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个人学习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3 10:32: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语文教育个人学习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语文教育个人学习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45-01

自上个世纪以来,语文界就已经对教学模式展开试验,从乔伊斯等人[1]的《教学模式》到朱荣康[2]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等,为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我国,语文教学方法是一个跨世纪的课题。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十年语文教改"彻底推动了我国语文教学模式的崭新化,同时也涌现了大量成功的教改专家。吕叔湘先生曾指出"着重探讨如何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途径,使得新的一代青少年的聪明才智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3],而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正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下,大量国外的教育思潮接踵而至,对学习理论的影响非常大,如冯特、巴普洛夫的理论旧话重提等风靡全国。近几年国内关于语文教育改革的探讨上又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然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有的"教学教、学生听"模式很难以适应新的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用哪种教学模式效果更好,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

1.新课程目标剖析

为将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新课程改革不同于目标单一的传统应试教学,更加重视发散与拓展教学,目标设计多元,学习方式多样。但其理想主义设计和现实评价存在割裂。新课改采用全方位的宣传动员,耗费较大人力物力,但教师依然对新课改不很了解,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新课改缺少最清晰简单的诉求,即新课改是什么及新课改想改什么?

"新课改"是一种回归,回归到"人"这个根本上,它与国家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有密切关联。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创新生产力的竞争也如火如荼,而这一切都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及后科举时代教育模式很难培养适应国际竞争中的人才。在此情况下,出台新课改,对目前的教育制度及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梳理。

新课改给予地方与学校课程管理自,重视教学的拓展与发散,课程目标多元,课堂结构灵活,学习方式多样。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更重视互动与合作,教师参与到学习互动中,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互动中,追求教育的民主精神。

2.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误区的反思

模式化误区之一:课堂上少讲、不讲就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要求老师少讲,甚至还有课堂规定老师讲课不可超过多少分钟,这样的量化。老师就要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主动由台前走到幕后。

反思:上述做法表面上是学生行动起来了,课堂也活跃了,学生肯定也喜欢这样轻松上课,有自由空间,没有压力。但是老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会感到无所适从。长此以往,效果几乎可以为零。

模式化误区之二:课堂上多讨论就是"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被有些教师误解为,所谓合作就是在课上让学生多分小组讨论。不管这个问题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只管将问题抛出来。有的问题难度很大,十分钟讨论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手中没有充足的资料,很难将讨论深入。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三言两语就能解决,剩余的讨论时间,只能在一起说闲话,上课时间极大浪费。而教师在这讨论过程中,在教室四处游走,有的干脆在讲台上休息片刻,美其名曰,我这是跟上新课改的要求。殊不知,已经偏离太多了。课堂这种状态,学生很难从中吸收。更谈不上合作能力的培养。这不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那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反思: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那样的合作是虚假的合作。只是走了一个形式而已。新课程改革的合作,是要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在小组之中,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不可吃大锅饭。每个成员要肩负一定的任务量,大家将总任务拆解。当完成各自的那份任务之后,在与其他组员共享,重新组合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与帮助,方法的指导,方向的点拨。还要教会学生,与其他组员协调。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生能否具有合作精神与能力,是评判优秀与否的重要的标准之一。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学习模式的应对策略

3.1 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上,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实践课本知识,同时形成语文素养。语文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要长时间不断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在语文教学中,目前我们所进行的课堂形式较为单一,因此要从根本教学方法上不断完善,如指导学生进行有明确主题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语文课本改编舞台剧以及辩论赛等)和合作学习模式(即给定一个特定课文,分组课余时间搜索相关背景知识)等,这在农村中学中是十分少见的。

3.2 通过多媒体平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初中语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进行大量的阅读,课堂上更是不乏阅读的实践活动,而其关键点在于让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去体验、去感悟、去总结。而现实教学模式中,却忽略了学生是第一参与者的重要性,导致很多时候都属于填鸭式学习。因此我认为语文的学习模式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性。积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制定学习计划、小组分工讨论、小组间相互交流、总结评价以及拓展延伸。通过多媒体平台,给学生更多机会展现自我、突破自我,最终提升个人学习收获。而随着农村中学多媒体资源不断的引入,让学生参与应用多媒体资源学习和探索,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

3.3 教师不断反思、多途径改变课堂教学多元化。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许多教师不去自身提高,继续唯理论至上,在教改的路上必然要遇到种种误区,因此及时总结新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改中必经之路,让我们与学生一起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在反思中收获经验,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同成长。

参考文献:

篇(2)

语文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它伴随着学习者对语文知识的记忆、理解,对语言情景的思考、推理、解决进而将其应用于特定语境。而这一过程涉及到的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概念和推理、思维、语言、问题解决等一系列问题恰是认知心理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认知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思潮,它以新的高度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因此,语文教材作为语文学习的工具,认知心理学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教材编写中不可忽视的理论依据。

一、认知心理学概况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揭示人学习、储存、提取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实质,即有效地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这里面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知加工理论,即知识是如何在我们的记忆中储存,以及储存什么样的记忆内容;一是认知结构理论,即知识是如何被使用和处理的历程问题。经过认知心理学家对认知发展的长期、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等众多理论。他们关注的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研究,这为编写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语文教科书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认知心理学对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教材编写者结合课改精神,对语文教材进行了改革,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给予了充分关注,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表达交流”部分为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材将原来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整合为“表达交流”,与“阅读鉴赏”并存,将其以专题训练的形式纳入了课内学习计划,可见编写者对口语重视程度的提升,但这仍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本文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的简要分析,找到其与“表达交流”教材编写的契合点,从而得到了这样一些启示:

(一)内容组织应有良好的结构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是相互联系、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有效的知识组织方式对于新知识的获得、保持和迁移应用都有重要的作用。学习者要想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需通过主动的认知操作活动,使新知识能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新旧意义产生同化,从而形成进一步分化的认知结构,此时,新旧知识就以有序、有效和稳定的方式储存在认知结构中了。所以,各种知识的层次结构的好坏对新信息的可接受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中,布鲁纳特别提出了学科结构的重要性,强调教学要注意将知识点和基本逻辑结构联系起来,避免各部分的彼此割裂、干扰和重复,形成一个相关的整体,促进学生对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有一个理解。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学科内容的组织并不需要刻意追求知识的完整与系统性,但这并不是说知识是没有结构的。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把有层次有结构的内容展现出来,积极促成学生稳定、清晰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因此,在组织教材内容时要尽量传授一些具有概括性、应用价值的概念和策略,更要注意渐进性和过渡性,内容要以最合理、最有效的顺序来组织,使其有内在的逻辑性、层次性。

例如,写作专题的编写顺序是由感性的记叙、描写和抒情向理性的议论逐渐展开的,既有对人物的记叙,对情感的抒发,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又鼓励学生学会思辨。从一个角度的写作到各种手法的融合,这样的编排比较符合青少年思维的规律。再者,口语交际的五个专题,首先是由个人的独立表达“朗诵”,到面向人群的“演讲”,接着是进入人群的“讨论”“辩论”,再到群体双向交流的多样化的“访谈”,这样的编排,既反应了知识渐进的层次逻辑,又顾及到了学生听说心理的发展过程。但这样编写也有欠缺之处,如“表达交流”的知识体系包括写作、听说、辩证逻辑、鉴赏和模仿等知识的指导,虽然每个专题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总的来说这些知识以点的形式分布在“记叙、议论”的写作和“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这两条线上,设置比较零散,没有具体的概要和总结。教师如果没有相应的提示,学生学完后很难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

(二)设计好“先行组织者”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是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为了促进新旧知识之间发生实质性的联系,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他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最为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清晰稳定的和包摄性较大的引导性材料,这种材料就是“组织者”。因为这些“组织者”一般在教学内容之前出现,且有利于确定有意义学习的方向,所以称之为“先行组织者”。它为学习者在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内容。后来,奥苏贝尔进一步发展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提出“组织者”也可以出现在学习材料之后。

在编写教材时,既要重视学习内容之前的引导性材料的设计,如一些说明性、比较性的文字和相关图片或是类属的例子,也要精心设计课后练习这一组织者。值得注意的是,先行组织者的设计不仅需要重视单篇内部、单元、单册的联系,也需重视跨篇、跨单元、跨册的联系。总之,先行组织者的内容、呈现方式和结构组织都应在教材编写中得到加强,这样才能更好地“利教”和“便学”。

“表达交流”部分较好地体现了先行组织者的设计,例如,写作专题安排“话题探讨”“写法借鉴”这些固定的内容,它们起到点拨知识、提供范文、给予提示的作用,其中有大量引导、参考作用的例子,使学生在生动的实例中更快地吸收写作知识与技能;并且这些例子多是初、高中语文学过的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篇目,让学生容易理解、模仿和有话可说。例如,在必修二的“美的发现,学习抒情”这一专题中,为了说明抒情与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的不同和抒情本身的特点的写法,教材在“写法借鉴”中安排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茅盾的《白杨礼赞》、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和的《纪念白求恩》等例文。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有效地获取和保持知识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重要点。那如何才能促进知识在长时记忆中有效保持呢?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不管是为了促进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学习,都要做到有效地学习和教学,必须要注意学习情境的创设,尤其是要加强应用情境与学习情境的一致性,因为二者的结合情况会影响到学习者对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的提取应用,只有在与学习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者才能更好地提取应用、迁移所学的知识。所以,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这种任务应与对应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同构性。

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学习情境对于学习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这要求语文教材的听说读写任务的编写应有一定的情境性,也就是说要把学习任务放置在一种真实而复杂的情景中展开。虽然创设具有真实性、情节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的学习情境本身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为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教材编写者应该有意识地努力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开展活动,促进知与行的结合,这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注意教材的生活化。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它的特点之一就是情境性,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下才能得到较好的表达交流效果。口语交际专题中的“实践与交流”部分结合学生学过的文章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了主题的相关讲解,它以小组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较为熟悉的材料与情境,一些活动还对口语交际的评价标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且以委婉而准确的方式说明。例如,演讲专题就注意了演讲因情境的不同会制约演讲的内容、方式和技巧运用等,所以教材提供了不同的、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新学期的职位竞选演讲、十六岁“花季宣言”的演说和因爱而“学会感激”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练习、提高演讲技能。

认知心理学对语文教材编写还有着更多的启示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以期能使教材构建在一个心理学的理论高度,实现理论发展和实践变革的互生共长:在吸收借鉴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达到语文学科逻辑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在教材中和谐融于一体的效果,从教材层面上激发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语文素养,最终发挥语文教材的功用,彰显语文教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3)

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的教育,语文教学要更多地关注“人”的教育,用爱心去感染学生,着力把“读书育人”融入日常课堂,引导学生在听、读、说、写中丰富知识积累,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审美,树立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让写作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启迪学生心灵智慧。但一提到写作,许多学生就极为头疼,困惑重重。有些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只好东抄一段,西抄一句,拼凑成文;有些学生每次写作文时,总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没有内容可写;有些同学的作文简淡,语句零乱,全文流水帐;有些同学写的东西常常“牛头不对马嘴”,天马行空,看似洋洋洒洒一大篇,却让人不知所云。而应用文写作更受学生冷眼,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发现当前中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状况极令人担忧。所以,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需要大力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加强学生文本书写能力,细化写作指导内容,教师要巧用一些优秀教学方法,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把最简单的写作方法教给学生,化解学生写作困惑,点燃学生写作激情,创造性地传递出写作意味,吸引学生眼球,使教学成效翻番。

而将应用文贯穿于日常教学,以文本为依托,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在知识内化的同时趁热打铁地进行适当的应用文写作练习,这种将应用文写作常态化的教学行为,既可还原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合一的本色,彰显意趣盎然的语文味,又可实现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多重对话,让学生在随文写练中有效提升应用文写作能力。

一.创新语文常规教学,拓展应用文写作空间

将应用文写作与文本紧密结合,生活化、常态化,这既是语文课堂的整合创新,又无形地拓展了学生应用文写作的空间,同时也会让学生有目的地写,有意趣地用,形成“学-写-用-悟”系统化的知识强化链条,进入“乐学-趣写-智用”的最佳学习状态。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后,可布置介绍词的写作任务,让学生以一名水果商销售员的名义,向客户着重介绍荔枝的品名、产地、形状、构造、习性、用途等知识,可以摘用课文内容,可以自行编写创作,但内容要确切、描述要真实、叙述要客观、数据要科学。再如学习课文《孔已己》时,可设计人物简历表,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如实梳理文本要点,恰当填写主人公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体状况、学历、特长、生活经历、主要社会关系等,这样既能让学生思路清晰地学习理解本篇小说的深意,又能掌握个人简历表的设计与写作,教学成效便可一举两得。又如学习《天山景物记》后,可以让学生练习解说词的写作;学习《项链》时,可以让学生帮玛蒂尔德写一份寻物启事;学习《卖白菜》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给莫言写一份书信,讨教写作经验;在学习《一碗阳春面》后可让学生写读后感等等。这种教学融合方式既有效地利用了文本资源,又无形中强化了应用文写作训练,大大提升了中职应用文写作创新教学的实效性。应用文写作训练确实要重在实践,重在运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应用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用”起来,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鼓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在实际运用中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挖掘生活写作素材,延伸应用文写作内容

“生活即学校,社会即课堂”,丰富的生活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在日常实际生活中寻找灵感与素材,将应用文写作因地制宜地寄于班队、校园活动之中,这不但有实际应用价值,而且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学有帮助。应用文不像小说那么引人入胜,不像散文诗歌那么优美深情,更不像政论文那么慷慨激昂,这对厌学情绪浓重的中职生来说,有时着实不愿学,更不愿动手写。如何去消除学生这种懈怠心理和习得性无力感,将是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着力突破的一个关键难点。在生活实际中指导学生写好校园新闻通讯、运动会广播稿、捐款倡议书、个人学习计划、班级活动方案、条据、启事、实验报告、联欢会开幕词、讲话稿等等,便是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以让我们在工作学习中借鉴运用,只要我们有心用心,就能让应用文写作成为易事,趣味盎然。

另外,可结合学生专业来划分教学内容范围,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恰当延伸应用文写作内容。教师授课时要根据学生不同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将基础知识讲授与专业学科紧密联系起来。如市场营销专业,就应该侧重于市场调查报告、合同、招标书、商业广告、建议书、活动策划方案等的写作教学,然后对学生的应用文文本做出实质性的指导意见。再如给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讲导游词写作时,可以先完成导游词的学习写作,再与导游专业教师合作,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大赛,让学生在模拟演练中领悟导游技巧,掌握导游词写作要领,从而让写作教学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案例:平凉农校2015年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与应用文写作实践简案

简析:在本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融入了计划、邀请函、记录、总结、简讯等多种写作训练内容,恰当地将应用文写作与校园实践活动有力结合,不仅给学生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文化洗礼和写作训练,而且也让他们在一系列的愉悦活动中自主探究创新,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审美,树立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让写作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启迪学生心灵智慧。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历练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会引起人们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所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基于学生验,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密切联系,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让学生实践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体验、设计制作、创新等实践形式进行探究,得出可贵的经验教训,掌握基本学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密切联系,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体验,能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让学生实践练习,经历探索和分享方法,得出可贵的经验教训。这种“做中用、做中学”的方式,发挥了“让学生自己跳起摘果子”的积极性,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中职学校没有普通高中的升学压力,实践操作训练机会较多,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更多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演讲赛、经典诗文诵读、辩论会、社会调查等。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书写通知、启事、招聘消息、活动总结、简讯报道等,这种做法既让学生能大胆展示自己的才艺,又检验了学生实践写作水平和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案例: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

――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树立学习自信心的主题活动

[活动目的任务]

1.培养学生选择和组织材料能力,提高学生听话说话能力。

2.让学生了解专业、认识专业,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实施流程]

1.访谈记录

第一小组:采访学校相关领导,了解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及学习要求,书写专业设置报告册。

第二小组:走访本专业的往届优秀毕业生或学长,了解他们对本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收集资料,书写专业学习经验汇总。

2.问卷调查

第三小组:结合专业实际情况,设计问卷,可包括为什么选择本专业、你对专业的了解、你是否热爱所学专业、你有哪些专业特长等内容,发放给班级的每位同学,并及时回收统计结果。

第四小组:通过网络、报纸、杂志收集相关专业资料、行业发展动态、行业优秀人才事迹等材料,整合汇总,向同学们报告本专业特点及发展前景。

3.交流展示

每位同学都以表格形式设计一份《我爱我的专业》简表,列出专业特点、优势劣势、自我奋斗目标、成功榜样示例等内容,全班交流展示并择优在校宣传栏张贴。

总之,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得法于课内,提高于课外,只有将学生的应用文写作与课堂教学、班队活动、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应用文写作“多学多练多用”的自觉意识,才能事半功倍,让学生的知识、技能不断地得到重温和强化。

参考文献

[1]戴士泓.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

[2]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133

[3]区培民.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论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63

[4]何语华.应用文写作指导[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23

上一篇: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 下一篇: 合唱活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