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化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8 17:47: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师信息化培训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师信息化培训

篇(1)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0-0087-03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我国教育部决定从2001 年起用 5 年到 10 年的时间, 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师教育信息化,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对象。教育行业信息化培训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启动以来,已经走了十几年的历程,对我国教育行业工作者信息素养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通过专门的信息化培训,既可以高效地丰富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又可以集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从长远来看,信息化培训将推动教师提升信息素养,而信息化素养的提高,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化环境对教学的影响

1.信息素养与专业能力明显提高

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会发现,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自己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每天常规工作包含了网上备课、网上寻找资料、网上教研,信息化环境改变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带给我们许多工作和学习上的挑战,也带来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2.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的最大作用是对传统教学的积极改造,经过十几年的社会信息化环境的发展,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虽然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已经趋向成熟。通过信息化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有的学校实行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供了专项服务。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知识预习、课后知识扩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信息化的学习模式已经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从信息化环境中获得了更加海量的知识,这也必然要求教师要比学生更加深入地进入到拥有海量知识的信息化环境中去吸取更多的养分。

3.教学资源开发空间得到拓展

在网络化环境基本具备的地区,教师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研发课件、丰富学科教学内容,甚至编写教材,都已经是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信息化环境下造就了拥有海量知识、海量信息的网络,这个网络世界是我们教学的资源宝库,检索信息方便,反馈系统灵活,教师可以尽情遨游其中,获取教学知识的养分,获取即时的各类信息,并即时将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网络强有力的潜在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达到表现方式多样、呈现生动的目标效果,使教师教学设计能巧妙地将传统的基础知识教学与网络信息教育特色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培训是一个具有相应阶段性的过程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适应不断递进的发展阶段。从90年代后期,教师从当初的接触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的不甚了解,到如今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它是一个不断递进的发展阶段,而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培训也正是必然的要遵循这个阶段性发展规律去进行。这些年的信息化培训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方面,如初始阶段最基本的信息化技术工具使用培训;或者是中期,在信息化基础培训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结合教学大纲与内容集中开展面对面的短期技术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渗透各种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合作交流、讨论分享等等;又或者是在后期,信息化培训工作已然进入成熟期,这时我们的培训讲师走进具体的课堂开展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长期跟踪教师在将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时遇到的问题并与教师一起解决。从这些模式中我们看出每个项目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培训流程的设计上都有阶段性的特征,我们需要综合这些项目各自的阶段性特征,形成完整的阶段体系,帮助教师系统地完善自己并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自我提升。

信息化培训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接触期,实现最基本的信息化技术工具使用培训;适应期,在信息化基础培训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结合教学大纲与内容集中开展面对面的短期技术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渗透各种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合作交流、讨论分享等等;成熟应用期,信息化培训工作已然进入成熟期,这时我们的培训讲师将走进具体的课堂,开展长期有针对性的培训,关注点不在教师某项信息技能的培养,而在教师熟练掌握基本信息技能的基础上,如何将信息化与教学完全融合、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完全融合。

在网络化发展了几十年的今天,其实信息化培训的第一阶段——接触期在很多发达地区已经不需要了。因为作为一个社会人在成熟的信息化环境下,已经完成了对信息技术较为完整的接触。现在的信息化培训主要集中在后面两个阶段,在掌握基本的信息化技能基础上,熟练掌握教学所需的各类软硬件及检索信息的能力,并在后期不断地磨练、探索,将自身的教学融入到信息化环境中,在信息化环境中促进自身的教学能力,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系统地掌握信息化技术,并熟练地应用于教学中,成为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力,这两个阶段既是必须经历的,同时也是我们系统掌握信息化技术提升专业能力所必须考虑的自我培训思路。

三、在信息化环境中通过信息化培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相当一部分地区,信息化环境已经较为成熟,教师掌握课程信息化设计的理念、策略、方式和方法,提高课程改革的意识与能力也已经成为一种基本要求与基本趋势。通过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深化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对课程的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引导师生实践信息化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信息化培训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已然在实现的目标。

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提升了受众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在改变着教育。信息化环境已经是一个社会大环境,绝大多数教师都期望依托网络,充分运用数字化资源与技术来支持、改变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也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

1.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学习理论知识、更新教育观念

远程教育方式可以为教师营造高效的培训环境,教师可通过校园网的视频点播、电子图书系统和精品导读栏目推荐的内容,或自主搜集互联网上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可以根据研修计划,组织教师共同学习,也可由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自选相关知识模块进行学习。如进行教学科研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育技术理论等方面的学习。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中,直接激励他们提高自身对网络的利用能力、对技术的驾驭能力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信息化促生了一个资源可以不断再生不断重复使用的环境,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让所有的教师共享。通过资源共享、扩大视角,信息的收集渠道就会被拓宽,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就相应拓宽了,在这个海量教学资源库中,教师通过不断查阅、汲取经验,从而使专业化程度得到提高。

2.信息化培训的适应期阶段是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时期

篇(2)

21世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的培养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势必对学校教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作为教学一线的实践者,如何掌握教育领域中的新事物──信息技术,并将其熟练运用于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已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可见,对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势在必行。

职前教师教育(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是教师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为教育系统提供和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在信息化背景下,职前教师培训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部门的普遍重视。美国自上世纪末启动了一系列教师培训项目,PT3就是其中之一,其目标着眼于培训未来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从事教学。本文即从PT3入手分析美国职前教师培训的现状,并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提出我国职前教师培训的改进思路。

一、 美国PT3项目的现状分析

(一)PT3项目的背景、目的

所谓PT3(Preparing Tomorrow’s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即“培训未来的教师使用技术”的简称,是美国联邦教育部于1999年启动的针对职前教师技术教育的大型资助项目,旨在鼓励和扶持对职前教师进行技术教育的创新实践,是为“培养未来教师使用技术”而创立的项目。

该项目源于当今美国教育的时代背景,作为发达国家,美国在上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但调查发现,当他们花费了数十亿美元为学校装备了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后,仅有1/4到1/3的教师能在教学中熟练应用。很多职前教师仅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上网,而还没有学会如何很好地使用技术创建和实施高质量的富含技术的课程来进行教学,很多职前教师的课程与技术整合的技巧有限,不能充分利用技术来促进和改善学生的学习。

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重心逐渐转向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职前教育成为教育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自1999年pt3项目实施以来,仅在2年时间里就资助了441个教育技术应用与培训项目,包括网上教学项目,受资助者包括学院、大学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师,参与项目的教师达到全部教师的52%,项目资金达到3亿3750万美元。这一投资巨大的项目由高等院校、州政府、学区、非营利组织等共同承担,其目标为加速培养满足信息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教师,研究、发展和推广成功的职前教师技术教育模式,以使未来的教育者精通技术使用,也能更有效地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保证进入课堂的新教师具备有效使用计算机和现代学习技术的能力,创建信息时代的教学环境。

(二)PT3项目的成功经验

PT3是适应时展而出现的一种教师培训新形式,纵观PT3项目实施的6年,我们可以总结出其成功的经验:

1. 革新传统的教师培训内容,重视技术的培养

依据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美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更加重视对职前教师技术使用能力及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例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PT3 项目是在实习学校培养职前教师的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PT3 项目让教育技术教员和学科教学法教员走到一起,为使职前教师完成实际教学体验而共同设计所需的实习环境。为了支持职前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发使用技术,PT3@ASU 项目特别强调要为这些老师提供及时地支持,这些支持包括技术和教学法两方面,如帮助他们获得上课所需要的技术资源,指导他们在特定教学环境下恰当地使用技术等等。

另一个例子是内华达大学拉斯韦加斯校区(the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和克拉克县学区(Clark Country School District )一起实施的THREAD (Technology Helping Restructure Educational Access and Delivery)项目,该项目是通过提供合作规划过程、专业发展机会、可用技术资源和一对一支持等方式,创建职前教师学习技术的浸入式环境。其主导思想是“技术应该像线一样编织在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之中”,旨在使职前教师深刻认识并熟练掌握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学院为此改善了技术条件,让师生有机会接触多种技术和资源。同时教育学院还和学区教师一起设计职前教师的实习,帮助职前教师按照ISTE 标准整合技术。正是由于对技术的特殊重视,该项目获得美国教师教育学院联合会2002 年技术创新应用最佳实践奖。

2. 建立促进职前教师技术培训的多方合作

美国教育部鼓励中学、大学、教育类机构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学校和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例如,衣阿华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和四所k-6 学校的TechCo项目(The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s for Simultaneous Renewal in Teacher Education ),即以John Goodlad 的“同时革新”理论(theory of simultaneous renewal)为依据,主张教师教育学院和中小学必须一起合作才能完成对教师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的培养。为此,二者分别为合作做出相应的工作:衣阿华州立大学教育学院从2000 年开始每年成立一个学生实验组,从二年级开始连续三年系统学习富含技术的教师教育课程,每门课程都要求去学校实习。而四所k-6 学校正是其实习点,为此他们特设了一些新的专业发展结构,比如每月每个学校都有一天为技术服务日,主要接受由衣阿华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和实习生对学校教师提供一对一的帮助。这样在衣阿华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和四所k-6 学校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实习生可以在四所k-6 学校的课堂充分发挥在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学到的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法,并因此促进了实习学校技术与课程整合总体水平的提高。这样的合作既可以促进大学和实习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可以相互促进彼此的教学效果。

3. 学习者合作社区作用的体现

在合作学习成为一种趋势的信息时代,教师职前培训也深受这一时尚的吸引,之所以要建立这样一个合作社区,是因为研究发现:要想在教室里充分地使用技术,必须要与他人合作,创新需要见多识广,需要与他人交流经验,而这种交流的社区在教师职前培训领域还屈指可数。匹兹堡大学PT3项目即是其中一个,该项目的核心思想是要建立一个学习者的合作社区(the Collaborative Communities of Learners, CCOL),在社区中参与者是平等的,可以不断地反思、提出质询。每一个参与者也即学习者,因为每个人都会在这个社区中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这个项目所建立的CCOL 包括了14所机构的未来教师、大学教员、实习导师和学校管理人员,这些机构有大学、公立学校、私立学校、非营利机构和公司。通过各种形式的项目活动为参与者创设交流经验、分享成果的环境,使得合作社区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我国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培训的误区分析

当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工作主要由师范院校来承担,而职前教育信息化的培训主要体现在高校对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上,尽管当前广大师范院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来实施,并且由于师资和各种条件所限,此类课程都只在内容和形式上完成最基础的教学需要,而与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些差距严重阻碍了学生在校期间相关信息技能的提高。

1.在内容上,简单地用计算机基础课代替信息技术教育

纵观目前高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发现大多数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停留在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教授诸如传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制表软件、数据库以及一些课件制作软件等基本计算机技能的层面上,其实这些计算机基础知识早在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都已接触,此类教学内容无疑是低水平的重复,并没有在实质上体现高校信息技术培养的优势。

高校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应该是为他们开设有关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方面的课程,并给学生提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途径,可目前开设的诸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之类的课程普遍存在着内容老化、缺乏网络支持的现象,更未涉及信息观念、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问题。

2.在模式上,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培养

由于条件所限,目前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课还主要以传授基本理论和演示基本操作为主,学生实践的课时相对较少,使得学生缺乏运用信息技术的经历,缺乏运用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感受,缺乏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由此,结合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上应采取学生主动实践、主动运用、主动探究的模式,使“技术”能真正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3.在策略上,教育实习远不能满足职前教育信息化培训的要求

目前师范生所能接受到的职前培训仅仅以教育实习的形式体现出来,而4~6周的实习主要是专业实习,大多数学校根本就没有提供其他时间开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实践运用,实习教师缺乏实际操作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和条件,这与信息化培训的要求之间产成了极大的矛盾。因此,高校应该考虑采用新的方式,对“准教师”们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其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教师的要求。

三、PT3项目对我国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培训的启示

中国的教师职前培训现状不容乐观。师范生的职前教育信息化培训关系到21世纪教师的素质,关系到21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推进职前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伟大工程。综合美国PT3项目经验并考虑国内现实状况条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优化当前国内的职前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改革现有师范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为培养信息时代的准教师,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质内涵,应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能力不仅仅是掌握简单的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是包含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应用和创新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注重基本概念技能的传授,也要注重教学策略、方法和教学设计的示范,要让学生明白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另外,在教学模式上,单一的传授理论和演示操作远远不能满足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因此,在前期理论和演示的教学中,指导教师应充分注意信息技术的创新性使用,给学生做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表率,并给学生提供主动实践、主动探究、主动创新使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能探究创造性技术的使用了。所以在教学模式上,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未来的教师在接受专业培养期间就接受良好的信息技术熏陶,为他们日后适应信息化的教学环境铺平道路。

(二)建立校际交流,实现各校优势互补的合作培养机制

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和四所k-6 学校的TechCo项目为我们做出了多方合作的典范。当前我国的师范教育面向的用户主要是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若与信息化开展较好的中小学进行合作,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不仅能给师范生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来运用信息技术,并进行探索创新,提高学生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同时也能提高中小学校的教学效果。另外,这些中小学校教学一线的教师,往往不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教师,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拜师学艺”,用这些教师优秀的实践经验,指导实习生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尝试。

另一方面,从事职前教育培训的高校之间也可以建立校际间的交流,开展同一项目的不同学校之间也有各自的特点和优长,校际间的交流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作用。通过校际交流,教师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学校文化、教学情景,融合不同的教育教学思想,这对于丰富教师经验,提高教师素质是极其有效的途径。尤其在中国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扩大优势教育资源的辐射影响,将是全面提升我国教师质量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整合到学科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种时尚,吸引了包括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校专业教育各阶层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课程整合如雨后春笋般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起来,这也正是适应我国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出现的必经之路。当代课程改革极为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目标综合课程、研究性课程等早已进入中小学课堂并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教育摆脱独立学科单一教学,缺少必要的学科综合这一困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了大胆地尝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认知的工具、重要的教材形式、主要的教学媒体。这一理念正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信息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结束语

美国,作为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国家之一,其教师职前教育培训也必须随着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深入而不断调整、革新。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的教育模式都会面临信息时代的考验和挑战。当然,作为信息化教育起步较晚的我国,教师的职前教育培训也需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我们应着眼教育未来发展的前景,设计出适于信息化背景的职前教师教育培训模式,力争使每位“准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就具备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并能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今后从事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借鉴美国PT3项目的经验,以适合中国具体国情作为前提,来分析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中的误区,并提出改革思路,使之适应信息社会对明日教师提出的要求,从而推进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PT3官方网站[DB/OL] pt3.org/

篇(3)

为了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远程教育优质资源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充分发挥电子备课室的作用,促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掌握运用网络搜集、整理、处理信息的方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学期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如下。

二、组织安排:

由信息技术教研组具体组织实施。

三、 培训方法:

采用集体指导、互帮互学、上机操作的方法。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中年教师重点辅导,45周岁以下教师考核过关。具体为各任课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设计出一课时的课件制作脚本,按电子备课室使用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由辅导帮助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四、 培训内容:

Windows基础;网络基础及计算机安全;Word基础;Excel电子表格; PPT幻灯片制作等内容。

具体要求:Windows基础: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的功能特点、启动与退出;图标、窗口、菜单、对话框、文件、

文件夹、驱动器的概念与操作;资源管理器的基本功能与使用;常用程序安装、删除与帮助的使用。桌面、窗口操作;控制面板的使用;输入法;附件(记事本、写字板、画图、媒体播放器、录音机、计算器等)的使用;显示分辨率的设置;杀毒软件的使用等。使用IE浏览;收藏夹(收藏、整理、导入、导出);搜索;下载;电子邮件等。网络病毒知识及预防等。

文字处理(word):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法(建议采用五笔输入法或全拼输入法);文档的建立、打开、保存等;文档的基本编辑;文档的排版(字体、字型、字号、字间距、行间距、段落格式的设置);文档的页面设置与打印输出;表格制作、公式编辑、图文混排等。软件:Word20xx/XP。

电子表格(exce):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建立、编辑工作表,设置工作表格式,制作的操作;使用公式和函数,用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Excel与Word的综合运用。软件:Excel20xx/XP。

课件制作ppt:演示文稿软件的功能、特点及应用;创建幻灯片或利用模板建立新幻灯片;输入编辑文字、图片、表格、语音、动画、视频或其它对象;编辑与修饰幻灯片;超级链接;组织与整理幻灯片;设置放映方式和效果;放映与打印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20xx/XP。

五、培训考核:

1.各任课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学习培训,并填写电子备课室使用登记表。期末以培训登记册量化考核。

2.各任课教师在期末必须上交一节有较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脚本和课件,此课件作为学校的共享资源。期末作为一次上交材料进入常规教学量化评估。

3.凡参见培训的教师必须将自己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期末以此作为常规教学量化评估中上课一项评分的参照。

教师20xx年信息技术培训计划(二)一、 培训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及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和应用是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中有关信息技术的两个子课题,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为了使我校教师进一步感受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和专题学习网站的制作方法,掌握运用网络处理信息的方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对全体教师举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

二、培训对象:

全员培训45岁以下教师。

三、培训内容、方式及培训教师:

本次培训将采用集中培训和个体指导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PowerPoint20xx幻灯片课件制作

文稿演示软件的功能、特点及应用; 创建幻灯片或利用模板建立新幻灯片;

输入编辑文字、图片、表格、语音、动画、视频或其它对象; 编辑与修饰幻灯片; 超级链接;

组织与整理幻灯片;

设置放映方式和效果,放映与打印幻灯片。

2、FrontPage 20xx网页网站设计制作

FrontPage 20xx软件的功能、特点及应用; 网站基础知识,网站和网页的关系; 网页的建立和修饰;

网页中文字、表格、图像、动画、音视频的使用; 网页的链接;

网页的组织与;

3、多媒体作品制作

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和压缩技术简介; 图像、语音、动画和视频的简单处理; 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

四、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从本周开始,至本学期结束,必要时在期末学习时间中抽一至两天进行培训。具体时间安排:每星期安排两次培训,每次历时两节课,即星期一和星期四的下午第四节课,力争以较充裕的时间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五、组织形式: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星期一、星期四下午第四节主要对全校专职教师进行培训,个别老师如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培训时间。

六、 培训要求:

1、遵守请假制度,有事履行请假手续;

2、按时出席,不迟到,不早退;

3、集中培训时,要求教师认真做好笔记;

4、遵守机房一切规章制度制度。

七、考核办法:

1、每一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制作至少一个幻灯片演示课件;

2、语文老师在本学期内设计制作完成自己的班级站点,其他学科的老师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设计制作一个专题学校网站,各室主任完成本室的主页建设。

3、无论是课件还是班级站点、专题学习网站均要以实际的文件包的形式提交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审核,然后到学校网站上供大家学习和交流,不能只提供网址。

教师20xx年信息技术培训计划(三)一、 培训目标

根据时代的要求,结合我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现决定对现有的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为我校的电教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充实与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使自己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等教育思想方面都有重新认识的必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工作已在全区开展,并已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基本认知工具”等教学模式。使自己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尽快成长,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培训对象

高山山后小学全体教师。

三、培训原则

1、面向全员,突出骨干,按需实施,分类指导。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四、培训时间

1、业务学习时间集中培训(每学期开学第二周周五下午)。

2、科任教师分教研组、备课组集中培训。

五、培训内容

1、电脑的基本操作,正确开关机步骤;组合键的使用方法;保存方法;英文字母的输入、中文汉字的输入;文件夹的建立、重命名、复制、剪切。

2、利用局域网办公为教学与备课服务。

3、关于word方面的内容,使用word编辑软件进行文字排版等利用word编辑和排版一份满意的试卷。

4、PowerPoint幻灯片课件制作,如文稿演示软件的功能、特点及应用;创建幻灯片或利用模板建立新幻灯片;输入编辑文字、图片、表格、语音、动画、视频或其它对象;编辑与修饰幻灯片;超级链接;组织与整理幻灯片;设置放映方式和效果,放映与打印幻灯片。

5、Excel电子表格制作,讲述文字及表格的格式化 、数据的录入及相应的设置 、数据的处理如筛选、排序、分类汇总等、图表的制作及函数的运用和打印等。

6、信息技术如何与各学科教学整合。

六、组织形式

集中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七、培训要求

1、提高信息技术意识,真正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我们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将信息意识灌输到教师的头脑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有机的融到一起。

2、加强技能学习,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是基础,也是关键。在今年的培训中,我们结合学校教学和教师实际,以幻灯片制作技巧为重点,主要培养教师对Offcie 20xx的使用水平,。

3、参培教师要遵守请假制度,有事履行请假手续。

4、按时出席,不迟到,不早退。

篇(4)

本周的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教学,使我们真正的开阔了视野,在学习上有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对教学信息化有了新的认识。

从鲍加农老师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诠释了深度融合,明确了现在教师已经不能仅仅是单一的教和学,还要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网络智能学习体系。高鸿老师的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将教育部的最新教育理念详实的讲解,再一次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使我们紧迫感加强了,更加认识到应该活到老、学到老,真正做一个复合型教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1+X证书制度工作中稳步发展。董宏建老师的课,我的印象是最深的,董老师讲解的职教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水平提升三部曲,真是受益匪浅。有时想想,工作学习了几十年,教案写的和董老师讲的还真是有差距,就以目标和学情来说,以前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来设定目标,听了董老师的讲授后,明确了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学生们的情况而定,学情不是泛泛的,而是根据每一届学生的实情来设定的,所以每一次的教学目标也就有差异,董老师讲解教学目标的阐述,也使我更加清晰教学目标的可实施性的重要性。这对我在工作中真的有很大的帮助。还有许琼老师的精彩演讲,运用的先进技术不仅让我们大开眼界,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资源。总之,本周的授课不仅有以上的名师传授讲解,还有实战技术的演练,先由向日葵软件公司派出有实际经验的老师讲解实例,通过专题讲座与案例分析和演示操作的方式,不仅教给我们知识和技巧,还在一些细节上讲解十分细致,并让大家去实地考察,切身体会真正的科技现代化教学,这样不仅眼界开阔,还使大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提高,真正的学有所获。

总之,本周的课程十分精彩,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努力把所学到的教育信息化运用到教学中,使我的课堂更加精彩!

篇(5)

二、组织安排:

由信息技术教研组具体组织实施。

三、培训方法:

采用集体指导、互帮互学、上机操作的方法。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中年教师重点辅导,45周岁以下教师考核过关。具体为各任课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设计出一课时的课件制作脚本,按电子备课室使用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由辅导帮助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四、培训内容:

Windows基础;网络基础及计算机安全;Word基础;Excel电子表格;PPT幻灯片制作等内容。

具体要求:Windows基础: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的功能特点、启动与退出;图标、窗口、菜单、对话框、文件、

文件夹、驱动器的概念与操作;资源管理器的基本功能与使用;常用程序安装、删除与帮助的使用。桌面、窗口操作;控制面板的使用;输入法;附件(记事本、写字板、画图、媒体播放器、录音机、计算器等)的使用;显示分辨率的设置;杀毒软件的使用等。使用IE浏览;收藏夹(收藏、整理、导入、导出);搜索;下载;电子邮件等。网络病毒知识及预防等。

文字处理(word):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法(建议采用五笔输入法或全拼输入法);文档的建立、打开、保存等;文档的基本编辑;文档的排版(字体、字型、字号、字间距、行间距、段落格式的设置);文档的页面设置与打印输出;表格制作、公式编辑、图文混排等。软件:Word20xx/XP。

电子表格(exce):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建立、编辑工作表,设置工作表格式,制作的操作;使用公式和函数,用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Excel与Word的综合运用。软件:Excel20xx/XP。

课件制作ppt:演示文稿软件的功能、特点及应用;创建幻灯片或利用模板建立新幻灯片;输入编辑文字、图片、表格、语音、动画、视频或其它对象;编辑与修饰幻灯片;超级链接;组织与整理幻灯片;设置放映方式和效果;放映与打印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20xx/XP。

五、培训考核:

篇(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70-02

1 前言

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也产生积极影响,对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和学科探索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很多学校在推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采用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方法,学科教研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积极争取教学科研的指导,专业技能得到很大提升,打破了教学信息化应用瓶颈,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2 以教科研为引领,重视重难点突破

探索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 现代化教学理念下,信息技术应该作为学法指导的重要手段。

首先,教科研活动要重视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活动。毋庸置疑,近年来教研部门组织开展的多以教学为主要方向和培训目的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对教学信息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不足是对学法方面有所忽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是如何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因此,学法指导方面的培训与创新思考就变得格外重要,应该尽快填补这方面的空缺。

其次,教科研要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法指导活动,学法指导应更为具体有效。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要以软件模板的运用指导为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学的引导和调控[1]。引导的内容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教学形式和网络学习方法的提示、说明和介绍,依情组织网上学习讨论、个别化辅导、答疑、练习和评价等。如师生社交软件的下载、使用,可以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更为真诚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学法指导路径。

另外,避免不加选择、无限制地滥用软件技术。目前有很多学习软件充斥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如诸多的作业完成软件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运用这些软件内容,可以将自己认可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

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法指导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设计的学习情境,给予的学习资源,开展的学习活动等,都要紧紧围绕学生来展开。教科研组织要针对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进行教师的教法指导工作。

首先,指导教师学会应用,提高技能,如微课制作、动画制作、多功能文档制作等。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技术,教师才能够经常性地使用;如果只是“会”而不是“熟练”,那么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之中,教师还是会减少使用的频率,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还是无法得以完整实现。

其次,指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搭桥铺路;借助动画技术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化解难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分层练习,巩固新知,增强效果。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学生常在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教师要掌握指导学生开展信息化辅助学习的方法,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2]。

3 在应用中深化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处理、学生的特点、教法的变革,努力提高信息素养,即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

指导学校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硬件条件 首先,学校网络宽带及设施要符合应用要求,保证学校网络接入水平、设备条件符合标准,实现全覆盖,支持课程与网络的整合。其次,学校要配备并及时更新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设备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学终端,如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画图软件等,以及可视化集中控制、数字化双向视音频、网络电视直播、课件点播、VOD视频点播、AOD音频点播、双向电视教学、示范教学、智能广播等资料设备等。

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教师终身学习,有效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培训活动要重视阶梯分层次培训,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尝试采用“课程学习+资源分享+线下实践成果+网络研修+论坛研讨+网络作业”的模式,引导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学会资源共享和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全面掌握培训内容。中、高端培训活动的内容要以贴近教学的内容为主,如“音视频素材的编辑与加工”“图片素材的处理与加工”“Science Word的初步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运用”“微课制作”等。另外,在具体培训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详细地设置学习内容。如三维动画制作的技术内容是比较复杂的,教科研组织在培训活动中要设置针对具体课程内容进行建模(包括场景、角色、道具的模型),为设计的场景进行动画制作,运用灯光、镜头的技巧,最终把渲染和特效输出的序列帧导入合成,为其校色,添加o助效果,最后完成设计等内容。还可以利用动画构建理科学习的微型世界。许多微型世界已被开发,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学科中。

4 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坚持有效性教学

坚持实效,避免追求形式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首先要求避免追求表面化、形式化。教科研组织要帮助教师解决信息技术学习及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与一线教师构建网络沟通平台,然后具体地帮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指导教学活动,并保证教学实效性,避免轻视教科书上的某些知识点[3]。其次,要在培训中强调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界面制作要合乎自然,切忌过于花哨,以免有哗众取宠之嫌;要朴实,交互不能很多、很复杂,避免造成课堂操作的手忙脚乱;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避免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效用。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全面摒弃传统的东西,不应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另外,教科研部门要开展一些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来发现教师不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将问题整理起来,然后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及培训。

精心制作课件 教学课件要精心制作,避免粗疏凑合。如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未能找到合适的音乐,便凑合着找一段用,与课文本身的感情基调不相吻合,甚至相互抵触,影响教学效果。教科研可以组织教师联合建设课件资源库,支持教学应用。此外,教科研部门还可帮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指导并与教师共同选择合适的制作平台,包括:PowerPoint是一种易学易用的软件,操作方法简单,能在短时间内编制出幻灯片类型的课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Authorware是课件制作者用得最多的软件之一,能把文字、符号、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整合在一起。

5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科研部门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可有效化解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促进教学信息化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7)

在新课程改革中,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何才能尽快地将新的教育理念内化到农村教师教学活动中,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全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一个问题。与城市学校相比,我国农村学校在观念意识、资金投入、课程资源、教师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充分了解农村教师的特殊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对保证新课程在农村的顺利实施,提高我国农村教育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方式存在的问题

1.盲目效仿城市,培训方式缺乏针对性

在目前的教师专业化培训中,对城乡教师采取同一个培训方式是较为普遍的做法,即实行团体推进,安排统一的通用知识培训和专业学科培训,使用同一个标准进行评价,而忽略了根据城乡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培训。由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的原因,我国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异,如果单纯地将城市教师专业化培训方式移植到农村,或者试图寻求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培训方式,这样的做法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培训目标不明确,专业化发展内涵模糊

当前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普遍存在目标泛化的问题。一方面,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使很多学员误认为培训就是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对教师进行职后再教育。另一方面,培训目的笼统化。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以后,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主要围绕课程改革进行,缺乏明确的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为目的的培训,使得农村教师很难真正明确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目标。

3.培训方式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化发展目标要求

目前最常用的培训方式,就是把农村教师集中到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主要的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讲课为主,方法单一,手段落后。从头到尾都是专家在台上讲,学员在台下听。大部分学员都很珍惜培训的机会,认为是提高自身素质最好的机会,觉得专家讲的旬旬都是宝,整个培训过程都忙于笔记,缺乏消化、理解、参与和实践的机会。这样的培训方式不利于农村教师实际能力的提高。

其次,集中培训通常是集中好几个地方或者学校的教师,甚至将城市和附近农村学校的教师集中在一起培训,培训方式及内容“一刀切”。这样不仅不能体现农村教师培训的特殊性,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而且也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的需求。

4.培训内容空泛,缺乏实际操作性

首先,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许多培训专家仍秉持成人学历教育知识补偿的观念,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性知识的获得;重显性知识的传授,轻隐性知识的形成;重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知识,轻教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后,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新课程的理念、标准、教学策略、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很少涉及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等关于课堂实际操作以及农村教师“研究”水平的培训。

其次,培训内容脱离农村教师实际,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培训课程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职后培训内容与职前培养有重复现象,不能完全反映时代的需求。第二,培训内容未能直面农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缺乏与农村新课程实践相关的本土化因素。第三,培训内容未能考虑到农村学校及教师实际的水平和需要,参训人员无法在实际课堂教学及专业化过程中运用培训内容,流于纸上谈兵。

5.缺乏培训反馈,忽视教师发展远景规划

培训通常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集中进行,培训结束之后,专家与教师、学校与培训机构之间的联系很少。因此,学员在实际教学或者提高自身素质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能得到直接的较快的解决。反馈机制的缺乏,导致农村教师的专业化不能持续进行,短时间的培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农村教师增加知识,拓宽视野,但是并不能真正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转贴于

二、完善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培训方式

校本教研方式是目前公认的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选择,但是很多贫困地区的学校,缺少能够进行校本教研的骨干教师,使得校本教研成为了空谈。而我们在对集中培训方式进行反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实际可操作性。因此,新型培训方式应将集中培训方式和校本教研方式相结合。完善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方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以培养农村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为培训目标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改变教学行为的基础,在反思过程中使教学实践充分体现教育理念,并从中发现新问题,以此来进一步激发教师进行自我学习的欲望,这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培训中应启发和激励农村教师积极反思,要善于让参训者围绕培训的主题,广泛查阅资料,认真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真地进行思考,然后带着这一切走进培训,与别人交流。

2.以满足农村学校特殊性为原则采用多种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村教师的生活背景,充分利用农村学校已有的学习资源,灵活运用集中培训、校本教研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方式。可以采用集中培训方式对其进行通用知识培训,让农村教师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及要求;也可以组织专家团到农村学校进行分散现场培训,重点开展校本教研培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摩,指导课程改革在学校顺利实施,同时,让教师从理论的层面审视自我,促进专业化发展。

3.以满足教师的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培训主要内容

要以农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根据农村教师的工作实际、个体兴趣、原有的知识水平及专业化发展的走向选择培训内容。由于农村教师的水平整体偏低而且参差不齐,因此,在培训之前,应广泛征询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以及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以此作为制定培训内容的依据,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村教师的工作实际和生活实际,构建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内容体系。

4.以教师专业化的远景规划为核心建立培训反馈机制

篇(8)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实例化教学就是针对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等内容,选配适当的例题加以讲解说明,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概念、原理,从而快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适当加以引申,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笔者多年从事企业信息技术类培训教学工作,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及实践探索,以及对教学测评、满意度调查等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比较认为,采用实例化教学方法的课程,其授课质量更高、培训效果更好。将实例化教学法应用到信息技术培训教学中,能蚪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转化为与企业工作或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知识,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客观现实到抽象原理的过程,它符合学员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在企业培训中应用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一、实例化教学的必然性

与学历教育相比企业培训有其独特之处:它不要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以知识的科学性、实用性、时代性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特征。因此,在企业培训中,授课教师要优质高效地完成培训任务并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可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教学过程富有吸引力。

企业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发展员工的职业技能,使其更好地胜任现有及未来的工作任务,从而创造更好的工作效益。合理有效的培训教学可大幅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通过能力的提升提高企业工作质量,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培训的突出特点就是要直面学员在企业工作中的能力弱项及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员解决问题、提升素质。在企业培训工作中,为优质高效地完成培训任务并达到预定的培训目标,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而有效的教学设计。

在企业培训工作中,学员大多是在从事企业相关工作的同时参加培训学习,培训课时往往少于常规学历教育。所以,企业培训更要求授课内容全、有针对性、培训效率高。

采用实例化教学方法按照“案例―理论―概念”的模式组织教学,通过教学实例直入主题,直接就问题展开教学,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相结合,直观性强、实践性强,由此引申出的相关理论与概念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掌握,可大大节省培训时间,提高培训效率,从而保证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因此,将实例化教学法应用于企业培训实践有其必然性。

二、实例化教学的可行性

企业培训的目的就是帮助员工解决企业工作中的问题。采用实例化教学的培训可以直接面对企业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例化教学方式下,企业遇到的问题就是培训的课题,员工遇到的问题就是培训的内容,这些实际问题都可作为培训教学的实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就是教学中解题的过程。

在企业培训的实例化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针对所授内容首先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员感觉自己就“置身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情景中,在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在问题情景中,教师通过详细讲解教学实例中的概念、理论、原理、知识与技术,启发学员主动接受新知识、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相对于参照现有教科书的教学而言,直面企业问题的培训更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教学是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措施在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教学方法的运用。只有恰当运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事教学工作,才能保证所传授的原理、知识和技能准确无误、具体、全面、可靠、有针对性、有启发性和拓展性。采用实例化教学法通过教学实例展示教学内容,可以使知识易于学习、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实例化教学还可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学习兴趣,通过学员的主动思考与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氛围。学员们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下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享受学习过程,逐步做到主动联系企业工作实际,活学活用,提升企业工作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同时,实例化教学更能满足企业的培训需要。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升企业工作质量,产生好的培训效果,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循环。随着培训影响力的增强及培训规模的不断扩大,不断充实的教学实例为今后开展培训奠定了更好的教学基础。

三、实例化教学实践探索

企业培训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将教育培训理论运用于培训教学实践的过程。首先,要符合培训教育理论,符合培训教学规律。其次,要以学员实际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为培训基础,以准确补充学员知识之不足及提高学员能力之弱项。

相对于非实例化教学法而言,实例化教学既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化、综合化,更注重引导学员综合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进而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采用实例化教学法的最重要环节是教学实例的设计。针对企业信息技术类培训,教学实例的设计要反映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聚焦应用现状,补充知识之不足;展望应用前景,拓展思路、启发思维。教学实例的设计要符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律,适合企业员工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设计和选择教学实例时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满足企业培训内容综合性强、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灵活性强的要求。

(一)针对管理人员的数据管理问题,设计的教学实例之一

数据信息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着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必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进行快速、高效地收集、整理和加工。

数据管理首先离不开浩繁数据录入及相应函数应用等内容。为了将企业实用的常用函数及数据录入、分类加工方法讲述给学员,设计了如下教学实例(如表1所示)。

在此实例中设计包含了如下几个需要实现的功能:

1.从身份证号里提取性别、出生日期信息,计算年龄;2.通过入厂日期计算工龄;3.通过一维及二维下拉列表快速录入性别、文化程度、科室名称、班组名称;4.数据唯一性校验等内容。

通过此模仿实际案例的教学,学员可从多方位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既降低录入工作量、加快录入速度,又提高了数据一致性与准确性。

此实例是将多个函数、多种操作方法浓缩在一张实用性强、应用面广的电子表格里。教师便于讲解、学员便于理解。电子表格中的函数、公式及操作方法全部以文档形式附在表格后说明,以便于学员复习巩固,更便于今后在企业工作中参照使用。

(二)针对专业技术人员PPT应用,设计的教学实例之一

PPT是当前应用广泛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它具有信息容量大、形式丰富多样、传播快捷方便等优势,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

制作PPT往往要加入图片,并需要对图片进行修饰、处理。为此,在一次培训课中设计了《温馨家庭》PPT幻灯片作为教学实例(如图1所示),并附加文字操作说明。在此教学实例中,浓缩了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设置图片形状、设置图片效果、进行图片组合、进行图片裁剪、设置图片透明色,以及选取图片样式等内容。

此教学实例将图片处理的操作方法浓缩在一张幻灯片内,并将原图(略)与效果图全部呈现出来,便于学习、便于比较、便于理解和掌握。幻灯片后则附有具体操作说明,以方便学员在今后工作中参考使用。

在信息技术培训教学中,实例化教学法通常首先给学员展示具体教学实例,讲述其功能、原理和方法,从而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然后通过教学实例的讲解,使学员在听课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积极思考,启发他们去探索那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发展创新思维。学员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通过这些教学实例回忆相关知识,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从而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

四、实例化教学测评与满意度调查

为了充分了解企业及学员对信息技术培训项目及课程的满意程度,深入了解实例化教学方法的培训效果,我们对采用实例化教学与非实例化教学的培训课程进行了教学测评,并在企业内进行了培训效果满意度调查。

通过教学测评,采用实例化教学方法的培训项目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如图2所示)。

通过近三年来的培训满意度调查(如图3、图4所示),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及取得培训效果方面,实例化教学方法更令学员及企业满意。

五、实例化教学法对授课教师的素质要求

第一,授课教师要深入学习培训理论知识与方法,掌握培训教学工作规律,研究培训教学方法。特别要重视贯彻建构主义思想观,在实例化教学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事教学活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应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活动。”在企业培训的实例化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针对所授内容首先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员感觉自己就“置身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情景中,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情景中,教师通过详细讲解教学实例中的概念、理论、原理、知识与技术,启发学员主动接受新知识、主动思考,进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第二,授课教师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理论素养。只有具备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理论素养,授课教师才能在培训工作中自信地面对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游刃有余地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员的工作实践,进而解决学员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学员的工作能力。

第三,授课教师要对企业工作有切身的认识、体验与理解。教师要尽可能广泛、深入地参与企业生产和管理实践,广泛、深入地与企业员工沟通和交流以了解并理解企业工作内容,并主动搜集、汇总、整理企业实际问题。

第四,授课老师要在全面周密地M行企业问题的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教学实例。企业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五花八门,授课老师要能从中发现有价值、有代表性、带共性的问题,将其汇总、筛选、整理后用于实例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例培训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要对所授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提炼,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实例,使教学实例有针对性、有代表性,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培训目的。这些都需要企业培训教师对教学实例有一个长期不懈的收集、分析、总结、提炼的过程,对教师是一个考验,任重而道远。

总之,通过多年的企业培训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实例化教学法可优质、高效地完成企业信息技术类培训教学工作,在广泛提升企业员工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与技术水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广大从事培训教学的教师们参考、借鉴与应用。

篇(9)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64-04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先后开展计算机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课程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省培国培。培训的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凸显:面对一般都有繁重工作任务的教师,培训者面临重重困难和种种挑战!一方面,广大教师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希望培训方实行按需施教,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希望培训内容前沿和与时俱进,避免与其之前参加过的培训内容重复。另一方面,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却在下降。“身在曹营心在汉”和中途放弃培训的学员比例逐年增加。面对大量的培训机会和唾手可得的网络学习资源,广大教师不再视培训为“稀缺资源”和“福利”,有效性和培训机构的品牌、声誉和口碑成为教师是否参训的主要考量点。

那么,如何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基于多年的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一体化改革才是有效培训之出路。培训者必须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进行包括培训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在内的一体化改革,方可达到优化组合培训系统各要素、各子系统,实现系统整体优化,从而大幅度提升培训有效性的效果。总体策略是,视培训为项目研究,做到培训设计系统化(一体化)、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培训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培训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培训方法多样化、培训人员团队化、培训师资专业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教学个性化、培训资源微课化、培训成果可视化(数字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1.培训理念改革

培训理念在整个培训项目中处于最上位,是培训项目顶层设计的核心,决定着培训项目是否既立意高远(顶天)又贴近一线教师(立地)。

(1)一体化改革理念

培训是个大系统,人员构成方面包括培训决策者、培训者、受训教师等。其中,培训者又包括项目负责人、学科首席专家、主讲教师、助教(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支持人员。要素构成方面包括培训的需求、目标、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因此,培训项目必须以系统论和系统方法为指导,进行一体化改革,实现以上人员和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2)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而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进而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必须确立“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1]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研教改、网络化学习、个人知识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一盘棋思想[2],走出“理论、技术、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油水分离的困境[1]。

(3)“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理念

“学思行省”是“学习-思考-行动-内省”的缩写。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专业发展”,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思行省”理念应贯穿于培训全过程,包括课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专题教学、技能操作、作业任务设计、教与学活动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环节。“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一脉相承。

(4)“导-训-研-赛”一体化理念

“导-训-研-赛”一体化是指“引导(理念、理论知识、方法策略层面)-实训(技能、实操、工具层面)-研究(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竞赛(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课件、微课等)”一体化,与“学思行省”一脉相承,贯穿于培训全过程。

2.培训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

(1)针对集中培训的弊端,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2)探索以微课、慕课为主要载体的“导-训-研-赛”一体化培训模式

开发系列培训微课程、慕课,方便教师利用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指导学员开展基于微课的说课、上课、评课、分享和交流,提升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

(3)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创建网络研修社区

发挥教师博客(博客群)、QQ(QQ群)、微信(微信群、微信公共平台)、K12教育网络空间、网易云课堂、慕课平台、教师工作坊的各自优势,创建适合不同类型学员需要的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4)组建复合型培训团队,探索教研式培训新模式

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的教学中,组建包括教育技术专家、信息化教学专家、教研员、名师(学科教学专家)、一线优秀教师、行业企业职教专家在内的复合型研训团队,开展现场教学诊断和观课磨课,提升学习实效性。

(5)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学习

对于理论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专家讲座、问题研讨、课后反思与课题拓展等培训方式,充分发挥专家讲座高端前沿、专业引领、信息量大、引发学员深度思考的优势,配以问题研讨、课后反思和课题拓展,引发学员观念转变和行动跟进。对于设计、开发和技术应用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项目学习等培训方式,采用“范例演示赏析评价基本技能训练模仿借鉴改造改良创新”的教学模式[1]。

(6)开放机房,加强实操实训

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给学员上机操作,多安排上机辅导教师,兼顾两端。根据学员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主讲教师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员提供多样化的案例素材,更贴近学员的学科专业。集中培训学员人数较多,可采取理论课大班制,技能课分班制,充分发挥优秀学员对其他学员的带动作用,使学员获得比较充分的技能指导和训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点受限和学员基础差异大、教学进度难统一等问题。

3.培训内容改革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最新发展、相关培训标准、学员基础和需求,确立以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应用为核心内容模块,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方案,设置理论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四大课程模块,并且保持滚动式迭代更新。其中,理论提升模块包括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新角色、信息化教学现状与趋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等专题。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包括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什么是说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常见误区、说课常见误区、全国获奖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赏析、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及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模块包括网络搜索与下载、动态与可视化PPT制作、国内外优秀微课赏析、微课设计与创作、慕课开发、Flas技法、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数字校园资源建设等专题。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模块包括信息化教研教改项目的选题、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论文写作、教学成果培育,翻转课堂课例研讨,数字校园教学应用,教育新媒体新技术等专题。依据学科最新发展态势,每年新增2-3个前沿性专题,依据学员培训效果反馈删减2-3个旧专题,保留的所有专题保持20%以上的内容更新。

4.培训课程资源改革

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数为各学科专业一线教师,部分为教学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其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迥异,必须开发支持学员自主选学的多样化、多层次课程模块:①除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以外,面向不同对象开发针对性的选学课程模块。②面向不同学习基础的教师开发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梯度、递进式课程资源(案例)。③开发培训管理平台,实现学员基础评测分级、分级呈现课程模块,在完成相应必修课程模块后,可自主选学扩展课程模块。培训管理平台具有注册、选课、在线学习、在线作业、在线测验、反馈诊断、在线互动、学分管理等功能。④培训课程微课化。开发培训课程系列微课,形成短小精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微课程,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方式。⑤创建以微课程资源为基础的系列培训MOOC,支持大规模学员在线自主学习。⑥与参训教师和参赛教师合作,将培训班课程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作品纳入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各学科专业优秀微课资源。⑦根据时展、技术更新和教师实际需要,开发前沿新课程模块,更新原有课程模块。

5.培训评价方式改革

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性、开发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主要采用电子作品集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培训过程中各技术学习专题教师适时组织课堂学习竞赛,评选技术学习优胜奖进行教学激励,最后培训团队根据学员出勤、纪律、提问、回答问题、专题优胜奖、电子作品集汇报和评价结果评选优秀学员,实现培训成果可视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鼓励、推荐和指导优秀学员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说课大赛和课件大赛,充分体现“导-训-研-赛”一体化的培训理念。

6.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

围绕培训有效性的提升,将培训涉及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培训理念的创新、培训模式的建构、培训理论的整合应用、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方法的优化、培训流程的标准化,以及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的提升策略等,作为常态化的课题研究内容。近年来,笔者先后主持了“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理论整合研究”、“面向教教育的示范性精品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中职教师品牌培训项目设计开发与实施研究”等8个自治区级教研教改项目,尝试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培训中,提升了培训的有效性。

7.培训团队专业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托专业化培训团队。例如,笔者连续十年主持广西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相关培训项目,均依托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团队,该团队以信息化教育研究、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和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教师培训于一体。团队成员长期从事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各有专长,配合默契,已打造成为颇具实力的专业化培训团队。

8.培训标准化

培训者必须总结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培训流程:

每次正式培训前,首先要进行相关课题研究,集中解决以往培训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培训的有效性问题。

其次,进行培训调研,分析参训中职教师的真实需求。

第三,组建培训项目团队,研制培训方案,参加培训项目竞标。

第四,竞标成功获得培训项目后,第一时间根据学员需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开发培训新课程(专题)资源包,更新原有课程模块资源包。

第五,成立培训班筹备小组和备课小组,召开筹备会和集体备课会,总结以往培训的经验教训,对历届培训班学员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调研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初步掌握我区中职教师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明晰培训的总目标、总要求、基本理念、基本模式和专题目标。

第六,多渠道培训通知和培训信息。除了邮寄纸质版通知,还利用博客、QQ群、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现代化通信方式,确保参训教师及时获得培训通知和后续培训信息(例如住宿订房、路线图、训前学习准备等),同时解答学员的一些问题,使学员提前做好学习准备。

第七,提前做好训前准备工作。代学员联系就近宾馆,订购桶装水,安排学校食堂就餐,确定教室和机房,打印课表,购置资料袋;放置欢迎牌,打印并粘贴前往报到教室的路标;安排接待人员轮流接待学员;在网络教室的每台机子上安装培训要用的软件;检查设备,布置会场,确保开班典礼和培训的顺利开展;制作和安放学员学习证,提高学员的学习角色意识。

第八,学员报到前或报到当天,安排学员填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息技术基础、学习需求、教研教改和专业发展现状的网络问卷,第一时间将统计分析结果发给各专题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以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

第九,加强教学监控和反馈。通过课后面谈、QQ群 、短信、微信、电话和邮件等方式加强学员与主讲教师、班主任、辅导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反馈,及时获取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专题协调、有序地进行。

第十,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学员创造最佳学习环境[3]。主要做法包括:佩戴学员证,严格考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加强作业管理;安排最好的机房;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辅导教师重点指导基础差的学员,多听取学员意见。

第十一,将往期培训资源和本期培训新生成的优质资源汇总刻录成光盘发给W员,以支持学员的后续网络自学、校本研修和可持续专业发展。

三、培训一体化改革成效

培训一体化改革实施以来,笔者所主持的培训项目均获得满意效果,满意度均在95%以上。学员在问卷调查、座谈会、QQ群留言和培训日记中纷纷表示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意识与态度、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均有较大提升。以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例,300多位参训教师参加2009年全国中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2010年-2012年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和2013-2016年“创新杯”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46个、二等奖110个、三等奖120个、组织奖16个、最佳单项奖2个、大赛闭幕式最佳展示3个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篇(10)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教师是任何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建设者。2002年,我国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等。因此,除了迅速提高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之外,还要从如何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这方面思考。笔者从对师范生的多媒体课程教学中反思,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现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各阶段培养、培训现状和模式作粗浅探讨。

一、教师培养的现状及模式

建国以来,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口普通话,一手好书法,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学基本功,同时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巩固高师院校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培养有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wwW.133229.cOm虽然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但将计算机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构成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体系,对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是一个历史的挑战。

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现状来看,反映出对其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来实施。再者,单纯地将计算机基础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在效果上,计算机课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贯穿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理念,学生隔靴搔痒的理论和知识学了不少,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提高不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教学中,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在培养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传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学生很难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学岗位后,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应采取相应的变通。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设信息技术和活动类课程,强化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涉及信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施,通过学习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将信息技术和各种基础课程相结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操作实践逐步熟悉它们。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其次,建立与中小学合作的培养机制,加重实习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职后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工作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专家讲授式培训。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称为教师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课,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原认为教师学习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就能自行将这些知识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场景。但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效果十分有限。

2.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

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参加培训时的兴趣集中于计算机的操作,对于理论内容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重心转移到讲授操作技术,而忽视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训现象。他们在培训中只是单纯模仿。再加上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这种偏重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忽略了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培训方法,会致使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兴趣就大大降低,培训效果也打了“折扣”。

3.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忽视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把观念和技术传授给他们,自然能被他们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准绳。但实际上教师作为成年人,其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而且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习惯于用自己学科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问题。

4.培训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教师通过培训接触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会产生认可,觉得培训者讲得很有道理,并且积极地尝试着实践。但当受训教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现实与所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很多教师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轨迹中,教育技术培训持续效用难以发挥,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培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授课方

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中授课方式的探讨

教师继续教育往往容易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方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经过实践摸索、查阅资料总结,我归纳出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方式

讲授法是指教授者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受训教师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应包含两个过程:了解和内化。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等理论内容。以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至于理论的内化与应用则是在以后的培训和实践中逐渐进行的。

2.以课件制作为主的辅助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cai课件,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实践证明,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具有了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3.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那么培训教学就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我们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4.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采用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任务驱动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在培训告一段落后,联系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总之,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每个环节都应该环环相扣。职前培养中,高师院校要合理地设置信息类课程,探索师范院校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系。职后培训中,要切合实际,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各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君.新时期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与高师院校的改革对策.教育探索,总163期.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北京.教育出版社.

[3]梅友松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17).

上一篇: 游戏教案 下一篇: 开学教师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