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0 15:42: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境可持续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2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一、产生问题的原因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也同样走过一段弯路,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最近30年来,中国盛行“商人崇拜”和政策上的“向商人倾斜”,任何浪费污染环境的做法都可以借“发展经济”之名毫无阻碍地通行。错误的政绩观把“吸引外资”和“出口”当成了考核官员“政绩”的首要指标,出口污染环境的产品受到优惠的“出口退税”的公然鼓励,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外商投资企业被奉为上宾,并得到低税率的优惠。在这样的政策思想指导下,中国当然会面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困境,高速的经济增长变为不可持续。我们一直沿袭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少数人和少数部门致力于保护环境的努力与多数人多数部门为经济发展再上台阶的努力基本是属于“两张皮”,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区际间资源与环境冲突日益加剧,在这一时期虽然提出了工业污染防治战略,开始注意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但由于当时人们的环境意识还很薄弱,加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环境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各种废水不断排入河流、海洋之中,城市周围垃圾堆成山,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天空已不再是以前那样蔚蓝。同时,森林的大量砍伐,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土地沙化面积日益扩张;水资源过量开采;农田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灾害损失逐年加剧,生态环境急剧退化。洪涝、干旱等各种灾害,作为大自然向我们的报复,不断发生。
二、做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很多地区的人们生态意识淡薄,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发展经济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好,保护环境也是为了给人类创造舒适美好的生活空间。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不应是矛盾的,而应是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积极控制人口增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于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好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力图使人与环境处于良性互动的和谐状态中,它同时强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适当利用资源,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我们的发展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有可供发展的资源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加速发展森林生态经济。我国从总体上看是一个林业大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当丰富,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均居于世界的第七位。但按人均计,中国是森林最少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土地面积为世界总土地面积的7%,而森林面积仅为世界森林面积的4%左右,森林蓄积量还不到世界森林蓄积量的3%。全国人均有林面积0.12 公顷,蓄积量9.1 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8%和13%。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数的54.2%。而且我国森林资源长期遭劫难,再植速度远不抵砍伐速度。森林面积的骤减,导致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繁。无数事实证明,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环境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影响最大的生态力,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维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保障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在这方面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国有天然原始林都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在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基本功能方面作用巨大,不可替代。
(二)保护好水资源生态经济。关于水,人类有太多的故事与悲欢,太多的依赖与梦幻。因为,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孕育了生命,滋养着生命,承载着生命,平衡着生命,它以千古的温柔,给生命以无私的恩赐,也以千古的残暴,给生命以无情的毁灭。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计划。实施生态经济战略,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发展观。根据我国的国情状况,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相协调。人类把发展生产力建立在过渡索取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由此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沙尘暴、非典等生态环境对人类的惩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实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会计应承担起对环境方面的支出和收益进行反映和监督的职能。
一、环境会计应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自然资源短缺,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提出,人类开始认真总结自己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社会活动与发展行为,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它是21世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和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能力相协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为此要增强资源的再生能力,引导技术变革,使再生资源替代非再生资源成为可能,并运用经济手段和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限制非再生资源的利用,使其利用趋于合理化。
西方经济学中控制环境污染的经济分析大致有三种思路:一是新古典主义的“庇古税”思路,即环境污染可通过征收排污税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二是产权管理思路,即通过产权明晰和协调各方的利益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三是国家干预思路,即政府为环境资源利用进行直接干预。上述三种思路均具有意义,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市场和政府的有机结合。世界各国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共识,制定实施符合本国国情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并与国际组织协调一致。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直接来自企业,由企业承担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主要责任是顺理成章的。因此,针对国家整体环境活动和企业单位环境活动,就需要环境会计对其中产生的环境成本、环境收益进行反映、监督,以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
二、环境会计的一般体系
环境会计是对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环境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确认记录企业的环境成本费用,分析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在传统会计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会计信息系统。它是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会计学科的继承与创新。
(一)环境会计的目标。如今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当企业投资者意识到企业经营活动所涉及的环境活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企业价值产生重要影响之后,就有可能向企业经营者提出定期揭示或披露环境活动核算资料的要求。因此,环境会计的目标突破了传统会计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其基本目标是从可持续发展思想出发,实现全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具体目标是向政府环保部门、投资者、社会公众提供有关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规划以及环境保护的义务、贡献等方面的会计信息。通过环境会计报告,使人们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社会发展环境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问题,树立超前的环保观念,重视生态环境,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遵循物质循环规律。
(二)环境会计的对象。随着各国立法机构和政府机关对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法律法规的迅速建立和强制执行,从微观上看,企业可能因为公害而引起高额赔付,可能需要考虑如何利用国家税收政策与金融政策对环保企业进行倾斜,适当调整发展战略;企业还可能参与排污权的竞争,生产在商品市场上热销的绿色产品等。从宏观上看,各国政府需要进行环保行政与规划,自筹资金或引进外资开展自然资源的多样性保护等环保项目,采取措施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等。国家与企业在环境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环保成本、环保费用、环保收益,形成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都要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统筹考虑,综合构成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
(三)环境会计的模式。首先按照核算对象不同,环境会计分为宏观环境会计和微观环境会计。宏观环境会计属于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以国家整体环境活动作为核算对象;微观环境会计是以企事业单位环境活动作为核算对象的微观层次的环境会计。其次按照作用不同,环境会计分为外部环境会计和内部环境会计。外部环境会计以提供外部报告为目的,向关注企业环境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利害关系者报告环境活动信息;内部环境会计为内部管理决策服务,收集整理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环境信息。
三、构建我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环境会计是从传统会计的有机体上形成的一个新的会计分支,它对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目前,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应用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作为经济稳定增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我国已具备了建立环境会计体系的条件。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也是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由于人们对经济的过度追求,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也在增长,这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但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索取,使得自然环境的承受力下降,资源也面临枯竭,由于环境破坏引起的灾害是自然给人类亮起的红灯。我国虽然地大物博[1],但是也有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很多资源遭到破坏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一旦资源被开采尽,环境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那么经济势必会走下坡路。因此,我们应该及时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寻找两者共同持续发展的良策。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1955年,库兹涅茨在对人均收入的差异研究中发现,人均收入的增加随着经济的增长变化而变化,如果以收入差异为纵坐标,人均收入为横坐标,这两者的关系就呈现出一个U型。1992年,美国环境学家通过研究环境污染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发现,环境的污染水平与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累积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污染呈现出倒U型。从表面上来看,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对资源的大量开采使得环境恶化,同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很多废气、废物,都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科学技术得到进步后,人们又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一定的改善。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曲线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2](如图)。库兹涅茨曲线无疑对人类研究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关系也不同,因此在解决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问题时,应该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解决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而经济发展的前景则是无限的,要想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就要寻找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并且要与我国各地区的发展现状相结合。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普遍较发达,经济结构优化的前景比较好,因此应该利用东部地区的优势,促进科技创新,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创办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率高的新企业,发展新工艺和新设备,对工业比重高的产业进行控制,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国家应该鼓励东部地区进行产业优化升级,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则,限制高污染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保护低产值产业,促进各项产业的平衡发展。
(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不仅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成果GDP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GDP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就越高,因此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就成为了对GDP的追求。过度的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势必会使环境受到忽略,造成环境污染严重、能源过度消耗的局面。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改变人们的观念,使人们认识到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国外发达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显然不适合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先把经济搞上去而付出沉重环境代价”的教训是深刻的。原广东省省长叶选平在十分组讨论会上说:“那时候我们对环境保护依然重视不够,为了‘先把经济搞上去’,不知不觉地付出了沉重的环境、资源代价。以前出门经常坐火车,回到广东境内,就看到河涌里没有清水,全是黑的。后来也逐步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但还没有那么有力的科学发展指导思想,还没有强调‘不能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3]因此,可持续发展观念应该随时存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该同时进行,避免在经济发展之后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解决环境问题。
(三)政府应该发挥调控职能
国家政策对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在环境保护这个问题上必须处于主导地位,不仅要加强制度建设,还要加大执法力度。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地区环境的管理,制定严格的排污标准;其次,鼓励企业采用耗能低、污染小的新工艺和新设备,采用优惠政策鼓励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再次,政府应该加强对新技术的开发,使受到污染的环境尽快恢复原状。国家应该针对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局面[4],加强对各地区产业布局的调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人口相对比较少,资源相对较多,很容易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掠夺性地攫取资源,使对资源的利用过于粗放。对此,国家应该加大该地区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同时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08-02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意义非常重大,第一次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开始深刻思考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会议。1988年,联合国理事会主题会议讨论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使得这次大会成为人类社会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会议通过的几个重要文件,如《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性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消费模式,甚至是外交关系都产生重大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睫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可以选择的发展之路。在对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中,有两个基础问题值得首先研究,即可持续发展的主体问题,以及伴随着主体问题的权利义务问题。传统理论认为,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上这些问题似乎不值得讨论,但随着生态伦理学把道德调整的范围由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以及环境法学对环境权利体系的深入研究,使这两个问题成为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建立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
对可持续发展进行深人研究,正是从多学科多角度全面探索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经济学的提高整体效益,社会学的实现效率公平,生态学的共同进化,都有两个共同的基础问题:(1)利益、权利的主体范围是什么?(2)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如何?简言之,即可持续发展是谁的发展?“他”有权做什么?“他”必须保护什么?在可持续发展中,人作为主体居于中心地位。即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人,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是人,进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又是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在肯定自然内在价值的同时,就有承认人在世界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尽管认识的程度有差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中国环境资源问题日显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既表现在环境资源遭到破坏,又暴露了与之相关的“人的问题”相当严重。单纯追求经济的片面增长,置环境问题于不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情况表明,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是迫在眉睫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只有推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积极发挥人们正向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问题,从而保障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在可持续发展中,人应当承担的自然职责主要有:首先要保护地球免遭破坏和毁灭;其次要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维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坏境的再生能力;再次要善待地球生物圈中的每种生物物种,与之和睦相处。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主要有:首先要承担起尊重他人和尊重社会劳动的责任;其次要遵纪守法并担当起维护团体利益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责任;再次要担负起他人的生活幸福、为社会的发展与繁荣贡献自己应有力量的责任。
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与发展关系内涵丰富,包括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与全球化等关系。中国正在出现的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是由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关系内部逐步产生的质的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集成转变的结果,松花江水污染等频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是促进这种转型的加速器。作为经济活动的资源要素和废物的受纳体,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是环境与发展诸多关系中的基本关系;环境与社会的关系是公众对生存环境变化与生活质量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环境与政治的关系是核心,是党和政府对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态度,并左右着这些关系发展的方向;环境与全球化的关系是一国环境与发展关系在国际层面的反映,或者是经济全球化对一国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它积极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贫富悬殊,人口猛增和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最终走向现代化和文明。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环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解决环境危机、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方式,根本出路在发展科学技术。只有大量地使用先进科技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减轻环境的污染负荷。
四、中国环境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大气污染问题严峻。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汽车尾气造成的大城市的NOx、CO、臭氧浓度超标,有发生光化学烟雾的趋势;颗粒物污染极为突出,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总悬浮微粒(TSP)超标现象。在中国部分城市,由于挥发性有毒有机物(VOCs)污染导致的癌症与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增加,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七大水系,大中型湖泊及近岸海域水污染亟待控制。危险废物管理和控制亟待加强,环境污染事故成倍增长,已构成突出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以半挥发性、挥发性有机物、类激素、多环芳烃等为代表的微量难降解有毒化学品引起水体和土壤污染,通过污染土壤生产的农副产品进入食物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已经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随意倾倒或不安全堆埋,产生的渗滤和有害气体严重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酸化等引起的土地退化进一步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破坏加剧,水患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化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破坏的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这进一步地警告我们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根据上述中国环境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
五、实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合系统,要实现社会持续发展这个终极目标,必须首先做到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物质资源,其所有者是生存于其中的全体人类,而使用者也是全球人类。因而实现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唯一选择和基本任务。环境保护包含自然环境与资源和防止污染及其他公害两大部分。为了防治污染,必须制定环境立法,进行环境管理、监督,规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当然,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我们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为人类营造一个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的方面来实施。首先,合理利用资源。包括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其次,推行清洁生产。就生产过程而言,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就产品而言,要研究和开发生态产品,如中国生产出的安全、营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另外,还要树立生态技术观。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低投入、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持续发展的道路。总之,中国的环境危机不容忽视,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葛守昆,王志忠,曲福田.以人为本的行为分析与制度安排[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 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源于自然并且最终将回归自然,因为是自然提供了生命以给养,反之,自然制约着生命的发展。人类在享受大自然带来的丰富资源的同时同样受到环境的制约。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整个的发展历程正是不断调整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然自20世纪后,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整似乎进入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模式:在经历人类对自然的无休止改造甚至侵犯之后,人类社会频繁遭遇来自大自然的警告和反击: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等。人类生活受这些磨难影响的同时也开始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在这样的影响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由此产生。
1 可持续发展概念来源简述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全球性环境危机。伴随世界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等问题使人们逐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了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同时不断地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发展模式: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保证对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于是可持续发展观应运产生。直到1980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以官方的形式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指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是自然的、生态的、社会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从此可持续发展为世人所共知。
2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内涵
自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世人所认可以来,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含义,可以说是言人人殊。其中被学界和实践界所公认的当属于第15届环境署理事会于1989年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及1992年“地球宣言”(又称《里约宣言》)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界定:以满足目前的需求,同时它需要保护后代需求不受损害,不存在侵犯国家。而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可持续发展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
2.1 人与环境互利共生、和谐相处
人类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与自然界密不可犯的。人们应该注意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尽量地减少因人类进步而对环境造成的过度破坏,确保自然界能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最终达到人类与自然界能够和谐共处。
2.2 公平发展、利益均等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人们对公平的追求就没有停止过。公平是公正精神、公平原则等伦理规范显现。公平的利用自然资源、公平的分配物质财富、公平的承担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责任和义务,最终达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是可持续发展一直不断追求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不仅在当展有所体现,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必须时刻被体现。可持续发展强调的不仅仅是机会均等,利益均等也是可持续发展所一直强调的内容。在满足当代人发展需要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需求。绝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需求和发展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一定要保证世代的蓬勃发展。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是公平原则的具体的体现。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所不断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自然与人能共和平相处、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使公平与效率、当代人与后代人都能兼顾,在这基础之上来大力发展。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一直以来是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要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必须依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也是唯一的依靠。
3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伦理原则
3.1 人类实现利益的过程中体现“代际公平”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不断完善人类社会生存多依赖的环境和发展。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根本利益能够达到公平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一理解是:以时间顺序划分人类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人类生存意义上理解的。人类的生命被看作整体生命,这是对个体局部生命意义的扩展。
实现同代与代际利益的公平分配不仅是评价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的标准,同时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类整体生存原则被放在了优先的地位,然而个体生存原则应该与整体生存原则相互协调。
在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求时是确保一定不损害后人的生存权为前提。当代人应该承担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人类从原有的单纯的追求物质利益与个人享乐的观念中脱离出来,进而选择一种更为合理的人类生存方式。自然――人――社会动态协调与和谐发展,精神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都能得到最大的满足。这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3.2 在人类实现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代内公平”
如果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人类需求时,都强调分配公平、利益共享,同时,在获取自然资源利益时都认为需要付出合理的成本或代价,那么,保护环境资源就当然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既然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是不断的缩小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益与发达国家间的利益差距,如果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地区提供的不管是资金或技术上的帮助都被算是施舍或是恩赐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帮助只能算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要支持。即是发展中国家、地区与发达国家对他们所共同居住的同一个地球的保护而做出的合作与互助行为。
这些原则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望也是联合国的平等精神与公平精神的体现。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正确的看待贫富差距问额,只是简单的将这种差距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发达国家眼中,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恶劣枯竭。这种荒缪的说法是西方人为了维护自己的一种辩解。
4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对策
4.1 加强人类生态道德的培养
道德不仅在人与人关系中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存在道德,这种道德叫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是人类行为规范在自然方面的延伸与扩展。它是人与自然界交往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并不是只有人类才享有道德权和道德待遇,生物和自然界享有着同样的待遇。这种道德待遇是人类公正行为的延伸,也要求人类对待生物与自然界应是以公正的态度,像对待没有行使主体能力的主体一样,保证其正当权利的实现。
幸运的是,人类生态学的不断发展为加强人类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作为对人类与自然关系不断深入理解的成果,人类生态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人类生态道德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最合理的方法论”取代了“最大化的方法”,并提出要用动态的、整体的、连贯的观点不断认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达到社会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共生这一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最高境界。
4.2 提高人类整体素质
可持续发展的言下之意还需要人类懂得怎样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但由于人类的无知或是贪婪,以至于盲目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利用,导致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的迫害。要想化解人类人与自然间的矛盾,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还是要不断提高人类的素质,实现理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玉君,明庆忠,李宏.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4(5):20-24.
[2]杨伟军.可持续发展伦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晋阳学刊,2008,3:44-46.
[3]何志伟.可持续发展环境理论观现状研究[J].圆桌论坛,2007,5:41-43.
[4]刘淑青.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涵义浅析[J].法制与社会,2009,7:357-358.
[5]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20周年[J].中国人口,2012,22(5):9-14.
[6]蔡岩.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J].科学发展观,2009,11:7-8.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有各种不同的定义,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的定义被广泛使用之外,世界银行(World Bank)也有类似的定义:“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谨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国内一些学者则认为: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社会、体制四个方面,也可称为“生态、生活、生产、体制”的“三生一体”的范式。综合各种定义,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基本上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或内涵:
(1)生态可持续:保护自然生态为基础,包括自然资源的復育与再生;考虑环境承载力、容受力的有限性;建立“生态足跡”的衡量观念。发展的同时,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都获得休养生息。具体作法是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
(2)经济可持续:依靠科技革新提高生产的质与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强调“绿色GDP”、建立环境经济学的新思维。
(3)社会可持续: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当代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而对待社会弱势族群的公平与正义、保存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性,是社会可持续的主要关怀。
二、可持续发展的层级与范畴
可持续发展固然是全球共同的议题,但在推动或执行上,可以分为全球可持续、国家可持续、地方可持续与社区可持续等不同的层级:
(一)全球可持续
全球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从国际的观点,整合各个国家、各区域,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最明显的例子是1972年6月16日在斯德哥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共同发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rio declaration)又称《地球》(earth charter),其“目标是通过在国家、社会重要部门和人民之间建立新水平的合作来建立一种新的和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签订尊重大家的利益和维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完整的国际协定而努力;因为全球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大自然的完整性和互相依存性。除了里约宣言之外,“二十一世纪议程”的第一部分“社会和经济方面”特别列举了以下多项的内容:加速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有关的国内政策;消除贫穷;人口动态与可持续能力;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等。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COP3)签订《京都议定书》,显示各国对温室气体影响全球暖化议题的重视,且愿具体执行气候变化纲要公约所订的减量目标,2004年俄罗斯批准加入京都议定书,而使此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
(二)生态环境面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关怀,详细区分还可分为生态保育与环境保护两部分:生态保育系指自然生态的维护、保存、復原,进一步还希望“复育”成功。环境保护则系针对物理性公害如:噪音、悬浮微粒;化学性(毒性化学物质)、生物性(水质优氧化)等公害的防治或减量,使环境受到的影响力增加,达到地球可持续。
(三)社会经济面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多数国家的发展经验中,环境生态维护与经济发展,往往呈现相反的走向,甚至被形容为“经济与生态相悖”的现象。因为资本的内在逻辑是建立在:(1)无止境的累积与商品化;(2)生存竞争与利润极大化。因此,资本家对自然的剥削,对环境的破坏,是不会纳入其“生产成本”的计算之中,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下,污染与污染权的买卖只是个“经济问题”,而无关乎道德。当然,无可否认的,经济生产会造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合理的、可容受的范围内,基本上还是符合可持续(可持续)的精神,反之,若超过其限度,就无法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境资源稀缺时代的到来,企业作为微观主体,许多重大的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都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息息相关。企业所制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性、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资源的评价工作。审计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应当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利用上发挥积极的作用。环境审计正是针对当今环境的严峻性而提出的。它主要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由相关审计主体依法对企业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一、环境审计的要素。
众所周知,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通过生产劳动适应并改造周边环境。由于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具备有限的承载能力,企业若要长期发展,就应该承担一定的环境管理责任,并处理好生产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向社会披露环境信息的对称性等问题,往往需要独立第三者的监督、评价与鉴证,亦即环境审计。[2]环境审计,站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通过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情况进行客观披露,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设备等经营业绩进行全面、客观、公允的评估,以此来实现对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的再监督,使其贴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它是企业制订和落实环保战略、合理规避环境风险的需要,也是企业管理、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环节,更是企业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环境审计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敦促企业履行环境管理责任,完善企业环境管理监督体系和落实环保措施,促进环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积极营造人与和谐相处的环境理念。基于此,环境审计的范围主要包括有关环境法规、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内部环保机构设置的健全性,监管的效果性;环保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合规性;环保措施、手段、技术的科学性、经济性;以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估等。归纳起来包括环境核算系统审计和环境管理控制系统审计两部分。
具体地,环境审计首先应对企业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等环境会计要素进行评价。通过对与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相关的能够以货币度量的生产经营活动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境会计核算系统的审计,、判断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辅以相关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履行环境经济责任的有关情况。其次要对企业环境管理控制系统,诸如环境法规执行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制订实施,环境信息的报告与披露,企业环境质量管理的有效性等进行审计。通过对为提高环境管理工作绩效和环境质量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技术、和手段等方面的审计,对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辅以相关环境指标来评价企业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有关情况。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
1、环境资源的持久性。我们知道我国企业的经济增长和资源的生产消耗存在较强的依赖关系。亦即企业的发展主要以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再生产为前提。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由于其储量有限性和再生困难性,以及环境对资源消耗的有限承载力,如果企业生产排出的污染物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与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势必就会阻碍生产发展,甚至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反
而会陷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来换取企业短期发展的恶性循环怪圈。因此要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以
尽量少的资源力求最大利用率,达到环境消耗与生态调节相协调。不言而喻,环境资源的持久性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企业环境文化和环境战略。能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资源平衡、能量守恒的生产观、价值观和环境观,并将其具体落实到企业经营活动和环境战略上来,也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若无视环境因素,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生产过程中制造的烟尘、噪声、污水、废气、辐射等不仅直接影响从业员工的身心健康、工作状态和劳动情绪,还将对外界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这不仅违背了企业以工富民、创造财富、改善民生福祉的初衷,更影响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子孙后代的幸福。若能树立珍视环境、节约资源、绿色循环发展的环境理念,从企业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在点滴日常活动中坚持环境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与环境共存共赢,就能既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环保促发展,发展促环保,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3、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单位GDP能耗比率。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直接关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粗放式的以高能耗低产出的经营模式,只能在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区域内短期维持企业生存,但资源的枯竭和高的单位GDP能耗比率必然会阻碍企业长远发展,迫使企业转向走集约型、节能型发展道路。由此可见,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单位GDP能耗比率既是考量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和评价企业资产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更直接影响企业的远景规划与发展,对其影响不可小觑。
三、环境审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关系。
1、环境审计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监督的过程就是运用法规来规范经济行为的过程。我们虽然认识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有好的政策和资金投入作保障,但如果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虽然宏观经济政策与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企业的具体经济利益上常常会发生冲突。[3]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性和盲目性,使区域经济和企业往往只顾眼前而忽视长远,况且环境的治理保护和高精尖环保技术的运用,前期的显性投入较大,而收益却是滞后的、隐性的、社会化的,其投入产出的线形关系不够明晰。这就要求客观上要有一种审计监督的约束力量,敦促企业环保资金的专项使用,促进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审计监督就是促进发展。
2、环境审计是企业持续经营的根本动因。通常对环境会计的审计,着重了解环境会计要素、环境会计信息等有关企业环境经济信息。而环境会计的核算主要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通过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会计要素的审计披露,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企业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可以通过一些相关财务指标、环境指标来客观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通过对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的比较分析,可以找出企业生产经营、市场开拓、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整合环保信息,为重大环境决策服务。正是基于对环境会计的监督检查,特别是针对环保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的客观评价,可以运用财务杠杆调控环境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这正是环境审计不同于企业其他专项审计的地方,也正体现了环境审计在环保资金的监督检查上的不可替代性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环境审计是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也就是和环境进行资源、信息、能量交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往往不可避免会暴露出一些问题。预估给企业、其他社团和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对提高企业对环境的认识和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制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企业暴露出的问题为线索,通过对企业因污染环境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审计,审查企业污染环境的状况和程度,分析企业污染环境所带来的危害,找出引起污染的源头,进而提出有针对性整改措施,防患于未然。从这个角度讲,环境审计犹如环境医生一样,及时诊断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只有以此为契机,在不断矫正发展思路、排除发展困难、降低环境风险中,企业才能以健康有序的状态迎接跨越式发展。
4、环境审计是与区域和谐的内在要求。面对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往往要新建投资项目。通过对重大环境项目的追踪审计,合理评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将经济活动放在环境背景下去考虑。这样就能克服经济理性主义的。近年来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环境污染一旦发生后再进行治理,须补偿的代价将相当昂贵。甚至有的环境出现后,即使经济上付出更大的代价,也往往难以清除和恢复。因此,在重大环境项目上,应认真做好投资的可行性,正确界定相关主体的环境责任,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只有全程对环境项目进行审计,时刻关注项目实施的隐性、社会化效益,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企业才能在人与和谐共处的氛围中赢得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环境审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环境审计只有监督好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才能为企业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透析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并针对环境审计领域的研究,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审计环境的构建。审计环境是与审计有关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包括文化、、、经济等环境。对于我国来说,环境审计之所以起步较晚,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尚在建设,企业管理体制也在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方向发展。所以环境审计的实施需要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努力营造适宜环境审计的文化、法律、经济氛围,作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之上。面对WTO框架,面对环境问题的日趋复杂,对企业环保方面的要求成为新的市场壁垒,各个行业对污染程度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认识尚不完备。只有积极借鉴环境审计的先进和操作,逐步使环境法规、环境审计准则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环境审计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2、加快环境的实施和环境审计的立法工作。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结合,主要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信息。[4]环境会计也是环境审计的主要载体,企业通过对环境收益、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会计信息的严谨缜密地核算,才能积累丰富的财务信息和审计数据,使环境审计有据可依、有实可靠。同时也要加快环境审计的立法,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准则。环境审计尚属新生事物,在审计实务中既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更需要尽快建立评价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审计指标体系,以此来促进环境审计事业的创新和发展,进而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3、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营造绿色环境文化。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企业的壮大都是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如果听任企业自发追求内部效益,忽视外部环境的承受能力,势必导致生态系统的迅速解体,就无法维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倡导新型企业环境文化。通过宣传要让企业认识到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要将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要通过国家主流媒体倡导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为荣,滥用资源、牺牲环境为耻的环境荣辱观,并以此为契机,在税收、产品市场准入、售后检验检疫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使重视环境的企业既能赢得公众的支持与信赖,也能在经济效益上获得丰厚的回报,以市场导向来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信息披露力度,企业应将各种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向外部披露。通过建立企业环境定期报告制度,要使社会各方面重视对企业环境报告的研究和监督,促使企业真正地重视、解决环境问题。
4、处理好环境审计与环保部门的关系。环境审计的核心职能是监督,要监督企业处理好微观经济利益和区域经济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当然还要将环境审计融入企业环境管理体系,通过配合环保部门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形成一个通力合作、和谐管理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将环境成本与国家财力、企业财力对等统筹起来,既是监督更是服务。只有这样,审计与环保才能形成合力,为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发挥作用。
当前,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更是将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作为关乎国计民生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作为审计监督的要义所在,只有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审计思路,将环境审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举措,依法履行职责,才能为促进企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
[1]王芳.反思环境审计依据透视环境立法的完善[J].审计,2004,(22):38.
[2]李雪,王恩山.环境审计的动因及其现状[J].财会月刊,2005,(4):34;
[3]熊丰.谈环境审计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审计与理财,2003,(7):39;
[4]苏振川.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3,(4):53。
对于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历来说法不一。有的把二者等同起来,有的认为环境教育包含卡持续发展教育,有的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包含环境教育,有的则认为二者互不包含,但是有相同的部分,还有的观点则是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教育的最高阶段。我们普遍认为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之间是互动关系,环境教育需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来重新定位,而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实现环境教育所无法实现的功能。
一、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产生背景
环境教育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可持续发展于20实际九十年代产生。尽管诞生的时间不同,但是二者都是在全球环境遭受破坏,同时面临极大的资源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重,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提高,环境教育的问题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当前,环境教育已从生态和自然的领域逐渐扩展到生态、自然、经济、文化的综合领域,这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见,可持续发展理念涉及的范围宽广。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众多学者已经就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广泛的研讨,得出的观点各不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观点:1.两者是等同的关系。这种观点把两者等同起来,环境教育先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产生,所以没有再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2.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的组成部分。这种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形成的一个新的分支,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一种新的手段;3.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部分。这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相反;4.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相关独立的关系,但两者之间有相互重叠的部分;5.可持续发展是环境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不应该是对立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比环境教育更深刻、更广泛的概念。
二、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概念上存在极大的差异。中国大百科全书里对环境的定义是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但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宽泛得多。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入,环境的的概念也得到进一步拓展,从自然环境拓展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同时,换进教育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环境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地关系的教育,即是让学生了解国内、国际及当地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从中获得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这种关系的教育强调人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人是一方,资源、环境是另一方。相比之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宽泛得多,它包括了:1.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人类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2.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3.社会及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即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不仅是人们环境观的体现,还是人类简价值观、社会观与道德观的体现,决定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整体动向的科学性。
三、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首先,环境教育为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根植于环境教育中。环境教育不仅是一门教育课程,更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支持者;同时,可持续发展又为环境保护起来正确的引导作用,它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环境教育的内容将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进行定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也大多源自于环境教育。
四、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中的作用
(一)环境教育概念演进
环境教育的概念最早于1970年提出,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所接受。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使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全球环境保护的教育开始出现,环境教育也有了界定,人们开始关注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赖性。到了八十年代末,环境保护向更生层次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反响,环境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会议之前,人们对环境教育的理解局限于自然环境,这次会议之后,环境教育更多的强调可持续发展性,即把环境教育与发展、人口教育结合,环境教育的概念范围扩展到兼顾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二)环境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演变
全球的环境危机让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教育和保护,也赋予了“环境”一词新的含义。之前的环境教育仅仅局限于自然的教育,其内容强调自然生态,自然经验才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可持续发展仅仅局限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现如今的环境问题已经被当作社会问题,这是人们的共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扩展,更多的强调人类生态,强调社区经验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关注当代人的需要和后代的需要是否平衡,可持续发展也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的范围之内,而是作为衡量各方面是否合理的标准,而且也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五、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功能区别
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受教育者的生存质量的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既是可持续生活的手段,也是可持续生活的一部分。而传统的环境教育的范围狭隘,只是以解决环境问题为根本目的,这一点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其次才是解决环境问题。
六、结束语
总之,环境教育只是基础,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则更加丰富,融合了全球教育、世界研究、发展教育等的理论和方法,强调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核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X-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25302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