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剂室实习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03 15:35: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临床药剂室实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临床药剂室实习

篇(1)

结果:经过临床药师的临床应用指导,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

结论:针对中药注射剂,临床药师对其进行应用指导,可提高药物的安全,有效提高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临床药师应用指导分析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78-01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不合理使用,引起了许多的不良反应。主要包含配伍复杂、溶媒的错误选择、给药剂量较大、滴速过快等问题,在临床上由于这些不规范的操作,经常出现药物事故。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从业经验,从药剂配置、药物品种、个体差异、溶媒选择、药物配伍、滴速控制、浓度控制等方面进行指导与分析,希望有助于同行参考,现总结如下:

1个体差异

应向患者仔细询问是否存在过敏史、用药史与家族史,针对药物过敏者,应慎重选择静脉进行中药注射剂给药,特别是儿童、体重较弱的老人、过敏体质、肾功能低下的患者,极易发生不良反应。在用药之前,要认真核对、调整剂量,强化对患者的监护,若出现头晕、呕吐、恶心、胸闷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给药,同时采用相应的救治措施[1]。所以,我院临床药师对于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非常注重考虑个体差异方面的问题,定期对急救药品(如抗组胺药、肾上腺素)等药物配备情况进行检查。

2药物品种选择

由于中药复杂的化学成份,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了解较少。主要从中药经典方中了解中药注射剂,同时也是中药的来源,根据辩证治疗的原则,可明确中药的药效、药性。对于无法辩证的药物,只可根据说明书所显示的病名使用,例如醒脑静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均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可明显缓解脑梗死患者病症。然而由于刺五加注射液具有偏凉的药性,醒脑静注射液属于偏温补药性,因此前者在虚寒型病症中应用,后者在火热型病症中应用。药物的选择,必须根据药物属性、疾病症候选用。针对药物的选择,临床药师必须按照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以合理、适当的选择中药注射剂。

3药物配伍

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成分较为复杂,同其它药物进行配伍时,容易出现沉淀、变色与氧化等反应,影响了疗效,发生不良反应。因此,为确保患者安全、科学的用药,必须的尽可能防止联合用药。有关文献研究表明,联合用药,极易引发不良反应。从研究结果来看,联合用药者,在不良反应比例中占有83%[2]。所以,临床药师必须严格对于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禁止进行药物配伍。同时,也必须防止中药注射液与其他中西药物的配伍使用。若进行选择多组输液,必须严格给药顺序、给药时间间隔,使用溶媒对输液器进行冲洗,或可使用中性液体在输液组间进行加液隔开。

4溶媒选择

由于中药注射剂具有较多且复杂的成分,应该按照中药的理化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媒,防止出现变质与沉淀反应,以降低不溶性微粒的含量。根据有关文献研究显示,复方丹参、银杏叶等注射剂,其PH值为4.1~6.4,呈现偏酸性质,若与0。0%的氯化钠配伍,可能会由于盐析作用,而产生过多的不溶性微粒。因此,一般选择5%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稀释,再行静脉滴注。由于复方苦参、灯盏花素等注射液呈现碱性,通常选择0.9%的氯化钠对其进行稀释,再行缓慢滴注。针对PH值过低的注射液,应避免与其进行配伍使用,以防止析出有效成分,产生沉淀。所以,临床药师在临床应用指导中药注射剂时,必须根据中药品的说明书进行溶媒选择,同时要查阅相关的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结果,以对中药注射剂进行合理的调整。

5药物滴速、浓度与剂量控制

根据笔者对我院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调查结果显示,许多临床医生多采用大剂量的注射剂,严重者超剂量使用,引起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有关文献研究表明[3],在中药注射剂中出现不良反应的3414例患者,就有730例发现超剂量用药,约占总数22.63%。使用高浓度的丹参注射液,可引起心动过缓,甚至引起血压性休克。这说明,药物的高浓度、大剂量,极易发生不良反应。所以,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根据药品说明书所规定或推荐的浓度、剂量,进行给药。在临床给药时,若给药速度较快、浓度较大,均可引起栓塞、头晕、静脉炎、刺激性皮炎、疼痛等不良反应。因此必须控制好中药注射剂的滴速,通常为45~55滴/min。而针对葛根素、苦碟子等心脑血管药物使用,尽可能将输液速度减慢,通常为30滴/min。某些药物,还需根据患者的年龄差异,调整给药速度,例如清开灵的使用,儿童为25~35滴/min,成人则为45~55滴/min。因此,在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控制好给药的速度。

6药物配置

针对中药注射剂,配置操作的规范化、合理化,可有效防止发生药害事故。所以,临床药师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查对制度。在配药之前,护理人员必须仔细检查药物的质量,例如外观是否存在外标签模糊、漏气、沉淀、溶液变色、瓶口松动、混浊等现象,若发现这些问题应避免使用。针对患者同一疗程治疗,尽可能选择同一批号、厂家的药品。在配液过程中,要控制好加药方法与配置顺序,特别是分针,应首先充分溶解药物,再将其加入至输液。此外,对于中药注射剂抽取所使用的空针,禁止混合使用。配置好药液后,明确规定配液的时间。例如灯盏花素,在使用氯化钠稀释后,在4h内必须使用[4]。

7结语

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必须经过临床药师的指导,发现不合理情况,并进行整理,加强药学监护,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准确的信息。同时,在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注意个体差异、药物品种选择、药物配伍、药物滴速、浓度与剂量控制、药物配置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管鸽,周鹏,孟菲等.临床药师就临床中药注射剂不合理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9):4714-4715

篇(2)

临床药师;治疗方案;合理用药

Experience of clinical pharmacist participating in therapeutic regimen and analysis of typical cases

MA Guangdun,YUAN Xiangping,DING Yufeng,et al.Yidu central hospital of Weifang,Shandong Qingzhou 262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role of clinical pharmacist played in pharmacotherapy. Methodscontrast to the drug using and therapeutic effect by clinical pharmacist intervention the therapeutic regimen. ResultsPharmacists intervention on clinical regimen improved the clinical effect,shortened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reduced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 ConclusionClinical Pharmacists can improve the therapeuticeffect and show their own value within the group so long as they try to enrich and enlarge their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ists; Therapeutic regimen; Rational drug utilization

作者单位:262500 青州,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

随着新《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以及《卫生部临床药师制试点方案》的陆续出台,我国的医院药学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其工作重点也从“以药品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全国多家医院开展了以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和药物治疗全过程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现通过对我院临床药师在参与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用药进行分析,以探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工作模式及其在促进合理化用药中的作用。

1 规范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1.1 未注意药物的合理选用 例1:女,78岁,因“发热、咳嗽5 d” 院外治疗不佳,遂入院就诊,胸片提示:双肺炎、肺气肿。药师得知患者院外用药为阿奇霉素0.5 g,静脉注射,1次/d ×5 d,药师分析认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非典型致病菌,但据我国的细菌流行病调查发现[1]: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多为高水平耐药,因此,在怀疑为肺炎链球菌所致CAP 时不宜单独应用大环内酯类,药师建议应选用对G+球菌作用良好的β内酰胺类药物与大环内酯类合用,或者单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医师综合情况后给予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静脉注射,1次/8 h+克拉霉素片0.5 g,口服,2次/d抗感染等治疗,给药48 h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

1.2 药物的使用剂量不适宜 例2:女,86岁,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入院,患者院外已用多种抗菌药物,入院后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0 g,静脉注射,1次/8 h抗感染治疗,但第2次给药后患者出现抽搐、肌痉挛等中枢兴奋症状,药师发现不良反应后认为:此不良反应可能与该患者肾功能减退未调整给药剂量及患者的高龄有关,遂建议医生改为对中枢及肾脏影响较小的美罗培南[2],后根据患者Ccr 为55 ml/min,给予美罗培南1.0 g,1次/8 h后病情好转,也未再出现中枢症状。

1.3 药物的使用频次欠合理 例3:男,76岁,因“右下肺炎”入院,给予氨曲南 1.5 g,静脉注射,1次/d+克林霉素0.9 g,静脉注射,1次/d。临床药师建议:氨曲南、克林霉素均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抗菌疗效与血药浓度达到或超过MIC的时间占给药间隔的百分比(即T>MIC)相关,多采用1次/8 h或1次/6 h多次给药,以使T>MIC的时间尽可能延长。临床医师接受建议后医嘱改为氨曲南0.5 g,1次/8 h,克林霉素0.6 g,1次/12 h。

1.4 抗感染的疗程欠适当 例4:男,6岁,“支原体肺炎”,医嘱给予口服阿奇霉素0.3 g,1次/d,8 d。临床药师指出:阿奇霉素有较长的半衰期和抗生素后效应,常规应1次/d给药,可采用红霉素与阿奇霉素的序贯疗法:先采用静脉滴注红霉素10 d左右,再口服阿奇霉素3 d后停用4 d,根据需要可再重复给药的方法[3],同医师沟通后采用如上建议,14 d后患儿治愈出院。

1.5 未注意特殊人群用药 例5:女,28周妊娠,因“肺炎”入院,预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拉霉素0.5 g,口服,2次/d治疗,药师审核医嘱后建议[4]:克拉霉素在FDA妊娠期用药分级为C级,出于安全考虑可选用同类药物中的阿奇霉素(B级)0.5 g,1次/d,药师建议被采纳,患者病情控制并治愈出院。

1.6 药物浓度配置不合理 例6 :男,68 岁,“关节置换术”,术前医嘱:预防给予万古霉素1 g+1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临床药师指出:此药浓度不应不大于5 mg/ml,1 g至少用200 ml溶媒配置,否则易出现“红颈综合征”,医生采纳建议将医嘱改为万古霉素1 g+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用药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1.7 优化抗感染治疗方案 例7:女,65岁,“慢行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入院,痰培养+药敏结果为:大肠埃希菌,对氨曲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耐药,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敏感。药师分析认为:对任意两种三代头孢菌素或氨曲南耐药的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应警惕其ESBLs的产生,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规定:对产ESBLs的细菌既使体外测定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敏感,也应视为耐药,原则上首选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等,药师建议停用现有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治疗方案,改为美罗培南1.0 g,静脉注射,1次/8 h,医师采纳建议给药2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2 注意溶媒种类和容量的选择

例8:男,56岁,因“前列腺增生”行前列腺切除术,术后给予氟罗沙星0.4 g+0.9%氯化钠注射液,药师建议:氟罗沙星结构中既有酸性基团,又有碱性基团,在含电解质溶液中因同离子效应而使溶解度减小生成沉淀,宜选择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

另外,奥美拉唑注射液在碱性条件下稳定,故要求其制剂pH值在10.1~11.3[5]间,而葡萄注射液pH多在4左右,用500 ml液体稀释可进一步导致溶液pH降低,致使药物性质不稳定出现颜色变化,最好选用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溶解。

3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例9:男,45岁,“慢性肝炎”,给予肌苷1.0+VB6 0.3+氯化钾 8 ml+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配液后溶液变红,药师分析认为[6]:肌苷注射液pH值 8.8~9.1,与其他溶媒溶解后其pH值在7~9间稳定。而Vit B6的pH值在2.5~4.0,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使用,建议将二者分瓶输液。

4 注意药物的联合用药

例10:男,因“肺炎”入院,给予美罗培南0.5 g,静脉注射,1次/8 h,同时考虑患者可能有误吸因素预加用克林霉素0.6 g,静脉注射,2次/d 治疗。药师建议:美罗培南为广谱抗菌药,其抗厌氧菌的活性优于克林霉素,单用美罗培南即可,医生采纳意见,患者治愈出院。

另外,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同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而产生竞争性拮抗作用,不宜联用。

5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例11:男,“右侧胸腔积液原因待查”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患者长期服用华法令,住院期间因牙痛给予甲硝唑片 0.2 g,口服,2次/d。药师指出潜在风险:甲硝唑为肝药酶抑制剂,可抑制华发令在肝内的代谢,导致其血药浓度升高诱发出血倾向,同时哌拉西林也有导致凝血时间延长的副作用,建议慎加甲硝唑,7 d后复查INR由原来的1.41~5.*78 L,且患者有轻微鼻涕带血情况,医生及时停用甲硝唑后INR值下降至所需范围,也未再发生出血情况。

6 规范药物的应用方法

例12:男,80岁,因“肺炎”入院,同时给予插管鼻饲营养支持治疗,因患者高血压医嘱给予拜新同30 mg,1次/d鼻饲。药师发现后及时临床干预:拜新同为控释制剂,研碎后可导致控释系统破坏,不但起不到控释效果,反而因药物大量释放导致严重低血压,药师建议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1次/d鼻饲,医生采纳建议。

7 提高医师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敏感性

例13:男,73岁,因“肺炎”入院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茶碱缓释片治疗,4 d后患者自诉心慌,ECG示:房性早搏。药师认为:茶碱为治疗窗较窄的药物,患者心悸症状可能与左氧氟沙星抑制氨茶碱的代谢,使其血药浓度超过其治疗浓度有关。药师建议减少茶碱的剂量或换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换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继续抗感染治疗后,患者未再出现心悸症状。

8 讨论

通过药师对临床药物治疗过程的参与,一方面,临床药师可从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医护人员紧密协作,对药物治疗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纠正临床不合理的用药现状,提高了临床治愈率;另一方面,通过临床药师对临床经验的积累与实践,可不断提高自身的药物治疗水平和对临床问题的处置能力,为临床药师真正发挥作用打好基础。

参 考 文 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7,4(5):27027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05506.

[3] 马红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9):571574.

篇(3)

吸入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慢性气道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等。正确的使用步骤和良好的依从性是保证吸入制剂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先决条件。因此如何能让患者准确地使用这些装置,如何能让患者依从性更高,一直是临床药师群体关注的重点话题。为此,笔者对日常工作中相关用药教育的体会进行收集和总结,以供参考。

1 与临床医师事先交流,确定方案

临床治疗以临床医师为主导,在确定用药教育方案之前,应该与医师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目前状况与下一步诊疗计划。只有充分了解医师的用药意图,用药教育方案才更加可靠,教育过程才能完整的实施。了解下一步的诊疗计划,有助于及时更改用药教育方案。而充分交流亦可避免与医师教育内容或沟通内容不一致的情况。

2 在实施方案的前与患者充分沟通

在实施用药教育方案前,应当与患者充分沟通。以如下病例为例。患者,男性,80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年病史,因"咳嗽咳痰加重"入院。经过前期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医师加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2吸,2次/d"与"噻托溴铵粉吸入剂1吸,1次/d",患者拒绝使用上述药物。临床药师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发现该患者既往曾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月,因疗效不佳且出现口咽部念珠菌感染而停药。反复追问使用方法,发现使用方法不当。这类患者比首次吸入治疗的患者更需要尽快建立用药信心,仅因患者拒绝而放弃吸入剂治疗,不追究原因,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临床药师通过与患者交流,能更直观的了解不同患者的需要,使用药教育能更贴切患者要求,做到个体化。

3 住院期间多次抽查,确保出院后正确使用

正确的使用步骤是所有吸入制剂达到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基本要求。有研究表明,仅教育一次的患者在用药1w后仅45%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步骤[1]。所以对使用吸入剂,特别是初次使用的患者应多次抽查患者吸入剂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药物效应、减少不良反应,也可提高用药依从性和治疗信心。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直观地反映出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如果不强化记忆,人类的记忆内容逐渐下降,2d即可下降至27.8%。所以反复教育与不断抽查是迫使患者更深刻记忆的有效方式。临床药师尽量在患者拿到药的第一时间进行用药教育,最好能在用药第一次进行动作纠正,此后3d内每天对患者进行使用步骤的抽查及纠正。此外,生动形象地教育模式也是提高依从性的不二法则,最好在首次教育和纠正患者使用步骤时做出正确示范,方便患者正确掌握使用步骤。

4 坚持院外教育,及时随访

院外教育有利于患者进一步掌握吸入制剂的使用方法,提高用药依从性,从而加强哮喘症状的控制[2]。院外教育不是门诊医师的专项,临床药师参与其中具有更大意义。临床药师对患者的院外教育不仅包括纠正错误的使用步骤,还包括药物知识的进一步传播。对于出院患者,应当在使用1w、1个月进行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确认患者使用方式是否正确,解答这一阶段患者用药困惑,并可对下一步诊疗计划提出建议。经过住院期间的指导,患者已经充分理解了正确的步骤,这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可放在不良反应的监控上,及时沟通处理不良反应,加强患者对药物的理解。这种方式能及时发现患者使用方式不当并及时纠正,提高依从性,增强治疗信心。对于门诊患者,可建立多种院外教育方式,例如药学专科门诊、药学咨询窗口、印制专业资料等等。此外,提升窗口药学服务也是有效的方法。

5 对于特殊患者,更要制定个体化用药教育

使用吸入制剂的群体有很大一部分为特殊情况的患者,如高龄、妊娠期、儿童等,对于这类患者,可制定个体化方案,在用药教育方式上叶有独特性。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应当增加教育次数,尽量要求与子女同住,并且用药教育覆盖子女或陪护人员。不识字或视力减退的老人可用清晰简单的符号或图案标注使用方法。对于老年群体,还应加强随访。

待孕或妊娠期妇女经常可见支气管哮喘患者,对于这些患者应当尤其注意药物选择和不良反应。对于轻微间歇发作患者,可选用沙丁胺醇气雾剂;而轻微持续发作可选用布地奈德气雾剂[3]。但怀孕头3个月患者应当尽量避免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因其有造成胎儿腭裂可能。此外,药物不良反应可通过监测孕妇血糖、B超等方式排除。对于这类患者,预防大于治疗,须多向起传递正确的医学和药学知识,避免滥用药物,减少不合理用药产生的不良后果。

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发生支气管哮喘概率较高。有研究表明,通过用药教育,80.30%的儿童及家长可正确使用吸入制剂,哮喘完全控制率超过50%[4]。加强家长的用药教育效果比直接加强儿童用药教育的收益更大。针对儿童的用药教育需要更生动形象,比如采用游戏的方式或是提供奖励的形式,引导儿童自主使用吸入制剂。除了加强正确步骤的引导外,还需更加充分解释疗效与不良反应,提高家长对不良反应的认知与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素卿, 金美玲, 叶晓芬, 等. 慢性气道疾病患者使用干粉吸入剂的用药调查及药学监护[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9,7(5): 23-25.

篇(4)

随着药理学的不断发展, 患者对药物的吸收消化程度、血液中药物浓度及药物代谢周期等也会发生规律性变化,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及给药时间有助于提高药物使用效率及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因此对临床用药时间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良措施有着积极临床意义。本文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区别分析, 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间隔进行分析。

1 常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

1. 1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 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药物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时不能采用单一指标, 这与药物在体内代谢情况不同等有着直接关系, 多为时间依赖型。因此在药物方案的设置上, 要保证药物在组织内最低浓度不低于药物最低抑菌浓度, 用药间隔时间应该充分考虑抗菌后效应及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来确定。一些常用药物如螺旋霉素、红霉素等药物的抗菌后效应及半衰期等相对较短, 因此应该根据推荐药物间隔对患者进行给药, 适当调整为4次/d。而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药物抗菌后效应及半衰期等较长, 临床用药可适当调整为1次/d, 从而提高用药效果,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1. 2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作为高浓度依赖型药物, 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分别具有较大及较小抗菌后效应, 首次用药疗效显著,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常采用药物最低起效浓度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及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的比值。因此在保证每日药物定量基础上, 单次用药能够获得最高的药物浓度峰值, 提高药物最低起效浓度及浓度峰值的比值, 同时能够降低药物首次使用带来的影响, 加强药物的抗菌效果, 有效缩短了药物发挥效果的时间, 避免出现耐药菌种。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肾皮质药物对于此类药物的吸收具有饱和性。单次用药后药物浓度峰值增高, 然而不会在肾脏蓄积, 损伤肾脏, 因此可采用1次/d给药, 避免多次用药造成药物长时间在血液中低浓度存在而引起肾脏蓄积, 同时避免药物在耳蜗淋巴组织内长期积蓄引起耳毒性伤害。因此氨基糖苷类药物1次/d给药即具备良好的抗菌作用, 同时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减少毒副作用的产生, 降低患者医药费用。

1. 3 喹诺酮累抗菌药 喹诺酮累抗菌药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 药物杀菌速度及血药浓度成正比, 且药效发挥时不会导致耐药菌种的出现, 此类药物大多抗菌后效应较长, 且药物浓度与抗菌效应成正比, 若细菌及药物时间延长, 则抗菌后效应会稍微增强, 然而药物大剂量使用时, 会导致众多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患者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因此临床用药时需要严格控制给药时间及间隔。根据抗菌后效应及半衰期, 此类抗菌药物给药间隔多以12 h为宜。 如依诺沙星、诺氟沙星治疗单纯性膀胱炎时多为1次/d, 而治疗由敏感菌导致的肺部感染时用药多为2次/d, 而氧氟沙星在用于结核病时, 1次/d即可。

1. 4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给药时间及合理用药时间分析 作为典型的时间依赖型药物, 药物处于饱和抗菌状态时, 血药浓度仅为抗菌浓度的5~6倍, 因此保证药物疗效的关键是保证药物浓度不低于最低药物抗菌浓度, 在用药24 h后, 抗菌时间可维持8~12 h, 而多数头孢类及青霉素药物半衰期较短, 因此给药间隔可定为6~8 h, 用药可保持3~4次/d, 保证药效。头孢曲松及头孢西尼半衰期分别为5.6 h、5.5 h,药物有效时间一般可保持13 h, 因此此类药物1次/d即可保证药效。碳氢霉稀类特殊药物, 药物半衰期较短, 然而能够强效杀伤静止期细胞, 抗菌后效应较长, 因此用药间隔可适当增加, 给药1~2次/d为佳。

2 抗真菌类抗菌药给药时间及合理用药时间分析

常见抗真菌药物主要有唑类、多烯类及氟胞嘧啶类药物, 其中唑类及氟胞嘧啶类药物属时间依赖型药物, 抗菌后效应较长, 多烯类属浓度依赖型药物。如氟康唑的半衰期可维持28~38 h, 药物口服具有较高的利用率, 同时最低抑菌浓度及药物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比值必须保证高于20, 因此可采用口服1次/d及静脉给药1次/d的方案。参照《临床用药指南》, 氟胞嘧啶静脉用药应定为2~3次/d, 口服用药时应定为4次/d。两性霉素B静脉给药间隔应该设为1次/d。

3 联合用药给药时间及合理用药时间分析

联合用药可根据联合抗菌后效应或者药敏实验结果进行药效评估。联合用药若正确, 抗菌后效应相较单一用药更加明显, 这是由于不同药物具有协同及叠加作用,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 可适当减少单一药物的用量, 适当增加用药间隔时间。如磷霉素属浓度依赖型药物, 对于致病性金葡菌抗菌后效应显著, 与环丙沙星联合使用, 能够显著提高抗菌效果, 因此在上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 可适当减少药物剂量, 或者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临床在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等抗菌效果显著然而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时, 可采用联合治疗方案, 减少药物剂量, 增加给药间隔, 从而实现药效最大发挥, 同时减少药物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 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抗感染、消炎作用明显而被广泛使用, 近年来, 随着临床治疗及护理研究的不断深入, 在药物治疗效果最大发挥及减少毒副作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在临床使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用药错误, 对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的研究仍需进一步研究, 以杜绝错误用药的发生, 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篇(5)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在医院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因为中药注射剂的成分比较复杂,以及制剂纯度控制不当等原因,再加上使用过程中的使用不当,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多,这也已经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先后在2004年发现葛根素注射剂可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2005年发现莲必治注射液可致肾功能衰竭、穿琥宁注射液可引起暂时性血小板下降,2006年发现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同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决定暂停其使用和审批, 这又让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比较近年来一些不同医院在不同方面对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情况的总结,以及对住院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情况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一些药品使用不当造成的不良反应,希望能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

1 中药注射剂不同方面的临床使用情况统计及分析

1.1 用药频度、用药金额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用用药频度(DDDs)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新编药物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及药品说明书确定药品的限定日剂量( DDD) , DDDs为用某药的总用量与该药的DDD值的比值,以此作为衡量药物的使用频度指标, 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的药品分别计算他们的DDDs, 然后将DDDs 相加即为该药总的DDDs。药品DDDs 值越大, 说明此药的使用频度越高。对用药总金额和DDDs进行排序,而总金额排序号与DDDs排序号得比值就是该药的药物利用指数(DUI)。它能很好地反映用药金额与应用频度是否同步,当DUI接近1.0 时,也就表示它的同步性良好。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刘晨等[1]以此分析了她们医院在2007月7月到12月5个月期间21个科室住院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她们的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各种中药注射剂的DDDs和销售金额及排序情况

他们这期间用药(中、西药)总金额为2971万元, 其中中药注射剂为17种, 中药总用药金额如上表,为456.2万元, 占全部用药金额的15.3%,在临床用药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表1中可以看出个别药品的同步性差。经过查询病例发现, 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剂量大、浓度高、疗程长。

王继芳等[2]用同样的方法也在相同的期间对他们医院进行统计分析,这期间住院患者用药总金额7237万元,其中中药为924万元,占总比例的12.77%,而临床使用的中药注射剂共19种,总金额665.69万元,占中药用药金额的72.04%。同样存在着个别药品的同步性较差。

根据统计结果表明,中药注射剂有较高的使用比例。而一旦使用不当,不仅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更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医生应该很好的把握中药注射剂的功能与主治及用法用量的选择范围,针对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以及具体表现, 严格、全面考虑来选择中药注射剂的种类及用药剂量,避免造成对患者的不良反应。

1.2 处方、使用情况与药品说明书相关项目的比较

杨永榆[3]随机抽取了他们医院2009年1~9月门诊应用中药注射剂的处方,对处方诊断、给药途径、单次用量和联合用药进行统计分析,与药品说明书相关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在他抽查的316 张处方中,中药注射剂功能主治符合率为72. 78%,而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过量使用现象,高限剂量使用占49. 37%,稀释剂规范率为67. 41%;使用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处方占31. 01%。结果中明显可以看出,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着与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用法用量不符的现象,而这些情况都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各医生在使用药品的时候都应该严格按说明书的规定使用药品。而使用不合理的途径主要有,药物给药途径不当、给药剂量偏大、稀释剂不规范等。

2 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中药注射剂诱发不良反应的原因很多,从药品本身来讲,中药材的质量、药物的成分、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等都能直接导致药本身产生不良反应的隐患。除此之外,医生本身也存在导致中药注射剂诱发不良反应的原因,配伍的影响、控制静脉滴注的速度误用、滥用、症药不符合注射液为肌注药品等都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当然,因个体体质的差异,同样会有个别让人意想不到的反应,这就要求医生对具体的病人,严格按照药品规格的同时,根据经验,考虑具体情况,合理的开方,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2 讨论

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它具有生物利用度高, 作用迅速等特点,这也解决了传统中药见效慢的问题。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传统中药的给药途径,直接加快了起效时间,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但既然是开发的新剂型,在使用过程中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其造成的不良反应也不断的增多,这一严峻的事实也就要求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规范临床使用流程, 加强用药监护和不良反应申报工作, 完善用药体系, 这样要求,做到用药的合理、安全、有效,真正的把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发挥出其应有的安全、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晨,李晓玲.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情况分析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 11,17(11).

篇(6)

中图分类号: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028-02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文献对药物流产的效果报道不一, 临床观察发现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及其他原因,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药物流产不全及无效。为了更好地掌握药物流产的使用及提高完全流产率,本文试对可能导致药物流产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站门诊要求药物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236例,年龄18~40岁,平均24.2岁,平时月经规律,停经时间≤49天,尿HCG(+)。妇科检查:子宫大小不超过孕50天,B超见孕囊直径10~30mm,无严重心、肝、肾疾病、出血性疾病及前列腺素使用禁忌证。

1.2 用药方法

第一天在家顿服米非司酮75mg,第二天同第一天服法,服用米非司酮前后2h禁食水。第三天同一时间在我站门诊顿服米索前列醇600μg,留院观察6~8h,如服用米索前列醇后3h,仍未排出孕囊,再加服米索前列醇600μg,对5h后仍未排出者行清宫术,以免发生药物流产不全大出血[1]。

1.3 药物流产失败的标准

1.3.1用药后未排出绒毛和孕囊,或留站观察过程中出血过多,而行清宫术。

1.3.2用药10天后仍有阴道流血,B超检查发现宫内仍有残留物需行清宫手术。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36例中药物流产失败31例,失败率为13.1%。

2.1 年龄

236例中年龄≥35岁(平均38.23岁)79例,药物流产失败17例,失败率为21.5%;

2.2 既往分娩方式

此研究中有剖宫产史者12例,药物流产失败5例,失败率为41.6%;自然分娩史者123例,药物流产失败16例,失败率为13.0%。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失败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

2.3 孕囊直径

B超测得孕囊直径1cm以内及1~2cm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低于孕囊直径>2cm者(P

2.4 分娩与流产史

有自然分娩和流产史者的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无自然分娩史者,且随着流产次数增加,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增高(均P

2.5 子宫位置

后倾后屈位子宫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前倾位及水平位子宫者(P

2.6 经期时间

经期>5天者79例,失败19例,失败率为24.0%;经期

2.7 孕龄

停经35~39天者共72例,药物流产失败5例,失败率为7.0%;停经40~49天者164例,药物流产失败21例,失败率为13.1%。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失败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完全流产率已达86.9%,但仍有13.1%失败。本组药物流产失败率为13.1%,分析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1)年龄。年龄≥35岁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35岁以下者,年龄越大越易导致药物流产失败;(2)既往分娩方式。有剖宫产史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有自然流产史者。剖宫产术后由于子宫瘢痕及粘连,致使宫腔形态和子宫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子宫的节律性收缩,使胚胎组织不能及时顺利排出,导致不全流产,因此对有剖宫产史者,应慎重选择药物流产,一旦选择应密切注意其阴道流血的情况。(3)孕囊直径。药物流产中孕囊的大小与完全流产率的高低密切相关。孕囊直径在1cm以内及1~2cm时,药物流产的成功率较高,而孕囊直径>2cm时成功率相对较低。孕囊大小是胚胎发育的基础,孕囊越大蜕膜越多,在孕囊完整排出后,常有不等量的蜕膜残留,可能是由于米非司酮剂量不足,或维持时间不够,不能有效地抵消孕酮对靶组织的作用,导致流产失败,因此孕囊直径>2cm,药物流产后出现异常出血,应考虑清宫处理[2]。(4)孕产次数。有分娩史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未产妇,流产次数越多,药物流产失败率越高。人工流产术后可引起子宫内膜的机械性损伤,术后可发生子宫内膜炎,再次妊娠后蜕膜发育不良致胎盘粘连,流产次数越多,造成子宫内膜损伤感染的机会就越多,导致胎盘粘连的可能性就越大,再次妊娠行药物流产时蜕膜不易彻底排出,致不全流产。提示对有人工流产史尤其是流产次数多者,一旦选择药物流产应特别注意阴道流血情况,及时清宫,并适量使用缩宫素。(5)子宫位置。药物流产效果与宫置有一定的关系,后倾及后倾后屈位子宫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前倾位及水平位子宫者,其原因在于药物流产是阻止妊娠发展,引起子宫节律性地收缩而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后倾及后倾后屈位子宫,其宫腔与子宫的宫颈口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当子宫节律性收缩时胚胎不易顺利通过宫腔与宫颈形成的角度及重力的作用排出体外,而造成后倾及后倾后屈位子宫者药物流产失败率高于前倾位及水平位[3]。(6)经期长短。正常经期≥5天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显著高于

通过对导致药物流产失败原因的分析,说明首先要加强育龄妇女的避孕意识;同时在使用药物流产时,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根据药物流产常规观察,如有阴道异常流血,应及时清宫;在现阶段药物流产情况下,仍强调清宫术对药物流产失败者的必要性和及时性,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张静,盛迎伦,王晓霞等.米非司酮配终止早孕出血性清宫物的临床病理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1998,13(2):125~126.

篇(7)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b)-181-01

随着新型抗菌药物的不断问世及临床广泛应用,使得许多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预防、控制和治疗。而其中部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加剧了细菌耐药产生过程,给临床医师选用抗菌药物及针对性治疗带来困难,本文借鉴有关对临床常见菌的耐药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一些依据。

1临床细菌耐药情况

据统计,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青霉素的耐药率 由20世纪40年代的1%上升到 90%,一种耐药性极高,治病力极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萄葡球菌(MRSA) 的耐药率已增至39.7%,成为导致医院内严重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与此同时,另一种导致严重社区感染的耐药菌株――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ST)亦迅猛发展,由该耐药菌感染致死的病例逐年增多。由淋球菌所致淋病原本经青霉素 E治疗可迅速治愈,而今 60%淋球菌对之已产生耐药,青霉素G已难以控制其发展迁延。造成如此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抗菌药物的滥用[1]。

据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对2005年湖北三级医院临床分离菌的耐药情况分析显示,在分离的成人10 131株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占30.9%,革兰阴性杆菌占69.1%,与国内报道相似。在革兰阳性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葡萄球菌(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50%和64.4%。在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占41.1%,克雷伯菌属产ESBLs占35.4%。在革兰阳性球菌中,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所占比例最大。近几年,MRSA、MRCNS、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ES)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一旦确定其感染,几乎所有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均无效。在革兰阴性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为主,对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及一代、二代、三代头孢菌素都有较高耐药性。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在所有抗菌药物中耐药率最低,但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达21%~23%,且对嗜麦牙窄食单孢菌天然耐药。

鉴此,制止滥用抗菌药物已是迫在眉睫,当务之急应积极找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根源,及时采取对策,使抗菌药物得到合理有序的应用,延缓或避免灾难的发生。

2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对策

2.1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

2.1.1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力求做到安全、有效、经济。选用抗生素必须有明确的感染部位,感染性质和临床诊断。

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门、急诊可采取经验治疗,住院病人应采取目标治疗,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要进行病原学检查,根据药敏结果正确选用抗生素。当临床上分离到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时应检测是否产ESBLs,如确定为ESBLs,不管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如何,首选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治疗;当临床上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时应同时检测是否存在MRSA、MRCNS,一旦确定为MRSA或MRCNS,应首选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尽量避免联合应用抗生素,本着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和减少不良反应,延缓或避免耐药株产生为原则[2,3]。

2.1.2正确掌握和使用抗生素的剂量、疗程及给药方法。对于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头孢菌素、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半衰期短者,应1日多次给药(时间依赖性)。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等可1日给药1次(浓度依赖性)。因感染程度不同,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特殊情况应妥善处理[4]。

2.1.3预防使用抗生素要做到有指征,有针对性,同时剂量和疗程要合理。对于污染性手术,内科系统疾病如风湿热、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可预防用药。老人、儿童以及粒细胞减低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预防用药。原则上不使用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及三代以上头孢菌素。

2.2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督管理

2.2.1建立健全院、科两级抗生素管理小组是做好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础。医院管理小组统一协调管理,监控全院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定期向全院及临床通报阶段性病原菌流行趋势,细菌的耐药与药敏监测情况,对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分程度进行宣教与处罚。

2.2.2加强耐药菌的监测,改善医院细菌实验条件,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依据。

2.2.3加强对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培训,不断更新抗生素相关专业知识和耐药菌产生趋势知识,杜绝和减少因抗生素不规范使用而产生感染加重或二重感染现象。

2.2.4制定本院抗生素使用规范及实施细则,包括明确抗生素临床使用原则、合理使用方法、预防性用药使用范围、最佳给药方法以及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参考文献]

[1]谢景超.控制细菌耐药的措施[J].中南药学杂志,2006,4(5):392-393.

[2]李文印.细菌耐药现状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策略[J].实用全科医学杂志,2006, 4(6):728-729.

篇(8)

引言:

由于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具备了研发周期较短、资金投入较低的特征,并且制作的经济风险较低,单位药物含有的技术含量较高,商家获取的利润较为丰厚,使其与传统制剂相比更具有市场优势,所以被制药行业所重视。

一、缓控释制剂的定义与特点

缓释制剂指的是在相应的释放介质中,通过标准缓慢、非恒速的方式释放药物。控释制剂指的是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依照需求渐渐恒速或靠近恒速释放药物。与其对应的普通制剂对比,这两类制剂给药次数至少降低一半或相对降低,可以提高或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其中控释制剂远比缓释制剂血药浓度更为稳定。缓控释制剂为需要临床治疗所需而引发的[1]。透过临床实践可以发现,有些慢性病患在通过普通制剂进行治疗时依从性较差,而缓控释制剂逐渐释放药物具有以下特征:

1、可以稳定药物浓度,以免峰谷现象的发生,对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十分有利。尤其对治疗窗窄的药物,能够确保其安全性与有效性;

2、令血药浓度在长期内保持良好的治疗浓度,对半衰期短的药物,可以减少给药次数,以免夜间还需给药,使用更为方便;

3、最大程度降低毒副作用。

二、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类别

1、定速释放技术

此种药物运用后在相对时间中可令药物释放与呼吸速度相持衡,并与自身的代谢有关。此类制剂依照零级释放动力学定律,通过相应的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定速释放技术能够降低血浓度波动,确保药效能长时间有效,提高病患的顺从性。能够透过转变药剂的几何形状来转变药物的释放状况,比如环形骨架片、双凹型带孔包衣片、迭层扩散骨架片等。

2、定位释放技术

为了提高局部治疗效果,可对病患采用定位释放。定位释放技术能够在病患的制定位置令提高药物的吸收。比如药物在口腔或胃肠道中长期停留并在其位置释放一定量的药量,可令局部或制定位置对药物的释放达到最好的吸收效果。通过一些黏性较高并比重低于水的材质进行定速释药,也可把药物制剂在胃漂浮系统、生物黏附系统、胃内膨胀系统等采取长期停留,并定速释放药物。例如为了降低药物在胃中降解的可能性,并降低对胃的刺激和伤害,可采取小肠定位的方式为药系统释放药物。由于小肠定位给药系统药物仅会在小肠中释放药物,此方式能够提升药物的运用率以及治疗效果。

3、定时释放技术

为了令定时释药可以发挥出良好效果,可通过病患肠胃吸收状况释放所需的药物,在病患病情最佳治疗时间释放所需的药物。定时释放通过生物时间节律的特征进行释药,仅释放出所需的药物量,这一技术也被称之为脉冲释放。可通过疾病较易在指定时间发作的特征,通过疾病出现的时间释放药物制剂。药物时辰动力学研究结论可判断释药时间。

三、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临床应用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身为一个长效制剂,主要透过药剂学设计,从而降低药物释放速度,引发药理屏障。药物不仅可以依照本身状况进行扩散,其基本骨架生物降解以及溶蚀作用乃至渗透压作用,可以打破阻碍,缓慢释放药物,令药物可以在人体中逐渐稳定,血药浓度能够良好控制。

缓释控释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可以良好降低对病患给药的药量,能够提升病患服药的顺从性。许多缓释以及控释药每天的使用量较低,而有些药物几天才进服1次,还有几个月服用1次,因此,缓释、控释药物则能良好预防病患漏服或忘服的现象[2]。

缓释、控释药物可以降低血药浓度波动,令其在人体中确保稳定血药浓度,不但可以更好治疗,还可以降低病患并发症的出现,有效提升了药物的安全性。并且,在一般制剂临床应用中,因为口服后可以在胃肠道内快速溶解,对胃肠会引发严重的刺激,而使用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则能良好的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1、格列吡嗪控释片

格列吡嗪控释片也称为瑞易宁片,是通过具备较高渗透活性的一类药物,其核心与包裹在药物表层的半透膜可以较好的产生缓释及控释疗效。此药物的中心分成两方面,一方面为药物活性层,一方面为药理惰性层,兼备渗透活性成分。此类包裹片剂的外膜对水具备良好的渗透性,可是对药物却不具备渗透性。在胃肠道中的水中出现片剂,渗透性压力会逐步提升,透过挤压药层,片剂药物会透过激光微孔将药物进行缓慢释放,在控制速率方面并不会被胃的PH乃至肠胃运动左右。在人体当中,此类药物的释放,并不会改变。由于药物的逐步释放,药物消耗为0时,其浓度依旧十分稳定。此类片剂药理惰性成分还会始终完整的保持在胃肠道的运转当中,并通过渣滓的方式排放。临床应用过程里,成人每天服用1片。

2、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

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又称为新康泰克,能够保持12小时药效,其外侧含有包衣,可以在人体中迅速溶解,药性随即产生效果。有些药物包衣较厚,可以保持1到12小时,持续溶解释放,通过时间产生药物疗效。服用新康泰克缓释胶囊之后,病患会在12小时中保有十分均衡的药效,降低其感冒症状,比如打喷嚏、流鼻涕等问题,并较好的降低副作用的产生,临床应用时,病患需要每12小时口服1粒。

3、美施康定

美施康定属于盐酸吗啡的缓释片,在病患口服后被胃肠道粘膜缓慢吸收,并可以保持血药浓度持续峰值较久的时间。病患口服2至3小时以后,药物峰值浓度逐步下降。药代动力学为半衰期3.5至5小时。当病患体内的血药浓度稳定时,波动较小。此药物大多用在晚期癌痛的镇痛方面,临床应用时,间隔12小时服用1次。实际用量通过病患疼痛的程度、年龄以及患者口服镇痛时间,来判断药物的用量。个体差别较大,在最初使用此药物时,通常间隔12小时服用10mg或20mg开始,并通过病患镇痛疗效逐步改变剂量,以便及时提高患者血液药物浓度,改善疼痛[3]。

4、硝苯吡啶控释片

硝苯吡啶控释片为拜新同,属于透过激光微孔释放药物。临床应用时,可以较好的降低心绞痛发生的次数与强度,良好降低已经上升的血药血压。服药中不会被就餐时间所束缚。临床应用时,每天1次,可是需要注意此药物服用时不可以弄碎片剂。

5、芬必得

芬必得的药物中所有颗粒的包衣厚度均不同,其有效成分能够定时、定量在人体中释放,通常在用药后的2至3小时,药物浓度达到高峰。药物在血浆半衰期是4到5小时,血药浓度波动较低,不会造成药物囤积现象,能够较好的降低副作用的产生。临床用药时间为每1到2小时服用1粒。

6、茶碱控释胶囊

茶碱控释胶囊的所有胶囊包含数百粒,具备一定释药速率的小药丸,可以确保恒定速率释药在12小时,所以可持续产生药效。成人患者则能够一次口服整个胶囊,也能够将将让中的小丸倒入流体食物或半食匙温水内服下,间隔12小时后再服用1次,每次可服用2至3粒。

四、结束语:

缓、控释制剂临床应用涵盖了医、药、患等不同层面,而正确使用也需要各方的努力。只有三者共同配合,才可以保证缓、控释制剂更为安全、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篇(9)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9.066

在人们饮食结构以及生活习惯不断发生变化的影响下, 导致患有相关疾病的几率表现出显著的增加。通过临床用药, 为了对相关疾病进行预防以及治疗。在用药治疗过程中, 不但需要对临床用药治疗效果加以关注, 还需要关注患者是否表现出不良反应的情况, 从而避免人体受到了极为严重的伤害[1]。针对患者在实施疾病治疗期间, 临床用药属于较为基础并且重要的一项环节, 针对患者临床疗效的提高表现出显著的价值。如果出现了用药不合理的情况后, 会对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害。为了将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提高, 将药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有效降低, 此次研究将本院收治的西药治疗患者作为主要对象, 临床以促进西药用药合理性展开是否给予管理措施进行干预的对比研究,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西药治疗患者140例作为主要对象;通过抽签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70例。其中, 观察组男49例, 女21例;年龄7~81岁, 平均年龄(46.29±11.59)岁。对照组男50例, 女20例;年龄8~82岁, 平均年龄(47.32±11.5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针对患者在选择西药进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 对于西药的应用情况需要进行认真分析。针对药品种类进行认真统计, 针对临床选择的用药方法以及应用药物的总数需要加以统计。对患者临床选择西药治疗情况、患者疾病好转程度以及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需要进行认真观察[2]。在此期间, 针对患者在选择西药治疗过程中的具体生命特征以及临床症状表现需要加以认真观察。对照组西药治疗患者, 在选择西药治疗过程中未给予管理措施干预。观察组西药治疗患者, 在选择西药进行治疗过程中, 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加以干预, 具体如下。

1. 2. 1 将西药联合用药治疗的合理性有效提高 临床对患者选择联合用药的方法进行干预, 可以将最终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将患者的疾病病程进行有效缩短, 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此需要将西药联合用药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在选择联合用药方法对患者加以治疗期间, 要求医务人员需要将用药合理性显著提高, 进而针对西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做出有效保证[3]。

1. 2. 2 合理安排西药用药治疗时间 在选择西药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 针对西药用药的时间间隔、患者临床用药时间以及患者的停药时间等进行计划安排, 进而确保用药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4]。

1. 2. 3 将用药管理合理性显著加强 针对用药每一环节的质量监控工作需要做出有效保证, 针对有关用药制度需要进行落实, 对于处方的安全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做出有效保证[5]。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 西药应用剂量以及使用方法不当患者1例, 西药联合用药不当患者0例, 中西药配合使用不当患者1例, 共出现用药差错事件2例, 总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患者中, 西药应用剂量以及使用方法不当患者9例, 西药联合用药不当患者10例, 中西药配合使用不当患者4例, 共出现用药差错事件23例, 总发生率为32.86%;观察组用药差错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1.475, P

3 讨论

临床针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确保西药治疗的合理性, 对于疾病治疗后续阶段的顺利以及疾病的诊断等均可以发挥显著的价值。将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力度有效加强对于患者疗效的提高以及治疗安全性的保证表现出显著的价值[6-8]。

对此在选择西药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 对于选择的用药方法、用药剂量以及患者的停药时间等诸多方面需要加以充分掌握[9, 10]。此外需要了解如果相同的药物长时间应用治疗, 或者将应用剂量扩大治疗等, 患者较易表现出不良反应的现象, 对此要求临床医师以及药剂师对于药物的具体使用方法需要进行充分的掌握, 从而保证药物药效得以充分发挥。此外对于药物的使用名称、应用方法以及应用剂量等进行认真核对, 保证未发生错误后, 立即对患者进行发放[11-13]。

本文对照组西药治疗患者, 在选择西药治疗过程中未给予管理措施干预。观察组西药治疗患者, 在选择西药进行治疗过程中, 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加以干预。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中, 西药应用剂量以及使用方法不当患者1例, 西药联合用药不当患者0例, 中西药配合使用不当患者1例, 共出现用药差错事件2例, 总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患者中, 西药应用剂量以及使用方法不当患者9例, 西药联合用药不当患者10例, 中西药配合使用不当患者4例, 共出现用药差错事件23例, 总发生率为32.86%;观察组用药差错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1.475, P

综上所述, 临床针对患者在选择药物进行治疗过程中, 需要合理展开西药用药管理干预, 从而针对用药安全性做出有效保证, 降低出现用药差错率, 发挥西药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春丽.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管理措施探讨.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 9(6):827-829.

[2] 朱传荣.探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策略.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13):2540.

[3] 吾热别克・阿不里拜.对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40):85-86.

[4] 郜红燕.探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管理措施分析.医药前沿, 2016, 6(31):53-54.

[5] 唐高峰.多种西药合用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的对策分析.中国处方药, 2016, 14(4):32-33.

[6] 沈通. 探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 医药前沿, 2015, 5(25):116-117.

[7] 高改珍, 李姬文. 探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 大家健康旬刊, 2014(19):315.

[8] 唐莉.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8):235.

[9] 严俊珍.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管理措施研究. 北方药学, 2016, 13(8):150-151.

[10] 张雨秀.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6):49.

[11] 董英.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探微.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57):311.

篇(10)

目前临床对烧伤创面的处理运用药物较多, 因此合理用药、让患者尽快恢复并减轻疼痛感是药物选用的关键。本院基于这一背景, 研究了磺胺嘧啶银与珍石烧伤膏对烧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及患者换药期间疼痛程度,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4年4月收治的76例小面积烧伤患者, 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每组38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7例;年龄16~56岁, 平均年龄(33.1±13.3)岁。烧伤原因:化学烧伤3例, 火焰烧伤15例, 沸水烫伤20例。烧伤总面积为体表面积的6%~10%。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8例;年龄19~55岁, 平均年龄(34.2±12.0)岁。烧伤原因:化学烧伤2例, 火焰烧伤17例, 沸水烫伤19例。烧伤总面积为体表面积的6%~10%。患者烧伤部位为胸部、双下肢、颈部、双上肢、面部。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原因、烧伤面积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进行基础创口消毒处理。将患者烧伤创面采用碘伏清洁之后将水疱引流, 将由于烧伤造成的脱落表皮分离创面[1]。

对照组采用磺胺嘧啶银药物治疗, 将药物均匀的涂抹在患者创伤表面, 涂抹厚度2~3 mm, 换药1次/d。在换药前, 应将前一天的药物彻底刮除并在换药之后将创面包扎(根据创面部位及受伤深度行半暴露或暴露包扎)[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于治疗3~5 d后将磺胺嘧啶银换为珍石烧伤膏治疗。将患者创面清洁之后涂抹药物, 厚度1~2 mm, 2~3次/d, 涂抹原则为不损伤正常组织。敷药后包扎固定, 隔日换药即可。另外, 可在换药过程中加用生长因子, 可对患者烧伤创面起到促进创面细胞生长、帮助创面愈合的效果。

1. 3 评定标准[3] 对患者换药过程中的疼痛程度予以评级, Ⅲ级:换药过程中出现不可忍受疼痛, 必须依靠止痛药缓解, 且创面明显出血;Ⅱ级:换药过程中明显疼痛, 创面明显出血;Ⅰ级:换药过程中轻微疼痛, 可忍受;0级:换药过程无疼痛感。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26例Ⅱ级疼痛, 7例Ⅲ级疼痛;观察组22例Ⅰ级疼痛, 1例Ⅲ级疼痛,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 采用磺胺嘧啶银联合治疗珍石烧伤膏的观察组患者换药期间疼痛程度更低, 多处于Ⅱ级程度, 即没有出现不可耐受性疼痛感。且观察组中仅有1例患者换药过程中需要止痛药辅助, 对照组中出现3例。证明观察组用药方式在换药过程中不会造成患者较大程度痛苦, 这可能与药物更换间隔时间有关, 药物的凉度能够减轻患者皮肤灼烧感, 促进伤口恢复。证明该组患者治疗期间可更快恢复, 身体代谢状况更佳。珍石烧伤膏能促进动物实验性烫伤创面愈合, 帮助皮脂腺和毛囊增生、促进皮岛形成, 从而缩短愈合时间。珍石烧伤膏可促进吸收, 改善皮肤烫伤部位血液循环状态, 对创面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抑制。体内外实验结果发现这一药物对患者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可达到抑制效果。

磺胺嘧啶银虽然能够起到较好的调节创面微循环以及改善病理生理环境的效果, 但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这一药物逐渐被发现可能存在过敏反应或毒副作用, 造成患者不适或疼痛感[4]。初期能够达到较好抗感染效果, 但创面可能会出现较多渗出物, 暴露在空气中的不会易发黑而影响美观, 因此用于面部需提前告知患者用药缺陷。临床研究发现, 这一药物可能造成后明显疼痛, 少数患者为不可耐受疼痛, 不适用于过敏患者。珍石烧伤膏具有较好的减轻瘢痕以及抑制色素沉着的作用, 通过3~4 h间隔的换药能够促使烧伤处皮肤细胞活力得以恢复, 对创面愈合起到促进效果, 最大程度的将创面部位生态组织起到保护功能[5]。这一药物在抗感染能力上相对不足, 但可明显修复坏死组织, 对于Ⅱ度及Ⅲ度烧伤创面治疗效果明显。临床用药上, 可同时配以多粘菌素B, 减少渗出物, 对创面的自行愈合起到促进作用。但本次研究中部分患者后期出现不可耐受瘙痒以及湿疹情况, 表现为过敏症状, 对创面愈合产生阻碍。本次研究的常用烧伤药物多采用包扎疗法(四肢、躯干), 会阴及面部采取暴露疗法, 涂药3~5次/d, 注意患部抬高。

总之, 在对烧伤患者选用药物治疗时, 可优选择磺胺嘧啶银药物, 3~5 d之后换为珍石烧伤膏, 可达到更优治疗效果。用药过程中注意换药间隔时间, 可达到较好缓解疼痛、促进创面恢复。

参考文献

[1] 王国平. 湿润烧伤膏和磺胺嘧啶银干性暴露法治疗深度面部烧伤疗效比较.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9, 2(4):160-162.

[2] 程小平, 程志华, 彭文方, 等. 珍石烧伤膏在Ⅱ度烧伤创面中的应用. 中国临床研究, 2012, 5(16):507.

[3] 何秀芬, 刘淑梅. 珍石烧伤膏治疗烧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6(21):3427-3428.

上一篇: 电力公司科技创新工作 下一篇: 记者好宣传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