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5 20:39: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篇(1)

1、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邓柏香(学生家长)

成员:*

职责:制定学校评定工作的实施细则与操作办法;组织成立班级评定小组。

2、综合素质评价监察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监察评价全过程;接受学生、教师、家长的咨询、投诉、举报;及时纠正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协调处理有异议的评定结果。

3、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职责:指导班级开展评定工作;制订各种表格;收集信息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负责数据输入。

4、班级评价小组:

*

职责:指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依据评定,内容与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小组集体评议,形成评定结果意见;撰写学生综合性评语;填写相关评定材料;按照规定公示评定结果。

二、衡钢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附后)

三、程序与办法

(一)学生自评

写出自我描述评语(200字左右);对照《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作出客观的自我评分,再根据各班A等指标数,按自评分由高分到低分确定各班学生各维度的自评等第。

(二)学生互评

1、成立班级学生互评小组,每个班级随机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8-10人左右。

2、小组互评。根据《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小组成员对组内其他同学,就学生综合素质的维度进行评价并打出“互评分”,根据各班A等指标数,按学生“互评分”的平均值,由高分到低分确定各班学生各维度互评等第。

(三)师评:

1、各班级评价小组按下列原则给出学生各维度的“师评分”:

①看学生在各维度是否有不良表现,若有评价细则所列出的各种不良表现,则按每项不良表现在相应的维度扣分。

②在“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这一项维度中,前五学期中5次评为校“三好”的计100分,4次计98分,3次计96分,

1-2次计94分,其他同学的评分不得超过92分。

③在“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这一项维度中,在学校受过“警告”及“警告”以上处分的学生,若在测评前撤销处分的计C等,若在测评前未撤销处分的计D等。

④在维度“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的要素“责任感”一栏“热心参加校内、班内的有关活动”这项中,担任过班干部、组长(课代表)且工作负责的分别计5分、3分,其它计1分。

⑤在维度“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要素“学习方法”一栏中的评价依据以初三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参考,根据班上A等指标数,期末考试成绩在A等指标数内计20分,后10名计12分,其他计16分。

⑥在维度“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要素“探究与创新”一栏中,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竞赛或活动获市一等奖以上计20分,获市二等奖计18分,获市三等奖的计16分,其他同学的评分不能超过14分。

⑦在维度“运动与健康”要素“习惯与技能”一栏中,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体育竞赛获个人项目前6名或集体项目前6名的主力队员计30分;参加校运动会获个人项目前6名计28分;其他学生根据两操的出勤评分,但不能超过26分。

⑧在维度“运动与健康”要素“身心健康”一栏中,以体育测试成绩为计分依据:A等计40分,B等计36分,C等计32分,D等计28分。

⑨其他未作特殊说明的,则参照“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进行计分。

2、根据各班A等指标数,按“师评分”由高分到低分确定各维度的师评等第。

(四)、评价结果的认定

根据自评分、互评分、师评分按1:2:7的比例合计总分,由高分到低分按各班A等指标数确定各班学生各维度的学校认定等第。

(五)、根据小组集体评议结果,以班主任为主给每个学生撰写综合性评语。

(六)、班主任填写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登记表(附后)

(七)、班级评定小组集体评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有重大分歧的问题应提交学校评定领导小组评定;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班级评定小组的评定结果。

四、各班A等指标及B、C、D等级的比例

1、学校A等指标数:296人×30%=89人

2、A等指标分配:

92班:29人93班:15人94班:15人

95班:15人96班:15人

3、B等比例为58%,C等不低于10%,D等控制在2%以下。

五、工作时间安排

①5月9日(周二)第七节课,召开初三全体学生大会,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动员。

②5月15日晚自习,每个初三学生写出自我描述性评语(200字左右)

③5月16日上午第四节课,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并收集学生自我评语,作为师评参考依据之一。

④5月17日下午2:30,各班公示学生自评、互评等第结果。

⑤5月18日(周六)上午8:00各班班级评价小组对本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

⑥5月19日各班公示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及学校认定等第结果。

篇(2)

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和山东省、滨州市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素质教育推进的实际,特制定程坞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一、评价内容

1.检测性学科评价(50%)。

按照教学计划规定所开设的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美术、音乐、体育、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根据学生各类作业的检查、各项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性检测、学期末的考试,以及学生的其他表现,实行等级制进行评价。

2.考查性学科(项目)评价(50%)。

(1)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内容以我们中国传统的艺术项目为主,有花样跳绳、转手绢、剪纸、球类、竹竿舞、丝网花、折纸、串珠等项目。学生们选修活动项目,学校效果评分为入门(D)、合格(C)、优秀(B)、特长(A)四级,学期末学生自主申报验收,成绩计入学生素质评价手册。

(2)地方课程:各门地方课程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校意见制定的评价方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和阶段性评价。

(3)综合实践活动:依据每次活动效果评价结果分为四个等级:优秀(A)、良好(B)、及格(C)、不及格(D)。

(4)读书工程:依据各年级等级考评细则确定学生等级,特级、五级=A,四级=B, 三级=C, 二级、一级=D。

(5)成长记录袋评价:按成长记录册中设计的栏目,让学生定期认真填写,教师要写好综合性的鼓励性评语。评价结果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优秀(A)、良好(B)、一般(C)。

(6)参与各类竞赛活动:依据活动结果等次转化为A、B、C、D四级计入学生素质评价手册。

二、评价形式

1.检测性学科评价。

学生检测性学科评价按时间关系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终结性评价指学生在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结束时开展的集中性评价。评价方式分为书面测试和非书面测试两种,书面测试和非书面测试都贯穿于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中。

2.考查性学科(项目)评价。

学生考查性学科(项目)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级评价、综合评价的形式。

(1)学生自评。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强调学生的反思品质,自评正是促进学生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通过自评,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步和努力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自我提醒、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促进成长。

(2)学生互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即小组内的每一位同学都作为评价的主体,也是被评价的对象,通过互评,全面、真实地形成对被评价者的认识,看到他人眼中的自我,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对自身也进行反思。

(3)班级评价。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班级评价小组,班主任任组长。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在学习、活动、生活等过程中的了解和观察对全体同学进行等级评价。

三、评价结果的运用

在评价过程中,单项科目直接进行等级评定,综合评价时采取“等级——分数——等级”方式转换。其转换方法一般为:单项科目A、B、C、D等级分别转化成4、3、2、1分(重要科目提高分值);检测性学科和考查性学科评价结果最终分别按50分转化。综合评价时,把以上两项得分相加后再转化成等级:低年级90分以上为优秀(A),75分——89分为良好(B),60分——74分为及格(C),60分以下为不及格(D);高年级85分以上为优秀(A),75分——84分为良好(B),60分——74分为及格(C),60分以下为不及格(D)。

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填写《学生素质报告手册》。《学生素质报告手册》放假时交给学生拿回家向家长或监护人报告,并由家长或监护人写上“家长的话”和签名,开学后学生把《手册》拿回学校交给班主任保管。

通过两学期的运行,本办法激起了师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信心和激情,教法、学法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和校内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现了学校健康、科学、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6-0029-03

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施时间不长,许多改革方案还尚在试行阶段,就此角度而言,现在讨论其制度化似乎为时尚早。但如果我们借用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将制度的应用范围从单纯的约束人们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的基本假设中解放出来,将其看作是镶嵌在既有意义系统中的一套相对稳定的规则系统和有组织的实践,它们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及个体的偏好与期望时能保持相对的韧性,哪么,“制度化”所关注的范围就发生了改变,即从关注正式形成的制度转向同时关注促进正式制度得以形成的那些非正式制度和过渡制度,从关注静态的制度转为关注制度形成的动态发展过程。本文便借用这种视角,探讨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化的意义与制约因素以及如何实现。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化的意义

当前,在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确在更新着研究者与实践者对学生评价问题的理解,改变着教育评价模式的样貌和形态;另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似乎并没有撼动教育评价模式的基本架构,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如何理解这两种同时存在的现象?这引出了我们在探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化时的第一个问题:实现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有什么意义?结合我国教育现实,我们认为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缩小理想评价制度与现实评价制度的差距

对学生而言,分数评价获得的只是一种相对公平的评价结果,而这种相对的公平不仅是造成“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更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种种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单一的分数评价造就了“单向度的人”。因此,采用单一的分数评价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选才和促进个体发展的需要,人们对于改革传统评价制度的愿望相当明确且急迫。这种情况正如利伯曼(R.C.Lieberman)所言,制度变革产生于互不匹配的制度现状与理想模式之间的“摩擦”。当理想评价制度与现实评价制度之间的“摩擦”产生时,变革就产生了。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就是缩小二者之间差距的必然选择。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体现着理想评价制度的综合素质评价总是有用的,尽管它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但它仍体现着我们向理想评价制度趋近的可能性和决心。

(二)加快“制度丛”体系的改革进程

一种制度总是与其他多种制度相互关联,从而以“制度丛”的形态存在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就与学校教育制度、课程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等诸多制度一起形成了“制度丛”。根据新制度主义的理论,我们将“制度丛”中某些一旦发生变革,变动速度就很快的制度称为“快动(fast-moving)制度”;而将变动速度缓慢的制度称为“慢动(slow-moving)制度”。那么,当两类制度发展不平衡时,它们就会角力,而二者角力的结果则是领先的制度在受到对方限制的同时也迫使对方作出与自己趋同的改变,进而保持两类制度发展的平衡性。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制度的调整、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等要求教育评价制度必须作出改革,同时改革了的教育评价制度也要求将来的课程制度、课程管理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等适应自身的变革。因此,实现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化的实质是将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作为“制度丛”中的“快动制度”,通过其与“慢动制度”之间的角力来达到带动“慢动制度”变革的作用,进而促进整个“制度丛”体系的变革,最终使教育制度更加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减少公众对综合素质评价公正性的质疑

消除公众对综合素质评价公正性质疑的最好方法就是实现它的制度化。这是因为,首先,从制度理论中“制度决定”的角度来看,虽然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过程会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但只要产生了相应的规则与制度就会使其逐渐接近公平。其次,制订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实现一种理想的公平、公正状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就是通过给可能发生冲突和矛盾的空间提供规则,来增强空间的秩序以及空间中人的相互信任。它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可靠的信息,减少公众的不信任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惩罚措施,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惩罚,以遏制评价过程中不公正评价行为的发生。

(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现实情况却是分数仍然是学生发展的决定性标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并未得到实现。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评价制度没有真正得到改革。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则是从根本上对教育评价制度进行改革,真正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首先,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它消除了以往那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弊端。其次,综合素质评价不在于对学生进行甄别和选拔,更重要的功能是通过对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化的制约

既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是有意义的,那么针对上述第二种现象,我们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因素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从质疑产生的来源看,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评价制度供给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差别,

在制度学的分析中,政府是正式制度的供给者,学生、家长则是制度的消费者。作为制度的供给者,政府在提供评价制度时,一般会较大程度地考虑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以此为主再兼顾个人利益;而制度消费者对制度提供的获利机会的理解则难以从大局和长远考虑,往往表现得更加“功利化”和“局部化”。具体而言,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供给者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来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等;制度的消费者则只关注如何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一般而言,制度消费者在制度执行中受到的利益损害越大,他们的质疑就越多,而质疑越多,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就越难。

(二)评价制度内部的相互牵制

综合素质评价虽然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开展,但其具体涉及的领域却远不止于此。因为“制度丛”

影响着行动者的观念与行为,也抵制着某一种制度作出激进的改变,它倾向于将局部的变革拉回原有的轨道,从而保障制度体系的稳定。因此,当综合素质评价作出的局部变革不能与周围的相关制度(如教师评价制度、学校评价制度、教师发展制度等)保持同步变化时,教师、学校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所付出的劳动和所取得的成绩就难以得到其他评价制度的认同。这样,评价体系内部就会引起质疑,评价体系内部存在着的“制度丛”就成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化的障碍。

(三)缺乏对利益最少者的教育补偿

根据罗尔斯(J.Rawls)《正义论》中的补偿原则,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社会就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低社会地位的人们,因此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身上。学校是一个严密、正规、封闭的筛选教育体系,其操作模式是挑选最大利益者进入下一阶段的教育体系。因此,在竞争中失利的人就会被逐步排斥到教育体系之外,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以后就逐级退出教育体系,成为最少的受益者;或者退出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行列,成为较少受益者。又由于缺乏对于利益最少者的补偿教育,这部分受教育者的发展就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他们就容易因综合素质评价的某些评价指标难以量化而产生质疑。

(四)评价方案本身的缺陷

从我们搜集到的多个省市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来看,其缺陷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很多具体评价指标都存在难以测量的问题。如“关心国家大事”“有建设家乡的愿望”“具有奉献精神”等都属于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范畴,对这些方面进行评价若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学生和家长的质疑。其次,评价指标过于笼统且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在具体操作时很难把握。最后,几乎所有方案都要求学生能够出具较丰富的实证材料,这也很有难度。学生参加活动如果没有获奖就很难获得有价值的证明材料;而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观察记录及研究性学习情况等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提供。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化的策略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就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在现代意义上,完善的制度体系一般应包括四个方面:理论基础、规则系统、组织系统与设备系统。因此,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就应该结合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化的制约因素和制度体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用法律化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规则系统

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则系统的法律化和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都是实现制度化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只是在任务分工上有所不同。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关注的是理论阐释的重要性,它们由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完成,而综合素质评价规则系统的法律化则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完成。综合素质评价的规则系统包括与综合素质评价相关的各种法律、章程、条例、道德规范等具体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而我们所指的用法律化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规则系统就是要形成其中的成文规定部分。其目的是使综合素质评价能够成功地确立自己的合法性,从而削弱原有评价制度的合法性,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拥有更多变革的契机和能量。

(二)以制度配置保障综合素质评价规则系统

由于法律只是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了最低限度的合法化规定,因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则系统的法律化也只是其实现制度化的前提条件。所以,我们需要在实现综合素质评价规则系统法律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供具体的制度配置来保障综合素质评价规则系统的有效运行。提供法律基础之上的制度配置实际上是一种体现教育改革者利益和理想的中性手段,它是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支持与保障。首先,它可以通过约束评价操作者的行为来保证评价过程中的程序公平,进而保障教育公平。其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配置可以有效削弱“制度丛”体系中的变革障碍,并以强制性变迁的方式促进这些“慢动制度”的转变。

(三)形成正规化的综合素质评价组织系统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愈来愈多的高校意识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并在理论及实践中积极尝试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完善。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起步晚,与发达国家英国相比仍存在不少不足,这导致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道德、能力、身心等素质的真实状况,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功能的发挥也有不利影响。

二、英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特点

英国的高等教育以保障与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方位发展为核心,以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作为宗旨。1997年,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成立了,全面负责保障本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事宜。2000年5月, QAA发表了《高等教育学术质量和标准保证的实践准则》,该准则第6部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规定,并为其实践提供指导,形成了英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特点。

(一)评价的总体要求:清晰、有效、可靠。《学生评价准则》要求高校公布并应用清晰、有效与可靠的评价原则、程序及过程。第一,使评价信息与评价指南对所有学生、教师及评价人员而言都是清晰、准确与可获得的,使评分实践潜在的不一致与不公平最小化。第二,使每个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学科与一般技能上展现他们符合预期的学习结果的程度范围。第三,在课程里面,要保障对每个学习者公平地评价,以及应用同等的评价政策与原则。第四,确定评分已被准确地记录,避免出现抄写错误。

(二)对评价主体的构成要求。《学生评价准则》要求高校公布和落实有关评价小组与考试委员会的成员、程序、责任与权力的有效、清晰与一致的政策,主要强调:第一,清晰划分评价小组职权分配。例如,委员会或部门的小组可以决定学生接受模块评价的等级和分数,然后随后的系小组或者委员会能够决定分数怎样影响学生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课程学习,或怎样影响最终结果。第二,对评价程序的关注。比如,要求规定评价小组成员出席的最少人数,做出决定才有效,以及假如小组或者委员会法定人数不足时的情况处理,以及在紧急情况下考虑缺席者的意图。第三,对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关注。《学生评价准则》要求高校在课程学习开始时,应当清晰地向学生说明与解释,通过每个阶段以及进展到课程的下个阶段的结果要求。其目的是为确保学生能够理解他们能力上的个人分数会对课程学习的进展及最终完成产生的影响。

(三)评价具体实施的要求。《学生评价准则》要求高校确保评价量与评价时间安排可以促进学生预期学习结果(或成就)测量的有效与适当性;准则认为高校应当小心地考虑该怎样协调评价的期限,包括重新考试,以及防止给学生与教师形成过度的负担。同时希望院校考虑下面几个方面:(1)课程的组织与释放是怎样通过恰当的评价计划安排同学生展示自身水平的机会衔接起来的。(2)如何防止过量的总结性评价,怎样通过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支持。(3)在提高效率且保证评价负荷对教师与学生来说是现实的而非过重的同时,怎样确保预期的学习结果被评价,以及怎样确保学生能充分地展示他们的成就。(4)确保学生能够获知有关个体评价(如时间安排)的清楚信息,及他们怎样恰当地与另外以及整个课程的评价形成联系,避免学生重复评价。

三、英国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我国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倡导素质教育的现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融入人本因素,重视交流沟通,尤其是评价主体(高校)与被评价主体(学生)之间的对话,促使被评价主体(学生)乐于加入到评价过程中来,素质教育倡导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应当不仅仅指学校的各职能部门老师,更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方法运用上要体现灵活性。目前,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主要运用的评价方法是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但是两种方法结合的程度不够,没有发挥出两种方法的优点。随着素质教育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十分复杂,例如情绪、鉴赏力、思想等想要实现量化难度很大,这样就急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因此,要综合运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使它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长处,以满足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需要。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设计上应体现科学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将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作为对象实施的一种价值判断,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科学、合理地构建该评价体系可以准确地反映党与国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可以发挥正确的导向、控制、检查与激励的作用。21世纪要求现阶段的大学生,既博又专,既要有广博的多方面才能又要有深入的专业知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当在考察综合能力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指标体系应有所差异,因此,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当体现差异,这也是科学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付刚,赵锐.英国高校学生素质评价的特色及有益借鉴[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4).

[2] 程炜.英国《学生评价准则》述评[J].丽水学院学报, 2010(4).

[3] 徐明春.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分析与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4.

篇(5)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要求教育评价体系必须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素质评价必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和能力发展过程,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二)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通过改革学生评价的模式、内容和方式,打破“单一”唯分论的评价格局,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三)特殊地理区位的实际需要 学校地处城郊接合部,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都较为复杂,学校留守儿童比例相当大,优秀学生与骨干教师外流现象突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有力的突破口。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二、实现“改革”探索

开县东华初级中学从2010年9月起,开始了“农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扎实真干的步履。

(一)开发载体

1.学科课程的能力素养 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县东华初级中学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运动改变人生》《艺术成就梦想》《科技改变生活》等十多种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作为课程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学校通过实施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导一练,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推动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行为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2.常规管理的自律素养 构建以政教处为核心、职能部门为依托、学生干部为主体、师生全员参与的常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科学制订《文明礼仪考核评定细则》,建立班级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制度调控和督导管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常规管理,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人人享受管理的成果,让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优势继续发扬,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常规管理文化。

3.爱国教育的思想素养 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办专题讲座,开展师生演讲、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选定60首革命歌曲为学生必唱歌曲,每个期末对学生进行抽测考核;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利用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宣誓、国文经典诵读、讲先辈革命故事等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4.礼仪教育的文明素养 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常态化管理,编印《文明礼仪教育读本》《感恩教育读本》等德育校本教材,编制《校园安全三字诀》《文明礼仪歌谣》在每个教室张贴,人人熟读成诵;将《三字诀》和《礼仪歌谣》编排成快板剧,作为重大节典活动的保留表演节目。通过学生会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对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并将其纳入学生个人评价、班级考核。

5.环境文化的内涵素养 师生动手自己创作,因地制宜地建立“文化长廊、艺术长廊、师生作品展览园”等展示平台;指导学生自主开展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使教室、寝室、文化墙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展示特长的阵地;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板等载体,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行动去创造美。

6.主题活动的综合素养 成立体育、美术、音乐、形体、科技创作、通讯报道等学生社团,各社团在指导教师组织下,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定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探究、教师指导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利用双周三课间和重大节日庆典等平台,展示学生自编的舞蹈、课本剧、艺术作品、科技作品等,每月末对各个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促进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实施评价

1.构建评价体系

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中的六大基础性发展目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按照《重庆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学生成长手册》,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新学期,我的展望》《我的成长足迹(每周一记录、一督促、一检查)》《本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及教师评语》四个部分。

①《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除记录基本情况外,主要有我的爱好特长、我喜欢的格言、我的理想、我的偶像、我的困惑、新学期我的奋斗目标等项目。

②《新学期,我的展望》。包括三个项目:即上期我做得成功的方面(进步及改善之处)及经验,我做得不够的方面(求知做人做事存在的问题等)及教训,本期计划和寄语(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拟出本期最想做的事或者要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目标)。

③《我的成长足迹(每周一记录、一督促、一检查)》。包括12个项目:良好心态(3个二级指标)、严于律己(7个二级指标)、人际和谐(3个二级指标)、主动学习(4个二级指标)、课余生活(3个二级指标)、珍惜我健康(2个二级指标)、成功与收获、计划与执行、自我总体评价、需要努力的方面、组长评价、班主任评价。

④《本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及教师评语》。核心部分为六个板块:道德素养(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公民素养(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学习能力(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交流合作与实践能力(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运动与健康(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审美与表现(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分为优、良、中三个等级,通过自我评价与同学评价得到。另有本期学业成绩报告单、本期荣誉记录、同学的祝愿、班主任评语、爸爸妈妈眼中的我、父母的祝愿、自我小结等项目。

2.规范评价程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阶段。过程性评价以学期为单位,终结性评价为毕业综合素质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学生自评互评。依据《学生成长手册》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根据自己每周的表现和目标完成情况作出自我评价,成长小组内同学互评后给出等级和下周建议,在成长手册相关栏目中逐项登记。二是班委考核小组评价。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班委考核小组以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履行班级责任情况为依据,对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结果逐一核对,推选当周优秀小组和个人,将考核评价结果交教师评价小组审核。三是教师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小组将班级考核评价结果统计表汇总,调阅《学生成长手册》的原始记录,对学生个人及班委的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参考任课教师的意见后评定等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语,报政教处登记备案。

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家长委员会监督下的学校评价委员会集体评价的方式:学生毕业时,学校评价委员会根据《重庆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规定及程序,参考学生每个学期的发展情况和评价结论,在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下,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终结评价,存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录入规定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报县教委相关部门审批认定。

3.严格评价管理

每位学生每期发放一本《学生成长手册》,探索多级评价管理。采用以学生自评互评为基础、班级评价为主体、教师评价为依据、家长建议为补充、学校评价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分班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将每学期的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时综合素质评价的直接依据,报学校评价委员会审核认定后,填写《重庆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

(三)初显评价成效

通过三年的“改革”评价实践,我们初步获取了三个成效。

1.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尘不染的校园环境、个性飞扬的班级文化、富有特色的寝室文化、彬彬有礼的微笑面容就是佐证;自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以来,学生获县级以上各种奖励明显增多,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逐年攀升,考入重点中学的艺体特长生每年大幅度增加。

2.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变“讲”为“导”已成教学的主流行走方式,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了,主题教育更加丰富了,社团活动更加活跃了,教师在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奖的频率更高了,等次也更高了。

3.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学校的管理已经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平安校园”“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文明礼仪示范学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课改实验先进学校”“初中教育工作考核二等奖”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三、强化“改革”反思

(一)评价目的要更致力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要通过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搭建平台,组织和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发展特长;通过素质评价促进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实现“健康成长、人人发展”的育人目标。

(二)评价思路要更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为出发点,以指导、赏识、激励、表彰为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评价重心要更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

在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健康、文明素养、体质发展、人际交往、主动学习、特长发展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四)评价方式要更注重自我描述与师生互评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23-02

定州市清风店中学在学习杜郎口中学和东芦中学经验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实施了综合素质评价:自主学习,快乐成长,“我的课堂我做主”;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热情高涨,探究能力增强。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取得了进步,获得了中考好成绩。

一、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状况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与方案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通知》列出六项基础性发展目标以及学科学习发展目标: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参照《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结合本校实际状况,我们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按学年进行了综合素质阶段性评价。

1.综合素质的平时评价。这是指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点滴进步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为手段记录和储存评价信息,用多元主体评价和共同建构的方式取得评价结果。具体做法由三个方面构成: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与老师协商,取得评价结果;以教师评价为主,与学生协商取得评价结果;同学互评协商取得评价结果。

2.综合素质的学期中评价。这项评价是指每学期中,学习小组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事迹为依据,结合学生平时表现,对本组学生进行一次评价,使每个学生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3.综合素质的学期末评价。这是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全面衡量学生学期内综合素质发展达到的实际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供依据。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情况

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概况如下。

1.学校成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领导小组正副组长由副校长和德育主任、教导主任担任,成员是班主任、家长、任课教师、各班班长。

德育处建立班级日志,由各班值日班长负责记录。具体记录每天班级中的好人好事、学习状况、班级问题,并要求班主任每天查看记录,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德育处每周三检查各班日志记录情况,检查结果纳入班级评估。

教导处组织教研组长每周检查学生作业、笔记完成情况(数量、质量和批改情况),每天检查各班听课状态,一月一汇总。检查结果纳入班级评估。

学校的各项活动,例如升旗、运动会、劳动、各种文艺比赛等均有评估细则,到学期期末进行总评,评出优秀班集体。

2.班级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小组,由班主任为组长,由学生家长、任课教师、课代表、小组长为代表参加班级学生评价工作。建立、健全小组评价机制。任课教师每天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随机评价。小组长认真记录本组成员的上课状况、作业完成情况、卫生值日情况、参与班级活动情况。班主任根据学校评估要求每周对评价小组进行评价,评出优秀小组,对小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

3.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由家长对学生的思想表现写出评语。

4.综合多方评价意见,填写《中学生综合素质报告手册》,完成对每个学生一个学期的形成性评价。

二、在实践中提高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

(一)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使我们提高了认识,加速了课程改革的进程,提高了课程改革的效果。我们认识到,新课改不仅要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也必须以综合素质评价取代以往的片面、单一评价,其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改成功的法宝。综合素质评价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全面衡量德、智、体、美等全方位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科学评价体系。其能有效地促使教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各门课程质量提高,促进学生较快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多方面潜能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

我们还在实践中提高了理论认识水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各种潜能的辨认、开发和激励。各种潜能只有领域不同,没有优劣之分,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关注那个学生更聪明,而是关注每个学生在那些方面更聪明。因此,必须改变以统一标准来评价每个学生的传统评价方式,要以发展性原则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特长,将每名学生看成能够各有发展的独特个体,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这些认识,提高了我校教师自觉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自觉性,提高了教师的育人责任心和投身课程改革的事业心。

(二)综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务必坚守三项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并要求评价者由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承担,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协助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和激励,重视学生的学习潜能,立足于促进学生学习和充分发展,为建设、实施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力的支撑环境。注重发展性评价、成长性评价,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迈进。

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基本条件是教师树立正确的评价意识。教师要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观察法、档案袋式记录法、评定法、投射法、等级分析法、评价语言使用法。教师要将评价过程与教育、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并将这些评价方法向全体学生公开或直接交给学生,充分提高评价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例如,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长每一天对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遵守纪律情况等作出公开评价;一周一汇总,一月一评比:横向评比,选出优秀小组、优秀个人;纵向评比,看自己进步的快慢。

篇(7)

对于每一位班主任来说,在每一学期的期末都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向本人、向家长和向班级或向外界进行公布,不公布就不能产生压力而起到督促作用。这个功能有以下弊端:1.评价的方式单调,采用“分数”和“等级”,只限于容易量化的领域——知识和理解;2.评价缺乏实事求是,以老师好恶为标准;3.评价的标准单一,只关注学业成绩,对思想品德关注不够;4.评价的目的是“选拔”;5.评价的内容是结果。

人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思维,我们应不轻易对人的思维作出评价,这是对人的尊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应该把目光紧紧局限在学生的成绩上,综合素质评价应当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应该带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不是功利性。注重综合性的评价,不仅起到了督促作用,更起到了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鉴于以上的理解,我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尝试: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不是“筛子”而是“泵”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是“泵”,就是使不同知识结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从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提高,是整体行为,是帮助“扬高”,都能有更大的发展,都能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发展。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多样化

首先扩大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外延。在原有的基础上,我大胆启用了“学科评语评价”“即时评语评价”“作业评语评价”。

学科评语评价——各科任教师结合各自学科教学为学生写综合评价。这一做法打破了班主任一人进行综合评价的做法,真正把各学科教学都摆在了平等的地位,在这里没有主科、副科之分,大科、小科之别。

即时评语评价——协同学校、学生会干部及其他教师抓住教育契机,随时随地地给学生恰当的评价。即时评语评价强调的是即时,抓住苗头,随机评价;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细枝末节的关注,即对学生成长轨迹的关注。

作业评语评价——任课教师在学生作业或试卷上写上“对话式评语”,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作业或考试、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其指导性很强,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师生感情的融洽,弥补了批改符号和量化成绩的不足。

其次开展互评与自评。

“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投入到各种活动之中,敢于质疑,大胆尝试,乐于交流与评价。

再次开展档案袋评价。

(一)什么是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最早起源于艺术家的作品集,艺术家们将自己的代表性作品收集在一起,其目的是反映自己作品的广度和深度、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等。在档案袋中汇集了依据特定的目的而收集的个人的相关材料,通过这些材料能看到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或几个领域所做的努力、取得的进步、个性风格、自我反思等。

(二)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特点

1.档案袋评价是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的评价方法。2.档案袋评价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的一种评价方法。3.档案袋评价直接反映了学生当前的状态和变化的历程,成为向家长展示教学成果、教师与家长沟通以及家长了解子女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三)建立档案袋和实施档案袋评价的步骤

建立档案袋的步骤:1.明确实施档案袋法的目的和所要评价的教学目标。要选择那些用传统纸笔测验无法评价的目标,如问题解决过程、论文的计划、草稿和修改稿等。2.选择档案袋的内容,包括以什么标准来选择材料、材料的数量、材料的形式等。3.设计确定档案袋评价的方法和规则,包括评价的具体标准、评价的时间和次数。

要为实施档案袋评价做必要的准备。一是要抽出必要的时间与学生就档案袋评价的使用进行谈话,使学生了解档案袋的意义。二要将实施档案袋评价的计划告知其他教师和家长,取得他们的支持。

(四)档案袋的组成

一个档案袋通常包括这样几个部分:1.封面,包括本人的姓名、年级、学科领域等,还要有对自己这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与进步的总结反思;2.目录;3.档案袋中的材料内容,对每份材料都要标明时间;4.对自己作品的反思,包括对个别作品的反思和对整个档案袋的反思(在封面中体现),对个别作品的反思可涉及以下问题:(1) 我通过这个作业学到了什么;(2) 我哪些方面做得好;(3) 我为什么选择这件作品;(4) 在这个作业中,我还要提高什么;(5) 我对我的表现感觉怎样;(6) 还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最后是动态评价。

动态评价有两层含义,一是跨越多个时间点观察评价学生的进步与改变情形,了解学生动态认知历程与认知能力变化的特点和潜能。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产生大量的互动,强调评价与教学结合,实施个体化的诊断评价与教学补救。这里介绍的是第二种含义的动态评价。

(一)动态评价的一般方法

动态评价通常采用预备—前测—干预促进—后测的程序。

动态评价通常提供三种分数,一是前测分数,二是后测分数,三是获益分数,即用后测分数减去前测分数的差。前测分数是学生在没有获得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得到的分数,表现水平应该与在传统智力测验中的表现相同。后测分数体现学生接受了指导、干预之后最终独立完成任务的表现水平。

篇(8)

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新的评价机制产生。我认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只是关心学生能否在各类大赛中拿名次,获大奖,还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做人的素质,因此,给学生制定预期的目标,既要有利于让教师进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又要有助于教师及时向学生提供本身发展迫切需要的“营养”。而此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一、评价内容的个性化

综合素质评价目标体系的建立使评价指标明朗化了,但这只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共性要求。由于不同年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要求,即使是相同年龄段的每个学生在相同领域发展依然存在水平差异,因此,评价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统一要求,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还要关注学生年龄段的差异和同年龄段内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预留一定空间。于是,还必须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解,按照低、中、高螺旋上升的原则科学拟订出不同年段的评价内容,具体实施中还要特别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兼顾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起点,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分块评价标准下通过“协商”拟定出自己的发展目标,即使是同一条内容,也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水平要求,以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发展。如:“按时完成作业,学会自我检查”这一指标, A同学目标允许是“坚持仔细检查、争取一周作业全对”,B同学目标允许是“学会自我检查、争取连续三次全对”;又如“积极举手发言”这一指标,A同学可能目标是“争取每天发言”,B同学可能目标是“争取每节课发言”。总之,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允许其以不同的发展速度,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在评价中的最近发展需求和发展的现实条件,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逐步提高。

二、评价标准的具体化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内容涵盖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涉及到一些具体领域,如“道德品质”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物、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诸方面。显然,这只是给我们划定了一个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即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基本范围,然而要通过评价将这些丰富的发展内容转换为学生的个体素质,还必须构建具体的评价目标体系作导向。

我们可以将“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两方面合并为“品德习惯”,这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标体系可从品德习惯、学习能力、合作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表现五个纬度来建构,这五个纬度又可根据其涉及领域分为若干要素,每个要素应再列举出若干关键表现,如:低年段的“诚实守信”,可将其具体描述为:不说谎话,有错就改;认真完成作业,不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尽量让评价指标显性化,根据这些指标对学生进行逐项评定,就能避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空洞和流于形式,引领教师全面关注学生日常发展状态,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评价与日常行为表现联系起来。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内容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于是,班主任不应该拥有唯一的评判权,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班主任、学科教师等都应该成为整个评价中的多元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班主任评判的状况,特别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让学生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评价应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多方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主体可以拥有各自的评价权。如生活方式中的“早睡早起、作息有规律”就应由家长为评价主体,而“乐于交流”中的“能和同学友好相处、能和小伙伴说心里话”则由同伴为评价主体。

篇(9)

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范文一一、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

本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我的心,的日子,神州五号发射的日子,申奥成功的日子,都是我最难忘,最让我激动的日子,我和每一位热爱祖国的中国人一样,为那一时刻的到来而欢呼雀跃。

我从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在电视里看到国旗升起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起立敬礼。曾经当过学校护旗手,也一直是我自豪和荣耀的经历。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后,我的内心就充满了自豪感,每天的新闻联播是我必看的内容。

学习之余,坐在车里,观看家乡的夜景,是让我最放松的一件事,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立交桥,景观大道,休闲广场,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一定努力学习,争取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多做一份贡献。

我是一名中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我都能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够严格遵守,课余时间外出,能够遵守公共秩序及交通法规,对公共设施能够爱护,外出坐车我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或帮助他们。在劳动课上也从不偷懒。

在家里,经常帮助家长做家务,比如洗碗筷,擦地,修理一些简单毛病的电器,家里的电脑中病毒后从作系统等,父母工作忙,不在家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帮助表弟表妹学习,爸爸工作忙,家里的力气活,都是我帮妈妈干。

在学校和同学相处能够以诚相待,信守承诺,平时不管学习多忙,只要同学求我帮忙的事,我都会答应他们。比如他们组织的特色班会,需要我客串的,或需要我帮忙找的材料,我都会认真准备。

能够主动帮助老师组织各种活动,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各科老师都把我当成是他们的好帮手。

能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参与并组织班级和学校的各种课内外活动,活动中与同学能够和睦相处,关心集体,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乐于帮助别人,在各种劳动中积极肯干,不怕脏,不怕累。

二、学习态度与能力

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各科成绩还算可以,没有偏科现象,喜欢和同学讨论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强。上课能够认真听课并积极参与讨论,能够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自觉,独立地完成各科作业。

课余时间参加《计算机编程》特长班的学习,并获奖。能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按时起床,按时休息。在家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后能够主动下线,不上不良网站上浏览,从没上过网吧,没有网瘾。能够节制自己看电视,自己整理房间和衣物,外出补课不用父母接送,自我管理和自立能力强。

三 合作交流与探索

我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很乐于参加集体活动,珍惜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我能表达个人观点,当别人的观点不受赞同时,我都会尊重他的观点,即使不对,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我会尊重和鼓励他。我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每当我有快乐的事,我都会与朋友一起分享。我的人际关系也很融洽.我热爱生活,我喜欢观察生活,为了发展我的实践能力,我会参加一些活动,不但可以认识一些朋友,还可以开拓视野。

做事认真负责,在各项工作中,能把同学们团结到一起,善于与他人协同“作战”,社会实践能力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快,乐观向上,爱好广泛,并能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能够积极上进并主动挑战一些困难。

四 运动与健康

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喜欢打篮球,乒乓球,游泳等,会骑自行车,有时早上会和爸爸骑赛车在环路绕一圈。在班级任体委,经常组织同学和其它班级同学打比赛。活动中同学之间产生矛盾能够帮忙调节,遇事冷静,不冲动。

五 审美与表现

学习之余喜欢听交响乐,爵士乐,喜欢吹萨克斯,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学习萨克斯,已经坚持一年每天放学回家吹半个小时萨克斯,现在已经达到7级水平,中考结束后准备考最高级9级,学习乐器不禁没有一影响学习,而且还使一天紧张的学习得到了放松。

初中三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学习能力和方法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各种活动中也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但是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有一些不足,在学习中还是容易马虎。我一定会克服自己的缺点,每一件事情都会做的更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贡献大的人。

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范文二我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我在学习方面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对事情认真负责,为人坦诚、自信、乐观、处事冷静,人际关系良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我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积极参加升旗活动,能尊重国旗、国徽,自觉唱国歌。比较关心时事政事,比较关心家乡发展,能够学好的方教课程。能够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能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法规,能很好爱护公共设施不做损人利己的事,能做到不说谎,不抄袭及步作弊,认真对待自己。能做到言行举止文明,穿戴朴素大方。我热爱体育,在平时更是注重锻炼身体,体锻达标。我的兴趣广泛,经常与他人一起运动。

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范文三1.道德品质。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2.公民素养。

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3.学习能力。

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完成规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4.交流与合作。

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5.运动与健康。

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审美与表现。

篇(10)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我区在教育部“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项目组的指导下,进行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改革与实验。我们围绕突出学生评价的发展,在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和工具、评价反馈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打破了多年以来的唯分数论和“一次考试定优劣”的评价框架,初步构建了“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定等级+全面发展性评语”的新型评价模式。

一、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实现评价目标的发展性

为了改变过去学生评价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做法,我区将综合素质评定的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我们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与他人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以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因此,我们在研制评价指标时,主要是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来确定的,使学生具备未来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素养。在评定时,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表现,尊重学生的差异,使综合素质评定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导向。如在评定“道德品质”中的“文明礼貌”一项时,要求教师不能把因性格内向、害羞,不爱主动向老师和同学打招呼的学生视为不尊敬老师,不团结同学,而应通过激励性评语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让学生明白努力的方向,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模式,

实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传统的学生评价标准单一,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尤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审美情趣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关注不够。综合素质评定强调评价内容多元,既重视学业成绩,也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潜能发展,从多维度确立评价指标,以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主要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6个维度对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充分体现了评价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在研制评价标准时,我们注意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但又不是面面俱到。因此,我们将那些能够真实、恰当地体现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的重要指标归纳出来作为评价指标,并用清楚、简练、可观测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而增强了评价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较好地解决了周到全面、客观公正与简单明了、便于操作的矛盾。

三、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长期以来,学生评价主要是由教师来进行的,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综合素质评定则让学生、同伴、教师、家长都参与到评价中,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充分发挥了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等功能。我们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学生,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学生自评,即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除了让学生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6个维度进行等级评定外,还包括100~150字以内的自我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可包括自己在个性、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自己的理想和爱好,以及在学习生涯中的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从自评的结果来看,多数学生都能真实、客观地评价自己。如一位学生写道:“我是一个问号,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喜欢提问,常常把别人问得不知所措!我是一个逗号,做事经常虎头蛇尾,得不到一个好结果,但每次都能够及时改正!我是一个音乐符号,唱歌是我最大的爱好,曾多次获奖。我是一个省略号,为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勇往直前!相信有一天我能为自己打上一个漂亮的感叹号!”由此可见,通过自评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与自我监控的能力。

同学互评,即全班学生对该生的评价。主要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6个维度进行等级评定。让学生参与对他人的评价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不仅能够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他人的优势和不足,还可以从他人的评价中多角度地了解自己发展的状况。

教师评价,包括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评价。除了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6个维度对全班学生进行等级评定外,班主任还要为每位学生写出终结性评语,任课教师也可对学生的突出表现写描述性评语。由于是多位教师评价学生,因此避免了过去班主任一人评价学生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尤其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描述性评语既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又艺术地指出了学生的不足,还有亲切的鼓励和建议,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到教师的期望,从而增强自信心。如一位教师给学生的评语是这样写的:“我很欣慰能有你这样懂事的学生。我从来不担心你的学习,也没有操心过你的纪律。你总是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地专心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但你很少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给自己一点动力和信心,大胆地表现自己,那样你会体验到更多的成功和喜悦。”这种“汉堡包式”(以表扬开始,以鼓励结束,中间指出问题)的评语,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发展,强化了评价的“后续激励作用”。

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综合素质评定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我们在进行综合素质评定时,对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就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如“运动与健康”中的“运动能力”就是根据对学生进行速度、力量和耐力的测试数据来进行评定的。这种量化分析的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防止主观性。对采用定量评价方法比较困难的评价指标,则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如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等内容具有模糊性,难以量化,我们则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通过观察、访谈和查阅学生的成长记录等方法给予学生客观和公正的评定,评定结果以“等级+描述性评语”的方式呈现。这样,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突出定性评价,不但使综合素质评定科学、简便易行,而且能更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更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奇.新课程实施中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丛立新.评价改革及其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3(10)

上一篇: 优秀客户经理事迹材料 下一篇: 小学冬季安全教育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