顾、总结和激励,以期达到营造科研氛围和推动学术进步之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专升本”之初,我们就明确提出学院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同时启动科研与学科建设;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经过五年艰苦奋斗,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初步得到社会认可,两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和考研均取得较好成绩;学术研究已顺利起步:出版学术论文与著作八百余篇(部),承担和完成国家、省和学院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百余项,部分成果在国际国内已产生相当影响;具有我院特色、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新秀为主体的教师梯队正日益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顺利启动“物理化学”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和“古典文学”等五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涌现出部分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成果。这些成就标志着学院科研实力正在实现质的跨跃。本届学术活动月将举办教学科研成果展,安排近百场院内外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出版科研成果汇编,举办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等三项教学比赛。学院首次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旨在形成师生共同科研、合作创新的局面。同志们: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学术性、创新性是大学水平的根本标志。大学教育在其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上均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在本科层次,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互为依托,形成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统一于教师工作的全过程。正如钱伟长先生所说,“科研是大学教学的灵魂”,离开学术研究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显然,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大学教师不言而喻的社会契约和工作责任!忻州师院尚处于本科建设的初级阶段,缺乏设备、资金与场地,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师资水平问题。课堂教学学术含量偏低,本科毕业论文课题不足、质量欠佳,表明学院目前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准与本科教学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现阶段,学院的科研工作首先要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适应师范教育的发展。广大学生热切期盼有更多的学者型教师,学院发展急切需要有更多的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学者群体。他们首先把自己看成某一学科的成员和知识创造者,其次才是该学科的教师和知识传播者。他们学术思想活跃,勤于探索创新,与国内外同行共享矛盾与辩论的乐趣,并善于引导身边的同事和学生置身学科前沿。他们通过孜孜不倦的科研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向学生传递的决不仅仅是个别结论或个别课程,而是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对学科状况的整体把握。这是大学生所欢迎的本科教学,是纯教书匠所无法胜任的。迎接本科教学评估,专业建设是基础。教学工作必须雪中送炭;科研和学科建设则只能锦上添花,才可能有所作为。学院将大力扶持五台山文化研究和辽金文学研究等特色学科,有效推动反映师范教育特点的基础教育研究,继续支持中文、化学等强势学科做好申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专业的前期准备。我们的目标是使特色学科逐步发展为强势学科,不断拓宽省级和院级重点学科范围,带动更多的教师开展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科研课题。学科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必须顺应其内在规律,关键在于培养领军人物,构建学术梯队,搭建学科平台;科研管理要体现科学精神,符合科研规律,努力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学科之间及学科内部则要兼容并蓄、共同繁荣,实现自由、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描述的就是这个道理。学者须具有宽广的学术胸怀和高尚的学术品德,成功的学科带头人更是如此。我们期望以本次学术活动月为契机,逐步实现从个体的科研行为向群体和团队的学术攻关过渡,由承担校内、省内研究课题向承担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重大研究任务过渡。同志们:学术研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科学的挚爱和献身精神是学者最可贵的品质。研究创新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与回报,但研究者自身必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按照“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程序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进取。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不会产生真正有益的学术成果,狭隘浮躁的人文环境培养不出众所公认的学者大师。现在需要的是能够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要能静下心来,有耐心和恒心,忍得寂寞与清贫,经得起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打击。说到底,教学和科研是以人为本的事业。学院将努力营造“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的人文环境,培育“勤奋务实、勇于探索、崇尚创造”的校园风气。这也是历届学术活动月的根本宗旨。让我们携手同心,在院党委领导下,努力实现前勤与后勤 、教学与科研、软件与硬件、人文与科学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开创百花竞放、百舸争流的学术春天,实现“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最后,预祝第二届学术活动月圆满成功!
专业培养台湾的高等教育是在1945年后,基于日本人建立的4所大专学校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截止2004年,公立和私立大学已增加到168所。与内地的1396所高等学校相比,台湾高等院校的数目和在校人数量都比较少,但是由于台湾的高等教育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共同影响,存在着其特殊的教育方式和体制。关于两岸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教育改革、教学评鉴等方面的比较,已有学者进行一定的研究。笔者在此以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从高等教育的重心――学生的管理和培养方式着手谈谈台湾的高等教育。
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培养和教育主要包括个人生活,思想道德及专业知识的发展三个领域。在内地的高校中,主要由学生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辅助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而在台湾的高等学校中,这些工作主要由教官,辅导人员和专职教师完成。之间既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点。在两岸“三通”开始实施的初期,了解台湾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管理和培养,从中得出借鉴和互补,有助于对内地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思考和改革。
一、台湾与大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管理主要由学生事务处负责,由学务长统管。相对内地的学生管理比较自主、自由、灵活。学生事务处下面分设生活辅导组,咨询辅导组,毕业辅导组等。其基本功能与内地的学生工作处及下设的学生管理科,学生思想教育科,招生就业科等相似,但功能和职责上还是有比较明确的区别。
(一)生活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生活辅导包含学生的住宿管理,助学贷款申请和兵役申请等事宜。
台湾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相对自由。住宿可以选择在学校住宿和租住民房,除军校外学生的出入和作息没有专人管理。相对而言,住宿在学校的宿舍价格比较便宜,尤其是公立大学,每学期的住宿费用为新台币6000~7000元(约合人民币1500元),而住宿在外的费用至少是1倍以上。但由于台湾的大学近来也存在扩大招生的问题,所以学校的宿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通过抽签方式来决定是否可以住宿学校宿舍。
助学贷款是台湾学生解决学费的一个主要途径。生活辅导组主要负责帮助学生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由于台湾银行的联网系统和信用记录非常健全,所以学生在毕业后基本都能及时还清贷款,已确保自己的信用记录。使得助学贷款的运作比较顺畅。
生活辅导组的事物主要由教官负责。教官是台湾教学体系中保留的传统部分,早期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与早期内地大学中的舍监和现代大学中辅导员的职责有相似之处。但目前教官的职责已逐步由管制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协助学生顺利进行大学生活的角色。除负责学生的军训外,主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事物进行指导。
(二)心理辅导
与内地的高校相同,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健康在台湾高等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角色。这些任务由咨询辅导组完成。咨询辅导组的成员包括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兼职的各院系心理辅导老师和专门的精神科医生。咨询辅导内容包括: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感情关系,情绪管理,学习生涯发展,自我探索等方面。
相对国内大学的心理辅导专线和日常辅导员及班主任式的管理方式,台湾大学的咨询辅导团体更大,咨询辅导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其从学校到院系,以及宿舍区,都能找到心理咨询辅导人员的身影。所以,虽然台湾高等学校中的学生宿舍和生活管理相对松散,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较少。这一点是内地高校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毕业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的毕业辅导涵盖较广,除各类毕业生需求信息外,还包括暑假的培训,公读机会,以及为求职所办的各种讲座和准备。其功能和内地高校的就业科有些类似。毕业辅导组的固定教职员很少,多由校友组成。职业生涯的讲座也是邀请在相关行业从业的校友回校进行,并提供面试和求职简历准备等的指导。内地高校的就业指导多在为学生提供招聘的信息,而关于简历和面试都是学生自己摸索。现在有些高校将这些内容作为一门选修课进行,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相对于内地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台湾高校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压力要小一些。应届毕业生中约有20~30%会继续升学,20%左右会进行相关的商业活动。所以相对于就业机会而言,一般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起薪较低,一般为2~2.5万新台币/月。
二、台湾与大陆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受美国影响较大,课程大致分为两类: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又分别涵盖选修和必修。台湾高校的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比例为4:6,学生除可以学习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
(一)通识教育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内地高校培养方案中的通识平台相近,课程包含共同课程和通识课程两种,在各校所占比重不同,大约占全部学分的25%。共同课程多包括:国文、英文、历史和宪法四科。而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领域选择几门课: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与人文,社会与行为科学。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台湾的通识课程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课程门类、内容和学时的设置上与专业课程还存在矛盾,目前各校都在与专业课程的资源进一步协调,以取得更好的发展。
内地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近年来在通识平台中也加入语文和人文修养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还处于试点阶段,效果的优劣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教学效果评价。
(二)专业教育
台湾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中设置的必修课程门数相对较少,学生有较多的选择权利。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专业必修课程只有57学分,必选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大于12学分。
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化学基础的四大课程所占比例较重,而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都放在选修课程中,更体现出“厚基础,宽专业”的特色;同时四年级没有必修课程,便于学生自由安排考研究生和找工作的时间。
台湾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另一个典型特色是全部使用原版教材,所以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训练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不需要单设专业英文课程和双语教学。
(三)专题研究
台湾高等教育中与内地高校有较大差别的方面是专题研究。台湾的专题研究与内地大学中的综合训练和毕业论文有相近的功能,目的是针对本学科领域中某一研究课题,运用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与内地高校的综合训练和毕业论文相比,专题研究具有以下的特点:
1.入门早
专题研究在台湾的高校中是一门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课的情况选择专题研究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暑假就进入专题研究。目的是在大学三年级结束时已给导师有较强的印象,便于推荐成为本校或其他学校的研究生。
2.时间灵活
台湾高校的专题研究与内地本科教育中的综合训练或毕业论文最大区别在于没有将固定整块的时间用于单一课程的学习,而是每周学生利用课堂学习以外的时间到实验室安排实验和研究工作。这样可以促进实验室资源的最大利用,也能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及时进行巩固和消化。
3.考核方式多样
台湾的专题研究考核方式由教师决定。通常是通过对问题调研,解决和实验全过程的综合评价,并无像内地高校那样要求采用论文和答辩结合的形式完成。学生在专题研究中主要锻炼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对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没有统一的要求。带来的问题是部分高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文字综合能力较差的问题。
三、启示与展望
(一)启示
台湾高等教育对学生的管理存在“制定制度规则,学生主动执行,学校辅助指导”的情况。与内地的专职辅导员管理相比,节省人力资源,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对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台湾教育与美国教育相似,注重通才教育。但是对于内地需求技能和专业知识较细的大学毕业生的情况,台湾的高等教育并不是非常适合,可能需要从专业选修课程的角度给予加强和指导;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加强,及台湾、内地高等教育的改革,两岸高等教育会朝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方向更好地前进。
(二)展望
台湾与祖国内地同一文化根基,同一教育传统,双方的高等教育(包括面临的问题)具有更多的相似性甚至相同性,“内地是台湾教育的文化母体,也是台湾教育发展最大的腹地”。两岸的一些知名公立大学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如两岸都有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这些大学秉承共同的校训,甚至在系所设置上也大同小异而互相借鉴,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体现出国家尚未统一时的特征。内地与台湾的某些过去的差异正在缩小,这与两岸相同的传统文化与近20年来的社会和经济互动有关。展望未来,两岸的合作交流必然越来越密切,这是因为台湾的教育市场必然向世界放开,而最便捷的开放是对内地的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加速了高等教育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合作交流顺乎人情民意;汉语世界要争得发言权,特别是台湾要避免成为“文化殖民地”,必须与内地合作交流,使两岸共兴共荣;内地改革开放成就令世人瞩目,对台湾有巨大的吸引力;内地已经开放了对台湾高等教育的绿灯,台湾赴内地读书的学生日渐增多。我们既要和国际接轨,就必然有其超越民族、国界的通用性;同时,我们需要的是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言荪.台湾高等教育评鉴浅析[J].高教探索,2007,(2):77-79.
[2]王涛.略论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8):68-71.
[3]林慧.两岸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比较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25-127.
[4]王孙禺,蓝劲松,江丕权.祖国大陆与台湾高等教育体制的宏观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2):27-33.45.
[5]赵慧珠,刘文达.内地、香港和台湾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比较与借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54-160.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各类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得到了迅猛发展。本文从参赛历史、学生的收获和对教学科研的促进三个方面出发,对南京林业大学近年来参加各类电子竞赛所收获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南京林业大学参加各类电子竞赛情况介绍
南京林业大学自2007年以来积极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各种电子竞赛活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先后于2007年获得索尼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和江苏赛区一、二等奖各一个。2009年获得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江苏赛区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2010年获得TI杯模拟电子竞赛江苏赛区二等奖一个,等等。通过这些比赛,极大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力推动了工科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也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等多方面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学生参赛的收获
目前各类电子竞赛一般都在每年八月底到九月初举行。南京林业大学的做法是在这之前的一个多月对报名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并通过优胜劣汰选拔出最后的参赛选手。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必要的理论教学和实际设计能力的训练,最后是模拟竞赛试题的考核。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学生得到了充分锻炼的机会,动手能力普遍有了很大提高。这些学生一般都在后来的毕业求职中表现出竞争优势,更多地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招收在全国电子竞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的学生,这一发展趋势将会成为今后就业招聘的主流。
三、参赛对学校的促进
1.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工科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偏理论传授、轻动手实践。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课时较多,实验动手课时偏少;课堂教学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多;实验环节中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创新性实验很少。目前这些现状阻碍了大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通过连续几年的参赛,发现以往很多课程的教学都存在着上述不合理之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对电子类的骨干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压缩了“模电”、“数电”、“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等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增加了实验学时。二者在学时分配上的比例从以前的4∶1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4左右。
(2)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在一些课程中初步尝试了工程化的教学方式。以“模拟电路基础”这门课程为例,绝大多数电子竞赛的核心是模拟电路的设计和调试。学生在模电方面的动手能力往往是决定最终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时特别注意结合工程实例和竞赛试题来讲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例如仪用放大器电路,其具有高增益、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0等优点,不仅在实际工程测量系统中广泛应用,这几年在电子竞赛中也屡屡得到应用。在授课时,除了以往的电路增益推导外,还注意补充讲解该电路在输入输出阻抗上的特点以及在器件选型时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需要考虑信号带宽)。对于在实践中遇到的故障,例如输出输入非线性、自激等现象,则详细解释了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再比如,比较器电路在传统教材中只属于选学范围,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特别广泛,在电子竞赛中也遇到过因比较器不工作导致比赛失败的惨痛教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大了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力度,补充传授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及应对措施等内容。此外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一般安排2~3周的课程设计,从往届电子竞赛试题中精选题目布置给学生,告诉学生大致的分析思路和查找资料的方法,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方案评价标准并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能不能提出对原理有深入理解的方案、方案的创新性和合理性如何。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鉴于硬件电路的调试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着重告诉学生判断分析电路故障的思路和操作技巧,使学生掌握调试硬件电路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具体问题。
(3)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传统的实验安排多属于教材内容的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的实验较少,这不利于学生活学活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种现象在“电路原理”、“模拟电路基础”和“数字电路基础”这几门电路骨干课程中尤其明显。为了改变现状,尝试对上述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改革,把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学时压缩到整个实验学时的60%左右,设计性实验占整个实验学时的比例增至40%左右。其中综合设计性实验按照工程研发的形式组织,老师借鉴以往电子竞赛的题目和实践需求,给学生下达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自己查找参考资料,确立设计方案。经指导老师审阅和修改后领取实验设备和器材,开展设计和调试工作。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现代大学的三大任务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目前各高校从事电子竞赛的老师很多是刚工作的年青教师。因为专业水平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限制,在进入校门的头几年往往欠缺实践动手的能力,在科研上成果寥寥。而电子竞赛的题目往往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多都是实际工程中经常面对的问题。通过指导电子竞赛,一方面可以促使老师们发现和反思以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教学相长。另一方面也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3.创新型实验室的建设
通过参赛,学校深深感受到建立创新型实验室的必要性,近年来加大了创新型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投入大量经费建设了一批和电子学科相关的开放创新型实验室,如智能汽车电子创新实验室、大学生电子竞赛实训基地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和数控加工中心创新实验室等,配备了双面电路板快速制板设备、多功能电子综合设计开发实验装置、嵌入式系统实验装置等设备,还购置了大量的数字存储示波器、可编程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仪器,提高了实验室的装备和管理水平。
4.各种大学生科技协会的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南京林业大学的各类学生组织文史哲色彩浓厚,科学技术意识严重不足。通过连续几年的参赛,在学生中普及了科技和创新的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电子设计制好者的队伍中来。在这一潮流推动下,机电学院团委顺势而为,组建了大学生电学爱好者协会,配备了专门指导教师,每年还拨款5000元作为活动经费。这些措施对提升学校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动手能力、普及科技创新精神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四、展望
她有一个梦想,希望到世界高水平大学学习。去年,国家公派留学地方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全票通过郭晖公派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郭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不能走路也要读大学
1970年,郭晖出生于河北邯郸市,父亲郭荣茂是河北工程学院教师,母亲徐孔镕也在该校行政部门工作。1981年5月,小学5年级的郭晖在课外练习跳远时,不慎碰伤了左腿的膝盖。没过多久,左腿膝盖处出现红肿现象,医生诊断结果是滑膜炎,连续治疗10多天,没有疗效。后来,郭晖被确诊为滑膜结核,结核已扩散到身体的腰部等部位。
当年秋季,郭晖感冒了,发烧怕冷,在床上躺着,后来就发现双腿发麻,渐渐没了知觉。郭晖问妈妈:“我的腿呢?”妈妈愣住了,说:“腿不是在你身上吗?”突然间大小便失禁让郭晖痛苦万分,她号啕大哭:“我成了废人?我不想活了!”
医院大夫说:“孩子瘫痪了,你们去北京看看吧!”得知女儿被确诊瘫痪的消息,父亲几乎一夜之间愁白了头,母亲也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父母将女儿转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郭晖进行了第一次手术。这次手术清除了结核症状,但是,扭曲的椎骨仍然挤压着中枢神经。医院方面让回家调养。郭晖只能在床上躺着,无法坐立,也不能行走。妈妈上班前把水、食品、收音机等准备好,让郭晖自己取用。一天,郭晖口渴得难受,她伸手去拿杯子,不料从床上掉了下去,摔得半天起不来。
父亲听北京结核病医院的医生说,孩子虽然瘫痪时间长,但年纪还小,可以再做一次手术。1985年1月,郭晖做了第二次手术,希望去除骨头对中枢神经的压迫。手术30天后,郭晖的左脚大拇指可以动一点了,可没高兴多久就又不能动了。
从首次治疗开始,郭晖就告别了校园。此时,懂事的郭晖心态已平静下来。父亲摸着女儿的头,叹了口气说:“孩子,你虽然不能走路了,但智力是非常出众的,你如果刻苦读书,也许能改变你的命运。”郭晖点了点头。父亲找出两年前的5年级课本,让她自己学习。由于郭晖躺在床上,只能后背垫得高一点才能看书学习,身体疲劳了就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看。一个星期下来,她的胳膊肘磨破了皮,鲜血直流,父母心疼得直掉眼泪。
郭晖学完初一课本,父亲就将初二课本放到枕边。初中、高中6年的课本,郭晖都是在床上自学完成的,课本上的作业也一个不少的都做完了,遇到不会做的,就查字典和看参考书完成。
“孩子,你想考大学吗?”父亲问女儿。“怎么不想?我做梦都想上大学呢!” “可我这不能动弹的腿,哪个大学愿意要我呀?”郭晖这么一说,父亲也一下子犯难了。郭晖想要参加高考,可是,她那时仍旧不能坐稳,时间一长,腿会抽筋,后背还会痛得受不了。而且,那时高考需要预选,郭晖不是在校学生,没有预选资格。为了能上学参加考试,郭晖抽出半年时间锻炼身体。
当郭晖准备参加高考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不能同正常人相比,自己半年时间锻炼的身体仍然不争气,腿一抽筋,还会摔跟头。连考场上的椅子都坐不稳,怎么考试?这一刻,她觉得自己真的是个废人了。
1990年,郭晖在河北工程学院遇到了一位老师,他告诉郭晖可以去参加自考,因为这种考试可以一科一科地考,一科一科地结业。老师建议她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家做翻译工作。郭晖看到了一丝希望,她要努力抓住它。
郭晖第一次参加自考,报考的3门课:英语语法、英美概况、英语综合技能都是全市最高分。考完试,郭晖自己摇着轮椅,急匆匆地去邯郸市八一自控厂报到,这是她联系的第一份工作。工资标准是每月60元。郭晖很高兴,她终于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了。
1993年,郭晖获得了全国英语专科自考毕业证书后,开始做英语家教,她教的学生有20多人,学生中学历最高的还有一位硕士生。她把每月做家教的收入交给父母,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有些家长听说郭晖的英语水平非常高,就让她业余时间帮助辅导自己的孩子,每个月给25元的报酬。郭晖很喜欢这份工作,这样可以复习自己学过的知识,更让她感到开心的是学生们都管她叫“老师”。
年末,郭晖来到河北一家学院应聘教师职位时,校方说:一是身体太差,不能走路;二是学历太低,不能胜任学院教师工作。学校需要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这让她真正地体验到求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次求职,让郭晖知道了自己学历偏低,她开始攻读本科学位。1997年6月,郭晖拿到了自考的本科学士学位,顺利地通过了另一门日语的全国统一考试。当年,河北工程学院办了一个英语硕士进修班,进入该班学习3年后,可申请硕士研究生学位。郭晖去打听,校方说:“我们只招收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但自考生如果本科已经取得5门主科合格证者,也可以录取。”当时,郭晖已经取得8门主科合格证,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这样,郭晖在英语本科即将毕业时,又步入硕士研究生班学习。
攻读北大博士
硕士毕业后,郭晖再次来到河北一家学院求职,而这一次,郭晖已经取得了自考的本科学历以及在职硕士进修班的资格证明。这一次,郭晖想求得一个心仪的职位,得到的答复却是“没受过正规的教育,根据规定,不能录用”。残酷的现实,让她再一次感受到找工作不容易。
在求学的道路上,郭晖奋力前行。2003年,郭晖被山东大学录取,毕业时,山东大学授予郭晖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她的硕士论文是《诗歌翻译的韵律问题》,其诗歌翻译方面的造诣连郭晖的导师也钦佩不已。
毕业前,郭晖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这时,从答辩室走出一位老教授,父亲郭荣茂紧张地问:“我女儿郭晖的论文行吗?”老教授显得很激动:“你的女儿是个人才,这孩子答辩干净利落,十分精彩,日后必成大器。”郭晖的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郭晖渴望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念头愈加强烈。
北京大学,郭晖视为神圣之地。但是,北京大学能向一个严重残疾、自学成才的女青年敞开大门吗?郭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北京大学英语系沈弘教授写了一封信:“我是一名高位截瘫女青年,是坐在轮椅上读完研究生的。我想报考您的博士生,不知是不是可行?”10天后,郭晖收到了沈弘教授的回信。信里的话让她既惊喜又温暖:“欢迎你报考我的博士生,北大重视的是学生的学识,我们会根据成绩择优录取,请你不要有顾虑。”
读到沈弘教授的回信,郭晖十分激动。由于她选的英语诗歌翻译是个冷门专业,从事研究者寥若晨星,就连找学习资料都是件相当困难的事,父亲郭荣茂走遍省城的各大书店,也找不齐资料,只好向自己当年教过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求助,终于获得一套完整的书籍资料。这时,距离博士生考试只剩下75天时间。父亲担心女儿压力过大,就安慰说:“不要有思想负担,这次考不上没关系,咱们下次再考。”女儿只是笑而不语。
2003年3月,郭晖的父母陪着她来到北京参加博士生考试。当郭晖出现在考场时,就有热心的同学帮忙抬轮椅,郭晖很感激,她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5门考试结束。郭晖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全家人相拥而泣。为支持郭晖完成学业,邯郸市残联向她赠送了3000元现金和一部轮椅。
圆梦哈佛
到北大读书了,郭晖的学习、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郭晖的父母商议决定,由母亲到学校照料女儿的日常生活,父亲则在北京打工挣钱养家。
北大宿舍主管人员为郭晖母女提供单独宿舍。郭晖和母亲一起住进北大一栋宿舍楼内。从此,郭晖每天奔波在课堂、食堂、宿舍之间,她抓紧时间,拼命学习。郭晖在北大的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在拿系里的奖学金。她要用学识和能力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
郭晖上课前,母亲推着轮椅把女儿送到楼前。旧楼有台阶,需要把轮椅抬上去才行。见母亲推着郭晖来上课,同学们纷纷上前帮忙。由于教室门窄,轮椅推不进去,郭晖只能被母亲背进教室,坐在椅子上。为了使身体保持平衡,郭晖一动也不敢动,一节课下来,郭晖苍白的脸上直冒虚汗,累得不行,有时大小便失禁。每次上课的时候,母亲就拿着女儿在厕所用的木凳,在门口等着。每到课间休息时,就急匆匆地跑进教室,把女儿背进厕所。
对于她的专业,郭晖笑着说:“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消遣,但是做研究则必须下苦功才行。”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英国17世纪的一位叫琼生的诗人,这位诗人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晓。要研究他的作品,首先得能够看懂有关他的书籍资料。所以郭晖在学会英、日、法和拉丁语之后,增加学习一门古希腊语。一年后,学业成绩也名列前茅。
由于郭晖在英语诗歌翻译方面卓有建树,国内外一些出版社开始注意上她。2003年12月,南海出版公司负责人找到她,请她为《海鸥乔纳森》一书担任翻译。郭晖在学习之余,着手翻译书稿。这本书出版后,在市场上引起很大反响。
在学校学习的这几年中,郭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她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2004年度北大“挑战杯”论文比赛三等奖。翻译出版了长篇译著《尼罗河两岸》,为出版社校对了9万多字的《战争与和平》丛书分册。
在未名湖畔,坐在轮椅上的郭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师生们投以赞许的目光。团中央还授予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08年8月,郭晖获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历和学位,成为该校百年史上第一位残疾女博士。她的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两次应邀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国际语言论坛”和“世界诗歌研讨会”。
扛住了命运的打击,一步一步坚强地走向未来,郭晖自强不息的事迹深深感染了社会。她先后获得中国残联的表彰和奖励,河北省政府、省残联授予她“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她“北京奥委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一、现代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我讲你听”,“我说你服”单方面的生硬灌输的方法,这种靠枯燥的说教来“包打天下”的做法,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社会实践与传统德育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不是单纯的就课本谈课本,就理论谈理论,就观点谈观点的教育模式,而是以具体、真实、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为背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激发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现代大学越来越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现代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使得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的意义。学生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确立观念将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社会上不同群体的利益观、价值观,各种层次的人际关系、大众传播的不同内容,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校无法从根本上把这些影响拒于门外。特别是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在互联网上,各种不同的政治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使得学生很难分辨出真善美、假恶丑,这些现象对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开放的社会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学校德育如果仍用较为封闭的传统教育模式来运作,将学生置于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之中,脱离社会现实世界,忽视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呼唤,那当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和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发生冲突时,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无法解决这种深层次的矛盾。社会是一个大熔炉,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会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心中打下深刻烙印。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社会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课堂,优化和完善社会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只有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才能让大学生看到了一个多维的、多姿多彩的社会,才能看到理论与现实的统一。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大量真的、善的、美的人和事;同时又亲眼目睹了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将一些假的、恶的、丑的东西呈现在他们面前,从而使他们置身于一个多元的社会。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我们的祖国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真正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只有全面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又深刻体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最终才能使他们对课堂上学来的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具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和立体的把握,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改变纸上谈兵的浮夸作风,积极投身实践,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知晓自身的不足,充分认识到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校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计划,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自觉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置身于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它在适应性、开放性、协同性上都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生存要求,使之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强化对生存能力的认识,自觉追求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准社会人”身份使之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要独立完成许多社会工作,这就使得他必须增强合作意识,与团队成员协同作战,具备一定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才能在集体中求生存,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才能得到体现。[2]由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贴近社会生活,可以让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创业有一个心理准备,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强化忧患意识,变压力为动力,这样才能更加珍惜短短的大学时光,更加刻苦地学习,更加顺利地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进一步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为未来的社会角色做好各种知识储备,并在自身能力和现实需求的差距中寻求不足,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努力方向,努力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为提高综合素质、承担社会责任、做好社会工作做好各种准备。这种准备越充分,毕业后就会越快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周围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尽早地进入工作状态,打开工作局面。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最能够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在实践中使之领悟到仅仅有大学课堂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这既是知识观的内容,也是个人创新、创业的现实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渐进的过程。大学生只有在发展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体会其渐进性、发展性。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他时刻体会着自己发展能力的巨大改变。因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深刻了解到社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无疑会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推动力,他们会竭尽全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为适应日益变化的世界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社会实践活动还为大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在实践中检验出的真理对大学生的发展能力才更具有说服力和导向性。
(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意志,考验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依赖社会实践,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提高心理素质,应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情景,锻炼应对复杂事物的能力,引发大学生的自主行为,以良好的心态自觉接受和吸纳外界信息。特别是让有心理问题和轻度缺陷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投身到社会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受锻炼,接受挑战,可以有效地改善各种心理不健康问题,增强使命感、自豪感、危机感和道德判断力等内在素养。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
每个人要从一个学生走向社会人必须要经过实践这个环节,否则,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在互动当中融合起来的。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实践是他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一种产物。因此,高校应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扎实地搞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一)建立健全机制,畅通育人渠道。要想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就必须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畅通渠道,打通路径,使其在整个育人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
1.健全管理机制体制。使社会实践活动保持良性运作的首要条件就是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和管理。首先,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提高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此项活动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其次,学校应加强整体设计和规划,设立专门机构,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既有学校层面的统一管理又有教师层面的具体指导,不让学生处于自由参与的松散状态。第三,逐步建立起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四,及时总结,交流经验,查漏补缺,扬长避短,注重活动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2.优化环境育人机制。学校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各方协调有力,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保证其育人效果的社会基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不能仅仅靠学校,更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没有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没有把这项活动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地方有些单位或部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责任,总是走走过场,搞搞形式,把大学生当成单纯的劳动力,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其实,对于社会来说,如果每个单位都能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德育教育问题视为自己份内的责任,变应付了事为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能产生人才效益,那么最终真正受益的除了社会和大学生之外,还有单位或部门本身。因此,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环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引起各单位的高度重视,落实在行动中。
3.完善考评导向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既要有机构、有组织、有思想教育和引导,又要建立起合理的考评制度,制订相关政策,完善导向机制,调动学生和教师踊跃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一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和教学质量管理一样建立起严格的考评制度,将学生成绩记入档案,评定方法参照教学实习、毕业设计同等看待,二是积极制订鼓励政策,将其劳动付出按照一定的工作量计算。三是学校可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智力创收,并主动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岗位实践缓解自身的生活压力。四是可以设立活动基金,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科技发明或已产生效益的合理化建议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并与大学生评先选优挂钩,将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实践的动力,增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二)丰富活动内容,强化育人效果。高校在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搭建活动平台、丰富活动内容、强化教育效果。在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社会实践与传统教育要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回眸历史、直面现实,展望未来,这种实践教育是任何理论教育课堂不可替代的。坚持社会实践与传统教育的结合,会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时代感和历史厚重感,它赋予活动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大学生德育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要有机结合。书本和课堂给予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只有将之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强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是前提和基础。专业理论不等于专业技能,只有通过实践过程才能转化为实际技能,在实践中检验和创新理论、丰富和发展理论内容是每一个大学生的神圣使命;而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的结合,就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是理论源于实践又服务实践的必然要求。
3.社会实践与科技服务要有机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服务,是每一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办学的宗旨,同时也是检验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只有把社会实践与科技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活动的科技含量,才能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