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14 21:46: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共关系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公共关系论文

篇(1)

[1]符玉琴.论企业文化和公共关系[J].理论前沿,2004(19):22-23

[2]邱凌.解析软实力与公共关系的关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2):145-146

[3]黄孟芳.美国当代公共关系理论发展研究[J].新闻界,2009(12):63-65

[4]陆新蕾.反思与开拓:2011年中国公共关系学研究回顾[J].新闻界,2012(4):18-22

[5]卢山冰.公共关系理论发展百年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2):168-173

[6]王梁.网络时代的公共关系[J].现代传播,2012(7):165-166

[7]聂静虹.“第五媒体时代”的政府公共关系刍议[J].学术研究,2009(2):66-69

[8]刘梦琴.刘智勇,论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J].软科学,2012,26(1):59-61

[9]陈开和.论我国在多边外交活动中的国际公共关系策略[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6):68-74

[10]任莺.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公共关系的创新[J].新闻界,2013(5):62-65

[11]徐刚,黄训美.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4(5):14-16

[12]于朝晖,敖冬蕾.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型公共关系研究框架[J].现代管理科学,2010(9):36-38

[13]崔凤海.试论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公共关系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3,24(6):22-23

[14]杜建国.关于高等院校公共关系宣传的若干问题与思考[J].中国高校研究,2000(2):75-76

[15]吴世家.传播学与公共关系学之比较——以中美高等教育为例[J].新闻大学,2008(2):106-112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杨桦,任海.我国体育发展新视野:整体思维下的跨界整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4(1):1-8.

[2]居延安.公共关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

[3]SCOTTBEEKMAN.NASCARnation:ahistoryofstockcarracingintheUnitedStates[M].USA:Praeger,2009:20.

[4]JOEMENZER.Thewildestride[M].USA:Touchstone,2001:101.

[5]GREGFIELDEN.NASCARchronicle[M].USA:PublicationsInternationalLtd,2005.

[6]向洪.淘金体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78.

[7]王永顺.美国全国赛车联合会(NASCAR)的公共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18.

[8]张晓立.美国文化变迁探索:从清教文化到消费文化的历史演变[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98.

[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7.

[10]齐超.制度变迁动力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90.

[11]卢山冰.公共关系理论发展百年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2):168-173.

[12]蒋楠.中国公共关系三十年发展对传媒业的影响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8):1-7.

[13]万茹.行政管理型体育组织公共关系的危机管理策略——以“现代队罢赛”危机为例[J].体育学刊,2006,13(1):26-29.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周安华.公共关系:理论、实务与技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胡淑芳,周健.中小企业公共关系的运用及对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

[3]李福纯.云南中小企业公共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6).

[4]陈劲甫,许金田.企业伦理:内外部管理观点与个案[M].财团法人信义文化基金会,2016:11.

[5]刘光明.中国公共关系二十年:理论研究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93.

篇(2)

二、生态位理论对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意义

图书馆的公共关系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是图书管理员和用户通过信息的沟通、反馈和交流而形成的一种关系。传统的图书馆公共关系的管理是一种单向传递的模式,生态位理论下的管理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更有利于图书馆的发展。1882年美国著名律师多尔曼•伊顿在演讲中首次阐明了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核心“,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在日常运转中所发生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的社会信息沟通关系。它的研究角度是组织的社会关系。包括组织内部的人群关系、组织外部的人际关系、群体间关系、组织间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它不局限于眼前的关系协调,更关注整个关系环境的长远发展和变化趋势及其对组织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核心价值渗透在管理的任何时间和发展阶段,是图书馆组织之间竞争的因素。生态位理论对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既是整合也是优化,其原理应用使图书馆资源管理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从整体水平来看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同时也开创了图书馆公共关系管理的新模式。第一,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生态位理论系统的建立是以科学的方法,对内部资源和部门进行合理的分工和资源共享建设,实现了部门的协作发展,图书馆部门的细化就是对发展性的资源体系的调整,例如,很多图书馆增加了读者服务部门和特色资源建设部门的配备就是适应图书馆生态系统发展的需要。生态位理论的应用更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营造了人———资源———环境和谐共处的局面,通过生态化实现了对公共关系资源环境的优化效果,提升了服务的质量,实现了图书馆公共关系生态位的功能,使图书馆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状况,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第二,有利于图书馆公共关系管理的创新。传统的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是一种单向管理的模式,呈链条状发展,注重以藏为主的资源建设结构,生态位理论下的管理模式是立体的为读者服务的,强调各部门之间的配合,资源的再生以及用户的反应,加强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与用户环境建立了联系,在资源建设上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循环系统,生态位的资源管理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将人与环境做到了有机的统一,实现了对图书馆公共关系管理的创新模式。

三、生态位理论的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构建

1.生态位理论下的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部门设置。生态理论管理下的部分设置是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划分的,以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功能为划分的依据选择不同的部门,一般情况下是以其中一条管理内容为主线,其余为辅助标准。现代社会资源的多样化在使用时增加了难度,有的侧重于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服务,有的是负责资源开发及宣传的,图书馆公共关系的各个部门应该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也有较强的联系性,生态位理论原理要求部门的设置既要完整地呈现其功能又避免重复导致的功效低下,为的是使资源得到专门的利用,部门设置要具有灵活性与稳定性,当用户的信息和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发生改变时,公共关系资源管理可根据需求进行变革,对整个图书馆资源管理的生态位信息可以进行压缩、移动或扩展,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模式由单一型逐步转变为复合型

2.生态位理论下的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资源配置。公共关系本体资源的配置要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充分满足读者需求的愿望,本体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管理工作用的实用资源和开展业务用的服务资源,第二类是专门供用户使用的有效资源。图书馆生态位理论下的资源配置要求做到在管理中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满足用户对基本资源的需求,资源的配置要和部门的职能相匹配并在结构上要具有合理性,要对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及经验能力进行确认,根据图书馆生态位确定部门的匹配人员,还要考虑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等问题,在结构上进行合理配置,设立初、中、高级别的管理人员,使人员之间达到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共同服务的目的。资源的配置要和人力资源以及部门职能相统一,各部门应该了解自身的职能,对办公软件的技巧掌握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要达到标准,人与物质资源的匹配要保证管理人员正常的休息和工作环境。

篇(3)

2.公共关系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应用

引导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公共关系在新闻传播中最为主要的应用便是引导其价值取向。在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已形成一定的价值导向。新闻传播本身便是舆论,它代表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长期以来,媒介与媒介之间缺乏竞争,传播者往往只需要按照自身的价值观进行传播即可。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迈入了信息时代,公众逐渐形成自己的媒介价值观,新闻传播需要在公共关系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影响新闻传播的题材选择。公共关系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体现在对新闻题材的选择上。受公共关系的影响,新闻传播的题材在选取时一般会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为例,在每日的播出中,该节目都会与公众进行互动,不仅保证了公共关系的良性循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影响媒体机构的发展方向。新闻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秉承的价值理念不同,则传播的内容也会不同。一个只会追求眼前利益、娱乐大众、忽视公共关系的媒介,最终的结果是被社会、受众所淘汰。因此,新闻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从媒介自身还是新闻人角度,都要注重公共关系的运用。

3.公共关系视角下的新闻传播发展

新闻工作应积极引入公关意识,吸收积极因素,弥补自身不足,促进新闻工作的长效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其中,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新闻传播的有效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几点:新闻工作者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对新闻事实进行真实报道,积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不能因为团队以及局部小利益,使整个新闻工作失去客观性,使其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坚持双向交流,在多方参与下,让新闻报道更加可信、可亲。由于播发载体的局限性,传统媒体在过去基本是单向传播,很难与读者、观众、听众进行互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实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平等交流。新闻报道在运用公共关系时,不仅能够避免新闻传播的片面性,也能使新闻传播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使整个报道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加可信。丰富新闻报道方式,吸引读者深入其中。要想从根本上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新闻追踪以及策划。很多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将新闻作为一个已然结束的事件进行报道,常常采用总结式,致使新闻性较差。而在公共关系的影响下,要将新闻传播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仅要将事实传递给受众,还要拓展报道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与此同时,还要利用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对新闻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在加强舆论引导的同时,促进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精心组织,紧抓时效性。要想做到这一点,要树立“战役意识”,进入“临战”状态,要在第一时间内获知新闻事件,及时调动各个方面资源,从根本上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篇(4)

二、交往行为理论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具有两种理性,一是工具理性,二是交往理性。工具理性指的是在现代社会,人们交往通常只是为了表达个体的利益而并不去真正的交流,做事只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交往理性是要为交往行为寻找合理的根据。不可否认,工具理性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效率,但工具理性导致人的价值理性的丧失、让人陷入一种奴役状态这一重大问题同样也不能忽视。而交往理性能重拾丧失的价值理性、纠正工具理性造成的扭曲,因而哈贝马斯从实质上揭示了交往理性对现代人类解放的意义。然而,将视野从宏观领域拉回到微观层面,就公共关系而言,交往理性在公关活动中同样发挥着显要的作用。

1.有助于公共关系的主客体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

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使得社会科学在认识论方面出现了重大的转向:即从关注主体性和认知上的“主-客体”关系转向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而把人类认知的对象世界,特别是精神现象不再看作客体,而是看作主体,并确认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共生性、平等性和交流关系。在公共关系中,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组织,客体是公众,连接主体和客体的过程是信息的传播。这个过程当然不是机械的、单向的,而是双向交流和双向选择的。这种特殊的运行机制决定了公共关系中主客体的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互相转换的。所以,公共关系中的主客体同样是共生与平等的。公共关系作为一个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并且这种双向交流主要是由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来统筹把握的,但是在与公众的交往行为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中介,它直接影响公共关系中的双方,并直接决定着公关目标的达成。在交往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语言至关重要。假如选择的语言不正确,会导致交往无法顺利进行或者中断,阻碍人际关系的建立。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交往都需要陈述事实或者表达情感等,这些都需要依靠语言来进行交流,在交往的方方面面,语言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恰当的语言指的是交互主体间的语言共同性,这种共同性是语言方面的共同性,同时也是道德规范的共同性。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通过信息传播能准确地把握自身与现实环境及其关系的真实状况,增加选择能力,扩大选择范围,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最终实现公共关系主体的预定目标。但这都是基于选择恰当的语言的前提之下才能得以实现的。并且在这一交往行为中,作为客体的公众可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提出质疑,任何反对批评的语言都可以表述,是一种无压制的交流,也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会有辩论和争论,如果交互主体之间有共同的道德情感,那么所进行的语言选择和表达最根本的就是要达到相互理解,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图。如果交往主体之间没有语言的共同性,那么交往就会停止或者中断,达不到“以言行事”的目的。所以说,语言是促进交往合理化的关键,选择恰当的语言是达到相互理解的保障。公共关系中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能否畅通却取决于是否选择了恰当的语言。

2.有助于公共关系的主客体通过平等对话达成共识

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是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之的,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交往主体以一种平等的身份进行交往,在不存在压制的交往环境中交往,才能顺利地达成共识。平等对话需要人们摒弃社会身份地位的差别,在对话中保持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只有相互尊重才能产生彼此间的信任感,彼此信任才有助于对话的进行。在交往和对话中,每个人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对个人自我价值的重视。要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尊重是相互的。在公共关系中,一般来说,政府组织都是处于主导位置,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包括采集信息的职能、提供咨询的职能、参与决策的职能、协调沟通的职能、指导全员公关的职能以及策划专题活动的职能,都是要靠政府组织来实现。这些职能能否发挥其本身的作用以达到政府公关活动的既定目标,不能单靠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更要作为客体的公众的主动配合。这就需要公共关系中的双方通过平等对话,就公关活动的目标达成一致。交往双方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是实现平等对话的前提,也是达成共识的必要条件。交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对话,是达到共识的必备的道德品质。

篇(5)

1.一号店微博页面的装修一号店微博营销的思路

主要是通过微博平台进行商品展示,然后通过微博进行商品推广从而获得市场的。但是其在发展的初期,思路较为简单,主要注重了微博的展示和信息的传播,而忽视了微博本身的吸引力。诚然,微博的使用人数越来越多,现在,我国的微博注册用户早已过亿,但是网民的焦点却较为一致,基本不会关注一些毫无创意和影响力的微博用户,而我国走简约路线的一号店微博营销方式也就不能发挥其原有的效果。因此,我们一号店的微博营销在其页面装修上做了文章,其微博页面采用了较为明朗夺目的色彩,更迎合消费者推出了不同风格的页面,另外,考虑到消费人群多为青年,其装修也有了更多年轻的基调。随着网页装修的不断优化,其吸引力也逐渐提高,粉丝数不断增长,这使得其顾客基数变得更大,真正的微博营销正是从这里迈出了发展的第一大步。

2.微博话题的发起和带入微博本来就是一个交流的平台

是一个展示和阅读的平台,而一号店微博营销在前期公共关系的处理上主要针对期展示功能进行了开发,忽视了其交流的功能。交流是微博立足的根本,缺少了交流平台的功能,人们对微博的兴趣就失去了大半。笔者在本市某大学做过调查,针对的是有网络购物经验的100名青年大学生,他们普遍表示经常选择网络购物,但是频繁的网络推销信息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缺乏交流的一些商家他们更会选择忽视或者屏蔽。因此在微博店铺发展的过程当中,其自身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注重了交流的环节和可交流性的话题环节,他们当前采取的营销方式一般是话题性的,将某个商品放入到一个背景当中或者话题性的故事当中供人们讨论,这些故事一般会令人感动或者富有哲理,有一定的讨论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商品得到了很好的宣传,而微博营销也有了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关注度更是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在当前看来,其微博公关的这种策略是十分明智和值得更好推广的,这是微博营销发展中所必须要关注的重点,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3.网络商品优惠营销价格优势

是一号店微博营销所具有的最大优势,但是在发展初期这一优势体现的是不明显的,更多的商家在微博中只有一小部分的优惠,因此人宁愿在实体店进行购买。但是实际上,微博营销的商家拥有更多的客户群体,拥有更快的宣传速度和方式,更为主要的是,他们可以避免掉房租带来的成本,因此网络商家具有很大的价格空间。在一次次的网络价格调试中他们发现,每一次降价都可以使消费者群体上升许多,所以到现在,他们完全利用了网络营销的这种价格优势,薄利多销的销售方式也是他们获得成功的一大原因。

4.微博分区的清晰化

网络营销和网络商业的发展由来已久,在欧美先进国家,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国外的网络店铺发展十分迅速,其类似微博营销的营销方式也更加成熟。但是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落后于欧美先进国家,人们的意识和观念改变也较慢,尤其是微博营销本身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因此这些微博店铺的发展尚不完善。但是当前其发展形势是较为喜人的,效仿欧美先进的网络店铺,我国的微博店铺早早就有了分区的意识,服装、鞋帽、零食、日用品等分成大区,大区内部还有产地、规格等不同类别的精细划分,而当前,其店铺的分区更加清晰化,一件商品可能根据不同的属性划分到不同的区域,因此人们寻找商品变得更加容易,也更加愿意到网络商店中来进行选购。

5.意见征集模块的涉及网络店铺的优化问题

一直以来是一个困扰着商家的问题,因为当前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而人们消费的热点也不断变化,甚至消费者对价格的承受力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微博店的革新往往无从下手。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微博店铺已经开设了意见征集模块,在这一模块,消费者可以直接提出建议和批评,对于此,商家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另外,这种策略也使得店铺更加亲近消费者,让消费者有一种主人的感觉,从而提升人们的消费欲望,提升店铺的消费者数量。

6.社会性问题的关注作为一个交流平台

社会性问题一直是微博上的大热问题,也是微博一直不变的焦点,同时,这些问题也是微博能成为当前人们热衷的网络工具之一。因此关注社会性问题是网路店铺所必须要注意的。当前,我们的微博店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积极参与到了社会问题的讨论当中,甚至有一些店铺开启了社会援助计划,消费者每消费一次,其就会拿出利润的一部分进行社会援助。在社会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的今天,这无疑是销售方式的一大变革。在这一营销方式之下,我国更多的消费者将对微博店铺有一个更好的印象,而这也促进了我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微博店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

二、一号店微博营销未来公共关系发展策略的研究

一号店微博营销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而在其发展当中,我们也看到了商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网络的发展十分迅速,微博的影响力也必将逐渐扩大,所以我们一号店微博营销的公策略也必须不断完善,只有不断的发展,其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在本课题研究的后期,笔者也针对我国微博店铺发展的现状做了一定的分析,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作出了一定的总结,综合这两个方面,我找到了一些一号店微博公关的发展策略,下面笔者就将这些展开叙述,希望能为我国一号店微博营销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为我国网络商业的进步发展助力,这些策略主要是基于微博店铺自身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微博大V效应的应用随着微博的发展,很多名人以及组织开设了自己的认证微博,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网络大V,而网络大V一经认证,其粉丝数量将直线增长。网络店铺的宣传不向电视广告一样可以随便播出,一方面网络广告容易被网民直接忽略,另一方面,靠薄利多销来经营的网络店铺没有必要和能力再做电视宣传。但是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营销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利用当前出现的大V效应,雇佣大V来为自己做广告,让他们将自己的产品写进自己的微博当中,然后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认知度。

2.店铺文化的打造微博当前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文化见解。而一号店微博营销却缺乏自身的文化,人们难以对其形成认同。因此,我们要打造一个自己的文化氛围,例如团队合作文化,我们要在微博中放出团队合作的一些视频,也可以在话题中放入团队合作的故事等等,让人们从店铺的宣传中感受店铺文化,一般来说,消费者更喜欢有文化底蕴的产品,这正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表现。

3.意见征集模块的优化

上文中笔者已经提到,当今我们的一号店微博已经涉及到了意见征集,但是这种意见征集是存在缺陷的,因为微博可以算一种快餐文化,而微博营销也只是一种快捷交易,很少有顾客愿意为自己提出意见。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优化这一模块。首先,我们可以为意见征集编写一些感谢语或者小故事等,抑或在装饰上突出这一模块,吸引顾客注意。其次,我们的意见可以有奖征集,促进顾客提意见的积极性,让更多的顾客参与到意见的提出中来,使微博店铺的改革更有依托。

篇(6)

(二)公共关系学能够促使毕业生树立双赢意识在现代社会竞争中,绝大多数竞争都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能够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我们通过公共关系的培训,能够促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和就业之后不断地树立双赢思维,努力地通过把蛋公共关系学对高校毕业生择业的影响陈瑛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作为一门以研究公共活动规律为对象的学科,高校公共关系课程的开设对高校学生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有着非常重大的积极意义。我们通过研究公共关系对高校毕业生择业的影响,充分了解了公共关系教学在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希望能够引起各高校对于公共关系课程的重视。关键词:公共关系高校毕业生择业糕做大和合理分配蛋糕来实现竞争各方的双赢。在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需要树立双赢意识,明白自己的能力和企业的要求,在使自己的能力与企业要求向吻合的过程中,也要选择能够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企业。只有如此,在日后的工作中才能够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更好地为企业效力,同时,在符合自己发展要求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双赢。而非在择业的过程中选择高薪,但不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企业,给双方都带来损失。

(三)公共关系学能够培养毕业生诚信的品质公共关系课程要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诚信品质教育,并进行必要的培训,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坚持诚信的原则,抱着坦诚的心态寻找工作,避免影响自身的择业和最终的就业。随着现代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开始注重自己给招聘企业的留下的印象,因而在招聘过程中通过阐明自己获得的荣誉,以及担任过的职务来引起招聘企业的重视,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但有很多人自己本身没有获得过那么多的荣誉,没有担任过社团干部,却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在自己简历和面试的过程中添加了这些东西,给招聘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公共关系课程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杜绝这种行为,通过公共关系课程的培训,我们能够让学生明白诚信是最重要的东西,不诚信迟早会被拆穿,让同学们在择业的过程中秉承诚信的理念,以自己的真实能力获得公司的青睐。

二、公共关系学能够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

篇(7)

1.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公共关系”课程在很多高校被列入专业课,但有一些则是公共课、选修课。这决定了很多教师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建设存在误区,认识不够,很多教师根本没有对教学内容系统研究,也不存在前期企业调研,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与现有“公共关系”课程岗位相差甚远。

2.教学形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很多教师参与了课程项目化改革,没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项目化教学,授课方式还是以讲授为主,给学生按部就班地布置作业为辅,没有课后实践。教师一堂课下来都是在讲授教材理论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忽略了学生主体,忽视了课堂氛围,导致教学形式单一,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上课睡觉、说话、玩游戏,很多问题凸显出来。

3.课程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忽略项目实施情况目前,参与“公共关系”课程项目化改革的部分教师能在课堂完成任务,但项目的实施过程过于呆板教条,学生只是单一完成了课堂任务,理论上看学生是以课业为主,“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课堂上只是单一地用教师的课程项目化模式在训练学生,忽略了课后评价体系,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存在良莠不齐现象。

二、“公共关系”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1.调整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针对“公共关系”课程内容脱离教学实际的情况,教师要重新构建教学体系,以“公共关系”课程应用岗位为基础,构建本门课程的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公共意识,掌握公共关系的工作过程,组织形象的塑造和维护,公共关系主题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企业危机预测分析与处理,公共关系文书的撰写,公共关系沟通技巧等系列主题。根据以上主题进行设置岗位,针对岗位流程具体分析,例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即可设计成企业形象调研(Enterpriseimagesurvey)、企业形象策划(Corporateimageplanning)、专题活动开展(Thematicactivities)这样几个模块,把公共关系带进企业工作流程模块设计里,按照工作流程的教学更清晰明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整体课程脉络的把握,打破了教师只教书本上知识传统做法,重新构建了教学内容体系。

篇(8)

互联网的出现,由于它具备的巨大的优势,短时间内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通。尤其是在中国,近些年网民数量急速攀升,计算机、互联网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企事业单位中的普及率也大大提高。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逐渐向网络转移。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资源管理等发生的变化,公众需求的改变,使得图书馆需要更多地借助网络来开展公共关系显得更紧迫,更有必要。

1.2公共关系变得更主动

图书馆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本身的思想及所采用的策略方法决定了公共关系活动的特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普遍应用,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迅速性等特点,从而使图书馆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时变得更加主动自由。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主动性就大大地加强了,图收馆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站、网络论坛、电子公告等工具信息,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性,图书馆可以“为所欲为”按照自己的想法,计划与公众交流信息、影响公众。1.3公共关系变得更高效网络具有传统的传播媒介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使得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更加高效。从传播范围来看,近些年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网络等的普通使得图书馆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极大地提高传播半径,扩大影响面。从传播时间上来看,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全时地信息,打破了诸如广播、电视等时长、时段的限制。而且,信息的及时更新或重要信息长时间的关注,可以使信息更具连续性、突出性。从传播方式来看,这里体现的不仅仅是从传播媒介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图书馆与目标公众的互性的增强。总之,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传播方式、内容更丰富、更具体、图书馆公共关系的效有显著提高。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公共关系的策略

既然网络信息技术的给图书馆公共关系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图书馆的传统的服务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图书馆有必要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提供全新的服务,提高自己公共关系的效能。具体策略如下:

2.1利用图书馆网站建立良好形象

塑造良好形象是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目的,而图书馆的网站是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建立良好形象的重要工具。它的设计思路、设计风格、体现了图书馆的精神和文化,同时也向公众传达了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和价值。读者对于图书馆网站的评价很大程度影响着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意愿以及对其服务的满意度。因此,图书馆网站不仅是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重要媒介,而且也代表着图书馆的形象,是图书馆借以向当前和潜在读者乃至全世界推销自己的工具。

2.2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全面沟通

网络信息技术山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的方式,网络论坛、电子邮件、新闻公告与读者评论、FAQ、手机网络甚至在线不聊天室等多样的网络工具方便了图书馆与公众的沟通。网络交流具有互动性、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用户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来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并可以向图书馆提出要求、提供建议,图书馆也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即时地得到读者的反馈信息,从而有效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自身所需要改进的方面。图书馆可以根据视频的点击观看量实时地了解读者的兴趣需求,以便在今后的资源提供上做到有的放矢。像这样的服务方式,通过资源共享不仅提供了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和价值的充分发挥,而且广受公众的欢迎,赢得了赞许。

2.3通过网络方式提供全新服务

2.3.1读者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建立。

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允许读者建立专属于自己的个人数字图书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时事热点、问题疑惑等自主地收集图书、期刑及学术论文等。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的设置,建立读者档案,向读者推荐相关的读物和最新的知识更新。类似于商业领域推销商品一样,不仅是读者自己去寻找所需的内容,图书馆也可以将自己的资源“推给读者”。

2.3.2建立图书馆网络社区。

网络社区除了我们熟悉的网络论坛(BBS)之外,还包括贴吧、在线聊天、个人空间等形式的网上交流空间。图书馆关键是要为读者提供一个环境,鼓励用户进行信息和思想的交流。网络社区的参与者不仅包括图书馆读者,还包括图书馆服务人员、图书馆行政人员、图书商等等。根据讨论的主题和兴趣的异同将网络社区设置不同的板块,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可以进行交流沟通,具有问题疑惑的读者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提问寻求解决。

2.3.3提供图书馆网络咨询。

如今咨询行业发展迅速,而图书馆作为一个图书资源和知识的聚集地,理应成为行业咨询业务的重要场所。不同于商业咨询行业涉及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推广、形象塑造等内容,图书馆开展的咨询业务主要面向的是一些专业知识的参考咨询。当然,图书馆要做到真正的专业咨询,不仅要完善自己的数字资源,有些时候还需健全自身的专家系统,这样才能提高咨询的效率和质量。

2.3.4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FTP资源的建立如今已成为各个图书馆资源服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用户可以通过FTP查并下载图书馆提供的丰富的数字资源,如学术论文、各种软件、公用文档、电影和音乐等。图书馆还可以开辟PtoP的资源共享方式,用户不仅下载享受图书馆因有的资源,也可以参与到图书馆的服务当中。经过注册认证的用户可以上传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不仅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还可以极大地调动读者的参与性、积极性、接近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服务方式真正实现读者与读者、读者与图书馆之间互动的交流和资源共建共享。需要注意的是,图书馆要做好其中监管的角色,完善共享的机制,避免一些诸如版权方面的纠纷问题。

篇(9)

一、“公共”原则的内涵

我国台湾学者张世贤、陈恒均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用来“处理或解决公共问题或公共目标”的。日本学者药师寺泰藏也认为,公共政策就是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可见,“公共”指向的目的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公共政策分析只有遵循“公共”原则,才能真正体现这一本质属性。这里所谓“公共”原则,一是指政策问题取向的公共性,即在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坚持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原则。公共利益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各利益主体间的此得彼失,影响着公共利益的实现,甚至影响着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政府作为“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机构”,在借助政策手段行使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谋取公共利益,而不能在私人领域侵犯私权,或为少数人甚至政府自己谋取私利。“公共”原则要求,要以公共利益的实现问题为纲领性的政策问题进行公共政策分析,使政府决策能够更有效地约束、引导各社会主体,包括政府自己在公共领域内以其秩序化的活动增进公共利益,并“中立”地使之为现实和未来的各社会主体所平等分享。

二是指政策目标取向的公共性,即在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坚持以代际目标的实现为原则。从一个历史过程来看,“公共”原则要求,通过公共政策分析,使政府决策得以把政府的行为目标,规范、约束在既立足当代人的利益要求,又确保未来人可发展的基本条件的取向上。唯有如此,才能体现政府行为在代际之间的公共性、公平性,而不是偏执于当代的自私性、狭隘性。“发展才是硬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当代和未来连续、不间断的发展,即持续发展,才能真正确保全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这种代内和代际的持续发展,是当代人和未来人公共利益的根本体现。因此,从另一角度也同样可以说,以代际目标为取向的公共政策分析,同样是在公共利益实现意义上的“公共”原则的体现。

三是指政策问题范围取向的公共性,即在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坚持以整个发展系统全面、协调的发展为原则。根据前面的结论,持续发展问题也应该是当代政府纲领性的政策问题。持续发展是整个发展系统内各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目前,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威胁着持续发展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剧增、生态破坏等严峻问题,正是由于当代政府违背“公共”原则,默许甚至鼓励人们对公共资源“各取所需”式的无节制开采与利用,才造成了发展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尤其是人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失调,使符合持续发展需要的公共资源的供给呈现出间隙性,甚至短缺或中断。因此,从政策问题认定的范围来看,“公共”原则就是要求政府就所有制约持续发展的问题,包括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当代人到未来人的各种有关发展问题的有序而系统的解决,既尊重人类的利益,又尊重自然界的利益;既尊重当代人的利益,又着重作为利益主体目前尚还缺位的未来人的利益。

还需提及,如上所述,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并’原则,实际上已内在地与持续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了。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状态,又是当代人类在发展问题上的一种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共”原则之间,是内在相连的。可持续发展理应成为人们透视公共政策分析的“公共”原则的基本角度。

二、当代公共政策分析对“公共”原则的偏离

从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角度看,当代公共政策分析在若干环节上的局限,使公共政策难以真正体现公共利益要求,实现代际发展目标,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偏离甚至违背了“公共”原则。

(一)公共政策分析理念对“公共”原则的偏离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提出的个人利益先于公共利益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府的决策理念,以致于发展为约瑟夫?雷茨自由主义的国家中立原则,认为纵使公民的所作所为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所不赞成或违背了绝大多数人的愿望,只要不侵犯他人权利,国家也不得干预。美国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肯尼思?阿罗甚至专门论证了“不可能定理”,认为社会一般不可能形成某种一致的选择,或对事物进行一致的优劣排序;即使这里的所谓“一致”仅理解为“多数决定”,也是不太可能的。按照这样的逻辑,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公共利益,至少,不存在一种能够明确定义,在现实中能够实际起作用的公共利益。这种否定公共利益的存在,片面强调国家中立,而不得干预所谓不损害他人利益的个人利益的决策理念,无法使公共政策分析体现“公共”原则,必然损害公共利益,当然也影响着体现了公共利益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政策分析过程对“公共”原则的偏离

不少学者认为,“公共物品生产的资源配置问题不能通过经济市场来解决,而要通过政治市场来解决”。因此,当代政府的政策分析过程,多是凭借政治市场进行博奕的过程。一方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尽管政治市场在起点上具有一人一票的平等性,但在终点上受“少数服从多数”的主导,表现出了“多数”强制“少数”的不平等。并且,“国家在过去被看作是大公无私的,现在则被当成参与政治活动者进行交易的市场”。因此,作为有“经济人”特征的选民与政治家,其政治市场上的价值取向,不能不受组织良好或力量强大的利益集团的影响,使政府常常不得不制定有违“公共”原则的政策,把公共资源的利用导向对公共利益的破坏,或者反过来,借公共利益之名,据公共资源为非“公共”之用。另一方面,受认知能力的局限,当代政府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按政治市场的要求去准确地收集信息,并形成与整个社会的公共要求相一致的偏好。这就使政府与其各个部门之间难以获得有效的沟通,形成对公共利益的共识所需要的充分信息。其结果是,政府及其部门之间政出多门,难以协调发展系统内部诸因素间的矛盾,误导出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社会主体对公共资源的无序利用,最终使发展失去其可利用的资源而被迫中断,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公共政策分析的公平目标对“公共”原则的偏离

篇(10)

(一)人际传播泛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与彼此往来。它与公共关系传播有许多共同点:两者都属于社会范畴,都是能动的交流行为,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过程,都具有相互作用的功能。而且,人际传播可以作为公共关系传播的辅助手段。

但是,它们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人际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人的含义不同。前者指单个的个人,后者指组织化了的个人;前者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信息交流活动,后者研究的则是代表组织的个人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组织信息的过程。

第二,从社会关系的总体上看,人际关系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而公共关系则是从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关系。与此相适应,它们所采用的传播手段各不相同。人际传播手段一般比较简单,而公共关系传播手段相对复杂一些。

第三,人际传播的对象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是一个人,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则是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群体。

(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

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比如,各种会议和讲演可以聚集数十、数百人,发传单、贴海报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看到,用扩音器做报告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听到,举办展览或表演可以吸引成千成万的人。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听、必看,影响面非常广,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的需要。因此,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能够达到与理想的传播对象接近的目的。

其次,它具有迅速、及时的特点。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传递信息。在这方面,电子传媒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只有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才能不失时效。

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是公众。公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同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外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它对于组织,犹如人民对于国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信息联系,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组织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外部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对象,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它是自己所面向的那一部分群众;对于工商企业来说,它是与组织密切相关的协作者、竞争者、用户和消费者。公共关系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影响这一部分公众,改变他们的态度,引起与组织期望相应的行为。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辅之以人际传播的手段,向其内部及外部公众传递有关组织各方面信息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组织,不是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

第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组织外部公众。

第三,公共关系传播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主要手段,以人际传播作为辅助手段。

(三)公共关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一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

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则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

其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公共关系传播的则是由组织部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

第三,大众传播的渠道一般不大由感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公共关系传播则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政府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

第四,大众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具体表现在:组织通过信息传播将自己的目标、政策和具体措施告诉公众,公众则通过被调查或主动回报两种方式把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告诉组织。与大众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

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要素

1948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补充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的公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公式描述的虽然是单向传播现象,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传播过程的简易的模式。因为其中包含了构成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经历了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全过程,因此,也应当包含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

(一)公共关系传播者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组织信息的采集、者,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人。在我国政治组织中,该角色一般由党和国家的新闻机构、新闻人以及各级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部门担任;在各种福利组织和赢利性组织中,该角色由组织内部的宣传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或宣传人员、公共关系人员担任。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因为它是构成传播过程的主导因素。在协调公众关系、改善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在树立自身形象、提高信誉的过程中,在沟通内外联系、谋求支持与合作的过程中,公共关系传播者居于主动地位,起着控制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它的任务,是将外部的信息传达给组织内部公众,将有关组织的信息出去,传递到目标公众那里。

(二)公共关系传播内容

公共关系传播内容是指传播者发出的有关组织的所有信息。它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一类是告知性内容,即向公众介绍有关组织的情况:它的目标、宗旨、方针、经营思想、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告知性内容往往以动态消息或是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前者是关于组织新近发生的某一事件的基本事实的描述,通常包括五个“W”,比如关于商店开业、展览会闭幕、新产品问世、超额完成产值等情况的报道。后者是对事件全景或某一侧面进行的放大式描述,它不但包含五个“W”,而且包括对基本事实具体情节的勾勒。例如介绍新产品的设计过程、制作工艺、用途、专家鉴定情况等等。

上一篇: 经济增长论文 下一篇: 学生心理问题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