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08:09: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知识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如在教学强、弱、渐强、渐弱等力度记号时,先出示课前书写在小黑板上的曲谱,请同学们视唱;然后有老师教唱,教唱到力度记号时先稍夸张。教唱后老师问:“为什么要把第xx小节唱的那么强(弱)”了呢?或问:“为什么要把第xx小节到第xx小节唱的渐渐地强(弱)了呢?”同学们很快回答:“因为音符上有了一个记号。”这时老师随即用彩色粉笔板书各种力度记号,同时告诉同学各种记号的名称,并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到记有力度记号的歌曲视唱,在视唱中反复体会其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力度记号的名称,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它的作用。
二、在实践中进行教学
音乐知识教学要加强实践性。教学时,除了教师必备的讲解和学生必须的阅读课本外,许多知识还需要在实践中获取。如教学有关打击乐器时,先请同学按老师所教的简单节奏给一段旋律配上伴奏,老师弹琴同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老师抓住机遇,讲述要教的打击乐的名称、性能、作用以及演奏方法等知识。这样,同学们通过实践学习知识,就会对所学音乐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三、编故事进行教学
根据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学时把音乐知识编成故事给学生听,利于学生记忆,如在教学升记号时编这样一个小故事:“在音乐王国里,有两个亲兄弟,七个音符兄弟谁想升高一般,谁想降低一半,他们都会积极去帮助。”“你们知道这兄弟俩是谁吗?”同学们都急着想知道。这时老师板书“#”“b”符号,告诉学生“#”是升记号,“b”是降记号。同学们还要问怎么帮“七个音符兄弟”,老师再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带有升降记号的练习曲视唱,在视唱中体会和掌握升降号的作用。
备好课,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我这里所说的课前备课,不仅是指传统意义上教师对所讲授内容的准备,还包括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和准备。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生和班级,对所学相同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情况是有差别的。因此,就某一节课的准备而言,教师除了扎实准备所讲授的内容以外,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所带班级学生的学情,根据学情,或是采用讲授法,或是采用讨论法,还是采用实验法,要因班而异,因情(学情)而定。如我所带的三个班级中,其中有一个班是重点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要明显好于其他两个班。为此,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我总是准备两套教学方案,一套较容易一些,另一套就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既照顾到了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程度,同时也满足了重点班学生的“胃口”。如讲授“电路”一节时,对普通班的学生,我让他们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如何画常用的电路图等知识后,就进入练习阶段,让他们举一反三,巩固好基本知识。而对于重点班的学生,我没有进行讲解,而是让他们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动手准备,再让学生分组总结、归纳,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搞清楚这部分内容。
(二)课中努力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法宝众所周知,物理学科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很紧密的一门学科。因此,若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将所讲授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好奇心,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究物理现象与内在规律之间的联系,积极思考其中的奇妙之处,大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效率。如在讲授“惯性”知识时,我故意迟到了一分钟,跑步进入教室,有意地将讲桌碰了一下,以此来引出“惯性”的概念及有关生活中惯性现象。之后,我让学生列举他们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惯性有关的现象,并分析哪些惯性现象是应该加以利用的,哪些惯性现象是应该加以避免的。
(三)课后帮助学生构建物理知识网络
使概念系统化,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一样,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所以在学生学习了一定时间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一番梳理,使之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将一些相互有关联的物理概念系统化,就会使学生对以前所学内容进行再反思、再总结、再调高。这样,无疑会使学生所学物理知识形成体系,不仅使学生扎实掌握了所学内容,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重视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的教学和学习方法,那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化学教学中如何做到对知识的建构
(一)化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提供者,要变成学生自主获得信息的引导者和为学生分配任务和提出问题的辅助者。教师需要做的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在情境中不断地进行思考、探索和建构知识。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述“事实”,而是考虑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对化学过程和现象的观察、推理,进行化学实验,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从自己内部对化学过程进行识别与评价,进而形成知识体系。教师要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适宜的氛围,使学生能够活跃思维,探究热情高涨。同时,也要在学生的纪律有些混乱时,给予提醒,还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朝着这个目标开展自主学习。这是属于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过程,是富有他的个人特色的,与众不同的。
(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化学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尽量布置一些较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实践活动。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和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学生要认识的化学过程,现象以及所要解决的化学问题提供给学生,如何利用设计实验实地考察,形象说明等,特别是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逼真模拟,为学生创造近乎实际过程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独立或合作的探索活动。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应先分解然后再综合,现在看来不完全是这样,学生一开始可能就会介入到一个复杂的化学问题之中,所涉及的其他化学知识能为要学习的概念或原理的理解提供背景知识,从而学生能建构起自己的有关知识。
(三)从多重角度来探索学习材料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含有多重信息来源和多重观点的学习环境。教师一方面要提供学生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景采用适当的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很自信自己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经常会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并用大量习题的固定解题模式训练学生,用加班加点的方法,描述化学知识并灌输给学生,这些做法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剥夺了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独立进行化学探索的权力,反映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试卷作答上,无处不有教师个性的烙印,因此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包办,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思维习惯。
二、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教学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无聊的,不愿意学习数学,而且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大量习题为主的,数学教学脱离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应注重生活化案例的引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思维锻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地学习.生活中数学案例的引用,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渐增强,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乘法除法时,可以利用打扫卫生的场景,假设一名学生一天乱扔一张废纸,那么一个学校一年会产生多少张废纸?这些废纸是由多少棵大树做成?这样不仅能增加该题的趣味性,还让学生接受了不乱扔废纸的思想.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提升学生的数学情感初中数学是一门枯燥而繁琐的学科,又是学生比较畏难的一门学科,因为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习起来也比较的枯燥,导致很多学生在数学课上提不起精神来,时间久了,就会影响他们的数学成绩。因此,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在主观的思想意识里添加一份对数学的爱好,还能够激发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和钻研教材内容。一旦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充满感情,他们就会喜欢上数学课,而且他们还会把数学课堂当成他们发现和创造的舞台。因此,教师要善于用情境教学来烘托出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来,教师还可以配合教学的内容,结合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出某种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去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并且有效地理解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同时,对一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师也要尽可能地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还是能够感受到某些情感因素,慢慢地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需要提高
有时教师教学的工作量比较大,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学校要想方设法减轻计算机教师的工作量,使他们能够把工作的重心全部放到授课以及班级管理上。学校除了要减轻计算机教师的工作量外,还要不断的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采取培训和计算机知识讲座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教学,这种培训不仅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还能使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效提高。
三、把各学科与计算机的知识联系提高
教师在教小学生计算机过程中,有意识的把各学科知识和计算相联系,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过程中也能想到应用计算机,小学生无形之中提高了计算机知识应用。例如,绘图软件的学习可以和美术课程相联系,学习Word以后,可以应用到语文写作当中。这样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过程中,也掌握了计算机知识,能有效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四、创立符合计算机学习的教学情境
计算机情境创设要区别于其他科目的情境教学,它的教学方式要有操作实践,在课上要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创设具有感知和理解的情境教学。例如,在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时,先不进行讲解开机和关机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去观察计算机,并找出计算机的开关,当学生看到计算机的开关以后,可以询问学生:“眼前的计算机有几个部分?名称是什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了解进行讲述计算机的构成部分,以及各自功能作用等。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自觉学习放在主要位置,鼓励学生多观察、动脑,并且敢于实践研究,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学生也能积极的去记忆所学知识。学生摸索计算机过程中,然后过度到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兴趣,计算机知识在学习过程也能很容易被接受。
中国自古就有许多人为自然地理环境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篇,例如描写天气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日出一点红,不雨便是风”;描写山峰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写江河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这些诗词不仅语言精练,而且融入了人类的思想情感,也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把诗歌带到地理课堂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观念。
2.善用对联、顺口溜进行知识总结。
地理复习课往往枯燥乏味,学生会觉得自己学过了而不愿意听,针对这种课堂现象,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用地理知识编顺口溜、对联。例如,教师出上联“地球自转才有昼夜变化”,学生对下联“地球公转方具四季更迭”。大洲的面积大小顺序可以用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这样不仅可以让地理课堂生动有趣,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知识统一起来。
3.融入情感,让语言更具感染力。
教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名演员,一名成功的演员就要用他的演技把观众带入他的剧情里,使得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而演技的好坏与演员的情绪、情感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饱满的情感,使语言更具感染力,使课堂气氛时而神秘、时而欢快,把学生带入课堂的情境里。
二、讲述中把地理知识转化成地理故事
喜欢听故事是大多数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把一些地理知识用幽默诙谐、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转化成一个个地理小故事,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领悟其中的地理知识。在重点知识上添加一些浓厚的色彩去讲述,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对重点内容记忆深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想。例如,七年级的“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一课,教师就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古人观天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两人为了争夺天下发生了争斗,这两个人分别叫共工和颛顼。由于共工兵力不足、战术不精、轻狂大意,最后失败了,于是他一气之下跑到了大地的西北角,仰天咆哮,撞倒了那里的不周山。不周山原是八根擎天柱之一,撞倒之后,西北方的天就塌了,东南方的地也陷了下去。于是,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滑向西北方,地上的流水泥沙都流向了东南方。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传说,但却生动地反映出当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成因不能理解时,就会借助想象来推测天地的结构。天地成何形状,大小如何,与日月星辰有什么关系?从春秋战国开始,一些哲学家、天文学家甚至梁武帝、朱元璋等一些帝王也参与到这些问题的争论中。随着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天文学在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速发展,于是就有了盖天说、浑天说等假说。”
三、把地理知识迁移到生活,把生活迁移到地理课堂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源于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亲身经验,同时,他们也希望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之中。教师在讲述地理知识时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充分体现地理课堂的价值。例如,在讲“降水与降水的分布”时,就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出发,降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降水随季节而变化也是学生有目共睹的。而在学习“地图”时,就可以把地理课堂迁移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地图对其以后的生活有极大的帮助,再也不会因为不分东南西北而找不到路,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四、讲述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优化组合
身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单一使用讲述法会使学生陷入被动、机械的学习中,所以在使用讲述法的同时要配合其他教学方法。任正霖、刘子琦在《中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接受不同教学方法的兴趣比较分析》中根据得分率计算统计表明:深受学生喜爱的四种教学方法分别为:“图片、视频教学”“地理演示与实验”“实地调查、观测”“采用地理模型教学”。由此可知,中学生喜欢较为直观、生动的地理教学方法。对于抽象的地理事物,教师在讲述的同时可通过图片、动画、演示、实地调查等较为直观的教学方法配合讲述法,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建构和理解,揭示地理事物的一般规律。如“大洲与大洋”一课,讲解大洲、大洋、陆地、岛屿、半岛、海峡等概念时,就可以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加深记忆。
二、结合历年高考考点以及各种大考的考题进行研究
化学平衡是历年高考中,化学试题中的一个热点,是必考内容,而高中的学习,有很多程度是为了高考。因此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时,要把握住教学的深度,还应该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来进行研究,就以2011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在江苏卷的第15题中进行了化学平衡的移动的知识的考察;在浙江卷的第12题以及福建卷的第10题当中进行了化学平衡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知识的考察;在浙江卷的第13题中进行了化学平衡中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的考察;在北京卷的第12题和天津卷的第6题当中进行了化学平衡图像的考察等等。还有其他地区高考中也有化学平衡知识的考察,还有历年中各种关于化学平衡的考题。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过程中,想要把握住教学的深度,必须要结合历年的高考题来进行考虑。另外,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深度的把握中,还应该结合本地和一些相邻地区的大考考题进行思考。这些大考考题的出题教师一般都拥有深厚的化学教学经验,很多还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能够很好的进行高考考点的把握和预测。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深度的把握过程中要对历练的高考考题和各种大考的考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
三、把握化学平衡教学的易错点
要想把握化学平衡教学的深度,一定要针对化学平衡中的易错点来制定教学计划,这样对化学平衡深度的把握才会更加合适。化学平衡知识中的易错点主要有以下几项:
1.在化学平衡移动当中,气体混合物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然后再充入稀有气体和无关气体时的平衡移动情况,主要有两种:
(1)在定温定容的前提条件下,充入无关气体或稀有气体,平衡的移动情况;
(2)定温定压的前提条件下,再充入无关气体或稀有气体,平衡的移动情况。
2.勒夏特列原理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
(1)对平衡体现而言,如对一种刚开始的气体反应,进行压强的增加,反应是正向进行,并不服从勒夏特列原理;
(2)在反应中,如果改变其中一个平衡条件,可以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进行反应移动方向的判定,但当改变的是多项平衡条件是,就要根据各种天剑的不同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来进行移动方向的判定;
(3)平衡移动只能减弱各种改变,并不能消除各种改变。
3.在外界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我们经常不能从正、逆反应的速率的变化程度来进行化学反应移动方向的判定,因为这种变化并不能直接的得到,而是要从平衡移动的方向来进行正、逆反应速率变化的确定。
知识与经验背景是学习的起点。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情境中归纳数学规律,能够充分利用迁移效应进行触类旁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充分遵循数学思维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人类及自然的关系,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
生活背景也是数学知识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数学知识必须结合实际生活,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数学知识必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利用好知识背景,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数学学习的知识产生背景不仅包括学生的生产生活经验,也包括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这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对原有知识继续归纳引导,同时提供新的知识铺垫,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提高教学的效益。
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改革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教师在吸取新教学手法过程中,忽视情境的引导与铺垫。尤其是“预习—交流—展示—训练”模式,从预习案——预习——交流——训练。整个过程多半给学生,但知识背景的阐释、情境的营造、知识过程的严密推导等被一些老师放弃,使知识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其次,多媒体的使用导致一些老师用画面的切换代替传统板书的推演。教学成为学生与多媒体的互动,师生互动减少,学生的生活与知识背景难以参与到教学过程。其实,传统板书在数学的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放弃板书就是放弃教师对过程的推演,放弃师生互动过程的时空上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再次,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度强调,教师在课堂中不敢发挥必要作用。数学课堂需要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效度作为保障,表面上的热闹无法取代深入的思考。所以,单纯的学生组织化学习难以把思维引向深入,隐形的知识形成过程被淡化,不利于学习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
所以,在改革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认识数学学科的特点,合理地发挥教师在引导作用,营造教学情境、科学引领学生思维,在生活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
三、利用知识背景提高教学效益的途径
1.注重数学教学情境的营造
情境的创设能够使数学课堂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使学习过程更加有意义、有现实性与趣味性。而情境激发的重要原则就是结合学生的知识状况与生活实际。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利用学生原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来创设情境。这是数学课堂中经常使用的方式,也就是说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展与升华。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复习来为新知识奠基,创设这样的情境:(1)请举例说明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步骤有哪一些?这些步骤中含有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2)请你尝试一下,运用这种数学方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换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题,如果不行可以大家一起讨论协作。
再如: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提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记不清楚。”抓住这一问题,让大家一起思考:“你是怎样记忆的?”学生有的说按圆心距的大小来记忆;也有的说按公切线的条数来记忆。一位同学给出了一幅图(图1)。图中r1、r2表示两圆半径(r1>r2),d表示两圆圆心距,当d落在红颜色部位时两圆内含,当d落在r1-r2上时两圆内切,当d落在绿颜色部位时两圆相交,当d落在r1+r2上时两圆外切,当d落在r1+r2右边部位时两圆外离。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考中通过知识的迁移过程,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其次,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知识与故事、问题等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对于“已知两个同心圆的半径,求圆环的面积”这样的问题,如果将问题放置在以下的背景中,学生能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用比赤道长1米的绳子给地球加个圈,在地球与绳子之间会存在缝隙,这个缝隙能够放进去一个苹果吗?缝隙的面积能够有多大?”这样的问题能够既符合学生的经验基础,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
再次,可以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进行教学的切入。例如:在学习有理数计算的过程中,提供学生小学学过的知识:“某日最高气温为15度,夜晚最低气温下降了20度,请你求出下降以后的温度。”通过这样的知识陷阱,引出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入到新知识的教学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教科书中的很多背景材料是编者用心选择的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素材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情境之中。如“实数的估算”中,书上设计了一个估算活动——公园有多宽,这个材料的后面有一些相关联系题,我们可以将这些练习全部用公园多宽这个情境串联起来,苏建公园的宽度、花坛的高度以及水箱的高度等等。
2.注重知识与生产生活结合
首先,在数学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各种生活素材。如:在学习几何初步的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观察身旁事物的形体特征,提供各种教具与材料。再如:在“利息”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储蓄的调查,了解存取款和利息的计算方法等;又如:在“折扣”问题教学后,选择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折扣问题,设计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课;又如:“我是一名采购员活动”,让学生通过选择、计算、策划与设计等环节,选择一个最佳的采购方案等。这样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其次,可以利用知识与现实生活经验的联系来创设生活情境,学习新知识。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创设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学习新课内容。这种方法直观、实用、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的应用也非常有帮助。
例如:在“统计图的选择”的教学中,可以先播放一段录像或者提供一份材料(如农民工调查等新闻栏目等),从中间抽取出几个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现统计图等),引入对单只统计图的分析与选择。
再如:在“从不同方向看”的几何教学中,呈现学校建筑群的照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从不同的方向看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从而引入教学内容等。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为新知识做好铺垫。
再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朗读“日出”中的片段并配以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动画。提问:把太阳看作圆,海平面看作直线,这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位置关系?学生马上提出:“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在海平面下,一种是在海平面上”“还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间那一种”“太阳在海平面下怎么算”“这不跟太阳在海平面上一样的吗?”
3.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布鲁纳说:“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任何新知识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学生旧知识以及经验的基础之上而提升出来的。数学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过度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背景,从中发掘出走向抽象规律的路径,才能够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联想、推理、综合与分析等形成新的知识。缺乏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教学,或者知识形成过程不到位的教学都是不完整的,知识是散乱的,是知识的堆积。
首先,要激发学生体验参与的积极性。数学课堂要在学生的思维中重建知识的形成过程,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只有学生的思维高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才能够得到激发调动,教学才能够在学生这些旧知识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只有学生的思维高度参与,才能够让学生在教师主导演练或者学生自主推演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经历与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条形统计图和折现统计图”的教学中,这个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内容,只不过情境比小学复杂一些。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去独立探究,让学生重新感知统计图的画法与要求,在独立思考与互相合作中,通过动脑、动手,通过画图、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研究出两种统计图的画法。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推演与指导,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完成的工作应该尽力让学生去完成,因为亲自动手的工作与听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去探究。例如:在“定义与命题(1)”中,设计如下问题:
(1)什么是定义?为什么要下定义?理解定义的关键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什么是命题?理解命题的关键在哪里?请举例。
(3)命题的结构是什么?本节课还学了命题的哪些知识?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先自学理解,再进行辩论发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
其次,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去独立思考并消化这些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试图找热闹、快节奏,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很多独立思维的火花早早就会熄灭,很多合作活动会草草收场。所以,教师要有深层思维的意识,要精挑细选一些问题,让问题具有开放性、应用性与隐蔽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例如:在轴对称图形中,其中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是学生都有疑惑,抓住这个机会让有疑惑的学生代表上台亲手折叠图形,并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能够较好地澄清疑惑问题。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要宽容。知识形成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知识不断重构的过程,有疑惑、有弯路,只有经过了这些以后,知识才能够更加牢固透彻。所以,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发言,在错误与纠正中厘清概念与原理。
最后,要重视方法的指导。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寻找教学的起点,即热衷研究学生对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基础,让学生的这个基础上开始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通过情感的激发、主动性的发掘、思维问题的解决,不断归纳规律,形成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同时,从方法上进行思维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如:在“证明(2)”中,面对立体的思路分析: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对于1800?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1)回顾以前用过的实验的方法验证,是什么方法呢?
(2)提出如何证明此结论?怎样才能够得到1800?怎样把这个三角形凑成一个平角呢?应该添加什么样的辅助线呢?
(3)解决问题后可以提出,要证明1800?除了刚才的方法,还有新的方法吗?
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教师的方法指导循循善诱,在知识构架中实现了方法的指导。
4.注重利用实际背景还原现实模型
数学知识的背景知识与经验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与手段。在新知识的形成以及构建学习结束以后,如果我们把这些归纳出来的抽象数学知识重新放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就能够使得知识得到应用,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这就是我们要通过生活背景还原数学模型的目的。
现在,数学知识在日常中的应用日趋多样化。因为数学的概念、命题本身就是现实模型的抽象,它必对应着某种现实模型,但其应用性却往往隐藏在现实情景背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机会,揭示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的思维牵连与内在联系,发掘现实情景背后的数学。
例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在学习了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后,可以创设商场营业柜台,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营业员和学生:
学生:阿姨,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递上10元钱)
营业员: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有多的,但要再买一袋牛奶就不够了!今天我给你买的饼干打9折,找你8角钱。(注:一盒饼干的标价是整数元。)
一、教学与交际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师与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交际。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与学是互为影响的一种双向交际关系。教师的教不断影响学生的学和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也在不断影响教师的教,并在促进、检验着教;师生之间的交际影响具有相互反馈的双向交际作用。实质上,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
(一)交际的定义
翻开《辞海》,“交际”词条下写着:交际,《孟子·万章下》:“敢问交际,何心也?”朱熹注:“际,接也。交际调人以礼仪币帛交接也。”后泛指人与人的往来应酬。现代汉语对“交际”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人际来往。”1980年泰勒、罗斯格兰特、迈耶和桑姆普尔在《Communicating》一书中对交际下的定义是:Theprocessofreceivingsti muliandinterpret-ingthem(assigningm eaningstothem)throughourcentralnerv oussystem.这段话意思是:交际是通过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接收各种刺激和理解这些刺激(确认各种刺激意思)的过程。由此可见,交际是一个活动过程。英语教学离不开交际活动,离不开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反复实践和认识的活动过程。用哲学语言来表达,过程是以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为前提,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没有过程,否定过程也就否认了物质运动。因此,从哲学角度看,英语教学是学习英语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也是师生双向交际的活动过程。
(二)教育是交际
古往今来有关“教育是什么”论述的共同基础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教育确实以活动的形态存在。人们为了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经验,使知识得以延续和发展,靠的是教育。教育活动中,师生往往以面对面直接交往的形式进行教育。可以说没有人际交往活动就不存在教育,就这个意义而言,教育的实质是交际。
(三)英语教学是交际
一般说来,教学的定义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交往活动。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交际统一整体,缺少任何一方面的交际都不能构成教学过程。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学生要掌握某一语言项目,不仅要在观念上形成规则性知识,而且要能正确地操作和运用,这需要经历一个反复、多向、多渠道的交际过程。英语课常常是一系列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反复交际活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没有师生间的教学交际活动,英语教学也就不存在了。一位称职的英语教师不仅应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应善于运用交际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交际的主体、客体、媒体
教学过程交际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物质(教材、教具、教学设备等)。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尽管承担的任务不同,但都是组成教育活动的承担者,都处于主体地位;英语教学内容是教师选择、提供给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语言信息,是英语教学的客体;而教学物质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媒体。教学媒体把教学二主体与客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准确、快速地传递知识,提高教学效率。这四个交际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凑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交际结构,各自发挥自己独立的作用。教学中各交际要素之间的最佳组合,可以取得整体功能的最优教学效果。
(一)主体——教师与学生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过程,交际双方都是主体。交际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同样,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类相依相存的活动复合构成,教师和学生二主体的合作关系是平等的。教和学构成的交际活动是师生二主体相互联系的纽带。二主体之间具有互动性,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影响,学生的主动状态、情绪反应也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水准、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投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巧妙安排英语教学,与学生配合默契地交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享受到与人交际的情趣,从而增强主体意识,与此同时也积极地学到了知识。
(二)客体——信息
在教育的认识活动和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客体是教育内容,即主体活动指向的共同对象。教师向学生提供要掌握的知识信息,该信息就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对象,是英语教学的客体。
英语教学是学生掌握某种语言项目的过程,这一过程由许多具体的信息传递和接收步骤构成。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在教学交际过程中存在传递、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学生自身多向传递教学信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多向传递教学信息的交际形式是我们现代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