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3 07:08: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一体育教学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中职院校;电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中职院校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中职院校领导开始重视起一体化教学在中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于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而言,其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传统的刻板教学方法更是无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理论性强、课程内容抽象让电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止步不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类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然而将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中职院校教师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大的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电类技术的积极性。
1一体化教学改革在中职院校开展的重要意义
1.1一体化教学适应了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大纲要求
近年来,我国各大中职院校开始开展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改革大纲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和学生能力可持续发展”和“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改变了“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思想,建立了“以能力本位,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改革正是符合了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大纲要求,在中职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1.2一体化教学满足了社会岗位的人才需求
中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摇篮,技术专业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对此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一线的实用性人才,提出一体化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体化教学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导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到岗位工作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熟悉生产工艺流程,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
1.3一体化教学是提高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随着诸多中职院校电类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教师紧抓课堂教学的质量,缩短理论教学的时间,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了一套符合电类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环节重视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评估,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对中职院校教学质量有极大的提升。
2电类专业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抽象乏味,不易理解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电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具有理论性强、课程内容抽象的特点,导致教师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不易学。同时《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主要涵盖的内容是安全用电、室内照明电路、电动机及其控制电路、低压配电装置、架空线和电缆、直流稳压电源等操作技能和电路基本物理量、简单直流电路、复杂直流电路、电与磁、交流电路、电容器、变压器等基础知识,知识的专业性极强,对于初学者的学生而言,过于抽象,难以理解。
2.2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分离
在大部分中职院校在对电类专业教学时,教学方法较单一,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教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把理论和实践人为分离,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脱节,同时理论知识学习课时要多于实践操作的教学课时,枯燥乏味、冗长的理论知识根本无法调动起学生对电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3欠缺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是主要得执行者,但是目前很多中职院校在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时,往往忽略了对教师的一体化教学指导和培训,很多教师只擅长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操作能力并不过硬,大大影响了这类教师对电类专业的学生教学的质量,更是不利于中职院校一体化教学的全面推广。
3电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举措
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针对以上对电类专业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形势要求,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这将困扰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摆脱困扰,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可以看出中职院校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摸索出一条符合中职院校电类专业学生特点的一体化教学,具体如下:
3.1整编符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教材内容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通常都是分段式的教学模式,然而中职院校采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对于《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是一门实践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其中许多知识来源于实践,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都有赖于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充实演示实验、实物展示、技能训练等内容,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接近1:1。如在教《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电工器材,不能光讲白炽灯原理,而是要增加对节能灯、LED照明等现代化的新光源应用进行深入介绍,使学生在学习中更贴近生活实际。同时《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技能、方式方法都要进行分类和整合,教学计划中可以设置教学项目,每个项目设置若干的任务,然后把所学知识内容综合起来,如在学习电动机,主要以电动机为教学主体,通过知识链接,可以让学生了解磁与电、单相交流电、三相交流电、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过“方法技能”介绍了识读电动机铭牌、安装(折装)小型电动机、电动机的维护和检修等技能方法。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编写适合中职学生教学的教材,教学知识内容要与时俱进。
3.2创新多样性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方式
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必须要坚持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将电类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合起来,通过多样性的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更高的技术能力,更加适合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室建设的实践应用中我们体会到,只有让学生能充分接触实物实验、实训,才能达到通过实验、实训帮助学生理解电工理论知识,掌握电工操作的基本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操的成功体验过程中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部分实训室的管理宜由统一的上课管理结合对学生开放的课余管理结合,使学生能在其感兴趣的时候及时动手体验。电工基础技能实训室的建设,必须打破一间实训室就能满足所有技能实训的设计思路,必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达到充分满足学生实训需求为目的,当然要结合各校的实际,做出最为实用的方案,才能使《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真正通过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3.3培养一支符合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执行力,往往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要更高一些,一体化教学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不仅仅能够教学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将电类专业的理论知识更好的转变为电工技能,知识与实践的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从而成功塑造更加符合电类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对此,对于培养这种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中职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首先,要引进双师型教师,要到各大高校区聘请专业化教师,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壮大学校教师队伍。其次,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电类专业的教师在寒暑假到电类专业相关企业进修参观和学习,大量的专家讲座、各类的在职培训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再次,要加大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沟通力度,实现二者的互融式教学。从而加快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进程。
4结语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目前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中职院校领导应该坚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和中职生的特点,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统一结合的教学举措,通过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漏洞,从而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电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中职生毕业后更快的从学生转变为职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韦国期 单位:广西经贸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毕银彦;电子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22期*
[2]马俊芳;浅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PLC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0年20期
[3]翁雪平;职高电工专业电力拖动“一体化”教学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5期*
初一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本学期,我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积极改进自己的授课方式,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在教学中严格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上好体育课,学好体育知识,增强体质。为更好的开展好自己分担的各项工作,特制定本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共三个班,学生人数为126人,每个班人数在40人左右,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提高,但在上一学期测试的结果来看,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还比较薄弱,初一的男生在上肢力量比较差,女生的速度和爆发力不够好,在耐力方面,有一小部分学生部能达标。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主要涵盖了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以及田径中的走、跑、跳、投,体操中的技巧,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在这些教学内容中,有的学生比较陌生,如体操技巧、足球等,在学的过程中会有点难度。
三、教学目标
1、加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
2、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与锻炼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让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学方法和措施
1、适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
2、营造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运动环境。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兴趣化和多样化的教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游戏、竞赛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游戏中练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根据学生实际,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5、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勃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五、考核项目及办法
本学期将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知识、专业技能、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测试以笔试和达标测试为主。
初一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敢打敢拼勇争一流及优良的集体主义精神。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二、基本情况:
本学期所教的是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班人数在48人左右,男女生人数差不多过半,绝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无运动技能障碍。学生都喜欢运动,但身体协调性差,肥胖等,学习动作不协调。学生身体素质中的硬性指标,如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较差;灵敏、协调等软性指标明显不足。个体发育不均衡,下肢力量尚可,肩部肌肉群力量较差,在此类教材教学是要多加注意。腰背、腰腹力量有待于大幅度提高,这是体育练习成败的关键。
他们的身体素质各异。因为初三学生面临中考,他们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如何调整好他们的心理,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安排,让他们在体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该学期的首要任务。另外考虑到男女差别大身体素质各异: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能够较好的锻炼;女生趋于文静,不好活动,课中就要经常与她们沟通交流,因势利导,及早转变观念,让男生带动女生,培养女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教材分析: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体育文化知识,在传授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教材内容有: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跑、跳、投;体操,球类:篮球、足球;身体素质练习。
教材的重点:跑中的快速跑;跳跃中的跨越式跳高;体操中的单杠动作;球类中的控球技术;教材的难点:蹲踞式起跑;跳跃中的起跳环节;球类中的人球结合。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熟练掌握眼保健操和新的广播操。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是我们的目标,在体育游戏中不断地尝试与体验、练习与思考、互学与互评,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体会体育运动的益处,体验到战胜困难、获得进步的成功喜悦。
4、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掌握好初四中考多个可能被测试的项目。
5、收集并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体育时事,丰富他们的知识,以备综合能力考试。
6、让他们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五、提高教育教学具体措施:
1、适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
2、营造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运动环境。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兴趣化和多样化的教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游戏、竞赛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游戏中练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根据学生实际,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5、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勃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6、利用课中或课后的时间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转变他们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7、认真备好课,向课堂45分要效率,确保学生们能够在愉悦气氛中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中。
8、课堂上,参与到学生中间,以此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注重培养体育骨干,起到率先的作用。课中多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励他们敢于争创的好成绩。
9、课后做到及时反思总结。
六、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
2、着装要轻便合体,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得携带与体育课无关的首饰、校牌、手机等。
七、德育渗透: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意识的融入德育教育,不仅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本学期的德育渗透包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课堂常规:使学生按规办事、做到有规可循。
2、组织教学:培养团结友爱、养成遵守纪律的集体观,培养其具有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3、结合教材内容安排德育内容。
(1)基础知识里安排激发学生刻苦锻炼自觉性的内容。
(2)游戏里安排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公正诚实,积极进取、团结友爱的内容。
(3)田径安排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的内容。
(4)球类中安排培养团结协作等集体主义精神的内容。
(5)在体操中安排培养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建立终身运动的习惯。
八、业务学习:
1、认真领会课改精神,熟练各学段教材内容,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多听课,评课参与集体研讨,取其长补己之短,丰富自己的阅历。
3、充分利用多媒体、图书室等查阅教学训练方面的资料,学习新的好的教学方法。
4、努力学习电脑知识,能够制造出相应的课件利于教学。
5、多与同行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共同提高。
6、加强自我锻炼,提高自身素质。
九、评价教育教学:
通过测试和平时的练习采取教师或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分优秀、良好、及格、仍需努力三个层次:
1、学习态度与行为:能否以端正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体育锻炼及体育课的学习中去。
2、体能与技能:能否正确的将动作掌握与运用情况。
3、交往与合作精神:能否正确处理好与同伴的合作关系。
初一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体育和健康课程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运动的愉悦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强调学生的运动体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课力求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大胆的将教与学融入学生的自主活动当中,寓教于练,寓乐于练。
二、教学目标
1、能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外各种体育活动;
2、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合理安排锻炼时间,运用掌握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
3、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体育锻炼的价值;
4、通过田径、体操及球类项目的练习,发展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增进身体健康;
5、通过本学期学习,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树立自尊、自信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运动能力,和与同伴合作练习的能力;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竞争意识。
三、教学内容设置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只确定了一个内容结构框架,仅提供了不同水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对教材内容的选择、采取的教学方式和实施的教学步骤,都没有作明确规定;因而教师在教材选择上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建设上来,使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更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让全体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益处。以发展学生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协调等素质为前提,把理论知识、跑步、跳跃、投掷、武术、健身操、素质训练、体质测验做为必修内容,将各种球类、韵律体操和舞蹈、跳绳作为选修教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把身高体重、握力体重、肺活量体重、坐位体前屈、台阶实验等测试内容安排到教学中去完成。
四、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才由小学上升为初中,儿童转为青少年还需一个过渡期,其心、生理都还需要一个转变期和适应期,所以,原则上我们准备安排的体锻项目,活动内容,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由易到难,由浅入课,这是本年级的一个活动趋势,但大部分学生都活泼好动,表现欲、上进心强,但是普遍的体质较弱。因此随着今后的情况变化,再作出相应的改变。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体育锻炼活动,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增进健康,同时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难点:怎样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中来,如何处理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与运动负荷及技能的掌握的矛盾。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办法
(一)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1、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也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展其个性和才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开展好“两操”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坚持自觉地、经常地锻炼身体,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3、组织训练队参加县级比赛。
4、坚持班级体育锻炼,广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5、关心和开展好体育学困生的体育活动。
(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激发前进的力量。
(四)开展探究索性学习。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去探索、去发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机械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后继专业课程学习的坚实基础。然而对刚刚从初中升入技校的学生来说,《机械基础》课本中新出现的运动副、构件、机构、曲柄、摇杆等术语,他们知之甚少,也缺乏直观的印象。一般传统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照本宣科满堂灌,就算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多也只是把原先应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上了屏幕,教学手段变了,但教学内容和效果没有本质变化。这种教学模式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难以创造活跃的学习气氛和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只有学以致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并进一步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改革《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势在必行。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1.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等创新实
验,把实验内容分为必修、选修、提高三部分,建立可行的考查办法,并单独计分,改变了原来的实验依托与理论课的模式。
2.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加了开放性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一定的实验内容,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3.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开放了实验网上报名,让学生自己选喜欢的实验项目,自由组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同时开放实验和课程成绩挂钩,完成一项给予一定的学分,又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二、“一体化教学”教学方法的变革
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拓展应用和创新能力,增强教学实效。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转变;由教师单向注入式教学向师生互动式教学转变;由只适应粉笔授课向适应现代教学手段结合使用的教学方法转变。
要求教师运用“学教并重”的原则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改变课程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式训练的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协作学习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相关的实验室,如典型机械、动平衡、机构搭接、综合传动实验室。开放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例如,在动平衡实验中,学生选择企业提供的需要进行动平衡的各种回转件1~2件,根据其工作条件分析确定动平衡精度要求(需与图纸实际要求做比较分析),制定动平衡方案(包括选择动平衡机、支撑位置、平衡面);然后根据方案进行动平衡实验,并且达到精度要求;最后,学生根据动平衡机测试获得的初始状态不平衡质量分布,计算需要的理论平衡量,并与实际平衡量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验方案到实验室预约登记,自主选择实验时间,什么时候有了新思路,就什么时候到实验室去实践。在实验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阶段性调整或修改实验方案,逐步的挖掘自身的潜力,施展自己的创造才能。
三、一体化教学在教学方法设计上的具体做法
1.讲授式教学:对于课程中涉及的参数化特征建模、有限元理论和技术等知识点,教师采用课堂讲解的办法开展教学。
2.讨论式教学:围绕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采取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进行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3.演示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程组自主开发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象、实物图片等方式,形象化演示集成制造技术解决机械问题所得的结果等。
4.比较式教学:对课程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分析方法中的共性问题,采用类比归纳方式进行教学。
5.问答式教学:采用设置问题,启发思考,归纳总结的互动方式进行教学。
四、一体化教学要体现德育优先及素质教育
与教室教学相比,实验室教学学生的活动空间大,自由度不受约束,但同时给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中职学生的情感意识较弱,纪律意识较差,逆反心理很强,在实验课教学中,用一种强制方式去维持课堂纪律,效果是不好的。这就要求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德育优先的原则和素质教育的完整性。
1.人格感化
通过受教育者的真诚的、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以及教育者高尚的人格来触动、感化熏陶学生,促进学生的思想转化,达到激励积极进取之效果。这要求教师对每一次课都要认真对待,充分准备。达到技术精湛、语言准确、态度和蔼,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要多帮助,多辅导,不歧视他们。用教师规范的言行举止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较高的威望,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凝聚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情,转化学生的“行”。
2.环境陶冶
情感陶冶的关键是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入“境”生“情”。在实训操作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技能基础和道德基础进行科学分组。分组后使同学之间兴趣互传,能力互补;让守纪学生带好不守纪学生;让悟性高的学生帮助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使不同技术能力的学生在小组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发展,使小环境得到优化。在整体环境的营造中,可以开展小组间学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可以是教师在进行技术巡回指导中,抓学习的好典型,及时进行表扬,推动比、学、赶、帮、超局面的形成;还可以鼓励能者为师,让先学会的学生当“小先生”,营造积极、热烈的学习氛围。
3.采用行为评价,规范学生的言行
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是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实训中经过一番努力,无论是掌握的相关技能,还是劳作的产品,得不到一个公正的评价,他们会灰心丧气,会对此项技术或技能,甚至这个专业失去信心和好感。因此,做好实验课中学生行为的评价既是教学的要求,也是育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资料表明,新分配上岗的大、中专毕业生,尤其大专毕业生,基础理论水平较高,但工作综合能力欠缺,尤其是独立工作的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而作为四大板块教育之一的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技能型劳动者,它肩负着传授技能、发展技能的重任,把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放在同能重要的地位,尤其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突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特色,越来越凸显出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优势。
一、一体化是电工基础课程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上课模式是先上理论课,再上实验课验证。但目前中专职业教育遇到的难题是显而易见的,近几年来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综合素质逐年下降,文化基础更是差得一塌糊涂,如果按标准教材、教学计划、大纲组织教学,专业理论课大概只有20~30%才能跟上进度,甚至还不达这个比例。学生上课时听讲,即使很很认真,但下课后很快又遗忘了一部分,等按照课程表和实验室排出的实验课时间,再去做实验,很多学生本来就不甚明白的知识忘掉了大部分。有时实验室又安排另一个实验老师来做专门指导实验,这样容易使教与学在理论和实验环节上产生一个不协调的接口,甚至脱节。而一体化就是在一体化教室内,讲知识技能和课堂实验、学生动手想结合,边学习理论边做验证。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出来的结论和理论结合,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的,这样印象深刻,也较不易遗忘。
二、一体化在电工基础的具体应用
(1)将理论教室与实验室合二为一,改为一体化教室,该教室集科学、图片、实物、多媒体教学于一室,把理论和实践糅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克服了传统课堂枯燥无味、以师为主的弊端。在电工一体化教室中布置演示版、电子元件、测量仪器、焊接工作台等,当然这些实物不一定长期固定在教室内,可根据课堂内容适当调整;更不是所有仪器设备都堆于一室,比如电动机要用到三相电,必然要用专线,不可能移至教室内;再如,一台配电柜体积庞大,也没有必要移入教室内。总之,一体化教室酌情而定,根据不同知识布置相应实验,使教师上课理论对照实验教学,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实践、能讨论、会应用,不再有乏味、听不懂繁杂的理论知识、无所事事的感觉,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在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传授中应用一体化教学
传统电工教学时,通常将理论和实验分开进行,有时还是两个老师分别授课,理论老师讲课只注重理论,实验老师上课只注重接线等实验内容,一般实验老师会把实验内容又重复讲一遍,为自己的实验课铺垫,其实有时这是严重的浪费,因为理论老师已经讲过一遍了,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理论教师只管讲课,疏于技能钻研,实验教师只管做实验,忽视新理论的补充。结果导致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带出的学生自然更难以成为企业中的适应型人才。而在一体化教室上课则可以很好地克服以上不足,它融理论、实践为一体,师生面对面,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动手,教师指导,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了就做,强化了技能教学,突出了技能培养,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教师也理论、实践两手准备,全面发展,这样师生共同进步,自然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知识技能强调的是“知”,操作技能强调的是“做”。“知”必须通过“做”来实施,“做”又可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进一步巩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可相互转化。在操作技能训练时,教师需针对学生克服弱点,迅速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使整个班级教学进度一致,要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放任自流,对于学习成绩好、自觉性高的学生,可适当少放花精力指导;对于大部分中间学生,要多留意,尤其强电实验时,更要时时留心安全用电问题;对于少部分不学习的学生,要从简讲解,指导他们动手观察实验结果,让他们增强信心。以此往复,螺旋上升,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各自的层次区域不同水平的提高。
如单向正弦交流电中向量的加法,很多学生开始都难以理解,总是习惯将向量的有效值直接加法,通过做实验,学生就可以轻易得出结论:直接加有效值肯定是不对的。那要具体怎样计算呢?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的讲解、画图和演示,学生印象深刻很多,比单纯讲理论,再单纯做实验效果要好的多。
三、实现一体化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一体化教学需要特殊素质的教师――双师型教师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理论与实践并举,因此教师不仅能在七尺讲台侃侃而谈,更能在技能操作中率先垂范,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理论讲得好的很多女教师,动手能力不是很强,需要多去动手,多做实验,多钻研操作技能;而实验教师也要适时熟悉和补充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一体化课堂的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非常强调“做”。从学习“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开始,我校计算机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就不断地谋求一种适合该门课程的授课方法。从整班教学到分小组任务教学;从基本的上机、上网等教学实践,到任务的讨论和思考。目的就是让学生多做,不仅是动手做,还要动脑做;不仅是学生做,老师也要做。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并以此转变学生学习地位、角色、态度,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中心,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我们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越来越高,山东省考试通过率逐年升高,2014年6月末考试通过率达到92.4%。现将教改情况小结如下:
一、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
(1)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听媒体,将抽象的教学内容,采用动画等方式形象的演示出来。
(2) 学生科技创新:将任务与产学合作单位的生产任务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 以赛促学:本课程组每年组织相应竞赛,通过形式多的学生竞赛活动,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本课程有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在教学环节上,将课堂理论教学、实际操作、设计大赛全部贯穿于教学之中,产学研结合的现代教学链,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教学体系。
(5) 在教案设计上,要求老师全部采用电子教案,制作教学课件,列出本课堂内容的重点及难点给学生参考,查阅各类参考书目并列在教案上,进行网络资料搜集并推荐相关网站的链接,布置相应的作业及实践任务。提供教学平台让学生能在线学习,研讨与答疑。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实际应用,从小的实践任务到较大一点的综合性实践任务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乐趣;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在老师的指导下的主动学习,这样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
采用“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的新教学模式,今年逐步实现了职场化育人。
(1) 教学内容模块化 :按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析表,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模块,并列出每个教学模块明确的教学要求、参考资料,按 “任务布置-操作演示-学生操作-技能拓展-总结教师点评”五步骤教学过程;教师讲授演示——学生练习——,个别辅导——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2) 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 :以来自于单位的真实案例为任务,整个教学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作业,首先按教师的指导完成相似的任务,然后组织小团队独立地完成新的任务,在解决生产任务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综合职业素质。
(3) 实践指导个性化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的特长,要求学生作品的风格、手法各具特色,表达学生对作品设计的不同感受,培养学生适应不同职业岗位层次需求的个性化指导,逐步培养特色个体。
三、考核评价方面
本课程的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成长性评价,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采用的评价标准如下:
(1)过程考核成绩(平日成绩)占30%。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占20%,作业占60%,课堂表现占20%
本门课共有三次过程考核: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
(2)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期末学生参加山东省组织的统一考试,不及格的平日成绩与期末成绩相同,即本门课不及格。
四、教材开发放面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了社会真实任务为主线,把本门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尽量都涵盖进去,这样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知识时是按照先实践后理论的方式接受知识的。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建议
1.建议将大班授课改为小班授课(50人左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小班授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采用多种授课方法,课堂形式比较灵活,气氛比较活跃。
2.建议组织教师培训进修,召开教学研讨会,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提升教师课堂授课能力,以适应新教学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高职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具体到会计学基础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会计学基础的实践性教学。
《会计学基础》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其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阶段。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将理论见之于实践。
二、《会计学基础》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
从课程内容来看,应该按排实训内容的主要有: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
1.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开展实训前让学生仔细查看教材中的各种原始单据,观察手中单据包括哪些内容,需要填写哪些项目。学生通过实训必须掌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的基本技能,包括两个方面能力,一是填制原始凭证能力,二是审核原始凭证能力。
2.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发给学生各种记账凭证,并结合具体经济业务讲解、演示各种凭证的填写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演练。教学中,注意讲清记帐凭证与原始凭证的关系,重点讲解、指导依据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注重分析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针对学生最容易发生错误的方面,如填制记账凭证时不写摘要,会计科目不正确等,对可能预见的错误进行适时的提醒,让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从生疏到熟练。
3.会计账簿登账实训
教学中,可课前发给学生各种账页,让学生先有一点感性认识,实训时让每一位学生随老师的讲解,逐项逐笔填写。以现金日记账为例,先让学生找出前面填制的、经审核无误的有关现金收付款凭证,然后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动手练习,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加强了动手能力。
4.会计报表的编制
实训前,教师首先详细讲解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内各有关项目的具体填列方法,并强调特别需要注意的项目,结合例题说明效果更好,然后根据所给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计算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相关项目,从而掌握报表的编制方法。
三、“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探讨
1.设定情景模式,增强实训环节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实训环节应在模拟实验室内完成。模拟实验室的环境及配备的各种财会操作用具,如凭证、账簿、报表及相关的用具应与实际工作中的一样,让学生做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起来更有兴趣。同时要建立一套简易、全面的模拟实训案例题,实训内容不宜片面追求高难度,而应把重点放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上,突出学生对专业技能操作技巧的训练,使学生对实际的会计工作过程有一个较全面、较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专业岗位的要求,较快地胜任本职工作。而设定情景模式,增强实训环节的趣味性,是《会计学基础》专业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2.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不能仅仅成为企业记账、算账、报账的记账员,还要通过对会计理论及会计管理方法的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参与企业会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甚至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成为复合型的管理人才。
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实训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自由组合为若干小组,每组为一个模拟财会室,设定不同的会计岗位,如:
出纳员、记账员、制单员、会计主管等。由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分配工作,每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各岗位的工作,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逐渐明确不同的岗位职责。
3.随机分组、顺序换岗法在会计学基础实训中的应用
(1)随机分组、顺序换岗法的含义
所谓随机分组、顺序换岗法,就是根据实训学生总数按照所设定的会计岗位:制单员、出纳员、记账员和主管会计)进行随机分组,再由小组成员随机抽取会计模拟岗位,然后由各组代表随机抽取实训题,小组成员按照实训题的要求进行操作。涉及哪个岗位的业务就由哪个岗位的学生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各岗位处理的结果由实训教师进行评价。每个岗位完成规定的实训题后,小组成员之间按顺序进行岗位轮换,直到每名学生顺序更换全部岗位并完成全部实训业务。
(2)随机分组、顺序换岗法的操作步骤
根据班级或参加实训的学生总数,按每5人(或几个人)一组确定实训小组组数和组员(每组人数按所设会计岗位数确定);各实训小组成员之间随机抽取会计实训岗位。从实训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若各组共同使用同一套实训题,各组直接领取实训题即可;每套实训题中至少有连续五个月份以上的经济业务,每个岗位至少涉及一个月份的主要或典型业务)。各组根据实训题库中的具体要求,按规定时间由各会计模拟岗位的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完成一个月份实训任务。指导教师对本月份各模拟岗位的学生操作进行观察、记时、指导和考评,操作结束时应给出相应的评价和实训成绩。
4.明确会计职能,强化岗位职责
以往实训环节中普遍存在着“重核算、轻审核、轻监督”的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审核和监督职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计审核与会计监督伴随会计工作的始终,会计初学者更应该加强对这一程序的体会。对此,笔者在实训环节中有意加入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原始凭证,如假发票、违规提现、超额报销差旅费等,或设置一些要素不全、手续不合要求的资料,如内容不全、大小写金额不符等,以强化学生审核和监督的意识。同时让学生根据所扮演的角色在实训资料上签字盖章明确责任,并作为最终成绩考核的内容之一,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在体验会计核算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会计的监督与审核职能。
总之,会计学基础的“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是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的教学,针对性强,生动直观,互动活跃,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管理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为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本领过硬、素质全面、适应社会转型需要的高技能会计人才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十四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理在的两会上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随着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摆脱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已经成为共识。职业教学改革要实现目标与结果的统一,重视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真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
二、一体化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一体化教学是指以能力本位为理论指导,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行为模式,多采用项目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讲授与操作的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场所一体化配置,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技能考核一体化训练。
高职教育面对的学生大部分是基础比较薄弱或者是反感死板教学方法的学生,专业技能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也要充分考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高、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等自身特点,这部分学生更适合“做中学”,所以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它借助于多种教学设备和实习场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内容,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最终达到加深记忆和强化训练的目的。一体化教学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为主导,以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为中心,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边学边练,手脑并用。
三、一体化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开展实践
一体化教学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套措施。
1.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建立一体化教学教师队伍,就要改变唯学历的观念,大量引进“能工巧匠”,加强打造和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使其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学院应该鼓励基础课教师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学一些专业课知识;同时专业课教师要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利用业余时间到工厂、企业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而实训课程指导教师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听课、讲课、备课等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通过各类培训与实践,努力让所有教师都成为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保障教学一体化的实现。
2.配置一w化的教学场地
彻底打破传统“一块黑板,一盒粉笔“的教学设置,把教室搬到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实现教师边讲,学生边做。一体化教室备有各类专业资料书籍,包括各类标准文件、参数手册、安装维修使用手册等,教学过程中随时指导学生查阅使用,以此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将设备仪器、电脑等直接搬入教室,教学过程中随时使用,方便学生随时动手操作的同时,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实施一体化的教学计划
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一体化教学计划,就达不到一体化教学目标。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1.缩短纯理论讲授时间。一体化教学后,一些纯理论的内容可在实践中讲述,主要靠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以学习验证。2.增加单元项目的授课时间。实施一体化教学后,由于实操需要较长时间,另外还要穿插讲解理论,传统的教学设置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每个教学环节最好为4~8学时。3.不再设立单独的考试。按照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考评,形成过程性考核机制。
4.完善一体化的教学考核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实物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投影仪、模型进行现场教学。要在讲中练、练中讲,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建议采用小组教学的模式,小组间相互竞赛,互相帮助,也锻炼了学生相互合作,协同作业的能力。一体化教学推荐过程性考核的方法,将理论考核融合在实操考核中,最好在每一个单元项目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学习完有关规定课程,到达一定的操作技能后,组织鼓励他们考取相应工种的等级资格证以及参加各类院级、市级、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取得相应成绩后,为该生评出一个优异的成绩。
四、总结
实施一体化教学多年来,教学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学生不再枯燥的学习理论知识,理实结合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形成了教学、教研的良好氛围。同时还有几个问题要注意:1.要完善教学标准体系,一体化教学配套教材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最好结合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编写适合学院和地方特色的教材;2.丰富教学手段,多使用现代化多媒体等各种教学设施,可采用课程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3.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加强产教融合,办好“校中企”“企中校”,使学生在课程内更好的接触技能训练,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并针对各个学段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初中生进行交际交流的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燃起学生的渴望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初中口语交际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初中生交际交流的兴趣。但有些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或者无法逼真地反映出来,尤其是那些知识性较强、反映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口语交际情境更是无从着手,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才能演示出来。如七年级上册的课文《蝉》,教师可要求学生说出蝉的生长过程、习性。因为蝉的生长变化过程缓慢,时间跨度较大,学生不可能观察到蝉生长的完整过程,也不可能把握蝉的生长特点,口语交际训练也不易到位。此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则显示出特有的优势。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再播放科教片《蝉》,截取一段片断,删去原有的声音,让学生结合画面配上解说词。蝉的有关内容就跨越时空,通过屏幕生机勃勃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口语交际训练就容易落实,效果也好。
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才,如“讲故事”、“说见闻”、“谈理想”等。最好能选择一些学生熟悉或有教育意义的题材让学生尽量都有话说,同时又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如“致生日祝词”、“主持会议”、“表演情景剧”、“介绍风景名胜”、“导游词”、“竞选班干部演讲稿”、“辩论赛”等。如七年级上册课文《羚羊木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把全班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又如七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漫话探险》,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就人类是否要去探险,展开正反方辩论,并选出最佳辩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真倾听,在创设的情景中自主表达,在群体合作中主动交流,迸发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是社会实践的需要,同时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敢于开口。
二、由强调灌输知识变为学会学习,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口语交际是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初中生口语交际课堂的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触动学生心灵世界。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别人进行交际交流的机会和实践。所以教师可以选择来自学生的问题作为口语交际教学的素材,而有针对性的内容学生也爱学、乐学。教师需做有心人,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搜集素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例如,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口语交际单项训练、课前五分钟演讲等活动,这些话题的选择我们可以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关注的话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是学生的心声:《成长的烦恼》、《父母的唠叨》、《如何看待“早恋”现象》等;可以是对学生生活的思考:《读书是否主要为了自我》、《如何看待中学生“追星”问题》等;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关心:《如何看待“躲猫猫”事件》、《能否以成败来论英雄》、《如何看待频繁出现的校园伤害》等等。这样,口语交际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过程,在口语交际训练过程中学生也愿意参与到话题中来。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学习呢?首先,教师在口语交际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认真倾听,大胆鼓励,让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自然和紧张感,从而诱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愿望,在拉近心灵距离的情况下尽享交际之乐。其次,在口语交际课堂实践中,语文教师应该打破常规,消除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在更广阔和更全面的视野中学习;同时通过创设和谐、真实和生活化、有创意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使学生的读写听说和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最后,教师还要处理好学生间的关系,既要让学生学会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建立一个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
三、落实新课标理念,培养初中生良好的交际素养
培养初中生良好的交际素养是新课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它符合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所以,口语交际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教师要善于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训练素材,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生活的交际素养。如,班中男生迷恋打篮球,班干部建议组建班级篮球队,语文老师可以安排一节语文课以“成立篮球队是否有必要”展开辩论,如果辩论结果以正方胜利而告终,那就采纳班干部的建议,组建篮球队,制定训练活动规则,纳入班级管理。另外,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开展聆听、讲解、讨论、劝说等口语交际样式,让学生感到口语交际是一种生活需要,让学生养成处处留心,在社会生活中训练口语交际的习惯。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创设来自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模拟训练。如在对“劝说”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可以设计若干个情境,让学生准备好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并对此进行纠正和评价。如:
情境一:你的父亲已有二十年的烟龄了,近来天气转凉,他老是咳嗽,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与父亲正式谈话,劝父亲戒烟。
情境二:你的好友小芳最近迷上了追星,不仅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还整天带着MP4听歌,上网留意他们的最新动态,上课时间经常打瞌睡,作业也不按时完成。作为好友的你,会怎样去帮助她呢?
Revision of the Simple Past Tense,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and the future tense
1.教学理念及整体设计思路
本课时以初三毕业生必谈的话题――准备毕业晚会发言稿为主要的语境创设一条“storyline”,以学生们讨论发言稿要提到的内容为主线,通过操练运用回顾过去;总结收获,感恩;展望未来等话题,来复习过去时态,现在完成时态和将来时态。最后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几种时态,展示自己的发言稿。
2.教学目标
Help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key vocabularies and expressions and use the Simple Past Tense,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and the future tense correctly and freely. Besides, to make the students know that one should always be grateful and ready to help others andwork harder to achieve more for humankind. In addition, to make the students to be cooperative.
3.教学过程
Step 1:Presentation
Show some picture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Tell the students everyone should make a speech at the school leavers party. During this lesson we are going to prepare the speech.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融入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进入“storyline”第一个环节。
Step 2:Group work: Lets talk about what we will say at the party.
We are going to look back on the past and summarize what we have achieved and thank others and make our future plans and give our best wishes to others.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自己在毕业时将要表达的想法,之后老师总结大家将要表达的主要方面,进入“storyline”的第下一个环节。
Step 3:Activities: Talk about the past and what we have achieved now.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st Tense and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练习正确运用过去时态。最后选出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难忘的经历,其中穿插德育教育。之后让学生运用现在完成时态总结自己的收获。整个过程向学生强调时间状语和时态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现在完成时态和过去时态的区别。
Step 4: Thank people.
Ask the students to think of and thank the three groups of people they have learnt from. Ask some of the students to report to the whole class. At the same time, revise the expressions such as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etc.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恩自己所取得的收获。这也是storyline 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Step 5: Make our future plans and give our best wishes to others.
Students think about and talk about their plans for the future in small groups, using the future tense.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谈论将来的打算和将来的动作时运用将来时态。提醒学生注意将来时间和将来时态的关系。然后是本课“storyline”中的下一个环节,与同学分享临别赠言, 与同学分享良师寄语。
Step 6: Give a speech(for the school leavers party).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另外,教师为学生提供评分要点,以培养同学的评价能力。
近年来,各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纷纷开设了与网页制作相关的课程,“Dreamweaver网页制作”就是网页制作教学体系中必修基础课程之一。“Dreamweaver 网页制作”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且实践性极强的实用型课程。因此要求教师在传授网页制作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它表现为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以及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Dreamweaver 网页制作这门课程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知识点多而碎,易学易忘。即使在课堂上老师把知识点讲得很细,学生当时感觉也学会了,但由于惰性或者没有既定目标,随着知识体系的扩大,如同猴子掰玉米一样边学边扔,等到期末检验学习效果时,就出现操作生涩艰难甚至不会操作的情况,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解决此类问题,本人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网页设计课程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特色、有代表性的网站让学生自己去欣赏,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引发探索欲望,进而产生学习兴趣。还可以从“网站是如何建立的”、“网页是如何设计的”等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就可以以“完成一个网站的完整建设”为课题布置本门课程的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化整为零,根据知识点要求将任务细化成几个大任务。然后再将这些大任务再一步细化成一些小任务,即网页的各个分部分。二是由易到难,网站的完整建设要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小任务做起,要紧密围绕大任务一个个地完成,不能贪多图快,操之过急。三是兴趣引导,教师设计的任务最好能够把网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引导他们自觉积极地完成任务。
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 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是教学场地的一体化。在一体化教室中,把前后的知识点连贯起来加以练习, 并给学生安排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安排,要求学生分阶段逐步完成网站设计。教师在第二次课上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时要求学生自选主题,独立设计并制作一个能的、规模在十五个页面左右的静态网站。然后将这一任务分解为网站策划和准备素材;创建并组织站点的机构;创建一个主页和其它图文多媒体混排的页面;至少各创建一个使用表格布局、表格和层三种布局方法布局的页面;至少各创建出一个使用框架和模板布局技术页面;在已有网页或新网页中添加具有特殊动态效果的静态网页;完善网站功能创建各页面之间的超链接,并于因特网等七个阶段。最后,让学生对整个网页设计进行综合调整,达到风格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提高网站设计能力的目的。
再次,虽然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更重要的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对理论毫无兴趣,因此,在理实一体化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注重操作,忽略理论。操作结束后学生就认为完成任务了,而不去思考操作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整个操作的过程都非常盲目。鉴于上述情况,教师应在课程之初就让学生明白本次课的目的,要结合课堂内容设置一些疑问,以提高学生的操作兴趣,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进行操作。
最后,根据“Dreamweaver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应采取期末理论考试与“作品”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作品”考核占总成绩的70%,具体内容为要求全班学生每人制作一个包含多个静态网页的小型网站,网站的主题和网页内容自定,但应尽可能多地涵盖课程中已学的各个知识点或技术点。采用“作品”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学好网页制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能达到考查学生对静态网页制作技术的实际掌握程度的目的。
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以学习任务为依托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整个过程要尽可能由学生自己独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把握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中和产品中的诀窍、手艺、技巧等。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将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成功构建网页设计技能训练体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