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5 10:54: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

篇(1)

运维一体化培训模式的提出

运维一体化培训“234”模式的概念

为更好开展运维一体化培训创新工作,特提出“234”模式,其中:“2”是指部门培训管理一体化、班组培训管理一体化的“两化”管理;“3”是指培训的三个阶段,分别为岗前培训、试点研究、岗位技能提升;“4”是指培训的四个步骤,分别为跟班学习、业务帮带、班组实践和试点带动、学习团队提升弱项业务。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策略

分析现有体制下运行、检修人员的知识结构,优化培训管理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技能实训基地为依托,分阶段开展运维及检修人员技能培训;通过运维人员跟班学习、业务帮带、班组实践等步骤,提高运维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建立试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范围和目标

变电运行及检修人员为培养对象,强化运维、检修人员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技能操作培训,改变运行、检修专业人员的传统工作模式,通过两化三阶段四步骤的“234”培训模式,培养具有运行和维护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进“大检修”的落地,为“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资源和智力保障。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指标体系

建立两化三阶段四步骤的“234”培训创新模式,培养运维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构建运维人员现场培训考核体系,切实提高人员知识和技能水平;制定现场培训的评估反馈体系,确保培训取得成效。

运维一体化培训模式的具体实施

工作流程

具体培训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培训模式的实施

(1)优化培训组织模式,实现“两化”管理。部门培训管理一体化:将变电运行、维护性检修培训业务统一纳入变电运维中心,在部门管理层面实施运维一体化培训的统一组织。班组培训管理一体化:在变电运维站内将运行和维护的培训职能归属同一班组,实现班组层面运维一体化培训的统一实施。

通过部门和班组两个管理层面分别统一和实施运维一体化培训,让员工有序进行现场实践培训,达到快速培养既熟悉变电运行业务又掌握C、D类检修维护的技能人才。

(2)创新技能培训三阶段四步骤的过程管理,快速培养运维人才。

①第一阶段:运维人员岗前培训――对运维人员开展以检修基本技能、安全知识、操作规程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

第1步:分批次开展运维人员跟班学习,每批次分别从各变电运维站安排1-2人到检修班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跟班学习。采用“师带徒”的“一对一”帮带、组建学习型技能攻关团队等形式,检修部门为跟班学习人员制定“培训计划安排表”,详细安排每个培训阶段的学习安排,并为每位跟班人员安排一位师傅,签订师徒协议,师傅负责每个培训项目作业卡编制以及作业卡内容理论讲解培训、现场实际技能操作培训,在每个培训项目完成后对所带徒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培训项目的学习。每个检修班组的师带徒成绩纳入班组月度培训统计。修试中心负责提取每对帮带人员技能难点,由本批次人员组成学习型团队,对技能难点进行技术攻关,由运检部相应专责组织对学习型团队进行技能考问或考核,实行逐个过关考试。

第2步:以业务帮带为手段,开展全体检修人员和运维人员培训。在跟班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运维人员C、D类检修单元制、模块化培训课程。参加检修班组跟班学习的两名变电运维人员,培训结束后,负责对本运维站其余人员C、D类检修维护项目110个单元制、模块化课程的培训,通过单元制、模块化培训后,开展每个项目考核,直到使每位变电运维人员均能掌握C、D类检修维护工作内容。

变电运维中心组织对从检修试验中心抽调至变电维护班的人员进行变电运行业务的现场培训,现场培训内容包括各级调度规程、安规、两票实施细则、变电站运行基本知识、倒闸操作技能等,并指定正值以上人员与变电维护班人员签订师徒培训协议,并严格按照明细表的培训内容及完成时限进行培训,使检修人员逐步掌握变电设备巡视、倒闸操作技能。达到变电站副值班员水平后,由变电运维中心组织考试,并经人资部确认相应任职资格。同时,变电维护班人员对运维人员进行维护性检修业务培训,包括理论知识、现场技能等。

②第二阶段:建立试点研究,以点带面。

第3步:以班组为单位,通过试点带动,开展技能实践。国网泉州供电公司以清运维站为现场培训的试点,从检修试验中心抽调6名检修工作负责人(一次专业2人、二次专业2人、试验专业2人),加上清运维站原值班人员24人,共30人成立变电维护班,与清运维站合署办公,归属变电运维中心管辖;变电维护班人员会同清运维站运维人员,共同开展清运维站所管辖10个变电站(5个220kV站、5个110kV站)的110项单元制运维一体化维护性检修项目等业务。变电维护班开展维护性检修工作时,由检修人员担任工作负责人,由运维站人员担任工作班成员,开展倒闸操作时,由变电人员担任工作监护人,检修人员担任操作人员,通过交叉实践培训,以工作带培训,促进检修及运行专业相互融合。

其余各运维站同其组建帮带关系,由清运维站带动其它运维站人员的110项检修维护项目的单元制培训,通过以点带面的帮带培训,全面促成运维业务的开展。

③第三阶段:岗位技能提升――重点攻克运维、检修人员知识及技能的薄弱环节。

第4步:建立帮带团队,开展业务能力提升培训。根据清运维站的实际运行情况,梳理运维、检修人员在运维体系工作中的业务薄弱项目,建立“专责(运检)+专业人员(检修)+运维人员”分专业团队帮带队伍,对变电维护班人员开展业务能力提升培训。

集中授课:采取“每周、每月”集中授课的方式,由专责和专业人员每月汇编典型运维消缺项目案例库,对团队内运维人员开展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提升专项活动。利用变电检修实训基地,各专业团队分批次到检修基地开展部分维护性检修项目的实战演练。结合现场缺陷处理,开展省公司2013年82项运维一体化维护性检修项目实战演练。

专项培训后通过组织各运维人员对移交业务逐项进行业务技能考核和资格考试,同时将考核情况列入运维人员晋升和岗位级别薪金上调的主要依据。按计划,周期性调整各变电运维站人员到运维站,继续深入学习掌握110项运维一体化维护性检修项目内容。

构建现场培训考核体系

(1)现场培训激励政策。现场培训过程中,以“月”为单位,由各供电公司专业部室组成考核小组,对培训学员进行月度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月度培训计划中所列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技能操作,对于连续3个月考核优秀者,按个人年度绩效+1分嘉奖;2次优秀,1次良好者,按个人年度绩效加0.5分嘉奖;考核1次不合格年度绩效扣0.5分。对每一位参与现场培训授课的人员,根据国网公司、国网福建电力等有关教育培训经费管理规定,发放授课津贴。

(2)优秀“师带徒”团队评选。成立评选小组:现场培训结束后,各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牵头,运维检修部主要领导共同组成评选小组,负责运维一体化现场培训优秀“师带徒”团队的评选工作。

评选方式:由评选小组根据培训学员的月度考核成绩,以及班组、部门评价意见,选出培训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师带徒”帮带团队,各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颁发“优秀师带徒”证书。结果应用:获得优秀“师带徒”的帮带团队,优先推荐参与部门年度评先评优,且“师傅”在兼职教师选聘上享有优先权。

制定现场培训的评估反馈体系

(1)成立培训沟通反馈小组。各变电运维中心、检修试验中心以及人力资源部共同组成培训沟通反馈小组,负责制定现场培训方案、政策,组织、协调现场培训事宜。

(2)评估反馈方式。现场培训过程中,“师傅”负责以“月”为单位,填写《师徒协议跟踪监督卡》,每月反馈上个月的培训情况至沟通反馈小组处;

培训沟通反馈小组根据每月帮带团队反馈的月度培训及考核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月度培训报告,根据报告分析结果,调整下一个月的培训计划。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评估与改进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评估方法

在“两化三阶段四步”的培训过程中,定期对每个培训阶段成果进行总结分析,检查参培人员的知识及技能提升情况,由专业部室领导对培训人员及参培人员分别进行访谈,了解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难点,总结出经验,用于下一阶段的培训。

在试点实践过程中,每月定期评估生产运行各项指标,评估运维一体化建设对生产运行的改善成果。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改进

针对运维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利用变电检修实训基地,对运维人员开展设备结构、原理、检修工艺培训,同时将运维人员送到厂家,开展厂家带客户培训,全面提升运维人员技术水平。

组织调度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运维人员开展不同负荷潮流、运行方式下电网运行的特点,同时开展操作票填写,促进操作票填写的正确性。

开展技术规程、技术标准专场培训,由省公司相关专家担任讲师,开展技术规程和标准培训与讨论,推动规程标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开展成效

精简人员及用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使变电运行人员从所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及异常处理、设备巡视、设备定期试验轮换等运行管理工作,转变为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及异常处理、设备巡视、设备定期试验轮换、一次设备维护性检修、二次设备维护性检修等工作。检修人员从过去的只管检修、消缺,转变为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掌握运行维护、倒闸操作、设备巡视等,使运维人员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极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以一个常规缺陷的处理为例,需经过:在巡视、试验、检查中发现设备缺陷进行记录(分析、分类后)审核(批)汇报2名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停电操作2-3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电保护或一次设备消缺处理运行人员验收”等最少6个流程步骤,实行运维一体后,变电运维人员仅需经过“在巡视、试验、检查中发现缺陷进行记录(分析、分类后)审核(批)汇报进行现场处理”4个工作流程即可完成整个缺陷处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人员的工作效率,实施专业管理前后流程的优化对比如图2所示。

篇(2)

中图分类号: U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43-2

0 引言

传统的变电站管理模式中已经对电网生产做出了比较细致的分工,形成了电网调度、电网运行以及电网检修等多种工作模式,这种变电站管理模式不仅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而且也能够实现变电站的安全供电,同时在促进电力企业发展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增加新的业务内容,而社会大众对电力企业也逐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变电站管理模式逐渐开始显露出运行成本高、作业效率低等多种弊端,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很大了压力。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电力企业提出了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概念,并在实际中逐渐实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概念

变电运维一体化是供电公司的综合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对电网的设备资源、技术以及人力等实施变电运行、检修和维护一体化合作发展,进行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一体化运维,创建按照电压等级进行运维的生产体系;是对传统生产作业方式的重大变革,将传统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业务的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协调、安全控制、生产质量、人力资源效能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由同一部门人员承担传统的变电运行和检修的双重职责。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在变电管理中的应用,将集控中心一分为二,一部分负责电网调度、监控管理,一部分负责对变电站的巡视及维护管理,实现对变电运维的一体化管理。通过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够实现变电设备检查、一般性维护的共同进行,在保证变电设备与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进而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员工思想不稳定

电力企业实施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多年,大部分职工也都已经适应了这种模式,对新型的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比较陌生,内心具有一定的反抗情绪。而且,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时间等,很多职工思想比较守旧,新模式下很可能出现无法胜任工作的现象,引发员工的不满,进而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容易造成员工心理变化的恶性循环。

2.2 员工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要求

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职工已经对其本职工作非常熟悉,而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下,需要职工掌握更多的技术能力,包括原本不属于本部门的工作流程、专业知识以及技术能力等,提高了对变电运行维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但是传统工作模式中,运行与检修工作是由不同的部门和职工分别进行的,想要短时间内对二者进行统一,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是新模式实施的主要障碍之一,也就是说,企业比较缺乏这种适应新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不能贸然实施。

2.3 现场作业风险加大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实施以后,变电站的运行与检修任务同时落在了运维人员的身上,增加职工的工作内容,同时也强化了职工的工作职责,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很可能引发其他安全事故。例如,对变电站进行检修的过程中,按照传统的工作模式,首先需要变电运行人员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然后由检修人员对变电站进行检修,当然,在该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相关的监督人员也会时刻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工作的安全性。但是,在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中,运维人员需要做好变电站的运行工作,同时还要对变电站进行必要的检修工作,也就是说,运维人员既是工作的执行人,也是工作的负责人,双重工作压力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2.4 缺失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两票”

在传统的变电运行和检修工作模式下,已经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两票”,但是在新的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中,还没能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标准作业指导书“两票”,而原来的指导书和“两票”也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工作模式,急需重新制定一套新型的标准作业指导书和“两票”,不过,必须确保其与现在的工作模式相适应,否则,也会引发其他安全事故,影响企业的发展。

3 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原则

3.1 安全第一,逐步推进原则

篇(3)

中图分类号:T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097-01

0 引言

随着近年来用电需求的大幅度增长以及相应供电网络的扩建,为相应的变电运维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变电运维工作需要用到的仪器仪表等设备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及时发现并解决变电运维护工作中仪器仪表出现的问题及故障,采用更为高效的变电运维设备维护技术,是发展现代化变电运维工作的必然选择[1]。因此要对仪器仪表发生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管理及维护技术。

1 变电运维的仪器仪表故障的原因分析

供电网络范围的逐渐拓宽,以及相应弯电设备的大量涌现,增加了人民用电供给量,为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更有力的能源保障,而并行存在的问题就是要对变电设备开展日常的运维工作,为了加强对变电设施的管理及维护,公变、专变均被列入了监控的范围之内,这提高了变电运维仪器在高压实验下工作的能力,其相应的采集终端接线方式也更加凸显。

由于运维工作量大以及运维仪器仪表本身存在隐患问题等,使得运维仪器仪表在日常执行运维任务时较易出现故障。当变电运维仪器首次投入使用时,其低压测试区内较易发生三相接地故障影响运维仪表的正常使用;当变压器高压侧临界点接触到地面,就会使配电网产生一次接线故障;此外,如果有高压流经过时,较易发生二次接线短路,这一时刻运维仪器中的电流会严重超出正常范围,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会造成运维仪器失效,无法进行正常的支维工作。在使用变电运维仪器仪表设备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管理及规划,使用情况混乱,多种外界因素及人为使用因素等,共同影响了变电运维仪器仪表的使用;而当仪器仪表出现故障问题时,也只是片面的追求维修速度,不能找出真正的故障原因,导致问题积累,最终失效;此外,由于变电运维作业环境相对恶劣,这使得处于高负荷运行的变电运维仪表仪器非常易出现故障。

2 变电运维仪器仪表的管理及维护技术

2.1 变电运维仪器仪表的维护管理要求及措施

变电运维仪器仪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将制动功能融入其中的设备,它会通过内侧变流器实现对变电运维仪器仪表的保护,从而使其正常工作。实现内侧变流器的铁芯差动保护机制,防止磁场电流涌动导致二次接线装置故障。这种类型的变流器利用磁芯来降低电流周期分量,不断降低速度,避免发生变压器摩擦导致故障的l生。当变流器的铁芯逐渐饱和之后,变流器的磁场吸引力度就会不断减弱,电压强度变化量也缩小。高压变电器里的一次感应电压不断降低,会使得磁场电流逐渐饱和,最终可以防止变压器空载分合电流涌动所造成的保护误动。当涌流现象出现时就会带来直流分量,这种现象严重时将会使运维仪器失灵,变流器失效。二次接线差动保护一般是牺牲了变电运维仪器调节的灵活性,来增强变电器的保护力度,稳定了通过的电流,直接躲开涌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

对变电运维仪器管理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差动保护的二次回路接线,先要对一次接线的形式进行合理选择,内外侧合理相位补偿,保持差动保护回路电流之间的平衡。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变电系统,它们内部的电流位置和压力都不同,完全没有必要进行相位补偿。由于额定电流设定的定值过高,变电运维仪器中继电器对二次接线短路故障反应灵活性变得低下,这不利于大型变电运维仪器的主保护。

2.2 变电运维仪器仪表的数字化维护和管理

要实现变电运维仪器在高压下正常运行,合理自动维护和管理,必须要加强开发计算机数字化控制系统,由计算机数字化控制系统完成故障判断、故障隔离和网络重构,自动恢复对各变电运维仪器故障区域的供电。在故障区域被隔离后,配电数字化中心或地区调度所将迅速派出抢修人员至变电运维仪器故障地点抢修[2]。当故障修复完,保证供电了,应该让运行工作人员发动,计算机数字化控制系统能按正常运行方式迅速保证变电运维仪器的正常供电。但是配电网数字化工作涉及面广、投资高,因此要不断利用用电需求和供电稳定性要求,全方面研究现有变电运维仪器二次接线结构和设备状况,与配电网改造和发展规划同步考虑,协调配合,避免重复建设或推倒重来,在总结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相继推广出去。

2.3 保证变电运维仪器数字化系统安全运行

变电运维仪器仪表数字化管理系统是集配电网管理、自动化以及通信等多种科学技术为一体的新型系统,但其也具有线路结构不可靠等缺点,此外信息变电数字化系统运用的重点,变电数字化工程系统其运行依靠无数的终端设备提供数据支持、有线与无线通讯网络提供数据传输通道,以及数据库的更新实现数据统计、汇总、分析等功能。

变电运维仪器的数字化管理是利用辅助变换器变换电压信号,通过采样及数字化模块的转换,可以有数字化处理器运算数字信息,管理好所有相关数据,变量运算和保护逻辑功能都可以有系统来实现[3]。使用系统相位补偿数字化的变电运维仪器差动管理,消除电流分量所造成的故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步加深以及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不断追求,大大的提高了电力能源的需求,且电力能源已经成为工业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保障。此外,现代化高水平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推广,提高了变电运维工作的难度,对相应的运维仪器仪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因此要想保证变电运维工作的顺利展开,提高运维工作效率,就要时刻注意变电运维仪器仪表的使用情况,采用更为科学有效的防护方式,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按照相应的操作规章制度正确使用仪器仪表,最大限度的降低仪器仪表的故障发生率,提高运维可靠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篇(4)

1.1安全管控制度需具体化

相关电力企业、各区域供电公司及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各类电网事故问题的安全通报作业,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政策文件,并在以往的制度条例上进行优化和完善,将条例要求细致化。但实际运维作业中,相关运维安全管控人员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将这些制度进行具体化、细致化地完善和落实,整体的工作难度较大。有效地将不同类型的安全管控制度体系转变为可执行性的工作措施,并按时更新、优化,这一问题在安全管控作业任务中一直是难题。

1.2变电运维人员应对新事物的能力需提高

变电站实际现场作业中,整个运行作业过程较为复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当前新技术、新型设备在变电站作业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相关运维人员对于新事物的使用方式了解不够,思想理念较为落后,所以企业在发展建设中需要重视这一问题。新型设备及方式的有效应用对变电设备稳定运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倘若一直沿用传统旧设备的运维方式,对实际现场安全管控作业会产生较大的阻碍性。

1.3外包单位人员的安全意识需加强

以笔者所在单位的发展现状来看,一些外包单位的作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不高,实际工作中较为懒散且安全意识也有待提高。从整体外包作业人员的从业状态来看,对安全管控制度的执行力不够,实际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安全管控制度的要求去进行操作。

1.4变电设备老化等因素影响

变电设备因运行时间长,且设备所处的运行环境较为复杂,所以长时间无法进行维修保养,设备性能老化、失效的速度会逐渐提升。若没有及时地对老旧设备进行维修和更换,老化情节严重时对变电运维工作的威胁较大,甚至出现较严重的安全事故。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发生线路漏电问题,会直接威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变压器设备发生爆炸,产生线路起火,会导致大范围的停电故障;外界因素干扰使得塔架结构出现松动情况,对周边居民人身、财产安全威胁性较大。

1.5维护管理手段

由于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及设备类型的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就需要相关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技术措施开展设备维修管理作业。在实际工作中的维修类型包括定期维修、状态维修、故障维修等。根据当前电力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在电力系统及有关设备的维修作业中,大多进行的是故障检修,是在设备发生故障后进行检修,显然,这样的检修方式对社会用户和各企业的影响较大,必定会带来一定的损失,同时也使得电力设备寿命逐渐降低。由此来看,加强对故障位置及故障原因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提前应对策略,对周边用户用电质量及社会用电需求有一定的保障作用,能够减少经济损失。

2改进措施

2.1安全理念统一的实践

(1)积极开展安全管控突击队攻坚行动。对危险性较大且较为关键的工作内容机构,需要由相关专业素质较高的运维人员及检修人员建立专业的安全管控突击队,要求突击队队员工作有一定的积极性,对待工作中的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使其逐渐成为运维现场安全管控的核心力量。(2)开展“析问题、找短板、促提升”活动。相关运维人员及检修人员开展日常的工作会议,相互探讨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风险因素、违章等不安全行为,积极查找问题的根源,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一问题一通报,一通报一加强,一加强一提升”的发展效果。(3)开展运维专业安全管控方案征集活动。做好运维建设的调查分析,收集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对做好运维建设的建议和改进的方式,并整理出相应的改进策略,确保制定的方案能够顺利地实施发展,如:“强化设备第一责任人制度执行措施”“加强运维人员人才梯队建设方案”等。

2.2进行设备的定期维护和管理

在电力系统中,电力设备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电力设备的运行效率,对系统稳定运行的作用较大。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电力企业要安排专业的检修人员对电力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另外,要创建相应的设备维修制度,确保相关检修人员在检修作业期间能够严格遵循制度要求,对设备的维修工作细节进行记录,具体要记录设备当下运行状况、故障原因、故障的部位、维修方法、维修的结果,目的是为了今后再发生相同的故障问题时能够快速地解决。

2.3提升变电运维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要确保变电运维质量的提升,企业就要重视从业人员专业技术的考核分析,与此同时也要对当前在职人员进行定期的全面技术培训,使得电力企业的运维人员掌握一套坚实的运维工作技术操作规程,高效的应用新型技术,使得运维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除此之外,也要提高运维人员对变电网络中的各项电气设备的认识,以及对设备的检修方式、抢修技术的应用。同时,要提高运维人员的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冷静应对,对问题有一定的洞察力,快速提出应对策略,确保运维工作的有效进行。例如:运维人员进行变压器维修作业中,前期先要掌握变压器技术操作方式,再根据变压器操作原则及规范制度进行检修作业;对于母线跳闸故障问题,运维人员先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总结结论,快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4完善变电运维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和优化变电运维安全管理对制度,对电力系统变电运维安全管控及设备维修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制度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中,企业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目标,对当下的安全管控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在完善制度的这一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指向性作用,使得实际运行工作能够有效的运转。在调整安全管控制度过程中,需要呈现的是管理具体内容、管理范围、管理的标准要求等,确保实际的运维工作中安全管理制度能够提供合理的参考价值,使得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另外,对于变电运维管理作业中包含的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等工作内容,都需要确定责任的划分,根据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去进行约束。如果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有违规操作等不良行为,企业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确保电力系统能够稳定运行。

篇(5)

引言

在配电设备中,用户的用电设备一般包含高压开关设备、电力变压器、低压开关设备等三种设备,额定电压为10kV及以下。这些配电设备在运行以后,应该按照一定的运行时间,安排相关的运维人员进行运行维护,并按设备运行要求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以给电气设备安全运行提供更有利的保障。预防性试验作为电力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中较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降低故障率的有效方法。预防性试验规程已成为电力系统技术监督、检验工作的主要依据,电力行业中也对该项技术做了相应的要求,并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对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进行了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一些企业继而在行业内推出了如:《10kV电力变压器试验规程》、《10kV及以下配网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10kV、0.4kV配电装置检修维护规程》等规程,来规范配电设备的检修维护事项,以确保配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1供配电设备运行维护现状

运行维护及预防性试验是电力设备运行管理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管理维护电力设备,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运行。目前应用广泛的供配电系统维护方式主要依靠人工日常巡视、监控、管理,而这种运行维护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运行复杂的供配电设备运行需求,对于专业的运行维护及预防性试验来说,因其维护专业性强,危险性大,一般的用电客户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及仪器对其设备进行定时的检修维护,通常采用外聘或者外包的方式,让一些具有检测维护能力的专业团队,对设备的运行保护及综合性能进行安全评估与试验,并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一些用电负荷较高的企事业机关单位,常常采用这种运维模式。但是,还有较多的用电客户的运维管理人员,由于技术及经济实力不强,自己的供配电设备在运行的多年时间中,均未对供配电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及预防性试验,最后在供配电设备出现用电事故的时候,才发现设备存在故障隐患,导致公司损失惨重。

2运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为了进一步了解用电客户对运行维护的需求,我们对一些用电企业以及现场一线的人员进行了调研,总结如下:

2.1配电室现状

配电室内设备厂家众多,导致企业运维人员工作量大。在当前设备统一招投标及物流分配方式的支配下,难免存在着同一地区同一类设备由多个厂家按配额分配的状况存在,导致电气设备厂家众多及产品型号多而杂,并且各厂家的指示操作面板,维护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配电网运维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建议将供配电设备整体打包给有资质的企业全面管理。

2.2现场运维管理混乱

目前,许多用电企业在电力设备投运后对运行的效率和经济性不加考虑,对供电系统负荷合理分配、无功补偿装置优化使用、各种电力设备的大修年检、电力设备两年后运行自维护等方面业务缺少专业性,容易造成用电质量利用率低、电能损耗大、设备长期运行状况不良等现象。当运行的电力设备出现故障而停电时,已安排的生产计划就会打乱,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品牌信誉,甚至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建议有资质的企业对现场的运管人员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及考核,确保运维人员的整体技能水平能够适应设备运维技能需求。

2.3人才缺乏

许多用电企业运维人员的电气技术专业水平较低、且人员流动性大,缺少具有电力经验的人才等,导致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检修和试验,安全隐患等处理不及时,其次用电设施年久陈旧,超负荷运行、带病运行状态的存在,对用电设备和线路运行的规范管理不重视,以致于出现异常情况时,不能正确、迅速、有效地判断处理事故。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一定影响,建议增加对运维人员抢修急救的应急培训与训练。

2.4设备需要升级

多数电力企业在电力设备投运后不去做用电环境调查,在电力设备增容及扩建时不做用电方案策划,电力设备选型也不做专业经验评估,不加考虑盲目计划电力工程投资、电力设备采购及将工程交于综合素质不高的民营企业建设,直接造成投资浪费、电力设备过时、工程建设质量差,不合格投运现象时有发生。建议项目在初始设计选型时就应淘汰已经落后的设备型号,并根据市场的发展,采用较为前沿的智能型的供配电设备,以有利于已有设备的升级及扩展。

2.5代维存在的问题

一些用电企业已经聘请了代维公司对其用电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经过一段时间的维护业务外包后,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无固定巡维标准。代维公司的工作人员按自己的经验去巡维,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设备的亚健康状态,且发生故障后需花费大量时间对故障进行定位和排除;(2)考核制度不明确。因业主方缺乏电力设备的专业知识,代维人员可能会出现随意执行而不担心被发现罚款的问题;(3)管理方案不完善。代维公司只负责电气设备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一般没有能力制定符合公司生产及工艺流程的能效管理方案;(4)缺乏实时动态监控系统。用电企业不能够对自己的用电设备工作状态做到实时监控,无法及时对代维公司的代维效果做出评判,且容易造成代维没有实质效果的错觉。建议企业对用电设备及用电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并定期分析用电质量,对用电客户的能耗进行综合的管理,为企业的节能降耗提供更为合理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用电方案。

3设备的运行维护问题及需求

根据调研发现,用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存在以下问题及需求:(1)用电客户日常的巡检技术不能满足设备运行检修技术需求,通常出现故障之后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运维需要对用电客户的运行设备进行全面细致的试验和安全检测,以及其他检测服务,提前发现隐患并及时予以解决,目前企业在技术层面无法满足;(2)供配电设备需要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企业也无法做到,需要向外委托作业,由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但是整体费用较高;(3)用电客户的日常用电电能质量是否合格,能否为用户的各类用电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为用户安全用电提供全面、科学、可行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如节能减排等技术方案;(4)有能力提供用户需要的其他用电相关服务,如企业的线路改造及节能方案应用;(5)根据行业收费文件及预算价格真正为用电客户的各类用电服务提供合理的收费依据。

4结论

用电客户设备没有得到良好的运行维护而出现用电事故,原因之一是用电客户在管理意识上面没有重视设备的运行维护及预防性试验;原因之二是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项目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但许多用电客户不具备专业的电力检测维护人员,不能将设备的故障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鉴于以上情况,部分企业将配电设备的运行整体委托有专业资质团队管理的需求,用电客户期待有专业的运维团队对设备进行运维服务,并提高企业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及经济合理性。代维团队要充分认识到电力设备维检的重要性和未来电气行业数字化大发展要求趋势,做好用户电力设备代维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要把售后服务和待维服务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节约能源,帮用户经济运行从而赢得充分信任,赢得市场。

参考文献:

[1]杨海超.探究维护技术在变电运行故障处理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7,(4):254-254.

[2]袁大为.浅谈变电管理系统对变电运行的革新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0):82-82.

[3]李方震.强化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11):137-138.

[4]郭欣.配电网运行中的故障检测技术及解决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6(1):143-144.

[5]葛艳军.变电运行中10kV电网功率因数的意义及提高方法[J].信息系统工程,2015,(12):119-119.

篇(6)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175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电力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而电力资源确实有限的,电力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将电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智能变电站采用先进、可靠、集成和环保的智能化设备,将电力资源有效地进行转变,发挥电力资源的作用。近年来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进程加快,智能变电站技术也逐步提升,它对变电站中运维系统提出了多种的解决方案,尤其是提出的“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新模式,对促进变电站的可靠运行和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内涵

智能变电站具有智能控制、技术先进、低碳环保、资源节约、过程监测的特点,在不断的实际应用当中,技术逐渐完善趋于成熟。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的管理实践,是为智能变电站有效运行而不断实施的。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包含了变电站的建设、设施周期、日常维护、工程验收以及设施检修等整个工程的管理。这个系统利用专业、规范的管理,将过程管理进行控制,完成工作安排,在完善管理规范和电力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对过程中的各种客观因素进行控制,做到有章可循。在主观因素方面确保执行工作流程、明确员工责任、定期进行培训都能够到位,保证监管体系的正常运行。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质上就是将智能变电站的维护和运行工作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把工作流程中的每个具体细节执行到位,做到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有人监督。通过对传统设备和智能化设备的研究对比,实施更为细致规范的管理措施,是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的主要创新内容[1]。

2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制定详实有效的计划

在电力企业内部制定一个详实有效的工作计划,将企业内部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纳入到这个工作计划当中,要求不仅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了解知道这个工作计划,还要所有参与到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工作的员工都对这个工作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当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对需要负责管辖的工作范围足够熟悉,才能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在这个总体的工作计划之下,还可以将其分割成不同的阶段性计划,可以详细地分为季度计划或月度计划。同时对于每个详细的小计划明确专门的负责人,划分工作重点,设计制定计划横道图,将工程的规模和工作进度都在这个横道图上进行标注说明,使得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对需要负责的工作以及智能变电站中的建设情况有所了解[2]。

2.2 确立保障安全的规章制度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第一位的工作,电力企业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但是智能变电站长周期的安全运行容易让工作人员产生懈怠心理,尤其是对智能变电站中运行和维护工作经验并不丰富的员工来说,以为相对安全的运行环境就足以让人放心松懈。在电力企业内部树立起保障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不断在实际情况中对其进行完善改进,使得这些规章制度能够真正地保障智能变电站内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制定要符合智能变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定期对智能变电站的危险点、易出现突发状况的风险点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进行处理解决,有效降低智能变电站中的运行风险,搭建一个规范化安全生产的平台。

2.3 保证运行和维护工作有效结合

运行和维护工作的相互有效结合,是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的重要要求。《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中规定了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巡视分为正常巡视、熄灯巡视、全面巡视、特殊巡视和远程巡视。从这个规范当中,不难发现巡视工作的重要性,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巡视工作将运行和维护工作联系到一起。对于智能变电站运行过程不断进行巡视,能够及时发现实际运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时发现能够及时进行维护处理。维护工作的展开首先要有实际运行中问题的存在。将运行和维护两项工作进行有效结合,能够将智能变电站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3]。

3 实行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施过程当中,对实际运行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实时控制运行当中的种种故障风险点,及时对其进行维护工作,提高了智能变电站工作人员安全生产的意识,增强了运行当中的安全效果。智能变电站在不断实施和改进运维系统化管理的进程中,加大了对于规范用电的宣传力度,加强了舆论监管的作用,起到规范电力市场运行的良好效果。运维系统化管理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提升了运维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实现了运维管理的专业经验的积累,为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促进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都做出重要贡献。

4 总结

电力企业处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之下,面临着新的竞争和挑战,想要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之中赢得更加长远的发展空间,就要不断探索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智能变电站技术的不断提高为电力企业提供了新型的运维系统化管理的发展方向。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对增强电力企业员工安全生产的意识有重要影响,同时增加了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进行管理实践时,运维系统化管理运行效果良好,为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和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起到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振国,吴杰.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6):169-173.

篇(7)

国网重庆电力调控专业教研室抓实继电保护骨干人才培养

集优秀师资力量,聘请17名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培训师,耗时5个月时间,除安排系统内三名现场经验丰富的兼职培训师手把手指导外,还聘请4名设备厂商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和讲解,让参培学员学到扎扎实实的真本领。开展培训师和学员“双向”考评,从课程、时间、师资、学员等多方面编制培训方案,采取教师与学员互相评分、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分阶段召集学员、教师进行讨论分析,获取教、学、用三者的交集点,及时改进培训工作。利用电科院二次智能实验室,将培训工作与工程建设相结合,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培训计划,让学员在110千伏吊岩坪站、铜鼓山站、高观站等真实的工程中学习IEC61850的工程应用模型、智能变电站建设管理流程、二次系统集成测试技术、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分析装置工作原理、报文查阅和分析方法,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典型故障查找和分析方法等知识点,着力提升培训针对性。培训结束后,总结授课内容,安排专人对授课教师的课件、参考资料、复习题等培训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形成继保骨干培养教案,教案分理论和实作两部分,详实收录培训授课内容,并对部分内容进行解释和扩充。理论部分重新编制课件中的公式及表格等内容,优化排版,便于容易学习和理解;实作部分对保护的检验、排故等操作有详细的实施步骤、计算方法、示例数据及图例,能够直接应用于现场实际工作,将培训成果推广到基层单位各继保从业人员。

国网重庆检修公司:“案例教学”促直流专业骨干提升

在国网重庆电力运检专业教研室的指导下,国网重庆检修公司在开展电力直流专业骨干培养期间,利用500千伏万县变电站无人值班改造直流电源系统全面升级的契机,由两名国网优秀人才担任教练和老师,现场开展“案例教学”。首先,查勘。教练交代直流电源系统改造内容,分配工作任务,分组查勘汇报、评比。其次,编写施工方案。根据查勘情况,各组按“四措一案”制定施工方案,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完毕后各组宣读各自方案,比较鉴别,看看哪组的技术方案优越,看看哪组的安全措施到位,看看哪组的危险点分析准确,看看哪组的控制措施实用,自行查找差距,取长补短,落实最佳施工方案。第三,施工。严格要求召开班前会,组织工作人员落实安全工器具和设备,落实安全监护人,注意施工标准及工艺要求,每天工作完毕后清场,召开班后会进行总结。第四,调试。熟悉设备布局,熟悉直流电源系统电气原理及各部件功能原理,熟读设备说明书,熟练使用各种检测调试设备,熟练掌握各种调试方法。第五,验收。清楚验收标准,熟悉验收规程,掌握验收作业指导书,做好验收记录,给运维人员交代运行注意事项。

经过直流电源系统技改工程的全过程参与,各参培人员深刻感触到了“工作中培训,培训中工作”的乐趣和收获。“学习首先靠主动,其次靠动手,没有学不会,就怕不去学”璧山供电公司学员覃玲如是说。

国网重庆技培中心开发流动实训车送教送学上门

坚持“科技兴电、人才强企战略,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思路,开发并实施岗位培训、职业鉴定和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研制“流动实训车”,采用送技能培训上门的形式,为公司系统各单位送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高教育培训的综合效益。

国网重庆技培中心开发流动实训车共两辆,每辆流动实训车内设有8个车载“多功能实训柜”,通过专用滑轨能够便捷地组建成24个实训工位。多功能实训柜上可更换二次接线安装板、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板 、低压配网故障模拟实训板等功能面板。流动实训车可以进行电工工艺、电气安全技术、装表接电、用电检查、隔离开关检修、电气试验、配电变压器测试、变电仿真、电力营销、低压配电、触电急救等实训项目,还可扩展其它实训项目。目前,流动实训车已先后到20余个供电企业,为基层单位开展技能培训、鉴定万余人次,行程超2万公里,在全员培训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依托工作现场开展线路竞赛

2013年10月17-18日,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在新建 110 千伏昌坪南北线路验收现场开展首届输电专业技能竞赛。30名参赛选手随机分为15个小组,经过初赛、决赛的激烈比拼,最终输电高级技师何荣六小组获一等奖,运维站站长贺晓勇小组获二等奖,运维站技术员邹峰小组获三等奖。

首轮比拼为验收新建 110 千伏昌坪南北线#40-#55段,2013年10月17日上午,15 组参赛选手经抽签确定比赛顺序后,各小组间隔20分钟,分5个点和裁判员同步驱车赶往现场,轮次从线路小号侧往大号侧验收,现场执行线路验收标准化作业,工作人员两穿一戴,严格履行现场安全工作制度,开展登塔检查和地面隐蔽工作开挖检查,对导地线、绝缘子、杆塔、附件安装、基础工程和通道情况分别记录缺陷,验收完成后将缺陷记录交裁判组,经裁判组集中评定,查出工程施工遗留有效缺陷条数排在前6位的优胜小组顺利进入决赛。

2013年10月18日,决赛现场同样设置为验收新建线路,110千伏昌坪南北线 #1-#10段施工单位在线路本体上的施工质量、工艺水平无可挑剔,这给参赛队员带来新的挑战。参赛队员充分发挥各自专业技能水平,清理交叉跨越、测量安全距离,发现杆塔迈步、绝缘子污秽、施工遗留物等缺陷。裁判根据比赛规则和选手在比拼中呈现的技能亮点,最终确定前三名得主。

“工作40多年,第一次经历这样高水平的激烈比赛。”“真正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竞赛方式,比赛中可以深入学习线路设备结构、施工工艺等”……比赛结束后,不管是坚守输电一线几十年的老员工,还是新生力量,都纷纷感叹此次实地竞赛收获颇丰。

国网潼南县供电公司:把现场培训所学“克隆”给最基层员工

为切实提高配电运检人员岗位胜任能力,国网潼南县供电公司特邀电缆生产厂家技术专家到现场对配电运检人员开展电缆头制作技术培训。培训采用“克隆培训”即复制式的培训方式,分级自上而下培训,有层次、不走样的将培训内容逐级“移植”给各岗位员工。课上,由培训师给学员授课(我讲你听),讲述电缆仪器使用、电缆制作要领及在施工中电缆穿墙、埋设应注意的事项等。为检验学员掌握情况,再由学员进行复述(你讲我听),有偏差的地方由培训师现场纠正并做强化讲解(再讲再听),保证培训内容和信息传递一致性。与此同时,学员现场制作电缆头,由培训师全过程指导,让学员在实作中了解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切实掌握电缆头制作关键要领。课后,上一级的学员担任下一级学员的培训师,利用工作闲余及固化培训日(每周五下午)采取同样的培训过程,对下一级学员进行“克隆培训”,确保将相同的培训知识“移植”到最基层员工。

国网垫江县供电公司:“能力考评”见成效

国网垫江县供电公司创新培训方式,采取“1+5”滚动培训、“3321”变电运维员工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对各专业生产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按照生产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考评实施方案,通过理论考试、实作考试、现场提问、综合测评,对6个专业94名生产人员进行了岗位胜任能力考评,考评合格率达97%。对考评合格者,不定期举行专业技能大赛,对优胜者予以通报表扬并奖励;对考评不合格人员予以通报批评,并通过“一对一”方式强化培训。

国网巫山县供电公司:“转岗培训”支撑用工调整

一是对供电营业所、后勤服务等低端业务岗位上长期职工实施转岗培训后,转移到主营核心岗位。二是对现有供电营业所“半工半农”的市场化用工采取强化培训,提升岗位胜任能力,以“加量不加价”的方式,承担长期职工转岗后的相应工作量。三是配套开展“农电队伍人才储备培训”,采取“推荐+退出”方式,建立农电人员储备队伍,有序置换技能不合格的农电人员,优化队伍结构。

国网重庆南岸供电公司:多方式检验生产技能人员岗位胜任能力

国网重庆南岸供电公司按照“人员全覆盖、分级分专业、实用实效”的原则,采用“一培训、二考评、三送检”的方式对生产技能人员进行岗位胜任能力测评。在变电、输电、配电、调控、营销5大类30个专业,全面开展生产技能人员岗位胜任能力培训与考评,自主测评的变电、输电8个专业采取“双盲”考评方式,即理论无复习题、实作无指定项目。自主测评的营销11个专业实作考评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将日常核心业务定为评价指标,对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量化评分,作为实作考评成绩,充分体现以学促用的目标要求。

做好全员培训工作,必须在观念上突破,在速度上追赶,在方法上创新。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曹宁

国网重庆长寿供电公司:开展“2+3”培训做实培训分中心

国网重庆长寿供电公司以渝东南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实施“2+3”培训(“2”即硬件+软件;“3”即跟班学习+集中培训+送教上门),全面落实“大培训带大中心”的要求,发挥辐射渝东南的培训作用。一是加大硬件投入,建成投运线路、变电、电气试验、营销、通信等多个现场实训基地,基本满足渝东南片区各单位主要专业现场实作培训需要。二是培养师资队伍,聘用了78名兼职培训师,包括12名曾到渝东南各兄弟单位开展过短期培训的培训师,并向市公司推荐10名兼职培训师。三是多种形式开展现场培训。实行长短结合的跟班学习,组织国网秀山县、黔江区等5家供电公司12名干部和206人继保、调度、自动化等专业学员到分中心交流学习、跟班学习。开展220千伏张秀线属地化运维集中培训,对线路跨越的9家供电公司开展220千伏输电线路运维培训520人次,提高了属地单位高电压等级线路运维水平,确保了220千伏张秀线的平稳运行。以送教上门的方式派配电运维、营销专业等优秀兼职培训师到需求单位上门授课。

国网重庆江北供电公司:为片区培训建好技能实训基地

作为片区培训分中心单位,国网重庆江北供电公司致力于建设能用、实用、好用的技能培训实训资源,为片区和本单位员工技能培训提供坚强支撑。受两江新区的整体规划影响,现有综合性鱼嘴实训基地即将拆迁,将对近两年的现场培训工作带来极大影响。为解决此困境,国网重庆江北供电公司克服困难,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内部挖潜,有效整合前期GIS改造后调整出的开关场,积极筹建五里店技能实训基地,计划建成约300平方米室内和2000平方米室外的小型综合实训基地,以满足技能培训需求。

国网重庆綦南供电公司:以“劳模工作室”为平台建立“三带”员工培养机制

国网重庆綦南供电公司以“席世友劳模工作室”为平台,以各级技术技能优秀人才为核心,搭建优秀人才“带骨干、带徒弟、带团队”的培训平台和学习机制,促进全员能力素质提升。

一是“带骨干”主动履责,培训互动。根据技术技能专家评选相关管理办法评选出“带骨干”专家,通过班组学习、座谈会、交流活动等形式,让每个“带骨干”专家结合自身专业工作实际和学习心得轮流讲课,发挥特长,取长补短,分享知识经验,共同提高。

二是“带徒弟”延伸内涵,结对培训。以技术技能专家评选“师傅”,以全公司员工为“徒弟”,引入职业开发概念,自由双向选择,延伸“师带徒”的内涵,提升实用价值。

三是“带团队”研究课题,孕育成果。按照“导师+专业理论+实际经验”的构架,组建研究团队,结合企业中心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确定研究课题,开展针对性研究,在为企业破解难题的同时,建设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国网重庆北碚供电公司:以“全覆盖、双挂钩、三落实”为主线开展全员培训

一是“全覆盖”整体动员。工作方案涵盖“主业和集体”技能员工。二是“双挂钩”促进主动作为。制定完善相关机制,采取岗位胜任能力测评与风险抵押挂钩,与绩效考评挂钩。三是“三落实”提升培训效果。周密制定方案,抓好“岗位胜任能力测评”、“骨干送培和兼职培训师送教”、“竞赛调考的考前准备”三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培训效果。

国网铜梁县供电公司:自主培训出新招

一是建立“三年一轮”长效机制,覆盖生产营销主要工种,逐级加大考核力度,对考评不合格人员岗级降1岗,补考2次不合格人员岗级降3岗。二是实施“达人”计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利用公休时间,扎实开展调控“双技能”人才培养。三是深入开展“人人上讲台,有才讲出来”专题活动,把经验和做法讲出来,全面推进班组一线互帮互学,化解工学矛盾。

国网重庆合川区供电公司:“五措施”推进培训工作

篇(8)

1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提出的背景

1.1 原有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电网发展要求

输、变、配电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效率质量和员工队伍和谐稳定。进入“十二五”后,在电网规模飞速发展和生产精益化管理的宏观形势下,供电企业延用多年的营配分离、输配电管理分开、变电运检分离的管理模式模式逐渐暴露出不适应电网发展和生产精益化管理需求的弊端。

1.2 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是三集五大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当前三集五大的大背景之下,统筹电力企业人力、技术、装备资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实施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实现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已成为公司发展和电网发展的必由之路。

1.3 SG186系统上线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台

PMS系统和GIS系统的上线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平台,进一步优化输、变、配电相关业务流程,整合相关性销功能,可实现各类图层的精细展现及设备点的精确定位、控制和拓扑分析、潮流计算、理论线损精确计算、智能巡检定位跟踪、车辆抢修管理等功能,增强对电网设备的资产管理、运行管理和监管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缩短抢修时间,提高服务满意度,更好满足用电客户对电网“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经济运行”的现代化要求,这些都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的全面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是指电力系统中输、变、配电实行专业化检修和运维一体化相结合的生产工作组织模式,即整合输、变、配电现场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业务重组整体。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内涵就是以强化输、变、配电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提高供电可靠性为主线,以生产精益化为重点,以技术管理创新为支撑,精简规范组织架构,创新生产管理方式,优化调整业务流程,统筹配置生产资源,做强、做精核心输、变、配电运检业务,积极拓展外包检修业务,实现输、变、配电设备运行和检修“双向融合”构建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体系。

3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做法

3.1 建立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型

以高科技为支撑,深入开发和应用SG186系统,建立完整、成熟的电网模型,包括输电、变电、配电设备,提供对输、变、配电一次、二次设备和相关设备附件的统一管理。电网模型的设计支持对物理设备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对电网功能位置点的生命周期的管理要求,以电网设备管理为核心,同时涵盖生产运行中输电、变电、配电设备台账维护、缺陷管理、两票应用等各项工作。覆盖供电企业各级单位,实现输电、变电、配电等全过程的生产管理业务应用,全面提升电网生产运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为生产指挥提供决策支持。

3.2 人尽其才,实施运维一体化管理

着眼于解决当前管理困境和提升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质量,深入剖析以往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充分调研现有人员队伍结构和工作承载力,总结提炼出以提升输、变、配电运维管理质量、作业执行能力和队伍凝聚力为目标的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输、变、配电运维业务及人员的优化整合,进而通过管理模式嬗变提高专业管理质量和队伍凝聚力。抓好专业技术及安全管理,主动适应电网装备技术进步,积极开展前沿知识培训,在各相关专业内部打造一批技术领军人才、培养一批操作技术能手、形成一个具有较强战斗力的团队,实现所有输、变、配电运维人员均能在工作中独挡一面,均能正确处置电网异常状况。着力营造一个安全、和谐、温暖的氛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中青年员工挑大梁,老职工当好参谋、做好助手,上下同欲,形成一个相互关爱、同谋发展、积极向上,具有广泛感染力的专业工作环境。

3.3 加强超前管控,实现检修专业化

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建立按电压等级、按输、变、配电设备类型由各专业承担电网设备运维检修任务的生产体系,实现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

抓好设备管理,将原来的抢修处理转变为设备超前管理。加大设备管理力度,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设备抢修次数,降低安全风险。通过季度、月度的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汇总情况查找设备薄弱环节,按照轻重缓急,根据缺陷、隐患分类制定整改措施,对由于设备老化、装置性违章等原因引起的暂时无法解决的隐患,纳入年度大修技改储备项目。

3.4 狠抓现场管理,开展输、变、配电现场标准化作业

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突出对作业现场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和控制,加强监督考核和培训,确保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一是提高了计划刚性管理水平。实行标准化作业,工作前要完成作业风险分析及控制表、作业指导书(卡)的编制,突出作业前期计划和准备,确保了现场作业的有序进行。同时,加强计划的综合平衡管理,提高了临时工作、计划工作变更的审批门槛,杜绝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效控制了非计划停电;提高人员业务素质。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集安全管理、技术参数、检修工艺等于一体,起到了工具书的作用同时加强对重要设备的专业巡视和带电检测、在线监测;科学制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尽可能减少现场的检修工作,对部分确需开展的现场工作,做好前期准备,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确保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到位,严格控制现场作业关键环节,严格进行作业危险点预控。

3.5 开展联合巡检,缩短由“巡”到“检”的周期

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将隐患、缺陷消失在萌芽状态,若有缺陷,不需要停电的缺陷力争第一时间现场直接处理,部分需要停电的缺陷根据其性质分类,紧急缺陷通过电力调控中心调整运行方式,当场办理停电手续进行消缺,普通缺陷结合春秋检计划、大修技改工程等或者办理正常的停电手续进行消缺。根据需要对极端天气、高(中)考保电、节假日保电、迎峰度夏等特殊时期联合巡检计划;相关专业按所辖设备进行联合巡检;对发现的缺陷分类,按照缺陷性质分类进行消缺,最后再组织验收。通过联合巡检,进一步缩减了由 “巡”到“检”的环节和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效益,实现了管理环节的简化,同时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3.6 加强安全教育,强化技能培训

加强教育,抓好转岗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输、变、配电相关员工提高安全意识、树立大局观念。结合岗位工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组织员工集中精力学习掌握安全规程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对岗位和专业变动的员工,上岗前重新组织《安规》考试,重点抓好工作负责人、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许可人“三种人”及新入职员工的《安规》考试,确保培训覆盖率100%、考试合格率100%,考试不合格者一律不准上岗。强化技能培训,规范各专业人员的安全行为,进一步提高员工安全风险辨识防范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防止违章作业,防范安全事故。

4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效果

4.1 社会效益

过实行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进一步落实、提高了设备精益化管理水平,提高了供电优质服务水平,推行实行输、变、配电一体化运维管理、联合巡检和现场标准化作业,使检修施工按计划完成,确保检修质量,缩短停电时间,延长检修周期,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同时保持了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提高了公司的优质服务水平,在客户中树立了良好的公司形象。

4.2 经济效益

实现了“1+1+1>3”即与原输、变、配电运维管理相互分离的管理模式相比,新模式实现了输、变、配电设备运维检修、抢修时间最短化、效率最高化、成本的最小化,统筹配置了人力和生产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运维成本,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解决了公司生产派车困扰,原本需要派两到三次辆车的任务现在有机会一次性完成,节约了成本,合理利用了资源实现了人、财、物的有效统一,显著提高了用工效率,杜绝了客户不必要停电,缩短了停电检修时间,每年年大约增供电量300万kWh;每年节约用车大约380车次,仅此一项每节约运维成本76000元左右。

4.3 管理效益

推行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大检修”体系建设的各项成果,为状态检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助于实现输、变、配电专业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实施一体化管理进一步理顺了工作流程,积极做到每个环节有人负责,量化、细化、标准化输、变、配电检修各环节,每项工作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化要求操作实现了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的有机结合;规范了检修现场标准化管理水平,确保输、变、配电作业全过程的安全和质量处于“可控、能控、在控”状态,有力地确保了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篇(9)

引言:

本文通过结合变电站五防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大致对五防系统常见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一些见解。

1.变电站五防系统常见的运行维护问题解析

1.1关于五防系统所出现的缺陷大致有这些方面:

(1)对于设备的一些小的安全隐患厂家没有及时发现,或者说维护不到位。

(2)有部分值班员专业知识不到位,导致其消除缺陷能力较低,必须需要专业的厂家专员前往。

(3)在安装工艺方面,值班人员的技术不到位,导致部分有缺陷的不合格产品进行投入使用。

(4)值班人员没有对以往的缺陷以及遇到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导致了错误的重复发生。

可以说五防系统的大致问题集中在以上几个方面,笔者认为综合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对于值班人员来说,关于五防系统的培训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对于厂家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将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细化,对于自身的问题没有正视,从而导致了五防系统经常出现问题的原因。

1.2对故障发生率的降低进行分析

有了上文的常见问题分析,笔者认为想要降低其故障发生率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方面必须要明确一点就是将缺陷发生率降低,最主要的就是要对操作人员的专业五防系统技能进行专业化以及强固化,不仅要让其掌握原理,更应当对厂家的相关专业操作也进行熟知,要求厂家工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增加作业指导书等专业性的辅助监督手段,以此来推动其工作的精准化。另一方面,在当故障无法避免的发生时,就应当让操作人员拥有一定的专业消缺能力,也就是说要对五防系统的值班操作员进行专业的厂家人员技能训练。

1.3 对微机防误系统安装全过程管控

对五防微机防误系统安装的全过程管控,能够有效把五防系统的缺陷风险关口前移,通过在安装前厂家的理论培训、安装中厂家的技术指导、投运后效能检讨的方式,先后进行了变电站五防系统的软件设计、硬件安装、调试验收等全过程安装工作。现将安装过程及对系统改善简介如下:准备阶段:编写施工方案;到现场实际考察,确定设备的闭锁方案和硬件备品的型号及数量;微机五防系统安装前的厂家培训,包括制作五防图形画面、数据程序文件、硬件安装等。一方面提高了操作人员的运行维护能力、认知缺陷能力和消缺能力,另一方面专业人员的施工安装过程得到了有效的监督,确保五防系统“零缺陷”投入运行。

2. 变电站五防系统在运行中的安全防误问题

(1) 没有办法将站间闭锁进行实现。各站微机五防系统为独立运行的单站模式,只在本站范围内实现防误,与运维站管辖的其他站之间有联络线时检测不 到对侧安全措施设置的情况,如是否挂有接地线等情况,无法实现站与站之间的 闭锁,容易发生误操作。

(2) 无法实现五防模拟的集中开票、分散操作模式,影响运维站的工作效率。有大型操作时运行人员需提前到子站当地五防主机上进行模拟开票大量消耗人力等各方面资源。

(3) 在对倒闸操作的时候,子站与主站之间的运行人员无法相互得到第一操作情况信息,因而使得完全对施工的安全又降低了一个等级。

(4)部分站点没有进行使用生产管理MIS开操作票,也没有进行五防判断,所以安全性相对比较差些。

因为受到单站模式防误闭锁装置不适应集中控制、统一维护、统一检修的运维站运行方式, 因而无法将完善的技术措施融合于防误操作的全过程,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微机防 误系统即集控五防系统,统一、集中管理各受控站五防系统,满足调控一体化加运维站的运行方式要求,从而提高变电 运行倒闸操作安全性、工作效率以及管理高度。

3.五防系统改造方案分析

3.1 改造整体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运维站进行集控五防系统改造方案。建立集控五防主站系统、通信通道;对变电站其原有五防系统软件进行升级(单站模式五防升级为集控模式五防),然后将其接入集控五防主站系统,从而将集控五防功能进行实现。

3.2 改造实施

3.2.1 建立集控五防通信通道

建立集控五防通信通道。在各变电站内安装协议转换器、交换机等通信设备,利用集控五防主站与受控站之间的光纤通道,将PC机、服务器的以太网接口接入通信设备,形成集控五防系统的通信网络。

3.2.2建立集控五防主站系统

建立运维站集控五防主站系统。安装硬件、软件,进行数据配置,对变电站都进行软件升级,并进行系统调试。

3.3.3掌握手动安装五防系统技能

建立传统变电站模型,即有2台双绕组主变压器的110kV变电站,110kV侧为内桥接线、组合电器设备,10kV侧为单母线分段接线、小车开关设备。在传统变电站模型基础上展开培训,让值班员掌握手动安装五防系统的技能。

通过自已动手安装五防能够让我们对五防系统的管理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这样的效果一定比托管给其它工程队强得多。通过自主设计、自主实施、针对性储备备品备件,这样能够让值班员对五防系统的安装工艺、现场验收、日常维护、缺陷处理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在降低五防装置 现场缺陷发生率和消缺及时率的同时,更加能够为节省五防维护和应急响应方面的资金。

通过自主实施半年来的工作经验分析,在提升五防现场管理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议以巡维中心为单位,准备一台带串口的笔记本电脑,装上五防应用程序以及各 站的备份数据,在某个变电站的五防电脑出现故障后,能够用笔记本进行临时代替。

(2)各变电站储备多一点的备品备件,例如锁具、金具、闭锁盒以及AB胶等,从 而来备应急使用。

(3)将自己动手安装五防系统这样一个概念进行推广,从而让尽可能多的值班员能参与其中。

4.总结语

对五防系统进行这样的综合改进,不仅能够将变电站的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 的高度,而且操作人员良好的操作以及理论水平能够将操作安全度也提升一个高度,这些对于整个电网的稳定安全发展是很具有重要意 义的。这样的管理模式值得加大推广,当然了这不是最终的版本,想要电力事业稳步推进发展今 后还需要对以下这些方面进行多改进、提高:首先是要对五防系统的日常工作进行良好的监管,保证其稳步正常发挥;其次,对于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方面要抓牢,并且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指导学习,从而让其对系统能够更好的了解,使系统将其功能进行最大 限度的发挥。还有就是在今后的五防系统建设中应当尽可能的将所有变电站都进行集控起来,在新改扩建的时候也应当将五防系统作出相应的变更,从而让其能够与相应的设备一起运营,以此来将其强 大的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这些对于有效地提高变电站的安全操作以及管理运营水平都是非常有效果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电气误操作安全管理规定[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 袁虹娣.五防集控站微机防误操作系统技术分析[J].机电信息,2010(12):89.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2-016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2.079

1 管理目标描述

1.1 专业管理的理念

调控中心紧紧围绕“重基础、补短板、标准化”的年度目标,以全面推进班组建设“四大体系”有效落地为重点,坚持分级管理、量化考核、统一规范、科学评价,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充分调动各岗位、各班组的积极性,切实减轻班组负担。通过“中心联动、专业齐动、班组互动”的立体模式推进,健全责任体系,明确谁来干,干什么;落实标准,确认怎么干,如何干;以对标促管理,落实干得怎么样;强化考核,进行总结评价,扎实推进“四大体系”。将专业管理与班组建设相融合,切实提升班组工作质量、运行效率和员工素质,确保班组建设取得实效。

1.2 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专业管理的范围:调控中心所属方式计划室、自动化室、地区调度班、地区监控班、配网调控班、自动化运维班、配网抢修指挥班。

专业管理的目标:完成“重基础、补短板、标准化”重点工作任务,扎实推进“四大体系”落地,提升“三基”(提升班组管理水平、提升班组绩效水平、提升班组队伍素质)管理水平,确保班组健康发展。

2 主要管理做法

2.1 强责任,抓执行

2.1.1 经纬交织筑合力。建立纵向“1+1+1”工作法,由一名中层干部和一名专工结对一个班组,抓专业融合;横向实施“班组共建”,实现班组团结互助,重班组协同。

2.1.2 专业指导激活力。“1+1+1”工作法采用“双循环”机制,实现管理和业务的互补融合,专业与班组的同频共振。中层干部顺时针指导监督、专工逆时针协助,实现专业重心下移,工作责任明确、监督责任动态跟进的良性循环。

2.1.3 五环相扣聚动力。横向“班组共建”结合调控中心五个班组业务特点,树立班组互助、共同服务、团结共赢的理念,自动化班提供技术支撑,监控班实现动态反馈,配调与配抢互相支持、快速指挥故障处理,地调与配调上下联动、高效应对电网事故。

2.2 重管理,抓体制

2.2.1 变革管理机制,“四值竞赛”促绩效。针对运行班组的“四值三运转”工作模式,开展“四值竞赛”活动,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强化了班组绩效管理。

2.2.2 坚持专业引领,强化服务班组能力。针对供电方式薄弱的情况,中心专工优化制定《电网应急处置专项预案》,降低了电网运行风险,减少现场操作121次。

2.2.3 重视专业管控,强化专业技术指导。制定《35kV及以上用户站设计建设标准》《新建变电站调控中心验收标准》《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调度技术标准》等标准,召开继电保护安全分析会议,制定“标准化作业指导卡”。

2.3 筑基础,重标准

2.3.1 强基固本,实现管理规范化。编制《调控中心人员停送电到岗到位标准》《调控中心应急处置管理办法》《加强电网事故及异常情况分析》等11个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全覆盖,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断提升工作效能。

2.3.2 建章立制,实现工作标准化。结合智能配网建设,在全省率先制定《莱芜电网10(6)-35千伏系统接地故障处理规定及试拉顺序》《加强配电线路送电过程管理》等工作标准,为地调、配调调度员提供了制度保障。

2.3.3 专业协同,实现预案最优化。协同方式、保护、调度和自动化4个专业共同编制了《2014年莱芜电网事故处置预案》和《电网存在问题分析及运行注意事项》,分析电网运行状况,“三算三查”排查电网薄弱点,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整改措施。

2.3.4 追根溯源,建立专业技术库。从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运行等各个环节,收集整理涵盖调控运行、保护管理、新能源等专业技术标准,建立了国标、行标、企标三级技术标准库,为班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2.4 抓创新,重实效

2.4.1 开展课题研究,以技术支撑电网。研发低压线路故障测距系统,使故障巡线区域由面到线、由线到点,提高故障定位准确度。针对配电线路拉手率较高的现状,开发《配网合环安全分析与辅助决策系统》,配网负荷转供更加稳定。

2.4.2 创新求突破,工作得实效。坚持在工作中寻求创新点,发散思维、大胆构思,完成由“苦于创新”到“乐于创新”的转变。《一种便携式远动信息核对装置》《分类工具盒辗转抬升于不同象限的工具箱》等五项专利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实现了专利方面的新突破。

2.5 提技能,强素质

2.5.1 拓宽培训模式,“四轮驱动”提技能。坚持开展“四堂课”活动,即现场培训讲解课、“人人为师”理论课、故障分析提升课、课题研讨实践课,充分发挥“全员备课、人人自学、抽签讲课”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员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5.2 专业班组上下联动,夯实电网安全防线。坚持开展“安全周周回头看”活动,分析电网异常情况及处理过程,探讨优化方案,并建立事故档案。指导班组重点学习故障案例,定期组织调度人员参加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水平。

2.6 促业绩,争先进

2.6.1 班组良性竞争,比学赶超促提升。为防止班组建设“两张皮”,结合班组评价、班组对标、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创新成效等方面,制定《调控中心班组建设竞赛评分标准》,进一步细化、量化班组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2.6.2 深化成果应用,提升工作效能。加强统计分析,坚持每月组织优化AVC调控策略会议,实现全部变电站的AVC闭环运行,修改AVC控制参数8项,减轻了调度员的工作量。

3 评估与改进

3.1 专业管理取得的成效

3.1.1 技术提质。低压线路故障测距系统提高故障定位的准确度,减轻了工作强度,巡线工作量减少了65%,故障巡线时间缩短了117分钟;优化AVC调整策略,实现了46座变电站的AVC闭环运行,减轻了调度员的工作量,人工遥调遥控操作由每月1916次减少至321次,降低遥控操作量83%;“监控信息优化”加快了监控信号的分类及优化,将日监控信息量由8185条减少至目前的945条,同比下降88.5%,提高监控效率。

3.1.2 管理提效。安全管理实现风险减负,通过对电网进行全面分析,编制《电网存在问题分析及运行注意事项》,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及整改措施;专业管理实现工作减负,制定“标准作业卡,减少保护人员工作量;风险管控实现压力减负,结合公司月度停送电计划,进行风险分析,制定措施;优化流程实现人员减负,理顺班组的各项工作流程,简化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3.2 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认真总结和全面评估,发现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3.2.1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亟需加强。在管理措施、技术创新领域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流程,对技术保障进一步加强。

3.2.2 班组大讲堂形式单一。目前,班组大讲堂的形式需要拓展,在业务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的效果进一步加强。

上一篇: 教师帮扶总结 下一篇: 青年干部培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