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4 15:21: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统计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不同等级的统计师考试包含不同的考试科目,以下是各类等级统计师考试的相关考试科目:
1、初级资格考试科目: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二个科目;
2、中级资格考试科目: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统计工作实务二个科目;
3、高级资格考试科目:设《高级统计实务》1个科目。
(来源:文章屋网 )
目前针对提升统计质量的问题大讨论中,业界习惯于聚焦统计流程的优化上。不难看出,基于统计流程的优化措施属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增强统计师的岗位素养则属于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了,这与当前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大环境有关。
那么如何来实施这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呢,同行或许会想到岗位培训。然而,在此基础上的管理模式创新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1统计师业务能力增强的目标定位
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和思考,增强统计师业务能力的目标可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1.1近期工作方面
当前对统计师的业务能力培训往往突出于近期工作方面,且遵循传统培训思路分别在统计法规的学习、统计岗位职责的受训上下工夫,并相应配合了绩效考核办法。上述办法能够较好的针对现实问题进行解决,在增强统计师业务能力上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可见这里的目标便定位于,针对组织统计领域的现实问题所展开的人力资源管理。
1.2未来工作方面
与其它岗位人员一样,统计师也需要不断适应企业微观环境的一系列演化状况,以及统计师自身也面临着职业生涯的规划要求。因此,着眼长远以提升统计师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便成为此时的目标定位。不难发现,从战略视角来审视针对统计师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各组织人事管理的薄弱点。
2定位驱动下的现状反思与思考
以上所归纳的目标定位,也在一个层面提出了当前关于统计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为此,这里从两个方面分别对现状展开反思与思考。
2.1针对传统模式的现状反思
笔者赞同保留传统模式,但也需要对其中影响业务能力增强的方面进行剔除。实践表明,常规业务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即使在重要的政策法规学习上也难以引起统计人员的关注,且更不同说在日后指导他们的统计工作了。另外,绩效考核办法也制定的较为原则性,未能区分出奖励与惩戒的具体参照和实施办法。这样一来,就显得无关痛痒了。
2.2针对创新模式的现状思考
把统计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便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的重要元素。那么如何形成他们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呢。笔者认为,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除了需要统计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组织在学习型思想文化塑造和行为引导上的外驱力。可见,这便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所要关注的问题。
3人力资源管理办法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结合两大目标定位,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构建。
3.1现状分析方面
现状分析就在于,各类型组织应从实际出发来分析统计师队伍的整体工作状况,以及对他们的呼声进行关注。需要指出,统计师岗位因职责重大、工作繁琐,时常会给统计人员带来不小的压力。由此,倾听呼声不仅在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还在于疏导他们内心的压力。从而,是他们轻装前行全身心的投入到统计工作中去。
3.2注重实效方面
在常规培训中应注重实效,应通过改变培训方式来解决“形式”问题。笔者建议,可以加强统计师与其它职能部门员工之间的交流,如在企业中与生产部门、销售部门成员的沟通,而减少双方在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冲突。因此,可以借助拓展运动来加强双方的团队合作,也可以借助相互进行业务内容讲授来提升双方的理解度。
3.3氛围营造方面
氛围营造的目的在于支撑远期工作目标定位,而营造的方法便需要遵循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顺序依次进行。从我国各类型组织文化建设状况来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针对自主学习业务的统计人员进行物质奖励,并通过树立业务标兵来传递组织管理者的信号:即统计师自觉提升业务能力是得到组织管理者欣赏的。
4问题拓展
在本文最后,再结合本文主题从现阶段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拓展。建立新人引进的约束机制。
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约束机制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新人引进的申报机制。即将近期需要引进的统计人员数量、人员结构通过书面的形式向高层汇报,在获批的情况下启动招聘程序。(2)建立风险规避机制。在招聘新人的时候往往面临两大风险,即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特别对于那些高级专门人才的引进,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在一段时期后才能显现。因此,应加强对此类新人的考察力度。
5小结
本文认为,增强统计师的岗位素养则属于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了,这一点是现阶段和未来统计岗位环境使然下的内在要求。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包括,现状分析、注重实效、氛围营造等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一、对统计师职业素养的解读
遵循上文的阐述逻辑,对统计师职业素养的解读可归纳如下。
(一)同质性素养
作为一种职业类型,该岗位无论存在于什么组织内都需要统计师具有的素养便是同质性素养。从目前的培训内容来看,其中大都针对这种素养形成来展开的。包括业务学习和提升岗位意识,都反映了组织对同质性素养的重视。
(二)异质性素养
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情况下,需要统计师根据自身工作状况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查漏补缺来进行职业素养的提升。可见,结合个体实际在微观层面建立起差异化的职业素养提升机制,则成为当前相关活动的难点和重点。
以上两个方面的解读,拓宽了我们对统计师职业素养表征的理解。进而,也就为养成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导向。
二、解读基础上的养成机制分析
在以上解读基础上,针对养成机制的分析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展开。
(一)外因方面
之所以把对外因的分析放置在内因之前,是对当前各类型组织都强调制度管理的一种反馈。制度作为一种稳定剂,能在统计师的工作中产生稳定的预期,从而影响着他们职业素养的形成。如,统计法律法规、统计工作职责、奖励和惩戒措施等。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便倒逼统计师不断提升同质性和异质性职业素养,但一味依靠这种权威式管理模式来促进统计师来提升自己,恐怕更多的是建立一种被动的养成机制而缺少可持续性。
(二)内因方面
正如一个哲学命题,即人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统计师受到个体差异性的影响,他们在面对这些制度时存在着不同的内心感受,而这一不同又将通过工作态度表现出来。对于能动性而言,他们具有自主提升和自觉提升职业素养的可能,这也是克服外部因素所导致的被动性的一种优势。因此,通过激励和引导他们建立自觉自愿的职业素养提升路径,便成为内因方面对养成机制的要求。
三、分析引导下的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引导下,实践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问题分析
即使是对同质性职业素养进行提升,也需要根据组织环境和业务类型进行问题分析。因此问题分析的出发点就在于,提炼出统计师职业素养与组织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地方,从而为养成机制的构建提供路径指向。在问题分析的手段应用上,可以采取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引入面对面交谈和沟通模式来进行。实践表明,应注意把握统计师个体主观方面的问题因素。
(二)制度监管
制度监管与上文所提到了一系列制度约束相一致,这也是促进统计师养成职业素养提升意识的重要方法,尽管在某些时候显得较为被动。如何最大化的发挥这一外因呢。笔者认为,还需要引入监管机制。通过设立针对统计师工作过程的质量监管小组,使得统计师能在外界压力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统计业务熟练程度,也不断强化自身在岗位工作中的合规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上营造出争先创优、相互取长补短的氛围来。
(三)内因激发
随着80后出生的统计师进入到各类型组织中,使得统计师队伍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日益重视,也因他们眼界的拓展导致了他们具有你追我赶的主观意识。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就可以在培训和日常工作管理中,激发起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美好愿景,从而以愿景为依托来自主、自觉的提升职业素养来。
四、问题的拓展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建立“激励兼容”的效果。“激励兼容”思想源于赫维茨的机制设计理论。在赫维茨的定义中,“机制”被描述为一个信息系统和一个基于信息系统的配置规则。在此基础上,机制设计理论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一个想要达到的既定目标,能否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并且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目标一致――即每个人主观上追求个人利益时,客观上也同时达到了机制设计者既定的目标。同时,非正式制度源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具体而言,非正式制度主要体现为文化、习俗、惯例等自发形成的制度安排。该制度安排的形成机理,可以通过演化博弈思想来诠释。作为博弈均衡的产物―非正式制度,又通过群体内部的学习、模仿效应,逐步产生同吸效果。而该同吸效果所形成的稳态因子,嵌入个体的行为基因中,通过个体间的反复适应,最终形成统计师具有组织文化特征的行为偏好。
五、结语
本文认为,在养成机制的构建上,需要应对同质性职业素养和异质性职业素养的提升需要。在实践中则可以围绕着:问题分析、制度监管、内因激发等多个环节来形成这种养成机制。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引入面对面交谈和沟通模式来进行;设立针对统计师工作过程的质量监管小组;在培训和日常工作管理中,激发起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完善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等方面。但是,有些往往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忽视的具体工作制度,也会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更好地面向市场。而完善统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统计水平对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但因各种原因,企业统计工作的境况目前比较尴尬,主要表现在:
(1) 准确性要求与虚假性数据。 在部分企业中,统计数据的虚假成分比较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各级统计部门与企业的统计重点不统一,部分企业往往采取虚报数字以应付各种检查。
(2) 国际化趋势与封闭式操作。 随着
三、建立更为有用有效的统计制度
所谓统计制度,本文认为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
1. 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采用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3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2. 关于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
市统计局充分认识到乡镇统计人员岗位培训的重要性,把乡镇岗位知识培训工作列入年初市统计局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局主要负责人专门召开会议,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管局长为组长,各科室科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内,由办公室主任牵头负责乡镇统计人员岗位知识培训工作,确保工作按序时推进。
二、制定相应文件
根据市局培训通知要求,市统计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乡镇统计人员岗位知识培训的通知》至各乡镇(街道)、园区统计站,文件明确了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教材、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和地点、培训管理等内容。
三、注重培训方式
坚持“在职学习,随岗培训,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原则,在自学的基础上,市统计局组织集中培训。10月20日,对全市乡镇统计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岗位知识培训,培训由市统计局高级统计师及法制业务骨干讲授了乡镇统计工作职责与规范、统计法案例分析、统计基础等内容。同时围绕日常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地进行交流研讨,通过培训交流,引导基层统计人员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进一步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共计60人参加了培训。
四、注重培训考核
一、加强统计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探索统计管理新途径
一是建立健全统计管理体系,用制度确保统计工作落到实处。随着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的大量应用,纺织行业日新月异,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根据公司日成本管理的要求,编制了《际华三五xx纺织有限公司统计基础工作实务》,明确了各职能统计的岗位职责及统计原则,统一了各统计指标口径、范围、方法及统计数据流程,制定了原始记录、台帐、报表管理制度。描述了原始记录、进度台帐、报表、历史台帐、分析报告的定义,规定了填制台帐、报表的要求,叙述了撰写统计分析的内容、格式及方法,绘制了数据流程图,从制度程序上加强统计工作管理,确保了公司统计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转。
二是完善统计管理考核办法,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建立了《统计工作检查与考核规定》,采取单位自查与抽查相结合,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综合检查相结合等方法,用检查考核来确保制度的严肃性。
三是积极探索统计创新,有效评价生产水平。无梭织机发展迅猛,但没有权威机构确定无梭织机的“折标产品”与“折标水平”。我根据现有无梭织机336台,按幅宽、供纬方式、开口形式可分为六种型号。根据其机械性能和技术指标,结合近几年对引进设备消化、吸收应用和再创新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中国纺织工业部纺织生产定额》为基础,制定了《无梭产品折标细则》,确定了无梭织生产水平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可比性增强,使工作目标明确化,指标评价数量化,无梭织机生产效率由75%上升到85.63%,设备运转率由95%上升到97.9%。
二、加强统计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统计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强化培训,全面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我始终把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XX年9月至12月对统计、记录人员进行了培训,主要采集中讲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授课、巡回指导近200课时,培训重点内容是信息化平台数据共享的实施与电脑操作,为公司实行内部模拟法人制度和日成本管理起了保障作用。
二是定期开展统计分析,为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统计分析是基于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真实地再现生产经营过程,揭示内在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建立了每月一次统计分析制度,根据各单位成本管理特点制作了不同ppt统计分析模板,明确了各单位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重点对用棉量、用纱量、回花、回丝、制成率、用煤用电等成本因素及主要质量完成情况,与行业先进指标进行对标分析,揭示管理上的“短板”,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
三是加强过程控制,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对返筒纱构成的分析,发现返筒、退筒管理过程中存在漏洞,及时完善了返筒纱、退筒纱管理制度,使返筒纱率下降了50%,每月不仅节约原料、减少人工成本、搬运费数万元,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可以说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三、加强市场形势分析,持续改进和加强统计管理工作
统计工作是企业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面向市场、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持续改进和加强统计管理工作。
首先是建立了迅速灵敏的统计信息化管理网络。为了积极开拓市场,加强过程控制,规避经营风险,我们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生产任务明确化,过程控制精细化,环节平衡科学化。我坚持现代统计技术与传统统计办法相结合,逐个辅导各单位完善订单跟踪台帐,坚持“算了做,做了算”,做好每一个订单的策划、综合试算平衡与衔接。
其次是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过程控制。今年以来,为了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提出了“利润=收入-成本”工作思路,我牢牢抓住投入、产出这两个重点,为各车间编制了日投入产出自动生成、盘点自动计算、自动汇总的电脑程序,编制了车间各工序制成率计算控制程序,逐步推进公司日成本管理体系。目前,盘点自动计算、自动汇总电脑程序正式启用,盘点计算汇总准确率达100%,降低盘点时间80%。各工序制成率控制程序投入使用后,真正做到了日清、班清、工序清,数据流走向清,当数据发生异常时,可及时追溯生产过程控制情况,可针对性地解决过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统计数据核算电脑化,确保了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上台阶。
xx连续三年评为汉川市统计局评为先进统计单位,本人连续三年被xx市工业战线评为先进统计个人。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110-02
我国政府统计机构适应“大数据”发展潮流,成功实施了以企业一套表为核心的四大工程,将全国70多万家“四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通过联网直报上报数据,使财务统计率先步入大数据范筹。但经济社会迅猛变迁以及财务统计与会计资料的密切关系,使得改革数据采集技术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操作的可能性。
一、财务统计现状
联网直报上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调查对象的负担,促进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公信力的提高,但这种数据采集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显示出一些不足之处。
1.信息资料爆炸式增长,让基层统计员应不暇接。我国单位数在不断快速增加,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085.7万个,比2008年末(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增加375.8万个,增长52.9%。特别是近两年,中央实行简政放权政策,工商登记实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新增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2014年达1293万户,其中新注册企业增长45.9%.数据量越来越快速膨胀,数据来源越来越丰富,使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显得越来越匮乏,为适应经济社会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大力改革创新数据采集方式在所难免。
2.数据报送时间集中,错误率高。采取企业联网直报采集数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调查对象送表负担,但统计人员依旧需要通过简单的判断、筛选、计算和过录,手工填报财务统计报表。企业的财务人员通常在次月15日前后完成财务会计报表,继而完成税务纳税申报表,至于财务统计报表的数据提供只能被安排在17、18日完成,造成最后两天报送的报表占到85%以上。统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统计报表,敷衍了事现象普遍存在,造成错误率高。报送时间集中和错误率高给基层统计人员审核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3.人为录入,效率低下。录入的存在就不可避免造成录入失误,错行、数字颠倒等录入问题防不胜防。
4.重复调查,数出多门。部门之间未建立数据共享制度,执行的统计标准和统计口径不一致,政府层层考核所带来的数据扭曲等因素,致使各部门数据打架,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
二、财务会计指标的利用
财务统计在统计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些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如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经常统计中,都已纳入了财务统计报表或统计指标。现在我们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年报为例进行相关研究。
1.数据来源。财务统计指标的数据来源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纳税申报表及一些会计明细科目资料等。
2.统计方法。财务统计指标与企业财务指标概念对接性好,使财务指标加工整理成统计指标变得简单明了。
财务状况(C103表)中的统计指标,如表1所示:一是大部分财务状况统计指标基本来自企业会计报表,可以从中直接取得;二是少量指标是直接从企业会计科目明细资料取得;三是通过获得会计资料数据,加工计算得到所需要的统计指标数据,如“应交增值税”由多个会计科目套用公式进行计算;四是个别指标需查找生产记录获取,如“用工人数”需要用到生产记录;五是税金指标可以从企业会计科目明细资料取得也可从纳税申报表提取。
三、改革创新数据采集方式
1.改革数据采集方式的理论基础。国家统计局规划了一幅发展蓝图:凡需要企业填报的,都将由企业通过联网直报系统直报国家统计局;凡需要调查员现场调查的,将由调查员使用PDA即时采集即时上报数据;凡电子化的生产经营信息、企业会计及行政登记资料,都可通过开发自动导入系统直接生成统计资料,最终实现所有数据调查都通过电子化或网络化手段采集数据,实现从统计设计、任务布置到数据采集、加工、汇总、存储、整个流程的现代化。
财务统计与会计资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连接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桥梁。它综合运用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纳税申报表及一些会计明细科目资料。会计资料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数据类型基本上是结构化数据;第二,高价值密度;第三,实时性:第四,数据质量相对有保证;第五,遵循一定的企业标准;第六,涉及领域广阔。相对于互联网数据,会计资料易于统计部门开发,数据的质量和连续性相对有保证,标准化较高。开发自动导入系统直接生成统计资料,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采用自动导入系统,解决了联网直报数据采集方式存在的不足。一是使会计资料与财务统计报表几乎同步生成,也就是在会计资料完成后,即可自动导出财务统计报表,减少了统计人员的填写过程,统计报表与会计资料绑定,所有过录与计算过程都由计算机来完成,在排除系统错误的情况下,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数据质量。二是数据自动上报至平台,减少了统计人员的录入过程,避免了录入错误的发生,节省了录入时间。三是政府统计部门从应用大数据的需要出发,与相关部门合作,积极参与国家、部门以及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或修改工作,扩大大数据相关统计标准的应用和适用范围,促进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统计标准的规范协调统一,从而有效克服各部门数据“打架”问题。
2.改革数据采集技术手段的具体做法。大数据更多的并不是针对统计学的方法论,而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算法的适应性。加快自动导入系统开发,让调查单位开放其财务管理系统的对接端口,设计各专业财务统计数据采集软件,定期自动地、直接地从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获取数据,再通过联网直报系统,将数据自动上报至平台。自动采集系统对数据关联关系设定要求要严格,传统统计调查获取数据虽然有偏差,但往往是随机性的偏差,而系统自动生成数据产生偏差可能就是系统性的,因此需要考虑采用实验或准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确证软件设计准确无误。
四、可行性分析
通过自动导入系统获得企业的财务数据,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同时可以进一步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负担,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但想有效使用这些数据,必须加快解决几个专业技术问题,如制定相关的法律和规范的统计制度,企业一套表制度,设计联网直报企业统一规范的基层表,研究企业原始财务。生产数据的导入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建堂主编.大数据在政府统计中的探索与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陈怡凤.中国统计,向着“大数据时代”迈进.中国信息报,2014
[3] 鄢来雄.“四大工程”再出发. 中国信息报,2014
[4] 福建省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制定.福建省统计局印制
[5] 周福林.大数据环境下如何改进官方统计.中国统计,2013(12)
谈到企业制度改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的确,这些改革成功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但是,有些往往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忽视的具体工作制度的改革,也会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更好地面向市场。本文所要论述的便是具有这种性质的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下面从以下方面探讨一下。
一、我国企业统计制度的现状
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也随之逐步完善,在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大部分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制度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制度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即使有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囿于现实统计制度,未能使企业统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两种统计行为并存,即企业统计和政府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统计模式属于报告式统计,以满足政府统计报表为主,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容易走向两种极端:一是漠视企业统计,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将其视作工作中的负担。因此,以消极的心态对待企业统计,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二是过分“重视”企业统计,由于企业统计是上报数据,企业领导特别是国企领导将统计数据视作政绩,以权定数、虚报瞒报,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
二、新经济对企业统计制度的挑战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新经济的到来,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制度,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制度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三、新经济时代下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为了迎接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同时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笔者认为,企业统计制度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关于管理体制的改革
长期以来,企业领导者漠视有效统计管理体制的建立,其统计工作大都由非统计部门负责。这种管理体制导致了三个缺陷: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要想弥补这些缺陷,笔者认为需要进行下列创新。
1.设立综合统计部门,明确其职责
笔者认为,不论何种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和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搜集、审核、整
、汇总、分析,显现、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搜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2.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全面性、准确性、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3.改变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层次、多方向运行
一般情况下,统计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研究问题、了解情况和管理决策的需要。
近年来,在医疗服务、零售业、金融业、制造业、物流、电信等行业,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如火如荼,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为互联网、新闻媒体、学术机构、政府企业管理人员等方面关注的热点。与传统统计方式相比,大数据更能满足普通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让人感到大数据几乎无所不能。甚至有的观点认为,大数据时代,政府统计调查不再具有传统上的信息传递作用。
一、理解大数据时代
(一)数据生产历史
人类文明,在于语言的产生和文字的发明。通过语言,人类可以互通信息、表情达意;有了文字,人类思想和活动才能书写记录、凝固传承。从语言到文字,是人类文明穿越传说时代,步入信史时代的关键时期。但由于文字描述的模糊性,许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值得记录的信号,及时被收集、整理,多数并未形成系统数据,得到合理使用。一鳞半爪、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是常态,而真实、准确、可靠反而是变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统计工作离不开统计数据,而取得统计数据需要成本。古代如此,现代也是这样。同一时期,统计数据收集、整理,费时耗力;不同时期,统计口径如不统一规范,将难于理解。另外,统计数据如何查阅、如何,也是难上加难。即便是当下,人们在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共享、传输等方面仍困难重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如不利用网络,他都将处于有限数据时代,只能掌握部分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管理者、企业和个人与网络平台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每天都在向各类信息终端、平台传送数据。数据的量、种类和结构远超传统信息系统的分析处理和存储传输能力。为获取这直观上庞大数据的内在价值,必须选用新方式来处理。为此,人们把各种资源从客户端剥离,集中到云端,面向客户端提供标准化服务,这种新的信息系统架构就是云计算。
(二)云计算模式
云计算是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使计算分布,而非在用户本地或远程的单独服务器中,云端维护者能自由快速地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用户需求调整所访问的计算机和存储系统。对用户来说,云计算可以理解为基于网络的软件、平台、基础设施按需供给、自由扩展、按使用付费的应用模式。
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价格日益低廉、城市化和信息化基础的高速建设使云计算有了实现物力基础条件,而互联网企业、大型社交网络平台、公共服务机构、数据型密集行业等为云计算提供了绝佳的应用展示平台。数据爆炸性地增长,人们从数据匮乏时代一步就迈入了数据泛滥时代。
(三)从云计算到大数据
大数据需要云计算,云计算是大数据的IT基础,而大数据是云计算的应用扩展。云计算把海量数据和可以自由快速扩展的信息资源集中到了云端,大数据则使从数据当中提取信息的常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于自然语言理解、多媒体内容理解、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可以更好地完成非结构化海量信息的智能化处理,逐步达到学习和模拟人类智能活动并攫取群体行为信息的效果。用户不再依赖传统模型进行抽样后进行统计推断,而是基于规模庞大的数据,利用既有软件快速有效地分析得出人的行为习惯方式,或总结出社会经济的总量结构信息。
二、从大数据到政府统计
(一)政府统计的发展现状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及经济管理部门需要了解经济的规模、结构、发展水平、效益等动态,都需要统计,政府统计调查一直是经济社会管理部门最主要的数据获取手段。
综合政府统计机构(统计局)通过调查处理,得到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基本数据,主要包括人口及劳动力、GDP、农业、工业、建筑业、贸易业、人民生活、价格等。再从相关部门取得财政、金融、运输、邮电、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环保等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再通过公报、年鉴、新闻、进度资料等形式进行公布。
目前统计局的统计调查采用了全面定期统计、抽样调查、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方法,基本业务开展仍遵循制度设计、调查采集、数据整理上报、数据与开发利用的顺序流程。近年来,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伴随着联网直报系统等信息化项目的应用推广,政府统计逐步实现了网络采集传输、集中存储处理、分析手段也日趋多样。
当前,政府统计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数据质量不高、统计产品短缺陈旧、数据公信力不足等方面,根源在于政府统计的制度、机构,已不能适应我国发展现状。当前,受各种因素影响,短期内数据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完善、统计方法改进等问题还已困住各级统计部门,至于强化统计独立,站在更高层面整合现有行政记录资源,是长期问题,要摆上桌面,大张旗鼓,还有待努力。
(二)政府统计面临的冲击
大数据时代,一方面,各类数据爆炸性增长,巨量数据实时在线可用;另一方面,数据的更新实时快捷,分析应用多样灵活,更加贴近公众需求,数据对社会整体的代表性不断增强。因此,通过攫取海量的数据资源中的蕴含信息,能够初步满足宏观分析、行业研究、微观决策的需要。
本质上,数据的生产和应用方式发生了巨变。每个社会成员都是数据生产者和提供者,数据生产不再依赖政府统计系统,政府统计机构不再是数据的绝对拥有者;大量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海量数据供己所需,传统政府统计机构不再是数据的唯一者和解释人。
三、大数据时代下的政府统计发展
大数据时代,尽管政府统计依然掌握有关社会管理和运行的行政记录信息,负责标准规范的制定者和各类数据结果的,但不再是权威数据的唯一提供者,要在大量数据提供者中取胜,并把握历史潮流,就必须从自己开始,致力革新,适应历史潮流。政府统计,不能再是数据的直接生产者,不能再专注于一线数据的采集,而应在改革自身数据采集系统基础上,整合各方行政记录信息,构建权威的社会经济数据在线平台。
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比起来,仍然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我国在统计学教育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了统计学人才的培养和就业能力。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必须在统计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发生一些转变,加快统计学教育改革的力度,集中统计学教育的中心思想,使我国统计学教育和统计学人才和国外的差距进一步的缩小。
一、我国目前统计学教育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010年5月27号对厦门大学统计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和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情况、实践性教育环节、综合素质培养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次发放的调查问卷总共有500份,主要的调查目标是大三、大四的群体,回收有效的调查问卷420份。通过对回收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之后,总结出来了统计学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一,对本专业的就业方向问题,即毕业之后自己到底能干什么,干些什么。第二,对本专业的了解不够透彻,认识模糊。第三,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于本专业的只是掌握程度欠佳,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情况比较好。第四,同样对于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是处在一般的水平,这部分同学占到了40%以上。第五,对于专业的教学效果,30%的认为教学效果一般,不是很理想。
二、统计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分析可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统计学人才对于自己的未来仍然存在着比较模糊的认识。在我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之下,个人认为大学统计学人才的培养应该做到以下的转变。
1、结合学校的实际特点确定统计学的教育方向
过去得几十年来,各大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对于统计学人才的需要,都设立了相应的统计学专业,为我国统计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各大高校在统计学专业设立的时候没有充分的考虑到本学校的特点,比如说师资力量、学校的优势等等,导致了培养出来的统计学人才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各大高校在培养统计学人才时,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使学校的优势更加的明显。
2、对统计学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统计学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是促进和培养统计学人才的有效模式。本人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和调查结果,认为在统计学课程安排上应该涉及到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理论课程的教学,理论的教学是培养统计学人才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国内的大学当中,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在这两所大学当中均有开设数学的基础课程和统计学理论课程,为该学校的学生在统计应用方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经济理论课程,对经济规律进行适当的了解是统计学教育的重要保障,使得经济学和统计学教育之间能够交叉渗透,使统计学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第三,要勇于的进行创新,对统计课程的内容应大胆的进行改革,删掉部分课程的门类,对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等进行重点的突出教育。第四,统计学软件的应用和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问题进行介绍。
3、构建实践的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使统计学人才更加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应构建实践的教育环节。和社会上的一些信息咨询公司、数据处理公司或者政府部门进行合作,提高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环节,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处理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高校、企事业单位互利、多赢的教育培养模式。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丰富教学方法
在新形势大环境改变的背景之下,要求统计学教育的师资力量也能够适应这种大环境的转变,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对世界统计学前沿领域有着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应该让学生有能力读懂数据背后隐藏的意义,开启学生积极动脑的思维习惯。在统计学教育发展到今天,我国统计学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5、加强统计学教材的建设
统计学教材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选择合理的教材,目前国内大多数教材停留在理论阶段的解释、说明上, 案例较少, 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开阔视野, 不能真正理解到某些方法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因此, 教育部提倡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是很有道理的。
三、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
根据国家统计行业技能资格及其专业的特点,应对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对高校统计学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校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应该颁发统计师或者调查分析师资格证。另外,对于教学质量应该及时的进行反馈,使得每一个教育环节都能严格的进行落实和补充,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全面的监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使得统计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能够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扼要的对我国统计学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教育模式上的改革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的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各行业需要的统计学专业性人才,使得统计学高校毕业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在统计设计、调查和整理分析等一些实践性环节上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只有对现有的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有效的培养出统计学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伍长春,宁自军,杜欢政. 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以嘉兴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 2010,(11) .
[2] 向书坚,平卫英. 30年来我国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统计研究, 2010,(01) .
[3] 王花,吕洁华. 高等学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探[J]经济视角(下), 201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