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赔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26 01:59: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索赔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索赔报告

篇(1)

前言

加人WTO后,随着国外业主对华投资项目、我国对外招标项目、我国总承包企业在外的EPC或DB等项目,施工企业自行承揽国外项目以及劳务合作输出项目的日益增多,工程索赔不可避免。工程索赔(Engineering Claims)是指在建筑承包项目实施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因对方违约和其它过错或无过错但因不可抗拒的主客观因素导致本方受到损失时,要求对方予以赔偿或补偿的权利,是合同双方保护自己权益,避免和减少自身损失,降低风险的一种正当手段。但国内建筑企业大多缺乏索赔意识,对索赔认识存在差距。多年来,国内建筑项目也经常发生类似索赔现象,只是方式较简单,俗称“追加预算”,虽然也是要求对方补偿,但却是传统计划经济的运作模式,其实质不同。

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9#合同工程是一项世界银行贷款的国际性招投标综合大型土木建筑承包项目,全长108km,包括大中桥7座,涵洞248座及路基土石方工程、混凝土路面工程、路基防护与排水工程等项目。业主是巴基斯坦国家公路局,承包商是原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第二工程处和天津大港油田,此项目是按FIDIC合同条款签定承包合同,由业主、监理和承包商三方共同构成实施项目的整体。因涉及专业项目多,再加之当地风土人情、工程特点认识不足等内外因影响,导致承包商在认真履行合同中,出现大量索赔项目,经认真分析和总结经验教训,适时地掌握了一些索赔方法,采取了必要策略,及时申请索赔,挽回了诸多经济损失,维护了承包商的自身利益。我国成功人世必将使国外业主携带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大量涌人,要意识到工程索赔在国际建筑承包项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提高国内建筑企业索赔工作至关重要。

1、索赔工作存在的不足

当前,国内建筑企业因其专业性强、封闭管理等行业特点,业主、承包商和监理大多没有充分体会到索赔是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约束各方履行合同、承担责任风险的重要手段,以至不能合理运用索赔来保护自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没有意识到索赔是一种正当合理的要求。索赔并不是无理要求,而是用合同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降低风险的一种手段,是在正确履行合同的基础上争得的合理补偿。即使通过调解和协商谈判没能得到解决而提交仲裁来裁决,也是一种遵守条约的正当行为,其实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索赔引起的争端,正是将条约和维护合同的权利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

(2)不了解索赔产生的原因。索赔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并非所有索赔都是因对方违约或不履行合同造成的,有些情况并不是由哪一方的过错或失误而引起。如:自然灾害(地震、战争)等不可抗力、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调整等,在这种情况下,判断当事人是否应负责任以及负多大责任并不表明责任一方具有过错。FIDIC条款第65.2条规定,当发生战争等“业主风险”(特殊责任)和自然灾害等意外风险时,虽并非业主责任造成,但由此给承包商带来的损失却应由业主承担,也就是说承包商可以向业主提出索赔。

(3)不清楚索赔是双方相互的权利。不理解索赔具有双向性,就无法体现公平对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合同双方都可以依据合同所赋予的权利就某一事项向对方提出某种补偿要求,注意业主向承包商提出的索赔,国际上俗称“反索赔”(Counter Claims)。

2、索赔产生的原因

对公路桥梁承包项目来说,产生工程索赔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承包项目的结构复杂性及难度加大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业主会随时要求投资项目的质量和功能日臻完善,如设计变更、质量验收标准提高等,并提出各种书面或口头指令,提请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予以解决,使项目施工复杂、难度加大,造成工程费用的变化。

(2)合同文本的前后矛盾和用词不严密

大多数情况下,合同协议书中包含许多文件,合同中或多或少会隐含某些缺陷,若有的文件解释自相矛盾时,可按文件先后顺序,一般排在前面文件的解释和说明更有权威性。即便如此,仍可能存在较大分歧。此外,用词不严谨,人们从不同角度就有不同理解,况且图纸规范是固定的,而施工现场是千变万化的,导致双方对合同条款的不同解释,从而引起争议,这是造成工程索赔的外因。比如:“桥下流水板应抹平整”,象这样的词本身就容易引起争议,因没有给出“抹平”的具体标准,执行起来难度很大。再如地下某些情况(光、电缆等)承包商无法预见及探明,业主资料中又未提供,造成承包商时间和经济损失。

(3)建筑项目分包的失误与管理的失控

国际项目采用承发包制,有总包、分包、指定分包、劳务分包、设备材料供应分包等,这些分包商之间虽没有合同关系,但在项目总体实施过程中却是相辅相承的,若一方出现问题,必定会连累与此相关的分包商,特别是处于关键线路上的分包商,会使整个工程项目产生恶性连锁反应,造成一系列索赔。

3、索赔的准备工作

承包商在履行合同中为减少损失,要抓住一切索赔机会。为提高索赔成功率,需提供完整、系统、真实可靠的有效证据,以经得起对方推敲和质疑。从国外施工来看,需重点准备好以下资料:

(1)工程项目现场原始资料

包括与索赔项目有关的现场照片、隐蔽工程录象、意外风险造成损坏项目声像资料、监理工程师现场签证、施工进度变化记录等原始资料。

(2)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资料

包括与业主和监理往来的信函、文件、会议记录(纪要)、重要电话记录、材料物资和机具设备购买或租用涨价的文件或记录(对工程调价必不可少)、设计图纸变更记录、招标时的施工进度表、调整后的施工进度表、合同规定上报的分月或季度施工进度表及验收报告、验工计量报告等。

(3)工程项目质量保证资料

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出厂质量证明书、试验鉴定报告单、施工日志、隐蔽检查记录、机具设备进场及压实记录、施工材料选择、进场及使用记录、各种试件强度检验报告等。

(4)工程项目科技成果资料

包括分项工程质量鉴定、分部工程质量鉴定、竣工项目的文件、资料、图片等证明承包商的资质 实力及所建项目的情况资料等都可作为索赔的重要依据。

(5)工程项目资金周转资料

劳力调配、工资分配记录、项目付款凭证、资金人帐记录、材料机具设备配件等的订购单、阶段性的资金往来开消情况,必要的财务总帐等等。

4、索赔的基本原则

索赔是一种涉及各方切身利益的对抗性工作,处理不好易产生纠纷,只有理智地解决纠纷才是上 策,除保持头脑清醒,防止对立情绪,力争友好解决外,在国外还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客观真实地证明索赔项目的存在,认真计算所造成的具体损失和额外费用,并提供全面详细的索 赔资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索赔项目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准确性,以免被对方取消索赔或反索赔。

(2)依据合同原则本文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建筑施工活动非常复杂,任何合同文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因双方的立场不同,对索赔 的观点、金额计算等会有不同的理解,分歧往往很大,因此要依据当地的法律、招标文件、投标标书、 合同文本、市场信息资料来摆事实,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3)公平合理原则

对不可抗力、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索赔,不要漫天要价,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统筹考虑,以争得对 方的理解、支持和同情,并严格按FIDIC条款规定进行索赔,记住国际项目“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很重要。

(4)灵活机动原则

国际项目因双方的期望值不同,索赔中发生摩擦再所难免,若长期纠缠不休,会影响双方长期合 作,在不损害整体大局的前提下,作出适当让步、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以小代价换取大利益是解决纠纷的主要手段。

5、索赔的基本程序(Condition of Contract for Words of CivilEngineering Construction)(即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脉络清晰,风险分担公平,在世界各地广泛普及。

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工程,从索赔发生、承包商提出申请到索赔处理完毕,大致经过以下步骤:

(1)承包商提出索赔申请

FIDIC条款第53.1条规定:承包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凡是非承包商责任造成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事宜发生后的28d内,必须以正式函件通知监理工程师声明对此项目要求索赔。正式提出索赔申请后,承包商应立即准备充分详细地证据资料,并在索赔申请发出的28d内提出。第53.2条还规定:若索赔事宜的影响继续存在,在28d内不可能准确地计算出索赔的款额和工程延误天数,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可以定期陆续提出索赔证据资料、款额和要求延迟工期天数。该索赔事件影响结束的28d内,必须提出全面的索赔证据资料和累计索赔款额报送监理工程师,并抄送业主。

承包商索赔时必须要注意:

①产生费用增加或工期延长的原因确实不是承包商自身造成的;

②与合同相比确认已经造成了项目的额外费用增加或工期延长;

③依据合同规定确实不是由承包商应该承担的风险;

④承包商确实在事件发生有效时限内提出书面的索赔意向通知。若错过28d时效,就意味着承包商主动放弃了索赔的权利。

(2)监理工程师审核索赔申请

监理工程师正式收到索赔信函后,立即研究承包商的索赔资料、确认责任归属问题,剔出其不合理部分,拟定出自己计算的合理索赔款额和工期延误天数。

监理工程师重点审核以下方面:

①承包商受损失现场的原始记录、照片及声像资料;

②所引据的合同条款、文件、规范的内容,包括标书、图纸原件和经批准的修改图纸;

③组成合同的必要管理资料,包括相关往来信函、会议纪要、工程检查及验收证明、各类监理工程师签证、有关付款凭证等。注意:监理工程师有权要求承包商完善证据或提出详细的补充资料,承包商要积极予以配合。

④事件发生的现场同期记录材料,包括当时的气候条件、施工人数、设备使用情况和各分项、分部工程的验收签证资料等。

⑤目前的施工进度和已经批准的财务报告情况等。

(3)监理工程师与承包商谈判

索赔资料确认后,监理工程师约定承包商就具体问题谈判,(有时需谈判多次)若对索赔项目的责任分担、款额或工期延误天数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则监理工程师有权确定一个认为合理的单价或价格,作为最终的处理意见报送业主,并通知承包商。监理工程师在权限范围内可就计算的索赔款额和延误天数发出变更指令。

(4)业主审批索赔处理报告

依据事件发生的客观原因、责任范围、合同条款,业主审核承包商的索赔申请和监理工程师的处理报告,决定是否批准索赔报告。若业主不批准此报告,则只能通过仲裁机关来解决。一旦监理工程师的报告批准,即可签发支付凭证。

(5)承包商认可索赔决定与否

承包商同意了最终的索赔决定,索赔事宜即告结束。若承包商不接受监理工程师的单方面决定或业主删减的索赔金额或工期延误天数,则只能通过进一步的谈判协商直至上述仲裁机关裁决。

6、索赔的重要策略

索赔工作要尽可能地通过谈判、反复磋商解决,可以说,索赔成功的前提条件是索赔的准备工作和应遵循的主要原则,而主要原则的应用又依赖于索赔的策略。国际承包项目索赔工作一般要掌握以下策略:

(1)掌握索赔目标的策略

在开始索赔之前,承包商必须算准自己的损失,对工料机运管费等进行科学计算,并确定两个索赔目标,一个是必须达到的目标,即承包商应该满足的最低实际需要,否则容易造成自己损失,另一个是可以放弃的目标,利用这一小目标的让步来换取对方的更大让步。要事先预测自己在索赔中得到的期望值,以便在谈判中处于主导地位,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2)说服对方的策略

索赔工作必须防止产生对立情绪,注意始终保持和谐友好气氛,把自己的意图清晰明确地传达给对方。避免一开始就讨论易引起争论的问题,要先易后难,尽可能把正在争论的问题和已经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强调其中有利于对方的一面,如我方工程质量好、技术娴熟、信誉高等,让对方信服我方的优越条件,有利于索赔目标的顺利实现。

(3)借用专家力量的策略

若索赔工作产生对立,双方又不肯让步时,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借助索赔专家的力量或委托专门的咨询公司来处理,以帮助承包商寻找所在国家的法律、政策和条令,整理有关资料,以增强承包商提出索赔要求的份量,这样有利于冲突的解决,并公正地处理索赔问题。

(4)识别对方违约的策略

当承包商按照合同条款和实际情况、充分的证据与对方进行谈判时,对方寻找各种理由不予答复,想方设法违约,承包商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专心倾听对方的观点,以事实为依据,以合同为准绳,耐心地分析并解释利弊,因势利导说服对方,使其朝自己主张的目标靠近,从心理上拉近双方的距离。

(5)人际攻关的策略

在国外施工由于国籍、种族、性格、环境、成长的经历都不尽相同,承包商将面对不同性格、嗜好、语言、生活方式的人,彼此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要仔细研究对方的背景材料,谈判时,热情而有礼貌,主动接近对方,寻找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并适当赞美对方。在客观事实存在的情况下,有许多索赔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监理工程师或业主的态度。

此外,有些监理工程师或业主还惯用“最后通牒”的手法来要挟承包商,即以最后一次机会,要求限期达成协议,否则就不得不中断谈判或者以另寻求合作伙伴为由来促使甚至威胁承包商让步。遇此情况,要把握大局,根据不同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7、结束语

工程索赔是合同各方的正当权利,重视并认清工程索赔的原则和程序,严格按国际惯例采取有效方法来实施索赔,是国际建筑承包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承包商只有提高合同意识、风险意识和索赔意识,出现索赔事件不失时机地申请索赔,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也有利于促进索赔工作的发展。

篇(2)

一、校企合作的内容

根据宝石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的倾向,宝石专业选择了德诚进行合作。德诚主要从事黄金首饰的加工、生产、销售,是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十大珠宝品牌,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和强大的销售网络。合作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共建基地

学校依托德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在企业建立生产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双师型”素质教师培训基地。学校作为德诚的一线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其提供培训服务,提升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

第二、互聘专家

学校聘请德诚集团专家作为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专业改革建设。德诚集团聘请学校教师参与生产技术管理工作,指导技术、生产设计和管理,参与生产技术科研工作。

第三、实行“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最后一年到企业实习。通过“定单”或“准定单”方式,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学校根据德诚集团需要进行上岗前培训,增加与实际工作的相关课程。根据公司人才需求设置相关专业。

第四、项目合作

德诚集团提供相关生产加工型项目供学校独立承担或共同合作承担,委派相关技术人员指导学校师生开展工作。对在合作项目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优先考虑安排工作。双方根据需要,进行横向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合作。

第五、设置冠名班

设置冠名班,冠名为“德诚珠宝班”,企业从招生阶段开始介入,招聘的学生作为订单式输送进企业,签订实习及就业协议,毕业后定向输送至公司进行服务。2015年9月,在183名新生中选拔了48名加入该班。该班级的主要课程与其他班级一致,同时增加了企业专家讲授的职业规划、商务礼仪、珠宝市场营销等课程。

第六、设立“德诚奖学金”及开展学生活动

对优秀的学生发放“德诚奖学金”,每学年15人,每人3000元。

开展“德诚珠宝艺术节”系列活动,包括:黄金首饰秀、学生珠宝设计作品展、珠宝知识系列讲座等。

二、校企合作的成效

通过与德诚的校企合作整合了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联系起来,具有以下几方面成效:

第一、 构建了校企合作良性运行机制

为保证校企合作能顺利进行,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政策,统筹项目合作和发展规划。同时,设立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组,负责校企合作日常事务。

第二、改善了实验实训条件。投入300多万,对宝石鉴定实训室、宝石加工实训室进行完善,同时新建首饰设计实训室、玉雕实训室。

第三、师资互培互训取得进展。为提高校内教师实践技能,学校形成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必须深入企业锻炼至少40天。校内专任教师利用暑假到德诚学习首饰制作工艺,掌握最新技术,返校以后新开课程,把在工厂里所学到的技术带入校内课堂,使教学更形象,信息量更丰富。

同时,在企业锻炼的老师利用工作之余为德诚的员工普及专业知识,提高企业员工的理论水平。

第四、了解企业需求,改进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分析学生在企业工作中的表现和企业的反馈,弄清学校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从而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和讲义,如:《宝石鉴定》、《宝石加工》等教材,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上升为理论教学案例。

第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邀请企业专家讲授和深入企业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掌握生产一线最新的技能和信息,获得工作经验,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在实践中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避免了学生就业时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而造成的障碍。

第六、学生积极参加企业实习,期间由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管理,在实习中表现良好的学生,优先推荐就业。学生进入德诚黄金集团实习,分布在生产、设计、销售部门,大部分学生打算留在德诚发展,在学习经验的同时也解决了就业问题。经过企业锻炼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第七、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降低了学校办学成本,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

三、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方向

通过校企合作,了解到学校教学中存在理论知识讲授过多、脱离实践等问题,学生对繁杂的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对实践课程兴趣较浓。学校虽然购置了大量实训设备和标本,但使用率较低。

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应该合理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同时提高实验实训设备使用率。

未来,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在三者之间建立起良性循环,能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使学生学到扎实的本领,让企业能招募到优秀的人才,才能达到“三赢”的效果。宝石专业与珠宝行业紧密相连,也只有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高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促进珠宝行业的发展。

篇(3)

海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人才引进难,流出易。近几年医学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大批医学生毕业分配到各级医疗机构,供求几近饱和,但我市的市级、县区级医疗单位仍“吃不饱”,关键原因是一些重点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不愿到海岛来。目前国家鼓励兴办民营医疗机构,民办医疗机构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与公立医疗机构争夺优秀人才。大的医疗机构尚且如此,乡镇卫生院更是处于劣势,我区的乡镇卫生院人才存在低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三大突出的问题。全区26家乡镇卫生院(包括区二院)没有一个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生,没有一个副高以上职称医护人员,没有一批能处理重大疑难疾病的业务骨干。因体制机制的原因造成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大幅度下降,职工收入明显减少,加上政府补偿机制未能及时跟上,使得乡镇卫生院举步维艰,个别已面临倒闭。因为入不敷出,一些有技术有能力的业务骨干自感前途无望,心生去意,已有人不辞而别。卫生院为维持自身生存,采用开大处方、开贵重药品办法来增加收入,患者负担加重,海岛群众反映很大,抱怨出现了新的“缺医少药”─缺少技术好、素质好的医生,缺少低廉有效的药品,因此,海岛群众不愿在本地乡镇卫生院就诊,宁可舍近求远到城里医院就医,造成病人资源大量流失。因为医护人员收入减少,院长们最关心的是抓业务收入,几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增加收入上,除了“开源”,还在想办法“节流”─用减员增效的最直捷办法来减少人员费用支出,采用只出不进的方法来达到目的。近5年来,我区乡镇卫生院只进了8名大中专毕业生,今年甚至出现零进人,人才断层的后果已初露端倪。卫生院步入了一个怪圈:一是职工工资少减员增效控制新人进入,业务骨干外流人才资源匮乏(缺医)病人外流职工工资更少;二是业务收入少促使开大处方(缺药)吓跑病人业务收入更少。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最有效措施是人才队伍建设,在现有人才存量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提高人才质量。但是,根据目前乡镇卫生院的现状,引进高技术、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显然是不现实的,怎样在保持现有人才资源的基础上盘活人才存量,激发人才活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培养人才机制,营造一个有利于乡镇卫生院人才轻松舒心创业的工作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城区医疗机构人才状况看,与乡镇卫生院低学历、低职称、低技术相比,城区的医疗机构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的业务骨干相对较多。区级医疗卫生单位现有副高以上职称51名,中级职称192名,研究生15名,其中硕士学位2名,大学本科以上95名,能够进行冠脉搭桥、心脏起搏、内窥镜介入手术、颅内肿瘤、颅内血肿清除等高难度手术,可谓人才济济,一些专业存在人才闲置现象,因为医院实行收入与绩效挂钩的分配政策,一些业务骨干抢手术、抢病人,特别是2002年10月起我区事业单位实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分配向高职称、高技术与临床一线风险较大、工作较重岗位倾斜。改革的效果是激发了医务人员的创业积极性,业务骨干的收入显著增加,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实施一年多以后,一些具有高技术、高职称、高学历并且又有了高收入的业务骨干又出现了想“跳槽”的倾向,他们觉得施展才华的舞台不大,机会不多,成就感不足,他们在获得最高职称后还渴望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在物质利益得到充分满足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以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一直以来,我们把“医患”关系作为供求对应的二个方面,狭义地把医生理解成只为病人服务,病人只接受医生的服务,实质上,用全面系统的观点分析,医生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既要为病人服务,还要为其自身与同行服务,这种服务不仅是医疗服务,还有帮助提高自身与他人业务水平的服务。病人不但要接受医生的治疗,还要接受医生的精神暗示和自我的心理调节。对于具有高技术、高学历、高职称的医生来说,对病人的服务只是一种职业需要,而对自身的提高,又用自身的提高来帮助他人的提高是他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的、事业的需要。这是现阶段优秀知识分子从追求物质生活向追求精神生活、追求政治生活的一种飞跃,也是中国化的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具体体现。怎样把城区优秀人才所迸发的巨大创业能量收集起来,把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使用好,使“供方”与“需方”得到完美结合,寻找一个城乡人才供求关系的一个最佳结合点。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二、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的主要措施

多年以来,我们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重要性相提并论,但海岛与内陆另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才培养难,乡镇卫生院更是如此。有人戏言乡镇卫生院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输出的基地。城区医疗机构很大一部分业务骨干是从乡镇卫生院抽调上来,有些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骨干从大医院进修学习回来尚未开展工作,城区医院已提出调人要求。一些民营医疗机构以诱人的经济收入与福利待遇“猎取”乡镇卫生院管理与业务人才,较丰厚的物质利益与较优越的工作环境促使人才出现逆培养与逆流动─由乡镇卫生院培养出的人才向城区单位流动。所以,为稳定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需要创新一条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既能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又能为城区专家提供一个更大空间的创业舞台,最大限度的实现高级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更能使全区的卫生人才资源共享共用。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成为最佳选择。

第一,用“三培养”方法来培养乡镇卫生院实用型人才,并为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准备培养对象。针对乡镇卫生院人才存量不足,质量偏低现状,从乡镇卫生院职能分析乡镇卫生院最需要的是懂管理、懂业务,又具有较好政治素质的业务型管理人才。我们把区委、区政府的农村“三培养”方案与卫生系统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党员、业务骨干培养成管理干部”的培养方案,旨在基层培养出一批管理能力强、业务技术精、政治素质好的又能长期坚持在乡镇工作的业务型管理队伍。这一措施的实施为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乡镇卫生院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人才基础,也为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提供了“需方”保证。

第二,用“中青年名医评选法”来体现高层次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并为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准备师资力量。针对区属单位一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高收入的知识分子在物质利益得到满足后仍觉成就感不足这一特殊现象,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评选十大中青年名医活动,这一活动在医务人员中引起巨大反响,他们积极参与,出现自荐、他荐、争荐等可喜情况,在坚持学会组织、专家评选、政府监督、群众参与等规范程序下,以重实绩、重群众认可为原则,顺利评出普陀区“十大中青年名医”。因为名医不搞终身制,二年为一周期,所以被评上的名医们成就感强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也强了,没有被评上的业务骨干们正视现实,分析自己的不足,对照评选标准,努力在业务上做出成绩,在技术上得到群众认可,无论是评上还是没有被评上的,均铆足了劲,等待着下一轮的竞争。社会声誉、社会地位的提高一方面实现了医务人员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医院的社会效益明显提高,社会效益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一种创业、创新、创优的工作环境正在形成,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的口号变成了现实。中青年名医评选的开展为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提供了“供方”保障。

篇(4)

Abstract: The software industry ha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our country, higher vocational software outsourc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research have a certain value to software talents training. Summarizes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i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eaching reform, explores higher vocational software outsourc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new situ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 高职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oftware outsourcing;talent training model;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54-02

0 引言

当前,我国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主要面向日本市场,来自日本的服务外包业务约占60%。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大连地理位置毗邻日本,与日本有着地缘、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联系,与日韩等软件和动漫强国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很深的文化渊源。

1 大连软件外包企业人才需求现状

大连目前共有1200多家软件公司,世界500强软件企业60余家,软件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来自大连IT技能标准及解决方案论坛上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大连软件行业人才缺口达20%,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职位是高职类软件毕业生所能胜任的。

在软件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对于软件开发人员有比较大的需求;近一半的的企业对软件测试人员有需求,四分之一的企业对软件维护和项目管理人员有需求。

2 大连软件外包企业对高职层次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分析

企业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开发平台主要有Windows、Linux、Unix和Android,其中Windows、Linux所占份额最大,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Android的开发业务需求越来越多。企业所使用的软件开发技术主要有Java、.NET、C\C++、COBOL;数据库技术主要有Oracle、MySQL、DB2;在企业级应用中涉及的技术主要有Struts、Spring、AJAX、Hibernate、MVC等。

企业在用人时,除了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对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也很明确。在专业能力方面,要求能熟练搭建JAVA、.NET软件Web开发环境、熟悉IIS、TCP/IP等B/S结构相关的网络技术、能搭建软件测试环境进行测试、能达到英语4级或日语2级水平;在职业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较好的产权意识、良好的沟通能力、高度的责任感、自主再学习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3 高职软件外包人才岗位定位

面对企业对软件开发人员的大量需求,要把“软件开发人员”作为高职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首要岗位;软件测试人员的缺口接近开发人员的半数,故将“软件测试人员”作为次要岗位;另外,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办公及业务需求,对软件维护和系统运行的技术支持需求也不容忽视,结合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等客观条件,应将软件维护、项目助理等有重叠和交叉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整合,并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岗位目标之一。

因此,高职软件外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创新精神,掌握外包软件开发的基本工作过程及规范,具备程序代码编写、数据库应用开发、软件项目测试、文档编写等能力,能在项目工程师指导下,从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软件服务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4 高职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计

高职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应趋向于选择“全程企业项目嵌入,高中低三层渐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JAVA和.NET两个主要教学方向,辅以相关基础课程和三年外语全贯穿的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的设计理念是以企业实际应用为核心,以知识够用为度,以可持续能力培养为目标。高职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整体设计按基础入门、能力提升和实战拓展分3个级别设置,这3个级别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在JAVA方向,基础入门级要求能使用HTML、CSS技术实现静态页面的设计与制作,能使用JAVASCRIPT实现前后台的交互,能使用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实现逻辑简单 的教学任务,能使用JSP和JDBC技术实现对Oracle、MySQL等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提升级要求能使用Severlet、JavaBean、AJAX、Severlet过滤器、JSTL标签库、JSP EL表达式语言等相关技术和方法实现企业级WEB项目的开发;实战拓展级要求能使用J2EE体系架构、Struts2、Spring、Hibernate等技术和方法实现MVC设计模式下企业中型Web项目开发,团队合作完成大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产品的测试与维护。在.NET方向,基础入门级要求能使用HTML、CSS技术实现静态页面的设计与制作,能使用JAVASCRIPT或VBSCRIPT实现前后台的交互,能使用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实现逻辑简单的教学任务,能使用技术实现对MySQL或Oracle等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提升级要求能使用、C#.NET、SOAP、WSDL、UDDI、WSC、WSP、WSB、异步调用、事务、缓存、WCF技术实现企业级WEB项目的开发;实战拓展级要求能使用XML、Ajax、Silverlight编程技术开发框架下的企业中型项目,团队合作完成大型项目的编程与测试,以及产品运行与维护。

实践教学的设计理念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企业项目导向、工作任务驱动为中心”的模式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项目设计以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训练为主要目标。高职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按照理实一体化课程、独立实训课程、专业顶岗实践课程3个层次设置。理实一体化课程整体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围绕实现项目中任务的核心技术讲解理实一体教学内容;采用“虚拟企业、再现真实需求”的实践模式,围绕企业常用技术及企业应用项目实战开展独立实践教学内容。

综上,形成高职软件外包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5 结语

高职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研究,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提炼整合而来,其对于培养人才的岗位定位、岗位能力分析、知识与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为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冬.高职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20期:30.

篇(5)

[作者简介]刘志宝(1982- ),男,吉林吉林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设计与开发;闫淼(1979- ),女,吉林吉林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设计与开发。(吉林 吉林 13202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33-02

自2009年国家提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目标以来,高职院校竞相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服务外包产业需要。但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向各领域的辐射不断加深,加之我国人才培养方面自身的原因,相关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等人才供需矛盾仍然日益突出。因此,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根据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等资料显示,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总量以及增长率不断提高。另外随着我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普及应用、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不断深化,国家对基于ITO的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大力推进等,在岸服务外包业务快速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新型岗位的派生,推动了经济社会对新型实用技术人才的广泛需求。但我国服务外包人力资源仍处于供需不平衡状态,人才供需脱节已经制约了服务外包产业的顺利发展。

二、高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1.专业设置与专业定位模糊。教育部、商务部提出,采取灵活措施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探索多种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可在原有专业内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增设服务外包课程。但在实际实施中,许多院校并没有结合ITO业务内涵和实际岗位情况构建课程体系。

2.校企合作难以稳固。多年来,高职院校都一直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双赢”式校企合作模式,直到目前,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由于合作双方的价值取向不同,为对方服务(投入)必将追求各自的利益,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与企业“身份”不对等的情况下,普通高职院校除了支付“简单劳力”外,无法提供其他利益,难以建立稳固的利益共同体。

3.实践教学有效性缺失。目前,在实践教学中大多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首先,实践教学脱离企业实际。高职教育打破学科系统化框架后,相关课程内容建设需要紧密贴近实际岗位内容,实践指导教师也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岗位技能。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需要企业资源支撑,尤其是在技术发展迅速的服务外包行业领域。对此,普通高职院校还难以做到。其次,学生顶岗实习难以整体实施。学生以实习员工身份在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缺乏系统化管理。此外,难以协调大量技术难度合适的工作岗位,学生在短期内很难创造高价值,大批量顶岗实习会给校企双方造成额外支出。

三、依托校企合作,革新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1.理性投资,谋求校企合作。谋求校企合作首先要考虑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在明确自身需求的基础上,“配型”合适企业,然后评估自身能否满足对方利益需求。企业追求利益不外乎学校对其进行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但在普通高职群体中,各校办学水平不同,对企业的“交付”能力也就不同。显然,在现今没有第三方制约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只能通过双方的利益整合实现。从培养ITO技术人才的角度看,由于ITO服务产业急速扩张,各类层面技术人才紧缺,高职院校可以投资(或投以设备使用权)与企业建设区域性共享实训基地,一方面,参与ITO服务商生产运行;另一方面,作为学校实训基地,也可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校企合作建立在双方共同“利益”上,通过建全管理机制,可以保障长期稳定的合作。

2.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定位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是高职专业定位的基本原则。从我国目前在离岸ITO业务的发展趋势与城市信息化建设情况看,无论是在发达地区(如外包示范区)还是次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开设本类专业都不难寻求契合点。正如《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5号)中所指出的“可在原有专业内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但专业定位则要严格根据企业需求来进行,包括确立专业技术方向、制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近年来,经过专门机构、院校以及企业多方研究探索,关于ITO人才在知识储备、职业技能、沟通与交流能力、个人素养以及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描述已经作为成果得到公认。必须强调,高职专业培养ITO人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学生的技术能力提升到同一水平,因为在ITO业务领域的岗位群中,岗位技术含量差异跨度较大,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类技术岗位。因此,专业定位应该重视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3.校企合作实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培养ITO人才必须首先健全工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实施。(1)人才培养制定原则。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标准依据工作任务需求和行业指导标准制定,必须具有鲜明的岗位指向。教学资源有深厚的企业背景,行为导向课程主导全部培养过程,依据工程成果评定学生成绩。(2)教学进程一分为二,实施两阶段教学进程。其一,面向技术体系自身,以典型环节与用例为技术学习载体,实现对技术本身的成熟应用和策略能力。其二,面向职业岗位典型业务需求和工作流程,展开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或生产性)实践。前者培养专业技能基础,后者形成实际工作能力。(3)工学交替,注重协调。高职教育是面向能力培养的短学历教育,需要实践教学能够从方法性的单元问题快节奏地转向任务性的职业活动。因此,必须考虑实践内容、教学形式和进程间的协调性以及先期教育成果的综合运用,确保“工学交替”的有效实施。(4)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化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社团与技术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强化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坚持用实践教学成果主导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根据典型ITO任务阶段划分课程单元,有计划地依据合作企业导入的ITO项目,安排生产性实习,秉承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适时考核。同时,采取划分小班方式分岗开展岗位实习,以便适应高职学生能力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职业发展取向,实施多元技能培养,确保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结合本区域服务外包发展态势,进行专业定位;依托长期、稳定、双赢的校企合作,将企业典型工作过程转换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有效保证学生实践过程的有效性,以上这些措施可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从而提升高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李皓.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12―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与培养状况调研报.[DB/OL]http:///link?url=A69hAe1ZID7T

4-hCWBhz6-R6IFMKfjphzfCRsyvxzRQzgaJL1HIvqfF-Zldr-d5A493sTjhNVJoA_h

IzzW05BY-TiLawr4GerefEbKRITay,2014-03-03.

篇(6)

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国家符合软件外包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非常巨大,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亟待培养[1]。

现有的软人才培养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知识体系落后,人才培养无法满足需求;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更缺乏开放视野和国际竞争实力;教师缺乏工程经验、科研能力和沟通能力;人才培养常常是产、学、研脱节[1-2]。

成都大学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自然人文科学素质较好,外语应用水平较高,视野开放,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成都大学对“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时段、实践教学”等方面作出了探索[2-3]。

1“平台+模块+插件”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应以产业发展需求为指引。针对国内外服务外包市场需求,成都大学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扩展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方向。

课程体系设置要具有国际视野。成都大学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在引进微软ATA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引进美国卡耐基•梅隆课程体系(简称CMU),吸收卡耐基•梅隆大学在软件教育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为培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积极探索和实践。

课程体系设置的先决条件是多元化、工程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成都大学坚持多元化、工程型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聘请国内外企业一线技术开发人员到校兼职任教,派遣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开发现场,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与此同时,派遣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名校深造,学习先进的国际课程和教学方法。

通过几年的实践,成都大学初步形成了以“平台+模块+插件”为核心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其构成如图1所示。

1) 平台是指本专业最基础的教学必修课程。平台课程由基本素质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以及学科专业课构成,重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基本素质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该课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开拓学生视野;突出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培养;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能训练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课程。

公共基础课注重夯实学生的自然人文科学基础知识;注重语言能力培养,包括中文表达与写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提供底蕴深厚的成都文化课程及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课程。

学科专业课,重在本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突出广度和应用性,实践能力培养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2) 模块是指本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模块的学习符合“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同时顺应了学科间交叉和渗透及这一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在学习了本专业基础知识后,可根据自身的爱好与学习需求,选修本专业以外的学科专业特色模块课程。通过跨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将学生培养成既掌握管理、经济、动漫、数字旅游等专业知识和能力,又熟悉软件外包服务产业或是既掌握软件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拥有管理、经济、动漫设计、数字旅游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3) 插件是指本专业特色实习实训课程。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为插件,提供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实习。关注产业前沿发展,把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新标准、新成果及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通过企业实习、项目实训等方式,及时引入到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双方优质资源互补,有效地促进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工作。

2“1.5+1.5+1”教学时段

在“平台+模块+插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培养过程划分为“1.5+1.5+1”三个时间段,其中:

第一个“1.5”:代表前一年半本学科专业的知识能力教育,实施“平台”课程教学;

第二个“1.5”:代表中间一年半在全校范围内学科专业特色模块选修学习,实施“模块”课程教学;

“1”:代表第4学年的基于企业需求的“插件”式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实施“插件”课程教学。

成都大学抓住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飞速发展的机遇,努力实践“1.5+1.5+1”教学组织形式,勇于探索和创新,出现一些成功的案例。学校与颠峰集团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学生前3学年在校内完成学科专业知识能力的学习,具备相当专业能力后,即完成了“平台”、“模块”课程学习,第4年进入软件外包企业实习,即投入“插件”课程学习。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在完成真实的软件项目中,学生担当一至两种角色,经历了软件开发的全过程,熟悉了企业文化和管理流程,不仅训练了自身的工程实践和管理能力,还提高了工程素质。2009年5月,成都大学与巅峰集团合作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的案例,成功入选《2008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十大推荐案例”;同时,外国语学院的“培养‘准职业化’人才――成都大学与荷兰灯塔软件共建人才实训基地”作为人才培养优秀案例,也成功入选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编著的《2008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

3三维实践教学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要极强的工程实训能力和项目参与能力。成都大学注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密切联系,实施重视实践的学、产、研紧密结合的三维实践教学,即通过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创新实践,培养学生三大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一实践有不同的目的和任务,学生循序渐进,实现三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1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是在各学科专业的实验室及实训基地,重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实践环节中,课程实验以验证性实验和小案例为主,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综合实验以大、中型项目案例为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短期实习以观摩学习、体验真实企业生活为主,让学生走出学校,适应社会;毕业设计以真实的项目为题目,锻炼学生实际项目开发能力。

学校有两个软件外包实训室,共800平方米。实训室依托多家软件企业,建立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研究室。学生进入实训室,参与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大大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初步接触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工作流程,体会团队协作的氛围,为下一步进入“插件”式实习实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是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以企业实习、项目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行业适应能力。

学校坚持推进学、产、研结合,积极与国内主要知名软件企业和部分境外软件企业联系和对接,寻找适当的合作机会。目前,已建立了华迪实训中心、江苏宿迁市投资开发区动漫产业项目基地、天津市西青经济开发区动漫产业项目基地、成都学院―荷兰灯塔软件准职业化实训基地、成都三昧火动画设计公司、成都中畅动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校内外的“产、学、研”基地,还与微软公司、Oracle、思科、颠峰集团、中兴、昱泉公司、中嵌公司、东软、音泰思软件等40余家企业达成了合作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协议。

基于企业需求的“插件”式实习,使软件服务外包插件融入学校学科专业教育,学历教育中的毕业实习与设计融入软件服务外包插件。学生就业和发展与产业紧密结合,实现“无缝对接”。

3.3创新实践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

创新工作室:学校为学生提供自主管理的创新工作室。每年从各个年级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进入创新工作室;让学生组建自己的项目团队,这些团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或自行申请感兴趣的项目。

“春蕾计划”:为了鼓励学生多参与项目,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实施“春蕾计划”。每年为学生提供一批项目基金,为学生项目提供专项资助。通过项目团队的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管理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和挑战自我意识。

科创活动:以科创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始,就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及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点面结合。在关注学生参加竞赛获奖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参加活动的面,举办各种校级竞赛加大学生参赛的比例,并选送校级获奖学生参加高层次的比赛。历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仿真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计算机组网大赛、中国动漫游戏原创大赛、全国高校数码艺术大赛等竞赛,成都大学的学生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赛,其综合素质及竞争意识得到了锻炼。

4结语

成都大学从2005年开始,大力推进软件人才培养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软件工程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学校“成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市属高校高素质、应用型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获得省教育厅批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服务外包方向)特色专业获得国家级立项。

软件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需要相应人才培养的规模化,产业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形成多层次、复合型、交叉性的产业队伍。成都大学将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探索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国家的软件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延峰,刘杰周,应兵. 由软件外包人才匮乏反思高校IT专业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6(6):71-73.

[2] 杜小丹,易勇,李焰,等. 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J]. 计算机教育,2008(12):57-59.

[3] 周激流,汪令江,邱果,等. 成都软件产业人才有效供给的实践探索[J].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42-246.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High-Qualified and Applied-Oriented Software Talents

DU Xiao-dan, YE An-sheng, LI Yan, LIU Yong-hong

篇(7)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正以无可替代的优势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在未来一段时期京津冀地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保定毗邻京津,人力资源丰富,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处于重要地位。保定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经过多年建设,正逐步成为一个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外向度高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近几年来,保定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日益扩大,高职高专院校发展迅速,为保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目前企业和学校面临两种困境,一是企业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总体偏低,技能型人才紧缺,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二是现在职业院校学生出口不畅,学生毕业的就业压力很大,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操作,上岗前还需要进行技能培训。因此,保定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保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近年来,保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总体高职教育资源偏少,在量和质上都不能满足需求,不足以应对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当前,保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大专文化或技能基础的,掌握必要的职业知识体系并具有扎实的职业文化素养和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偏差,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及毕业生的去向等模糊不清。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就业市场的调研不够深入,不能根据需要对培养对象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就业区域与行业选择以及就业期望适时进行调整。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脱离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不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没有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如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不充分,缺乏与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不能预测人才供需数量、结构状况和趋势的确切信息,造成人才供应的及时性不够和适应性不强。课程设置缺乏对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不能体现地方性、行业性和市场导向性等特性,不重视人文教育,职业道德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影响了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态度。

(三)“双师型”教师短缺

尽管近几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现有的师资队伍建设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协调,与教育部门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合格要求对照,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有较为丰富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创新以及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能力的师资队伍很少。由于教师的实践经验欠缺和动手能力不强,具有“双师型”教师不能达到规定标准,直接影响了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

二、保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使他们不仅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能适应未来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遵循着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在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首先,明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适时地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其次,根据人才需求情况调查报告,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009年,我院国际贸易专业调查小组对京津冀20家外贸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外贸企业岗位需求类型较为集中,对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如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的需求较大,同时人才缺口也很大。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保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逐年递增,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而“中国电谷”更是为国际经贸专业人才提供了就业的契机。所以,根据行业背景分析与人才需求调查报告,同时结合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及企业专业人士的意见,我们将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直接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深入调研论证,变革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动手能力要求高,要求学生能很快满足企业的上岗要求,所以为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合理、科学,本专业聘请了外贸企业的资深专业人士,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我们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面向特点及市场需求变化变革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并且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根据本专业领域职业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明确核心课程,分析应具备的主要技术能力。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出新的课程体系。见下表:

2.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加强了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比例超过了50%,并分别通过教学课内实验、集中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职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此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集中实训环节,学生利用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的虚拟环境注册自己的公司、开立独立的账户、查询各类贸易信息并开展谈判、签约、履约、结算等活动去独立地营运一家公司,从而达到锻炼和培养其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分析、组织、应变、管理能力,等等。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本专业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训的机会,目前已与9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近两年本专业的学生到以上企业进行了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在企业实践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素质拓展课程

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反馈信息,我们发现学生仅仅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专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倍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调查中,很多企业都谈到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企业也几乎都遇到过毕业生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因此,我们建立了素质拓展课程库,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社科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协调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服务质量意识、规范的言行举止、仪态仪表等。这种方式较好地实现了专业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的交叉和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关键能力。

(三)构建专兼一体的教师团队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很多课程应用性较强,这就需要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担当。通过聘用兼职教师,可以将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来适应社会相关行业的现实要求。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我们国贸专业依托保定优势产业,采用“送、下、带、引、聘”的方式。具体来讲:“送”,就是鼓励部分教师进行深造;“下”,就是让部分教师(主要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下基层锻炼;“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国际贸易企业中引进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聘”,就是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这样,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中坚,培养、聘请、引进相结合,不断改善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形成了企业直接参与教学、专兼一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按照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更具职业性;使高职课程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突出培养人才的时代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

篇(8)

一、金融保险专业高职毕业生主要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

近几年,我国金融保险业飞速发展,人才需求呈现规模扩大、业务能力综合要求高、人才需求逐渐理性等特征[1],这给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一方面,大量新设机构使得金融分析师、基金经理、证券分析师、保险精算师、投资管理人才等高端人才炙手可热;另一方面,随着业务网络的扩展,对基层一线岗位人员的需求增多,如银行业的柜员、客户经理、理财顾问,保险业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内勤人员等需求巨大。通过对青岛市金融机构走访调查,得出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综合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等。具体见下表:

表1:金融保险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

职业岗位

职业能力要求

金融岗位通用能力

金融机构综合柜员

金融综合柜台基本业务操作能力、常见证件、票据识别能力、综合柜台业务的管理能力、柜员业务风险防范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法律运用能力、自我推销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协作市场能力、竞争意识、应变能力

金融机构大堂经理

了解客户能力、接触客户技巧、金融业务的甄选能力

金融机构客户经理

金融产品识别、说明合同条款、接触客户技巧、甄别危险客户能力、签单能力、确定价格能力、维持合同效力、激励能力

金融机构营销人员

自我推销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市场创造能力、策划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理财规划能力、市场竞争意识

二、适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构建

(一)、 “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金融业有很严格的从业准入限制,在金融机构从事业务必须要获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而事实上学生在全面学习专业知识前,很难获取资格证书,这一现实情况使得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工学结合”的开展很难在金融机构真实岗位上进行。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金融保险专业应以实践教学、模拟实习、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落脚点开展“321形式的工学结合”。“3”指在专业教学初始阶段的前三学期可以安排学生进入金融机构参观机构内部设置、观摩金融业务展业流程,完成专业认知实习;“2”指在第四学期到第五学期安排学生模拟实训,通过模拟操作,熟悉金融企业基本业务的操作流程,具备从事综合柜台业务、保险规划产品组合、理财规划、营销策划的基本能力,同时完成职业资格能力考试,获取相关机构从业资格证;“1”指在第六学期依据学生就业意向,组织学生进入金融机构从事一线市场业务,开展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将适于在金融企业进行的教学内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在校内模拟实训室内完成,同时第四学期后可以组织获取了从业资格证的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金融机构部门进行业务岗位的操作练习,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 “工学结合”。

(二)、“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实现过程

“321”结构的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以课程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岗位模拟实习、顶岗实习三种实践性教学方式为基础,各阶段的实训环节是学生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的前提条件。专业理论课程是岗位职业能力实现的理论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是岗位能力要求的基本认知,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基本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的认知。模拟实习是职业岗位的演练。由于金融行业业务是围绕货币资金展开的,学生很难进入金融机构边干边学,所以对众多的职业岗位我们采取模拟实习的方式进行。模拟实习是实践的桥梁,既是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延伸又是顶岗实习的基础,通过角色模拟、机构模拟、业务流程模拟、金融工具投资模拟等模拟操作环节,使学生掌握业务操作的基本流程与技巧。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目标岗位工作的一次大实践,是各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提高阶段,通过在金融机构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操作,掌握各项业务的操作方法。该培养模式下职业技能实现途径见图1。

图1:“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职业岗位能力的实现图

三、“321”结构培养模式运用基本要求

(一)、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学生职业拓展能力

金融保险公司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金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是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再次是专业知识 [2]。这种人才需求层次要求在人才培养时注意学生综合素质、实际能力的培养。在以实现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块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活动均需摆脱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各类实训环节让学生自己去验证知识,整个教学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完成,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其次需要广泛开展普及面较广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投资社团、技能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金融产品解说、产品团队推介会等。再次,广泛开设选修课,如市场营销、商务谈判、金融礼仪、财经法规等课程,通过课程设置实现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帮助能力的提高。

(二)、强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实训平台

学生职业能力的实现依托大量职业活动,不论是广泛使用的“项目教学”法,还是“依托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均是以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基础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依托当地金融机构,建设和完善符合专业教学内容和特点多层次实训平台。首先整合校内资源,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大量建立“教、学、练”一体化教室,将学习场所由单一的教室转入多功能教室;其次要对通过各种运载工具模型、金融保险设施沙盘、大型挂图等,让学生通过实务模型了解部分金融保险设施、设备的结构和原理[4]。再次,依托当地金融行业,通过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加强企业融合,形成“专业服务产业”、“校企联合办学”的专业发展模式。

(三)、强化职业证书考核,实现与目标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随着金融业改革的深化,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均要求“持证上岗”,在与大量金融企业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企业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也采用“持证上岗”的管理方式,这意味着在第六学期全面开展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前,学生必须通过目标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一目标为的实现除了课程设置做好知识准备外,还需要为学生营造职场氛围,保证考证信息的通畅,督促学生及时取得从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刘梁炜,金融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1期.

[2]蔡幸,高培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报告[J],市场论坛,2008,11:83.

篇(9)

对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疾病,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实现对患者病情的良好控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临床上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的效果较好,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给予患者舒适型护理的效果尤为显著[1]。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瘢痕子宫中期妊娠患者,对其在治疗过程中采用舒适型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06年9月-2011年1月间到我院诊治的76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患者,年龄在23-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7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瘢痕子宫中期妊娠,需要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对其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进行治疗,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将所得数据记录。

1.2方法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米非司酮治疗,每次150mg,每天3次,在服药前后的两个小时内,患者不能进食,对患者持续治疗3天。然后再给予患者米索前列醇治疗,每次0.6mg,服药前后禁食2个小时[2]。

在对患者实行治疗的过程中,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对症处理,以缓解患者的痛苦,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并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很多患者都比较担心自己能够保留生育能力,由此容易产生焦躁、忧虑的心理情绪,从而对其治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此,医护人员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疑虑,医护人员要耐心为患者解答,并始终保持微笑,以使患者感受到温暖,以消除内心的疑虑。此外,医护人员要告诉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可以实现病情的完全改善,以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以确保其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3]。

1.2.2用药护理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在应用的过程中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感染、胃肠道反应等,从而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应当指导患者在服药期间,尽量保持口腔清洁,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清淡的饮食,以降低口腔感染的几率,如果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医护人员要及时对其进行处理,以缓解患者的痛苦,同时,医护人员要尽量保持环境的清洁,告诉患者用生理盐水漱口,以有效预防感染。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注意按照医嘱配药,以保证患者用药剂量的正确性,从而促进其病情的改善[4]。

1.2.3出院指导医护人员要向患者大力宣传相关的异位妊娠知识,以使患者对此有明确的了解,可以有效避免会导致其出现子宫瘢痕妊娠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在出现此种疾病的第一时间内就诊,以免做过最佳治疗时机[5]。

1.3疗效标准护理满意:治疗过程顺利进行,没有出现并发症。一般满意:治疗过程顺利进行,出现轻微的并发症。不满意:病情恶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15-01

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艺术包装设计教育新形势下面临的专业核心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时期,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高职包装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国内就业环境与国际竞争环境。那么,一种兼具“思维创新性”与“技术应用性”的包装设计双优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职包装设计教育迎接未来,服务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反思与改革传统的高职包装设计教学模式

数十年的高职包装设计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传统单纯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包装设计教学模式中是无法得到全面解决的。而只有在新的教学观念统摄下,立足创新性应用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全面构建创新型高职包装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课程设置、教学环境、教师结构、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各个方面为综合维度,通过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反复客观的教学论证,才有可能最终获得建设与改革的完整思路。传统的高职包装设计专业教育强调培养的是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操作层面的能力,单纯片面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师傅带徒弟的简单教学方法,从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知识复合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使高职院校的教学与外界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渐趋于一致,大大降低了高职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职包装设计专业必须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结合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是高职学生的专业核心和精髓,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才在竞争环境中成败的关键因素。根据国内高职艺术设计院校包装设计人才培养的调查现状分析,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改革高职包装设计教学的观念,探索其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建设创新型与应用型双优人才培养的新型高职艺术包装设计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包装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系统的、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模式上应从两方面入手:1、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开发研究能力;2、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

1、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包装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它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主线贯彻始终。设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设计创意是包装设计教育的重要基础,从专业理论课到设计实践课,我们都实施以项目课题为中心的创新设计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创造性思维,讲授创造方法,营造创造情境,围绕项目课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创造角色,激发创造激情,增长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多方位开发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导能力。包装设计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必须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与其他设计课程建立合作关系,例如与“工艺品开发”课程进行合作,将同学们在课程中的设计成果进行商业化包装和市场推广。同时,同学们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发小型的市场项目,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目前,我们在校内建立十多个工作室,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两条主线,力求互相交融、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成功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使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增强实战能力,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激发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新型包装设计人才的应该掌握的一种思维方式。高职艺术类学生不仅存在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差距,并且在文化修养、生活积累、性格爱好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进行设计教学,将是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培养学生的兴趣。包装设计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设计工作,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每一个步骤都充满好奇与兴趣。从市场分析到包装风格定位到结构造型设计到视觉形象设计在这一整套包装项目运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把自己放在客户的位置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沟通,使学生更好的站在市场的角度思考问题、开发兴趣。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创新的主动性,就不可能迸发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也就无从挖掘潜能设计出好的作品来。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把兴趣视为设计的创造原动力,必须从设计独特的问题开始,以“疑”激趣,调动思维进入到创造性设计的“角色”之中,把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有机地统一起来。打破传统的重技能轻创造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

2.从多个角度开启多样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从一点出发向知识网络空间发出一束射线,打通与多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终殊途同归到达思维的预设目标。在包装设计构思过程中,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分析各种类型的设计作品,包括:立体构成、图形创意、广告设计等,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在其他设计作品中寻求灵感。求异思维具有偶然性、独特性、多向性、变通性、流畅性的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式,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关于创新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开发是推动高职院校包装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培养出一代创新型与实干型、高素质高技能、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的时代需求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计算机系统论文 下一篇: 课程设计自我总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