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7 00:58: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信息化系统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意义
为了实现“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企业追求目标,机械制造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差异化的企业价值定位和竞争战略。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当今机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演变为快速、高品质、低成本和优质服务这四个方面。制造企业要建立和培育这些核心竞争能力,需要以产品设计能力,制造工艺技术、加工设备等工程技术为保障;同时,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制度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一是通过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信息化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开发质量和水平。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实现集中管理。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和OA自动化管理系统,机械制造企业实现以流程为基础的规范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能力。三是要通过协同产品开发、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通过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系统项目的建设,建立具有实时型企业特质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数据管理能力,从而更具针对性的改善生产绩效、质量水平。在制造、质量、物流现场,结合自动识别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实现制造物流质量的精细化、透明化、自动化、实时化、数据化、一体化管理。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项目将业务计划层与现场作业层能够实现紧密的无缝集成,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建立一个全面的、集成的、稳定的制造物流质量的控制体系。最终将成品、零部件,建立从供应商送货、检验、入库、生产供料、生产过程控制、在线检验、产品入库、发运、售后服务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不仅能达到顺向的、实时的生产跟踪、物流跟踪、品质控制,还能通过售后服务等后续环节的信息反馈,达到往前向环节的逆向追溯,实现产线、工位、人员、品质、供货、产品开发、顾客服务等多方位的监控、分析、改进等。
三、MES项目的现状和应用
目前,在企业信息化中起呈上启下作用的MES主要停留在MES思想、内涵以及体系结构方面的研究上,软件开发和应用还比较薄弱。我国对车间层、单元层的研究大都偏重控制模型的研究,很少从MES角度研究开发面向制造过程的集成化管理和控制软件。在MES技术研究上,国内外差别并不是很大,但在应用上大多还停留在制造设备的集成、状态监督和控制阶段,MES产品开发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MES主要应用在电子、汽车、食品及医药加工等离散制造企业。国内MES市场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应用面窄量少。通常制造执行系统是以ERP与企业自动化设备集成为主要目标的。
企业制造执行系统的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企业从工艺控制、制造过程控制向信息化与全面综合自动化发展的必然之路。现在,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已从初级的MIS发展到以生产控制、调度、优化、营销、经营和决策等为一体的企业综合控制自动化系统,企业的框架结构由经营层ERP系统、生产层MES系统及控制层PCS系统组成。MES作为执行机构,对生产命令下发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实时地将生产过程信息反馈给上层系统,其时间维度主要集中在班组和生产执行部门。
四、制造业信息化的内容
制造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以及信息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融合,在制造企业行业里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集成和共享,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转,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制造行业。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1)在制造业中融入信息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提高产品自身的质量、功能层次、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
(2)在制造业行业企业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实现快速、高效、可靠、精密、低耗、低成本生产;
(3)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与综合利用,实现管理信息化;
(4)建设企业信息网络系统,发展网络制造、虚拟制造、网络营销,形成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提高企业和行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能力;
(5)供应链信息化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点,打造一个基于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响应的供应链平台,将会是重中之重。
五、制造业信息系统部署
整个信息系统项目部署分为6个阶段:
(1)第一阶段:计划和准备。通过项目,建立项目保障的主要规则:沟通规则,问题管理规则,范围变更管理程序,项目监控程序,测试程序,风险管理程序和阶段终止程序;以及通过项目日程,确定实施所需要的所有活动的时间期限,遵从共同的期限。
(2)第二阶段:系统设计。蓝图包含符合/差距分析、概念设计、流程定义文件和接口设计,为系统的程序确定所有配置文件以满足业务需求。
(3)第三阶段:系统实现。按照蓝图阶段的文件化并已经签署的需求,开发应用系统;系统测试,自始至终进行系统验证。
(4)第四阶段:系统实施准备。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安装与调试。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应用软件和支撑软件;硬件包括:计算机和相关硬件设备。当数据转换到测试服务器,进行上线演习。
(5)第五阶段:系统上线。根据岗位和工作站点划分,进行操作规程设计,并制定出SOP(标准作业指导书),制定培训计划,要求用户人员定岗,分岗培训。
(6)第六阶段:持续改进。长期运行支持和系统升级服务,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对相关操作人员、业务人员、以及运行过程中带来的新的问题点进行持续改进,达到创造更大的收益。
2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
2.1系统策划
系统策划的实施步骤,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和编制系统文件6个步骤。第1步: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是做什么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将企业的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第2步:企业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的优势、弱点、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水平所处的层次。开展企业信息化瓶颈分析,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找到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增加决策的准确性,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现状和瓶颈分析来确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第3步: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其内容包括确定信息化管理系统适用范围、确定方针、目标设定与分解、所需资源分析等。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确定系统适用范围,以指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确定系统方针,以它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推进原则;设定系统目标,以明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总的目标,明确各个阶段每个部门的目标,以保证企业总的信息化目标的实现。第4步: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方法,对识别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进行分层归类,建立3层结构,分别为系统层、过程层和活动层。第5步:编制系统文件。根据建立的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文件也分为3层,其内容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的编制。系统文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并为员工学习和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材。第6步:系统文件的评审。由企业系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文件进行评审,然后正式。
2.2系统运行
在系统文件完成评审和后,系统运行的步骤,包括宣传、培训、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4个步骤。宣传、培训和培训主要针对的是部门领导和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骨干人员。其主要内容包括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理念、技术和方法。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中制定的企业业务模型以及信息系统规划中对组织、资源配置的需求,对组织进行相应的调整,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解决企业旧体制对信息化工作的阻碍。
2.3系统评价
该阶段主要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监控,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核、过程测量和监控、信息化效益评价、应急准备和反应。通过对运行过程的评审和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使企业决策层清楚地知道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需要改善之处。
2.4系统改进
根据系统评价的输出成果,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对系统运行过程提出过程改进意见,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螺旋上升,业务流程越来越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由于信息化的办公系统具有极强的信息传递速度,而且还拥有强大的资源信息共享功能,这就使得企业的决策信息和管理要务能够迅速传达到各个部门,各个部门间的生产经营信息数据也能够迅速反馈到企业决策部门,无形中将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和通达推向了更加快速、明晰的境界。再者,信息化办公系统的用,在企业培养关键用户、创新管理模式、扩展顶层应用和收获大力支持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领导对企业信息化办公的赞赏和认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争取到更加强劲的后备支持。在实际的企业办公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是通过避重就轻、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办公系统的试点、推开,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好用,反而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毕竟再好的办公系统也不会涉及到企业领导层的办公与应用。如果企业领导层仍旧沉浸于传统办公模式而无法自拔,或者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建设资金不到位,这无疑会影响决策、阻碍信息化的摄入进程。因此,一旦信息化办公系统的显著成效获得企业领导的重视和赞赏,那么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指挥等任务才能开展的顺风顺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朝向信息化建设和正确的方向有序开展。
1.2益于满足企业全员的办公需求和网络环境搭建
在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除了企业领导层能够享受到独特的优势以外,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也能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一时间得到有效信息,从而协调好工作的各项内容,而且,信息化的合作办公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员工的工作量,善于将员工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抽离出来,转向更加专一、专业的业务中去,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果。针对业务系统来说,它涉及的范畴可能不如办公系统全面,它更多地是满足个别部门或者单独人员的工作需要,办公系统则面对的是整个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拥有广泛的用户群。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应用办公系统,可以引起较大的轰动效应,甚至在整个行业都掀起一股热潮,其中最最鲜明的一点就是,信息化办公系统巧妙地在各级领导、各级员工和同事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家庭,在同样的网络环境、信息平台、计算环境下处理各种不同的业务,从而利于行业间的交流学习和传统办公模式、思维方式的转变,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再者,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信息化办公系统作为信息建设的切入点,带动企业局部网络的建设,培训一大批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企业员工,迎合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脚步。
1.3助于建设以决策需求、各级管理的系统建设主线
从影响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性因素来看,管理和决策是企业所有工作内容的核心,决策更是各级管理人员确定工作内容的参考标准。传统的企业决策,首先需要领导提出一定要求,再交由下级部门根据自身的认识和判断过滤出不合理的地方,最后经慎重考虑后将确定的答案再上报,这种做法比较繁杂,而且信息的审核难免也会出现一系列始料不及的问题,但信息化的办公系统比较高效,它可以将系统中存录的业务数据在比对、分析的条件下核算的更加详实,也更具有代表性,也便于领导层通过数据核算结果掌握全局基本情况,进而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除此之外,管理和决策的最终结果经由信息化办公系统传达到各个部门和人员,提升了沟通的时效性,而且助于增加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同时,在管理和决策这一关键性内容的拉动下,关于以决策需求、各级管理这条系统建设主线,也逐步拓展了业务信息化水平的范畴,实现了办公系统和业务系统的融合,最终益于达到综合处理企业业务的集成目的。
2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优化手段
2.1优化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确保企业安全平稳的前进发展
关于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优化问题,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因为它关系到企业的正常化发展和前进步伐,而且影响到企业的整个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必须深化好企业的信息化办公规划方案,确保企业制定的发展朝向与目标标准合理且明确,确保方案能够按次序、步骤完美进行。其次,需要促进办公系统的各个流程紧凑协调,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前行。最后,我们还应时常注意各环节的调试和更新,建立分步实施的项目管理原则,将信息共享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推进系统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2.2健全办公系统的视频会议,促进企业内部各环节有效协调
会议电视系统是一种新颖的会议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传输,实现实时沟通的目标,加之互传影视资料,在提高沟通水平的基础上强化自身工作质量与效率。为了深化网络传输系统设备的应用,确保会议系统的健全,企业需要引进视频会议系统,并事先运用于小型会议中,将电话、传真、电脑三方结合,确保小型会议应用的风声水起,随后在不断地扩展。同时,信息化办公系统可以通过具体的网络手段,实现公文的网络处理协同合作,并且定期一些实时信息,既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也促进了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协调。
2.3应用多种信息化具体手段,提升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水平
在企业办公的过程中,为了确保企业内部生产办公系统的优化,我们有必要更新自身的管理模式,而且也需要应用多种信息化的手段,促进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应用水平,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下,手机作为人社交交流的一项必备通讯工具,企业可以巧妙地借助手机普及化、广泛化的特点,在企业产品的宣传中尽情发挥其价值,比如:在具体的宣传活动中,可以通过“微信”或者“邮箱”的形式将信息发给用户,达到一种点对点的服务和传送。除此之外,企业需要深化协调内部人员结构,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重视上下级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升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水平。
企业信息化建设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漫长且困难的过程。任何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都会有一个由低层次探索阶段到中级完善阶段、再到高级成熟阶段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企业刚刚开始展开企业信息化建设时,通常是由业务需求发起,推动应用系统的使用,在在此过程中,系统建设就变成围绕着不同的业务去展开工作,建设好的系统只用来满足某一项业务需要,而集团型企业的多事业部制的组织形态,在系统建设中往往又各自为政,多套系统并存,两套系统不同版本并存,在功能实现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在业务上不支持集团统一管控体系、制度、流程及标准的建立,在系统管理上需付出一定的运维成本,导致这些基于业务需要但又分散开来建设的应用系统,往往在数据标准化和信息共享上显得十分凌乱,造成“信息孤岛”的形成。
常用的企业信息孤岛解决方案为接口型解决方案大致分为两种:
第一,应用中预留接口、公开数据字典、提供二次开发服务,保持原系统结构,数据等,针对需求进行开发补充。
方案优点:保持原有数据。保持操作习惯。投入低,周期短。
方案缺点:系统没有经过统一规划,数据统计标准不一,规范性差。原系统升级后,通过接口和二次开发实现的功能无法随之更新,需要重新设计和开发。
第二,系统升级,企业系统整体规划,进行业务改造、数据改造及系统改造。
方案优点:梳理集团业务,经过综合分析,全面考虑,制定一套完善的、系统之间能够相互协同的信息系统。
方案缺点:实施周期长,实施费用昂贵,且新系统对业务人员操作习惯冲击性大,往往持不配合态度等。
国内常见的集成信息系统套装产品有:SAP R/3 、QAD、SAP business one 等,其中R/3应用软件采用模块化结构。他们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解决方案相结合。从流程导向的角度而言,各应用软体间的整合程度越高,他们带来的好处就越多。且在数据交换以及数据集成方面也表现良好,提供了诸多接口方式及业务组件。
本文主要介绍SAP实施方法步骤,针对本人参与负责的业务流程的蓝图设计和系统实现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供应商主数据流程维护。
SAP系统的集成实施步骤与方法:
①前期准备阶段,项目调研
系统集成实施前的现状调研:通过对企业用户大规模访谈,与关键用户一起就业务的细节和各业务之间的集成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和讨论,梳理出现有业务过程以及涉及到的业务数据。未来业务蓝图设计:根据调研分析结果结合先进实践,设计各模块的业务蓝图,包括细节流程、模块间的关系,从而确定未来的信息流、物流和业务流的处理模式;通过流程的重新设计,明确未来的变革点,包括对部门职责、岗位职责、操作流程等的变革。收集业务数据:在蓝图设计期间,项目组需要明确各类主数据的收集策略、数据编码规则,并启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本次调研结果:同一单位业务系统供应商编号等信息与财务核算系统不一致:无论是集团采购管理部统一管理的采购件供应商体系还是事业部自行管理的其他供应商都存在业务系统信息与财务系统新不一致的情况,制约着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目标的实现;不同单位同一供应商信息不一致:即使对于集团统一管理的供应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影响了集团平台的建设。
②系统设计阶段,蓝图设计
系统集成的宗旨就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考虑到公司各业务的差异性,为降低项目实施难度,统一平台项目计划分步骤进行,根据对现状的调研和掌握评估系统功能的可迁移性,对需统一的业务模式及需规范的基础数据,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建议;基于现状,基于问题,进行项目的难点及风险点分析。业务蓝图设计是通过对公司业务现状的调研分析,梳理出业务未来的信息流、物流和业务流的处理模型。业务蓝图阶段是ERP实施过程中关键的环节,蓝图定义的过程就是企业将自身业务流程转化为新系统业务流程的过程。这个阶段顾问方要通过标准培训使客户对标准业务流程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指导他们对标准规程进行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指导他们参照系统整理出自己的现行业务工作流程。然后,指导客户在对照经典流程基础上,对企业现行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整理,制订出企业新系统的业务蓝图草案。(表1)
③系统实现阶段
此阶段过程中,实施人员将会根据蓝图设计结果编制的业务流程图进行系统配置,设置基本运行系统,同时进行项目小组企业关键用户SAP高级培训,项目组开发人员在系统实现阶段主要工作则为前期项目蓝图阶段确定流程后的代码实现,SAP开发顾问一般在蓝图阶段后期正式进入项目组,根据系统实现工作说明书进行相应的程序开发工作。本项目涉及SAP与系统接口为SAP与MDM主数据管理系统接口,通过接口完成SAP系统供应商主数据传输及创建,SAP与人力资源系统接口,通过接口读取人力系统员工信息,在SAP中创建员工类供应商主数据,以实现集团内对供应商的统一管理。
④系统上线
在上线准备阶段过程中,SAP业务顾问、SAP开发顾问以及事业部关键用户的工作主要为初期数据导入,自开发功能程序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以及用户培训等,为系统的正式上线做准备。
⑤运维与支持
系统上线后进入试运行阶段,在此期间,所有顾问需继续为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继续工作,为客户解决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用户操作、业务问题、系统问题、程序BUG等。
针对系统切换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建立以下支持机制:
业务方面的问题:各业务部门操作人员遇到本人不能解决的业务问题时,填写《系统支持记录单》反馈到本部门领导处理,本部门领导不能处理的问题反馈到部门主管领导,以此类推。问题在各级领导处解决关闭流程,不需上报,解决不了按照上述流程各级汇报。
系统方面的问题:由各事业部填写附件《系统支持记录单》反馈到项目组,项目组对问题分析后采取现场支持或远程支持,要求非重大问题处理时间不超过2小时,重大问题要求一天之内反馈。
操作方面的问题:如操作不熟练,由事业部关键用户及项目组顾问予以现场操作培训或视情况的专项培训。
网络故障问题:网络问题统一反馈到事业部IT部门,由事业部IT部门在1小时之内解决,不能解决的反馈到总部信息技术部,由总部信息技术部运营维护科在4小时之内解决。
参考文献:
[1]信息化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2006/01.
[2]浅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S8.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280-02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isolated island information for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esents several major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ways at the present stage.
Key words: informational; isolated island; integration
1 引言
随着全球的信息化大潮,各家企业为了保持公司的竞争力,都在竞相上信息化系统,由于各家企业发展过程不均衡,在不同的阶段,对信息化的认知也有差异、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导致了不同企业上的信息化产品顺序也不一样,有的先上OA,再上PDM、ERP等等,有的先上ERP,再上OA、PLM等等,这就导致了一个公司几个系统并行,而已大部分信息化系统采购来自不同的公司,公司数据不能共享,用户登录繁琐,信息录入多个系统,容易导致数据错误发生。面对这些问题,最近很多公司专门提供信息化的集成服务,来解决企业面临的这些问题。
2 信息化系统集成介绍
一般的软件产品是属于独立完成一项应用的软件产品,比如:ERP系统、PLM系统、OA系统、仓储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CATIA三维设计软件等等;而系统集成是指将两种、甚至多种类型的应用系统通过二次开发将他们互相集成在一起,可以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互调用,比如将PLM系统和ERP系统进行集成后,可以在PLM系统中设计人员方便地查看物料零件的当前库存和标准价格等信息;而ERP系统也可以直接将PLM系统中单个BOM零件清单和工艺工序等信息自动进行导入,以提高工作效率。
3 公司信息化面临的困境
随着公司发展,管理信息化方面逐渐上了OA、PLM、MES等系统,这些系统在当时解决了一些局部分散的问题,但其问题也随着应用系统数量的增加暴露出来。开发单位来自不同的公司,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孤立等,形成了一个信息孤岛。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迫切需要把自身业务精简化、自动化,使得内部业务直接实现无缝对接,所有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将成为信息化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
4 集成方式
当前主要用到的集成方式包含:数据集成、门户集成、应用集成。
4.1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是在物理上把不同来源的数据整合,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数据共享。数据集成主要包括文件、数据、视图等方式,在应用系统中分享信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进行数据库的导出导入操作,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开发人员对数据库的结构十分了解,适合所有系统都属于一个公司开发出来的情况,分属不同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很难满足这种情况。
目前在数据集成方面,已经有了很多非常成熟的技术可以来使用,通常有基于中间件模型、数据仓库、数据联邦等这些方法,这些技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构建数据集成的信息系统。
基于中间件模型通过全局数据模型来访问不同的数据库或者其他Web资源,中间件位于不同的数据库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调用分散的数据库,为各信息系统提供标准统一的数据接口,各信息系统还是完成各自的任务,中间件只是为不同数据库提供一个信息交互的渠道。
数据仓库集成是根据主数据库的需求,从分散的数据库提取数据,转换后加载到主数据库中,数据仓库能很好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因此越来越受到各大公司的重视。
数据联邦集成是把分散的数据库串联起来,根据系统需求调用不同的数据库数据,数据依然保留在原来的位置,没有增加数据库硬件的成本,但是由于频繁的调用不同数据库数据,到导致查询反应慢,所以这种集成方式不适合频繁调用的场合使用。
4.2 门户集成
大部分公司通过建一个门户网站,把分散的各信息化系统统一接入,从而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单点登录,身份验证等。门户服务器通过JBoss Portal提供一个符合标准的门户平台,实现信息系统界面的整合,通过标准的Web Service接口,提供门户和其他应用系统通讯管理,实现各信息化系统之间数据的流通。
企业门户集成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处理业务流程,集中管理数据资源,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只要是企业员工,登录门户网站,就能够获得与自己级别相对应权限的业务,进行业务处理、协作办公,并可以进入对应的业务系统完成实际业务。
所以说门户集成主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统一:统一任务中心;统一消息中心;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搜索;统一流程管理。
4.3 应用集成
应用集成建立在集成平台服务器的基础之上,是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架构和业务流程集成的平台。统一管理各信息系统内外部的接口。同时集成平台服务器上定义了跨系统的业务流程,通过业务流程执行语言定义各应用系统Web Serice服务接口,接口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一种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企业应用集成的设计思路主要分为以数据为中心和以业务为中心两种。如果以数据为中心,那么在整个信息化系统中数据就是主体,全部业务处理过程中,不论业务如何流转,数据如何处理,集成的目的就是确保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和准确性,每一个分散的系统都能够获取到数据的统一正确版本。如果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则需要从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分析也需要了解数据,但是数据是围绕业务流程分析的需要,该方法通过使用面向服务构架中间件,将其功能为Web服务,企业信息系统调用Web服务,从而实现业务流程的集成。实际应用中无论依照哪种方法来实施企业应用集成系统,一旦成功部署并投入使用,都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系统。
5 总结
企业信息化集成不可能单一的按照一个方式集成,每家公司应该根据公司当前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公司财力和已经实施的系统,具体情况具体实施,从而减少财务开支,增加实施效率。
一、煤炭销售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现在我国一些煤炭销售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在不断完善其内部管理的同时,为了有效地参与行业竞争,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煤炭生产企业、客户和分销网格等归纳为一个供需链中,以便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信息系统。销售企业的销售主管部门在企业的供需链中处于市场与煤炭企业的供应接口位置,主要职能是为客户与最终用户提品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资金转化并获取利润相应的利润,为企业提供生存和发展原动力,并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煤炭销售企业经营发展不仅要了解煤炭产量,还要了解市场一些准确的数据。通过综合应用达到全面掌握各地煤炭供需信息;实现煤炭企业年度订货、月度销售、每日煤款回收等销售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使销售企业领导及时准确了解自身产、销、运、存情况,及时调配原煤、调整生产经营工作等。所以,销售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ERP环境下的一个子系统,设计一套针对销售企业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既要充分考虑到系统体系结构的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又要充分考虑到和各个其他子系统的配合。煤炭销售信息系统还对物流一体化运作的支撑。煤炭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也是巨大笨重货物的转移与运输过程。包括生产的运输与地面矿区运输的衔接;国铁运输与公路运输、海运的协调联运;地面煤场的装卸、倒运、仓储;港口下水煤炭的集港、装船等一些繁琐的运输活动。因此煤炭销售企业的销售调度是相当复杂的。煤炭销售信息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物流运输体系,在现代物流管理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采用规范、灵活的系统设计方案,把采购、销售、仓储、运输等所有环节作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使各个环节共享总体信息,有效的把商流、物流和信息流集合为一体,以使系统能够在尽可能低的总成本条件下,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煤炭运输的制约因素分析
煤炭是国家的战略物资,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对煤炭销售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国内经济较快增长,持续的“煤、电、油、运”紧张局势引起全社会关注。国家发改委组织了多次调研和会议,并不断下发文件对国内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调控,特别对电煤供求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整个煤炭行业运行质量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它们克服困难,顾全大局,保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煤炭产销量都创了新纪录,铁路运输一直是满负荷运行,其他运输也在提速,煤炭供应基本保证了主要消费行业、重点企业的生产运行需要,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然而煤炭主要靠铁路运输,而铁路交通瓶颈的存在,客观上促成了煤炭销售很大程度上受铁路运输的影响。每年大宗订单的签订需要铁路的参与;销售公司每月需要对铁路局申报月运输计划;每天需要向车站申报日运输计划,待铁路批准之后方能组织执行;销售公司还需了解主要铁路流向、铁路限制口煤炭流量、主要煤炭港口库存量等信息,来具体安排煤炭运销工作。因此,煤炭销售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必须考虑到铁路运输的关联和制约。
三、煤炭销售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煤炭企业属采掘业,是以天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矿山地质条件复杂,生产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多。因此对采掘工作带来一系列的复杂情况,例如岩层、煤层、水、火、有害气体、煤尘、地压和地温的变化,对正常生产影响都较大。由于上述因素,煤炭的产量、质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煤炭销售信息系统中销售计划的制定,管理模式的优化必须考虑这些因素,而不能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煤炭销售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单项开发和单项应用的水平上,各子系统彼此独立,造成环境异构和信息异构系统间难以集成与信息的共享;一些销售企业虽然建成了计算机网络,但目前的网络还没有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只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初步模型。因此煤炭销售企业需要通过对煤炭销售信息化的研究分析,专研对煤炭企业信息进行整合及优化各种手段,在各独立单元中建立起信息畅通通道,使分散在各个节点环节之间工作的协调、统一,建设符合现代化国际物流发展要求的公共信息平台,全面提升煤炭销售企业总的管理水平。
四、怎样加强煤炭销售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
第一是建立并且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架构。这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基础工作,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其主要内容就是把相应的管理工作单元化,并且对每一个功能单元结合到自身现实情况进行功能填充。这一程序的工作将为后续工作起到良好的规范和引导重要作用,而功能的不断细化也有助于发现管理工作中的盲区,同时也可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适时进行相应调整,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规范性。一般而言,可以对运检管理的功能进行细化,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为销售企业保驾护航。
第二是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在基本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架构完成之后,企业明晰了自身销售管理的分类和需要管理的内容,此时还需要在管理体系中通过添加一个个具体的管理系统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工作。对于目前的煤炭销售工作而言,需要关注的管理系统大致有以下一些方面:1、营销业务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主要是对企业的销售业务进行指标化和流程化的管理,对企业的每一单业务全过程的跟踪记录和管理,同时从财务、合同、信息记录等多方面完善销售业务的考评与记录,做好分析,为以后的销售决策提供实例和数据支持。2.客户服务管理系统。客服服务管理系统关注于对客户信息、业务合作满意度、客户需求、客户动向等进行有效的信息搜集与管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供需关系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双方关系,对客服的关注已经延伸到了交易的上游和下游,对客户的高质量服务是当下销售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3、销售决策管理系统。通过前期销售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可以为企业后续的销售决策做出数据和案例支持,企业可以利用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信息化指标分析技术对销售业务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并为片区优惠、VIP客户优惠、配送优惠、销售层次划分等企业销售决策提供支持。4、销售质量管理系统。现代销售体系中,销售活动并没有随着货物的签收而结束,销售质量的管理还会在一定时间内延续下去。我国传统的煤炭销售管理比较粗放,相当大的精力关注于业务量的获取,而对销售业务的质量管理有所忽略,要想实现煤炭销售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对销售活动的质量加强管理。常见的销售质量管理手段包括工作流程控制、业务稽查、经营控制等。
第三是加强销售网络化管理。煤炭销售企业的规模化与片区化是大势所趋,随着销售网点和供货商的增多,强大的网络系统便成为了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电网运检管理的数控技术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网络平台。目前广泛采用internet为传输基础,可用的数据传输方式有有线或者GPRS,也可交叉使用。而miniARM工控板自带有海量的存储器,当网络通信故障时,可以暂时存放数据,以保障数据传递的及时性和完整性。而AIO销售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巡查系统、台账管理系统、缺陷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系统等集成的模块化功能。通过服务主机和一系列控制器的选择以及其间相关链接方式的确定,煤炭企业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信息化销售,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通过流程、数据、应用和协作这四个体系的集成,一方面将企业总部与部门、员工、销售网络强有力的联系起来,同时自身销售管理内部可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将采购管理、供应管理、客户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订单管理、采购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有机整合起来,加强各项销售活动之间和各个销售部门之间的分享与交流。
第四加强销售全过程分级管理的信息化。煤炭销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同时由于涉及的数量和金额通常比较巨大,相关的合同、单据、来往函件、相关部门和人员等都较为复杂,为了提升销售工作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应该加强煤炭销售全过程的分级管理的信息化,也就是将企业划分为数个管理层,将整个销售体系进行合理的权限和职能划分,采用信息化的工具对这些职能进行高效的管。对煤炭销售环境的管理也是煤炭销售管理信息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环境的管理主要包括了业务环境和管理环境。另外就是销售环境管理。对业务环境而言,主要是对其他煤炭企业的销售管理进行调研,而管理环境则主要指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在这方面通过UPS系统可以实现管理工作参数的自动显示和自动告警,门禁系统和销售人员的绩效评估以及业务费用的考评的都是十分必要的,所有的管理数据都可通过web网络实现共享。煤炭销售管理的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化工程,需要硬件的更新以及相关人员管理理念的转变,只要我们紧紧把握以客户为核心的现代销售理念,同时将销售活动的外延拓宽,建立并完善信息化管理的体系和合适的管理系统,相信我们煤炭销售管理的信息化之路,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五、结束语
在现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的趋势。一方面,在竞争中技术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企业丧失了技术优势,就一定会失去自身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原来煤炭销售企业那种仅面向单方面的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需要,销售企业只有通过信息化建设不断进行管理和组织的创新,构建核心竞争能力,才能谋得竞争上优势,求得生存和发展机会。推进煤炭工业生产现代化、销售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煤炭行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引言
当下,企业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需求日益迫切,通过信息化手段辅助企业进行运营管理、数据应用及决策分析,能够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和运营风险,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因此,选择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研发方式,对于快速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瀑布式研发方式,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6个基本活动[1],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且相邻阶段都以文档作为衔接的标志物,因此,瀑布式研发方式能够清晰有序地推进系统建设,但是周期冗长、拒绝变化、效率较低,一旦某个环节卡住,整个计划都会延期,同时也无法应对突发状况,导致最终成果与业务方需求偏离的风险较大。敏捷模式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研发[2],通过不断交付用户可使用和验证的最小可行性产品,获取反馈后再迭代改进,能够应对研发过程中的不可预测性,关注用户的反馈,快速响应用户的变化,最终打磨出真正符合需求的系统产品。因此,面向企业信息化系统需求的多样性、逻辑的复杂性,为减少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基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一种基于敏捷模式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管理流程与研发方法,用以提升系统交付和迭代速度,优化产品质量,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商业目的。
2敏捷企业信息化系统研发管理特点
2.1持续迭代
对于敏捷企业信息化系统研发管理,在企业信息化系统构建之初,首要步骤是将研发任务和可交付成果切分成多个迭代,各个迭代需要在较短的周期内完成,一般是1周至4周,同时各个迭代的成果都具备可、可集成和可运行使用的特征[3]。通过将每个迭代的成果交付至业务方,业务方基于产品的试用和反馈,尽早参与到产品设计和研发过程中。经过多个迭代的持续改进,最终完成整个系统的交付。
2.2拥抱变化
在敏捷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全生命周期,都需要将业务方放在首要位置,以持续不断并尽早交付有价值的成果为原则,在每次迭代后收集业务方的反馈意见和当下最新的需求,以此为基础进行下一个迭代的改进。通过短时间内所完成的“成果交付、意见反馈、调整改善”这一系列的步骤,做到响应变化、拥抱变化,使交付成果更加符合业务方频繁变动的需求。
2.3激发潜能
敏捷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研发管理团队,包含产品负责人、敏捷教练、设计人员、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的角色,团队在多个迭代之间以柔性组织的形式进行管理,使团队人力资源得以高效利用。同时,团队成员举行每日站会,以面对面的形式对当前研发进展进行汇报和交流,有效提高沟通效率,同时有利于团队成员对彼此进度的了解,并在必要时提供资源支持,充分提升团队效能。在各个迭代中,敏捷教练可以由团队成员兼任,在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能促使团队成员全面理解敏捷模式,进而推进产品快速上线,给予团队信心,激发团队更多潜能。
3敏捷企业信息化系统研发管理流程
企业信息化系统具有业务需求复杂且项目周期长的特点,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敏捷模式且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迭代与并行研发管理流程,有助于把产品开发过程的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降低,提高开发效率,实现尽早交付。将产品设计、产品开发、产品测试、产品4个阶段的工作内容组成一个迭代周期,把原来整个开发流程中周期较长的阶段分解到若干个相对较短的迭代周期,根据系统整体目标来规划功能模块和优先级,迭代时将根据优先级进行开发。每一次的迭代包含一系列的开发任务,在各迭代结束后,将成果交付至业务方来进行试用及验证,及时获得业务方反馈,并将反馈作为下一次迭代设计和开发的输入,多次重复,进而逐步完善整个系统。在单个迭代内或者多个迭代之间,均可采用并行研发流程,用以并行推进业务团队、设计团队、开发团队、测试团队相关的工作。通过组织各团队的负责人,共同对各个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规划安排可并行推进的工作,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各个工作任务并行同步进行,从而充分提高人员的使用率,降低人员的等待率,有效提高产品的研发效率,降低产品研发进度延迟的风险。
4敏捷企业信息化系统过程管理方法
为实现研发过程的可管可控,充分发挥研发效能,结合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敏捷研发管理方法,包括需求分析方法、产品设计方法、开发实施方法以及产品方法,贯穿了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经过实践表明,该方法有助于推进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快速开发、降本增效以及质量提升,更好地满足业务方的核心诉求,使系统在企业内部得以广泛应用,发挥更大的价值。
4.1敏捷业务需求分析方法
4.1.1业务方需求调研首先,选择调研对象。对于企业信息化系统而言,同一类业务方具有相似的组织目标和业务逻辑,因此,为了提升调研的敏捷性,无需对全部业务方进行调研,可选择5~8位代表性用户作为调研对象,这类用户作为系统的使用频率最高的业务方,同时也是该业务领域的专家用户,通过多次、深入的访谈,即可获得关于系统的核心诉求和痛点需求。其次,确认业务相关的干系人。根据调研对象在组织结构中所处的节点和作用,绘制相应的组织关系图谱,用以呈现业务方组织内部以及业务方与系统之间的完整关系,梳理出企业信息化系统中所涉及的业务方角色。最后,确认各角色的工作目标。根据组织关系图谱,梳理业务流程图谱,用以表示组织内部的业务运作方式、各角色之间的业务联系以及各个角色的业务目标,为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业务流程、角色权限以及系统功能设计提供必要的输入。4.1.2复杂需求拆解分析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需求具有业务流程长、覆盖场景多的特点,因此需要化繁为简,将复杂的需求拆解成多个简单的需求,通过不断深入细致分析,理解业务方真正的诉求和痛点。同时,对需求优先级进行排序,进行层层递进式的分步实施,通过多次迭代交付业务方,获得及时的反馈,降低风险。4.1.3全员参与需求分析由产品负责人牵头,带领敏捷团队全员参与需求分析,有助于团队保持对需求理解的一致性,有效规避开发过程中的由于需求理解不一致带来的风险。同时,全员从需求分析环节即加入产品的讨论中,能够帮团队统一目标,提升团队成员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激发团队潜能。此外,能够锻炼团队成员特别是研发、测试人员的需求分析能力,提升团队综合素质。4.1.4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持续分析企业信息化系统全生命周期均以满足业务方的需求为目标,因此,需求分析应贯穿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基于敏捷模式,每个迭代完成后,都会进行反馈收集,作为后续迭代的输入。敏捷信息系统通过多次迭代和持续集成,获得逐步细化和深入的需求,不断完善和增强系统功能。
4.2敏捷产品设计方法
4.2.1产品原型设计产品原型设计是企业信息化系统产品设计的必要流程,通常在需求分析之后建立,用以呈现系统的设计理念、系统功能架构以及产品框架,是整个系统的雏形,也是开发实施的输入。基于敏捷模式的信息系统产品原型设计包括基础原型设计、交互设计以及视觉设计3个步骤。首先,由产品经理进行基础原型设计。基础原型是辅助产品经理梳理系统结构以及功能流程的重要工具。首先梳理出全部产品功能,然后提取出必备的核心功能,将核心功能的子功能模块进行归类分析,确定需要独立展示的页面,之后确定各页面内的元素和交互操作,最后输出原型草图。其次,由交互设计师进行交互原型设计。交互设计师根据功能需求和原型草图,对单个页面进行拆解、重组,综合考虑逻辑性与视觉感来确定页面结构及分块,梳理业务功能的交互层次,提升产品的可用性以及用户体验,最后输出交互原型。最后,由视觉设计师完成界面视觉设计。视觉设计师在交互原型的基础上,根据使用用户、使用环境、使用方式来确定符合用户的视觉效果,同时要遵循一致性、准确性、可读性原则,将产品的视觉形象传达至用户,完成视觉层面上的产品设计最后输出界面设计稿。4.2.2标准化设计采用标准化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组件化和规范化的设计理念,既有助于设计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双重复用,也有助于保证产品一致性。将通用的组件形成标准化的组件库,在设计和开发时均支持从组件库中进行调用,避免实施过程中的重复劳动,缩短设计和开发时间,进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敏捷研发。同时,标准化的组件库也将沉淀为公司的设计资产,从而为企业贡献更多的价值。
4.3敏捷开发实施方法
在企业信息化系统敏捷开发过程中,引入开源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Git,采用特征开发、主干集成、分支的策略,使研发过程更具敏捷性,保障各个迭代开发的高效性以及代码成果部署的灵活性。首先,在开发时采用特征开发的策略,对每一项功能创建相应的敏捷特征分支,开发人员可以集中到自己的特征分支进行开发,即使基于相同的代码库,也能保证各个特征分支的独立性,多分支之间可以并行开发,同时,未完成的特征分支也不会影响到主干分支,避免由于存在过多依赖关系而延迟开发进程。其次,敏捷特征分支需要以较短周期尽快集成至主干分支,完成主干集成,及时将各分支的变更知会其他开发人员,避免出现冲突。同时,能够尽快推进该分支的成果在未来的版本中发挥作用,快速获得反馈,减少需求积压。最后,通过新建分支的形式完成,保证每次版本的可追溯性,只需要少量开发人员对的版本进行缺陷回归和进一步优化,并持续,有效避免主干分支集成的干扰。同时,主干分支不会受到分支的影响,可以投入大部分的开发人员进行到下一次迭代的开发中,使人力资源得以高效利用。
4.4敏捷产品方法
4.4.1快速交付,重视反馈在敏捷企业信息化系统研发管理中,通过敏捷模式实现迭代成果的快速交付,一方面能够增强团队成员的信心,另一方面能够获得新的需求或者优化建议。研发过程中每个迭代周期最长为一个月,每次迭代完成后,研发团队获得了可的成果并快速看到效果,使团队的士气得到鼓舞,成员的信心得以增强。同时,业务方获得了可试用的产品,根据实际业务应用和系统的试用,能够提出更多的反馈建议,作为后续迭代中最有价值的输入,从而通过多个快速交付成果最终获得完整的系统产品。4.4.2及时复盘,不断修正在每一次迭代成果之后,整个团队需要对本次迭代中的需求分析质量、产品设计质量、开发过程质量以及业务方使用质量等方面进行总结,梳理出相关的质量问题,对问题进行定位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或方案,进而完成质量问题的闭环。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避免在后续工作中出现同样的失误。整个团队通过复盘可以获得成长,同时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
5结语
本文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实践中的实际经验,分析了敏捷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特点,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敏捷模式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流程与研发方法,包括一套融合了迭代与并行机制的研发管理流程以及贯穿全生命周期的需求分析方法、产品设计方法、开发实施方法以及产品方法。目前该方法已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实际成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全面提升信息化系统的研发效率和质量,实现了企业降本增效的目标,为国内相同行业、同等规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琼.敏捷软件开发过程研究及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8):3962-3964.
1.1 能够获得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办公的重视和赞赏
由于信息化的办公系统具有极强的信息传递速度,而且还拥有强大的资源信息共享功能,这就使得企业的决策信息和管理要务能够迅速传达到各个部门,各个部门间的生产经营信息数据也能够迅速反馈到企业决策部门,无形中将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和通达推向了更加快速、明晰的境界。再者,信息化办公系统的用,在企业培养关键用户、创新管理模式、扩展顶层应用和收获大力支持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领导对企业信息化办公的赞赏和认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争取到更加强劲的后备支持。
在实际的企业办公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是通过避重就轻、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办公系统的试点、推开,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好用,反而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毕竟再好的办公系统也不会涉及到企业领导层的办公与应用。如果企业领导层仍旧沉浸于传统办公模式而无法自拔,或者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建设资金不到位,这无疑会影响决策、阻碍信息化的摄入进程。因此,一旦信息化办公系统的显著成效获得企业领导的重视和赞赏,那么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指挥等任务才能开展的顺风顺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朝向信息化建设和正确的方向有序开展。
1.2 益于满足企业全员的办公需求和网络环境搭建
在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除了企业领导层能够享受到独特的优势以外,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也能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一时间得到有效信息,从而协调好工作的各项内容,而且,信息化的合作办公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员工的工作量,善于将员工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抽离出来,转向更加专一、专业的业务中去,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果。针对业务系统来说,它涉及的范畴可能不如办公系统全面,它更多地是满足个别部门或者单独人员的工作需要,办公系统则面对的是整个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拥有广泛的用户群。
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应用办公系统,可以引起较大的轰动效应,甚至在整个行业都掀起一股热潮,其中最最鲜明的一点就是,信息化办公系统巧妙地在各级领导、各级员工和同事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家庭,在同样的网络环境、信息平台、计算环境下处理各种不同的业务,从而利于行业间的交流学习和传统办公模式、思维方式的转变,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再者,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信息化办公系统作为信息建设的切入点,带动企业局部网络的建设,培训一大批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企业员工,迎合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脚步。
1.3 助于建设以决策需求、各级管理的系统建设主线
从影响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性因素来看,管理和决策是企业所有工作内容的核心,决策更是各级管理人员确定工作内容的参考标准。传统的企业决策,首先需要领导提出一定要求,再交由下级部门根据自身的认识和判断过滤出不合理的地方,最后经慎重考虑后将确定的答案再上报,这种做法比较繁杂,而且信息的审核难免也会出现一系列始料不及的问题,但信息化的办公系统比较高效,它可以将系统中存录的业务数据在比对、分析的条件下核算的更加详实,也更具有代表性,也便于领导层通过数据核算结果掌握全局基本情况,进而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除此之外,管理和决策的最终结果经由信息化办公系统传达到各个部门和人员,提升了沟通的时效性,而且助于增加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同时,在管理和决策这一关键性内容的拉动下,关于以决策需求、各级管理这条系统建设主线,也逐步拓展了业务信息化水平的范畴,实现了办公系统和业务系统的融合,最终益于达到综合处理企业业务的集成目的。
2 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优化手段
2.1 优化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确保企业安全平稳的前进发展
关于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优化问题,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因为它关系到企业的正常化发展和前进步伐,而且影响到企业的整个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必须深化好企业的信息化办公规划方案,确保企业制定的发展朝向与目标标准合理且明确,确保方案能够按次序、步骤完美进行。
其次,需要促进办公系统的各个流程紧凑协调,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前行。最后,我们还应时常注意各环节的调试和更新,建立分步实施的项目管理原则,将信息共享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推进系统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2.2 健全办公系统的视频会议,促进企业内部各环节有效协调
会议电视系统是一种新颖的会议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传输,实现实时沟通的目标,加之互传影视资料,在提高沟通水平的基础上强化自身工作质量与效率。为了深化网络传输系统设备的应用,确保会议系统的健全,企业需要引进视频会议系统,并事先运用于小型会议中,将电话、传真、电脑三方结合,确保小型会议应用的风声水起,随后在不断地扩展。同时,信息化办公系统可以通过具体的网络手段,实现公文的网络处理协同合作,并且定期一些实时信息,既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也促进了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协调。
2.3 应用多种信息化具体手段,提升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水平
现代企业面临着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双重挑战,采购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产品的销售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情况。另外一方面,目前采购成本在企业中的总成本随着供应链的发展以及外包的深入,比重仍在上升,有统计表明,采购环节的节约与企业利润之间存在倍增效应或乘数效应:即采购环节节约1%,企业利润将增加5%~10%,由此可见,采购环节管理的好坏,己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的关键因素。
采购管理就企业采购的具体职能来说:一方面,它要实现对整个企业的物资供应;另一方面,它是企业联系整个资源市场的纽带。在采购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考虑到价格、采购路线、交货的准时性、影响价格的特殊因素、采购订单的数量与质量以及供应商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此外,采购职能还与企业的长期目标密切相关。尽管采购部门极少单独做出长期的战略决策,但采购部门应该在新产品开发或产品的重新设计、产品价值分析、自制或外购决策、产品定价、市场预测等方面发挥长期的管理职能。
采购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在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了一座桥梁,沟通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的联系。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施有效的采购管理必须在管理信息技术、组织和业务流程、质量和成本控制、采购模式、供应商管理等方面做出重大改进。因此,研究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采购系统对我国企业快步迈向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采购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目前,企业存在的较大问题是由于企业之间的采购信息传递方式大多仍是电话、传真方式,尚未达到企业之间及时的信息共享,造成信息反馈滞后,采购周期变长,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及单位的需求。此外供应商关系还处在松散型的状态,未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距离一体化采购管理模式的建立还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企业的供应科人员特别希望能够建立共享信息平台,更及时的了解他们供应商和客户的有关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成本损失,保证供需双方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便做出正确的采购决策。一个完善的采购管理系统可以帮助该企业达到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效率,从而降低采购和库存成本。这就需要开发一个系统使企业能够准确且及时地了解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为企业管理人员制定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减少ERP对企业外部环境动态变化的响应时间,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目前,国内一些软件开发商己从单个企业的独立的采购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始,逐步在企业内部注重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一体化的研究,但将采购管理系统置身于供应链环境中加以研究才刚刚开始,供应链环境下采购计划的制定方法、采购订单的处理方式、采购业务流程的设置,都较单个企业内部的采购管理有许多异同。目前这方面的采购管理系统软件尚不多见。
采购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几项基本职能是采购计划、采购组织、采购决策和采购控制。有效的采购系统可以帮助采购人员控制并完成采购物料从采购计划、采购询价、采购订单、采购收料、采购发票的全部过程。可有效的监控采购计划的实施,采购成本的变动及供应商交货履约情况,从而帮助采购人员选择最佳的供应商和采购策略,确保采购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及低成本执行。
针对目前大多数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现状,对采购系统提出了以下功能设计:(1)信息登记:采购计划登记、询价单登记、采购订单登记、收料单登记、普通发票登记、专用发票登记;(2)信息查询:采购计划查询 、询价单查询、采购订单查询、收料单查询、采购发票查询、采购计划明细查询、询价单明细查询、采购订单明细查询、收料单明细查询、采购发票明细查询、待审核单据列表;(3)统计分析:采购资金预算、采购订单统计、收料单统计、采购发票统计、采购计划执行情况、采购订单执行情况、在途情况分析、综合统计分析、供货商价格对比分析;(4)数据管理:原材料库存修改、成品库存修改、订单生成与修改、合作单位信息修改;(5)维护设置:用户管理、权限设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6)退出系统:用户退出采购系统。
三、应用效果
一、物料编码系统的主要内容
工程类物品的分类和编码系统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编码体系、建立合适的编码规则,设计规划工程类物品的分类和编码系统,收集和整理企业所涉及到的工程基础数据、建立基础数据的应用规则等。结合这一思想,结合沈鼓信息化特点,公司开发建立了“数据编码及数据管理,维护、查询系统”。
首先,建立科学的编码体系和完善的编码规则。依据工程数据的特点,结合PDM/ERP系统应用要求,制定物品分类原则,建立符合工业企业普遍应用特点的数据编码体系和编码规则。
第二,工程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工业企业而言,依据编码体系和编码规则,将工程数据所涉及到技术标准,各种外购配套物品,其中多包含的内容可谓门类众多,内容繁杂。因此,必须将其中的各项复杂参数进行统一规划,在保证源头数据准确可用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整理和优化,建立一套完整的基础数据库。
第三,建立“数据编码及数据管理”――物料编码系统。工程类物品编码是管理信息化(ERP)系统的龙头数据,或称之为“数据源”。因而,确定工程数据编码、查询、使用和维护的基本平台,建立新进的物料编码应用系统,该系统承载着企业工程基础数据的全部数据,实现了技术标准和技术样本的e化。
项目技术方案和工作流程
1 物料编码系统在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技术方案
如前所述,建立物料编码的前提是建立一个可以满足贯穿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经营决策等经营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
其总体需求如图1所示。
2 系统功能及工作流程
物料编码模块的主要功能主要包括数据管理(维护)和数据编码实际应用两大功能。系统功能及工作流程见图2,系统功能简述如下
数据管理(维护)的主要功能包括标记属性维护;物品属性录入。图片导入:参数信息查询;分类关系导入,物品信息维护;模板录入,模板维护;物品数据导入(维护)。
数据编码查询主要应用功能包括:基本查询模块:可根据物品的大、中、小类或者标准/型号进行初步查询,条件过滤模块:根据物品的具体参数属性,对数据进行过滤,在数据库中检索,查找相关的物品信息,并反写入PDM明细表;图片查询模块:根据物品的标准,显示相对应的PDF图片;标准件新增物品模块,设计者可自行根据设计需要,对标准件某小类下进行新增。其中个别参数需设计者自行填写;版本信息控制模块:对明细表的版本进行控制,防止版本过旧。
二、技术特征及总体性能指标
“物料编码软件系统”是IT知识与工程应用的有效整合,该系统将工程应用的实用性,计算机系统的可实现性,系统的可扩充性和开放性、企业数据更新维护和管理的方便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有以下突出优点:
1 工程应用的方便性物料编码系统具有较好的工程实用性。使工程技术人员可从系统中方便地查询和检索技术数据,减轻技术人员从大量的、繁琐的纸质文件中查阅技术资料、技术信息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设计工作质量,提高设计工作效率。
2 数据编码的唯一性物料编码系统是为产品设计提高的应用系统,物品数据编码及其规则变成成唯一。这样,物料从产品设计开始就得到了唯一的编码,直到PDM/CAPP/ERP等各个系统中使用的计时唯一的编码。换言之,物料编码系统定义的物料编码变成企业唯一的编码;
该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企业的标准化程度,保证数据的唯一性,从而可有效地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物料编码系统解决了人工根本无法记忆,提高设计人员工作效率,从而也无法避免的重复编码问题。物料编码系统的开发,实现企业对技术标准、技术样本的e化(电子化),使技术标准、技术样本等大量的技术参数实现了标准化管理。
3 物料管理和维护的便捷性:物料编码系统的建立,符合稳定性,系统性,可扩充性、兼容性、综合使用性要求:工程数据的特点及分类符合PDM/ERP系统应用要求。因此便于的数据管理和维护及数据扩充。
三、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项目调研初期发现,设计人员是通过编辑明细表(EXCEL文件)进行PDM交档,如果改用其他工具开发,设计者必然需要一个使用的适应过程,所以为了方便设计者使用,决定软件在EXCEL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这就用到了VBA编辑工具。
最初,EXCEL并没有自带与数据库连接工具,与ORACLE数据库连接成为一个问题。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查找,确定使用ADODC控件进行数据库连接。
开发过程中,由于设计者需要,在查询到数据后,设计者要查看相关标准的PDF图片,这就需要在EXCEL中调用PDF浏览器,这需要程序加载PDF浏览器相关控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