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调研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7 19:38: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研调研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研调研报告

篇(1)

预算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部门、职工个人在实现预算管理目标、合理组织预算收入及严格控制费用支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强调人人都是预算编制的参与者,人人都是预算目标执行的实现者,即要求单位全员参与、全员监督、全员考核。因此,预算管理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预算的决策层——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委员会主任由单位最高领导者担任,成员由单位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审议批准有关预算管理目标和规章制度;审议单位年度预算方案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审议批准年度重大预算调整方案;审议年度预算执行结果分析报告;审议批准预算考评奖惩方案。

(二)预算管理职能部门——预算管理办公室。作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预算管理办公室具体承担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与协调。预算管理办公室一般设在单位财务部门,由具有预算管理职能的综合计划部门、财务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直接对预算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拟定单位预算编制总目标及预算管理规章制度;根据年度任务与改革要求,提出年度预算目标和预算编制纲要;组织和指导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负责审核、汇总、报批及批复单位年度预算等工作;负责单位预算执行调整的受理、汇总、报批及批复工作;负责单位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分析工作;负责单位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单位年度预算总目标实现;负责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汇报有关预算管理工作。

(三)预算的责任部门——单位内各基层部门。单位内各基层部门作为预算的具体实施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将预算指标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实现预算管理和其他基础管理的有机结合,并提供预算管理所需要的所有实际信息反馈,为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的编制、预算考核等提供基础数据。

二、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编制

科研院所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要综合考虑单位预算年度的各项经费收支情况,按照大收大支原则,编制反映单位预算年度总体经济运行情况的收支预算。在预算收入不能全部满足预算支出的情况下,单位要统筹考虑承担的各项任务和管理职能,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对支出项目进行排队,确定年度预算优先安排和重点保障的内容。

(一)收入预算。收入预算首先要注意的是国家指令性任务下拨经费预算的编制,必须以单位预算年度指令性科研生产任务计划为依据,参照上年度指令性任务与下拨经费配比情况,测算出预算年度指令性任务所需经费;对于争取非指令性任务经费预算的编制,要根据单位综合计划部门编制的项目建议计划,以任务情况为基础,参考市场同行业价格水平,测算出项目经费需求。

(二)支出预算。支出预算应注意预算支出口径应涵盖为完成课题(项目)任务所发生的全部必要支出,包括直接费用和分摊计入的各项间接费用。

1、直接费用预算直接费用是指根据承担的课题(项目)任务所必须发生的,能够直接进入到课题(项目)成本的必要支出。课题(项目)的直接费用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员费用、其他直接支出等。这部分预算是由多个职能部门根据承担课题(项目)任务情况来协调制定的。如:器材科制定直接材料预算、人事处制定直接人员费用预算、综合计划处制定其他直接支出等,最后财务处将以上预算进行汇总,分别制定出每个课题(项目)的直接费用。

2、间接费用预算。间接费用预算是指测算为维持单位基本运行和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必须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到课题(项目)任务中的各项间接费用,其中包括管理费用、研制费用等。这部分费用预算主要由财务处和机关各相关管理部门协调制定。财务处以前两年的实际支出为基础,与各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充分考察预算年度各种费用支出的必要性、可行性,按照变化情况对前两年经费支出进行调整,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预算年度物价涨幅情况。各管理部门可控费用由部门主管人员负责监控,从而保证费用使用的合理性,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对测算后的间接费用,按照工时比例法、直接工资比例法、直接费用比例法等一定分摊方法在单位承担的各项课题(项目)中进行分摊。分摊计入的间接费用与课题(项目)直接计入的各项直接费用,构成了课题(项目)的全成本预算。汇总单位承担的各个课题(项目)费用后,就形成了单位年度支出的总预算。

三、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执行

预算一经审批下达,即具有指令性,各预算责任部门必须认真执行。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是硬化预算执行的保障。通过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使预算执行者明确权利、义务以及必须履行的程序,这样就可以从制度层面减少执行者制造虚假信息或“突击花钱”的情况。另外,由于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大部分工作都属于研究性质,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调整显得尤为重要。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的预算调整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由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如:由于协作单位的约束等,需要重新制定课题(项目)的实施方案;二是由于内部因素的改变,如:研究结果或实验结果的改变等,需要重新制定课题(项目)的实施方案。以上两种情况都会使原有预算产生较大偏差,必须在执行过程中进行预算调整。预算调整必须经申请、审议、批准三个主要环节。首先,应由预算执行部门提出调整申请,说明调整理由和初步方案;然后,由预算管理办公室对调整事项进行审议并通过后,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最后再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提出同意或不同意调整预算的书面意见。

四、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考评与激励

“考核与奖惩是预算管理的生命线”,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奖罚分明的奖惩,才能确保预算管理落到实处。因此,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把部门的主要预算考核指标一起纳入,以便使预算考核与部门业绩考核有机结合。

篇(2)

1.“推广”和“应用”概念模糊。将“推广”和“应用”混为一谈,认为召开了成果交流会就叫开展了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其实“推广”只是前提,“应用”才是归属。“推广”是应用的条件,“应用”是“推广”的落实,是“推广”的结果,是“推广”的深化。召开了成果交流会仅仅是开展了成果推广工作,至于推广的效果如何,还得看应用的情况,所以一定程度上,开展成果应用工作难度大多了。任何成果都可以推广,但不一定所有的成果都可以应用。

2.推广和应用情况形成强烈反差。开展了税收科研成果推广工作的税务机关占**%,而多数税务机关在成果的涉及领域应用面仅占**-**%,应用效果好的全区仅有*%。这说明多数税务机关仅仅是组织了交流学习就算了事,而不追究学习的效果。

教育科研成果推而不广,应用效果差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

二、成果应用的反思分析

综合问卷反馈的信息,有以下六条:

1.政策上对税收学术研究成果鼓励不够,导致税务机关的积极性不高。

因为没有税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奖励政策,推不推广一个样,推广效果好不好一个样,税务机关自然缺少积极性。政策和制度既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导向,它引领着我们的工作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税务机关积极性不高,从另一种角度看,正是对税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政策的召唤。税收科研成果推而不广,应用效果不好,这一条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2.缺少指导、监督、检查、考核机制。

我区税收科研名列全市前茅,但成果推广应用却是薄弱环节,这跟缺少指导、监督、检查、考核机制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课题研究,却忽略了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大量的优秀科研成果遭到闲置,得不到继承,后来的研究者又重复前者的老路,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这样不断地重复研究,前进的步伐自然不会加快。税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既需要政策制度的规范和导向,更需要过程性的指导和督评,这是工作落实的保障。

3.税收机关观念转变不到位,自发参与度不高。

认为课题研究已经是额外的负担了,还加上成果推广应用,税收机关就更没有多少时间开展本职工作了。

这种观点把税收科研与科研成果应用对立起来,把税收科研成果推广视为占用时间,干扰工作的因素。其实,从新的科研观来看,推广税收科研,在这样的过程中税务工作质量得以提高。因此,可以说推广税收科研成果是对自身工作的一次提升。

4.成果在推广运用中效果不明显,税务机关体会不到推广应用带来的好处。

在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觉得最不可忽视的一条便是———所谓的“科研成果”不具备推广的价值

①科研成果的价值追问

我们就来反弹琵琶,从科研成果的应用难去反观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去追问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

有一个案例:某税务机关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先进单位,可科研室主任调离以后,该税务机关科研工作急剧滑坡,滑到了零,一个课题也没有。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A该税务机关以前的税收科研不是群体科研,而是个体科研;B该税务机关的课题研究不是根植于实践,而是脱离实践,不是“做课题”,而是“写课题”。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研究必然会造就一批研究型税务人员,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断层现象。

有的课题研究是脱离税收实践需求和税务人员能力实际的“找课题”,在课题的“标新立异”、“人无我有”上大做文章。“做课题”成为“写课题”,总结经验“笔下生花”,有的干脆请高手包装研究成果。这种不是在实践中生成的课题断然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生态化”,实践改进的有效性,这种课题所谓的成果不是研究出来的,而是凭空写出来的,必然是推而不广,无法应用,要么操作性不强,要么效果不佳。不是从实践中来,必然无法到实践中去。这样带来的结果是税务机关敬畏、疏远甚至厌恶税收科研。

这样我们必然要追问税收科研的价值取向,是解决税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还是追求什么功利目的?过强的功利目的,造成税收科研价值取向的迷失,只追求结果,不考虑过程,至于后续的推广应用,更不在关注之列。而税收科研价值取向的迷失,又导致科研成果缺少应用的价值。

②成果形态的误区分析

多年以来,税收科研的成果形态以研究报告、论文论著居多。这是因为在研究过程中重实证、重思辨而轻人文、轻多元造成的。从研究报告的结构、阐述的内容看,多半是工整的结构性的“理论阐述”,或者是抽象、晦涩,或者是没有个性特色的一般化道理的演绎,或者是文献资料的摘抄或转摘,如果挤去这些严肃、严谨、刻板的理论“水分”,余下的属于个人参与研究的描述实践的鲜活的话语就少得可怜。这样的成果让税务机关怎样去应用?税务人员还要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去寻找这个抽象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自然导致成果应用的效果甚微,税务机关的积极性不高。

5.部分税务人员已经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在进行成果推广运用时效果不理想。

这部分税务人员一般是年龄比较大、工龄比较长的人员。这要分两种情况:一是主观上不愿意接受新经验、新成果,认为自己工龄长,经验丰富。闭关自守,乐于重复自己的过去。殊不知工龄长不等于经验丰富,不是在研究和反思过程中形成的所谓“经验”不叫经验,不过是经历而已,是低层次的循环往复,原地踏步。当然,不可否认,这当中也有堪称为“经验”的东西,但这也不能成为拒绝接受新经验、新成果的理由。

二是主观上愿意接受新东西,但碍于年龄偏大、能力有限,接受起来很困难,甚至效果适得其反。

6.没有结合自身情况推广应用。

不切实际地机械模仿,自然不会有好的效果。实践提示我们,任何经验不可复制,不同地区,不同校园文化背景,不同研究主体,不同研究水平,不同研究课题,其研究策略决不会相同。因此,对于别人的研究成果,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有效性策略构建,应基于两个基本原则,即“适应性”和“生成性”。“适应”自身的实践改进与发展的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也是创造性劳动,也是研究活动,研究的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必然面临诸多可变因素,需要研究者不断分析,不断思考,不断调整操作策略,切忌照抄照搬。研究策略既要科学预设,又要随机生存,才能达到真正的应用效果。

三、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

1.立足实际,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在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我区已经出台《**区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奖励办法》,区税务工作评估已经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列入评估内容,并且对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有专门的过程督评指标。对该项工作,区****还将给予税务部门以技术支持和各方面的服务。

2.转变观念,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科研理念。

让税务科研根植于实践的土壤,让科研成果具有鲜活的生命,让税务人员们便于应用,乐于借鉴,使税务人员们工作着,也学习着,思索着,研究着,收获着,快乐着,共享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使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能有全新的意义。

基于问题解决的税务科研不追求寻找规律,用以推而广之,而主张研究过程中的自我批判、学习、修正、补充、换位、分享、提升。而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科研成果,是税务人员乐于学习,便于学习,并且学有成效的最好成果。

3.找准位置,反对两种不良倾向。

篇(3)

1.“推广”和“应用”概念模糊。将“推广”和“应用”混为一谈,认为召开了成果交流会就叫开展了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其实“推广”只是前提,“应用”才是归属。“推广”是应用的条件,“应用”是“推广”的落实,是“推广”的结果,是“推广”的深化。召开了成果交流会仅仅是开展了成果推广工作,至于推广的效果如何,还得看应用的情况,所以一定程度上,开展成果应用工作难度大多了。任何成果都可以推广,但不一定所有的成果都可以应用。

2.推广和应用情况形成强烈反差。开展了税收科研成果推广工作的税务机关占**%,而多数税务机关在成果的涉及领域应用面仅占**-**%,应用效果好的全区仅有*%。这说明多数税务机关仅仅是组织了交流学习就算了事,而不追究学习的效果。

教育科研成果推而不广,应用效果差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

二、成果应用的反思分析

综合问卷反馈的信息,有以下六条:

1.政策上对税收学术研究成果鼓励不够,导致税务机关的积极性不高。

因为没有税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奖励政策,推不推广一个样,推广效果好不好一个样,税务机关自然缺少积极性。政策和制度既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导向,它引领着我们的工作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税务机关积极性不高,从另一种角度看,正是对税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政策的召唤。税收科研成果推而不广,应用效果不好,这一条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2.缺少指导、监督、检查、考核机制。

我区税收科研名列全市前茅,但成果推广应用却是薄弱环节,这跟缺少指导、监督、检查、考核机制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课题研究,却忽略了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大量的优秀科研成果遭到闲置,得不到继承,后来的研究者又重复前者的老路,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这样不断地重复研究,前进的步伐自然不会加快。税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既需要政策制度的规范和导向,更需要过程性的指导和督评,这是工作落实的保障。

3.税收机关观念转变不到位,自发参与度不高。

认为课题研究已经是额外的负担了,还加上成果推广应用,税收机关就更没有多少时间开展本职工作了。

这种观点把税收科研与科研成果应用对立起来,把税收科研成果推广视为占用时间,干扰工作的因素。其实,从新的科研观来看,推广税收科研,在这样的过程中税务工作质量得以提高。因此,可以说推广税收科研成果是对自身工作的一次提升。

4.成果在推广运用中效果不明显,税务机关体会不到推广应用带来的好处。

在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觉得最不可忽视的一条便是———所谓的“科研成果”不具备推广的价值

①科研成果的价值追问

我们就来反弹琵琶,从科研成果的应用难去反观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去追问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

有一个案例:某税务机关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先进单位,可科研室主任调离以后,该税务机关科研工作急剧滑坡,滑到了零,一个课题也没有。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A该税务机关以前的税收科研不是群体科研,而是个体科研;B该税务机关的课题研究不是根植于实践,而是脱离实践,不是“做课题”,而是“写课题”。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研究必然会造就一批研究型税务人员,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断层现象。

有的课题研究是脱离税收实践需求和税务人员能力实际的“找课题”,在课题的“标新立异”、“人无我有”上大做文章。“做课题”成为“写课题”,总结经验“笔下生花”,有的干脆请高手包装研究成果。这种不是在实践中生成的课题断然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生态化”,实践改进的有效性,这种课题所谓的成果不是研究出来的,而是凭空写出来的,必然是推而不广,无法应用,要么操作性不强,要么效果不佳。不是从实践中来,必然无法到实践中去。这样带来的结果是税务机关敬畏、疏远甚至厌恶税收科研。

这样我们必然要追问税收科研的价值取向,是解决税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还是追求什么功利目的?过强的功利目的,造成税收科研价值取向的迷失,只追求结果,不考虑过程,至于后续的推广应用,更不在关注之列。而税收科研价值取向的迷失,又导致科研成果缺少应用的价值。

②成果形态的误区分析

多年以来,税收科研的成果形态以研究报告、论文论著居多。这是因为在研究过程中重实证、重思辨而轻人文、轻多元造成的。从研究报告的结构、阐述的内容看,多半是工整的结构性的“理论阐述”,或者是抽象、晦涩,或者是没有个性特色的一般化道理的演绎,或者是文献资料的摘抄或转摘,如果挤去这些严肃、严谨、刻板的理论“水分”,余下的属于个人参与研究的描述实践的鲜活的话语就少得可怜。这样的成果让税务机关怎样去应用?税务人员还要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去寻找这个抽象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自然导致成果应用的效果甚微,税务机关的积极性不高。

5.部分税务人员已经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在进行成果推广运用时效果不理想。

这部分税务人员一般是年龄比较大、工龄比较长的人员。这要分两种情况:一是主观上不愿意接受新经验、新成果,认为自己工龄长,经验丰富。闭关自守,乐于重复自己的过去。殊不知工龄长不等于经验丰富,不是在研究和反思过程中形成的所谓“经验”不叫经验,不过是经历而已,是低层次的循环往复,原地踏步。当然,不可否认,这当中也有堪称为“经验”的东西,但这也不能成为拒绝接受新经验、新成果的理由。

二是主观上愿意接受新东西,但碍于年龄偏大、能力有限,接受起来很困难,甚至效果适得其反。

6.没有结合自身情况推广应用。

不切实际地机械模仿,自然不会有好的效果。实践提示我们,任何经验不可复制,不同地区,不同校园文化背景,不同研究主体,不同研究水平,不同研究课题,其研究策略决不会相同。因此,对于别人的研究成果,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有效性策略构建,应基于两个基本原则,即“适应性”和“生成性”。“适应”自身的实践改进与发展的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也是创造性劳动,也是研究活动,研究的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必然面临诸多可变因素,需要研究者不断分析,不断思考,不断调整操作策略,切忌照抄照搬。研究策略既要科学预设,又要随机生存,才能达到真正的应用效果。

三、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

1.立足实际,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在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我区已经出台《**区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奖励办法》,区税务工作评估已经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列入评估内容,并且对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有专门的过程督评指标。对该项工作,区****还将给予税务部门以技术支持和各方面的服务。

2.转变观念,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科研理念。

让税务科研根植于实践的土壤,让科研成果具有鲜活的生命,让税务人员们便于应用,乐于借鉴,使税务人员们工作着,也学习着,思索着,研究着,收获着,快乐着,共享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使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能有全新的意义。

基于问题解决的税务科研不追求寻找规律,用以推而广之,而主张研究过程中的自我批判、学习、修正、补充、换位、分享、提升。而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科研成果,是税务人员乐于学习,便于学习,并且学有成效的最好成果。

3.找准位置,反对两种不良倾向。

篇(4)

为切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我县小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根据县教研室工作计划精神,从3月16日~6月15日,对全县小学进行重点调研的工作方式,深入各小学开展进课堂听课、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调研,掌握全县小学课堂教学现状,查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对策。我们先后对八个乡镇和县城的13所小学进行听课指导。通过深入农村小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多少年来,教师用课程标准提出新理念引领小学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很大变化,教师的确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善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村小听课中,大部分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效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我们眼界大开。如,台吉镇中心校于艳华老师上二年级《方向与路线》这节课,在导入部分创设生活的情境。把书中辨认方向的情景改为校园内部情景,出示图后问:学生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本校的校园花坛)以校园花坛为中心学习辨认八个方向。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从看到校园内的照片激发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为有效学好八个方向奠定了基础。

二、重视有效操作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实践操作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想象、模拟、设计、思考等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来理解新知,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内容。如,台吉镇中心校吕彩华老师上三年级《分一分》这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试一试、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涂一涂等活动来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每个学生经历过程和体验成功,不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注重有效学习方式体验成功快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活动方式,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外界探究性活动。因此,要让学生用探索的学习方式去探究新知,在新的课程标准中,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能力,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台吉镇中心校刘兴阁,教学有风格,在上五年级《合格率》这节课,紧扣自编的一首儿歌“要求合格率,其实很简单,分母是总共的,分子是合格的,结果是一个百分率。”改变以往学生单一,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根据次儿歌自主探究出勤率、发芽率、出粉率等等,在思考中,体验快乐,获得知识。

四、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到村小听课,听的都是常规课。但教师都能努力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课堂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用情境的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如台吉镇中心校刘刘雪梅老师,在上一年级《认识人民币》这节课,能有效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电脑上购物操作,体会应付的钱、付出的钱、与应找回的钱三者之间的关系。很有效果,做到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虽然部分教师年龄偏大、教学策略僵化,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他们的心是真诚的,这一辈子哪都不想去,就想为村小奉献一辈子。然而,这一辈子哪都没去过,出外学习的机会几乎没有。教研员的到来使他们兴奋不少,在纯真中感受真和善,体味苦与甜。可以说一部分教师对课改新理念把握不到位,注重形式,忽视本质。出现了不少制约课堂实效性和影响教学质量的新问题、新困惑。实事求是地讲存在问题也不少:

1、有些课堂教学内容被机械的情境所套住,牵强附会地联系生活实际,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2、教师钻研教材不够,想法太随意,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编写意图。

3、在部分教师课堂上,学生分组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交流,缺乏平等的沟通,没有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4、在部分教师课堂上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有的教师不惜花费很多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有效

5、课堂练习设计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形式单一。知识的提升拓展不到位。

6、在部分教师课堂上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理,实质上这是传统以师为中心,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合作探究。

7、部分教师面对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缺乏应变能力,教学语言不够准确,缺乏幽默诙谐,规范、精练的语言。

8、从课堂教学上看出教师平时不爱教研,缺乏科研教研意识。

篇(5)

2、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练习形式多样,有卡片、填空、开火车、学生自己出题等形式。

3、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形成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与合作、参与课堂、自主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课堂自主学习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

4、学生评教机制及时、到位。星级评价。

5、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

在课堂上,学生看到更多的是教师亲切的教态,听到更多的是有趣、生动、贴近学生的语言。师生间轻松和谐、平等互爱的关系,打消了学生的畏怯感和怕羞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教材的使用

在课堂上能对现行教材创造性的处理。

建议:

1、备课做的不够钻研、挖掘力度不够。

2、5分钟利用:时间不要过长,否则影响新授课的教学。

3、星级评价的兑现问题;

篇(6)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典型生态植烟新区特色优质烟”开发必要性

(一)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烟草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还是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最新创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作为湖南省山地特色优质烟叶风格明显并有着悠久种烟历史的重点烟叶产区,**市当前的烟叶生产水平与现代烟草农业还十分遥远,依旧是以“小农生产、分散种植、粗放经营、人畜作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烟叶生产方式,烟叶种植规模上不去,烟农种植效益上不来,烟叶生产难以稳定。如何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指导烟草农业,努力推动山地烟区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提升烟叶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真正实现烟叶生产减工降本和烟农增收,以促进**市烟叶生产又好又快、可持续稳定发展迫在眉睫。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搞好我市特色优质烟开发的必要性

**典型生态植烟新区特色优质烟开发是有效解决**农业资源与发展的矛盾,保持**烟区、烟叶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烟叶在**行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提高烟叶原料在行业品牌发展中的保障能力的战略工程,是我市行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实现我市烟草系统不断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是特色优质烟开发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机遇。通过特色烟叶开发,必将进一步优化全市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增强经济实力,在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之际,共克时艰,促进我市科学发展。

二是特色优质烟开发是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引领我市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肩负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烟草”、“责任烟草”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特色优质烟开发是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劳动者素质,并实现降工减本的重要渠道。通过发展特色烟叶开发,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特色优质烟开发是促进政收入稳定增长,实现我市“科学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发展特色烟叶,是全面实现市委提出的“科学跨越发展”的基础,将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

五是特色优质烟开发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特色烟叶开发就业容量大,能提供就业岗位多,随着烟叶生产的发展,将为全市扩大就业提供条件。

二、我市特色优质烟开况

**市是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之一,烤烟常年种植面积在7万亩左右,年产烟叶曾达到28万担,因烟叶质量上乘。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好地适应行业大品牌、大企业、大市场发展战略和中式卷烟对特色优质烟叶原料的需求,**市烟草公司围绕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的“两个10多个”战略构想和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按照工业主导、产区主体、科技主力的原则,搭建产学研企四位一体参与的**特色优质烟叶发展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山地烟配伍性强的特色,着手进行**典型生态植烟新区特色优质烟开发项目和各项研究开发工作,并充分利用该项目的开发与研究对典型生态植烟新区烟叶生产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重点骨干卷烟品牌烟叶原料的定向供应和保障能力,促进**优质烟叶和依靠**特色优质烟叶发展的重点骨干品牌持续稳定发展。

三、制约**市特色优质烟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政策投入不够,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程度低

**市地处边陲山区,烟叶生产基础条件十分薄弱,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形成了肩挑、背驮、牛耕的小农生产方式,部分地区烟农运输肥料等物资甚至需要经过车拉、船转、马驮三种运输方式才能运到家。

受山区特有条件的限制,缺水是**市烟叶生产面临的另一难题。大多烟区缺乏水利排灌条件,旱不能灌,涝不能排,一些地方连人畜饮水都存在困难,育苗用水和大田移栽“定根水”更是没有保障,严重影响烟叶的生长发育和产质量,雨季到来时,山洪暴发,常造成烟田渍水影响根系发育,导致病害的流行暴发。

虽然,**市各大烟区居民的生活和烟叶生产条件因此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与部分兄弟市州相比,**们烟基建设的力度和烟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市零星分散、烟叶种植集中度低的种植局面依然没有改变,这种“靠天种植”的落后状况和较强的劳动强度,依然制约着烟叶经济效益的提高,导致烟农种烟信心不足,烟叶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难以落实,严重地影响了烟叶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成为制约**市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2、规模化烟叶生产难以成规模。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就业渠道和增收渠道多元化,烟区部分农业劳动力不断外出务工经商造成烟叶种植群体逐年下降已经形成一种趋势。同时,由于**市旅游经济活跃,县域经济快速复苏,部分农业劳动力分流从事其他行业导致县与县、乡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烟叶生产而言,直接影响的就是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土地有抛荒但没人种烟,反之,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种烟的人多而土地少,难以实行适度规模保证效益,制约烟叶生产“有地没人种,想种又没地”的新型矛盾逐渐凸显。

3、烟农队伍不稳定,生产技术水平低。

作为烟叶生产的主体,烟农从事烟叶生产的主要动力,就是因为虽然烟叶生产环节多、技术繁复,用工量较大,但烟叶种植收入较其他某些传统农作物高一些。

尽管近几年通过大力推行先进适用技术,科学进行生产管理,烤烟用工数量有所减少,但相比其他农作物,烤烟生产投入高,用工较多,劳动强度大的问题依然没有改变;若当年烟叶生产受自然条件、生产环节控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烟农烟叶产、质量下降,更是无法达到农户预期经济收入,甚至不能收回投入,烟农积极性就会大幅受挫。

目前,随着农村经济增收渠道的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提高粮食种植补贴,蔬菜、粮食、牲猪等价格的上涨,使得烟叶种植收益在农村中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农民种烟积极性普遍不高。也成为目前严重制约**市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4、烟叶一线队伍参差不齐。

由于用人导向、激励机制不够科学和完善,致使充实到基层、熟悉烟叶生产的正式员工很少,从事烟叶生产技术指导的基本上都是外聘人员。而这些外聘人员中除极少数是大中院校招聘进来的外,绝大部分是从烟区“高素质”、具有一定烟叶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烟农队伍或村干部中“选拨”出来的,导致从烟队伍参差不齐,综合素质不高,且年龄结构偏大。正因为外聘人员人数过大,公司支付其年收入偏低(大约在2万元左右),致使烟叶生产基础不牢,烟叶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尽人意,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实现烟叶生产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已逐步成为新形势下制约我市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5、烟农种植烟叶风险系数较大。

干旱、洪涝和冰雹等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也是影响我市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虽然,在烟叶遭受毁灭性自然灾害后,经上报、核损后,烟农能从烟草部门领取到600-700元/亩的补偿,但与烟农的期望收入相差甚远,烟农对此心有余悸,烟叶生产仍具有一定的风险系数。受山地烟区条件限制,信息较为闭塞,科技力量不足,山地烟生产应对措施研究尚欠缺,适合山地烟区烟叶生产特点、较为成熟的工作措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制约山地烟生产发展的一些难题仍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综上所述,我市虽具有得天独厚的烟叶生产自然条件,但因种种原因制约了我市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建议及对策思考

对照科学发展观找目标、找方向、找出路,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工作思路:加强基础建设,调整产区布局,优化从烟队伍,适度规模发展,推进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努力实现“打造品牌、提质增效、减工降本、烟农增收”。

1、调整优化烟叶生产布局,适度规模发展,推进山区现代烟草农业。

现代烟草农业的明显特征是“一基四化”,即基础设施完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而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规模化”是首当其冲的,只有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基础设施才容易完善,集约化经营才有条件、专业化分工才有基础、信息化管理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所以,推进山地烟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体现先进性、适度集中”的原则,调整优化烟叶生产布局,将烟田集中到素质高、能力强的烟农手中,实现“小集中、大连片”,积极探索山区条件下的规模化种植模式,减小烟田的分散程度,提高烟叶种植集中度,将烟叶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优势地位重新树立起来,以夺回被其他经济作物占有的适宜产区,适度规模发展,稳定烟叶生产发展格局。

2、加大烟叶生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烟叶生产硬件基础。

我们务必结合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要求和我市实际,抢抓政策机遇,以适宜产区、种烟大乡大镇和大村为主要目标,突出抓好基层烟草站(点)规划建设,努力改善一线员工工作和生活条件,认真制定好烟站、基本烟田、烟水工程、烟区道路、密集烤房、农机等建设规划,有效整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扶贫、通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烟基建设等项目的资金,加快烟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搞好烟站、烟水、烟路、烟房及其他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改善烟区烟叶生产条件,进一步夯实烟叶生产基础,为推进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打好硬件基础。

3、加大科技创投入,突出山地特色优质烟叶特色,切实做优做强烟叶品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推动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实现烟草产业的现代化,就必须加大烟草科技的研究开发力度,为我市山地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由于去年全国烟叶超收,今年烟叶种植面积呈扩大趋势,预计今年烟叶市场将可能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烟叶质量的优劣将是能否占据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今后的烟叶工作中,把“主攻质量、改善结构、突出特色”作为中心环节来抓,围绕“突出烟叶风格特色,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推进科技兴烟战略,加强科技创新,注重保持我市山地特色烟叶风格,努力打造**山地特色优质烟叶品牌显得更加重要。一是要集中科研力量搞好全国七个科研项目之一的典型生态植烟新区特色优质烟开发项目,力争在培育风格特色上取得实效。二是要围绕改善我市烟叶等级结构不合理和烟碱含量偏高两大瓶颈问题,以推行烟叶生产标准化体系为契机,针对烟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相应的研究,探索出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市烟叶生产需要的生产技术方案,并全面推广应用品种筛选、集约化漂浮育苗、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养分管理、水分调控、成熟采摘、密集化烘烤以及土壤改良等关键环节适用技术,力争在提升烟叶质量上取得成效。

4、改变烟叶生产经营,改进烟叶生产组织管理。

规模化生产是机械化作业的基础,是实现传统烟草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前提,而引导土地有效流转,创建适合山区特点的烟叶生产组织形式是实现山区烟叶规模化生产的必要措施和有效途径。当前,山区土地使用权分散,“自家人种自家地”的小农意识强,“有田没人种,想种又没田”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土地的有效流转,不利于烟叶大规模的连片种植、农业机械化的和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在优化产区布局、扩大种植规模和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化土地流转,把分散经营的耕地集中起来,并充分利用政府和烟草部门对农业机械的扶持政策,积极引进适合山区特定生产作业条件的农用机械,成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提高烟叶生产各个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程度,最大限度地降低烟叶生产的劳动用工,将烟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复杂的生产工序中解放出来,实现烟叶生产集约规模种植和专业化经营,既符合中央提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又能突破单家独户经营的局限,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剥离劳动密集、劳动强度大的生产环节,实行集约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作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有效地解决政府“统”不了、烟草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难题,实现轻松种烟,达到烟叶生产减工、降本、增效的目的,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促进我市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烟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探索试点的新农村互助合作和“专带散”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受到了广大烟农的拥护和广泛参与,现已初现成效,可望为我市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积累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篇(7)

通过调研活动,一方面了解到广大干部职工对科学发展观是衷心拥护的,也在努力学习力求深刻掌握、认真实践,从而形成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查找出不少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还需要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向深入。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1、围绕网络建设如何抓好发展,如何抓住各级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高度重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重大机遇,抓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作的落实,大力推动网络建设。

2、认识片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认识不全面。片面地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忽略了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同样重要性。

3、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理解不深。

(二)能力问题

1、理论方面:相当一部分干部的理论修养、文化、科技知识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

2、思维能力方面:习惯性的思维影响很严重,上级叫干啥就干啥,叫咋干就咋干,存在着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跟着队伍走等思想。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创新、争强好胜意识。

3、技能和技术水平方面:专业技术人员虽具备一定专业技能,但在科研、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开发应用新技术、新知识等方面,能力还不强。

(三)思路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制定年初工作计划或几年发展规划,都要符合实际,符合发展规律。目标、任务、措施要具体,而且计划、规划制定了就要严格落实,要进行责任追究。现有各种计划、规划随意调整,执行不执行、落实不落实也无人问津,难以适应当前发展形势。

(四)环境问题

当前经济形式严峻,发展环境也不够轻松,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发展。地面卫星锅、小耳朵锅已抢占市场,不利于有线电视的发展;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大部分人不容易接受等问题。

(五)机制体制问题

1、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各事业单位责权利不统一,不到位。缺少自主权,缺乏活力。

2、统的过死,缺少灵活性。各事业单位情况不同,但管理模式一样,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分配大锅饭问题。分配机制不灵活,缺少激励机制。各事业单位干好干坏一个样、事业单位内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是影响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六)管理问题

1、围绕机关建设如何抓好规范做好调研。如何深化、细化机关的规范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切实维护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让广大干部职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敬业精神方面。干部职工还存在着满足心理、安于现状、敬业精神不强、思想不解放等问题。

二、把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向深入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理论素养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干部的理论修养、工作作风、个人能力都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要通过建设学习型机关,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二)丰富学习内容,形成理论系统。

篇(8)

拟选划的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区位于南沙一带(东经120°20′15″-120°24′49″;北纬35°57′57″-36°00′18″)。该海域周边有进出胶州湾的主要航道和锚地,并临近我市城区和港口区,地理位置较为重要。

二、自然环境状况

(一)海底地貌

拟选海域位于鲁东隆起区东南的沿海地带,是灵山岛坳陷与胶莱坳陷的结合部,最小水深6.8m,平均水深15m,由南沙向ESE向延伸,呈新月形展布。

该处砂体是块古沉积体。根据柱状取样,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除北部边缘沟底部有基岩出露,其余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央有后期侵入的基岩脉。该区自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之后,处于稳定状态,长期受风化侵蚀。从第四纪晚期更新世开始,有陆相冲洪积沉积,该时期沉积了大量由花岗岩等风化形成的以长石石英为主的砂、砾沉积,这是该区砂矿形成的主要时期。冲洪积沉积之后,发育了湖泊和沼泽,该时期沉积物岩性复杂,以粘土,粘土质细砂为主。这两个成矿时期形成M2矿层(陆相砂)的主矿体。进入全新世海水开始入侵初期是以粗砂为主的海陆过渡沉积,该时期是M1矿层(海相砂)的主要形成时期。后期在潮流作用下,沉积物被重新改造,形成以南沙为中心的潮流沙脊。

砂体周围的海底地貌比较复杂。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都很发育。具有代表性的侵蚀地貌是三条侵蚀深槽。(1)由胶州湾口向东偏南方向延伸(中央水道湾外部分),长20km,宽2~3.5km,水深在20m以上,最大水深45m;(2)竹岔岛东西两侧侵蚀深槽,槽底有钙质或铁质胶结物团块粉沙质粘土和粘土质粉沙覆盖,水深均在20m以上。其西支一竹岔水道,流速较大,槽底基岩。东支流速较小,槽底有钙质铁质胶结团块和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和黄色亚粘土覆盖;(3)由赤岛以东海域向西南方向延伸,经小麦岛前延伸到浮山湾、燕儿岛外的深槽。东西向长8km,南北宽最大2.2km,平均1km左右。一般水深22—23m。最大水深为24.5m。底部较平坦,由钙、铁质胶结团块及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覆盖。冲刷沟槽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水道。

潮流沙脊主要分布在该区潮流冲刷深槽的两侧,是堆积地貌代表地形。该区沙脊主要有三条,顺潮流方向,呈长条状,规模大小不一。沉积物以中粗砂为主,分选好,含少量或不含粘土。潮流沙脊是潮流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分流或水流扩散流速减小情况下形成的堆积体。受潮流控制并与原始地形有关。其中最大的是南沙,东西长5km,南北宽0.6km。东端潜伏在海底泥面以下,沙层厚度约8m,是本区主要的黄沙矿体。另一条是北沙,是中央水道与赤岛一小麦岛外呈NEE—SWW向延伸的水道之间的沙脊。该沙脊断断续续地分布,东西长约6km,南北宽约0.2~0.5km,有分选很好的沙质沉积。第三条沙脊为大竹沙脊,断断续续出现在竹岔水道两侧,由砾砂和中砂组成,分选好。以上三条沙脊都是与潮流方向一致的长条状沙体,沙脊最高处水深小于10m,沙脊以深槽间隔,呈放射状排列在胶州湾口外,每一条沙脊又由许多呈雁行状排列的砂体组成。沙脊上沉积分选很好的中粗砂,是文昌鱼的栖息之地。这些沙体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链。以上是该区显著的海底现象。其他的还有冲刷洼地和水下浅滩、水下堆积平原、水下沙坝等。

(二)海底底质

本区海底底质类型比较复杂,有现代海洋沉积物,也有被改造的晚更新世海侵前的陆相沉积,还有晚更新世海侵初期形成的准残留沉积(残留砂)。其海底地貌也比较复杂,海底出露的有基岩或基岩风化壳、晚更新世的黄色粘土、残留砂以及现代沉积的海相层。沉积物类型可划分为13种。

本区海底沉积物分布受海底地形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基本分布规律如下:

1、三条水道区:强流区(最大可能流速为150~160cm/s)的中央水道、竹岔水道为基岩区,其为砾石粗砂带;赤岛、小麦岛和燕儿岛一线南部水道亦为强流冲刷区,冲刷程度稍差一些,有黄色亚粘土,经过改造后形成砂一粉砂一粘土。

2、三条潮流沙脊区:其上沉积的为中砂一中粗砂,分选性好(沙脊的西端好于东端)。其中中砂含量占绝对优势。底质以南沙为中心呈半圆形分布,中心部位为粗砂,在潮流长期作用下,砂粒度粗,分选好,含粘粒很低,粗砂之外依次为中砂、细砂、粉砂和淤泥。由于胶州湾口附近潮流流速大,靠湾口近的区域沉积物较粗,远的则较细,形成半环状分布格局。

3、三条水道、三条沙脊之外分布的主要是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砂一粉砂一粘土。其中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主要分布在青岛近海,而砂一粉砂一粘土主要分布在薛家岛海西半岛近海和青岛外海。两者来源不同,海西半岛外的砂一粉砂一粘土(不合或含很少贝壳和团块)来自胶州湾。青岛外海的(含较多贝壳和团块)则来自东北向西南向的山东半岛沿岸流和残余沉积物。

4、本区最细的海底沉积物(中值粒径为5—7Φ)为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主要分布在湾口潮流通道的东部和南部,说明这里是湾内向外输送物质的主要沉积区。

5、近岸带沉积物分布主要受波浪控制,中值粒径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沿等深线分布。

6、外海的残余和残留沉积物的分布区,由于泥沙来源不足,未被现代沉积物覆盖。由岸向海扩散的泥沙只影响到赤岛和竹岔岛附近。

(三)水文环境

1、潮汐

本海区平均海面2.42m,最高5.36m,平均高3.80m,最低低潮高-0.70m,平均低潮高l.02m,最大潮差4.75m,平均潮差2.78m,平均间隙4小时40分,平均涨潮历时5小时39分,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46分。为正规半日潮。

2、海流

流向:总体涨潮流向为偏西向,落潮流向为偏东向。

流速:该海区内潮波属于前进波的性质。海流最大流速出现在高、低潮面前约l.5小时;最小流速出现在半潮面前约l.5小时,这一时刻为转流时刻。潮位由低潮面上升到面再回落到低潮面,完成一个涨落过程,流速发生了由大到小再到大再到小,最后达到最大的变化。

3、海浪

波形:本海区以风浪为主,多年平均风浪频率为98%,累年各月风浪频率基本相同,年变幅仅为2%。累年平均涌浪频率为69%,各月平均涌浪频率差别较大,年变幅为36%。

波向:海区各方向均有风浪出现,但多集中在E—SW向和WNW—NNW向。累年以NW向风浪最多,频率为10%。海区涌浪大部分出现在E—SW向,并集中在ESE—SSE方向。其中SE向涌浪最多,年频率为26%。

波高:海区累年平均波高为0.7m,累年平均波高0.1m,平均波高年变化趋势是:上半年逐渐增大,7月份达到0.9m,下半年逐渐减小12月和1月最小,均为0.5m。就季节变化而言,夏季波高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潮流:海区内的潮流主要受南黄海海州湾外M2分潮无潮点左旋潮波的影响,潮流类型判断数都小于或等于0.5,其潮流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流。该海区的潮流完全受海州湾外为中心左旋潮波的控制,潮流为逆时针旋转。该海区的海流流速和潮流流速都比较大,为强海流区。

余流:海区内大潮期间余流强,最大流速达到267cm/s,小潮期间的余流弱,最大流速只有7.0cm/s。小潮期间表层呈现出左旋环流的形态。

(四)气象

1、气温

该区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1960—1987年的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气温为12.5℃,年平均最高气温15.8℃,年平均最低气温9.8℃。最热月出现在8月份,月平均气温25.5℃,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8.6℃,月平均最低气温23.3℃;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0.2℃,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0℃,月平均最低气温-3.3℃。

2、风况

海区春夏两季以ENE—ESE向风为主,其中夏季偏东风最盛,仅E向风的频率达20%。秋冬两季以NW-N向风为主,冬季NW向风尤其多,频率达24%。海区累年平均风速为5.0m/s,累年月平均风速11月份最大,为6.1m/s,6月份最小为3.9m/s。累年平均风力大雨等于8级大风日数为51.7天。

3、降水

海区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732.3mm(1975年),年最小降水量为23.8mm(1981年)。多中各月最多降水日数7月份最多,1月份最少。日最大降水量182mm(1970年9月3日)。

4、雾

本区海雾频繁,夏季是海雾盛行季节,以东南风产生的雾最多。雾多发生在4—7月,4个月约占年平均值的80%,尤以6、7两月最多。雾的持续时间最长可达9天(1997年5月)。

本区的雾一般在傍晚发生,入夜浓度逐渐增加,至次日晨最浓,到中午消失,风大时消失更快。

5、冰冻

砂矿区处于胶州湾口外,冰冻情况不同于胶州湾。受海流等的影响一般不结冰,特别是近几年来,气候有逐渐变暖趋势,湾内很少结冰,矿区更无结冰可能。

6、相对湿度

砂矿区为明显的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温和,雨量较多,四季分明,具有春迟、夏凉、秋爽、冬长的气候特征。

7、灾害性天气

影响该海区的灾害性天气有寒潮、风暴潮和台风,出现这种过程若恰遇天文大潮,则海面升高,并且伴随有狂风巨浪,造成沿岸道路破坏,码头被毁,船只沉没,房屋倒塌,良田、果园、养殖场被淹没,同时破坏海上构筑物,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近几十年来影响本海区的灾害性天气较少。

(五)水环境

该海域盐度变化范围为:31.25~32.01,平均值为:31.77,分布趋势为自岸边向远岸逐渐增高,由东向西逐渐升高。

该海域海水pH变化范围为:8.15~8.21,平均值为8.20,属正常范围,pH在调查海域的东北角形成一低值区,其余海域呈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

该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化学环境各项指标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其中磷酸盐、Pb和Hg含量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二类),其余指标均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一类)。

三、自然资源状况

胶州湾外拟选保护区海域不仅是多种鱼虾类的产卵、索饵、肥育场和鱼类洄游通道,同时也是国家二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文昌鱼的栖息地,其渔业地位十分重要和敏感。

(一)浮游生物

2001年5月下旬在胶州湾外拟选保护区海域的调查中,共检出浮游植物10属17种,其中硅藻8属15种,占88.2%;甲藻2属2种,占11.8%。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化范围为1439.9~2218.15×103cell/m3,平均数量为1742.70×103cell/m3,浮游植物数量平面分布呈由西南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近岸海域略高于离岸海域。密联角毛藻属适温范围很广种类,5月下旬在该海区形成优势种,其数量变动范围为1186.42~1681.64×103cell/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75.8~82.3%,其数量决定浮游植物的数量其平面分布与浮游植物的分布趋势完全相同。由于该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明显,占比例较大,因此多样性指数较低,单纯度较高。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指数显示出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数较多,数量较为丰富。是鱼虾类较为适宜的产卵场和索饵场。

(二)鱼卵、仔稚鱼

5月是多种鱼类的产卵期。经调查,该海域获得鱼卵的有7个种类,隶属于4个目7个科。鱼卵的种类组成均为浮性卵,其数量基本呈北高南低趋势,并以鳀鱼卵的数量最多。从浮性鱼卵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可看出,胶州湾外海海砂开采水域是多种经济鱼类重要的产卵场。

但2001年5月上旬的调查中未采到仔、稚鱼。5月份下旬调查时,正值大部分经济鱼类的产卵、育幼时期,因此捕获的各种鱼类种群结构中,幼鱼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体重很小。

(三)渔业资源

鱼类是海洋经济动物资源的主体,在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在资源更新中可持续提供为人类直接利用的高蛋白食品。中科院刘瑞玉院士(1992年)在《胶州湾生态学和生物资源》一书中指出,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栖息的鱼类约有100多种,其中暖温性种占61%,暖水性种占23%,冷温性种占17%,优势种有斑鰶、梭鱼、青鳞鱼和牙鲆,其它优势种有赤鼻棱鳀、中颌棱鳀、细条天竺鱼、鳀、长蛇鲻、黄鲫、带鱼、焦氏舌鳎、白姑鱼、长绵鳚、黄姑鱼、短吻舌鳎、油魣、绿鳍马面魨、鲈、银鲳、木叶鲽、皮氏叫姑鱼等,23种鱼构成渔获尾数的96%。尽管近10年来渔业资源的数量、优势种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种类组成应该说相对较稳定的。

每年从5月开始有多种鱼类先后进入胶州湾及沿岸海域产卵、索饵、育肥。5月和6月产卵繁殖的鱼种分别达到26种和36种,为该海域鱼类产卵盛期。另外,8月份水温高时,分布于南方的暖水种通过湾口进入胶州湾;10月份水温下降后,暖水种又开始离开。所以,胶州湾口外水域不仅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和索饵、育幼场所,还是暖水种鱼类的洄游通道。

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综合调查中,共捕获鱼类29种,分别属于27个科,29个属。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底拖网浮拖捕获鱼类的资源量中以中上层鱼类为主,总资源量为317577Kg,其中玉筋鱼占第一位资源量为306503Kg,单位小时网获量为1930Kg,占总渔获量的94.3%;方氏云鳚居第二位为6554Kg,蓝点马鲛居第三位为1153Kg,青鳞鱼居第四位为1088Kg。其它种类的资源量均在400Kg以下。底拖网捕获鱼类的资源量中以底层鱼为主,但资源量很低,总资源量仅为808Kg。调查捕获的无脊椎动物共15种,优势种为口虾咕,单位小时网获量为11.6Kg,占总渔获量的27.3%;其次为双斑鲟,单位小时网获量为5.5Kg,占总渔获量的15.2%;长蛸居第三位,单位小时网获量为4.6Kg,占总渔获量的9.9%。无脊椎动物动物的总资源量为4033Kg。说明该海区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育幼场所。

由于不同季节水温变化,在鱼类组成特征上会有明显的差异,亦会导致各个月份鱼类资源量的变化。随着春季水温逐步上升,许多鱼类开始陆续进入调查海域产卵繁殖,资源量明显上升,5月份形成了春季渔汛期,7月资源量达到最高峰。

(四)文昌鱼资源

文昌鱼是世界上海洋珍稀动物之一,我国国家二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俗称蛞蝓鱼,隶属脊索动物门,头索纲,文昌鱼目,文昌鱼科。文昌鱼喜栖于水清、流缓、疏松的沙质海底,常倒卧潜居于海底,前端露出沙面,进行滤食。文昌鱼栖息海区的水深为8~15米,盐度为21~31.6,不能忍受盐度低于15的海水。该动物是研究动物进化的重要材料,也是教学单位的重要实验材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文昌鱼主要分布于厦门刘五店沿海水域。曾经因在该水域形成文昌鱼渔场,而闻名全球,但70年代以来,已形不成渔业,年产量仅数十公斤,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资源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海岸建筑和围垦所造成的渔场环境恶化,使原来的沙质海底覆盖了淤泥,致使文昌鱼大量死亡和迁移。

青岛市沿海也有文昌鱼分布。由于青岛近岸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海砂资源,加之胶州湾外前海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文条件稳定,属一类水质,底质大部分为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中粗砂质,该海砂砂体是一万年前形成的古沙丘,基础饵料丰富,砂粒适中,极利于青岛文昌鱼的生长繁殖。中心区南沙为青岛中央水道与竹岔水道交叉形成的潮流沙脊,沉积物以分选很好的中粗沙为主,属文昌鱼最佳栖息环境。

1999年9月,青岛海洋大学在该区域调查得知,该区文昌鱼密度变化范围为1~30尾/m2;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0年1月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文昌鱼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7~27尾/m2;另据农业部黄渤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001年6月15日用老牛网拖网的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东部区域文昌鱼分布较多,并以南沙水域为高密度分布区。在拟建保护区海域的8个调查站中,采捕到文昌鱼的站有4个,占50%。文昌鱼平均栖息密度为1.35尾/m2。(详见下表)

综上所述,该区域文昌鱼分布较密集,是青岛文昌鱼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表胶州湾外拟建保护区海域文昌鱼资源数量分布

站位

渔获量

尾数/10m

体长分布范围

mm

平均密度

尾数/m2

2

---

---

3

---

---

4

5

30~41

0.5

5

---

---

6

20

28~41

2.0

7

19

28~43

1.9

8

10

26~42

1.0

10

(注:本资料为2001年6月15日调查结果)

四、我国保护区建设发展状况

1、我国自然保护区现状

中国海域纵跨3个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具有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和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及大洋等各种生态系统。中国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结构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特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己愈来愈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海洋和海岸保护区通过控制干扰和物理破坏活动,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的生产力,保护重要的生态过程。海洋保护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遗传资源。为了海洋物种和生态系得以维持延续,必须既保护生态过程,又保护遗传种质资源。

1988年7月,中国确立了综合管理与分类型管理相结合的新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规定“林业部、农业部、地矿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负责管理各有关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1月份,国务院又确定了国家海洋局选划和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职责。1989年初,沿海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在国家海洋局统一组织下,进行调研、选点和建区论证工作,选划了昌黎黄金海岸、山口红树林生态、大洲岛海洋生态、三亚珊瑚礁、南麂列岛等五处海洋自然保护区,1990年9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991年1O月国务院又批准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福建晋江深沪湾古森林两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在这期间,一批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相继由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完成规划并经国家海洋局和地方政府批准建立。

2、青岛市自然保护区概况

青岛市作为我国东部重要的沿海城市和海洋科研教学基地,是我国唯一的“海洋科技城”。近年来,青岛市围绕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的总体目标,立足于发展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大力实施依法管海、科技兴海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了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青岛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316亿元,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308.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0.3%。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11.1%。

但是,随着青岛市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海洋开发活动的增加,我市近岸海域环境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海洋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局部海域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尤其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为切实保护我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2001年3月7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青岛市级灵山岛海珍品种质保护区,保护区包括灵山岛本岛及小牙岛外缘海域,总面积32.832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沿岸海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区的建立保证了灵山岛海珍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对青岛市持续、健康地发展海水养殖苗种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001年12月2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青岛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岛屿面积约O.17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岛屿及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它将有利于青岛市国家级生态系统示范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海洋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国家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五、建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文昌鱼是暖水性潮下带名贵珍稀小型头索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研究动物进化的重要材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青岛近岸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海砂资源,其中,前海海砂砂体是一万年前形成的古沙丘,该区域水质良好、砂体有机质含量高,砂粒适中,极利于青岛文昌鱼的生长繁殖。但由于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在该海域从事偷采海砂等违法活动,严重破坏了文昌鱼的栖息环境,对文昌鱼资源造成毁灭性损害。为此,需尽快建立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遏制破坏行为。

建立青岛文昌鱼珍稀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既能够保护文昌鱼的栖息环境,保护我市珍贵的海砂资源,防止海岸带的侵蚀,为我市海洋经济的发展营造安全的环境空间;又可以强化污染源管理,进一步促进我市海洋环境保护建设,加速我市生态城市建设步伐,为2008年奥帆赛的顺利举办提供优良的环境保证,提升青岛城市的整体形象。

2、可行性

拟选划的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该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质优良,水文条件稳定,底质大部分为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中粗砂质,基础饵料丰富,底质环境优越,适宜于文昌鱼的栖息繁殖,同时也是多种渔业资源的产卵场和繁殖场所,中心区南沙为青岛中央水道与竹岔水道交叉形成的潮流沙脊,沉积物以分选很好的中粗沙为主,属文昌鱼最佳栖息环境,从保护该拟选区域的文昌鱼及其他多种渔业资源的栖息环境和该区域地质环境,防止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角度出发,具有建立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有利条件,而且建区的条件也较为成熟,建立保护区是可行的。

六、现有基础与保障条件

我市的海洋执法队伍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海上监管能力,具备了建立保护区的管理基础;同时,该海域距离青岛距离较近,可以进行陆上巡回监管,有利于减少保护区建设上的投入,便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另外,我市已经选划建立了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灵山岛海珍品种质保护区,在保护区的选划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自然保护区的选划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2000年起,我局对拟选划海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调查工作,对该海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为保护区的选划建设工作提供了较详实的基础资料。

七、拟选保护区范围及保护对象

拟选划的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区位于南沙一带(东经120°20′15″-120°24′49″;北纬35°57′57″-36°00′18″),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海域。

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为文昌鱼及其生存环境,以及该海域的渔业资源和其他不可恢复的自然资源,使该海域及临近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持天然状态。

八、保护区管理设想

文昌鱼属底栖物种,只要禁止在该区域及临近海域进行底拖网作业和采挖海砂等破坏行为,即可达到保护文昌鱼和渔业资源的目的。因此,该保护区的管理可依靠我市渔政和海监队伍,对其实施巡视管理,而不必再行建立管理机构。

保护区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合理规划、强化保护、科学管理。做到:物种保护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保护区管理和渔政管理相结合,巡视管理与科研监测相结合。根据海域的生态特点和保护需要,制定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计划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与公众保护意识教育工作,切实保护该区域的文昌鱼及其他多种渔业资源的栖息环境和地质环境,防止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九、建区进度安排

1、市政府同意建区意见后,立即组织专家对海域及周边海域进行实地探测和专项调查(包括水环境、底质环境、水文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地貌等调查),经分析对比后,确定保护区具置、范围及保护对象,划分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

2、编写“建区论证报告”,绘制相关图件准备拟建保护区的照片、图件、录像带等资料。

3、组织各相关部门专家,对“建区论证报告”进行评审。

以上工作将在2个月内完成。

4、依据“建区论证报告”和专家评审意见,向市政府上报建立文昌鱼珍稀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报告,市政府同意建区后即可建立保护区。

篇(9)

一、园区建设初显规模、高效农业正在显示

我县有“江苏省徐州外向型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省级园区),“徐州久久农业科技示范园”、

“棠张位河设施蔬菜示范园”、

“棠张200亩高效设施蔬菜示范园”、“郑集苗湾设施蔬菜示范园”、“汉王西沿蔬菜示范园”、

“汉王镇西沿村建设千亩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台上草莓示范园”、“大彭镇侯楼村大棚葡萄、樱桃采摘园”、“刘集镇棉布村8000多亩的时鲜果菜园”、

“张集300亩双孢菇示范园”、“维维产业园休闲农业区”等,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园区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如:2006年我县蔬菜种植面积10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面积30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30%,而园区设施菜仅占10%左右,日光温室仅占总设施面积的10%。造成我县蔬菜抗风险能力显著低,农民种蔬菜增收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产业化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

1、产业化基础不牢,基地规模小,生产水平低是制约园区发展的基础问题。如:园区内田间基础设施水平不完善,沟、渠、桥、涵、路不配套,灌排能力不强,每年都因风雨灾害给设施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损失。

2、龙头企业竞争力较弱。**作为全省较大的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加工品出口市场单一,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集团优势。

3、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尽管目前已经发展近50个蔬菜产地市场,但是规模小、档次低、辐射带动能力弱,现有蔬菜品牌的知名度较低。蔬菜营销组织和经纪人缺乏有效的统一组织。

(三)、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弱,活力不足。

通过调查我县园区蔬菜小型简易设施比重较2000年前下降约20%以上,设施结构趋于合理、设施内的温、光、水、气等环境得以进一步优化,形成了日光温室、大棚、中小棚等不同设施类型的配套栽培体系。日光温室越冬以及日光温室、大中小棚春提前、秋延后、夏季遮阳网越夏栽培等四种主要茬口基本确立。栽培品种也由过去单一的叶菜类、茄果类、瓜类发展为现在的茄果类、瓜类、叶菜类、根菜类、甘蓝类、食用菌类、水生菜类、多年生蔬菜类等十二大类200多个品种。但设施蔬菜专用品种的引进、试验、筛选、推广相对薄弱。而弱光、耐低温、耐湿、耐病、耐热良好的适于设施栽培的专用品种更新周期长;设施农业无公害栽培、绿色食品栽培、有机农产品栽培技术等推广应用步伐缓慢;设施农业栽培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弱,如一些制约设施蔬菜生产的技术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站;大棚、日光温室栽培技术缺乏量化指标,科技含量不足。

(四)、服务体系不健全,工作不到位。

我县尽管进行了镇级农服体系的一系列改革,但因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有部分人员脱离了农技推广岗位转为它业。另据统计,现有的镇级70名左右农技术人员中,蔬菜技术人员全县仅有5人,与我县迅速发展的园区建设极不相适应。

总之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建设数量偏少、水平有限、档次低、科技含量小,带动能力还没有明显显现出来。

三、建设农业开发园区、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为发展园区建设,我县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如:2005年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落户郑集镇,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当年就有5家蔬菜加工企业进驻园区。带动周边农民种植蔬菜4000多亩。相继建立起了以代楼、苗湾、肖楼、石楼、郑集等村的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区,形成了“一园、二线、三片”的新格局。此外,该镇以设施菜、创汇菜为原料的生产加工项目近两年也开始提档升级,继港资企业高榕食品有限公司入驻后,又引进徐州华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徐州瑞杰食品有限公司、徐州润禾种苗中心等10家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订单制,即:先与农户签订“定品种、定时间、定面积、定规格、定品质、定收购”合同,并先期向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技术等,收获后再付款。成品蔬菜远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不仅解决

了园区及周边菜农的销售问题,且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园区的建设提高了土地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现在园区已带动周边县、镇发展出口蔬菜基地5万多亩。

在房村镇高效农业示范项目基地,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发展黄冠梨项目,引进优质新品种王秋、秋明、若光3个,在核心示范区高接换种10亩;采用渠慎春教授的“Y”形整形修剪技术,使得树冠形成快和早期丰产。同时给果园管理及机械化操作带来方便;采用绿色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提高了果品的质量;推广采用压力管道喷药、灌溉和液体施肥技术,解决了果园喷药中用工量大,施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房村镇与市土肥站合作对项目区土壤营养成分进行测定。根据土壤营养状况,进行科学配方施肥,提高了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该项目不仅壮大了园区经济,实现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现在,房村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已经形成了以采摘、认养、垂钓、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新的发展模式。

四、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统筹规划建好农业综合开发园区

(一)、项目整合、资金统用

我县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带动为平台,将每年县级财政和争取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用于农业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向高科技示范园区聚集,同时吸取社会资金对园区建设的投入。建立“一资带三资”机制带动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参与园区建设;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资本为依托,集体、企业、农民收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强对高效农业产业开发的金融信贷服务,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高效农业产业化建设贷款担保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农业三项更新工程和高效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用于加强优良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标准化配套种养技术集成和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研制与产业化开发,提高农业新技术转化率与到位率;农产品质量建设经费用于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优势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产品认定、认证和品牌建设;农业资源开发资金用于加强高效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农业生产园区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园区基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向园区倾斜,重点加强园区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攻关经费以培育科技主导型区域性支柱产业为重点,针对高效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关键技术需求,重点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研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加强高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园区的技术改造,提高高效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增强龙头企业及园区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外向型农业资金重点扶持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园区基地建设。

(二)、选好地址定好点、规划布局高标准

我县积极加快板块园区基地链接。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几镇一业,规模连片,跨区域发展”的思路,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有规模、有特色的原则,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庭园大户带动、合作组织带动等多种措施,突出主导产业,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把已建的特色板块园区串起来、连成片,把小基地示范园拼接成大板块示范园。同时采取“县抓示范带、镇抓示范方、村抓示范大户”的典型示范方法,狠抓了52个高效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并重点培育了“棠张镇位河村标准日光温室蔬菜示范点”、“郑集镇苗湾村标准日光温室蔬菜示范点”、“张集镇李村棚室双胞蘑菇栽培示范点”、“三堡镇久久示范园和台上村设施草莓示范点”、“精艺成养殖加工示范区”等等。重点建设标准节能日光温室,突出推广应用专用和特色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使我县的园区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强化管理机制、突破创新体制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品牌战略

围绕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以重点培植优质农产品品牌为契机,开展争创农产品绿色品牌和无公害生产示范园区基地活动,加快主要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进程,推进农产品有标生产、有标流通、有标上市,进尔把我县示范园区的生态优势迅速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实施发展开放型农业战略

借助外力,吸引“三外”客商投资我县农业开发,启动内力,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领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

(三)、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园区带动战略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重点扶优、扶强、扶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示范园区。依托区域主导产业做强一批,借助外商外资发展一批,鼓励工商企业举办一批,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嫁接一批;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引导农民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搞好我县的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为农民提供看得见、学得到的现代农业样板

(四)、发挥资源优势、搞好规划布局

1、在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园区的建设。积极扩大伊庄镇优质玫瑰花栽植示范基地,扩大栽植优质玫瑰苗木,经济林果及观赏苗木面积。目前该项目已与当地吕梁山、圣人窝、倪园水库等自然人文景点连成一体,成为徐州东部重要的旅游观光区。

2、棠张、张集、郑集、黄集等乡镇建设并重点发展高科技开发园区。如:张集、棠张、黄集镇的李村、跃进、魏河、运城等行政村均有设施蔬菜种植习惯和技术,年产时鲜蔬菜数亿公

斤。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的“维农”牌、“琅溪”牌、“雪莲”牌等各类瓜菜。

3、今后以发展: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并重点解决设施种植用水,发展节水灌溉,疏通沟、渠、路,完善沟渠配套体系。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壮大合作园区经济,促进农业高速、高质、可持续发展。

六、建议和意见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在农业开发园区建设上应坚持:

(一)将建设规划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中去,加强对开发园区建设的领导,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的综合机制,完善实施机构的建设以及加强生态建设任务的干部目标责任和政绩考核制度建设。

(二)政策支持甚有必要,国家和地方对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农业投资在税收、金融、技术引进、设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首先应兑现;县级投资环境改善、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给予重点支持、优先发展;要支持建立农业综合商业社等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优先在建立农业产品生产风险基金、农业保险制度、农业科研基金等方面探索;应该享有农业科技引进、先进农业设施引进、农业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和国内外高层次农业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的优惠。

(三)要依托大专院校以及科研单位,加强农业科研交流、农业开发与市场销售、产品展示方面的联系和合作;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联系与合作,聘请这些单位专家组成专家顾问组,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加强自身的科研队伍、专业人才建设,在完善地区现有的农业研究单位基础上,引进人才和科研设备,加强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

(四)必须建立一系列的经济保障措施。一是争取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对建设的资金支持,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制定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经济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民众投资于建设。三要侧重于投入生态农业的示范、适合实际、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确保投入的回报率。

(五)必须建立和完善服务于现代化农业的优质服务体系。应健全建设项目,引进配套服务;建立农药、肥料、油料等供应服务和农业机械的供应维修服务;建立金融、保险的服务,建立市场、科技信息服务;建立气象、地质等服务体系,努力把其建设为高标准的现代化农业开发园区。

(六)坚持政策导向与市场取向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导向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好设施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篇(10)

一 基本情况

全县60余所小学,只有30余所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师学历水平不足,专职教师少,岗位技能情况参差不齐。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有待提高。但在教师们的不断进取和努力下仍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

二、成绩与进步

1、 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根本转变。

在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组织、引导下,广大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中。如参加各种形式的新课程培训,参加各种有新课程改革内容的教研活动。

一部分教师工作态度认真,有耐心,受到学生喜爱,能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录音机、录像等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多样化,能创设情景开展英语交际对话,小组交流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

2、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教师角色发生明显的变化。教师不再以知识传授者自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滔滔不绝地讲课的少了,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交流的多了。教师不是只关注教学任务,开始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课堂调控方式更艺术化。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较艺术化的调控方式、手段。课堂上民主、和谐的气氛浓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高了,参与性、探索性强了。

课堂上,学生已形成一定的合作学习习惯。部分教师也开始从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的误区走出来,注意到:形式多样有师生之间、小组之间、全班讨论等多种形式;有效合作讨论的问题有挑战性、有思考价值,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恰当指导老师参与小组讨论,适时予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多了,单纯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有所改变。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3、 多数学校能根据国家课程方案的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有三分之二的学校能根据国家课程方案的要求,将英语课程都排进了课程表,并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保证课程方案基本落实。

有的乡镇英语教师实行走教的方式,使英语教师既专业又专职,优化了师资配置,保证了课程的正常开设。不少学校为了保证地方课程正常开设,采用相关学科教师兼职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有一些学校能结合本校传统和所在地域特点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开展一些有一定特色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

4、 积极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

为加强课改实验年级的教研,各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教研科研活动,制度健全,记录详实,取得了一定的教研成果,如集体备课的研究、发表教研论文、优质课评选获奖等。

加强课后反思、阶段小结。不少学校要求教师认真撰写教学反思,记下教学的成功之处、失败之笔或对教材的看法,记下学生的精彩发言、典型事例等,为进一步探讨、改进教学,为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积累第一手资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深化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各校在课程改革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学校的面貌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三、主要问题

1.师资有较大缺口

师资力量缺乏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一大软肋。平均一名英语教师要带四至五个班级的课程,有的甚至更多,而英语教师大部分不是专业出身,专业知识缺乏,对教材生疏,用汉语组织教学,英语发音不准,口语较差,知识性错误比较突出,单词拼写错误,书写不规范等,重传授语法知识,轻交际能力培养,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体现不出小学英语教学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特点,忽视了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没有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对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没有在快乐的气氛中说、唱、演、玩、轻松地学习,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不起来,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不出来。学生语言实践的密度远远不够。

2.学历达标率低

绝大多数英语教师都是以前的别的学科教师,有初高中的英语底子而改行的,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在语音、语调、教学设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难于胜任英语课的教学。

3.课时开设不足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指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短课时、高频率的原则,学校可通过长短课结合,课内外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要保证每周至少四次教学活动,学校可根据具体条件,灵活安排。开设英语课程的小学,从三年级起,语文课减少一课时,其余英语教学活动时间,在地方课时中解决。

4.教研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现有教师普遍感觉教学工作负担重,压力大,疲于备课上课。教师们很难有充分的时间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技能。同时由于专职英语教师少,缺乏教学研究的氛围,正常教研活动不能开展,加上学校现在经费紧张和,教师出外学习的机会少得可怜,教学观念和方法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学只能停留在低层次水平上。

5 对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视不足。

小学英语主要以形象化的教学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但大部分的英语课堂只是一本教本,几支粉笔,仅此而已,只靠着教师的一张嘴对学英语来讲是太困难了。

在小学这一块,究其实还是以语数为主。学生心理上不存在英语这一区域,英语的好与坏是次要的,只是副科,学校、家长关心的也只是语、数成绩,学校为英语购置的教学资源少的可怜,有的甚至连教师用书、录音机、录音带都没有,至于家长也极少问起过,更别说给孩子创造条件了,甚至连督促孩子读外语都很难做到,家长不重视,孩子更无所谓了,老师干着急是没用的。

6 评价体系未形成

小学英语学科的教学评价体系尚未形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师没有相关的考评规定,学校领导对英语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语文数学搞好就行,英语课只要开了就行了,开好开坏无所谓,这种思想在相当多的领导心中根深蒂固。

英语教师课多(且用嗓量大)、头多、地位低,待遇差。教师普遍感觉自己工作没有成就感,积极性受到影响。尽管目前小学英语师资短缺,可仍然有一部分教英语的教师宁愿去教语文、数学这些主科而不愿意教英语这门副课中的副课。

四 建议: 

 1.保证小学英语的教学时间。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英语开设的重要意义,加强教学管理,首先从开设课时上予以保证。要求学校开足课时,增加教学活动时间,从而减少学生的遗忘,为完成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提供必要的保障。小学3-4年级开3节英语,5-6年级开4节英语。

同时,给小学英语教师确定合理的工作量,每位英语教师以任教4-5个班级为正常工作量,每周工作量不超过15节,不能因师资紧张而随意增加教师的工作量,确保任课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备课,钻研教材,自我提高。

2.更新观念,重视小学英语教学。

学校领导要重视英语教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构建积极有效的评价体系,客观全面地评价考核小学英语教师,注重教学过程和工作态度,淡化考试成绩,提高英语教师的课时津贴,优先选派英语教师外出学习,选拔英语教师担任学校中层或校级干部,提高英语教师在学校的地位。

3.调考英语

老师们都有一种心理,考试的科目认认真真的教,不考的科目则马马虎虎,有的甚至连教材都不上完,建议明年把小学英语纳入调考科目,更进一步强调小学英语的重要性,巩固小学英语的地位。让上上下下都重视英语。

4.保持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师资力量的相对稳定和提高

5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1)目前我县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为非专业英语教师,,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要改变目前我县小学英语教学现状,教师队伍的培训与提高刻不容缓。

2)关注课堂教学,切实转变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a 要求教师注重情感教学,激发学习欲望

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跟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喜欢一位英语教师,也往往会喜欢他/她的英语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教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

所以激发和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长期兴趣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对你这位英语教师感兴趣。那么,怎样的教师才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师呢?在此借鉴一些测试题以供教师们自我评价:

1)你每次进课堂都面带笑容吗?

2)你经常在课堂上使用鼓励学生的话语吗?

3)你觉得你的语音、语调标准吗?学生很喜欢听你的声音吗?

4)你每次进课堂都注意自己的仪表吗?

5)你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吗?学生觉得你永远有用不完的好方法吗?

6)你觉得你自己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吗?

其次从自身做起,以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基本功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认可,带动学生共同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教师仪态的端庄大方、态度的和蔼可亲、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副微笑的面孔,经常在课外与学生交谈,深入了解学生,并了解你,这些都能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把你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同你相处,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产生共鸣,增加学习兴趣。

另外,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提倡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开口学说英语时,他们在口语表达中难免会出现某些错误,教师要学会容忍这些细节错误,不要有错必纠,以免学生怕说英语。的确,老师的每一句表扬和鼓励都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信心和勇气,反之,老师的挖苦和讽刺必然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b 要求教师注重情境教学,营造学习氛围

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环境。我们都知道,儿童在呀呀学语时并没有刻意去记忆、背熟,只是因为处在一个人人说母语的成长环境中,随着条件的成熟,不知不觉他就能脱口说出很多话来。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只能局限于仅有的课堂空间,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浓厚的语言氛围。对此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1)运用各种教具,激发学习欲望

演示生动、形象的图片或实物,能缩短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例1 教学Whos he/she?时出示彩色照片,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是谁,然后按性别将图片分成两类,再来让学生感知两个问句的不同用法,同时学会回答。例2 教学What is it?时,提前让学生把自家的交通类小玩具带进课堂,如自行车、公共汽车,玩具飞机等,举行一个小型展览会,由学生既当参观者,又当讲解员。

(2)运用简笔画,激起学习兴趣

简笔画的特点是形象、直观、生动、活泼,能够把机械乏味的练习变成有实在意义的训练,同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中有一句俗语: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简笔画的运用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方式:①师画生说或师说生画;②生画生说或生说生画。后者更值得大力提倡,因为它非常有益于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运用多媒体,激活学生思维

利用录音机的录音、放音功能,用声音为学生创设情景。例如:学习动物名称时,可以把各种动物的声音录下来,在上课时放给学生听,并让他们猜一猜:这是哪一种动物的声音?你知道这种动物用英语怎么说吗?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自然愿意学,喜欢学。另外,在课前或课间还可以利用录音机播放一些英语歌曲来营造学习气氛。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全方位最佳情景,达到音像、动静结合的效果。

c 注重口语教学,培养交际能力

(1)运用身体语言,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教师运用体态语言(手势、动作、表情)营造轻松、充满洋味的课堂氛围。例如:对初学者下指令时,可用手势比划,帮助学生理解,轻松接受英语课堂用语。如:Listen to me carefully!可先指指耳朵,指指自己,再指指心,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你的意思,运用TPR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刺激学生学习热情。例1:在学习借物用语时,可让两个学生表演哑剧,其他学生猜测其内容,给他们配音。例2:课前课中运用Do it,如:jump,run,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

(2)充分运用英语名、英文歌、儿歌、绕口令、顺口溜、谜语等,给予小学生语言感染机会。给每个学生起个英语名,不仅会给他们带来无限乐趣,而且便于渲染学习氛围。教师最好自己也有个英文名字,要求学生直呼其名,充分体现西方国家的文化习惯,且融洽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歌曲最能打动学生心弦。

一堂好的英语课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以歌声拉开序幕,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其次用歌声穿插于学习中,利用它调节情趣、集中注意力,最后在歌声中宣布下课,使学生放松心情、消除疲劳。另外,有些歌曲如ABC song,The family song等等,与学生所学知识密切相关,学起来既能活跃气氛,又能巩固知识。英语顺口溜、儿歌、绕口令等。这些形式的运用能使学生在兴趣引导下,加强无意识记,提高记忆效果。如在教学职业名称时,可自编以下儿歌:worker worker是工人,worker上班在工厂;teacher teacher是教师,teacher帮我们学知识

(3)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交际

上一篇: 安监局办公室工作总结 下一篇: 主要工作汇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