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9 15:47: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细胞病理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脱落细胞学(Exfoliative cytology)是采集人体各部位,特别是管腔器官表面的脱落细胞,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这些细胞的形态,并作出诊断的一门临床检验学科,又称诊断细胞学、细胞病理学。脱落细胞学是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脱落细胞学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两大方面。其对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了任何传统方法不可取代的技术和手段,已成为目前国际细胞病理学诊断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分支。在脱落细胞学的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但并不能代替传统的实验教学,如何将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应用于脱落细胞学的实验教学中,是脱落细胞实验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多媒体教学在脱落细胞学实验中的优势
1. 1直观形象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声音、图像、影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然后集成具有交互性系统的一种技术。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给临床医学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已成为21世纪医学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已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当中,并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音交融的特点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脱落细胞学实验需要大量典型的细胞脱落学图片,包括正常脱落细胞形态、炎症增生脱落细胞形态、肿瘤脱落细胞形态、例如:阴道、痰液、浆膜腔积液、消化道、泌尿系统、溢液等脱落细胞图像,通过多媒体实验教学的引人,能够生动逼真地演示这些图像,使这些图像变抽象为形象、静态为动态、微观为宏观、复杂为简易,更好地演示区分了各部位的鳞癌、腺癌、未分化癌的特点,从而使实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1.2优化实验课选择良好的标本进行示范教学。
学生进人阅片阶段前,示范教学在形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课前,教师根据本次实验内容,选用一些典型的教学染色良好的标本片。讲完实验课内容后,让学生先看示教,然后在显微镜下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细胞(正常或异常),清晰地显示各种细胞的形态大小,形状及结构、胞核的大小,核染色质的分布,核仁的有无及多少,胞浆的量及颜色,颗粒的有无及性质,核浆比例等。在镜下进行形态辨认,因为有据可依,学生心中有数,有益于学生做阅片对照,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实验报告要求绘图,并写出诊断依据。我们又将专业课件《现代针吸脱落细胞学诊断学多媒体图谱》应用于实验教学中。此专业软件包含大量的临床标本图片,大大丰富了实验课,使学生的眼光更加开阔,接触到大量以往脱落细胞实验课接触不到的特殊临床标本。例如在淋巴结针吸细胞学的诊断中,无论是正常淋巴结细胞形态、淋巴结良胜病变的细胞形态,还是淋巴结恶性肿瘤细胞形态,在讲授标本图片的同时,旁边都会出现大量的图片,既形象又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验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技术、阅片方法和技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以达到社会对新型医学人才的要求,课前认真准备,课中细心带教,课后辅助工作对提高脱落细胞形态学实验课教学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了实验课堂教学效果。
2、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
传统实验教学存在较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信息功能薄弱,脱落细胞教学片局限,学生不能阅到大量的不同病例的典型脱落细胞片,因为课时有限,与临床会产生脱节,实验教学质量难以稳步提高,实验课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去验证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另外传统实验课主要有实验老师主宰,实验计划、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等均由教师确定,学生主要是接受,这样会对老师产生较强的依赖性,长期会使学生缺乏进取心,大家不能互相探讨,各看各的片子,实验有时会枯燥,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3、改革考试制度
应建明医师于1998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后免试保送攻读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研究生,2000年7月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后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工作。 2003年公派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新加坡研究中心工作,从事肿瘤表观遗传学的研究。2004年7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临床肿瘤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博士毕业后面临继续在国外任职的选择,应建明内心依旧难以释怀的肿瘤情结使他回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工作,现任病理科分子病理实验室主管。目前已发表论著4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06-2007年度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最佳研究成绩奖。2009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应建明医师的科研工作方向为肿瘤表观遗传学及肿瘤标记物的鉴定和应用。现承担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院所科研项目基金6项,并为国内外多种著名肿瘤杂志的特约审稿人。肿瘤表观遗传学改变是肿瘤发生和发展最关键的分子机制之一。应建明医师主要从事发现和鉴定被表观遗传学机制尤其是DNA甲基化沉默的新抑癌基因。以国内常见肿瘤如食管癌、鼻咽癌、结肠癌、胃癌、肺癌等为肿瘤模型,应用各种技术如表观遗传学方法、基因组学、杂交消减、微距阵杂交等鉴定新的候选抑癌基因。部分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肿瘤学研究杂志。发现并研究这些被表观遗传学调控失活的抑癌基因,不但有利于了解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而且为开发新的肿瘤生物标记物用于肿瘤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肿瘤分子治疗提供了科学基础和依据。
分子病理学的“践行者”
通过应建明医师的讲解使我们了解到,在肿瘤诊治过程中,外科从术前、术中到术后,放化疗从诊断到选择治疗方案,病理诊断的指导作用贯穿始终,包括疗效评价以及判断预后。然而,人类对肿瘤发生发展的认识是局限的,在肿瘤发展的长期连续过程中,传统病理诊断依靠肿瘤组织形态的表现已经不能满足对不典型或少见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肿瘤的分子机制逐渐得以阐明,病理学诊断步入了新的分子水平异常检测和鉴别。应建明医师凭借着十余年的潜心研究和艰苦磨砺,在新的挑战面临时毅然承担了建设和完善了分子病理实验室的重任,在担任实验室主管的一年内逐步开展了以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FISH)、PCR、RT-PCR、DNA测序、流式细胞术等技术为主的十余项分子病理检测项目。这些检测项目的建立为肿瘤患者的诊断鉴别及促进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肿瘤病理诊断依靠组织形态结合当前较完善的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对大部分肿瘤做出正确判断,但对于某些类型肿瘤尤其是少见类型需要依赖分子病理检测才能对其良恶性作出判断,例如,克隆性基因重排检测用于协助判断良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和恶性淋巴瘤;针对肿瘤的特异性染色体易位检测用于协助鉴别软组织肿瘤的组织来源。显而易见,分子病理检测的应用成为对这部分肿瘤的确诊和鉴别分类不可缺少的关键性依据,即所谓肿瘤分子分型,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治疗方案选择。
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分子靶向治疗已经成为了肿瘤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而这种治疗必须以肿瘤特异的分子靶点检测为前提。这些分子靶点在同一种肿瘤的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的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存在着差异的,必须根据患者的分子病理检测结果进行治疗方案和药物的选择。如检测HER2基因的表达/扩增状态、EGFR和KRAS基因的突变状态是选择分子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和易瑞沙治疗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肺腺癌的前提。大量的临床研究已证实这些药物对有适应症的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反之则有毒副作用。
病理科重视思想政治学习,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并完成
医院开展各项工作及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工作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及病理工作规章制度,针对不同环节重新强化科主任、医师、技术员岗位职责,做到了制度健全、管理有章可循、职责落实到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年度市卫生局组织的《医疗质量全面管理目标责任书》检查评比中排名第一,2005年本人被市政府授予“十佳医生”,病理科在年度、年度被医院评为“先进科室”,本人也被评为“优秀科主任”。
二.拓新工作,健全制度,努力发掘病理诊断新亮点
病理科能较好地完成所签定的“五大责任书”规定的各项内容,认真完成
半年及年终“五大责任书”的自查工作,始终把医院开展的“医疗质量服务年”等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不摆花架子,转变服务观念,一切工作围绕临床转,临床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积极创造人力、物力条件,大力引进、应用和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先后有5人外派到长春、内蒙、、上海等地学习,特别实学习了国外疑难切片病理诊断的思路及方法、免疫组化质控标准、分子生物学----原位杂交技术操作、细胞病理学诊断,两年多来我科先后开展了四项新技术:1.持笔式针吸细胞学穿刺;2.多药耐药基因检测;3.原位杂交检测HPV感染;4.液基细胞检查应用于宫颈病变筛查。解决了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受到临床医生的好评和认可,并大大提高了科室的整体业务技术水平,增强了医院综合竞争实力。
积极开展科研立项两项,培养科研人才,提高了科研能力及水平。年主持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原位杂交检测HPV和P16INK4a表达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2005年主持自治区卫生厅科技重点计划项目“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浸润的关系”;2005年主持院级科研项目“多药耐药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2006年主持院级科研项目“HPV感染和P16INK4A蛋白表达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年主持院级科研项目“显色原位杂交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的分析”。两年多来共撰写专业论文5篇,先后发表于《宁夏医学杂志》的论著及实验研究栏目。
为了加强我院病理科质量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扩大病理科的影响,显示病理科的内部建设、管理水平与能力,年办了三件事:一是在年召开的“全国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年会”上,作为宁夏地区的唯一代表科室主任王岩在大会交流了“浅谈病理诊断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一题,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与好评,从而提升了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在全国病理界的影响。二是:年月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骨肿瘤及消化道肿瘤新进展研讨会暨宁夏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年度学术年会”,会上邀请了国内知名病理学专家天津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主任孙保存教授,天津医院病理科王瑞琳主任,会议效果使大家既学到了知识,又为扩大我院影响及知名度,提升我院病理科在全区病理界的品牌位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为了更好得使临床医生及患者更加了解、认识病理诊断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先后两期在《日报》刊登“掌握诊断金钥匙,服务临床高标准”和“免疫组化在临床工作的应用价值”,并在电视台生活栏目中播出了病理科的建设与发展,临床诊疗中的“金标准”、“判决书”等作用。从而树立了病理科良好的服务形象,许多同行及患者纷纷带着疑难病理切片到病理科会诊,打造了宁夏病理品牌效应,受到了宁夏病理同行及临床医生、患者的一致赞誉。
三.狠抓效益,重视实效,稳步为医院创收做贡献
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在做好为患者服务的基础上,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
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其中:外检5039例,冰冻187例,免疫组化867项,脱落细胞学1740例,针吸细胞学141例,脑脊液细胞学69例,经济收入共888,438.00,比去年同期增加82,804.00,增长率25.5%。创建科以来最高记录。仪器使用率等业务指标、经济指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四.内塑素质,外树形象,大力培育医疗工作新风尚
病理科全体医务人员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经常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医疗卫生文件,做到防微杜渐。牢固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在公开评议行业作风和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中,科室工作受到了患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他们在解答病人咨询时,一视同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从不收红包,深受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尊敬和好评,为医院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们无论在贯彻执行卫生局、医院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还是在全面质量管理、行风建设、“医疗质量服务年”等活动中为医院做了大量工作,使科室面貌焕然一新。在科室的各项工作中,他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团队精神强,为人正派、诚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默默无闻,甘当“幕后英雄”。
五.找出不足及存在问题,制定管理工作的发展思路
1.呼吁院领导重新确认病理科在“三级”医院中的位置。
病理诊断是医院所有的诊断工作中的终末诊断,具有高度专业性和高度风险性,衡量一个医院的诊疗水平和质量如何关键看病理科的诊断水平和质量,它是“金标准”、“医生的医生”,因此,按照年月在召开的“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生分会成立大会”会议精神要求把病理科作为临床科室、一级科室来对待,而不是普通的“医技科室”。因而主要要体现在人力、物力、设备的投入、学科建设、人才梯队的培养、奖金等待遇方面的倾斜政策。
2.建立分子实验室。
精湛医术、高尚医风的学科带头人
1959年出生的施秉银,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同年8月参加工作,三十年来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原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内分泌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并担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暨甲状腺专业学组副组长、陕西省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陕西省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内分泌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陕西省三五人才。他还担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中华内科杂志及中华医学杂志特约审稿人等兼职。
每一位接触过施秉银教授的人,无论是病人、病人家属,还是同行医务人员,都为施教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从事内分泌科事业坚实、纯净的追求所感染,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形成了良好的医德风范,学科建设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成为陕西省重点学科。施秉银教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科带头人,是一位学者型领导,在他的身上可以领略到一位勇于探索、敢于领先的医学大家风范。
施秉银教授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于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原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古城西安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如一日,他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坚持在临床、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他虚心求教,钻研业务,开拓进取,从而成为了我国内分泌界尤其是甲状腺领域的一名全国知名专家。
探寻施秉银教授的专业轨迹,你会发现,他特别能吃苦,勇于奉献,不仅得到了西安交大一附院严格的专业训练,并且善于在老师、学长们的身上吸取各种“营业成分”,在内分泌、糖尿病及风湿性疾病等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秉承导师西安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创始人高慧教授的研究方向,利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潜心研究甲状腺疾病,尤其对甲状腺穿剌活检和甲状腺疾病的细胞病理学改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此外,他率领的团队还在很多领域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许多创新性的工作,造就了他成为我国内分泌领域的一位著名专家。长期的积累,造就了西安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这个响当当的“名牌”,也奠定了西北地区该领域的领头羊的地位。
施秉银教授非常繁忙,在西安交大一附院工作的三十多年里,他自己没有节假日,每次开会或外地出差回来,不顾旅途疲劳,立即到病房查看病人、了解病情。在医院,他担任教学副院长,除了履行教书育人的行政工作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外,查房、每周两次门诊、每周一次甲状腺穿刺工作不是万不得已,基本没有间断过。他孜孜不倦地抓紧时间进行知识概括、积累,以便于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因此,周末、晚上都成了他宝贵的工作时间,他所进行的细胞病理诊断几乎都是在晚上或业余休息时间进行的。近20年来,他亲手为1万多例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了甲状腺穿刺活检手术,并亲自进行了细胞病理学诊断,使数以百计的甲状腺癌患者得到了及时诊断和治疗。此外,他还积极利用微博、邮箱等和患者互动交流,很多新闻媒体也把他作为健康板块的首席专家,经常解答患者们提出来的各种问题。
他对病人一视同仁,对有困难和家庭条件较差的患者更是倍加关心,他深知这些患者的困难,总是千方百计为患者采用最好、最省钱的治疗方案。工作起来,加班加点对他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他自己再累,也要耐心细致的为每一位患者诊治,所以每次他上门诊,总是拖着疲惫的身体最后离开门诊。一位病人在网上这样留言:“在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门诊,我见到施秉银医生亲切地拉着一位老人的手,问他最近的身体恢复情况,和蔼可亲地尽可能回答每个人简短的问题。只一个小小的动作却温暖着患者的心。真的希望每一位医生都能这样。”
他以他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疗技术获得了患者一致好评。他先后获得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中国医师奖、我国百名医德标兵、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012年11月,他获得2011-2012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13年4月26日,施秉银教授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再次得到肯定,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接受了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省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证书。
儒雅博学、师德高尚的教学名师
作为一名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施秉银教授堪称“桃李满天下”,培养了数十名优秀的硕士、博士。在学术上,他对自己严,对学生更是“苛刻”。对于学生的论文,他不管有多忙,都要认真审阅,对不太精确的提法和描述,坚决要求学生修正或删掉。有的毕业论文,施教授甚至修改了七次。在医德医风的培养方面,施教授以身作则,诲人不倦,要求学生“做一名严谨的医生,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决不利用工作谋取私利”,在他的教导下,学生们树立了行医的理想和追求,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很多毕业的研究生都已在各级医院挑起了大梁。
身为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施教授十分重视学科梯队建设,为年轻人尽快成才创造条件。在他的帮助下,有4人次出国学习,3人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人成为全国青年委员,2个年轻人晋升为副教授,1人成为科室副主任。此外,他还积极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创造条件,使得李雪萍、伍丽萍等四人在读研究生期间出国进行短期培养或联合培养。其中,李雪萍博士研究生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联合培养,之后又赴美国NIH从事博士后研究,即将学成回国;伍丽萍研究生在硕士期间在国内首次成功制备了Graves病动物模型,在读博士期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诱导了对Graves病的免疫耐受,该结果在国际著名杂志《Endocrinology》发表,并分别在亚太国际甲状腺会议和华夏国际内分泌会议交流;另有两位七年制学生在读期间发表了SCI论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位教学管理者,施秉银教授深深意识到良好的医学教育将是合格医务工作者走向社会的起点,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娴熟度,医学人文和崇高的医德更是一个医生最终能在医学这个博大精深的事业中能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认识,他时刻强调医院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他不断地完善教学流程,加强教学管理,不断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严格执行医院各临床学科的带教工作,把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在同一重要位置。因此,他荣获2011年度西安交通大学伯乐奖。为了加强与兄弟医院的交流,在他的带领下,2012年西安交大一附院成功承办了全国第七届西部高等医学教育研讨会,2013年4月成功组织了全国第四届大学生医学临床技能西北西南赛区的比赛。
“德医”双馨、妙手回春的济世良医
身为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主任的施秉银教授,爱岗敬业,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使大量疑难危重患者得到救治,深得病人好评、同行敬重。更重要的是,他还有很多记得名字的“老朋友”:有凌晨就来排队的糖尿病“老糖友”们,有定期来医院咨询的小胖墩儿,有手术后需要经常来复查的甲状腺患者,还有一群曾从濒临死亡线或无望无助时被内分泌科拯救和“拉回”的疑难危重病人,这样的疑难危重病人,每年住院收治1200多例,占到了科室收治病人的45%-55%,施秉银教授和他的团队以精湛的技术和优良的服务在西北享有盛誉,医术、医德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许多疑难杂症患者总能在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得到满意的诊断、治疗。一位刚年过三十的青年妇女因为甲状腺肿大进行了手术,但手术后的病理结果使患者本人及家属陷入了无底深渊,她的手术标本被诊断为“未分化甲状腺癌”。未分化甲状腺癌是恶性度极高的恶性肿瘤,一般患病生存期仅有3-6个月。身处绝望中她想到一线希望,她辗转西安多家大医院,又去北京求治,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无助的她把最后一丝希望又寄托到了交大一附院。来到一附院后,施秉银教授凭着深厚的临床功底和对甲状腺病理的熟悉和了解否定了”甲状腺癌”的诊断,但是饱受精神折磨的她同样接受不了“不是癌”的现实,还是坚决要求再次手术。二次手术后证实了施教授的判断,患者转忧为喜,终于又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后来还生育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在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经常演绎着疑难危重患者被准确诊断、成功治疗的故事。两年前一位来自延安洛川的农家妇女在母亲的陪同下踏进了施教授的诊室。母亲向施教授哭诉了女儿的遭遇:原来因为生产时大出血,患上了以后可能无法生育的内分泌病,又遭遇了家庭变故的打击。祸不单行的女儿又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大量腹水。在多家大医院检查无果,还因怀疑卵巢癌进行剖腹探查,还是没有找到原因。病人每况愈下,花光了十几万的积蓄。回到老家只等听天由命的母女俩又在村里人的介绍下来到了西安交大一附院的内分泌科。奇迹再次降临在了这位绝望的农家女子身上,经过20多天的精心治疗,她的大量腹水神奇地消失了。至今施教授仍通过短信指导她的生活和内分泌病的治疗。
就是这样抽丝剥茧的技术功底、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医德,使得很多患者在经过施教授的诊治后,少走了不必要的弯路,重获健康。他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一些海外华人也慕名来找他看病。
科研屡屡结硕果 团队建设创佳绩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施秉银教授的带领下,西安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目前已经成为西北地区内分泌方面的领头羊,他们发挥学科优势,并带动着本地区内分泌代谢病专业的更大进步。
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内分泌科作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在新技术的研究上不遗余力,发展中的内分泌科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治疗技术。该科在糖尿病胰岛细胞移植、糖尿病的规范化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发病机制等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在科学研究和新医疗新技术向临床的转化方面又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和重大进展。内分泌科于2006年在国内首次成功制备了甲亢的动物模型,于2010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诱导了对甲亢的免疫耐受,近来又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制备了恒河猴甲亢模型。开展了甲状腺癌的分子基因诊断,利用甲状腺细针穿刺的少量细胞就可以准确诊断出甲状腺癌,从而使甲状腺癌的诊断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不仅在疑难甲状腺疾病的综合诊断和治疗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一些标志性诊断治疗技术项目如甲状腺穿刺与细胞病理检查、甲状腺刺激性抗体检测、糖尿病的规范化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规范治疗、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与规范化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基因诊断等处于领先水平。
2011年3月,施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诱导了对甲亢的免疫耐受,证明甲亢可以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施秉银教授介绍,甲亢能否通过免疫耐受进行预防是医学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在动物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随着研究不断进展,成功在人体上应用也指日可待。
仪器设备,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
航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
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
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
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目前,我
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教学工作
,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显微镜的发明“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
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
镜,推动了
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
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
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
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
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
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
之一。50年代X光****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
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
平。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
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
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CT或helicalet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
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提高了诊断准确率[1]。医学
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
e)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可分辨病理解剖
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病在
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
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
RI、MRS发展。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
创造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
把PET列为十大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
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2]。
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20世纪生物医学
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介入医学问世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年
)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
扩张治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
diology),这是医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Gruenzing成功
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
、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
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
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继问世,使介入性
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非血管
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
,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
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
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3,4]。
人工器官的应用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
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
称这种装置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
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
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
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
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
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
料、新技术的结果[5]。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
晚期患者的生命,肾病治疗学也因此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器官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关
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都得到应用,使千千
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可以说,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
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此外,放射医学、超声医学、激光
医学、核医学、医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远程
医疗技术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是现代医学工程研究开发的成果,综上
可见,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
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21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展望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伦琴发现
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广泛应用
,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
C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
医学新技术。循着20世纪医学发展的轨迹,我们有理由预测21世纪新的医学诊疗
技术可能在以下10个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1)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
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6]
(2)介入性微创,无
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
术,纳米技术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3)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
PET的问世和应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
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4)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
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5)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型给药技术和装置将有很大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
缓释材料,药物贴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
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新突破。
(6)未来医疗将由治疗型为主向预防保健型医疗模式转变。为此,用于社区、
家庭、个人医疗保健诊疗仪器,康复保健装置,以及微型健康自我监测医疗器械
和用品将有广泛需求和应用。
(7)除继续努力加强生
物源性疾病防治外,对精神、心理、社会源性疾病的防
治诊疗技术和相应仪器设备的研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开发,研制精神分析、
心理安抚、生物反馈型诊疗技术和设备将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新起点。
(8)创伤是造成青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研制新型创伤防护装置、生命急救
系统是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课题。论文帮
(9)即将迎来的21世纪是分子生物学时代,有关分子生物学的诊疗新技术将快
速发展,遗传、疾病基因诊疗技术,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DNA芯片、雪
白芯片和诊疗系统将被广泛应用。
(10)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研究和开发劳动保护、家庭保
健、个人防护用的人工气候微环境是未来不能忽视的问题。
1997年我国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奋斗目标:“到2
00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2010年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
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
进水平。1999年国家科技部召开了“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战略研讨会”,国家
工程院开展了有关发展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战略研究等,对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发展、落实创新工程战略布置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人类与疾病做斗争,在医学
诊疗技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面向21世纪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动员起来,调整
政策,制定规划,改革医学研究教学的旧模式,发挥现代科学多学科交叉合作的优
势,创建全新的生物医学,为人民造福。
参考文献
[1]GeWangMichealWV.PreliminarystudyonhelicalCTalgorithmsfor
patientmotionestimationandcompensation.IEEETran
[2]MinnH,LapelaM,KlemiPJetal.Predicationofsurvivalwithfl
uorin-18-fluorodeoxyglucoseandPETinheadandneckcaner.JNuclMe
d,1997,38:1907
[3]ScheinmanMM.CatheterAblation.Circulation,1991,83:1489-1498
[4]杨于彬,生物医学工程介入性诊疗技术,世界医疗器械,1997,3(9):5
0-52
[5]KatirciogluF,YamakB
,BattaloglaB,etal.Longtermresultsof
mitralvalvereplacementwithpreservationoftheposteriorleaflet.J
一、对象与方法
对象本组男例,女例年龄一岁,其诊断经过超线、脱落细胞病理学证实的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程度分级根据制定的主诉疼痛分级法标准均属度疼痛,疼痛剧烈且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严重干扰睡眠,需用止痛药,均为首次使用美施康定。用药方法口服美施康定开始剂量均以次,每给药一次,若效果不佳,调整剂量为次,每一次或缩短给药时间,次,每一次,并视个体止痛情况按增加剂量,直到最佳治疗效果为止圈。本组最大剂量为,用药时间最短者为,最长者达若患者有胃部不适,可采用直肠给药,剂量相同,效果一样川。治疗结果止痛效果美施康定开始剂量为,每服用次,服药后观察止痛效果,并在周内作出评价。评价标准川显效疼痛减轻度以上或完全缓解有效疼痛减轻度以上或增加剂量后疼痛减轻度以上者无效疼痛减轻又恢复,疼痛不减轻或加重,或剂量增加疼痛仍不减轻。结果显效例石,有效例,无效例,止痛有效率。副作用发生率服用美施康定后观察副作用的发生情况。便秘例,恶心、呕吐例,嗜睡例,排尿困难例,呼吸抑制例,戒断综合征例,无例发生成瘾性。
二、讨论
美施康定的药理特点美施康定—硫酸吗啡控释片,为纯粹的阿片受体激动剂,是一种长效的阿片类镇痛药。由于其等时等量释放,血药浓度维持较稳定,无峰谷出现,缓解疼痛维持时间长。美施康定不仅有强大的镇痛作用,而且有明显的镇静、镇咳作用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使其对二氧化碳张力的反应性降低,过量可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还有兴奋平滑肌,使肠道平滑肌张力增加,引起便秘,使输尿管平滑肌张力增加引起排尿困难同时可使外周血管扩张,有缩瞳等作用困。美施康定的临床特点美施康定—硫酸吗啡控释片是全世界唯一最普遍使用的持续】的控释口服强镇痛药。普通剂型吗啡镇痛仅能维持,临床需反复给药,副作用大,成瘾性大。美施论文格式康定用药后出现镇痛作用,时达到高峰,将吗啡镇痛时间延长至,口服给药,副作用小,成瘾性小,用药后无药物蓄积作用,极少产生精神依赖,因此成为第三阶梯止痛的首选药。通过按时规律、按个体剂量口服美施康定,癌痛缓解率达「’,本组病人癌痛缓解率,与文献报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