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4 04:06: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战略与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意识缺乏主要表现为:①缺乏创新意识。创新应该包括企业的生产产品、生产技术、经营理念和战略目标等。由于部分企业对国家政策过于依赖,严重缺乏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意识。②风险意识淡薄。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及回报率等各种资产,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企业却片面地认为国家会利用政策化解风险,即使出现亏损国家也会给予补助等。
1.2财务管理模式传统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传统表现为:①成本管理是成本策划、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多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共同组成的过程。但是部分企业的财务部门只是把成本管理归结为成本控制及核算方面,这样的理财观念并不科学,不利于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及成本评估。②在评价成本绩效时,财务部门习惯把成本的增减结果作为唯一标准的现象也很普遍。
1.3实施战略管理规划的难度大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生正是集中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很多中小企业由于成立时间短缺乏战略管理规划的经验。因此,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战略管理属于新鲜事物,导致企业难以科学地掌握市场信息和做出准确的风险判断,最终使得制定出的战略管理策略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企业战略管理缺失的应对策略
2.1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管理能力
由于我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经验不足,在短时间内完成科学合理的战略管理规划,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是极大的挑战。作为企业管理者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①由于中小企业管理者作出的战略规划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考虑,企业管理者应注重补充战略管理的理论知识,锻炼战略分析和判断能力,为做出科学的战略管理规划奠定理论基础。②同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尽量将日常的管理事务授权交由企业的其他中层管理人员完成,以便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研究和制定。
2.2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部门不能对资金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而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或者未能及时掌握投资动向错失创收时机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十分必要。一方面企业应按计划组织财务部门进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针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性问题鼓励公司的骨干力量“走出去”参加参观、调查、访问等学习活动,通过汲取同行业的经验不断提高企业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水平,最终促使企业科学稳定地发展。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应努力实现企业资本运营效益的最大化。比如,合理运用企业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为企业创收等。同时,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以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经济利益,真正意义上使投入的预算经费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进而增加企业收益。
2.3优化企业管理结构
优化企业管理结构,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成立专门的企业战略管理规划机构,由专业人员负责分析并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管理规划方案,改变企业临时拼凑组合战略管理机构弥补战略缺陷的现状。②保证战略管理的有效实施。战略管理的实施是一个由制定、实施及评估反馈共同组成的整体性过程,应做好每一环节的管控工作。企业制定出的战略如果不能有效投入使用,即是企业资源的浪费。③加强战略管理的控制。企业应该注重战略管理的反馈和评估,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控制体系,确保实现战略管理规划的预定目标。
一、“绿色营销”:变革的基础与特征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绿色营销不是一种诱导顾客消费的手段,也不是企业塑造公众形象的“美容法”,它是一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绿色营销的变革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首先,绿色营销以绿色文化观念作为价值导向。人们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失衡、大气污染和生物灭种等环境危机,越来越认识到在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后遗症这些表象后面,隐藏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然环境的不同文化态度,将在宏观上影响其生态状况。“天人合一”这一东方综合思维模式将获得现代意义,“绿色文化”成为构架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基本文化范式。随着环境教育的普及,生态观念和绿色意识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成为影响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与绿色营销相伴随的是全社会经济观念和经济行为的转变。今天,我们普遍感觉到,正是那种过度掠夺式的消费方式和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这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危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企业行为缺乏生态观念,那种对自然资源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方法,以追求一己的、一时的高效益、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由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双重目标转变,资源配置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企业行为将越来越理智、克制和具有合理性。
再次,绿色营销建立在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愈来愈需要从两种不同的技术途径中作出选择,“黑色技术”是传统工业遗留下来的机器、石油和电子线路,而“绿色技术”则是以生态工程和基因工程相结合的新兴领域。虽然黑色技术永远也不会被抛弃,但随着“绿色科技”(或称“高科技的绿色化”)渐居人类生产方式的主宰地位,一个涉及环境协调,清洁的、无公害化的“绿色产业”将登上21世纪的舞台,从而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出现根本性的改观。目前,“绿色产品”与“绿色市场”的兴起势不可挡,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很快,而且拥有市场广阔、成本低廉等优势,有望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主导21世纪的市场潮流。
最后,绿色营销的实现有赖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参与和互动。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不仅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努力地付诸行动。首先,各国政府在这一绿色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环境和生态问题更主要地是一个涉及民族、国家利益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更要受到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所以政府毫无疑问要在这一行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消费者因其切身利益的影响,对绿色营销的关注程度会随着其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提高,他们是绿色营销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其需求规模直接制约着绿色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唯利是图的资本本性曾经造成了阻碍企业发展的“营销近视症”,但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方式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控制,绿色市场的培育无疑是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三方的共同参与和良性互动,是这一新的营销方式的重要特征。缺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绿色营销都将遭受挫折。
二、企业行为逻辑与绿色营销的现实冲突,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然而,我们面临一个“两难选择”问题:在环保与经济之间企业行为与绿色营销存在现实冲突。从经济学的传统意义来看,企业行为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主要是即期利润,企业现实的经营决策对远期利润的考虑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企业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是市场的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市场决策主要依据这两方面的信号尤其是价格的变化来作出。生态环境因素由于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外生变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后果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得到反映,这就意味着企业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无需企业自身作出补偿,反之,其行为对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也不能从市场机制中得到回报。由于生态环境这一典型的“外在性”因素的作用,就必然产生私人成本(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与社会成本(即社会总耗费)之间的差异,当企业行为造成环境破坏时,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即由社会来承担企业为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而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后果。“外在性”是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污染越发展”这一企业行为悖论的主要原因。
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建立产权制度、运用产权安排与交易来解决“外在性”问题,从而为解决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一方面,它为政府制定环境法规和政策提供了依据,即通过制定并强制执行环境标准来界定环境产权,并通过征收各项环境税费来实现环境产权的交易,弥补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的差额,并最终实现对环境损害的补偿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它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了行为的准则,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要考虑市场价格方面的因素,还必须遵循政府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各项制度规定。后者可能有损于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目标(主要是即期利润)的实现,但通过这一制度安排,可以使企业的环境短视行为得到矫正,在客观上符合了社会整体对于生态改善的要求。
我国绿色营销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企业经营思想仍然停留在以推销为主的营销导向时期。这是因为:第一,企业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实现规模快速扩张是企业行为的主要目标,表现为宏观的、长远利益的生态环境因素远未成为影响企业运作的“内生变量”。这一点在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中表现尤其明显,即企图通过损害消费者健康和牺牲公众环境的行为来获得额外的利益。第二,我国的环境产权机制还不健全,政府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出于地方主义的利益保护,对环保法规执行不严,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的管理上亦缺乏力度。第三,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整体水平较低。从消费需求满足的层次来看,只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才会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第四,社会范围内的环境意识还有待提高,如果说我国公众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性已经有了足够认识的话,那么他们对破坏生态环境并对其生存状态造成损害的产品则显然认识不足。由于上述原因,我国除了若干大城市之外,绝大部分地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尚未形成;除了少数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的环保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迅速改变,我国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国家生态安全计划都将成为泡影,企业在即将到来的全球化的竞争当中,也不可避免地陷于被动甚至遭致灭顶之灾,我们相信这决非是杞人忧天或者危言耸听!
三、政府主导型的绿色营销发展战略
有关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环境保护抑或环境恶化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规模,更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除了像城市废弃物、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成比例增长外,许多环境问题都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逐渐缓解的,如饮水安全、城市卫生水平、生态改善等都是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并非源于经济规模过大或者增长速度太快,而主要是因为技术水平过低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换言之是贫穷和落后的产物。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对主要河流、矿山的污染治理,并关掉了一大批作为污染源的制造企业,结果不仅经济发展的质量更高,而且极大地缓和了环境压力,成效十分显著。这表明只有坚持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根本转换,采用清洁、有效的绿色生态技术,树立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建立新的绿色消费模式,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则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减少到一个可以容忍、可以承受的水平。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当前实施绿色营销,其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政府主导、教育先行、以法治企、技术创新。
1.政府主导我国现阶段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绿色营销,主要原因是三个方面:首先,在我国这种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较短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相反,政府则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发展前途和未来的“生态安全”问题,必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依靠政府力量,并调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来解决,否则很难迅速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因为人口过多,我国几乎所有资源都面临短缺问题,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使命又使我国仍处于资源型的发展阶段,因此,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配置的同时,还要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合理调节经济增长对有限资源的需求。第三,只有政府最能够代表广大公众利益,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发现并超越企业追求即期利润而牺牲环境的“发展陷阱”,使国家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绿色营销”在我国更主要的是一种宏观营销活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相对而言效果最好、成本最低),应当成为我国目前、乃至其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选择。
2.教育先行实施绿色营销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今天的发展基础还很薄弱,问题就在于社会的绿色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仅是要研究和推广绿色产品,更需要开发绿色市场,培育具有绿色消费意识的消费者。所谓“教育先行”,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环保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现代人应尽的基本义务。我们已经在中、小学教材中注入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还要扩大生态教育的覆盖面,促进绿色文化与生态科学的社会化,普遍唤醒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的生态觉悟。企业作为实施绿色营销的主体之一,更需要在学习中建立新的经营理念,即在消费者利益、环境生态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统一的基础上,寻求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普遍和谐,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永续经营。
全面有效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必须以企业战略为基础,包含企业战略思想和运营管理内涵,并且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决策等进行反应和约束,以便更好的引导企业走向规范化和战略性的发展道路。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企业通过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实现企业的全局部署和全面发展。企业预算管理如果以企业战略为指导,就能够逐渐形成战略预算保障体系,反过来也能够给予企业战略有力的支持。
2.有利于完善企业预算管理体制
企业预算管理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且要将企业的发展战略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够不断完善企业预算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企业预算管理必须逐步渗透战略目标内涵,并在企业战略的引导下,实现企业的全面科学管理。
3.有助于发挥战略和预算管理的互相促进作用。企业战略和企业预算管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企业战略的保障体系的形成是以预算管理为基础的。第二,正确的战略能够建立科学的权责制度,而明确的权责制度能够让企业的预算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组织,良好的企业组织结构让企业的预算管理更加系统、完整和全面。
二、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预算管理策略
1.制定全面预算战略管理准则
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必须制定全面预算战略准则,进而完善企业预算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的持续性发展。第一,企业预算管理准则的制定要遵循战略导向原则,进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实现企业收支平衡和资源的合理使用,提升运营管理效益。第二,企业预算管理准则的制定要遵循零基预算准则,需要重视企业的战略内涵的渗透,不能照抄照搬。第三,企业预算管理准则的制定必须遵循弹性预算原则,并要根据企业战略的调整进行弹性预算管理,及时调整和完善预算管理体系。第四,企业预算管理准则的制定必须遵循过程控制原则,将企业的运营过程作为预算的基础,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2.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
在企业战略的引导下,企业预算管理部门必须要注重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并且要明确企业预算部门的权责关系和职能分布,做到有秩序、有步骤和有规范的预算管理,为企业的持续性进步奠定良好的根基。企业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及健全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第一,预算管理部门。这一部门是预算管理的核心部门,负责处理企业预算管理的中心业务,负责整体预算管理工作,也是贯彻企业战略的重要部门。第二,预算处理部门。该部门需要对企业的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核和基础处理,并以企业战略为基础和依据完成初步预算任务。第三,预算执行部门。该部门负责执行预算方案,做好预算控制和处理工作。第四,预算考核部门。预算考核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对预算方案的执行状况进行考评,同时也是对企业战略的践行。
3.编制基于企业战略的预算管理计划
编制预算计划是基于企业战略进行预算管理环节的重要内容,而且只有具备严密的预算计划才能够真正为企业的预算管理提供参考和执行依据。在编制预算计划的过程中,要确定预算目标、规划和绩效考核体系,并且要严格依据准确的计划制定步骤进行预算规划的编制,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过程都要紧密联系企业战略。首先,预算目标必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和依照,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原则,最终确定企业的预算目标,做好预算计划编制的基础工作。其次,在一定的预算目标的指导下,要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预算管理规划,引导企业向既定目标发展和运营。最后,为了更好的保证企业预算管理规划的执行,企业必须制定全面的预算绩效考核体系,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4.注重企业预算管理的过程控制
在制定全面的预算管理规划后,就要全面执行预算计划,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在执行企业的预算计划的过程中,要严密监测和控制预算管理过程,并且要根据企业战略规划的调整进行预算管理计划的相应改变,提高预算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企业预算管理的过程控制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根据企业战略和预算管理的需要构建预算管理控制主体,即建立企业预算监控的组织结构。企业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企业各个环节、部门、企业员工等的通力协作,只有坚持互相监督和自我监督控制,才能够逐渐构建一个完善全面的预算控制系统,才能实现企业内部预算控制的持续性进展。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企业战略明确预算控制重点,即业务监控和资金监控。业务监控主要是指对企业业务环节的预算管理进行控制,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资金监控是企业生存的保证,也是企业赖以进步的源泉。企业的资金运动贯穿于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与各个环节、部门的工作紧密相关,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资金监控机制和依据企业战略进行预算管理,才能够更大程度的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实现有效结合的途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如能得到有效结合,就可以在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价值的同时,对企业内部框架结构不断进行优化配置,进而促进企业战略顺利实现。因此,认清企业现状,具体分析客观现实,灵活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协调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
1、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各系统间的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有众多分系统组成的,只有首先协调好各个分系统之间的配合协作关系,使之密切围绕在企业战略的周围,形成严密有序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企业战略的实现。具体而言,做好各个分系统之间的协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岗位设定、人员招募、人才培训、员工行为、绩效考核、企业文化、薪酬制度等分系统,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关联密切协同合作的有机体。在人力资源管理日常工作中,需要正确对待、科学协调、使之相互配合、彼此衔接,组成完整的管理链条,发挥管理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有效结合。第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各个部门各个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不同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要紧密配合各个系统的工作,从人力资源角度保障企业内各系统的正常运作,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要立足于企业战略发展高度,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做好企业内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工作,保障企业战略得以实现。
2、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需求的协调在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时候,不能只看到该管理系统内部的协调工作,不能只看到该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协调工作,还应该站在企业全局范畴,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协调工作。第一,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协调方面,应该具备全局观,应该善于从大处着眼,把全局利益放在首位,放弃狭隘的本位主义,以企业战略大局为重,以企业目标为出发点,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人力资源组织方面给予企业有力的支持。第二,企业的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精神世界,对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与强调制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积极摸索出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增强二者之间的契合度,进而发挥企业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2)传统预算目标体系较为单一化。就目前的企业预算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较为单一化。有些是以成本作为起点来编制预算体系,还有些是以现金流量为起点来进行预算编制的。这些预算目标体系片面的重视预算结果,对于预算过程的监控力度严重不足,最终使得企业无法协调整个预算体系中的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等,从而使得企业的预算执行控制力不够强,无法对预算执行单位进行全面监控并进行平衡管理,这种预算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缺乏必要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大大降低了预算管理效果。
二、基于企业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
(1)以平衡计分卡为依据来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我国传统的预算体系构建主要是来源于工业经济时代背景。而工业经济的特点较为静态化,人们很容易理解和运用。但是,当前是一个日益动荡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无法再使用那种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因此,作为重庆大江信达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引入平衡计分卡,以企业战略目标作为预算编制的出发点,设计出一个更具动态化的先进预算管理流程,从而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与优化整合。这种构建依据可以有效避免那种传统预算体系重视短期经营行为的弊端,真正发挥出企业战略规划的作用。那么,何谓平衡记分卡呢?从战略的角度来分析,它就是指企业把任务与决策转化为目标与指标,填补了企业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之间的巨大差距,让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有效实施获得了一个更为有效的手段。事实上,平衡计分卡最早是由美国人Kaplan与Norton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全新的企业业绩综合测评体系,更是一种战略性的管理工具。它可以引导企业关注自身的财务业绩,并让企业从自身的财务、顾客、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等四个方面来综合考评自身的经营状况,最终实现企业一体化的战略目标。这是因为平衡记分卡可以把企业的战略目标用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表达出来,让企业管理层与各级员工对企业的战略发展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实现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与短期行动策略的有效结合。因此,平衡计分体系可以很好的贯彻企业战略管理工作,还可以把企业的战略规划程序和预算程序结合形成一个整体,让预算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支持。企业可以通过平衡计分卡把自己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目标,并通过全面预算来对各个战略目标采取层层实施的过程。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可以根据平衡计分卡来改善或重新设计企业战略目标,并与具体行动密切联系起来,大大扩展了传统预算程序,还可以对基于战略过程的经营行为实施全程监控,最终通过预算工具来把企业战略与经营活动有机衔接起来;
(2)以作业为基础来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作业成本法是由哈佛大学的RobinCooper和RobertsKaplan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战略概念。它是指一个组织内部发生的各种具体活动。它是成本的动因,也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企业就应该根据战略要求,合理确定作业间的关系,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事实上,企业应该做好作业基础预算工作,基于作业分析与业务流程改进的基础上,并结合企业战略目标以及相关预测的作业量,让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都发挥出作业成本预算的积极作用,并基于此信息来规定具体作用中合适的资源耗费量,从而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绩效评价工作。因此,笔者认为,作业基础预算是在吸收了作业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全新管理思维方式,它可以监控出预算中各个部分的实际执行情况,并找到产生预算差异的原因所在。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作业预算管理可以让企业把管理中心由表面深入到更深的作业层次中去。在这种预算方式下,企业可以以流程分析为纽带,把战略目标转化为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每一个作业目标,这就是企业战略目标的细化与分解,可以让每一个企业员工更清楚自己所面对的作业层面的战略目标,并以预算形式加以表现,有利于更好的激发出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企业各项战略目标的高效实施与顺利实现。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全球性竞争加剧,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向小批量、个性化生产发展,企业不得不站在全球高度,选择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不断根据环境作出适当调整,以求企业与环境的协调与均衡,获取企业整体竞争优势。而战略管理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迫切要求传统管理会计更新观念。尤其企业的战略决策,要求有超越企业本身的更为广泛、更有用的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信息,不仅包括内部财务信息,更重要的是诸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外部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为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产生的,是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传统管理会计注重内部管理,并从战术的角度深入到企业内部的作业水平,致力于“知己”。而战略管理会计则站在全球的高度,从战略角度扩展到宏观层面,寻求企业整体竞争优势,致力于“知彼”。两者相辅相成,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性质并未改变。
战略管理会计的分析资料,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资料以及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或企业外部采集的相关资料。战略管理会计使用计算机,对财务会计资料及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等其他资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加工,形成对日常控制、预测及决策有用的管理会计信息。其分析技术是随着使用工具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早期使用计算机,需自己编制程序,信息处理能力有限。软件技术的日趋成熟推动了战略管理会计分析技术的提高,如电子表格的使用,虽然数据需要人工输入,但模型、公式一经确定,大量的计算工作便由计算机自动进行。但此时的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算资料并不向电子表格开放,仍需人工逐项录入,再由预先设定的公式自动计算出结果;财务会计资料以外的其他资料更是要人工通过各种方法与手段去采集,资料十分有限,分析工作往往滞后,控制、预测和决策的效果不够明显。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不管硬件还是软件应用都日趋成熟,战略管理会计加快发展的步伐成为必然。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已进入企业内部网络应用阶段。建立在Internet技术、通信技术广泛应用基础上的企业整体联网已成为现实,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模块不再分离,实现无缝连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形成统一整体,并且企业实现以会计信息为核心的企业信息资源链,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至此,管理会计被真正纳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发挥其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及考核等优势。
二、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要求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战略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大量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战略决策问题,因而它所需要的信息来源、数量、特征和加工处理都与传统管理会计有着明显的不同,需要重新对原有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设计和改进。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SMAIS的设计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有肋于战略决策传统决策
大多依靠决策者个人的直觉、判断和经验来进行,深受决策者个人素质的影响。SMAIS的目标是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它要通过模型的运用,使得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程序化,使得决策客观、及时、准确。SMAIS要能协助企业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目标,还要保证所选择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保证事业战略、职能战略与公司战略相适应。战略实施后,它还要协助进行战略控制、绩效评价,及时反馈信息,为高层管理者修订或调整战略提供依据。
2、消除信息沟通隔阂,提高决策用户参与程度
战略决策需要很多人参与,需要参与者的不断交流,才能对某个问题做出完整决策。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SMAIS需要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作为其输入,也需要决策者首先为其确定决策类型、时间、水平以及可选方案等。同时,它输出的信息又供参与决策的用户使用。因而,它应从信息使用者而不是提供者的角度出发,以容易被相关用户理解的格式提供信息。这样,既节省决策者接受信息的时间,又减少误解信息的风险。只有消除了各方信息沟通间的隔阂,才能使决策者更乐于使用财务信息,甚至主动提出更明确的信息要求,从而提高会计人员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3、及时提供与特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
战略管理研究的是企业全局的、长远的战略问题,它要求所设计的SMAIS提供某一特定战略决策将带来的长远利益变化的信息,这就意味着它更主要是提供与战略相关的未来增量现金流动,而不仅仅是历史成本资料。另一方面,企业具有不同层次的战略。每一层次都有其特定的信息需求。企业又有不同的战略事业单位,它们各有自身特定的产品和市场。需要进行相应的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和市场盈利性动态分析,需要区分约束性成本和酌量性成本。这种多层次多分部的战略体系要求SMAIS收集更多的数据,进行更多的信息处理,及时提供与特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
4、应变能力强
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的长期性管理,不仅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实力会发生变化,而且决策分析所依赖的收入、成本、业务量间的非线性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因而,设计的SMAIS需要建立预警分析系统,及时发现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战略控制指标的变化,并提供给决策者,帮助决策者采取必要措施或调整战略。一个好的SMAIS既要有足够的弹性以应付可能发生的变化,又要能事先预测这些变化的后果。
5、选择适宜的绩效评价指标
战略管理会计决策效果的衡量往往是多目标的。所以,SMAIS进行绩效评价时,就不能只使用财务效益指标,而要从财务指标扩展到非财务指标,从财务效益指标扩展到全方位经济效益指标。另一方面,战略管理会计要实现对战略控制的有效支持,就应该确保绩效评价指标适合于特定战略,尤其要与竞争战略的关键战略激励动力相一致,这显然要求绩效评价指标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一个好的SMAIS应能及时捕捉信号,事先指出战略激励动力和评价指标应变的时间。
三、加快信息技术在战略管理会计中应用的措施
1、提高对战略管理会计作用的认识
我国管理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展缓慢,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及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作用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还不够。有的人认为只要编制一些财务指标分析、成本费用控制、预算计划等内部报表就是管理会计了,然而管理会计可以完成的工作远非这些。在信息经济时代,战略管理会计从更高的起点,丰富了管理会计的内涵。应更新观念,适应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变化以及企业管理观念的变动。
2、需要企业决策者的支持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战略管理中最科学的思想管理方式,既要求企业内部员工要和谐融洽、相互并进,又要求企业的发展要与企业文化、素养、管理精神相结合,营造奖罚分明、循规蹈矩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明确企业的经营方向。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策略,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凝聚力,也能降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与企业战略管理有效的融合起来,共同实现经济的最佳效益。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前提,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其一,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前提。企业在战略管理中,明确规定企业的全部员工必须遵循正确的行为准则,企业的价值理念体现在员工的整体素质上,企业战略管理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因此,必须严格规范员工的整体素养。其二,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经营文化、管理文化、理念核心文化及员工的行为文化,无论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内涵的主体精神,企业的管理都蕴含在企业文化之内。其三,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在运行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能使员工更准确的实施企业文化,发挥内在素养的潜力,摒弃劣质文化的根本,吸收先进文化的优质精神。其四,企业战略管理的长期运行,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更新。企业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形成一种在文化素养上的默契,实现一种经营效果的预期。小企业的经营相对能够达到企业文化的默契,而大企业,由于人员的流动大,仅利用沟通的形式完全不能满足企业文化的默契度,只有通过有效的战略管理才能维持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二、企业文化建设如何与企业战略管理有效融合
1.企业文化理念与经营业务的融合
企业战略管理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企业文化的产生价值依赖企业的发展方向,落实企业文化的创新战略。因此,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的运行中,应认真遵循企业文化秩序,贯彻文化战略管理理念,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转;利用严格的规章制度落实企业文化精神;通过务实性的规则强化企业员工的作风行为,提升企业经营业务的效益。企业文化理念促进经营业务的管理效果,规范企业文化建设的自由运作,两者有效融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的进步。
2.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融合
人力资源管理构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和提拔都依靠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完善机制的创新性,是企业的首要工作之一。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环节中,要积极营造人才成长的培养环境,利用升职、降薪的管理策略,促进人才自身能力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开发人力资源培训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发展,在实践工作中,必须科学的完善管理策略,才能体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实践性。
3.企业文化与企业激励体制的融合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专业技能。必须靠人才的支持,才能体现企业的生产价值。因此,需要制定相对的激励体制,提高人才工作的动力与兴趣度,体现企业的公平竞争性。企业文化管理在制定激励机制的同时,要以员工的自身利益出发,建立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管理机制流程;通过文化内涵的深入,凝聚员工的团队意识;利用奖罚制度,保护员工工作的公平性。另外,在管理机制运行中,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发展需求,体现出战略管理的创新理念,从而使企业文化的定位更具体。通过对激励体制的普及,使员工在竞争中践行企业文化,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公平效应,更好的投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
4.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共生融合
企业文化要想和企业管理相互融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落实整合共生。企业文化的健康管理,促进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文化的优劣内涵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辅助管理措施;企业文化的实践成果凸显企业的发展特色。因此,企业文化在建设运行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企业本身的文化特点,突出企业文化的优良精神,发挥自身的文化特性,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战略管理方案,保证企业文化的实用性。另外,认真落实企业文化战略,提高企业管理的先进性,满足企业人才的工作所需并认同企业文化的合理性,将企业推进经济市场,扩大企业的发展道路。
三、结语
总之,企业的发展是推动市场经济的力量来源,企业的管理方向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经营管理中融入文化理念,是企业具备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发展手段。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建设战略管理时,必须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业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企业管理的共生有效融合,实现企业经营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安玉忠.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J].大众科学进展,2013,17(38):126-127.
目前,经过国内外多年的研究战略管理会计大致包括:战略性成本计算和定价、竞争对手会计和品牌价值会计、顾客盈利性的分析(余绪缨,1999)、人力资源管理(2006,常乃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战略会计主要研究企业的战略,而不是财务。它有自己的学科体系。
二、战略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会计是个信息系统,即会计是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包括会计信息的传递系统、会计信息的处理系统、会计信息的解释系统和会计信息的调节系统。这个定义只强调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忽视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同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所以,这个会计定义将会计限制在职能(业务)管理的范畴,而不适应企业的战略管理。我们认为会计既是一个信息域,又是对信息资源整合的活动,是对影响企业整体价值的各种信息收集、筛选、分类、对比、判断,形成一个信息系统的活动。这个信息域既是诸多经济事实和理论的交织体,又是于这个信息域密切关联的社会、政治和技术等背景整体。所以,这个信息域的特点是互动的、动态的、系统的、多样的、复杂的,同时又具有时代性。它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企业确立竞争优势,进而满足企业的战略管理。
三、战略会计的理论体系
我们认为战略会计学科应该划分为如下两类:战略资源会计和战略行为会计。战略资源会计:核心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反映企业市场核心竞争能力。它是静态的。核心要素是战略资产,包括:社会资本、政治资本和企业内部战略资本。战略行为会计:它主要反映企业的战略管理行为的过程,包括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规划、战略控制等内容。所以它是动态的。
四、战略资产的内容及分类
战略资产要素是指影响企业战略管理全部的要素,它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战略资产要素,同时还包括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的外部社会、经济、政治要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越来越意识到社会因素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经济和政治三者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企业应该从自身利益出发,研究政治和社会对其产生的巨大影响。企业战略主要是制定长远的规划,这与企业长期持续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而社会和政治这些非财务计量指标所要反映的正是那些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政治和社会这些非财务计量指标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密切相关,这些指标上的进步可以直接导致企业战略上的成功。战略会计的对象要素有如下具体内容和分类:
(一) 社会资本
第一个系统表述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他指出: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知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其后,对社会资本的概念又有多人进行了研究,但最精致和全面的表述的是亚历詹德罗・波茨,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身份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获取能力不是个人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社会资本是嵌人(embedded ness)的结果。”对于企业社会资本,另外一些社会学家如托马斯福特布朗、乔纳森H特纳和博特在其中观层次社会资本分析理论中已说明,即上述的社会资本概念中的“个人”、“他人”也包括企业组织。然而社会学家所研究的角度是从社会的出发,我们这里研究的企业社会资本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的,即社会资本对企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企业产品(或服务)销售有巨大影响;二是对信用政策和货款结算方式的影响;三是对投资政策的影响;四是对会计规范的影响;五是对企业规章制度建立的影响;六是形成企业文化上的互动。
(二) 政治资本
企业的政治资本是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受政治限制、鼓励、保护的程度。就其政治资本本身来讲是一致的,是不变的,是对每个企业都一视同仁,是正式的规范。政府的意志体现在税务制度、预算制度、法律法规等方面。社会民主化进程高,社会资本对政治的影响就大,进而对企业的影响就大;如果社会民主化进程低,政治就主要是政府的意志,政府的政治对企业的影响就非常巨大。如果企业的文化能得到政治资本的鼓励、保护和社会资本认同,那么企业就可以利用这些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三)企业内部战略资产
1、从存在形式来分类
企业的战略资产是企业整体知识的体现。就知识而言一般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用文字表述的知识,一般人都可以掌握,同时它存在于书籍、手册和工作程序中。隐性知识是隐含于工作过程、方式和企业文化中,很难用文字表述的知识。对于隐性知识由于它的特征,一般人很难识别和掌握。(1)―般性知识资产,体现显性知识的资产。它是企业智慧资产发挥巨大作用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所以企业也不能忽视对它的管理。包括:技术工人和一般性管理人才、信息技术系统等不具有创造性的一般战略资产。(2)智能性资产,体现隐性知识的资产。企业文化和组织管理贯穿了隐性知识,是企业的智能性战略资产,智能性资产是企业的灵魂。因此,智能性资产是战略资产管理的重点。包括:企业文化、高级管理人才、知识产权性资产等带有创造性的资产,它是企业的核心战略资产。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市场营销的战略内涵
1、市场营销战略的概念
市场营销战略,是指在确定的总体战略指引下,根据市场等环境及自身营销条件的动态变化趋势,确定目标市场,选择相应的营销策略组合,并予以有效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2、市场营销战略的特征
①从属性。一方面,可以把市场营销战略看作是企业整个战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市场营销战略和企业的总体战略以及其他职能战略都从属于完整的企业战略体系。另一方面,市场营销战略从属于企业总体战略,即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为保证总体战略的实施而制定的关于营销活动的战略规划,市场营销战略规定的方向和内容应与总体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并有利于总体战略的实施。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应为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
②相对独立性。市场营销是一项独立性非常强的职能。工作,它直接面对外部市场环境,具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在相对完备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企业规模大小,企业处于何种产业之中,都拥有相对独立的营销部门,都有专门的营销人员自主地开展各项市场营销活动。
③专一性。总体战略指导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而市场营销战略只是指导企业营销及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营销活动,它对与营销没有直接联系的工作基本不具有指导作用。
④融合性。由于企业内部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制约,市场营销战略也同企业的其他战略相关并融合。这不仅体现在总体战略和经营单位战略对市场营销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中,而且体现在市场营销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之间的相互融合。
3、市场营销战略的内容
凡是事关企业营销工作的全局性谋划都是市场营销战略的内容。不过,无论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市场营销战略,一般都要对如下问题做出回答:①企业的顾客是谁,或者说企业的市场在哪里,②企业当前的市场地位和追求的市场地位是什么,③企业的主要市场业务及增长向量是什么,④市场营销工作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在不同市场业务活动间进行分配。
二、市场营销战略管理过程
与营销战略相关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项工作,可以统称为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
1、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
企业营销部门需要在分析评价营销环境、自身条件和总体战略等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需要的市场营销战略方案。主要解决的问题有:①分析企业外部营销环境。包括企业面临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人口、技术、自然环境、产业发展、消费者需求与偏好等因素,进而识别企业的外部营销机会和威胁。②分析企业内部营销条件。包括企业营销部门的决策权限、可以调动的人财物资源、已有的营销渠道、企业现有产品与服务竞争力、其他职能部门对营销部门的支持程度等因素,进而确认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内部优势与劣势。③提出为实现营销目标可供选择的不同的市场营销战略方案。
2、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市场营销战略实施与控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①市场营销工作年度目标的确定。企业应根据市场营销战略的要求,具体确定未来年度的营销工作计划。②市场营销政策与策略组合的选择。企业应根据营销年度计划,提出未来一年实现年度工作计划的各项活动措施。⑧市场营销资源的配置。企业应根据确定的年度目标和各项政策,对可以控制的营销资源进行分配。④各项市场营销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包括具体指挥、协调开展营销活动时出现的营销部门内部、营销部门与外部环境、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⑤市场营销战略实施效果的衡量。企业应根据计划要求,对照实际执行结果,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和任务完成的效果。
三、市场营销创新施方法与措
1、市场营销观念创新
①服务营销。服务营销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优质服务来实现顾客的满意和忠诚,以此促进相互有利的交换,获取最佳的利润和企业长远的发展。它侧重于保留与维持现有的顾客,注重长远利益,将服务作用表现出来,向顾客提供足够的承诺,与顾客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②网络营销。所谓网络营销,是为实现企业营销目标,借助计算机网络、电视通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进行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的基本营销目的、思想和营销工具与传统营销是一致的,它只是在实施和操作工程中借助了强大的互联网络。网络营销可利用网络开展订单收集、订货、销售、送货、结算等各环节的业务,从而能24h提供随时随地的全球性营销服务;可在网上存储大量的信息供消费者查询,传达的信息量大且精确度高;可避免推销员强势推销的干扰;可经由信息提供与互动交谈,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
③关系营销。关系营销的目的就在于同顾客结成长期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发展顾客与企业及其产品之间的连续性的交往,达到提高品牌忠诚度和巩固市场、促进销售的目的。关系营销包括3个组成部分:一是营销资料库。即确认并建立现在及潜在的顾客资料。二是传播不同的信息给不同的对象。即根据资料库所显示的顾客特征及喜好,依照其不同的需求,通过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传播渠道,来个别传播不同的信息。三是追踪产品与消费者、销售成果与成本的关系。
2、市场营销策略创新
①产品策略创新。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其重要的标志在于它的产品能够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满足变化的市场需要。这要求企业利用互联网、数据库这些新型手段更加广泛深入地收集有关消费者的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在产品开发中把顾客新的多样化需求考虑进去。尤其是在新产品“概念形成”阶段,企业营销部门应;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为技术部门清晰地描述新产品的概念。而且,两个部门要相互渗透,相互参加对方的部门会议,在需要的时候组成跨部门的新产品开发小组。
②价格策略创新。价格作为市场营销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其变化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生产经营者盈利目标的实现。特别是随着现代市场营销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产品的价格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科学而艺术地进行产品的价格决策既有利于吸引和保持顾客,扩大市场份额.又能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此,产品价格的制定要考虑到产品成本的补偿和企业利润的获取,又要考虑到消费者所付出成本。这一成本既包括购买成本又包括使用成本,以及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彦,梁晓琳.走出客户关系管理的误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
[2]佟婷,翁钢民.国内外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6(10).
[3]叶开.如何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J].销售与管理,2005(2).
[4]周丽丽.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7).
[5]曾洪.CRM在物业管理中的运用[J].住宅与房地产,2002(1).
[6]王伟琳,杨悰佁.浅谈物业管理部门的客户关系管理[J].活力,2009(3).
[7]荆宁宁.客户的分类与管理[J].中国质量,2002(8).
[8]季新梅.客户关系管理的价值及实施要点[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5).
[9]苏朝晖.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0]董金祥,陈刚,尹建伟.客户关系管理CRM[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1]张学军,吴潇,刘翠响.CRM实施宝典[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12]罗纳德.S.史威福特.客户关系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908
[13]周学武,魏永平(2004).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指挥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6:41.
[14]王晓成(2004).公共关系原则与政府危机管理互动性探析[J].学术月刊.5:37.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君如(2003).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2]许文惠,张成福(1998).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徐伟新(2003).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4]陈秋玲(2010).社会风险危机预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5]蔡哲远(2011).预警中国[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6](2008).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J].党建研究.6:63.
[7]王仕龙(2008).公共危机预警系统初探[J].中国商界.6:190.
[8]顾湘(2009).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论公共危机预警系统[J].资源与人居环境.22:67.
[9]朱建明(2008).完善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J].江海纵横.2:24.
[10]王勇(2010).治理语义的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及其角色[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5:32.
[11]刘鹏(2010).城市公共危机预警研究[M],北京沖央编译出版社.
[12]张成福,唐钧,谢一帆(2009).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凤凰网(2011).和田恐怖事件细节披露:恐怖分子悬挂圣战旗帜.20110721.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维平(2006).危机管理的民众技能[J].中国减灾.6:32.
[2]李君如(2003).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3]于嘉,陈平(2011).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建设探讨[J].大江周刊:论坛.2:31.
[4]温志强(2009).社会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管理预防准备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5]赵路平(2007).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和公众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6]钟明(2007).我国城市政府预警机制的构建与运行[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7]张翼飞(2006).中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8]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N].人民日报,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