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法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06 18:35: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信息技术教学法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信息技术教学法论文

篇(1)

二、三环六步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我以黑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六课《Windows7的磁盘维护》为例,谈谈这种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1.课前环节(预习)

在课前我仔细研读、分析教材,设计好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并根据本课内容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设计A、B两个思考题,同时要求学生登录教学网站、阅读资料、回答思考题,使他们认识到磁盘维护和清理的重要性。

2.课中环节(学习)

(1)导入新课,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①利用Windows7自带的系统工具中的磁盘清理程序对磁盘分区进行清理。②利用系统工具中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磁盘分区进行磁盘碎片清理。(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遇到疑难问题与同组同学研讨共同解决。教师巡视,检查小组学习情况。(3)练测拓展、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先完成两个任务“利用磁盘清理工具对其他分区进行磁盘清理”以及“利用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各个分区进行磁盘碎片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磁盘碎片整理。最终明确“磁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好先进行“磁盘清理”。(4)展示评价,达成目标。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对各自的思考进行总结,明确收获与问题。

3.课后环节(跟踪记录)

(1)填写好上机记录。(2)完成导学案。

篇(2)

1.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这节课的内容之前,应当事先要求学生自行练习制作简单的幻灯片,等正式开课后,笔者拿出准备好的范例与学生自行制作的幻灯片进行对比。由于学生事先已经参与到实际制作之中,因此在实际上课时积极性很高。对比完成之后笔者向学生提问“:你发现自己所制作的幻灯片与老师提供的幻灯片之间存在哪些区别?”当然,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也应当有选择性地调整提问内容,比如说向高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时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是怎么利用多媒体工具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美化与设计的?而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来说,将问题内容变为:请你谈谈自己的作品与老师的范例存在哪些设计上的区别?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说出两个作品之间的不同点。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设计讨论

当提问结束之后,不同层次小组的学生对于幻灯片的制作有了基本理解,这时笔者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设计的幻灯片作出进一步处理,要求组内每一名成员都参与讨论,让小组成员自行进行分工。笔者给学生提出这样的建议:组内成绩落后的成员可以负责对幻灯片背景的着色工作;中层次的学生主要负责幻灯片的版面设计工作;成绩较好的学生完成音视频剪辑制作这部分内容。最终再由小组内所有的学生共同对“初成品”进行讨论修改,并得出最终方案。

3.学生合作设计当各个小组都完成了合作讨论环节之后,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扩展,这时笔者要求学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创造力来制作幻灯片,运用各种操作设计方法,凭借小组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幻灯片,可以说每组学生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操作设计的。若成绩较高的学生很快地完成了此次任务,我们可以找一些新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进行拓展;若成绩落后的学生完成起来相对困难,则我们应当在学生操作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保证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目标。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设计,能够非常明显的地体现出合作学习教学法的思想内涵,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它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3)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日益发展和计算机知识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基础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在中学就已学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或在家里就拥有电脑,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悉;有些学生对计算机不感兴趣,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有些同学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一节课讲的内容太多,接受不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因为觉得内容简单,心不在焉。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尺度。因此,可在开学初举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免修考试,让计算机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免修基础学习,选修其他应用性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如Photoshop、VB、FoxPro等,而没有通过考试的同学,继续进行基础学习,这也使得同一个班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较平均,较容易把握教学尺度。

另外,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觉得这门课的实用性不大。而且课堂上对知识点的一步步讲解,也使学生觉得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无聊,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应该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突出这门课的实用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划分教学内容,以案例引导课堂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实际案例为剖析对象。教师指导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寻求实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1.案例教学法从来自社会实践的案例中的问题出发,能够促使学生更懂得尊重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强调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设计恰当而丰富的教学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案例教学法应该说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可贵之处在于发现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验证、发展和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化教学实施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有助于培养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以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知识点为例,说明具体案例设计的内容。

(一)word案例:个人简历的制作。

个人简历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简介,是评价和认定学生的主要材料,在很多的场合需要使用,例如学校里社团的招新、学生会干部招募、甚至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本案例制作的个人简历首先有一个封面,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专业、学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使用艺术字、图片、文本框、水印等技术进行制作。简历正文以项目符号进行分类划分,介绍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主干课程、爱好与特长、自我评价等。通过此简历的设计,把word文档中字体、段落的设置,项目标号、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的插入,背景、页面的设置、页面边框的添加、分栏等知识点融会其中,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非常实用,学得更加主动和用心。

(二)word案例:策划书的制作。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经常需要使用word制作长文档,如社团活动的策划书、论文等。这个案例以一个社团活动策划书作为素材,其中的活动安排以表格形式记录,让学生掌握表格的插入和设置,然后通过对整个文档进行格式设置,让学生学习排版的一般技巧,学会设置标题样式、段落的大纲级别,熟悉分隔符、页眉页脚的插入和设置,会使用文档结构图进行查看、创建目录等。

(三)Excel案例:学生成绩分析。

在日常的使用中,同学们会经常使用Excel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因此设置一个学生成绩分析的案例,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的相关操作。首先通过简单的格式设置,了解Excel中字体格式、单元格数字类型、边框、对齐方式、行距、列宽等的设置,然后进行计算学生总分、平均分、排名、突出显示不及格人数等的操作,让学生学习Excel表格中函数的插入、条件格式的设置,然后进一步按某门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简单筛选或高级筛选,讲解Excel中的简单数据处理,最后根据学生的平均成绩画出相应的分析图表,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创建和修饰。

(四)PowerPoint案例:学校简介。

有时候,同学们需要针对某些主题进行演讲,例如学习交流、毕业答辩、产品介绍等,这都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这个工具。本案例通过制作一个学校简介的PPT,讲解在PowerPoint中如何新建幻灯片,选择幻灯片模板,设置配色方案、母板、备注内容等,并在不同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表格、艺术字、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重点介绍如何设置幻灯片的播放效果,如幻灯片的切换方式、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等。

经过一年的教学验证,使用案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实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听课质量,也能让学生更灵活的掌握了office这些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在期末的上机考试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四、总结

教育的任务不是将信息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利用有效、使用的概念来充实学生的头脑,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融会贯通,随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案例的设计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以适应新课程、新形势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冬梅,王爱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34-148.

篇(4)

2中职法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改变在当前的中职法律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改变。即使在中职法律教学中会出现部分的引导,也由于过于形式化而未能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也不能达到启发和鼓励学生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不利于中职法律教学中高新技术的实施。因此,在中职法律教学中一定要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

2.2法律教学思维的肤浅性目前,我国中职法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中职法律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造成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后果:第一,中职学生在解决实际法律案例时,学生只会根据法律题目和问题思考案例,造成学生缺乏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中职学生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大多只会处理一些比较直观的法律问题,而对那些抽象的法律问题,学生往往不能抓住其本质。

2.3法律教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中职学生的法律基础不一样,进而就使得中职学生的法律思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也不同。因此,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同一个法律案例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从而使得学生的法律思维不同。然而,中职学生在分析中职法律案例问题时,一般不注意法律思维的差异性问题,进而影响对法律案例的分析。

3信息技术在中职法律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3.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在传统的中职法律教学中,一般都是由教师进行单调的讲课,因而这种授课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大部分学生对中职法律失去了兴趣。同时,这种授课方式的效率比较低。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且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下中职法律教学的重要性,因而信息技术在中职法律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然,信息技术在中职法律中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效率低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3.2有利于优化法律教学课堂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中职法律教学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了中职法律教学的效率。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中职法律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能够主动地对中职法律知识进行探索,进一步带动中职法律的教学氛围。信息技术在中职法律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中职法律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能优化中职法律教学的课堂,还能促进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3.3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中职法律教学随着信息技术在中职法律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实现了中职法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于传统的中职法律教学方式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有限性。在中职法律教学的过程中很少能够应用到多媒体等高科技设备,教师只能到黑板上进行讲解,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也不利于提高中职法律教学的效率。然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由于多媒体是以课件的形式进行中职法律知识的讲解的,因而教师可以提前做好课件,这样就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进一步扩大课堂容量,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篇(5)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创新精神;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一)课堂教学的基础性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在城市里有了一定范围的普及,但是小学生真正有接触过的,毕竟还是少数,所以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看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这会让学生敬而远之,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如在学习运用"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学生不容易听懂,我是这样来说的:"我们画图时要用到笔和纸,用电脑画图时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时,学生经常分不清什么是基本名什么是扩展名,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解决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区分各类的文件。"这样,适当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兴趣,而且能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认识电脑时,我让学生学会辨别计算机的四大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并学会开启和关闭电脑的步骤,随后让学生进入Windows,让学生操作鼠标,让他们打开画图工具,写字板工具,甚至进入电脑自带的游戏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要建立在安全的系统保护下),通过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画图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授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为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里和想象力,我并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图片进行绘画,而是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样事物让学生自己创作、发挥。比如,我让学生在"画图"程序中画上自己的姓名。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文字的组成都有一定的含义,每个文字都可以完成一幅漂亮的图画。例如:"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的,有的学生把一竖画成树干,一横画做弯弯树枝,然后在下面加上两片树叶,就成了一个"木"字,复制一下就成了一个"林"字。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本科知识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深奥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小学生所能接受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大家知道计算机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我校的设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最初的中华学习机到现在的Pentium3处理器;从无盘工作站到现在的可以单机运行Windows软件。芯片技术是按每18个月就进步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因此,学校要每三四年更新一次机器。然而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可以承受如此重负。即使可以,教学内容要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仍适应社会需要,也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他们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文字编辑软件的应用在小学教学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例如汉字的录入,汉字不像西方文字,不能直接的用键盘输入,而是把汉字转换成字母或者数字表示的代码,在将代码送入计算机识别,是一种间接输入的方法。现在要求小学生背诵某种与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相悖的汉字编码规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小学进行汉字输入的教学,其目的不在学习某种汉字编码方案,而是学习打字技能,辅助和促进语文教学。所以"智能ABC输入法"和"全拼输入法"应是小学生首选的基本输入法,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率。由于拼音输入法存在不认识的字就无法输入这一缺陷,所以应该辅助以其他的输入方法,例如"微软拼音输入法"中就带有手写输入的功能,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不认识的字进行输入。而其他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可能产生误导的编码都应该坚决屏弃。

鼓舞、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工具体现自我价值,我还结合一些节日进行电脑贺卡的设计。在图文混合排版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绘图、强大的功能和简单的操作下,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层出不穷。把优秀的作品打印给学生本人,还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有的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小报,更多的同学则学会了运用电脑作为写作、阅读、认识世界的工具,为自己快速、高效的学习增添一个新的途径。

在Windows环境下大多数软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都相近,例如"记事本"和"画图"程序的区别在于"画图"程序多一个工具箱和一个颜料盒,当把这工具箱和颜料盒隐藏起来后,就和"记事本"一模一样了。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演示后,不但可以容易地掌握"画图",还可以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迁移,为以后学习其他软件打下基础,提高学习的能力,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此实用性应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课堂教学的扩展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扩展性,虽然主体是基础教育,但是计算机也是一门活动课程。一些对计算机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非常渴望真正的去控制电脑。而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世界奥秘的重要途径。

Logo语言的设计者之一的基尔代尔教授,在开发程序的想法是:希望Logo语言能带给小朋友们严密的计算思维和有趣的学习体验。Logo语言既是一种程序,也是一种玩具,它能用直观的运动来体现编程的结果,让我们在游戏中进行思考,在趣味中学习。在欧美等国家Logo语言在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为,Logo语言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这对于一些喜欢数学的同学来说,Logo语言对其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从程序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高级程序铺设道路。因此,我们在教学Logo语言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学习一种"玩具"为出发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我校的电脑兴趣小组,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根据自愿的原则,吸收部分对电脑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进行Logo语言教学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课堂教学的自主性

篇(6)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精神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的原始动力。兴趣也是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探究式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的这种愿望,所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

(二)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过程,深刻地理解知识

学生通过发现式教学所学到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而又具有个性特点的统一完整的体系。这样的操作既能记得牢,理解得深,用得活。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模式,独立学习的能力大大得到了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探索发现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长的温床,只有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展现多彩的创造个性,并培养创新的意识与创新的思维,所以探究发现式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当前,对一节课的评价是站在评价学生的角度进行的,主要评价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了哪些能力。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这三个中心的体现程度。所以,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态度才会越来越积极,信心也越来越强。学习效果也会不断地优化。

三、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从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必要的课堂教学演示,到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学习,都可以有机融合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甚至可以把因特网上丰富的资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因此,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主要应由以下五个大环节组成。

(一)创设发现问题的教学情景

一个好的“问题情景”是具有衍生性的,也就是通过这个“情景”又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情景”。各种“情景”的协同交互作用,就能让整个课堂成为“教学情景”,从而真正活化课堂,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如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要求,通过举出与知识有关的实际事例、准备好与知识相关的教具和材料等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来。

(二)引导学生学习过程

本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本知识、旧知识的关联、教师精心设计的指导文件、讨论交流,甚至在因特网上查找方法等方式自学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初学《演示文稿制作》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以及Word中插入图片的知识,完成自己的第一张演示文稿幻灯片的制作。

(三)合作探究学习,探究发现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猜想等个体活动,也包括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由于学生运用知识理论来发现问题的能力还不强,也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要密台阶、小坡度、环环相扣,要通过问题链形成思维链,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合作探究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自主或合作探究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开放式的环境下,可以通过课本自学、讨论交流、上网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7)

中国分类号:G434

在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延续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模式,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呈现的信息,在操作中也多是模仿性动作,主动性不强,加之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思想束缚,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倡以任务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从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过渡,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任务教学法的意义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任务教学法以任务为教学导向,要求学生按照有关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以任务作为目标,围绕着任务展开相应的教学,使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有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教师只是指导者,如此一来,学生的主体作用便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有利于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光凭自身知识储备和已有能力难于达成任务要求,往往需要同学的配合,需要与同学相互合作才能实现,这使他们在实现任务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合作学习的精神来。

二、任务教学法在职高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一)任务和情境真实性

首先,在任务教学法的实施中,摆脱了以书本(教材)为中心的模式,而立足于生活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任务与生活密切相关,不仅要利于学生的探究,也要具有教育价值。如以报纸的编辑为例,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就是真实的某一份报纸的编辑,需要在探究中掌握版面设计(表格的应用),艺术字、图片的插入和格式化、文字方向和设置、字符底纹、下划线、删除线、着重号等基本技巧。

(二)注重自主合作探究

任务教学法不再依托教师讲,学生听,而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相互合作探究,特别是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协调、分工,共同来完成任务。如上述的报纸编辑的任务中,学生在完成中可以分为不同的小组,分别负责文字录入、美工、校队等。

(三)面向任务过程评价

任务教学法摆脱传统教学以结果为主的评价模式,而以任务过程为主要评价体系。换言之,任务教学法更注重对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完成度的评价,而结果只作为过程的一个体系。在评价方式上,也注重从上机考试这一模式走向完成任务的模式过渡。

二、任务教学法在职高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环节

(一)创设情境--呈现任务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设计出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使任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以《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Word2000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学生掌握文字录入、图片插入、文字排版、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等具体任务。教学中,教师将学生模拟为某一公司职员或是某一报纸编辑,而教师就是该公司或该报社的负责人,教学中,教师通过给学生具体的任务来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完成。在情境中,教师需要向学生呈现出具体的任务,如以某以科技论文的编辑为任务,具体任务可为设置字体、段落格式设置,特殊符号插入,表格编辑和格式化,页面设置,公式录入等。

情境创设的优点在于学生从纯教学的束缚中走出来,而以生活实践为背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任务中。

(二)确定问题--明确任务

当教师在情境中呈现出任务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生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认识任务。如上述的科技论文的编辑中,对字体的要求为标题为小二、黑体。,正文为小四,宋体,段前段后0行,行距为1.5倍行距;页面设置为上下2厘米,左右3厘米,纵向打印,纸张选择为A4等。在教学中,这些具体的任务教师需要逐条进行明确。通常任务教学法中的具体任务可采用“索引”的形式进行明确。如字体有和要求,页面设置有何要求,插入图片有何要求。

(三)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学生“领”到任务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争论、补充、修正,找出并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以电子贺卡与名片制作为例,交流讨论中,小组要分别对文本框、图片的选择进行讨论,一方面是在选择图片的形式和内容上,二是在操作流程上。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小组成员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限定在一种方式上,同时,教师在该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任务教学法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本身受知识结构和经验的限制,在解决问题中,或多或少地会碰到小组讨论也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以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如图片编辑中,如何制作水印图片,如何处理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这都需要教师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

(四)师生合作--任务评价

该阶段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总结评价,而是反馈提高。首先,当小组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作品和任务要求进行对比评价,评价中主要是从过程和整体结果两方面进行,即学生是否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按相应的要求和方法来完成了任务,是否有创新。作品整体完成效果如何,在完成任务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等。正主要是让学生就任务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从反思中认识自己的作品。其次,教师要通过对作品的反馈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生在作品中表现除了对文字的编辑中字体设置不对,要帮助学生找到操作中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最后,要以实践任务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上述的名片制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名片。

在新课改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模式的革新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任务教学法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也有积极意义,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究,让任务教学法成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杀手锏。

参考文献:

[1] 钟雪花.浅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03)。

篇(8)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项目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设施和项目评价等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中真正体现了“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完成项目的艰辛和乐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创新的兴趣。因此,越来越多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运用项目教学法。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实施步骤 

 (一)确定项目内容 

 项目要生活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设置项目任务时不要为了追求新奇而虚构教学情境,而是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探索欲望,使学生自主自觉地投入到项目中去。 

 项目要整体性。项目教学法目的是要考查学生能否掌握教师讲授的绝大多数知识和技能,能否系统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否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因此,高中信息教师在设置项目任务时候,要尽可能地涵括学生所学的多数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促进全面吸收“精神食粮”,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项目要开放性。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杜绝出现干预和控制学生的情况出现,而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途径或方法完成项目,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独辟蹊径。 

 (二)制订和实施项目计划 

 好的项目计划是项目成功的前提。鉴于学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欠缺,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制订和实施项目计划,并给予相应的指导。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指导项目小组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计划要全面。学生项目小组制订计划时要呼吁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呼吁小组成员开动头脑尽可能地考虑到项目所有的细节和影响因素,尽可能地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第二,计划要落实。任何计划都需要执行力,学生项目小组组长要根据成员的个性特征、知识掌握水平和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合理地分配任务,并规定完成任务的期限,尽可能地挖掘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力,督促他们不打折扣地完成任务,要坚决杜绝推诿、扯皮和“搭便车”现象出现。只有这样项目计划被周详地制订被全力地执行,项目教学法才能获得成功。 

 (三)评估项目内容 

 第一,组建项目评估小组。根据项目大小和难易程度,组成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为主的由其他学科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参与的项目评估组;第二,项目评估小组根据客观、科学和公正原则,综合评价各个项目小组提交方案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综合评价实施过程中是否规范,并编写项目评估报告;第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班内宣读项目评估报告,点评各个项目小组项目任务完成状况,督促各个项目小组根据教师的点评、组员的反思和改进意见,提交项目反馈报告。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注意事项 

 (一)避免项目教学法的滥用 

 虽然项目教学法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索等众多优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比较适合运用项目教学法,但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在整个课程内容中都运用项目教学法,这样就会把学生局限于固定的学习套路,会抑制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告诫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一招吃天下”,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情境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避免项目评价片面性 

 有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只对项目完成的结果进行评价,而忽略项目完成的艰辛过程;只啧啧称赞完成状况良好的项目成果,而忽略不太成功的项目成果;只评价项目小组的整体状况,而忽略项目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评价形式只限于“有声语言”,而忽略握手、摸头和拥抱等“无声语言”;评价只限于教师评价学生,而忽略了学生间互评、师生间互评和自我评价等评价渠道。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从各个角度多方位地多层次地评价项目任务和项目成员。 

 (三)避免单一学科的项目教学 

 很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运用项目教学时,把项目任务的设置局限于本课程内,很少考虑到多学科间的联系,很少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现实生活是复杂多样的,如此单学科的项目即使完成状况良好也无法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升应对现实难题的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尝试设置出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主的有机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项目任务,这样既能完美地完成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又能兼顾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识记和掌握,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9)

一、前言

“任务驱动”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是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案例为引导,进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合作能力。中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要特色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既符合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又符合其学科特点。同时,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概念及意义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把学生视为主体对象,以任务为驱动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细化具体的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每个任务之中,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合于信息技术等以实践性为主的学科,对其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运用进行研究,必须使该种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契合点。从学科特点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学习者角度考虑出发,特别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尤为适用于工科,如信息技术等专业类课程的教学。该方法克服了以往计算机教学的一些弊端,从完成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出发,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人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等经历后产生的新认识。从这意义上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倡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符合信息技术课的探究式教学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设计任务

驱动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为目标的。由此,精心设计任务,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在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联的学习场景,把学习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主题中,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课堂直观性和形象化。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具有某种绘声绘色、多姿多彩的“情境”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想象、判断、分析,进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更好的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此外,设计任务也要考虑到吸引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精心设计富含趣味性的“任务”,可以有效激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情。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任务。如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可以设计任务如flash格式的“个人电子相册”,母校校园风光MTV制作;在讲授POWERPOINT中的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母版选用、艺术字插人等知识点时,可以布置同学之间为对方制作一个精美电子贺卡,使学生带着兴趣与真实的“任务”快乐学习。

(二)分析任务

决定任务能否被正确执行的关键就是合理恰当地对任务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先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任务,理清思路,制定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步骤和方法。笔者精心设计了校园民谣MV制作任务,通过启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MV的制作,将整个过程细化为几个具体、可操作的步骤:提出创意(头脑风暴法)一编写脚本一拍摄一剪辑一配音一特技一合成一成品,然后引导学生对每一步进行分析,教师根据情况指导,最后帮助学生掌握MV的制作过程和相关步骤。再如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关于定时器控件一节,设计“台球撞击”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对此进行分析,讨论是否能用学过的控件来完成,进而引导学生制定出利用所学控件知识完成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

(三)完成任务

篇(1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1-0041-02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舒尔曼于1986年提出的,由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融合而成,是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化”,是教师所特有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师不同的知识领域。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科教学知识融入时代的元素,结构也有所扩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以下简称信息技术PCK)是教师在面对信息技术学科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与兴趣,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知识进行重新组织、调整与呈现,以促进有效教学目的的知识。因为信息技术PCK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所以笔者先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了研究。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最早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专门研究的是祝智庭教授与李文昊,他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结构由三方面组成: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情意、专业能力结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詹青龙(2007)在博士论文《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型研究》中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五边形结构,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成熟度、一般教育学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技术实践知识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衷克定教授两次发表了题为《论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知道“教什么”,即掌握学科相关的内容,又要知道“怎么教”,即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还应当知道“怎么应变”,即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过程的控制。刘美凤教授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特点,从知识、能力、情意三个维度建构了较为完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构架。其中对知识内容又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指一个学科领域主题和怎样组织及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它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整合;学科课程知识。张燕(2012)在其博士论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研究》中认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框架包括信息技术一般教育教学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的观点,虽然起步较晚,但被学者逐渐接受。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

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PCK)内涵

詹青龙(2007)提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ITPCK),是指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融合而产生的,是信息技术教师独有的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知识转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或教学表征,帮助学生学习。拥有ITPCK的教师,能根据特定的主题,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组织、调整与呈现学科知识,并进行有效的教学。林万新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建构的产物,是在教学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实践性知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时间短,教学经验匮乏,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把握和领会,实现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和积累,在实践中发展和深化。

基于舒尔曼关于PCK的后续研究和以上学者关于信息技术PCK的研究,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PCK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基于信息课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并对信息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信息技术PCK组成研究

上一篇: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 下一篇: 自动化控制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