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0 21:27: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活中的化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中职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深入,越来越多人呼吁语文教学要回到生活中。于是“语文课程生活化”便成为近几年来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调之一。从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中职语文新教材的选材已经逐渐回归到了生活当中。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就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而言,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在语文教师方面,他们在教学方式上还是运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真正落到实处,付诸实施的老师可谓凤毛麟角。
在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还是感兴趣的,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语文学习观念上,认为语文课程中最不能缺少的是教师的精彩教学和知识拓展,而对于语文实践活动则态度漠然。从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来看,他们的内心还是渴望语文教学能够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而这个观点恰恰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谋而合。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陶行知一生的教育论著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息息相关。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主要包括两部分: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的本质);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方法)。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认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当生活起了变化,教育也要随之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在相应地不断前进,与时俱进。而其认为的“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棺材才算毕业”的教育思想与现行的终生教育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实施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现代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也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驾御理论的方法论,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②“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③教师“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相长”。其中“做”字便是这一方法论的核心,“‘做’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就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的“做”,不仅仅是手上的操作,他还包含着大脑的思考,事实上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一切时间活动,身体和精神是统一的。
三、中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大众性、爱国性、整体性、关联性、发展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与现今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强调语文必须回归生活。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程资源,重视除了基础模块以外的职业模块。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要求学生在亲身的时间中,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之上,加强本职业所需求的常识积累。由此可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现今的新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尤其对中职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生活化”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方向性。
那么如何运用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来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改革呢?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因而我们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应当自觉地融入生活元素,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从教学目标的需要,根据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而非只是一个花哨的环节摆设,这样有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偏离,不能有效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主动地参与课堂之中。
1、话题生活化,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点比较枯燥、抽象,有的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有的课文因为意境朦胧给学生在理解上造成了障碍,这就需要语文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对课堂的驾御能力了。但是如果语文课文选材还是那么古板跟时代脱拍的话也势必让学生感到疲惫,例如旧教材中的《讲讲实事求是》,时代相差甚远,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很大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容易出现疲态。如果课文选材比较生活化,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创设一些生活情景,将生活元素注入课堂中,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则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好雪片片》这篇文章时,如果只是分析课文内容和记叙文的特点,这样的课堂容易让人产生感觉疲劳、枯燥。于是,笔者在教学设计中采取从生活入手,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在教学的开始,就从2008的512汶川地震的捐款图片中选取了最为感人的一系列组图,其中有一组是一个失去双腿的乞丐经过募捐箱定格的那一瞬间,并且从这张图片引出一个话题:怎样的人才是最美的人?并且还就这个话题延展到拓荒者,城市的拾遗者是否就破坏了城市的和谐这样生活化的话题导入了本课,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非常乐意去讨论去思考。这样也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提升了学生的话语权,让他们愿意阐述自己的想法,同时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教学。
2、寻求反差点,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依照心理学的研究观点,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未曾接触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以外,还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存在着反差的事物也特别感兴趣。因而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地寻求一些与生活存在着的反差点或矛盾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去用心探究、学习,获得自己的学习体验。同时,这种生活反差的引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去思考生活,适应生活。比如北京的周曼云老师在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由于这篇课文的写作时代与学生的时代相距比较遥远,而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作者从中表现的情感,尤其对秋味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把握。于是,她在教学中采取在平常中寻求与生活的反差点入手,还原生活提出矛盾。在讲作者描绘北国秋景的五幅画面中的“庭院清秋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里面对“清、静、悲凉”秋味的描绘语言运用的妙处,她让学生们先提取里面的景物,如“陶然亭的芦花”“浓茶”“秋草”“破屋”等,再问“在当时的北平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有许多名胜古迹,典型的景致,为什么作者却选择了如此平常的景物来描写呢?”这一问题的抛出,马上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还原,同时调动他们对这些平凡景物的生活体验,将这些平凡的景物与那些典型的景致的特点进行比较,得出了这些景物虽然平常但相对与典型的景物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故都秋味“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对“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某位在上新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热爱大自然”这个活动时,就大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各个小组就不同的话题分别准备,并且要学生通过图片的展示文字的阐释来制作课件,再进行成果交流,这个环节就很显然把生活化设置融入了其中,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的旅游经历,自己饲养小动物的经历,自己养花养草的经历,自己对自己家乡名胜的了解情况,一并在课堂上体现出来了,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还形成了大众评价机制。将语文彻底回归到了生活中去。
3、回归自然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难点。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提出了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协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作到有感而发。”等课程目标。而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科目繁多,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花在了课程内容的学习上,关注生活的时间很少,更别说用心去积累生活经验了,出现“虚构”、“移花接木”的虚假作文现象也是难免的。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为了改善学生在写作方面感觉无话可说的瓶颈,语文老师要课堂的作文教学中不妨把眼光放在生活上,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调动平常被学生忽略的生活。小到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琐事,大到关注时刻都在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如在指导学生“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这一话题的写作时,老师不妨先让学生来谈谈对往事的回忆,想想曾经让自己有所触动的事,勾起被他们忽略的生活经历。这样处理,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给一些缺少生活触动体验的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触动的生活情境。这样一来再让学生们进行写作,学生们的作文中自然少了一些虚构的东西,多了许多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悟的文字。
要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首先应转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方观念。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拥有一颗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的热忱之心。学生要在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下逐渐地转变传统的被动学习观念,降低对老师教学的依赖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念并且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语文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新教材和新改革方案,努力寻求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语文课堂生活化情境,寻求生活与语文的反差点或矛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生活中的元素,唤起学生忽略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写作回归生活,努力将课堂拓展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课堂中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杨春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2]杨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96).
在这里,“拆解”并非后现代主义意义下的碎片化或虚无化,也不是或重新论证之前我们已认知的种种概念,张柠避开本源性的抽象理论探讨,而是重回大地深处,去寻找一个个细节和结点,让这些细节和节点鲜活并且富于象征力量,最终,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黄昏”时刻,大地疲倦、光线减弱,各样事物自在呈现,花的萎顿,露珠的生成,灰尘的下落,房屋的阴影,儿童的奔跑,器物的位置都因“明”与“暗”的临界点的到来而更富意义,更富时间感和结构感。他的目的既是为了判断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和结构,每一种话语、每一个“器物”背后包含着怎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机制和控制作用,但同时,又不想因为这一判断而牺牲掉其中每一个的“在”,两者互相彰显,并且处于“均衡”状态。它所写的既是人,个体的活生生的“在”,但又并非这一活生生的“在”本身,而是以其背后的象征性为基本起点。或者说,他把“人”放置于结构之中,但结构却并没有束缚其中人的存在感,这也是他所强调的“用理性捕捉消逝”的根本所在。
张柠强调自己是一位“体验者”,是以强烈的经验色彩去感受这些“体验”。体验,即在内部行走,能够看到内部的纹理,能够感知到那纹理的粗糙、闪亮和灰暗之处,这是纯粹的观察者所无法体会到的。他把自己在小小的竹林垄村生活的20年作为思考和叙事的基本起点。作者毫不避讳自己的经验主义色彩,并且认为,人类文化活动是一种“活的类型”,只能靠经验的“类比”来完成。中国社会正处于急速变化的时期,每一个问题,每一种事物都面临着多样的和复杂的变化,此时,经验主义反而更具有有效性。打开《土地的黄昏》,土地、原野、植物携带着时间、空间和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敞开的空间内部,我们看到了各种已经遗失于时间之中的家具、农具、玩具、食物、服装,它们栩栩如生,仍然在某个繁忙的农妇手中,在奔跑的小孩腿间,你几乎可以听到那小孩尖锐的呼喊和汗水迎风而落的滴答。
《土地的黄昏》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关于乡土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意义空间、生命空间和象征空间。在前六章中,作者从乡村的时间、空间特征开始,对乡村“器物”(家具、农具)、玩具、农民、食物等进行层层分析,深入阐释乡村的认知结构和基本来源。土地的、乡村的时间是一种怎样的时间?张柠对时间类型、时间数字、时间词语等进行详细的文化学意义的解析,把时间分为:“生态时间”(自然的)、结构时间(实践的)、节日时间(反实践的)、机械时间(人为的)、心理时间(体验的)五类。“生态时间”是最初的时间类型,与自然的变化、季节的轮回、生命的循环周期相吻合;“结构时间”则是人类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节日时间”是对“生态时间”的轮回性的一种绝望的救赎,通过仪式化的时间记忆让时间凝固并缓解焦虑,最终形成相对应的“心理时间”,等等。同时,作者把乡村空间分为“地理空间和血缘空间”“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神圣空间和世俗空间”三组相对应的概念,并认为“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内部空间最稳固、最和谐的状况,就是纯粹地理空间与血缘宗族空间的重叠。”作者以符号学的方法对每一重空间中的符码进行了甄别、剖析和抽象,如对“祠堂”“晒场”“田头”“墓地”的分析都非常新颖、独到,富于启发性。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文化学意义的分析作为已经凝固了的“时间”和“空间”来书写,他敏锐地察觉到,在现代性观念的冲击下,乡村时间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他在书中举了一个非常有意味的例子,“我”回到空虚、破败的村庄,正在打麻将的“族叔”不同于以往的热情接待,而是出现了激烈的姿态矛盾,即在“站立待客”和“坐下摸牌”之间出现了冲突。在这样的身体姿态和表情姿态下,作者意识到了“麻将时间”在乡村的蔓延和控制性,“在麻将(赌博)时间面前,自然时间和生态时间全部都消失了,历史和祖先的记忆时间也消失了……它意味着劳动情感和土地情感的终止。”而乡村的空间也由于处于闲置状态而被抽空意义,变成了抽象的空无内容的空间,“如果土地丧失了增值、保值能力和抵押价值,如果生产丧失持续性,如果空间丧失可再生性,如果共同认可的生产价值准则破裂,乡村会变成一盘散沙——身体活动与土地空间脱节,意图与实践活动脱节,存在与经验脱节。这就是‘家园’即将丧失的征兆。”的确,在现代性的轴心中,乡村的土地已经失去了其本真的存在价值——植物性和生产性,它正被抽离并变为城市资本的一部分。具有生命力的乡村空间正在丧失,它也是我们的“家园”丧失的物理体现和心理体现。
时间和空间是乡村和大地得以在人类文明史和心灵史中存在的总体性图景,而真正使生活得以呈现的是由人而产生的各种“器物”。“它是农民个体器官的延伸部分”,但同时它又不是被动的工具,当它被制造、被使用并在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它反过来又“对农民的行为方式进行控制、规训和改造”。从第四章到第七章,作者详尽地讨论了乡村器物与农民的实践和乡土文化的关系。读这几章,一个已被遗忘了的,但又无比丰富芜杂的完整世界慢慢浮出历史地表,堂屋的长条形香几,香几正中央供奉的祖先灵牌,土地神、观音、菩萨、像,坛、缸、仓,八仙桌、马桶、火桶,镰刀、锄头、耙、犁,还有牛、马、驴等“移动的器物”,还有,小孩的铁环、飞镖、弹弓、陀螺等五花八门的玩具,等等,几乎相当于一本博物志。张柠在乡村大地上寻寻觅觅,把丢弃于无名角落的每一个细小的物品都捡拾起来,细细打量,寻找时间和意义。
器物并不只是器物,它承载着的是农民的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承载着不同的时间感和精神存在。作者从对农具的形状、力学原则分析看到农民的节约原则和在场原则,而现代化工具却因为便捷和集约而导致了污染和破坏。同样,乡下孩子的玩具往往自己亲手制作,并最终成为他个性和生命的一部分,每一个玩具、每一种游戏都有自己的性别、气质,并且,它背后蕴涵着泥土意象、粪便意象和植物意象,蕴涵着一个小孩的荣誉、幻想和生命成长,而城里孩子的玩具则是可复制的,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消费行为,玩具的独特性和生命性则被取消。
从第八章开始,作者从时空、器物(人的存在的延伸和背景),进入到人的内部研究和社会史的研究,作者花费了七个章节对农民性格、心理,乡村的婚姻、爱情和乡村社会结构进行阐释。在这些章节里,作者从大的层面对乡村的权力结构,如族长制度和权威的生成,乡村秩序的建构,及与现代国家价值体系的差异层层剖解。这些与《乡土中国》的论题有所相同,但张柠选取了完全不同的进入方式。他并没有进行直接的理论表述,以自己的经验观察、体会权力的诞生和表现方式,如在对家乡的几位族长和族长式老人进行考察之后,他认为“族长的力量、智慧和威严不是人为强加的,而是铭刻着宗族、时间和记忆因素的。年纪大的族长都有女性和男性的双重特征,他应该同时具备男性的‘力量’‘智慧’‘经验’,以及女性特有的‘守护’‘养育’‘亲近’等要素。”而现代“平等”观念的强行介入,瓦解了中国农民传统的“平等”观念和意识。作者认为,乡村传统公共领域的萎缩乃至消亡,决定了他们传统的平等观念的消亡。而这些传统,恰恰是建构乡村社会最基本的观念。它们的消失也意味着中国自身所曾经拥有的文化空间的消失。
与此同时,作者从微观层面对乡村各类人物进行准确、精辟又生动的描述和界定。从农民的身体学、姿态学、表情学细致入微地观察、思考他们的性格生成、心理期许、历史逻辑及文化样态。譬如理发匠、郎中等这种乡间边缘人物。张柠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一直是被歧视、被嘲笑的对象,与他们的流动性、不确定性及与身体的接触性相关,而造成这一原因又来自于乡土秩序的深层模式,那些“与身体相关的职业,会消解传统社会的禁忌,破坏稳定的秩序。”而乡村的“二流子”为什么能够在乡村获得某种程度的宽容,恰恰是因为他在替整个宗族执行“休闲”,他实现了其他人也渴望了的奢望。他的存在本身显示了乡土社会的整体压抑。譬如“相好”,这一词语在乡村本身就是暧昧的称呼,未婚或已婚男女、私奔通奸的都可以称为“相好”。在乡村,“相好”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大家既可以在背后批判、嘲笑他们,但在实际生活中又给予充分的包容。他们的存在样态都体现了中国农村观念中的某种宽松,概念的游离实际上是某种经验的游离。阅读《土地的黄昏》这一部分,你会感觉到,那长期游走于乡村边缘,并被各种话语所遮蔽的人重又从充满泥污的历史中站立起来,他们的面庞重又清晰,他们的眼睛重又睁开,深刻、富于意味。
在今天,大地、乡村和农民有越来越被简单化和问题化的倾向,他们的“黄昏”属性,那植物的、神秘的、温热的,代表着某种时空感和文明方式的属性正在被遗忘。现代都市的迅速发展和乡村的被遗弃都使得这些经验、记忆面临着被遗忘的境地,其意义和价值也随之丧失。但是,这样一种完整的经验世界和象征世界,这诸多在时间长河中闪闪发光的、承载着生命和历史的器物,这乡村种种复杂的人生和人格,是否就此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和必要性?在此意义上,《土地的黄昏》通过对复杂图案的“发现”和“重构”来对抗这种丧失和遗忘。
读《土地的黄昏》,你会时时为作者知识的博杂、理论的繁多、记忆打捞能力和研究方法的繁多所惊叹。作者以知识考古学进入,把关于“乡土中国”的概念重新感性化,并进行新的分类、归纳和叙事;以符号学为基本方法,对乡村“器物”和乡村各类人等进行最详尽的阐释和描述,高度具体,又高度抽象。它包含着大量的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方法,譬如对农民姿态的分析就可以说是心理学的完美实证,对族长权威生成则很恰当地使用了社会学、人类学的分析方法,“器物”的那几章则是人类学、文化学、符号学和物理学的交叉结合。但是,张柠看重的不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理性的事实”,而是“一种经验变化的事实”。他特别欣赏涂尔干的话,研究社会事实的准则:“既不包括任何形而上的思想,又不包括任何关于存在的本质的思辨,它只求社会学家保持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在他们的学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时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社会学家应该在进入社会世界时,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一个未知世界;他们应该认识到,他们所要处理的事实的规律,和生物学尚未形成以前生命的规律一样是不可猜测的;他们应该随时准备去作会使他们惊讶和困惑的发现。”以面对一个“未知世界”的心态回到即将成为“过去和记忆”的世界,这需要作者清空那些已经成为碎片的记忆和被顽固占领的“现代性”头脑,需要以赤子之心回到大地上,并试图保持历史的连续性和生命的温度。这样,才能使司空见惯的风景重新陌生并产生真正的惊讶和困惑。
总体而言,《土地的黄昏》可以说是一个象征性结构。它整体的结构——时间—空间—器物—人——已经把乡村世界作为一个大的意义体系和生命体系给呈现了出来;它的语言方式更是一种诗性的象征结构,用感性的语言达到理性的穿透,既是一种审美语言,也是一种象征语言和逻辑语言。“农具记忆是一种缓慢而柔性的‘肉体雕刻技术’,这是一种古老的身体记忆形式。在现代世界,它转换成战争、监狱、流放这些激烈的‘肉体毁灭技术’。现代世界的日常书面记忆(阅读和教育)是一种记忆的假象,与传统的农民世界无关。……农具的历史就是惯例、习俗和经验,需要顺从和学习。农具的使用就是对肌肉的挑战和考验,需要支付和忍耐。只有肌肉的疼痛和疲劳才不会被人遗忘,这是古老的心理学原理。农具将记忆镌刻在一代又一代农民的肌肉上。使用农具在肌肉上产生的经验和记忆,是缓慢和恒久的。”这样精彩而富于意味的叙述和充满象征性、生命性、感性的理论表达全书俯拾皆是。
张柠谙熟乡村的语言方式,顺口溜、打油诗、方言、俗语、乡村荤段子等等这些充斥在乡村生活缝隙中的小象征,被随手拿来,运用在文本各处,妥帖异常。作者常有出神入化的比拟,如在谈到“击壤老人”所唱的歌谣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张柠认为王充对老人的批评完全不对(不知道帝王姓名;年老还要玩泥巴),并把老人比作最早的“左翼批评家”。这几乎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味道,正是这样敏慧而机智的比拟,使得《土地的黄昏》机锋不断,引人入胜。书中很多章节的标题本身就让人浮想联翩,“镶牙者或毁容大师”,“配种者或叫春应急中心”,“二流子:替代性休闲者”等等,读起来风趣、幽默,把抽象的理念和思索化入到形象的故事中,但又直中核心。每一节既是某一概念的具象分析,同时,又是一个小故事。你拿起书,掀开任何一页,都会很快被吸引。
在学科归属上,《土地的黄昏》的确是一个异数。如作者所言,这本书在社会学和文学之间流浪了许多年,却始终两不靠,作者本人宣称“一开始就没有打算为某一学科写作”,它是一次自由写作,是一本“充满情感的理智”的矛盾之书。它丰沛、庞杂的气息,多种学科的反复交叉,感性和理性,具象和抽象并在等等特征的确很难用某一学科或某一命名来界定。
首先,由小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所决定,小学数学教师生活性较为明显,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发现大量的数学知识,通过精心设计来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描述形式,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教师只有走进实际生活才能够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多都是数理性、抽象的知识,只有与生活元素相结合,才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其次,由小学生的自身特点所决定,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较差,并且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对于学习机械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欲望不强。另外,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比较喜欢趣味性的知识,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生活元素,就能够帮助其熟悉数学知识,拉近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二、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连。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元素,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性格、年龄、习惯与爱好等较为特殊,教师应该给予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紧扣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兴趣比较高的事例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以此来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充分激发其学习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人民币带到课堂之上,让学生接触到各个面值的人民币,与其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以此来激发其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另外,针对小学生喜欢动画片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穿插部分小动画,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学习数学知识。
2.教师重视对生活元素的选择。
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生活元素时,需要重视选择,应该仔细斟酌、精心设计,充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选择生活元素,所选择的生活元素需要对教学效果帮助较大,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假如教师所选择的生活元素较为冷门,大部分小学生都不了解,或者是没有接触过,那么就极有可能会造成冷场或卡壳现象,不仅无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还有可能会引发其抵触情绪,对数学知识难以接受。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选择生活元素时,应该选择那些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元素,容易接受且比较感兴趣,例如鸟虫鱼兽、花草树木、趣味游戏等,大多数小学生都能够接触到,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容易接受。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生活元素时也不能过于常见或普通,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尤其应该把握好度。
3.培养学生对课外作业的兴趣。
我国古代成语典故丰富多彩、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哲学思想的光芒,给人以启迪和教益。在教学中巧用成语典故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促使学生思维方法、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意识的作用》一框时,引用了“画饼充饥”“掩耳盗铃”“望梅止渴”来说明意识虽然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但是不能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引用“按图索骥”“郑人买履”来说明一个人做事情、想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道理,而不能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时,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纸上谈兵”“胸有成竹”等成语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道理。通过在教学中引用成语典故,既能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思考得出结论,从而使教材中的哲学原理进入自己的思想深处,内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事物,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二、引用名言警句,明理释疑深化主题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军事家等,他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留下了不少真知灼见、富含智慧、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名言警句,能说明和揭示哲学概念和原理,既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又能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又能深化主题。如在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引用范缜的名言“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导入课题,在课堂上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关系如何?“形”和“神”关系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范缜的这句名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形”指的是“肉体”,“神”指的是“精神”;先有“形”后有“神”;肉体存在则精神存在,肉体毁灭(不存在)则精神毁灭(不存在);“形”和“神”关系问题的实质就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即哲学的基本问题。范缜的这句名言说明存在(物质)决定思维(意识),先有存在(物质)后有思维(意识),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体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加深了学生对哲学观点和原理的理解。
三、引用古典诗词,立疑激趣达成目标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7.附录
对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大学医用化学论文范例赏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其对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其影响了我国医学教学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笔者针对当前中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的实践经验,对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职护理;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1.前言
医用化学作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医化知识、理论及实验的基本技术等,为生化、生理及基护等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随着招生制度的深化改革以及生源素质的逐渐降低,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笔者针对现阶段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进行探讨,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我国中职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2.1中职学生的医化知识不强在读中职护理专业的中专生,有少部分学生成绩优秀,而多大数的学生成绩却相对较差,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在初中时,文化基础较差,化学成绩不乐观.其在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情况下,选择就读中职学校.此外,少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有些学生是在父母的压力下被迫就读.多数中职学生对医用化学的认识不足,更谈不上认清医学与化学间的联系,闹不懂在读护理专业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学习医用化学知识,未认识到医用化学的重要性.因此,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进度,导致部分学生的医化知识薄弱.
2.2医用化学教材内容的不足当前,中职护理专业所用的医用化学教材,是经卫生部进行规划的教材,其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课时较少.此外,中职专业护理侧重于化学本身的系统性,缺乏医学联系及未结合医学的实际特点,造成学生未能体会到化学在医学中的实用价值,使其缺乏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由于中职学校的医学课程较多、时间紧张及学制较短等,这些因素使医用化学的课时缩短.因此,针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确保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顺利开展.
2.3医学与化学的联系仍未得到完全理解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中,注重强调医学与化学的联系,化学被作为医学专业课的基础.但目前在实际的医化教学中,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化学与医学课程的关系,并单纯认为化学只是一门独立课程.学生尚未发现化学已渗透在医学中,既使教师从中做了很大努力,结果仍未显著.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中职医化教师均毕业于师范类或综合性的学校,虽熟练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但相对医学与化学的关系,也尚未真正理解与掌握.
3.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改进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
3.1医用化学的准确定位从整体的中职教育系统分析医用化学的科学地位.根据学生的生源情况,对中职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与完善.提高学生对医化教学的认识,在培养其升学和就业的同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就业.科学的准确定位既是学科与专业的统一,也是职教性的体现,唯有明确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中职的医用化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及目标性.根据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内容为指导,适当调整文化课的教材内容,打破化学知识原本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淡化复杂的计算过程,围绕培养学生的目标,有效开展医用化学教学.因此,应突出医用化学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密切联系化学和医学,不断加强医用化学学科的定位思想.
3.2深化改革中职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医用化学教材内容的选取,是改革中职医化教学的关键点.以往的医化教学大纲,是在有限时间内尽量系统的讲授医化理论知识,这在轻视医化教学服务性的同时,还偏离当代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医化教材的内容应打破常规的系统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够用、必需的原则,努力为医学化学服务.在医学中应用化学知识,将两者相互结合、渗透以及依存等,一同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人体电解质与渗透压;人体体液酸碱性和缓冲溶液时,应通过化学知识的概念讲解,同时更侧重于医学的知识点讲解.本章对胶体与晶体渗透压在维系人体细胞内外水、盐及体液平衡的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从中认识到化学对医学的重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3.3加强提高学生的医用化学认识在医化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通过较多例子详细讲解化学及医学的关系,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程度,利于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由于现阶段学生尚未完全了解医学知识,因此,教师的讲解方法应能吸引学生关注,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比如,对于临床医学中常用于大量体内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也就是0.9%氯化钠溶液.教师可对此进行提问,利用其它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代替时,是否可以注射,理由是什么?从中引出等、高、低渗溶液.以提问方式使学生进行思考,后面再根据化学理论,即溶液的渗透压加以讲解,有效说明了化学与其所学专业的联系.这种教学手段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拓展医化教师的知识领域医化教师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受限于化学专业的知识上,应多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阅读一些与医化有关的书籍,并与医学专业的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以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以将医学与化学的密切关联运用到课堂中.教学中多采用临床实例讲解,例如:碘的性质讲解时,多重于缺碘的临床症,生活中如何防缺碘;在讲乙醇时多引临床及医药用途.既激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5注重化学的实验教学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利用实验进行教学,将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化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在培养学生严谨工作态度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是培养合格护理人员的关键.笔者认为除教学大纲实验内容外,可增加趣味性实验内容,即将性质揉和在实验中同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例如,趣味实验“鸡蛋变大变小”说明了高、低渗溶液的作用及半透膜的性质,学生乐于接受.
3.6在生活中运用医用化学知识医用化学的理论知识来自于实际生活,教师在具体的医化教学中,应将医化教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使其返朴归真.与此同时,生活也是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根源,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伸展.教师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再现生活等,稳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另外,在医化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实际,创造生活情景,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实践,使学生能运用其所学知识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运用生活例子进行教学,例如利用化学法除去衣物上的污迹;淡水鱼和海水鱼交换环境后能生活吗?鱼体的变化?将使学生长期保持对自然与生活的好奇及探索,使其更加了解医化与生活的关系,有效提高其的学习兴趣.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根据当前的情况而言,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是必然之势,其改革过程虽较艰难,但只要根据上述的准确定位医用化学学科、加强提高学生的医用化学认识以及注重化学的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逐步进行,相信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改革进程将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顾伟.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医用化学的教学策略[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2]章耀武.中职医用化学教学探讨[J].科技资讯,2008,(35).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进行生活与化学关系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论文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此外,遵循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将课外新闻记者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写出科技小论文。在将阅读材料整理成文章,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学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的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化学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或者说都能很好地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本文就当前化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不能紧密联系的现状提出将生活中的化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的相关教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接受这样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并愿意在教学中付诸实现,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学习,注意搜集各种新知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科知识的普遍联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的进入化学学科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化学与生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58-59.
[2]李琴.将社会生活中的裕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D].华中师范大学,2008:3-27.
写到这里已是论文的结篇之词,我突然没有了之前流畅的思路,敲击键盘的手指变得有些沉重起来,总结与回首总是令人感慨万千。翻看着这厚厚一叠的数万文字,想起曾经为了要写六千字的论文而发愁,我不禁对自己微笑了。四年的大学时光转瞬即逝,十六年的学子生涯亦将挥手告别。这一路走来的点滴片段,此时此刻如同影像般在心底回放,无论快乐、忧伤、收获还是挫败,都是那样的珍贵与温暖。能端坐于课堂,凝听老师的谆谆教诲;能留连在图书馆,啃读册册文献;从一门门课程的学习到一行行论文的撰写,能拥有这段学习的机会,我有着难以言表的珍惜与努力,惟恐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学业有丝毫的懈怠,尽其所能不辜负老师、朋友和家人的期望与关怀。
我要深深的感谢我的导师陈凯,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完成,陈老师都给予悉心的指导,您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科学思维、忘我的科研精神以及淡泊宁静的生活境界,让我在做人和做学问两方面都获益非浅。您的幽默风趣和出众口才更让我佩服万分。
感谢化学系的各位领导,感谢龙琪、陆国飞、宋怡三位化学教学论文的老师,感谢你们在学业上的指导和生活中的关心,你们学者的睿智和师者的风范,让我在热爱的化学教育领域的领悟更深一层!感谢张凤、胡应杰、鲜华、刘少贤、陈昌云等老师在实验场地、实验器材和药品上的帮助和实验技术方面的指导,毕业论文期间得到了你们太多的帮助,尤其是胡老师那一句“实验要深入”被奉为我设计实验的关键原则。
陈博同学的渊博学识、教育理想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朱子丰同学的深厚科学素养、敏锐实验洞察力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他们共有的执着、热情,都是我学习的典范,也给予我投身实验研究的极大动力。他们在毕业课题实践过程中的交流、指导,使我获益匪浅,在这里诚挚地感谢他们。尤其是陈博同学在我实验失败时给予我巨大的精神鼓舞,让我更有信心站在今天的讲台上化学教学论文致谢词范文化学教学论文致谢词范文。
江虹、王炜祺、赵钧若、范淑平、蔡敏尧、马晓雯等学妹都是在相同课题组共同奋斗的成员,本篇之成文与她们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文中部分还参考了她们发表的部分成果。青春靓丽、才华横溢的你们让我对晓庄的校园更加留恋。谨以拙文向她们表示谢意。
本文还参考了部分江苏苏州高级中学的徐惠老师、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胡益民老师与导师合作的论文,虽然没有见过这两位老师,但是仍然要向他们表达我的谢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保志明老师、江苏艾迪生公司副总沙德慧先生也给予我很多指导,特别感谢他们。
最后,我要以无比的深情感谢我远在家乡的父母,你们的浩荡养育之恩、深刻体察之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和幸福。
化学教学论文致谢词范文二
致谢2011年8月30日,我踏入了浙江大学,开始了新的求学之路。时至今曰,3年多的时光已悄然消逝。再回首,内心思绪万千,感慨良多。在本科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曾经给与我莫大帮助的老师、同学、朋友及亲人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
我要感谢我尊敬的导师一一宝贡敏教授。宝老师在做人、学习等多个方面为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值得我不断的去学习。宝老师的思维非常的好,讲话十分有逻辑,简单明了,并能给与人深刻的启发;做事十分严谨,工作兢兢业业,为人谦和,等等。在本科学习阶段,宝老师一直用科学的精神要求我们,让我们认清道与术的关系,并让我们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这为我本科论文的写作以及将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科论文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宝老师的用心指导和教诲,以及资助,例如,在例会进行汇报时,宝老师总能给出具体的完善意见。此外,宝老师对待每个学生象对待子女一样,在生活中也给与了我悉心的照顾。同时,师母俞秀金老师待人真诚、和蔼可亲,在我本科学习阶段也给与了我温暖的关怀。
感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例如,吴晓波教授、张钢教授、魏江教授、陈凌教授、周帆教授、霍宝峰教授等,他们的讲课让我受益匪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组织的国内外专家的学术讲座,开阔了我的思维,让我增加了大量的知识。
我要感谢同门张世琪、李贤红、赵卓嘉、蔡丽玲师姐,师妹龙思颖、夏倩雯、黄谆心、陈瑾,师弟肖增瑞,在我本科学习期间给予的帮助和关心。我要感谢2011级本科班的所有同学,他们给与了许多的帮助,以及快乐,有他们的陪伴使得本科阶段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和更加的有意义化学教学论文致谢词范文论文。
感谢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相关人员,他们也给与了我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浙江理工大学的程华教授对我的鼓励,感谢浙江理工大学的薛宪方副教授、MBA中心、杨哓刚科长,感谢浙江财经大学的吴道友副教授,对我学习的支持与帮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19-1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提交的最后一门作业,是为检验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以及进一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设置的。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提交的最后一门作业,是为检验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以及进一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设置的。毕业论文的题目可以是指导老师提供,也可以自主命题。一个好的选题会使论文有生机,才会有好的内容;若选题不好论文就难以写好。很多综合性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多数是教师的科研课题,有鲜明的创新性和综合性;但对地方性院校,特别是新升本科院校,由于信息不畅、资源匮乏、前沿信息少、基础薄弱,教师科研能力差,科研课题很少,每到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时,学生发愁,老师苦恼,而且教育部要求必须有50%的研究型课题,这就给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教师带来了选题困难。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学生论文质量水平是普遍关注的问题。我系教师团队十分注重学生的论文工作,多年来对选题的重点及具体做法也有一些探讨与实践,现把我系从07年第一届毕业生至今的一些论文选题工作,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 从专业知识寻找论文课题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前提,论文的选题同样要围绕着“巩固专业知识能力”的这个中心。化工行业中的很多前沿性研究是需要建立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将专业知识与当前科技发展相联系,不但可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对于培养学生系统知识的连贯性是大有裨益的。
2 从生活实际中寻找论文课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衣食住行到“神七”升天无不和化学相关。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但要立足于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关注生活,注重培养从生活实际中寻找论文课题的敏锐能力。如日常生活中食品防腐剂苯甲酸的制备、检测课题;生活用水硬度的测定方法与改进方法研究;以及生物质新能源、太阳板电池的研发技术进展等。
3 从科研项目中寻找论文课题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将自己的科研方向、体会、感受和兴趣,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跟踪教师的科研方向[1]。如教师正在从事水处理方面的研究,上课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一些科研感受和体会传达给学生、安排或讲解相关科研实验、给学生布置一些综述类小论文,使学生尽早地树立科研、论文写作意识,给学生尽早地提供科研的机会。到了毕业论文选题时,由于有了前期的相关研究背景或相关实验经验积累,教师、学生都“心中有数”,从而可较快地进入论文选题阶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动手实践与创新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4 从与企业结合的角度寻找论文课题
地方性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其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经费支持、生源质量均弱于重点大学;但地方院校立足和依托地方,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主线,坚持和体现地方特色,发挥因地域、文化所决定的优势,是其他大学不可比拟的[2]。利用此优势,地方性院校教师可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沟通平台、联合开发科研项目,项目中的相关内容可作为学生论文课题。如我系与本地区化工行业建立的联合研究项目,既提高了学校整体的科研能力,又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为学生论文的选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5 从兴趣出发选择论文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论文的选题中,也可探索开设设计性和创新性综合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和设计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不但保证了论文的质量,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性教学手段,也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的内容[3]。
参考文献:
[1]江腊生.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跟踪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18-20.
[2]钟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研究[J].江西化工,2007,2:82-8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106-02
高等军事院校是为部队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培训有实战作战能力的高等教育机构。它在承担一般高等教育任务和遵循其一般性原则的同时,还必须依据部队实际需求和发展不断调整其发展的方向和策略。面向21世纪,西方国家重新强调理科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一个普通家庭里可以找到化学品在百种以上。这种规模已超过百年前的一个标准化学实验室所拥有的化学品。在部队中,我们所使用的各种各样高科技的武器、装备都离不开化学的身影,可以说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为了安全地使用我们身边的化学品,每个人都应具备基本的化学知识。让化学教学走向社会和生活,使学生对化学在现代科技文明所扮演的角色有正确认知,不畏惧化学、不排斥化学,增进学生对化学的正确认知。而如何使化学教育能更好的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使化学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要,这是每个化学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点。
一、课堂内外联系教学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的科学理论,化学课堂教学应该是轻松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新的教学改革越来越强调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能力。因此,我们以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突出地位为中心“活化”课堂教学内容,力求使教育教学活动与当代人类生活现实贴得更近。在本科生及研究生的课程中,坚持引导学生,从生活、生产实践中感受化学,用化学知识重新认识与体味生活,在科学知识学习与科学素质建构中,塑造科学世界观。例如:介绍世界各国共同研究的臭氧层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型材料如钛系化合物作为精细化工产品,前景诱人。四氯化钛TiCl4在军事上,尤其是在海洋战争中作为人造烟雾剂;在农业上,用TiCl4形成的浓雾复盖地面,减少夜间地面热量的散失,保护蔬菜和农作物不受严寒、霜冻的危害。如通常用氯气作自来水消毒剂,而国外已从氯消毒的自来水中鉴定出微量的多种致癌或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物质,世界环保联盟即将全面禁止在自来水中加氯,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更理想的广谱性安全、稳定性强、高效杀菌消毒剂ClO。有关磷酸盐,被作为减少环境污染而推广使用的无磷洗涤品;过多的食用蔗糖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国外正流行的无糖食品等。通过这些信息,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积极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二、开展生活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用化学科学来实践生活。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社会生活中,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化学的魅力,逐步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生活与生命问题,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开展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增强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意识,并对科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思考。例如:①食盐或食品中碘的简易检测:碘是人体内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不过人体摄入过多的碘也是有害的,不可盲目“补碘”;②香烟中部分有害物质的检测,几乎所有的医生都向人们发出警告:吸烟对健康有害,它会使你患上癌症、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及其它疾病;③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化学方法;④真假白酒的鉴别;⑤传统电池、油漆中铅的测定:现代社会中,铅对身体的危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发达国家,废旧电池被列为危险有毒废物,必须单独投放和回收处理。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进行与生活有关的论文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此外,遵循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将课外新闻记者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写出科技小论文。再将阅读材料整理成文章,并发表在自己的见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学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的组织语言的能力。
四、展望未来,激励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
化学研究的是生命的基础、生活的质量和如何不断改善生活。专业化学知识意味着广阔的前途,可以籍此进入广阔的天地;化学已成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武器,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展望未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关注现代社会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增强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如在世界面临能源危机的今天,开发利用乙醇为动力燃料,并用纤维素作为一种新的原料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的“电极活性物质”作为电池燃料,成为微生物电池,展示出美好的前景。又如,在密闭的宇宙飞船里,宇航员排出的尿用微生物中的芽孢杆菌来处理,生产出氨气,以氨作电极活性物质,就得到了微生物电池,这样既处理了尿,又得到了电能。另外称为水合甲烷的物质大量沉积在大陆架的边缘,未来洁净能源的最大一部分也许藏在海底。2005年12月15日俄罗斯独立电视台报道,俄罗斯科学家从天然金刚石(钻石的初级品)的成分――碳元素,和头发的组成中碳元素也占很大比重这一共同点出发,将人的头发经过物理化学处理后合成出美丽的人工钻石。这些都是化学创造的奇迹,化学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从生活和社会中选取素材,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使学生感悟化学、探究化学,用化学创造生活,用化学改变世界。
参考文献
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强化学生的心里活动调节效能,深化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使其直接有效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一专题研究已成为了化学教育工作者重要课题之一。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由此,优质高效的化学教学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化学学习内化为主观需求,将对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坚持到底。在此,我从激发兴趣的角度,谈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一、通过化学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从人性美的角度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苏联作家康巴马斯托夫斯基所说: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船头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兴趣的激发是平时师生相处的一种无意识的心灵交流的过程。
冬天里的问候、偶遇时的称呼、雨天的小伞、感冒时的热水、考试失败后的慰藉、网上QQ聊天、课堂上适时的鼓励、篮球场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许来自于生活上的关怀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贯彻。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在人性关怀的熏染下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从情感上亲近了老师,也从感性上亲近了他所教的学科――化学,以此种关系为基点,学习兴趣得以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化学教学也才能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
其次,从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对于目前处在一个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们对于教学的一种个性体现。他们需要友善的老师,但是他们更需要智慧的老师。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师能更加长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A、提高化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表达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而幽默的语言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兴奋区间,撞击平静的思维从而产生求学的欲望。例如:我对爱情化学反应类型的小结
(1)一见钟情型=化合反应 A+B=AB
(2)别人牵线型=催化反应 A+C+B=AB+C
(3)挖人墙角型=置换反应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墙角型=复分解反应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应 AB=A+B
如此特别而幽默的总结,能够缓解学生对于化学课单一的教学语言的审美疲劳,对大脑皮层产生更为强烈的冲击,记忆的周期更长,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学老师的综合素养,关注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通过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学得好,动机就能够得到强化。例如:对于侯氏制碱法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讲了制作的过程,发明创造的意义和价值,还讲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的三大贡献,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如此,将历史和化学结合在一起,渗透了德育教学,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加有力于学生对于本科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开发非智力因素杂志网论文格式范文。
首先、通过老师实验的演示和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A、通过老师实验的误区设置,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对实验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而对于可能性的实验,设置实验误区却是更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促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感悟,避免学生自己实验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这一实验中,可由数个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后,先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过程,操作过程中动作适当放慢,这期间必然会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由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指出实验中错误操作,并根据实验原理推断错误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如何变化。最后由学生吸取演示学生的教训动手改进实验操作配置溶液。通过错误教学,从而达到深刻领会实验要点的目的。
B、通过趣味性实验演示,引发学习的乐趣,探索化学反应现象。化学实验的目的性太强,基于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成为了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和锻炼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如果抛开功利的因素,摈弃学习的目的,以娱乐的心态来面对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许所谓的实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体里的星光”的实验。在一支较大的试管中,加入几毫升无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浓硫酸,在试管背面衬一张深蓝色的纸。摇振试管后,关闭电灯,用小匙挑一些高锰酸钾晶体,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渐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点点,恰似秋夜的星光,还有轻微的炸裂声。那么,高锰酸钾、酒精的混合液里,为什么会发光呢? 如此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这种有趣的实验,更能够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面对化学教学。
其次、通过化学实验的模拟,诱发学生解读生活、创造生活的好奇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生活是课堂的外延,寻找生活与化学的契合点,通过化学实验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创造生活,这是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又一指导原则。
A、关注生活中的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I铁锅生锈中就存在原电池的原理;用超强力油烟机洗涤剂洗涤油烟机;炒菜时加碘食盐要最晚放,是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挥发;瓶胆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钙与醋酸的复分解反应等。
B、关注来源于生活的简单魔术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鸡蛋入瓶现象、玻棒点火、江南春色。 一吹即燃的蜡烛、清水九变,等简易操作的魔术。
C、关注生活低碳原则和化学反应的关系。低碳生活是目前环保内容的一个重要主题,上海世博会也处处体现低碳节能意识。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1)烧97号汽油(2)烧饭先泡10分钟(3)看电视把电视机开暗一点(4)乘地铁上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