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2 17:21: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就业工作经验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留学后工作比原来差
曾在一家著名咨询公司工作的付小姐2年前去英国留学。“当时就是希望换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需要有一个提升,当然回来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也是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然而在花去了几十万元的积蓄过了2年逍遥日子,总算学业有成的时候,却遭遇了“就业冬天”。“国内就业形势和两年前大不相同,现在海归一大把,工作越来越不好找了。”和其他留学归来的学生相比,付小姐还算幸运,毕竟在出国之前曾经有过一份很好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人脉基础。半年之内,付小姐通过各种渠道找到过好几份工作,但几个公司给她的薪水都不如她出国前的高。
数据调查
超过3成海归就业难
近期中华英才网一项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统计的结果显示,有35%以上“海归”存在就业问题,40%“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累计有57.5%的“海归”在归国6个月左右找到工作。
海归选择的单位大多数是外企和民营企业,供职最多的机构为外资企业,达32.7%,其次为民营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和国企。
海归供职的首选城市是上海,北京居第二。在海归的就业职位级别上,37.6%为中层管理人员,41.6%在专业工作岗位:
原因分析
[作者简介]周丹(1976- ),女,山东荣城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室内设计。(辽宁 葫芦岛 125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88-01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有着其他本科大学、职业培训等教育类型不可替代的特性。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是最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典型专业,更应受到重视,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突出职业特色,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
一、室内设计专业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室内设计专业是从建筑专业分流出来的,是空间、色彩、造型、照明等艺术与技术结合为一体的典型设计专业,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受建筑行业的影响,是在建好的建筑物基础上进行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更为严格,就业范围很广,能延伸到其他设计学科,涉及职业有建筑师、工业设计师、工程师、建筑工人、技工等,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严格。在美国设计专业毕业生应聘的先决条件是经过3年教育,毕业后应具备3年或3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而4年本科毕业的学生需有2年或2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可见非常重视人员的实践能力。我国当代文化形态的转变同样对高职室内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设计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创新、合作的意识,有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设置的室内设计专业教育与现行的社会经济相脱节,教学体制不完善,学校的教学环境规模、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率是影响高职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对现行高职3年制室内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合理安排课程计划,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承担一些实践工作,以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市场需求。
二、加强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综合实践能力的途径
1.确定培养目标。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室(舱)内设计专业学制3年,主要培养具备美术设计基础、设计创作与研究的能力,能够从事相关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平面设计与制作、装饰工程监理与舱室内设计方面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跟上时代步伐,让学生更好就业,培养毕业生的方向应该是在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室内设计创作专业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具有独立进行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各种实践工作,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同时让学生养成随时了解国内外同行业的发展动态的习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进行室内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一是安排好专业课程科目和课程顺序。新生入校后,大一要安排上素描基础课、色彩基础课,上素描基础课的同时插入速写基础课,学习色彩基础的同时插入构成基础课,还要加入制图基础课,合理安排课程,让学生科学学习,业余时间入厂进行实习,以了解室内设计专业、舱室设计专业人士工作的环境、工作方法和状态,感受将来要想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掌握的技能,带着目标学习就有了动力、主动性,再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给予学生最实际、最先进的教育,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在完成理论教学课程基础上,重点安排实践教学科目。首先,加强实践环节培养。鼓励在校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组织在校学生独立开展各类科学研究,鼓励学生申请各级科研课题,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师课题研究等;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型实验活动,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在校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利用好每一次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我院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到企业实习一周或两周,安排有资历经验的师傅现场指导,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将相关专业的培训、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计划。每年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美工证、平面设计师证、CAD证书等),参加社会化的设计比赛,在培训和准备考证的过程中,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质量,使学生毕业后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取得了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装饰美工证、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焊接技术证等。再次,建立室内设计实践教学基地。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培养在校期间就能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开发和建设学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室内设计专业的相关科目多,涉及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家具制作、沙盘制作等多专业的融合与提升,如按传统的室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教学并设置实验,有限的课时安排必然无法满足要求,而且无法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培养方式。在设计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学院自身行业应用背景优势,在原来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或者自建。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立足于自主开发建设,建立设计专业自己的设计工作室、设计展示厅、舱室设计模拟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设计专业专用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基地,邀请装潢公司有名望的设计师现场授课,支持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合作开发,支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做到教学信息与市场同步。室内设计实践教学基地还可以开展对外短期技术培训,为各单位职工进行软件技术培训,向社会招收培训对象,增加创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提高学院师资力量。教师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考取相关专业的双师资格,我院每年利用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到名校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还要增加外聘教师的数目和提高外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建立任课教师严格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秩序,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对实践教学细化分工,把实习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让教师在实习课前研究制定细致的实习计划书,清晰地指出实习目的,实习实施的具体过程,并在每个实践科目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阶段考核,对学生考核结果、实习过程进行详细总结,以督促教师积累教学经验。
4.确立新型定向培养的模式。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我院与招聘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取定向培养模式,设计专业依托船舶,有自己的特色,毕业生就业单位范围除了装潢公司、平面设计室、建筑公司、工业设计单位外,还能到船舶类行业的舱室设计等多个部门上岗。因此要进行充分的研究探讨,在专业领导的指导下,使学院与企业联合起来,共同调研,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接收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前提,以企业的现任岗位任职标准为纲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毕业生接收协议,在加强师资力量、改善教学环境等方面深入合作,确定专业理论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2007年我院第一次与大连STX船厂签订定向培训协议,让在校学生在学校设置课程的基础上学习韩语,考试合格后派往韩国进行实习培训,培训结束后回国直接安排到厂里设计管理岗,薪水比正常招收的毕业生高一倍,工作环境也不同,这种定向培训协议一直持续5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就业率。我院还与葫芦岛住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飞天公司等多个装潢公司签订培养协议,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直接到公司进行实践,把企业作为学校的后场,毕业后学生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选择工作单位、顺利就业。
从社会行业需求出发,组织调查研究,根据当今社会对设计专业人才的类型、能力要求,研究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的途径,细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找出现行的不足,重点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我国应用型高职室内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依照方案指导教学,必将推进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祥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1(9).
煤炭企业特色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成效与实践经验总结
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学者针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展开研究,并且相应地提出了诸多的研究理论,其中,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郭成芳教授,在其2012年9月发表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报告》中提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本身在于应该将整个教学过程穿插到实践当中,领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当中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掌握到一定的技能,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时间教学的成效性。对于这种研究理论,我国著名的学者张宇程教授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其认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本质是为了让学生汲取到更多的知识,并且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就现今的教育形式而言,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了现在教学模式的主要方法,同样也是最具有实践性意义及实践性价值的教学模式,这样的理论被记录在其2013年3月发表的《新课改下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管理研究》当中。
三、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少干预程度
在一些院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概念并不清晰,认为学生只需要一味的进行实践工作就可以增长知识与经验,并不需要教师本身进行干预,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更为深入的了解,尽管参与到了教学实践工作当中,却没有真正的学到旅游与酒店管理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导致自身对旅游与酒店管理只是了解不透彻,无法真正地将自身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当中,进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致使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失败。
(二)教学方案制定不合理
由于我国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相比较其他国家而言时间尚短,因此一些院校缺少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经验,这就导致了在院校制定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时,缺少一定的合理性,令整个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变得十分混乱,并且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上,没有系统的规划,使得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展开变得困难。
四、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教师干预程度
通过上文的介绍可以发现,在整个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充当着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其本身在整个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当中的干预程度,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对学生所提出的一些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仔细的解答,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重要作用,进而保障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增强教学方案的合理性
在整个教学实践活动展开之前,需要对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且制定相应的教学实践计划,保证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并且,作为学校本身应该加强学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经验的累积,可以通过经验交流的方式进行学院与学院之间的经验交流,或者是在网上查找一些国外相关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规划成功案例,对其进行经验总结和学习。
高职院校中广泛运用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徒制,这主要是借鉴外国的一种比较先进、新颖的教学培养方法。关于学徒制是否能真正有效地适用于我国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所有的教学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要根据实际国情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1]。
一、学徒制的主要含义和内容
(一)含义
学徒制指的是在相关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在实际中展开真实的拓展实践活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观察和学习,自己将所学知识结合实情运用到工作中去,达到掌握课本内容和工作技巧的目的。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又具有了实际工作经验,在毕业以后便可直接进企业上线工作。因为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术性不高,实际应用性高,就业中讲求的就是操作经验,因此这种学徒制是高职技术专业人才教学培养的有效管理模式。
(二)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是实现学生的“学”与“术”双向发展和综合运用,学生同时也具有了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文化、技术和知识同步传承手段。在这种学徒制中,学徒将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运作中,相当于是将学习场所搬到了公司,将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拓展。从学习层面来说,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并且能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形成自我认知和成长,完善了学习过程、升华了学习结果;从就业层面来说,一般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进行高校招生时,企业会直接参加面试,对于考察合格的学生会直接签订就业协议,作为企业预备人才,学徒同时享有佣工待遇,这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和保障[2]。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徒制的实施
(一)实施过程
学徒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交替、相互联系,实现人才培养中工学交替并且以企业为主。学徒制第一学年,还是以学校教学为主,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巩固专业基础。学期末,学生需要完成一个短期的实习培训,一般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有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到场指导,训练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主要岗位和日常工作,为今后学生就业快速适应公司环境打下一个基础。第二学年,学生基本上已经完成学校全部的理论课程,可以根据企业的岗位空缺和岗位需求,自主选择岗位进行为期约两个月的技能培训。接下来第三学年,是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实习,学生和企业需要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好要进入的岗位。此时学生正式转变为学徒身份,在技术师傅和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岗位实训。
(二)实施原则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基于现代创新教育基础,根据企业实际的岗位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而制定、实施的。在实施学徒制的过程中,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规范引导、讲求实用,在专业教育中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系统性的课程改革,培养活动要以企业岗位需求、工作任务和人才定位为主要参考方向,从专业的社会化发展前景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考虑。专业课程教育的开发要时刻以学生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要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做好产业和岗位的连接,根据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学和实践[3]。实施学徒制主要包括两大领域的学习安排,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要将学科专业知识融入到企业技能培训中去,构建实用型、创新型课程教学体系。关于课程设置上要符合专业要求,处理好必修课、选修课、公共教育课和实践设计课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综合要求。实施学徒制,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操作过程中,都要保证教学资源的充足和均等。现代学徒制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进行有机结合,是一种跨界教育模式,学校安排的授课教师和企业提供的专业师傅就成了“双导师”。企业专业人员在操作技术上熟练,在工作经验上丰富,带徒效率高、质量优。
三、学徒制实施的特点和难点
(一)特点
现代企业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和进步,企业大多采用流水化生产和自动化设备,机电设备不断数字化、现代化,对于专业安装、操控、维护和管理设备的人才需要量也不断增加。针对这一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培养模式也不断创新发展。应运而生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在应用其中,效果明显。学徒制的主要教育特点是将企业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这是一种系统化的组织性学习,学徒制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实现理论结合实际,“习”“训”交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始终结合实际工作特点,可以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完善教学内容;在企业实习中,学生又可以接触最真实的工作模式,能够根据所学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二)难点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实行学徒制的时间不长,尚且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一方面,国家对于这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支持力度不够,学校考虑到学生安全、意愿和家长反应等因素,不敢加大这种教学实践力度,而企业在没有得到国家相关政策鼓励的情况下对于这种学徒制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本身学徒的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即便是定岗上线也无法给企业创造收益,而企业还要排出专业师傅带领、指导,还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支付给学生工资,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这些方面来说,国家对于学徒制的激励体制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企业对高职专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教师专业实践经验缺乏。高职学校的教师长期待在课堂上,一线操作经验不足,难以深入课本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属于工科,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使学生更透彻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教师整体水平要和行业服务要求对等,才能使学生的校外实习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才能为学生的上岗操作提供基础。企业环境对学徒的影响。学徒进入企业实习,环境和身份的转变都比较大,学徒不了解工作内容、操作生疏,企业工作节奏快、环境嘈杂,这期间的学习操作和安全比较难以保障。加上初入社会,企业对于学徒的认同感普遍不高,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针对这些,学校和企业要对学徒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教师和带工师傅也要做好沟通,为学生实地实训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学徒制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实施学徒制,需要不断跟进学生的学分管理,促进课程考核。在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要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加强日常管理,实习持续周期要与课堂学习时间相适应。同时,在学习时要注意增进学生对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的了解,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专业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注重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日常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做好学习笔记、分享心得。学徒制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教育途径,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改革创新,要用严谨、专注的态度建立健全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学生,通力合作,培养专业的机电一体化人才。
(二)实现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
高职教育中,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学徒制,学生在入学初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在后期的实习中更好地践行企业实习标准,在校期间就要有意识地将具体的实践任务搬上课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需要学生具有大量的实际经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徒制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安全可靠的实习机会。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专业教师要积极引入企业案例进行知识剖析,或者模拟一些列企业生产工序,加深学生对企业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只有形成一个具体的实践意识,才能在后期的学习中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对专业实战经验保有积极性。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模式发生转变,大量机械化数字设备的使用提高了企业生产力,社会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学徒制的推行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也顺应了教育改革新趋势。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度坤.基于“校中厂”的现代学徒制探索[J].职教论坛,2014,(18):68-71.
通过对本校往届毕业生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高职生就业容易受挫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由于高职生起点较低,相比起本科生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较低,而且当前社会的人才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很多用人单位还是以学历来作为求职门槛,导致很多高职生在就业问题上受挫。这些外界的因素使得高职学生滋生自卑心理,在求职和择业过程中伴随着焦虑、失望、愤怒的情绪,无法正常表现自己,更加不被用人单位青睐,造成恶性循环,无业可就。
而很多就业受挫的学生无法正确看待就业失败,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于自己的运气或者社会的不公,造成心理上的沮丧或愤恨不已,被挫折打击得失去斗志。
由于高职生所处地位的尴尬性,导致他们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养成的依赖性很强,他们常常缺乏主见,希望得到别人的意见和帮助,因此很难独立自主地去承担责任,而如今社会很多企业对工作能力相当重视,部分高校生在工作中无法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作,并且责任感不强,很容易就会失去工作,对他们的心理带来打击,以及负面情绪的增长。
此外,还有一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心理预期过高,因此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功利心比较强,服务意识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工作岗位十分挑剔,有业不就,过分关注薪资、福利、地域等因素,最终无法选择合适的岗位就业。
另外还有家庭对子女的期望的也会影响学生的抗挫承受力。
二、高职生就业抗挫承受力的培养路径
针对上述就业受挫情况,笔者对本校2015届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其他高职学校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了几种培养就业抗挫能力的途径。
(一)抗挫承受力课程教育
1.就业专门课程。我们可以分析市场动态,根据本校专业设置相对应的岗位培训计划,可以从进校开始就尽量将专业往就业方向靠拢,并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课程,提高学生将专业知识化为工作能力的水平。
2.心理调试课程。首先,开展心理学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的能力素质进行准确定位,学会自我激励,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对市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就业方向调整自己,再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挫折观,理性看待就业挫折,不要因为就业不顺利就怀疑自己的能力或者怨恨社会的不公正,学会正确分析失败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并加以改进,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军事训练教育。在学生进校时就开展军事训练,培养其爱国精神、坚强的意志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抗击挫折的能力。
4.社会交往课程。学生要走上社会,社交礼仪也是一门必修课,在人际交往中注重技巧和礼仪,对顺利就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社会交往课程可以采用实例演习、教学见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文明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就业指导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帮助学生进行就业方向定位、开展社会实践、提高职业素质等等。但是目前我校的就业指导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有待更新,就业指导的体系有待完善,就业指导形式有待改进等。就业指导不是几堂课就能完成的工作,而应该是全程式的、个性化的。我校2015届即将毕业的学生主要是这几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筑艺术类、纺织品艺术类、机械电子工程类、经济管理类、电子信息工程类。这些专业都是当今社会紧缺的吃香行业,就业指导老师可以根据每个专业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行事风格等因素设计不同的指导方案,比如说建筑艺术类中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先设计一份意向调查表,请每一位学生认真填写,老师再按照调查表上的不同职业意向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分别给每组学生召开集会,并设计面试情境,让每位学生都进行面试演习,提高其对就业面试的心理免疫力,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此外,从学生进校起就应该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年纪的兴趣和个性都会发生变化,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对未来的憧憬,学会自己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三)校企合作教育
当前社会每年毕业季都是“就业困难季”,但是有些高职院校的就业率竟有所上升,原因就是他们采用了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例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7个分院都与企业有合作关系,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设置学生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并且定期请企业员工来为学生传授工作经验,校企合作不但能解决高职生就业受挫的问题,还能保证企业的人才资源,是一条非常有用的途径,本校可以参考。
1.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机会,比如说“顶岗”实习,让学生提前去企业进行实习,一边学习职业技能一边把在校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上去;或者也可以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开设职业技能课,让学生接触学习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挑选教师去企业接受锻炼,以实践经验来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高职院校也可以在合作企业建设实训基地,保证学生能够直接进企业实习。这些措施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明确就业目标,认同企业文化,提高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由于现代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总是优先选择有工作经验的人,所以校企合作的这一举措还能为学生以后求职应聘打下基础,提高他们的求职竞争力。
2.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当代的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比较娇生惯养,不习惯吃苦,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高职院校向企业输出的是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往往需要奋斗在企业第一线。通过校企合作教育,让学生从基层锻炼起,亲身体验工作的辛苦与价值。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摆脱浮躁怕苦的毛病,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忍耐力和承受能力,保证他们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尽早适应社会角色。其次,在工作岗位上不比在学校,有老师来主动教学,所以在企业实践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吸收经验为以后的职业道路做好铺垫。此外,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人际交往和交流沟通是少不了的,学生在工作中有许多需要跟上级领导、部门同事相互沟通的地方,通过这些工作,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赢。目前比较科学合理的有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前两年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最后一年在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职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也能够对高职教育办学进行资金和资源上的支持,企业的资源可以成为高职教育的教学资源,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也能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资源。校企合作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抗挫承受力,保障了企业的人才质量,从而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一.研究背景
随着汽车保有率的不断提升,上海中心城区停车泊位大约78万个,缺口高达36.7万个,缺口比例为32%。其中,居住小区车位缺口27.2万个,缺口比例37%,其中老式小区和弄堂问题尤为严重,原因有如下三点:
1.设计规划滞后:里弄及老式小区建设之初,私家车尚未普及,因此均未或较少考虑停车问题,泊位规划不足,无法满足业主的需求。
2.物业管理缺失:多数老小区和弄堂没有专门的物业,管理上的真空造成私家车随意停放,空间利用率低下。
3.公共空间遭侵犯:老小区内常有业主私搭乱建现象,弄堂也常被周边居民、摊贩当成“后花园”。
2005年10月,新华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为解决新华路拥堵治安问题,召开新闻会,进行新华路交通管治方案招标,由长荣大厦中标。这是一次政府、物业公司与居民联合进行的老式小区停车改造尝试。笔者选取上海市新华路569弄进行实证调研,希望通过研究其停车问题成因、通过改善软性组织管理方式最大化利用现有设施的改造过程及管理措施,为老小区及老式里弄停车问题寻求可行的解决措施。
二.实地调研
新华路569弄位于上海市长宁区,两边有长荣、田渡等5个居民小区,约1200户人家,还有10多家单位。早在2005年,小区车辆数就达到650辆左右,每日交通量多达2000余车次,交通问题十分严重,被列为长宁区当年急需解决的实事项目之一。它主要存在的交通问题是:(1)私家车增多,周边车位不足,车辆在弄堂内乱停; (2)交通无序且量大,高峰时常有拥堵、纠纷; (3)步行环境差,步行居民安全得不到保障;(4)管理不力,各个部门无权或无暇管理,出现拥堵时得不到及时疏散; (5)通行量大于道路承载能力,路面遭到破坏。
三.现行方案
3.1 人员与设施配备
首先,弄堂停车目前容纳了14名工作人员,其中2名领班,负责登记收费工作。工作实行轮班制,一班4人,高峰时间段则增加2人;改造中配备安装全小区联网摄像头,设置警卫亭;出入口设置计费刷卡机、电动升降杆,方便管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停车记录的准确性,569弄采用“提成+监督”管理制度,领班抽查停车记录以防漏记,月末根据停车量发放奖金,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
3.2 管理系统
569弄经过整治管理,共设置60个车位,均匀分配给各个小区、单元,居民轮流排号,以年为单位获得停放资格,发放停车证以严格区分内外部车辆。569弄经过停车改造后,共发放了3类停车证以管理弄堂内车辆:
(1)全天停车证:可在全天任意时段在该弄堂内停车。主要针对在附近办公的人群。
(2)北/南区专用停车证:弄堂内因分布了多个小区及公司,为了便于管理,故根据车辆归属将车辆停放区以新华苑为界,划分为南北两区。区别于“专用停车证”,使用该类停车证的车主只能在对应路段停车。
(3)长荣大厦夜间停车证:长荣大厦物业身为改造的主要管理者,从为居民服务的角度考虑,拿出自己的部分停车位来填补弄堂内停车位的不足。
3.3 错时停车与应急预案
初期弄堂采用一车一位制,造成一定资源浪费。后采用错时停车制度,车位资源得到了双倍利用。白天居民外出上班,利用空置的停车位停放附近安全局、保密局等工作单位或公司的工作人员的车辆;下班后工作人员车辆驶出,居民回家后继续使用车位。白天可容纳40多车次的短时停车,夜间也可容纳5车次左右的夜间停车。
四. 改造成效
为了了解停车改造的实施效果,调查中向42位弄堂居民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19位为持有私家车的居民(5位持有弄堂停车位),23位居民为纯步行居民。
(1)停车:弄堂通过改造和错时停车,每日可以解决110车次的停车问题。5名在弄堂停车的车主中,有四位认为停车便利,一位反映夜间晚归时有时会碰到外来车辆占用了车位停车不便的现象。
(2)交通:13名在改造之前就住在弄堂周边的居民中,有77%认为改造后弄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改善,拥堵有所减少;
(3)步行环境:43%受访者认为弄堂步行环境未受影响,但以私家车车主为主。16%居民认为停放的车辆使得弄堂更为狭窄,车辆会车时行人只能紧靠墙脚避让,步行体验不愉悦;42%居民认为弄堂内有幼儿园,老人、儿童的步行安全受到了一定影响;
(4)社会影响:569弄停车改造管理进入了上海市“万人就业项目”,目前容纳了14名失业下岗人员,具有积极意义;。
五.经验总结与改进方案
5.1 成功经验
弄堂停车因其空间局促、管理较难,更需要管理人员注重技巧、总结经验。
(1)总结工作经验:保安人员需灵活把握停车规律;保安人员应该熟记居民车辆和经常在此处停放的通勤车辆的驶入、驶出时间,以方便临时停放车辆的安排。
(2)注重管理方法:应当注意管理方法,使员工主动挖掘弄堂的资源潜力。如可实行“底薪+提成”制度,促进保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加强与政府合作:主管人员应积极寻求政策倾斜,以获得管理的合法性,便于管理车辆。如新华路改造中雇佣者为下岗员工、失业人员,由此进入上海市“万人就业项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
5.2 改进措施
569弄的停车改造虽然有机动性强、可操作性好、成本低、见效快等优点,但由于其自上而下、公司管理的改造过程,仍难免有其局限性,需要在推广过程中克服改进。笔者针对569弄现状,拟定进一步具有普适性的改进措施如下:
(1)人车分流,提高停车位设施合理性,保留充足步行空间
兼顾路旁空间利用和步行空间的平衡,在现有问题路段处不再设置停车位,还给步行居民充足的空间,而不是一味追求停车位的数量。在具体方法上,可沿弄堂西侧间隔一定间距种植绿化(如小乔木、盆栽),利用盆栽宽和司机的心理间距形成行人专用通道。
(2)限制车速,保证步行者的安全性
弄堂内应当适当设置路障以使车辆穿行速度降低,尤其是有托儿所、学校、养老院的弄堂,更应考虑弱势群体的权利诉求,保证空间的公平性。在具体措施上,可以隔固定间距人行道突起,进而限制弄堂车速。定政策倾斜,使改造管理更高效。
(3)绿化上墙,适当改善步行环境
如可利用结余资金增添绿化,为避免不必要地占用道路资源,可以和周围小区达成协议后栽种在小区靠弄堂的地块,由小区内蔓延至弄堂墙头,或者增加垂直绿化,从而减少汽车尾气影响。
参考文献
近年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灵魂,研究性学习就在高中课改的探索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
一、勤学、探索,练就教师的基本功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千人一面”。即使贯穿一些问题的讨论,也基本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师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不出来,而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应注重转变3个观念:①知识观。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有知识的分类,比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等,要体现知识的多元特性;②课程观。超越单一的认知性的课程观,确立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教学中我体会到,课程不仅仅是知识是经济、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③多元的教学观。教学是建立在师生关系活动基础之上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知识,还在于获得意义,进一步体现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观念沟通的交流活动。
我在教学中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就是意味着激发动机、培养兴趣、引导方法、建立规范、跟踪过程、把握价值、帮助进程、倾听体悟。那么“问题”是教师的指导贯穿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始终的基本要素,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及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发挥学生“主体”,做好“导”师
1.抓源头——课题的申报与论证
“选题”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选题是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最艰难的一项工作,是课题研究在准备阶段最重要的任环节。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讨论,根据选题的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兴趣性原则、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进行选题,召开班级规模的开题论证会,也就是学生就本组所选课题进行简要的说明: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②研究的目的意义是什么;③根据已有的知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改进措施,最后通过审定,该课题作为每个组所立项的研究课题。
2.抓计划——制定课题的申报
凡是立项的课题都要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为研究的实施而定的,研究方案分配分四部分:①课题名称,小组成员,指导老师;②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简要背景说明),课题 目的与意义;③研究方法,活动所需条件;研究步骤,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评价阶段,从时间安排、活动内容、阶段性成果承担者及预期成果形式。通过制定方案,使学生明确“怎样做”的问题,它包括了工作的步骤和程序,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网络查询法”等。
3.抓落实——积极开展研究活动,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第一步,学生根据研究主题,查找相关资料,掌握观察,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等获取资料的方式,选取有价值的信息。有条理、有逻辑整理归纳信息。第二步,设计问卷,围绕想调查的内容设计问题,所提问题要清楚明了,不会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方便被调查者填写,尽量采用选择题。
例:高二年级关于就业的调查问卷
①您认为就业压力集中的年龄是:
A.15-20岁 B.20-25岁 C.25-30岁
②如果是你,你的就业压力是:
A.过分注重文凭 B.性别歧视 C.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③就业时您会考虑:
A.择业的地城 B.职位的高低 C.单位的经济效益
④你的就业观念是:
A.生存 B.择业员 C.创业
⑤如果让你安排职业生活规划那是:
A.长远发展观念 B.求绝对安稳的观念
⑥你就业的渠道是:
A.参加招聘会 B.到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⑦你认为自己创业的特点是:
A.经济实力 B.科学规划 C.勤奋努力
⑧请你写出就业和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第三步,发放、收回试卷,选择乐意接受调查的对象,用礼貌和真诚感动被调查者,指导填写,保证每份问卷的质量。第四步,整理分析数据,这一步重要的是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比较、归纳、推断,一方面考察学生陈述性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考察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运用各方面知识,根据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参考文献资料,使其更具有科学性,更具有理论水平的提升。
4.抓检查——对研究的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一般是在课题研究运动到一半的时候进行,检查的主要内容是前半程研究工作进展情况,有哪些成绩和问题,通过看资料对后半程研究提出指导性建议。
5.抓结果——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程研究的最终产物就是研究成果,研究课题是否完成其水平高低,全看成果。其一,结题报告是研究成果中最集中的代表。其二,课题研究产生的“论文”和“经验总结”,它们是对研究报告的印证和充实。其三,研究课题的幻灯,是对课题的全部展示,用于学生组与组之间交流使用,学生从创新体验,对知识的理解都展现出来,有很好的保留价值。
6.抓评价——树立正确评价观
评价过程是:①自评: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表现,根据自评提纲进行评价,如:哪些训练可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研究中能否全身心投入,对自己承担的工作完成怎样?有哪些方面的收获?自己有哪些变化?②小组评:各组在组长带领下对照评价等级,对每个组员进行评价,并分别打出A、B、C、D等级;③指导教师评:指导教师根据自己在课题研究指导下,权衡课题的份量,各个环节的完成的质量及小组每个同学的表现情况,打出等级;④学校课题组评。课题参考自评、小组评、指导教师的意见,以科学的态度全面评估课题的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二、确定等级,动态管理。我镇组织力量对全镇归正人员进行一次排查。对归正人员的现实表现和生活、家庭、就业等情况评估,评估中要听取帮教志愿者及基层组织意见,确定和调整列管归正人员的帮教等级。经过排查,截至目前为止,大佳何镇2003年来刑释解教的52名人员得到全部安置,安置率达100%,建立帮教对象档案52宗,列入帮教对象52名,帮教率100%,重新犯罪人数为1人,重新犯罪率控制为2.5%以内,为维护辖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治安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对这52名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其中其中A类人员4名,B类人员36名,C类人员12名。
三、具体帮教措施
(一)、对A类人员的帮教措施:
1、由镇司法所制定详细的个案帮教计划,并根据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2、实行政法干警、基层干部和志愿者“三帮一”进行帮教;
3、不定期走访了解情况,每月进行一次考察;
4、个别谈心教育,每季度不少于2次;
5、帮教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分析会提出帮教要求和措施;
6、加强重点时期的重点管控,做到上门见面教育。
(二)、对B类人员的帮教措施:
1、由帮教小组制定帮教计划;
2、实行政法干警或基层干部和志愿者“二帮一”进行帮教;
3、定期走访了解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考察;
4、个别谈心教育,每半年不少于一次;
5、帮教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分析会。
(三)、对C类人员的帮教措施:
1、由帮教人员确定帮教计划;
2、实行“一帮一”进行帮教;
3、定期走访掌握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考察;
作者:朱巧云(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510310)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相似,都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内容较少。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融合,达不到企业岗位要求。而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对校企合作在中职教育中的实践进行阐述。[1]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现阶段,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渐增大,这也推动了中职学校的发展。在中职学校实施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合作不光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能促进企业文化的进步,达到学生与企业双赢的效果。[2]
二、校企合作发展现状
1.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高
目前,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高,阻碍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从企业角度而言,利益最大化是其根本目标。大多数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在人员的教育中。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企业主要就是对人才的接收。校企合作,就意味着企业要在学生的培育中花费大量时间,还要确保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增大了企业人力资源和成本资源的消耗。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进行,学校可以与企业分工合作,学校负责学生的安全工作,企业负责提供对学生的培训。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有助于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3]
2.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互动模式。校企合作缺乏合作机制与交流平台,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公司岗位选拔优秀人才。但由于目前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不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全部吸纳进企业,有的优秀人才会选择去另外的企业发展,这就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所以为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首先应该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合作模式,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
三、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
1.学校走进企业
由于政策对中职教育的支持,中职学校招生的力度也逐渐加大。生源的日益增多,导致学校空间的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地。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校只能学习到理论的知识,无法将所学知识与时间相结合,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实施学校走进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既能解决学校场地不足的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或场地,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成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以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与天津富士达自行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合作为例: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进到企业进行实际的操作,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订单班模式
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订单班的校企合作模式。首先,企业指派人员对学生进行宣讲,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和发展前景。在宣讲之后,可以对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统计,组成一个新的班级。然后,企业加入到学生平时的理论学习中,企业根据岗位的需求,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进而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订单班的学习,还有效解决了学生毕业后工作难的问题。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学生已经充分掌握岗位的技能需求,毕业后可以直接在进入企业工作。避免了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通过这种方式,既满足了企业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又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
以“长实订单班”为例,“长实订单班”是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校与广东长实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成的订单班。经过学校与企业的双方协商,企业指派了三名技术人员参与了订单班的教学,企业技术人员将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为实际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校企互动
中职学校的教师,理论知识掌握的都非常牢靠,但却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这就要求企业参与学校的日常教学,组织员工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技能讲解,将工作中的经验分享给学生。与此同时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将最新的专业知识提供给企业员工,让员工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促进企业长久发展。通过企业与学校间的互动,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可以增强公司员工的理论知识储备,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4]
4.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对接