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材料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5 07:22: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土木材料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土木材料论文

篇(1)

二、实验学习与考评相结合的方法

(一)实验过程控制

为了使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在实验课之前,应做好以下准备:

(1)按照自愿组合原则将每个班学生分成实验小组。

(2)详细讲解考评规则,强调实验学习与实验考评的结合方式,让学生清楚考评规则。

(3)课堂理论教学可利用视频、动漫等教学手段讲解实验,演示实验;实验课将不再讲解实验操作、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4)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做好预习报告,对预习报告格式不作限定,但其中必须包括小组如何分工合作等内容。为了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实验,传统实验都安排约2个小时,其中30分钟由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但实际上,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内容并不是很复杂,实际操作时间短,但因为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对实验不熟悉,实验现场只好边看书边做,或者看别人做完后自己再依葫芦画瓢,学生实验操作既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验安排上将实验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小时,取消教师讲授时间,将实验完成时间纳入考评成绩,以促使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以及分工合作安排,做到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人人动手操作,而不是由个别学生包办,并将实验过程的分工合作情况纳入考评成绩。1小时实验时间分成三部分:5分钟由教师简单介绍实验用仪器和原材料;40分钟由学生实验操作;15~20分钟安排实验讨论。

(二)实验情况讨论

学生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接触实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常常担心学生出错,一旦发现学生操作失误,就马上中断学生实验,再指导应该如何操作,甚至代替操作。这种教学方法表面上保证了学生实验的顺利完成,但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使实验过程变得不连续,而且打击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实验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方,教师常常无意识地用自己成熟的实验概念强制代替学生初次的实验思考。其结果是学生完成实验后对自己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应注意的细节、实验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掌握、实验操作程序是否正确都不清楚。因此,教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最好不对学生进行任何指导,不打断学生实验,只在旁边观察,了解与掌握每个小组的实验情况;实验完成后再组织学生对整个实验情况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尤其对操作失误的要进行重点分析。讨论分析具体步骤如下:先请一位学生将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注意事项等陈述一遍。在此基础上,其他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情况进行补充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观察到的实验情况以及学生讨论的情况,对每个小组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与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以下具体举例说明。实例一:在水泥胶砂实验讨论中,有学生说他们发现胶砂搅拌后不均匀,影响了试件成型效果。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引起搅拌不均匀的主要原因是搅拌叶片与搅拌锅底距离过大,由此强调说明实验设备对实验精确性的影响,每次实验前应对实验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验;然后提出如何才能使胶砂搅拌均匀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搅拌叶片停止90秒时应该做什么这一实验细节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除了强调规范中“用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的内容外,还可以引出如果用刮具将锅底胶砂搅拌起来,将有利于提高胶砂均匀效果这一实验技巧。通过讨论,加深了学生对实验仪器、操作细节重要性的认识。实例二:粗骨料表观密度测量实验中包括饱和面干、开口孔隙等知识点。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用湿抹布将粗骨料表面积水抹干就直接称量。针对这一问题,在讨论时,首先对多孔材料空隙结构和表观密度计算公式作简单复习,引导学生思考操作中出现的细节错误,突出实验操作细节的重要性;同时对饱和面干、材料空隙结构、表观密度等相关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讨论结束后,再由教师将正确实验操作程序从头至尾复述一遍,突出实验注意事项,总结实验目的,给学生正确的实验知识。

(三)实验报告内容

每个小组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不拘泥于形式,鼓励学生在形式上自由发挥,但在内容上要包括实验操作过程的描述、小组每位成员对自己所负责工作的介绍以及实验操作的体会、实验结果分析等。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鼓励采用多种形式,如结合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还可以对各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等。

(四)实验考评方法

考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即实验时间、实验卫生、实验操作、实验讨论和实验报告。具体考评细则和评分标准如下:

(1)对实验完成时间的考验占考评成绩的5%,考评对象为各小组,小组成绩即为小组每位成员的成绩。其中每个班级10个小组前两名得分为100分,中间六名为90分,最后两名为80分。对实验完成时间的考评只作为一个鼓励措施,考评成绩不能太低。

(2)对实验卫生情况的考评占考评成绩的5%,考评对象为各小组。根据每个小组实验操作结束后对仪器设备等的整理情况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分为100分、90分、80分、70分和60分。实验卫生是良好实验习惯的表现,考评成绩上可拉开差距。

(3)实验操作成绩占考评成绩的10%,考评对象为小组。主要考评每个小组成员合作情况和操作熟练的程度,评分标准分为100分、90分、80分、70分和60分。

(4)实验讨论考核成绩占考评成绩的30%,考评对象为每位学生。所有实验完成后,讨论时学生未发言的0分,有一次发言的80分,两次发言的90分,三次及三次以上的100分。发言讨论能反映学生对实验的态度,实验讨论成绩占考评成绩比例应大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

(5)实验报告成绩占考评成绩的50%,考评对象为小组。考评内容为实验报告内容,评分标准分为100分、90分、80分、70分和60分。在考评细则中,只有实验讨论的考核是针对小组每个成员的,旨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其他四项都是对小组统一评分,鼓励团队合作;对实验报告,如果要求小组成员每人一份,很多内容会重复,流于形式,因此,可调整为要求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由小组统一提交一份具有实际内容的实验报告。

三、实验教学方法实施要点

相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本文提出的方法缩短了实验时间,加重了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核,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

(1)教师和助教集中精力,随时了解与掌握学生的操作情况,按照考评细则及时对每个小组的完成时间、卫生情况、实验操作熟练程度和讨论发言做好定量考评;

(2)保证实验仪器运行稳定;

(3)讨论中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篇(2)

2“塔式”实验教学模式

基于兄弟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现有实验室的条件,遵循层次化、模块化的指导思想[6],对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分三阶段逐步提升的“塔式”方式:基础设计阶段、对比分析阶段与后期处理阶段。1)基础设计阶段:将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分组后,要求其根据与本次实验项目相关的多种工程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且将设计方案在实验之前上交给实验教师审批,待审批合格后方可安排实验。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对比分析阶段:同一批次实验结束后,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分别汇报实验设计方案与实验现象、结果,要求学生分析不同小组的结果并找到原因,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后期处理阶段:待同一个实验项目全部结束后,实验教师将本年度所有批次的实验方案与结果公布后,要求每个同学对本项目进行总结,并以此作为实验部分的考核。下面以“胶凝材料(水泥)的基本性质”为例,详细说明一下“塔式”教学模式。1)根据理论课进程,实验室要及时备好不同标号的水泥。实验教师通知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每个小组选用不同胶凝材料设计方案,选用的实验材料具体见表1。根据已经审核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指导书,严格按照实验操作逐步完成水泥细度、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凝结时间、水泥安定性与水泥胶砂强度等实验内容,并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工作。2)同一批次实验全部结束后,各小组通报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实验结果,要求每小组成员做好记录,并引导学生回顾理论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同胶凝材料的性质,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叙述性知识的理解与记忆。3)所有班级本实验项目结束后,实验老师将所有小组的实验情况汇总并向学生公布,要求每人采用正交实验分析法对统计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理论知识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实验结果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做好自己科研的支撑。

篇(3)

2FRP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实践效果

2.1用于结构加固

我国对FRP加固技术的研究始于1997年,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1997年10月进行了国内首批外贴碳纤维布加固梁试验。随后在短短几年中,外贴FRP片材加固技术已成为全国土木建筑行业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很快为市场所接受,而市场的扩大使材料的成本大幅下降,这为FRP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在我国已迅速发展成为建筑结构补强加固的主要技术。至2012年,国内从事FRP试验研究及技术开发的科研单位几十所,用于土木建筑行业中的碳纤维制品生产销售的厂家几十个,从事于碳纤维加固补强的专业公司上百个,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研发、生产、设计、应用的社会群体。目前FRP材料在土木建筑中的应用以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加固的形式又以外贴FRP片材为主,但FRP技术在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中的应用,以及采用FRP筋材、网格材、预应力FRP片材加固技术的应用已有很多,新的应用形式、新的产品、新的规范规程的研究正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

2.2FRP筋在新建结构中代替钢筋

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配置非预应力和预应力钢筋,在处于恶劣环境条件时,如干湿交替、化学介质等作用下,极易引起钢筋的腐蚀,严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适用性,甚至导致结构承载能力的降低。相比之下,防腐性能好、粘结性能与钢筋相差不多且抗拉强度高的FRP筋成为代替钢筋的一个较好选择。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FRP筋逐渐大量应用于有特殊性能要求的结构物中代替钢筋,如有磁共振医疗设备的建筑及海堤、工业厂房屋面板等受严重化学侵蚀的结构物中。1985年,美国SanAntonio医院大楼的MRI设备的桩、柱和梁中均采用了GFRP筋。1986年,SanAntonio的大学建筑中的边墙和钢筋混凝土梁中配置了GFRP筋。FRP筋的另一个应用对象是岩土工程,目前已用于因潮汐变化等干湿交替的挡土墙、地基锚杆及地铁沉井等工程中。

2.3FRP结构及组合结构

由于FRP材料具有高强、轻质、耐腐蚀等优点,FRP结构和FRP组合结构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

(1)早期试验性的FRP结构

20世纪60年代,英国已开始生产GFRP复合材料的屋盖结构,运往中东和北非建造使用,1968年一个采用GFRP夹心板与铝质骨架的圆顶结构建于利比亚Bengazhi;1972年阿联酋的Dubai国际机场,采用GFRP伞状屋顶。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初期,英国的一些建筑采用了GFRP作为除梁柱以外的承重或半承重构件。1974年,第一个全复合材料建筑在英国Lancashire落成,外形为三棱锥体组成的空间结构。早期的FRP结构,大多带有一定的试验性质,尚未在土木工程中形成规模。

(2)桥梁工程中的FRP结构构件

随着FRP生产技术和产品形式的迅速发展,FRP结构在桥梁工程中得到迅速发展。英国、瑞士、丹麦、日本、美国及中国等国家,均成功建造了一系列全FRP结构的人行天桥。同时,FRP结构也被应用于承受较大反复动载的公路桥梁中。1982年,我国在北京密云建成了一座跨径为20.7m的GFRP蜂窝箱梁公路桥。1994年,英国建造的BondMill桥采用GFRP拉挤型材组合而成,是一座可通过40t卡车的活动桥。1996年,美国堪萨斯州Russell架起了第一座采用FRP桥面板的公路桥。此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采用FRP桥面板的中小型桥梁在美国已有数十座。FRP桥面板还被用于替换老化的混凝土桥面板。此外,FRP索还可替代钢索用于斜拉桥和悬索桥。

篇(4)

作为较早成立的老牌农林院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林科大”)的工程类学科巳经发展得较为全面,其中建设与发展得最为成熟的特色优势学科木材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已建立了国家级工程实验中心、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与研究中心等。

为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农林院校,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办好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号召,自2008年起,林科大开始构建学科交叉性科研平台,并在校内选取了生源较好、科研能力较强、师资队伍雄厚的5个学院、5个专业作为试点,尝试探索工程类跨学科研究生(博士、学术型硕士两个层次)培养的有效模式与方法。截至2014年底,这一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计划已初见成效,并将进一步在其他学科和专业中扩展与延伸。

1.1制订跨学科研究生联合招考方案与计划,确保招生质量

林科大在国家研究生录取大纲的指导下,多次组织召开全校工科范围内的评审和专题会议,尤其是针对5个试点专业的学术委员会特别会议,以“拓宽培养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保证考生具有一定的前期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分专业拟订了跨学科研究生联合招考的专业条件、招生数量和考试科目。

因跨学科研究生录取与单学科研究生招生有较大区别,在入学考试的专业课考察和面试环节中,林科大提倡以宽进严出为指导思想,实施较为宽松的、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录取政策。尤其在确定推免生录取方案时,适当放开导师自主招生的权利,并赋予导师跨学科、跨专业联合招生的特权,鼓励导师结合自身课题和培养条件招收跨学科研究生。

1.2针对不同学科要求制订培养方案,革新学习方式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以最能反映本专业领域的创新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依据编排综合性、跨专业的课程。对于工程类研究生而言,则更应加强其对数学、力学和材料学科内容的学习,并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较为成熟、实用的优化理论、算法与软件学习课程,如运筹学、有限元法、神经网络工程应用等,使学生在后期的学术和学位论文撰写中尽快进人角色,解决课题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具体问题。

林科大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依靠课堂讲授与讨论、提交作业与读书报告的形式,采用课堂教学、现场实训、模拟实践、论坛汇报等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依托各学科专业科研条件良好的研究所、实验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开展学生工程实践训练和科研实验模拟。与此同时,积极鼓励试点专业学生借助学科平台,结合导师科研课题和自身学习兴趣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并对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基金项目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和配套资金。

1.3有针对性地制订学位论文考核制度与办法

烟台大学的马晓丽教授曾明确指出:“跨学科人才培养应与跨学科科学研究相结合,与培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相结合,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创新应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为真正实现培养工程类跨学科研究生创新思维与科研方法的目标,林科大研究生院经多方调研与论证,制订了《工程类跨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考核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工程类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及论文选题须结合科研课题实践,……研究生第二学年参与课题研究的时间不得短于8个月。”将管理办法落实到具体考核指标上,则表现为由原来的考察专业知识转变为考察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解决学术前沿科学问题和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1.4大力调整师资结构和管理制度,强化跨学科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为最大限度地提升跨学科研究生导师的科研素质和指导水平,完善工程类跨学科研究生导师指导体系,林科大研究生院与各学院学术委员会和校人事处进行多次讨论与磋商,决定尝试采用“取消户籍、强强联合”和“建立小团队”两种方法,力争在3~5年时间内初步建立一支具有跨学科指导能力的导师队伍。

所谓“取消户籍、强强联合”,是指在当前现有条件下,改进导师指导体系,整合与优化现有师资力量,打破学院与学科间的“户籍”壁垒,确立多学科联合培养的基本职责。为此,研究生院建立了较为严格的跨学科研究生导师选聘制度,在充分考察每个学科内研究生导师学科背景、科研实力、指导水平、师风师德和责任心的基础上,遴选出实力较强、师德高尚、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导师,在课题研究、薪酬分配、研究生招生和继续教育方面给予激励政策,取消跨学科招生导师原有学科和专业的“户口”,并鼓励导师根据课题和研究需要自主建立跨学科科研团队,结合实际需求招收与培养跨学科研究生。

2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跨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的实践中,林科大一贯强调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优势、结合林业特点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工程类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实施6年多以来,各试点学科与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制订课题攻关方案与研究生培养计划,整个改革实践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2.1基于学科特色,搭建科研创新平台

自2009年土木工程专业实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以来,已初步构建了土木工程学科与生态学科、木材学科、食品学科和环境工程学科相交叉的科研创新平台5个,各平台研究队伍分别来自不同学院,在增强了导师流动性的基础上,整合了学校相关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既避免了科研资源闲置与浪费,又提高了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土木学院还积极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交流,在建设产学研科研基地的同时培养跨学科研究生。如与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开展联合研究生培养,依托行业优势和需求联合招收、指导土木工程与交通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为服务社会、促进合作创造了条件。仅2012~2014年3年间,土木工程学科依托各交叉学科平台已成功获批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4项、地厅级及以下科研课题10余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2结合科研课题,制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完善现有的培养方式与体制,各科研团队结合学科特点对不同层次、研究背景的研究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并为每个跨学科研究生选派了1位导师和1~2位副导多师,保证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综合性、灵活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得以充分发挥和展现。如由土木院肖宏彬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结合承担的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林草一体化髙稳定性生态护坡技术引进”’于2012年招收了本科专业为生态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学术型硕士1名,为使该生能够明确生态学科与土木学科对土壤、植被和生态防护研究的异同点和关联性,尽快融人课题中,课题组为其制定了包括公共选修课(多元统计分析、高等工程数学等)、生态学科课程(高级土壤学、土地生态学、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及实验技术等)、土木学科课程(高等土力学、有限单元法、岩土工程测试技术等)、学术报告与讲座(生态学前沿及专题讲座、恢复生态学与生态工程讲座、植被生态学专题、生态护坡技术研究进展等)和生产实践在内的一系列培养环节,并选定林学院一名教师为副导师,指导其学位论文研究方案中“建立网格型髙强度林草混交根系成型技术”部分内容。

2.3拓宽培养口径,构建跨学科研究生立体知识结构

土木院研究生教育改革以加强能力训练为基本思路,寻求构建跨学科研究生立体知识结构的途径与方法。具体做法是:1)按照知识结构的需求和跨学科研究生的学科背景安排选修课程,同时鼓励与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和社会活动,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力。2)改变理念、调整模式。在横向上把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研究内容纳入教学体系,在纵向上由过去的以专业理论和知识积累为中心,转向既注重积累又强调专业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主要通过邀请跨学科专家讲座、举办跨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建立校内和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增开工程实践课程和软件分析课程等方式,压缩不必要的课程,培养在专业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积累上有充分准备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3)对于某些跨学科课程采用分学科联合授课的形式,条件允许时可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将整个课程划分为不同模块,各模块可以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论坛等形式开课,拓宽学生的视野。如跨专业选修课“复合材料选论”目前已包括“高等胶凝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木材学”“现代材料实验技术”“材料结构表征与应用”“材料科学工程导论”“现代材料成形理论与技术”和“工程材料设计与测试”在内的8个模块。

3结语

篇(5)

【中图分类号】 S96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11-02

1 土木工程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建筑工业发展的需要,一大批新型土木工程材料应运而生,,而社会的进步、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及建筑业的发展,又对土木工程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今后一段时间内,土木工程材料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复合化。单一的材料往往难以满足要求,复合材料应运而生。所谓复合技术是将有机和有机、有机和无机、无机和无机材料在一定的条件下,按适当的比例复合。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条件有效地将几种材料的优良性结合起来,从而得到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

多功能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材料的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新型材料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即要求材料不仅要满足一般的使用要求,还要求兼具呼吸、电磁屏蔽、防菌、灭菌、抗静电、防射线、防水、防霉、防火、自洁智能等功能。

2 土木工程材料现状及要求

与以往相比,当代土木工程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也已获得明显改善,随着现代陶瓷与玻璃的性能改进,其应用范围也有明显的变化。例如水泥和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及其他功能均有所改善。随着现代陶瓷与玻璃的性能改进,其应用范围与使用功能已经大大拓宽。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应用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现代施工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也使得材料在工程中的性能表现比以往好为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尽管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在品种与性能上已有很大的进步,但与人们对于其性能要求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首先工程中的性能表现比以往好为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尽管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在品种与性能上已有很大的进步,但与人们对于其性能要求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

2.1 从土木工程材料的来源来看:

鉴于土木工程材料的用量巨大,尤其在应用方面,经过长期使用的不断累积,单一品种或数个品种的原材料来源已不能满足其持续不断的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以往大量采用的粘土砖瓦和木材等已经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论文参考网。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人们对于各种建筑物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建筑材料的性能也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以天然材料为主要材料的时代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各种人工材料,这些人工材料将会向着再生化、利废化、节能化和绿色化等方向发展。

2.2 从土木工程对材料技术性能要求的方面来看:

技术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各种物理性能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表现为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具有多功能和高性能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材料向着轻质高强、多功能、良好的工艺性和优良耐久性的方向发展。

3 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绿色建材

土木工程材料行业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产值、能耗、环保等方面都是国民经济中的大户,为了保证源源不断地为工程建设提供质量可靠的材料,避免新型材料的生产和发展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绿色建材”应运而生。目前正在开发的和已经开发的绿色建材和准绿色建材主要以下几种:

3.1 利用废渣类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建材,这类建材以废渣为原料生产砖、砌块、材板及胶凝材料,其优点是节能利废,但仍需依靠科技进步,继续研究和开发更为成熟的生产技术,使这类产品无论是成本上,还是性能方面真正能达到绿色建材标准。

3.2 利用化学石膏生产的建材产品,用工业废石膏代替天然石膏,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可生产各种土木建筑材料产品。这些产品具有石膏的许多优良性能,开辟石膏建材的新来源,并且消除了化工废石膏对环境的危害,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3.3 利用废弃的有机物生产的建材产品,以废塑料、废橡胶及废沥青等可生产多种土木工程材料,如防水材料、保温材料、道路工程材料及其他室外工程材料。这些材料消除了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还节约了石油等资源,符合在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本要求。

3.4 利用来源广泛的地方材料为原料,利用高科技生产的低成本健康建材,不同的地区都可能有来源丰富、不同种类的地方材料,根据这些地方的性质和特点,利用现代技术,可生产各种性能的健康材料。如某些人造石材、水性涂料、某些复合性材料也是绿色建材的发展方向。

4 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趋向

众多现象表明进入21世纪以后,在我国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应具有以下的一些趋向:

研制高性能材料,例如研制轻质、高强、高耐久性、优异装饰性和多功能的材料,以及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材料的特性,采用复合技术,制造出具有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

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尽量减少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等废弃物作为生产土木工程材料的资源,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材料生产中不得使用有损人体健康的添加剂和颜料,如甲醛、铅、镉、铬及其化合物等,同时要开发对人体有益的材料,如抗菌、灭菌、除臭、除霉、防火、调温、消磁、防辐射、抗静电等。

总结: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一起进行的,它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工程中选材料时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对后来人的影响来决定土木工程材料的好换,在未来,基于材料原有的性质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将是衡量建筑工程的一把尺子。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2 - 8181.2015.03.006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合格、实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阶段,又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同时,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实践环节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针对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立足地方,面向全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思想政治品质端正,社会责任感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职业素养和发展潜力,心智健全、身体健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理念,则毕业设计环节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改进和加强这一环节,切实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对毕业设计改革过程中,提出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概念模式。所谓“毕业设计概念模式”,是以毕业设计为中心,以一个工程项目为主线,将系列专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贯穿在一起,形成一套前后贯穿、逐步深入的毕业设计体系,同时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面临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项训练的一种毕业设计形式。研究这种概念模式实施的可行性,明确将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与渗透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初步形成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拟出多数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需的基本条款,加以整合成各个小项,加以训练,拟定为毕业设计的一部分,有效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等间的矛盾。

1 就业调查,初拟训练项目

紧密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实际需求,对往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13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涉及诸如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单位性质、就业岗位、岗位所需技能以及毕业生的感想建议等问题。

从调查中发现,土木工程毕业生就业对地域要求不是很大,不是特别钟情于沿海发达地区而冷落西部地区,这是由土木工程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土木工程工作范围很广流动性大,哪里有工程哪里需要土木人,土木工程毕业生就在哪。土木工程毕业生倾向于在国企、机关单位工作,一般不愿到中小型民营单位工作。就业方向方面,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即使是下工地、跑施工现场,也不愿坐办公室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可以看出大多数土木专业毕业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愿意付出,愿意吃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大多数都有跳槽的经历,在一个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得到锻炼后希望到更广大的舞台去展示,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从总体上看,13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安徽本省、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涉及的岗位多事技术岗位,如施工员、监理员、检测员、材料员、造价员、安全员等,还有部分进入设计单位从事设计工作,业主单位从事规划、管理工作;从普遍反映看,缺少对具体岗位的综合训练,对相关工作不熟悉,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熟悉工作内容,重新学习。另一方面,咨询相关的行业内人士(特别是一些项目负责人)对于应届毕业生的一些要求和心目中理想的员工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从两个方面了解学生和就业单位间的需求,做到两方面结合,确保毕业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使之能更早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根据调查结果、用人单位的意见,结合院里具体情况,初步拟定材料员、施工员、实验员、监理员、造价员、安全员、以及设计岗位等七项训练岗位项目。

2 社会实践,拟定训练内容

分别针对这七个训练岗位项目,根据岗位的需要,拟定训练内容。以施工现场材料员岗位为例,其训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建筑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

这里主要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如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密实度与孔隙率、吸水率与含水率、导热性与热容量、各种力学强度、脆性以及硬度等。

2.2 建筑工程材料管理

第一,材料管理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材料员的岗位职责、材料员的工作程序、材料管理的基本要求、材料管理的基本内容;第二,材料消耗定额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消耗构成、消耗定额的分类、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原则、要求和方法以及材料消耗定额管理的基本要求等,要求学生能实施材料消耗定额编制并能有效利用消耗定额;第三,材料计划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计划的分类、各种材料计划的关系、影响材料计划管理的因素、材料计划的编制原则以及材料计划的编制程序和实施,要求能熟悉项目材料需用计划和申请计划的编制步骤和方法、材料采购计划与加工订货计划的编制等;第四,材料采购与供应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采购管理的内容、材料采购方式、材料供应管理的内容以及材料供应方式;第五,材料运输管理:包括材料运输计划的编制、材料的托运、装卸与领取等;第六,材料储备与仓库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储备定额、材料仓库管理等;第七,施工现场材料与工具管理:主要包括现场材料发放与使用管理方法、现场材料的验收与保管;第八,材料核算管理。

2.3 常用建筑材料

主要熟悉和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主要是:第一,建筑工程胶凝材料:水泥、石灰、石膏;第二,砌筑砂浆与}昆凝土材料;第三,建筑墙体材料:砌墙砖、建筑砌块、墙用板材;第四,建筑防水材料;第五,建筑钢材与木材;第六,建筑保温与隔热材料;第七,建筑防腐与吸声材料。

3 归纳总结,建设训练模块

对几个拟定岗位的训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内容相同的或相近的内容进行整理,形成一个模块,对模块内的内容进行整合,大致分成三个部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能提升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若干模块,如图1所示。为区别模块的唯一性、方便后续模块的添加以及避免在选择时重复选择相同的模块,对模块进行编号。对属于基本知识的模块编号为Module1j,对属于基本技能的模块编号为Module2j,对属于技能提升的模块编号为Module3j,即将每个模块定义为Module4j,其中代表所属类别:i=1,2,3,i=1表示属于基本知识类,i=2表示属于基本技能类,i=3表示属于技能提升类;j=l,2,L,n表示在各自分类里的序号。

同样以施工现场材料员岗位为例,基本知识类课包括模块有建筑材料基本性质模块、水泥模块、石灰模块、石膏模块、砌筑砂浆模块、混凝土模块、建筑墙体材料模块、建筑防水材料模块、建筑钢材模块、建筑保温材料模块、建筑隔热材料模块、建筑防腐材料模块以及建筑吸声材料模块等;基本技能模块可包括岗位职责及基本要求模块、材料消耗定额编制模块、材料需用计划编制模块、材料采购管理模块、材料运输管理模块、材料仓储管理模块以及现场材料验收模块等;技能提升部分可为一个实际项目的现场材料员的实训练习。

对每个训练岗位,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经过前期考核和学生自我意愿,选择若干模块,进行训练。

4 实践应用,创新概念模式

在新一届的毕业班中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选择6-7人左右进行试点训练,根据自己毕业实习和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训练岗位,在已经完成的模块中,选择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能提升模块内容进行训练。指导教师一周例行两次进行指导,在两次之外,参加训练的同学若有疑问,增加指导次数与指导时间,确保最终训练项目的完成质量。

毕业设计概念模式将相互独立的各个课程设计紧密相联系,避免的重复的训练,加深的毕业设计的深度,使学生能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主动带着需要和问题去学习。同时提供一种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等间的矛盾的方法;紧密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实际需求,增设训练小项的研究,确保毕业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使之能更早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蔡丽丽.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1):36-38.

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思维;实践基地;学生自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127-03

随着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视[1-2],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但现阶段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学生创新想法多,动手实践少;活动简单重复多,创新创造少;临时组织多,长效运行少。2011年以

来,学院在充分重视理论教学和强化常规实践环节的基础上,着重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新途径,构建了院校引导下学生自主管理的土木工程创新管理模式,创建了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并取得了显著运行效果。

一、创建了设施精良、学生专用的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塑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为学生参与科研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支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校教务处、资产处、团委和土木工程学院达成合作共建的协议,建立了南京工业大学首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基地以土木名校为标杆,经过5年建设,建成了设施精良、管理有序、学生专用的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优质的活动平台。

(一)院校支持设立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

在校教务处、资产处、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土木工程学院签署了合作共建创新实践基地的协议,创建了学校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专门开辟了近300平米、相对固定的创新实践活动

基地。在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费的支持下,投入近百万元对基地进行建设。基地设有机械加工室、设计工作室、模型制作工作室、材料测试室、CAD工作室、加载试验区、作品展示区,并配有计算机、100 kN万能试验机、应变测试仪、数字信号采集系统等先进仪器和开发工具,以及自行研制的多套用于桥梁、体育场、高层建筑等模型的加载和测试装置。基地主要为学生自主创新和结构设计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CAD等多项赛事服务。目前创新基地拥有学生会员300多人,3年来共累计开放5 000多人次。基地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热心创新引导的指导教师队伍。基地还专门建立了网络互动平台,方便了会员与指导教师的交流。

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自建成3年以来,累计开放近800天,累计进入基地开展创新活动5 000多人次,举办了4届南京工业大学创新大赛。

(二)构架学生亲手操作大型精密仪器的途径

通过国家和学校的长期建设,学院已经拥有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如地震模拟振动台、大型三轴实验仪、拟动力实验系统等,10万元以上设备80多台套,价值接近4 000万元。长期以来,由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实行专人管理使用,学生接触和使用较少。针对此项问题,在学校和学院的组织下,确定了大型精密仪器“专管共用”的原则,积极向校内外开放,做到资源共享。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围绕学院现有高科技设备,设立专门的开放实验课题,使学生能亲手操作使用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这样,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批学生通过开放实验获得的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部分成果获得了江苏省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的奖励。

二、构筑学生自主管理和发展的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

针对师生实际,创新基地管理模式,形成了学校支持、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基地形成了日常运行顺畅、师生参与积极、活动成果丰硕的局面。

(一)组织学生科协负责创新基地日常运转

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是由对科技创新活动有一定兴趣和爱好,并热心参与其中的由学生组成的从事科技活动组织与管理的学生团体。协会的宗旨和任务是:引导学生把勤奋学习、热爱真理、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作为在校期间主要兴趣和热点,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扩大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举办各类科技活动及自主创新实验,增强广大学生的科技意识,浓厚学校科技氛围,营造一个从事科技活动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推进科技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科协制定了《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章程》,规定了协会的性质、组成方法、组织机构及各部门权力和义务,并通过《会员管理制度》实施管理,采用入会时签订《会员安全协议》保障实验的安全性。创新基地日常运行和管理完全由学院大学生科协负责,制定了《值班制度》保障基地的规范顺畅运行。

科协根据学习课程进展制定本年度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和各项活动预算,科协自行组织和开展了多届“禁断迷塔”“迷你屋”等比赛,全校学生参赛踊跃。基地坚持日常开放制度,学生自我服务和管理,基地运行顺畅,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场所。

(二)校、院多方积极支持创新基地发展

基地建立了由学院、教务处、资产处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谋划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聘请学科刘伟庆、孙伟民等教授担任专家评委,对创新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分团委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学院设立专项经费,由基地副主任教师负责提供创新用材料、工具准备、材料试验等保障工作。校院为基地配置了50多万元的万能试验机等先进加载、量测设备,每年投入5~10万元用于基地材料和工具的购置;基地的经费来源除校院拨款外,还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赠等。

三、形成以创新基地为平台、结构设计竞赛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以创新基地为平台,建立并完善了结构创新大赛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营造了师生踊跃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实践了丰富多彩的结构创新竞赛内容,取得了显著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

通过在广大学生中开展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促进土木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术氛围以及在校外的影响力。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学术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学术底蕴,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土木工程事业的繁荣发展积蓄了力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发挥学生潜能,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加深对土木工程学科的了解,深化土木工程系列的教学改革,促进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

建立健全了结构设计创新竞赛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营造出师生踊跃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采用了丰富多彩的结构创新竞赛内容和形式,5年来涉及高层、大跨、桥梁等结构形式和铝合金、木材、纸张、有机玻璃等材料种类。2006年在国内首次采用地震模拟振动台举办了结构设计竞赛,至今已举行采用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大赛3届,2 500余名学生踊跃参与了各类结构设计竞赛,普遍感到受益匪浅。2010年第七届华东地区高校结构邀请赛由南京工业大学承办,采用振动成了“高层建筑抗震性能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向学生开放先进设备——地震模拟振动台进行加载试验,受到参赛学校的一致好评。积极参与结构设计创新竞赛的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广泛动员,精心指导,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结构设计创新竞赛由学校主办、土木工程学院承办。为使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学院于2003年制定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创新竞赛章程,成立了大赛组委会,由相关专业的教授及专家组成竞赛评审委员会,负责参赛作品的各项评审和推优工作。在每次大赛前都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力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二)竞赛内容多样,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结构设计创新竞赛内容是学院组织专家精心设置的,几年来,大赛题目涉及了高层建筑、大跨结构、桥梁结构等,采用的材料涉及铝合金、木材、纸张、有机玻璃等,结构创新大赛内容表现出较大的广泛性,有利于从不同侧面和层次挖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三)举各方之力,为结构设计创新竞赛提供保障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创新竞赛作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平台,参加的学生越多越好。如果参加的学生数量众多,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能真正体会到创新的乐趣,组织保障成为重要的环节。笔者所在学院取的措施是:由学院领导和教务处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整个大赛的组织和策划;聘请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分管学科的副校长以及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担任顾问,对大赛工作进行具体技术指导;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分团委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组织各相关学科的教授、副教授分组对学生进行指导;由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提供材料准备、工具准备、材料试验等保障。参赛的学生表示,在比赛中从理解规则、结构选型到计算、制作,以前学过的内力分析、刚度分析、稳定性分析等知识都得到了全面综合运用和系统强化,培养了全局思考的意识,进一步拓展了创新能力,感到受益匪浅。学校为竞赛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指导教师全程参与,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到学校和教师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四、结语

通过上述工作,南京工业大学创建了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探索了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新途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创建设施精良、学生专用的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形成校院支持、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构筑以创新基地为平台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通过基地的开放开辟了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新途径,为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李曼丽.工程师与工程教育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ivil engineering innovation base based on studentself-management

LU Wei-dong, SUN Wei-ming, DONG Jun, HAN Ai-ming, XU Xun, XIONG Zhong-hong, ZHU Ting-t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816, P. R. China)

篇(8)

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实施福建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闽教高[XX]48号)精神,本着对毕业生实习工作的高度重视,注重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森林工程系认真组织集中安排,并监督实施毕业实习,将XX级森林工程专业的毕业实习提前至今年暑假开展。在森林工程系主任周新年教授的精心组织安排和热情指导下,森林工程XX级全体同学于XX年7月1日至8月9日,分别在福安市交通工程勘测设计室、江西赣南交通设计院福建分院、北京建达道桥咨询有限公司、三明永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沙县交通局等多家设计或施工单位圆满完成了毕业实习任务。这种做法对于学生落实毕业实习计划,完成毕业实习教学大纲及其教学内容,及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毕业生的及早就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森林工程毕业实习,同学们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路基与路面工程、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木材生产技术与管理和工程索道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为毕业论文选题和撰写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毕业实习中,同学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学会了认识、思考和解决森林工程领域的技术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森林工程问题的能力。

此次实习共分为5个小组,分别到不同的施工单位或设计单位进行实习,在老师有条不紊的指导下,同学们工作认真,服从安排,我森工“坚韧不拔、创新求变、奋勇争先”的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扬。针对各队的实习内容做了以下总结:

1.内业材料整理。主要包括学会看图纸、内业的计算处理、实验室关于土的含水量以及压实度的检验等。

2.熟悉掌握各种工程试验专用仪器的检验方法。包括混凝土坍落度筒检验方法、沥青针入度仪检验方法、钢筋冷弯弯心检验方法、环刀检验方法以及路基承载力检验方法等。

3.采集外业数据,运用学习软件,根据已有数据进行设计。包括熟悉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提高外业数据采集效率;巩固cad基本操作,学习运用南方cass7.0数字测图软件、五星计价软件,学习工程概预算的一些基本程序和算法;掌握路线大师设计软件,对已有的测量数据进行设计。

篇(9)

各部分的教学内容皆围绕一条主线即:组成性质应用而展开。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通过对比,掌握不同结构材料的不同性质,比如混凝土、砂浆和砌筑块材等脆性材料的抗压性能远优于其抗拉性能,工程中主要作为受压材料,如用于受压柱和墙等,而建筑钢材和木材等韧性材料由于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主要用于梁等受弯构件或构件的受拉部位。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密切结合工程实例。如对一些工程质量事故,可以分析技术上的原因,同时指出劣质建材或偷工减料产生的社会根源,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3]通过工程材料应用的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帮助学生认识材料性质的优劣对工程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影响。又既加深了对材料性质和正确应用的认识,又增强了责任感,为培养合格的土木工程师做准备。其他材料部分对其他工程材料,如防水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吸声隔声材料等,结合具备各功能的基本原理介绍现有不同的功能材料常见品种和优缺点,弄清如何根据不同工程应用条件合理选用功能材料。

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应该避免满堂灌式的填鸭式教学,对课堂教学应该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每节课的组织最好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用五至十分钟作引言:课堂前十分钟左右,学生大多还不能高效的接受教师所要介绍的内容,故教师不宜直入主题,设置引言可起到铺垫作用,使学生渐入情景,并激起其对本堂课主要讲授内容的求知欲。(2)用三十分钟讲授本堂课的重点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可讲授、可讨论等等。(3)用五分钟小结:小结是对本堂教学内容的梳理和归纳,使重点更加明确。(4)用五分钟引入下次课内容:小结后可通过设问等方法引入下节课将要介绍的内容,例如采用课前提问的办法,即在本节课快要结束时,给学生们提出几个问题,下节课讲述课程新内容前,先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回答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以促进学生课后通过自学获取知识,[4]同时方便学生带着问题提前预习。当然每堂课的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情况灵活处理。

除了时间和内容的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语速适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东西,特别是对于抽象或艰深的东西,学生有一个理解和接收的过程,因此,讲课时忌语速过快。(2)讲解准确:在内容正确的基础上,教师的讲解力求准确。(3)力求精辟:对知识点的概括力求精辟,让学生掌握到精髓。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敢疑、善疑,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抛弃以“量”为主的知识观,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真正使教学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5]2.2课内实验本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贴近工程实际。课内材料试验的进行可以帮助学生对不同材料的性质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其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材料进行相关试验,可以掌握基本的试验操作和材料性能检验方法,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工作:材料验收、质量鉴定、材料试验研究等方面,打下必要的基础。对所获得有关性质的实验数据,例如强度、弹性模量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结构的设计或分析等打下基础。为保证课内试验的教学效果,应做好实验组织和考核工作,细化考核指标,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实验,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开放试验室资源,鼓励学有余力和有兴趣的学生开展适当的创新性实验。

实习现场施工的工程实践是感性认识的另一重要来源。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完善相关知识体系、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在工地上,可以看到不同材料的具体应用、学到具体的施工操作和检测方法、了解常见工程弊病及其解决方法等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实习中多观察、勤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建筑材料方面的设计竞赛,是另一种作用显著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可以检验他们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是否具有创新能力。通过组织参加全国“第二届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由于有了展示和发挥的平台,下届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而且通过学科竞赛我们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校正和促进作用。学科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平台,经过实践修正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可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动态和前沿,学会查阅文献、制订方案、撰写论文等,为日后继续深造等积累一定的科研经验。此类创新或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和科研人才。

作者:刘凤利 刘俊华 单位: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开封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篇(10)

事实情况包括直接发生的和间接转引的。公文中所反映的情况主要指直接发生的、发现的、总结概括的事实情况,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遇到的问题、发生的事情(过程、动向)、工作的进程(作法、经验)种种。它在公文里表现为具体事例、现象概括、数字统计等形式。这种直接发生的事实情况,是第一手材料。此外,公文的事实情况里也包括间接转引来的事例、概述、数字、经验、成果等。

无论哪一类材料,都要求做到真实、准确、可靠。“情况确实”,是写好公文的基本要求。这在新旧两个《办法》中是一致的。为了做到材料可靠、情况确实,我们在材料准备上一般要抓好四个环节的工作:占有、筛选、核实、加工。

(一)详尽占有材料

写好公文必须详尽地占有材料。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事实、数字,这都是公文表达出来的“干货”,当然十分重要。“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清·刘大:《论文偶记》)写公文如巧匠有具有禾无材无料也做不成东西。以上是从形成与表达两方面说的。

所谓详尽地占有材料,一是要“尽”,就是尽可能广泛地占有材料,“贪多务得”、“竭泽而渔”、“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二是要“详”,就是详细具体。一件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多种因素的干扰、正反影响效果;一件工作的动因、背景;一个问题的正反观点、来龙去脉,都要尽可能详细具体地占有,写出来的才有说服力。

占有材料,就公文写作而言,有三条途径:

1.平时积累,就是积学储材。平素注意学习、观察积累,用时才能厚积薄发。古人所谓“积学”,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清·袁守定:《占毕丛谈》;“占”,看;“毕”,简册),说的是一个道理。平时学习、观察积累丰富,知识面广,写作时其构思就容易触类旁通、思路开阔,择优而用,妙绪泉涌。

2.受领任务后,查阅文件,搜集资料。这样得来的材料,就是间接材料。搜集资料时应注意与撰写任务、与公文主旨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方向、范围。操作方法是首先学习相关的中央文件,进一步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查阅上级领导机关所颁布的相关政策、规定,最后翻阅手册、年鉴等工具书及报刊、杂志上相关的情况报道和国内外研究成果。这一过程中,始终应注意查阅、收集围绕本单位工作的各项统计数字以及信息、简报、总结、报告、会议纪要等相关资料,做到:上下通达,全局了然于胸,命笔瞻前顾后。

3.构思之前,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情况。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一般情况,也要调查了解,不仅可以核实已掌握的材料,而且可以发现新问题、新经验、新动向;重点情况,尤其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实践证明,组织召开座谈会、调查会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如果发现实际调查的情况与撰写者已经掌握的情况有出入,可以修正;出入较大,要尊重实际。即使发现实际情况与领导意图相抵触,也要尊重客观实际,采用恰当的方法,妥善协调。这是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也是党性的表现。

(二)严格筛选材料

调查、搜集、积累而来的材料,不是堆砌在写字台上,而是要不断地分类整理,分析研究,爬梳剔抉,进行筛选。筛选材料,贵在一个“严”字,重在一个“新”字。主要是根据以下三个标准:

1.材料的相关性

上一篇: 幼儿园入户家访总结 下一篇: 计算机通信技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